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霜露既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的伦理观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一直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马克思的著作浩繁,涉猎广泛,并且他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与其他领域的研究混合在一起,使得研究者们常常只能通过只言片语来理解他的思想,难免“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二是从表面上看,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对道德伦理的看法发生过重大的变化,马克思之后的学者们常常就这些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展开争论,并产生了解释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不同方式。三是马克思的过早逝世,使得他思想的很多方面没有得到明确阐发。在道德理论方面,我们就更可以确定地说,他没有为我们提供一种像他之前的思想家(比如康德)那样构建的规范伦理学体系。这也给很多马克思的批判者落下了口实,指责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先天的缺陷,难以解决实际的道德问题。那么,马克思的道德语系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从马克思已经呈现给我们的思想轨迹中能否探察出一种道德哲学的表达?归根结底,“马克思的伦理观是什么”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有从确立马克思的伦理观出发来明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内容、范围和方法,才不会脱离马克思的原著及其彰显的精神气质,不会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不会形成片段式的、肢解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一为了确保我们准确找到合适的道路,在探寻马克思的伦理观的过程中,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格外注意。第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困难——所谓的“马克思道德悖论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在马克思之后的关于马克思道德理论研究的领域内,有一个长期存在的理论困难:人们发现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一方面认为道德是意识形态应被摒弃,另一方面又从道德上谴责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20世纪初期的伯恩斯坦、考茨基以及奥地利的马克思主义者,三、四十年代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解释路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李大钊和瞿秋白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纵观马克思道德理论的阐释史,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以不同的形式阐述所谓的“马克思道德悖论”:以人的类本质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与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对资本主义的道德谴责与道德被判定是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阶级社会的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之间的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者都需要面对的理论困难。想要正确认识继而解决这一理论困难,除了回到马克思那里,具体分析其有关道德问题的不同文本的情境,揭示其中的内在关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明确马克思的伦理观。只有当我们可以充分把握马克思有关伦理道德问题的根本看法,对马克思的伦理观有了明确认识,我们才可以分析、解决或者批判这个所谓的“马克思的道德悖论”,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正名。实际上,这个理论难题只存在于现代道德哲学的解释框架之内。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观和方法论理解人之为人的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在其中,原有的道德概念——“人道主义”“正义”“平等”“自由”等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理解,所谓的“马克思的道德悖论”也将瓦解。第二,以非马克思主义的方式理解和重构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是有问题的。西方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做出了诸多阐释。比如,他们要求厘清功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们要求正面回答“无产阶级道德是不是意识形态”这个问题;他们期望在马克思主义中探寻个人道德存在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在当代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必须面对并回答上述问题。但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我们审慎地对待。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是以分析的方法“重建”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本身缺乏有价值的方法,需要求助于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术语中,“分析”是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是被分析的对象。在此,马克思主义只是一堆等待加工的材料,它有无伦理观都不重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分析哲学的方法重新加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使其具有“分析的精神”。但这种方式在理解马克思道德理论时表现出的片面性、肢解性和局部治疗,导致马克思道德理论核心精神的丧失。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过多关注对马克思文本的精细分析,缺乏对整体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总体把握以及对马克思所表达的时代精神的深切共鸣,无法理解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整体气质。基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所存在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我们需要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里寻找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这仍是有问题的。马克思的伦理观表达的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同于其他伦理理论的独特性。须知,马克思的思想并非哲学史链条上紧密咬合的一环,而是改弦更张的变音。揭示马克思思想的创新性和革命性以区分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哲学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马克思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家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作为新思想开启者的他。应该说,马克思哲学的出现,得益于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史乃至思想史。但更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出现改变了历史,因为他所要做的并非是在观念的历史中加进紧密贴合的一环,而是要改变人们看待历史和观念的方式。因此,以黑格尔、康德、卢梭乃至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来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并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合理路径,我们更应该关注马克思自己的伦理观,它有助于我们维护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尊严,而不是被人们当作粗俗的经济主义弃如敝屣。第三,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框架内寻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准则是不可行的。众所周知,道德哲学包括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两部分。在摩尔之前的伦理学传统主要以美德伦理学、义务论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伦理学为代表。大多数的规范伦理理论旨在发现隐藏在道德实践背后的一般道德原则,并以此来指导和规定人们的道德生活。但摩尔提出了元伦理学,试图打破规范伦理学的传统,对“善”“应当”“正当”等这样一些道德概念的意义作出科学分析,从价值中立的立场获得对伦理学的重新定位。摩尔之后的伦理学研究,在理论建构中基本上体现为如下情况:要么由于反对传统规范伦理学、倡导元伦理学而表现为一种形式主义;要么由于反对传统价值和历史主义,注重个体自由和自我创造而表现为一种相对主义和非历史主义。这样的特征表明,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各个流派大多已经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绝对主义方法和曾经包含的合理的历史主义洞见,它们漠视道德传统的连续和承继,强调道德的创造性和更新性,否认道德普遍性,注重主观情感和愿望的表达,使道德理论体现为不同程度的主观化和相对化。这也同时表明,当代西方的道德研究主要表现在历史维度与人道维度的对立。而解决历史维度与人道维度的对立正是马克思伦理观的核心任务。因此,当代西方的伦理学研究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供诸多研究资源和素材,却不能构建马克思的伦理观。不仅如此,我们确立了马克思的伦理观,反过来会对当代伦理学理论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的伦理观作为马克思道德哲学的元理论,可以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观点纷争提供一种方法论。二基于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关于马克思伦理观的两条结论:首先,马克思伦理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性演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很多论题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都以萌芽的形态存在着,但马克思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论证道德问题的方式。马克思的伦理观是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到成熟阶段,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完全确立起来的,是真正表达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的伦理观。其次,马克思的伦理观不是固化的。无论是以分析哲学的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方式、亚里士多德的方式还是当代西方伦理学的方式确立马克思的伦理观,都是以一种确定无疑的、固化的伦理原则为基础解释道德现象和伦理问题。在马克思那里,不存在固定的伦理原则。马克思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理解和批判伦理道德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论,却从来没有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以用来解释一切道德现象的抽象原则。在理解和吸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丰富成果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探寻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研究路向,不仅能够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关系,更能够确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当代中国现实的关系。一旦确立了马克思的伦理观,马克思伦理思想转变的性质、马克思道德理论中存在的矛盾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和意义都将得到合理的解答。(作者:曲红梅,系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和理念创新”[17JJD720002]阶段性成果)

