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兰炭的市场发展造人

关于兰炭的市场发展

升级中的榆林兰炭八十年代中后期,榆林煤炭企业为摆脱当时原煤市场低迷、外运困难的局面,开始尝试土法炼焦,即将大量块煤平地堆积,用明火点燃,待烧透后用水熄灭而制成兰炭,为电石、铁合金、硅铁等载能行业提供还原剂。这种简单的转化不仅缓解了当时煤炭滞销的局面,也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神府地区迅速掀起了“全民炼焦”的风潮。土法炼焦是当时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对兰炭产业的起步进行了较早的实践探索。但由于工艺简单、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大量副产的煤气和煤焦油随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时的兰炭产业还处于自发和混乱的状态。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兰炭市场迅速扩大,1.5万吨、3万吨的小型直立式炭化炉相继推广使用,“机制兰炭”在榆林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6年,全市兰炭生产企业达到294家,生产规模达到2004万吨,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但由于规模较小、工艺落后和布局分散,当时的兰炭生产仍然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被列为“五小企业”,面临全行业被淘汰的困境。从2007年开始,榆林市按照“上大关小、等量置换”的思路,制定了《榆林市兰炭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发展规划》,颁布了《榆林市兰炭产业准入技术条件(暂行)》,全部关闭了分散建设、总规模达不到60万吨的271户小兰炭企业,规划建设了17个兰炭工业集中区和5个兰炭集中生产点,全面推广使用神木三江公司SJ-Ⅲ型、陕西冶金设计院SH2007型为主的单炉7.5万吨、10万吨中低温干馏直立方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煤气和煤焦油全部综合利用。2008年工信部将兰炭(半焦)纳入《焦化行业准入条件(2008年修订)》,标志着兰炭正式获得了国家层面认可,2010年质检总局与国标委联合发布兰炭国家标准,2012年国家商标总局颁发了“神木兰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兰炭产业由濒临淘汰到国家认可,实现了华丽转身。随着大批新工艺、新技术加快研发推广,以及陕煤化、大唐、神华等一批大型国企纷纷涉足兰炭产业,兰炭产业正在成为煤化工的新热点,做大做强兰炭产业已形成广泛共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兰炭产业已成为我省较大的煤化工产业,建成国内大规模、技术领先的煤炭热解产业集群,特别是采用自主研发的中低温煤焦油轻质化技术生产柴油馏分、稳定轻烃组分和加氢尾油等煤焦油轻质化产品已实现工业化,被誉为“榆林版煤制油”,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煤液化、煤气化的新型煤化工路线,实现了煤炭分级分质梯级高效利用。我市兰炭作为“治霾利器”已大步进军京津冀地区,被饱受雾霾困扰的北京市列为优质燃煤替代品种,并成为北京市2014年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优质燃煤替代现场会的主角。

仁可为也

我国兰炭行业生产规模已超亿吨 未来仍将稳定提升

图片来源:pexels兰炭又称半焦、焦粉,是利用神府煤田盛产的优质侏罗精煤块烧制而成的,作为一种新型的炭素材料,以其固定炭高、比电阻高、化学活性高、含灰份低、铝低、硫低、磷低的特性,以逐步取代冶金焦而广泛运用于电石、铁合金、硅铁.碳化硅等产品的生产,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炭素材料。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到70%以上。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的煤炭消费量为世界的1/4,是一个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国家。如果不改变现有的能源消费结构,而要减轻大气污染,兰炭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兰炭产业已成为承接原煤生产和煤化工以及载能工业、市场遍布全国的特色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兰炭生产规模已超过亿吨,生产主要集中在陕北、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区域,应用需求市场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和相对稳定的市场体系。 其中,榆林市是我国兰炭产业的发源地和最大的生产基地。兰炭成为榆林市依托当地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来看,我国兰炭行业正处于供需大体平衡的状态,产销率保持在90%以上,具体如下:2015-2019年中国兰炭行业产销率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近年来我国兰炭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我国兰炭产量已经达到3890万吨。具体如下:2015-2019年中国兰炭产量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我国兰炭产业发展快速,目前产业链也比较完善。但我国兰炭行业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现象仍十分严重。迫使国内兰炭企业面临加快行业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向高端领域发展的局势。 目前,我国兰炭行业可以投资的模式有: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这也是在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正在成长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的基础上,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发展兰炭产业,是神木乃至全国煤炭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其现实依据还表现在:第一,兰炭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兰炭产业实现了煤炭能源向固态、液态、气态三种能源的高效转化,富产煤焦油、煤气和清洁燃料,能够弥补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现状,可大幅度降低对进口油气资源的依赖,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近年来,兰炭替代原煤散烧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作用逐步被认可,并被纳入国家强制标准《民用散煤、民用型煤》鼓励作为民用清洁燃料应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016年10月26日,国家环保部发布的《民用煤燃烧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指南(试行)》将兰炭正式纳入国家优质煤范畴予以推广应用,以治理民用燃煤燃烧污染。2016年12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促进煤炭清洁利用章节中,明确兰炭为洁净煤,积极推广其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实施散煤替代。此外,兰炭在还原剂、吸附材料、高炉喷吹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2015-2019年我国兰炭行业总产值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近两年是我国供给侧调整进入收尾之年,产业链上下游淘汰落后产能已基本完成,而环保常态化使得焦企整体开工维持相对高位,兰炭整体供应呈现稳中缓增的状态;需求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整体平稳,房地产表现出较强韧性,保持投资增速,基建投资基本稳定,对钢材需求形成支撑,除时段性环保限产外,钢厂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支撑兰炭需求。2020 年来看,疫情对于经济增速或将产生一定影响,房地产周期向下,基建投资放缓,需求支撑或不够强劲;而供应方面环保影响弱化,去产能政策执行力度若不及预期,供应仍有增长潜力。未来我国兰炭行业产量将保持稳定的提升,预计到2026年兰炭的产量将达到5473.6万吨。2020-2026年我国兰炭产量预测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未来随着兰炭行业的发展,产品的应用不断扩大,行业的销量将保持不断增长,预计到2026年兰炭行业的销量达到5158亿元。2020-2026年我国兰炭销量预测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参阅我们的行业分析报告:《2021年中国兰炭产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研究》《2020年中国兰炭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行情监测与发展战略规划》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摩洛哥

兰炭市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兰炭当时虽然具有不一样的优势和坚实的基础,发展前景广阔,但榆林市市兰炭产业当时仍处在装备简单化、工艺低端化、市场单一化的发展阶段,还面临一系列内外部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制约,煤焦油加氢消费税减免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当时榆林市市油品消费税已经突破1300元/吨,如全部征收,煤焦油加氢项目将陷入全线亏损,对煤焦油加工及兰炭产业都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迫切需要国家给予减免消费税的政策扶持。传统汽油、柴油、石脑油消费税征收依据和对象是以石油基为原料生产的汽柴油、石脑油,而将此纳税标准套在新兴的、以煤为原料生产的柴油和石脑油上不合理。2014年11月至2015年初,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3次上调油品消费税,其中,柴油消费税由0.8元/升提高至1.2元/升,提高50%;石脑油消费税由1元/升提高至1.52元/升,提高52%。加之目前国际、国内油价呈现持续下跌趋势,致使企业利润空间锐减。企业的燃油消费税等税费负担很重,基本消耗了项目的大部分利润,在示范阶段、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承受如此高的税负,将直接影响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产能过剩,市场空间亟需进一步拓展。榆林市市兰炭超过60%作为铁合金焦用于生产硅铁、电石,少量用于化肥生产的原料、高炉喷吹用料及民用清洁燃料,由于产品单一,产能过剩,现有市场很难消化已建成产能。2014年榆林市兰炭产量2629.7万吨,已占到市场容量的60%以上,占销售半径内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14年以来,电石、铁合金产量增速大幅回落、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兰炭大量积压,整合企业未见盈利、已现危机。同时,新一轮整合提升后,榆林市市民营规模以上兰炭及配套兰炭生产企业建成产能仍有六千万吨左右,传统市场,电石、铁合金市场已近饱和,新的钢铁、民用等潜在市场尚未完全拓开,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三是原料限制,工艺技术亟需进一步攻关。榆林市市现有传统兰炭工艺对原煤粒度要求较高,且提油比例低、煤气可利用价值低,环保装备水平低,形成的产业链以生产低端原料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缺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SJ-Ⅲ型干馏炉是目前榆林市兰炭生产主力炉型,占到近80%,由于炉型自身技术特点,原料必须采用30-80mm块煤。而随着煤矿整合、机械化综采水平不断提高,榆林市煤矿综采面煤占总产量70%以上,块煤产率只有25%左右,块煤供应持续紧张,导致兰炭产业原料短缺的问题愈加凸显,面煤制兰炭的技术研发显得尤其紧迫。目前榆林市已进行了富油“大工法”、锦丰源“中科法”、金隅“成型干馏法”三类面煤干馏实验,代表了国内先进的工艺路线,但因具体工程技术存在缺陷,均遇到了程度不等的困难,工艺技术亟需进一步攻关。四是企业运营困难,产业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当时榆林市市兰炭均价为400元/吨(含税),价格下降幅度大,兰炭企业整体效益下滑,大多处于微利或亏损运营状态。同时,企业出现大量垫资销售,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负债率整体来看处于合理区间,但银行贷款难度大,民间借贷几乎停滞,再融资非常困难。同时,经过上一轮结构调整,我市兰炭产业实现了园区化布局、集群化生产和循环利用,但目前的产业布局更多的还停留在企业空间上的聚集,即“企业集群”而非“产业集群”,尚未在园区内形成相对完整的循环产业链。焦炉煤气利用也停留在简单的燃料利用上,未能向下游深处延伸,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综合效益不高,尚未步入“以焦立足、以化发展”

吐故纳新

兰炭行业的发展前景

兰炭行业的发展前景经过多年发展与技术积累,我国兰炭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行业发展也逐渐成熟,目前兰炭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特色产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国家,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到七成以上,近年来,随着能源消费结构逐渐优化调节,以及环保监管日渐趋严,兰炭行业成为承接原煤生产、煤化工、载能工业的特色产业。我国兰炭行业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国内兰炭行业产能也已经超过亿吨。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兰炭行业正处于供需大体平衡的局面,产销率高达92%。亿煤兰炭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制造业的发展,兰炭的产量也逐渐递增。我国兰炭产能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北、宁夏和新疆等地区,其中陕西榆林市是我国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兰炭需求市场主要集中在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中西部地区,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兰炭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产业集群和市场体系。兰炭已经被纳入国家强制标准《民用散煤、民用型煤》,国家政策的支持,兰炭应用领域逐渐扩展,未来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文章来源:http://www.ymlantan.com/index.php

