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前一问!详解:物理学在职研究生分数线是多少?必文

考前一问!详解:物理学在职研究生分数线是多少?

近些年,因为在职考研的学员,也需要顺利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入学或毕业的资格,所以许多报考人员对该教育的考试问题十分在意。这时,有些报考物理学在职研究生的人很想知道,该专业在职研究生分数线是多少呢?据了解,该专业在职研究生结业考试成绩只要达到院校设定的测试标准即可顺利通过,而学位考试单科满分是100分,考生只要顺利考过60分就能过关,具体情况如下:结业考试分数线是多少现如今,物理学在职研究生结业考试分数线并不固定,一般都是院校根据参考者的专业水准集中安排,所以其测试标准并不高,众位考生只要平时认真听讲,并在考前充分熟悉一下专业知识点,很容易就能达到通过分数线。学位考试分数线是多少至于该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位考试则有固定的分数线,该考试只有两门科目,通常考生的单科成绩只要顺利考过60分及格线便能顺利通过。另外,对于一些考试挂科的人来说,还能在来年开考时继续参加考试,而且只需要考未过科目,这样对提高考试通过率非常有效。经过上文介绍可以得知,该专业在职研究生结业考试分数线,主要根据考生的专业水准集中安排,而学位考试通过分数线为60分,两项考试分数线都不高,大部分考生都能轻松通过,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放心报考了。

始用四达

新祥旭:2022北京师范大学理论物理考研备考信息综合指导

本文由新祥旭一对一王老师整理编汇,主要包括专业目录,参考书,专业介绍,分数线等备考必看信息,更多内容关注微博,专注考研的月亮学姐,新祥旭陪伴你考研。 一、学院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已为国家培养了一万余名各类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基础宽厚扎实,学风严谨,作风朴实,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十几年物理系的本科教育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专业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中有5人(4人本科毕业)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物理系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主编的教材、主讲的课程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12年以来,7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使用14万余册,特别是《力学》和《计算物理基础》居同类教材使用量首位;4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其中“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在教育部爱课程网点击学习量在物理类课程中居首位,2016年2月获批的“格物致理—批判性科学思维”适应了教育部物理与应用物理专业新教学规范的要求,被辐射推广;7种教材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全国物理院系中名列第一。多项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2013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17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以全校物理学科为依托,凭借着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优势建设和发展。我们对自身的建设高要求,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方略,以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道德风貌、坚实宽广的物理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严谨治学作风的品学兼优的人才为目标,坚持教育创新,努力工作,使物理系成为一个培养国家优秀物理学及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及高素质研究型卓越物理教师的基地二、专业介绍理论物理学科点现有1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3名副教授, 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在统计物理、非线性科学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通过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学生既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宽广的知识背景;既能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又有灵活多变,从事交叉、边缘学科研究的能力。在理论物理的某个方面掌握系统深入的专门理论知识,实验技术及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获得博士硕士学位后有能力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工作。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主干课程有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量子统计与多体理论、李群与李代数、群论及其在固体物理中的应用、非平衡统计物理、整体微分几何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相变与临界现象、重整化群理论、理论物理选讲、湍动等离子体理论等。三、专业目录四、考试科目、研究方向、分数线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15量子力学④813普物综合(力热电)研究方向01统计物理 02非线性物理03引力和相对论04生物物理 05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理论分数线五、参考书《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电磁学、热学)赵凯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北京大学出版社《量子力学》(卷一)曾谨言,科学出版社《新祥旭理论物理复习综合教程》《固体物理学》 顾秉林 清华大学出版社六、专业课经验专业课方面,由于我是跨专业的,所以刚开始专业课所考的普物,尤其是量子力学对于我这么一个新手来说很难的,但是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那就不能因为眼前的一些小挫折而选择放弃。幸运的是,我成功的坚持下来了,大三下学期,我每天抽出四个小时的时间啃下不到五页书的内容,这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因为照这个进度,暑假前我可以把书过一遍。这样到暑假的时候我就可以开始真正的专业课提升阶段。不得不说的是,万事开头难,确实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因为是跨考,专业课遇到很多问题,后来就在新祥旭考研上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班,新祥旭帮我安排的研究生学长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这样我坚持下来了,最终在研究生的辅导下,终于把整本书过了一遍,感觉悬着的心总算有些着落。当然,第一遍看书并不能保证书中的知识点都能掌握,还需要第二遍的冲刺复习,于是暑假一开始,我就认真的开始每天的专业复习,而且是力争书上的知识点都搞懂,这个时候不懂的地方就去问学长,确实他比较负责,每一道习题都弄清楚,于是这样,我计划是每天七页到十页的(我的这门专业课有250页左右的量需要复习)专业课复习,暑假结束之前能把专业课过第二遍。到了大四上学期一开学,我就开始做题总结复习了,这时我买了一本专业课的习题集,也是学长推荐买的,大概有400页。然后同样的我给自己安排好了每天复习的计划。对于这门重要性与数学相当的专业课我把我的主要复习精力都放在了上面,每天算下来至少有4个小时的时间是放在这门课上。对于考物理的同学来说,同样的复习思路是:先看书知悉知识点,不懂的地方要做标记,等第二遍的时候要尽可能做到不看书就可以自己做出来,那么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到了大四上学期开学也就是九月份的时候,就要开始刷题来复习了,理学的课程要通过思考做题才能有一定的提升。取决于个人对它的掌握程度和考试难度。同样的复习思路,先看课本,然后做题,最后能掌握就可以。可以通过收集历年真题来总结考点。我当时考的是书的内容,考的很全面,但是题不难,只要认真复习,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这其中少不了新祥旭老师的帮助。真题如果实在收集不到没有关系,只要把书本吃透,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学长给我说只要把课本吃透,也是能考高分的,他把他当时的备考经验分享给我。

