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年粮油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花生油近年来增长迅速变色巷

2019年粮油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花生油近年来增长迅速

我国油脂科技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起步时主要以国内自主开发技术为主,局限在皂粒、脂肪酸、甘油等产品,技术较为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油脂科技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有了明显的扩大,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油脂科技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至今,国外大型跨国企业纷纷进入国内油脂科技领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同时,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纷纷新建或扩建生产装置,企业生产规模与集中度大幅提高,油脂科技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粮油行业产业链较长,涉及到农业及初加工公司以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产业链为基础,主要加工环节包括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油脂科技工艺等,主要产品包括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等,产业链下游为商业零售业、餐饮服务业、食品加工业、饲料业以及化工业。食用油产销良好,总量处于缓慢上升趋势食用油按照品类可分为食用动物油和食用植物油。在我国消费结构中,食用植物油占据了主导地位,食用动物油占比较低。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数据,2017/18市场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量达2,963万吨,2012/13市场年度至2017/18市场年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5%;2017/18市场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达3,440万吨,2012/13市场年度至2017/18市场年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4%。按照包装方式划分,食用植物油可分为散装油、中包装食用油以及小包装食用油。近年来,随着国家关于限制散装油销售相关法规的不断出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意识,散装油消费量逐渐减少,中小包装食用油消费量逐渐上升,占据着食用油市场的主要地位。小包装食用植物油按照细分油种可以分为大豆油、调和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品类。从销售量来看,销售价格相对便宜的油种,如大豆油、食用调和油、菜籽油等依然占据小包装食用植物油的主要部分,销售量占比超过80%。从销售额来看,销售价格相对较高的花生油占比最高,2018年销售额占比超过20%。金龙鱼中国小包装食用植物油行业占据领先的市场份额。根据尼尔森数据,按销售量统计,公司2016年、2017年及2018年的销售份额分别为40.1%、39.5%及39.8%,均领先于竞争对手。我国小包装食用植物油销售份额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餐饮行业的发展有效的的促进了行业发展因素1、法律规范及产业政策为行业发展构建良好环境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进行规范。上述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进一步规范了食品行业市场,有效保护了消费者以及食品企业的利益,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游粮食收储改革不断深化近几年,我国不断推进粮食收储体制改革,粮食收储和流通按照既坚持市场导向,又注重发挥政府支持和调控作用的原则推进。2014年,国家取消了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并在东北和内蒙古启动了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有所提高,大豆面积、产量实现双增。2016年,国家取消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收储制度的改革激活了市场和产业链,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增强,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减少。目前,小麦和水稻仍然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8年,国家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进一步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市场化购销发挥主导作用。3、消费升级催生新的市场机会我国食品行业的终端需求主要来源于家庭消费、餐饮业和食品制造业三方面。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家庭消费、餐饮业和食品制造业对于食品的需求均保持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餐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同时,消费者对于餐饮的消费需求已经从简单的“安全、卫生”提升到了“营养、健康、美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于上游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具有规模优势、品质优势、新产品开发优势的食品企业的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外卖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用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餐饮收入从2010年的17,64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2,71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68%。餐饮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厨房食品行业的市场需求。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食用油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来源: 前瞻网

本觉

2020年中国粮油加工行业细分行业市场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粮油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加工行业,粮油加工主要包括粮食的储存以及植物油的加工工序。粮食储存主要包括大豆、花生、芝麻等食用油原料的储存。油脂油料加工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油菜籽、大豆、花生、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亚麻籽等八大油料的总产量为6,348.8万吨,较2017年的6,020.9万吨增产327.9万吨,增长5.4%。食用植物油在我国消费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食用动物油占比较低。2019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3,576万吨,相比于2018年增加136万吨,增幅4.0%,呈平稳增长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食用油市场的竞争已不再是供应量层面的竞争,而是逐渐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端化需求的方向靠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用油的消费需求从追求实惠向追求高品质转变。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提高油脂自给率的战略,食用油在供应端呈现多元化态势,米糠油、玉米油、葵花油、茶籽油、橄榄油、藻油及微生物油脂等品种不断涌现。同时,随着食用植物油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油脂专业加工的技术水平、研发水平日益提升。此外,随着国家对油脂工业环境保护、安全、职业健康、节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老旧的油脂加工企业需进行系统化升级改造。油脂工业的新油品、新技术、新趋势促使食用油加工企业提高油脂产品品质、多元化油脂产品种类以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一过程促进了工厂和设备的升级改造,进而为上游的专业工程服务行业供应商带来广阔的业务机会。大米加工行业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同时也是大米生产第一大国和消费第一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结构的变化调整,畜牧业快速发展,奶业、水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消费者对于大米等传统主食的需求进入了稳定阶段。从2013年开始,我国大米消费量保持相对稳定,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消费量保持在1.43亿吨上下。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未来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提升和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发展,消费者对于优质大米、品牌大米的需求将继续提升,促进加工企业对于优质大米的生产和供应增加。而加工企业对于优质大米生产涉及的设备和工艺、工厂构造升级改造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这对于上游的高技术含量专业工程服务行业供应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生产线改造、车间技术升级等方面创造了更多业务机会。面粉加工行业面粉主要是指由小麦加工而成的产品。国内面粉加工行业整合加速,大型面粉企业持续扩张产能,国内现已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数据显示,国内面粉加工行业前三名企业五得利、益海嘉里以及中粮集团面粉产量约占全国的30%,这三大企业未来产能仍将进一步扩大。随着面粉行业规模化和集团化趋势的加快,小麦制粉企业预计将继续减少,面粉加工企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行业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玉米加工行业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6年以来,我国玉米消费量保持稳定,2019年中国玉米消费量达到2.79亿吨,比2018年增加近500万吨,呈稳步增长态势。饲料加工行业我国的饲料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产值、规模和相关饲料机械及配套产业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方向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发展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推广安全环保饲料产品,构建精准配方技术体系作为最主要任务之一。未来,随着饲料行业规模化程度和集中度的提升,饲料加工企业对于厂房改建扩建,生产线效率提升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将为上游专业工程服务供应商提供广阔的业务增长空间。粮食仓储物流行业我国粮食仓储物流工程行业已由原来的国家计划建设阶段发展至市场化建设阶段。经历二十余年发展,我国的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种新技术、新仓型、新设备得到了大力推广,部分地区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具有高效的作业方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我国粮食物流体系将向储运技术现代化、信息检测网络化、流通过程无缝化等方向发展,这将为上游粮油专业工程服务供应商带来大量业务机会。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粮油加工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荷尔蒙