黑武士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本文导语: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在我国,教育伦理思想有深厚的渊源,而对于教育伦理的专门研究则起步较晚。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教育伦理研究是从80年代伴随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广泛开展而起步的十多年来,在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国外教育伦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伦理(Ecational Ethics)已成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成为道德科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关于教育伦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六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一教育伦理学是探讨道德教育的理论。在20世纪上半叶,B.诺曼妮(B.Normann)和G.科蒙尔(G.Colmore)合著《教育伦理学》一书。该书并没有明确指出教育伦理学是什么,但从其内容来看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育问题,旨在建立一种道德教育哲学。该书依次讨论了什么是儿童、胎儿的环境、早期家庭环境性格与气质、性别训练、宗教信仰、理想的学校、学校指导等问题,其论述主要集中在人格发展主题上我国学者丘景尼在他的《教育伦理学》一书中说,教育伦理学“其着重之点。不在道德本质之为如何,而在道德的人格如何养成”。他认为,教育伦理学和道德教育“二者之涵义,大体相同”,其区别只在于“教育伦理学所讨论的,大半属于原理的问题,而道德教育所包涵的则大部分为实际的问题"。他明确指出,教育伦理学就是道德教育的原理。由于这一观点的研究视角与教育科学中的德育原理基本相同,因此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持教育伦理学是以道德教育为研究对象观点的人并不很多。但是,一般对教育伦理学知之不多者皆认为,教育伦理学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第二种观点一教育伦理学是探讨教师职业道德的科学。传统的教育伦理认为,应当研究教育这种职业劳动中的道德原则、关系和规范,围绕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把教育伦理构建成或划归为职业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使之成为职业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而展开其研究工作的。例如,美国关于教师形象和优良教师的研究,日本的“现代教师形象”研究,前苏联学者B.H.契尔那葛卓娃等著作的《教师道德》,我国王正平主编的《教育伦理学》,施修华严缘华主编的《教育伦理学》等,都属于这一类。其中,王正平主编的《教育伦理学》即认为:“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师职业劳动领域内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科学。它是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的学问。”八施修华、严缘华主编的《教育伦理学》同样也强调:“教育伦理学是以包括教师道德意识现象、教师道德规范现象和教师道德活动现象在内的整个教师道德现象为其研究对象的。虽然各家表述略有差异,但其侧重点都在教师职业道德上,可以通称为教师职业道德学说。把教育伦理学视为教师职业道德学说这一观点,已受到不少人的批评。其主要的意见认为,这种观点远远包容不了教育领域所涉及的职业道德问题和职业主体,因为作为教育作者的,不仅仅只是教师,还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育科学工作者。更为重要的是,把教育伦理学视为教师职业道德学说,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束缚了教育伦理学的发展。因为除了职业伦理外,教育领域涉及的伦理问题还很多,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虽然也属于教育伦理学的范畴(教师职业道德学可视为教育伦理学的分支),但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职业道德,它应该从伦理的视角关注教育的各种矛盾和变化,思考和评判教育的方方面面,应该在更为广泛的领域有所作为。第三种观点一教育伦理学是探讨教育领域善恶矛盾的科学。这种观点认为,善恶矛盾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一刻也没有摆脱过善恶矛盾,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仍然有。教育的各个方面,谁也摆脱不了善恶矛盾的纠缠;与教育有关系的各种人也有善恶之别。正是由于这种善恶矛盾的普遍性,才使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具有客观必然性。正是这些客观存在于教育领域的善恶矛盾,便构成了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伦理学就是教育善恶之学。把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的善恶矛盾,有其合理性。因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除了从科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美学等角度进行审视以外,还应该从伦理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和评价教育。但是,由于教育的重要目的是教人为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都是把教育与道德视为一体,而很少有人去;追究教育本身的善恶问题.然而,在时有发生的违反教育根本宗旨的教育活动中的恶的因素却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例如,教育中的种族歧视问题,男女教育平等问题,“贵族学校”与“希望工程”的强烈反差中暴露出来的公民的教育权利平等问题。教育中学生的权利问题,非科学非人道的教育方式问题,应试教育中的分数主义问题,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功利主义教育泛滥的问题,教育管理中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假集体主义的危害问题,教师的正当权益缺乏保障的问题,乃至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都向教育本身提出了是否合乎道德的诘问:教人为善的教育就是善的吗?这些教育中的恶的因索不论国内国外都客观存在着。要观察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以外。还必须确立教育的伦理视角。上至教育法规、制度,下至具体教学工作的内容、方法、形式、过程.评价以及教育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可以说,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教育活动中的一切人和事,都包括在教育伦理学的视界之内,都可以而且应该从善恶的视角进行伦理的审视。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或社会公德,教育伦理学既要为-切与教育相关的人立教育道德,又要为教育自身立道德之法。对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要涉及不同的研究领域。在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尚未真正形成气候的状况下,轻率地否定任何一种观点都不利于教育伦理学研究的发展。不同的研究角度,有利于丰高和繁荣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目前,可以从广义(宏观)和狭义(微观)的两种角度对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加以界定,从而确定教育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作者评语:小编认为教育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其他部分以及整个社会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涉及个人的需要和理想,而且涉及社会进步和理想社会的塑造及实现,如怎样确立教育在社会生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由百家号:小珊珊论教育原创;转载请注明百家号,原创作品,盗版必究

