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扩散!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杂志欢迎您投稿大角色

扩散!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杂志欢迎您投稿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6日讯 闪电新闻记者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获悉,目前该院医药卫生期刊中心《老年医学研究》杂志发布征稿信息,杂志拟于2020年10月创刊,现面向各有关单位及临床科研工作者征集稿件。《老年医学研究》杂志是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省立医院主办的老年医学领域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为广大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工作者服务,及时报道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科研成果,反映国内外老年医学研究进展和动态,推动老年医学研究事业的发展。杂志为双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522/R。省立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孙志坚担任杂志主编。杂志设有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医养结合、专题笔谈、临床护理、医学伦理等栏目。内容包括老年医学各学科的基础研究、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及医学伦理等。《老年医学研究》杂志征稿内容:1.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2.老年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奖励项目和基金资助项目论文。3.老年医学研究前沿性论文。《老年医学研究》杂志投稿要求:1.稿件应符合本刊对老年医学各领域的报道重点及栏目设置要求。2.稿件内容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表述也应做到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文字简练。3.稿件内容应丰富详实,符合栏目字数要求。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医养结合、专题笔谈、医学伦理类论文不少于4000字,字数均不超过8000字。临床护理、个案报告类论文不少于2000字。4.作者应对稿件的真实性、保密性负责。来稿均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不存在抄袭、雷同等学术不端现象。严禁一稿多投。5.论文如为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研究,应于论文首页左下角注释,需注明基金项目的类别、项目具体名称及项目编号,并在投稿时提交基金项目批文等相关材料。6.稿件电子版请采用word文档格式,以便于编辑、专家审修稿件。7.本刊系老年医学杂志,临床研究对象应为≥60岁的人群,基础研究应以老年动物为实验对象。8.文题与作者: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置于作者名下。9.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中文摘要300~500字,英文摘要400~500个实词。标引3~8个关键词。10.图表:图或表应冠有图题或表题。表格采用三线(顶线、表头线、底线)表。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注明图号及方向。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11.参考文献:每篇论文须标引参考文献10~20条。按GB/T7714 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作者必须自行核对参考文献原文,无误后将其按引用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排列于文末。举例:1.杜贾军、孟龙、陈景寒等,手辅助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术[J]。山东医药,2004,44(27):1-3。2.Takano M, Mizuno K, Okamatsu K, et al.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vulnerable plaques: analysis by coronary angioscopy and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 J Am Coll Cardiol, 2001,38(1):99-104.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7-280。投稿邮箱:lnyxyj@163.com编辑部电话:0531-88584737副主编:王建春 15168888902邱 源 18553123277执行主编:韩磊 15169038077闪电新闻记者 亓廷廷 济南报道

尽矣

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国加强老龄科学研究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 王祖敏) 在老年人口已达2.5亿、老龄化形势还在进一步加剧的中国,如何更及时、科学、全面地应对老龄社会成为相关领域的一大课题。资料图:养老院。中新社发 陆欣 摄由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协办的“2019老龄科学年会”1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加强老龄科学研究 科学应对老龄社会”为主题,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老龄科学建设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来自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规划进行了解读与阐述。在老龄科学建设研讨部分,来自部分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分别就“新时代老龄科学的任务”“老龄人口学”“老龄经济学”“老龄文化学”“老龄服务产业”“老龄健康的复杂性”等专题进行了演讲。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中国国家卫健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指出,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简单的民生问题或者养老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涵盖了人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甚至生态等诸多领域。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只有首先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全面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了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做到及时、科学、综合地去应对。王建军称,在当前形势下,必须深刻认识老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不断推进老龄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相关政策出台奠定坚实的基础。(完)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我国超98%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田晓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15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均超过98%。新一轮医改启动至今,我国着力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不断惠及广大城乡老年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深远当天在发布会上介绍,根据报告,2015年,城乡享有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98.9%和98.6%,比2006年上升24.8个百分点和53.9个百分点。报告显示,有网上购物和旅游消费行为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12.4%和14.31%,旅游日益成为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新选择。随着健康老龄化理念深入人心,不少老年人还主动融入社会。老年大学、公益活动、社区公共事务讨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身影。报告也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面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等严峻挑战。此次发布的报告主要依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该调查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国家统计局批准,每五年开展一次,自2000年起至今已开展四次。

