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发布丨国办:适度扩大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 明年将感染等纳入二级学科目录白色蛙

中国发布丨国办:适度扩大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 明年将感染等纳入二级学科目录

中国网9月24日讯 据国务院消息,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到2025年,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意见》要求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2021年起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化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培养。(编辑:董小迪)【来源:中国网资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而成于天

扩招医学生 医德成必修课 医学教育有重大改变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未来的医学教育将发生这些重大改变!——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部分科室医生严重短缺的状况一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对于这一问题,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提到,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其中就包括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文件提出,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另外,文件强调,要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外,《指导意见》中还强调,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深挖潜力,着力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加强疫苗攻关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关键词也被写入了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当中。《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建立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文件提出,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中医药话题,《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强化对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组织编写传染病学等医学类精品教材,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另外,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方面,文件中强调,要强化中医药专业在中医药院校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主干专业。文件提出,要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强化传承,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支持编写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此外,要注重创新,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在《指导意见》中,医德医风的建设也被列为了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此外,要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另外,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来源:中国青年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全国人大代表黄爱民建议:医教协同背景下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日报3月15日北京电(记者 胡美东)3月5日-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代表黄爱民在会上提出建议,建议医教协同背景下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黄爱民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关键词”和“高频词”。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 与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重要的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的健康卫生的需要,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意见》对深化医教协同、统筹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机制、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先后发布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做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工作的通知》。目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不均衡,同质化水平有待提高,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展不平衡。以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例,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资料显示:2011年-2015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本科应届临床专业,137所院校)平均通过率参差不齐,最高93.37%,最低24.56%,有30所院校的通过率低于50%。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见》,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黄爱民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修订完善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标准。现行的临床教学基地认定标准是基于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要求已无法满足临床医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建议尽快组织修订完善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标准,严格准入制度、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根据各校的办学定位与规模,统筹规划临床教学基地的使用;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强化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工作评估,委托第三方定期开展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工作专项评估,评估结果作为临床教学基地资质的动态管理和医院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加快推进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以期在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临床医学本科生实践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二、进一步优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自2015年开始,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但目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还不够完善,培训的体系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培养培训的内容和时间等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同时,由于专硕研究生的 “双重身份”,他们的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需完成通科轮转培训,同时还需要培养专硕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掌握临床科研方法,训练独立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执行研究计划、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等临床科研能力。建议:相关部门对目前专硕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联合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统筹优化专硕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在经费保障方面,建议将临床专硕研究生真正纳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一同享受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费补贴,用于规培基地和师资建设以及临床专硕研究生的补助。三、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临床教师队伍是高等医学院校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教师/临床导师队伍的建设与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建议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相关高校及医院全面、深入调研当前临床医学教育、临床教师/临床导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国家和省级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平台或中心,全面规划、实施临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工作; 完善临床教师/临床导师准入标准和培训要求,强化临床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建立临床教师岗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机制,构建培训考核评估体系,制定临床教学工作规范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考核标准;完善教育教学奖惩激励机制,创建支持临床教育教学的环境,要改变临床职称评聘中重临床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把教学能力水平和教学工作评价也作为刚性指标之一予以要求;加强儿科、精神科等紧缺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四、核定临床教学编制数。医、教、研是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三大职责。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把附属医院教学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明确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教学作为附属医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高校附属医院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建议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医学教育规律,尽快研究出台医教协同背景下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教学编制数核定相关办法,并督促有关高校和医院切实执行;完善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师个人教育教学考核办法,在对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师的考核体系中,应独立设置临床教育教学考核指标,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医院教育教学质量纳入临床教师个人和医院领导班子考核的指标体系。五、对福建高等医学教育给予更多政策倾斜。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健康福建建设,2017年印发施行《“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短板,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培养不足,无法满足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鉴于福建的特殊区位和实际情况,建议:增加福建高等医学院校的博士生招生指标,作为专项计划下达,强化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快推进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和福建省共建福建医科大学的步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项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医教协同,为健康中国和健康福建提供人才支撑。

