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跨学科学习:最好的专业背景应该是跨学科的听止于耳

跨学科学习:最好的专业背景应该是跨学科的

从跨学科的STEM教育谈起近些年来在基础教育中风靡全球的STEM引起了教育界诸多的重视,虽然至今我国对于STEM教育还有许多没有弄清楚和透彻的地方,但是不妨碍去了解和观察STEM教育。STEM是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称,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STEM教育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将四门学科内容组合形成有机整体,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STEM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提倡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将知识按学科进行划分,对于科学研究、深入探究自然现象的奥秘和将知识划分为易于教授的模块有所助益,但并不反映我们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分科教学(如物理、化学)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显出很大弊端。针对这一问题,理工科教育出现了取消分科、进行整合教育的趋势。STEM教育因此应运而生,跨学科性是它最重要的核心特征。美国学者艾布特斯(Abts)使用“元学科”(meta- discipline) 描述STEM,即表示它是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统整的知识领域,它们存在于真实世界中,彼此不可或缺、互相联系。跨学科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在STEM教育中,不再将重点放在某个特定学科或者过于关注学科界限,而是将重心放在特定问题上,强调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等学科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跨越学科界限、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角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目标。其实,STEM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培养跨学科的理工型人才的教育方式,对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成为了一种优势与趋势,对于理工类学科我了解也不多,也就停留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谈一谈跨学科的问题,我为什么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式是跨学科?跨学科的优势在哪里?每一种教育的理念都必须探究其带来的好处,相比于其它或者传统的方式,它有什么优势。跨学科,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学科之中利用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不拘泥于专业本身。有的学科开放程度高,也就是跨学科水平高;有的学科内敛程度高,跨学科水平则相对较低。从数据统计来看,通过分析一些学科文章发文和引用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宗教学等学科,开放性程度较高,通常会引用其他学科的资料作为补充;其次是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再者是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内敛型最明显的学科则是语言学、图书情报学以及体育学。这几种分类是站在学科界限的他引来率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但仅仅只能够说明学科的开放程度,其实对于跨学科的优势也无法说明。简单的说跨学科的优势就是发文章容易,更容易产出学术成果,更容易成为知名学者。跨学科的优势主要在于在多门学科之间交叉,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同一个问题,往往能够得出与传统单一学科方法不同的观点或者是新的启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某一个研究领域中,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结论的得出和研究的完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将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到新闻与传播领域、将测量的方法运用到历史考证之中、将大数据的方法运用到各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谈论方法的时候,就需要涉及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思辨分析。在不同的学科之中侧重于不同的理论,但是随着科学对于各个学科影响的加大,讲究科学性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果判断研究的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最简单的就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就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排除人为的主观判断,得出尽可能符合事物本身的解释。这种潮流实际上是一种量化研究方法的胜利,利用各种计算机工具、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出科学运行的结果而可以不用添加人为的解释。连在最思辨的哲学研究领域,也有量化的文章出现,至于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类的学科,量化研究早已经成为了备受欢迎的“宠儿”。但不是人人都会这些方法,大多数缺乏这些计算、数学、统计学科背景的学者,只能够不断的学习的新的研究方法,必须不断学习。在这种时候,跨学科的学术背景成为了一种优势。如果要问这些年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最有优势的本硕博专业背景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最有潜力的专业背景都离不开数学与统计领域,无论是大数据研究还是社会研究,社会科学类的学科研究与计算机方法、数学统计分析的知识都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的重要价值。再举一些例子,一位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说他招博士,最希望就是数学类的本科背景、经济金融类的硕士背景,然后再来读哲学类的博士,这种跨学科的学生往往能够利用不同的专业背景来分析传统的思辨问题,更接近与西方倡导的分析哲学的主流。国土与边界研究的博士生导师希望招收测绘或者遥感专业背景的博士,因为当前,确定边界的历史不仅仅依靠文献和考证,还需要技术的测量与验证,需要的技能背景肯定更受欢迎。我自己的学科感触就比较明显,教育学领域,目前发文量比较厉害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基本都是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一些的人的专业背景就是经济类、统计类的本科,然后进入到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往往比一直在教育学领域攻读本硕博学位的人更大的学术成果。可能会有人会从学术的理论价值与思想性来谈论研究的价值,但是在当前以及世界各国的学术研究中,文章发表以及影响因子往往决定了科研的水平高低,也是科研的标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成为教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大多数人都只是研究者和从业者,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实际行为的开展。这也是学术界关于思辨和量化争论较多的地方。思辨研究的认为量化的研究虽然充满了科学,但是思想性不够或者根本没有,研究的结果就是大量的数据分析归纳统计而得出,时间一久,就全都没有价值了。量化的认为搞思辨研究的写出来的东西太主观,没有科学性,怎么说仿佛都有理,没有什么多大的使用价值,就一些闭门造车的研究成果还想流传千古,做梦吧。当然,现实中也没有哪些人专门用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不过两种研究方法的文章确实具有很大的对比性。为什么需要跨学科?知识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被划分为各个非常详尽的领域,任何人都不再可能像古代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代主要是学科分界线不明显,知识的总量也不大,许多学科都没有。中国古代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西方古代的七艺是文法、修辞、辩论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总体来看,东西方古代的学科体系并不庞杂。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知识被分成了各个领域,谁都无法掌握全部的知识领域了,如今,一些学科的细微研究领域就让人研究一辈子都有可能没有什么收获。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在详细的分科之中,似乎陷入了一种“隧道视野”,对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深入,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反而更少了,就像进入隧道一样,越深入眼睛所能够看见的领域也永远也无法扩大。专业性带来的狭隘是一种普遍的问题,这种现状需要改变。跨学科无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从这几年大肆报道的新工科、新理科再到今年的新文科,实际上还是一种跨学科的新。在论及提倡新文科的理由时,马费成认为:此前,人们们在没条件认识事物全貌时,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不同事物,不得不将作为整体的科学划分为一个个专深、狭窄的学科专业。这样,虽然提高了研究效率,但随之出现了学科间相互隔离、互不往来的局面。新文科似乎很好地契合了这种跨学科的趋势。所以,如果谁要想致力于在学术领域创造一番成果,跨学科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最好掌握某一门学科最受欢迎的其他专业背景,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最终可能更快的成为一个著名学者,比起乱七八糟的捷径好多了。

