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有人说“在职研究生还不如一个正规本科”,这种学历歧视正确吗?红炉火

有人说“在职研究生还不如一个正规本科”,这种学历歧视正确吗?

某机关科员小王是一个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单位已经工作多年,除了熬资历以外,没有任何职务提升。和他同时进入机关的小张是一所普通大学本科毕业,二人的工作表现也相仿。可是在最近的一次职务变动中,小张却被提拔为副科长,在随后的公示中,小王发现张立的学历中增加了一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正是这个学历让小张超越了他。非全日制研究生是2017年诞生的一个新说法,不同于以往的“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非全日制研究生既有毕业证,也有学位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都属于统招统分计划,非全日制仅指学习方式,非学历类型。因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时间较短,社会容易把统招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和非统招的在职研究生、非全日制的成教、自考、网络教育本科相混淆,所以造成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的错误现象。由于国情的关系,我国的高等教育类型比较多,除了统招的普通本科及研究生外,还有大量的其它教学方式补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大量缺乏高等教育人才,但统招的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大学,在职学习、自学考试、网络大学,以及各种的短期培训等等,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教学方式虽然相比普通高等教育有种种缺陷和不足,但在快速培养人才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快车道,每年的普通高校招生已经突破700万学生,看发展趋势应该还会持续增加,以前作为良好补充的非统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不适合当前形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政策。其实,对于非正规统招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就职市场一直觉得低人一头,存在着严重的被歧视现象,哪怕你是一个在职博士,拿到招聘单位还不如一个正规的本科学历。现在正在一家大型外企人力资源部工作小李就感受深切,她本科在一家非常普通大学读了人力资源专业,后来感觉自己的大学在人才市场上不太吃香,就报了一家名牌大学的在职研究生,花了几年时间和巨额学费,终于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想着可以去找更理想的工作,但现实却打了她的脸。小李在网上应聘时填写的是硕士研究生,招聘单位对她也很感满意,就约她面试,但当招聘单位知道她是在职研究生学历后,立马面色一沉,责怪她为人不诚实,应该在网络投送的简历中注明是“在职研究生”,并以非常轻蔑的语气说她的“在职研究生”学历一文不值,是浪费他们的时间来面试。在经受了这次打击以后,小李再也不敢提自己是研究生了,安安分分地用自己的本科学历去应聘,最终找到了现在的这份工作。其实,在职场上,类似小李这样的经历还是非常多的,有些单位明面上不说,但在潜规则下是拒绝招收任何非统招学历的毕业生的。这次国家新定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基本上已经和正规的研究生一样了,既有学位证,也同时拥有了毕业证,但遗憾的是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毕业证书上却写着“非全日制”四个字。正是由于有这四个字的存在,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和 “在职研究生”一样在就业市场受到歧视。面对这种歧视情况,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觉得非常冤屈,他们觉得既然国家已经给他们发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了,就应该象普通的统招的全日制研究生一样享受应有的待遇,而不能分成三六九等,否则,这项政策的意义何在呢?而另一方面,作为统招的全日制研究生也觉得非常不妥,他们认为自己是经过艰苦学习,才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入学资格,并经过几年全日制学习最终才获取毕业证和学历,他们放弃了本科毕业后几年工作赚钱和职业晋升的机会,如果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待遇一样,那么谁还要考取全日制研究生呢?当然了这种矛盾的观点只是代表他们各自本身的立场,而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文凭只是你走入社会的一个敲门砖,真正的本事是在后续的工作中,看谁更有本事,谁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能抱持“唯学历”“唯文凭”论,但是,面对招聘官,在大家都没有机会证实自己的能力以前,学历是唯一的判断标准。高考和随后的高等教育就是判断个人智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一场比赛,在这场比赛中获胜的人就获得初步的进阶权限,获得这种权限的人在随后的社会生活中就相应获得了一定的优先权,这也是公平竞争的结果。但也仅仅是一个进门的优先权而已。其实,在一些真正进行科学管理的公司,学历真的只是一张入场券,很多人没有名牌大学的博士、硕士,但只要能真正展现出实力,一样会得到重用。我们看过一些著名大企业招聘要求,国内高校非清北不要,国外高校要世界排名前50,门槛非常高。但一张华为公司高管的学历清单,却大大出人意料,华为的高管们虽然也大多出自名校,但“咖位”却似乎低了几筹,里面只有2个清华毕业生,更是没有留学外国名校的人,但正是这些“非名校”毕业生,领导了华为这样扬名世界的企业,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谁敢说不行呢?学历只是人生的一个开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才是正确的人生打开方式,我们不能唯“文凭论”,展现个人能力的方式也很多,这些都需要整个社会去权衡,如何评定人才,如何去评定个人能力,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考试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强盛几千年的基础。我们国家的人才征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从先秦的血统传承,王侯家天下,到两汉察举制举荐人才,再到魏晋南北朝僵化的门阀制,最后才在隋代形成了科举制选拔人才。清代末期,当科举制不再适应社会进步时,新式的现代学校教育及考试制度才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自此之后,就没有大的变动,这也是目前世界上主流的人才选拔机制,也是目前最高效,最公正,最公平的模式。如何更好的选拔人才,体现人才价值,需要社会的有识之士多加研究,真正形成共识,才能不再出现各类职场歧视现象。