良知

扩招医学生、医德成必修课……医学教育有重大改变!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张尼)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未来的医学教育将发生这些重大改变!资料图:醉医生在工作 范丽芳 摄 ——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部分科室医生严重短缺的状况一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对于这一问题,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提到,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其中就包括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文件提出,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另外,文件强调,要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外,《指导意见》中还强调,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深挖潜力,着力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资料图:科研人员在演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实验过程。汤彦俊 摄 ——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加强疫苗攻关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关键词也被写入了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当中。《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建立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文件提出,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资料图:某中医医院药剂师在药房配药。 郑家裕 摄 ——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中医药话题,《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强化对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组织编写传染病学等医学类精品教材,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另外,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方面,文件中强调,要强化中医药专业在中医药院校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主干专业。文件提出,要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强化传承,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支持编写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此外,要注重创新,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资料图:桂林医学院一堂普通的护理实习操作课,课程的题目是口腔护理。老师正在用手电筒检查“患者”口腔是否有异物。裴蕾 摄 ——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在《指导意见》中,医德医风的建设也被列为了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此外,要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另外,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完)【编辑:于晓】 【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掘火者

国办: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要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意见》强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意见》要求,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要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坚持以需定招,合理确定招生结构和规模。高校要结合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状况,科学合理设置医学院。——要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各地要结合实际为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2021年起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培养体系建设,强化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计划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培养计划,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化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中国新闻网)

分手季

扩招医学生、医德成必修课……医学教育有重大改变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未来的医学教育将发生这些重大改变!——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部分科室医生严重短缺的状况一直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对于这一问题,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就专门提到,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其中就包括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文件提出,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另外,文件强调,要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此外,《指导意见》中还强调,要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深挖潜力,着力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加强疫苗攻关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关键词也被写入了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当中。《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建立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文件提出,要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对于近年来受到高度关注的中医药话题,《指导意见》中明确,要强化对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组织编写传染病学等医学类精品教材,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另外,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方面,文件中强调,要强化中医药专业在中医药院校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主干专业。文件提出,要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强化传承,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支持编写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此外,要注重创新,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在《指导意见》中,医德医风的建设也被列为了一项重要内容。例如,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此外,要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另外,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中新网)

苏洵

对于医学教育改革,教育部一一回复了!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12月1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多条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关建议的答复。健康时报记者注意到,这些建议中,许多是全国人大代表对于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议。教育部答复中表示,商国家卫生健康委,一一予以了回应!资料图片。东莞东华医院供图关于鼓励综合性大学增设医学类专业答复: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增设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130号建议的答复》中,教育部表示,为适应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增设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2016年以来,先后批准电子科技大学、华侨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南昌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9所综合性大学增设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批准深圳大学、汕头大学等2所综合性大学增设预防医学专业,进一步扩大了优质医学人才供给。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对综合性大学举办医学教育的指导,推动综合性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关于改革医学相关专业和学位设置答复:支持试点“医学+公共卫生硕士(MPH)”双学位项目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74号建议的答复》中,教育部表示,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提出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要求开展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支持有关高校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同时,教育部还支持培养单位试点“医学+公共卫生硕士(MPH)”双学位项目,鼓励全日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医科研究生兼修MPH,培养医防结合复合型人才。关于强化重症医学毕业后培训答复:鼓励并支持医学院校开设重症医学相关课程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74号建议的答复》中,教育部答复表示,目前,全国共设置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59个,硕士点141个,高校均可根据自身发展和需要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重症医学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重症医学专业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科专业培训细则(2020试行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科专业基地认证标准(2020试行版)》等相关技术标准,指导各省份遴选重症医学住院医师专业基地,加强重症医学人才培养。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并支持医学院校开设重症医学相关课程,积极引导重症医学学科建设,加强重症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同时,教育部将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担重症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附属医院建立重症医学培训中心,开展在职人员的培训,培养平战结合的防疫-医疗复合型人才。关于打通院校教育和住院医生培训答复:正在组织开展“5+3+X”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74号建议的答复》,答复表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2014年,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明确提出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从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2015年,教育部将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即5年本科阶段合格者直接进入本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的3年临床医学(含中医、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确定了“5+3”(5年临床医学本科院校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对经过3年研究生教育的合格毕业生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对经过3年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可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和探索,在充分借鉴国际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答复中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深入推进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贯通和衔接。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探索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组织开展“5+3+X”(X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采取“5+3+X”的模式培养医学领域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关于缩短本科医学生学制时间答复:目前本科生培养方案既重点强化了本科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充分考虑了本科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239号建议的答复》中,教育部表示,2017年7月,为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系统谋划未来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对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建立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详细要求,明确提出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标准》还明确提出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必须安排不少于48周的毕业实习,同时还着重强调了医学院校教育计划必须考虑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和获取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形成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既重点强化了本科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充分考虑了本科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对于保障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不断加强医学专业内涵建设,开展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对院校开展“5+3”医学人才培养的指导、督察和质量评价工作。关于延长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时间答复:要促进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239号建议的答复》中,教育部表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为促进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自2015年起新招收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同时,2015年《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应用科研能力培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统筹优化临床培养培训内容和时间,加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和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等。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不断完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强化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应用科研能力培养,提升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杨小明整理