冬之死

跨专业考研,你都了解清楚了?

考研是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它给了那些对自己院校、专业不满意的同学一次重新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机会,以弥补高考时的遗憾。虽然跨专业考研可以让自己重新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专业,但它却已经没有高考选专业时的自由,有些专业也并不是你想选就能选的,如果你想要跨专业考研,建议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专业方面是否有限制虽然限制跨考的院校专业不多,但是这些院校专业对考生的本专业有着严格的限制。因此,打算跨专业考研的时候,需要对目标专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要弄清楚该专业是否接受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如果可以,万事大吉,安心备考即可,如若不可,那便只能忍痛割爱了。这些专业之所以会有限制,是因为该专业的专业性十分强,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跨专业考生难以胜任以后的学习和实验。例如中国医科大学就不允许非临床专业报考临床专业,即使本校也不可以。如果你已经确定好了跨专业考研的目标院校和专业,那你一定要去学校研究生院官网查询最新的招生简章和招生目录,如果某个专业有特殊的限制和要求,一般会有特殊的标注。2.是否需要基础或一定的工作经验在跨专业考研前,同学们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报考专业是否对工作经验有要求,比如教育部关于印发《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要求,报名参加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硕士中的工程管理[代码为125601]和项目管理[代码为125602]、旅游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或大学本科结业后,符合招生单位相关学业要求,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并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后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的限制要求。此外一些学校的一些专业也会有工作年限方面的特殊限制,大家在确定好目标院校专业后一定要仔细阅读院校的相关招生要求,确保自己符合报考条件。3.是否需要加试跨专业考研加试只是针对同等学力的考生,本科同学考研是不需要加试的,正常参加初试、复试即可。初试科目以各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一般只要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均不用加试,但是考上后有的学校要求跨专业考生必须补选一定学分的专业基础课程。4.地域是否有限制跨专业考研是没有地域限制的。考生可以跨地区考研,并且也可以换一所学校,不一定要与本科是一所学校。跨地区、跨专业、跨学校的考生就是俗称的“三跨”考生,只不过是相对于一般性的难度稍微大一些,政策上是允许的。5.分数线是否不同同一院校专业考生的分数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这一点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可以放心,所有考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但是,由于是跨专业考研,因此你要面临的困难是比本专业的同学多许多,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没有就要加倍努力复习了。6.其他关于跨专业考研的小贴士1.80%的大学不允许同等学力考生跨专业或者跨学科报考。2.理科跨学科相对容易(所学属于基础门类),尤其是跨工学和经济学。3.不同学科即文,理两科,文科跨理科难度系数最高,反之,则易。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跨距离较远的学科报考一般都不允许。4.学科内部学科类之间难度也较高,但基本不受限制。5.重点说明:一般不允许跨考医科,考生必须具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才可能具备一定的资格;一般不允许非语言类考生(比如理科学生)跨语言类专业。注:以上几点适用于大部分院校专业,但是仍会有个别院校专业存在特殊情况。大家一定要以自己的目标院校专业的规定为准。以上就是跨专业考研的同学需要了解的一些信息,跨专业考研本就比本专业考研的同学的压力要多,所以,选择了跨专业考研就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不要让自己再一次留下遗憾!如果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可以在恩波免费学习群中向各科老师提问,了解上海地区院校专业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

大稻埕

考研“最适合跨考”的10大专业,容易考上,赶上报名“末班车”

