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三年发16篇SCI,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校方:并未进程序封神劫

三年发16篇SCI,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校方:并未进程序

9月7日,一条“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当天,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一位工作人员回应封面新闻称,学校并没有授予孙光宇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未形成文件,希望不要把事情过度扩大。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文章介绍,孙光宇为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为什么会建议破格授予呢?是否有这样的合规程序?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当时孙光宇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觉得他成果突出,所以就这样提了一个建议,但学校也会有博士学位授予的相关政策,所以研究生院并没有授予他学位,这不是一个既成事实。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孙光宇。图片来源:西安交大新闻网文章介绍,孙光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众多世界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我们只能按规章制度来办事,我们也没有说会破坏我们学位授予规则。”该工作人员表示,孙光宇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事件已被外界扩大化了,学生确实是很优秀,如果大家都去过于炒作这个事情,会给学生造成一些困扰。封面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文件指出,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坚持学术导向,不只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更要重视论文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的质量。熊丙奇指出,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我国民众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民众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入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原标题:应届硕士被建议破格授博士学位?学院回应:并未进程序 希望别炒作)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封面新闻 澎湃新闻流程编辑:TF021

道安

三年发16篇SCI,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网友:未来可期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孙光宇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另外,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孙光宇同学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的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而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时间的结合。网友评论SCI论文,是指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SCI期刊上刊登的学术期刊论文。我国民众对SCI论文概念模糊,小部分民众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此期刊由南京大学引入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原标题: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来源:综合澎湃新闻、网友评论、百科流程编辑:TF017

德格希

三年发表16篇SCI的孙宇光,在国内被质疑,却在国外被疯抢

留住人才,留住未来;放走人才,放弃未来!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谁掌握了世界顶级人才,谁就能够在科技领域独领风骚。——前言近日,一条“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话题冲上了热搜,成为大家争议的对象。这位硕士生叫做孙光宇,他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全球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论文4篇,还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先后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在毕业答辩的时候过于优秀,所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答辩委员会当场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没想到的是,事情发酵后却引起了网友们的质疑:部分网友认为,一切应该按照规章制度来,不应该破坏规则。也有网友认为,唯论文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绊脚石,不应该凭借发表论文的数量就破格,应该要看其研究成果才决定是否破格录取。的确,在今年2月,教育部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面对,来势汹汹的质疑,西安交大电气学院也回应了,他们称提出的建议未形成文件,“我们只能按规章制度来办事,我们也没有说会破坏我们学位授予规则。”在舆论之下,已经注定了孙宇光同学无法被破格录取了!国内在质疑,国外却在疯抢!当国内的网友们沉浸在质疑浪潮中的时候,世界名校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已经向孙宇光抛出了橄榄枝,不仅破格录取为博士,还给予全额奖学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是一所世界顶级的理工学院,在工程科技领域享有极高的声望,在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14位,其中,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领域分别列世界第11位,是全球非英语高校排名最高的大学。当我们还在质疑对孙宇光的破格录取博士的建议的时候,全球顶级名校却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以前,我们唯论文论,把论文当做衡量科学家的最高指标,这是一个极端;如果我们现在全面抛弃论文论,质疑凭论文破格录取,其实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留住人才,就要对人才宽容。我们对人才的诋毁往往高于赞誉,对人才的质疑往往大于信任,这样的环境留不住人才,抓不住机遇!

吉宗

硕士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3年发表16篇SCI,这句话感人至深!

他硕士毕业,却被学院建议授予博士学位,我国正常的学位授权是:学士学位(本科)、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这位同学应该被授予的是硕士学位,可学院却要把他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他就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孙光宇。孙光宇是西安交大钱学森学院的一位电气硕士应届毕业生,为什么刚刚毕业的他却被学院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呢?要知道这种常常在电视剧里发生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很罕见的!除非他是人们口中的“神童”。当然能被学院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离不开孙光宇强硬的实力,孙在西安交大电气学院读硕士研究生的三年里,仅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八篇,要知道很多博士都达不到这个要求,而这也是博士毕业的标准,他却在研究生阶段完成了。另外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有8篇、EI会议有2篇,共计18篇文献,可以说他在这个领域已经向顶尖迈进!硕士期间就能发表16篇sci,这个成绩放到任何高校都非常抢眼,绝对的人才,同时在交大读研期间,孙同学还先后获得了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两次,电气学院年度人物!“远东”奖学金等各种各级的奖项不胜枚举!目前孙光宇同学已经获得了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将去等离子体中心攻读博士研究生!孙同学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据他自己所说能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主要靠下面这些方面:要确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众所周知:专攻一术则精,目标要明确,计划要落实这样才容易出成绩,出好成绩!第二就是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大学里各种形形色色的活动或者学科会使你眼花缭乱,这其中你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如此才会激发你的学习兴趣,个性化提高自己!三就是“天道酬勤”,任何时候都要勤奋,勤能补拙,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的成功,背后肯定要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努力和汗水!看到孙光宇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又得知他即将出国留学,很多人都会担心他之后将会去哪里,是否会报效国家?在这个紧缺人才的时刻,孙光宇显得那么珍贵。万幸的是孙同学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作为当代年轻人,要做好表率,不论国外待遇如何丰厚,自己到时候一定会回国报效,这一句话感人至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留得住人才,为孙光宇点赞!为奋斗在我国各个科研角落默默无闻的英雄点赞!希望你们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力量!对于留不住的人才,你们有什么办法和建议呢

