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蝴蝶杯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

论文级别: 核心期刊主办单位: 湖南省医学会国际刊号: 1671-7171国内刊号: 43-1382/R期刊收录: 知网、维普、万方、统计源核心期刊主要栏目: 论著、综述与讲座、专家笔谈、述评、诊疗经验、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医院管理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 文博士点评如下:可以看到《医学临床研究》 属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整体投稿难度较大,对文章的内容、创新、论据要求严格,编辑部老师有耐心,会指出其中的不足,一般从投稿到见刊需要3~4个月左右,适合高级论文发表。如果需要加急处理可以私信文博士。关于“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文博士,文博士是编辑部的资深编辑,多年的行业经验积攒不少资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空瓶子

《临床研究》杂志征稿

《临床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502/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1278,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医学及临床教学新经验、医疗新动态、科研新成果为主旨,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以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临床医学论著、临床医学教育、实验研究、护理研究、医学荟萃、病案讨论、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风琴手

吴一龙教授领衔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早中期肺癌现治愈之光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张蓝溪、靳婷、张松山)在我国,肺癌年新发78.4万例,发病率、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3%、26.99%,是名副其实的“首癌”。9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发表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领衔的ADAURA(术后辅助)研究成果,肺癌术后使用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第三代EGFR-TKI靶向辅助治疗,可降低IB-IIIA期EGFR突变肺癌83%的复发与死亡风险,让早中期肺癌患者望见治愈之光。确诊了肺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能否手术切除病灶?是的,对于占肺癌约85%的非小细胞肺癌而言,I期至IIIA期,手术治疗是明确的、主要的办法。而且,部分IB期、II、IIIA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中期肺癌”,推荐在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但吴一龙指出,上述治疗并不令人满意,因为除了IA期患者外,5年临床治愈率不乐观,IB、II、IIIA期的5年复发率分别是45%、 62%、76%,很多患者在手术后会复发,继而进展为晚期肺癌。术后还有微小病灶、分子微转移,被医学专家认为是复发的重要原因。第三代药物降低83%疾病复发从1985年以来,全球医学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肺癌术后生存率。2017年,吴一龙团队历时8年的ADJUVANT研究成果登上顶级肿瘤学杂志《柳叶刀·肿瘤》,首次强有力证实第一代EGFR-TKI靶向药物是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驱动基因阳性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这一发现中止了“肺癌切除后吃不吃靶向药”的争议。不过,吴一龙坦言术后辅助治疗让早中期患者的复发、死亡风险降低30%~40%,与临床治愈有相当距离。ADAURA研究则被切切实实誉为“早中期肺癌的治愈之光”。“ADAURA研究证实,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物辅助治疗早中期肺癌术后患者,降低了83%的疾病复发、患者死亡风险。”研究发表的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吴一龙教授说。“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有望成为早中期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新选择。”吴一龙进一步解释,科学研究能让老百姓获益,应第一时间让老百姓知道。5年生存率非常关键,这一研究在全球284个中心纳入682例患者,从2016年8月至2020年1月,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辅助治疗,让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38.6个月,超过了3年。时至今日,术后5年生存被认为不够,吴一龙认为,这一研究甚至给临床治愈期扩至10年提供可能性。焦点问答哪些患者最得益?研究团队估算,将有占肺癌总人群1/3的病人可应用新方案。吴一龙特别提醒,IA期患者并不建议吃三代靶向药,他们术后的5年生存率已经是八九成了,复发风险低至目前临床可接受范围,且药物本身是有皮疹等毒作用的,乱用弊大于利。新治疗方案能让患者活多久?这里涉及到无疾病进展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吴一龙指出,现在确实还没有总生存期数据,患者用了两三年的药,还有八九成人好好地活着,而没用药的对照组,生存的只有三四成了,“我只能说,研究的OS,最快也要5年后才等到了。”吴一龙教授说。他同时表示,研究还会每年公布生存率的变化情况。一代药、三代药选哪个?吴一龙进一步解释,一代药首先是可及性好,其次是进了医保,患者自费比例低,第三是从一代用药、后面药接上,总生存期可达72.86个月,超过6年时间。三代药虽然目前已经批准一线治疗,但就连欧美都还没批准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他估计中国最快要到明年底批出适应证。其次是三代药虽然有了耐药期结果,但机制不明,尚无有效药物接下去;最后是药费问题,现在未入医保,三代药月自费达1万多元。“个人认为,在这几年间,在早中期术后靶向治疗上,一代药、三代药将并存。”吴一龙教授说,至于选“萝卜”还是“白菜”,需要根据上述情况权衡。