2019考研预报名在下周24号就要开始了。这个时候,考研学子们如果还没有确定自己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可要抓紧时间赶快作决定了。考研与高考不同,考研只有一个志愿,而这个志愿如果没能通过初试,就只能调剂了。在考研调剂中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一般好的学校好的专业都会招满,所以考研学子如果没能进入目标学校的复试,在调剂时会陷入到比较被动的情况。在每年的考研中,有不少学生对自己本科的专业不满意,而选择跨考,通过读研究生改变自己的专业。但对于不少“三跨”(跨学校、跨地区、跨学科)考生来说,考研的难度会比其他考生要更加大一些,因此考研学子在决定自己的目标专业时一定要考虑考研的难度问题。今天,小编就整理了4个适合跨考的研究生专业,给还没有做好决定的考研学子参考,帮助考研学子赶快做出决定,赶上报名的“末班车”。1、管理类硕士 7个管理类硕士中有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审计硕士。管理类硕士在的研究生考试初试时为两个科目,即英语二和专业课(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包括数学逻辑推理和写作,专业性不是很强,难度也不算大,文理科生都可以报考,是非常适合跨考的专业。2、商务英语这个专业的初试一般会考第二外语、基础英语、综合英语三个专业课,公共课再加上一门政治。这个专业是不考数学的,因此很多擅长英语的考研学子都会选择这个专业,跨考门槛是比较低的。专业课一般学校还会规定参考书目,考研学子按照指定的书目学习就好。3、国际商务国际商务专业是专业硕士,该专业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课考396经济类联考,公共课考政治和英语一,这个专业虽然属于经济类专业,但是在考研中也是不考数学的,因此难度也会小一些。这个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商务运营、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选择范围比较大,很受企业欢迎,也是近些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个专业了。4、法律硕士(非法学)区别于法学硕士,这个专业是法学的专业硕士,致力于培养以致用、实务为指向的法律人才。可以说是为了本科非法学专业的跨考生设计的专业,非常适合对法律感兴趣的考研学子。在考研初试时,政治和外语是全国统考,专业课考专业基础课和综合课。也是近些年较火爆的一个专业了。好了,这就是考研“最适合跨考”的10大专业了,有没有你想报考的专业呢?

双恋

跨专业考研,选对目标专业才能乘风破浪

准备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可能是考虑到本专业就业不好,工作性质不喜欢,想换个喜欢的专业,或是考本专业难度系数较高,想换个容易上研的专业。跨专业考研,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呢?跨专业考研确定目标后要注意什么跨专业考研需要学习另外一个专业本科所学的几乎全部的知识,如果考生的专业课基础知识储备较少,那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课的备考,可能会被动减少公共课的备考时间。如果本专业和跨考专业相差过于悬殊,那么,就更加加大了备考的难度。为了达成考上的目标,就需要综合衡量,备考情况和考研目标的要求,成功率是否够高。如果评估后成功率较低,可以尽快启动其他备考方案。哪些专业更容易跨考成功?学硕与专硕相比的话,专硕更容易考上,因为录取的名额较多,且专业课考察的深度较低。更易取得高分。近年来,选择跨考会计专硕、金融、计算机、法律硕士、翻译硕士、教育学、新闻硕士等专业较多,这些专业对于跨考生没有很高的专业壁垒,因此,相对而言,更容易跨考成功。跨专业考研复试时是否需要加试复试中,加试只是针对同等学力的考生。本科考研是不需要加试的,只要有本科证就可以正常参加初试、复试。初试科目以各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一般只要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均不用加试。但是考上后有的学校要求跨专业考生必须补选一定学分的专业基础课程。跨专业考研要注意哪些问题?1、同等学力跨专业考研需谨慎,80%左右的高校不允许同等学力考生跨专业或跨学科报考研究生考试。2、理科跨学科相对容易,尤其是跨工学和经济学。3、文科跨理科难度系数最高,反之则易。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跨距离较远的学科报考一般都不允许。4、学科内部学科类之间难度相对较高,但报考时基本不受限制。5、一般不允许非医学相关专业跨专业考医科类专业。专业限制较少的情况下,可能要求考生必须具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才可能具备一定的资格,一般不允许非语言类考生跨语言类专业,尤其是学硕。跨专业考研如何选择目标专业?1.寻找与本科相近专业或相关学科来跨考,最安全的方法还是找同一门类下或同一基础理论下的不同分支,最好能够在跨考前找到专业间的“交集”。2.确定专业是否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如果对选择的专业是自己真正感兴趣,乐于去研究的,那么整个备考的过程都是充满动力的。3.备考难度评估,如果自身的跨专业实力较差,切忌跨度太大。可以通过做几套历年真题来评估自己的备考实力。4.选择的专业是否具备的发展前景,专业前景关系到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紧密相关。建议无论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都要对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出更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选择跨专业考研意味着相比本专业考研的考生面临更大的备考压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成功时也会收获更高的成就感,祝所有跨专业的考生都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巨冢

考研实现三跨—跨学校,跨地区,跨学科现实吗?