友直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碳中和全景图与投资机遇分析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海证券,李浩、纪翔)1、 碳中和势在必行1.1、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碳中和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近年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生 态环境受到严峻挑战。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快速上升 1℃左右,近十年形势尤为严峻,2020 年成为记录 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据 IPCC 研究,在升高 1.5℃的情况下,将有 4%的脊椎动物、8%的植物和 6%的昆虫灭绝,地球上耕地也会减少 3%;若是气温升高 2℃,动物灭绝量和耕地减少量都将翻倍。面对温度升高对地球生态造成的严重 打击,碳中和成为是人类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碳中和 势在必行。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签订,碳排放量控制目标成为全 球一致导向,碳中和成为全球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继 1992 年《联合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 年《京都议定书》之后,2016 年多方签署的《巴 黎协定》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控制的目标导向,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 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旨在将全球气温较前工业时期的升幅控制在 2℃以 内,最好限制在 1.5℃以内,碳中和成为全球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中国达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欧盟、英国、俄罗斯等已于 20 世纪达到碳排放峰值;美、加、日、韩、巴等 54 个国家也已达到峰值。因而,多数国家规划 2050 年完成碳中和,其中部分北欧 国家规划时间甚至更早。相对而言,中国是后来者,整体规划时间较晚,中国力 争于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时间短、减排任 务重。具体数据上看,中国低碳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预计到 2030 年仅有 62%, 对比欧盟、美国碳达峰时的 63.7%和 73.9%仍偏低,且 2019 年中国化石能源消 费比重占 85%左右,碳排放总量占世界比重 28.8%,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挑战也是机遇。中国的高储蓄率与投资能力,有望利用广泛的国内市场,在绿色 能源、低碳经济等方方面面,形成强大的且长期的投资效应和社会效益。1.2、 树立大国风范碳中和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欧洲,2019 年的《欧洲绿色协议》中,欧盟首先提 出欧洲要在 2050 年建成世界首个“碳中和”的大陆。我国近年更多地强调绿色 发展,相对于之前退出《巴黎协定》的美国,获得了来自欧洲的支持。可以预见, 未来中国在碳中和这一议题上将更加活跃,同时也会长期而强力地推进国内碳中 和进程。2020 年 12 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 目标, 提出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中国 2030 减排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的大国风范,体现出中 国对于实现全球 2050 年零碳排放目标的决心与气魄。以此来看,我们认为碳中 和可能是一个长期并具有强执行力度的国家政策。2、 碳中和下的多重挑战中国的发展阶段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 从经济增速上来看,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 GDP 增速进入 6%区间, 相比欧洲的 1.5%和美国的 2%更快。而中国人均 GDP 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预 计到2030 年中国人均 GDP为 25270 国际元,欧盟在2006 年碳达峰时人均 GDP 已达 38822 国际元,美国在 2007 年碳达峰时人均 GDP 为 55917 国际元,中国 要在人均 GDP 相对低的水平下实现碳达峰,难度更大。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中国更偏重于制造业,2017 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 能源消费的 65.6%,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 33.1%,制造业的能耗高、碳排放量 大。2019 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占全世界的 28.8%,美国仅有 14.5%,欧盟 9.7%。 在排放总量大且继续上升的情况下,降低排放量任务艰巨。相对依赖化石能源的 中国将面临碳达峰前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碳中和目标而言,中国碳达峰目 标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要更大。从能源结构与效率上来看,中国依赖化石能源,2019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 石能源占到 85%,其中煤炭占 58%,石油占 19%;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使用 煤炭比例仅有 12%和 11%。此外,中国的能源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2014 年, 中国 GDP 相当于欧盟的 2.43 倍, 相当于美国的 1.61 倍。我国能源效率远低 于欧美国家,减排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控制能源消 费总量、大力发展碳交易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3、 碳中和全景图3.1、 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碳中和路径逐渐清晰,成为国家长期战略规划。目前,我国碳减排目标已从相 对目标进入绝对目标阶段。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到 2050 年非石 化能源电力要占总电力的 90%。而从 2017 年到 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 源消费比重从 13.8%上升至 15.8%,2020 年底,风电和光伏装机量仅有 4.4 亿 千瓦,若要达到预定目标,非化石能源应用要持续提速。传统能源和重工业也要 加速改革和退出,以煤炭行业为例,清华大学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与煤炭消费呈 明显正相关,为达到碳排目标,2035 年煤炭产业要基本退出市场;其他行业也 要进行低碳化绿色化改革,2050 年工业部门碳排放要从 2020 年的 59 亿吨下降 到 21 亿吨,降幅超 60%。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中国未来的经济形态都会大幅 变化。两会召开进一步影响碳中和政策预期。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碳中和问题,提出要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 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等审议 十四五规划草案时提出,未来五年累计单位 GDP 能耗下降 13.5%,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8%。此外,十四五规划中还首次提到将在部分地区建设大 型清洁能源基地,以便于新能源和电力传输的发展,在投资上具有重大空间。3.2、 碳中和达成路径全景图我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工业减排、环保监测和新能源使用。路径一:工业减排工业减排的方法包括改变燃料、关停高耗能企业和错峰生产。由于 2050 年工业 部门的碳排放较 2020 年需降低 60%,因此工业减排是减碳的重中之重。工业生 产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烧,部分不需要燃料参与化学反应、 只需要热量的产业将把传统燃料变为较清洁的天然气或无碳排的氢气,以此达到 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对于煤炭、石化、钢铁等需要燃料参与反应的产业而言,改 变燃料无法完成反应或成本过高。开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是重要减排方法,关 闭高耗能、落后产能,再用错峰生产的方法控制生产量,维持供需紧平衡,从而 将碳排放量控制在较低水平,如煤炭行业预计在 2035 年全面退出。路径二:环保监测环保监测重点是排放监测、碳捕捉与碳的储存利用。全国碳交易市场于 2021 年 首先向发电行业开放,未来将逐步推广到全社会各个行业。作为碳交易所需的基 础设施,排放监测系统将加速构建。碳捕捉指在生产过程中或直接从空气中收集 二氧化碳,经过提纯、压缩、运输后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海底或直接再次用 于生产和服务。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结果,为实现 2℃ 目标,2050 年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将减少 5.1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碳 捕捉与储存技术未来前景广阔。路径三:新能源使用新能源使用将大大减轻碳排放压力,光伏、风电、氢能、特高压等配套设施空 间大。《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中提到,在 2℃目标下,2050 年 非化石电力占总电量比例由当前的约 32%提高到约 90%,目前我国光伏与风电 都已经实现平价上网,未来扩大市场份额确定性高。在乘用车电动为主、商用车 氢能为主的指导下,电动汽车快速推广,在政策催化下销量也将大增,预计在 2025 年达到新车的 25%,而氢能汽车现也在快速研发之中。未来电动化前景确 定,特高压、智能电网等电力配套设施也将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4、 “碳中和”下的投资主线——迈入后工业时代4.1、 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高耗能产业龙头优势彰显中国目前处于产能收缩期,供给侧收缩带来的是工业行业集中度的不断提升。 2010 年以来,中国逐步减少投资,收缩产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 速持续下行,从最高的 26.6%下降至 2020 年底的 2.9%。期间,工业行业的集 中度在供给侧收缩的环境下持续提升,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在 2015 年达到 峰值,在 2016 年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后,基建投资增速大幅放缓,工业企业数 量加速下降。“碳中和”代表着中上游周期行业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 进一步提高。此轮“碳中和”政策着力于工业生产端的减碳,这将进一步压缩高 耗能产业供给,促进产业加速升级,产业中的中小公司将在成本压力下被迫出清。 在碳中和背景下,产能高、技术先进且资金雄厚的钢铁、煤炭、石油和化工等中 上游高耗能产业的相关龙头公司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份额。4.2、 “碳中和”与“去杠杆”并行,看好消费扩张与中国制造产业升级从总量上看,为保持价格的稳定,国家在限制供应的同时,也需要控制需求, 因此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去杠杆政策将会并行存在。“碳中和”政策在 生产端的限制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其主要对应的需求是投资,包括地产、基建和 企业资本开支。为了维持总量供需的平衡,我们预计随着“碳中和”政策的实施, 国家将持续执行去杠杆政策,并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来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加大消费与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后 工业时代。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好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2016 年以来供给侧改革的全面 推进对中下游制造业的成本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然而我们发现在上游供给收缩 的压力下,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强劲的产业升级表现。从全球的角度来看,2015 年之后,随着中国产能的收缩,企业利润率在不断提高,出口占比不降反升。这 不仅说明了利润和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减少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也说 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后续,在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 业加速升级的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利润分配格局中的占比将继续扩大,产 能将逐步向全球扩张,中下游制造业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上行。4.3、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符合“稳外需”的长逻辑发展具有优势的清洁能源产业,是我国稳固外需的途径之一。我们在《制造与 消费双轮驱动——2021 年度策略报告》中提到,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中 美经济结构互补逐渐弱化,美国对华的政策具有长期的持续性。长期来看,外需 撤离中国的趋势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发展我国具有核心竞争优势且被国 际产业链所依附的优势产业是稳固外需的长久之策。目前中国的优势产业集中在新能源、电力装备和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据《新时 代的中国能源发展》,2019 年底我国多晶硅、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产量分别 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67%、79%和 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的 41%,新能源汽 车新增量和保有量均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已形成了技术和产 能的积累,具备广阔的需求空间,持续发展将巩固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 “碳中和”下重点强调的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既符合我国“稳外需”的国家战 略,又迎合了国际政治需求,是一个具有长期确定性的国家政策。5、 新能源车:产业变迁,献力“碳中和”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 2014 年中国能源活动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 77.7%,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 动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所占比重分别为 14.0%、6.7%和 1.6%。而能源 活动包括能源生产与消费,能源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占能源活动的 45%;能源消费端, 制造业与建筑业占约 38%,交通运输占约 9%。交通运输中,道路运输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015 年道路交通排放为交通运输部门 排放的 82.7%。相对于航空、水运等而言,道路交通减排潜力大。在道路交通领域, 根据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数据,2017 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占比为 87%,二氧 化碳排放量占比 44%,重型货车(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 3.5 吨)保有量占比 7%, 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为 41%,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乘用车与货车。从增速上来看, 2010~2017 年乘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 5 倍,货车增长 2.1 倍,乘用车碳排放增 速显著高于货车。大力发展新能源车是实现道路交通碳中和的关键途径。实现道路交通碳中和,核心 思路是在能源消费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置,包括燃料电池车与电动车;此外,在能 源生产端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源等清洁能源,辅以储能,应用于新能源车。我 们认为,中长期来看,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结合技术、资源、应用场景等综合判断, 乘用车主要以纯电动为主,辅以插电式、混动作为过渡,而商用车方面,预计呈现纯 电动及燃料电池车并举的技术路线。实现道路交通碳中和目标已在路上。根据 EV Sales 数据,2020 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达 324 万辆,YoY+43%。其中,欧洲电动车销量达 139.5 万辆,YoY+137%;中国销量 达 133.7 万辆(EV Sales 口径),YoY+12%;美国销量 32.8 万辆,YoY+4%。渗透率 快速提升,全球电动车占比由 2015 年的 0.6%提升至 2020 年的 4.2%。我们认为,当前全球电动车已经走上正轨,产业链配套大幅完善,各领域技术、产 品均取得了十足的进步,越过补贴驱动时代,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市场自发性需 求提升,未来渗透率仍将加速提升。政策方面,顶层设计,高举高打。当前,全球核心经济体高度重视碳排放。中国提出 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拜登高度重视碳排放; 欧盟将 203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 1990 年)从目前 40%的减排目标提高到 60%。 落地到微观层面,中国在提出 2025 年电动化率达到 20%,双积分等长效机制进行约 束;欧洲方面,德国、法国、英国等提出将在 2030、2040、2030 年实现 100%电动化 率,辅以严格的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宝马、戴姆勒、大众等国际车企纷纷加码投入 巨资,打造专属电动车平台。供给端,百花齐放,多力角逐。以 Tesla、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势力纷纷打 造爆款车型,差异化定位,以电动智能互联取得市场青睐。而传统厂商不甘示弱,宝 马、戴姆勒、大众等耗费巨资打造电动车平台。此外,Apple、小米等潜在进入者潜 心蓄力,有望为市场带来惊喜。需求端,性能优化,成本逐降,自发性需求凸显。电动车智能互联成为重要卖点,是 与传统车的核心差异点,相较而言,电动车更加适合智能驾驶,其结构更加简单,反 应更加敏捷。此外,动力电池成本快速下降,2010~2020 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约 90%, 购置成本进入主流汽车消费价格区间,使用成本较燃油车有显著的优势。伴随充电桩 普及率、充电速度不断提升,电动车自发性需求有望持续爆发。伴随电动车高速增长,渗透率快速提升,拉动动力电池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我们判 断,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将超 1500 万辆,根据我们测算,预计 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 1048GWh,2020~2025 年 CAGR 为 45%,预计 2025 年全球锂 电池需求 1424GWh,2020~2025 年 CAGR 为 37%。而中国在全球锂电池产业链地 位雄厚,四大材料及电池均占半壁江山,我们认为,此轮全球电动化浪潮中,中国 上市公司参与深,且在核心供应链环节必不可少,因此将深度受益,进而持续巩固 其全球地位。站在当下,1)价格端,需求旺盛助推价格上涨,钴、碳酸锂、六氟磷酸锂价格由 2020 年 7 月分别约 26/4/7 万元/吨上涨至当前约 42/8.3/20 万元/吨,涨幅明显,验证产业链 需求高景气。2)需求端,1 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 17.9 万辆(中汽协口径),YoY+239%, MoM-28%,迎来开门红;2 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 10 万辆,YoY+640%。欧洲十 国 2021 年 1-2 月累计销量 19 万辆,YoY+57%,电动车渗透率约 15%,2 月环比略有 改善。产业链排产旺盛,头部企业 2021Q1 排产同比 3 倍左右增长。3)供给端,以 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以 Tesla 为代表的新势力、以大众 MEB 为代表的合资品 牌全面向上,产品力强。4)政策端,四十五规划陆续落实到各地方,全球碳中和持 续推进,政策保驾护航。5)业绩层面,2021Q1 业绩将在 4 月陆续落地,有望超预期。 结合以上,我们认为当前迎来良好布局时点。6、 光伏:碳中和增强需求的确定性光伏发电成本降低,迈入平价时代。根据 CPIA,2020 年中国光伏竞价项目中 最低中标电价为 0.2427 元/kWh(折合 3.46 美分/kWh);全球最低中标电价为 1.32 美分/kWh,降幅达 19.7%。其中国内组件价格降至 1.57 元/W,同比下降 10.3%。光伏组件“降本增效”,使其 LCOE 持续下降,2019 年 LCOE 较 2010 年下降 8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光伏发电未来成长空间大。国家统计局表示, 2020 年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 2.53 亿千瓦,增长 24.1%。基于国内“碳达峰、 碳中和”的目标,到 2025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提高至 20%,而到 2030 年 将达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且由于光 伏较风力发电具有不受区位限制等优势,预计光伏发电将占风光发电总和的 50% 以上。我国各部委相继出具相关文件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国 内未来光伏增量空间广阔。全球共同推进“碳中和”进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20 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大部分计划在 2050 年实现,如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韩国、 加拿大等。另外,欧盟成员国同意将 2030 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高至 55%(相 较于 1990 年)。全球的共同政策支持以及光伏发电的持续降本,预计未来全球 光伏装机增速将维持 20%-30%。7、 机械:核电装备及锂电设备受益“碳中和”7.1、 核电行业有望迎来新机遇根据世界核协会的数据,截止 2020 年 12 月,全球共有 442 个核电机组,总装 机容量为 393GW。其中美国接近 100台、法国 56 台、其次机组较多的是中国、 俄罗斯及日本。从核电占国家总发电量的比重来看,截至 2019 年末,全球共有 14 个国家和地区超 20%。其中法国的核电比重高达 71%,韩国占比 26%,美 国和俄罗斯接近 20%,而我国大陆地区核电占发电总量占比尚不足 5%,对比发 达国家,我国仍属于核电应用较低水平。核电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 25%的目标,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长远看核电是唯一能够大规模替代火电的基础能源。相对于火电发 电方式,核电具有不排放污染气体,能源转换效率高等优势;相对于水电和风电 等能源,核电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发电高效稳定。我国是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大国,截止 2019 年底,我国在建机组装机容量继续保 持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为约 47GW。2020 年,商运核电机 组累计发电量为 3662.43 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 4.94%,较 2017 年 提升 1pct,核电应用不断增加。从核电政策指引上,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近十年中首次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十四五规划”中 提出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 7000 万千瓦,较“十 三五规划”的 5800 万千瓦目标相比提升 21%,与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的目标 方向相一致。考虑到核电运行装机容量目标的提升,核电机组的规划数量有望增加。在核电产业链中,核电设备可以说是与核电结合最紧密的,具备一定的需求弹性。同时, 设备环节的附加值大,民营企业参与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是整个产业链中比较值 得关注的领域。核电设备制造主要是指核反应堆制造、核电核心设备制造(不含核反应堆)及核 电辅助设备制造,也就是核电设备的几大组成部分:核岛(一回路)、常规岛(二 回路、三回路)和辅助设备(BOP)系统。所谓核岛,是对核电站安全壳内的 核反应堆及与反应堆有关的各个系统的统称,核岛的主要功能是利用核裂变能产 生蒸汽,也就是核裂变反应真实发生的地方,对设备和材料要求极高;所谓常规 岛,是对核电装置中汽轮发电机组及其配套设施和它们所在厂房的统称,常规岛 的主要功能是将核岛产生的蒸汽的热能转换成汽轮机的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转 变成电能,其配套设施要求和普通火电站并无太大区别。