丢手绢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纠葛,该结束了!

最近,媒体上关于全日制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的讨论沸沸扬扬,作为第一届毕业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以说是诸事不顺,人才引进不涵盖,落户不包括,就业遭排斥,考编考公也没有你的份,考了个硕士,人家又不承认你是硕士。没有获得社会应有的尊重不说,还活脱脱把自己的本科学历给读没了,你说冤不冤?事实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学习方式不同而已,这个“非”字也只是说明了这点而已。结果恰恰就是这个“非”字,造成了社会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普遍性的歧视。“奥,你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呀!在职的呀!那没什么含金量!”“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好意思,我们这里只要全日制研究生!”听的大家自己都以为自己去读了个“野鸡学位”。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16年9月就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将“双轨制”的研究生教育“并轨”,明确规定二者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确,用人单位要为两类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很可惜,好像相关用人单位甚至是教育部下属的部门都似乎不买教育部的帐,依旧我行我素,就是认定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掺了太多的“水”。作为国家自己培养的人才,国家自己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在搞区别对待,那么社会上对这个学位的认识以及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歧视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这只是就业歧视中的冰山一角罢了!事实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历史纠葛在一开始就是注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身就是被取消的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也就是在职研究生,之前的硕士招生采用“双轨制”,各来一套,各自考试。2016年之后并轨,所有的研究生从性质上来分被分为学硕和专硕,在学习方式上来讲被分为全日制学习和非全日制学习两种方式。除此之外,一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评判标准都是一致的,而且毕业之后也都有学位证和学历证,就这点来讲。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含金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在社会和许多用人机构看来,非全日制毕业的硕士大概就是以前的在职学生吧。最近媒体上也爆出很多话题在讨论这个问题,相信在这波舆论过后,公众对于二者的认识会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在非全日制硕士的群体中,还有一类是诸如MBA、MPA、MEM等这样的非全日制毕业生,他们和大多数的非全日制硕士不一样,他们本身来讲就是比较注重实战,注重沟通和交际,这种社会性的歧视似乎在这些领域里面并不多见,所以相关的考生应该庆幸这一点。这些项目在职业市场上还是特别受到企业的欢迎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MBA、MPA这些项目大部分毕业生也是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或多或少也会受到一些来自别人的偏见,所以,我们也期待,国家能够早日通过立法等措施来保护非全日制同学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对待。