个人认为:不现实,比较传奇。三跨生是指: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通过跨学校(学校层次不同)、跨地区(两地之间发展水平不同,且地理距离较远)、跨学科(学科之间相关性较低)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说了三跨的定义。我再给你讲讲为什么不现实。难点一:跨学校大家都知道,咱们国家的学校分成这几类:C9,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大专。跨学校的目的一般是想向更好的学校考,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一般同阶层最易跨越。然后间隙越大,跨越越难。难点二:跨地区这个主要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关,比如西部地区985,往北上广跨,难度也不小。因为地方区域不平衡也会反映在教育上,会为你的考研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难点三:跨学科这个难度也相当大,隔行如隔山,很多老师并不喜欢考试突击队。例如,你是文学的跨理科,这就意味着你并不能在基础知识上碾压专业的学生,徒劳增加你自己的考试难度。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数学的跨到计算机专业,受到很多院校老师的欢迎。因为数学知识在计算机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因此,仅仅是跨学科就需要你付出非凡的努力。此外,再加上跨专业和跨学校,你的难度层层上翻。故我认为,实现考研三跨的人绝对是非常牛的人。因为他不仅需要专注,还需要极其大的毅力,此外还需要非常好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所以,考研实现三跨的属于地狱级难度,如果通过了无疑属于传奇。故考研实现三跨,极其不现实。此外,以我自己为例,我本科在二本,研究生院校考到外地211院校,专业不变。属于跨地区,跨学校(二本到211),不跨专业。以我周围认识的人,考研的鲜有跨专业的,甚至跨学校三级(如从二本到985院校)的都很少。故,根据其难度分析,并根据个人周围同学的实例来讲,这种想法是好的,但是极其不现实。最后祝你考研成功。只是脚踏实地一点儿,才会更容易实现目标。阅读修身,长期关注考研考博,是一个极其爱读书的人。阅读修身,希望遇见爱读书的你。点击关注“阅读修身”,陪你一起读书。