鬼玲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投稿须知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临床医药文献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8242国内刊号:11-9355/R邮发代号:82-734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描述:《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创办于2014,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国家级期刊,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社征稿刊社简介《临床医药文献》创刊于2014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国家级医学期刊。期刊为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9355/R,国际刊号ISSN2095-8242。《临床医药文献》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宗旨,围绕国家不同时期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结合临床实际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需要,并抓住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实施有前瞻性的编辑策划工作。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栏目设置综述、论著、临床交流、医药管理、临床护理投稿指南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审稿周期一般为5个工作日,作者也可来电查询,以免影响正常发表。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2册。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论文投稿网:tougaoyun.cn

其道不怒

神经内科许鹏飞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

近日,一项有关慢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研究“Aberrant oligodendroglial LDL receptor orchestrates demyelination in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在著名医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 11.864)在线发表,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相关脱髓鞘损伤的细胞特异性分子机制。JCI杂志作为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对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求极高,是旨在发表世界上一流研究成果的国际名刊。我院神经内科许鹏飞博士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我院副院长刘新峰教授指导下积极参与该研究,为该研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贡献。该研究表明,少突胶质细胞内源性miR-344e/410-3p能够抑制LDLR的表达,LDLR可通过NPVY元件同Shc蛋白进行交互作用,抑制少突胶质细胞的死亡,促进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脑白质髓鞘结构的作用。而在慢性缺血过程中,miR-344e/410-3p的增多会特异性地导致LDLR的异常减少及NPVY-Shc交互作用的缺失,从而诱发脑白质脱髓鞘损伤。该研究不仅阐述了缺血相关脱髓鞘损伤的细胞特异性分子机制,同时也补充了LDLR的信号转导作用,为慢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刘新峰教授做为我院神经内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大附一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时刻关心该研究的进展,不断提出改进方案。刘新峰教授一直注重年轻医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他的指导下我院神经内科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涌现出多位像许鹏飞博士一样的科研人才,科室在2020年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1项。责编:吴家炜【来源:神经内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混乱

钟南山团队中药治疗新冠研究在主流医学杂志发表

(原标题:钟南山院士团队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研究发表在Phytomedicine杂志)为找寻和验证哪些中药对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有效,钟南山院士团队对四十余种中成药和中药方剂进行筛选,这些研究(包括病毒抑制试验)为临床试验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在药物筛选过程中,研究者证实了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对2019-nCoV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具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活性,减少病毒含量的作用,并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过度表达。此研究发表在药理学界主流杂志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基于这一发现,钟南山院士联合张伯礼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中西医临床专家,启动了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该研究在全国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20余家医院展开,考虑到疫情防控的紧迫性,无法进行双盲;专家组讨论后决定采用在有限条件下的最客观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按照研究方案,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共收集了符合研究方案的284例病例。试验数据经过专业第三方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后,主要临床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在治疗第7天达57.7%,治疗第10天达80.3%,治疗第14天更是达到了91.5%。发热、乏力、咳嗽单项症状持续的时间也明显缩短,连花清瘟治疗还能够明显提高肺部CT影像学异常的改善率,提高总体临床治愈率。从降低转重型患者的比例方面分析,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组与对照组明显更低(连花清瘟治疗组:2.1%,对照组:4.2%)。然而在本临床试验中,连花清瘟胶囊在提高新冠肺炎核酸转阴率和缩短转阴时间方面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对比虽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述系列发现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发热、乏力、咳嗽等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遏制新冠病情恶化,而且安全性较高。这项研究结果被植物医学界的一区(2020年中科院SCI期刊分区)杂志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是目前首个被国际期刊杂志报道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钟南山院士的团队高度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在疫情初期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牵头全国多个医疗机构开展了严格设计的中医药物筛选研究和临床应用探讨,并组织启动了以连花清瘟胶囊为代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国际植物医学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发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成果也是国际对中国中药防控新冠的认可和肯定,对中医药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壬

