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历史学考研院校哪所好?看2019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短片版

历史学考研院校哪所好?看2019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

2019年历史学考研院校排名情况是怎样的?在选择历史学考研院校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让天津新东方小编来为您解答心中的疑惑吧!(一)金平果前十(二)校友会前十(三)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国史前十(四)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世界史前十如果把各份统计报告综合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排在前面几名的大学分别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和北京师范大学。(一)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二)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是复旦大学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则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当代中国史七个二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需要,基本学科架构主要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而在科研工作中,则不限于此。除此三者外,还按照专门史、历史文献学、西方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等上述二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三)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一级学科于1978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历史学院的中国史学科,门类齐全,除以清史研究为突出特色外,秦汉、唐宋和民国史的研究力量也较为雄厚。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等二级学科,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世界史学科则以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史方面的研究力量较强,其环境史研究的特长,正逐渐形成。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现正朝气蓬勃地快速发展,力图取得全面进步。(四)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与博物馆学等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为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等。世界史学科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日本史等。历史文献学学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考古史、博物馆学等。

大傻瓜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重大现实意义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文扬】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挂牌成立,下设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职责是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制定研究规划,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举措。习近平主席在写给研究院的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他再次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70年,历史中国5000年,但前者并不是凭空出世,而是后者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让当代中国行稳致远,发展得更好,就“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中国历史研究院作为国家顶级研究机构得以成立的现实意义,正在于此。但顶级机构的成立,还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最多是研究资源的一个整合,并非是研究成果的一种保障。顶级机构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效率上助力顶级成果的生产,历史上并无定律。今天的中国,在科技和工程方面的发展势头迅猛,已走到了世界前列。就说很高端的航天工程,只要目标确定、规划得当,通过举国体制,必定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人类首次,如此惊世的成功,国人也没觉得怎样。想办到就一定能办到,想成功就一定能成功,竟逐渐成了一种想当然。但在社会科学领域,情况却很不同。虽然说,研究中国历史还是中国本土的研究机构有资源上的优势,但一流的优势能不能转化成一流的成果,能不能涌现一大批世界级的史学大师,生产出一大批超越时代的史学著作,却大有疑问。大师不是自封的,天下苦无大师久矣早是事实。中国历史研究院算是举国体制的一个最新高峰。但内容如何产生的问题,仍悬而未决。毕竟,历史研究属于一种独特的思想探索活动,有别于所有其他的研究。历史研究的本质是什么?从问题的根源上说起。人脑有记忆和学习两种功能,这是历史研究的脑科学基础。任何一个时代,在世者凭直接记忆功能所能认知的事情,最大的时间范围不超过最早记忆得以保存的那个时刻到当下时刻。所有超出了这一时间范围的时代里发生的事情,都叫做“过去的事情”,无法通过直接记忆来把握,只能通过学习这个功能来认知。结合记忆和学习这两种功能,认知并理解所有超出了直接记忆范围之外的事情,这就是人类的历史学习。但记忆难免有偏差,学习常常有误解,所以,针对一个社会的全部“过去的事情”,需要社会中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来研究,这就是历史学家们的工作。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论历史》一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分析社会中‘过去感’的本质,并追溯其变迁与转型”。过去,并不是“过去态”或“过去型”,而是“过去感”sense of the past,这是个大麻烦。由于“过去的事情”谁也没亲眼见过,无论多么天翻地覆翻江倒海,都没有直接证人给予证实,只能凭当下社会在世者对于自身“过去”的主观感觉。而当下社会和社会中人却又都是变动的事物,当下社会是何种社会(繁荣社会、分裂社会、太平社会、孤立社会、主流社会、边缘社会、单一社会、混合社会…),当下之人又普遍是何种心态(豪情满怀、消沉萎靡、客观公正、愤世嫉俗、宽容大度、偏激狭隘、乐观向上、悲愤难平…),何种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高、中、低…),何种意识形态(激进主义、保守主义…),种种之不同又都直接左右着该社会“过去感”的形成。