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小学生研究获奖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研究员之子请问至仁

小学生研究获奖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研究员之子

新京报快讯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消息,近期,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在引发关注。7月13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声明,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 目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图片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编辑 马浩歌

魂魄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回应“小学生研究获奖”:其系研究员之子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此前,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机构主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展示的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作品引发人们关注和质疑。公示资料显示,该项目部分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进行。有网友质疑,这项研究工作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医学或生命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但该项目资料显示,其竞赛组别是小学组,公示中唯一的研究者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对此,有网友评论称,小学生已经达到如此高的研究水平,陈某某应该是位神童。还有网友质疑称,该项目或许存在学术造假的情况,“都是家长为了给孩子铺路”。该项目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7月13日上午早些时候,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曾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已经关注前述情况,正核查涉事小学生与该所两位研究人员是否有亲戚关系。(澎湃新闻)

勇也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回应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系研究员之子

新京报快讯(记者 徐美慧)近日,昆明市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发表结直肠癌相关研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一事,引起公众热议。有网友指出,该研究远超小学生能力范围,“或涉嫌学术腐败”。今日(7月13日),云南省科协回应记者称,今早已获知此事并正在了解相关情况。此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今日发布一则声明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是其所研究员之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展示的该作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截图昆明一小学生发表结直肠癌相关研究获全国科创赛三等奖记者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看到,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的《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作为云南代表队的参赛作品,获得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奖名单显示,该项目的辅导教师为吕冬梅、马倩、时燕萍。官网显示,该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高原哺乳动物低氧适应受选择的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方面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发现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敲低其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将细胞阻滞在G2/M期。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该项目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该学生自述吕老师带他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研究工作。陈老师和杨老师提及低氧适应研究重要性,而他想研究肿瘤,因为肿瘤太可怕了,爸爸妈妈单位的小哥哥得了结直肠癌,从发现到去世仅10个月,而小哥哥对化疗药物治疗没有反应。2018年1月7日的实验记录显示,该学生自述其开始用电脑和手机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用网站查找了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2018年1月8日的实验记录显示,该学生自述其放学后,在家用电脑查了肿瘤发病的原因,发现肿瘤发病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污染、人口老化、生活习惯不好,还有食品安全等原因造成的。“了解了这些,我以后再也不去买小商店里的三无产品了,我还要呼吁大家一定要爱护环境。”记者注意到,在官网发布的该研究相关图片中,展示了实验的相关数据,并配以该学生身着实验服进行实验研究的照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展示的该研究相关照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截图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回应:相关情况正在调查中作为负责该比赛云南队相关作品的报名部门,云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其不了解相关信息,不接受采访。云南省科协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省科协已于今日上午了解到此事,负责领导正在同相关部门沟通了解情况。该工作人员表示,倘若有进一步调查结果,将对外公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其已了解到该情况,相关领导正在开会商讨并调查中。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今日发布的相关声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截图此外,该研究所今日发布的一则声明显示,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是其所研究员之子。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非常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回应小学生研究获奖:系研究员之子 已介入调查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截图中国网7月13日讯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消息,近期,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今日发布《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成果“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相关舆情的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声明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之子。声明指出,针对此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来源:中国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寒武纪