百年之木

重磅!研究生学科重大调整:交叉学科将成为第14个学科门类

刚刚结束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释放出重磅信息,我国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也就是说,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这距离上一次学科重大调整已过去8年。据报道,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结束后第二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投票通过设集成电路专业为一级学科,并将其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提案。集成电路专业拟设于新设的交叉学科门类下,待国务院批准后,将与交叉学科门类一起公布。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首次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确研究生教育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在当下的产业、科技背景下,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数分布在交叉学科领域。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高科技公司、高科技学科留学生受到限制的信号明显。加快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是国家治理、应对国际复杂形势的需要,也将推动研究生教育格局性、深层次的变革。值得注意的是,将交叉学科设立为新的学科门类,正是吸收美国经验的做法。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则是加强国际合作。这些都意味着,在国家急需的学科领域可能遭遇“卡脖子”的国际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并不盲目,而是始终保持开放的视野。实际上,国内高校的交叉学科及平台建设已大面积“开花”,为何还需要将交叉学科设为新的门类?这是因为在现有体制下,交叉学科发展要想摆脱高校单兵作战的不足,需要更多资源投入,而学科设置直接决定资源投入的多寡和方向。第14个学科门类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已有几十年历史。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确定了我国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学位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领域的法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在制定过程之中,出台后或将代替《学位条例》。1981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该办法第一次规定了我国的学科门类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此后,高等教育学科按照本科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分别设置。1997年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规定了12个门类,比暂行实施办法增加了军事学、管理学。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也规定了12个门类,比暂行实施办法增加了管理学、艺术学。学科目录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比如学科设置较为僵化,没有为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留出足够空间。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自2002年起,国家允许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在该学科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则只规定了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由各高校和科研院校所自行确定。这意味着,我国在二级学科层次上出现了众多交叉学科。有学者统计,仅2011-2014年,全国有147所高校设置了480个交叉学科(军事学除外)。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级学科内的交叉学科设置困难,但超越一级学科的大跨度交叉领域,仍找不到自己的学科专业位置。美国CIP-2000经验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科目录设置更为灵活。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CIP)已经历了三个版本,最近的版本发布于2000年4月,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发布,目前被广泛用于各种教育、科技信息调查和数据库,是美国学科分类的指导性标准。据统计,CIP-2000共分三大类,分别是学术型学位教育类(13个)、应用型和专业学位教育类(13个)、职业技术教育类(12个),共有38个学科群(相当于我国的学科门类),下设362个学科(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学科)。具体而言,CIP-2000设置了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并列的交叉学科。其中包括和平与对抗、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营养科学、国际/全球研究、重大灾难与相关研究等交叉学科。此外,CIP-2000还考虑了一级学科内部和二级学科内部的新学科和交叉学科问题,在一个学科群(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内的开始处预留“综合”位置,容纳综合性、一般性研究;在末尾处预留“其他”位置,随时容纳其他新学科、新领域。这样,当新兴学科或专业发展成熟后就可以获得独立的新代码而不至于徘徊在学科体制门外,从制度上保证和促进了交叉科学的发展,也为名正言顺地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此带动下,美国交叉学科蓬勃兴起。1998年斯坦福大学率先在美国开展大型跨学科Bio-X研究计划实施基地。开展生物学与医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等跨学科研究,成功破译了人类遗传基因密码,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成为美国以大型跨学科研究计划为核心,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协同创新的典范。为什么设立交叉学科门类我国的交叉学科建设其实并不落后于国外。2006年,北京大学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涉及的主要学科包括数学、化学、生物等,由研究院牵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先后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自主设立了“数据科学”“纳米科技”“整合生命科学”三个全新的交叉二级学科。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Med-X研究院,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影像医学、核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学科,通过学科交叉研究解决了多个重大医学工程问题,并形 成了国内自主知识产权。据介绍,国内几乎各重点高校都建立了多个不同方向的学科交叉平台,其数量和规模均已赶超欧美等国家。那么,为何还要新设立一个交叉学科的门类?这是因为,学位点的设置,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交叉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因为学科专业目录是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申请、人才培养、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的“法定”依据,没有学科位置,就意味着处于被边缘化、业余化的不利地位。其中最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分配方面。比如,当前的国家基金项目及人才项目在领域分类时参照传统学科专业设置,缺乏交叉学科及专业设置,这使得从事学科交叉研究的人员在申报项目时难以准确匹配领域类别,难以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可,致使项目立项困难,这对学科交叉研究的持续开展十分不利。因此,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国内高校的交叉平台在体制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支持经费投入不足、仪器设备共享不足、资源分配机制待完善、学科交叉带头人缺乏、科研人员交叉融合意识不够等。要尽快出台举措在将交叉学科新增为学科门类的同时,一系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举措都在进行。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求,推动整体实力强、专业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在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领域,打破传统按照学科门类划分的知识体系,凝练独具优势、基于专业交叉的未来技术特色。7月31日上午,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简称“交叉委员会”)召开在线会议学习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委员沈沉教授指出,未来应进一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实际设计好交叉学科、学科交叉项目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学位标准。北京大学近日组织召开了交叉学科规划编制工作系列座谈会,会议透露,北大已决定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并为下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做好准备,其中交叉学科规划将是学校在新时期重点部署的规划任务之一。北大校长郝平提出,要关注国家部委对交叉学科发展改革动向,制定出符合北大实际又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交叉学科规划。7月30日,教育部党组召开会议。会议要求,要尽快出台举措,从学科专业体系调整与建设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引导督导。要适应国家需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目录,建立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调整学位授权点结构。

床上床

多所高校专硕取消全日制,非全日制将成为趋势?

前期有专家称,非全日制是专业硕士未来发展趋势。从往年招生情况综合来看,非全日制的招生比例正在逐年变高,竞争也在变得愈发激烈。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取消全日制的院校,希望大家择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为非全日制是没有办法调剂到全日制的,一起来看看吧!1应用心理1、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心理学专硕研究生在2015年已经采纳非全日制培养2、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取消了全日制招生,心理学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心理学学硕改为312统考。3、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0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主要进行以下两点调整:(1)新增设非全日制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招生专业目录;(2)跨学科考生在复试过程中不再进行加试。4、南开大学2020年南开大学应用心理专硕取消了全日制招生,非全只面向非应届生。2MPACC1、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官宣:我院MPAcc全日制脱产班2017年计划全部从夏令营和推免生中录取,不再接收统考生。2、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商学院2018年会计硕士(MPAcc)研究生招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包括参加“中南大学商学院2018年研究生招生夏令营”的学生,如果被录取,均为非全日制。3、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的MPAcc全日制招收15人(含3名推免),非全日制招收74人。但是2018年西安交大会计硕士不招收全日制统考研究生。4、长安大学长安大学2018年在部分专业硕士学位计划招收“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82名。其中:会计专硕(30名)、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只招收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会计硕士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5、武汉大学在2017年的武汉大学MPAcc招生计划中,全日制仅招收推免,非全日制招收140人。2018年计划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双证)共160人,实际录取人数根据报名生源和考试情况确定。6、四川大学在2018年的四川大学MPAcc招生计划中,非全日制招收160人,不再招收全日制学生。实际录取人数根据报名生源和考试情况确定。7、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会计专硕(全日制非定向)仅接受推免生。3什么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录取,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4具体有什么区别?从政策上来看,在培养上没有什么区别,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在招生简章上可看出来。下图是某高校应用心理19年招生简章的内容。可以看到学费上会有区别,学制上也有两年和三年之分,并且非全日制是没有奖学金的哦,在平时上课方面非全日制是周末节假日上课。从过去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的招生比例的确正在逐年变得越来越高,竞争也愈发愈烈,可能不久之后,非全日制也会更受到人们的认可。

一弓

部分考研院校专硕取消全日制了,专硕还值得报考吗?