三咲

邬沧萍 研学为精 桑榆未晚

邬沧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际人口研究机构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计生联亚太地区常务理事,国际老年学会亚太分会常务理事等。参与编写我国第一套人口统计学教程,公开出版教科书、专著、译著、辞典等约30种。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其生有序,则万物兼济;其老有安,则天下太平”。在人口为世界之最的中国,“生”“老”问题尤为重要。作为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邬沧萍在六十多年从教生涯中,潜心研究,为国家制定人口计生政策和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言献策,也培养了一大批人口学、老年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回首往昔,96岁的邬沧萍觉得,不管是而立之年负笈回国,还是知天命之年闯入人口学“禁区”、花甲之年开拓老年学研究,自己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做出的选择,都很“幸运”。归国“进了想都不敢想的人大”“1953年进入人大,到今年已有64年”,时光如果退回到1951年夏,和妻儿一起迫不及待登上归国轮船的邬沧萍不会想到,未来人生2/3的时光将在一所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大学度过。1922年9月,邬沧萍出生在广东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他以广州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被海关录取,分配到香港九龙海关当公务员。工作两年后,他又于1948年自费前往美国纽约大学学习工商管理硕士,之后又修完了博士学位的课程。“战争年代,虽然颠沛流离,学业却一直没有中断。当时很多同学投笔从戎,有些牺牲了,而我却一直在读书,总觉得内心有愧。”已打定主意回国的邬沧萍考虑到MBA不适用于国内的计划经济,又在哥伦比亚修读了统计学,而这次跨学科选择为他今后转向人口学研究埋下了伏笔。1951年,回国后的邬沧萍由教育部分配到辅仁大学经济系,后经院系调整,1953年进到人大,在统计系任教。“人大对我确有知遇之恩”,邬沧萍回忆说,他在美国读书时就听说过人大,“吸收的教师全都是革命、进步的青年和知识分子。我能成为人大的一分子,觉得喜出望外。”坚守闯入人口学的“禁区”在人口学研究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开创了很多个第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人口机构——人口研究所;创办了第一个人口学系,创办了第一个人口学学术期刊《人口研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国际人口学培训机构。邬沧萍经历了这一段白手起家甚至还冒着政治风险的人口学“创业历程”。他回忆说,与人口学结缘要从1953年参加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开始。“我参加了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当时许多知名学者都提出要控制人口,但1957年人口问题成了‘高压线’,直到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国际社会认为人口问题最严重的是中国,这一研究才又提上了日程。”为准备参加1974年召开的世界第三次人口会议,国家计委也组织专家研究人口问题,统计学背景加上外语好,邬沧萍被选入了这个研究小组。“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再研究人口问题,因为有政治风险”,面对曾经是“禁区”的人口学研究,邬沧萍还是决定冒一次险。1974年人口会议结束,研究小组解散。国务院文教办牵头,联合北京市委、计划生育办公室在人大院内联合成立人口研究所。之后,在人大院里那个只有半间屋子的研究所里,邬沧萍和同事们一起,“同甘共苦,油印讲义、装订杂志,四处收集资料,终于把人口所、人口学系,人口资料室、《人口研究》杂志等办起来了。”5年后的1979年3月,一份来自人大人口研究所的报告《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递交给了国务院。这是全国第一个向上报送的人口研究报告,起草者是邬沧萍,与刘铮、林富德共同署名。报告提出,严格控制中国人口的增长,“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坚决杜绝生三个孩子,两个可以自由选择。”但此后国家推行的政策比邬沧萍设想的更为严格。1980年,中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创新花甲之年预见老龄化问题“研学为精,一心存报国家志;桑榆未晚,众口争夸矍铄翁。”在邬沧萍家的客厅,挂着这样一副对联。2014年11月,邬沧萍被中宣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评为“最美老有所为人物”称号,这副对联也是他从教多年的真实写照。邬沧萍觉得自己很幸运,60岁才关注老龄化问题,没想到一干又是30多年。在早期参加人口学国际交流时,邬沧萍就意识到中国必须重视老龄问题。1983年,邬沧萍开始专门从事老年学和老龄文化研究,是中国最早从事这两门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开拓一门新学科并非易事,“当时还有人认为我这是破坏计划生育”,在反对的声音中,花甲之年的邬沧萍又选择了“啃硬骨头”。1987年,邬沧萍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老年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篇全面系统的老年学文章。时任中国政协副主席、科协主席的钱学森看到文章后,亲自给邬沧萍写信表示赞同,这也让邬沧萍倍添信心。在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下,邬沧萍培养了一大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学方向的研究生,新中国第一个老年学课程、第一部老年学专著也先后开设、出版。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国高校第一个老年学专业培养机构。由此,中国老年学学科建设也正式拉开帷幕。“现在的主要工作是重新修订《社会老年学》,还写了一个老年价值论的提纲。”如今,96岁的邬沧萍依旧积极为老龄问题建言献策。这位“83岁离开人大人口所办公室、94岁还招收最后一批老年学博士生、退休后平均每两年都有新书问世”的老教授也继续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理论。■ 对话“草根”老人也能“老有所为”新京报:在开拓人口学、老年学的过程中,人民大学对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邬沧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就像是望远镜和显微镜,让我在人口学、老年学研究中敢于担纲。在出国留学和回国后学习中都曾涉猎过一些西方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名著,但研读马克思主义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20世纪50年代,教职工都要上马列主义夜大学。四门功课,我八次考试都是全优,许多重要的原著我都看过很多遍。我还记得数九寒冬,在露天广场上,大家带着小马扎听校长吴玉章讲党课的情景。新京报:你理想中的“老有所为”是什么?邬沧萍:老有所为,不仅仅指的是精英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一般“草根”老年人也能够有所作为。老年人在老年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减少对社会的依赖等也是一种正能量。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人谋

