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兰大72名研究生多次未填防疫信息被严肃处理,网友:自作自受!反监之度

兰大72名研究生多次未填防疫信息被严肃处理,网友:自作自受!

兰大72名研究生多次未填防疫信息被严肃处理,网友:自作自受!疫情面前,人人有责!当前国内很多地方出现本土病例,疫情风险程度升级。在面对疫情各地方、各单位不敢有丝毫懈怠。毕竟,这次疫情在传播速度、传染能力以及危及人的生命等方面都是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掉以轻心!无论什么人,级别有多高,只要影响疫情防控都会受到严惩!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站1月18日消息,该学院研工组当天发布《关于给予白某等72名研究生通报批评的通知》称,2021年1月11日-1月17日期间累计3次以上未在“健康打卡”系统填报信息的研究生共72名,经研工组研究决定,给予这72名研究生全院通报批评,并将相关行为记入个人思想品德考核档案,并作为学年内综合评价、评奖评优重要依据。兰州大学对以上研究生处理规定,目的是希望全体研究生引以为戒,认真遵守学院管理制度,疫情期间严格执行相关通知要求!有网友表示,全力支持兰大的做法,受处理的研究生是自作自受。笔者认为,人的生命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72名名研究生未在“健康打卡”系统填报信息,不仅违反疫情防控规定,更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为不填写,平台就不能及时、有效监测人员的健康信息,而且以上72名研究生来自的地方又比较复杂,违反规定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很大压力。受到严惩,自作自受。每一个都是疫情的防控人,防疫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在遵守上级疫情政策的同时,自己也要做到不聚众、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学校不仅是一个人员聚集的地方,还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尤其是大学,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省份,人员复杂,不仅给防控带来压力,还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作为大学生更要遵守学校疫情防控规定,按要求进行!对此,你怎么看?

反复嚼

《科学》公布2019十大突破 中科院兰大研究成果入选

新京报讯(记者 樊朔)12月20日,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公布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2019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对抗营养不良的补充剂等科研成果入选。其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团队和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张东菊领衔的夏河丹尼索瓦人研究成果也位列其中。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艺术化重建了一个7.5万年前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年轻丹尼索瓦人女孩的面容。 图源:《科学》杂志官网丹尼索瓦人是曾在亚洲广泛存在的神秘古代人种。《科学》杂志评论称,丹尼索瓦人已经困扰了研究人类进化的科学家们十年之久,研究丹尼索瓦人预示着“理解古代生活中基于蛋白质的革命”。今年以来,多项科学研究成果揭开了丹尼索瓦人的“面纱”。这些成果中包括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团队和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张东菊通过从骨骼中提取出一种胶原蛋白,最终确认一块下颌骨属于丹尼索瓦人。而另一组科学家则利用基因技术,重建了一个7.5万年前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年轻丹尼索瓦人女孩的面容。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官网显示,自2010年开始,陈发虎带领团队多次对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所在的甘加盆地进行考古调查,在该盆地内发现多处旷野型旧石器考古遗址。2018年,张东菊带队对化石出土地——白石崖溶洞进行小面积正式考古发掘,发现较厚的文化层堆积,发掘出土1400多件石制品和600多件动物骨骼化石,显示古人类在该遗址曾较长时间生活。通过对夏河人化石开展年代学、体质形态学、分子考古学、生存环境、人类适应等多学科综合分析,发现该化石是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发现,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此前,该成果还入选了《Archaeology》杂志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此外,位列“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第一位的“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亦有中国科学家的参与。今年4月,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由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捕获。EHT是一个通过国际合作而实现的、由八个地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测阵列,全球200多名科学家参与该观测计划,其中有16名科学家来自中国。新京报记者 樊朔 校对 危卓

废是宝

重磅!兰州大学公布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兰州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学术学位)学校确定的复试分数线为考生进入复试的最低要求,我校各招生学院可根据生源情况向上调整复试分数线。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各招生学院最终公布的复试分数线为准。备注: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是指:报考我校、申请定向国务院公布的民族自治地方就业且户籍在以上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兰州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专业学位)学校确定的复试分数线为考生进入复试的最低要求,我校各招生学院可根据生源情况向上调整复试分数线。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各招生学院最终公布的复试分数线为准。备注:1.B线适用范围:第一志愿报考我校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专业,且本科毕业4年(同等学力考生毕业6年)及以上(毕业信息以网报信息为准)的考生。满足B线要求的考生须向报考学院书面申请并经报考学院审核同意后方可参加复试。2.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是指:报考我校、申请定向国务院公布的民族自治地方就业且户籍在以上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特别说明我校部分专业有少量调剂需求,相关信息将陆续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和微信公众号发布。有意向的同学可登录我校调剂意向征集系统(http://yjszs.lzu.e.cn/lzuyjsytjxt/)填报信息。内容来源丨兰州大学研招办编辑丨肖坤