其神全也

物理考了39分却成为了物理学家,曾三战研究生,如今是清华副校长

文:大学老班长我们总是羡慕学霸的智慧,却不知其实是厚积薄发罢了。2020考研初试成绩已经尘埃落定,有人喜有人忧,但“研究生扩招”的消息又给很多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希望。面对社会的残酷及个人方向,考研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但大众化教育的下的本科生无疑会面对落榜的可能。面对考研失利,有多少人会选择再考一次,又有多少人选择再考第三次。老班长的同学统计学专业跨考南开心理学,两次考研都失败了,没有勇气再开启第三次,于是选择直接就业了。可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望尘莫及,他们从小坚持自己的梦想,清晰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困难面前不退缩,最终取得成功。有这样一个人,他曾三次备考研究生,却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物理学家,他就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西峪村,一直自诩“山东放牛娃”,后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从小就有对科学的畅想,再加上80年代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加坚定了做科研、当科学家的信念,于是决定边工作边考研。但他的考研之路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并不顺利,物理系的研究生备考了三次。第一次,他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第二次,报考中科院,物理只考了39分。次次受打击,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终于在第三次考进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谈起考研经历,他说,“前两次的失利反映了自己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第三次的备考只想着怎么把基础再打牢些”。第三次的考研,他的量子物理科目成绩为93分,也为目前从事的量子物理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失败后,会有第二次的继续努力,但第三次继续的就很少了。有多少人对于自己的理想,可以禁得起再三的挫折与考验?在没有成功的日子里,又有多少人会觉得自己是在蹉跎岁月还是厚积薄发呢。只有问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继续坚持下去,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如果说三次考研经历更加坚定了他对科学理想的热爱,那么日本读博则是他科学之路的关键转机。1992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学生,他来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受到了导师“7-11”的魔鬼训练。要求工作日早上7点前必须到达实验室,晚上11点后才能离开。那时的他,语言不通、作息严苛、没有朋友、和家人隔海。一天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困了,就坐在卫生间的马桶上眯一会。和家人通电话时,每次几乎要落泪,一年中有七八个月想要放弃、想回家。但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给他背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又使他振作起来,继续坚持下去。在日本求学时,他取得了711实验室三十年来的最大科研成果,这一小小的成就进一步激发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也感受到自己离心中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正是在日本艰苦的求学经历,促成了追求学术极致的精神,他也把这种精神带到了清华大学,在往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来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和假期,每天高强度工作。他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41岁当选最年轻的),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2020年度菲列兹伦敦奖(唯一的中国科学家)。薛其坤院士在物理方面的伟大造诣,正是其勤奋、专注、执着的体现。在这个世界上,天资禀赋的人很少,他们只不过是比平常人更能付出生命般的努力罢了。

撒隆

招生 | 中科院物理所公布2019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及复试方案

重磅消息来啦!今年报考物理所的小伙伴赶快戳进来看看复试名单及要求吧~~(一)复试原则: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有关规定,硕士考生复试采用差额复试。本着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侧重对考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身体素质进行深度考查。(二)复试分数线:学术型(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专业型(工程硕士)的复试分数线,均参照此标准:①政治≥40分;②英语≥40分;③业务课1+业务课2≥200分;④总分≥362分;同时满足①②③④条件者,可参加物理所全国统考硕士生入学复试。注:1、初试总分及各科成绩须满足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关于A类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总分和单科分数要求,否则不予录取。2、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的复试分数线参照教育部公布的国家线为准,待教育部公布后,满足要求的考生,可参加物理所复试。3、物理所不接收所外调剂生。4、请进入复试的考生注意查收邮件。(三)招生名额:本次预计招收人数25人,其中,预计包含学术型硕士15人,专业型硕士10人。名额不按报考专业分配。具体名额情况,会按照中科院下拨的名额有所调整。(四)复试时间安排:(五)综合面试考察内容:(A)专业能力1、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2、全面考核考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力。3、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4、创新能力。(B)综合素质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道德等。2、工作、学习态度、责任感、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3、个人修养、人文素质等。(六)体检要求: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七)资格审核:考生应在报到时提供如下材料(请按下列顺序将1和2(原件)各一份与3-9装订为一册,其余四份1和2的材料各取一份装订在一起):1、考生个人简历及自述表,一式五份(见附件1),每份左上角装订。2、最新本科成绩单原件,一式五份,其中至少一份原件(加盖学校教务、人事或档案所在部门公章)。3、政审表原件一份(见附件2)。4、反映考生英语水平的成绩证明或证书复印件一份。5、考生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复印件一份。6、各类获奖证书及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复印件一份。7、身份证复印件一份,查验身份证原件(应届生还须查验学生证)。8、往届生需交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一份,查验证书原件。9、在职生参加复试时应提供单位人事部门同意报考的证明原件一份。(八)录取规则: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百分制)。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各占总成绩权重的50%,具体公式如下: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1、复试成绩满分100分。复试成绩60分以下者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2、政审不合格、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3、拟录取名单经审核后,将在物理所研究生教育公布(http://e.iphy.ac.cn/index.php)。经公示无异议的拟录取名单将上报上级招生主管单位。 (九)公示与争议解决:考生拟录取名单公布后,接受考生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我所招生专用监督电话为010-82649368,国科大招生专用监督电话为010-88256714,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招生专用监督电话为010-82837456。考生如对复试结果持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我所研究生部提出书面复议申请。 (十)其他说明:考生交通费、体检费及食宿费自理。由于近期参加复试的考生较多,请提前安排好住宿。(十一)调剂:1、对于初试成绩符合国家分数线要求,但未进入我所复试名单或未被我所录取的考生,请及时与其他招生单位联系。 2、物理所研究生部可向上述考生提供有调剂需求的其他单位或导师信息。如有需求,请考生发送邮件至lifan@iphy.ac.cn。(十二)未尽事宜,将另行通知。(十三)联系方式: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8号邮编:100190E-mail:lifan@iphy.ac.cn联系电话:010-82649307联系人:李凡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二〇一九年三月八日附:物理所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附件1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生个人简历及自述.docx附件2 政审表.doc来源:物理所研究生教育编辑:Quanta Yuan

牧渔人

2022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分数线、参考书备考指导

本文由新祥旭一对一王老师整理编汇,主要包括专业目录,参考书,考试大纲,专业介绍等备考必看信息,更多内容关注微博,专注考研的月亮学姐,新祥旭陪伴你考研。 一、专业目录二、学院介绍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具有百年历史,它可追溯到1904年在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开设的物理学课程。1911年创建数学物理部,1923年正式成立物理系,是全国最早单独设立物理系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原辅仁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北师大物理学系在全国具有很高声誉。其理论物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凝聚态物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目前,物理学科具有物理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还有物理教育的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二级学科点中,理论物理学科点设有长江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理论物理重点学科,并在2007年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凝聚态物理学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物理学科还拥有“射线束技术与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光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1996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北京市实验示范中心”称号,物理教育专业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物理学科被列入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三、参考书初试参考书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吴式颖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炳照 郭齐家 何晓夏 高奇 刘德华 《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 《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安徽教育出版社宁虹 《教育研究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复试参考书《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赵凯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北京大学出版社四、考试科目、研究方向、分数线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3教育学基础综合笔试:物理专业综合(普通物理、量子力学)、面试研究方向01物理课程与教学02物理教育与心理发展03物理教育技术04物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分数线政治理论:55外国语:55业务课一:245业务课二:0总分:330五、703大纲1、考查总目标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这些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教育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2、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长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如下: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国教育史:约50分外国教育史:约50分教育心理学:约5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50分(四)试卷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案例题、材料题等。3、考查范围(一)教育学原理(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2)了解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和最新理论进展。(3)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分析和解决(解释)现实教育问题。(二)中国教育史(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教育制度产生发展、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阶段与特点,特别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深刻理解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经典或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文献中的思想。(3)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教育理论分析、评价中国教育史上重要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意义、教训,为现实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三)外国教育史(1)理解外国教育实践、制度和思想发展所经历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内容。(2)分析外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矛盾。(3)理解、分析和评价外国著名教育思想家的著作及其基本观点。(4)分析外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5)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外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基本问题;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四)教育心理学(1)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经典研究。(2)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和研究新进展。(3)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分析和解决(解释)现实教育问题。(五)教育研究方法(1)理解教育研究性质、过程与方法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掌握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方案设计、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价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挈水若抽