奔走相告!Nature旗下再添三本新刊!

近日,著名学术出版集团Springer Nature宣布,将再创三本期刊:1、《自然-老龄化》(Nature Aging),2、《自然综述-方法导论》(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3、《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新期刊将会在2021年1月开始正式发行,他们已经开始为新期刊征稿和招人了。出版方称,之所以创办这些新的期刊,是为了满足研究界的实际需要。这些期刊旨在促进跨学科研究,并补充现有其他期刊关注点的不足。一、《自然-老龄化》《自然-老龄化》将发表关于老龄化的整个研究领域——从老龄化和长寿的生物学,到与全球人口老龄化相关的社会经济挑战和机遇等方面的高质量文章。《自然-老龄化》杂志主编塞巴斯蒂安·图奥特(Sebastien Thuault)说:“全世界的预期寿命正在增加,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翻一番。由于老年人占全球人口的12%,但却承担着全世界23%的疾病负担,研究和促进健康老龄化、确保老年人的经济安全和长期护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二、《自然综述-方法导论》《自然综述-方法导论》将是《自然》杂志中的第二本导论类期刊,由多米尼克·莫诺(Dominique Morneau)担任主编。该刊将以刊发综述文章的形式为读者提供各种科学方法的概述及其在不同研究问题上的应用。期刊上的所有文章都将采取约稿形式,涵盖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中使用的分析、应用、统计、理论和计算方法。这本杂志将每周出版一次。三、《自然-计算科学》《自然-计算科学》将由费尔南多·奇里加蒂(Fernando Chirigati)主持,专注于开发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以解决一系列科学学科中的现实而复杂的问题。该杂志编辑策略之一是通过整合一个称之为"代码海洋"(Code Ocean)的平台来进行代码同行评审。将与《华尔街日报》合作,积极促进研究成果通过预印本进行早期共享。这三本期刊都将只在网络上发行,其中,《自然-老龄化》和《自然-计算科学》将作为“转型性期刊”(Transformative Journals),予以开放获取。天天苦于无刊可投的你,是不是心动了呢?