研究“过去”,却被“当下”影响,以为“过去”是客观,其实却是主观。若用个公式来表示历史学家们这一“过去感”困境,差不多应该是:S(past)=F(p1,p2,p3,p4,…)即:一个社会的“过去感”S(past)的形成,不仅仅与对“过去”past的客观分析有关,同时也是该社会当下present的“社会类型”p1、“社会心态”p2、“平均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p3、“主流意识形态”p4等等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人类的先哲们很早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恐怕是史上第一次在历史研究中区分了“述”和“作”两种建立“过去感”方式。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换成上述公式的语言,述,就是尽最大努力让S(past)=F(0,0,0,0,…),不受当下的影响,而作,则是S(past)=F(p1,p2,p3,p4, …),pi>0,把古人当今人,将古史做当下。今人随社会发展而变化,新知识、新思想不断增加,“作”的冲动远远超过了“述”的可能,于是到了孔子之后四百年的司马迁,一种“夹述夹作”的“过去感”建构形式就大行其道了。太史公虽然也说过“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但却更热衷于“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史记》之后,中国两千年来所谓正史,莫出这一“夹述夹作”的风格和范围。在黑格尔的分类中,这后一种历史叙述,叫“反思的历史”,区别于单纯“述而不作”的“原始的历史”。但黑格尔的问题在于,他不会止步于其中国同行太史公的“夹述夹作”史学风格,受到其德国同胞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又大胆地发明了一种与“述而不作”完全对立的“作而不述”的新式历史,叫做“哲学的历史”。用他的话说,(历史学家)“带着他的范畴,透过这些范畴来看面前的材料……任何一个理性地看待世界的人都会发现,世界也反过来呈现出一个合理性的面貌,两者处于一个交互的关系当中。”范畴无非是当下之人的一种思维框架,带着当下框架看历史材料,历史的经验事实就都成了在某一种思维框架的预设下被构建的东西。于是,“过去感”也就成了按照当下的思维框架重新组织经验事实材料的一种思辨游戏。又两百年,那位曾在墨索里尼政府里当过部长的贝奈戴托克罗齐,最终用一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为“过去感”困境公式彻底划上了等号。其含义是说,不仅人的思想是当前的,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人的当下;没有当下的生命,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所以,S(past)=F(0,0,0,0,…)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它一定是诸多present(pi)的产物。中国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那么好了。既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当下、不同的思维框架,必然产生完全不同的“过去感”,并通过思辨产出完全不同的“哲学的历史”,那么,一个特定社会的历史研究意味着什么,其本质何在,这个关键问题也就浮现出来了。简单说,一个胜利者的社会,受到征服的傲慢和暴富的癫狂所鼓舞,必定会产生一种只属于胜利者的“过去感”——为了说明当前的伟大胜利是全部过去的必然结果,就要重新建构起一个只属于胜利者的“哲学的历史”。其实这正是西方学人在18-19世纪的故事。人们看到的,是一大批史学大师如群星般涌现,令其他文化中的学人们跪倒膜拜。但在本质上,不过就是一个俗套故事:胜利者社会受傲慢和癫狂情绪的驱动为自己的当下重构自身“哲学的历史”。根据刘小枫教授的讲述,伏尔泰的《论诸民族的道德风习和精神》于1753年出版,史称第一部“世界史”,“普遍历史”、“历史哲学”等世界史概念开始出现。半个多世纪后,黑格尔的《世界史哲学讲演录》问世,其主题是“自由”理念得以实现的世界历史进程,属于地道的政治哲学的世界史,风头盖过了伏尔泰。紧随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哲学之后,史称现代史学奠基人的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年)接踵而至,除了有众多著作问世,还于1880年以85岁的高龄口述《世界史》。刘小枫教授评说道:“尽管有种种差异,以至于伏尔泰和黑格尔的普遍历史很难相提并论,两者毕竟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的普遍历史都给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安排了一个明确位置。——令人费解的是,在兰克的多卷本《世界史》中,竟然见不到中国的历史身影。”(2016年《兰克的《世界史》为何没有中国》)对此,刘教授的解释是:“如果兰克对‘世界史’的理解让我们感到奇怪,当我们看到卷十三的标题时就应该感到惊讶了。这卷的标题直接就是‘世界历史’,题下有这样一个副标题:‘向现代世界过渡的诸时代:14~15世纪’。这个标题未必出自兰克本人,却初步解答了我们的困惑:兰克很有可能仅仅把‘现代世界’的历史视为‘世界历史’此前的历史与这个‘现代世界’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才会被纳入‘世界史’的框架。兰克的《世界史》没有提到中国,仅仅因为古老的中国与作为真正的‘世界历史’的‘现代世界’连间接关系也没有。”在今天看来,无论是伏尔泰和黑格尔在“世界历史”里给中国安排了某个位置,还是兰克根本就没给中国留位置,都一点也不重要。除了说明在他们所处那个特殊时代和所属的那个特殊社会受某种特殊精神的刺激建构出某种特殊形式的 “世界历史”之外,并不说明其他什么。把欧洲历史视为“世界历史”,把欧洲社会视为“现代世界”,这种极端的“西方中心论”立场,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价值了。当中国大踏步地回归到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即使不说什么,西方社会自制的那些曾经煞有介事的“哲学的历史”也会自动破产。2019年新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这个事件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标志:当今时代,在中国社会这个作为一个新兴的胜利者的社会里,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将以中国的方式,重建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过去感”,并追溯其变迁与转型。可以断定,不会再有与西方版“哲学的历史”相对的中国版“哲学的历史”,也就不会再有与西方版“西方中心论”相对的中国版“中国中心论”。毕竟,实证主义和多元主义已成主流。而抛弃了轻狂傲慢的“作而不述”之后,中国史学的“述而不作”和“夹述夹作”传统也将正常回归。梁启超在1922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断言,“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这句话在当时是对过去的总结,在今天,也可以作为对未来的定位。这就是中国历史研究在当前的重大意义。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其觉者乎