蹈火不热

2020在职考研必须弄清楚的8件事,你知道吗

“在职研究生”,目前被很多在职群体所青睐,但也有一些应届考生也倾向考在职研。接下来,文都考研集训营就在职研究生相关常识,给2020考研学子们详细介绍下,内容供考生参考。一、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报考在职研究生首先要对报考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在职研究生目前有一月联考和同等学力申硕两种不同的报考方式,一月联考在职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的是双证,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的是单证。二、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申硕考试报名:本科有学位毕业3年以上;同等学力申硕:关注目标院校的职研修班网站相关说明去了解,然后再报名。注:专科以上学历即可;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于大部分专业,本科学历(无年限限制)或专科学历毕业2年以上;特殊的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需满足本科学历毕业3年以上或专科学历毕业5年以上。三、在职研究生报考时间、考试时间一月联考在职研究生的报名时间在10月份,考试时间在12月份;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的报名时间在3月份,考试时间在5月份。四、报考在职研究生的网站研招网:一月联考在职研究生报名网站。学位网: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报名网站。五、在职研究生报名材料不管是选择同等学力申硕还是联考方式报考,都需要准备相应的个人材料,一般来说,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个人学位、学历证书、身份证等复印件和原件,以及个人彩色证件照片等。六、在职研究生可以报考的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专业硕士,学硕较少;同等学力申硕:绝大部分专业都为学硕,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但还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三个专业学位。七、在职研究生考试难度非全日制研究生:选拔考试,与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难度完全一样,一般通过率在30%左右。同等学力申硕:及格制,满分100分,60分即通过,一般学校通过率在60%-70%。八、在职研究生毕业后,拿到的证书同等学力申硕:获得结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非全日制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以上是文都考研集训营分享的“2020考研在职研究生必须清楚哪些事情?”,希望对倾向报考在职研究生的考生有所帮助!(原创)

和以天倪

2020在职考研必须弄清楚的8件事,你知道吗

“在职研究生”,目前被很多在职群体所青睐,但也有一些应届考生也倾向考在职研。接下来,文都考研集训营就在职研究生相关常识,给2020考研学子们详细介绍下,内容供考生参考。一、在职研究生的报考方式报考在职研究生首先要对报考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在职研究生目前有一月联考和同等学力申硕两种不同的报考方式,一月联考在职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的是双证,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的是单证。二、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申硕考试报名:本科有学位毕业3年以上;同等学力申硕:关注目标院校的职研修班网站相关说明去了解,然后再报名。注:专科以上学历即可;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于大部分专业,本科学历(无年限限制)或专科学历毕业2年以上;特殊的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需满足本科学历毕业3年以上或专科学历毕业5年以上。三、在职研究生报考时间、考试时间一月联考在职研究生的报名时间在10月份,考试时间在12月份;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的报名时间在3月份,考试时间在5月份。四、报考在职研究生的网站研招网:一月联考在职研究生报名网站。学位网: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报名网站。五、在职研究生报名材料不管是选择同等学力申硕还是联考方式报考,都需要准备相应的个人材料,一般来说,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个人学位、学历证书、身份证等复印件和原件,以及个人彩色证件照片等。六、在职研究生可以报考的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专业硕士,学硕较少;同等学力申硕:绝大部分专业都为学硕,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但还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三个专业学位。七、在职研究生考试难度非全日制研究生:选拔考试,与全日制研究生的考试难度完全一样,一般通过率在30%左右。同等学力申硕:及格制,满分100分,60分即通过,一般学校通过率在60%-70%。八、在职研究生毕业后,拿到的证书同等学力申硕:获得结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非全日制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以上是文都考研集训营分享的“2020考研在职研究生必须清楚哪些事情?”,希望对倾向报考在职研究生的考生有所帮助!(原创)

老玩家

在职人员如何获得硕士学位?国家认可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人可以一朝奋斗便止步不前,停靠的过往的“功劳簿”上安稳过一生。身处职场,在职人员也在马不停蹄的“修炼”,以求升级打怪之路顺畅。一些在职人员通过升级证书,装备自己。同等学力申硕流程:11、参加学习;2、通过学校课程考试,获得结业证书;3、符合申硕条件的人员,经院校审核,参加申硕考试(5月考试);4、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水平考试(即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注:部分学校申硕安排略有不同。非全日制研究生申硕流程:1、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12月考试);2、达到国家分数线、院校分数线要求,参加复试;3、通过复试,入学上课;4、通过所有课程考试,修满学分,完成毕业考核——获得硕士学位、毕业证书。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都是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的方式。二者区别在于:1、入学方式:同等学力申硕免试入学,入学后先参加学习,符合申硕条件参加申硕考试;非全日制研究生则需要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先考后学。2、考试难度:同等学力申硕5月统考考2门(外语+专业综合),60分及格;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参加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一般考四个科目,分别是政治、英语、专业课一和专业课二,总分为500分。竞争激烈,择优录取。二者共同之处:同等学力申硕、非全日制研究生所获硕士学位证书与统招研究生所获证书皆获国家承认,在学位国家网站可查询,一般职位晋升、职场评定均可。