生物哀之

全球健康老龄化研究按下“快进键”

学术期刊齐齐发力衰老研究,全球健康老龄化科研按下“快进键”。日前,学术期刊《自然》和《柳叶刀》分别设立了衰老研究的子刊《自然·衰老》与《柳叶刀·健康长寿》。一本深耕基础研究领域,一本偏重临床研究,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同时开设同一类别的新子刊。在学界看来,此次子刊的设立也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老龄化日趋严重,相关研究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是仍然迫切需要更多、更快的进展。老龄化日趋严重,科研急需跟上“很多人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其实最新科研证明,这是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时的标准,而当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时,老年人最需要的是营养、运动。很多人也许想不到,现在老年人最大的问题是因为不敢吃、不运动而造成的营养不良。”在日前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首届长三角医养康护融合发展论坛上,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鲁翔说,“老龄化社会到来,对相关研究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曾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数据显示到2050年,预计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从2035年到2050年是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保志军告诉记者,应对老龄化问题,科学研究必然是急先锋,无奈目前国内专注于老龄化研究的专业机构还是十分有限。在更早进入老龄化的欧洲,衰老已成为研究重点之一,包括丹麦、荷兰在内的欧洲国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中心来解决与老龄化相关的问题。不过,一切也在渐渐好转。此前国内曾推出一本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国际中文期刊《老龄化研究》,内容包括国内老龄化研究领域最新成果介绍等,也算是为学界提供了一个传播、分享和讨论老龄化领域内不同问题与发展的交流平台。而此次《自然·衰老》与《柳叶刀·健康长寿》的上线,让研究者看到了新的希望。深耕于胶质细胞与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何淑君认为,《自然》与《柳叶刀》子刊不少,增补新刊不仅说明衰老领域愈发受到关注,对于科研者来说也是一大利好。“不论是科研者投稿抑或是编辑部收稿都可以更加专注于衰老领域”。研究衰老的目标,是体面地老去和有质量地生活衰老研究不是为了延长寿命,而在于健康老龄化。保志军说,衰老不可怕,重要的是健康地老去。上海市卫健委曾公布一组数据:2019年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6岁,其中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国人在人均预期寿命上有长足的提高,但是,中国老人平均有八年带病生存。”保志军提醒大众对此要保有清醒的认识。身为华东医院老年衰弱症诊疗中心的负责人,保志军告诉记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衰弱不可避免,但由年龄增大带来的衰弱现象并非仅是生理现象,还有可能是一种病症。其实在人逐渐老去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尚未解决。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王晔与上海的医疗机构合作探索,老年人中风某个脑区受损之后,其他脑区就会有替代功能,但是这些机制如何起作用,目前却未完全明了。包括一些音乐对老年人的脑区损伤有康复作用,但是究竟如何起作用?“身为研究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希望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推迟发病时间,至少可以让病程的发生少些痛苦。”何淑君的愿望很简单,让更多人能够体面地老去。这也是很多科研人员的心愿。如今,保志军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快马加鞭积极探索建立中国老年人群衰弱症的早期预警和规范诊疗体系,以支持老年医学体系建设。他也希望更多老人能转变理念,从治病到防病,主动加入筛查队伍。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不仅自己舒心,晚辈也安心。