昆明动物所等研究机构揭示人类大脑进化基因组调控机制

1月28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科研人员首次构建了非人灵长类动物胎脑的高精度三维基因组图谱,并揭示了人类大脑进化的基因组调控机制。人类大脑起源于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其最显著的改变是大脑的认知功能,反映在脑容量的显著扩大和脑结构的高度精细化。人类进化过程中,哪些遗传改变造就了人类大脑是国际科学界长期力图解决的科学问题。所有器官包括大脑的形成都是通过发育过程来实现的。人类独特的脑发育模式源于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不断积累的功能性突变。然而,由于物种间存在数以百万计的序列差异,而其中只有少数的关键差异才具有重要的功能效应,如何将基因组中的关键序列差异与脑发育的调控改变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并解析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是颇具挑战的课题。灵长类动物作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模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猕猴与人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人类大脑的起源、发育机制和脑疾病的研究中,猕猴是最理想的动物模型。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基因组通常长约2米,折叠在仅有10微米的细胞核中。基因组在细胞核的三维空间中是有序折叠的。这样的有序折叠对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有序分化是至关重要的。研究人员通过学科交叉合作开展了跨物种脑发育3D基因组的研究,构建了中国猕猴胎脑神经发育高峰期的高分辨3D基因组图谱。这是目前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分辨率最高的3D基因组图谱,可以高精度地解析脑发育中基因组的空间组织方式。同时,综合猕猴胎脑的多组学图谱数据,研究人员首次构建了猕猴胎脑发育的染色质精细空间构象,鉴定了包括染色质区室、染色质拓扑结构域以及染色质环等不同尺度的染色质构象,以及基因组在大脑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元件。通过与已发表的公共数据整合,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人类、猕猴和小鼠的跨物种3D基因组的比较,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人类特异染色质结构,包括499个人类特异染色质拓扑结构域和1266个人类特异染色质环。这些人类特异染色质环显著富集增强子-增强子互作的调控模式,提示大脑发育在人类祖先中进化出更为精细的转录调控网络。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分析人脑发育的单细胞表达谱数据,发现这些人类特异染色质环调控的基因在胎脑的SP(subplate)层显著表达,由此推测人类特异染色质环对SP层的人类特异发育模式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胎脑SP层是脑发育早期神经环路及神经可塑性形成的重要脑层,在人类进化过程中SP层出现了显著的扩张,其厚度可以达到皮层厚度的4倍左右。但由于在胎儿出生以后,该脑层逐渐消失,人们对其形成机制和功能了解较少。该研究结果首次为SP层在人类特异脑结构的发育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证据。这一研究成果首次产生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高精度三维基因组学图谱资源,并利用大脑三维基因组的跨物种多组学分析,发现了人类特异的染色质结构和脑发育调控元件,为阐明人类大脑发育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证据。研究论文于1月2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罗鑫副研究员(昆明动物所)、刘玉婷(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和党大昌(数学院博士研究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宿兵研究员、李程研究员和张世华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孙育杰教授对成像实验提供了宝贵建议。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云南省相关基金项目的资助。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责编 王利绚校对 猫恩泊编审 张明【来源:春城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似鼻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家鸡矮小化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央广网昆明9月26日消息(记者李健飞)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家鸡矮小化研究中获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进化生物学领域杂志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人类的驯化和选育使得家鸡成为表型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之一。在体型大小方面,大型肉鸡或斗鸡(>5 kg)和小型观赏鸡(~0.5 kg)可达到10倍以上的悬殊差异。作为重要的经济性状,家鸡的体型一直受到育种工作者的长期关注。其中,家鸡的矮小化(dwarfism)在蛋鸡和观赏鸡选育中至关重要。然而,传统关于家鸡体型的研究难以精确锁定关键基因,家鸡体型大小的遗传学机制尚不清楚。针对家鸡的矮小化现象,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群体基因组学分析方法,对我国著名矮小化观赏鸡——元宝鸡展开研究。相关结果显示,BMP10基因在元宝鸡受强烈的人工选择作用,其上游启动子区域的突变导致其在元宝鸡心脏中表达上调,是导致其矮小化的重要原因。该基因可以解释元宝鸡22.41%的体型变异。相关工作也表明,运用群体基因组分析有望在较小的群体样本水平发掘家鸡复杂性状的主效基因。有意思的是,矮小化的家鸡品系众多,其遗传机制是否相同?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选取了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鸡——塞拉玛(Serama)和我国云南著名的小型鸡——大围山微型鸡开展了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揭示,元宝鸡、塞拉玛和大围山微型鸡有着独立的遗传组分。群体历史分析显示,元宝鸡和塞拉玛在选育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瓶颈效应。选择信号和模拟计算分析锁定IGF1和POU1F1是决定塞拉玛矮小化的重要基因。相关基因均在生长发育相关通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种选择信号组合的模式提示“杂种优势”效应是导致塞拉玛成为世界上体型最小鸡种的重要原因。对三个矮小化鸡种的比较分析显示,它们矮小化的遗传机制并不相同,很可能是多次独立选育的结果。相关结果也为今后的家鸡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靶点和参考。昆明动物所副研究员王明山、博士研究生Newton O. Otecko,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胜以及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吴东东为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院士、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张亚平和副研究员彭旻晟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973项目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胎息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扩散进程