历史学专业排名前七的“王牌”大学,既是211又是985,考上身价翻倍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若是我们只关注现在而舍弃了历史,我们的生活就显得如此的平面缺乏深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并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然是为了让我们明白更多的道理,知晓做事的方式。只有了解了从古至今各种的文化传承,了解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历史,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整个世界。世界历史学专业就是带领大家一起在世界历史的海洋中遨游的专业。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世界历史学专业排名前七的"王牌"大学,既是211又是985,考上身价翻倍!NO.1北京大学 国家双一流 、211工程、985工程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这是我国近代最早建立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该系现有世界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考古学8个二级学科。拥有2个藏书共达20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馆,1个史学文献数字化实验室。NO.2武汉大学 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历史地理部,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 2003年独立建院以来,历史学院教师在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2000篇,出版学术著作近300部。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中国古代史、世界史被列为湖北省优势学科。NO.3南开大学 位列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学院下设三系即:中国史学系、世界史学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各系下设若干个教研室。学院形成了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学3个专业,成立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博物馆学6个教研室,并设有图书资料室、文物室、计算机房。NO.4山东大学 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山东大学早在1901年创建之初即开设有“中外史学”课程。历史学科始终是以“文史见长”而著称的山东大学一个旗帜性和标杆性学科。学院拥有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档案学和文化产业管理6个本科专业,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NO.5北京师范大学 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现有 1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7 个博士点, 8 个硕士点。 在科研方面, 我院是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 历史学 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NO.6华东师范大学 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历史学系现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银行史1个学科硕士点,世界史学科下设3个世界断代史、地区国别史、专门史二级学科博士点。NO.7中国人民大学 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人民大学的历史学科,其前身为1948年建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至20世纪50年代人民大学初建之时,历史学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最早开办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生班。2011年,历史学由一个一级学科变成三个一级学科,本院的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同时获批为一级学科点。三个一级学科点鼎足而立,为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平台。世界历史专业的院校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都可以如愿考上自己喜欢的学校。以上的历史学专业排名前七的"王牌"大学,既是211又是985,考上身价翻倍

坏爸爸

历史学考研这所院校只因为自主改统考嘛

去年河北大学的历史学考研,由自主命题改为了313统考,当时很多同学纷纷哀嚎给复习增加了难度,由只考中国史改为了中国史+世界史都要复习。有部分同学,甚至换了学校,导致了今年河北大学历史学一志愿录取情况有些惨烈。一、2020年河北大学原定招生计划2020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拟招生人数:中国史拟招生27人,5人推免中国古代史招收16人专门史招收6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招收4人世界史拟接收4人,1人推免2020年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拟招生人数:拟招生32人,5人推免中国古代史招收27人历史文献学招收5人2020年河北大学实际一志愿与调剂河北大学复试比例150%(一志愿和调剂)二、一志愿复试情况历史学院上线情况:中国近现代史复试2人,分数分别为367分,324分;世界史一志愿没有人上线。宋史研究中心上线情况:中国古代史方向复试只有1人。调剂复试情况:中国史调剂进入复试44人,其中最高分400,最低分367。世界史调剂进复试人数6人,调剂最高分418,最低分371三、河北大学招生单位介绍河北大学历史学招生单位有历史学院和宋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历史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 1945 年天津工商学院的史地系,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出任首届系主任。1946-1952 年,先后由方豪、王华隆、钱君晔、王仁忱任系主任。1953 年,史地系分为历史系和地理系。20 世纪 50-60 年代,涌现出漆侠、李光壁、傅尚文、周庆基、乔明顺、李鼎芳、葛定华等史学专家。1984 年获得全国第二批、河北省第一个博士点。1993 年中国古代史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学科。1996 年,历史学科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1 年建成河北省唯一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 年,历史学被评定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06年获批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2007 年,获准设立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历史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中国史获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世界史、考古学获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学院参与建设教育部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宋史与中外文明”项目。2016 年,中国史学科被河北省政府确立为建设国家一流学科序列。宋史研究中心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由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1923—2001)创建于1982年,原称宋史研究室,1990年扩建为历史研究所,2000年组建为宋史研究中心,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是一个独立建制的以史学研究为主的研究教学单位。宋史研究中心自创建以来,主要从事宋辽夏金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政法史、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学生培养工作,近年来又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史、文献文书整理等学术方向,为中心学科学术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经过两代学者三十多年的辛苦耕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图书资料、国际交流等方面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最新的历史学招生目录,在每年的9-10月份公布,大家复习备考的时候应该及时关注院校通知,如有变动,适时地调整自己的院校目标,平稳好自己的心态。更多院校信息,欢迎同学们多多关注,详情留言咨询哦~