盗尸者

在职研究生与统招研究生有哪些区别

首先,在职研究生与统招研究生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培养方式不同,在职研究生主要是面向职场人,利用职场人的业余时间进行能力提升,而统招研究生(学硕、专硕)则有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培养规划。另外,在毕业证书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比如在职研究生通常只有学位证书,而统招研究生则会拥有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双证”。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也会颁发“双证”,但是会明确标注非全日制培养方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或者是大学生来说,读统招的研究生是比较好的选择,原因有三点,其一是能够有大块的学习时间,可以全面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其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课题资源、实验资源、导师资源、行业资源等等;其三是就业选择空间更大,统招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往往更高。对于职场人来说,选择通过在职研究生的方式来获得提升,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尤其是针对一些岗位上升空间比较大的职场人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在职读研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会相对宽松一些,但是在培养目标和研究成果要求上,在职研究生与统招研究生是一致的,这就要求在职人员在读研期间要牺牲掉大量的业余时间,如果时间安排不理想的话,还有可能会导致延期毕业,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按照历史经验来看,有不少在职研究生因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毕业要求而丧失了获取学位的机会。最后,读研一定要趁早,越早越好。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升官记

同等学力申硕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什么是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同等学力 ≠ 同等学历同等学力申硕是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之一,是国家计划内的,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非学历教育。同等学力申硕虽然没有学历证书,但仍然是经过学校录取的正式研究生,获得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效力的学位证书,在考博、出国、考公务员方面与全日制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同等学力申硕的意义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在现行的向毕业研究生授予学位的渠道之外,对那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所申请学位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同等水平的人的一种认可。对于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等学力申硕的前世1985年9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印发《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进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行办法》,标志国家首次接受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同等学力申硕的不断完善同等学力的首部法规1995年《人民日报》报道同等学力新规其实在1995 年出台的《新规定》中,没有学士学位的大专生获得部级以上科技成果、通过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相关课程自学考试即可申请学位。 大专或者没有学位的在职人士只能感慨生不逢时了。1998年同等学力申硕新调整1998年的新规定中做出了两项新调整:1、提高申硕起点,必须具有学士学位。2、不再限制“在职人员”,申请人已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再成为影响申请人的申请通过的因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1994年在清华大学成立。同等学力申硕的官方报名网址,最终获得的学位证书也是可以在官网上查询到的。该网址还可以下载2008—2014年各专业全国统考的试卷。同等学力申硕的历史基本上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悠久, 其诞生与发展尤其相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实践也证明,同等学力申硕为广大在职人员提高业务素质,获得名校学习机会的有效途径。上海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免试入学,在职学习,可同等学力申硕!咨询地址:杨浦区武川路111号经济学院105招生办

擒凶记

在职人士!选MBA还是普通研究生?

