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疏瀹而心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社主要从事《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的编辑出版。该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医学科技类期刊,创刊于1988年。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河北省预防医学会主办,并经新闻出版部门审批许可的正式出版物。大16 K 本,144个页码,中文文种,英文摘要。半月刊,全年24期,每月10日、25日出版。本刊委托中国知网进行数字优先出版,出版一周后,可登陆数据库查询。一、来搞要求(1)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论点明确,文字务求通顺、简练,论著类稿件5000字左右,综述类稿件5000字左右,临床实践类稿件3000字左右。(2)文题与作者:中文文题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置于作者名后。(3)摘要与关键词:论著性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以300--500字为宜。摘要按照结构式书写,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列出主要数据)、结论4部分,同时附英文文题、单位、科室及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作者姓名。论著需分别在中、英文摘要后标引2-5个中、英文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关键词之间用“空格”分隔,每个英文关键词首字母大写。(4)医学名词和药物名称:医学名词应使用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为准。中西药物名称应使用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5)图表: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表格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照片、图要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图的上下方向。病理照片要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6)计量单位:采用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7)数字:执行GB/T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8)统计学符号:按GB3358.1-3-1993《统计学术》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 样本的算数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 (中位数用M);② 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 平均数±标准差用英文小写x±s;④ 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 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 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 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 自由度用希文小写υ;⑨ 概率用英文大写P。以上符号均采用斜体。(9)缩略语:文题中尽量不用缩略语。正文中必须使用时应于首次出现处先用其全称,然后在括号中注出中文或英文缩略语(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全称)。(10)参考文献:来稿均应有参考文献,论著需5条以上近期参考文献;综述需10条以上近期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不含内部资料、文件、使用说明书等)。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文后参考文献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范书写。(11)基金项目论文: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稿首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12345)”,作为脚注的第1项。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12)将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简介(出生年月、性别、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电话、E-mail),脚注于文稿首页左下方。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十日自愁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征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是由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医学期刊。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CNKI收录,并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为半月刊,全年24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4749/R,国际刊号:ISSN1671-4695,国内邮发代号:80-494投稿要求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信或在文字稿上加盖单位公章,注明单位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以电子版投稿的,可在签署论文使用授权书时,将单位推荐信一并寄来。2.来稿请注明: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科室,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并标明正文字数、表数及图数。3.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及复印件。4.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快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5.本刊对来稿认真负责,处理及时,收到稿件后立即编号,并给回执,日后联系时请注明稿号。投稿2个月未接到本刊回执,系该稿仍在审阅中,作者若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6.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可作修辞等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则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不寄回者,按自动退稿处理。修改稿首页务请注明稿件编号。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来,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极物之真

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2018年居全球第二

新华社成都11月4日电(记者陈芳、胡喆)2018年,美国、中国、英国等国发表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位居全球前10位。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迅速,2018年以44279篇位居全球第二。这是记者4日从2019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的《2019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中了解到的信息。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在对报告进行解读时说,为系统反映中国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年度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总结交流科技发展经验,研判未来发展趋势,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报告的编制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医药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针对临床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开展了大量工作。随着医学实验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开始向集成化、规模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临床研究规模有所提升,成果技术转化速度加快,新型产品研发取得进展。报告显示,在主要疾病领域中,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最受关注的医学领域。2018年,全球在肿瘤领域共发表论文6.32万篇,占临床医学研究论文的19.39%。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为2.04万篇,不到肿瘤疾病的一半。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与肾脏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分列第3位至第5位。报告表明,2009年至2018年我国共发表临床医学研究论文30.23万篇。与全球整体变化趋势相比,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论文增长速度较快,占全球总数的比重逐步提升,占比从2009年的5.06%增至2018年13.57%。下一步应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论文的质量。“报告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领域2018年度发展概况、主要成就,以及一些政策法规,能够为临床研究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医药工作者、企业家,还有关心中国医药科技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魏于全说。