大堡礁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首批5个非实体研究中心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朱基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5个非实体研究中心11日在京揭牌,将致力于整合全国史学研究相关资源,共同谋划和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据了解,这5个研究中心及其研究方向分别是:“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研究中心”核心任务在于对“三大体系”建设问题开展专题性研究;“海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心”致力于调查、搜集、整理、保护、研究散落在海外的中国历史文献;“甲骨学研究中心”以繁荣发展甲骨学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重心;“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的理论、概念、建制等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中华文明与世界古老文明的异与同,探寻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根本动因。据介绍,5个研究中心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管,同时挂靠在相关研究所的全国性非实体研究中心,其核心职责是打破单位区隔、整合全国相关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开展更加多样性的专业学术活动。这是今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挂牌成立以来,致力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举措。(完)

六合之内

2020历史学考研最新院校分析,择校必看

2019年考研招生工作至此已基本结束,已经录取的小伙伴们也已经开始了新的计划。同时,2020年考研也进入了重要的复习阶段。今天就来分析一下,2020考研,历史学方向的最新院校情况。一般分为四类:(1)统考院校(2)自主命题(同时考察中国史世界史院校)(3)自主命题(中国史与世界史分开考)(4)自主命题(按研究方向命题)(1)统考院校(36所)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重庆大学大连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史)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汉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武汉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长江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史)中国海洋大学(2)自主命题(同时考察中国史世界史院校、21所)北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吉首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长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3)自主命题(中国史与世界史分开考)(1)中国史(71所)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渤海大学东华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青岛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湘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扬州大学云南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2)世界史(46所)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湘潭大学延边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4)自主命题(按研究方向命题)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扬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在此,祝2020考研学子成功上岸

黄绾

期刊《历史研究》已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于今年1月挂牌成立,其院刊《历史研究》现已正式进入公众视野。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了一篇题为《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文章。该文作者为周群,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这也意味着,此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双月刊《历史研究》,现已正式划归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公开信息显示,除了《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一职外,周群此前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史学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历史研究》(双月刊)为历史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54年,刊登中国史学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史学史、史学理论、各种专业史的科学论文和著作评价,历史文献的考证与介绍,以及读史札记、学术动态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介绍,《历史研究》一直是全国历史类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也是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倡议创办的历史学专业刊物。毛泽东曾就创办《历史研究》提出以“百家争鸣”为方针研究历史,郭沫若为《历史研究》第一届编委会的召集人。今年1月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这一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出席挂牌仪式。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的李国强在接受新华社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新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现有的五个研究所进行资源整合,即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其中古代史研究所是由历史研究所改名而来。此外,新成立一个历史理论研究所。李国强还提到,中国历史研究院组建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剥离出来,作为历史研究院的院刊。同时又特批再创办一个刊物,暂定名为《历史评论》。并且,还要办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大决赛

