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这篇论文究竟烂在哪里?猛鬼街

《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这篇论文究竟烂在哪里?

从年初的“师娘优美感”,到年末的“伦理学很烂”,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一不小心跨出了学术圈,成为2020年度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你说你呀,康德,好好的宅男不做,200年后怎么出来惹了这么大的风波?“师娘优美感”是轻浮,只能博得一笑;“伦理学很烂”是轻狂,却不是一笑就能够解决的。对于《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一文所引发的风波,论文作者说,不服来辩论;编辑部也说,不服来投稿。投稿真是不敢,吃瓜群众实在学力不济,但谈谈这篇论文究竟烂在哪里,还是可以的。01这篇论文的标题为什么很烂?《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加上了副标题,即《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稍微做了限制,算是谦虚。对于这篇大作,如果要做正面商榷或批驳的话,我们最多只能论证出:康德的伦理学其实“不”很烂。但可以想象,这个结论,是完全把康德伦理学拉到了烂还是不烂、到底烂得如何的粪坑里来论证。这就如同,A问B,“你昨天晚上是不是又打老婆了?”如果B要直接反驳这句话,的确可以说,“我昨天晚上没有又打老婆。”但显然,这个问句和回答都暗示了,B经常晚上打老婆。他的反驳不仅无效,反而间接坐实了这一评价。无论正文是否论证得当,这篇文章的批判主要属于康德学术圈的问题,可以先与作者同院的邓晓芒教授相互切磋一下。作为外行人,我们无从判断,康德伦理学是否不是其实很烂,但至少这个“很烂”的评价,实在是很烂。02这篇论文的论点为什么很烂?《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如果是一篇硕士或博士论文,导师看了标题,肯定会当面撕掉。这个标题是一个硕大的陷阱,在理论上几乎无法反驳。因为再多的反驳也只能证明,康德伦理学其实不很烂,却不能证明,康德伦理学其实很伟大。如果是一篇硕士或博士论文,导师看了标题,肯定会气个半死。小小的一篇文章竟然敢横扫康德伦理学,进而横扫国际康德学术圈,外加中国小半个外哲圈。如果康德伦理学其实很烂,那么研究康德的所有学者肯定更烂,智商肯定更是堪忧,否则他们怎么就看不出来,自己的研究对象很烂呢?学界有一句忠告是这样的:如果你认为前人的研究都是错的,那么只能肯定,你是错的。03文献综述在哪里?参考文献有几本?无论文、理、工科,学术研究都是严肃的,也是严格的,不是信口开河的。许多人认为,文科论文都是灌水,随便都能写写。某校处长甚至曾经放言,你们文科论文有什么难写,我一天能写三篇。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自己无知。对于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每个问题上都至少趴着三个学者;稍微夸张地说,在他的著作的每一页纸上都至少趴着三个学者。当前国内的康德研究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不仅参照英、法译本直接阅读德语原文,甚至连长句中的每个转折关系都要仔细释读一番才能罢休。现在还想一篇文章横扫康德学界,简直如同读书尚未入门。研究任何哲学家,至少需要三点作为基础,即语言熟练(原著语言、现代语言)、文本熟稔、二手文献熟悉。学术研究的步骤是,先做文献综述,即总结归纳二手文献即其他学者对某个问题的研究,之后依据对原著的文本分析,对前人的观点进行批判、补充或改进等,最终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只有这样,读者才可以熟悉该问题和该文本的研究现状、核心问题、基本争论,进而才能够来判定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如果根本不顾浩如烟海的二手文献,直接批判康德原著,就提出自己的观点,那么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你根本就没有读懂康德原著,只批判了汉语译本和自己的臆读;要么你的批判早已经在某部二手文献中给出了回答,只是你从没读过。《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这篇论文根本没有文献综述部分,最后也只列了四本参考文献,其中一本还是论文作者的著作。一如万古长夜,整整200多年的康德研究被直接抹去,只待本文横空出世,才指出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如果文献综述过关的话,这篇论文至少要先批评完过往为康德伦理学做辩护的观点,之后才能够来批判康德的原著。而不是一上来就对着原著一阵发功,让其他康德研究者们很是干着急,你到底看没看过几本二手文献的研究成果啊?04学术评价为什么不能用“很烂”?黑格尔说过,哲学史不过是尸横遍野的战场,后人总是推翻前人,建立自己的新体系。不过,这是在扬弃的意义上说的,即后人吸纳和批判前人,最终实现思想发展的螺旋上升。说别人烂很容易,因为可能自己根本就没有理解或者也不愿意去理解。如果可以直接用“很烂”来作学术评价,我们可以想象:亚里士多德说,柏拉图的理念论很烂;奥古斯丁说,异教哲学很烂;笛卡尔说,我不在却我思很烂;谢林说,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很烂;马克思说,德国古典哲学很烂;弗洛伊德说,没有性冲动的哲学很烂;德里达说,视觉中心论很烂;动保主义说,人类中心论很烂;东方人说,西方中心论很烂;三体人说,人类很烂。《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的作者说,你不服可以写文章来批评我的论文很烂。这句话说得不错。但从康德时代起,很多人都著书立说,论证康德伦理学的伟大价值,那么就不应该是别人写文章来批评你,而是你要写文章批评那些一直为康德伦理学辩护的前辈学人、同辈学人和晚辈学人,对不对?由此可见,没有了文献综述作为路标,再大牌的教授也会迷失在学术的小树林里。05这家学报编辑部为什么“很烂”?编辑部现在澄清说,在收稿之后也有争论,但认为刊发并无不可。《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的作者承认,“很烂”是“口语化的评价词”,但“法无禁止皆可为”,批判者应该就论文内容来反驳,而不是仅仅厌恶这个标题。的确“法无禁止皆可为”,但并不意味着“法无禁止皆当为”。不能否认,这个口语化的评价词已经近乎是骂街的用词,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用词,更不应当堂而皇之地用作学术论文的标题。编辑部事先哗众取笑,事后打擦边球辩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如果这类文章成为热点,可以想象,一系列以“XXX思想其实很烂”的文章就会接连问世,滑天下之稽。这本期刊不久从双月刊变成单月刊,编辑部现在又主动约学术大佬的稿子,显然是想减少发文数量,提高发文质量,增加引用率,最终提升刊物的档次,要么进C刊,要么拿国家社科期刊资助等等。谁知道,这次翻车之后,编辑部还想趁热一鸡多吃,公开征求学术争鸣文章,“欢迎踊跃投稿”。可以想象,如果真去投稿,那么就必须逐条驳斥《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才能最终把作者驳倒;但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争鸣文章早已经不是康德研究,而成了《很烂》一文作者的伦理思想研究了。但凡有一小碟花生,一个人就不会醉成这个样子;但凡有三五篇二手文献,一篇论文就不会写成这个样子;但凡有一点学术规范,一家学报就不会办成这个样子。你对《很烂》一文有什么看法?欢迎关注本号“教师打怪指南”!