夜与雾

伦理学研究需要面向现实生活

近年来,我国一些伦理学学者积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使伦理学研究走进了现实生活,起到了引导社会风气、调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伦理学界面向现实生活的意愿相对还较弱,探讨现实问题的成果不够丰硕,理论研究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伦理学研究的发展,限制了伦理学学科规范和完善现实生活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反思伦理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对于正确把握伦理学学科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现实生活是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动力伦理学是一门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进行伦理学研究首先需要思考一个前提性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伦理学研究?或者换句话说,伦理学研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一般来说,认知的动力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追求真理、渴望探索世界奥秘的自然天性,一种是寻求智慧、渴望解决生活问题的现实要求。与纯理论研究不同,伦理学研究既离不开求真的天性,又离不开向善的渴求。因为伦理学是一门实践哲学,它不仅涉及纯粹理性的认知,还涉及实践理性的认知,尤其涉及借助意志使认知走向生活的实践活动。伦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不只是认识生活,更是改造生活。苏格拉底之所以“我们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孔子之所以通过“仁学”重新诠释礼乐制度,都是为了解决所处社会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根本推动力。现实生活是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动力,意味着伦理学研究归根结底要从现实的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一般的理论出发。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伦理学研究才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才能找准自己的发力方向。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伦理学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使命。一旦远离现实生活,一味沉溺于道德推理和道德论证,伦理学研究就有可能沦为学术圈内的自娱自乐。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伦理学的理论问题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远离现实生活、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问题,有可能像“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之类的神学问题一样毫无意义。对于我国伦理学界来说,从现实道德生活出发就是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紧贴中国道德发展的脉搏,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道德概念、范畴、话语和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代中国生活实际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应该从这个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概念、范畴和话语,创造出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伦理学理论。2.现实生活是检验伦理学理论的重要标准从现实生活出发,伦理学研究最终要走向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伦理学理论。从逻辑上看,一个理论是否为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理论要与自身保持一致,即理论内部不会出现逻辑矛盾;另一个是理论要与现实保持一致,即理论必须符合客观事实。相比较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因为逻辑矛盾可能源于论证不合理,这并不意味着结论必然错误;而与客观事实不符,意味着结论必然虚假。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伦理学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具有多大程度的真理性,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现实生活,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生活。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伦理学研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是事实世界,伦理学的认识对象是价值世界。关于价值世界的认识,更多依靠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效果进行检验。也就是说,诉诸现实生活检验道德理论的正确与否,是要将道德理论应用于现实的道德生活,看它能不能合理解释现实的道德现象,能不能切实解决现实的道德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以现实生活作为道德理论的检验标准,意味着我们的伦理学理论应该能够真正解决中国的道德问题。创新伦理学理论需要融通古今,需要借鉴中外各种伦理思想,比如以仁礼为基础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以德性和共同体为根基的现代美德伦理思想等。在借鉴吸收各种伦理思想的时候,我们需要重视“现代化”转换和“本土化”转换问题。从古代社会生长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思想,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当代道德发展的需要。从西方土壤生长出来的现代积极伦理思想,只有经过批判借鉴,结合中国优秀文化基因进行重新创造,才能适应中国道德发展的需要。3.现实生活是伦理学理论的最终归宿道德知识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有些自然科学知识能够以纯粹的知识形态停留在头脑之中;道德知识必须走出头脑,从认知领域进入实践领域。伦理学研究成果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中,只是帮助我们澄清认识,那么它最多只能提供理想生活的知识图景,却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活。相反,它们只有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只有现实地转化成我们的行为、德性、人格和生活,才能实现它们的本来意义。也就是说,伦理学研究不仅要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更要现实地指导我们成为有德性的人,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伦理学理论可以从两个层面回归现实生活,一个层面是进入个人生活。社会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行为由一个一个的人完成。理论要回归现实生活,首先就要进入个人生活。理论进入个人生活,需要经过“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个过程。“由外而内”是指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德性,这个过程包含知情意的统一,即理性的道德认知、情感的道德认同和意志的道德认定这三者的统一。“由内而外”是指将内在的道德德性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即道德德性在理性和意志的协助下,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具体的道德行为。当前中国伦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个人的现实生活,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德性,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这个层面的回归要求伦理学必须研究德性的养成规律和德行的发展规律。另一个层面是进入社会生活。任何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同的个人通过各种关系联结为一个社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是由单个的个体汇聚而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包括成文的、显性的制度和不成文的、隐性的制度,都对社会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和制约作用。伦理学理论要在现实生活中起作用,就必须进入到社会制度层面。理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入社会制度:一是“制度的道德化”,即根据特定的道德标准规范现实的社会制度,使制度本身更具伦理性,使制度的社会后果更合乎道德;一是“道德的制度化”,即将特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制度,使规范现实化,从而起到更有力的约束作用。只有将道德观念与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结合起来,道德理论才能真正进入社会生活。面向现实生活,并不是不要理论研究,而是要把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结合起来。研究现实离不开理论,没有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作支撑,现实研究就无法进行,或者只能浅尝辄止。反过来说,理论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必须回归生活,必须为现实的生活问题提供理论的解决方案。只要现实不要理论,会走向粗糙的经验主义;只要理论不要现实,会陷入空幻的理想主义。从道德生活上升到道德理论,将道德理论应用于道德生活,形成道德理论与道德生活的良性互动,才是二者关系的理想状态。(作者:李志祥,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土屋

