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全程攻略毛亨

考研全程攻略

工科跨专业考研,初试400+(数一英一),复试第一录取。这篇万字长文,从院校专业选择、到联系导师、到初试复习策略、到复试注意事项、到调剂,整个过程详细讲解,完全可以打印下来,伴随全程。目录放前面:一、院校专业的选择二、选择和联系导师三、心态管理的技巧四、初试的复习要点五、复试的注意事项六、调剂的内幕技巧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助你一战上岸、前程似锦(文中有福利彩蛋哦)。——————一、院校专业的选择考研有明显的错位效应。清北想出国,985211想去清北,普一想去985211,所以清北的萝卜坑大多数是给985211的本科生留的,985211也有很多萝卜坑会分给普通一本,而普一会大量招普本的学生。这就决定了,你除了选择考本校之外,完全可以向上冲一冲,去更高的平台博一个更好地未来。当然,考本校还是最稳妥最轻松的。选择哪一个,看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想往更高处奋斗,你就往上考。如果你只是为了提升学历,那不妨选一条最稳的路。关于专业的选择,不多赘述,相信大家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已经对各专业前景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唯一一点要说的,看事看长远,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看清楚你选的专业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优选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专业,慎选成熟期的专业,避开衰退期的专业。我因为高考志愿随便报的,误入生化环材的天坑,所以选择了跨考某985的航天专业。我很庆幸当时没有敷衍自己,爬坑成功。二、选择和联系导师导师的重要性,不次于专业的选择。因为,不同的导师不仅仅意味着你研究生期间做不同的课题,更意味着你能拿到多少资源,在就业时能否得到助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被打上什么烙印。已经有心仪导师的同学也可略过这部分,直接看复试攻略和调剂攻略。近年来导师压榨研究生的案件层出不穷,导致很多准硕士们心有忧虑。其实,导师的坑,可不止压榨学生这一点,选不好是会影响一生的。我们从学术方向、资历资源和人品师德三个方面来说。1.学术方向选导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术方向。导师的学术方向,第一关系到你是否有兴趣坚持下去并取得一定成绩,第二关系到你将来的就业前景。兴趣方面不多说,千万别觉得兴趣不重要。人的努力程度是有限的,长期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奋斗,既痛苦又低效,人生暗淡。重点说一下前景方面。相信大家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已经对专业各个方向的前景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唯一一点要说的,看事看长远,任何一个方向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要看清楚你选的专业方向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优选初创期和成长期的方向,慎选成熟期的方向,避开衰退期的方向。评估的时候不要只看现在,要预估一下三年后该方向会是什么光景。如果你了解不深,可以找个本专业的师兄师姐聊聊。2.资历资源不同的导师不仅仅意味着你研究生期间做不同的课题,更意味着你能拿到多少资源,在就业时能否得到助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被打上什么烙印。资历太浅的导师以及过于厉害的导师,都应该慎重选择,前者难以给你带来课题以及就业方面的助力,后者因为太忙,一般会把你交给下面的小导师,学生太多也导致分给你的资源可能非常有限。院士级别的大牛可以选,但是压力会很大,同辈竞争激烈。如果你确实出类拔萃,有把握成为院士中意的弟子,那当然好。如果不能,很有可能被扔给下面的小老师代培养之后就不再过问了。过于年轻的,要慎选,因为这些年轻导师还处于上升期,最需要成果的时候,可能会对你造成倾轧,侵占成果之类的,而且不会真心花资源去培养你,因为他自己还没上岸,哪有心思花在你身上。另外提一点,很多学校有所谓的客座教授,这种也要谨慎。一般是借着高校的名额招学生的,可能你考的是这个学校,但你研究生期间工作生活的地方和这个学校压根没啥关系。这种的必须了解清楚,该导师实际供职的单位,以及该单位的实力资源,这些会对你未来的路很重要。导师的社会工作情况也会对你有帮助,说直白点,导师在社会工作方面的经历,都会在你未来就业发展方面给你很大助益。我大学班主任就是这种,他在学术方面算不上顶尖,但社会工作风生水起,他的学生基本都被推荐到很好的工作。3.人品师德人品师德方面,不要太苛求,人都是自私的。但一定要避开那些声名狼藉的大坑,比如,过度压榨学生的、侵占学生成果的、拿学生成果出去讨好权贵的,以及作风有问题的,这些渣导师都可能毁掉你的一生,一定留心。不过像这种过于恶劣的导师,一般都会有风评,作恶而不被人知是很难的。另外,除了坑学生的导师之外,学术不端的导师也要尽量避开。我们考研并不只是混个学历,以后是要在这条路上长久走下去的,如果导师是个学术混子,他可能能帮你毕业,但实在教不了你太多干货。所谓厚积薄发,如此一来你可能会后劲不足。以上就是我总结的选导师注意事项,重在避坑。下面重点讲联系导师的时机和技巧。联系导师的时机:1. 考本校,建议初试之前尽早联系导师,甚至可以提前帮导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2. 考本地外校,建议初试之前尽早联系导师,甚至可以提前去拜访导师。3. 考外地学校,建议初试成绩过线后尽早联系导师,甚至可以去该校拜访导师。很多同学可能有疑问,初试前联系导师,导师根本不理你。那我就教教你联系导师的方式:考研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交换,而你手中的资源就是你的聪明才智和劳动力,这也是导师最在意的。只要你能展示出这两点,你就有了跟导师交易的价值。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你可以鄙视这种文化,但不要对抗它。最理想的结果,当然就是得到一句“初试过了就要你”的承诺。当然,他不会明着说,人与人交往,很多事是心照不宣的,你踏踏实实帮他干活,他自然会有所表示。具体怎么做呢?以下是具体操作(适用于初试前、初试后)。首先打开你要报考的院校主页,找到师资力量一栏,进入该导师的介绍页面。在这个页面,你需要获取三个信息:1.导师的履历。后面和导师交流可能用到。2.导师邮箱。发自荐信用。3.最重要的,导师学术成果栏放在第一位的文献。那是他的代表作,得意之作,你要仔细研读。要吃透通篇要说的故事,同时,一般在文末会有后续展望之类的。这是敲门砖。做好了准备工作,你就可以写自荐信了。信的格式不多说,信的内容要包含的要点:1.自我介绍。基本信息,专业背景,大学成绩,科研实践经历。2.商业吹嘘。不要泛泛的说对您的专业方向感兴趣,这种毫无感情色彩且虚伪的话,不会引起他任何的心理波动,因为他所有学生开始时都是这么跟他说的,然而入学没多久就厌弃了这个专业,把他的心伤的已经麻木了。要说具体的,有幸拜读了您的***论文,两句话描述一下你感兴趣的文中具体内容,然后结合他论文里面的后续展望,表达你希望接着他这项工作往前继续推进的意愿。这样他才知道,你是真的用心了解了他到底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你投入他门下以后会是个很趁手的实验工具。3.表达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去当面向您请教的意思,然后附上祝福语。如果能见到面,那就成功率很高了,面对面交流,谈的好他一高兴,就决定要你了。我考研期间,我导师给了我一堆专业课的内部参考资料,让我好好准备初试,我心里就很踏实。如果他已经有内定人选了,鉴于你对他的崇拜,他也不会坑你,会委婉的让你知道,此路不通。当然他不可能挑明,你也别傻乎乎的去直接问。如果你感觉他和你谈的很好,但又流露出不是太想招你的意思,大概率就是这么个情况了。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换一个导师,重复以上步骤。这里有一个小窍门,第一个导师如果走不通,而你们又谈的比较愉快的话,不要直接放弃,要榨取他的剩余价值,先表达遗憾,然后让他给你推荐同专业的老师。这时,他出于对你的欣赏(可能更多是欣赏你对他的崇拜),他有很大概率会直接把你推荐到那个导师那里,这样你就等于拿着一份人情去了下一个导师那里,成功率倍增。同时还避免了继续读文献写自荐信的烦恼。所以,内向的同学们,从此刻开始变得开朗一点,外向一点,脸皮厚一点,拿着你的聪明才智和吃苦精神去找心仪的导师做交易吧。讲个我同学的案例。他选好了导师去联系,导师最初并不感冒。他把该导师的所有论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印了两本,拿着去找该导师。该导师老怀大悦,说了一堆鼓励的话,还给了一堆专业课资料,后面的事情自然顺理成章,该同学压着线过初试,复试毫无阻力被录取。看吧,和你竞争的,不乏这样的狠人。联系好导师以后,你就成功了一半。三.心态管理的技巧很多同学受到心态困扰,第一障碍就是对紧张的恐惧。你正式考试那一刻的紧张,在考前一个月就决定了。所以,最后一个月,重点应该从高强度复习转到状态管理上来。1.正视紧张(很重要)克服紧张的诀窍是接受紧张。适度紧张对发挥是有好处的。要去正视并接受这种紧张,然后学着不去理会。而不是每天担心自己会紧张发挥失常,这种心理暗示才是过度紧张的来源。树立一个信念:紧张就紧张,爱咋咋地,反正老子复习到位了,紧张也不影响。2.调整作息前期喜欢熬油点蜡挑灯夜战的同学们,最后一个月要收一收神通了。早睡早起,保证清醒高效的状态,这种状态才会延续到正式考试那一天。建议,准备好考研真题,考前半个月到一个月就进入完全模拟状态,按照考试时间安排做真题,进入那种生物钟模式。人的生理是很奇妙的,合适的时间进入合适的科目思维模式,对发挥特别有帮助。过来人经验之谈,请一定照做。3.适度放松最后一个月,可以穿插一点娱乐。我最后一月已经不在学校了,而是回老家在家复习。每天在书房就三件事,做真题,背政治,看爱情公寓。我爸妈每天听着我在书房爆笑,很无语。我知道爱情公寓很无脑,但这种剧既放松又不会干扰学习思维,是理想之选。4.提前两天到考点附近住酒店,踩点不要心疼这点钱,不要等到考前前一天才住到考场附近。提前两天过去,先去考场地点踩踩点,熟悉一下周边环境,熟悉一下酒店环境,避免最后一天过去出现突发状况来不及解决。出发前把要带的东西列清单带齐,最后两天,不出状况就是胜利。酒店建议选连锁,正规一点,干净舒适,没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四、初试的复习要点初试的复习,一言以蔽之:聚焦核心问题。一味地堆砌时间并没有意义,只会让你心态越来越崩。有效时间投入才是决定你成败的关键。什么是有效时间投入?对目标有用的时间投入。很多投入大量时间的考研党,其实很多时间都在做无用功。感动自己的假勤奋罢了。考研英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读懂长难句。考研数学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会做每一个章节的典型题型。学政治最大的目标是什么?——拿到一个议题,明白这个议题下面可以套用哪些理论,每个理论下要展开阐述些什么。我们分开来说。1.数学数学的策略也很简单,就是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典型题型典型套路做熟练。别去做那些很偏很难思路很刁钻的题,看似很有成就感,实际和考研没什么关系。