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辽宁科技大学2020考研调剂办法发布,接收调剂学科(专业)出炉!调而应之

辽宁科技大学2020考研调剂办法发布,接收调剂学科(专业)出炉!

4月17日,辽宁科技大学研招办发布了《辽宁科技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调剂办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辽宁科技大学坐落于祖国的钢都、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辽宁省鞍山市,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六大门类的多科性大学。真诚欢迎符合2020年国家A类地区分数线的考生优先选择调剂到我校。接收调剂学科(专业)下表为2020年我校接收调剂的学科(博士★)及专业领域。调剂条件1. 调剂考生成绩(单科、总分)需达到国家2020年复试A类地区最低控制线要求。2. 申请调剂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3. 满足教育部有关调剂的其他要求。调剂办法1. 调剂考生登录我校研究生院主页点击“预调剂录入系统”专栏进行调剂申请系统预报名。2. 5月20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将开通调剂系统,请考生登录系统并按要求填报我校调剂志愿,不经调剂系统调剂无效。3. 我校将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在符合条件的考生中择优调剂,考生通过调剂系统接收我校复试通知。近期我校将出台2020年研究生调剂复试的相关政策以及具体复试形式,请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和微信。4. 我校向复试合格、拟录取的调剂考生网上设置“待录取”;考生在限定时间内做出明确答复,即确认“待录取”。5. 申请调剂的考生请与我校研招办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或电话保持联系,及时确认调剂结果。特别提醒:只在我校“调剂专业”进行预约登记而没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调剂系统进行调剂的考生,调剂无效。来源:辽宁科技大学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 来源 | 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 | 殷玮凡 责编 | 马洪涛 孙广旭详细研究生调剂办法办法请参见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猎音师

辽宁科技大学举行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共1129名新生!

钢花送晚夏,千山迎新秋9月13日下午,辽宁科技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校礼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129名2020级博士、硕士研究生走进了辽宁科技大学,共同开启人生新航程。校党委书记李平出席典礼并讲话李平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对2020级全体研究生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研究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是学校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更是未来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李平对即将投入紧张而丰富多彩生活的研究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树立远大理想,砥砺强国之志。作为高层次人才,面向科学前沿开展创新研究,是伟大时代所赋予研究生的光荣使命。希望同学们记住,“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希望同学们始终心系国家,立下鸿鹄之志,将个人抱负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才,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成就卓越人生。二是坚守学术道德,涵养强国之德。“修德”,是立国正身之根本。作为一名研究生,治学必先修德,修为人为学之德。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大学术道德教育力度,将把好“质量关”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核心,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月”等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和推动形成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学术风气。同学们要从现在起,不断修身立德,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始终恪守学术道德,积极倡导学术诚信,坚决捍卫学术尊严。“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想要修炼成为德才兼备的研究者,你们需要在做学问这件“苦差事”上,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用敬畏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学术成果,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问、真学问、好学问。三是锤炼过硬本领,铸就强国之才。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扑面而来,人才已经成为科技尖端领域争夺的战略资源。攻克时代难题,尤需同学们刻苦学习科学知识,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支撑。今年,我校胡知之教授团队研发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膜,作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的光学窗组件材料,与探测器一同飞向火星,打破了国外在该高端电子品产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令人欣喜的是,共有30多名研究生曾不同程度参与了这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同学们即将进入到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崭新阶段,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勇于创新,珍惜韶华,夯实理论功底,提高专业素养,完善知识结构,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强国之才。副校长李胜利主持典礼化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胡知之教授发言化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胡知之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德才皆备的人才的地方,是思想理论创新、重大科学原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之一,研究生应该勤思考、多提问、学识结合,将自己所学所研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辽科大优秀校友樊江莉教授发言辽科大优秀校友,2001届硕士毕业生,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樊江莉教授深情回忆了自己求学、工作和从事科研的难忘经历,感恩学校的悉心培养和恩师的谆谆教导,殷切寄语学弟学妹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涯中,要静下心来,潜心学习,要脚踏实地,把握当下,不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抓住机会,致胜将来。材料与冶金学院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李治发言材料与冶金学院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李治号召广大研究生新同学,面对即将开始的求学生涯,我们要铭记“博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弘扬“勤奋向上,求实创新”的校风,躬耕不辍,砥砺前行。开学典礼结束后,全体研究生新生共同参加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报告会上,研究生院院长何希勤、副院长杨凯、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任红革分别作了题为《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研究生培养与学位重要管理制度解读》《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及奖助体系》的报告。通过报告会,参会师生对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有了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数千学子从辽科大起航,新的挑战即将开始。祝愿你们,心怀梦想扬帆远航,以使命之名,不负韶华!来源:辽宁科技大学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图片 | 金会刚 高硕 张鹏 李钰楠 王忠文素材来源 | 科大新闻网 辽科大研究生编辑 | 殷玮凡责编 | 马洪涛 孙广旭