46篇SCI毕业生,科研大牛还是灌水强人?外行和内行看法完全不同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最近一位毕业生非常“火”,原因在于他从201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本硕博连读期间,累计发表SCI共46篇!这位邓同学学的是临床医学,他在2016年至今,不到3年的时间内,发表了46篇SCI论文,平均每月1篇多。很多人知道SCI是什么,但又不是很了解。有的人会问,一篇SCI大概相当于一名普通研究者多久的工作量?问这个问题的人,显然对SCI有一定的误解,SCI的质量不同,其工作量天差地远。SCI的质量主要看刊登杂志的分值,低的0-1分,高的10分,甚至几十分。比如《自然》,《科学》等顶刊,其分值高达30分,显然,在这种顶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学术价值极大,很多科研工作者一身都未必能在顶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当然,也有的SCI非常水,水到花钱就能刊登,我国很多大学对一些杂志上发表的SCI甚至不计入博士毕业考核。又比如前一段劈腿的复旦李敏,虽然只有5篇SCI,但其中一篇是《自然》子刊的,其含金量和普通SCI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SCI也分不同等级的,级别高的万金难求,级别低的毫无价值,即使在博士毕业考核也没有任何作用。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这四本杂志被戏称为中国生物医学学者最爱的四大神刊。这四本杂志因为发行量大,发表难度低,影响因子适中(3分以上),在国内特别受青睐,但由于灌水较多,其影响因子逐年下降。已经不复当年的风采了。而四川大学邓同学发表了46篇SCI,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很明显,平均影响因子还不到3分,正常情况下属于比较低的。水文的嫌疑很大。但也有人认为,3年不到的时间46篇,已经是一代科研奇才了,再说这个影响因子也不能平均来算,说不定其中有几篇是刊登在The Lancet(柳叶刀,影响因子48)呢?虽然不可能发表在CA-Cancer J Clin (肿瘤顶刊,影响因子高达187),但谁又知道又没有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肿瘤顶刊,影响因子37)?好吧,确实有道理,没有详细数据,无从判断。事实上,我们吃瓜群众根本无需纠结这位是科研奇才还是灌水强人,他的SCI有没有价值,我们这些外行是根本无从判断的。我们的常识非常有限,我们知道世界上四大顶刊很牛,要在上面刊登论文难如登天,没有重量级的科研成果根本就没有任何希望。但对于各专业领域内的顶级刊物,大部分人都是两眼一抹黑,并不了解,比如邓同学的临床医学,要分很多科,每个科的顶刊还都不一样。这东西除了内行,外人根本就搞不明白。因此,根本无需纠结这位邓同学的46篇SCI,如果他没有发46篇,只发了6篇呢?质量是不是一定要比46篇要高?没有人知道。他的问题,专业人士自有评判标准。他的论文有没有价值,内行的人自然也明白!