讲座回顾|晏辉:伦理学的问题域及其论证方式

2019年11月15日15: 30,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的晏辉教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211室作了以“伦理学的问题域及其论证方式”为主题的学术讲座。由南京大学哲学系张晓东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到场师生皆认真听讲,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晏教授在讲座开始便指出,伦理学虽以学科为基础,但应以学说的形式来呈现,这是因为中外著名伦理学家的思想都是学说式的。作为学说的伦理学,其研究对象就是德性和规范。伦理学就是要在道德哲学的高度回答“我们何以需要德性?何以需要规范?”的问题。紧接着,晏教授详细解释了德性和规范的初始性命题,他强调通过回归人本身的存在状态及其展开方式,便可以寻找到德性和规范的始因始基。有关于“德性何以必要”的问题,晏教授从人之存在的非自足性和非完满性出发,点明人们被规定为最适合过集体生活,人们通过在集体中反复进行合作来产生合作剩余。合作剩余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其剩余量还为人们所共享,衡量社会好坏的标准就在于合作剩余的大小及和合作剩余大小的分配。就此意义来说,“德性”恰恰就是协调人们采取集体行动,以创造更多合作剩余的内在因素。有关于“规范何以必要”的问题,晏教授认为要协调集体中人们的行为,并不能仅仅依靠德性,还需要“规范”作为集体行动的逻辑。为此,他引用了福柯的“外在技术”概念来辅助理解,并做出生动描述:“我让我做好人是内在技术,别人让我做好人是外在技术”。内在技术外在技术必须要是平衡的,而外在技术问题是内在技术失效以后的结果。既然伦理学是研究德性和规范的实践哲学,那么它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为解释这一问题,晏教授将目光转向伦理学自身及其研究对象的问题域,并对问题做出三大区分:基础性问题、根本性问题、全局性问题。在此处,晏教授联系中国社会实际状况,对三大问题进行现实性引申。第一,他认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是社会正义问题。基本正义是让每个人积极参加社会建设,且能够得其所得,并被平等地对待。而在当今中国某些地方,正义没有作为第一普遍原则得到确立。基本正义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上,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完全被劳动者占有,不存在剩余价值的剥削。二是政治上,让每个人有充分正确表达他意志的权力,以保证社会舆论的健康。第二,根本性问题是政治问题,主要是权力问题,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政治权力不是为少数人所私有的特权,公众能够平等享有其正当权力。第三,全局性问题是价值观认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被认同?根本原因是当今中国出现了四个分离—德性和幸福的分离、德性和规范的分离、言说者和行动者的分离、受益者和责任者的分离。与此同时,中国当今社会的四大精英群体(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精英,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经济精英,以知识为核心的科技精英,以身体为核心的社会精英)被没有很好地承担应有之责。相反,他们中部分人走向资本的逻辑,出现利益联盟,形成可兑换的关系,如权力兑换成货币。他们给别人制定社会规则却不是规则的行动者,造成好的价值观不能被认同。回归到伦理学,晏教授认为,第一,伦理学的基础性问题是语言问题,这是伦理学的元问题。此一问题,要从分析德性和伦理的概念入手。关于“什么是德性?”的问题,有三个论证方式。一是罗国杰先生早年给出的,道德是用善恶评价的,以善良动机作基础的,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个定义是不全面的,它把道德看作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强调道德作为规则的外在意义,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的“道德”概念的内在蕴思。第二个定义如尼各马可伦理学所言,德性是优良品质,但这是后果主义的定义方式,因为比品质更重要的概念是能力。在此基础上,晏教授得出的定义是,德性就是做人做事的能力以及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品质。关于“伦理是什么?”的问题,晏教授是通过三个范畴的比较来辩正的,道德是鼓励人们去做但不要求去做的行为,类似于康德说的鼓励但不必然的行为,而伦理是要求必须去做的行为,符合正当原则,第三个就是被禁止的行为。第二,探究伦理学的根本性问题,要回归到康德的意志自由问题。为什么一个人的自由意志能够保证正当性?其根源便在于善良意志作动机,实践法则作根据,实践理性作保证。这三点解释了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经常做正当事情的条件和可能性问题。第三,全局性问题是方法论问题,晏教授借用了倪梁康老师所提出的系统论奠基与生成论奠基的方法。系统论奠基以研究对象为一整体系统,主要研究系统整体和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生成论奠基则回到现象学,它是发生学的方法,它提醒我们伦理学工作者要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回到历史场域中去。这两个方法不可偏废,系统论奠基是基础性工作,发生学的方法是我们研究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道德观念史和实践史的方法,是我们突破自己的重要研究方法。此外,晏教授强调伦理学研究者必须具有问题意识,要能在文本中读出问题来,进而形成原创性的论文,而不仅仅是对资料进行梳理,对观点进行综述。他还提出颇具趣味的三点论:选题有亮点,论证有重点,结论有观点。最后,晏教授指出,伦理学的问题域及论证方式仅构成作为学说的伦理学的第一部分—导论部分。对伦理学问题域的研究不能是平白无故的,必须有理论材料的支撑,有鉴于此,晏教授介绍了五种对伦理学研究有所助益的理论资源: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伦理学、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契约论、功利主义伦理学、儒家心灵哲学。因为伦理学主要探讨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人三者间的关系,而晏教授将之与儒家学说相结合,以此创见性地提出了“三道论”:天人之道(人与自然)、心性之道(人与自己)、人伦之道(人和人)。因此,伦理学就成为关于道的学问,它也是关于德性与规范的原始发生以及发生逻辑的学说。在晏辉教授结束其学术分享之后,张晓东老师进行了讲座总结。张老师高度赞扬了晏辉教授的讲座水平,认为其有三点长处:一是才情迸发,是理性的激情与激情的理性之有机结合。二是诙谐幽默,趣味盎然,充分调动听众兴致。三是深邃睿智,既具有哲学的智慧,使得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又不失现实感,表现出对当下中国现实的深刻洞见,其中对于问题的原发性探索和对社会的建设性批判,体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具有的良知与责任感。在其后的学术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晏教授皆一一耐心解答,其中精彩之处不时赢得阵阵掌声。文字 | 杨浩 编辑 | 肖越文