陈铨

过了30岁,还在读博的博士生还有前途吗?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白一日,我所在的某群突然聊起了考博的问题,起因是有个人咨询读博事宜,但后来谈及的内容比读博问题丰富得多。A:请问各位,本人本科工作后考研,目前硕士毕业2年,30岁,没有论文,考材料学院的博士,容易过吗?B:准备考哪个学校的材料学院博士?A:一般的985学校。B:估计不容易。A:额,好吧。C:那最好发一篇论文再去申请博士,现在都是申请考核制,没有文章很容易过不了面试。B:你先发一篇比较不错的SCI,再去申请基本能稳进。C:也可以先申请试试,给你有意向的导师发简历。D:好多老师不太愿意招在职的。A:我不报在职的。我工作企业两年了,但是准备辞职申请全日制,将来想有机会去高校工作。D:很多高校进人一般限制年龄35岁,毕业超龄也很尴尬。A:你说得对,所以我现在也是比较犹豫。B:所以你要三年博士毕业,做两年博后,35岁的时候上副教授,刚好赶上末班车。C:3年博士毕业不太可能。很多985都4年起步了。E:@C,我是三年毕业。现在我们专业,3、4年为主,3年的也不少。D:关键有的实验室内部有文章要求,达不到不让毕业,博士读个5、6年都有可能。而且毕业没好文章,年龄又是一个限制,到时候工作更是悬。E:那就看个人了,我们要求5分(影响因子)的一作者,3分(影响因子)的两篇,或者20分(影响因子)的前五作者就能毕业。同学中4成左右能3年毕业吧,后面也就拖半年或者1年,5年以上的极少数。D:羡慕你们。我们搞生物的身边一堆五六年的没有毕业的。E:我们隔壁实验室生信的,3年毕业了差不多一半吧。11个毕业5个。D:生信已经算生物里爬上岸的了。谁让我们实验周期长。B:我们医学实验室有的博士读了都好些年了,进入这个坑里不知道几年才够。D:那和生物差不多了,反正年龄小是无所谓了,年龄大了延期毕业,学校宿舍没住这些都还无所谓,关键要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就不只是难受了。A:读博士压力这么大吗?!B:不光是读博压力大,就算博士毕业了,就业也压力大。35岁是个坎啊。A:…一个热情满满的准备读博者就这样硬生生被大家劝退了。虽然可能是真香警告,不过大家的意见都是很现实的,都说码农就吃青春饭的,博士生又何尝不是,30岁读博的老学生也不能装鸵鸟,忽略自己的“中年”危机(对于一些恋爱0次的30岁博士生来说,这个问题好残酷)。就像B说过的,如果正常3年毕业,申请进入高校就职,很可能要先做师资博士后,万一读博时又延期几年毕业,超过35岁这个年龄坎毕业,那就更麻烦了。走学术路线,年轻一点的确实会很占优势,学术界大量的待遇与职位是与年龄相关的。例如:各种典型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例如,很多学校招聘直接都限定了年龄,比如“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职称者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等等:再例如,不少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机构,年龄同样是有要求的,而像师资博后这样更是压力不小。那么,年龄的限制对于博士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一个读书顺利的学生,中间没有停顿学业,那么从7岁开始读小学一年级算起,6年后升入初中,读完3年初中再读3年高中,读完高中正常是18周岁,然后是高等教育的4年大学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学位一般正常年龄为28或29周岁(当然硕博连读和直博生的年龄会更小点)。博士学位是中国的最高学位,可能有人会说还有“博士后”。但“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一段经历。从拿文凭的角度来说,一口气读下来比较容易,因为读书、写论文的劲头不中断。但是从学东西的角度来说,可能工作几年再回学校更好,因为见识多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确了。相对于那位30岁或31岁准备读博的群友来说,毕业时很可能已经35、36岁了,这种情况该不该读呢?过去义务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路径比较类似,大家都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入学和毕业,但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阶段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实,在本科以后的科研人员的求学情况也不像以前那样整齐划一了,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在工业界、企业界工作了一段时间再转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考虑,对这些博士生就业时的年龄限制作应该更加灵活一点。