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做真题之前,多花些时间把知识点夯实,不然的话,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做题了,还要反反复复的回来补漏洞,会很痛苦。如果说英语可以靠平时下功夫打基础、政治可以靠着“喝最烈的酒,肖秀荣的愁”临时抱抱佛脚,那数学真的建议你从一开始就选一位适合的老师跟着复习。不是说自学搞不定,而是,效率低。下面盘点一下考研数学的几大名师。首先说一点,这几位老师本身数学理论造诣都非常高,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主要从几位老师的教学特点来做一个区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我把汤家凤老师排第一位,是因为汤家凤老师是最细致全面的一位,对基础差的同学非常友好(试问高数有几个基础不差的?)。他的高数基础班内容既全面详实,条理清晰。我最欣赏汤老师的一点是目标导向,以典型题为抓手,盘活知识点。在典型例题方面,汤老师真的下功夫。除了汤老师以外,绝大部分老师都是收着讲,不是全局概括。而汤老师的基础班除了比较偏的知识点,例如三重积分、二型曲线曲面积分等,所有内容都会讲完。如果你扎扎实实的跟着汤老师学完全部基础课,你一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基础。接下来再上强化班,会非常舒服。汤老师的唯一槽点,就是口音。不过也不打紧,听上几节课你就习惯了。张宇最大特点是,讲课就像讲段子,可以激发你的兴趣,保持你的耐心。最有名的就是他的sin狗公式。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他的长项。二重积分大面包切切切、狗减sin狗等于六分之一狗三、夹逼准则哪里跑等等,这些原本枯燥的东西到了宇哥那里都生动起来。 张宇老师的槽点在于题量较少,重视知识点的追根溯源而不太重视典型习题的一网打尽,总结题型不够全,这一点和汤家凤老师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而言,会有这样的感觉,一节课下来感觉飞天遁地,拿到题目又无从下手。这就是宇哥不太适合小白的原因。对于基础好悟性高的同学而言,宇哥还是能从理解深度上给你一个不错的拔高效果。李永乐老师被称为“线代之王”。他的最大特点是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先梳理知识点开始,然后讲典型题目,干货满满。他的《李永乐线性代数讲义》可以说是线代复习的第一经典,无论你是否选李老师的课,都建议在复习线代的时候备一本。杨超老师是快乐数学创始人,曾和张宇老师合著《高等数学十八讲》。最大特点:幽默风趣。在知识框架的塑造方面非常棒,结构清晰。讲课速度较快,对小白而言略微有点不适应。他的教学理念是三大计算是高数的基础,所以他非常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可以看作内功修为,对于考研数学打基础而言很有好处。李林老师最大特点是对考研数学命题方向把握精到,会举一反三,把一个知识点的可能出题形式都给你分析到,这一点对于实战而言很有帮助。李林老师之所以成名,是因为连续押中大题。在打基础的阶段,李林老师对于部分小白而言确实有那么一点点不友好。除了上面老师,像王式安、方浩、张伟等也是如今比较受推崇的考研数学名师,也各有特点。关于选哪位老师的课程,还是要看你自身基础情况。汤家凤是小白难以绕过的一位贵人,而宇哥则是追求更高境界的一个指路明灯,李永乐线代之王实至名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当然也可以兼而有之。但,不要朝三暮四,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每一位老师都是有自己的体系的,你可以在不同阶段去重点跟不同老师的课,但不要同时混着听,会精神错乱的。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建议做好笔记,把知识点框架列出来,后期复习的时候就对着自己列的框架去回忆,想不起来的再翻书,效率比较高。2.英语英语的核心目标,轻松读懂长难句。每天坚持精读短文、拆解长难句,以此培养语感、夯实词汇。长难句是阻碍你阅读的第一障碍。(1)阅读材料的选择。第一当然是历年真题的阅读理解,历年真题都是很经典的,最贴近于出题特点。第二是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这类杂志,考研英语历来关注经济,阅读理解有很大比例是经济学人的原篇。不想费劲找资料的同学,也可以参考我上过的课程,现在免费领取全套复习材料,比你去翻杂志或历年真题效率高。(2)怎么读。不要泛泛的读,要精读,一定要把你读的每一篇、每一句、每一个词读通顺,搞清楚。精度要聚焦核心问题:为什么读不懂长难句?因为结构太复杂,你分不清一个词是归属于从句还是主句,分不清这个从句在主句中扮演什么角色。怎么解决?就是多去拆解长难句,把遇到的每一个长难句拎出来,把它的结构搞明白,然后,把这一篇里面代表性的几个长难句记在本子上,每天利用碎片时间反复的去读去背,打磨你对长难句的敏感度。(3)每天读多少?鉴于我们是精读,而且要反复去琢磨,所以每天不需要太多,两篇就够了,从考研帮找一篇真题,一篇经济学人。真题稍短,经济学人可以选择长一点的。要记住这是给我们自己读的,别糊弄,别不求甚解。粗读三篇,不如精读一篇。这样一路读下来,你能直观感受到语感的突飞猛进。前十天可能会比较痛苦,因为真的读不懂,拆解长难句花的时间也会很长,要挺过最初的煎熬期。一个月以后,除了阅读和完型填空大大提升之外,因为你背了大量长难句,这些都是作文的常用高级句式,你连作文都一并解决了。3.政治政治,建议把重心放在复习的后期,不建议过早开始。这是规律,不要揠苗助长。政治名师,我还是认肖秀荣。所谓 “喝最烈的酒,肖秀荣的愁”。可以从基础班就跟,一直到最后的肖四肖八冲刺押题阶段。2020考研,很多人吐槽肖秀荣没押中题。我想说,非得在肖四里明确无误的和考题重合,才叫押中吗?诚然,2020肖秀荣不像2019那么神奇,但只要跟着肖八肖四一路过下来,一点问题没有。之前很多同学问肖四肖八的用法。再分别讲一下。首先我们得先明确肖八和肖四各有什么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肖八在肖四之前面市,肖四一般要等到12月份才会有。这就说明,肖四的押题性质非常强,而肖八的主要作用是对你前期大面积复习的一个查缺补漏和检测。肖八和肖四并不是分开的,你要想最后使用好肖四这个押题宝典,首先你得先把肖八用好。(1)肖八先从肖八说起吧。在今年肖八的前言部分,肖秀荣老师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选择题一定要全部掌握。而材料分分析题应着重关注与今年时事热点相关的考点,注意答题思路,不要求做到全篇背诵,但一定要看熟。肖秀荣老师自己在微博上也跟大家说了,今年的八套卷和时政结合非常紧密。马原的八道分析题也都是从今年人民日报的热点实用文章。选取的八道题里面有六道是和抗疫相关的哲学原理。所以肖把选择题是重中之重。你不断的去过肖八,就可以对你前期的复习成果进行犁地式检阅。选择题不要只关注答案,而要关注每一个选项,它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它对应的知识点是什么?它的逻辑是什么?这个一定要搞清楚。分析题既然肖秀荣老师都没有要求大家全文背诵,大家就没有必要盲目的给自己增加难度了。只需要像肖老师说的那样看熟即可。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因为在肖八出来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这个时候政治还不是你复习的第一要点。数学和英语真题才是重中之重。第二,政治重在短期记忆的强化,这就决定了,把攻坚式背诵放在最后阶段才是最合理高效的分配方式。关于肖八的具体细节问题,不明白的可以私信,很乐意帮助大家。(2)肖四肖四,刚刚我们已经说了是押题性质非常强的。那么我们看一下2019年肖四都押中了哪些题呢?第一,2019年考研政治34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谈谈你对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的认识”。这个题目的两问分别对应了当年肖四第二套卷34题以及第三套卷34题。然后就是2019年考研政治第35题,“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如何理解进入新时代,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这一题对应的是肖四第一套卷的第35题。然后是2019年考研政治第36题,“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说明了什么?”这一题对应了肖四,第二套卷36题。然后是2019年考研政治第37题,“如何理解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法律社会作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以法律的名义保护英雄烈士?”这一题对应了肖四第四套卷的第37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翻一翻2019年的真题和肖四,看看是不是如上所述。可以说肖四的命中率是相当之高的,所以如何用好肖四就是我们政治最后冲刺阶段能拿多少分的关键。用好肖四,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是强化短期记忆,第二,是针对重点题目构建框架。先说第一点吧。因为肖四出来的时候考研时间大概只剩下两到3周了,所以在最后这这些时间里,强化短期记忆非常重要,怎么强化呢?可以借鉴我们背英语的方法,就是反复背,反复强化记忆。做完每一套卷之后,把你错的题目重点摘出来,反复的去过去背,并且理解你错在哪儿,漏了什么要点。而没有错的题也要反复的去利用碎片时间强化巩固。这就是我们平时背英语单词或者是英语作文的方法,不断的去刺激你的记忆点,使记忆曲线不断的强化巩固,以至于等我们上了考场,看到一个题目,一个热点问题,能够形成条件反射,自然而然的把这个热点对应的所有要点搬出来放在卷子上,然后针对每一个要点做出正确的阐述。而这些要点和阐述内容都不应该是我们在考场上临场发挥的,而是在最后复习的阶段就在脑子里打好腹稿的。然后说第二点构建框架。所谓的肖四押题并不是说他会押中跟真题一字不差的题目,而是说他能押中这个热点以及提问的基本方式。那在押题跟最后的真题有一些出入的情况下,你就需要在做肖四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框架。框架是什么?框架就是一个篮子。你遇到特定的篮子,你就知道该把什么菜放在里面。菜就是你这个篮子对应的所有要点。当你答政治题形成公式化思维的时候,一切就变得很简单了。五、复试的注意事项初试只能算三大战役,复试才是你最终上岸的那一战。即便你按照前面说的方法提前搞定了导师,也请一定认真准备面试。千万不要因为导师对你比较满意,你就觉得稳了,这种心态会害了你。复试的时候,不要提你私下和导师联系的任何事情,绝对不要提。复试很重要。你的最终成绩是初试和复试的加权平均,当然初试权重很高,复试相对低。但别忘了,复试是在初试之后啊,初试成绩已经知道的情况下,决定你能不能录取的就是复试,也就是说,复试的可操作性最大。你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复试请务必认真,收起你的沾沾自喜,你遇到的每一位考官,都值得你用心对待。复试的笔试我们就不多说了,好好复习好好考就是了,这个基本是报考院校自主命题,专人阅卷,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重点在于面试。笔试是客观的,面试是主观的。主观=可操作空间。简单点说,如果你的初试成绩不高,而考官对你很欣赏,那么他是有权给你一个面试高分帮你把最终成绩扳回来的。如果你初试成绩很高,而让考官不舒服,他也有权给你一个低分把你压下去。面试是一个个人素质的综合展示,包括你的专业素养,也包括你的言谈举止、形象气质等。