核岛设备主要包括压力容器、主泵、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主管道、堆内构件、 控制棒驱动机构等组成部分。国内核岛设备主要的供应商为上海电气、东方电气、 哈尔滨电气、中国一重和二重等国有企业。近年来,包括台海核电、纽威股份、 应流股份、江苏神通、浙富控股等在内的民营核电设备企业快速成长,在主管道、 阀门、主泵泵壳、控制棒驱动机构等领域取得了领先的市场地位,或更有望受益 需求提振带来的业绩提升。7.2、 锂电设备需求有望持续增厚全球对于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汽车排放指标的监管也不断趋严,电动汽车 由于污染零排放,逐步受到各个国家的推崇,由此也带来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下游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动力电池的强劲需求。根据 GGII,2019 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容量总计达 62.38GWh,同比增长 9%,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 影响,自 8 月份开始,动力电池装机容量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锂电池制造设备主要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设备,各项工序分工不同,难度也有 明显差异,其中前段和后段设备较为复杂,工艺水平要求较高。前段设备:主要包括搅拌、涂布、辊压、分切、制片、极耳成型等工序,是锂电 池制造的基础。中段设备:电芯组装工艺。主要包括卷绕或叠片、电芯预封装、 注电解液等工序。后段设备:电芯激活检测和电池封装工艺。电芯激活检测工艺 主要包括电芯化成、分容检测等;电池封装工艺包括对构成电池组的单体电池进 行测试、分类、串并联组合,以及对组装后的电池组进行性能和可靠性测试。现在国内锂电设备企业对前中后段生产工艺均有布局,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具备完全自主可控的能力。根据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产业结 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同时要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建设,加快 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在此背景下,电动化趋势明显,头部锂电池生产企 业有望继续扩产满足动力锂电池需求的增加,同时可能加大布局储能锂电池生产 适应当前储能需求,我们认为已经切入头部企业供应链的龙头锂电设备企业有望 受益其中。8、 汽车:“碳中和”为新能源汽车带来新催化8.1、 公路运输碳排放占比约为 20%,未来治理压力将 加剧。2020 年我国全年交通领域碳排放量约为 23.18 亿吨,约占总碳排放量的 24%, 其中道路运输是最主要的交通碳排放来源。交通运输一直是我国主要的碳排放来 源之一,预计当前排放量占比约为 24%。根据我们测算,2020 年我国碳排放总 量约为 96.58 亿吨,其中交通领域为第二大来源,全年产生了约 23.18 亿吨碳排 放。在我国交通碳排放中,公路运输的占比最大,约为 82%,民航、水路、铁 路占比分别为 10%、4%、4%。我国汽车人均保有量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未来仍有增长空间。一个国家的千人 汽车保有量与人均 GDP 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0 年我国 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 173 辆,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在 550 辆以上,存在巨大差 距。此外,与拥有同等人均 GDP 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也处在 较低水平。随着未来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均 GDP 水平持续增长可 期,千人汽车保有量有望同步提升,根据汽车百人会数据,2030 年我国前任汽车保有量将升至 300 辆。2020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 2.81 亿辆,预计 2030 年将增至 4.38 亿辆,加剧 碳排放。以千人汽车保有量 300 辆估算,2030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4.82 亿辆,带动来自公路运输的碳排放量大幅提升,“碳中和”行动刻不容缓。8.2、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趋势,2030 年将占总销量 40%在两会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以锂电池电动车及燃料电 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今后将会迎来飞速发展,产销量高速提升,产业链中 龙头主机厂及零部件核心供应商将遇绝佳发展机遇。(1,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未来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激增近十年,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补贴与配套鼓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培育与促进 效果显著。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突破百万规模,新能源渗透 率达到 5.1%,为我国今后降低碳排放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 车技术路线图 2.0》,2025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 20%,氢燃料汽车保有 量升至 10 万辆,2030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 40%,2035 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达 到 50%以上,成为市场主流,氢燃料汽车保有量达到 100 万辆。以上述数据计 算,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大幅提升,2020-2035 年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17.37%。2035 年全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突破 1500 万辆。(2,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助推我国零部件厂商弯道超车海外 龙头在传统燃油车总件及零部件领域,我国与海外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产业链环节 因技术壁垒较高,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赶超。随着我国“碳中和”进程不断推进, 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将加速,推动上游零部件产业链革新,部 分优质供应商有望实现弯道超车,在全球建立起技术先发优势及领先的市场地位, 引领业绩增长。以全球电动车龙头特斯拉为例,目前其最新车型 ModelY 的国产化率已达到 80%-90%,涵盖了包括宁德时代、均胜电子、三花智控、华域汽车、拓普集团、 福耀玻璃在内的众多优质零部件供应商。上述厂商有望搭乘汽车“三化”之风, 扬“国产替代”之帆赶超海外龙头,打破原有产业链格局。(3,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开始起步,未来将迎快速增长氢燃料电池更环保,主要面向商用车,能直击“公路碳排放”痛点。相比锂离 子电动车及燃油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全周期碳排放最少,且拥有效率高,无噪音 等优点,是最为理想的新能源汽车。此外,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两会上表示: “商用车虽然在全国汽车保有量和新车销售量中只占 20%左右的比重,但商用 车每年需消耗全国车用燃料的 50%以上,碳排放量更是乘用车的 5 倍~10 倍。” 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主要面向货车、客车等商用车型,能直击“公路碳排放”痛 点,未来将是公路端降碳的“主力军”。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购置成本高,技术不完善等问题, 根据亿华通招股说明书,2019 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仅为 2737 台。我 们认为随着《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的逐步落实以及燃料电池汽车“以奖代补” 新政的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新周期。预计 2025 年将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 3.3 万辆。根据 OFWeek 对各地方政 府出台的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及销量的指引统计,预计 2023 年全国燃料电池汽 车销量将达 13502 辆,2025 年达到 32733 辆,年化增长率高达 52%。2025 年 燃料电池汽车渗透率约为 0.12%。9、 化工新材料格局展望:化工行业存量博弈,环保 材料开启新蓝海。9.1、 节能减排促进强者恒强9.1.1、 节能减排是碳中和重要手段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到 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 而 BP 公司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9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 中的消费占比仅为 15%,为在 2030 年实现 25%这一目标,我国不仅需要在新 能源建设上发力,同时亟需在化石能源的源头上节流。我国的碳排放总量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单位 GDP 碳排放与能源强度有明显改 善,但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与欧盟分别于 2008 年和 1980 年实现碳达峰,参考其碳治理的经验,我国能源强度势必也要进一步 下降,向发达国家靠拢。9.1.2、 环保约束,龙头先行我国化工品的需求在稳定增长,但碳中和目标对化工行业的生产施加了约束,导 致行业向低碳化转型升级。为了顺应大型化、集约化、最优化、经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化工园 区规模在持续增长,国家通过化工园区化管理对迁入园区内的企业进行严格审查, 在环保和安全方面加强监控,大幅提升了行业的准入门槛,加速了化工行业的整 合。2012 年以来,化学原料行业作为重能源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中行业集中度显著 提升。但过去供给侧改革注重总量控制,环保的价值没有太突出,而这一轮的碳 约束下所引发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内部结构调整,淘汰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 让市场向优质产能靠拢,预计仍会促成化工行业的集中度上行。对于化工企业而言,“碳约束”对企业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污染、低效 的生产工艺会被逐渐替代,生产成本和行业门槛会进一步抬高,各行业的龙头会 在这一进程中充分受益。另一方面,市场正在逐渐建立 ESG 评价体系。海外的化工龙头已经持续多年在 环保上投入,比如巴斯夫在研发新的催化剂来用乙烯和二氧化碳生产丙烯酸钠, 科思创近几年在保持营业额稳定的情况下大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2020 年 11 月 18 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牵头起草的《中国石化行业 ESG 评价指南》 正式发布实施。我国化工龙头有望复刻海外龙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享受 ESG 带来的市场溢价。9.2、 煤化工行业分化9.2.1、 传统煤化工存量优化煤化工产业链主要分为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传统煤化工以焦炭、电石、合 成氨为主要产品,与钢铁工业息息相关。现代煤化工以烯烃、乙二醇、煤制油为 代表,目标是生产清洁的能源和化工产品。在政策上我国有意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规模,加快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内蒙古自 治区在《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中提到,从 2021 年起,不再审批焦炭(兰炭)、电石、聚氯乙烯(PVC)、合成氨(尿素)、 甲醇、乙二醇、烧碱、纯碱、磷铵、黄磷、水泥(熟料)、超高功率以下石墨电 极、钢铁、无下游转化的多晶硅、单晶硅等新增产能项目。除国家规划布局和自 治区延链补链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外,“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现代煤 化工项目。在供给上我国电石和尿素产能今年来呈递减态势,预计未来我国传统煤化工将逐 步收缩,变为存量市场竞争。9.2.2、 现代煤化工维持战略地位我国的能源、化工原料对外依赖十分严峻。原油的进口依赖度逐年攀升,于 2019 年底达到了 73%,天然气和 PE 的进口依赖度居高不下,乙烯的进口依赖也没 有明显改善。在氢能够进行有效的能源和原料供给之前,现代煤化工仍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主要化工品消费量在稳定增长,尽管监管层有意控制新 增产能,但预计中期内现代煤化工的生产仍将小幅增长。9.3、 环保材料方兴未艾9.3.1、 MDI:建筑保温材料空间巨大我国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费的 30%以上,所以降低建筑能耗也是实现“碳中和” 的必经之路。国内外普遍认为,采取保温隔热材料是降低建筑能耗最经济有效的 办法。在建筑方面,相较于其他保温材料,聚氨酯保温性能更为优异,其导热系 数仅为 0.024W/(mK),接近其他材料的一半左右,是建筑隔热的理想材料。MDI 是聚氨酯的主要原材料。在我国,冰箱冷藏占 MDI 下游消费的 44%,占比 最大,建筑行业仅占 22%。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聚氨酯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 泛应用,甚至全球 MDI 在建筑行业中的平均占比都达到了 51%。相比之下,我 国建筑用 MDI 需求巨大,而且在“碳中和”政策环境下,应用速度可能会加快。 万华化学作为全球的 MDI 龙头有望在这一进程中充分受益。9.3.2、 可降解塑料:政策推动快速发展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发展十分成熟,产量占全球约 1/4,但目前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 消费量的全球占比仅为 4.6%,行业尚处于导入期。在政策的导向下,降解塑料 的市场在保持快速增长。2020 年 7 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保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 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外卖与电商、快递等新兴领域均为塑料污染问 题突出领域,2021 年 1 月 1 日起,将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及一次 性塑料吸管等。各地也相继出台禁塑令时间表,叠加“碳中和”对以石化原料为 基础的传统塑料的逐步淘汰,未来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9.3.3、 生物化工:安全环保,应用广泛生物质是替代石化资源的重要选项,其是对所有由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有机体的 总称,属于可再生资源,具有数量巨大、价格低廉、可实现碳循环等特点。以植物生物质木质素和纤维素为例,每年的生长数量高达 1640 亿吨,按能量换算, 相当于全球石油产量的 15-20 倍。生物化工的安全性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的安全性,通常在常温 常压下进行,反应安全;二是具有食品安全性,无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和原 料化学品的残留。生物化工的环保性在于生物质原料的基本元素是 C、H、O,几乎不含 S,因此 在生物发酵的过程中不产生硫化物,生产过程中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研究表明, 相比于化学合成法,生物法生产己二酸过程能减少 85%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外部分化学品的生物法生产较化学合成法已具有优势。生物法的原材料以玉米、 大 豆、秸秆、树木等,价格低廉。通过诱变育种、基因重组育种、代谢调控育 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可获得高效的工业菌,提高生化反应转化率。目前,己二酸的生物法成本已低于石油法 20%-25%,以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长链二元 酸比以丁二烯为原料通过多步化学转化制备的长链二元酸成本更低。关于生物基纤维,全球尼龙需求持续增长,2019 年全球产量 667 万吨,市场 空间巨大。国内发展生物基尼龙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传统石油基尼龙的原料,如己 二腈,国内不具备生产能力,生物基尼龙的发展可使国内绕过己二腈化学合成工 艺的壁垒,采用另一条途径发展尼龙行业;同时我国赖氨酸产能严重过剩,而生 物基戊二胺的出现则可为赖氨酸找到新的下游需求。生物基尼龙市场的技术壁垒极高,未来将是少数企业独享的市场。2018 年国内生物基 PA56 产能仅 5000 吨,未来主 要的产能来自凯赛生物,规划建设 20 万吨,目前 10 万吨产能已经在调试阶 段。10、 环保:量化与减量10.1、 市场化手段:碳排放权交易2020 年 9 月,在联合国庄重承诺“3060”目标,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 放 2030 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 再次明确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 动方案,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碳排放权交易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中国的碳 交易市场始于 2011 年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市等 7 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 易试点。2014-2014 年 7 个区域相继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 年全国统一碳排放 权交易市场工作开始启动,至 2021 年 1 月 1 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 式启动,首批涉及 2225 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预计将对其 2019-2020 年碳 排放配额进行清缴。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基础上,逐 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生态环境部于 2021 年初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 理办法”),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提供政策指导和依据。管理办法明 确提出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包括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年度温 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 理。交易市场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 入有偿分配。同时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生态环境部规定的时限内,向分配配 额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清缴上年度的碳排放配额,预计 2021 年 6 月底前全 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后,对 2020 年碳排放的履约周期将开启,下半年 将迎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高峰。从上海、广东等地试点来看,碳排放配额与 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产品交 易并重,上海在现货交易基础上还试行远期、质押、资产管理等创新及衍生交易产品,提供良好借鉴。从 2019 年履约周期数据看,全国试点碳市场(上海、北 京、天津、湖北、广东、深圳、重庆、四川、福建)总交易量 1.31 亿吨,交易 金额 30.53 亿元。碳市场配额交易量中广东占比最高,CCER 交易量中上海、 天津占比较大。此外,目前发改委正在修订 CCER 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申 请暂时放缓,重启后有望再度作为碳市场灵活抵消机制。 电力为碳排放权交易占比最高的行业,上海及广东电力行业的履约交易量远超其 他行业,为主要的配额净流入行业,其次为民航行业,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 呈现净流出态势,总体碳排放权交易量呈现增长态势,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场建成后电力行业亦将成为主力交易行业。从成交均价看,以广东为例,交易市 场初期碳排放权价格接近 80 元/吨,2019 年以来在 20-30 元/吨的区间震荡。关于配额发放,生态环境部最新管理办法提到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 配。目前试点区域的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基本与市场价格水平相符,竞价配额 比例在 1%-7%之间。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建成后,有偿分配机制亦 有望引入,目前的区域试点能够为全国市场提供有益借鉴。10.2、 碳排放的量化:核算与测量碳排放权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配额与实际排放量核定,目前我国碳排放权的 配额发放与实际清缴都以核算法为主,发改委早在 2013-2015 年即陆续发布三 批共 24 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从各行业生产工艺 各环节角度详细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加总,公式复杂、计算因子较多。从欧盟 及美国的经验看,二氧化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能够为碳交易提供准确、完整、及 时的数据,亦可成为核算重要手段。10.3、 碳排放的核查:持续关注与规范碳排放核查第三方机构主要对纳入碳排放权配额管理单位提交的碳排放报告开 展核查,出具独立的核查报告并承担相应责任。目前每个省级政府都可以自行确 定本辖区内负责碳核查的机构,各地标准不一。在第三方核查中,核心内容包括对重点排放单位基本情况的核查、核算边界的核 查、核算方法的核查、核算数据的核查,重点是对核查报告中的活动数据来源及 数值、活动数据监测设备维护和较准情况、排放因子和计算系数的来源及数值进 行核查与交叉核对。从核查工作内容看,第三方核查主要是针对目前以核算法为 主的计量方式,相当于对碳排放报告开展审计工作。我们认为,在未来核算法与 监测法计量可能并重的背景下,碳排放第三方核查体系有望持续受到关注及规范。10.4、 碳排放的减量:分类与回收2019 年 6 月中央对垃圾分类作出最高指示,随后各地相继出台垃圾分类具体政策,计划到 2020 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35%以上,直辖市、省 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力争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基本全覆盖,分类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分类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其他地 级城市初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机制。力争再用 5 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 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地级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 圾分类习惯。垃圾分类一方面帮助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物品重新回到生产流通渠道,从而减少生 产环节新产品对能源的消耗及产生的排放,另一方面经分类后的焚烧垃圾热值提 升提高发电效率,厨余垃圾能够通过转化为绿色天然气、沼渣进行土地利用减少 碳排放量。根据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的项目数据,电子回收、垃圾焚烧等与垃圾分类 相关的项目均可以申请 CCER,参与碳排放交易补充市场。2017 年 1 月,武汉格林美电子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成功申请 CCER,23 万吨废 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项目可通过替代原生材料生产作业、减少电子垃圾污染,实 现年均减排约 1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曹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年处理垃圾量21.9 万吨,通过替代利用化石燃料产生的电量及避免垃圾填埋带来的甲烷 排放,年均减碳量可达到 5.57 吨二氧化碳当量。首创环境在宁波投资 15.26 亿元建设 PPP 厨余垃圾处理项目,测算厨余垃圾处 理完成后的沼渣如进行焚烧,1 公斤可产生 3.6-3.7 公斤碳排放,按照 800 吨/ 天的处理规模计算,若沼渣全部焚烧,则会增加约 10 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 若沼渣全部用于土地利用,则可减少 10 万吨/年的碳排放量。同时,厨余垃圾处 理后可产生绿色天然气并替代化石燃料,按照 800 吨/天处理规模可产生 69000 标准立方米/天的绿色天然气测算,年碳排放减少量可达到 11 万吨。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设准