不削于人

辽宁科技大学2020研究生网络远程复试启动!

5月17日,备受社会和考生关注的辽宁科技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正式启动。受疫情影响,辽宁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复试安排与往年不同,为了确保复试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决定采取网络远程复试方式进行考试,为高质量完成复试工作任务,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招生考试委员会、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及要求,周密安排,精心准备,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李平、校长张志强高度重视,亲自过问、把关和协调复试工作。针对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复试工作,学校特别成立了研究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具体负责复试工作的组织实施,考前专门召开两次研究生复试考试工作部署会议,专题召开一次线上复试系统培训会议,并及时向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复试工作进程,切实抓好抓细抓实复试各项工作任务。复试前,各学院紧锣密鼓开展复试考试的准备工作,认真做好本单位复试教师和工作人员的遴选与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细化流程;加班加点布置考场、调试设备,提前与考生一对一进行系统测试,做好身份审核和模拟演练等工作。研究生院设立模拟与应急考场,对学院的准备工作进行帮助和指导,与党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网络中心、后勤与基建管理处、安全保卫处等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复试的网络保障和疫情防控等工作。根据复试需要,考试当天全校共设置了28个网络远程复试考场,考试过程严格按照“双机位”“三随机”“四对照”的要求进行。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李胜利亲自指挥,会同研究生院负责人和相关同志,对学校所有考场进行了网络巡视,并深入部分单位的考试现场进行巡考和指导。李胜利对复试的筹备组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在今年疫情防控特殊形势和我校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大家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严把复试过程,确保复试考试安全、公平、科学与规范。他要求,各单位在复试过程中,一要严格考生资格审查,严把复试入口关,加强考生身份验证,严防“替考”和徇私舞弊;二要强化复试现场的秩序与纪律,与考生沟通应使用规范导语及用语;三要坚持统一评分标准,确保同一学科专业各组各评分教师给分标准一致;四要强化技术支持和人员保障,及时解决突发问题,做好考生的沟通、指导与服务;五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做好复试期间人员检测、考场消杀、应急处置等工作。目前,经过两天的考试,学校已顺利完成了首批215名一志愿上线考生的复试。按照工作安排,5月20日后,学校将继续开展调剂考生的复试工作,各学院将及时梳理问题、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复试工作平稳有序完成。来源:辽宁科技大学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 素材来源 | 科大新闻网 编辑 | 李婉晴 责编 | 马洪涛 孙广旭

忏情记

辽宁科技大学发布2020考研调剂信息

辽宁科技大学【考朋调剂】#辽宁科技大学# 发布2020考研调剂信息,以下专业拟接收调剂考生: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光学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与化工、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材料与化工、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能源动力、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电子信息、岩土工程、土木水利、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资源与环境、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工商管理、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申请调剂条件: 【1】调剂考生成绩(单科、总分)需达到国家2020年复试A类地区最低控制线要求。【2】申请调剂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3】满足教育部有关调剂的其他要求。有意向申请调剂的考生可登录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主页点击“预调剂录入系统”专栏进行调剂申请系统预报名。#考研调剂# #考研# #考研复试# #2020考研# #考朋调剂# #考研# #考研成绩公布# #国家分数线# #考研分数线#