特别是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目标的各类基金的年龄限制(35岁/38岁/40岁/45岁以下)+职称/学历限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让很多博士生们只有在毕业后的那几年里申请。那些比同龄人可能在比较晚的时候才去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后来人就坑爹了,青年基金(国自然青年基金)和四青帽子(青千、青尖、青长、优青)的年龄硬框框摆着那里,岁月可不等人。关键是一步慢造成了步步慢,如果毕业生在博士毕业后由于超过年龄不符合条件,没有申请到青年基金或其他支持项目,既会造成自己的科研缺乏资金支持,也在后面的项目、计划申请中陷入劣势。35岁、38、40岁和45岁,成为博士生毕业后的学术生涯的几道年龄“分水岭”。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竞争之下,那些本来有心热衷科研的大龄博士有可能因为年龄超龄,处于劣势,或者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学术界的大门,只有甘拜下风、望尘莫及,平平淡淡过一生。本来作为科研人员,其科研生涯一直可以延续到50、60甚至更晚岁都没有问题。其实,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晚年都拿出过惊人的科研成果,比如“深度学习之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从他博士毕业算起,花费了长达30年的时间默默无闻;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在30岁才刚刚摸着科研领域的大门,入了行,54岁才开始锂电池的研究,以97岁成为最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02年4月,罗马尼亚的数学家罗马尼亚数学家普雷达·米哈伊列斯库(Preda Mihilescu)靠证明了卡特兰定理(此前是数论的卡特兰猜想)而天下闻名,虽然他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已经42岁了。在学术界,少年英才确实大有人在,可也要为大器晚成者留一条路,毕竟博士毕业才是科研道路的刚刚开始。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科研生命之源。科研圈的多样性是学术界赖以发展的基础。年龄的条条框框会让大家拼命想在年龄限制倒计时来临前,赶紧挤进进学术利益共同体。这会加重了大家的焦虑,让一些不佛系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年龄的限制会倒逼青椒们不能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本可以有一番作为的科研工作者因为超龄丧失了前进的机会。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博士生就业问题上,除了“第一学历歧视”问题,还有存在“年龄歧视”的问题。但对于到了30岁了还想着计划攻读博士学位的那位同学来说,以我个人的经验,只要决定了去读博,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大龄博士毕业生虽然有很多劣势,比如有可能面临身体(如应对疲劳的体力比更年轻的人稍差)或家庭方面(如拖家带口或面临婚育等事务牵扯精力)的限制,在就业时会遭受年龄歧视。但如果他有真才华,努力学习和工作,在学习期间扎扎实实地做科研,那么他那个博士肯定不会白读的。其他的也不用想得太多了,因为,即使不读博士,在职场上一样受到年龄歧视,35岁对于码农们同样是一道坎,而且作为博士生在读时所接受那些训练,其视野和思维肯定是不会弱的。总的来说,学术界的年龄歧视虽然存在,并不像许多非学术领域那么明显,比如对于程序员来说,35岁有可能的职业终点,但博士可以有可能以35岁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有些高校招聘博士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0岁)。不管是否攻读博士学位,时光都在流逝,过了那几年时间,每个人都会变老。就像我读博时的一位师兄,在40岁左右获得了博士学位,工作几年后,现在看来也有个不错的职业生涯,而他不是孤例。当然,现在所做的决定可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进行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师兄解决问题和记忆事物的原始能力虽然下降了,但作为交换,他非常擅长以下几点:根据事务的权重安排时间的优先次序、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关键的信息、优良的判断能力、演讲、写作、建立人际关系、采取主动有效的选择以及其他重要技能。笔者个人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读不读博,都要活在当下,不要担心自己的年龄问题,给自我去设限。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都应该去努力,打破常规,尝试新事物,让自己感觉舒适,愉快,有价值,做一些最能吸引自我价值感的事情。