不少小伙伴在后台留言,说最近好慌,一问为什么,他们说发现有些院校专业的专硕取消全日制了,于是他们突然不知道有没有继续报专硕的价值和意义了,想知道要不要换院校专业。所以,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些让考研小伙伴担忧的事情。部分院校专硕取消全日制的名单今天就以会计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简单罗列几个已经把全日制专硕取消的院校。1、会计专业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018年的时候,该校的会计专硕全日制还招生了100多名考生,可到了2020年考研,会计专硕的所有方向都是非全日制了。②南昌大学:这所大学在2019年直接取消了会计全日制形式的招生工作,在2020年考研招生时,也只有非全日制形式。③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该校会计硕士全日制招生15人(含3名推免),非全日制招收74人;等到了2018年该专业却不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了。④华南理工大学:自2017年起,该校招生目标中明确表示会计专业全日制脱产班计划从夏令营和推免生中录取,不再接收统考生。2、心理学专业①南开大学:此校的2020考研招生目录中,明确指出应用心理专硕只招收非全日制,以前该专业专硕的全日制取消,并且应用心理专业只面向非应届生,如果你是应届生,只能报考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硕或是其他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了。②四川大学:2020考研招生目录中,该校已经没有了心理学硕的招生,只剩下专硕的招生了。③华中师范大学:该校自2020年起,取消了心理学专硕的全日制招生,改为非全日制招生,心理学学硕改为312统考。所谓312统考,就是考试科目只有政治、外语、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学这三门内容。④东北师范大学:在该校的2020考研目录中,增设了非全日制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并指出跨学科考生在复试中不再进行加试。所以,如果是想跨到应用心理学的同学,可以具体看看这个院校该专业的招生目录。部分院校专硕取消全日制的原因上面以会计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和为例,共举了8所院校在近3年左右,取消全日制的变化,很多同学看到这儿会说,为什么这类相对实践性专业的专硕,都渐渐取消了全日制?结合这几年报考人数增多、社会用人市场的需求,大概也可以分为以下两点原因:①专硕的培养目的。专硕的培养目的就是以就业为主,偏重实践,不像学硕的培养目的可能更倾向于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况且有些专业全日制或是非全日制,差别不大,但全日制消耗的资源相对多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会计学这类专业的专硕会出现相对多的取消全日制的情况。②统一划线,导致招生人数变少。很多同学报考非全日制,最开始是觉得这会好考一些。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统一划线招生,无形之中分数线变高了,很多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无缘进入到复试。并且,很多全日制考生还不愿意调剂到非全日制中,最后的结果就是非全日制招生大大受到影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看到这儿,很多21考研的小伙伴们,可能反而有些看糊涂了,这是因为文章到现在,出现了学硕、专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字眼,所以接下来就简单讲解一下这些词语之间的区别,希望可以帮助到21考研的萌新们。1、培养目标不同学硕:主要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专硕:主要培养的是实践类应用型人才;全日制:一般学硕多为全日制,需要脱产,学校是要安排学生住宿的;非全日制:学生不需要脱产,即我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采取灵活的时间和方式,进行学习。2、学制不同学硕:全日制学习,一般为三年;专硕:全日制学习的,一般学制为2-3年;非全日制:因为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学制会比全日制多出0.5-1年。3、证书差异三者皆为双证:这大概是考生最关心的,所以郑重说一下,就学硕、专硕和非全日制都是双证的,就是有毕业证和学位证;不同之处:但专硕和非全日制是拿的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的证书上会标上非全字样;学硕拿的是学术学位。4、读博方式学硕:可以直博;专硕和非全日制:不能直博,但还是可以考博的。以上就是部分院校专业取消专硕全日制的举例、原因,以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希望可以帮助到还在迷惑中考研人们,也希望在大家懂了这些区别后,能继续关注2021考研招生目录的变化。