怵惕之恐

比很多211还牛,录取分却很低的二本高性价比高校: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科技大学的成立非常早。其1958年就组建了很多的本科专业(鞍山钢铁学院)。1962年,鞍山钢铁学院成为了冶金工业部重点建设对象。1980年,学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学校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鞍山科技大学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同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科技大学已经成为了一所大型综合类院校。在高考招生中,辽科大一直是处在二本招生波段。近几年也有少数几个专业升到了一本B。但招生的录取分数一直处于很低的一个位置,与本身专业的行业地位及其不相符合!原因有以下几点:01 行业排名辽宁科技大学的冶金相关专业,一直处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四名的位置。比辽科大知名度高一点的也就是,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笔者认为武汉科技大学与辽科大的行业名声差不多吧。因为地域原因个人觉得冶金相关专业辽科大要好一点。02录取分数北京科技大学与东北大学都是国内知名高校,高考没有620分以上连想都不敢想。而辽科大470分,二本的好专业就基本可以随便挑了。一本B的专业,510分也可以选择了。03就业率与薪资水平辽宁科技大学,冶金类相关专业的就业率基本能达到100%。而且待遇相当不错。2020年本毕业生协议工资基本维持在4500元每月的水平。研究生的待遇更是高(就连女朋友的工作都能帮安排),你说牛不牛!这还不是最牛的!就连辽宁科技大学高职本的冶金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能达到4000元每月的薪资水平,而且就业率也极高!04 毕业发展空间辽宁科技大学冶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基本都是国内各大钢铁企业。可以说发展空间巨大。很多学生短短几年都走上了管理岗位,即使没有上升,其工资待遇也是涨到了非常可观的位置。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科大的当大领导,东大的当小领导,北科大的技术员!此话虽有调侃之嫌,但也说明了辽科大的毕业生,在钢厂工作中,与这些名校毕业生之间并没有什么差距!如果有,也是个例!那么辽宁科技大学冶金类这么牛,为什么录取分一直这么低呢?原因也有以下几点:1、一般专业拖累学校为了发展扩大,建设了一大批一般专业和院系。比如:英语学院、经管学院、计算机学院等。除了冶金材料学院,其它的大部分专业的就业率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更是大部分涌向了电脑城……所以辽科大在辽宁省的口碑一直不太好!2、本土歧视辽宁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一直很优秀,一直被国内大部分钢厂需求。但是从2009年左右开始,鞍钢已经很少招收辽宁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理由并未公布。坊间猜想是因为,嫌弃辽科大的学生高考分太低,与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竞争不太公平。这本是很正常的事,高校鄙视链的存在,造成这种影响,谁也不会奇怪。但辽科大与鞍钢同在鞍山市。而鞍钢在冶金行业中也一直处在上层的位置,它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对辽科大的声名造成极大的打击!综上总总,我向大家推荐辽宁科技大学冶金相关类专业: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其它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量工程、建筑学、采矿工程。建议:选择辽宁科技大学填报志愿时,轻易不要添服从!因为一旦调剂到一般的专业,很多现实的情况是,除了考研没什么好的出路!最后谢谢您的阅读!同时希望得到您的关注!本人致力于高考报志愿、防骗和考生未来规划!也期望我的文章能对您有所启发!