美国派

养老院成新冠死亡高发地,《衰老》杂志发声:全球老年免疫亟待提升

日前,衰老研究领域权威科学家扎沃洛科夫警告: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死亡威胁,中老年人对疫苗的期望值不宜过高,最优先的应是尽快启动中老年免疫系统全球性创新战略,利用目前已知安全、有效的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成果如NMN(β-烟腺胺单核甘酸)等,改善中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以应对未来新冠及其他新的高致病病毒的再次袭击。此项研究由国际衰老研究数据库创始人扎沃洛科夫完成并发表在《衰老》杂志上。目前公认的研究已知,NAD+是人体自有的、支持细胞各种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辅酶;NMN则是NAD+的直接前体物,2014年起,哈佛、麻省理工、耶鲁等世界顶尖研究机构的独立研究陆续证实:NMN具有抑制衰老、延长自然寿命的潜力,并能使与人体相接近的哺乳动物寿命延长30%以上,NMN也是目前延寿市场备受追捧的日本新兴和、美国瑞维拓等"不老药"的关键成分。扎沃洛科夫的研究称,人体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在20岁后达到峰值,此后衰退就已经开始,30岁起,免疫细胞如T细胞等比例开始失衡,45-50岁左右,T细胞数量降低至20岁的1/10,同时,活性衰退、免疫记忆弱化、免疫应答降低,出现"免疫衰老"现象。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60岁后,面对疾病、新冠等高致病病原体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急剧上升。此次新冠大流行数据显示:免疫衰老的中老年成为治疗中死亡的重灾区,欧洲,12万新冠死亡者中半数以上病例来自养老机构,西班牙7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病例更是高达87%;在美国,养老机构死亡人数高达万人,弗吉尼亚州养老机构内的老人死亡比例竟然超过了1/4。死亡率直线攀升、特效药没有突破,使得很多人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苗翘首以盼。扎沃洛科夫警告称,中老年人对于疫苗期待不宜过高。只有当免疫应答足够强时,免疫系统才会与疫苗发生恰当反应,进而接种成功。在中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即使接种成功,疫苗最终对中老年人的保护能力也非常有限。此前已有先验:曾有养老院流感疫苗接种率超过98%,但流感依然可以在其中肆虐。因此,提升中老年的免疫系统、优先改善其"免疫衰老"迫在眉睫。中国科学家钟南山、张文宏也不约而同地表示:强大的免疫系统才是最好的医生、对抗病毒的根本。"现在到了开发老人应对病毒攻击的创新策略的时候了",扎沃洛科夫建议:利用目前已知安全有效的NAD+增强剂(如NMN等),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预防策略。2020年4月20日,位于硅谷、美国西部最大的学术医疗机构西达赛奈医疗中心发表的最新临床案例显示:面临致命危险的新冠病例在口服NMN组合试剂后,免疫系统明显同步增强,急剧恶化的病情得到逆转,并带来异常迅速和彻底的临床改善。论文中病例为一位55岁的白人女性,2020年3月16日就诊并进入ICU。在前11天内,患者接受了羟氯喹组合治疗后,病情却一直在急剧恶化,自主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39.4°C, X光检查显示出双侧浸润继续扩大、加重。其炎症水平和极低的淋巴细胞数量强烈预示了致命的后果。在第12天晚上,经本人同意,开始联合口服NMN。仅仅12小时后,病例的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增加了85%,显示出免疫功能明显改善。36小时后,病例的氧气饱和度和临床状况明显改善。60小时后,其炎症水平急剧下降。第17天,病例的氧气饱和度接近正常,达到了出院标准。第20天(出院的第三天),病例鼻咽测试呈阴性,并能够正常行走;第23天,病例症状消失,快速血清学检测抗体为阳性,显示出其体内对新冠病毒再次感染具备了抵抗力。在该患者之后,又有另外两名老年新冠阳性门诊患者服用了同样的NMN组合试剂,两名患者在36至48小时内发烧、胸闷、咳嗽、头痛和低能量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早在2014年,哈佛大学等科研机构便发现:口服NAD+的前体物质NMN可以迅速提升体内NAD+水平,进而提升长寿蛋白sirt1修复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的能力,从而逆转细胞衰老、提升细胞的免疫能力,这也是瑞维拓等NMN产品发生作用的核心机制。事实上,NMN尚在实验室中,已经被渴求长寿的富商巨贾、技术精英所追逐,其人均年服用成本高达150万。在病毒面前,富人更是无时无刻不在滥用其资本和科技垄断特权。在美国大多数州,处于社会底层、缺乏健康管理的黑人死亡人口占比均超过50%以上,佐治亚黑人死亡者居然超过了80%,而精于健康管理的美国富商巨贾不但占据检测的优先权,还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加持自身的免疫系统。90岁的巴菲特佩戴自己投资的专供的口罩,T恤上任性地写着:"我希望永远活着。"美国富裕的白人还通过资本和资源的优势,利用生命健康投资在新冠中大发横财,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富人阶层的财富竟然增长了10%!在市场风云变幻的近年,一向对技术公司保持距离的"股神"巴菲特联合亚马逊、摩根大通等巨头进军生命健康领域,并通过其旗下供应链巨头McLane抢先联手美国生物科技公司Herbalmax,后者恰是哈佛NMN技术成果Reinvigorator(瑞维拓)的品牌拥有方,大鳄的进入加速了前沿长寿技术的迅速普及,随后,全球首款低于2000元平价版成熟型NMN产品瑞维拓被京东、天猫等国内电商平台引入中国市场,"富人专享"的福利不再神秘。扎沃洛科夫建议:未来将依托NAD+,利用整合的AI和人类数据,实现最优化策略来恢复中老年人的免疫功能。让全球中老年真正实现长期健康和长寿。2020年伊始,"逆转衰老技术"入选产业风向标的麻省理工学院"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在被问及预测这个榜单未来几年的评选结果时,评委比尔·盖茨称,"我敢打赌,对抗衰老和与衰老相关的慢性疾病将会成为一个重要主题"。【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心愿