汝鄙人也

国务院: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发展网讯 9月23日,据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推进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紧缺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加强对医学教育投入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医学院校支持力度。保障经费投入,适时调整医学门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培补助标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定落实投入责任。意见明确,到2025年,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以下为《指导意见》全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学教育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基本原则。——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求,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二、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四)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坚持以需定招,合理确定招生结构和规模。高校要结合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状况,科学合理设置医学院。(五)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六)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各地要结合实际为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2021年起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七)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培养体系建设,强化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计划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培养计划,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八)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化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三、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九)提高入口生源质量。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医学院。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深挖潜力,着力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到2021年建设600个左右医学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推进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激发组织活力;强化对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组织编写传染病学等医学类精品教材,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医学教育新形态,建设400门左右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推出1500门左右国家级医学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国家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等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加快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医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政策机制,强化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加快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推进高职医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建设国家及区域院校医学教育发展基地,带动院校医学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进一步加强对考生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查。研究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不断完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有机衔接。(十一)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强化中医药专业在中医药院校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主干专业。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强化传承,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支持编写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注重创新,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十二)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教育、卫生健康、中医药部门要医教协同加强和规范高校附属医院管理;抓紧制定完善高校附属医院等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教学基地绩效考核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职称晋升评价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和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需求,科学规划设置附属医院的数量,防止盲目增设附属医院;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增加对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高校附属医院要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围绕人才培养整合优化临床科室设置,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十三)系统推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统筹管理。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配齐配强医学教育各级管理干部,在现有领导职数限额内,加快实现有医学专业背景的高校负责人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部)主要负责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推进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共建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十四)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加快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院校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逐步将认证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认证不合格的医学院校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相关专业招生资格。将医师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予以减招。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认证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将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年度业务水平测试结果等作为住培基地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对住培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连续2年排名全国后5%位次的专业基地予以减招。(十五)加快建立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四、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十六)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夯实住院医师医学理论基础,强化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将医德医风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提高外语文献阅读与应用能力。加大全科等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住培基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变动、所在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结合实际制定培训对象薪酬待遇发放标准,鼓励承担培训任务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培训对象的薪酬待遇予以倾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体办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制定。对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住培基地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培训期间双方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到期后依法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依托现有资源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信息化建设,择优建设一批国家住培示范基地、重点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和标准化住培实践技能考核基地。(十七)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将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的必备内容。用人单位要加大投入,依法依规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保证所有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再培训。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五、完善保障措施(十八)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解决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有关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资源、落实责任,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重点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2020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协助政府服务管理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作用和优势。(十九)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统筹各方资金资源,加强对医学教育投入保障。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改革创新,支持国家及区域院校医学教育发展基地、一流医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等建设,支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等重大改革。支持国家住培示范基地、标准化住培实践技能考核基地、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等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医学院校支持力度。(二十)保障经费投入。积极支持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培养质量。根据财力、物价变动水平、培养成本等情况,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医学门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培补助标准。支持相关高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出资的积极性,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定落实投入责任。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9月17日(此件公开发布)