江南

辽宁科技大学2020考研成绩查询时间:2月10日12:00起……

辽宁科技大学关于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公布等相关事宜的通知查询时间2020年2月10日12:00起查询方法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即可查询本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成绩复核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及教育部、辽宁省招考办相关工作要求,从师生健康和安全出发,学校将推迟成绩复核工作,暂不接收复核申请。具体开展时间及相关要求请及时查看研究生院网站和微信。复核事宜复试及调剂工作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上级部署作出具体安排并及时发布,请注意查看研究生院网站和微信通知。疫情防控期间,考生如有招考相关问题,可通过邮件方式进行咨询,针对考生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我校将在研究生院网站统一解答并公布,请考生持续关注,其他问题招考办工作人员也将及时查收并回复。感谢各位考生的理解与配合,请各位考生耐心等待,严守防控纪律,安心居家备考,切勿提前来校。祝大家平安健康,梦想成真!来源:辽宁科技大学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 素材来源 | 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 | 殷玮凡 责编 | 马洪涛 孙广旭

理源

辽宁科技大学“学霸班级”:全班考研近半上岸,有点儿猛!

听过“神仙宿舍”,看过“考霸寝室”,你见过考研“学霸班级”吗?近日,全国各高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录取成绩陆续公布,在辽科大的考研大军中,有这样一个“学霸”班级,全班33名学生,其中有16人考取了研究生,占学生总数近半。今天,就带你揭开,“学霸班级”的神秘面纱!化学工程学院化工2016-A2班近日成了辽科大学弟学妹们关注的焦点。全班33名学生,有20人报考了研究生,成绩公布后有16人被成功录取,其中李瀚庭同学以390分考入大连理工大学、敖召霞同学以371分考入天津大学,其余同学分别被兰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录取,还有3人成功保研到本校,班级考研率达48.4%。是什么让化工2016-A2班成为了考研“学霸班级”呢?该班良好的学风和学霸们的带头引领作用,让努力学习的氛围在班级中蔚然成风。敖召霞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化学工程)的准研究生。她自大一入学开始成绩就位列班级第一名,作为班级的“领头羊”,她始终坚持课前早到教室,争坐前排,课上认真听课、记录笔记,课下及时复习并认真预习,是班级同学眼中名副其实的“学霸”。从决定考研开始,敖召霞就在各项课程上下功夫,每天早起晚睡,与同学组成考研盟友,互相鼓劲,互学互促。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劲,敖召霞以371分的成绩如愿敲开了天津大学的大门。考上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的李白冰同学则是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推动剂”,她组织同学们以小组、寝室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自习室学习,一起研究讨论、互相帮助,弥补知识的漏洞。同时,化工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导师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把学生早早“交到”专业导师手中,“送进”实验室和科研项目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努力提高学生未来竞争的核心职业能力。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相关学科的赛事。敖召霞在化工设计大赛中获得了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黄艳在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获得东北赛区三等奖、在化工原理大赛中获得省二等奖的好成绩;何跳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国家三等奖等佳绩;李沁心、刘书君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通过竞赛的历练,为学生们考研拓展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她们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班级里,“学霸”同学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一点点的懈怠心理,都会被周围同学努力学习的身影赶跑,也正是在班级中你追我赶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了整个班级的飞速成长。这个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班级中,有正式党员5人,预备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大学期间,化工2016-A2班的同学们在奖学金评比、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活动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荣誉“收割机”。班级同学英语四级通过率76%、六级通过率30%、计算机二级通过率70%;大学期间,该班同学获得校一等奖学金4人次、校二等奖学金12人次、校三等奖学金22人次、社会骨干奖学金5人次。来源:辽宁科技大学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 素材来源 | 鞍山云 化工2016-A2班 编辑 | 张思悦 责编 | 马洪涛 孙广旭