心经

医联与美国医学会杂志达成合作 “JAMA 抢鲜看”正式上线

10月26日,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医院医联与美国医学会(AMA)旗下的权威刊物美国医学会杂志(以下简称JAMA)签约仪式在京举行。双方宣布,医联与JAMA共同打造的“JAMA 抢鲜看”栏目在医联平台上线。 据介绍,“JAMA 抢鲜看”将结合国际、国内医学热点话题,选取JAMA及JAMA Network旗下子刊文章精粹、摘要,翻译成中文文献供国内的医生群体在线学习。“JAMA 抢鲜看”引进的学术内容覆盖了肿瘤、心血管、内科、外科、眼科、儿科、神经学等各临床重点领域,聚焦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前沿研究方法以及国际医学时政。 对于本次合作,医联创始人兼CEO王仕锐表示,与当下全球最权威的医学周刊之一JAMA合作,就是希望能为国内广大的医生朋友们呈现权威、前沿的学术内容。“国内的医生群体有大量学术提升的需求,而英文原版的文献对部分医生来说仍有阅读上的困难,而‘JAMA 抢鲜看’将第一时间把原版内容翻译成中文文献,而且我们承诺免费为医生朋友们提供这项长期的内容服务。” JAMA主编Howard Bauchner教授表示,“医联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医生有一个学术交流的阵地,虽然公司的核心业务现在专注于打造慢病管理全流程的互联网医院,但学术交流始终是医联平台深受中国医生欢迎的重要理由,所以JAMA选择与医联建立在内容层面的合作也在情理之中。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地很好,JAMA也很希望尝试通过这类创新平台让更多的中国目标读者看到JAMA的优质学术论文,让他们有所收获,医联无疑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而此次医联与JAMA的合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蔡建强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无论是医疗技术、药品器械、学术研究,很多都是向国外学习。好的学术杂志能起到教育作用,能够把握最尖端的技术为患者服务,用正确的医疗思想来指导医疗实践。JAMA和医联的联合,一定会对中国医疗环境的改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们的医疗教育是绝对有帮助的。” 作为美国医学会(AMA)旗下的权威官方刊物,JAMA创刊于 1883 年,2018 年影响因子为 51,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并称为“世界四大顶级医学期刊”。 而作为中国首批拿到互联网医院牌照的企业,医联专注于专科慢病管理,核心业务现已覆盖肝病、艾滋病、糖尿病、骨科、肿瘤等多个病种领域。

莫逆于心

以癌症中心为特色,十院打造临床医学研究和诊疗高地

新民晚报讯(记者 左妍)今天,“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建院110周年学术论坛”举办。会上透露,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将建设成为以癌症中心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和研究型医院。图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建院110周年学术论坛”举办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10年的沪宁铁路医院,1993年成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0年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2004年整体移交上海市人民政府,实行属地化管理,正式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图说:十院着力打造有影响力、鲜明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和诊疗高地近年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作为国务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同时也是大数据病种组合指数付费(DRG)、病种分值付费(DIP)双试点医院。在新医改形势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率先实施公立医院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和转方式、调结构、转机制的内涵式发展新模式,加快学科专科化、专科中心化、中心内部医技护管一体化转型,加快内科介入化、外科微创化、医技介入化和诊断分子化转型,全面推进医院管理模式、诊疗模式、运行模式和服务模式深刻变革。 2017年,由十院牵头组建、以多个临床与医技优势学科为支撑的同济大学癌症中心正式成立。通过在血液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呼吸系统肿瘤等常见高发癌症领域推行综合性肿瘤中心标准,癌症中心秉持“生物一心理-社会医疗”模式和前沿的精准医学理论,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致力于推进“精准诊断、新兴治疗、群体康复、全程管理”的癌症防控与治疗体系。不断发展的癌症中心也用优质的诊疗能力收获了患者的信任。接下来,十院着力打造有影响力、鲜明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和诊疗高地,建设成为综合实力与同济大学双一流相匹配的,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支撑,全国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智慧型临床研究型医院。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鹏出席开幕式,并在讲话中肯定了十院近些年来在医、教、研、管、党建及文明等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对医院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希望。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范理宏主持,院长秦环龙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医院百十年发展历程以及传承变革中的不断创新开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来源:新民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非性命也

南大一附院冯珍教授团队在NNR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复医学科冯珍教授团队在全球神经康复领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杂志(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发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 the NF-κB/NLRP3 Signaling Pathway》,实现了江西省康复医学领域全球顶级期刊零的突破。冯珍教授团队介绍,目前我国脑外伤(TBI)年发生率为55-64/10万人,而造成原发功能障碍同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及继发障碍,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为进一步探寻脑外伤后神经康复的新策略,冯珍教授团队给予脑外伤大鼠模型VNS(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发现可以显著减轻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并伴有行为学的改善,证实了VNS对脑外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团队还发现,VNS可以通过调控NF-KappaB/NLRP3信号通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减轻TBI后脑损伤。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推进VN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南大一附院康复医学科自2004年开设意识障碍康复亚专业以来,以冯珍教授为首的亚专业团队在神经康复亚专业特别是意识障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形成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重大专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3篇,中文核心期刊60余篇。2019年,冯珍教授牵头组建了“中国昏迷促醒康复联盟”,为我国意识障碍康复研究搭建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平台。据悉,NNR杂志为美国神经康复医学会会刊,在最新版中科院分区中属于2区及TOP期刊,每年发文量仅100篇左右,其中我国年均发文约2-4篇。冯珍教授团队研究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省康复医学科研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对于进一步提升江西省康复领域理论和实践水平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来源:中国江西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以成