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考研经验备考指导汇总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专业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的主干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清史。主要研究内容有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社会经济史、思想文化史。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国古代史学科的教学科研人才及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 硕士生课程主要有:史学研究方法、人类学方法论、中国古代史文献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研读、中国古代断代史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中国古代农业问题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国外中国古代史研究论著选讲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重视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为国内外著名大学输送了众多优秀博士生,毕业生去向为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出版部门及政府部门等。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633历史学综合历史学综合含中国通史(截止到1949年)、古代汉语学制三年复试成绩计算 1.原则上要求专业综合课笔试成绩60分以上,外语笔试成绩30分以上,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30分以上,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90分以上,即为复试合格。2.对各项复试成绩合格的考生,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初试成绩权重为70%,复试成绩权重30%。复试结束后,我院将汇总考生各科目复试成绩,并按照学校规定在我院网站公示,请考生关注我院通知公告。各项复试成绩均及格的,按加权综合分数,各一级学科按照从高分到低分依序排列,择优录取,专项计划按照学校要求单列。录取名单将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公布,请考生及时查询。2020年复试录取情况2020年分数线:55 55 180 3352020年进入复试17人(最高387 最低336)2020年推免录取了11人2020年统考录取了9人(最高387 最低350)全部由中国古代史调剂过来的参考书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下册)》,河南大学出版社朱绍候、张海鹏、齐涛 主编《中国古代史 (新版 上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出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李侃、李时岳 著:《中国近代史 (第四版) 》,中华书局出版章开沅主编《中国近现代史》,河南大学出版社王桧林、郭大钧 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桧林、郭大钧 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二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及历史文选相关书籍。2020年633历史学综合考研真题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80分)。1.《徙戎论》2.律令格式3.上三旗4.改土归流5.《海国四说》6.《戊戌政变记》7.护法运动8.三民主义二、材料分析(50分)(一)广阳王深上言:“先朝都平城,以北边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非唯不废仕宦,乃更独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太和中,仆射李冲用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帝乡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本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同族留京师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即为清途所隔,或多逃逸。乃峻边兵之格,镇人不听浮游在外,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之流涕!自定鼎伊、洛,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乃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或诸方奸吏,犯罪配边,为之指踪,政以贿立,边人无不切齿。及阿那瑰背恩纵掠,发奔命追之,十五万众度沙漠,不日而还。边人见此援师,遂自意轻中国。尚书令臣崇求改镇为州,抑亦先觉,朝廷未许。而高阙戍主御下失和,拔陵杀之,遂相帅为乱,攻城掠地,所过夷灭,王师屡北,贼党日盛。此段之举,指望销平;而崔暹只轮不返,臣崇与臣逡巡复路,相与还次云中,将士之情莫不解体。今日所虑,非止西北,将恐诸镇寻亦如此,天下之事,何易可量!”书奏,不省。(《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一梁纪梁武帝普通五年)1. 解释材料中“复除”一词的含义(10分)。2. 北魏北镇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5分)。(二)《清高宗实录》中有关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人口数量的记载。1. 材料中两个人口数字的性质(7分)。2. 写出材料中“朕”的名字(3分)。3. 人口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15分)。三、论述题(四选三,每题40分,共120分)。1.西汉和北宋建国初年形势有何异同?各自是如何解决的?2.试述清朝选秀女的制度。3.晚清时期铁路建设的得与失。4.试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四、古代汉语(50分)。(一)夫春秋者繫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于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此其所以為長也至於賢士貞女高才雋德事當衝要者必盱衡而備言跡在沈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録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顔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纎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為短也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纎靡失此其所以為長也刘知几《史通》(二)1. 古之人君於其臣也,尊之信之,禮貌以待之,故臣不挾術以干君,君亦不徇利而棄臣。春秋以降,主益替,臣益驕,於是始有倡爲刑名之學,以救時之弊,以尊君而抑臣者。商鞅以之強秦而卒以自终,秦人用鞅之法幷天下,愈益任法,蒙恬、李斯皆將相,久任事秦,以法誅之若刳羊豕然。古之能尊其君未有如秦者也,秦以胥史僕隸待其臣,而臣於秦者,亦盡頑頓無恥,無有與上同休戚者,商鞅之法不獨自而終以秦矣。漢文寛仁待下,而鼂錯以刑名進,錯知帝不能盡用,因請以術數敎太子,葢知太子之猜忌而投其所好也。天子在而自結太子,錯自此見輕於太子矣。吾聞以仁義治天下,未聞以術數治天下,以術數者好殺而不信其臣者也。钱大昕:《潛研堂文集》2.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臣纂修实録,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其于左右史记言动,阙如也。是故,无所考而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而不敢书。而其甚者,当笔之士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无所避而不欲书,即书,故无当也。史失求诸野乎,然而野史之弊三:一曰挟郄而多诬,其着人非能称公平贤者,寄雌黄于睚眦,若《双溪杂记》、《琐缀録》之类是也;二曰轻听而多舛,其人生长闾阎间,不复知县官事,谬闻而遂述之,若《枝山野记》、《剪胜野闻》之类是也;三曰好怪而多诞,或创为幽异可愕,以媚其人之好,不核而遂书之,若《客坐新闻》、《庚已编》之类是也。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有天