所以面试务必认真对待,但也不要有太大压力,大大方方,不卑不亢。面试时注意以下几点:1.个人形象高矮胖瘦难改变,关键是要低调、得体、清爽。做科研的人都讲究严谨细致,如果你衣着形象很邋遢,考官会本能的觉得你无法胜任注重细节的科研工作。不一定非得穿正装打领带,但请穿的稍微成熟正式一点,衣服提前熨烫好,别皱皱巴巴的。男同学头发一定要洗干净,别油光锃亮还有头屑,胡子刮干净(蓄须的除外),如果你染发了,建议还是面试前染回来比较好。女同学也一样,收拾干净,女同学染发的接受度相对高一些,但别太夸张。这个不多说。2.言谈举止这个难以短时间内改变,气质和言谈举止的培养有赖于平时的积累。速成的话,也有一些生硬的办法:——首先不要眼光乱飘,也不要一直低着头,讲话的时候目光主要在提问的考官身上,同时兼顾到每一位考官。——可以有适当的手势习惯,但别太手舞足蹈,那样显得轻浮。——不要打断考官,确认考官的话结束了再说话。——控制语速,不要太赶,沉稳一些。话不要太多太密。——考官对你的赞许,你要表示感谢。考官对你的委婉批评,要虚心接受,可以说,“谢谢您指教,我一定注意”。——不要夸夸其谈,在座的都是前辈,专业素质和阅历甩你几条街,你哪句话水分多大,他们都清清楚楚。——如果你做不到以上几点,那就做自己吧,但务必低调谦虚,诚恳老实也是一种不错的人设。——再说一次,不要提你私下联系导师的事情,哪怕考官里有这位导师。别太紧张,虽说面试重要,但人无完人,考官也不会事事苛求,底线是别犯原则性的错误。六、调剂的内幕技巧毕业后,我跟很多导师有科研方面的交集,他们手下的研究生也接触了不少,发现很多其实都是调剂的。调剂可以看成是考验之路的第三次战役,这次跟前两次不同,考的是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掌握正确的调剂方法就是给你的考验之路上了一道保险。一旦需要调剂了,你首先得知道哪里有没招满的空缺名额,才能有的放矢。你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有限的,那你怎么知道哪里有名额呢?脑子要活。1.你之前提前联系的导师。这是第一途径啊同学们,如果这个导师对你满意,之前有招你的打算,那你最终没能入围,他也会为你遗憾,出于人情,他会给你出谋划策,帮你打听哪里有空缺名额。导师之间相互拆借研究生的情况太普遍了。所以这个时候,千万别害羞,主动去找你联系的导师请他帮忙就是了。2.如果你给面试官留的印象还不错,但初试成绩不够没选上,那也可以直接找面试官请他帮忙推荐合适的导师。3.本科老师、师兄师姐。本科老师以及走上科研岗位的师兄师姐。4.直接联系调剂目标院校的研究生招录工作联系人。该联系人出于工作需要,必须对本校老师招录情况有一个统揽。5.相关院校的公示。前4种途径是我比较推荐的,因为调剂相比于复试,更是主观性强。通过圈内人士引荐调剂,成功率高得多。别人愿意帮你,前提是人家认可你这个人,所以,调剂的时候交际能力很重要,求人嘛,就得拿出求人的态度来。总之,你进了复试,就算是半只脚踏进了这个圈子,也就进了人情世故的大熔炉,时时处处都是机会,就看你能不能灵活运用。我研究生期间,有一个不同师门的师弟就是在调剂的过程中深得研究生院负责人的喜欢,那位负责人直接领着他找到他后来的导师。那位导师本来就需要招人,还可以给研究生院的领导卖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以上,就是考研整个过程的攻略,码字的我手已断。我是@流苏师姐,你考研路上的好盆友。

无为

85后北京姑娘,斩获被日本垄断30多年的大奖,成中国第一人

85后北京女孩杜蒙,是一个玻璃艺术家。她的玻璃作品,十分大胆、打破常规。在传统的玻璃工艺里,混合了假花、假草、假珍珠……像一个个奇幻故事。10年前,她还只是个对玻璃一窍不通的学渣,30岁却成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也是第一个获得日本金泽玻璃艺术大赏的中国人。2016年,杜蒙回到国内,坚定开始了一个独立玻璃艺术家的创作。自述 | 杜蒙 编辑 | 周树婷杜蒙在中国,做玻璃的圈子很小。业余坚持做玻璃的大约百十来个人,而全职投入的独立玻璃职人和艺术家,可能不到20人。杜蒙是这少数中的少数。杜蒙,85后,北京女孩,做玻璃已经快10年了。2010年,她成为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玻璃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30岁时成为该系的客座教授。2016年,她获得有“玻璃界奥斯卡”之称的日本金泽国际玻璃艺术大赏优秀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作为独立艺术家,她的作品在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多次参与重要展览。今夏,在北京金杜艺术中心,她展出了自己最新的三个系列作品:《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只言片语》、《从前有一个故事…》。已经33岁的杜蒙,状态依然像个小女孩,谈到自己的作品时热情满满。《从前有一个故事...》2017 玻璃、综合材料《从前有一个故事...》2017 玻璃、综合材料《等候觉醒》2015 玻璃、樱桃木、茶《高地回声》2015 玻璃、茶、铁、银箔杜蒙的作品独特、很有辨识度。她常大胆运用木材、石头、塑料、茶、纸等各种不同材料与玻璃相结合,并在作品中融入自己人生不同时期的所见所感。拍摄现场,杜蒙借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室外工作室,向我们展示了一次玻璃吹制的过程:从挑玻璃料,到塑型、吹玻璃、反复回炉加热,再吹、修口,最后进退火炉。在1000多度的高温炉前,她全神贯注地和助手配合完成了作品。“我觉得吹玻璃,规矩慢慢变得不是很重要,那一层薄薄的很像是皮肤,我通过空气、温度去塑造它,它也是有生命的。”以下是杜蒙的自述。杜蒙在家中的临时工作室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出生在老北京团结湖公园那一片。本科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读的视觉传达。美国艺术家Dale Chihuly的玻璃雕塑毕业后,当时去了趟美国,在旧金山的地方美术馆看到了美国玻璃艺术家Dale Chihuly的展览,觉得很神奇。以前对玻璃的印象就停留在日常用品,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用玻璃来做作品。经过那次好奇后,我就想正式去学玻璃。那会儿我同学大多对数字媒体感兴趣,但我就是一个反的,我更喜欢那种特别朴实、特别拙的表现方法。本科毕业设计作品本科毕业设计,我专门去找以前刻试卷那种蜡板印刷机来刻我的版,然后推出来印在报纸上,特别复古、低技术的呈现。毕业展览时,我把它们挂了一墙,层层叠叠,透过前面能看到后面。这个作品在我申请学校时帮了大忙。后来得知,我的教授当时就觉得这孩子的作品虽然用的什么海报书、字体,但其实跟玻璃很契合,觉得我应该也能做玻璃。2010年,我正式到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读玻璃,也是我们专业有史以来第一个中国人。一开始的学渣,不敢和人交流我在美国待了将近六年。一开始差点就要放弃了,因为对玻璃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准备才会那么苦。一开始语言也不好,玻璃的词汇里还有好多意大利语,你搁美国人他也听不懂。连本科大二的小孩都会过来说:你做的不对。挺打击我的。那段时间是特别折磨人,有想法,但是又做不出来,很痛苦。学习期间的杜蒙有次自己野心勃勃地翻了个特别大的模子,灌蜡的时候才发现侧面有个缝儿,滚烫的蜡泼出来的一瞬间灌进手套里,烫得我怀疑人生。那晚我就哭着跪在地上铲蜡、打扫,折腾到凌晨三点。做玻璃主要有铸造和吹制两种方式。那时我也不太爱讲话,吹玻璃又特别难。吹玻璃时,需要很短的时间做出很多判断,一秒的误差,可能就导致作品碎了或者炸了。所以在工作室里面,大家的情绪都一直绷得很紧,情绪大了就摔工具。那时的我不理解,就觉得很害怕。早期作品后来我就躲在铸造那屋,因为这个不需要别人跟你搭手干活,就一个人在那默默地开始学铸造玻璃,做了很多小的人像。比如这几个小人,他们都闭着眼睛、低着头,有点不太愿意跟别人讲话。看上去很青涩、很稚嫩,但就是我当时的状态。第一年研究生念完后,就跟我导师说,不行,我要休学一年,再这么下去我要崩溃了。我导师迈克尔,特别细腻、特别鼓励人。他就跟我说,你慢慢来,你要觉得你缺技术,就慢慢自己做实验自己补吧。《念》2012 玻璃、茶休学期间,我就去香港的学校待了一学期,当时那边节奏比较慢,做一些很基础的作品,慢慢找到了一些手感,也找回一些自信。研究生毕业展览 2013研究生毕业创作,我做了《白》、《流动的风景》系列。当时做这个作品,也不是刻意说我是中国人,我就非得做跟中国元素有关。就是留学离开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北京,觉得好多东西都变得很快,好多儿时的老街都拆了。就这种感受,促使我想做一些跟北京有关的作品。《白》2013 玻璃、茶比如咱们小时候都会穿的那种白帆布鞋,我就做了一双玻璃的小白鞋,让我觉得有家的感觉。包括一些燕子,还有一些玻璃和版画的结合实验。毕业展后,老师和同学各种夸赞,尤其是我导师迈克尔,他挺为我骄傲的。我那时候的想法就觉得,我不能丢人,不能被别人瞧扁了。《一日》2016 玻璃、茶、石土粉逐渐找到自己的玻璃表达方式毕业后,第一年我留校做艺术驻地(artist residency),受邀成了母校的助理教授,后两年开始教本科生一些铸造课程。《高地回声》,还有《一日》,都是在2014到2016年没有繁重的课业压力下,比较自由自在的一些作品。《一日》2016 玻璃、茶、石土粉《一日》那些长出来的枝枝丫丫,就像是我五年多在美国的一个成长状态,前后花了三年才完成。《高地回声》2015 玻璃、茶、铁、银箔《高地回声》我一共收集了12块石头。那时我家旁边有个公园叫高地公园,我经常去散步,一个月会挑一块石头回家,就这么攒了一年。这期间我也开始花较多的时间去学吹玻璃。以前我一直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我就发现,其实不需要刻意用天花乱坠的技术,反而给自己制造难题,找到想法和技术的契合点更重要。杜蒙获日本金泽国际玻璃艺术大赏优秀奖 2016这个作品获了2016年日本金泽国际玻璃艺术大赏优秀奖,也是玻璃业内认可的一个重要奖项。获奖对我而言是一剂强心针。其实那会特别迷茫,你周围的人不停地在变,要么回国要么去别的城市,好像我是被剩下的,就很焦虑。这个奖帮我走出来了。帮助我去正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身份,或者说用玻璃这个材料讲故事的人。《彼方,此地》2017 玻璃、综合材料、织物、银箔回国后受到各种打击,被现实打脸去年个展的《彼方,此地》和这次新展的三个系列,都是2017到2018这个时期完成的。吹制都是在日本,铸造的部分在浙江南浔。也是我第一次真正尝试把铸造和吹制两个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方,此地》概念手绘《彼方,此地》展览现场《彼方,此地》,当时是让北京的朋友帮我采集了一段鸽哨,就是以前胡同里经常能听到的,比较有地域特质。我就觉得每个人可能都有安全区,有的鸽子特别恋家,把它放出去,它还是会回来,尽管那是个鸽笼。2016年刚回国那会,心劲儿还挺高,结果回来后受到各种打击,被现实打脸。那时在浙江南浔我待了将近一年,在一个玻璃铸造的工厂里,天天和工人们打交道。在南浔的车间里,光线很昏暗,通风也不好,加热后的高温蜡散发着刺鼻的味道,真的是很让人抑郁的环境。那段时间我白天在屋里睡觉,下午去车间,等工人们下班了再回到工作室,自己工作到深夜。这种状态下就总是怀疑自己,作品做不出来就特别焦虑,精神压力特别大。我也不爱用朋友圈,除了家人好友,没人知道我在干吗,大家可能觉得我已经放弃了吧。后来慢慢适应了,也终于坚持下来没有逃走。《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2017 玻璃、综合材料、银箔《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就是当时状态的一个反应。