Koko陪伴大家的行测练习(每日一练)2019.7.6

行测练习(每日一练)2019.7.6Koko是一个想上岸的好孩子!每天学习的时候也想分享给大家。这些题目在Koko自己作答之后也会去搜索答案与解析。答案在文末哦!请大家一定要先自己做,做完了再对照答案。(对不起,前两天Koko出去旅游了,没来得及更,以后除了周末和临时有事,一定保持每天更新~谢谢你们,爱你们哦~)题目来啦: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组织恐怖活动培训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B.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罚金C.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驾驶人,处拘役,并处罚金D.多次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行政处罚后仍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下列有关工伤的说法正确的是:A.上下班途中遭受的交通事故伤害不可认定为工伤B.由于员工的重大过失造成的工伤,企业无需承担责任C.职工认为是工伤,但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单位承担举证责任D.购买“五险”后,因工伤引起的所有费用可由工伤保险报销,公司不承担费用3、科学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命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无法忽视它、绕过它。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科学与艺术,或者说理性与感性的边界正在______。艺术展上艺术家们摆弄起了宇宙爆炸、量子世界,而不少科学家也乐于把科学仪器下观察到的景象捕捉下来,展示到人们面前,其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艺术家的加工描摹。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消遁B.消失C.消除D.消弭4、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科学家都在开展地球科学研究。最近,有科学家在《科学》上发表论文提出缓解温室效应的两种方案。其中一种方案是在稍低于卷云自然形成的上层大气中加入微小的沙尘颗粒,以______卷云的形成。卷云不同于会反射阳光的白云,而更像覆盖在地球上的毯子,困住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地球也就越来越______。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减少 冷B.增加 冷C.减少 热D.增加 热5、中国当今的伦理学研究,至少有两种基本取向。一是接受西方的某些基本价值,按照西方的现代价值来探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建构新的伦理与道德;另一种取向则是试图回归中国的传统价值,从儒家等传统思想中获得理论资源来重塑中国的伦理与道德。然而,目前的研究大都面临一个尴尬境地: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理论脱离实际太远,无法落地生根,对普通百姓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常道德思维有其独有特点,如果忽略甚至违背这一特点,伦理学理论就很难为普通百姓理解和接受,形成日常的道德共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日常道德思维的独有特点B.当今中国伦理学研究的瓶颈C.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取向D.伦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6、在智能化无人超市,客人从进门到出门,一举一动都会被数字化,并且被捕捉记录。这些信息回流到云端后,通过算法模型,可以得到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男性顾客和女性顾客各自进店最集中的时间段是什么,哪些商品被拿起又放回去的频次最高等。甚至还能做出预测,比如,传感器感应到进店的女客人很多是穿高跟鞋的,敏锐的老板便会在女鞋区多放些半跟鞋垫和脚踝磨损修复霜。可见,数字化最终目的是实现商品供应链的优化以及店内货架与商品摆放的人性化。这段文字主要介绍:A.智能无人零售让超市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善解人意B.智能无人零售给线下实体商店的发展前景增添亮色C.智能无人零售能够对用户购买行为进行记录与描画D.智能无人零售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更良好的购物体验7、①凡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便是很好的教科书②能培育人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净化人的灵魂,给人以力量、智慧和愉悦③早先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尔后不断发展出各种体裁,到五四时期出现自由诗④我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⑤无论是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还是言志诗、爱情诗、哲理诗⑥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⑥①⑤②④③B.④③⑥⑤①②C.④③⑤②⑥①D.⑥③④①⑤②8、某河道由于淤泥堆积影响到船只航行安全,现由工程队使用挖沙机进行清淤工作,清淤时上游河水又会带来新的泥沙。若使用 1 台挖沙机 300 天可完成清淤工作,使用 2 台挖沙机 100 天可完成清淤工作。为了尽快让河道恢复使用,上级部门要求工程队 25 天内完成河道的全部清淤工作,那么工程队至少要有多少台挖沙机同时工作?A.4B.5C.6D.79、从所给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图片A.AB.BC.CD.DKoko在这里祝大家都能成功上岸!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答案:CCDCD ABDC解析:1、 CA 项错误,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七条第二款规定:“第一百二十条之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二)组织恐怖活动培训或者积极参加恐怖活动培训的;······”B 项错误,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五条第四款规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C 项正确,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修改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D 项错误,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多次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经行政处罚后仍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 CA 项错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因此,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应当认定为工伤。B 项错误,《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一)故意犯罪的;(二)醉酒或者吸毒的;(三)自残或者自杀的。”因此,由于员工的重大过失造成的伤害,并不是企业免责的事由。C 项正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D 项错误,《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四款规定:“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部门规定。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费用都由工伤保险报销,公司也应当承担相应费用。3、 D本题可根据完整语句提示做题。根据首句“科学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主流命题,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无法忽视它、绕过它”可知,所有工作(包括艺术)与科学之间是没有界限的,换言之,边界不应该存在。又根据后文的“艺术展上艺术家们摆弄起了宇宙爆炸、量子世界,而不少科学家也乐于把科学仪器下观察到的景象捕捉下来,展示到人们面前,其精美程度丝毫不亚于艺术家的加工描摹。”可知,科学与艺术的边界正在慢慢模糊。分析横线处可知,“理性”对应“科学”,“感性”对应“艺术”,“科学”与“艺术”间无界限,即“感性”与“理性”间不应有界限。故横线处应表达“理性与感性的边界”这一不应该存在的事物慢慢消失了。D 项“消弭”意为清除,多与风险、隐患等不好的事物搭配,而在本题中,作者认为,“边界”是不应该存在的事物,即不好的事物(提示:勿根据常识判断,结合上下文判断作者对“边界”的倾向),搭配得当,符合文意,当选。A 项“消遁”指消失逃跑,与文意不符,排除;C 项“消除”指使不存在,多与误会、疑虑等搭配,与“边界”搭配不当,排除;B 项“消失”置于文段虽然语义合适,但是相比之下,不能体现出“边界”的不应存在,感情倾向不如 D项恰当。故正确答案为 D。4、 C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根据“卷云······像覆盖在地球上的毯子,困住从地球向太空辐射的热量”可知,地球无法向太空辐射热量,因此地球越来越热,排除 AB 两项。根据后文可知,卷云会让地球变热,因此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方案应该是减少卷云的形成,排除 D项。故正确答案为 C。5、D文段开头介绍了当今伦理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取向,“接受西方价值”和“回归中国传统价值”。接下来通过转折词“然而”强调目前的伦理研究面临的问题,即理论与实践脱节。后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反面论证提出对策,即“不能忽略日常道德思维逻辑的独有特点”。整个文段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反面论证提对策”,对策是重点,对应 D 项。A 项,对应原因分析的部分,非重点,排除;B 项,“伦理学研究的瓶颈”属于问题表述,非重点,排除;C 项,“基本取向”对应文段首句,转折之前,非重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D。6、 A文段开篇引出“智能化无人超市”这一话题,指出其作用即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比如”进行具体的解释。文段尾句通过“可见”针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论述智能化无人超市的数字化实现超市商品供应链优化以及超市货架、商品摆放人性化。故文段旨在强调智能化无人超市数字化让超市变得更好,对应 A 项。B 项,“线下实体商店”,无中生有,排除;C 项,“对用户购买行为进行记录”对应文段开篇引入话题部分,结论之前,非重点,排除;D 项,“消费者”非重点,文段尾句重点强调对超市的影响,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A。7、 B从选项入手,判断首句。分析④⑥两句,④句在论述我国诗歌的情况,⑥句指出诗歌在我国的地位。不好确定首句。观察可知,⑤句提到“无论”,即可以通过关联词捆绑解题。结合选项观察,⑤句后接①句或者②句,①句出现“凡是······便是”相当于“都”,因此⑤①可以捆绑。锁定答案为 B。将 B 项代入验证,逻辑通顺。故正确答案为 B。8、D假定每天每台挖沙机效率为 1,每天新增泥沙的量为X,原有泥沙量为Y。由于 1 台挖沙机 300 天可完成清淤工作,可得:(1-X)*300=Y;由于 2 台挖沙机 100 天可完成清淤工作,可得:(2-X)*100=Y。两式联立,解得X=0.5,Y=150。若要求工程队 25 天内完成河道的全部清淤工作,此时,设所需的挖沙机台数为N,则有(N-0.5)*25=150,解得N=6.5,至少需要 7 台挖沙机同时工作。故正确答案为 D。9、 C元素组成不同,且无明显属性规律,考虑数量规律。图四、图五封闭面明显,考虑面数量。面数量依次为2、3、4、5、6,则问号处图形面数量为 7,只有 C 符合要求。故正确答案为 C。