2022武汉大学313历史学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一、弄清楚为何考研与怎样开始?实际上,每一个人决定考研的原因有很多,不满足自身学历、对某个专业感兴趣、找到一份不错薪资的工作以及同侪压力。更为可怕的是,在“内卷”似乎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特质的今天,优质工作对于学历的限制愈发严重。我的本科就读于一所双非院校,修的是历史学。我为什么考研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自身学历的不甘(人生一世,总要去所谓的高端学府看一看);二则是对于现有学历能找到的工作的不满(曾于县高中任教两月,体验过)。以上就促成了我于大三下决定考研。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考研很重要,有很多学长都说自己为什么没能一战上岸,就是身陷在考研与就业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所以我能一战上岸也算是有这个先决条件。至于怎样开始,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成功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方法正确”。经历过考研的人都知道考研的艰辛与不易,有多少人在临近考试时,才意识到可能是自己复习的方法不对呢?经常有听到说自己是如何在100天内考上研究生的“凡尔赛”,当然我相信其中不乏实例,所以我认为方法是决定能否考上的关键所在。简而言之,所有考研的人都在背书,为什么最后能上的只有那六分之一?所以,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考研方法。定目标也很重要。早早就定下考研的目标分数,我初试英语65分、思想政治理论75分、专业课210分左右,即总分在350分左右(对于我所报院校这个分数已经可以上岸)。后英语复习愈发得心应手,改为72分。事实证明,这好比一种心理暗示,就考研一定要考到这个分数,往往是很有效的,我把目标分数写在自己经常使用的资料第一页,可时常提醒自己。二、谈谈择校问题院校分析:院校分析是能决定成功与否的事,所以建议早早就要开始准备;每个人在学习属于自己专业事都有一定的偏好,因此必然熟知自己所喜欢的板块学校的强弱。我的建议是如果题目一样,可以选择定三所院校,所谓“法乎上者得其中,法乎中者得其下,法乎众者得其上”。当然一定要对这三所院校的招生数量,题目难度,生源要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政策与院校都是变动的,尤其是9月份出招生目录的时候极为关键,要学会在这三所中进行横跳。我所理想的三所院校即人大、武大以及华东师大。杂事与个人情绪问题终于使我在8月底终于放弃人大(2020届人大尚未改成统考),改考武大。武大2020年由于推免没有推满(其实基本上每年都推不满),所以给到统考的名额还是比较可观的,所以选择了武大(但没想到后期疫情人大、华东也扩招了)。择校需要理性,顶尖院校的竞争压力有时候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要学会合理调试自身情绪,吃顿好的,打一下午球,看部电影对总体考研影响都不大。三、英语、政治以及专业课的资料介绍1.英语一:背单词贯穿始终,只不过是3—6月基础单词(新东方乱序),7月开始专攻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单词(真题单词),做到阅读和新题型不留“余地”。六月开始做真题阅读理解,从每两天两篇开始(留三套),到9月份开始每天一套卷、只做阅读(只做真题,真题刷10遍,阅读34分+是目标)阅读理解重点在于一个解字,前期多去理解阅读文章的意思,六月后重点抓做阅读的方法。10月份开始搞新题型,争取拿8分。作文建议11月底直接背模板,听作文课其实就是听老师讲模板,写起来说到底还是模板,看自己时间是否富裕,反正以我的水平自己写不一定有模板写的好。准备模板我不建议听班课,容易撞车,比较推荐新祥旭英语一对一,它的模板是老师带着你整理的,并且还会帮助你进行后面作文的修改。2.思想政治理论:暑假开始搞就可以,我是8月开始的...说实话我政治学的稀烂,最后才发现政治的核心是选择题,只要选择题做得好,其实大题大家都是背的肖四,分值没有很大的差距。个人建议还是要通读梳理一下马原、毛中特、思修各部分考点,因为史纲属于我专业课的一部分,所以时间可以省下来。如果基础不好可以多用些时间。然后开始刷选择题,做好错题归因,把错题回归课本知识点,加强记忆。后期各个机构出的押题卷都可以尝试一下,然后把错题归因,经常回顾。后期(11月)很多人都会因为英语、政治做一次模拟错的太多而心态爆炸,要学会心态调整,我也遇到这种情况,而且是连续两天两套卷,我告诉自己错是对的,错说明问题出现了,现在解决了问题到考场上就不会再犯这种错。3.专业课313历史学基础:在专业课方面,武汉大学考313历史学基础,即历史学统考。历史学统考最有意思的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部每年会提供大纲,而且这个大纲的变化都不大(今年例外,但是也预测到今明两年大纲会发生大变化)。建议在选择资料时要从大纲出发,甚至直接用大纲做资料(大纲即考纲)。在统考中,最为核心的是论述题(分值160),其次是选择题(分值80)。故这两方面主要讲究的是复习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专业课时做到繁简得当。你可以自己想某个知识点是否“配”考一个40分的论述题,而那些点则只能设计一道选择题。专业课的复习对我而言就是两个过程:把厚书读薄(11本参考书浓缩成4本薄薄的小册子),把薄书读厚(看着每一板块的小册子都能回想起书上的内容)。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比较简单,只用按照朝代更替的顺序去梳理重点以及在后期做一下纵向的专题复习即可;中国近现代史则线索明晰,按照最传统的线索复习法即可;世界史古代史按照地区和板块进行复习,熟能生巧,而且其实在统考中,世界史的重点明显,是属于比较简单的部分。统考不将就答题是否有学者观点,当然有更好,建议如果大学前三年有看过不少学者的专著以及论文,可以将在复习汇总中把一些观点加进去,答卷的时候是亮点。这个专业会有一些跨专业的学生,或者你的基础不好的话,那么可以在新祥旭报个一对一的辅导班,直系学籍帮助你解决专业复习上的问题,在复试也能给你很多帮助。资料什么的不用愁。四、关于复试准备今年的复试,受疫情影响,与往年差异较大(主要采取线上复试,初复试比7-3),因而我能在复试方面提供的经验较少。武大复试难度是有的,我当初就面临8分钟的学术自述,实际上来自双非的我根本没有经历过太多学术训练,所以就开始“报菜名”。但其实复试还是有技巧的,一些专业刷人很少(历史文献学-专门史-近代史),而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地理学刷人较多。武大复试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没有笔试,只有面试。同样也没有提供参考资料,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把你所报考方向的学术前沿以及该校老师的代表作尽力去读,做下笔记。在复试中把自己知道的都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当然建议去新祥旭机构报班,已经在读的研究生学长学姐,他们能给你一些建议。英语面试方面,因为我口语很差,所以也不敢谈什么经验,B站上有一个台大史嘉琳《英语语音学》可以试着听一下。五、一些小技巧1.考研期间,要学会放松,我特别喜欢打篮球,基本上每周都会去打个一两次,一方面打球之后自身能得到放松,另一方面自己花费时间在与学习无关的事上面会产生愧疚心理...后面会更加用功复习。2.找一个不错的研友很重要,互相加油鼓励,然后能够互相提供一下公共课上的复习经验最好。3.要学会心理调适,备考最关键的时候是大四上,可能同学、室友都签了不错的offer,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既然选择,那就义无反顾。瞻前顾后的,很影响备考的心态。(本文来源新祥旭考研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礼乐不节