神似

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建设的美国经验

所谓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是指保障跨学科专业顺利设置、顺畅运行、不断成长的支撑性条件。目前无论是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还是学生个体对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兴趣,都对跨学科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保障条件上讲,只有创造了更加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跨学科专业的设置才能成为可能,运行也才能更加顺畅。然而,当前我国不管是国家层面的专业管理体制还是大学内部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影响到跨学科专业的发展。研究发现,跨学科专业已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机制的建设经验恰恰可作为我国高校的一个参考。基于主要制约因素,笔者在下文将通过动力机制、生成机制、组织机制、课程共享机制以及教师聘任机制等五个方面,逐一对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建设的美国经验进行分析。一、动力机制:市场力量推动大学回应多元主体对跨学科专业的需求跨学科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调动、维持国家与大学设置并进一步发展跨学科专业积极性的促进机制。从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专业的资料来看,其动力来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学科逻辑,即交叉学科或领域需要在大学中以某种形式建立制度化的存在;其二,学生逻辑,即学生对交叉学科或领域的跨学科学习需要;其三,问题逻辑,即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要求大学培养掌握多学科知识、能够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其四,社会逻辑,即针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很多公司、政府和其他组织都在寻求接受过处理复杂问题训练并具有这方面经验的毕业生。面对这些需求,美国研究型大学进行了积极回应,自觉将其作为跨学科专业的生长点。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计算生物学”项目为对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感兴趣的学生所设计,“音乐与技术”项目面向那些想将音乐技术作为一门职业进行追求的学生,“计算金融学”项目的成立源于招聘者寻找同时在金融、数学、统计和编程等关键领域具备技能的本科生。从根源来讲,美国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够积极回应多元主体对跨学科专业的需求,是因为美国大学面临着政府资助、生源等方面的竞争,这些竞争迫使它们普遍具有很强的市场敏锐性和社会适应性,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适时满足不同社会需求,而这就促使大学把多元主体对跨学科专业的需求转化为跨学科专业的建设实践。二、生成机制:专业管理体制提供了跨学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生成机制是指保障跨学科专业设置成为可能的前提性条件,此处主要指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是否为跨学科专业设置提供了空间。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专业发展之所以较为顺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大学具备前提性条件——拥有专业设置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具体体现在,大学不仅可以决定设置什么专业,而且可以决定专业名称、专业种类和授予的学位等。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政府尊重大学的自治传统,其中联邦政府主要发挥的是宏观引导的作用,作为真正管理者的州政府亦不直接参与大学的运行,大学因此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值得说明的是,美国没有统一而硬性的“学科专业目录”,所谓的目录实际上是“教学项目分类”(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CIP)。不同于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既用于教育统计,也用于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CIP并不是官方组织或批准的项目的规定性目录,而只是一个标准的统计编码工具,即对大学开设的学科专业进行收集并予以分类,从而提供全国范围内的学科专业信息。与此同时,即使是一个分类编码方案,CIP也设置了专门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MULTI/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项目群(相当于我国的学科门类),为跨学科专业提供了契合其属性的分类。三、组织机制:组织建设克服了跨学科专业发展的学科组织困境组织机制是指大学为跨学科专业运行提供的组织载体,主要表现为设置相关教学科研组织以及建立协调这些组织有效运行的机制。从组织载体而言,“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cating Undergra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认为,跨学科的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大学的组织模式,后者在传统的、确定的系里形成了既定的兴趣。从行政管理上讲,每所大学都认识到这种结构的局限性,因此成立了一些新系,批准一些新的计划,设立新的中心。但这些中心不断要求相关系去教相关课程,而系里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些跨学科的项目耗尽了它们教授本系课程的教师。此外,系的界限和报酬结构(reward structures)也阻碍了有兴趣从事跨学科教学的年轻教师从事这项工作。为了克服跨学科专业发展的学科组织困境,优化与完善大学组织建设随之提出。首先,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保持以往以分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统学科型组织基础上,努力推动这些组织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目前拥有可授予文科学士学位和理科学士学位的跨学科项目22项,其中多项由两个以上的传统院系协作提供,如“生物医学计算”(Biomedical Computation)专业作为一个跨部门的项目,汇集了工程学院、人文科学学院和医学院的教师、课程和研究等资源,可使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医学三者交汇而生的前沿领域。其次,进行一定的跨学科建制改革:一是重构传统院系组织架构,创设跨学科院系;二是在传统院系之外设置新型跨学科研究机构。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14个学院共130个学系之外,还有80个跨学科研究单位,这些组织合计提供超过350个学位项目。此外,为了加强跨学科组织发展的行政支持,美国很多研究型大学开始设置专门的跨学科组织管理部门,如伊利诺伊大学设立了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办公室。四、课程共享机制:课程资源高度共享提供了专业所需的多学科课程跨学科专业的运行需要相关学院的课程向跨学科专业学生开放,供学生自由选择。否则,仅仅依靠跨学科专业所在的某个学术组织、课程的学科覆盖面和门数根本无法保证。为此,美国研究型大学不仅强调课程共享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较好地落到实处。就理念而言,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座、课程和实验室是共有的,所以不管本科生的主修领域是什么,他们都可以获得一份共享的学术经历。”也就是说,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资源是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并不因学生在某一个专业或者院系而受到限制。就实践而言,衡量一所大学课程共享程度有多高,选修课比例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之中,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校的选修课比例大致在50%左右,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自由选修课程甚至可以是该校的任何一门课程。不同于我国大学的专业规定课程模式,美国大学是课程组合专业:专业是柔性的课程组织,背后没有对应的实体,这是美国大学学生能自由选择专业,大学能方便组织跨学科专业的主因。很明显,专业是有限的,而课程是丰富的,并且课程资源开放与共享无疑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灵活组织课程、设置和调整跨学科专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教师聘任机制:教师流动与互聘提供了专业运行所需的多学科师资跨学科专业的运行需要多个学科的教师协同育人,仅仅依靠某一个学术组织的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华盛顿大学的“环境项目”作为合并了多个研究领域的跨学科项目,为了使师生能够从多视角探究复杂的环境问题,就从多个学科吸收了大量教师。这要求大学“不将学科组织成员固定在某一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允许教师在不同院系间流动与工作。为此,美国很多大学采用了校内两个学术单位共同聘任某位教师的“联合聘任制”或“双聘制”(Joint Appointment)。这种方式既节约人力成本,又可以迅速扩充跨学科学术的队伍,已成为美国大学促进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策略。例如,密歇根大学2004年发布了《密歇根大学联合聘任教师指导规范》,对聘任、考核、晋升、留任、解聘、争议处理等一系列联合聘任事宜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不同聘任单位和聘任教师在共同协商基础上签署正式的书面“备忘录”,从而建立起了较为规范和完善的联合聘任制度。六、结语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仿照前苏联建立专业教育模式至今,已有近70年时间,世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发生巨大转变,而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却没有跳出原来的专业育人模式。为此,亟待对学科壁垒森严的专业育人模式进行改革,给予学生充分的跨学科学习机会,而建设跨学科专业就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路径。从前文的美国经验看,它为我国建立、健全跨学科专业发展机制提供了如下启示: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的专业设评机制,完善专业设置逻辑;优化专业管理体制,创造跨学科专业设置的制度条件;设置专门组织与协调机构,健全跨学科专业组织管理机制;建立课程共享机制,提供跨学科专业运行的课程资源条件;探索联合聘任制或双聘制,打破教师的院系和专业隶属。参考文献:[1] 张晓报.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omputational Finance at Carnegie Mellon[EB/OL]. [2018-10-08].http://www.math.cmu.e/~bscf/.[3] 饶燕婷.美国高校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8(11):69-77+68.[4] 鲍嵘.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的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4):1-5.[5] 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5.[6] Stanford University. Biomedical Computation [EB/OL].[2020-03-11]. https://bmc.stanford.e/.[7] 焦磊.国外知名大学跨学科建制趋势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24-129.[8] 张伟,赵玉麟.大学跨学科研究系统建构及其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06):47-58.[9] 张晓报.独立与组合: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17,44(03):3-15.[10] 邬大光.本科教育需要更深入更全面的改革[N].科学时报,2008-08-19(8).[11] 常思亮.大学课程决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23.[12] 谈小媊,漆丽萍,卢晓东.专业自主选择与跨学科专业建构的实践——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01):54-57.[13]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ogram on the Environment[EB/OL].[2018-12-04]. http://www.washington.e/students/gencat/academic/envir.html.[14]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64.[15] 项伟央,刘凡丰.美国大学“双聘制”的困境与密歇根大学的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05):62-65、71.[16] 朱永东,张振刚.联合聘任制:密歇根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27-131.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晓报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成为研究生后,你才明白,考研其实不是最难的!