碳中和专题研究报告:宏大叙事和投资细节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薛俊、蒋晨龙、陈至奕)核心观点全球碳中和的宏大叙事:控制碳排放、达成碳中和是控制全球升温目标的关 键。根据 IPCC 在《2020 年排放差距报告》中的结论:(一)按照《巴黎协 定》目标的最低成本路径,实现 2100 年愿景 2°C 目标前提下,到 2030 年 碳排放要降低 15.8%;实现 2100 年愿景 1.5°C 目标前提下,到 2030 年碳 排放要降低 48.7%。当前的国家自主贡献仍然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巴黎协 定》的气候目标,导致到本世纪末,温度将至少升高 3°C。(二)因此,各 国必须共同努力将国家自主贡献决心提高三倍,以如期实现 2°C 的目标, 而要如期实现 1.5°C 的目标,则必须把国家自主贡献决心增加五倍以上。全球碳中和是合作,也是竞争。一方面,美国重回《巴黎协定》,拜登政府聚 焦清洁能源转型与环境公正,同时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已有 28 个国家在公 开场合宣布碳中和目标,另有近 100 个国家把碳中和提上议事日程;碳中和 合力逐渐稳固。另一方面,能源禀赋和能源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各国不同的碳中和政策路径,带来竞争:(一)全球来看,低煤炭储量 国家在煤炭削减方面政策评价更高,这也意味着煤炭资源禀赋更好的国家,削 减碳排放和调整能源结构的压力更大。(二)以工业、基建为主导的经济体, 碳排放更多,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同时面临经济转型、能源转型的 双重压力。中国主要高碳排放行业的减碳路径前瞻:发电热供应(碳排放占比,下同: 44%)、钢铁(18%)、建材(13%)、交运(7%)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四 个部门,也是碳达峰的任务重点行业。碳中和方面,则要在控制化石能源需求 端排放以外,发展新能源、加快发展绿色制造、构建循环经济、提升生态碳汇 能力。投资方面,我们认为碳中和主题的确定性有三点:第一个确定性:未来三十 年,全球进入低碳竞赛和减排合作并重的时代。第二个确定性:国内碳排放和 碳中和由自上而下推进,政策确定性强。第三个确定性:过去几年的积累,已 经出现非常明确的可以承接“碳达峰”、“碳中和”落地的产业方向。例如光 伏、新能源车等已经从补贴期逐步进入盈利期、2016 供给侧改革之后钢铁、 煤炭、建材等行业集中度和龙头规模提升,具备了进一步升级减排的行业基 础。结合碳中和、碳达峰当前实际的政策和产业进展,我们归纳出了碳中和投资 的逻辑和路径。第一个环节:能源供给侧。主要涉及碳排放监测、CCUS、碳 交易、清洁能源(风、光、核电、水电和其他清洁能源)占比提升。第二个环 节:能源的传输配储。主要涉及特高压、电力物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 服务、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和氢能源。第三个环节: 能源需求消耗侧。主要涉及工业能耗减少(钢铁建材有色金属领域的供给侧减 量+电能替代+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过程装配式、交运领域的新能源替代(主 要为新能源乘用车、运输、环卫、商用和专用车的电动化)。一、全球碳中和的宏大叙事全球 1.5°C 和 2°C 升温目标红线时间追溯回 2015 年 12 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在这一 会议上,195 个缔约方一致同意,将全球变暖升温幅度控制在较工业化之前水平 2℃以内,或者更 严格,将目标定在最多升高 1.5℃。2018 年 10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发布了其最新特别报告《全球变暖升温 1.5℃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Global Warming of 1.5℃):在本世纪内(截至 2100 年)应该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 1.5℃内,而非《巴黎协 定》的 2℃(相较于工业化前期 1850-1900 年)。之所以 IPCC 倡议全球在未来 100 年内,将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 2°C,甚至 1.5°C 的目标红线 以内,主要原因在于升温对于全球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一)升温 1.5°C,超过 70%的珊瑚礁将死亡,但若升温 2°C,超过 99%的珊瑚礁将消失。(二)对农作物和植物授粉至关重要的昆虫,在升温 1.5°C 的背景下会失去一半的栖息地,但若 放在 2°C 的背景下,损失的栖息地面积几乎翻一番。(三)夏季北冰洋完全没有海冰的可能性在 1.5°C 升温背景下可能每世纪发生一次,而若升温 2° C,这种可能性将跃升到每十年发生一次。(四)升温 1.5℃,超过 600 万目前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或将受到海平面升高的影响,而如果升 温 2℃,到本世纪末,还会有额外 1000 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五)2°C 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将比 1.5°C 的海平面增幅高 10 厘米。升温超过 1.5°C,干旱、 风暴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这意味着,全球 1.5°C 和 2°C 升温目标红线,事关“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控制碳排放、达成碳中和是控制全球升温目标的关键客观来看,历史上全球各国各地区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争议一直存在。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气候 变暖是否与人类各类活动相关,是否需要对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加以上限约束;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如何界定责任(“共同但有区别”) 。 但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的关联性,IPCC 的报告 结论正在被事实所逐步印证,因此积极应对气候变暖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 根据 IPCC 在《2020 年排放差距报告》中的结论,控制碳排放、达成碳中和是控制全球升温目标 的关键:(一)如维持当前政策,估计 2030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为 59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气温上涨幅 度会远高于 2°C。按照 2030 年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最低成本路径,实现 2°C 目标的中位数 估计值为 41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实现 1.8°C 目标的中位数估计值为 35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实 现 1.5°C 目标的中位数估计值为 25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二)由于新冠病毒,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比 2019 年的排放水平(524 亿吨二氧化碳当 量)下降约 7%,大约为 487 亿吨。因此,实现 2100 年愿景 2°C 目标前提下,到 2030 年碳排放 要降低 15.8%;实现 2100 年愿景 1.5°C 目标前提下,到 2030 年碳排放要降低 48.7%。当前的 国家自主贡献仍然严重不足,无法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导致到本世纪末,温度将至少升 高 3°C。(三)各国必须共同努力将国家自主贡献决心提高三倍,以如期实现 2°C 的目标,而要如期实现 1.5°C 的目标,则必须把国家自主贡献决心增加五倍以上。全球碳排放概况和现状目前来看,全球碳排放呈现以下特点:(一)全球化石燃料依然是碳排放最大的源头。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19 年达 到了 38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范围:±1.9),再创历史新高。(二)行业来看,全球电力热力生产业是碳排放最大的部门,其次是运输和工业。(三)中国碳排放总量远高于全球其他国家;但人均碳排放总量美国最多;G20 国家占全球总排放 量的 78%。(四)全球最富有的 1%人口的排放量,是最贫穷的 50%人口的排放总量的两倍多。全球达成碳排放目标的实际行动——NDCs "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根 据自身情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是 2015 年底在巴黎召开的第 21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 议协议的组成部分。 根据《协议》,各缔约方需要在 2020 年通报并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同时,2020 也是各 国将长期气候目标转向气候行动的关键之年。12 月 12 日,联合国、英国和法国共同主办了气候雄 心大会 2020(Climate Ambition Summit 2020),以动员全球增强气候行动力度。巴基斯坦宣布将不再新建燃煤电厂,到 2030 年,60%的能源将 由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供能,并将电动汽车占比提高到 30%,以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创绿研究院数据统计,截至 2020 年底,已有 71 个国家(包括欧盟 27 国) 提交了新的 NDC,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28.3%左右。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进展现状一、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迄今为止已经 达峰的 49 个国家,仅占全球排放量的 36% 二、但是,这一比例尚不足以使全球排放量在短期内达峰。根据 IPCC 预测,如果所有国家切实履 行承诺,到 2030 年,排放达峰的国家总数将增加到 57 个,占全球排放量 60%。 三、美国重回《巴黎协定》,拜登政府聚焦清洁能源转型与环境公正。2020 年美国大选期间,作 为候选人的拜登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未来施政重点之一。当地时间 2021 年 1 月 20 日,上任首 日的拜登便签署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的行政命令。拜登在气候变化方面提出两大基本认识:首 先,美国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史无前例的气候危机;其次,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基于此,拜登政府发布了一揽子气候政策。第一,逐步停止对传统化石能源产业的补贴; 在美国全经济领域部署清洁能源,在 2050 年前实现经济由 100%清洁能源和零排放;第二,增强 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能力,使其能抵御气候变化的冲击;第三,推动实现国内气候公正,为具有气 候脆弱性的群体提供额外的支持;第四,团结国际力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重返《巴黎协定》和应 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谈判体系,重新确立在气候领域的全球领导力。如果美国完全实施上述气候政策,可能需要联邦政府在未来十年投入超过 1.7 万亿美元的资金,并 额外从私营部门和其他州及地方政府引入投资,所需资金总额将超过 5 万亿美元。上任后,拜登已 任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作为总统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负责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 美国总统拜登计划于 4 月 22 日地球日在华盛顿以网络视频方式举行“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预 计多国领导人将参与视频峰会。 四、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 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 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际,主要排放国纷纷承诺碳中和目标,释放经济去碳化的明确信号:(一)为实现《协定》1.5℃温控目标,需要将 2030 年全球认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在 2010 年的基 础上降低 45%,并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二)根据《协定》,各缔约方需在 2020 年通报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LTS)。2020 下 半年,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纷纷宣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三)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已有 28 个国家在公开场合宣布碳中和目标,另有近 100 个国家把碳 中和提上议事日程,其中,苏里南和不丹已实现净零排放,瑞典、英国、法国、丹麦、新西兰和匈 牙利已经把碳中和目标写入法律文件,欧盟、加拿大、韩国、西班牙、智利和斐济正在推进碳中和 立法的进程,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 14 个国家也把净零排放写入了政策性文件中。目前已提出长 期减排战略且把实现碳中和纳入讨论的国家和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65%,占世 界经济总量的 70%,经济去碳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全球碳中和是合作,也是竞争能源禀赋和能源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国不同的碳中和政策路径,带来竞争:(一)全球来看,低煤炭储量国家在煤炭削减方面政策评价更高,这也意味着煤炭资源禀赋更好的 国家,削减碳排放和调整能源结构的压力更大。(二)以工业、基建为主导的经济体,碳排放更多,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同时面临经济 转型、能源转型的双重压力。(三)航空、公路运输占比高的国家人均碳排放更多。二、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现实情况和实现路径前瞻宏观角度理解碳中和抑制部分产业过度投资宏观经济修复,工业品量价齐升。2020 年疫情对工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一季度产能利用率降至 67.3%,二、三季度有所修复,分别达到 74.4%、76.7%,四季度提升至 78%,已经超过 2019 年 末的 77.5%,持平于 2017 年末的历史高点。与此同时,尽管工业生产强劲,工业品价格仍在需求 推动下保持上涨势头,以钢铁为例,去年 11 月以来,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钢铁类)月环比涨 幅始终高于 2%,一度高于 7%。助力复苏的政策环境下企业融资优势仍存,存在过度投资可能。虽然郭树清曾表示“整个市场利率 回升,估计贷款利率会有回升和调整”,但在不急转弯的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贷款利率预计仍处 在历史较低水平,在国内复苏叠加海外疫情逐渐受到控制的环境中,可能产生较高投资。但长远来 看,中国经济增速长期存在下行压力,对上游工业品的需求增速很难停留在疫情后修复的水平。地方“碳中和”举措:节能减排和推进绿色环保产业“碳达峰”行动已从中央落实到地方,在全国 31 个省市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超半数提 出要制定“谈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方案,有 7 个省市表示要提前实现“碳达峰”,其中上海明 确要在 2025 年提前“碳达峰”,另有天津、河南、福建、广东、青海和西藏六省提出率先或提前 实现“碳达峰”。经济发达省份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因而更容易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在 时间线的目标制定上也更为提前,但经济较为落后的一些省份减排的难度更高、“十四五”期间的 任务难度相对较重。具体来看,内蒙古和宁夏在 2016 年至 2019 年万元 GDP 能耗累计分别上升 了 9%和 7%,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分别累计提升了 35%和 42%,这些地区可能将在节能减排和产业 升级改造上采取更多的行动。 天津和内蒙古已经为 2021 年能耗控制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天津今年计划单位 GDP 能耗同比下降 3.7%左右,内蒙古计划单位 GDP 能耗下降 3%(该目标与今年全国的目标一致),单位工业增加 值能耗下降 4%以上。河北省提出今年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下降 4.2%。 年初以来,各地频繁出台“碳中和”相关的文件,多数省市的《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 了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各地的提出的方式主要包括节能减排和提推进绿色环保产业两个方面, 也有若干省市提出了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方式:(一) 节能减排1) 对高能耗行业执行差别电价目前为止,江西、内蒙古和甘肃三省出台了对高能耗行业执行差别电价的文件,针对的行业集中在 化工领域,涵盖了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黄磷、锌冶炼八大行业,其中江苏 仅对钢铁企业用电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加价,内蒙古和甘肃则对这八大行业都实行差别化电价政策。2) 控制高能耗行业的规模安徽和内蒙古两省提出要严控高能耗产业规模,其中安徽的表述是“严控高耗能产业规模和项目数 量”,内蒙古则提出了更为严格和具体的政策。内蒙古的《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从 2021 年起,不再审批焦炭(兰炭)、电石、聚氯乙 烯(PVC)、合成氨(尿素)、甲醇、乙二醇、烧碱、纯碱、磷铵、黄磷、水泥(熟料)、平板玻 璃、超高功率以下石墨电极、钢铁(已进入产能置换公示阶段的,按国家规定执行)、铁合金、电 解铝、氧化铝(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除外)、蓝宝石、无下游转化的多晶硅、单晶硅等新增产能 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3) 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化改造从 2018 年能源消费总量来看,黑色金属、化工和交通运输位列能源消费量的前三位,有色、建筑、 纺织、造纸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排名也较为靠前。目前各地推动低碳化改造的行业涵盖了有色、建 材、陶瓷纺织印染、造纸、钢铁、电镀和造纸等行业,河北、广东和贵州等省份都提出要推进重点 行业低碳化改造。4) 调整产业结构江苏、天津、浙江和四川都在其《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调整产业结构以完成 2030 年 “碳达峰”的目标。例如,天津市表示,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率先达峰和煤炭消费尽早达峰。5) 燃煤锅炉窑炉电能替代四川省年初发布的《四川省燃煤(油、柴、气)锅炉窑炉电能替代项目目录(2021 年)》提到, 2021 年开始,全省燃煤(油、柴、气)锅炉窑炉电能替代工作实行目录制管理。1 月印发的目录 中共有 111 个项目。(二) 推进绿色环保产业1)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碳中和”普遍做法,多数省市都在近期相关文件中提出 了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预计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行业有望长期受益于“碳中和”相关政策。 浙江省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的能源结构转变目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比重提高到 20.8%,煤电装机占比下降 2 个百分点;山东省在《2021 年全省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中安排了新能源装机占比——到2021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200万千瓦以上, 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 32%以上;煤电装机控制在 1 亿千瓦左右,占电力总装机比重 66%左右; 河北省也制定了新能源装机目标——光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 600 万千瓦以上。2) 推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使用方面,各地的政策重点略有不同,北京着力于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龙头企 业,上海聚焦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其余省市更侧重于增加新能源汽车的个人消费、公共交 通工具的购买和充电桩等响应配套基础设施,例如海南省今年计划推广新能源汽车 2.5 万辆,浙江 省今年将新建制能公用充电桩 5 万个、自用充电桩 30 万个以上。3) 推进绿色建筑建设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省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全面推行绿色建筑,通过节约 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的碳排放量。2020 年 7 月,住建部、商务部以及多部门联合印发《绿 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指出,到 2022 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 达到 70%,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全国性的方案出台后,各省市住建部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方 案,其中河南省表示到 2022 年底,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 70%;山东省表示这一 占比要达到 80%;河南、安徽等地的目标则定为 70%。(三) 其他1)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上海、重庆、甘肃和山东等省市的《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全国 层面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于今年 2 月 1 日 正式实施,该方案开启了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方案中规定的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包括两种情 形——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和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将落户上海和武汉,并在今年 6 月底前正式上线, 预计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将纳入碳排放权交易。据 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若按八大行业来测算,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 30 至 40 亿吨,对应的交 易金额是 12 到 80 亿元。2)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西部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一些省市提出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来帮助实现碳达峰,主要采用森林绿化 建设的方式增加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例如云南省要持续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 动,全面推行林长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贵州将开展国土绿化行 动,完成营造林 20 万亩,新增城市绿地 100 万平方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中国碳达峰和碳中 和的现实情况。主要高碳排放行业的减碳路径前瞻一、2021 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 年将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生态环 境部牵头,目前仍未出台)。2020 年 10 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工业 和信息化部等各部委明确表态碳中和工作重点:发展新能源、加快发展绿色制造、构建循环经济。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认为(2017 年预测值)我 国 2030 年左右能实现碳达峰,峰值可控制在 120 亿吨和人均 8.5 吨之内。 其中,我国能源消费相关的碳排放量可在 2030 年达到峰值,峰值水平控制在 110 亿吨 CO2 当量 左右,2030 年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下降约 68%,到 2050 年碳排放总量将回落到 2010 年前排放 水平。三、发电热供应(44%)、钢铁(18%)、建材(13%)、交运(7%)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四个 部门,也是碳达峰的任务重点行业。若抓住当前经济、产业、能源低碳转型的良好机遇期,进一步 强化各部门的减排努力,我国能源消费相关碳排放量有望在 2025 年左右提早达峰,峰值水平控制在 105 亿吨 CO2 当量左右,2030 年碳排放强度较 2005 年下降约 70%,到 2050 年碳排放总量将 回落到 2005 年前碳排放水平。三、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资路线前瞻碳中和主题的确定性有三点总结前文,我们认为碳中和主题的确定性有三点: 第一个确定性:未来三十年,全球进入低碳竞赛和减排合作并重的时代。 第二个确定性:国内碳排放和碳中和由自上而下推进,政策确定性强。 第三个确定性:过去几年的积累,已经出现非常明确的可以承接“碳达峰”、“碳中和”落地的产 业方向。例如光伏、新能源车等已经从补贴期逐步进入盈利期、2016 供给侧改革之后钢铁、煤炭、 建材等行业集中度和龙头规模提升,具备了进一步升级减排的行业基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的部署3 月 15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要求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并把此纳入 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重点方向整理如下:一、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 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二、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 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三、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四、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 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五、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六、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 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 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生火甚多