一生奉献给史学研究

【学人追忆】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先生于2021年1月14日辞世。他祖籍浙江杭州,1928年3月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在导师邵循正先生指导下研究史学。曾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做助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1952年转到语言研究所。1953年调入近代史所,协助范文澜先生编写《中国通史简编》并进行学术研究工作。自1948年发表《辽史文学王鼎传正误》一文起,蔡先生一直笔耕不辍,撰写或主编了《元代白话碑集录》《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与罗常培合著)、《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七册、《中国通史》十二卷本、《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释》《辽金元史十五讲》《中华史纲》《辽金元史考索》《学林旧事》《中国通史简本》《成吉思汗小传》《清代通史》等,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等百余篇。他将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学术事业,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治学特点。一是通与专结合的典范。蔡先生曾多次谈到关于通才和专精的关系。他强调研究历史要有大局观,要能够融会贯通,认为断代史研究有其局限性。他常说,范老(范文澜)在世时,就要求他们注重通与专结合,并指出历史是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把历史知识缩成一点,可能成为专家,但不能成为通才。必须通与专相结合,不可偏废。在学术研究中,他一直注重通与专结合,论著无论宏观与微观都把握得相当好。他具有渊博的学识,其研究领域时间跨度上溯汉唐,下至明清,所涉及的知识层面亦相当广博,涵盖了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民族学、民俗学、古代文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如此渊博的学识,在当今学术界亦属凤毛麟角。他博古通今,不仅具有通才,能够独立完成《中华史纲》的编写,而且还在专精方面独树一帜,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辽金元史方面的权威,其大作《辽金元史考索》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成就,他对女真文、八思巴字、元曲的研究也都有独到之处。蔡先生学术研究领域广泛,撰有《汉代亭性质及其行政系统》《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等年代跨度很大的史学论文,还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多篇有关文物方面的论文。他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为中国历史上地震研究提供了较完备的基础资料。二是正确历史观和治史方法。蔡美彪在多个场合谈到马克思主义对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史学工作者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扬实事求是的严肃、严谨学风,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经过辛勤的劳动,一定会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他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僵化和教条。他说:“马克思主义不能成为僵固的教条,而需要不断地汲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以求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是,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需要引进某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代替,那就是严重的误解了。”他多次说过,学术史的发展表明,任何堪称新创的科学成就,都只能是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而不能是趋时哗众的空谈。他常用“天圆地方”来形容做学问的要领。“地方”就是要坐得住,“天圆”就是要善于思考。他还说,“做学问,写文章,如同厨师烹饪做菜,食材和作料都一样,但做出来水平高低却大不相同”,“厨师不能只会做一道菜,而要会做多种菜。搞研究和写作,也要尽可能全面,著书、写论文、编辞书、书评、文章要都应该在行”,“做学问高明之处,不在于发现新材料,而是在于从大家常见的史料中发现问题”。他的很多关于历史观和治史方法的精辟见解,对我们做好学术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三是践行实与冷的精神。“实与冷”,是蔡美彪对范文澜治学精神的精辟总结。而且,他正是以此为座右铭,身体力行使之发扬光大。实,即实际,也包含平实、老老实实。范文澜一再倡导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历史现象错综复杂,许多事情缺乏完整记录,有些虽有丰富的资料,但由于资料来源不同,以及记述者的偏见,往往并不能反映历史事实真相。这就需要老老实实地进行艰苦而切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反复阅读,周密思考,才能去伪存真,接近历史实际。冷,即冷板凳、冷猪肉的简称。范文澜倡导学人做学问要有“二冷”精神。他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下“二冷”的决心。一是坐冷板凳,就是要大家坐下来认真读书搞研究,埋头苦干,坚持不懈。二是吃冷猪肉(古代道德高尚的人,死后可入孔庙配享祭祀),就是告诫大家不要急于求成,要做长期的努力,最终你的成绩会被社会承认。蔡美彪正是践行实与冷精神的楷模。从我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所里工作开始,就见到他每天清晨已经坐在办公室读书和写作,几十年如一日。20世纪80年代以前,近代史所的办公条件还很简陋,通史组二三十人集中在一间大平房里办公。我的办公桌就在蔡先生对面,每天看到他埋头苦干,中午趴在办公桌上稍事休息,下午接着读书写作。直到九十高龄,似乎仍不知“老之已至”,继续一如既往每天坚持读书工作。我们看到,蔡先生最近十年间出版的个人著作有多种。