藏娇记

@2022研考生,一文带你了解专业学位硕士

2022年考研备考已经启动,对于考研学子而言,在选择报考方向时难免会陷入纠结,对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方式、类别及专业领域、学习方式等了解不多。在此,小编梳理了专业学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研考生提供参考和帮助。专业学位是什么?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教师、律师等。如果研考生未来想要从事医师、会计师等工作可以考虑报考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有哪些类别和专业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备受社会关注。为方便社会各界了解高校专业学位发展情况、学生报考、用人部门查询,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设置情况。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类别及代码表来源:研招网此次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设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类别下设详细的领域,另一种是不分设领域。不分设领域的专业学位类别中,有的在招生、培养中依习惯也采用类似领域的办法,以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但并未统一公布过领域,如中医下设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有的按招生对象区分,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并不属于领域设置范畴,如法律的法律(法学)和法律(非法学)。考生可通过研招网专业库查看“报考专业”“专业点分布情况”,通过院校库查看招生单位信息,通过硕士目录版块查看硕士招生专业的考试范围。此外,可以通过《专硕巡展——深度解读专业学位硕士》专题深入了解专业学位硕士内容,如电子信息类专硕、金融专硕、警务专硕、法律硕士、会计专硕、新闻与传播专硕、应用统计专硕、出版专硕、公共卫生专硕、应用心理专硕、汉语国际教育专硕等知识。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也会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注意:具体到某一招生单位的专业设置,请查阅当年的招生简章,或直接咨询招生单位。专业学位教育有哪些学习方式?专业学位教育的学习方式按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攻读区分。非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利用周末、节假日上课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不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学习时间一般为2至4年;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的人员进行全脱产学习,学习时间一般为2年,同时必须保证一定要求的实践环节。具体情况依各招生单位当年政策和培养方案为准。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条件是什么?以《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的要求为例:除了要符合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基本条件外,部分专业学位有单独规定。如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如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如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报考条件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区别有哪些?全国硕士研究生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可分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两种。二者处于同一层次,是相对的研究生种类。主要有以下区别:第一,培养目标不同。学术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专业硕士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这是一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第二,培养方式不同。学术硕士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实践学分比重较学术学位更大。第三,报考条件不同。以《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的报考要求为例:学术硕士: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具体期限由招生单位规定)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或2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专业硕士:除了要符合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基本条件外,部分专业学位硕士有单独规定。详见上文“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条件是什么?”第四,招生专业不同。学术硕士,招生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学科,及其下设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涵盖所有专业方向。专业硕士,招生专业比较有针对性,根据研招网“专业知识库”显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农业、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中医、军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等,共计47个专业。注:具体到某一招生单位的某一具体专业是否招生,请参照招生单位当年的招生专业目录。第五,调剂要求不同。考生调剂基本条件是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统考科目与调入专业统考命题科目相同。学硕的考试科目一般可以涵盖专硕的初试科目,因此调剂一般为学硕向专硕调剂。以《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的调剂要求为例:如第一志愿报考照顾专业(指体育学及体育硕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硕士,工学照顾专业)的考生若调剂出本类照顾专业,其初试成绩必须达到调入地区该照顾专业所在学科门类(类别)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体育学与体育硕士,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硕士,工学照顾专业之间调剂按照顾专业内部调剂政策执行。如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在满足调入专业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可申请相互调剂,但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以上专业。如第一志愿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如报考临床医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按相关政策调剂到其他专业,报考其他专业(含医学学术学位)的考生不可调剂到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相关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接受报考其他单位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调剂的成绩要求。教育部划定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作为报考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调剂到其他专业的基本成绩要求。第六,入学难度不同。对于大部分专业来说,专业硕士较学术硕士难度略低。专业硕士公共课英语科目多考英语二,难度相对较小;学术硕士公共课英语科目考英语一,难度较大。专业硕士多数不考公共课数学科目或考数学三、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学术硕士公共课数学科目考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农)或招生单位自命题理学数学,难度较大。第七,学费标准不同。学术硕士收费标准,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标准,按不高于本校现行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标准确定(没有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的学校,应参照当地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有关收费标准确定)。第八,学制不同。具体表现为,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2-3年,学术硕士学制一般为3年。具体情况依各招生单位当年政策为准。第九,导师制度不同。学术硕士,实行单导师制。在基本职能方面,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研究生课程教学、课题研究指导与学位论文指导。在导学内容方面,研究生导师对其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研究生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对研究生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并负责向导师组申请审查同意,提交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组织答辩。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以教授理论知识、学术指导为主,而校外导师则以培养技能、指导实践为主。第十,学位论文不同。学术硕士的学位论文,强调科学理论研究与原创学术创新,一般为学术性论文。专业硕士的论文强化应用导向,形式可多种多样。鼓励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第十一,读博方式不同。学术硕士可以通过自己的导师直接读博,不用参加全国统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博或者硕博连读。专业硕士一般不能硕博连读或直博,硕士毕业后若进行考博,请咨询招生单位了解相关政策。

阿达西

我国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医学院

抗疫之战,医务工作者做出巨大贡献。针对疫情暴露的短板,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外发布,我国医学教育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麻醉、感染、重症学科建设力度,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将被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我国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医学院。意见提出,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2021年起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培养。意见要求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医学院,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到2021年建设600个左右医学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医务人员知识和技能的短板,在以往强调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等知识作为必修课的基础上,意见要求,将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将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的必备内容。(北京日报记者 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