还乡而立

报考医学一直很热门,学医有4大优势,有的优势超出想象

文|冷丝栏目|大学专业和就业前几年,一份挺有名气的杂志发文,说我国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在毕业后不再从事医生职业,而国内一家媒体有这么一篇报道——《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年轻人为何不愿穿“白大褂”》,该报道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当然,这份报道立刻得到了医学教育专家的批评,该报道忽视了在我国只有临床医学类专业才能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混淆了医学毕业生和临床医学毕业生的概念,医学人才有一定的流失,“弃医”现象其实也没有那么严重。一直以来,与社会舆论不同的是,报考医学院校和医学专业的考生比例还是很大的,是热门专业之一。因为,学医的优势非常明显,那么,学医到底具有哪些优势?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优势?第一个优势,认真学医,个人获得感很强,未来的职业受人尊敬和尊重。学医的时间是很长的,一般需要5到8年,这还只是在校的学习和实习时间,如果加上工作之后的实践,学习的时间会更长。有人会说,学习时间长,这难道不是学医的劣势吗?冷丝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学医时间长,一方面对未来的职业有好处,也是医护职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学医学到的东西多,这对自己难道没有好处吗?好处当然是非常明显的,多学点真本领,老话说,“技不压身”,指的就是学到好的本领,对个人好处多多。所以,这个优势有点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第二个优势,学医和未来的职业对自己和家人,还有亲朋好友都非常有优势,大家都会从中受益。没有人敢说自己一辈子不生病,既然生病那就得看医生,而医学非常复杂,人体的病例、病理也相当复杂,家里有一个学医的,他会告诉你如何看医生,如何就医,如何防病治病。不仅是自己的家人,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在生病的时候都希望医生朋友能够给自己最好的建议。你无论是在校学医,还是医护人员,你身边有亲朋好友生病,他们都会求助于你。第三,学医当然要从事医学职业,而这个职业的优势就是年纪越大越吃香。很多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加,优势越来越小。学医和从医则恰恰相反,这个职业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受人尊重和尊敬。病人面对一个非常年轻的医生,总是感到心里不踏实,而面前是一位长者和老医生,患者的感受大不相同,会感觉很踏实。由此可见,这个优势并不被很多人理解,也有点超出想象。第四个优势,医生职业稳定,个人工作和生活非常稳定。与所有专业一样,学医也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虽然一般般,有时候还显得有点恶劣,但医护职业非常稳定,个人收入也很稳定。有的人也许会说,医生有时候也要随时待命,碰到一些突发事件,医院人手不够时,医生和护士也要加班加点,要随叫随到。这种特殊的情况确实有,但也并非是医护人员的生活常态。也有研究者于2012年做了一项研究,给15所大学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对3 442名拟毕业的本科临床医学生进行职业认同调查,10%的学生不愿意从事医生职业。在冷丝看来,这样的调研结果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任何一项职业调查,总会有相当比例的调查者持不同的看法,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职业都是存在的,不足为怪。总之吧,问起在校医学生学医的原因,他们大多会回答,兴趣爱好、自我诊治、救治亲友是重要的学医驱动力,同时就业率高、工作稳定、收入可观等医学职业特点正在成为学医的重要影响因素。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上涨,医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良好的职业发展趋势将会坚定医学生的职业信心,从而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因此,冷丝认为,我们对待学医要有正确的认识观念,要看到学医和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的各种优势,而不是劣势。

妮娜

临床研究历时4年,追踪达18个月 院士眼中的这款奶粉“强”在哪儿

消费者可选择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如何挑选合适的配方产品逐渐成为新生代妈妈们面临的共同挑战。10月30日,全球知名的婴幼儿营养品品牌美赞臣于广州举办“见证奶粉新高度,蓝臻激活5大成长力”双十一直播及蓝臻实证研究云端发布会。蓝臻品牌见证官郑希怡携手上百个直播间中的万千中国妈妈共同见证美赞臣在科研之路上收获的又一项里程碑式的实证研究成果。该项实证研究表明,配方奶粉中富含的乳脂球膜和乳铁蛋白黄金营养组合,能够有效激活中国宝宝的5大成长力。同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凌文华等国内权威专家出席活动,共同见证美赞臣奶粉的新高度。(图说)美赞臣携手郑希怡及专家共同见证“蓝臻激活五大成长力”如今,漫天遍地的育儿知识和营养宣传让人眼花缭乱,对选奶粉的标准更是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数据显示,网络上关于“奶粉怎么选”的相关文章多达4500万篇,是每年新生儿数量的3倍。到底什么才是挑选奶粉的标准?蓝臻品牌代言人、“乘风破浪的姐姐”郑希怡在发布会上分享她的经历,“科学证据是我挑选奶粉最看重的因素,因为配方奶粉是宝宝早期发展时最主要的口粮,它是否能够有效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是我最关心的问题。”发布会上,美赞臣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睿恩达(Enda Ryan)表示,美赞臣一直坚信,评判高品质婴幼儿奶粉的关键标准就是配方的“科研含金量”,也就是这个配方的背后是否有坚实的科研基础,这个配方的益处有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实证。一个世纪以来,美赞臣以科研为本创新奶粉配方,探索营养成分的奥秘,当中不乏具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比如DHA、ARA、乳铁蛋白、乳脂球膜等。蓝臻凝聚了美赞臣百年科研的结晶。2016年,美赞臣从60多个配方中甄选出蓝臻,至今已经有数百万中国妈妈亲历见证了蓝臻的魅力。(图说)美赞臣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睿恩达(Enda Ryan)为活动致辞在科学家分享环节,美赞臣大中华区婴幼儿营养研发总监韩军花博士分享了全球知名学术期刊《儿科学杂志》发布的一项历时5年的临床实证研究。该项研究证实,中国婴儿出生后第一年(出生后14天至365天)喂养富含乳脂球膜和乳铁蛋白的婴儿配方奶粉,能够显著提升婴儿的保护力、专注力、认知力、语言力和运动力5大成长力。以保护力为例,临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喂养富含乳铁蛋白和乳脂球膜的配方奶粉宝宝的腹泻发生率与呼吸道感染率,较对照组低20%以上。(图说)美赞臣大中华区婴幼儿营养研发总监韩军花博士分享研究成果(图说)中国宝宝实证,激活五大成长力蓝臻是美赞臣第一款富含乳铁蛋白与乳脂球膜黄金营养组合的配方奶粉,该临床实证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蓝臻有效助力中国宝宝健康成长。韩军花介绍,这项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它有数个值得关注的亮点,包括:这是第一个面向中国宝宝开展的关于乳铁蛋白和乳脂球膜营养成分的临床研究;此次研究联合了国内、国外数家权威机构;研究的方法采用了最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方法。“这种临床实证研究方式由于投资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并不常见于营养品研究领域,但却有效保证了结果的严谨性、客观性和可信度,也是证实配方有效性的权威证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乳脂球膜和乳铁蛋白都是母乳中重要的营养成分。美赞臣不仅率先推出含优量乳脂球膜和乳铁蛋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蓝臻,而且通过临床验证充分说明了该配方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明显益处,这是行业内一项很大的突破,这帮助奶粉配方更贴近母乳。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凌文华表示,国际公认的临床医学循证等级根据可信性分为5个等级,蓝臻临床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单项研究最高的循证级别——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非常令人信服。蓝臻临床研究历时4年,追踪长达18个月,专注观察孩子成长的五大能力,研究证据非常充实。(图说)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与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凌文华现场点评研究成果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流程编辑:u010