河南组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原标题:河南组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记者李季)近日,河南省科技厅会同财政厅、卫生健康委和药品监管局联合印发文件,确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5家单位在肾病、儿科疾病、呼吸疾病领域组建第二批次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截至目前,该省已有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4家,涉及9大疾病领域。据了解,河南省首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自建设以来,不断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开展高水平科技攻关,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中,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遗传性眼病诊断试剂盒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李季)责任编辑: 小云【来源:健康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回旋曲

学术头条:中国率先开启新冠疫苗二期临床研究,湖北高校就业帮扶行动启动,星际来客“奥陌陌”身世大公开

我国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表示,我国两款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二期合并的临床试验许可,成为首批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这两款灭活疫苗分别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发而成。中国率先开启新冠疫苗二期临床研究中国目前已经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实验,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实验,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实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4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实验,13日又批准了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开展临床实验,这是连续两天对灭活疫苗进行审批,开展临床实验。科兴中维新冠疫苗两期临床需3个月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卫东4月13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科兴中维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研究。“一期临床研究将由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实施。此后还会进行二期临床研究。两期临床研究大约需要3个月时间。”志愿者招募亦在进行中。尹卫东介绍:“一期临床研究将招募100名左右的志愿者。”北京全链条服务新冠疫苗研发4月14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会上介绍,为保障科兴中维、国药中生等优势团队开展新冠疫苗研发,北京市科委牵头成立了疫苗研发工作专班,对北京科研机构、企业参与的重点项目,从协调资源、立项支持、对接审批、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上门服务、专人服务、全时服务。新冠肺炎患者血浆疗法有指南了近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编写了一本针对如何利用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液的血浆提升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的指南,并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上。据悉,此指南中概述的方案包括合格血浆捐献者的标准、医院如何动员捐献者并与地方和国家血液中心合作、预筛选捐献者的方法以及该疗法的风险和潜在益处。夏天快来了,新冠病毒的传播会减弱吗?为了探究SARS-CoV2的季节性和免疫力,UCL的一个研究小组基于2006年至2011年流感观察组(the Flu Watch cohort)的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英国三种常见的、与轻微的SARS-CoV-2感染病例有相似症状的冠状病毒(HCoV-NL63, HCoV-OC43, 和HCoV-229E)的感染水平似乎遵循了季节性模式,在冬季出现高峰,与流感同时出现。糖原或能阻控新冠肺炎致命“风暴”4月14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我国学者找到调控细胞因子(炎性因子)风暴新方法的研究论文。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体内,经常观察到细胞因子风暴的发生,目前控制手段有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免疫细胞的糖原代谢通路可控制细胞因子风暴的产生。首个新冠病毒唾液检测产品获得 FDA 批准当地时间 4 月 13 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紧急批准了首个 COVID-19 唾液检测。和鼻咽拭子检测相比,唾液检测更加简便,有助于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加快检测速度,并解决全球范围内取样拭子的短缺问题。该唾液检测由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旗下的 RUCDR Infinite Biologics 研发,建立在现有检测中使用的 TaqPath SARS-CoV-2 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鉴定病毒 RNA。在提交给 FDA 的实验结果中,罗格斯大学团队对比了 60 名患者的唾液检测和拭子检测,两种方式得到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类感染新冠病毒的源头!渥太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夏旭华(Xuhua Xia)团队提出,流浪狗可能是当前人类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源头。