2020年1-9月全国粮油食品行业零售市场分析:零售额超万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95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1428亿元,增长2.4%。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46588亿元,下降7.2%。从粮油、食品类零售情况来看,2020年9月份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1389亿元,同比增长7.8%;1-9月,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1111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6%。2020年各月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及同比增速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增速来看,2020年1-9月,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加10.6%,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7.8个百分点。2020年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速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不离于宗

2019-2021年中国粮食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粮食人均占有量2017年印度不同类型农作物产量2016-2018年芬兰有机农作物产量比重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同时中国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中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目前,科技助力粮食增产的态势明显,中国粮食产业向着专业化、高级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2019-2021年中国粮食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95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核心观点中国粮食产区集中化,科技助力粮食生产2017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2019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3722万吨。中国粮业遵循比较效益规律将进一步向主产区集中,形成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中国粮食行业市场竞争高级化,交易电商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将由国内局部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全方位竞争,将由单纯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创新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粮食电商主要有粮食网上期货交易B2B、国家储备粮拍卖交易G2B、商品电子交易B2B、网络零售模式、粮食企业O2O模式、粮食网上交易会模式、粮多多创新模式等七种模式。中国粮食加工业由粗放向精细加工转型,未来有望打造多领域全覆盖的产业链目前,中国很多水稻加工企业由粗放向精深加工转型。如益海嘉里新型循环经济产业模式,米糠利用率达60%~70%,实现了从传统粗放型加工模式向精深加工的“吃干榨净”式加工模式转变。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粮食行业市场体系粮食行业是指从事粮食相关性质的生产、服务的单位或者个体组织结构体系的总称。粮食市场体系包括三部分:初级市场(粮食交易所和集贸市场)、中级市场(批发市场)、高级市场(期货市场)。中国粮食安全成就: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达到6.39亿吨,2015年达到6.61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2018年产量近6.58亿吨,比1996年的5.00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年的3.00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0亿吨的近6倍。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粮食产量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合理区间,除少数年份外,一般保持在±6%的范围之内。中国粮食安全成就:谷物供应基本自给2018年,谷物产量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亿吨增加1.6亿吨。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且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实现谷物供应基本自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粮食安全成就: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中国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总体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2017年,中国粮食物流总量达到4.8亿吨,其中跨省物流量2.3亿吨。中国粮食安全成就: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1660万人,较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了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且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71元人民币,实际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7个百分点。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粮食获取能力,贫困人口粮谷类食物摄入量稳定增加。全球小麦生产区域从各大洲小麦产量分布情况上看,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种植面积约占全球45%,欧洲和美洲分别以25%和20%分列二至三位,各州小麦面积比重基本与小麦产量分布一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小麦适合生长在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的土壤,而非洲地区和南美洲沙漠遍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麦生长的可能。全球小麦消费量变化趋势分析2012到2016年全球小麦消费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达到7401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2017年小麦消费量有所减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欧美国家降雨过量,影响到小麦作物。尤其是法国和加拿大,2017年连续性的降雨导致麦田虫害增多,从而导致小麦产量减少,进而影响消费量减少。中国小麦生产规模:产量相对稳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的种植面虽然存在波动,但波动曲线比较合理。2018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24268千公顷,产量13143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农业用地面积减少的影响,预计未来中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不会有大规模的提升,在耕种面积不提升的前提下实现增产是未来小麦的发展方向。中国小麦进口贸易:进口国别分布相对集中从进口国别分布上看,中国小麦进口国别较为集中,主要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2017-2018年加拿大和美国出口中国的小麦出现大幅度下滑。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使得商贸热度下降,贸易壁垒重铸是美国出口中国小麦数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中国小麦加工业分析:大企业产能有望持续扩张近年来,中国面粉加工行业整合加速进行,大型面粉企业持续扩张产能,国内现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体系。目前,中国国内面粉加工行业三大巨头五得利面粉集团、益海嘉里面粉集团以及中粮集团面粉产量约占全国的30%。可以预计的是,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及整合能力,这三大巨头未来产能仍将进一步扩大。全球水稻生产区域:亚洲是核心产区世界水稻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年产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2018/19年度,中国大米产量预计占全球产量的28.9%。产量排名第二的是印度,印度的大部分农业都是基础的传统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但是印度有过半的人都是以农业为生,同时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印度的大米产量占全球约23.1%的比重。中国水稻生产区域:黑龙江突出粮仓优势2017年,中国水稻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省份有9个,其中有中国粮仓之称的黑龙江以2819.3万吨的产量排在首位。除此之外江浙地区和两湖两广地区优势明显。原因在于这些地段亚热带季风区,即使冬季光热也较为充足,能够满足秋稻的生长条件。中国水稻生产规模:产量波动上升从生产方面来看,中国国内粮食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个别年份偶有波动。以2018年为例,水稻产量出现下降情况,政府下调最低收购价水平和银行对粮食企业惜贷都是主要原因。中国水稻消费情况:稻谷价格稳中趋弱(二)通过对比近几年中国稻米价格可发现: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存在明显的价格刚性,稻谷价格下跌和最低价收购启动将是大概率态势。如果因灾减产,由于库存较大,也不能根本改变产大于需的局面,但稻谷市场价格将止跌反弹,小幅上升。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后期国内稻谷市场价格走势并不乐观,但是由于最低价收购价的存在,中国稻米价格并不会出现雪崩式的坍塌。中国水稻加工业分析: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部分水稻加工企业的关停给了龙头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契机,使得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2018年,中国四大稻米加工企业市场份额共占80%,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越发拥挤。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行业集中度的上升可加快稻米加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全球玉米生产消费规模:产消天平被打破2015年以来,全球玉米生产消费比一直处于临界点,2017年消费量首次超过生产量,全球玉米的消费缺口愈发明显。受世界生产燃料乙醇和非乙醇FSI的增长和家禽养殖业市场的回暖的影响,玉米需求增加,而国际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受厄尔尼诺现象冲击导致玉米产量下滑,生产消费天平杠杆最终被打破。全球玉米生产消费区域:美国是生产消费核心区从产量分布上看,2018年美国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2.6%,巴西占全球的9.0%,欧盟占5.7%,为全球玉米产量前三的国家和地区。从消费量格局看,2018年美国玉米消费量占全球整体消费量的27.2%,巴西玉米消费量占5.8%,欧盟消费量占7.7%。对比而言,玉米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中国玉米生产区域:分布较为集中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境内玉米布局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2018年,中国玉米总产量为25717.4万吨,其中排名前5的省份有4个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五省总产量为14440.7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56%。中国玉米消费情况:供过于求现状逐渐好转过去10年中国玉米供过于求状况十分明显,自2015年底,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来,玉米产量持续下滑,总需求量明显回升。数据显示:2018年玉米产量首次高于需求量,中国市场供过于求现象得到扭转。中国玉米加工业分析:全球地位突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产生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玉米加工类产品加工量均以每10年1000万吨的速度增长,主要增长速度最快的玉米加工产品是淀粉和酒精。其中淀粉、赖氨酸、味精和麦芽糖的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2%、60%、68%和85%,玉米加工产品在全球的地位日渐突出。中国粮食市场典型企业分析:中粮集团中粮集团核心主业分析在近两年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探索中,中粮首要解决的就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定位问题,聚焦粮油糖棉核心主业发展。在资源向主业聚焦倾斜的带动下。2017年业务经营量约1.5亿吨,其中糖棉核心主业经营量5721万吨。为了做好中国粮油领域国家队长的角色,预计未来中粮集团投资将进一步向核心主业倾斜。中国粮食市场典型企业分析:北大荒企业北大荒经营情况分析2015-2018年,北大荒整体营收状况比较良好,在营业收入略有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仍能保持稳定增长。从宏观环境上看,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产业。至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连续多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锁定在“三农”领域,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北大荒等大型公司因此受益。从公司层面分析,北大荒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公司整体运行效率得到保障,从而实现了公司整体经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生产展望:粮食产区集中化2017年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8%,2019主产区累计收购秋粮3722万吨。分品种看,中晚籼稻1708万吨、粳稻838万吨、玉米1065万吨,大豆111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粮业遵循比较效益规律将进一步向主产区,包括向国家级主产区和各地区域级主产区集中,形成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粮食主产区将成为中国农业粮食结构调整的稳定器,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生产展望:科技助力粮食增产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到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我国农业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科技助力粮食增产。市场展望:交易电商化中国粮业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日益走向商务电子化。目前,中国粮食电商主要有粮食网上期货交易B2B、国家储备粮拍卖交易G2B、商品电子交易B2B、网络零售模式、粮食企业O2O模式、粮食网上交易会模式、粮多多创新模式等七种模式。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贸易、消费大国,粮食电商将是一个大的发展空间,优越的现代交易方式将促使粮业越来越向电子化商务发展。来源: 艾媒网