柯南

“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论文标题这么野?

文|邢妍妍最近,哲学学者韩东屏一篇题为《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的文章引发舆论热议。韩东屏接受采访时说:“在我之前,还从来没有人把‘很烂’这个词用在学术评价里,尤其还是对一个名人。”▲文章截图。图/知汇海洋公众号。对于有众多网友指称其不该把“很烂”这样的脏话用在学术论文标题中一事,韩东屏表示,“很烂”并非脏话,而是口语化的评价词,意思类似于“很差”“稀烂”“纰漏百出”“太不像样”之类,但又比后者更准确、传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他还表示自己静候有人写理性文章反驳。▲《江苏海洋大学学报》封面。图/知汇海洋公众号。这篇批判康德伦理学的哲学论文刊登在《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由此这就并不是一篇随意写写的个人见解,而是应定性为一篇严肃专业的学术论文。这也必然代表着它的可读性是需要一定门槛的,其引发的讨论和研究也应是在相关的小范围内的。而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网络中走红,也无非是因为标题中脱离了学术高端定位又极具主观色彩的“很烂”二字,给人一种不适的观感。且不说康德的伦理学是不是“很烂”,这是学术讨论的范畴,关键是学术文章中可不可以使用“很烂”这种模糊不清的词汇。学术为什么排斥情绪性语言,排斥不清晰的表述,就是因为学术研究必须是严谨的,要尽可能定量分析。学术讨论和撒泼打滚之所以不一样,也是因为学术要讲究学理与论证,讲求精准与逻辑,这些特征都与“很烂”这种表达是天然排斥的。当然就算作者文内的论述足够有理有据来论证自身观点,那从学术的角度看,题目也未必就能说“很烂”,只能说“价值较低”。这不是说学术讨论就一定要晦涩难懂,而是学术探讨应回归理性包容的氛围,学术争鸣百花齐放讲究的就是求同存异。更何况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都是批判和吸纳这样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很烂”显然不符合学术批判的正确逻辑。韩东屏在面对网友质疑时表示,没有任何学术规范规定在论文题目中不能用口语,“是故,它可以被视为学术论文题目的一种尝试性创新”。暂且可以把韩东屏教授的论文题目看作是某种创新,只是这种创新所引发的次第讨论,已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对于观点本身的探究。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口水战,从长远看似乎也并不会激起太大的水花。它所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术论文当然是需要创新的,但这种创新不是无边际的,而是必然要遵从学术的内在逻辑。

葛洪

贺建奎一伦理建议论文被撤稿,期刊: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相关

开展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原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的一篇研究论文日前被撤稿。该论文意在提出包括人类基因编辑在内的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准则。在被英文学术期刊《The CRISPR Journal 》发表近5个月后,当地时间2月21日,该期刊发表公开声明称,虽然编辑在长达数周的时间里多次与贺建奎交流,但在投稿期间,贺建奎始终未透露他当时已开展的基因编辑婴儿实验。这一实验随后被广泛报道。前述学术期刊的公开声明称,该实验“很可能违反了国际公认的生命伦理规范和地方法规”。而贺建奎在论文中提出的伦理原则的建议,与其进行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直接相关。但投稿时,贺建奎没有向前述期刊编辑部透露这一实验的信息。“……作者提供的信息显示这一论文没有利益冲突。”前述声明称。这可能导致编辑部作出了错误的决定: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The CRISPR Journal 》发表贺建奎这一研究论文,标题为《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伦理原则草案》(Draft Ethical Principles for Therapeutic Assisted Reproctive Technologies)。贺建奎在这一论文中提出“Respect a child’s autonomy (探索你自由)”、“Genes do not define you (生活需要奋斗)”、“Everyone deserves freedom from genetic disease (促进普惠的健康权)”等五大建议原则。(澎湃新闻注:对应中文翻译系贺建奎论文原文)前述公开声明称,期刊主编在咨询资深编辑和领域内专家的意见后,鉴于贺建奎未完整地披露相关信息,决定正式从该学术期刊上撤回这一已发表论文。虽然多位国际学者此前已知晓贺建奎将开展基因编辑婴儿实验,但直到事情无可挽回、基因编辑婴儿已在中国出生,消息才被贺建奎公布出来。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在中国召开前一天,即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在youtube及媒体上发布消息称,其团队使用CRISPR技术,编辑了人类胚胎的基因,宣称能抗艾滋病,两名基因编辑女婴日前已在中国出生。这一消息震惊了国际学术界和公众,峰会现场、香港大学李兆基会议中心立刻成为舆论的暴风眼。有专家称两名女婴可能面临潜在健康风险,该研究的伦理审查备受质疑。新华社2019年1月21日发布消息称,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发现,贺建奎通过他人伪造伦理审查书,招募8对夫妇志愿者(艾滋病病毒抗体男方阳性、女方阴性)参与实验,并策划他人顶替志愿者验血,最终有2名志愿者怀孕,其中1名已生下双胞胎女婴“露露”“娜娜”,另1名在怀孕中。该行为严重违背伦理道德和科研诚信,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调查结论称,该事件系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调查组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贺建奎及涉事人员和机构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已出生婴儿和怀孕志愿者,广东省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与相关方面共同做好医学观察和随访等工作。调查结论发布当天,南方科技大学官网发布公开声明,解除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校内一切教学科研活动。