登高不栗

揭秘!兰州大学2020研究生新生大数据

ILZU今天,5000余名2020级研究生新生来到兰州大学,开启人生新篇章。党委书记马小洁、副校长曹红、校长助理李鹏杰一行来到新体育馆集中迎新点,看望2020级研究生新生,并慰问现场迎新工作人员。9月6日,党委书记马小洁,校长严纯华,副校长潘保田、曹红、沙勇忠分别前往集中迎新点和一分部检查迎新工作。迎新现场,许多小变化、小温暖、小美好也让同学们新征程的第一天更加难忘。马上,小兰带你回顾迎新现场,看看照片里有你的身影吗?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文字 | 毛松洁 孔子俊制图 | 李奥黎 吴新月 苏晓程编辑 | 苏晓程主编 | 肖坤

洛阳桥

兰大研究团队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

兰大孟兴民教授地质灾害研究团队在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及预测方面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该研究有效提高了区域尺度滑坡隐患早期识别的准确性。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马文艳

全矣

兰州大学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学校实力受多方面因素因影响。在西北内陆有这样一所大学,近年大量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国家每年下拨的教育经费也不短减少。它就是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兰州大学。我们来看看兰州大学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简称兰大,由教育部直属。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曾经,兰州由于深处祖国腹地,又与自然资源丰富的边疆地区邻近,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城市。“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7个设在了兰州。其中兰州炼油厂、兰州石油化工厂这两个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的立项,使得兰州当地急需石化领域的人才,地理位置最为有利的兰大,其化学系由此得以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正因为这样的先天地理优势成就了兰州大学。1954年,教育部设立的14所直属综合性大学,兰大位列其中;1960年,兰州大学更是成为西北地区是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了中国最好的13所大学,兰大排名第6,其化学系在全球相同专业中位列前千分之一。1954年,兰州大学成为第一批教育部直属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1960年,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西北地区是唯一的一所。然而,在“孔雀东南飞”大潮之下,兰大原本的地理优势,逐渐成了它最大的劣势。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同样是大学老师,在西部地区领到的工资大概比在东部地区高三分之一,多十几块钱。这在当时对于兰大招徕人才、稳定军心起了巨大作用。但在1986年,这项政策取消了。原本西部地区的各项条件就比不上东部,当工资的地区差取消后,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消失殆尽。而且随着东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对大学支持力度的巨大差距,更是造成了兰大教师向沿海发达地区的院校流动。此外,在兰大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一些东部高校派专人长期驻守在学校周边的宾馆,专门挖人。《兰州大学校史》称,1984~1985年间,兰大老师减少了255人,教师数量跌入谷底,这主要是由于人才向沿海、东部高校及其他单位流失引起的。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很多教师再度成批流向东部地区,教师数量从1991年的1321人降至1994年的1102人。一些原本在国内有明显优势的学科,由于学术带头人流失,受到严重影响。尽管如此,兰州大学依然在“夹缝中”顽强生长。2001年,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807亩,建有6个校区;下设32个教学系部,开办91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生三万余人。最重要的是,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兰州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此外,兰州大学还有一些特色专业,如核技术、草业科学、历史学、生物技术、大气科学、化学、地理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经济学、功能材料、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材料化学、行政管理等。