东北部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发布

粮食安全作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关乎各国的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引发各国恐慌性囤积食品。疫情当前,不少国家意识到,粮食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多国也纷纷禁止粮食出口。仅截止到三月底就有至少六个国家发布了关于粮食或食品出口的禁令。疫情背景下会不会发生全球粮食危机?这似乎成了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4、5月会出现最糟状况。那么,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如何?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对粮食的需求十分旺盛,粮食产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同比增长0.9%,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已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2020年4月2日,商务部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口粮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消费者无需囤粮。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20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报告》从粮食行业相关概述、全球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国内粮食行业发展现状、粮食行业重点企业分析以及粮食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五大方面剖析了我国粮食行业,为粮食行业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参考信息。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粮食行业相关概述粮食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脂肪等。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PART2:全球粮食行业发展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特点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快,但不够稳定;另外就是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不平衡。PART3:国内粮食行业发展现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已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PART4:粮食行业核心企业分析中粮集团有限公司(COFCO)是立足中国的国际一流粮食企业,是全球布局、全产业链、拥有最大市场和发展潜力的农业及粮油食品企业,集贸易、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投资控股公司。中粮集团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粮食企业,构建具有中粮特色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国有企业,中粮集团历经70年发展,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领先优势,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粮、油、糖、棉为核心主业,覆盖稻谷、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糖、棉花等农作物品种以及生物能源,同时涉及食品、金融、地产等行业。PART5:粮食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引起国内消费者关注。4月2日,商务部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口粮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消费者无需囤粮。据中国工程院人士分析:我国粮食供需预测2020年和2030年能够达到口粮(主要指稻谷、小麦)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总体供需平衡且有保障。PART6:附录