起这个名字,也是希望大家能通过作品读懂我。《你是否读出了我的世界》概念手绘这系列我头一次用到了很多人造元素:塑料的假花、假珍珠等等。我就觉得很多事情,看上去很真,实际是假的,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其实也是我回国之后,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或者周围的人际关系,各种事情的一个反应。当时我的策展人告诉我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看完了我的作品之后跟她妈妈说:我觉得做这作品的人她特别不开心。我听了还挺感动的。我以为可能小朋友会觉得这些东西很可爱,但没想到她能理解我的情绪,那一刻就让我感受到沟通的力量。《只言片语》2017 玻璃、综合材料那会儿每天在网上看到很多糟心的新闻,很多平凡的人,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只言片语》就是出于一种想法,虽然它们是透明的,体量也很小,容易被忽视,但加上那些羽毛之后,它们也有绚丽的一面。聚在一起时也能产生很大的冲击。《从前有一个故事...》2017 玻璃、综合材料在日本做吹制的那六周,日本学生的英文也不太好,有的时候我们都不用讲话,肢体语言就可以交流,《从前有一个故事…》那些小手小腿,也是那时蹦出的想法。《从前有一个故事…》2017 玻璃、综合材料我觉得回国这三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我没有太多去做很私人化的东西了,想尝试着能跟更多的人去沟通,去和公众交流。我希望大家看到我的作品后,不光是觉得玻璃是个很好看的材料,也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态度。不变的是一颗初心其实玻璃专业的现状不论在美国还是日本都在缩水,全职做玻璃的职人或艺术家,真的越来越少了。因为时间成本太高,有耐心的人越来越少。说得现实一点,经济上的压力太大了。但也许这也是个好时机,让大家去思考玻璃制作在未来该如何继续。我觉得玻璃这个东西最大的缺点就是太依赖设备了,炉子一开,你人就得干活,其实会很牵制你。国内制作的大环境确实还不是太好,一些新的硬件较缺,比如我要是想吹玻璃,我还得到处去找地方。不过在中国做玻璃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大家也没有非要把你当成一个玻璃艺术家那样看待。在美国的话,如果你做陶瓷,你就是ceramist,然后你做玻璃的话,就glass artist,他会根据材料给你贴个标签。包括日本也是我做玻璃就感觉我要忠诚于它,不会再考虑别的材料。在国内因为玻璃很少人做,大家更自由,也有更多机会接受各种新的尝试。杜蒙作为三位新锐艺术家之一参与威尼斯的国际玻璃艺术论坛 20182018年五月份,我受邀去了意大利威尼斯的穆拉诺岛,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玻璃艺术论坛。我很幸运的被选为三位新锐艺术家之一,还挺喜出望外的。在那特别紧张,但最后挺好。演讲完了之后我在河道边上走,很多人就会过来说,我特别喜欢你的作品,我都哭了……那一刻就真的觉得很开心。目前除了在筹备自己的个人工作室,也在准备下半年在美国的两个展览。虽然经济上还是有压力,但我觉得大家都一样,无论做什么类别的艺术,音乐也好、视觉艺术也好,在一个阶段内是很难用这些东西养活自己的。现在我特别喜欢那种有小小气泡的玻璃,乍看之下好像跟普通的玻璃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打上光之后,投出来的影子会特别丰富。有时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小透明,根据光线,不同的环境状态,投射出来的影子也是千变万化。鸣谢:北京金杜艺术中心,上海玻璃博物馆部分照片摄影师:Elizabeth Torgerson-Lamark,徐徵明

圣人已死

在日华人学者:日本也像中国一样流行“父母代理相亲”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王欢】《日本经济新闻》6月29日刊发了旅日华人学者张石一篇题为《日本像中国一样流行父母代理相亲》,介绍了日本国内的婚恋现状。文章表示,“白发相亲”不只中国有,这几年日本也十分流行。文章说,在上海的人或到过上海的人可能都会知道,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在上海人民公园的北角,就会上演“白发相亲”的街头剧,成千上万的父母成群结队带着列有子女各项相亲条件的“简历”聚到这里,形成一片独特的风景。现在在中国,不仅仅是上海,自2004年起,在北京、杭州、深圳和武汉等城市的公园里,这种特殊的为两代人“人生大事”奔波的“白发相亲角”日渐红火。无独有偶,“白发相亲”不只中国有,这几年日本也十分流行。日本的“白发相亲”文章说,日本的“白发相亲”不像中国那样,在街头自发地进行,而是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成立面向适龄青年父母的“白发相亲公司”。在日本,这种现象叫做“代理婚活”,意思就是“代理结婚活动”,还有支援 “代理婚活”的组织,比如说“代理婚活”组织“良缘父母会”,从2005年开始组织父母之间的相亲活动,到目前为止已举行了348次,参加人数达到2.67万人,多的时候有200多名父母参加这一活动。这样的活动在日本各地都在举行,2017年12月中旬,在东京饭田桥的东京大神宫礼堂举行了“相对象大会”,但是参加者都是60-70岁的大叔和大妈,参加费为1.3万日元,但还是爆满,共有120多人参加。“相对象大会”是以一种宴会的形式进行的,这些“白发相亲者”先在一起吃饭,然后由主办者提供写有孩子们学历、职业、居住地等匿名资料,这上面虽然没有写名字,但是写着号码,每个来相亲的父母胸前都带着号码牌,如果在资料上发现对自己的孩子来说比较合适的人,就会“按图索骥”,寻找佩戴这个号码的父母深谈,父母谈妥后,再让两个孩子见面。日本“白发相亲”的背景日本出现“代理婚活”的现象,也许有与中国有相似的背景。文章介绍说,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人口统计资料集(2017年)》数据,2015年日本“终生未婚率”的男性为23.37%;女性为14.06%,和2010年的调查相比,男性约上升了3.2个百分点,女性上升了约3.5个百分点。所谓“终生未婚率”,是从“45-49岁”和“50-54岁”未婚率的平均值算出的“50岁时”没有结过婚的人的比例。另一方面,根据该研究所的《第十五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回答“总归还是要结婚”的18岁到34岁的未婚者的比例,男性为85.7%;女性为89.3%。这个调查显示了大多数日本青年“想结婚但是无法发现合适的对象”的现实,于是这种现实促使对自己子女的幸福和前途抱有很大危机感的父母们“倾巢出动”,为儿女们一搏。他们都是与中国的“白发相亲”者相同的世代,都认为结婚是人生理所当然的事情,结婚就等于幸福,他们也和中国的“白发相亲”一样,希望“抱孙子”。第二就是以往社会中存在的“媒人机能”的退化。日本以前也是充满了温情的社会,日语里有一个词叫“井户会议”,是指过去没有自来水的时候,人们都去井里汲水,这个地方也就自然成了人们聚合的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换信息,聊家常,人与人之间因此形成了亲切而温暖的关系,那些善于保媒,撮合婚姻的“大婶、大娘”大量存在,而城市化淘汰了水井,各项服务行业的高度发达和信息化社会化淡化了人们互相传递信息,互相支援的需求,娱乐活动的电子化使人们蜗居在老死不相往来的高楼大厦中自得其乐,失去了自然形成的共有空间,使那些助人为乐,撮合婚姻的“大婶、大娘”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在以往的日本社会,还有一部分“媒人机能”是由婚龄青年工作单位的上司们承担的,但是这种机能也在退化,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隐私权”,过多问及他人的婚姻问题,会有“干涉隐私”之嫌,因此人们对此经常三缄其口,上司更是不想涉及。第三就是青年自立性的弱化,什么事都离不开父母。据日本Benesse教育研究开发中心2013年针对日本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与2008年相比,日本大学生“经常听从家长的劝告和意见”的增加了5.8个百分点,为45.9%;“感到为难的时候会请家长帮助”的增加了7.2百分点,为49.0%。回答“如果需要钱,会向家长要”的增加了5.6个百分点,为64.4%,体现了对父母依存倾向的整体上的增强。由于娱乐空间在电脑、智能手机时代的高度虚拟化,也使青年们实际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的机会萎缩、减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及自然应对各种各样的人的能力高度弱化。据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就职面试的时候,会很紧张,要父母扮演面试官,一直练习到深夜,但是仍然不行,尝试了十多家公司,都失败了,这样的青年在相对象时更会手足无措,需要有父母事先“预热”。文章还介绍说,日本现在有一句流行语叫做“卒母”,原本是漫画家西原理惠子的创造出来的语言,“卒”就是“毕业”的意思。西原理惠子号召母亲们让孩子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孩子什么事都依赖自己,自己作为母亲,要快些“毕业”。有许多年轻人赞成“白发相亲”,有一位大学生认为:这种活动使年轻人的父母之间在子女成为对象之前就已经互相熟悉,如果结婚,两个家庭更容易交往,公公、婆婆和儿媳之间及岳父、岳母和女婿之间的性格事先就有了解,为婚后生活预热,也许会比自由恋爱更好。中日“白发相亲”的“硬件”与“软件”中国某媒体2013年8月27日发表的《相亲就是一场“婚姻营销” “白发相亲”现象调查》一文中提到,绝大多数父母更关注外在条件之类的硬件,格外注重门当户对或者希望向上级阶层流动,在择偶标准里详细列出的年龄、身高、体型、外貌、月薪、户籍、房产、学历等限制条件中,“京籍、未婚、城里有房、经济条件好”是“标配”,甚至细致标注了“全日制大学统招”、“英美海归”、“三环内有独立住房”、“属狗的除外”等严苛要求。对性格、人品、兴趣爱好等内在条件,他们并不太在意,只是笼统地要求“人品好”、“性格好”、“爱好广泛”等。但是日本的“白发相亲”中,可以看到特别注意兴趣和爱好报道,据日本网络杂志WITH NEWS的报道,一位41岁的女性,通过母亲的“白发相亲”,见了5位男子,在这里发现了一位在历史方面有共同爱好的人,两个人越谈越投机,在女子家见过两次后,男子就提出了结婚的要求,相处半年之后,就决定结婚。文章对于这种比“硬件”更重视性格投缘,是否有共同的爱好这一点表示赞成,认为特别是不应该过分重视经济上的硬件,年轻人人生刚刚开始,有几个腰缠万贯?文章还认为,幸福的生活靠两个人共同打拼,才会有一种“同舟共济”的感觉,才会学会互相珍重,如果一切都是事先就准备好的,那么两个人通过什么来加强感情的纽带呢?如果只能“同甘”,不能“共苦”,那么爱的小巢就会处于风雨飘摇中,因为所有的人的生活都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永远有父母护航。张石 简历:1985年,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88年到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4年到1996年,东京大学教养系客座研究员,现任日本《中文导报》副主编。著有《庄子和现代主义》、《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樱雪鸿泥》、《寒山与日本文化》、《东京伤逝》、《孙中山与大月薰—一段不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老伴儿

律界大咖热议:律师为什么出书?怎么出书?