日本研究:有这类爱好的人,偷着乐吧,你不是老年痴呆“接班人”

随着时间逐渐的流逝,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也会逐渐的衰退,通常情况下大脑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逐渐的衰老,神经细胞会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脑衰老对人体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干预延缓大脑的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的出现。日本研究:有这类爱好的人,偷着乐吧,你不是老年痴呆“接班人”日本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医院与老年痴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听或者是演唱自己喜爱的歌曲,能够起到预防老年痴呆的效果,他们患上老年痴呆的几率也是非常低的。他们邀请了一家福利中心的老年人参与了这次研究研究人员,专门对老年人举行了一些音乐活动,他们可以在活动中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是听听这些歌曲的现场演奏。活动经过研究发现,这些参与音乐活动的老年人唾液中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含量逐渐向一个平均值靠拢,其中一些妇女的抑郁和不安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男性其实也是如此的根据研究人员表明性激素是目前可以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之一,而音乐有将其水平调节到适当量的作用,所以研究人员认为音乐对于预防老年痴呆会有一定的帮助。音乐具有刺激记忆力的强大作用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够发现音乐对于大脑来说像是一个神奇的按摩师,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疲倦和困倦,也能够舒缓人们的心情,医院这种声波振幅是一种和谐而有节奏的频率,他通过听神经达到是大脑听觉中枢兴奋的作用,让人对于美好的事情充满了向往和幸福,同时也会让人感觉到愉悦放松,在听音乐,其实音乐也会给大脑休息和保养,使得你的大脑运转速度更快,对于预防老年痴呆更有帮助,不做老年痴呆的“接班人”。老人常听音乐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我们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逻辑等等,而大脑的右半球则主要负责音乐美术空间知识等等,所以当人的大脑衰老语言功能出现障碍或者是患上老年痴呆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受到了损害。而音乐却具有刺激记忆力的强大作用,在治疗老年痴呆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提倡用音乐方法来治疗,很多老年人平时已经不太能说话了,但他们在唱歌的时候却可以唱出歌词你音乐治疗师会采用带老年痴呆的患者多唱歌,多听音乐,这样能够刺激他们大脑的活力。在听音乐的时候把歌词去掉,只听旋律,这样也能够使得老年痴呆患者慢慢的跟着音乐唱起来,能够改善他们的语言功能。听音乐唱歌都可以刺激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提高老人的活力,改善精神状态和平稳情绪的功效也能够促进他们的社交,对于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延缓大脑衰老,预防老年痴呆都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对于老年人来说,想要预防老年痴呆,就要多外出走动,遇到事情多向别人和家人倾诉,这样也能够避免长期处于郁闷的状态下,使得心情烦躁劲儿不愿意外出社交,久而久之就会加大你患上老年痴呆的几率。所以老年人一定要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丰富起来,多唱歌,多交朋友,多谈谈心,多外出活动,这样更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变而有气