赵信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一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被指涉嫌抄袭他人论文

近日,有网友反映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研究生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此,湖北大学研究生院和哲学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核实后将联系记者。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知网上找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陶涛2008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道德自由观》,以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2014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道德自由论探究》。经澎湃新闻记者比对发现,两篇论文部分内容基本一样。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比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发表早6年。两篇论文的目录基本一致,左为高君路论文目录。两篇论文中英文摘要完全一致,最右为陶涛论文。如陶涛在其论文的第三部分“实践自由”中的第一段写道: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其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未经证实。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证明了自由这种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明。高君路论文中“实践自由”这一部分的第一段内容如下: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它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没有被确切证明它的“实在性”。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若我们证明了自由这一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实了。两段内容基本一致,只是高君路在其论文中对一些表述略作修改。除此之外,高君路硕士学位论文中的致谢内容也涉嫌大面积抄袭了陶涛论文中的后记内容。如,陶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后记部分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而高君路则在其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可以发现,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甚至原本专业为外国哲学、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在致谢中,专业也变成了“伦理学”。澎湃新闻记者分别致电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及研究生院办公室,对方均表示针对高君路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核实后将联系记者。(来源:澎湃新闻)

美幸

北京大学:学术写作实战-学术伦理意识

第一个要学习的内容,是学术伦理。#学术#学术诚信是做研究、写论文的首要原则。学术造假的危害:1. 要保证结果的可重复性,面对质疑,应该坦诚地分享和积极沟通。而不能一味回避,拒绝解释。如果实验造假,别人不能重现,作者采取回避的方式,最终会使得个人及荣誉都会受到损害。2. 涉嫌伪造实验数据,会影响整个学科的正常发展。以下是美国以来第一次发生如此严重的撤稿事件。3. 同行评议造假,曾经在生物学领域审稿千余篇,原因是同行之间互相操作,接收了很多SCI论文。这对国家造成了名誉上的影响。总而言之,学术诚信是不可忽视的。保持探究真理的初心,不要为了发表论文“不择手段”。什么是利益冲突?概念定义:“与某个主要利益(例如病人的福利后者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相关的专业判断,有可能会不恰当地受到某个次要利益(例如私人的经济所得、学术声望、友情亲情、地位提升等)的影响”。——D.F.Thonmpson注意:科研工作有时不可避免需要接受商业性机构,但是在合作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权责,谨慎合作,例如在合作声明中明确研究者有发表权等。“利益冲突”不是科研人员或研究机构道德上绝对的对与错问题。“利益冲突”不等同于“利益输送”或“学术不端”简单地等同起来。不能因为存在利益冲突而断绝科研人员与企业建立的研究合作关系或社会联系。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在科研论文写作中考虑到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的利益冲突问题,否则轻则收到学术界质疑,重则终结整个学术道路甚至受到法律的惩罚。

其德不离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一研究生学位论文被指抄袭他人

近日,有网友反映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研究生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对此,湖北大学研究生院和哲学学院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核实后将联系记者。澎湃新闻记者在中国知网上找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陶涛2008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的道德自由观》,以及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2014年5月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康德道德自由论探究》。经澎湃新闻记者比对发现,两篇论文部分内容基本一样。陶涛的硕士学位论文比高君路的硕士学位论文发表早6年。如陶涛在其论文的第三部分“实践自由”中的第一段写道: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其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未经证实。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证明了自由这种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明。高君路论文中“实践自由”这一部分的第一段内容如下:自由作为先验的理念,虽然已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给予了它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没有被确切证明它的“实在性”。同时,“如果我们目前能够找到一些理由去证明,这种属性事实上应属于人类的意志并同样也属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那么由此就并不只是说明了纯粹理性可以是实践的,而且也说明只有纯粹理性!而不是受到经验性的局限的理性,才是无条件地实践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假若我们证明了自由这一属性属于人类的意志,那么纯粹理性的实践运用也就可以得到证实了。两段内容基本一致,只是高君路在其论文中对一些表述略作修改。除此之外,高君路硕士学位论文中的致谢内容也涉嫌大面积抄袭了陶涛论文中的后记内容。如,陶涛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后记部分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而高君路则在其论文的致谢中写道:……我相信,“自由”虽不创造生命,却赋予生命以意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我选择伦理学作为专业的原因;而选择“自由”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则是我努力进入伦理学殿堂的尝试……我爱这篇论文,犹如皮格马利翁热爱他的雕像。皮格马利翁仅需向爱神寻求帮助,便可将雕像变为挚爱的美人;而我能够完成此文,却离不开太多无私的支持……康德曾说:“我己经给自己预先勾画出我要执著前进的轨道。我将步入我的进程,没有什么能阻止我继续走下去。”那年,他22岁。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可以发现,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甚至原本专业为外国哲学、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生高君路,在致谢中,专业也变成了“伦理学”。澎湃新闻记者分别致电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及研究生院办公室,对方均表示针对高君路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核实后将联系记者。

米兰

假论文,真学位,没了道德,哪来的伦理批文?