事思

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应届硕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如要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全文1878字,阅读约需3.5分钟 ▲我国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文/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 何睿 校对 李铭《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看完整篇报道,除了在文首有“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这两句话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及究竟是谁建议。报道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或者学院学位委员会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也不见该校学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十分正式,且已经纳入学位申请、授予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了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之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硕士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这一学位论文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否则,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无需撰写学位论文,就可授予博士学位了。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这篇由媒体发布的报道,源自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该文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如果孙同学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原因应该是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而不是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被评委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水平。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是,要求在读硕士、博士必须撰写、发表多少论文,把这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而且也引导很多学生把精力用在撰写、发表期刊论文之中。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通常根本不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关注课程学习,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质量。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三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该坚持学术导向,不要只重视论文的发表,而更要重视论文的质量,对学生来说,尤其要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高校和社会舆论,都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这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更是值得所有研究生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值班编辑 花木南 吾彦祖

是削其性

应届硕士被建议破格授博士学位?学院回应:并未进程序 希望别炒作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9月7日,一条“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当天,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一位工作人员回应封面新闻称,学校并没有授予孙光宇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未形成文件,希望不要把事情过度扩大。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文章介绍,孙光宇为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为什么会建议破格授予呢?是否有这样的合规程序?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当时孙光宇在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觉得他成果突出,所以就这样提了一个建议,但学校也会有博士学位授予的相关政策,所以研究生院并没有授予他学位,这不是一个既成事实。文章介绍,孙光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众多世界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我们只能按规章制度来办事,我们也没有说会破坏我们学位授予规则。”该工作人员表示,孙光宇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事件已被外界扩大化了,学生确实是很优秀,如果大家都去过于炒作这个事情,会给学生造成一些困扰。封面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文件指出,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依据。“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坚持学术导向,不只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更要重视论文质量,尤其是学位论文的质量。熊丙奇指出,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也值得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

坏未来

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记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孙光宇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孙光宇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另外,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记者注意到,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孙光宇同学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的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而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源:澎湃新闻)

抓放爱

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安交通大学。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孙光宇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孙光宇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另外,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孙光宇同学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的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而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时间的结合。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编辑:张琦琪审核:管晶晶终审:冷文生

则敬

应届硕士3年发表16篇SCI论文,就能“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我国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和社会舆论,都需建立新的论文观。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三年发16篇SCI,这名应届硕士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9月6日,多家媒体发布的以此为题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这篇报道的导语是:“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然而,看完整篇报道,除了在文首有“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以及文中有“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这两句话之外,全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及究竟是谁建议。报道虽提到电气学院,但并不明确是其导师,还是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或者学院学位委员会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也不见该校学校学位委员会对此建议有何看法。因此并不能确定这一建议是十分正式,且已经纳入学位申请、授予程序的,还是只是在媒体报道时提及。确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离开了学术标准与规范的媒体建议,除了博眼球之外,还会误导学术评价标准。在我国大学办学实践中,有硕士生因硕士毕业论文被答辩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毕业水平,进而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美谈,但似乎还没有在硕士求学期间发表论文多,就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期刊发表论文和学位论文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这一学位论文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否则,所有博士生只需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无需撰写学位论文,就可授予博士学位了。对这名优秀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这篇由媒体发布的报道,源自西安交大资讯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该文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如果孙同学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主要原因应该是其发表了16篇SCI论文,而不是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被评委专家认为达到博士水平。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期刊发表论文,能替代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吗?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是,要求在读硕士、博士必须撰写、发表多少论文,把这作为学位论文答辩的前置条件,这不但让社会舆论误解平时发表论文比学位论文重要,而且也引导很多学生把精力用在撰写、发表期刊论文之中。而实际上,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主要是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主要是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这也是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通常根本不要求研究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而是关注课程学习,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质量。我理解很多网友会把硕士求学期间就发表16篇SCI论文的学生称为“大牛”,但这只是论文发表角度的“大牛”。我国还有读博三年发表46篇论文的“高产大牛”。对于学生本人来说,这无可厚非,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勤于写作的结果。但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评价来说,则应该坚持学术导向,不要只重视论文的发表,而更要重视论文的质量,对学生来说,尤其要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取消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高校和社会舆论,都建立新的论文观。一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这是其自主选择,也可作为评优、升学的一方面指标,其科研精神更是值得所有研究生学习。但学校应做到不以论文发表论英雄,要紧抓培养的核心环节。如果是破格授予博士,那一定是他撰写的学位论文达到授予博士学位的要求,而非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熊丙奇(教育学者)编辑:何睿 校对:李铭来源:新京报作者/来源:新京报#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