双瞳

中国粮油市场分析报告 2019年中国棉花市场分析

来源:粮油市场报作者:刘佳 核心提示2019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单产较上年均有所下降,总体产量小幅减产。展望2020年,棉花市场供应端形势较为明朗,种植面积预计小幅收窄,在没有极端天气影响的情况下,产量预计较为稳定,2019年底结转库存处于高位,2020年预计棉花供应较为充足。新年度主要变数还是集中在需求端,宏观经济环境走弱、原油等大宗商品走势、中美贸易争端的最终走向等因素都将对棉花市场下游产业造成深远影响,从而影响棉花的生产消费。2019年我国棉花市场概述(一)2019年国内棉花量质双减2019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单产较上年均有所下降,总体产量小幅减产。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棉花产量588.9万吨,同比减少21.3万吨,下降3.5%;2019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为3339.2千公顷(5008.8万亩),同比减少15.2千公顷(22.8万亩),下降0.5%;2019年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为1763.7公斤/公顷(117.6公斤/亩),同比减少55.6公斤/公顷(3.7公斤/亩),下降3.1%。新花质量方面,今年疆内新加工皮棉质量普遍不及上年。北疆奎屯、精河等地区企业反馈,今年双29以上资源占比明显减少,或是受棉花生长初期低温而夏季温度又过高影响;南疆除巴州地区外,阿克苏地区及喀什部分地区反馈的情况不甚乐观,除了长度、强力普遍不及上年,而且马值偏高,严重影响皮棉指标。(二)储备棉轮入提振市场2019/2020年度,由于市场供应较为充裕,储备棉轮出较上年明显减少。由于上年轮出后经过4年去库存进程,储备棉总量总体还余251万吨左右,2019年新棉收购期间,实现了业内猜测的储备棉轮入。2019年4月30日,国储棉发布了《2019年储备棉轮出细则》,本年度储备棉轮出时间为2019年5月5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的国家法定工作日,轮出总量在100吨左右,销售底价随行就市动态确定。2019年棉花主要轮出2014~2015年轮入的棉花,成交价格总体低于往年。本年度储备棉轮出挂牌量共116.23万吨,较上年减少316.1万吨;成交99.62万吨,成交率85.68%;成交均价12607.5元/吨,较上年下降14.4%;其中纺织企业成交58.74万吨,非纺织企业成交40.88万吨;新疆棉成交53.79万吨,成交均价12794元/吨,地方棉成交45.83万吨,成交均价12444元/吨。2019年11月14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储备棉轮入公告,2019年12月2日起,中储棉将开始轮入补库,收储新疆棉50万吨,轮出总体上减少了市场上棉花供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季节性供应压力,轮入消息也在一段时期内起到了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三)棉花进口数量总体高于上年本年度上半年由于进口政策松口,且进口棉较国内棉花有价格优势,进口数量较上年明显上升。8月以来,受制于下游购销低迷,及国内棉花价格下滑,进口棉失去比价优势的原因,进口棉数量显著回落。总体进口数量处于近年来高位。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169万吨,同比增加21.6%。2019年我国最大棉花进口国从美国转为巴西,本年度我国进口美棉34.4万吨,巴西37.2万吨,印度22.1万吨。进口配额方面,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2019年棉花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进口配额申请有关事项的公告》,确定2019年发放80万吨的棉花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税率进口配额,全部为非国营贸易配额。2019年发放的80万吨滑准税配额适用新的滑准税率计算公式。新的滑准税税率相当于给进口棉关税下调0~2个百分点的税率。新滑准税下最多可比原来降低297元/吨成本。2019年棉纱进口数量较上年有所下滑。本年度上半年中国进口棉纱的数量增长,从6月份以后棉纱进口的数据同比开始下滑,全年进口数量总体下降。据海关统计,2019年1~11月进口棉纱179.01万吨,同比下滑6.9%。从进口纱的分国数据来看,来自越南、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口量都是稳定或者增长的,印度由于价格过高从6月后进口数量下降明显。(四)棉花库存高企,郑棉仓单压力巨大由于本年度下游消费萎缩,棉花库存高企,郑棉仓单压力巨大。2019年12月全国棉花商业库存总量约518.65万吨,同比增长4.6%;全国棉花工业库存约73.3万吨,同比减少15.77%。本年度年末库存591.95万吨,处于5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本年度,棉花工业库存显著累积,高于以往同期,压制补库力度。淡季来临之后,由于下游订单不足、成品销路不畅,工业库存显著降幅。至本年末订单略有复苏迹象,但补库热度不高。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截至本年末,被抽样调查企业棉花平均库存使用天数约为31.9天,环比减少4.5天,同比减少8.4天。本年度仓单压力成为棉花期货市场的一大特点,本年度郑棉仓单数量又创新高,2018年开始启用新疆交割库后注册仓单的量便开始大幅增加,2019年随着盘面套保、基差点价的采销模式逐渐在上下游普及,愿意注册仓单的上游企业明显增加。2019年12月31日,郑棉仓单26591张,共106.4万吨,较上年同期上涨77.05%。套保压力是现货压力没解决前施加在期货上及棉价上的压力,一旦现货流动性压力加大,仓单带给盘面的压力会更大。(五)消费端棉纺产业链表现疲软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19/2020年度中国棉花消费量758.89万吨,同比下降5.0%,产需缺口174.59万吨,较上年收窄13.74万吨。2019年10月份以后,中美贸易谈判乐观预期虽推动棉花市场气氛略有好转,但产业链传导并不通畅,下游纺织市场销势明显差于往年。棉纱加工方面:一季度纺企试探性的行情回暖并未持续,二季度开始国内棉纱新订单跟进乏力,棉纱价格受供需影响回落。2019年纺企的利润普遍被压缩,哪怕是春秋两季的旺季,棉纱价格未见上涨走势。无论是产成品库存高还是利润下滑,纺企2019年的资金压力都比较大。部分纺企为了稳住客户订单而亏 本生产,少量纺企为了避免工人流失而维持常规品种生产。棉布加工方面:2019年棉布企业整体开机率处于往年平均水平以下,2019年1~11月,棉布产量为443.3亿米,同比下降2.2%。此外,由于下游需求减弱,棉布成品库存周转天数在2019年12月份达到31.44天,创近年新高。纺织品服装生产方面:纺织服装固定投资完成额依旧持续2018年初以来的萎缩趋势,纺织工业略有好转,但相对于前期的蓬勃发展,目前产业扩张有限,2019年纺服产业整体利润大幅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4%,为8年以来最低值,难以有效支撑产业扩张;2019年无论是固定投资完成额还是整体利润总额均再度下降。从纺服终端消费方面来看,月度消费自中美贸易摩擦开始零售服装类消费显著下滑,同比出现下降趋势。短期行业成品库存累积、产业传导不畅,冲击企业生产热情,开机率下调。整体而言,2019年中国的内销和出口数据反映很不乐观,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不断发酵,加速产业链向东南亚国家的转移,中国的纺织服装形势发展更加严峻。当前从坯布端的库存累积和下游后道的订单看不到太乐观的需求,后期关注产业链能否从被动去库转向主动补库,坯布端的库存能否顺利去化。假如市场信心恢复,产成品去库,棉纱厂可能提高开工率,增加原料采购。由于目前产业链的棉花库存偏低,如果需求转为乐观,带来的采购需求则会对棉花价格形成一波较强的支撑。(六)市场行情回顾2019年度,棉花市场供应充裕,需求受宏观经济形势打击萎缩明显,中美贸易争端阴影笼罩下棉花期价整体大幅下跌,现货价格受下游需求萎缩影响,价格持续下调。总体走势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19年1月至4月):市场价格开始恢复性增长。由于一季度中美双方保持密切磋商,不断释放贸易战缓和信号,提振棉花市场信心,且春节后国内纺织企业陆续恢复生产,市场询价增多,下游采购意愿加强,且进口棉的挤占压力明显缩小,国内现货市场好转,价格稳步上升。4月第一季度宏观数据出炉,中国经济第一季回暖迹象明显,多项宏观数据超预期。受经济形势提振,4月棉花期价走出一波小高潮。第二阶段(2019年5月至6月):贸易战阴影笼罩下期价断崖式下跌。