这一研究结果刚刚在线发表在《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我们的研究结果为 SARS-CoV-2 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假设,” 夏旭华说,“SARS-CoV-2 的祖先,及其近亲——蝙蝠身上携带的冠状病毒,先是感染了犬科动物的肠道,并在犬科动物身上发生了快速变异进化,然后首次感染了人类。这一结果也意味着,在与 SARS-CoV-2 的斗争中,对流浪狗体内的新冠病毒进行检测,也是极其重要的。”新冠肺炎可能会在今年冬季暴发,到2024年仍有暴发的风险,长期监控很有必要2020年4月14日,哈佛大学Stephen M. Kissler等人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SARS-CoV-2冬季暴发可能在最初最严重的大流行波之后发生。在没有其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成功实现社会疏离的关键指标是是否超过了重症监护能力。为避免这种情况,到2022年可能需要长期或间歇性的社会疏远措施。蝙蝠是人类病毒的主要来源,但啮齿动物老鼠等也需要考虑2020年4月13日,英国研究人员在国际医学顶刊《PNAS》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Viral zoonotic risk is homogenous among taxonomic orders of mammalian and avian reservoir hosts”的研究论文。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和啮齿动物体内的病毒数量与种群中物种数量成正比,啮齿动物是物种最多的哺乳动物,因而其身上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也最多。同时,Nature 对于该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华西医院领衔:新冠肺炎救治四川经验或为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找到出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起,联合成都市临床公卫中心、广安市人民医院、甘孜州人民医院等四川省参与重症新冠肺炎救治的总共21家医院以及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临床研究中心组成了重症新冠肺炎队列研究组(StUd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Infec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SUNRISE)对81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研究显示,在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四川省的救治经验提示,早期识别并及时给予合理的呼吸支持方式使得重症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能维持在较低水平。在重症COVID-19病程早期,密切监测与传统氧疗是应该优考虑的救治措施。赛诺菲联手葛兰素史克开发新冠病毒疫苗赛诺菲(Sanofi)与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公司联合宣布,将利用双方的创新技术来共同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含佐剂疫苗,以帮助应对持续的大流行。针对重症患者,阿斯利康BTK抑制剂进入临床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宣布启动一项随机,多中心,全球性的临床试验,以评估其抗癌疗法Calquence(acalabrutinib)在治疗感染新冠病毒,并出现过度免疫应答(细胞因子风暴)的重症患者中的治疗潜力。强生COVID-19疫苗有望明年第一季度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强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在其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中指出,目前该公司正在努力推进其主要的COVID-19候选疫苗的开发工作,并取得积极的进展。如果一切顺利,该疫苗预计将于明年第一季度获得美国FDA的紧急使用授权。JAMA综述:治疗新冠病毒,近10款老药新用和3种辅助疗法的最新证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新发表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团队的综述,总结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理和潜在治疗靶点,以及氯喹、瑞德西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主要在研药物和临床现有支持性治疗的最新证据。综述认为,目前最有前景的在研疗法是瑞德西韦,但仍有待随机试验的检验。辅助治疗中,抗细胞因子或免疫调节剂,以及康复者血浆疗法的作用值得关注,但不推荐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闫燕等揭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肠道菌群的改变2020年4月8日,来自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闫燕博士及所在的Curtis Huttenhower教授团队在Cell Host & Microbe 杂志发表题为 Structure of the mucosal and stool microbiome in Lynch syndrome 的文章,利用多组学联合分析手段,系统地解析了与Lynch综合征发生相关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和功能特征的变化。星际来客“奥陌陌”身世大公开4月13日,《自然—天文》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后张韵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教授林潮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一颗叫做奥陌陌的星际天体的形成机制和成为星际天体的过程。论文提出的新模型表明,奥陌陌可能是被原行星系统中恒星的潮汐作用撕碎并甩出的碎片,数值模拟结果首次全面系统地复现了奥陌陌的所有特征。NSR综述:多级孔道介孔二氧化钛的合成与能源催化应用近日,《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发表了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和李伟研究员团队撰写的综述文章:“Recent Advances in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ly Mesoporous TiO2 Materials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该综述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形貌的多级孔道介孔TiO2的合成方法,重点关注合成过程的机理和影响可控合成的关键因素。