新中国首位博士:“我们一代人的命运是幸运而幸福的”

经历了历史的动荡被耽搁了学业,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马中骐仍然感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命运是幸运而幸福的。出品:"科苑群团"公众号作者: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马中骐编者按:经历了历史的动荡被耽搁了学业,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马中骐仍然感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命运是幸运而幸福的。回忆起自己一生的科研历程,他说,"正是国家'科学的春天'的一系列政策使我的人生出现了转机,使我能够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马中骐在课堂上授课【人物档案】马中骐,祖籍杭州,1940年3月生于上海。1981年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毕业后留所工作,1982年获得中科院数理学部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编号10001,是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1991年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退休。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三次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4-2005年度王淦昌奖。马中骐近照· 一波三折求学路,险些不能报名研究生考试1956年,我在上海市东中学毕业。高考前,校长找我谈话,说组织需要我报考兰州大学物理系。我接受组织分配,以第一志愿高高兴兴地报考了兰州大学物理系。我认为物理是研究自然规律最基本的学科,符合我的志愿。当年大概有60多人,按照组织要求,一起从上海报考到兰大,有专人带队送行。我们先是乘火车到西安,然后坐"闷罐子"改造车,从西安经过两天一夜才抵达兰州。在兰州大学学习的五年,我们先后经历了反右斗争、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等运动。后来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虽然困难,但大家对难得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学习劲头很足,好多同学饿得浮肿,甚至昏倒了,还在拼命读书。五年的大学时光结束后,我们班有24位同学留校任教。我被分配在理论物理教研室任教,一门门课程轮着辅导,以前没学好的课程几乎全补完了,后来又接受主讲群论课,为今后有关应用群论方法的研究打好了基础。1964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动员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我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成功踏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认识了我的好导师:中科院老学部委员、北大物理系教授胡宁先生。胡宁先生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每周两次举行学术讨论会,要求每个学生广泛阅读文献,并在会上轮流作报告。他高瞻远瞩,及时决定从流行的色散关系研究方向转向粒子物理对称性的研究。对称性研究中大量应用群论,我正好如鱼得水,那一年我与同学合作发表了两篇学术文章。很可惜,在学习刚步入正轨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们都被分配到农村去搞"四清"运动,直到"文革"开始才返回北大。1967年底我按规定回到兰大。那时兰大理论物理教研室已经解散。随着运动的发展,我陆续参加了工厂和农村各种劳动。例如在天水汽车修理厂当锻工,临时接到"复课闹革命"的通知,拿起粉笔结合劳动内容就地讲课。有一段时间,因为女儿小,作为照顾,安排我干一个相对轻省的活儿——留在学校掏大粪。无论什么样的情况,我对知识的渴望是一成不变的。当时上下午各掏一车大粪,干完洗个澡,就赶紧拿出物理专业书,认真地学,我非常珍惜每天难得的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同时我也深深地盼望着终有一天会能够全天专注于我的专业。《人民画报》记者1982年拍摄的马中骐十年浩劫过去,像我一样无数渴望知识、渴望继续深造,用自己的知识报效国家的读书人的希望到来了。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7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安排意见》,决定1978年正式恢复招考研究生。但遗憾的是,第一次发布招生通知时,报考人员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而我当时已近38岁了。但转机很快来了,全国科学大会三月在北京召开,"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我的导师胡宁教授也参加了会议,他和其他老先生联名提案:1964年、1965年的研究生,由于被耽误,没能完成学业,但水平较高,建议放宽研究生报考年龄。考试前50天,我幸运地在学校阅报栏看到《甘肃日报》上刊载的一则通知 "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40岁,64级、65级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这让我喜出望外,我继续求学的梦想终于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我的导师胡宁院士当时兼任高能所教授,我在他名下70个报考者中胜出,成为被录取的两名之一。那时候我的家人对我的学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我的儿子、女儿都小,妻子也是兰大物理系教师,工作很忙,我撇下三口,只身一人到北京读研,各方面压力着实不小。我要抓紧所有时间专心搞科研,每隔两周就去导师家里汇报最新研究进展,力争取得最好的研究成果。学习期间,李政道教授为哥伦比亚大学在中国选拔5名物理专业学生出国深造,研究生院教务处希望我能够报名。但是我的导师认为我是在中国培养好的研究生,不需要再到美国重新读研。我很同意他的意见,两次美国大学的联合招考我都没有参加。· 成为新中国的首个博士,把博士学位证捐给国家1980年,全国人大讨论建立学位制度,确定我国设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教育部决定率先在中科院、中科大等科研院所和高校设立博士试点,培养中国首批博士。胡宁先生当时第一个为我报名。同年8月,我接到通知,要在12月交博士论文。我选择了一个热门方向——磁单极研究作为我的博士论文方向。这里面有很多数学问题,恰好我看到"复旦大学学报"发表一篇谷超豪教授的新文章,提出了一种研究磁单极理论的新方法。高能所特批我到上海向谷超豪教授请教,并得到了谷先生和胡宁导师的认可。经过两个月的计算,我带着最终的计算结果请谷先生审阅,他认为这个结果已经达到了博士论文水平。马中骐论文答辩现场1982年2月6日,高能所举行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恒武院士,答辩委员是胡宁院士、朱洪元院士、戴元本院士、谷超豪院士、侯伯宇教授、李华锺教授。这是我国举行的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我由于有过从教经历,这次答辩进展顺利,没有一点紧张。七位答辩委员会现场进行无记名投票,一致认为我的论文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是年三月,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为我签发了博士学位证书。其后一年多时间,包括我在内的首批18名博士陆续通过博士论文答辩。1983年5月27日中央决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大会。我在大会上代表所有被授予学位的博士、硕士发言,既紧张又感到幸福。1983年首批博士合影现在我的博士学位证书、学位授予大会的请柬门票、主席台的坐票、次日钱三强院士组织座谈会的请柬和1991年获得的"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证书全捐给了国家博物馆。证书是那个历史阶段的标志,我认为把证书留给国家博物馆是最佳选择。恢复高考、恢复研究生考试、建立学位制度这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好政策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带来了太多幸运和曙光,我们这一代正是有了这样的机会,才能继续读书、深造,才能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发挥更大的力量。2004年马中骐与杨振宁合影就是这样一位把毕生精力献给科研的首号博士,却把成就归功于时代的礼遇。马中骐曾在采访中谈到,自己能成为第一号博士是历史的偶然,并不说明比别人强,只不过是这批人当中的一个而已。和马中骐一样,那些老一辈奋斗在科研岗位上的科学家们感恩国家政策的利好,而我们更要感谢他们毕生不懈的探索与耕耘。文章末尾本文出品自"科苑群团"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科苑群团是中科院群团工作官方微信号,由中科院工会委员会主办,致力于服务科苑职工,增强中科院群团活力。

大围捕

太热血了!诸暨这个物理学研究生,为了参军,主动休学!