5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署针对中国输美价值3250亿美元商品公布最高25%关税的加税清单,因加税清单中包括全部纺织品和服装,如实施将对下游纺织业造成很大打击,郑棉期价受此影响恐慌暴跌,多头资金争相出逃,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5月中下旬郑棉期价经历两次跌停继续下探后小幅回弹,6月由于美国对墨西哥和印度贸易摩擦升级,以及中东地缘政局逐渐复杂,进一步打击期棉多头信心,期价一路下探一度下跌至12720元/吨的近年新低。第三阶段(2019年7月至9月):本阶段市场行情萎缩,价格继续下跌。由于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温,市场悲观情绪加重,郑棉期价随着美国确定9月开始对华32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实施,一度跌停至年度新低,后反弹乏力持续低位震荡;由于国内棉花下游消费疲弱,产成品库存持续高位,皮棉销售缓慢,期货价格持续低迷,拖累国内现货棉价继续下挫。第四阶段(2019年10月-12月底):宏观环境形势回暖,市场信心缓慢恢复,价格小幅上涨。受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以及储备棉轮入消息提振,中央储备棉将轮入50万吨新疆棉消息对市场心态形成较强支撑,加之现货市场下游走货情况有所好转,期现货价格小幅上涨。2019年国际棉花市场概述(一)全球棉花供需状况2019/2020年度除巴基斯坦由于大量降雨、病虫害等原因影响减产外,主要产棉国家棉花产量均有增长,全球棉花整体增产。USDA数据显示:2019/2020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增长37.4万吨至2636.8万吨。其中美国较上年增产52.4万吨至453.2万吨,印度增长43.4万吨至653.2万吨,巴西减少20万吨至252.6万吨,巴基斯坦减少82.7万吨至152.4万吨。2019/2020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总体下滑。据USDA报告显示,本年度全球棉花消费量2618.6万吨,较上年下降143.9万吨,降幅5.2%。进出口方面,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棉花出口国,2019/2020年度美棉出口预估359万吨,较上年增幅11.8%。截至2019年12月26日,2019/2020年度美棉累计销售总量已达242.5万吨。本年度当前累计签约率为67.5%,上年同期为71.3%。短期繁荣的美棉销售情况背后,年度后期的美棉销售仍存在较大压力。本年度巴西棉花产量及质量均表现明显提升,进口国采购意向增加,巴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国,棉花出口量大幅增加。据USDA12月预估报告,2019/2020年度巴西棉花出口预估192万吨,较上年增加46.2%。中美贸易摩擦氛围下,中国在对美棉花订单减少的同时,对巴西棉花的进口份额提升。2019年度巴西棉已占中国进口棉总比的22.06%,远高于上年的5%,预计2020年度占比还将继续上升。由于棉花总体增产,叠加消费量下滑,2019/2020年度中国范围外全球棉花期末库存增加67万吨至1025万吨。其中,美国期末库存预估120万吨,较上年度增长13.4%;印度期末库存194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9%。从2017/2018年度开始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期末及期初库存处于上升趋势中,这与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下游需求缩减有关。(二)市场行情回顾2019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棉花需求整体萎缩等影响,国际棉价呈现宽幅震荡态势,价格总体低于上年同期。第一阶段(2019年1月至3月):该阶段全球棉价震荡偏强。年初受到美元指数下跌,全球商品市场普涨,且基本面上多国新棉产量不及预期的影响,全球棉花供需缺口预期缩小,供需基本平衡。且该阶段中美贸易争端出现缓和态势,受中国将采购美棉消息影响,全球棉价普遍走强。第二阶段(2019年4月至7月):国际棉价大幅下跌。受该时期在USDA月度供需报告调增期末库存、产量大幅上调以及中美贸易战升级等因素影响,且多国宣布降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整体下行,多重利空作用市场,国际棉价整体呈直线下跌趋势。第三阶段(2019年8月至9月):中美贸易冲突持续升级加剧市场对棉花市场下游需求的担忧,国际棉价该阶段呈现底部震荡态势。第四阶段(2019年10月至12月底):受中美贸易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提振,市场对中国贸易商采购美棉信心提升,国际棉价普遍上浮,年底欧美多数国家迎来圣诞假期,市场波动受限,该阶段棉价整体恢复性增长。2020年我国棉花市场行情展望展望2020年,棉花市场供应端形势较为明朗,种植面积预计小幅收窄,在没有极端天气原因的情况下,产量预计较为稳定,2019年底结转库存处于高位,2020年预计棉花供应较为充足。新年度主要变数还是集中在需求端,宏观经济环境走弱、原油等大宗商品走势、中美贸易争端的最终走向等因素都将对棉花市场下游产业造成深远影响,从而影响棉花的生产消费。(一)利空因素1.中美贸易不确定性犹存。2019年12月15日,中美双方开始签订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具体条款,但关于中国进口美棉数量等相关条款有待进一步明确。2020年随着美国经济脆弱进一步显现,以及美国大选进入白热化阶段,未来谈判的进展将因美国大选走势和美国经济走势的变化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2.2020年棉花供应仍较为充足。2018/2019年度由于中国棉花产量和进口量的增加、储备棉抛储100万吨,加上前期较高的期初商业库存,供应方面较为充足,同时终端国内内销下滑,出口订单受到冲击,棉花价格大幅下跌,年度结转库存处于高位。且本年度新收储轮入50万吨新疆棉后,明年轮出数量是否上升也是影响供给压力的一个因素。2019/2020年度即使新棉产量小幅下降,总体供应仍将较为充足,棉花供应端压力仍存。3.下游需求疲弱难以提振。本年度下游消费端受到中美贸易争端的反复搅动,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市场信心难以恢复。终端的内销零售和出口数据同比下滑,同时化纤和粘胶对于棉花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强,中国化纤和粘胶生产基地不断投产仍然是大趋势,棉花消费难以看到明显的增量驱动。(二)利多因素1.2020年全球棉花种植面积整体收窄。根据美国《棉农杂志》2019年11~12月的调查,2020年美国意向植棉面积为1208.2万英亩,同比减少12%;2018/2019年度印度最低收购政策支撑印度棉价格走势偏强,下年度印度棉植棉意向可能相对乐观;2019年是中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三年一定”实施期最后一年,后期政策将如何制定尚不明朗,棉农处于等待观望状态。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初步调查显示,预计2020年新疆植棉面积3492.66万亩,较2019年下降1.1%。鉴于各棉花主产国补贴政策对棉花生产的支撑,下年度植棉意向整体可能稳中略有收窄。2.国内棉花供应压力有所疏解。新棉上市高峰期过后,国内现货供应压力在储备棉轮入与经营企业注册仓单双重作用下有所放缓。春节后在产业原料库存偏低的情况下,若宏观情绪稳定大概率会迎来一波补库,加上上市季结束带来的集中抛压减小,预计迎来一波开门红的行情。3.全球经济复苏预期较强。2019年11月全球主要经济体PMI出现回升。日元区PMI环比回升0.5个百分点,欧元区环比回升1个百分点,中国环比回升0.9个百分点。虽然美国PMI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但是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6.6万人、失业率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显示美国经济仍处于强势中。根据IMF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3.4%,较2019年加快0.4个百分点。宏观经济转好,对于棉纺类消费的提升有很强的带动作用。综上所述,在棉花消费内外双弱的情况下,目前郑棉估值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但在驱动方面无论向上还是向下的驱动都偏弱,预计新年度棉花价格仍处于区间震荡态势。若宏观经济环境改善明显,下游市场信心恢复,补库热情高涨,可实现一波涨势。新年度价格驱动还是在消费端的变化上。在中美贸易关系和宏观经济面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消费端难见起色。