“科研学术造假”在2020年俨然成为中国生物科研界的热词,不同的造假门路“各显神通”,纬度和手段更是变着花样的来挑战学者们的底线。在BMC网站,发表了一篇声明有7篇是涉嫌伪造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申请,比较凑巧的是,这7篇论文的伦理道德规范均是写:“本研究得到柳州市妇幼保健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该研究是根据《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进行的。所有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纳入研究之前均已获得知情同意书。”比较打脸的是,这7项研究中没有一项与在柳州市妇幼保健中心伦理委员会有联系,甚至里面参与的工作也没有涉及到任何这家机构的内部人员。其中2019年12月10日,吉林大学王吨卫团队在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在线发表题为“Circular RNA ABCB10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increasing HMG20A expression by sponging miR-670-3p”的研究论文,作者在文章的正文中指出,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但是,在“道德声明”部分中,又说研究得到了柳州市妇幼保健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这样那么基础的逻辑错误,让很多初出茅庐的研究员小白都觉得看不下去。做医学生物科研的朋友一定熟悉,在论文中会涉及到使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书,这项看似是简单的一页纸,却是一个不能忽略的论文必要结构。而伦理委员会作为独立不受临床组织者和实施者干扰的组织,由医学专业人员、法律专家及非医务人员组成的独立组织,其职责为核查临床试验方案及附件是否合乎道德。作为医学生物科学研究这是非常重要的,获得这些组织的认可之后,相当于对公众的保证,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受到保护。无论是今年5月份被爆出的“8篇论文,不同作者、不同医院、不同癌种、不同蛋白表达,结果却一模一样”的洗稿抄袭事件;还是被学者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连续10小时“轰炸式”的更新揭发学术疑问,质疑通讯作者为Hua Tang的16篇论文等等;又或者是刚刚被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杂志撤稿的7篇伪造伦理审批的课题研究,都让中国学术蒙上一层阴影。1.经不起推敲的学术不端手段被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杂志撤下的涉嫌盗用柳州市妇幼保健中心伦理委员会“萝卜章”的中国7篇论文,被很多网友戏称“是不是被论文工厂坑了?”开头的声明就像是不过脑的直接粘贴复制,在贬低枪手、写手的同时,更多时候是不负责任的需求方在不断的试探学术的底线。11月9日,湖南省教育厅官网中发布了《关于公布2019年湖南省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抽样检查通讯评议结果的通知》,将抽查发现的32篇硕士学位论文定性为“不合格”,相关培养单位要对其所属学科和指导教师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进行重点监控。这些不合格的背后都是学术不端的映射,看似层层审批、层层把关的学术流水线,规章制度也是稳稳的安放墙上,但是做学问的人的心里的那杆秤好像被所谓的“社会潜规则”迷失了重量。2019年初,员工涉嫌伪造临床试验伦理批件的新闻把全球排名前五位的知名临床研究合作机构爱恩康(ICON)和世界知名制药企业百时美施贵宝推上风口浪尖。近日事件有了结果,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爱恩康临床医学研究(北京)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为加速推进百时美施贵宝(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委托其管理的项目,伪造了伦理审查机构的公章,违法用于向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获取行政许可,定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利益天平的选择中,不仅有研发科研团队的迷失了,还有整个产业链的环环相扣的不稳定。2.造假的后果远比开除的惩罚深远如果仅仅是看到数据造假之后,涉事的当事人受到的惩罚,那么这些一个个“萝卜章”的背后,除了是产业链的黑色生意经之外,还有就是对于后续的实打实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非常恶劣的误导。我们可以看到,在去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的剑桥大学的研究员 Steve Jackson以及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前研究员 Abderrahmane Kaidi 的论文数据造假的行为虽然被Nature杂志和Science杂志撤回,但是在其事发之前已经有超过240次在Science被引用,在Nature也有高达119次的引用。这就像是一个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引用和被引用之间,传播是交织的,后续的第二次引用的作者可能不一定在第一时间知晓数据错误和撤稿声明,这就导致研究数据的信息不对称,影响研究进程。就像吉林大学王吨卫团队在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发表多“Circular RNA ABCB10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by increasing HMG20A expression by sponging miR-670-3p”的研究论文,撤稿消息出来几天之后,还是可以在百度学术中查询到该论文。这样的影响是很多做科研的群体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3.唯有态度是学问文学上我们时常感慨,前人把好句子都用完了,在科学上我们赞叹古人的智慧。曾经的中国学术精神现在还剩多少?这个问题问倒了很多人,徐复观的《中国学术精神》里有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但是他却给出一个让我们值得思考的历史文学大家在研究中态度。今年首次招生的“屠呦呦班”,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为了激励“屠呦呦班”的学生们,他们把“青蒿素精神”作为口号和力量来勉励学子。当青蒿素被研究出来之后,很多国内的学者都很羡慕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不仅仅是因为她可以在一生的学术中发现震惊中外的青蒿素,还因为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两袖清风的学术品格。认真是做学问的态度,也是保持研究客观的动力。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后背却是很难付出行动的践行,有些人可以因为认真而日复一日专注研究,有些人可以因为认真而无谓他人的抵触而奋勇向前。而有些人也因为丢了认真,把前期设定的规则忽略不计,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科研,这不是认真的真理。很多人都会成为学术的消费者,没有消费者喜欢购买到的次品或者假货,也不会有任何的商家平台愿意伪学术作品公开展示在自己的平台。虽然我们看到近年来很多学术不端行为被大量的曝光,让很多人对学术研究产生质疑,但是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这问题。只有勇于站出来曝光才会让心存侥幸的不端行为者望而却步,只有行业风气掌舵适航,才能让我们的科研学术真正的造福人类。