榆林市推进兰炭行业升级改造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和2020年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为优质产能释放腾出环境容量和生产要素,推动兰炭行业升级改造高质量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兰炭生产装置列入淘汰的兰炭及涉兰炭企业,2020年底前实施停产,2021年9月底前完成装置淘汰拆除;列入环保升级改造的兰炭及涉兰炭企业,2021年9月底前完成达标改造,污染物排放达到《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要求,VOCs无组织排放得到根本控制。2021年9月底前所有兰炭及涉兰炭企业全面建成废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达标处理。鼓励兰炭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兰炭、煤焦油、煤气向中高端深加工领域拓展,形成以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为特色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安全、集聚、智能、高端”发展。二、实施内容(一)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1.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29号)等产业政策,坚决淘汰单炉产能<7.5万吨/年或无煤气、焦油回收利用和污水处理达不到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兰炭生产装置(含白灰、活性炭、高岭土、型煤等行业企业配套的兰炭制气工段)。(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配合,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2.淘汰的兰炭及涉兰炭企业可将淘汰的兰炭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给其它企业,或与其它企业重组共建新项目。企业要按照相关任务时间节点要求“边建新边拆旧”或“先建新后拆旧”装置,列入淘汰的兰炭生产装置在企业新建项目投产前全部予以关停。(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3.对应用圆桶炉制气的金属镁企业,府谷县政府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升级改造实施方案的制定,并报市兰炭行业升级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市级相关部门按职责审核同意后实施。(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审批局等部门配合,府谷县政府负责)(二)全面实施环保升级改造1.兰炭生产装置单炉产能≥7.5万吨/年的兰炭及涉兰炭企业要按照《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8-2025年)的通知》(榆政办发〔2019〕19号)和《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兰炭行业升级改造绿色安全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榆政办函〔2019〕152号)(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兰炭行业环保升级改造要求实施环保达标改造。(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各实施环保达标改造的企业要制定“一企一策”环保升级改造方案,由属地县市区政府审查后于2020年6月底前报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市级相关部门按职责审核同意后实施,于2021年9月底前完成改造。应用圆桶炉制气的金属镁企业环保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审核通过后,同样纳入环保达标改造范围组织实施。(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审批局配合,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2.所有兰炭及涉兰炭企业要实现废水处理全覆盖。由属地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废水处理“一企一策”方案,并纳入企业整体环保升级改造方案。(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3.对停产的兰炭或涉兰炭企业必须按照《行动方案》中兰炭行业环保升级改造要求实施环保达标改造,改造完成验收达标后才能复产。(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三)推动兰炭企业整合重组1.鼓励兰炭生产装置单炉产能≥7.5万吨/年的兰炭企业整合重组、升级改造。对整合重组的兰炭企业,属地县市区政府负责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整合重组方案的制定,2020年底前实施停产。(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2.对兰炭生产装置单炉产能≥7.5万吨/年的企业,整合重组后原则上不再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对兰炭生产装置单炉产能<7.5万吨/年的企业,淘汰兰炭生产装置时原则上同步关停关联的电厂;如果企业进行技改或整合重组的,有合法合规手续的关联纯余气发电机组或有合法合规手续的供电煤耗低于400克标煤/千瓦时的气固混烧机组可保留,但原则上不得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审批局配合,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3.新建、技改和整合重组项目,必须符合兰炭生产装置单炉产能≥10万吨/年、企业总产能≥100万吨/年的要求。新建项目必须在神木锦界工业园区、神木兰炭产业特色园区、府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区等园区内建设;技改和整合重组项目可在原址建设。榆阳区、横山区、佳县要确保现有有效兰炭产能(指有合法合规手续且已建成的兰炭产能)“只减不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审批局等部门配合,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四)抓好示范项目建设1.各相关县市区政府应控制兰炭产能总量“只减不增”,如需新增兰炭产能必须是符合园区定位、产业政策,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建设的示范项目或省市重点项目关联的兰炭项目。示范项目需报经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实施。(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审批局配合,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2.新建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项目重点发展功能性碳材料、高炉喷吹、清洁民用燃料;焦油重点发展芳烃、航空煤油、针状焦、石墨电极等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下游精细化工产品;煤气重点发展制氢联产LNG、甲醇、合成氨等产品,不支持用于发电。(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3.根据《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榆林市化工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试行)>的通知》(榆政发〔2020〕1号),鼓励在榆神工业区发展百万吨级以上粉煤热解技术开发与生产项目(兰炭产品全部在本项目内部转化,不以商品兰炭出售);在神木锦界工业园区发展基于百万吨级煤热解装置的煤—焦—电一体化多联产和煤—焦—气化一体化多联产模式的项目,以及百万吨级以上粉煤热解技术开发与生产项目(兰炭产品全部在本项目内部转化,不以商品兰炭出售);在府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基于百万吨级煤热解装置的煤—焦—电一体化多联产和煤—焦—气化一体化多联产模式的项目;在神木兰炭产业特色园区发展节能效果明显的兰炭新技术应用项目,500万吨/年及以上煤热解及循环经济产业链(单炉产能30万吨/年以上)项目,基于百万吨级煤热解装置的煤—焦—电一体化多联产和煤—焦—气化一体化多联产模式的项目。(各相关县市区政府、榆神工业区管委会负责)(五)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在神木锦界工业园区、神木兰炭产业特色园区、府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区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将园区纳入环保考核范围。不在上述园区的兰炭及涉兰炭企业自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并纳入全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现所有兰炭及涉兰炭企业达标排放。(市生态环境局负责,各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六)制定完善标准体系逐步推动建立国家、地方、团体兰炭行业标准,引领兰炭行业质量提升。推动《兰炭行业清洁生产标准》(DB61T423-2008)的修订,《民用兰炭制品规格》《电石用兰炭制品标准》的制定,《兰炭行业先进技术指导目录》等的编制。(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七)实施品牌建设战略进一步加大“榆林兰炭”品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建设标准化质量检测室,供应符合市场需求的兰炭产品。抓好电石、铁合金、高炉喷吹市场,做好在电站锅炉、工业造气等领域的市场拓展工作。(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2021年底前,兰炭及涉兰炭企业全部建成DSC自动化控制系统,具备工艺过程的检测、控制、操作、报警、数据记录和事件记录(SOE)等功能;建成能耗监管和分析系统。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改造投入,实现全流程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安全化。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改造,优化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市工信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九)严格项目审批验收1.2020年7月底前,根据《行动方案》中兰炭行业环保升级改造要求,从改造规范、指标要求等方面制定《榆林市兰炭企业环保升级改造实施指南》。(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应急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2.2021年底前,根据《行动方案》中兰炭行业环保升级改造要求和《榆林市兰炭企业环保升级改造实施指南》,完成全市兰炭及涉兰炭企业(含应用圆桶炉制气的金属镁企业)环保升级改造的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企业要限时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停产。(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3.2021年底前,组织专家对列入淘汰范围的兰炭生产装置进行验收。(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牵头,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4.各相关县市区要及时将新建、技改和整合重组项目,向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报备,各市级相关部门根据职责严格审批验收。(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审批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加强榆林市兰炭行业升级改造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张胜利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杨扬,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光耀,市工信局局长柴小平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对本辖区兰炭行业升级改造工作负总责,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牵头,市级相关部门配合,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二)组建兰炭专家委员会邀请国内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主要开展兰炭产业政策研究、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兰炭行业标准制定、升级改造技术方案研究及技术评审等工作。(市工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三)落实补贴政策将《行动方案》中补贴资金时间2019年-2020年调整为2020年-2021年。调整后,对兰炭环保升级改造项目按投资额(指《行动方案》中兰炭行业环保升级改造要求的改造内容投资额)5%的标准补贴资金;对取得兰炭项目批复文件且淘汰后不再新上兰炭项目的兰炭产能,按每万吨5万元的标准补贴资金。对所有补贴资金的项目,2020年完成的按标准的100%补贴,2021年完成的按标准的80%补贴。榆林市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可按照基金运作有关要求,对园区集中建设的兰炭废水处理项目、兰炭产业链向下游发展的项目予以支持。(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四)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对按承诺实施淘汰关停、整合重组、环保升级改造等的企业给予优先支持;未履行承诺的企业,对承诺企业及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各相关县市区政府配合)(五)建立信息报送机制各相关县市区政府、市级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改造内容、工作措施、相关责任人等,夯实任务、压实责任。从本方案印发之日起,各相关县市区政府、市级相关部门要于每月底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市政研督查办。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会同市政研督查办对相关县市区、市级部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每月通报工作进度,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通报,情节严重的予以问责。(市兰炭升级改造办公室牵头,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政研督查办配合,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负责)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其心之出