诸暨这个小伙子,太热血了!他是上海一所大学的物理学硕士!今年书读到一半,决定休学!去当兵!▼▼▼硕士小伙子,中途休学去参军小伙子叫盛磊,暨南街道三江新村人,今年24岁。大学本科读的是上海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现在是该校的研究生。盛磊一直想体验部队生活。村里的民兵连长知道他有入伍意愿后,告诉他24周岁是征兵的年龄上限,受因疫情影响今年只有一次征兵,7月的这次兵检是最后的入伍机会。盛磊说,硕士研究生可以先休学,等两年的部队生活结束后,可以继续回去读书,不会耽误学业。而且自己体格比较弱,希望通过部队训练强身健体。他的家人觉得参军光荣,也很支持。经过初检、复检、政审等一系列环节,9月1日,盛磊如愿成为一名预征人员,到璜山镇参加集中封闭管理。“能吃苦,学动作一教就会”暨南街道武装部副部长赵建立告诉记者,街道里共有3名研究生报名,只有盛磊通过了兵检。在璜山的集中封闭管理主要安排对预征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对他们有内务、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要训练站军姿、走正步等等。之后还有考核筛选,通过了才能算是真的入伍,成为一名义务兵。赵建立说,盛磊长得白白净净,而且体能在一群预征人员中并不拔尖,做动作也摇摇晃晃。但经过两天的体验,他发现盛磊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挺能吃苦。学动作很快,一教就会,非常聪明。另外,预征人员们每天要写日记。从日记写作可以看出,盛磊思想成熟、文笔流畅、逻辑严密。▼▼▼学历高、觉悟高,又能吃苦!小伙子,奥利给!稿件来源:掌上诸暨客户端