随后总结了这类材料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介孔TiO2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武汉大学雷爱文/陈宜鸿《自然》子刊:无需氧化剂,电化学助力氧化羰基化最近,武汉大学的雷爱文教授与陈宜鸿(Yi-Hung Chen)教授合作,设计了电化学辅助下Pd催化的氧化氨基羰基化反应。该方法无需外源氧化剂,在1标准大气压的CO氛围下,室温条件便可实现一系列末端炔烃与胺类底物的高效偶联。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Catalysis上。多年磨一剑,张学/荆志成发现新的肺动脉高压致病基因,对于治疗有重大意义2020年4月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学及荆志成共同通讯在JAMA Cardiology(IF=11.87) 在线发表题为“Association of Rare PTGIS Variants With Susceptibility and Pulmonary Vascular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中国2个转诊肺动脉高压中心招募了230名IPAH患者,这些患者没有BMPR2变体,并与968名健康对照参与者进行了比较。收集了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的数据,并分析了2015年8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的数据。该研究发现,从2个独立的IPAH人群中鉴定了前列环素合酶(PTGIS)基因中3个罕见的功能丧失变异(占比6.1%)。前列环素合酶(PTGIS)的遗传变异使肺血管对伊洛前列素刺激产生反应。这些发现表明,前列环素合酶(PTGIS)变异可能与IPAH的发病有关。华科黄波团队揭示糖原代谢调控炎性巨噬细胞形成4月14日,Nature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黄波教授课题组题为:Glycogen metabolism regulates macrophage-mediated acut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炎性巨噬细胞糖原代谢处于活跃状态,一方面利用糖原代谢维持巨噬细胞的存活,同时利用该代谢中间产物UDPG作为核心信号分子调控巨噬细胞炎性激活。CRISPR-Cas实验的设计与分析工具2020年4月13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Broad研究所的John G. Doench等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题为:Design and analysis of CRISPR–Cas experiments 的综述。文章根据CRISPR-Cas实验的不同,将软件工具分为1sgRNA的设计与选择,2CRISPR编辑和敲除实验的结果分析以及3混合遗传筛选数据的大规模分析三大类并加以总结,作者希望此文能为CRISPR-Cas系统的应用者在选择评估相关软件工具时提供合理的指导。高绍荣/江赐忠合作揭示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高级结构重编程模式及分子机制2020年4月14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团队与江赐忠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Chromatin architecture reorganization in murine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mbryos 的研究成果。他们采用了经过优化的少量细胞全基因组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sisHi-C),对小鼠SCNT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采样,并详细描绘了SCNT植入前胚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江鹏组揭示肿瘤细胞感知和调控天冬酰胺代谢的机制和功能2020年4月9日,江鹏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题为p53-mediated control of aspartate-asparagine homeostasis dictates LKB1 activity and molates cell survival的研究论文。在本项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发现,p53的缺失上调了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的表达,从而影响到小鼠血清中天冬酰胺的水平,以及肿瘤细胞内外环境中天冬酰胺和天冬氨酸的平衡状态。冯越团队揭示MavC介导的新型泛素化反应的分子机制2020年4月14日,北京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冯越教授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and inhibition of transglutaminase-inced ubiquitination by the Legionella effector MavC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嗜肺军团菌MavC催化的新型泛素化反应及其抑制的分子机制。这是继2018年冯越研究组在Nature报道SidE家族蛋白介导的新型泛素化反应的分子机理【3】之后,其团队在病原介导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领域取得的另一成果。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揭示马铃薯广谱抗病基因的作用机制近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Pathogen manipulation of chloroplast function triggers a light-dependent immune recognition 的研究论文(direct submission),破解了马铃薯广谱抗病基因Rpi-vnt1.1的识别分子机制。