古语有云:“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出书,则是这三者最好的结合。律师出书,已成为一种趋势。出书,对于律师来说,是为了名?还是为了利?或者两者皆有?抑或是为了情怀?这些都值得深思。很多年轻律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出书?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出书?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出书?为此,大湾区青年律师成长沙龙携手律媒社特邀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律所主任、合伙人,共同开启线上圆桌讨论,并以他们丰富的出书经验,为青年律师答疑解惑,打通律师出书之路!主持人 郑彬彬大湾区青年律师成长沙龙秘书长受邀嘉宾张振龙洛阳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河南张振龙律师事务所主任洛阳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洛阳市第十四、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书籍——《民营企业运作锦囊》、《民营企业依法避险与自我保护百事通》、《民营企业全方位法律风险防范服务手册》刘锡秋律师长江律师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江西刘锡秋律师事务所律师江西省立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江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特约评论员——书籍——《陪审制度的历史研究》陈鑫范律师浙江西湖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杭州市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争议评审专家宁波、台州、马鞍山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书籍——《工程总承包法律应用实务》、合著《最高人民法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二)实务操作与案例精解》沈永锋律师知名并购重组实务专家中国行为法学会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特聘讲师知名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书籍——《成功并购300问》(第一作者)林叔权律师国信信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大湾区青年律师成长沙龙发起人——书籍——《业主撤销权纠纷精选案例——律师评析》、《会展业诉讼精选案例——律师评析》《爱拼才会赢的林叔权律师》一书已完成书稿,在物色出版社中段建国律师北京天用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北京市优秀刑事辩护律师全国律协刑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兼职教授大湾区青年律师成长沙龙总顾问——书籍——《企业家的法律红线》、《中国式律师营销》、《大律师法庭攻守之道》圆桌讨论(一)郑彬彬律师:特邀嘉宾结合自身已出版的任一书籍,聊一下律师为什么出书?怎么出书?张振龙律师:出书是最好的宣传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出书。我们所是2009年开办的,开办以后,2010年就做了一个定位。那么,这个定位是什么呢?就是“客户定位”,定位在三四线城市,定位于民营企业。如果我们所要做“服务者特长”定位的话,各个专业领域市场的份额都比较小,难以占领更多市场板块,因此,我们定位的时候就把它做了一个“客户定位”。在客户定位方面,我们通过对国家机关、对企事业单位、对公民个人之间的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分析比对后,就定位到了民营企业这一版块。在民营企业版块中,由于洛阳没有太大的民营企业,小的民营企业占非常多的比例,但因小企业潜力不大,故,我们就把服务方向定位在中型民营企业。完成定位以后,我们在2013年,就把整个中型民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体系。产品体系出来以后,需要一个展示的手段,于是,我们就在2013年底,开始考虑将它做成一个工具书展示出来,这时候,我们就出了第一本书,并在2014年正式发行。这本书就是我们的《民营企业全方位法律风险防范法律服务手册》。因为当时出书没有经验,这个名字起得也不太好,可能不太洋气。但这个书出完以后,在洛阳当地的民营企业圈子里得到了很大反响。他们普遍感到惊讶的是,专门有人为民营企业研究了一套法律产品,把整个的法律服务事项、法律服务细节做了一个全面的展示,在这本书中民营企业可以找到自己的所有法律需求,当民营企业有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在这本书中随机找到涉及企业运行中的具体问题,并找到对应的产品。这本书出来以后,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来推广,特别是我们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方式,同时,我们还围绕该书对律师团队进行了建设和打造。律师队伍方面,我们根据服务门类进行了重新安排,有的专业可能比较棒,未来将其发展到什么规模和程度做了一个规划;有些专业可能比较弱,未来将怎样提升、怎样培育也有一个计划。虽然当时出书是被逼无奈,但出完以后,对我们所的整体建设有了一个规划,且紧紧围绕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的服务展示。此后的2015-2017年,连续三年,每天早上,我们都用微信编辑一段话,发给民营企业家,做风险提示,一共有四百三十篇。经过三年两轮的梳理、补充、展示,我们将这些提示转换成了一本书,这就是我们的第二本书--《民营企业运作锦囊》。第三套书,是在出完第二本书后,我们感觉这个书有点太浅,概念性东西太多,实操性的东西太少,且由于该书是豆腐块,没有办法展开,故,在17-19年期间,我们又在《洛阳商报》上开辟了一个专栏,专门围绕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展开研究,共设计了143个专门话题,每周一个专题,且一个专题组织一场沙龙,沙龙做完以后,将其转换成文章,刊登在报纸上,三年一共登了143期,加上开头和结束两期,总共是145期,接着,我们又将其整合成了一套书,共2本。从去年4月份开始,就对书稿内容和格式进行了优化、完善、调整,直到今年9月份,这套《民营企业依法避险与自我保护百事通》才正式出版发行,这套书出来以后,我们搞了个新闻发布会。通过我们出的这三套书,使我们在洛阳当地的民营企业中声望大增,目前我所的知名度已经非常高,几乎中型以上的民营企业,每一个企业家和高管都知道我们所。不管我们有没有业务上的往来,不管有没有委托过我们,但是他们都知道我们所。所以,通过这几年的三套书,我们所在民营企业界已经基本上奠定了一定的地位,在洛阳律师界也得到了充分认可,这对于我们整个业务拓展,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虽然出一本书有成本,包括写作成本、时间成本、出版成本,但相对于广告来说,还是非常便宜的,这是我最深的体会。再者,我们出的这几套书,年轻律师都参与了,这对整个年轻律师团队的宣传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出书对打造律所平台、打造专业律师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刘锡秋律师:我要祝贺张振龙主任,在洛阳市把律师写书的效率和效益做到了极致,出的都是干货的书,直接给业务带来了好处,非常的成功,应该说是律师出书的一个成功案例。那么,我就说的稍微抽象一点。首先,第一个话题:律师为什么出书、怎么出书?一般而言,写书是有一些基本的门槛,因此,在律师里头写书的人应该不是普遍现象,就是说写书还是少部分律师的事情。比方说,你必须是对实务非常的了解,有思考,有总结,还有较高的专业理论造诣。因此,如果说在律师行业写书不是普遍现象的情况下,能够出书的单位或者个人,一般都会被社会上认为是这方面的专家,是律师行业的精英。所以,写书是有门槛的,不是什么书都能写,也不是什么书都有市场,更不是什么书都能带来业务。律师出书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这也是律师竞相出书的一个原因。如果你能够出一本书,并且得到出版社的认可,公开发行,某种程度上是对你水平的一个客观的肯定,因此,这种稀缺性就会转变为一种律师业务的价值。对于律师为什么出书,我认为律师出书有三种需求:第一种需求,人生目标需求。这个层次比较高,比方说大丈夫要立德立功立言。律师做到一定程度,总想立一点言。那立言是如何体现,就是出版典籍或者书籍。比如:张主任出书就是属于立言的范围。想要业务做得好,要拓展业务,把业务做精做细,除了立功立德以外,还得去立言。第二种需求,专业志趣,或者专业研究成果。不管怎么说,律师都是学法学的出身,也属于法律共同体的一个部分,作为学法学专业出身的法律人,也会有些人参与专业性问题的研究,也会去从法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心得或进行研究,这样的书就有很多。比如:我写的这本书,就属于专业志趣方面。第三种需求,职业需求。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业务拓展,就像张主任所说,这是个非常廉价的广告。书写的好,受众集中,让有需要的人看到,有利于业务拓展,具有广告作用。另外,书在客观上为你建立了一个精英地位。第二个层面,职业教育。现在,我们的律师培训大概分两类,一种叫实务培训,一种叫律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张主任所出的书,除了给民营企业家有指导之外,对其他律师来讲,也是一种实务经验传授。现如今,律师实务性的培训比较多,书籍也比较多,但律师职(执)业基本技能这方面的书比较少,且这一块是时下青年律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比较需要的。我们学校希望通过教学实践做这方面的努力。大致来说,写书就这三种需求,一个是人生目标出书,一个是专业志趣或者专业兴趣出书,一个是职业需要出书,而职业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业务拓展和职业教育。如何从律师的职业需要去写书?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修养或学术理论兴趣,其次,就是有拓展某一项新业务的需要。比如:我很久以前搞职工持股改制,有个律师写的一本书,书中仅仅是提到了我,结果在我们江西,就被别人找出来了,就要找我做这个业务。律师写书就有这个好处,它可以让客户自己找到你,他会认为你在这方面是专家、是行业精英。第三,是实务经验介绍和总结。最后,还有一种是公益服务,即:律师从公益服务的角度去写书,比某某法律100问等等。它也会给你带来一些业务上的好处。至于律师如何出书?首先,如何选题。像张主任他们出书是根据业务的需要,瞄准了选题,做的很成功,有积累和基础,所以就成功了。如果写律师实务的话,一定要有律师实务的积累,只有多年的业务积累,再辅之以好的专业理论造诣,才能把书写出来。对于选题,我提点建议,要围绕社会热点,比如:民营企业、退役军人;还有一些前沿业务,比如:“一带一路”等等。其次,如何出好书,什么是好书的标准,除了选题要符合标准,要遵守学术规范,没有抄袭拼凑;不能艰深晦涩,章节要安排合理,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要精益求精,不要粗制滥造或者滥竽充数。最后,如何选择出版社。选出版社其实很重要,我给这么几个建议:第一,要参照类似的书,看其是在哪个出版社出版的;对出版社是有讲究的,出版社有名声大的,有一般的,分好多种;你要提高书的含金量,找一个合适的出版社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去找一些高大上的出版社,如果它能给你出版,也是对你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的一种客观肯定。第二,通过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你认识出版部门的人,那就跟他咨询我这种书到哪里出版比较合适。年轻人写书往往不知道要去哪里出版。第三,主动上门推荐,你希望这本书可以在哪个出版社出版,你可以上门去请教、咨询。陈鑫范律师:律师为什么出书?从出书的目的来说,刘校长讲到主要有三个层面的目的,第一是满足自身需求,第二是专业的志趣,还有一个是业务的拓展。我觉得也差不多,无非是我把它换种说法,第一个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我们在从业过程中,确实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如果不沉下心去想,可能觉得自己对某个问题已经掌握得非常好,等到你真正去写,你会发现其实这里面可能很多细节你是没有掌握的,故,出书的第一个目的,我觉得是对自身能力的提升;第二个,带有一些功利的目的,确实是从扩大影响力、拓展业务来考虑。