抱其天乎

「大数据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复试分数线报录比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战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坚持“三个面向”、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全面深入实施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2017年,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正式获批,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筹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物理所是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筹建的牵头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共建单位。现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软物质物理、清洁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态理论与计算7个院重点实验室,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2个所级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量子模拟科学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清洁能源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量子计算研究中心7个研究中心共同构成物理所的研究体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平台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2017年,物理所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9月28日,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正式启动建设,成为怀柔科学城首个开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我所作为项目法人单位的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和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两个项目,经北京市“一会三函”模式的快速推进,于2017年5月底前顺利实现开工,成为首批入驻北京怀柔科学城核心区的交叉研究平台。10月31日,两个平台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发改委正式批复。与高能所共建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项目,靶站谱仪安装工作完成,2017年8月28日利用单发束流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11月1-10日进行了加速器、靶站、谱仪首次联合调试,通用粉末衍射仪三个探测器均成功采集到样品数据。  截至2017年底,物理研究所所共有在职职工466人。其中科技人员270人、科技支撑人员1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6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412人。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8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616人、留学生11人)。在站博士后65人。  2017年,物理所共有在研项目568项(包括新增项目156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项(新增4项),主持973项目(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7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项(新增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10项(新增2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A类专项项目1项,B类专项1项,主持院重点部署项目3项;主持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0项。2017年,物理所取得了多项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重要进展。“固体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工作入选“物理评论”系列期刊诞生125周年纪念论文集。首次预言并观测到非传统的具有三重简并的费米子态,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在新型自旋液体材料Cu3Zn(OH)6FBr中首次观测到有能隙的1/2自旋的自旋子激发,这是在具体材料中观察到Z2拓扑序量子自旋液体的第一个确定性例子。正式上线了具有34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模拟云平台QtVM。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Bi2Sr2-xLaxCuO6中发现新颖电荷有序态,揭示了电荷在产生超导中的重要作用。在拓扑光子晶体中理论设计并实验实现了理想的外尔点,且得到了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下最少个数的四个外尔点,同时也第一次完整地在实验上观测到了外尔体系表面态的三维螺旋面结构。首次在声子体系中预言了三重简并和四重简并两类“双外尔点”。发展了一种构建纳米级精准规则图案的方法,首次构筑了两种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纳尺度的自然图案”材料。成功制备了大面积单层锑烯,并对其结构和特性进行了研究。首次成功制备了具有A位有序钙钛矿结构的BiMn3Cr4O12材料,并罕见地发现该单相材料同时具备大电极化强度和强磁电耦合效应。在一种Y-型六角铁氧体中实现了巨大的磁电耦合效应,创造了单相材料磁电耦合效应的新世界记录。实现了脉宽246 fs的锁模脉冲激光输出,据悉这是迄今为止过渡金属硫化物全光纤锁模激光器所产生的最短脉宽报道。  物理所客座研究员Earl Ward Plummer教授荣获“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物理所客座研究员David Neely教授荣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团队”(团队成员: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方忠)荣获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表彰。方忠研究员、汪卫华研究员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翁红明研究员荣获第五届“仁科芳雄亚洲奖”。汪卫华研究员荣获2017年度资深科学家奖(非晶纳米结构材料领域)。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关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6年度,物理所发表第一署名单位的SCI收录论文数465篇,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7位。物理所近十年来(2007-2016)的国际论文截止2017年10月累计被引用篇数4923篇,被引用次数101288次,名列全国科研机构第4位。2017年度提交专利申请161项,,获得授权专利92项,其中国际专利授权9项。  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3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共10家,股权总市值约14亿。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地区集中在北京、江苏。2017年5月,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物理所以无形资产入股,11项专利评估共计3.155亿。物理所固液混合锂电池开发与产业化技术的7项专利技术作价900万元,注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应用开发的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2月注册成立。2017年4月,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正式挂牌。2017年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全年营业收入14.5亿,净利润2亿。2017年,物理所在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8项,创新国际团队1个。国际来访约为417人次(参加会议人员未完全统计在内),其中约257人次来所进行合作研究,占来访总人次的62%。全年科研人员及学生出国、赴港澳台地区参加国际会议、进行长短期合作研究及考察访问的人员总计达752人次,其中参加国际会议的有471人次,占出访量的63%,共322人次做了大会或分会报告。2017年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6次。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导师队伍: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导师队伍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分数线统计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考研报录比和报考难度分析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考研报录比和报考难度分析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考研报录比和报考难度分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启用现名。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物理、凝聚态理论和计算物理等。战略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物质科学研究基地”。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坚持“三个面向”、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全面深入实施研究所“一三五”战略规划。2017年,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正式获批,中国科学院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筹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物理所是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筹建的牵头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共建单位。现有超导、磁学、表面物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光学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软物质物理、清洁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态理论与计算7个院重点实验室,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微加工实验室2个所级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量子模拟科学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清洁能源中心、超导技术应用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量子计算研究中心7个研究中心共同构成物理所的研究体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平台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  截至2017年底,物理研究所所共有在职职工466人。其中科技人员270人、科技支撑人员1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8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6人;全所进入创新岗位412人。  共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  物理所是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工程、光学工程等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1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在学研究生882人(其中硕士生266人、博士生616人、留学生11人)。在站博士后65人。  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3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共10家,股权总市值约14亿。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地区集中在北京、江苏。2017年5月,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物理所以无形资产入股,11项专利评估共计3.155亿。物理所固液混合锂电池开发与产业化技术的7项专利技术作价900万元,注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应用开发的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2月注册成立。2017年4月,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正式挂牌。2017年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全年营业收入14.5亿,净利润2亿。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的科技期刊有《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 欢迎有志从事物理学研究的考生报考我所,详细的招生资料请查询:http://e.iphy.ac.cn/ 2020年物理所在本科起点的研究生招收中,预计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约110名(含推免生10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约10名(如要从学术型调剂到专硕,初试科目中必须有数学)。一、培养目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面向社会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适应工程技术发展和创新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爱国守法,掌握相关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国科大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对同一单位相同专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实行相同的考试学术要求和培养标准。二、报考条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确定录取标准”的招生考试模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执行教育部统一的报考要求。(一)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招生考试(含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125601)专业学位除外),须符合下列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3.考生的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020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2)已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4)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下考生视为同等学力人员:①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20年9月1日)或2年以上,且达到报考单位根据培养目标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②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③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④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5.同等学力人员报考,还应具备下列条件:(1)已取得报考专业大学本科8门及以上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出具本科自学考试成绩通知单);(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二)报考专业学位的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125601)的考生,须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上述(一)中第1项、第2项、第4项的要求;2.考生的学业水平和工作经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2)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三)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报考条件、生源范围及招生对象、资格审核等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执行。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培养单位(除中丹学院)、各招生专业均可接受符合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推荐免试生若符合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报考要求,也可申请该专项计划。(四)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是指高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考生网上报名时应选择“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照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退役等相关信息。推荐免试生若符合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报考要求,也可申请该专项计划。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培养单位(除中丹学院)、各招生专业均可接受符合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报考条件的考生报考。(五)已经在读的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在读单位学籍管理部门书面同意后方可报考。(六)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125601)专业学位领域外,各研究所和各院系的各招生专业均接收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高等学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在高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直接与有关研究所或院系联系推免生接收事宜。所有接收的推荐免试生,应在国家规定时间内,通过教育部中国研究生招生网“推免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参加网上报名并完成相关的复试通知和待录取通知等报考接收手续。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ucas.e.cn/)查询各研究所或院系推免生招生专业目录。规定截止日期后仍未确定接收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已被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三、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查本人是否符合国科大和相关培养单位的报考条件。在准考、复试阶段将分别进行报考资格审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准考、复试和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所有考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考。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网上报名考生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逾期不再进行补报。报名网址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具体网上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期间填写的信息有效,正式报名期间无需重复填写,但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考生登录网上报名主页后,务必要认真阅读相关省市研招办、招生单位及报考点发布的网报公告,同时还须查看拟报考培养单位的网上相关招考公告,并按其要求填报。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错过网报时间、缴费时间、现场确认时间、考试时间等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考生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各培养单位(含中国科学院所属京内外各相关研究所或中国科学院大学各院系),“招生单位所在地区”均应选择“北京”,“招生单位”选择“中国科学院大学”,在“院系所名称”栏中选择要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如选择要报考“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或“物理科学学院”,然后按照网报系统要求进行报考专业及考试科目等信息的填报。