央广网昆明10月30日消息(记者李健飞)两栖类作为重要的陆生脊椎动物代表类群,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性,以及较弱的迁移能力,长期以来是进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理想对象。通过长期的研究积累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团队与合作者收集了各大陆蛙超科主要代表类群物种,基于探针杂交富集(Hybrid enrichment)的高通量测序方法,最终获得了376个核基因序列,以此构建了21个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了该类群在全球尺度的时空演化树。实验结果揭示,蛙超科起源于非洲,在75.6–72.8 Ma左右通过印度板块扩散到了亚洲,随后(约62.4–47.2 Ma)经历了一次从亚洲通过印度板块至马达加斯加的扩散事件,演化出了现今马达加斯加主要的树栖型蛙类(曼蛙科Mantellidae)。因此,中生代晚期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后,在亚洲、非洲和马达加斯加之间充当着“脚踏板”的角色,促进了各大陆间生物的扩散与交流,推翻了传统观点认为的印度板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只扮演着一个孤立的“方舟”角色的假说。生物的地理分布与地球演化历史紧密相关。在现代生物地理学研究中,通过生物的演化历史可以推测地球的演化过程,并对已有地质假说进行验证,甚至提出新的地球演化假说。冈瓦纳古陆的解体以及后期各大陆之间的重组如何影响生物的迁移和扩散,如何重塑当今物种全球的地理分布格局,是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从白垩纪末期至第三纪时期,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形成的印度板块和南极-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板块对生物在冈瓦纳古陆和劳亚古陆间的交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这两个板块的地理位置长期存在争议。例如,传统的观点认为,分离后的印度板块在印度洋中充当着一个完全隔离的“方舟”角色(isolated biotic ferry)(约88-55 Ma),它携带着冈瓦纳古陆的生物类群在第三纪早期到达亚洲。目前绝大多数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是基于这个假说开展的。然而,对于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和南极-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板块漂移的确切路线,以及它们与其邻近的大陆间是否存在陆桥以供生物的交流扩散仍然存在争议。从生物角度研究上述问题十分困难,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一是需要广泛覆盖所有大陆的代表物种类群;二是需要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三是需要建立可靠的物种演化关系。此外,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研究结果并未发现马达加斯加与南极-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板块之间存在着生物交流,澳大利亚现生的蛙超科物种是在晚第三纪两次独立地从亚洲扩散进入澳洲的。该研究还揭示了蛙超科祖先物种到达亚洲后,分别有三次独立地从亚洲扩散至非洲的迁移事件,均发生在北非主要沙漠形成之前。综上所述,该研究揭示了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在向北迁移过程中,为陆生生物的迁移和扩散提供了重要的脚踏板,为地球的地质演化历史,尤其是印度板块的演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生物学证据。研究成果以Natatanuran frogs used the Indian Plate to step-stone disperse and radiate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为题,在线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上。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袁智勇和昆明动物所博士研究生张宝林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车静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XDA20050201)、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268,31622052)、中科院国际合作伙伴计划(152453KYSB2017003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BIO-DEB 1021247; BIO-DEB 135500; BIO-DEB 1021299; BIO-DEB 1120516)、中科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青年创新促进会、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支持。

胡宏

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奖?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昨天回应了