化工行业研究报告:三条主线把握碳中和对化工行业影响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建投证券,郑勇)一、碳中和概念以及政策背景梳理碳中和基本概念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是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将对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碳中和”(carbon-neutral)是我国主动提出的目标,不仅是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积极回应,还能化被动为 主动,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为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有利于提 升国际影响力。根据 IPCC 特别报告《全球变暖 1.5°C》,碳中和定义如下:当一个组织在一年内的二氧化碳(CO2) 排放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应用达到平衡,就是碳中和或净零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并不是要求绝对的净零排 放,而是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和一些积极的技术活动来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 CO2,通过碳排放和碳去除达到平衡 的效果。“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 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然而碳达峰并非攀高峰,而是在拉低峰值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排放峰值。回溯全球气候治理发展路径可以发现,“碳中和”这一命题有着清晰的演进轨迹。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的出台和签署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一个行动机制与规范,这预示着全球气候治理理念与机制被各 国所接受。随着《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定》等协定的签订推行,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全球减排计划在由 联合国牵头的治理机制中有条不紊地进行。2015 年 12 月 12 日,《巴黎协定》签署。《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 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5℃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 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2018 年联合国发布《全球升温 1.5℃特别报告》再次强调了 1.5℃ 的控温目标。而“碳中和”目标正是根据全球气温远期目标来制定的,也就是 21 世纪末全球升温不超过 1.5℃。 2020 年 12 月 12 日,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强调联合国 2021 年中心目标是在全球组建 21 世纪中叶前 实现碳中和的全球联盟。中国的碳中和总体战略2020 年 9 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 中和的目标,并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国家自主贡献最新举措:到 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 2005 年增 加 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巴黎协定》确立了 2020 年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提出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 温控制在 1.5 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以上目标是我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所作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呈逐步上涨趋势,但增速有所回落。2019年国内能源消费为48.7亿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 3.3%;其中原煤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 57.7%,原油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 18.9%。未来在碳达峰及碳中 和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有望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尽早达峰,同时大力发展新 能源,使得水电、核电、风电占消费能源总量比重逐年增长,降低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间。重点领域及行业有望陆续出台相应的碳达峰方案。具体到行业方面,电力、钢 铁、建材、化工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碳排放,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也是顺理成章。1 月 13 日,为贯彻落实关于碳达 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重大宣示,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 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抓紧制定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综合运 用相关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持续推动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提出积极明确的达峰目标,制定达峰实施方案和 配套措施。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推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化、 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提出明确的达峰目标并制定达峰行动方案。未来十年,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有望陆续出 台,助力实现各行业和全国的碳达峰。中国“碳中和”行动路线明确,将分为三个阶段:(1)阶段一(2020 年-2030 年):碳排放达峰。主要任务是 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继续推进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 车的替代,倡导节能和引导消费者行为。(2)阶段二(2030 年-2045 年):快速降低碳排放。主要减排途径转为 可再生能源为主,大面积完成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同时完成第一产业的减排改造,以 CCUS等技术为辅的过程。(3)阶段三(2045 年-2060 年):深度脱碳,参与碳汇,完成“碳中和”目标。工业、发电端、交 通和居民侧的高效、清洁利用潜力基本开发完毕,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 (BECCS)等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负排放技术为主。为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目标,我国长期低碳转型路径应该是从强化政策情景向 2℃情景和 1.5℃目标情景的过渡。根据《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中的测算,在当前政策趋势情景和强化减排情景下,2050 年不能实现与全球 2℃温升控制目标相契合的减排路径。另一方面,在 2℃情景和 1.5℃目标情景下,以目前的 能源和经济体系惯性,难以迅速实现相应的减排路径。因此,合理的低碳转型路径应当是从强化政策情景向 2℃ 情景和 1.5℃目标情景的过渡,即在 2030 年前实现 CO2 排放达峰,其后加速向 2℃情景和 1.5℃目标情景的过渡。按照该过渡路线,预计我国碳排放总量在 2030 年前后达到峰值约 107 亿吨,实现碳达峰的目标;随后开始 大幅下降,在 2050 年左右实现 1.5℃目标情景下排放量达到 12 亿吨的预定目标,在 2060 年前顺利实现碳中和。内蒙打响碳中和“第一枪”,十四五能耗双控瞄准高能耗产品近期内蒙的能耗双控新政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数月之内,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严厉程度明显不同以往。伴 随我国碳中和战略浮出水平,内蒙能耗新政也被作为“碳中和”的第一枪看待,对后续其他省份的相关政策落 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1)2020 年 12 月,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 意见稿)》。该文件一开始被理解为对用电的简单限制,但成为后续一系列政策安排的导火索,主要内容包括: 1.落实绿色电价政策。取消蒙西电网高耗能行业优待电价,对自备电厂开征政策性交叉补贴。2.控制部分高耗能 行业产能规模。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不再审批铁合金新增产能项目。3.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25000kVA 及以下矿热电炉、30000kVA 及以下矿热炉, 原则上 2021 年全部退出。(2)2021 年 1 月,乌兰察布地区发布的《关于做好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耗“双控”工作的方案》将能耗 双控推向高潮。文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条:1.国家限制类 25000kVA 及以下普通合金矿热炉和 30000kVA 以下 电石矿热炉取消用电负荷。2.对 25000kVA 以上半密闭合金矿热炉按 2020 年 12 月份实际用电量减少 47%预算管 理。3.对 25000KVA 以上全密闭合金矿热炉、特种合金矿热炉和 30000KVA 以上电石矿热炉按 2020 年 12 月份实 际用电量下达用电指标,月用电量目标不超 35.32 亿千瓦时。(3)随后,乌兰察布地区下属察右前旗发布《察右前旗重点用能工业企业能耗“双控”工作方案》,这一 方案相比乌兰察布地区出台的方案有一定的放松。具体措施有对限制类 25000kVA 以下普通合金矿热炉、 25000kVA 半密闭合金矿热炉、未实现综合利用的 30000kVA 以上全密闭矿热炉按 12 月实际用电限 50%,对于部 分情况可放松限电。此外,对于 30000kVA 以上全密闭炉按 12 月用电减少 35%。(4)3 月,内蒙印发《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 迄今为止最清晰的能耗双控政策安排,首次给出了对化工行业具体子行业的政策安排。文件主要内容包括:1、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先行确定 2021 年全区能耗双控目标为单位 GDP 能耗下降 3%,能耗增量控制在 500 万吨标准煤左右,能耗总量增速控制在 1.9%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价值)下降 4%以上。先行分解下 达各盟市 2021 年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待国务院正式下达自治区“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后,及时分解下达至各 盟市。2、严格节能审查约束。强化新建高耗能项目对“十四五”能耗双控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未落实 用能指标的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一律不予批准。完善项目审批和节能审查协调联动机制,对能耗双控形势严 峻、用能空间不足的地区,实行高耗能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节能审查缓批限批,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实行 能耗减量置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项目建设投产节能验收。探索建立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制度。3、在化工领域,从 2021 年起,不再审批焦炭(兰炭)、电石、PVC、合成氨(尿素)、甲醇、乙二醇、烧 碱、纯碱、磷铵、黄磷等新增产能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除国家规划布 局和自治区延链补链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外,“十四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二、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分析其一:高能耗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总体上,对于传统子行业而言,我们认为碳中和战略将为化工行业带来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与 16-18年地动山摇的供给侧改革相比,我们认为本轮的碳中和所带来的的新一轮行业供给侧改革,可能具有以下特点:1、 政策周期性较弱、持续时间更长:16-18 年是我国环保去产能高峰,环保督察组多轮巡视各省,化工行 业普遍存在的中小劣后产能大面积出清。大量子行业存量产能打击力度极大,直接促成了大宗商品牛 市。而后,由于经济下行等因素,环保边际放松,多数子行业又重回产能扩张期。而未来在碳中和背 景下,我们认为政策将更倾向于逐步推进,政策周期性或将弱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而碳中和战略远 及 2060 年,对行业的影响业绩更偏向于长期。2、 增量严控或将更高于存量出清:2021 年,两会再提六保六稳,其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在“六 保”中居首,“稳就业”则在“六稳”中居首。对于化工行业而言,大量中小企业虽然往往有效益差、 能耗高,但作为制造业企业其吸纳就业的作用仍然非常关键。在碳中和战略之下,类似于 16-18 年激进 的环保去产能很可能不会重演,相反的,对行业长期产能扩张的限制显得更为重要。即更温和的存量 管理和更严格的增量控制。从碳中和的“第一省”和“第一股”说起今年以来,内蒙当地因其近日发布的《关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 见稿)》以及转为激进的能耗新政引起广泛关注;而内蒙上市公司鄂尔多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核心的硅 铁业务,也俨然成为碳中和概念“第一股”。为什么是内蒙?2020 年 8 月,统计局发布 2019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 指标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看到全国除内蒙、宁夏、辽宁外,均实现了单位 GDP 的能耗减少。内蒙而言,在“十 三五”期间能耗双控形势严峻,单位 GDP 能耗变化、能源消耗总量增速均为全国第一,乌兰察布与鄂尔多斯的 问题最为突出。且单位 GDP 的能耗增长远远超出其他省份。因此在碳中和大战略下也就成为典型,新发布的《关 于确保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异常严厉,为多种化工品设立了产能零增长的目标, 内蒙也因此成为了碳中和政策落地的“第一省”。为什么是硅铁?进入“十四五”之后,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对重点能耗行业铁合金冶炼进行整改。首先取消 了工业用电的优惠电价,其次限制类产能加征 0.1 元的差别电价,单度电的成本增加了 0.14-0.16 元,对无自备 电厂的限制类硅铁产能,相当于成本直接增加了 1120-1280 元左右,毛利率大幅压缩;淘汰落后产能方面, 25000kVA 及以下的矿热炉预计在 2022 年底前退出,符合条件的可按 1.25:1 进行产能减量置换。采取上述严 厉措施的原因便在于硅铁的成本构成中约有 60-70%为电耗,几乎为所有工业品中最高,单位能耗极高。硅铁也 因此成为能耗双控目标之下首当其冲的品种,而内蒙硅铁龙头上市公司鄂尔多斯也俨然成为碳中和“第一股”。从内蒙案列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碳中和战略下,两个指标决定了相关企业是否会受到严厉的供给限制: 1、地区总能耗(省或地级市范围);2、单位 GDP 能耗/单位 GDP 碳排放。 也因此,考察碳中和未来对化工行业的影响,也无外乎是两大角度切入:(1)从产品来看,单位 GDP 能耗 /单位 GDP 碳排放更高的产品将被重点打击;(2)从地域来看,总能耗增长/单位 GDP 能耗增长更快的省份(如 内蒙古)或地级市(如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将受到更严厉政策打击,分产品来看:电石、两碱、合成氨等很可能成为重点受影响品种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化工品生产工程中碳排放的来源,主要有三:1、电力消耗:绝大多数化工品生产需求电力,而我国电力有 70%以上来自于火力发电,特别是对于化工品 来说,除了少数产品存在比较多的以水力能源生产外(如云南的工业硅生产),主流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因此 化工品所消耗的电力就意味着碳排放。2、蒸汽消耗:除电力外,蒸汽是化工品生产所需求的另一大公用工程。部分化工品需求大量蒸汽(如煤制 乙二醇),而工业锅炉生产蒸汽的原料同样是煤,也会产生碳排放。3、生产工艺中产生的碳排放:这部分指化工品生产过程副产的碳,通常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逸出,例如,生 产电石的主要化学方程式是 CaO+3C==CaC2+CO2,在生产工程中自然排放二氧化碳;或者是煤化工甲醇洗步骤尽 管可实现碳捕集,但捕集的二氧化碳如果没地方用的话最终还是要排放掉。上述部分碳排放不属于公用工程带 来的消耗,应单独计算。 近年来,所有新建化工项目均需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环评报告中往往有关于综合能耗的披露,我们 可借由此粗略计算各产品的单位 GDP 能耗、单位 GDP 碳排放等数据: 公用工程的碳排放=生产产品所用的电、蒸汽折为标准煤消耗,再乘以单吨标煤燃烧所产生的碳排放。单位 GDP 电耗=生产一吨该产品的电消耗/生产一吨该产品的所产生的 GDP。其中 GDP 是增量概念,我们可以使用该产品的单吨价差作为度量。同时,为回避产品周期性(特别是大量产品价格目前已居于历史高分位), 我们使用历史中枢价差。 单位 GDP 碳排放=生产一吨该产品的碳排放/生产一吨该产品的所产生的 GDP。其中单吨 GDP 的计算方法如 上。 根据计算结果,单位 GDP 碳排放居于前列的基础化工产品分别是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合成氨、工业硅、 电石、烧碱、黄磷、MTO、纯碱。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大宗化工品,基本上与电耗高/电力成本占比高的产品相吻合。同时,也与内蒙古给出的禁止新建产能的化工品清单基本吻合。煤化工:传统煤化工产品以合成氨(尿素)、甲醇为主,产品价值量低。而煤气化工艺的电耗、蒸汽消耗都 较高,单位 GDP 碳排放大。此外,粗煤气中含有大量 CO2 并经甲醇洗环节排放,对合成气中 CO 和 H2 配比调节 也可能给产生大量碳排放。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工艺技术的不同和产品配比的不同,不同企业的煤化工装 置碳排放量可能有很大差别。工业硅:从硅矿石生产工业硅类似于电解铝,耗电极大,因此全国几乎所有产能全部分布在新疆(火电)、 云南(水电)。此外,电炉生产工艺也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电石:顾名思义,耗电极大,成本结构中有 40%为电耗,为化工品之最。且原料生石灰煅烧过程中也会排 放大量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环保污染也大,目前全国也已基本禁止新建产能。烧碱:氯碱的工业生产依赖于电解水,电耗极大;且单吨产品价值量较低、单位 GDP 碳排放大。黄磷:黄磷为磷单质,由磷矿石在电炉中生产,同样类似于电解铝,耗电极大。此外,电炉生产工艺也排 放大量二氧化碳。纯碱:单吨电耗不算很高,但原料为石灰石(CaCO3),煅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且单吨产品价值 量较低、单位 GDP 碳排放大。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均已禁止纯碱产能限制,仅有个别企业以产能置换名义新增产 能。分地域来看:宁夏、辽宁同为潜在可能严控能耗的省份除内蒙外,2019 年各省市单位 GDP 能耗仍在增加的还有宁夏、辽宁。前文提到,内蒙 2019 年能耗增长在 全部省市中居首。而除了内蒙外,宁夏、辽宁是另外两个单位 GDP 能耗保持增长的省份/自治区。其中宁夏单位 GDP 能耗增长 1.19%、能源消耗总量增速 9.9%;辽宁单位 GDP 能耗增长 0.9%、能源消耗总量增速 6.4%。且内 蒙、宁夏、辽宁无论是单位 GDP 能耗还是能源消耗总量增速均在全国排名一、二、三位。根据内蒙经验,宁夏、辽宁同为潜在可能严控能耗的省份。我们分别梳理各化工品在内蒙/在三省合计的产 能占比,如下图:在内蒙,产能占比最高分别为电石(33%)、PVA(29%)、醋酸乙烯(28%)、甲醇(21%)、PVC (16%)等。而内蒙、宁夏、辽宁三省合计,产能占比最高的分别为醋酸乙烯(56%)、电石(49%)、PVA(49%)、 石蜡(44)、PVC糊(44%)。上述产品均可能成为长期受到较大产能限制的细分产品。其二:服务于新能源和降能耗的新材料迎来长期发展机遇长期而言,碳中和战略的实施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在未来,伴随碳中和的逐步落地,我们将会看到 各行各业的深刻产业变革,落实到化工行业,这些变革可以概括为“新能源”和“降能耗”两大方面。新能源领域,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是推进能源绿色化,实现低碳乃至零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清洁能 源包括核能和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有 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多轮驱动的能源稳定供应体系。2019 年,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 23.4%,比 2012 年提高 8.9 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与碳达峰和碳 中和目标相匹配的是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需要不断提高。太阳能和风能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增量的主导。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和风能可利用资源十分丰富,光伏 发电和风力发电是太阳能和风能的主要利用形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电成本不断降低,我国风电、光伏 产业发展迅猛。在过去五年,我国风电年均新增约 3000 万千瓦,仅去年一年新增超过 7000 万千瓦,光伏年均 新增约 5000 万千瓦。到 2030 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根据国际可再 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2019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光伏发电平均成本(LOCE)已经从 2010 年 的 0.378 美元/kWh 降至 2019 年的 0.068 美元/kWh,接近化石燃料发电成本 0.066 美元/kWh,预测到 2021 年将 再降至 0.039 美元/kWh。陆上风电 LOCE 已降至 0.053 美元/kWh,相比化石燃料成本优势显著。多方因素的助 力下,未来十年,预计风电和光伏产业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 5000 万-6000 万千瓦和 7000 万-9000 万千瓦。 届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提高到 30%以上,主要增量来自于太阳能和风能。 对于化工行业而言,新能源领域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光电、风电(以及可能的核电)上游特种材料发长期发 展机会。降能耗方面,多个行业同样大有可为,如上游钢铁、煤炭、建材、有色、化工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能 耗,以及下游汽车、家电、建筑、电子等行业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有充分降能耗、降排放空间。对于化工而 言,相关受益品种主要是可以额外降能耗、降排放的新材料产品,包括隔热、绝热材料,用于废水、废渣、废 气碳捕集的新型材料等。其三:传统行业优势企业有望借碳中和持续脱颖而出另外,碳中和大背景下,传统行业中的优质行业,也可能借助多方面因素更加从一般企业脱颖而出,包括:(1)优质企业深度技改压低能耗,一步步压低碳排放:化工优质企业往往以管理水平和资金优势胜,这使 得它们有充分能力不断进行,包括①生产装置的挖潜技改;②产业链向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精细化工/新材料 产品延伸,从而压低单位 GDP 的碳排放;③探索新的低碳解决方案。这些都使得优质企业可以比普通企业更好 地逐步压低自身的单位碳排放,以应对未来可能逐渐加码的碳排放限制。(2)效益好的企业有望持续获取政策和配额倾斜:在化工行业中已有类似的例子,由于二代制冷剂的臭氧 层破坏性,多年以前我国就锁定了 R22 的生产总量,并将生产配额下放到每家企业,并逐步削减。多年来,巨 化股份、东岳集团两家龙头企业的配额削减进度明显低于行业平均,配额的削减主要以淘汰行业中小产能的方 式进行。如果未来以碳排放或者能耗配额的方式落实到化工行业内的每家企业,则优质企业或将持续受益于政 策倾斜。(3)潜在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助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 能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 施总量控制。纳入碳交易体系的公司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它们可以获取或 购买这些配额,也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配额交易。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已在全 球范围内广泛运用。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的统计,目前已有 21 个体系正在实施, 覆盖 29 个司法管 辖区。另有 9 个司法管辖区正计划未来几年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 其中包括中国、德国和哥伦比亚。 我国碳交易的建设起始于“十二五”期间,2011 年 11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十三 五”期间,国内碳市场建设发展较快。2016 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建设 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措施有三点:1.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2.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市场;3.强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基础支撑能力。截止到 2020 年 8 月,北京等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 20 多个行业,接近 3000 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 4 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 90 亿元,有效推动了试点省 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近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在国家层面发布系统性规则,碳市场制度完善再 次迈出一大步。碳市场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或将继续 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未来若碳排放交易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传统行业中效益好的企业也可通过碳交易的方式获取进一步产能扩 张的权利。这将加速中小劣后产能的出清,加速行业产能和行业话语权向头部企业的集中。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蒙古梦