西南大学罗克明研究组揭示杨树miR319与赤霉素协同调控表皮毛形成的机制近日,New Phytologist 在线发表了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克明教授课题组题为The miR319a/TCP mole and DELLA protein regulate synergistically trichome initiation and improve insect defenses in Populus tomentosa 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杨树中miR319a响应虫害和紫外线胁迫,进一步通过生化及遗传学等方法,揭示了miR319a与赤霉素GA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DELLA蛋白协同调控表皮毛形成的分子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现生长素的“高速扩散通道”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Johannes Liesche 教授团队在Current Biology 发表了一篇题为Directionality of Plasmodesmata-Mediated Transport in Arabidopsis Leaves Supports Auxin Channeling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在庇荫反应中,叶内一些特定的细胞会形成高效的细胞耦联以便信号分子从叶尖迅速移动到叶柄。迄今最大规模阿尔茨海默病蛋白组学数据!《自然-医学》发表重要研究结果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最新上线一篇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论文。科学家们展开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AD蛋白质组学研究,以确定在这种疾病中起作用的蛋白质和生物学过程。这份研究数据,将为AD治疗提供新的药物开发靶点,也为及早发现AD提供检测和诊断可用的生物标记物。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湿地甲烷排放量将从 50% 增加至 80%近日,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论文,计算了全球甲烷排放量在气候变暖情况下的变化。这项新的研究将地球五个气候带中的湿地划分为了五种不同类型,研究发现每个区域的甲烷排放量都会受到气温升高的影响并发生不同变化;到2100年,全球甲烷排放量将从50% 增加到80% ,这又将加剧全球气温上升,可能形成恶性循环。Micro-C揭示高分辨率染色质三维结构图谱近日,Molecular Cell杂志发表背靠背文章Resolving the 3D Landscape of Transcription-Linked Mammalian Chromatin Folding和Ultrastructural Details of Mammalian Chromosome Architecture。它们发展了一种新的染色质构象捕捉技术,名为Micro-C。Micro-C可以达到单个核小体长度(~200bp)左右的分辨率,因此可以观察到许多更为精细的染色质结构。养成一个新习惯,只需要这个大脑区域兴奋0.5秒最近,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的研究揭露出,背外侧纹状体的活跃程度如何控制人们的习惯形成。研究者利用闪烁的彩色灯光,控制小鼠背外侧纹状体的神经活动。实验结果显示,即使只让背外侧纹状体细胞兴奋了0.5秒,大鼠就能更活跃和习惯性地在迷宫中奔跑。这时,大鼠的习惯已经形成,一旦它跑到十字迷宫的中心,就会立即转向奖励所在的方向,而不会再在中心停下来四处张望了。科学家新发现6种冠状病毒近日,美国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公园和自然保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缅甸自由放养的蝙蝠中有了新收获,他们首次新发现了6种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 PLOS ONE 杂志上。每天多吃一匙盐,就会降低你的免疫力最近,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研究又带来了另一个坏消息:除了心血管疾病的隐患,吃盐过多还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测试结果显示,在额外摄入盐分一星期后,志愿者血液中的粒细胞(即中性白细胞)免疫能力降低。控制血糖的肠道微生物肠道菌群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能影响人类代谢紊乱的发展,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Krisko等人(2020)在《细胞代谢》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仅通过肝糖异生作用调节葡萄糖稳态,而不是像之前所认为的那样通过产热脂肪组织调节。Nature Astronomy:新星发出的光主要来自于物质冲击多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认为,新星表面物质的热核爆炸是其发光的能量来源。但是 4 月 13 日,来自 17 个国家的 40 家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 Nature Astronomy 发表论文,提出新星发出的光主要来自于物质冲击。环状RNA的全新应用:通过miRNA的海绵作用来治疗心脏病2020年4月14日,Molecular Therapy 上线了一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最新研究论文:Engineered circular RNA sponges act as miRNA inhibitors to attenuate pressure overload inced cardiac hypertrophy (工程化环状RNA通过海绵作用抑制miRNA来减轻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肌肥大)。该研究设计了一种靶向miRNA的circRNA海绵(circmiR),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能够有效抑制miRNA活性,并减轻心脏病小鼠模型的疾病进展。表明工程化circRNA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作为未来的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免疫细胞疗法的蓝图2020年4月2日,Cell特刊发表了题为 The Emerging Landscape of Immune Cell Therapies 的观点文章。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癌症治疗中心的Crystal Mackall教授团队在文中分别总结了免疫细胞疗法在癌症,传染病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且展望细胞免疫疗法的未来发展蓝图。火影响了植物的进化,植物也影响了火的行为——植物可燃性的进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近日,来自新西兰林肯大学、奥克兰大学和奥克兰理工大学的研究者在Nature Plants 发表了题为“Shoot flammability of vascular plants is phylogenetically conserved and related to habitat fire-proneness and growth form”的论文。该研究首次通过测量大量陆地植物样本的可燃性,通过遗传进化分析对植物可燃性的进化模式进行了探讨。