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历史研究院2020年度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申报公告恶魔人

中国历史研究院2020年度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申报公告

为推出高质量史学研究成果,中国历史研究院特设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以下简称“出版资助项目”)。现将中国历史研究院2020年度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申请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出版资助项目”宗旨“出版资助项目”面向全国史学界,资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高质量史学类学术成果,促进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繁荣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史学智慧。二、申报条件1.申报成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要体现原创性、前沿性、理论性、现实性,对解决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具有推动作用,对学术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或促进作用,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符合学术规范,学风严谨、文风朴实。2.申报成果须全部完成且尚未公开出版。申报成果与申报人已出版或发表成果内容的重复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申报成果形式主要为中文学术专著、学术资料、考古报告、古籍整理、学术译著、工具书等。4.申报人必须是申报成果第一作者,专业技术职务不限。5.申报人须按照《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的要求,如实填写并确保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对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以已出版著作申报等行为的,一经查实,即纳入科研诚信记录,通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及申报人所在单位,申报人终身不得申报中国历史研究院组织的各类项目;如已入选,其学术成果将退出“出版资助项目”,申报人须退回资助证书和已拨付的“出版资助项目”经费,出版社回收已印制和发行的出版物,相关经济损失,由申报人自行承担。三、申报材料1.从中国历史研究院官网(后附网址)下载《申请书》,或向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项目管理处索取《申请书》。2.申请书一式2份,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填写推荐意见,并签字或盖章。成果打印稿3套,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成册。3.电子光盘。须包含申请书和齐、清、定的书稿。我院将做好申报材料的保密工作,材料恕不退还。四、申报受理1.申报人可经所在单位同意或经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定出版机构推荐申报中国历史研究院出版资助项目。2.申报人所在单位或提供书面推荐意见的出版机构,对申报材料要严格把关、严格审核,须提供明确推荐意见,在申请书相应位置加盖单位公章,承担信誉责任。3.申报人个人或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或相关出版机构,请于2020年5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提交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4.申报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项目管理处收,邮政编码100101,联系电话(010)87421808。五、评审工作“出版资助项目”评审严格遵循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要程序包括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评审、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务会审议、公示等。六、资助出版1.“出版资助项目”一般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定出版社统一出版,按“出版资助项目”统一要求装帧设计。2.列入“出版资助项目”的学术成果,由申报人与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定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中国历史研究院与出版社签订框架协议,中国历史研究院将出版资助经费拨付出版社。若申报人未经中国历史研究院同意自行与非指定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中国历史研究院将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予以出版资助。3.除特殊约定外,根据《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1号),中国历史研究院给予“出版资助项目”学术成果稿酬补贴。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将稿酬补贴(税前)拨付出版社;在成果出版之后,由出版社将稿酬补贴(税后)支付给作者。七、其他事项该公告由中国历史研究院负责解释。《申请书》请从中国历史研究院官网下载http://cah.cssn.cn/gg/202003/t20200327_5107024.shtml。中国历史研究院2020年4月3日