报考点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报名期间网报系统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以便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查。考生必须牢记自己网报时的用户名和密码,网上打印准考证、网上调剂等均需使用此用户登录。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在报考前需填写全国统一的《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并经原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审核盖章同意。然后到选择的报考点所在地省级教育考试主管部门领取网报校验码,方可进行网上报名。报名时间和方式与全国普通硕士研究生相同。网上报名系统中“专项计划”栏目应选择“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二)第二阶段:现场确认现场确认必须由考生本人办理,不得由他人代办。凡请他人代办的,报考点一概不予受理。1.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考生须认真查看网报时填报的报考点发布的现场确认相关公告,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依各报考点公告为准。2.现场确认手续:考生须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原件及网上报名号或网报时生成打印的网上报名登记简表确认报考资格,并办理缴费(特别注意:部分省份考点要求网报期间进行网上缴费,现场确认时不再受理补缴费。具体请仔细阅读省市招办和考点网报公告)和现场照相等手续。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在现场确认时出示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教处(高教处)审核盖章同意的《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现场确认结束后须立即将该登记表直接寄送至所报考研究所或院系的研究生招生部门。为不耽误考生的准考资格审核,请考生不要寄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现场确认时应提供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依各报考点公告为准。3.考生按规定缴纳报考费,报考费支付方式以网报时选择的报考点公告要求为准。4. 报名注意事项(1)推荐免试生须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及时与接收的研究所或院系完成网上报名与拟录取手续。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不需进行现场确认,也不得再报名参加硕士全国统一考试。(2)考生在普通招考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研究所或院系的一个专业。在复试和录取阶段,达到国家复试基本分数线的考生若不能被原报考单位或原专业录取时,可自愿按照调剂政策进行调剂。(3)在网上报名截止日期前,考生可自行修改自己的网报信息,网报信息务必准确无误。在现场确认期间,考生必须对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现场确认后的考生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4)教育部以报考单位所在地分一区、二区确定考生参加复试的基本分数线,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21省(直辖市);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所属京内外各研究所或中国科学院大学各院系均执行北京一区分数线。(5)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报名时填报的信息为准,在报名结束后不得更改报考类别。(6)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7)网报和现场确认结束后,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将对考生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准予考试。对考生的学历、学籍等信息有疑问的,研究所或院系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后,再准予考试。审查过程中发现虚假证件时,可扣留虚假证件。经审核不符合报考条件的,不予准考。(8)网上报名时,考生应务必认真填写并仔细核对本人的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报考类别(定向就业或非定向就业)、考试科目、学习方式(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等重要信息。现场确认后的报考信息和录取信息上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教育部后一律不得更改相关信息,学校也不再受理任何考生信息修改的申请。(9)考生网上报名时须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遵守相关约定及要求。四、初试1.网上打印准考证:考生可在2019年12月14日至12月23日期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网报系统,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或书写。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有效居民身份证件参加初试和复试。2.初试日期:教育部规定的初试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22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3.初试地点:以选报的报考点公告为准。4.初试科目: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和应用心理及药学硕士专业外,其余各专业的初试科目均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的满分值各为100分,基础课(含统考数学科目)和专业基础课每门满分值为150分。具体考试科目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为准,可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或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ucas.e.cn)查询。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等科目,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其余考试科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或研究所/院系自行组织命题。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初试科目为两门: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为200分)和外国语(满分为100分),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均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医学、教育学、历史学和应用心理硕士及药学硕士招生专业初试科目为三门:思想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外国语(满分为100分)、专业基础课科目(满分为300分),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我校医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的业务课考试科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或研究所/院系自行组织命题。5.考生初试成绩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ucas.e.cn)查询。五、复试国科大京内外各培养单位所有普通计划的报名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均按照北京地区分数线(即一区国家复试分数线)执行。各单位在不低于国家线的基础上可结合本单位的生源状况、学科专业特点及下达的招生计划数自主划线。1.各培养单位自行制定复试规程、负责通知和组织考生参加复试,确定拟录取名单。复试一般由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组织,在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所在地进行。2.各研究所或院系一般按照参加复试人数与招生计划数不低于120%的比例,按照复试分数线及考生初试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复试考生名单,进行差额复试。生源充足的单位可适当扩大差额比例,生源不足的单位可适当缩小差额比例。具体差额比例和初试、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由各研究所或院系根据招生计划、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在复试前确定。3.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的复试分数线在不低于国家分数线基础上,由国科大自行划定。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的复试分数线直接由国科大自行划定。各研究所和院系依据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和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考生的具体报名和初试成绩情况,结合本单位的学科特点和要求以及国科大下达的专项招生计划数,在不低于国科大对应专项计划复试分数线基础上,可分别自行划定本单位专项计划具体复试分数线要求和确定进入复试考生名单,实行差额复试,择优录取。复试方式、程序及要求与其他普通计划硕士生相同。4.复试分数线、复试名单以及复试时间、地点、方式等复试要求由各研究所或院系在复试前通过研究所或院系网页等形式向考生公布。5.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在复试前,对复试考生的有效身份证件、学历学位证书、学历学籍核验结果、学生证等证件和报名材料再次进行严格审查,对不符合规定者,不予复试。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仍有疑问的,需要求复试考生在复试时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6.复试包括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外语听力和口语等考核内容,外语听力及口语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7.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院系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8.对同等学力考生(不含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须在复试阶段加试,加试科目至少为两门本科主干课程(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加试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由研究所或院系确定并通知考生。研究所或院系还可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考查。加试科目不及格(即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9.复试成绩或面试成绩不及格(即低于百分制的60分)的考生,不予录取。10.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执行相同的复试要求。六、体格检查体检由研究所或院系组织考生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规定要求,由研究所或院系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体检要求。新生入学后需进行体检复查。七、调剂调出和调入均执行教育部统一的调剂规则和要求。第一志愿报考国科大的过线考生,可优先考虑在国科大不同培养单位间调剂。具体调剂政策由各研究所或院系按教育部相关调剂规则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不得调出该专项计划录取,但可以在该专项计划内调剂录取。未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项计划录取。八、录取各研究所或院系按国科大下达招生计划,依据本单位复试录取办法及考生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成绩),并结合思想政治表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所有拟录取考生均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相关要求进行名单公示。没有公示的拟录取考生,一律不得办理录取手续,不予学籍注册。定向就业硕士生必须在录取前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定向生毕业时按协议到定向单位就业,不再进行就业派遣。非应届生的考生若录取为定向生,不转户口、人事档案和工资关系。被录取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考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本科毕业证书原件。截止到入学报到时间(统一以2020年9月1日截止)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者或不能提供本科毕业证书原件者,录取资格无效。被录取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注册。如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提供有关证明,且应以书面形式向录取的培养单位请假,经批准后可延后办理报到。无故逾期10个工作日不报到者,或者请假未获批准且逾期10个工作日未报到者,取消其硕士入学资格。九、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各研究所或院系硕士招生专业/方向的培养方式以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为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实行相同的考试学术要求和培养标准。十、基本学制国科大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部分专业为2年或2.5年,具体由各研究所或院系依据学籍管理规定和学科特点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学制为2年的硕士研究生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3年;学制为3年的硕士研究生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十一、收费及待遇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度硕士招生将继续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对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和住宿费,学费及住宿费在国家有关部门核定的范围内收取:1.国家计划内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8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国家计划内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2.经另行批准的专业学位(如工商管理硕士等)研究生学费按批复意见收取,具体请见相关培养单位的简章、公告或通知。3.硕博连读转博考生经考核录取为博士入学时,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对应的奖助体系。4.推荐免试为直博生的,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对应的奖助体系。5.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和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硕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同上,享受与其他普通招考考生相同的奖助体系待遇。同时,国科大实行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学生按照国科大相关规定,可享受和参评的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六个类别,即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国科大学业奖学金、研究所奖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学习科研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中科院、研究所设立的各类专项奖学金。十二、硕博连读各培养单位自行确认本单位是否进行硕博连读和转博考核的时间。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报考硕博连读的考生,应按研究所或院系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出硕博连读申请。硕博连读生的具体选拔和确认办法由研究所或院系公布。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拟硕博连读考生。十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1.所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考生录取类别均为定向就业,必须在录取前由培养单位牵头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在职考生与所在单位和定向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协议书,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毕业生)与生源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协议书。学生必须保证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考生在学期间不得调整录取类别,即不得变更为非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也不得调整为非定向就业。2.所有被录取的考生入学报到时均不迁转户口。录取的非在职考生人事档案转入录取的培养单位;录取的在职考生人事档案由定向单位保管。国科大集中教学新生的党团组织关系按照国科大学生处“新生入学须知”办理;不参加国科大集中教学的新生,党团组织关系转接手续根据各录取培养单位规定办理。3.我校录取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含普通博士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计划),不得以硕士应届生身份报考我校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但在征得定向单位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后(在职考生还须征得工作单位书面同意)可以在毕业时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公开招考,经初试和复试考核合格拟录取后须重新签订三方协议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博士毕业后须按协议规定回定向省份就业。十四、直博生2020年我校具有博士培养点的各单位均可招收直博生。直博生从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直接录取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一般为5年或6年。直博生的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所有接收的直博生,应在国家规定时间内,通过教育部中国研究生招生网“推免服务系统”参加网上报名并完成相关的复试通知和待录取通知等报考接收手续,具体事宜请考生向所报考的研究所或院系咨询。十五、毕业生就业由毕业研究生自行联系用人单位,按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定向培养硕士生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十六、违纪处罚对于考生弄虚作假、考试作弊及其它违反招生规定的行为,将一律按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十七、其它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导致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2.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查阅全校招生专业目录、部分科目考试大纲等相关招生信息,或直接向相关研究所或院系联系咨询报考事宜。3.我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4.现役军人报考硕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相关规定办理。5.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事项,以上级单位新政策为准。需要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所详细招生信息和考研真题答案复习资料和网校视频课程,可以直接私聊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复试和录取分数线猛涨,看一看热门研究所、热门专业的发展历程,考研大数据分析,考研成功上岸必看!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难考吗?考研大数据分析告诉你需要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真题答案复习资料和网校视频课程,可以直接加学姐企鹅好友2569567499