至于怎么出书?我总结了一些我自己的情况跟大家介绍一下,其实我出的两本书都是出版社直接找我,我原本没有出书的打算,之前只是因为在实务中遇到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就开始研究,并将其写成文章,发表在公众号、期刊上。然后,出版社看到了,主动向我约稿,目前,我还欠着出版社两本书,也就继续写稿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第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千万不能为了出书而出书,去选一个你不熟悉的领域,这样的书写出来,质量上会不尽人意,甚至不仅起不到扩展业务的目的,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出书。第二、选择好领域后,一定要确定好主题,明确这本书的定位。首先要明确这本书的受众是谁,有客户、法官、仲裁员等。不同的客户定位,对整本书的撰写是会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的写作方式,语言、格式都要做不同的处理,因此,务必要明确定位。第三、在明确定位后,要把出书提纲列出来,且对整个撰写要有一个计划,比如:三个月或者是半年要把这本书写出来。第四、有条件的话,要提前选择好出版社。当然,选择出版社也是有讲究的,我们不能单方面追求出版社是影响最大、排名最靠前的,还是要看适合自己这本书定位的一个出版社。第五、选择编辑也很重要。好的编辑对这本书后续的顺利出版、销售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在编辑的选择上,青年律师如果没有经验的话,可以去出版社的官网看,比如:法律出版社、法制出版社都有每个编辑都编辑了哪些书,将其与我们所要撰写的书做一个对比,尽量选择在法律领域、业务领域有经验的编辑。第六、一定要严格执行撰写计划,并在约定时间内交稿,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身边有很多已提笔写书,但最后都没有成书的情况。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贪多求全,选择一个主题后,一定要做好规划,一步一步把它写出来。第七、在统稿方面,要找其他人帮你过一过,毕竟有些错误,自己是很难看出来的,因此,统稿也要尽量找身边人帮你过一过。沈永锋律师:刚才听了很多高手介绍他们为什么出书?怎样出书,我也通过自己出《成功并购300问》的过程给大家作简要介绍,也许对各位想出书有一些帮助。首先,书代表了你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业务。其次,书成为我们见客户的一个伴手礼。如有人求着你给他一本书,你要故作矜持,包里就只带一本书,一桌子人,他们拿不到,很受追捧。比如:有个朋友,我送了他一本书,他就选几个页面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去秀,并记载沈律师赠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就关注到这个事情,在今年,他有一个并购的项目需求请顾问,他就没有找别人,在8个律师团队竞争的情况下,就选了我。另外,包括我的助手也能独立去处理并购案子,操作很简单,我就告诉他,你谈完以后,快递一本书给潜在客户,客户看完之后认为非常专业,就马上签单了。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代表你的专业水准,很容易打动你的客户,但出一本书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我最早的出书计划是20年前,我今年虚岁50岁。20年前我在企业工作,当时刚从法院出来到了一家上市公司做法务,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问题,对企业如何控制法律风险有较多心得,之后就陆陆续续写了一些东西,当时就想出一本书,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告诉企业、法务、律师,让他们不要再犯这些错误。经历了一番打拼之后,10年前,我在上海就彻底立足,立足后就看到我很多律师朋友出书,感觉很专业,我也想出。但出什么书呢?我想出一本比较专业的书,就像刘院长所说立德、立言、立功。立什么言呢?我觉得不能跟别人一样,要走不一样的路,人云亦云就没意思了。正好8年前我遇到人生中的贵人,美国沃顿商学院的陈明哲教授,在他的影响下,我决定转型专做并购。故,一方面学习,一方面需要树立自己在这个领域的专业度,就想出书,这条路走了7年,才把书出出来。律师想出书,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是实务派。虽然我们整天写法律文书,比如:起诉状、代理词,这些是律师擅长的,但出书不一样,有时候写书,写三页都是很难很难的事。写书需要水平,要是连你自己都看不下去,怎么拿给别人看呢?那时候,有个小伙伴提出,可以找一些大学的研究生,让他们帮忙写书,我同意了,并为此找了10个学生,请他们吃饭,布置任务,每人一章。但饭后,这些学生都找不到了,更不要说写书了。2014年,段建国老师开始组织法律产品论坛,我有幸跟随并在全国各地去演讲我的并购内容,宣传并购重组,在这个过程当中,段老师提出要想打造一个一流的专家型律师,如果没有一本书,就不能成为专家,因此,我也在法律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的帮助下,开始写书,但最后还是把事情扔在那儿,写不下去。写一本书,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真的写不下去,更何况是原创。后来,有了微信公众号,我们为了宣传并购重组业务,就会不断的写一些公众号文章。2017年的时候出现一个契机,上海威斯顿金融管理学院要找老师讲一门并购的法律课,时长是一天。好几个朋友都推荐我去,最后我毫不犹豫的去了,讲了一天的并购课。课前,光做PPT就花了几周的时间,我们将并购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后来,我们将知识体系与书的架构结合,再加上公众号文章,一本书的内容也就出来了。我建议青年律师可以做一个专业领域,然后写一些公众号文章,一篇一篇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去开一门讲座,如果你能讲完的话,离出书也就不远了。(二)郑彬彬律师:广东融聚律师事务所退役军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筹划出版一本《退役军人法律服务指南》。特邀嘉宾根据自身经验,为退役军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主任王永辉支招,王主任应如何出这本书?首先,有请王主任简要介绍退役军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情况。然后,各位嘉宾针对王主任所描述的情况,结合自身经验,为其支招。王永辉:今天很荣幸能够跟这么多有经验的前辈在这里讨论、交流,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加入广东融聚律师事务所之后,在律所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退役军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该中心的成立,是因为退役军人有这方面的法律需求,且市场较好。中心成立之后,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领导以及司法局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也表示支持。之前,有些退役军人,会去政府部门投诉,但因政府不知如何处理,导致矛盾激化,而我们作为律师,建议他们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诉求,得到了政府和退役军人的赞扬。今年,《退役军人保障法》刚出台,我们也经常在珠海市的各个街道进行普法,宣讲民法典和退役军人的相关政策,为很多退役军人解决了法律问题。目前,退役军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仍在起步阶段,律所领导建议中心要出一本关于退役军人的书籍,这样可以更快、更广地推广中心,更好地满足退役军人的法律需求。该书可以作为媒介,将中心所能提供的服务传达给有需要的人。该书内容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退役军人退伍之后的创业需求;第二,退役军人劳动就业的需求;第三,婚姻家庭方面的需求;第四,社会生活方面的需求,比如:小区物业管理、交通事故等等。同时,我们已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二三十篇文章,等达到了一定的量后,就串起来,形成一本书。今天很荣幸能够邀请到这么多有经验的前辈帮我支招,希望大家可以多提一些建议。张振龙律师:紧紧围绕核心选题来出书,不要外延太宽关于王主任的问题,我提供三个思路。第一个思路,把书的内容做一个编排。但据你刚才的描述,你的编排内容是有问题的。既然为退役军人所写,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退役军人的专有法律问题,也就是说,要针对退役军人的专有问题来做编排,需要聚焦到退役军人专有的这一块,比如:退役军人的政策、福利、待遇等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其他不相关的不要做。你出书不能太宽,一般的社会性事务,可以不放进去。这个书,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子,是为退役军人提供一个全方位的保护。在选题的时候,可以有一些外延,比如:军队的干部,是自主择业,还是留在部队里领工资,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但关键点在于政策问题,要突出政策,将一些政策进行梳理。另外,也可以外延到军属、烈士这一块。书的内容的编排一定要围绕退役军人,不要把退役军人和其他社会主体都共同享有的法律服务装进去,这是不对的,会失去特色。书的内容不一定要很多,很小的一本书也是够的。第二个思路,在写书的时候,不要像理论书,做一些理论化的处理,这个书就是实务书,就是拿着能干的书,拿来一看就会的书。因此,我建议你可以分专题来写。比如:退役军人可以享受某一待遇时,这个待遇是如何享受的,将其专门列为一个章节或专题。这里面需要注意三条:第一条,你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或者说你应该有什么权利,要作一个梳理;第二条,你这个权利找谁来实现,也就是说保障主体是谁,谁来保障你这个权利;第三条,我去实现权利的时候,有什么程序,有什么资料,应该怎么办。要让退役军人,直接拿着这本书,就能将事情办完。最后,在专题后面可以带一个附录,列明其法律依据。书一定要通俗易懂,要让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都能看懂,且懂得操作,不要写的太理论,毕竟好多退役军人就是初高中生。第三个思路,要考虑这本书将来卖给谁。实际上,这本书应该可以卖给三个地方:第一,卖给退役军人自己;第二,卖给部队,部队在军人退役转业的时候,赠送给退役军人。每人一本书;第三,卖给当地的退役军人事务局,让它去向社会上所有退役军人发放。只有这样,这本书才可以卖出去,并大范围传播出去,不然的话,自己看没多大用处,自己赠送也送不了多少。因此,我建议这本书不要过多的把与退役军人没有直接关系或者通用的法律服务事项写进去,只做个简单的介绍即可。不要管书的厚薄,只要把它写完,再薄的一本也可以。关键是一定要收窄你的面,这本书才更有价值。个人认为,光有《退役军人保障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所有关于退役军人的福利政策收集齐,这样写出来的书,会更准确、更有价值。刘锡秋律师:刚才张振龙主任从两个方面给出了主意,一个是选题,另一个是市场,我在这里也给你提几个建议。退役军人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群体,《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出台,确实是因为退役军人的一些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或者是某方面的工作漏洞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这部法律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保障退役军人法律地位的法律,全国人大对此很重视。关于市场,我查了一下,全国有五千七百万的退役军人。其实张主任说的非常对,退役军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退役军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福利、待遇。