考研上岸后,又有哪些要求等着你呢?班长翻了翻某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发现任务很重啊,也明白复试的时候,为什么导师会问那些问题。现阶段,21考研人还在为初试做备考,大家的目标是以上线为准,真正的为了兴趣而学的估计很少吧!看看下面班长罗列的研究生阶段的要求,你的学习目标是不是有所改变。2021考研1.掌握本学科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熟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2.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专业外文文献阅读、开展相应学术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3.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为5年。达到本学科培养方案要求的,经过导师同意,可以申请提前毕业。部分院系根据学科特点与培养实际情况,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4.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共同培养相结合。(导师组可根据需要,有跨学科、跨专业或者国内外同行专家组成)5.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主要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基本文献阅读能力、开题报考、学术活动、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培养环节考核要求、科研成果、学位论文要求、基本文献阅读书目等。6.研究生入学两个月内,导师和导师组就要制定学科培养计划,经过审定后,会交由院系存档,这是以后考核的标准。7.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组成:学位公共课程、学位基础课程、学位专业课程、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等。8.研究生课程学分基本要求:除了学位公共课程外,总学分和其他各个模块学分,不得低于学校最低学分要求。9.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次数应该不少于30次。(学术活动包含: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和学科竞赛等)10.研究生一般在二年级的时候要进行各项实践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包括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文科研究生同时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需要完成至少40学时的工作量,社会实践需要完成至少10个工作日的工作量。11.研究生应该有不少于1年的时间,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训练,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培养独立科研工作能力的过程。12.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可以是基础研究或者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是,必须要有自己的独创性见解或特色。我们知道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涯是个什么情况后,也就更加清晰地明白,初试与复试的意义所在。班长真心的希望大家学好一门语言,尤其是英语,不然,这个研究生不好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