四年而物

“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发布

人民网北京4月29日电 (记者 郝孟佳)28日,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澳门大学《南国学术》编辑部在澳门联合发布“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历史学的回顾与反思,历史研究领域的“三大体系”建设,中国历史上政治治理经验的当代价值,全球视野下“丝绸之路史”研究的纵深发展,宋代文官政治的特征与影响,明清以来的身体、疾病与卫生研究,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转型与重构,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五四运动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回归以来的澳门历史研究。会议现场 澳门科技大学供图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庞川表示,在新的时期,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教育和传承。澳科大建校20年来,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进步,正朝着文理兼长的综合性大学迈进。澳门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澳门科技大学有责任、有条件加强历史文化研究,为增强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爱澳精神提供学术支撑,为“一国两制”事业新实践和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做出新的贡献。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喜见“回归以来的澳门历史研究”成为“十大热点”之一。澳門科技大学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表示,历史研究是澳門科技大学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国家及特区政府不断加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澳門科技大学先后开展了澳门历史地图、全球史与澳门、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等重大研究项目。以中国史、澳门史为研究方向的历史学博士课程已面向全球招生;以唐廷枢为核心的近代历史人物、近代香山(澳门)与中国近代化的研究机构“唐廷枢研究中心”成立,出版《唐廷枢研究》集刊。林广志说,在国务院港澳办及澳门特区政府支持下,中国历史研究院与澳科大在澳门联合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致力于澳门历史研究的世界性学术平台和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的成立、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的开设以及“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的持续发布,有利于澳门历史学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提高中国历史学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助力构建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据了解,“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自2017年开始评选和发布,是澳科大社文所历史学学科建设、博士生学术训练的基础工作和持续成果,其目的是客观记录和梳理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在中国历史学研究领域的特点和趋势,提高历史学的社会关注度,传播和弘扬中华历史文化。观察和评选范围包括年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领域的热点话题。在国内外50余位著名历史学家以及海峡两岸暨港澳主要历史学期刊主编的支持和参与下,通过学界推荐、文献分析、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选择等程序而评定,相关热点介绍和专家点评在澳门大学《南国学术》刊登。2017年以来,“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得到中外历史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相关科研及教学机构项目指南、历史教学的重要参考。【来源:人民网教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叫者

湖南科技学院:学术研究课题“五帝传说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 获批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委托项目

红网时刻永州12月7日讯12月2日,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张京华教授主持的“五帝传说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课题获批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远古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传下来的国家,五帝时期是夏以前中国古史的最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历史的科学性,需要依据历史而加以阐明,需要重新估价真实可信的古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实事求是地论证出来。“五千年文明”“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命题是有历史根据的。五帝时期的古史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遗迹之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五帝时期的史实证明,中华文明在上古时期已经达到异常煌煌灿烂的高度。“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今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教导大家结合考古学证据,深入研究五帝时代的社会性质,补充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使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更加丰满。本课题名为“五帝传说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主要内容是:梳理历代五帝相关文献,综述近代以来五帝古史研究脉络及其遭到瓦解的过程,关注近代以来社会教育层面对于五帝时期古史传播与接受中的误解,从文明史的角度尝试五帝古史的重建。预期目标是:在实事求是、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审视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一的五帝传说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同时回顾近代以来学术界和社会文化教育层面上对于五帝传说时期古史真相的误解,从制度上和文明体制上重新塑造包括五帝时期在内的中华文明起源的高端、庄严与悠久品性。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相关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的研究机构,承担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等职责。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高地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阿拉伯史学经典《历史大全》的汉译与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

9月27日,由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阿拉伯史学经典《历史大全》的汉译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我校校长刘利出席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明区划研究中心主任梁占军教授作为专家受邀出席。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张健主持。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教师参加了开题报告会。刘利校长在致辞中祝贺罗林教授课题申报成功,并表示我校能较早开展国别区域研究,且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这既离不开教育部和学术界各方的支持,也离不开罗林教授及其团队的努力。学校各部门也将全力支持这一课题的开展与实施。项目组首席专家、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从《历史大全》简介及作者伊本·艾西尔生平、立项意义、研究思路、实施计划、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意见的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汇报。罗林教授表示,《历史大全》的翻译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已开展并完成《历史大全》索引部分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名翻译工作,为该项目的汉译与研究工作制定相应规范。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项目研究内容、计划及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汇报。专家组成员认真听取了开题汇报,就课题研究进行讨论,专家组成员一致肯定了课题的前沿性和重要性。 卜宪群研究员指出,《历史大全》卷帙浩繁,相同的历史事件可能分散在各卷之中,建议各卷译者加强协调,相互沟通,以做到术语和概念的统一;汪朝光研究员指出,《历史大全》汉译过程中应注重古今地名变化,加强翻译过程中的史学考证;梁占军教授强调该项目具有极高的开创意义,是外国语言文学与世界史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并提出进一步强化译研融合的思路;钱乘旦教授建议设立以史学研究为主的审校团队,提高《历史大全》汉译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听取完专家意见后,课题组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表示,将会认真汲取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认真做好课题汉译与研究工作,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聚焦研究重点和难点,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多出科研精品,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历史性思考和文化支撑。