六合之外

西安工业大学陈丛兰教授获“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优秀论文奖

12月5日,“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丛兰教授参会,并获得优秀论文奖。会议在专家学者所提交的近200篇论文中评出28篇优秀论文,陈丛兰教授的论文《由“门”窥探中国古代居宅伦理之堂》获得“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优秀论文奖。大会由中国伦理学会和江南大学主办,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1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通讯员:西安工业大学杜昀)

两条路

讲座回顾|徐嘉:人文科学论文写作的要领与规范

2019年6月19日16:00,东南大学徐嘉教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211室做了以“人文科学论文写作的要领与规范”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南京大学哲学系张晓东教授主持本次讲座,到场师生兴致盎然,对论文写作的问题展开热烈探讨。徐嘉教授现任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江苏省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近代思想史等。讲座开始,徐教授开宗明义,指出人文科学的写作虽不似社会科学一般,有着统一的标准,但仍有清晰明了的内在要求。他认为写作方法与读书方法具有一致性,主要根据写作方法的要求去读书,读完书后再行写作论文。有关论文写作的问题,徐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细致阐述。首先,徐教授认为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创新,而创新由新范式、新问题、新材料、新观点与新方法五种方式构成。对于范式的创新,徐教授以王国维的两重证据法为例,主张探求现有方法的边界与局限。新问题有两种:一为理论本身发展所带来的;二为现实需要所凸显的,这两点都要加以注意。有关于新材料,辨识素材的能力最为重要,但这一点较难有所突破。新观点则较为容易,因为观点有大有小,言之有理即可。而对新方法而言,单一学科的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故而要打开学科视野,寻求交叉方法与综合方法。其次,徐教授依据搜集的一些有关于彭宇案的论文为实例,形象具体地讲述如何敲定一个好的论文标题。从话题到主题,再到问题,最后到标题,论文标题的拟定过程亦是内容范围不断缩小与聚焦的过程。论文标题要具备问题意识,准确表达学科背景,同时兼顾学术深度与学术高度,最好也能给观者以冲击力。再次,徐教授强调了文献综述的意义。文献综述是研究综述,是通过对现有成果的梳理,而对自己的创新之处所形成的自觉意识。故而文献综述不仅仅停留于对观点、方法、材料做出概括总结,还需在现有成果之外达成新的突破。徐教授还分享了一个小技巧,在投稿时,文献综述可于文章之外附页,有助于审稿专家判断文章价值。最后,徐教授分享了一些有关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的要点。徐教授例证了数种在摘要中出现常见问题,如语言非学术化、信息量少,对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进行评价,重复常识性内容等。有关于关键词,徐教授认为关键词的意义在于被检索到,因此一定要准确详尽。而对参考文献而言,在选择刊物时要重视质量,同时常识与一般性观点不需要参考文献。张晓东教授在讲座总结中指出,徐教授的讲座兼具理论性与现实性,对于论文写作极具指导意义,相信同学们一定大有收获。在其后的学术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就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的差异等问题向徐教授请教,徐教授皆一一作出解答。编辑 | 丁天文字 | 杨浩摄影 | 赵宁