近日,云南昆明一小学生因“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很多人质疑: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13日通过官网回应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之子。记者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看到,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参赛作品,获得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奖名单显示,该项目的辅导教师为吕冬梅、马倩、时燕萍。官网显示,该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高原哺乳动物低氧适应受选择的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方面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2018年1月7日的实验记录显示,该学生自述其开始用电脑和手机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用网站查找了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记者注意到,在官网发布的该研究相关图片中,展示了实验的相关数据,并配以该学生身着实验服进行实验研究的照片。针对此舆情事件,昆明动物研究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来源:株洲晚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李时珍

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奖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回应

中新网7月13日电 近期,云南昆明一小学生因“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一事,引发社会关注,很多人质疑: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今日通过官网回应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之子。针对此舆情事件,昆明动物研究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来源:中国新闻网

乃不自得

昆明动物所等研究机构揭示人类大脑进化基因组调控机制

1月28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科研人员首次构建了非人灵长类动物胎脑的高精度三维基因组图谱,并揭示了人类大脑进化的基因组调控机制。人类大脑起源于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其最显著的改变是大脑的认知功能,反映在脑容量的显著扩大和脑结构的高度精细化。人类进化过程中,哪些遗传改变造就了人类大脑是国际科学界长期力图解决的科学问题。所有器官包括大脑的形成都是通过发育过程来实现的。人类独特的脑发育模式源于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组不断积累的功能性突变。然而,由于物种间存在数以百万计的序列差异,而其中只有少数的关键差异才具有重要的功能效应,如何将基因组中的关键序列差异与脑发育的调控改变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并解析其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是颇具挑战的课题。灵长类动物作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模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猕猴与人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人类大脑的起源、发育机制和脑疾病的研究中,猕猴是最理想的动物模型。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基因组通常长约2米,折叠在仅有10微米的细胞核中。基因组在细胞核的三维空间中是有序折叠的。这样的有序折叠对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有序分化是至关重要的。研究人员通过学科交叉合作开展了跨物种脑发育3D基因组的研究,构建了中国猕猴胎脑神经发育高峰期的高分辨3D基因组图谱。这是目前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分辨率最高的3D基因组图谱,可以高精度地解析脑发育中基因组的空间组织方式。同时,综合猕猴胎脑的多组学图谱数据,研究人员首次构建了猕猴胎脑发育的染色质精细空间构象,鉴定了包括染色质区室、染色质拓扑结构域以及染色质环等不同尺度的染色质构象,以及基因组在大脑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调控元件。通过与已发表的公共数据整合,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人类、猕猴和小鼠的跨物种3D基因组的比较,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人类特异染色质结构,包括499个人类特异染色质拓扑结构域和1266个人类特异染色质环。这些人类特异染色质环显著富集增强子-增强子互作的调控模式,提示大脑发育在人类祖先中进化出更为精细的转录调控网络。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分析人脑发育的单细胞表达谱数据,发现这些人类特异染色质环调控的基因在胎脑的SP(subplate)层显著表达,由此推测人类特异染色质环对SP层的人类特异发育模式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胎脑SP层是脑发育早期神经环路及神经可塑性形成的重要脑层,在人类进化过程中SP层出现了显著的扩张,其厚度可以达到皮层厚度的4倍左右。但由于在胎儿出生以后,该脑层逐渐消失,人们对其形成机制和功能了解较少。该研究结果首次为SP层在人类特异脑结构的发育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证据。这一研究成果首次产生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高精度三维基因组学图谱资源,并利用大脑三维基因组的跨物种多组学分析,发现了人类特异的染色质结构和脑发育调控元件,为阐明人类大脑发育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证据。研究论文于1月2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罗鑫副研究员(昆明动物所)、刘玉婷(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和党大昌(数学院博士研究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宿兵研究员、李程研究员和张世华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孙育杰教授对成像实验提供了宝贵建议。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云南省相关基金项目的资助。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