宁波一群高中生以老年人情绪位视角的研究成果 登上国内专业期刊

↑学生们围在一起讨论研究项目在近日举办的第三期宁波市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优秀项目展示汇报活动上,来自奉化中学的优秀项目《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痴呆症的早期检测与预防》引人关注。他们将研究的注意力转向由老年痴呆这一老年人的高发疾病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研究成果获认可并登上国内专业期刊。关注老年痴呆 以老年人情绪为研究视角“来,我们先来做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手指操练习,伸出双手,左手伸出一个手指,右手伸出三个手指,接下来是右手伸出一个手指,左手伸出三个手指,这样一直交替着来……”奉化中学科苗展示汇报的同学董靖楠开场互动很有趣。“这个我在行,常常练。”“哎呀,我的手指不灵活跟不上节拍。”台下的同学开始活动手指,试着了解自己手脑并用的灵活度如何,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到底是干吗呢?面对大家的好奇,董靖楠解释道,他们课题团队通过大量的专业调查、分析,发现多做手指操能预防老年痴呆。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截至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3%。步入老年后,随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会交往圈子的缩小,空闲时间的增多,老年人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例如情绪低落,情感脆弱),甚至会发展成为负性心理问题,影响晚年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就是让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具有参加体力活动和劳动队伍的能力之外,还要参加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健康、参与、保障,是三个关键方向。这个独特研究视角的项目,主要探究城乡老年人的认知能力,负性情绪的差异以及认知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关系,为在老龄化趋势下更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供指导意见和实证依据。手指操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小小收获,接下来有望开发一套脚趾操。研究发现认知能力与孤独、焦虑情绪有很大关联一年前,课题组余涌涛、董靖楠、郑俊侃、胡宸恺、许博涵、侯者也6位高中生在“大咖导师”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的张林教授带领下,随机抽取宁波市多个街道居委会及农村村委会的60岁以上老人120名作为研究对象,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通过专业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孤独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询问的内容非常细致,包括“日常生活是否感到忧愁”“是否感到缺少人陪伴”等。结果发现,认知能力与孤独、焦虑情绪得分显著负相关。表明认知能力越高,其孤独感、焦虑情绪越少。一般而言,良好的认知能力是促进社会交往的前提。当认知功能出现退化时,老年人会做出回避社交的行为,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孤独感。而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能力、执行功能等基本能力,老年人在这些能力上出现退化会引起焦虑、情绪起伏等表现。“在负性情绪方面,城市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农村老年人,孤独、抑郁情绪没有显著差异;在认知能力方面,城市老年人认知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另一位汇报项目的同学余涌涛补充道。虽说成果看上去还有些“幼稚”“不够专业”,但对于“科苗”们而言,第一次参与完成一项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心中那盏创新之灯被点亮了。“这个课题研究持续近三个学期,孩子们通过四处走访调查,深入了解老年人问题。老年痴呆症作为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它不只是健康问题,更是涉及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重视。”奉化中学老师孙黎黎说。令孙黎黎欣慰的是,做问卷调查时,同学们在农村遇到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也不太标准的老人,都很耐心地用宁波方言一对一交流,读清楚调查内容就要一个小时。庞大的基础数据,光靠6个成员忙不过来,就发动周边同学一同参与,让活动变得更有意义。辛勤的付出有了回报。就在项目回报展示以前,这篇研究论文已经被《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录用,并且获得宁波大学2019年度“科研之星”高中生课外学术作品一等奖等荣誉。“这一次的‘科技新苗’活动对我的个人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人交流,学会了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挑战了自己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表言论看法的缺点,也收获了许多进行科研调查的经验。最为重要的,学会了自行思考问题,而不是附和他人的意见。”同学董靖楠有感而发。“在医学上,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也没有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法。然而,站在社会层面上,老年痴呆症背后的孤寡老人问题、老年人的精神关怀问题、代际之间的交流问题都呼之欲出。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这种心理关怀单靠医院与医生,即使再加上一些科研团队和专业人员,也是还远远不够。老年痴呆症不只是个医学问题,它更是个社会问题,每个人都终将面对,解决它也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余涌涛同学也表示。课题组成员们纷纷表示,希望通过研究课题,不管是对于身边的朋友、亲人,还是对于国家的未来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也希望更多爱科技、科研的同学能加入其中。●新闻助读科技新苗培养计划科技新苗培养计划是市科协和市教育局共同组织实施,在高中阶段推出的,一项培养未来科学家、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活动。第三期科技新苗培养计划,16所高中的94名学生与导师结对并确立合作培养关系,完成课题21个。收到研究报告、论文30篇,其中5篇论文被国家级期刊录用,1篇发表在核心期刊,7篇论文被省级期刊录用。申报专利8项,其中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3项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阶段。提交计算机应用设计程序3个。(记者 樊莹)