阖户昼瞑

湖南科技学院学术研究课题“五帝传说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 获批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委托项目

红网时刻永州12月7日讯(通讯员 子疑)12月2日,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张京华教授主持的“五帝传说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课题获批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项目。“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远古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传下来的国家,五帝时期是夏以前中国古史的最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历史的科学性,需要依据历史而加以阐明,需要重新估价真实可信的古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实事求是地论证出来。“五千年文明”“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命题是有历史根据的。五帝时期的古史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遗迹之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五帝时期的史实证明,中华文明在上古时期已经达到异常煌煌灿烂的高度。“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需要考古工作去揭开谜底。今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教导大家结合考古学证据,深入研究五帝时代的社会性质,补充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使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更加丰满。本课题名为“五帝传说时期的历史文化研究”,主要内容是:梳理历代五帝相关文献,综述近代以来五帝古史研究脉络及其遭到瓦解的过程,关注近代以来社会教育层面对于五帝时期古史传播与接受中的误解,从文明史的角度尝试五帝古史的重建。预期目标是:在实事求是、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审视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一的五帝传说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同时回顾近代以来学术界和社会文化教育层面上对于五帝传说时期古史真相的误解,从制度上和文明体制上重新塑造包括五帝时期在内的中华文明起源的高端、庄严与悠久品性。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相关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的研究机构,承担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等职责。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宁于祸福

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发布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梁生文):3月26日,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联合澳门大学《南国学术》编辑部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2018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评选和发布,是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以中国史、澳门史为方向的“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设置和历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持续成果。本年度的十大热点通过学界推荐、文献分析、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选择等程序而评定。发布会上,庞川副校长对热点评选工作表示肯定,并对参与热点调研和点评的专家表示感谢。他说,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历史文化教育和研究。今年1月,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是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事件。特区政府历来重视中国及本土历史文化教育,专门在澳门基金会成立“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以弘扬和传播中华历史文化,推动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被列为澳门在粵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之一;2018年,新编历史教材进入中学课堂,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内容。澳科大建校19年来,在人文社科包括历史研究领域发展迅速,以中国史、澳门史为研究方向的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将于今年秋季招生;研究以唐廷枢为核心的近代杰出历史人物、近代香山与澳门与中国近代化的专门机构“唐廷枢研究中心”成立,揭开了澳科大近代史相关研究的新篇章。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期,澳门人文社科学者应在中华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加强中国史、澳门史的研究、教育和传播,尤其是将中华优秀文化与“爱国爱澳”教育相結合,加强“人文湾区”建设,为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林广志所长表示,历史文化研究正在成为澳科大新的新学术增长点。在国家及特区政府不断加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的背景下,科大积极整合相关学术资源,建立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中国及中国澳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促进人文与科技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全人教育”的发展。在澳门基金会支持下,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先后开展了澳门历史地图、全球史与澳门等重大项目的研究。系统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史、澳门经济社会史、旅游及博彩史、海洋史、唐廷枢与近代中国等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唐廷枢研究中心的成立、历史学博士学位课程的开设以及“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的持续发布,将有利于澳门历史学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提高中国历史学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与会专家指出,中国已进入了新时代,历史赋予人们新的机遇、新的使命,中国历史学研究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次对学科热点的评选与发布,对研究者掌握学科发展趋势、提升学科的社会关注度,促进学科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今后应不断提高学术热点评选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推动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大保镖