兄弟们

百年系庆系列讲座|杨义芹:我国伦理学研究的时代境遇

百年系庆系列讲座讲座主题我国伦理学研究的时代境遇主讲人杨义芹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所长《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主持人杨明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时间2020年10月14日 19:00—21:00地点腾讯会议会议ID:764151278作者简介杨义芹,博士,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暨《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在C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大追踪

伦理学的繁荣发展与历史使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70年来,伦理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了以往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缺乏伦理学理论支撑的状况。■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新时代,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和优势,多出原创性重大成果,加快构建有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伦理学,对我国伦理学工作者来说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学科意义上的伦理学研究,上世纪初才开始在我国出现。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为伦理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伦理学出现持续繁荣的局面,目前已成为哲学大家庭中的一门显学。同时,伦理学也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伦理学的成长与进步,展望伦理学的未来与发展,进一步明确伦理学承担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无论对于伦理学本身更好发展,还是对于新时代加强道德建设、以明德引领风尚,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科的兴盛与贡献70年来,伦理学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改变了以往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缺乏伦理学理论支撑的状况。学科体系日渐完善。伦理学学科在改革开放初期初步形成,此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展开伦理学研究与教学,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多种伦理学理论和分支学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发展格局。伦理学原理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从最初主要关注规范问题逐渐扩展到对德性问题、道德情感问题、道德语言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也成为伦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伦理学理论还被运用于研究现实问题,并与相关学科融合,兼具应用性和交叉性的应用伦理学异军突起。科技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政治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等成为伦理学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伦理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前行,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众多专著和教材,在一系列伦理学理论问题上有所创新和建树,研究解答了许多现实道德问题和人生难题。1980年成立的中国伦理学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并成立多个专业委员会,在组织、协调和推动全国伦理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杂志以及《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伦理学术》等集刊的创办,为伦理学研究新成果提供了发表园地。各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设立一大批伦理学专业硕士、博士授权点和包含伦理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完整的伦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伦理学研究和教学队伍不断壮大。伦理学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的设立,伦理学研究课题的政府立项资助,有力推动了伦理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在各类学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程,高校相关专业进行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教学,中国特色伦理学教学体系逐步形成。助力观念更新和道德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伦理学为我国价值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善恶观、道德观、人生观的更新。突破传统伦理思想长期不谈幸福的局限,对幸福问题进行大量研究,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学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增进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正确理解和普遍认同。伦理学倡导的德目逐渐成为社会的价值理念和人们的内心信念,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广大伦理学工作者履行为社会道德治理提供学术支持的重大责任,深入研究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科技问题、网络问题等蕴含的伦理问题,从伦理学角度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近年来,伦理学界积极参与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价值,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道德智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70年来,伦理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不够多。中国正处于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许多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日益凸显,解答这些重大问题需要伦理学积极参与。还应看到,中国伦理学在世界上发声不够,国际话语权较弱,主要原因也在于缺乏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中外合作研究不够深入。改革开放以来,伦理学“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越来越多的伦理学工作者参加国际性会议,到其他国家做访问学者,与其他国家学者合作在国外举办国际会议、创办刊物。但是,很多中外伦理学交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度交流与实质性合作。这种情况与中国的伦理学大国地位不相适应。道德体系的理论构建亟待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人们将道德理解为行为规范体系。实际上,道德是由道德价值、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等构成的道德体系,其基础是道德价值。道德体系的实践构建,需要以理论构建为前提。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新时代,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和优势,多出原创性重大成果,加快构建有影响力的中国特色伦理学,对我国伦理学工作者来说既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包含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从纵向看,伦理学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横向看,伦理学包括价值论、道义论、德性论、仁爱论、德育论以及元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等分支学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纵、横两个方向着力,克服伦理学研究存在的学科界限模糊、缺乏共同架构和范式的问题。广大伦理学工作者要突破各自学术视野的局限,从不同方向开展各有侧重的研究,努力实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伦理学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进入新时代,从理论上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相适应、以人民美好生活为中心的道德体系的任务已经迫切地提了出来。伦理学界要积极进行理论探索,为党治国理政提供正确、合理、可行的理论道德体系,为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伦理学是道德哲学也是人生哲学,培根铸魂是伦理学的重要职责。在多元多变思想的冲击下,在拜金拜物等观念诱惑下,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容易受到影响。伦理学要发挥自身特有优势,以明德引领风尚,以人生哲理引导公众,在为人民述学立论的同时,积极从事伦理学教育、宣传、普及工作。要多出说服力强、感染力大、雅俗共赏的伦理学精品,为人们尤其是青年的人格完善、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美好提供指导和帮助。积极参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伦理学工作者要从伦理学视野出发,与相关学科工作者合作研究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提出标本兼治的对策主张。加强对全球性重大问题和人类重大关切的研究,特别是对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提出的重大伦理难题进行研究,勇于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扩大和深化中外交流合作,将中国伦理文化和最新研究成果推向世界,通过推出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成果造就世界知名学者。中国伦理学界要有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为推进人类共同道德体系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何也