其觉于于

辽宁这所大学曾为东北大学一部,学科实力不俗

辽宁省一直是我国教育重镇,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等名校云集,其实,在辽宁省,还有这样一所高校,冶金钢铁行业背景深厚,学科实力不俗,它就是:辽宁科技大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校简况辽宁科技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冶金工业学校。1948年始建,1949年组建鞍山工业专门学校,1950年改为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鞍山分院,1958年升格为鞍山钢铁学院。1998年由冶金工业部划转为辽宁省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建校70余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钢铁冶金为特色,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占地184余万平方米。设有学院19个、教学部1个和工程实训中心1个,共办本科专业59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工程硕士以及研究生推免权,有“直博生”和“硕博连读”资格。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761人,其中,本科生18580人,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1962人,留学生219人。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107人,其中教授167人、副教授328人、讲师612人,博士生导师100人、硕士生导师34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4.7%。在领军人才方面,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辽宁省优秀专家5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39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2人。获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大科技平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高校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获批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工科实力不俗,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钢铁冶金学科体系辽宁科技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钢铁冶金学科体系,首创的焦化、耐火材料学科填补了中国冶金教育史上的空白,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辽宁省一流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辽宁省特色学科。学校参与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辽宁科技大学7个学科上榜,化学工程与技术评估为B-,还有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冶金工程、软件工程等学科评估为C类,属于辽宁省属一流工科高校,相信通过进一步凝练学科优势,该校必能更进一步,取得更大发展,未来可期。

耦立

营口市与辽宁科技大学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12月11日,辽宁科技大学与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辽宁镁质材料精细化工技术产教融合创新中心”签约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站”揭牌仪式在营口市政府信息管理中心举行,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宏主持签约揭牌仪式,辽宁科技大学校长张志强、营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金莉出席并讲话,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中俄工程材料化学研究院院长高恩军教授、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奇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辽宁科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冶金强校,拥有全国最为齐全的钢铁冶金学科体系,耐火材料、焦化专业也是全国首设并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在开展科学研究、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积累和实力。多年来,辽宁科技大学与营口理工学院,以及营口中民驰远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围绕我市钢铁冶炼镁资源研究利用方面与我市相关领域企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着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在推进营口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科技大学张志强校长在致辞中说:去年底营口市人民政府与辽宁科技大学签订的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天由我率队共同参加学校与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揭牌仪式,这是落实校地合作协议的重要组成,也是产教融合精准对接落地生根的一件大事。辽宁嘉顺是一家科技型创新企业,拥有省级技术研发平台,电工级氧化镁产品在国内外两大市场占有率保持优先,学校与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辽宁镁质材料精细化工技术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及研究生工作站,为下一步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通过本次校企合作,定能加快产教融合步伐,将实现高效技术优势与企业市场优势高度对接,互利互赢,对提高辽宁科技大学服务社会能力及推动企业也科技进步将发挥重大作用。营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金莉表示:营口经济增速已连续多年位居辽宁省前列,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位。近年来,营口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市与130余所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次辽宁嘉顺科技有限公司与辽宁科技大学成功签约,是落实国清书记提出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文章,建设镁质功能材料的创新体系的一次积极实践,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多样化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共建,多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开展深度合作。营口市政府将继续为校企合作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来源:营口市科技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维也纳