浅析科研项目选题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对于科研项目而言,拥有一个好的选题尤为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赛恩斯编译认为,一个好的选题应当要有关注、有特色、有价值和有基础。一、有关注。所谓有关注就是指在选题时必须关注的相关事宜。一要关注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有无新的学术增长点、是否是立项部门优先发展、重点资助的学科领域,另外还要关注各立项部门拟倾斜资助、扶持的弱势学科、专业;二是关注国家、地区的相关政策方针,力争围绕国家和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坚持以应用为主、现实为本进行选题;三是关注立项部门每次在申报之前发布的项目指南及相关文件、通告等,了解资助范围、资助的项目类别等信息,需查阅历年来已立项的相关项目,可以粗略看出资助领域、强度,避免重复研究;另外,关注相关规章,了解限项、职称、年龄、经费等具体要求。二、有特色。是指选题的视角独特、新颖,地方特色明显。要做到选题有特色,就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和优势选题,如特殊的生物、海洋、气象、地质、矿产资源或当地独有的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历史等。立足地方特色进行选题,具有和地方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直接、最易得到支持的优势,具有优先研究开发区域资源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特色的项目是立足当地作出的前瞻分析,其结果亦将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无形中又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本质功能。三、有价值。科研项目能否获准立项,其关注的共性问题在于项目的创新程度和研究价值。判断一个项目有无价值标准很多,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项目可能有原始创新的苗头,助其发展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是项目重视学科交叉,因为交叉容易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开辟新领域,建议在平时的研究、生活工作中,经常接触与自己学科、专业差别大的学者,吸取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将新的技术手段、方法及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三是项目能够促进某学科的重大发展或培养更多的人才或创新团队;四是项目跨地区、跨国度联合申报较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有基础。就是强调不要偏离自己的研究领域,任何项目申请都不是一时的空想而毫无根据。研究基础和条件是科研项目评审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强调创新,但并不否认前期的研究基础,任何新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他人或申请者本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再对未知知识进行的探索,或许这就是厚积薄发在科学研究上的应用。另一方面讲,前期工作基础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申请者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鹊巢

北京大学李革赵宁理科史研究项目基金正式启动

2020年7月30日,北京大学正式宣布启动“李革赵宁理科史研究项目基金”,该基金由北京大学名誉校董、化学系1985级校友李革与赵宁伉俪出资一千万元设立,首笔资金已到位。该基金的设立将进一步助力北京大学深入开展理科史研究,通过汲取学科发展中的宝贵历史经验,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北大以及全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规划、人才建设与科研创新。这也是继2018年捐资1亿元设立“北京大学李革赵宁教育基金”后,李革、赵宁校友伉俪回馈母校、助力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的又一善举。北京大学理科史是北大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的长期重点研究方向,以北大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理科类学科为研究对象,深入追溯北大理科史发展历程,为进一步优化北大以及全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学科管理制度等提供全方位的历史参考依据。该项目将每两年选取北大若干理科类学科,对学科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和编写,其中第一批学科史研究预计从2020年9月启动,至2022年8月完成。北京大学王博副校长感谢李革、赵宁校友伉俪继捐资设立北大教育基金后,再次大力支持母校的学科发展。王博认为,北京大学理科学科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学科积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自然科学奠基者。该基金的设立将有助于北大进一步发掘学术精神理念和传统,总结经验,完善学科建设体系,促进学科交叉,不断提升北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李革、赵宁校友伉俪在求学和创业过程中,始终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融入其中,也对母校充满了感谢、感激和感恩之情。作为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赵宁校友伉俪一直心系教育,不遗余力捐资助学,用实际行动反哺母校教育之恩,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于泽也