伦理学专业最新排名,伦理学专业就业方向,你会选择这个专业吗?

伦理学专业相关介绍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伦理学专业学什么课程?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概论、西方哲学概论、伦理学、数理逻辑、美学原理、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原著选读、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涵盖宗教问题社会调查,一般安排6周左右。2020全国伦理学专业大学排名情况目前教育部门并没有发布权威的伦理学专业大学排名,但是公布了哲学学科学校排名情况,伦理学属于哲学类下属专业,供大家参考:全国第四轮哲学学科评估结果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比较好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伦理学专业毕业去向伦理学专业毕业一般方向是做老师和专门研究,局限性很大,因为其涉及的内容思辨性较强,欠缺实用的理论知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在分化和综合、对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对该专业有很大的兴趣同学,也可以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传播 。伦理学专业考研方向伦理学本科专业可报考、攻读伦理学及相关学科(如哲学等)的硕士、博士学位。 伦理学专业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以及企业的行政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校政治学、德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高校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及政治思想工作;各种新闻媒体、图书馆等机构的采访、编辑、管理等关于这个专业你有什么看法?如果有机会你会选择这个专业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注:数据来源于网络,由作者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反本

李建华:新时代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域

作者:李建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政治伦理是一个结构性、实体性存在,是观念、关系、制度、心理等多因素的集合体,政治伦理学就是以政治伦理现象本身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政治伦理关系、政治伦理制度、政治伦理主体、政治伦理理念、政治伦理实践等问题的科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对新时代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问题域做一种开放性理解,具体分为四个层面,以期达到对政治伦理学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聚焦”。一、 外生性政治伦理问题。在黑格尔哲学中,伦理是一个整体性、实体性概念,既体现了客观存在的自在自由性,又体现了“必然性的圆圈”,往往表现为一种客观的秩序及法则,这种伦理秩序是用于治理社会生活的持久的东西和力量构成的,所以,各个民族都把伦理法则视为永恒的正义,而体现国家现实性的政治伦理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居于高位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统摄力量。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伦理问题是由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诸如经济、文化、法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解决而转变成为政治性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自身解决的能力而需要借助伦理资源,如贫富差距问题、教育资源分配正义问题、司法公正问题等,我们把这一类问题总称为“外生性政治伦理问题”,是侧重于“从政治伦理看社会”的产物,并且它们往往与社会问题解决的整体性、复杂性、梯度性有关。我们把所有社会问题中带有政治伦理性质的问题纳入政治伦理学研究的视野,不但拓宽了政治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而且也由此显示了政治伦理学与政治学、政治哲学的区别,因为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是以政治现象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只不过政治学偏重政治权力的构架与运行,而政治哲学偏重政治的价值理念而已。二、 依存性政治伦理问题。所谓依存性政治伦理问题是基于政治与伦理的同构或依存所产生的伦理问题,诸如自由民主问题、政治合法性问题、政治发展问题、政治协商问题、公民参与问题、政治妥协问题等。依存性政治伦理问题,往往是侧重于“从伦理看政治”的产物,其衍化逻辑是伦理对政治的规导。自古以来,无论东方和西方,政治生活总是离不开伦理的视野。在古希腊,政治被人们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色彩,是实现最高价值的生活方式。柏拉图认为城邦是依据自然秩序而形成的,实现正义是城邦的内生诉求。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城邦是人类为了获得优良生活而自然演化的产物,趋向城邦生活是人的本质使然。正是在城邦中,人们得以与动物区别开来,并通过遵纪守法而避免堕落。对于个人而言,公民是引以为傲的身份,唯有通过政治生活才能实现至善。政治的伦理特质在中国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阐发。孔子就提出“政者,正也”的命题,政治天然具有追求“仁”的伦理向度,而且从政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政以德”成为我国传统政治的核心话语。实行伦理道德的统治、建立伦理型的国家成为王者的必要前提,或者说,作为国家政治理想的王道本身就被赋予了积极的伦理道德价值。不难看出,经典的政治从来都与伦理如影随形。伦理的政治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政治伦理应当成为国家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三、 自因性政治伦理问题。如果说依存性政治伦理问题是源于政治对伦理的需求与依赖,那么,自因性政治伦理问题则是源于政治伦理本身的价值矛盾与冲突带来的问题,如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问题、政治品质与政治行为问题、政治忠诚与政治背叛问题、政治承诺与政治失信问题等,这往往是侧重于“从伦理价值冲突看政治伦理”的产物。在西方的政治理念中,政治本身是有伦理价值的,并且个人也只有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才能完善其本质。尽管现代西方政治实践有宗教和市民社会的伦理关怀来弥补伦理资源供给不足,但政治也不应该借此堕落成为一种纯粹的统治术,而应该主动担负起政治的道德责任。伦理道德价值本身虽然有“基本善”的统一要求,但也有层次上的差异和由“境遇”不同而导致的矛盾和冲突。伦理上的价值冲突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善与恶冲突,这只能做非此即彼的选择;二是善与善的冲突,也就是大善与小善的冲突,这往往会出现伦理上的“二难选择”,一般会选择大善而舍弃小善,如有外敌入侵时,好男儿会选择尽忠报国而不是在家做孝子;三是恶与恶的冲突,涉及大恶与小恶之择,这往往是法律上考虑的事情。政治生活同样面临多种伦理价值的选择,由此产生复杂的伦理问题,如关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按照“马基雅维利思维”,在政治生活中似乎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就是因为这只“肮脏的手”可能使目的价值丧失,所以从政治的伦理价值上,政治手段也应该是正当的,才能保证政治目的价值的实现,并且许多政治之恶就是手段的卑鄙所造成的。政治伦理学不能回避这些复杂的伦理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时的技术化处理途径。四、 主体性政治伦理问题。任何政治活动都是人的活动,都由人这个主体承载,都是人的合目的性的结果,政治主体伦理问题是不可忽略的。这个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政治人”的伦理问题,如政治人的人性假设问题、政治人的人格问题、政治人的道德评价问题等;二是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主体伦理问题,如政党伦理、政府伦理、公务员伦理等。主体性政治伦理问题往往是侧重于“人怎样看自己的政治本性”的产物。“政治人”假设最早是由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其通常表达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个假设内涵丰富,深刻揭示了人是具有合群性的社会动物、人是有利益协调能力的动物、人是有合作精神的动物等思想。连马克思也认同,称这命题“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特征”,“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政治人假设的理论意义在于,人的社会本质性决定了他的政治性,只要是社会的人,就有可能成为政治人,但不一定必然成为政治人,前提是要有好的德性,这就为政治主体伦理提供了逻辑前提。因为从“社会动物”到“政治人”必须有一个伦理的蜕变过程。社会动物也是动物,其自身会带有自私、贪婪、暴力、残忍等劣根性,而这不是政治文明所许,更不是政治伦理所为。这就又涉及更为复杂的“政治人”人性假设问题,因人性假设不同,其政治理想设计、政治制度安排、政治权力运作等也会不同,如基于人性恶的政治人会执行强法制治理模式,而基于人性善的政治人会执行温和的德治主义模式。同时,对政治人的道德评价也只有以政治伦理作为基本评价标准,如果以一般性市民道德或其他职业道德去评价,会造成道德评价的失准、失真、失效。《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1日 15版)