该研究发现植物的可燃性与其亲缘关系、所处的火环境及植物的生长型显著相关。这本有机化学前沿期刊出了“中国特刊”最近,德国默克集团(Merck KGaA)旗下综述性学术期刊Aldrichimica Acta推出“中国特刊”,邀请中国的四位知名化学研究者基于当今有机合成化学炙手可热的研究内容撰写深度综述。北大支援武大,清华支援华科:湖北高校就业帮扶行动启动教育部网站 4 月 15 日消息,为做好“稳就业”工作,切实帮扶湖北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教育部 4 月 8 日印发通知,启动实施全国高校与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一帮一”行动。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都已确定帮扶对象,48 对高校已全部完成对接工作,正在共商制订帮扶协议。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将在充分协商基础上,明确帮扶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起“六共”帮扶机制,包括共享就业岗位信息,共同开拓就业渠道,共同加强就业指导,共用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共同提高就业管理水平。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公布4 月 14 日,教育部公布《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并印发通知,就做好 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进行部署。重磅:“‘双一流”建设大学百强榜(2020)正式发布!4月13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发布“‘双一流’建设大学百强榜(2020)”(下称“‘双一流’大学榜”),以人才培养指数、科学研究指数、社会服务指数和综合声誉指数四个一级指标构建综合指数,对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含军事院校,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实行“一个校名、两地办学”,分别进行评价)进行评价,同时推出“人才培养TOP100”、“科学研究TOP100”、“社会服务TOP100”和“综合声誉”等四个子榜单。电流驱动下磁霍普夫子的三维自旋动力学研究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02课题组的刘艺舟博士后、韩秀峰研究员与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臧佳栋教授和侯文涛博士合作,研究了阻挫磁体中霍普夫子的三维自旋动力学性质。清华创业团队发布 3D 视觉技术白皮书,万字长文详述ToF现行专业级或消费级的 3D 相机所采用的三角法(Triangulation)和飞时法(Time-of-Flight,ToF),现因苹果公司最新版 iPad Pro 的出现--搭载了 d-ToF 技术的深度相机--已然为 3D 视觉在消费场景的应用推动了新的机会。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 ToF 技术,清华创业团队光鉴科技根据行业现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编写了此版《ToF 深度相机技术白皮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原位探测基于金纳米结构晶相的光催化活性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胡晓明讲座教授(纳米材料)张华团队(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报道了利用原位SERS追踪吸附在4H和fcc 金纳米结构上的对硝基苯硫酚 (pNTP),在表面等离激元驱动产生的热电子诱导下发生光催化反应,生成p,p’-二琉基偶氮苯 (DMAB) 的研究。纳秒激光内的团簇库伦爆炸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孔维课题组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了对于纳秒激光场下库伦爆炸的新的机理解释,即在纳秒激光场下,高电荷离子并不直接由被加速的内电离的电子碰撞产生,而是于团簇爆炸前离开团簇的单电荷离子或是中性原子而产生。原因是团簇自身的高电核所产生的库伦势可以比离开的原子自身的库伦势更高,从而把电子从离开的原子中拉回。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基建攻克首个难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工程第一阶段的防微振基础换填混凝土浇筑工作已全部完成,标志着HEPS项目的基建建设已经攻克第一个难关。HEPS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建设的十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拥有的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最强大超新星现身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Edo Berger说:“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这种强大的爆炸是否是可能的。”他和同事使用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远镜和快速反应系统发现了名为SN2016aps的超新星。SN2016aps不仅是发现的最强大的超新星,而且是人们发现的最长的超新星。Berger说:“我们在3年多前发现了它,但我们仍在观察中,通常我们只能追踪一个超新星大约几个月。”40种语言、9项推理任务,谷歌发布新的NLP基准测试XTREME近日,谷歌联合CMU、DeepMind推出的《XTREME:评估跨语言泛化的大规模、多语言、多任务基准》(XTREME: A Massively Multilingual Multi-task Benchmark for Evaluating Cross-lingual Generalization)极大的鼓励了多语言研究。这篇研究涵盖了40种类型多样的语言(涵盖12种语系),还包括9项需要共同对不同级别的句法或语义进行推理的任务。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开始提名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近日,从省科技厅传来消息,2020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范围包括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科技创新特殊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奖和科学技术合作奖共7类奖项。被提名的个人应当热爱科学事业,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学风正派;外国籍人选应当长期对华友好。