劳而无功

重磅!兰州大学花费大力气引进清华厦大两位教授助力科研

说起兰州大学,很多就不禁皱起了眉头,这是一所地处西北的院校,但却实力强劲,至今仍然是知名985,211。有人曾经说过兰大流失的人才都可以重建一个兰大了,的确,兰大由于供血不足在前几年被东部高校挖走了很多人此案,但是近年来,兰州正在努力试图扭转这一局势,近期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邬大光教授加盟兰州大学,受聘为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丰原教授双聘到兰州大学工作,担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据了解,邬大光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厦门大学教务处长、副校长,1990年厦门大学博士毕业,是我国首批培养的高等教育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兼任第七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先后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第二届优秀青年教师奖、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基金、陈香梅教师奖励基金、美国富布莱特基金;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教育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做富布莱特学者。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任丰原教授双聘到兰州大学工作据了解,这是兰大党委与清华大学党委共同讨论的,这是兰州大学与清华大学双聘人才的第一次合作,可以说这是兰大为加强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据了解任丰原教授,1989-1996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系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加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网络流量管理与控制、数据中心网络、工业互联网和系统性能评价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完成973计划和863计划课题各2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6项,思科、英特尔、诺基亚、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项目8项,部分成果转移到了商用产品中。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汇刊,如ACM TOSN,IEEE ToN, JASC, TMC, TC,TPDS, TWC和TAC等,及USENIX NSDI, ACM MM, Eurosys,IEEE INFOCOM和ICNP等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获2011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0年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等6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奖,入选2014~2018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任国际期刊IEEE Network, Journal of Ad Hoc & Sensor Wireless Networks的领域编辑,以及CCF Trans. on networking,《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和《小型微型计算机》等国内期刊的责任编委或编委。兰州大学扎根西部,可能兰州大学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引进来两位大名鼎鼎的教授,但是这无疑将会兰大的又一次助血,将会让兰大的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你怎么看兰大引进来两位高端人才呢

若是

兰州大学:你想象不到的西北江湖

来源:学术志(ID:xueshu001)作者:北辰 编辑:学妹提及西北、骆驼、985和双一流这四个元素,会让你想到哪所大学?我想,但凡对中国大学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这所大学是兰州大学。兰州地处我国行政版图中心,在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孕育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中不可缺少的兰州大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兰州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但是大众对于兰州的印象又有些模糊,大部分人对兰州的印象只停留在由青海人带往全国各地的“兰州拉面”以及文艺青年所唱的民谣上。无独有偶,大众对于兰州大学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最委屈的985”“孔雀东南飞”“落寞”“骆驼”等标签上,以至于这种刻板印象成为兰大招生的一个屏障。然而,就像很多人不知道甘肃也有南方和国境线、兰州没有“兰州拉面”一样,又有多少人在闻西北而唏嘘之前对兰州大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呢。兰州大学立足于西北,坚守在西北高教阵地,奋斗在中国学术领域。2019年正值兰州大学110岁,这所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校,能够在西北一隅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其实力不容小觑,下面这些“兰大数据”便可证明。办学规模是一所学校的外在条件:兰大现有城关和榆中两个校区,三个附属医院,学科门类12个,4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业设置10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学科涵盖了我国所有学科门类。同时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国家级实验室10个,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此外兰大还有大量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学术研究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实力:2008——2017年间兰大发表SCI论文13010篇,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7年8月31日自然指数发布,兰州大学在自然指数所认定的68种期刊上发表论文171篇,位居全球第86位,国内高校排名第11位,其中化学排名全球第39位,国内高校排名第14位;地球与环境科学国内高校排名第9位;物理学国内高校排名第21位,生命科学国内高校排名第37位。《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均为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文核心期刊”来源期刊。兰州大学110年校庆前夕,国际顶尖期刊《Nature》以“The buzz from China’s west”发布了兰大校庆特刊,展现了兰大的科学研究成果。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兰大现有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6个,省部级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拔尖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5。兰大建校以来培养出19位院士校友,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兰大本科教育培养出院士校友15名,位居全国第8。2019年新当选两院院士中7人毕业于兰大,位列全国第8,其中3人本科为兰大,位列全国第6。109名校友成为国家“杰青”,位列全国第6。此外,兰大每年应届本科毕业生50%左右进行研究生深造,研究生推免单位涵盖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社科院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谓大学,非大楼,有大师之谓也。那么兰大是否有大师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兰大目前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共计1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国家“杰青”2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然而,在兰大发展史上,人才流失曾是兰大发展面临的窘困,“孔雀东南飞”自此成为兰大的标签,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兰州大学流失的人才足够再建一所兰州大学。2018年“两会”期间,兰大校长严纯华谈及西部人才工作时表示要“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8年4月到11月,兰州大学领导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海外人才引进,应聘者来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名校,引进人才成果丰硕。2018年,兰州大学新进教学科研人员146人、新增院士5人、海外人才37人,新聘任兼职教授51人,自此兰大扭转了人才流失的局面,人才流动入大于出,人才结构和数量不断优化提升。以上数据都是对兰州大学实力的客观展现,但未能全面地展现出兰大的特点。兰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从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著名的“黑河——腾冲”线以西,我国一半的国土上,兰大是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唯一一所985,可以说兰大是支撑起西北四省高等教育的主梁。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才产生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兰大现象”,使得兰大成为“低投入高产出”的典型高校。在国家投入数量较东部学校较少的情况下,兰州大学院士和“杰青”两大学术届“硬核”培养量以及科研水平均名列前茅。“兰大现象”背后的精神文化支柱是兰大独有的“骆驼精神”。兰大地处西北,始终绕不过骆驼的梗。即便是网络发达的今天,依旧有人认为兰大学生骑骆驼上学,兰大的“骆驼证”也似乎将这一梗接了下来。在央视《开讲啦》栏目中,兰州大学严纯华校长“解密”了“骆驼证”,他阐释了骆驼的两大特质:高和耐,即“登高而招见者远”和“西北耐力”。“骆驼精神”象征着兰州大学和兰大人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兰州大学虽偏居西北一隅,但并不孤独。八千年历史看甘肃,兰州大学所在的甘肃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地理体系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兰大能够将西部地域特色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起来,转化为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2019年对于兰州大学来说不仅仅是110年校庆这么简单,它更是兰大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兰州大学百年来的坚守和奋斗,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提供了助力。自此,兰大不再有“孔雀东南飞”而是“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正如其校庆Logo一样,凤凰浴火,振翅高飞。兰州,不是你想象中的江湖;兰州大学,不是你想象中的孤独落寞。