历史性突破!云南大学科研实力进步明显,社科基金立项数全国第四

云南大学据云南大学官网消息,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云南大学共有5125个项目得到资助,拟立项数和重点项目数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分别位列全国第四位、全国高校第三位。同时,一般项目数与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并列全国第二位,综合表现十分抢眼。云南大学作为国家首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目的历史性突破再次展现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强劲实力。据了解,云南大学2020年拟立项48项,几乎占到云南全省立项总数的1/3。其中,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32项、青年项目10项、西部项目1项。在国家社科基金竞争日益广泛化和激烈化的情况下,创造出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云南大学其实,云南大学的学科实力在西部地区是比较抢眼的,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云南大学有2个学科进入A类,分别是民族学A+和政治学A-,这在西部地区的省属高校中还是比较领先的。此次云南 大学立项项目涉及19个学科,其中民族学8项,法学异军突起获5项,应用经济、中国文学、政治学等也收获颇丰。近年来云南大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排名全国第八位,2017年排名第十位,2018年排名第十三位,2019年排名第十四位。可以说,在“双一流”建设支持下, 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提速,势头迅猛,绩效一流,每年均有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获得资助,5年总量达到创纪录的235项。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是云南大学学科建设的根基和特色,民族学、政治学、边疆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特色学科领域在全国学术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学校将区域与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建设、研究优势且能长期保持显著影响力。说到云南大学的人文社科,不得不提一下云南大学的新闻传播学,虽然其新闻传播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仅被评为了C-,但是该学科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2014年按照上级要求,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共建新闻学院,云南省委宣传部对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大学签署协议,在新闻学院的基础上共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媒学院。目前学院设有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大学复旦大学交流座谈会另外云南大学是由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合作的。复旦大学对口支援云南大学已有近20年的时间, 双方建立了常态化互访合作机制,就联合培养学生、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学科学位点建设、教师干部进修等工作达成共识,为云南大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廖圣清博士交流到云南大学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再一次注入了强心针,相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云南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一定会有进步的。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看望慰问云大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博士虽然云南大学被个别网友定义为政策性211,但不得不说云南大学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发展势头 也是比较旺的。在“双一流”首轮建设验收之际,云南大学4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获得立项,无疑吹响最为嘹亮的集结号,也为云南大学稳住双一流这个头衔提供了有力支撑。

邶风

科研项目、发明创造、各类竞赛……这些双创达人们教你如何拿国奖?