MBA工商管理硕士,因为适用人群范围广,并且入学考试难度低,受到了众多在职考生的追捧。在很多人的眼里,好考就代表没有含金量,那么MBA作为研究生的一种,跟普通研究生有什么区别?文凭的含金量到底是不是一样呢?关于两者的区别MBA(工商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英文简写,最早诞生于美国,到现在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MBA属于专业硕士,专注于实用性,很多工作多年后的在职人员,在达到一定管理高度或想要向管理层发展,会选择报考MBA。MBA项目以中文授课为主,课程设置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师资本土实践经验更加丰富;项目同时力邀诸多国内外顶级学者、企业高层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校企课程、讲座等以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扩展学生知识与经验。学生可以获得海外院校交换学习、短期国际课程和海外游学等形式多样的国际化视野拓展机会。普通研究生(又称全日制研究生) ·我们的常规理解是大学应届生报考的硕士(其中较为普遍的学术型硕士),主要注重学术方面的培养,根据学科不同可以分为很多专业。学术型硕士一般是指拥有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的人员,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中国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类,大类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88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00多个二级学科,同时还有招生单位自行设立的760多个二级学科。相同点两者都是国家正规的研究生,遵守相同的招生考试流程,毕业获得双证(研究生学历证+硕士学位证)。异同点1、社会认可度无论是普通考研还是MBA,近五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以致于衍生出了许多的周边产业(你们懂得~ 需求决定市场,通过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普通考研与MBA在社会认可度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区别的。2、含金量这一点其实应该有针对性的对比,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是工商管理方面,那么MBA对你的职业绝对是锦上添花,虽然你也可以完全凭自己的实力,但是有MBA的加持,是会更轻松一点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来普通硕士虽然好,但是对于特定的行业还是比MBA稍微差了一点意思。3、就业趋势MBA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不是看职位有多高,而是要彻底了解所投身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且在行业选择上要理性,不要盲目追求朝阳行业。比如,目前不少中国老牌国企正面临中兴期,金融行业进入转制期,这些行业目前都缺少大量的MBA人才,若适时投身于此,个人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普通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专精一个专业方向。4、备考科目MBA的初试科目分两门:199管理类综合+204英语二①199管理类综合满分200分,考试时间3小时。试卷由数学、逻辑和写作构成,其中数学占75分,逻辑占60分,写作占65分。②204英语二满分100分,考试时间3小时。A.综合填空(完型填空)20道,每题0.5分,共10分;B.阅读理解5篇文章,25题, 每题2分共50分;C.英语翻译:英语翻译成中文15分。D.英文写作两篇:大作文和小作文(大作文15分+小作文10)总共25分。普通研究生考试科目一般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满分100分,②外国语(201英语一,202俄语i,203日语,204英语英语二,以及其他外国语言语种)满分100分③业务科一一般是数学150分(数一、数二、数三)或者专业课一150分或者300分④业务科二就是专业课150分,除了统考外都是自命题,满分为500。5、未来选择方向普通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适用于读博或者出国深造。MBA的专业包含着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运营管理等诸多的课程,所以培养的人才更加广泛。可以在学习MBA基础课程的同时,学习一下别的其他的课程,主要是自身的兴趣与职业对接。6、培养方式MBA这种工商管理学硕士,它主张的是实际能力的培养,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加愿意注重一些商业案例分析和实战演练。所以一般读过这种课程的人能够更快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运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普通硕士研究生更注重的是理论的学习,在毕业的时候出几篇实际的毕业论文是很多学校都看重的。7、学费MBA根据各院校的资源、含金量、项目不同,学费从6万到近几十万的都有。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普通研究生读的如果是学术型的专业的,一般所有的中国公立大学都是8000元/年,国家助学金6000元/年。以上就分析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和一般硕士研究生的区别。MBA经过国内发展的几十年,早已不仅仅是作为企业高管进修镀金的代名词,能够考上和学习MBA绝对对你人生的规划是更有利的。因为这种专业侧重的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般学成之后就可以直接进企业进行实战的演练。尽管MBA与其他研究生在上述方面存在区别,但目前在招生录取和在校的教学管理方面却是基本相同的:都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按国家划定的录取线统一录取;在取得学籍后按正规研究生标准进行教学管理;做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取得学位。