为此,我给王主任支两招:第一,我们国家法律有个特点,即:一部新的法律出台,社会是无感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有一个特点,一部法律出来的时候,它就是框架,后来是靠律师的实践、法院审判、司法解释,逐步使这个法律越来越丰满。《退役军人保障法》也会有这个特点,这个法律出来之后,我们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利益博弈、有哪些漏洞,那么谁去让它丰满?我觉得律师是第一位。因为当退役军人利益受损的时候,首先是律师给他出主意,给他一个向导。在现有的法律体系里,当退役军人提出他们的诉求,律师是一定要想办法给他解决的,即只要在现有的框架他的权利主张是正当和有依据的,就一定要让其诉求得到伸张、权利得以实现。所以说,律师是大有可为的。律师既是法治社会的啄木鸟,也是报春鸟。关于你这本书,我觉得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声夺人。如果你要做这一块业务,如果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这本书猴年马月才能出来,而且《退役军人保障法》这部法律很新,一般人不了解,那么,你可以先将其全部条款用你的实践把它写成一本《退伍军人保障法一百问/两百问》,先声夺人。先告诉别人,你精通这部法律。第二步,循序渐进。你可以先写一些微信推文、文章、论文,然后逐步积累,最后逐步汇编成册。比如:将带有公益性质的先声夺人的法律一百问,演变成在这个法律服务领域具有权威性、实务经验的总结,且让别人一看就非常相信你。第三步,水到渠成。先声夺人之后,又能循序渐进,最后水到渠成。如果能这样操作,我估计这本书八九不离十会成功。陈鑫范律师:刚刚张主任和刘校长都已经支了很好的招,我就提一点小小的建议。我还是跟之前说的一样,为了避免闭门造车,王主任在前面也已经说到了,已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了好多文章,你在发文章的同时,包括你在公益讲座分享的同时,可以从一线,主要是从退役军人自身收集一些问题,可以把他们的问题整理到你的书中去,这样可能会更接地气一些。(三)郑彬彬律师:律师出书已成为一种趋势,那么,对于青年律师来说,在出书的过程中,有哪些事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换言之,有哪些“炕”是可以提前规避的?又有哪些弯路是可以少走的?张振龙律师:青年律师出书的方法与大忌年轻律师出书,目前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他不敢出,他会认为,我从业的时间比较短,我的积累还不够,那么对于能不能出,出的书有没有人看,他没有信心,这对于年轻律师来说,是一个普遍的情况。第二种就是说出书没有什么,我看了很多书,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大部分拼拼凑凑,我能不能也拼凑一本书,这是个别的律师,有点欲望要做,但我认为,这两种都是不行的,都不对。第一、能不能出书取决于你的专业能力,就是你的书必须要和你的专业能力相匹配,你没有那样的专业能力,你不要去出。如果出的话,就是“出糗”,而不是“出书”。如果你出了书,大家都吐槽你,倒不如不出。因此一定要“出书”,一定不能“出糗”。第二、如果在专业能力上没有问题,可以出书,那么,应该出什么样的书。年轻律师和老律师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技能、功底的不同,如果没有到那个年龄,到那个阶段,你是赶不上老律师的。即便你加入了一个好的团队,业务能力也可以,但是真正出书的时候,需要出的是思想、思路,而不是一个流程,更不是正常办案的文书以及基本功的实操。对于年轻律师怎么出书,我建议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一定要收窄,把你的业务收窄,不管你干得宽不宽,你写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写成一个窄的领域。第二、要检索,要看你准备写的书,别人有没有写,或者类似的书有没有,他们写的内容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写的,你可以多买一些这类的书来看。看完以后,你要找与众不同,如果你写这方面的书,就必须跟他们不一样,要么是方式上的不同,要么是表达思想上的不同,要么是内容不同,要么是传递的价值和精神不同,只有这样,你的书才有生存的空间,才能在夹缝中独树一帜。第三、不管你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是博士毕业,你的理论水平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律师,你不能出理论的书。你出再多理论的书,也赶不上专家和教授,你必须出实务性的书。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实务怎么干,不要搀和太多的理论,理论没有用,律师出书不要讲任何理论,就讲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围绕着实操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的各种方法,尤其是各种方法的取舍,各种方法的比对,各种方法优选的原则是什么等等,只有围绕这些来出书,你的书出来以后才能有用。最后,年轻人出书的时候,不要贪图系统完整,特别是体系的完整,更不要贪图厚。毕竟你的积累、知识量、信息量是不够的。要坚持原创,不管你搜集了多少资料,写书的时候,通通不要引用。你可以吸取它的经验,吸取它的思维,吸收它的想法,但必须是自己把它写成一个体系,不要用任何人的资料,不要引用他们任何的东西。你要把这些东西消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样出来的书,才有实用价值。同行的律师一看,觉得这个年轻人写的不错,在这个领域确实有研究。所以,我认为年轻律师写书不要太贪,只需把一个小的方面或小的问题写透,写得的更丰满一些,选择性更强一些,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写厚书。另外,年轻律师要出书,自己可能不一定有能力来出书,也没钱来出书,怎么办?你可以加入别的律师的出书队伍中去,你给他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或者说你给他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这个书上就有了你的名字,照样可以达到一个出书的效果。比如:你给沈律师作一个出书的助理,帮他收集资料,帮他写一些简单的初级的底稿,或者说让他告诉你应该怎么写,你帮他写一些初步的东西,这样,你就可以搭大咖律师的车,也照样能够出书。所以,对于年轻律师来讲,如果你的老师愿意出书或者律所组织出书的时候,你要积极的参与,哪怕帮忙查一个资料也行,只要有你的名字,就能达到出书的效果。刘锡秋律师:我觉得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有思考,要有思想,要有立意,还要焚骨熬膏、宵衣旰食,甚至有时候写到虚脱,尤其是写理论的时候,真的是能写到虚脱。但我们现在讨论律师出的书,主要还不是理论研究方面的书,就如刚刚张主任也说了,你可以是个博士、硕士,但是作为律师来说,从业务的角度,还是应该写实务的书,这对于年轻律师来讲,比较实际。但我同时认为,律师也是法学专业的人才,也要有诗和远方,也要抬头看看星空,该我们拿下的理论,我们也要向理论界证明,我们实务界也是有诗和远方的,有灵魂和星空的。对于律师行业来说,写理论书籍,并不占优势,且对于年轻律师来说,怎么把书写好,能给个人事业、律师生涯以及业务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更为重要,故,纯理论的书籍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写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哪怕是实务方面的书。在这里,我送给年轻律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像沈律师刚才所说的,写一个三十页的代理词、辩护词可能对律师而言不是件难事,但是写三页书有时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写得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创新、有思想,真的很不容易。这个我是非常赞同的。第一、律师写书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第二、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写实务性的书,需要一定的积累,需要循序渐进。先发文章、写论文,然后对某个方面有研究之后,汇集成册,再写书,这对年轻律师来说,是比较实际的方法。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去“搭车”。比如:单位写书,可以做某个章节的作者;也可以跟一些大牌律师合伙出书,在里面担任某个章节的作者等等。第三、平常办业务的时候,一定要思考、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认真对待律师这个职业,才有可能写出一本好书,写出一本与众不同的书。另外,要有严谨的学术精神,绝对不能抄袭。第四、选题特别重要,年轻律师应做好选题,并为选题做个定位。往往选题就是未来的业务方向。第五、出书不要以盈利为目的,这不是年轻律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出书要保证书的质量,否则,你就是自费出书,出版社也不一定会给你出。但如果你这个书,可以通过某个好的出版社出版,就会引起别人的重视,引起别人的青睐,自然而然,别人看到了,也会通过该书找到你,找你做业务,这是出书能给你带来的好处。虽然书本身可能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经济上的利益,但年轻律师要看远一点,要把自己出书的目的、选题的目的搞清楚,毕竟如果有人买你的书,看你的书,就可能来找你。最后,在律师行业,写书是一种趋势。大家都知道,写书可以扩大全国影响力,带来大量的业务,故,越来越多的律师开始出书。虽然出书能给律师带来名利,能够奠定律师在行业某个领域的权威地位,能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但千万要注意,不要一窝蜂把书写烂了,不要“一不小心”让律师行业变成出书最多的行业,把行业的形象搞坏了。陈鑫范律师: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年轻律师出书几点小建议:第一、要防止为出书而出书,年轻律师不要怕出书,也不要为了出书而出书,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因为在你的专业水平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你如果为了出书而出书,很有可能出的不是书,而是丑。这两年,市面上出版的书籍跟几年前比是成几何级增长的。建筑与房地产法律相关的书,我基本都会第一时间买,但现在好多书买了就是垃圾,看不下去,所以千万不要为了出书而出书,最后会砸了自己的牌子。第二、在出书的时候,要有自己创新性的观点,但切忌不要标新立异,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观点而追求不管是哪个问题我都不同意主流观点,我都有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你的观点能够言之成理,也没问题。但是,我发现现在很多书纯粹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写了莫名其妙的新的观点。第三、切忌贪多求全,而要小而精。哪怕像工程领域,属于小众领域,落到实处也有很多细小的切入点可以写,比如:施工的内部承包制,完全可以写出一本书,甚至在内部承包制下的建筑企业的刑事犯罪问题,也可以写出一本书。所以,我们在选题的时候,不要追求大而全的主题,要去选一个细小的、容易切入的、能够说深说透的一个主题去写。最后,贵在坚持。一旦确定写书的目标,就不要半途而废。我们很多人确实都有写书的计划,但两年、三年过后,也没有写出来。一方面,可能现在竞争大、压力大,静不下心来写,还有可能是因为平时实践经验不够导致走到中途走不下去等等。我认为不一定非要先写书,可以先写文章、公众号、论文,我觉得写书不是一个刻意追求的结果,是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的成果。当你的文章、论文写到一定的程度,再把它汇聚起来,重新排列版序,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可能你在某个领域坚持写下去,坚持两年、三年,一本书、两本书可能就出来了。沈永锋律师:我从参与出书的角度,为年轻律师做一点分享,比如:联合出书。为什么要联合出书?因为一个人浑身都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要出一本有质量的书,就要凝聚大家的智慧。《成功并购300问》这本书,要一本书搞定并购难题,难道我自己就能把所有并购的问题搞定吗?即使我有能力搞定法律问题,我也搞定不了税务问题、财务问题。该书的作者,一共有39位,我是第一作者。为什么是第一作者?