以往他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完成范文澜编写《中国通史》的遗愿,而较少花费在个人课题研究上面。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四是追求史与文兼善。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司马迁的史学功力与文学修养两方面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史学著作应力求做到史实与文字表述完美的统一。然而,当今不少史学工作者,缺乏文学素养,不重视文字的表述。尽管其著作在史料和观点方面多有创新,但由于晦涩难读,从而削弱降低了本身的价值和传播的范围。蔡美彪早年曾与范文澜和罗常培共事,范、罗二人都是语言大师。范文澜早年对《文心雕龙》研究造诣颇深,有几部研究专著出版,他善于化古代汉语为现代汉语,以语句精练、深入浅出为学界所称道。罗常培语文能力超群,在语言学界属于泰斗级人物。蔡先生正是深受他们的影响,非常重视史实的剪裁和文字的表述。可以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出神入化,点石成金,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与他本身具备古文字学、音韵学的深厚造诣,又能诗能文、文史兼通是分不开的。因此,阅读他的著作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没有故作高深、拖泥带水之感。这也正是《中国通史》《中华史纲》能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是“横通”式研究蒙古学。蔡美彪是我国较早从事蒙古学研究的学者,1948年即发表了论文《元秘史中所见古代蒙古之婚俗》。20世纪50年代初,同罗常培编撰《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遂开始系统地搜集和研究有关八思巴字蒙、汉文献等方面的工作。这一时期,他接连发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藏元八思巴字碑拓序目》《从蒙古文字的起源说到新蒙文的推行》《汉语里的蒙古语》《元杂剧中的若干译语》等,对蒙古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此后的七十余年间,他一直都继续耕耘在蒙古学园地,是在蒙古学领域倾注心力较多和取得斐然成绩的学者。蔡先生对蒙古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他不是研究蒙古学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采用一种横通的方法,即采用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例如,关于马可·波罗的研究,以往学者大多认为,马可·波罗是一个旅行家。而蔡先生通过对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讲述的各地情况,以及书中使用的波斯语、蒙古语词语等方面记载,对他在中国十七年间的语言与观念、地位与身份以及游记所显示的特点,进行全方位考察,从而不仅指出他应当是一个斡脱商人,而且在中国的活动轨迹与其身份有关。于是有关马可·波罗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文章发表后,受到南开大学教授杨志玖、澳大利亚蒙古史学家罗依果、南京大学教授陈得芝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赞赏。美国的一些大学历史系将其有关马可·波罗研究的论文作为教材,供学生学习参考。又如,有关关汉卿研究。关汉卿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戏剧家,在戏剧方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但是,由于存世的关汉卿生平事迹资料欠缺,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关汉卿生卒时代和人生经历等知之不多,许多细节更是成为难解之谜。蔡美彪通过关汉卿创作戏剧中的蒙古语等词汇,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研究,从而揭示了关汉卿生于金末,由金入元的结论。并指出他不是人们认为的“金末太医院尹”,或“元太医院尹”,根据元代典籍及户籍制度的史实,得出关汉卿是元代太医院管领的医户的结论。此外,还考证出“元世祖至元后期,关汉卿也曾在杭州一代从事戏剧活动”等经历。这篇《关汉卿生平考略》论文,反映出他治蒙古学善于利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取得的成果更令人信服。他的八思巴字研究也同样有其特点,不是简单地辨识文字,而是把八思巴字作为蒙古历史学的研究工具,反过来又通过历史学诠释八思巴字文献反映的内容,从而将八思巴字蒙古文献学研究推向高峰。总之,蔡美彪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中国通史》《中华史纲》《中国通史简本》等,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传播系统而正确的历史知识,使严肃的学术著作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一部《中国通史》发行几十年,多次再版,荣获国家图书奖,成为许多人案头必备之书。近年所著的《中华史纲》也同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几经再版。这些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打通辽、金、元断代壁垒进行融会贯通研究,对揭示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特点与兴衰规律意义重大。其《辽金元史考索》《辽金元史十五讲》等著作,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形成过程,从而带来民族史研究的新视野。三是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八思巴字蒙文碑刻文献和文物的论著,从而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高潮,尤其是采用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蒙古民族进行综合研究,开创了蒙古学研究的新篇章。此外,他担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国际蒙古史学会执行委员等,为中国蒙古史学和元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者:韩志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