唯唯否否

说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往事

自从我家孩子决定考研,我便对研究生这一学历感了兴趣,获知了有关研究生很多相关的知识和故事。研究生(Postgra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本科毕业后可以通过考核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而硕士研究生可以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博士学位。在我国研究生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研究生按学习方法不同,可分为脱产(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统招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考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和专业课。而考博士研究生不需要考政治。普通民众习惯将硕士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生称为"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按学位又分学术型和专业型的。看看我国的研究生到底是从哪个年月里开始有的?事实上,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共识,我国从清末时就设了叫作“通儒院”机构,作为对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民国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民国时期已经初露端倪,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国外大学开始与中国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交换研究生。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远东协会和学术交流中心签署了研究生交换协议,并制定了研究生交换简章。从1935年到1937年,中德双方至少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研究生交换,总计互派了14名学生。交换过程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有一些小的变数和波折。清华大学与德国大学的研究生交换,虽然规模小、时间短,但它开辟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最早将研究生教育制度由虚转实的当属蔡元培。他仿效德国,在北京大学建立研究所制。1918年的《北京大学研究所总章》对研究所的创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据此章程,北京大学于1918年秋创设了文、理、法三科研究所。至此,可以说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生产了。清华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成立,聘请了当时学术造诣最深的四位学者做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举世瞩目,号称一时之盛。短短四年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堪称奇迹。1.入学考试民国的研究生是怎样考进去的?其入学考试难度之大,令无数人望而却步,能考入者,之前在学术上就有一定建树,平均年龄35岁!第一次招生,全国只要32人,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即: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100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能考进去的凤毛麟角,堪比当今世界最难考进的大学。2.学院制度跟现在的完全不一样。国学研究院的制度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制度。不规定学制,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多都可以,看学生意愿。整个学院没有行政人员,只有教授和学生,关系极紧密,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曾经常带学生外出游玩,一遍赏景,一遍讲学,令人无限向往。当时的学术气氛可想而知。3.平时考试平时的考试跟现在一样,包括阶段性小考、期中和期末。不同之处在于,国学研究院的各种考试,全部由导师本人出题和批改,学院不统一组织。比如,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公子的公子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从来都是自己出题目。陈老掌握20多种语言,据说当时能听懂他讲课的人,全国不超过10个,连冯友兰、朱自清、吴宓等教授,也经常坐在教室后面蹭课。陈老极重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从不组织小考,只有大考。大考的题目也五花八门。比如,一次考试,陈老自己编了上联“孙行者”,让学生写下联。此题一出,舆论哗然,各路学人争相讨论,全班人竟没几个对得上。最后,陈老公布答案:“胡适之”,并从苏东坡的诗句、音韵学、文字学等角度进行严密论证,众人皆服,盛传一时。那么,问题来了,期末考试全部0分怎么办?要补考,要扣学分,要写检查,要劝退?嘿嘿,统统没有,人家最不看重的就是成绩。陈老看着满教室白卷,一笑而过,继续讲课!4.研究生的生活当时的研究生也需要上课,每天都有。上完课,不是整天坐办公室或泡实验室,而是去图书馆,读书、学习、研究,课题的选择、论文的写作,全部自主,其间可以随时咨询导师,导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且,那时一个没有微信、淘宝的时代,学生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术研究上。5.最后,再看当时研究生的学费和平日的花销众所周知,当下,迫于经济压力,很少有研究生专注学术,导师也多有灰色收入。那么,当年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和学生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学术,想必一定不缺钱喽?没错,不仅不缺钱,而且是大大的有钱!四大导师每人一套房子,月薪400元大洋。按当时的生活水平,一名清华校工月薪3元,已足够养家,请一个全职保姆,每月仅需1到2元,800元能买北京的一处四合院。也就是说,导师们两个月工资就能买北京一套豪华别墅!!!导师们从不为生活所累,可以随便去琉璃厂买古董、字画和珍贵古籍等。除此之外,研究经费从不封顶,要多少给多少!一年四季,随便去任何地方参加学术会议、考古研究、书籍购买,所有经费,只须主任吴宓大笔一挥。导师有钱,学生也不差钱。因为,研究院是免学费的!!!不仅不交学费,而且还有充足的奖学金,以致学生不仅可以大量购书、考察,还经常请导师下馆子!看到这里,相信无论是现在的导师还是研究生都早已垂涎三尺、羡慕不已了。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的政府对于学术的重视,实令今人汗颜!各项指标的对比,现在明白当时的研究生有多强大了吧!建国后研究生教育制度几经变化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951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招生办法。1953年高等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明确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将研究生通称为“师资研究生” ,要求研究生毕业后能讲授本专业一二门课程和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1951年至1954年间,研究生招生以个人申请、学校推荐为主,招生学校和专业十分有限。直到1962年起,我国开始正规培养3年制研究生。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从1966年开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我国在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制度。这一年,共录取了10500多名研究生。到198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2.1万人。1980年,全国人大党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支付宝我国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些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9年,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66年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达12年之久。到1998年,我国在读研究生进一步增加至19.9万人。到2000年,我国研究生总规模超过了30万人。2002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3年内使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翻一翻一目标,实际上,2005年我国研究生规模已接近百万(97.9万人),顺利完成了2002年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读研究生规模达153.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超过6.45%。时至今日,2019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已至290万人,以后报考研究生人数和录取人数逐年还会不断增加,希望我国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好,让广大的研究生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人民。

形名

啥?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

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编辑 | 孙志成(温馨提示:欢迎点击每经微信菜单栏“每经整点”栏目,掌握最新最热财经资讯,财经新闻整点报。)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胡天依、中国知网、微博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