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是否令你焦虑难安?举不胜举的创业大赛是否让你眼花缭乱?想深入了解创新idea的来源吗?创新创业比赛获奖者来分享经验了!/王玥/——食品学院包装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科研项目、发明创造、各类竞赛,她都成绩斐斐。她是中国包装创新奖学金一等奖的获奖者中全国唯一的本科生。她也曾带队参与四川省“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斩获了省级银奖。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她也获得不错的成绩。科研兴趣计划时期的复合膜、省级创新训练项目时期的保鲜方式、将两者结合创新得出的食品级面膜……王玥所研究的课题都是围绕抗菌材料展开并逐渐深入的。“选定一个方向,最好就坚持下来。”她如此说到。导师的意见、文献的广泛阅读、对实验的不断思考、对生活的关注、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所有的要素组合起来构成了王玥在科研上的成就。除此之外,做科研还需要其他素质或能力。王玥以“能动能静”一词概之。“静”可静心思索、撰写文案及总结创新,“动”可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项目或者课题的优势、团结协作并进行良性竞争。提到参加此类赛事的经验或建议,她表示首先要了解比赛本身,比如“创青春”和“互联网+”比赛都更偏向于商业,而“挑战杯”则更注重学术研究。“就像写作文一样,要充分审题,方能扣题。”此外,在撰写计划书的时候,在官网上查看历年比赛的优秀作品也是很有必要的。从模仿中创新,从传承中发扬。最后但最重要的是,结合当下热点,找准课题,充分挖掘课题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坚持就会有转机,努力就会变幸运。坚定地朝自己的方向走去的王玥一路努力一路变幸运。她也将这句话送给学弟学妹,祝愿他们常怀四心——好奇、上进、感恩、宽容,一起变幸运。/罗浩天/——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级学生中共党员,现任园艺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大一至今共获包括第五届“互联网+”创业大赛省级银奖在内等7项大奖。2019年11月,他负责的《“渭川千亩”科技助农帮扶计划》项目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国家银奖,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最好成绩。与创新创业的结缘,看似意外,却又是命中注定。他谈到,因为家人或多或少从事不同程度的商业活动,所以“商业”这样的词汇便时时出现在身边,也因此从小在心中播下了“创新创业”这颗种子。“创新创业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困难层出不穷。”谈及当初备赛过程,罗浩天不免感叹一番,“时时改稿子到凌晨三四点已经是家常便饭,偶尔还会在调研过程中不被农户所信任,因为不容易,所以得来的调研信息尤显珍贵。”创新创业不是单打独斗,这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当然团队成员架构要合理,团队成员和项目要有高度符合性。在备赛过程中要认真参加培训,每次参加培训都会有新的思路,甚至给你的项目找到新的方向。“如果我们有一个创新且可行的想法,不要浪费它,将其与自身专业相结合,通过调研、走访、实践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对所做产品要充分了解,当然项目本身要有价值与意义,能高效解决社会痛点。”最后,罗浩天也提到,当自己提出的项目确实足够好,不要轻言放弃,要相信自己的团队,多和指导老师沟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能完成的,过程总会有许多的磕绊。也因此,他始终坚信,遇到任何坎坷都放松心态,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样,项目所遇到的问题才能轻松应对。“我鼓励师弟师妹们去参加各类比赛,从0-1固然困难,但请相信我,当你一路走来并坚持到最后时,你会感激那个一直未曾放弃的自己。”采访的最后,罗浩天如是说道。/曾宣烨/——管理学院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管理学院学生会副主席,连续两年必修课成绩、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专业前五,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挑战杯”四川省一等奖、“互联网十”全国总决赛银奖、“农科学子”全国一等奖等20余项校级以上奖励。现已有一篇文章被CSCD期刊录用。曾宣烨感兴趣的项目公开招募成员后,她积极报名参加,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由于每天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种种事项,所以她会在前一天晚上做好当天的总结和第二天要完成的事项,包括每个小时自己应该要完成哪些事,出现时间冲突时应该如何解决,新增事项留出多少备用时间等等。曾宣烨不仅在创新创业上颇有成就,在时间管理上,她也有一些平衡和协调学生工作、学习成绩和创新创业关系的方法。合理利用时间、规划时间。由此在学习与工作中找到平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并从中找到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爱与激情,是她一直践行的道理。“过程即是奖励。”对于开展创新创业的心路历程,她认为相较于结果而言,要更加注重过程。这句话虽然说起来比较容易,而且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路上,曾宣烨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她也有一些小建议想分享给正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发展的同学们。她认为首要关键的是项目,项目质量直接决定在比赛中能走到哪里。其次是团队的成员,要找到目标一致、行动力强的成员。最后,一定要付诸实践,要敢想敢做,坚持并且有持续且强烈的成功愿望。/路雪峰/——茶学专业2017级学生作为“蜀色茗香”团队的队长,2019年,他带领着团队斩获了第五届四川省“互联网+”国赛的铜奖。他与创新创业的初相遇,还得回溯到刚入大学时。受班助师兄影响,又恰逢班主任是创新创业的指导老师,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他很快便接触到了创新创业的相关项目,也因此发现了自己对创新创业的极大兴趣。“开始时取得好成绩会很难,项目的专业性很强,作为一名新生,这时候要做的,便是坚持。”在这样一个充满未知性的挑战面前,路雪峰毫不退缩,灵感迸发时大胆创新,将好的想法及时转化应用;迷茫疑惑时转向导师,导师专业的建议、适时的点拨时常让他茅塞顿开。从生涩懵懂到如今的游刃有余,路雪峰成长为了“互联网+”团队的队长。“我主要负责给团队制定方向,分配任务。”他坦言,一个团队若想走得远,队长是决定性因素之一,“若一个队伍的队长做不好决定,协调不好队内关系,队伍很难继续发展。”“有时候仅是计划书排版问题都可以做很久,更别提大改一次上万字的计划书。”他提到,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工作量都很大,成员们加班加点改策划、PPT是常事。而作为队长,面对着成员们五花八门的观点、不同指导老师不同的意见,他必须果断坚决地做出最有益于团队的判断。在省赛结果出来的刹那,路雪峰虽高兴却也忧心忡忡。省赛并非当场评出结果,得知成绩后再准备国赛,时间十分紧张,这也直接导致团队受到一定影响,他也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定要先一步做好准备。”尽管前路坎坷困境更甚,但做出了选择便只顾风雨兼程。谦逊,坚持,有担当,成功离不开任何一个重要因素,走好每一步便能稳扎稳打,抵达胜利的终点。听了以上的经验分享,你是否对创新创业更了解了呢?创新创业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这条路不仅很漫长,还会有很多困难,但挑战的热血不会冷却,只会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勇往直前。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图片:本人提供 文字:苏楷翕 刘乔祎 周炆婷 叶鑫雨编辑:王瑶 李汶玮 黄嘉颖 责编:钱炜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