六号门

疫情背景下粮油零售市场如何?2020年一季度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12.6%

中商情报网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3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50亿元,同比下降1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8.1%,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降幅比1—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1-3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9.0%。从粮油、食品类零售情况来看,2020年3月份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1239亿元,同比增长19.2%;2020年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85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6%。2019-2020年各月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及同比增速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增速来看,2020年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加12.6%,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1.6个百分点。2019-2020年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速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食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寒夜

专稿:每日粮油对当前国内粮油市场的全新解读

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粮食消费国和粮食进口国,我国粮食产业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着国人的食品消费,也对全球粮食贸易格局会产生深远影响。日前,由《粮油市场报》组织业内专家攥写的2019年中国粮食(稻谷大米、小麦面粉、玉米、大豆食用油)产业报告正式公布,汇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我国粮油食品市场在这过去几年的时代变迁。在此,每日粮油从中选取部分有价值的信息供业外人士参考——注:所截取内容仅为素材使用,并非原文观点。稻谷和大米大米,近年来在国内的消费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从东北、南方市场,向中部、西部和西北地区扩散,越来越的中国式快餐选用大米作为主食原料,因此,近年来整体大米消费呈现出一种逆势上行的态势——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由于肉蛋奶的消费增加,我国粮食的食用消费目前整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伴随着国人消费层次的提升,一些高档大米的需求市场也正在打开,最为瞩目的就是泰国香米、日本大米在国内一些特大城市热销。我们从《2019年中国稻谷大米产业报告》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中高端大米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华东地区,占比约1/3;其次是华北、华南和华中地区。从数据上来看,2018年,作为我国高端大米的有机大米产量约161.3万吨,较2011年增加118.4万吨,年复合增长率21%左右。伴随着国内大米消费市场的这种变化,我国大米供应端也在发生改变。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高端大米的流行,大米品牌开始逐渐由产地品牌向企业品牌转变,并走入消费者阶层。福临门、金龙鱼、北大荒、华润五丰等具有鲜明企业特征的大米品牌已经逐渐从东北大米、五常大米、万年贡米等这些传统的地域大米市场中走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天猫超市3元至5元一斤的中档米销售额增速达到近70%,远高于3元以下一斤的大米。而10元以上一斤的高端米销售额增速也达到近30%。小麦和面粉如果说大米的品牌影响力在产业的发展中的影响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的话,那么在小麦和面粉市场,拼的不是品牌,而是品质和规模——这是一种更加残酷,没有捷径的红海市场。根据《2019年中国小麦面粉产业报告》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面粉市场不断向细分市场拓展,国内面粉加工行业除了生产口粮面粉外,产品种类呈现多样化,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传统主食品等专用粉以及营养强化面粉、绿色面粉、预配合粉等不断涌现。针对这种市场格局,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扩大生产线,作为全球最大的面粉加工集团,五得利面粉集团目前拥有6省19地19个子公司,35个大型制粉车间,78条现代化面粉生产线,日处理小麦能力达4.205万吨,五得利系列面粉共有140多个品种,可广泛用于面包、饺子、拉面、面条、馒头、花卷、烙饼等面制品。这种碾压式的竞争,只要品质不出问题,基本在市场上都会处于不败之地。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面粉企业从1万多家发展到目前不足7000家,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五得利、益海嘉里、中粮集团三巨头日加工小麦约占全国七成以上,其他众多的面粉企业只有30%的份额。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细分的面粉竞争市场对上有种植业也带来了显著的影响。由于专用面粉需求的增多,2019年国内小麦播种面积3.45亿亩,较上年下降1.8%,其中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占比达33%,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玉米作为传统的主粮品种,自我国解决温饱之后,玉米其实离主粮的位置已经越来越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更多的玉米被用在饲料和工业加工领域。不过,作为我国最大的粮食品种,玉米种植面积最大,区域分布最广,种植弹性最大,因此,玉米问题重来也不是一件小问题。目前,我国玉米年产量约为2.5亿吨,但在消费市场,截止目前每日粮油都未收到权威可靠的数据,只有一点可以确定——玉米消费中,60%左右为饲料消费,另有30%左右为玉米深加工消费,其中玉米饲料消费整体较为平稳,而玉米深加工需求则对市场的价格变化最为关键。根据《2019年中国玉米产业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玉米淀粉加工形成以黑吉为主的东北阵营和以冀鲁为主的华北阵营,正有逐步向东北转移的趋势。目前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加工产能和实际加工量均已稳定地超过黄淮地区冀鲁豫皖的玉米加工能力和实际加工量。分省来看,山东省仍然是我国玉米淀粉和玉米深加工第一大省,黑龙江成为淀粉和玉米深加工第二大省,其后是吉林、河北等省区此外,随着东北本地玉米消费的增加,近两年东北玉米外调数量开始下降,东北和关内之间的玉米价差在缩小,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玉米价差也在缩小。大豆和食用油作为国内最早完成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大豆产业,近年来整体运营较为平稳,唯一变化的是规模化程度日益加深。根据《2019年中国大豆食用油产业报告》显示,目前山东、江苏、辽宁、广东、广西五省区的压榨产能已经占据了全国大半,随着新增产能的增加,该区域仍是国内大豆压榨企业、食用油行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这种沿海布局,也反过来使得进口大豆持续占据国内大豆压榨主流市场。数据显示,随着来宝农业、中纺集团先后并入中粮集团,中粮集团成 为我国最大的粮油企业。此外,由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近几年扩张速度较快,市场占有的比重逐年增大,其中国有企业占比约为23%,民营企业约占32%。另外,随着菜籽进口量的增加,目前国内油菜籽的压榨产能处于4000万吨以上,成为油籽压榨市场的一股新生力量——仅次于大豆压榨产能。而在下游领域,金龙鱼依旧是无法撼动的第一大食用油品牌,福临门位居次席也是稳如泰山。此外,自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多油并举措施,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以棕榈油、豆油等进口为主的油品依旧是国内食用油的主流——当然,这几年还增加了菜籽及菜籽油的进口。以上便是每日粮油对当前国内粮油市场的全新解读,需要说明的是,每日粮油作为自媒体,仅为传递市场信息,所有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交流。