况爵禄乎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博士,16岁考上兰州大学,21岁就留校当老师……

经过恶意更懂感恩那是一个“读书无用,交白卷是英雄”的年代,许多年轻人的学业被迫中断了多年,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了......恢复高考的决策好似一记惊雷,唤醒了中华大地千万青年的“求学梦”。他们从边远的牧场,从山沟坡地,从工厂车间,如同散落四方的星子一般,齐齐涌进学习的大军,如饥似渴地拥抱知识。次年,研究生考试也恢复了。那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为63500人,录取了10780名研究生。他们没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区别,统称为“78级研究生”。到了1981年,《学位条例》实行以后,从这10780名研究生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在1983年5月27日授予其中18位博士学位。学位授予仪式当天17位博士合影这18位博士,是新中国自主培养的首批本土博士,他们也就此成为新中国青年一代最高学历拥有者。时代曾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烙印,历史把他们推到这个位置,他们一出现,身上就肩负着重要责任。我们从他们的专业方向上可见一斑。这让超模君想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所提出的“数学第一系”:大学宗旨,凡治哲学文学应用科学者,都要从纯粹科学入手;治纯粹科学者,都要从数学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数学系为第一系。数学家谷超豪教授指导博士生洪家兴(18位博士之一)摄于1983年这18位博士在毕业后,其中17位走进了校园,走上了教师岗位。在那个人才稀缺的年代,他们毅然放弃变革浪潮下的种种诱惑,甘作人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紧缺的人才。他们要追,他们要赶,他们要在自己的专业上,尽自己绵薄之力,把这个国家在那十年落下的,争取补回来。10001新中国第一位博士学位授予人是马中骐,他的博士学位编号是10001,为他签发学位证书的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钱三强。1956年,16岁的马中骐进入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5年大学生活结束后,年仅21岁的他留校任教。1964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社论,动员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马中骐抓住这个机会,高分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教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教授胡宁教授出生于1916年,他高中毕业后进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开始后,胡宁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担任助教。后来,为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他赴美求学,师从冯.卡门,研究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和原子核的量子理论。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胡宁又在泡利的指导下研究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新中国成立后,胡宁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于1950年,毅然决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胡宁所撰写的教材就是在这样的缘分下,马中骐得以有机会拜在胡宁教授门下。只是,天有不测风云,马中骐的研究生才读一年,一场狂风暴雨突然袭来。雨过天晴“四清”运动和“文革”开始了。那段时间,马中骐打过铁,掏过粪,只能偷偷地看物理方面的书籍。研究生恢复招考那年,马中骐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但当他看到招生通知时又非常无奈。报考人员的年龄被限制在35岁以下,而他已经年近38岁。好在不久后,国家又发了通知,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到了40岁,马中骐喜出望外。这一次,马中骐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仍旧师从胡宁教授。彼时,我们已经有了自主培养的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一直没有博士生。1981年,为了早日培养出新中国首批博士,教育部决定先在中科院各科研院所和中科大、复旦大学等高校设立博士试点。这年8月,马中骐突然接到导师胡宁的通知,“要写博士论文,12月交稿”。用四个月的时间写出一篇博士论文,放在今天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马中骐不仅写出来了,他还顺利通过了答辩。马中骐博士论文答辩现场1982年2月6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院士,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现场,七位答辩委员进行无记名投票,马中骐的论文被一致认为是一篇高水平的博士论文。博士毕业后,马中骐留在了中科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水到渠成作为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批第一位博士,马中骐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各大报纸上。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崇敬之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此时,在大洋彼岸,有一位闻名世界的“华人”也听到了关于他的事迹。1984年9月,杨振宁教授邀请马中骐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学者,这需要他在美国呆上一年半时间。其实,在马中骐之前,杨振宁已经为“中国学者”做了很多事情。1971年夏天,杨振宁访问中国,他也是当时美籍知名学者中访问中国的第一人。回到美国后,他利用自己到处讲学和访问的机会,积极宣传中国,使得许多外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的态度逐渐友好。1974年,杨振宁与谷超豪等十数位学者开始了长达多年的合作,推动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后来杨振宁回到清华后,写了13篇纯物理研究文章,这些文章中,有些杨老是唯一作者,也有一些与他人合作,而合作者一般都是马中骐。杨振宁教授在和马中骐合作过一段时间后,这样评价他:“马中骐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马中骐从美国回来后,他继续留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他一边做研究一边教书,他喜欢教书,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起。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总是充满着无限可能。他们有幸没有遇上那场狂风暴雨,可以在充满激情的年岁,张扬拼搏。像是要追回时间一样,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总是尽可能多的去授课。每一年,马中骐在研究所院要承担120个学时的课程。直到2005年,他退休为止。退休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在2006年,他出版了《物理学中的群论》。据说读了这本书会让人觉得自己很蠢。而哪些看懂的人,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除了出版多本专著以外,马中骐至今已发表论文累计超过200篇。2018年6月1日,马中骐把自己的博士学位证书和1991年获得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证书全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他说:“第一号就是名字排在前了,没有别的意义。能成为第一号博士,是历史的偶然,这并不说明我比别人强,我只不过是这批人当中的一个而已。”那段狂风骤雨袭人的岁月,曾是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回忆过往,马中骐没有表露过怨恨。倘若真有,他就不会在有机会移居国外的情况下,依旧坚定的选择归国。没有一去不返,没有牢骚抱怨,没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世上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经历过恶意,反而更懂得感恩!对国家,他们竭尽所能,只为能够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