新疆哈密: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 实现品种多样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今年以来,新疆哈密市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紧抓国家政策支持机遇,通过引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品种多样化,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把哈密煤化工产业打造成绿色、环保、可持续产业,形成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9月15日,伊吾县工业园区新疆众友浦汇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工地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派火热建设景象。该公司年产11万吨高分子合成新材料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项目已完成基础工程开挖,“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等基础工程也在有序推进中。据了解,该项目一期投资9.8亿元,项目所用技术路线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工程研究所多年研究成果,具有完整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已申请20多项发明专利及多项使用新型专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路线MMA产业装置,能极大地促进煤化工新材料产业的进步,产品可广泛用于制造有机玻璃(亚克力)LCD显示屏、导光板、光纤等。项目从立项到工程的顺利实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哈密市伊吾县相关部门不仅在安全、环保等方面给予企业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先建后验”优惠政策也为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该项目利用园区广阔的原料、资源优势,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提高当地基础煤化工原料的利用率,促进下游深加工,提升整体煤炭资源的附加值,推动区域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今年计划完成土建工程及部分设备安装,为明年1万吨装置试车奠定重要基础。”公司总经理杨永明说。近年来,哈密市伊吾县工业园区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逐步打造以煤化工生产为主的综合能源产业园区,通过完善各类工业配套设施,优化招商政策、服务措施,不断引进技术先进、集成度强、附加值高的能源企业进驻园区,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随着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和煤炭天然气管网的延伸,哈密加快大型煤化工基地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9月14日,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部循环经济产业园,由哈密市聚立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年产1万吨活性炭、20万吨洁净型煤生产线项目进入设备安装收尾阶段。该项目建成后,可有效解决园区兰炭销售难题,同时丰富哈密精细煤化工产品种类。为确保项目年内投运,发挥效益,该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增加了50%的人力,以加快建设进度。公司项目督导陈丽说:“从6月中旬开始,工地先后进驻4家工程队进行施工,力争早日达产达效。项目预计投资3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000余万元,力争年底完成投资2000万元。项目投产后,可解决60余人就业,实现年收入突破亿元。”今年以来,哈密实施煤化工深加工项目15个,计划完成投资51亿元,1-8月累计完成投资29.5亿元。目前,哈密市已编制哈密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产业规划,布局年产1000万吨煤制油、80亿方煤制气、400万吨煤基化学品及700万吨煤基新材料规划,形成包括甲醇、LNG、甲醛、甲缩醛、多聚甲醛等每年300万吨的精细煤化工产品,同时还有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产品。哈密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主任李建勇说:“哈密市充分发挥哈密资源富集、储量大、组合开发条件好、生态环保空间容量大等优势,全力推进落实自治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施战略,以哈密现代能源与化工产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以风光储多能互补、煤制燃料、煤基化学品及新材料等项目为抓手,推动建设国家煤电油气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邢宝玉)(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夷吾