辽宁科技大学胡知之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科研路上的奋斗者!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屈原一首《天问》道出了中国人对宇宙千百年来的探索与追求火星逐梦,天问求索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承载着人们对宇宙不懈追求踏上了奔赴火星的征途“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的背后中国各大高校的贡献不可小觑在众多高校中辽科大也跻身其中合力将“天问一号”送上火星既略显意外,也绝非偶然“胡老师您好,您的产品已经随着探测器飞向火星了,非常感谢您多年来的鼎力支持,我们一起期待明年在火星面上展现风采!”这是航天五院火星项目组给辽宁科技大学胡知之教授发来的感谢信中的一段话。在不久前升空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胡知之教授团队研发的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作为光学窗组件材料搭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踏上了“问天逐火”的星际航程。此次发射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将一次性实现环绕火星、巡视火星和着陆火星三大目标,其科研成果的密集程度不言而喻。“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的背后,中国各大高校的贡献不可小觑,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均榜上有名,可谓是名校林立、满目“双一流”。而辽宁科技大学能够跻身其中,既略显意外,也绝非偶然。组建团队 搭建平台2000年,胡知之教授作为鞍山市引进的高端人才和辽宁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回国创业,引进社会投资的同时与学校共同组建了功能材料实验室。学校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全力支持,张志强教授、雷芃教授、迟海军老师等人的加盟构建了团队的核心,增强了团队的实力。由团队成员自己设计建设的实验平台,自主购买的各类大型仪器设备,为当时我校化工学院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实验检测水平、接触和掌握大型高端科研仪器使用操作、分析数据解析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评估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实验室获批省教育厅省属高校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作为学院学科建设支撑方向为化工学院申报和获批省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单位以及一级博士点、省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张志强教授和雷芃教授作为重点实验室和团队的奠基者,对团队发展方向的谋划、决策起到了定向把关的作用,他们多次组织团队的学术研讨会,着力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为团队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人才保障。与此同时,张志强教授还一直默默为团队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他主动为团队解决困难,积极协调校内外各种资源,向社会大力推介团队成果及科技项目立项等情况,在为团队争取到经费支持的同时,也扩大了团队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提升了团队乃至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团队中的董岩老师负责产品的核磁检测,对于实验室里的各种检测设备他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十多年前由胡知之教授引进社会资金购置的设备现在依然非常先进,常用的仪器一应俱全,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和高精密度,从而使分析鉴定的结果更专业,对于研发过程也更具指导性。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团队的自身成长是团队一直保持活力的最重要因素,在引进吸纳鲁云华博士、李晓博士、胡君一博士、刘依萱博士等高端人才的同时,自己培养的博士生肖国勇、王永飞和硕士生赵洪斌、房庆旭、董岩、拜武、李明光等已经成长为团队的核心成员与骨干,2005年团队获得鞍山市十大青年标杆集体称号,2007年团队获批省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十年一剑 剑指苍穹科研目标的实现与实验目的的达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实验不顺利是常事,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2006年团队在对未来显示领域的产业发展趋势判断基础上,选择了开发无色透明耐高温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方向。在历时10余年的项目研发过程中,他们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各种科技项目经费和社会资金的支持额达到1560余万元。团队负责人胡知之谈了这样的感受:科研工作能否启动和推进,首要的是研究经费的持续获得。此外,就是要有一支把工作当成事业去做和富有牺牲精神的人组成的团队。2006年,团队引进了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成归来的鲁云华博士,她读博期间一直从事聚酰亚胺基础实验开发工作,为团队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视角,特别是关于聚酰亚胺材料在航天领域应用的重要性。