藏尸楼

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解读及十强高校

核科学与技术属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很多院校都是作为一个系或学院设置的,它下面还有很多二类学科及专业。涵盖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核物理等等诸多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及与核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将核技术应用于交叉学科及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核科学与技术主要涵盖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两大学科,在理论核物理、实验核物理、核天体物理、高能物理、核技术、固体辐照等方面有着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发展空间,在能源、航天、生物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更有广泛的应用,是我国战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核工程与核技术培养具备工程热物理及核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核物理、核反应堆物理、两相流、核动力设备、核动力装置、核汽轮机、核动力装置控制、核工程检测技术等。核反应堆工程培养具有核反应堆、工程热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核工程及核技术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核动力设备、核动力装置、反应堆设计、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系统工程与分析等。核技术培养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核科技工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电磁学、辐射探测、核电子学、核技术应用、核数据获取与处理、加速器原理、辐射防护、辐射剂量与防护、辐射测量与仪器、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等。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培养为核行业及核科学与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生命、换件、安全保障和防护的高素质科研、设计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各个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核反应堆物理、电磁学、辐射探测、核电子学、辐射剂量学、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核数据获取与处理、辐射防护、环境工程概论、辐射测量与仪器、核安全与核企业文化等。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培养具有良好的数理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本专业各个发展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同时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和管理知识、良好的道德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及相近专业领域从事科研、设计、生产、应用和管理等工作。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电工与电子技术、原子核物理、核材料科学基础、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核燃料化学与工艺、核燃料后处理及核废物处置、核环境科学基础、放射性测量方法、锕系元素化学等。核能科学与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下设的二级学科,内含先进裂变堆设计、先进聚变堆设计、先进反应堆技术、数字仿真与可视化、中子物理与核安全等研究方向。 该专业重点开展第四代先进裂变反应堆物理与技术、先进聚变堆物理与技术、聚变驱动次临界核能系统物理与技术、以及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核能系统物理与技术的研究。围绕先进反应堆设计需求,重点开展液态金属锂铅回路技术、液态金属铅铋回路技术、高温高压水回路技术、氦气实验回路技术等研究。数字仿真与可视化方向主要进行实现反应堆各设计环节的无缝集成技术的研究。中子物理与核安全方向重点开展中子学计算方法、中子学实验方法和先进核能系统安全分析等研究。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核科学与技术”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本专业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及“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燃料循环利用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长远满足人类能源需求的必要技术路线,新型核材料发展是先进核能技术应用的瓶颈,是核能事业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性课题。该方向重点研究核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核燃料循环等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先进核能系统的结构材料、功能材料、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以及先进核能系统的燃料循环等研究。核技术及应用本专业具有“核科学与技术”的工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及“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粒子加速器(物理、技术与工程),同步辐射光源物理与技术,先进光源物理与技术,核电子学与束测技术,脉冲功率与高能量密度技术,电磁场与微波高频技术,短波光物理与技术,同步辐射应用,辐射技术及应用,驱动源用加速器概念,真空物理与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研究等。本专业具有很强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由院士/教授/研究员/博导为主体,有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独立研究和设计能力,掌握现代实验技术,“理实交融”,就业范围较宽。留在国内的仍然从事本学科专业工作的,一般毕业后进入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国内的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国有核工业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国家与省级核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民营企业集团就业。出国的一般进入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或就业。同步辐射及应用同步辐射光源由于具有亮度高、频谱宽、准直性好、偏振度高以及脉冲时间结构等优异特性,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新能源与环境科学、原子分子物理、化学、地学、医学、药学、计量学、纳米/微米加工和微机械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步辐射及应用已形成为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托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拥有的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同时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中唯一的大科学装置,其已成为前沿交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校内仅有的几个高水平博士培养基地之一,为国内多个大科学工程和国家相关领域培养了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技术水平一流、科学思维敏锐、动手能力过硬的全面型和国际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同步辐射应用、同步辐射光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等。    由于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具有同步辐射应用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被应用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知识面较宽。可以到高校、科研机构、高技术产业部门工作。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学位与“核科学与技术”各专业的工学硕士学位居于同一层次,该专业涉及到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与材料、同步辐射及应用、辐射医学物理等许多领域、本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该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核电建设单位、核医学、环保、核技术及应用等单位从事有关的生产、设计、和管理工作。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力学、光学、电磁学、热学、原子核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核电子学、加速器技术、核反应堆原理、核辐射防护等。毕业生去向企业、科研部、高等学校从事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在核工业所属的厂矿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和辐射防护工作,也可从事机械、冶金、电力、核电站、石油、煤炭、地质、农业、医学和环境保护等涉及核科学与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原子核物理学、核技术应用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专业八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工程物理系设有核技术及应用、技术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管理、安全科学与技术、医学物理与工程、近代物理6个研究所。覆盖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物理学3个一级学科,拥有7个二级学科、7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清华大学的传统和优势学科,连续三次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哈工大动力工程系建于1954年,是我国最早的动力工程学科之一,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培养研究生,1994年6月,以哈工大动力工程系为基础,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能源学院)。1996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按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学位。2007年,该一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拥有6个二级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热能工程(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于2009年1月成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学院。为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核科学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该学院围绕先进核电、热核聚变和核科学装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核事业培养高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学院下设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核医学物理和核安全与环境保护等4个系,具有本—硕—博完整的教育体系,拥有“核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有教育部批准的“同步辐射博士生创新中心”。该学院还与国有大型核电企业集团、核领域重要科学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产学研的交流与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1913年设立物理学门,我国物理学本科教育从此开始。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原物理系以及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与气象专业、天文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学院现有物理学、核物理、大气科学3个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大气科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含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等6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天体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第一个汽轮机专业、第一个汽车制造专业、第一个制冷与低温专业、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等,创立了中国热能动力学科和内燃机学科等。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外能源与动力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授、专家和学者。学院专业学科齐全,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3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以及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动力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3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其中动力工程和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之一的华中工学院建校时创办的院(系)之一,其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现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5个二级学科,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College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简称动力学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发展而成,其前身是哈军工建校初期的海军工程系352教研室,是学校历史最悠久和“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院系之一。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动力工程三个硕士点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两个博士点。轮机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通过IMarEST-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认证,标志着轮机工程本科、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获得了国际认可,毕业生均可获得国际通用的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资格。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国防重点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五大学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溯于1913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的电气机械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更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许多都是在学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在1999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动力与能源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三个系及一个二级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及核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个授权硕士点和7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本科专业。东华理工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2001年在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为适应国防核事业和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05年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组合核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和测控科学与仪器四大学科成立了核工程技术学院,体现了理工结合、工借理势、理势工发的办学理念,学院先后开设了核工程与核技术、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物理学、物理学以及国防紧缺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教育专业,核技术为国防急缺建设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专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获批江西省核技术及应用二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核科学与技术高水平一级学科建设项目,核学科专业硕士点为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2012年,核学院曾改名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2016年学校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凝练方向,重新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系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系三个教学系,设有核燃料与核化工研究所、粒子与核技术研究所、辐射防护与工程研究中心三个科研机构。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校集核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特色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的前身系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业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技术物理系,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核学院之一。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和核物理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管理专业、国家国防科工局重点建设专业和湖南省优秀重点专业;核技术专业是国防紧缺特色专业;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核技术及应用二级学科是湖南省首批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技术及应用博士点和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