后人类

「共和国兰大人」杨恕:中亚研究的探索者

【爱国情 奋斗者】【共和国兰大人】杨恕:中亚研究的探索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秦娜在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杨恕教授的办公室里,有一枚小小的奖章——“上海合作组织十周年奖章”。这是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表彰为组织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而颁发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中只有几个人获此殊荣,杨恕是其中一位。20多年来,杨恕潜心于中亚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兰大的中亚研究水平位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全国高校智库中名列前茅,为国家安全、中亚友好关系提供了重要咨询,使兰州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由他倡导开设的兰州大学国际政治学科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全国国际政治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求真、唯实。一路走来,杨恕始终坚持学术服务国家需求,不断开拓兰大国际政治研究新局面。“跨界”开启全新研究领域和很多“老三届”一样,杨恕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1966年,正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杨恕的学业也就此中断。1968年杨恕被分配到临夏康乐县下乡插队,3年后又在阿干镇当起了煤矿工人,一干就是6年。1977年恢复高考,杨恕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学专业,研究生阶段主攻地层古生物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两年后,杨恕面临着一次重要选择,一边是赴日本留学,一边是被选派到驻前苏联大使馆工作。最终,带着对前苏联“超级大国”的向往,杨恕开始了三年多的外交官生活。1988年到1991年,正是前苏联解体前的三年,也是前苏联社会剧烈变化的三年。杨恕见证了“超级大国”解体前的最后时刻,引发了研究国际关系的兴趣。1991年11月回到兰大后,由于有着外交官工作经历,杨恕负责起了学校外事工作。行政工作琐碎繁杂,可即便再忙,杨恕也没有丢掉他热爱的学术研究。只是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从事野外科考工作,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了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也就在那个阶段,杨恕开始思考,在国际局势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兰州大学作为一所重点大学,能做些什么?最终,考虑到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需求,杨恕认为应当把中亚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突破口。事实证明,正是当年敏锐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成就了日后兰大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地位。从地质学一脚跨入国际关系学,在很多人看来,杨恕跨界跨得有些大,可在他看来,搞学术最根本的是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就不怕做不好。从此,兰大多了一位国际政治学者。带领中亚研究走向国际“当时国内研究中亚的机构并不多,有所涉及的也只是史学的一部分,没有研究基础,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杨恕回忆。后来,他陆续联系到几位历史系和经济系的老师,总算把研究班子搭起来了。1994年,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成立,成为国内较早建立的中亚问题研究机构。从政治、经济到民族、宗教,再到历史、文化……杨恕带领团队从多个领域对中亚展开了综合性研究。没有经费,他东拼西凑,甚至自掏腰包;没有现成资料,他查文献,自己翻译……甚至有一阶段,由于经费问题有些研究不得不停下来,可杨恕还是咬牙坚持。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中亚研究渐入佳境。随着研究的深入,杨恕意识到,没有学科做支撑,中亚所始终走不远。1998年,在他的主张下,兰州大学开设了国际政治专业。厚积薄发,有了一定的学术积累,一批具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中亚研究所也逐渐在学界崭露头角,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不但居于国内前列,在国外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兰大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中亚所的智库作用也日益凸显,多项政策咨询报告被国家相关部委采纳。随着中亚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需求的变化,杨恕带领团队将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反分裂和反恐研究领域。在反分裂研究中,团队进行了理论研究,总结分析了分裂主义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行为特征等,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分裂理论作出了贡献。在反恐研究方面,团队长期跟踪研究反恐研究与对策问题,研究成果获得学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中亚所先后承担了十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有关部委委托项目,公开发表的相关成果居高校前列。更难得的是,作为学术带头人,杨恕不仅在这几个研究方向均有涉及,而且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1997年以来,他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0余篇。担任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事务理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并被教育部聘请为上海合作组织教育专家。不贪大、不求全,20多年来,在杨恕的带领下,中亚所坚持把学术做精、做实。“学术研究一定要围绕国家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只有如此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杨恕说。建言献策“一带一路”建设杨恕是国内最早介入“一带一路”研究的中亚专家之一。2015年以来,他先后担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理事等国家级智库成员,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杨恕提出“亚洲中部经济发展轴”的概念,认为这条轴线连接了亚洲中部最重要的阿什哈巴德等6个核心城市,轴线附近的区域具备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同时也存在大中城市数量少的问题。研究中,为了便于与其他地区作对比,他第一次提出了城市“人口线密度”的概念。杨恕认为,亚洲中部经济发展轴可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亚洲中部的核心区,并提炼出了发展这条轴线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2018年,杨恕针对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又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家,详细分析了这些“双重身份国家”在“一带一路”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提出各国应如何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杨恕的带领下,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已成为“一带一路”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先后被“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吸纳为理事单位,在“一带一路”政策咨询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杨恕的影响下,中亚所传承了严谨踏实的学术风气,一支特色鲜明、实力强大的科研梯队已经形成。如今,72岁的杨恕依旧忙碌,主持项目、四处讲学、建言献策……依旧在他热爱的学术研究中孜孜探索。