在实验室开展小试实验过程中,作为团队聚酰亚胺研发方向的急先锋,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攻读博士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极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基于聚酰亚胺的气体分离膜材和碳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果,为团队拓宽产品研发方向、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在那一年,胡君一博士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名校的经历和成果的叠加让他很快筹措到社会资金50万元并建起了自己的实验室。被团队吸纳进来后,他不讲条件不惧风险,为了项目顺利进行,把“全部家当”都贡献出来,这也为当时资金紧张的项目组解了燃眉之急。如今他那些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几乎都已“献身科研”了,换来的是一项项日益精准的数据和越来越先进的配方。还是在那一年,团队中最年轻的教师王永飞正在读研二,当年的他是同学中的佼佼者,在提前完成研究生课题后加入了团队。那时的他就像一个独行侠,每天早出晚归埋头实验。一年时间之后,他拿出了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成果:成功地实现了光化学反应的多反应器集成和放大实验。为了探索批量生产的工艺,需要进行多次循环放大实验,这时意想不到的考验来了,醋酸酐等反应试剂的腐蚀性和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紫外线让王永飞的眼睛受到了刺激而无法继续工作,无奈之下他只能退居“二线”,指导着防护升级、全副武装的学生们继续进行实验。实验留给他的另一个“烙印”是嗅觉的衰退,他说他要像“猎犬”一样专心才能捕捉到不及正常人一半的味道。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团队放宽视野,着眼于国际化电子材料领域产业链的材料供应布局,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2009年到2016年之间,先后与日本、韩国、台湾等多家国际知名的大型电子产品企业研究所合作,组建了以聘请的海外技术专家木村勝教授为首的海外研发团队,并于2010年获批省海外研发团队项目。在七年多的合作过程中,共进行了80多次的技术交流活动,团队成员刘依萱博士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承担了现场翻译、资料整理和接待安排海外专家所有行程等工作,她的专业、优雅与严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这也是团队分工与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他们在提高工程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完成了CPI薄膜的中试卷膜的工艺优化,单体原料纯度、品质以及质量的稳定控制,达到业内一级材料供应商水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就要有放弃有坚守。在胡知之教授带领下,大家通力合作攻克重重难关,历经10年终于在2016年完成了全部国产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材料单体的小试、中试和批量生产,以及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制备的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工作,并由此与航天事业结缘。2016年9月,30微米CPI卷膜作为嫦娥五号着陆器多层热控组件被采用,2017年4月,42微米CPI卷膜作为火星探测车集热器光学组件材料被采用。 他们深知国家急需就是政治任务,更是难得的荣誉,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无论是“月球定制”还是“火星定制”都不能有丝毫差错。由于每个数据变化都需要在现场及时调整,为确保万无一失,这两项任务都是胡知之教授带着助手赵洪斌老师完成的。赵洪斌回忆说,2016年8月,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胡知之教授和他来到了扬州一家企业进行航天应用某规格CPI薄膜国内首次生产调试,在近300度的炉口挥汗如雨反复观察分析,根据出膜情况不断调整设备参数。半个多月的“蒸”“烤”模式之后,配方和技术都更加稳定,完全合乎航天使用标准。于是他们又像绣花一样细致,一寸一寸地把不及头发丝一半厚度的的CPI薄膜拉出收卷。市场导向 校企携手作为辽宁省重点成果转化项目,2017年辽宁科技大学与奥克控股集团公司展开全面技术合作,顺利启动了“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全产业链建设示范项目”。CPI薄膜制备技术,终于从实验室迈向了工程化批量生产之路。奥克控股集团公司先后投资4亿元人民币在鞍山、辽阳两地建厂。其中辽阳市辽化芳烃基地项目当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预计年底前竣工,明年即将投产。同时“奥克”在鞍山投资2亿元人民币,建设年产氟化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薄膜200万平方米的薄膜生产基地,建成达产后,计划年销售CPI薄膜120万平,年销售额将实现10亿元。今后他们还将与我国某知名手机品牌合作,发挥聚酰亚胺CPI膜特有的柔性特征,将其应用于电子产品的柔性显示器上。更可观的前景在于,未来的折叠手机、折叠电视屏幕等,都可以用柔软的CPI薄膜替代原本坚硬的屏幕,令我们未来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柔软和舒适。胡知之教授说他的科研初心就是要研制出实用化的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落地与实现,因过程的复杂和步骤多使得成功成为小概率事件。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技术,需经过小试、中试放大、工程化实验、全套工艺参数的优化与论证;不仅如此,还要有新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市场发展趋势的吻合度、投资额度、市场和应用场景是否已经或即将形成较大规模、产品可应用领域的多样性等一系列的评估与评价。产品工程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小概率放大,是基于把每一个环节的可能性、可行性充分放大,才能实现最后结果的放大。团队确立科研方向,首先要有对未来的正确预判,并在此趋势下进行技术储备。