墨翟

我写毕业论文的日与夜

视觉中国供图我的论文和导师期待之间,隔了10个工作offer河樱在和导师交流的时候,绝对不能提“求职”二字,其他三位同门的命运大同小异,论文的每一小步都迈得异常艰难。那年夏天,当我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和导师、同门合影留念完毕,我和导师之间的微信聊天就进入客气、冷淡的“你好陌生人模式”。是的,论文尘埃落定,意味着我的学术生涯木已成舟。导师再也不会催我、骂我、痛心我了。虽然大学时代最后一年,我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献祭给了论文。但告别之际,导师的不满显而易见,他觉得我还是花了太多精力去忙着求职,而不是专注地写完一篇论文,完成一项对得起他期待的学术成果。记得大半年前,导师约见我们同门四人,在学校里的咖啡厅,导师面色凝重,沉默着拿着小勺搅动咖啡,我们四人战战兢兢不敢说话。其中那个“social型选手”决定拯救一下世纪尴尬场面,努力挤出甜美的笑,问导师对我们论文有何要求。导师扫视我们一圈,说:“接下来这一年你们会很忙乱,求职也很要紧,所以我希望你们尽快踏实完成论文,安心找工作,两不耽误。”接下来的三小时,导师分别和我们进行以下句式的谈话:“我知道你的水平达不到……你过去两年都没有按照我的×××要求……但是这个题我还是希望你明天就去做×××工作……一周后我们再聊。”虽然不过是坐着聊天,走出咖啡店那一刻,我们四人感觉已完全虚脱。我的论文选题,需要一头钻进故纸堆,查阅大量旧时文献资料。眼瞅着秋季校招已然打响,只要是不必面试笔试的日子,我每天早晨一早去蹲学校图书馆翻书翻电子文档,或者坐两个小时公交和地铁去市图书馆查阅数十年前的老报纸。有时候,我去公司面试时背着的包包,被写论文用的书占据了大部分空间。面试完毕,我去盥洗室匆忙洗一把脸,把头发胡乱绑起来,然后就狂奔向地铁站,到人山人海的图书馆继续奋战。然而,即使每天起早贪黑,也无法满足导师要求的百分之一。其他同学都能迅速通过的文献综述部分,到我这里,被卡了整整两个月。在和导师交流的时候,绝对不能提“求职”二字,其他三位同门的命运也是大同小异。在某个自尊心被打击得一无是处的深夜,我同门发了一条朋友圈:“拥有严师是什么体验?你就是那个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每见一次导师,我的巨石又滚下山去了。”当然,这条哀怨的朋友圈,导师是看不见的。随着求职时间表日益紧张,我有两个同门对于导师的要求越发有心无力。他们疯狂参加求职考试,绞尽脑汁和导师“周旋”,拖延见面谈论文的时间,并且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在看学术书籍的照片“打掩护”。有个同门私下抱怨,和班级其他学生导师相比,我们导师的确是一心忠于学术,但为什么不能稍微同情一下求职党的生存不易,为什么那高不可攀的学术标准就不能降低一些呢?大约在3月,我完成了论文的写作。我小心翼翼地将论文发到导师邮箱……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导师并未找我。其他同门羡慕地说,那基本意味着我论文竣工了。因为导师是“易燃易爆”型,一眼看过去不合意,会当场打电话轰炸你。于是,我放心地和闺蜜登上了去云南毕业旅行的飞机。当我惬意地躺在香格里拉的民宿里,仰望天空流动的云,顿时感到偶像剧happy ending莫过于此啊!”讲真,那一刻,我听到了电影里剧情反转时惊悚的背景音乐。打开邮箱,“万里江山一片红”。导师还写了一句情绪饱满的话:“你求职实习写的文章文笔那么好,写论文怎么就变了一个人?”在闺蜜怜悯的目光中,我在香格里拉的阳光里,静静打开Word。故事终于演到了大结局。我们四人总结:找到了工作,失去了导师,毕竟只是资质平平的凡人,无法兼顾两项都走向人生巅峰。工作一年后,听说我的下一届同门师妹,耗尽心血完成了导师的学术期待——师妹的论文完美得无可挑剔,但她也因此错过了理想的工作offer。如今有时候我和师妹每每深夜闲聊,两个人最后会以“此事古难全”为结语,算是为彼此不同的失败开脱。或许,我的论文和导师期待之间,隔了10个工作offer的距离吧。我本想挑战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袁之泉当第四个样品终于测试良好,我却由于操作失误直接损坏了整个样品。这时距离最终答辩和交论文的截止日期只剩下十天了,而我连一组可用的实验数据都没有。要不是一系列不顺利,我的毕业论文本不需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写完。真正“写”的过程,也就一日一夜而已。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相对比较简单,我手头也有几个已经做完的小实验,可以直接拿来交差。最终,我却选择了搭建一个小的实验平台,在这个基础上重复自己在国外实验室学到的一项新技术——本来想挑战一下自己,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距离答辩只剩下三个月,那时候,我才刚刚确定题目,做好了计划,联系厂家购买需要的部件。等到部件一个个装配上去,一个月已经过去了,同学们大多数实验已经有了初步结果。那时候,倒还不慌,因为我觉得后面的东西我都很熟悉,但没想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在实验中,显微镜就是实验者的眼睛。然而搭建好以后,显微镜的成像是糊的。问题不是出在我的操作上,而是显微镜、试验台本身有问题。这意味着,通过我个人的努力解决不了,必须和仪器厂家协调。在组会上,别人都是跟导师汇报实验结果和接下来的计划,只有我说:“我正在催厂家赶紧退换。”最后一个月,眼看时间不够用了,于是我调整计划,打算制备一个样品,测量电性能耐受高温的情况。制备的困难不小,测试也不那么容易。测量电信号的时候,我发现实验室内的微小噪声、人的来回走动,都会对信号造成很大的干扰。我买了个折叠床放在办公室,白天制备样品,晚11点把实验室的灯关掉,减少一切可能的噪声干扰……测试完毕,夜里两三点再跑上楼睡觉。虽然很辛苦,但却能感到满满的充实……行吧,我的青春也疯狂过!当然还伴随着疯狂地掉发,但是,能毕业就好!万没想到,当第四个样品终于测试良好,马上就得到主要数据的时候,我却由于操作失误,直接损坏了整个样品!这时,距离最终答辩和交论文的截止日期只剩下十天了。我一边更加疯狂地制地备样品,同时,在等待实验结果的时候,我抱着笔记本坐在实验台前,开始论文写作。为了防止最坏的情况,我想了N种可能的替代实验方案,并将不同方案对应的相关知识整理在论文中。交论文的倒数第四天,第十号样品测试成功,我欣喜若狂。反复测量信号,高温加热,再测量……在我预计样品本该损坏的那个温度,样品竟然还保持了良好的性能。在反复的升温和测试里,终于,样品损坏了。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实验结束了!这时,离提交论文还有1天。接下来就简单了,当天下午,我处理数据、画图、比较,删掉了论文背景介绍等多余的内容。晚上回到寝室,开始写论文的正文。