丽拉说

《当代中国伦理学》展现新时代伦理学研究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启了新的篇章。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新的生活语境,迎接新的机遇,也不得不面对新的问题、接受新的挑战。在新时代,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道德生活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到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格局的变化,都让伦理话语体系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如何满足新的伦理诉求、如何让伦理话语发出新时代的声音、如何为人类的道德生活贡献中国智慧,是新时代伦理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也成为每一位伦理学者的历史使命。李建华、周谨平、袁超撰写的《当代中国伦理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对新时代伦理需求的积极回应,展示了新时代伦理的新理念、新原则、新规范、新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探索。首先,该书着眼于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的时代表达与时代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底色。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文化的交汇、碰撞已成常态。异质文化的频繁交往既为文化整合敞开了大门,也加剧了文化的冲突。一方面,文化的平整化趋势对民族文化的维系和传承施加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植根于不同土壤的文化理念在全球化浪潮中正面交锋的几率急剧上升,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全球化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得不应对更深层次的共同问题、共同威胁,或者共同机遇。异质文化曾一度有着自己清晰的地域边界,而全球化则从根本上打破了文化的空间限制,让文化空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共处同一语境的现象成为常态。伦理冲突则是文化冲突的集中体现。面对多元文化的时代,打牢伦理价值基础、构建文明健康的道德生活,是避免走向道德相对主义、防止不良伦理文化侵蚀的必然选择。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已被充分说明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选择。这就决定了新时代的伦理建构必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高峰、新成果。《当代中国伦理学》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道德方向,系统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基本原则的提炼到伦理秩序的构筑,再到伦理目标的设立、道德规范的整合,无不彰显了社会主义伦理本质,将“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论之基、活水之源。其次,该书立足民族伦理传统,注重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度,我国积累了厚重的传统伦理文化。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特质,这就决定了引导中华文明道德生活的理念必须源于民族自己的道德体验和智慧。外来的理论与思想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为我们所参考和借鉴,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伦理问题提供完备的答案。民族独有的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是民族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的时代已然散发出夺目的光彩。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既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也是对民族伦理道德的重大检验。与一些西方国家的手足无措、疫情失控相比,我国疫情防范及时有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国家治理上升到了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则与中华民族“重义轻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对此,该书有着深刻的洞见,对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源流予以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当代中国伦理学虽然需要西方伦理理论的参照,但本质上源自民族道德生活以及所积淀的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最后,该书直面国家与社会现实,表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时代担当。学术研究必须对接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新时代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伦理学发展的重要牵引力量。迈向新时代的进程中,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都呈现新的态势,也产生了新的伦理期待、新的伦理问题。《当代中国伦理学》没有寓于理论的象牙塔,而是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担当与勇气。该书系统建构了涵盖新时代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社会伦理、生态伦理的体系框架,旨在为各领域的道德建设提供完备方案。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已不再与现实世界截然分开,两者的联结日益密切。网络通讯、网络支付、网络办公等功能的实现与强化使网络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网络信息失真等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了切实的损失与伤害。该书从道德原则、规范、机制等层面对网络伦理问题予以了积极的回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兼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成为该书的显著特点。这也让《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散发出时代的生命力,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诚然,新时代是面向未来的时代,历史浪潮奔涌向前、未曾有一刻停息。随着时代前行的脚步,我们注定会面对新的历史境遇、产生新的伦理话语,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必然是开放和动态的体系。《当代中国伦理学》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我们迎接新的道德生活。(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张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