使民心竞

生命在于静养还是运动?1500名老人亲身证实:高强度运动更长寿

国内的养生观念里,中年之后尤其是老年节段,讲究舒缓、低强度的运动,而不是像年轻人那般的剧烈。无论是太极拳、五禽戏还是其他的一些健身体操,运动的强度都不大。不过,最新的一项研究则显示,只有剧烈运动才更有利于健康。JAMA子刊:剧烈运动更有利于健康JAMA学术期刊发表了一项有关运动与死亡风险的研究。研究人员对403681成年人进行了10年的随访,在中高强度运动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高强度的运动占比越高,全因死亡风险就越低。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剧烈运动占总体力活动量50%-75%以上,全因死亡率降低了17%。与不进行中等或剧烈强度运动的参与者相比,每周进行150至299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和每周150分钟或更多剧烈运动的参与者,全因死亡风险最低下降36%。研究的结论表明,高强度的运动是健康获益的最大保证。在总体相同的活动量下,剧烈运动和中等强度运动较多的参与者,全因死亡率低。而另一项研究进一步显示,不单年轻人,老年人从事高强度的运动也是适合的。BMJ:5年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延长老人寿命《英国医学杂志》(BMJ)最新刊登一项研究表明,高强度的运动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有益。研究人员将1500名参与者随机分成了不同的三个运动组,第一组需要每周进行两次高强度间歇运动,第二组每周两天进行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第三组只是按照常规的医学建议进行锻炼,而且不做限制。这项研究持续了5年时间,结果表明高强度运动组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层面,其状态都要明显高于另外两组,这表明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对于老人的身体更有好处。另外,高强度运动组5年后死亡人数占比3%,而中等强度组则是6%。这说明,高强度的运动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有益。研究人员也表示,他们会向国家的体育部门建议,以便在全社会鼓励老人进行高强度的锻炼。老年人运动健身,大有裨益运动健身看似和老年人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老年人若能坚持规律运动,身体将有极大的获益。预防血管疾病:相比于青年人,老年人的心输出量水平低,而通过运动增加心输出量,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研究显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坚持运动,心肺功能都能有明显的提升和改善。增加骨密度,改善肌肉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每10年会下降3%-5%,老年人的这种下降趋势更明显。而通过科学的抗阻力锻炼,能够有效减缓肌肉流失,帮助老人提高骨骼的密度。减缓感官功能老化:老年人容易摔倒,是因为感官功能退化,导致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而通过运动比如做瑜伽等,可以锻炼感官系统,从而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平衡和协调。提高记忆力: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显示,老年人多参加高强度的间歇运动,短期的记忆力能够提高30%。这说明,运动和增强记忆力呈正相关,强度越高,效果会更好。叮嘱:老年人运动,安全第一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但是老年人也不可能马上去进行5公里的跑步。老年人的运动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在获益的基础上,保证身体不会因运动而受损。具体说来就是:1.评估身体健康运动之前,如果没有训练基础,一定要有专业的教练对身体进行科学的检测和评估。若老年人有病史,则需要事先咨询医生,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酌情锻炼。2.选好运动项目类似马拉松、长距离游泳的运动,除非有运动基础,不然不建议老年人轻易尝试。一般老年人可以选择低冲击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3.做好准备活动老人锻炼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比如活动手腕脚踝,拉伸肌肉,做深呼吸等。避免出现运动损伤。不同的老年人,身体状况也有不一样,有些患有心血管基础病,有的可能患有关节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的运动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健康的运动策略。健康和安全要放在第一,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运动再次获益,这才对身体有好处。参考资料:[1]高强度锻炼对老人健康更有益?.北京科技协会,2020.11.24[2]提醒父母老人:锻炼必须注意这6点,才能少生病!.医学界,2019.4.14[3]健身你做对了吗?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人民网,2020.11.5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