整个过程持续到了凌晨三点多,到最后已经成了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在本小节内写明白该部分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把做好的结果图插入Word文档,后面再补一段结果的分析和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这些东西我早有腹稿,驾轻就熟。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实验可能的分析结论在我的心中早已想了很多遍,可是直到这一刻,才能把它们写在论文里,写在实验数据的后面。第二天起床后,我完善了论文的摘要和致谢部分,按照要求核查了一遍格式,打印成册后急忙上交给了系里。还好,赶上了最后的deadline。这是我之前万万没想到的——我的毕业竟然这么惊心动魄。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论文修新羽憋论文就像十月怀胎,提交查重就像在做基因鉴定,无论这篇东西质量如何,它都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凝聚着我们无数光阴和无数心血。毕业那阵子,和理工科朋友聊天的时候,感觉他们总是有清晰的计划:“今晚再出一组数据,明天就能写完一章稿子。”要求严格的那些课题组,还需要他们每天都去实验室里打卡。更值得羡慕的是,他们的论文选题往往是某项大课题组里的一部分,前有无数师兄师姐引路,后有导师前辈保驾护航。相较而言,我们文科生就“自由散漫”得多了,每人都抱着一个独属自己的小众选题,不是躲在图书馆就是躲在咖啡厅,不是躲在咖啡厅就是躲在宿舍,默默思考人生。文科论文写作是一场孤独的旅程。特别在决定不继续做学术、不继续读博之后,写毕业论文就成为了一场漫长的告别:告别柏拉图、黑格尔、福柯、德里达、桑塔格,告别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离开理想王国,走入现实世界……也正因如此,总想把论文写得好一些,再好一些,才能对得起本硕这七年。研究生一年级下半学期,我们系已经完成了开题。经历过二年级的漫长阅读筹备,在三年级时,大家纷纷动笔。这段时期可以被总结为“两少,三多”。“两少”是指,聚餐、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越来越少,自信心也越来越少。“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论文”,最焦虑的地方是,对每天的进度都没办法真正把握:有天我在宿舍电脑前坐了8个小时,冥思苦想写了500字,删了1500字,经过努力奋斗,让自己的进度变成了负值。不敢出去玩,不敢休息,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候,给亲戚拜年的路上都在用手机看文献。而且,读到的好文献越多,对自己的作品就越不满。给导师打电话汇报进度,简直要哭了出来。导师可能是见惯了迷茫的毕业生,温和地安慰我:“你们读到的都是传世名家的作品,自己不过是个刚读到硕士的学徒,‘眼高手低’是正常的,眼高了以后才能手高嘛!”“三多”则是,点外卖越来越多,头发出油越来越多,熬夜越来越多。憋论文的时候,因为不想换衣出门使得思维中断,我和室友变成了“外卖党”,对周围每家外卖店的拿手菜和送餐速度如数家珍。有时候写得太专心,已经过了饭点,索性就少吃一顿,路过体重秤的时候称一称,如果发现轻了,会心满意足地想:“虽然日子苦一些,但至少越来越苗条了。”如果发现重了,则是:“虽然体重回来了,但看来最近生活状态还不错。”精神压力也反映在了身体发肤上。特别是论文提交截止日的前几天,每次照镜子,都能最直观地感觉到自己的憔悴:眼圈发黑,下巴上的痘痘阴魂不散,头发越来越油。在室友的安利下,我甚至去校医院挂了号,还从网上斥巨资代购回来一堆德国进口洗发水,生怕自己最后论文写完了,人也秃了。实在压力太大的时候,写完一小节论文,就跑去购物车里买几件好看的裙子:“等写完这篇论文,还要做回美美的那个自己。”最为常见的行为则是熬通宵写作。文科论文讲究思绪连贯,有时候看了一天文献,临到半夜忽然醍醐灌顶,文思泉涌,这时候如果躺下睡一觉,第二天又会是“万事转头空”,需要重新理清思绪。几番折腾下来,我慢慢摸索出了高效的方法:灵感上来的时候灌上两杯咖啡,索性不睡,一口气写到天亮,第二天早上八九点再踏实入梦。第三天调整状态,继续开始。写论文从每天8小时的“回合制”比赛变成了一场马拉松,看着窗外的天空一点点亮起来,听到校园里零星响起鸟鸣:凌晨4点算什么,早8点才是常态。当然,为了防止父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些极限操作是绝对不能让他们知道的。写完论文后发朋友圈纪念一下,还要小心翼翼地选中分组,把所有可能泄露情况的亲戚长辈全都设置为“不可见”。最终完稿是在上周五凌晨6点,最后通读过一遍,我将它提交给了导师。憋论文就像十月怀胎,提交“查重”就像在做基因鉴定,无论质量如何,这篇东西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凝聚着无数光阴和心血。写完最后一个句点,它终于诞生了,我们终于和过去的一切顺利告别。前方征途更远。学生逃避的是我还是他们自己张晨有时候会觉得,一切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学生和论文的关系,你和学生的关系,你和学生的论文的关系。毕业论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师生关系的检验。“你会打我的”,交完初稿的学生,在微信里这么跟我留言。都是严禁体罚的“公元9012年”了,我当然不会打他,他在撒娇。撒娇是一种弱者的抵抗,不是每个学生都会跟老师撒娇。比如我上一年级的儿子,还在可以撒娇的年纪,却从不跟他的老师撒娇,在新环境里,他总是时刻紧绷着神经。班主任有时会俯下身子轻声问他:你害怕我吗?他低着头说,我怕犯错。对,没有人喜欢犯错,我的学生也是。即便我已多次强调,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无可避免地犯错改错、再犯错再改错的循环,但人人都不希望自己是犯错的那一个。到了交二稿的时间,学生在群里问我,“周一论文是投到信箱还是交到办公室来?”我赶紧回复:都可以,除了上课和午餐时间,我都在办公室。于是我陆续收到消息:“老师,我和苗苗的二稿放到您三楼的信箱了。”“老师,我们寝室的二稿也都放到您的三楼信箱了。”我从四楼下到三楼,取走厚厚一叠论文,心里只有一个困惑,怎么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当面交给我呢?他们逃避的,是我,还是写论文的自己?今天一早,一个崩溃的老师在朋友圈里转了一篇文章,附言,同学们,文献研究是研究方法吗?你怎么不写导师发飙法、通宵熬夜法、冥思苦想法和闭门造车法呢?!这种“说出惹你发毛的学生,让别的老师开开心”的朋友圈,深受毕业季老师们的喜爱。有时候会觉得,一切问题都是关系问题,学生和论文的关系,你和学生的关系,你和学生的论文的关系。就像抚养孩子是对夫妻关系的考验一样,毕业论文某种程度上也是师生关系的检验。“孩子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丧偶式育儿的妈妈们如此控诉家中云丈夫的不作为;“这又不是我的毕业论文,”皇上不急太监急的老师们如此抗议。