李贽

兰州大学的院士们

全文1276字,阅读需3分钟左右兰州大学,这座曾无比辉煌的学术重镇,其衰落一直都令无数人深感惋惜。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一向以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见长的兰大仅获评两个A类学科,A+更是只有草学一个。公布之初,这一结果实在有些难以置信。要知道草学并非兰大的传统学科,而是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大时带入兰大的。可见兰大过去数十年间的衰落程度。回到正题。回想起五六年前,曾因兰大究竟有几位全职院士这一话题,在贴吧与几位一心维护母校的在校生和校友发生过争执。依稀记得当时兰大官网上写着两院院士十余位,在对名单进行排查后,却惊讶地发现,只有六位是全职院士,这一结论诱发了一些校友的抵触心理,他们认为十余位都是全职的,尤其是关于刘有成院士全职与否碰撞非常激烈。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刘有成院士在世时早已不是兰大的全职院士了。实际上,兰大的人才流失是极为严重的,作为国内学术最高荣誉,两院院士的流失更是其中的代表。兰大校领导看望李吉均院士当年,我们在经过一番整理后,得出了兰大尚有李吉均、丑纪范、任继周、涂永强、南志标、陈发虎六位院士全职的结论,并且对几位院士的去留情况甚是担忧,他们或将仙逝,或将离开兰大的可能性极大。我们自然是无比期望担忧只是杞人忧天而已。但五六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看兰大的院士,却无奈地发现这种担忧是极为必要的,而且已然成为了现实。但也有值得高兴之处,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全职院士仙逝。今天兰大的官网上写的仍然非常的漂亮,“两院院士18人”。但在排查之后,仍与当年一般,水分非常之大。真实情况究竟如何?丑纪范院士李吉均、丑纪范、任继周三位院士已分别在南京、北京颐养天年,偶尔会受邀回校参加活动,甚至说的直接点——撑撑场子。李灿院士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姚檀栋院士单位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郑晓静院士仍然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涂永强院士已被上海交通大学挖走。张肇西院士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陈发虎院士已出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单位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岳建民院士单位是上海药物研究所。张宏福院士单位是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汤中立院士来自长安大学。侯立安院士单位是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周绪红院士兜兜转转,现在在重庆大学。如此算来,兰大真正在岗的全职院士不过是严纯华院士、南志标院士、王锐院士。严纯华院士与任继周院士三位院士中,南志标院士极大可能性已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盯上,严纯华院士能在兰州大学待多久实在难以判断,但成为周绪红院士第二的可能性实在有点大。涂永强刚去上海之时,不少人还曾抱了侥幸心理,希望他只是纯粹的双聘院士,就结果而论,这些人的侥幸心理已然被现实击得粉碎,最初的双聘院士看上去更像是个过渡而已。陈发虎院士的出走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正如西北师范大学原校长王利民所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夏官营大学”怎样才能将人才留住,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但也正如部分领导所言,“办好兰州大学是政治任务”,国家不会允许兰州大学一直衰落下去。就像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