雌节

2021粮油市场展望:供需结构可能转换 价格稳中偏强运行

来源:粮油市场报作者:朱险峰 李红超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不平衡、不稳定复苏特征,我国经济延续快速增长势头,全球粮食主产区天气情况不容乐观,粮食供需结构可能出现明显转换,国际粮食价格总体将稳中偏强。2020年,全球经济、贸易、金融市场普遍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呈现明显的分化走势,而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在疫情期间展现出自有的抗跌特性,国际粮食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V字型走势,价格波动幅度为近几年最大。2020年国际粮市主要特点2020年国际粮食市场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粮食价格先弱后强,价格中枢明显抬升;二是粮食市场呈现疫情升水;三是天气变化推升粮食价格。2020年前期,受疫情影响,经济行为出现停滞,全球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下行,但粮食作为必需品,疫情提升了粮食的居家需求,多个粮食生产国出台了控制粮食出口的政策措施,导致其价格跌幅明显低于原油、煤炭、金属等工业品。2020年6月份以来,我国疫情得到明显控制,经济活动从疫情中迅速恢复,但美欧、印度等海外国家疫情暴发,我国生猪存栏量大增,导致我国对国际市场玉米、大豆的需求明显提升。同时,为履行中美贸易承诺,我国持续扩大美国农产品的进口。2020年四季度以来,美国、黑海地区、欧洲等粮食主产区出现恶劣天气,进一步推升国际粮食市场价格。2020年12月,CRB粮食期货指数比2019年同期上涨16.93%。主要市场中,美国硬麦现货、芝加哥交易所软红冬麦期货月平均价格分别为202美元/吨、217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3.06%、9.6%;美国玉米现货、芝加哥交易所玉米期货月平均价格分别为164美元/吨、167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11.56%、14.38%。芝加哥糙米期货月平均价格为274美元/吨,同比上涨0.31%;泰国破碎率5%大米出口价格为510美元/吨,上涨26.23%;越南破碎率5%大米出口价格为502美元/吨,上涨31%。大豆市场,美国芝加哥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为431美元/吨,同比上涨31%;美国大豆现货价格为399美元/吨,上涨32.1%;巴西马德里亚角港口大豆FOB价为458美元/吨,同比上涨25.13%。2021年国际粮市影响因素预计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复苏仍不平衡。最近,一些国际机构对2021年全球经济发展提出了预测,普遍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复苏,但复苏仍会不平衡。IMF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将从2020年的萎缩4.4%大幅反弹至增长5.2%。经合组织2020年12月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全球GDP增速为4.2%,而2020年为-4.2%。其中,2021年美国经济将从2020年的下降3.7%转变为增长3.2%;欧元区经济从2020年的-7.5%转变为增长3.6%。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情况将主要受疫苗研发、推广情况影响。目前来看,2021年我国疫情稳定,基本控制,而海外国家在2021年大部分时间可能都需要限制措施和保持社会距离措施。乐观判断,在2021年4月份有更多的人接种疫苗后,海外疫情会逐步缓解;还有一些人认为,要到2021年7月份,美国等海外疫情才会真正好转。2021年全球经济恢复增长,对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都将产生推升性影响。拉尼娜现象仍会对农产品市场产生影响。美国气候预测中心认为,当前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拉尼娜现象通常会对多种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它会为澳大利亚等国带来更多降水,为全球粮食市场带来减产预期,会影响大豆、油菜籽、糖、咖啡等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从而推升粮食价格。2020年,拉尼娜天气现象对粮食生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在夏季,不良天气持续对生长期玉米、大豆等产生影响,这将进一步影响2021年的粮食产量。近期,一些国际机构已经连续下调了2021年南美玉米、大豆产量。上一次拉尼娜来临是2011年,当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粮食价格指数上涨了近四成。印度气象部门预计,2020年印度或遭遇罕见的冷冬。根据印度国家气象局的预测,受太平洋上空拉尼娜现象影响,未来3个月印度或频繁遭遇寒流侵扰,可能对大米供应产生影响。供需情况支撑粮食价格。当前,国际粮价总体处于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价格具备上升的空间和动能。从供需关系看,2020/2021年度全球粮食供需关系将继续好转,价格也具备上升的基础。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连续第三个月下调了20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测值,但是调低后的产量仍然创下历史最高纪录。FAO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产量为27.42亿吨,但仍比2019/2020年度增加1.3%;全球谷物用量为27.44亿吨,比2019/2020年度提高1.9%;全球谷物期末库存为8.664亿吨,库存用量比将下降到30.7%,低于2019/2020年度的31.8%,创下5年新低。2021年国际粮价走势预测小麦价格震荡小幅上行。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7.737亿吨,消费量为7.533亿吨,存在2040万吨的供应过剩,低于2019/2020年度3230万吨的过剩量。从供应上看,目前,澳大利亚收获工作也已经开始,俄罗斯将从2021年2月中旬实施出口配额及小麦出口关税,2020/2021年度剩余时间俄罗斯小麦出口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对小麦价格产生支撑。乌克兰国家农业科学院专家2020年12月底称,乌克兰大部分地区的冬季农作物状况令人满意,目前冬季农作物没有任何危险。从需求上看,我国需求仍有继续增长的空间。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11月份进口小麦80万吨,同比增长77.6%;1月至11月累计进口小麦749万吨,同比增长150.6%。美国农业部报告连续多次上调2020/2021年度中国小麦进口量,其中12月报告预测进口800万吨,大幅高于2019/2020年度的538万吨。2021年下半年,乐观的判断为,在2021年4月份接种疫苗后,疫情会逐步缓解,还有一些人认为要到2021年7月份。一些其他国家的需求也将明显提升,例如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北非国家预计将进口小麦2970万吨,比2019/2020年度提高7.1%。此外,2020年英国小麦严重减产,预计创下1981年以来的最低产量,因此其进口量也会大幅攀升,而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过渡期贸易协定于2020年底到期,英国未来与欧盟的贸易协议存在不确定性,预计将加速小麦进口。后续主要关注欧盟、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气状况。玉米价格上升空间较大。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11.436亿吨,消费量为11.516亿吨,存在800万吨的供应缺口;期末库存量为2.89亿吨,较2019/2020年度减少1440万吨;库存消费比为25.1%。从供应上看,阿根廷玉米播种面积低于早先预期。气象预报显示,受拉尼娜天气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东部地区的天气可能变得更为干燥,将威胁到即将进入关键生长期的作物单产潜力。一些分析师预计,2021年南美玉米产量将比美国农业部当前预测值低1500万吨,而乌克兰玉米产量也大幅下调到2900万吨。南美及乌克兰玉米出口潜力下降,玉米供应将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目前有机构预测,2021年美国玉米播种面积达到9115.9万英亩,略微高于2020年。从需求上看,我国的生猪存栏量从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中持续恢复,预计2021年再增加5000万头,玉米需求旺盛。同时,美国统计调查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当年我国已买入272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相比之下,我国在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承诺采购365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一些分析师认为,2021年我国将采购440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进口将主要集中在玉米、大豆等产品上。大豆先强后弱,总体上涨。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3.62亿吨,比2019/2020年度增加7.59%,创历史新高;期末库存量为8564万吨,较2019/2020年度下降982万吨;库存消费比为23.16%,下降3.8个百分点。从供应上看,目前美国2020/2021年度大豆出口销售总量达到5300万吨,相当于完成了2020年全年出口目标的90%。后期市场需求转向南美市场,南美巴西大豆将于2021年2~3月期间上市,但由于巴西大豆播种时遭遇干旱天气,阿根廷大豆主产区干旱情况目前仍未得到有效缓解,这种持续的干旱可能会对本年度巴西的大豆作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近期各机构纷纷持续下调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预估,而且未来3个月还有较大可能会大幅下调预测数据。因此,南美市场仍难以填补全球大豆供应的缺口。从需求上看,中国需求的增长是主要因素。2019年非洲猪瘟暴发后,目前中国养猪场已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需要豆粕来作为饲料。据美国农业部估计,2020/2021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预计将达到1亿吨,比2018/2019年度增长21%。总体看,预计2021年前期大豆价格仍可能延续上行走势,进入8、9月份后,受新年度产量增加影响,大豆价格将震荡略降。需关注美国新总统上台后,对中美贸易政策的调整。大米维持紧平衡,价格趋涨。预计2020/2021年度全球稻米产量为5.012亿吨,消费量4.977亿吨,库存消费比为35.97%,继续保持紧平衡。供应方面,因为生长期间天气条件良好,洪涝对非水浇地的破坏较小,泰国主季稻米产量预计增加5%,2020/2021年度泰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860万吨,与早先预测值一致,2019/2020年度为1766万吨;预计2020/2021年度越南大米产量为2700万吨,2019/2020年度为2715万吨,产量基本稳定。需求方面,2021年前期,国际市场对东南亚大米的需求仍会比较旺盛。越南粮食协会预测,由于中国、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客户急于购买大米,2021年第一季度越南大米将继续保持良好出口势头。其中,我国市场的需求成为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已成为柬埔寨大米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同时也已开始从印度进口大米,2021年还存在扩大贸易规模的可能性。2021年全球疫情影响的持续时间难以预测,从而使得各国粮食生产、出口政策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也难以预测,由于全球大米供应较为集中,因此,2021年国际大米价格波动风险也将加大。