有学生说,指导老师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否定否定再否定,然后让你通过答辩”。这句总结未免太过真实了,师生情的极致就是,你比你的学生更希望他能顺利毕业。而如果是全程不作为的老师放水让学生通过答辩,学生也并不会觉得是老师开恩,反而只剩下对学术的轻蔑。对老师们来说,即便高校师生关系现在整体走向一种“敬而远之”,“尊重学生”开始成为一种政治正确,那种无论见到多么稀烂的论文,都能一句狠话都不说的老师,就一定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吗?在导师看来,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简直是三分靠努力、七分凭运气。有幸遇上一个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自律学霸,老师的工作就是“躺赢”,然而年复一年的陪跑经历让我发现,学霸也不是没有问题,大部分学霸比学渣更排斥犯错。成绩越好的学生,容错率越低,他们在相信“优秀是一种习惯”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强迫症般的完美主义追求,和天马行空的学渣论文相比,有的学霸的写作是一种防御式写作,仿佛一个举着盾牌的小人儿,时刻提防老师的红笔。当然也有可爱的佛系学生,青春一场,他们从不考虑安全好操作的题目,只做自己喜欢的选题,满腔热情地展开堂吉诃德式的战斗。我有一个学生研究土味视频,长期蹲守直播间,为了赢得访谈机会,一次次地给主播们打赏。第三次组会时,我一边分析她的论文一边说,“这样去参加答辩可不行”,她抬起头小声说,“老师,我写论文也不是为了参加答辩”,气笑了的同时又爱上了这样的学生,如此有骨气的好孩子,明年请给我来一打。撒娇、逃跑还是一点点苦熬,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份答卷。在兵荒马乱的毕业季,毕业论文是他们最重要的但又绝不是唯一要去完成的事情,他们忙着呢,忙着找工作,忙着告别,忙着分手。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过高期待,但也绝不冷眼旁观,陪着学生从一个个错误熬到可以安心地参加答辩,在他们想要逃跑放弃的时候扮红脸鼓励加油,在他们想要敷衍了事的时候扮黑脸生气发飙,不求学生谢师恩,也不要害怕得罪人,最大程度地减少他们在多年以后再看到这篇论文时的尴尬、不安和后悔,就是存在的价值吧。师兄调侃我:你真是Bug集合体杨佳怡事实证明,学科与学科之间不仅可以擦出奇妙的火花,一不留神还会碰撞出众多猝不及防的麻烦。当我点下毕业论文初稿的发送键时,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快要走完这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毕业论文之路,成功地把焦虑转移到了导师身上,哈哈。细细观之,从9月开题到次年4月中旬初稿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完成得颇为艰辛。作为一个传播学的文科生,我的论文选题却涉及跨心理学的脑电实验。事实证明,学科与学科之间不仅可以擦出奇妙的火花,一不留神还会碰撞出众多猝不及防的麻烦。指导我实验的心理学博士后师兄调侃道:“你真是个Bug集合体,几乎把我本硕博遇到的所有实验问题都遭遇了一遍,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ug之多,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拦路虎是实验程序的编写。在师兄指导下,我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一个个字母敲下程序代码,不懂的地方,就拿师兄过去编的程序对照着修改。可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代码,运行起来似乎一点都不靠谱。明明程序设置没有问题,做实验时,不是少了打码,就是采样率不对,只能一次次用预实验进行调试。我拜托自己的室友帮忙做实验对象,但实验结果正确率极低,室友忧心忡忡地问我:“我的脑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我只能苦笑着安慰她:“绝对不是你的脑子的问题,是我们程序的问题。”室友给我出主意:“要不你把设备带去庙里拜一拜,或许有用。”我也真的去假装拜了一回……似乎只要做了这些事,那些困难会立刻烟消云散。等到程序终于在多次预实验测试中调试到万无一失,第二个大Bug在正式实验中接踵而至——那是一群参与实验的被试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我大概把一辈子要遇到的“奇葩”数量都提前用完了。明明在招募时,已经要求参与同学认真了解实验说明和确定实验时间,但真正实验时,不接电话的有之,临时放鸽子的无数,各种意外更是家常便饭。在我的实验里,出现了实验室成立以来第一个因为头太小戴不了电极帽的被试。实验说明里标注:要提前把头发洗净吹干,但湿着头发来的同学依旧不少,甚至有同学现场问我们:能不能洗头?为此,我们在实验室备了一台吹风机。有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睡着了,有的因为无聊,在实验过程中把外接小键盘掰坏了,还有的在实验过程中努力猜测实验目的,导致数据杂乱,丧失了分析的可能。更让人烦恼的是被试的工作态度。一位男研究生由于迟到,导致了实验时长的延长,居然喋喋不休地要求增加被试费。按照规定,实验期间,被试不能佩戴首饰,但一个女孩坚决不肯取下耳环,理由是取下来她就戴不回去了。在反复劝说无效后,她强硬地退出实验。由于帽子比较紧,额头上有短暂性压痕,一个男孩在实验室大喊自己被毁容了,要求赔偿……人与人的沟通似乎比实验更艰辛,本来脾气就不太好的我有时甚至想放弃实验,但我不能。我只能打印出一首《莫生气》贴在书桌旁,宽慰每天被被试气到肝疼的自己。等实验做完,数据处理分析和论文写作成为最后的难关。在处理数据时,我曾因为不小心输错被试编号,导致辛苦处理了两个小时的数据被删掉,难过到哭不出来,只能咬着牙重新做。数据分析耗时长,我不得不泡在实验室,同时开启三台电脑轮流操作,晚上做梦都是一堆脑电波形图。动笔写论文后,每天都不禁对前一天自己敲下的文字感慨,头疼于那些矫揉造作的措辞……现在回想那段时光,生气、无奈、疲惫、紧张、焦虑,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压得我快喘不过气。毕业论文很艰难,但不得不承认,在七个月的长途跋涉里,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Bug,但一个又一个地解决了它们。拖延、粗心还脾气暴躁的我,学会了在规定的时间内踏实完成计划,逐个字母修改程序代码,心平气和地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论文初稿交上去了,攻克Bug的毕业之路走完了一大半,未来还会有更多的Bug,但似乎也没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