龙黄蜂

专家学者齐聚潍坊,开启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对话

铸医学之魂 弘人文之道首届中国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高峰论坛召开襟连海岱,道承齐鲁,钟灵毓秀,人文荟萃,6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相聚到美丽的潍坊,共同开启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的对话。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和诊疗技术水平的提升。然而,医患关系紧张、人文关怀缺乏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医学人文与医院管理、临床应用、专业培训等领域的结合方兴未艾,医学人文相关著作不断问世。为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建设工作,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推进人文医院建设,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顺应当前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的需要,6月22日,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在山东潍坊举办”首届中国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高峰论坛暨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国医师协会各分会、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各医疗卫生机构人文建设相关工作的同仁及关注医学与人文建设的专家学者800余人出席了会议,潍坊医学院生殖医院承办了此次会议。本次大会执行主席、致公党潍坊市委主委、潍坊医学院生殖医院院长任春娥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山东医师协会会长孙洪军;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大会主席袁钟;致公党山东省委副主委姜明、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副主编、大会秘书长王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湖北省中医院院长涂远超;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季国忠;北京大学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郭莉萍;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张通;潍坊医学院校长管英俊;潍坊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吴海源;潍坊医学院副校长、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葛国文,潍坊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徐海宏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开幕式。潍坊医学院校长管英俊教授为大会致欢迎辞,管英俊校长对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协会人文专业委员会及致公党山东省委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她表示,医学是科学的,更是人文的,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都是医疗服务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时代,我们期盼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期盼人文更好地发挥对医学的引领作用,更期盼医学永远保有内在的温度与情怀。今天,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正当其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标志着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这次论坛,国内外的专家要对医学人文研究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并就最新的研究成果展开研讨,我们相信借助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工作委员会搭建的新平台,通过各位专家的广泛交流与密切合作,将进一步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引领改善医疗行业人文生态,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的医学生,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潍坊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主任吴海源从潍坊的历史人文谈起,他表示潍坊是一座人文之城,也是一座健康之城,在这片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热土上,医学与人文齐头并进,交汇融合,我们会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医学人文精神,在努力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的同时,给予患者真正的人文关怀。本次大会得到了致公党山东省委的大力支持,致公党山东省委副主委姜明在讲话中表示,本次大会的举办凝聚了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特别是医学工作者的智慧,能够分享医学人文与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对于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推动医学人文精神回归,发挥医学人文的引领作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医学人文建设,不仅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致公党山东省委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医学人文建设的相关内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为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助力健康山东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本届大会主席袁钟谈到医学是所有的行业里面最需要利他的行业,医学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所以医学不能成为买卖和交易,医学必须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次大会定在山东潍坊召开,正是因为这里文化厚重,选定潍坊医学院生殖医院承办,也正是因为这里的医学人文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办医院就要让我们的医生成为本地最受尊敬的人。让每一个医生知道为何要读书求学,学医,要有良知,要时刻牢记一种理想和使命,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师协会会长孙洪军表示,医学是科学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结合,人文是医学的灵魂,近几年来,国家的人文建设和人文精神的重拾与重奏,得到了党和政府、广大患者,尤其是得到了医学行业的高度认可与重视,医生队伍的人文素养培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次高峰论坛的就是例证之一。今天这个会议在山东潍坊召开,希望大家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感受一下山东的儒家文化、人文素养、家国天下的情怀,感受一下潍坊医疗界尤其是潍坊医学院生殖医院的人文精神,本次会议将对山东乃至全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及学科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于金明院士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再次回到潍坊,他充满感恩之情,正是他的母校潍坊医学院的教育为他的医学生涯铺垫了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厚重的人文情怀。开幕式结束后,众多医学大咖为参会者带来了精彩的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带来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新实践》;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带来了《 利他的人性与医学人文》;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湖北省中医院院长涂远超带来了《新时代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季国忠带来了《新形势下医疗服务的新要求新思考》;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副院长郭莉萍带来了《叙事医学视角下的医患沟通与健康传播》;北京博爱医院副院长张通带来了《临床与人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院长助理高洁《现代医学与人文》;《中国医学人文》杂志副总编辑王德《儒学对医学的影响》;山东省立医院研究院高聆教授带来了《FSH增加绝经期妇女肝脏胆固醇的合成》;昌邑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芸中《从医疗纠纷处理谈医患沟通与共情》。通过本次大会,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的桥梁已经架起,让我们将医学人文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铸医学之魂,弘人文之道。相信医学的学科发展注入了人文的精神和灵魂,一定能让医学更有温度,让人文关怀更深远,让“健康中国”建设更有力!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记者 马媛媛

故往见之

《世界医学研究》征稿通知杂志社征集优秀医学论文发表

《世界医学研究》杂志是公共卫生与医学研究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国际华文学术期刊,面向全球发行,提供医学科研学术支持、推动医学职业成长,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世界医学科研、临床、生产、管理工作者服务的宗旨,满足他们对学术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在传递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具有应用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宣传与推广,着眼于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作用,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本刊紧跟世界医学发展趋势,对医学热点予以适时追踪,以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理念,立足世界医学前沿,把握医学的发展脉博,努力反映世界医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为促进世界医学的交流,提高世界医学服务水平,期刊内容新颖、及时,信息量大,学术水平较高,以全球范围内从事医疗、科研的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全球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促进世界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本刊的宗旨是:力求创新,关注世界,服务医学,为世界医学事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本刊设有论著、临床研究(含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影像、麻醉等)、诊疗经验、护理园地、病例报告、医院管理等常规栏目,间有院士(专家)论坛、院长笔谈、综述、述评及专题论坛等特色栏目。CAJCED 中国知网综合评价数据库Article First(OCLC联机检索数据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文名称:世界医学研究英文名称:World Medical Research出版语言:中文刊物类别:出版,医学期刊中文收录:中国知网本刊网站:www.shijieyixue.com投稿邮箱:shijieyixue@126.com编辑电话:010-86203157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http://www.qikanw.com/a/yixueyiyao/2018/0503/8727.html知网收录:http://scholar.cnki.net/WebPress/brief.aspx?q=%E4%B8%96%E7%95%8C%E5%8C%BB%E5%AD%A6%E7%A0%94%E7%A9%B6&dbcode=SJUW&type=db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