新冠肺炎疫情监测及对黑色产业影响评估系列报告

来源:一德菁英汇内容摘要① 除重点地区,根据现有数据推测,疫情有望在2月20日前后出现确定性拐点,3月初企业逐步复工,4月底经济运行基本全面恢复。② 在需求落地前市场主要是在交易预期,复工开始阶段供给变现压力较大,资金压力是后期二次探底的主要驱动,去库进入中期以后的低估值、低供给将给远期中期向上驱动。③ 人员管控和物流限制是终端需求受影响的两大核心要素,需求的恢复需重点关注客运、主要城市商品房销售、电厂日耗煤、水泥磨机开工率等。目前看,上述指标均没有明显回升,需求复苏速度不宜乐观。④ 无疫情冲击,2020年也处于逆周期调节的年份,疫情的出现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的预期,疏通信用传导机制、降息、降税减费、扩大基建投资等措施会得到强化,后期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降税减费对企业盈利的改善力度、房地产调控松动的力度、中央加杠杆的力度。⑤ 从分品种本周数据表现看,目前终端需求仍未启动,尤其是建筑需求仍接近冰点,钢厂库存压力不断加大,钢厂利润也出现下降,钢厂被动减产现象开始增多,矿石到港情况相对较低,焦化厂开工受焦煤复工缓慢影响亦不高,合金供应偏高但仍受交通管制影响,不锈钢消费仍处于停滞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市场的运行节奏,市场情绪跟随疫情的发展变化快速切换。疫情管控使国内经济阶段性陷入“停摆”状态,居民消费、企业生产、人员流动、交通运输都受到明显的抑制,经济运行特别是工业企业的运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原料不足导致的停限产、因中间零部件不足导致的停限产、因物流限制导致的产成品库存大增、因人员不足导致的复工不畅,等等一系列问题,不断考验企业的耐力。一德期货黑色事业部在《武汉疫情对黑色产业各环节开工影响跟踪日报》日报的基础上,同步推出《新冠肺炎监测及对黑色产业影响评估》系列报告,敬请留意和关注。一、疫情发展推演1. 疫情发展情况截至1月28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5974例,超过非典病例数;2月2日,新冠肺炎累计死亡人数超过非典死亡人数。随后疫情迅猛发展,在2月5日全国新增确诊+新增疑似病例数达到9022人的高峰,2月8日广义症状人数(现有症状人数+疑似人数+现有医学观察人数)出现高峰值。截至2月12日,官方公布数据的统计口径有所改变,按原口径对比,新增确诊与新增疑似数是突破了平台期持续下滑的,但包含湖北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后,当日公布全国确诊病例数激增至15152例,后期需要重点关注密切跟踪接触者和现有医学观察人数是否出现持续下降。2. 疫情推演自1月底疫情全面爆发后,各地防控手段密集出台并逐渐升级,目前武汉疫情依然较为严重,“封城”尚未解除;前几日疫情第二严重的广州也加强人员进出管控措施,全国各地严格防控。但随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2月11日上午10时,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要做好“两条线”作战的准备:“一条线”是抗击疫情前线,主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另一条线”就是经济发展前线,主要任务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降低疫情带来的影响,特别是要为抗击疫情前线提供充足的“武器”和“弹药”。从时间上推演,2月10日至20日疫情有望出现确定拐点(追踪密切接触者和现有医学观察人数持续减少),各地对复工要求逐渐放松,在2月底将出现一波返程高峰(监测春运人员数据),在隔离了7-14天后,于3月上旬逐渐参与复工,到3月中下旬出现第一波需求集中释放,4月底受疫情影响的产业基本恢复正常状态,经济基本全面恢复。二、行情逻辑推演理三、终端需求推演1. 影响机制逻辑推导黑色产业的终端需求以内需为主,内需按照产业可以划分为建筑业需求和制造业需求,根据需求联动机制模型内需由建筑链条和消费链条两部分组成,这两类活动都是和人口流量息息相关,而疫情对需求的冲击主要是通过人员的管控间接造成的,只有人员流动速率提升了,黑色产业的内需才能真正得到恢复。A. 建筑业建筑业的从业人数按照统计数据2019年5400万多人,按照从事建筑业的农民户籍务工人员统计数据预估为5400万左右,由于二者的口径不一致,但又都不是全口径,实际的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肯定要大于5400万。由于对于黑色产业的实际需求来说,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要远小于施工人员,而施工人员大部分应该是以农村户籍务工人员为主。根据2018年农村户籍务工人员统计数据来看,农村户籍务工人员中外出和本地的比例是6:4,外出农村户籍务工人员相对更多;从年龄构成来看,40岁以上的占比接近50%,50岁以上的比例高达22.4%。从农村户籍务工人员住宿条件看(数据较为滞后,只有2015年的数据),独立租赁住房和务工地自购房的比例不足20%,即使这个比例近几年不断提升,速度也不会太快,大部分住宿条件还是以集体住宿为主。整体看,建筑业从业人员农村户籍务工人员是主力,又兼备外出比例较大、年龄偏大、集体住所等特征,容易受人员管控的限制,而人员管控对建筑业的影响主要是是施工人员到位不及时,造成在建和新开工项目不能及时复工,进而将建筑需求延后。结合现有的管控措施看,行政管理人员应该会优先于施工人员复工,行政管理人员要提前进行复工前的准备,或有提前采购的情况出现,但由于建筑工地库存存储有限,建筑业补库力度有限,更应该关注施工人员正常复工对建筑业需求的释放。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人员的管控除了对施工和新开工有影响外,还会通过新房销售和土地市场两个渠道进行影响。由于人员流动,甚至是城市内的人员流动都基本被严格控制,购房人员会出现明显的减少,导致房企销售出现萎缩,这会增高房企的库存水平及加大资金压力(商品房销售是房企的主要资金来源),进而会阶段性影响新开工意愿,不利于后期的新开工。与此同时,房企的延后复工及政府的重心在防控疫情上,这也会影响土地市场的活动,土地成交的下降,会降低整体未开发土地水平,对于土地储备不足的房企来说,会限制其新开工。B. 制造业农村户籍务工人员中制造业占比是高于建筑业的,接近8000万人,人员管控对制造业整体的生产节奏影响也不容小觑。但黑色产业的主要制造业下游,工业化水平较高,人员管制导致的复工推迟相对建筑业要小。疫情期间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影响居民消费和物流限制导致的零部件配送出问题导致的生产负荷下降。从居民消费的角度,人员流动的下降对汽车消费阶段性负面影响较大(虽然管控期间多建议私家车为主,汽车消费意愿有提升,但人员管控期间汽车消费意愿很难兑现),家电有线上消费可以对冲,影响相对要小。机械行业属于建筑链条范畴,居民消费对其影响较小,更多是受建筑活动减弱的影响。船舶行业需求层面主要和全球运输需求和运力间的匹配决定,基本不受居民消费影响。当然,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居民收入出现明显下降,也会降低消费,且影响更为持久。从物流受限的角度,四大制造业下游都会有影响,库存水平越低的受影响越大。除了生产负荷下降外,鉴于疫情的不可控预期及低库存,物流受限解除后,制造业或有阶段性补库可能(合理的安全库存会进入企业的思考范围)。2. 监测指标从上述传导逻辑分析看,人员管控和物流限制是终端需求受影响的两大核心要素,所以下游需求启动的监测指标选取上,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A. 客运数据目前能够看到的相关数据有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春运期间铁路旅客发运数,交通运输部的春运期间总的旅客发运数(铁路+道路+水路+民航),还有百度的迁徙指数,都能一定程度表面人流量的管控力度的变化。B. 商品房销售高频数据对于人员流动限制对消费情况的影响,可以监测商品房销售高频数据,除了对地产销售有明确的指引外,对汽车和家电的消费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尤其是对现场消费为主的商品来说。C. 主要电厂动力煤日耗数据发电数据(电厂动力煤日耗数据)对于企业生产负荷来说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日耗数据不出现明显的恢复,说明企业生产负荷仍不乐观。D. 水泥磨机开工率水泥磨机开工率的变化一定程度反映物流限制的变化,目前该指标受人员管控导致开工节奏受到一定影响,同时也受到建筑工地复工节奏的影响,后期还要关注水泥价格的表现。3. 现状分析及推演随着疫情进一步恶化的概率逐步降低,市场情绪开始好转,叠加国家开始注重恢复生产,目前已呈现疫情管控和恢复生产并重的局面,需求短期内恢复的预期在增强。但从监测的高频数据看,仍未有恢复的迹象。叠加农村户籍务工人员群体的特征,决定了疫情的防控难度较大,全面复产将面临疫情再度扩散的风险,而部分地方政策防控措施依旧严格,特别是对建筑企业复工时间安排一般是最晚的,所以短期全面恢复生产的概率并不大。另外,根据2003年非典经验,新增确诊和新增死亡人数出现明显下降后,人员流动才出现了明显的恢复。目前非湖北地区死亡率是不高,但新增确诊人数仍比较高,人员流动信心并不足,尤其是消费这种自主人员流动来说,短期恢复的概率也不大,至少目前主要城市的商品房销售仍接近冰点。对于物流来说,根据调研的情况火运影响不大,汽运紧张的局面也有好转,但尚未完全恢复,发电数据和水泥磨机开工也低位运行,尚未有明显的恢复迹象,物流限制对下游企业生产恢复的负面影响仍存。不过,从目前的政策来看,物流将优先于客流复苏。整体看,不宜对需求保持过于乐观的态度,建筑业面临农村户籍务工人员疫情防控的难题(外来人员是否隔离、住宿条件是否满足、群体聚餐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且根据目前各地方政府的政策看,地产为主的建筑业复工多在2月20日以后。虽然基建项目复工级别较为优先,根据调研来看,行政管理人员提前到位的可能性较大,但外来施工人员尚未接到回归通知,基建项目复工预期也不宜过于乐观。消费层面来说,尤其是地产和汽车销售短期仍不能乐观,至少在疫情风险没有完成解除前,这两个板块的消费都很难全面恢复,这是影响未来新增需求的主要负面因素。另抛开疫情的影响,2020年需求预期也不是很乐观,需求增速将有较为明显的下滑,所以在下游行业没有明显的刺激政策前,即使需求恢复了,需求强度也不宜过高期待。后期需要关注的是疫情缓解后是否会带动额外的需求,例如重点城市是否会兴建应急医院,是否会对农副产品市场进行兴建与改造等。四、相关政策推演解1. 原有政策周期分析在疫情没有爆发前,2020年的稳增长压力相较2019年是不降反增的,逆周期调控预期本就存在。货币政策处于降息周期中,宽信用的措施也在逐步发力。财政政策也是积极的,降税减费和扩大基建投资并行。疫情爆发后,对经济的阶段性冲击是确定的,消费和投资领域都有负面冲击,叠加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年份,逆周期调控预期进一步被强化。2. 现有政策周期分析及潜在政策推演A. 货币政策更为宽松由于信用传导不畅仍是关键所在,货币政策发力点还是以疏通信用传导机制为主,价的宽松仍将优先于量的宽松,降息周期进一步强化。主要措施可能包括:引导一般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民营企业信用利差),房贷利率也有进一步下降可能(尤其是存量房的贷款利率下降利于提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进而利于稳定消费)。B.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目前的财政政策已不再只是扩大财政支出,缩减财政收入也成为政策考量的重要方面。疫情冲击后,这两方面都会进一步加大力度,2020年财政赤字率大概率突破3%的约束。缩减财政收入方面,落脚点预期较为一致,还是以降税减费为主,从目前出台的应对疫情的政策来看,也基本围绕这个思路。毕竟目前的居民消费和企业利润情况都表现不佳,而政府让利于居民和企业,是有利于提升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和修复企业盈利的。居民实际收入的提升,利于稳定居民杠杆,进而稳定消费。企业盈利的恢复,会增强库存重建预期(稳增长的快变量)及增强投资意愿(稳增长的慢变量)的预期。扩大支出方面,主要还是提升基建投资为主,但由于降税减费,若不扩展其他资金来源,基建发力将面临资金的约束,故会适当增加其他渠道的资金来源,而其他资金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和发债。土地出让金是和房地产有关的,这就要求房地产不能表现太差,从增加土地出让金的角度看,房地产调控是有松动可能的,房贷利率的下行将一定程度反映调控的松动。但目前的新房价格高估状态并未修复充分,调控全面放开的可能性较低,这就形成了土地出让金增加诉求和房价增速下行诉求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在2019年已经出现了,主要是通过房贷利率下行来稳定房贷(限购等措施仍比较严)、控制土地供应来提升地价的方式实现的,可预见到2020年这种方式组合仍会延续。债务方面,为加大稳增力度,专项债已经明确会增加额度,并进行提前下放,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加杠杆空间已不大了,若疫情冲击较大,稳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大,举债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的话,中央政府必须加杠杆,通过加大国债发行力度(尤其是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来扩大基建资金来源,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以便保障基建发力预期顺利兑现(2019年基建表现并不佳)。从政策的潜在演变来看,对于黑色需求来说,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降税减费对企业盈利的改善力度、房地产调控松动的力度、中央加杠杆的力度。五、黑色产业品种本周数据表现1. 螺纹螺纹需求尚未启动,表观消费量不足10万吨,农历同比处于极低水平。本周总库存量累积到1618.48万吨,环比增加254.45万吨,仍处于累库阶段。本周产量环比再降17.44万吨至264.15万吨,农历同比减少14.5%。测算螺纹生产成本3336元/吨,利润仅剩241元/吨,处于偏低水平。上海螺纹主力基差151处于低位水平,仍在缩小趋势中。螺纹目前低供应、高库存、低需求、低利润、低基差,整体偏空,关注后期需求恢复时间和减产幅度、累库幅度。2. 热卷热卷需求尚未启动,本周统计表观消费量274.81万吨,农历同比处于偏低水平。本周总库存量累积到468.86万吨,环比增加58.08万吨,仍处于累库阶段。本周产量环比减少6.06万吨至332.89万吨,农历同比基本持平。测算热卷生产成本3246元/吨,利润仅剩134元/吨,处于偏低水平。上海热卷主力基差114处于偏低水平,仍在缩小趋势中。热卷目前高供应、高库存、低需求、低利润、低基差,整体偏空,关注后期需求恢复时间、累库幅度以及制造业刺激政策。3. 铁矿铁矿石需求未见明显启动,到港总量1681.4万吨,连续处于较低水平;日均疏港275.9万吨,环比回升4.4%;港口库存12468.96万吨,环比下降0.7%;钢厂库存1634.26 万吨,可使用28天,基差32元/吨,期现两端有所分化,未来若疏港量能维持目前水平,随着到港量大幅降低,港口库存大概率继续下降。4. 焦炭焦炭市场表现略有分化,华东地区焦企开工率相对较为平稳,卓创13日数据显示华东焦企开工率约为73.2%环比下降1.4%左右。山东省内部分焦企库存小幅回升,多在1-2万吨附近,有需求及运输双重原因。山西地区焦企开工率继续受到原料制约,但大多局限于小型焦企,大中型焦企开工率仍较为平稳,本周卓创华北地区焦企开工率为70.1%,环比降0.7%,与往年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焦化利润目前平稳,山西地区弱按平均减产3成计算,吨焦利润约120,若限产5成,利润则回落至100以下。钢联数据显示,当前全国焦企焦炭库存总量为103万吨,较上月末增9万吨,同比去年增37万吨。港口方面集港仍受汽运制约,港口成交气氛较高。目前两港焦炭库存252万吨,较上周同期降8万吨。5. 焦煤目前煤焦市场暂无较大的矛盾出现。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10日,全国煤矿复产率约为58%。西北地区煤矿开工率依然不高,可能仅40%左右。山西地区煤矿开工率约在65%左右,且运输尚未恢复。山东地区煤企复产率约达85%以上,供应平稳。根据钢联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前全国焦企焦煤库存约在683万吨,环比1月末下降71万吨左右,比去年同期下降321万吨。钢厂焦煤库存水平817万吨,环比1月末下降34万吨,比去年同期降91万吨。6. 硅锰目前钢厂需求在13万吨每周,同季度度看在15万吨/周,并且旺季需求在18万吨/周-19万吨/周,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供应上,钢联公布周度产量为19万吨/周,处于小幅下降阶段,但总体来看水平中等偏上水平。目前因原料运费上涨,导致合金厂生产成本小幅提高,目前成本在6000附近,按目前现货价格利润再500附近,利润属于中等偏高水平。因现货价格上涨,导致盘面小幅贴水,目前基差为300左右,基差有缩小趋势。并且大概率以现货快速下跌为主。综合来看,目前硅锰处于相对弱势,供应偏高,合金厂处于累库阶段,并且需求逐渐弱化,利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虽基差处于相对高位,但整体仍然偏空,并且现货带动期货下跌可能性较大。7. 硅铁电炉钢厂复工较难,导致整体开工率不足,目前开工率在35%左右,同期相比在40附近,并且开工率有上升趋势。但目前仍然处于相对低位,复工较难。其他需求表现相对平平,波动性较小。供应上,目前合金厂开工率下降并不明显,硅铁厂库存逐渐积累,总体供应上,并未有明显下降。成本上,硅铁厂生产成本较为稳定,但最近受兰炭价格影响,导致成本小幅提升。目前成本在5550元/吨,而按照现货价格算,利润再200左右,处于2019年年度平均线上,利润水平中等。目前基差为0,盘面基本平水,后期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同时下落可能性较大。综合来看,硅铁处于高供应,弱需求,低基差状态,整体仍然偏空。后期关注合金厂因利润下滑,停产情况。8. 不锈钢受春节假期和疫情影响,自1月15日至今不锈钢消费始终未能启动,2019年全年不锈钢表观消费累计值预估为2386万吨,预计2020年表观消费值为2485万吨,目前表观消费处于停滞状态;社会库存无锡+佛山2月2日为高水平得65万吨,正处于累库存阶段。由于消费停滞,未恢复现货报价,目前基差和利润水平无法评估。整个来看,不锈钢处于高供应、高库存、低消费、低利润状态,整体偏空。后期关注物流运输恢复后,钢厂库存向社会库存转移量和需求增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