崔寔

首次!顶级医学杂志连发两篇中国论文,公布肾病贫血新药结果

(健康时报网端部记者 孙欢)北京时间2019年7月25日凌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两篇论著,公布了肾脏贫血新药罗沙司他在中国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试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陈楠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内科主任郝传明教授主导。这也是NEJM首次发表由我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3期临床试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截图创新机制,口服肾病贫血新药造福患者目前,中国慢性肾病患者数已超1.2亿,而肾性贫血则是慢性肾脏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在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98.2% ,但透析患者的贫血治疗达标率仅为21.3%。一直以来,肾性贫血的治疗方法为促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和铁剂。但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心血管反应,而贫血控制注射的铁剂潜在风险也很高。口服药物罗沙司他胶囊是全球首个开发的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 PHI)类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低氧诱导因子(HIF)的生理作用不仅使红细胞生成素表达增加,也能使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以及促进铁吸收和循环的蛋白表达增加。罗沙司他通过模拟脯氨酰羟化酶(PH)的底物之一酮戊二酸来抑制PH酶,影响PH酶在维持HIF生成和降解速率平衡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纠正贫血的目的。此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两篇论文的题目为“Roxastat Treatmen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ng-Term Dialysis”和“Roxastat for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Not Receiving Dialysis”。它们分别介绍了长期透析贫血患者的罗沙司他治疗结果,以及未经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使用罗沙司他治疗贫血的结果。据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陈楠介绍,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在中国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口服的罗沙司他同注射的阿法依泊汀在临床获益和副作用上无明显差异。在慢性肾病未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罗沙司他也可让肾脏病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纠正和维持肾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与疗效同样重要的是,罗沙司他是口服剂,因此患者使用方便,依从性也会相应提高。”陈楠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全球首发,中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罗沙司他由珐博进(FibroGen)及其中国分公司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2月17日,“罗沙司他”胶囊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贫血。此举使中国成为全球首先批准罗沙司他胶囊上市的国家。“当时罗沙司尚未在全球其他国家上市,但是我国药监部门在做过大量调研之后同意其在中国获批,是承担了一些压力的,但是日本的随后获批,今天NEJM的最终发表,说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我们中国团队有能力做好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回顾历时8年的罗沙司他临床试验,陈楠教授这样表示。郝传明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NEJM之所以发表了此次罗沙司他3期临床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试验高质量的完成,这是中国临床研究水平逐步提升的一种表现。“罗沙司他”率先在中国上市,说明罗沙司他胶囊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足够有说服力的安全性和疗效,赢得了药品审批部门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具备国际水平。”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钟黎蕴华表示,“此次NEJM也发布了未经透析的肾脏病患者使用罗沙司他治疗贫血的结果。预计今年年底,罗沙司他这一新适应症也将在中国获批,造福更多肾性贫血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