咕噜牛

2018年中国食用油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食用油批发价格跌多涨少

食用油是指在制作食品过程中使用的动物或者植物油脂。由于动物油市场规模较小,所以本文章研究的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目前,我国食用油行业加强了对油料市场的管控,现处于健康消费整顿阶段。当前我国食用油行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2018年食用油行业的销售收入为7147.1亿元,同比下降28.3%,使得整个食用油行业的价格处于持续低迷状态。与此同时,系列化的食用油产品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食用油行业正处于健康消费整顿阶段1993年以前,我国食用油行业处于定量供应阶段,主要是由于我国油料加工业长期处于国家严格监管之下,油脂实行定量供应,食用油行业发展缓慢,产量难以满足需求。1994年至2010年,食用油行业逐渐市场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行业规模日益发展壮大,使我国食用油加工行业跃居全球前列。随着国内食用油行业的高速发展,油脂加工业不断扩张,加之植物油融资贸易兴盛,行业产能日益过剩,食用油行业开始进入整顿、去产能阶段。2017年以来,食用油行业接连出现市场混乱现象,国家对油脂油料政策调控加强,加之国民健康消费意识不断提高,食用油行业进入健康消费整顿阶段。食用油产量平稳增长中国地域广大,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的生长,加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选用的油料作物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因此食用油生产量也较丰富,同时,中国食用油的产品种类较多。在我国食用油消费结构中,食用植物油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数据,2017/18市场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量达2963万吨,2012/13市场年度至2017/18市场年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5%。结合来看,我国食用油的产量呈现小幅平稳增长状态。注:以上统计数据年度为当年10月至下年9月。食用油行业销售收入呈现下降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油的人均需求量每年都在增长,但是由于受国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国内部分原材料市场呈现下滑趋势,部分需要依赖进口,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2013-2018年,我国食用油行业销售收入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18年,我国食用油行业的销售收入为7147.1亿元,同比下降28.3%。食用油批发价格跌多涨少近年来,虽然随着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油的需求也相应有所增长;但由于国内油料连年丰收,加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货源充足,使得市场供给增长速度明显大于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导致中国食用油价格呈现持续低迷状态,市场上主要的食用油品种的零售价几乎接近了成本价。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2018年中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总体处于下降状态,在5月至8月份价格指数有所上涨,随后跌落,2018年12月中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同比下跌0.6%。整体来看,2018年我国食用油批发价格呈现跌多涨少的态势。系列化产品将成为食用油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从食用油行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食用油行业的产量规模以及品种都较为丰富,但由于不同的食用油其所含营养成分不同,以及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同,如北京人多爱色拉油,广州人多爱花生油,成都人偏爱菜籽油,而上海人的口味则较为丰富,色拉油、豆油和调和油并驾齐驱,可以看出,食用油品牌要想成为全国性的品牌,系列化的产品品种将成为重要的支撑点。除此之外,国内食用油市场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整个油脂市场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食用油的价格下调也将是食用油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食用油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来源: 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