他认为团队的负责人要有牺牲精神,也要有把有利因素进行科学配置的能力。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支持也不可或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形成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科技成果转化中受益、各种相关要素与资源都愿意参与到成果转化过程中来的良好氛围。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团队负责人胡知之教授是一个学术严谨、善于创新、吃苦耐劳、勇于担责的人,同时又是乐观豁达、重情义讲情怀的人,是一个追求真相和原理的学术人,是一个具有创新思想的探路人。作为我省优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多年来他获得了“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而他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是应邀到天安门观礼台观礼、在学校校庆70周年作为教师代表讲话。正如他在辽科大70周年校庆发言时说过“我生在钢院,我是钢院人”。也正是这份钢院情怀让他攻读完博士学位后放弃了在国外继续发展的机会回到辽科大。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他们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着一样的情怀一样的热血一样的担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团队在工程化试验现场的技术负责人,赵洪斌老师不畏辛苦、勇于承担责任,自从加入团队,他就没有了寒暑假的概念,各种长短途出差也是家常便饭。他克服各种困难坚守在第一线,亲力亲为带领实验人员完成了整个项目各阶段的工程化试验,为项目顺利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他而言,与团队共进退是不二的选择,哪怕是留下遗憾。他2008年考取博士,在读博的过程中,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项目上。他是各级项目的立项报告起草者、是项目技术交流研讨活动执行者、是与国外企业合作时我方技术开发工作的担当者、是聚酰亚胺项目的工程化实验的操作者,而这些都是无法形成博士论文发表的。2018年项目成果转化落地,他负责工艺对接,企业实验室两头跑,里里外外一把手,为此他不得不做出取舍:一边事关整个团队前途和项目能否顺利转化成功,一边是自己一拖再拖的博士论文,一边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牵,一边是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所系。最终,他选择放弃博士学位,全力以赴投入到团队工作中。肖国勇老师一直记得自己当初在迷茫之际胡知之老师给予的鼓励和方向感,“敏于行纳于言”的他对自己在团队中一直负责管理大型仪器和测试材料等工作,还积极参与二胺的研发和工业化设计工作。现在他自己也带研究生了,可是他在团队中的“老本行”却一直没有改,依旧一如既往默默付出。迟海军老师是团队的奠基者之一,20年来团队所有的数据测试都出自于他,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必不可少,从未缺席”。而这份坚持的背后,也有因为时间和工作性质的关系不得不做出的巨大牺牲。现在迟海军还是一名讲师,而与他同期入校的同事们,大都已晋升了教授、副教授。在团队里,止步于讲师职称的不止迟海军老师一个人。甚至,因为团队的成果无法量化到个人以及成果无法以论文形式发表等原因,几位老师的聘期考核不合格,胡知之教授只好把他的工作量分给大家。在科研同时,团队不忘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的使命,默默耕耘、协同合作,相互支持培养了2位博士、7位博士研究生在读,近百名硕士,300余名本科毕业生。前路犹长 未来可期科研团队的土壤在高校。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政策的调整,辽科大与时俱进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助推了学校教师科研项目的迅速转化。近3年学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累计签约数634个、签约金额2.18亿元,并于2019年成功入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全国百强单位。在与团队成员的交流中他们告诉记者,国家、省、市、企业及学校政策的支持和团队自身的使命感是支撑团队发展的不竭动力。2016年开始,胡知之教授与留日归国博士王月副教授联合培养博士生,就PI作为生物传感器电极基材性能研究、拓宽PI材料的应用范围开展合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并已经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2018年,团队就开始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建设任务,2020年又承担了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伴随着团队的发展壮大,今后团队将基于CPI薄膜材料研究成果,开展跨学科的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团队成员李晓教授的课题组将开发柔性OLED器件制备技术和性能评价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周艳文教授课题组将开发基于PI薄膜的各种复合导电、导热、抗静电等功能性薄膜材料,为学校材料科学学科方向建设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蓄势增能,为今后技术成果转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长风破浪,直挂云帆。在收获到诸多荣誉和祝福的时候,他们的目标依然清晰而坚定。他们告诉记者,一切才刚刚开始,团队还一直走在成果转化和不断科研奋斗的路上。我们也祝愿,这支充满斗志的团队能够一直以奋斗者的姿态走得更稳更远。来源:辽宁科技大学 策划 | 大学生通讯社 素材来源 | 科大新闻网 编辑 | 刘美麟 责编 | 马洪涛 孙广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