第一始作俑者,第二写的内容最多,但是其他作者也贡献了很多力量,比如:第二作者尚永海,大成大连所的执行主任,在尽职调查领域,从2005年开始到2018年,他一共做了100多起尽职调查案件。这本书的尽职调查部分就由他主写,写了六万多字,然后我又写了尽职调查的一万多字,共同构成第七章。还有第八章估值定价部分就是由会计师、税务师完成的。最后的第十六章并购故事,占整个内容四分之一的量,先后有41位作者供稿,由编辑选择。要有高质量的书,我建议不要单打独斗,如果你有意向,你可以是一个始作俑者,可以是发起者,但一个人走得快,你的书就有可能会出丑,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远。我们有一个计划,不追求写书的数量,每隔三五年,就把这本书修订,再改一遍,做成精品。什么叫成功并购?就是因为失败的并购太多了,所以,我们追求成功并购;为什么叫300问?唐诗300首,并购300问,经典永流传,但经典不能是一个人的打拼,而应是大家的智慧。(四)郑彬彬律师:本环节的最后,有请林叔权律师针对本次活动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林叔权律师:今天的沙龙,各位老师的精彩观点我听下来,其实也是在学习。我今年也出了一本书《业主撤销权纠纷精选案例——律师评析》。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之后,我写了一篇推文,名为“我晋升到有书一族”。出书,是蛮高兴的,因为终于写书、出书了!这本书是有书号的,并且这本书在网上出现了盗版。本来是两千本,我想卖一千本送一千本,卖一千本是把成本拿回来,然后再送一千本出去,这样就达到了写这本书的目的。后边因为出现了盗版,且盗版维权很难,现在也只好不去理他了。因为它再怎么盗版,这本书还是我写的。今天大湾区青年律师成长沙龙的这个话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律师为什么写书,刚刚各位谈了自己的观点。我为什么写书,可能有功利性,但更多是出于一种情怀。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写书就是读书人,写书就是有本事的人。刚刚各位嘉宾也讲到,写书是用来展示自己的专业性,展示自己的能力、个人或者团队的实力。但是写书不一定要有功利。刚刚各位也谈到了,不一定要有一种很强的功利性,如一定要拓展市场、带来客户等等。一个人的一辈子不仅仅只可以写一本书。刚刚沈律师讲的只出一本好,这个我是不大认同的。出书的目的也有很多种,比如说因为情怀。广东惠州有一个青年才俊,余安平律师,他写了一本书《三十而律》。他原本是学历史的,之前是教书先生,最近他在写一本历史的关于三国的书。这就说明,律师可以写不同的书。我最近在写一本书,这本书稿已在物色出版社。这本书是对我过去十五年做律师的经历做一个总结,当然也是一种清零,就是把过去十五年在网上、报刊等媒体上有关林叔权律师的所有东西做一个归集、总结。我今天在北京和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的编辑在聊出版事宜。书的总体架构已经可以,出版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了。书名我定的是“爱拼才会赢的林叔权律师”,编辑给了一些意见,一般书里面除非你是大家、名家,才能够出现自己的名字。所以后边可能要稍做修改,将“爱拼才会赢”作为主标题,然后副标题,比如“我的律师生涯”。当然,我更多是出于一种情怀来写这本书。我刚刚讲的第一本书《业主撤销权纠纷精选案例——律师评析》,能不能带来客户,我相信是一定的。因为它的对象是业主,业主是中国的有产者,我们的财富集中在房子,这本书的阅读对象就是业主。当然我还有另外一本书,是针对行业来写的,书名是《会展业诉讼精选案例——律师评析》,也非常实用。这两本书的案例都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但精华的部分、精彩的部分在后面而不是在案例,后边是律师的评析、律师的建议。律师的评析其实是针对案件中的争议焦点,而律师建议则是最实用、最干货的东西。业主等读者看到书上的建议可以拿来就用。会展业这一本书,归集的是会展企业他们作为原告打赢官司或打输官司的案例,怎么防范,下回碰到合同履行的问题,甚至是碰到了纠纷怎么去处理,精彩的部分在后面的律师评析和律师建议。这种体例看起来不错,读者的反映可以。如果读者反映不好的话,在网上就不会有盗版。《业主撤销权纠纷精选案例——律师评析》这本书卖65元,在网上标价二三十元。我看了一些盗版书籍,虽然从知识产权的保护角度来讲是不好的,但是有盗版,对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肯定。我要讲的是出书的目的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专业、展示自己的实力,也可以为了市场拓展,可以是为了营销、为了案源、订单,当然也可以是为了情怀。这个是可以多元化的。现在律师出书的比例其实还是蛮少的。我在广州帮“羊城毒辩”搞交流,7个专门做毒品辩护的律师,他们做了很多活动,在毒品案件辩护上每个人都有拿手好戏,在类罪的辩护上他们已经做到顶尖的。而且他们分别在7个不同的律师事务所,形成“羊城毒辩”这个平台。在青年律师成长沙龙和律媒社的助推下,现在已升级为大湾区毒辩大律师团,甚至延伸到全国。比如:11月21日在广州召开的2020毒辩论坛之精细化辩护。这7个毒辩律师每个人都在公众号上写了很多文章,但是很遗憾他们每个人都没有一本书来展示自己的专业,成为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说,他们的品牌没有通过书来体现。所以后来我们就建议他们七个人把平时活动上的分享和一些自己的案例结合起来出一本书,目前正在编写当中。这个说明了其实很多律师是很专业、很有能力的,但是在拿书来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体现自己的实力价值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这也是我们今天举办这次主题为“律师为什么出书?怎么出书?”线上沙龙的目的。我们期待律师同行写出更多的书,出更多的书。我们大湾区青年律师成长沙龙,还有律媒社也愿意尽可能在这方面做些事。点评环节郑彬彬律师:段律师,您作为今晚的点评嘉宾,已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在活动的最后,想请您为本次活动做个点评。段建国律师:律师出书的三把金钥匙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张振龙会长、刘锡秋校长、沈永锋主任、陈鑫范主任,这四位嘉宾都是律师界的大咖,今晚的分享可以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尤其是,还有高手对决、有思想火花。其一、律师出书该以市场为导向。第一个上场的是张振龙会长,张振龙会长给我的感觉,是从定位入手,然后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引领,来筹划自己的书、写自己的书,然后解决客户难题,给客户创造价值。因为他定位在为中型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法律服务,所以他出的三套书就深得民营企业家喜爱。作为企业家出身的律师大咖,张振龙会长鼓励年轻人弯道超车,并且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避开理论研究的短板,建议年轻人以出实务这方面的书为主,因为它可以带来案源、带来市场。其二、可从实际案例中提炼真知出书。但是非常高兴的是江西的刘锡秋校长却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底是校长,不愧是灵魂的工程师,他谈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高度,并且很准确地把握了律师写书、出书的三个层级、三条脉络,也就是从志趣、专业和市场这几个角度来写书出书,基本上律师出书都不能逃过他的法眼。最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大家看到了龙争虎斗。君子和而不同,如果说张振龙会长是一条龙的话,刘锡秋校长觉得他简直是一个下山的猛虎,他对张振龙会长在好些观点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激烈抗辩。像年轻律师弯道超车的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慢工才可以出细活,只有经历了媳妇熬成婆,你的书才有价值、才会有含金量、才能触动人、打动人,最后能被市场认可。另外,他还提到律师不仅要脚踏实地做业务,出实务方面的书,也应该仰望星空,看到诗和远方。尽管律师是实务出身,也应当是理论高手。因为实践里面能够提炼理论,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同样能够拔高理论。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刘锡秋校长给大家带来的另外的一个思考,更有一定高度。张振龙会长给大家带来是宽度,刘锡秋校长给大家的是高度,我觉得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真的给大家指点了迷津,觉得非常棒,该给你们两位点赞。其三、律师出书是熬出来的。而后面两位大咖的分享,确确实实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对出书的深度思考。第四位分享嘉宾沈永锋大律师跟我过从甚密,他是我法律产品研发及模式创新论坛上最叫卖的老师,口才一流,滔滔不绝。他每次演讲都能hold住全场。但是遗憾的是,迟迟没有出书。诚如韩冰大律师写的书一样《律师是怎么炼成的》,实际上我觉得出书是熬出来的,沈永锋律师用自己活生生的出书的范例,给大家带来了这方面的深度思考。他从自己出书被平台看中,并从中得到了现实的实惠,给大家诠释了写书出书的意义。一本书就是一个敲门砖,就是有个放大镜,就是一批案源。当然,历经七八年之久,他的书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书是打磨出来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他告诉大家出书需要水滴石穿、厚积薄发。这四位大咖里可能年纪最轻的,也是我不太熟悉的,是做房地产这个大咖陈鑫范主任,但他给我触动是最大的。如果说刘锡秋校长是寒气逼人,而陈鑫范主任则是温文尔雅,他关于出书的思考可谓非常之深。律师出书到底为了什么,好多律师出书是为了扩展市场,是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这一点没错,但是陈鑫范主任给大家带来的另外一个思考是什么呢?他说出书是自我修炼的一个过程,可以“倒逼”自己更专业、更精深、更细化,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我们的年轻律师往往都有好口才,都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让你真正变成书面的文字,或者说变成一篇高深的文章,那并非易事。我记得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为了推敲二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所以出现这种名篇、名诗,跟他们深入的思考、缜密的思考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出书的过程是逼着我们律师沉下心,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好出路,找到答案,这个过程,我觉得是律师历练的过程,对自己的提高是非常之大。因为我自己也出过三本书,每一次出书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宽泛,总觉得自己的技能不够老道,总觉得自己的高度没有刘校长那么高。所以说,就想尽一切办法扩大自己的视野,在网络上到处检索,然后向大师江平老师、贺卫方老师及圈内的一些大咖请教。也就是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才会最终成就了自己,所以说,陈鑫范主任通过出书“倒逼”自己各方面技能、修养、学识的提高,这一点我觉得很值得年轻律师去深思。绝大多数律师出书,都是主动找出版社,去找到人家,买一个书号,然后自己出钱出书。但是陈鑫范主任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思考。作为一个房地产大咖,他的书都是出版社主动向他约稿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效果呢?原因就是他通过自己的公众号经常发出有分量的文章,让业界震惊,让媒体和出版社关注到了。陈鑫范主任建议年轻律师要经常思考,要注重日积月累,每一篇文章都写成精品,一天一篇,一年365天就是365篇文章,一年积累的文章就可能达到十多万字,一本书的雏形也就有了。因此,我觉得陈鑫范主任给大家带来的是深度。今天四位大咖带给大家,包括带给我,可谓思想的饕餮盛宴,真的是受益匪浅,真的非常感谢四位老师。最后,因为机会非常难得,对年轻律师出书,我再简单的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年轻律师出书,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差异化。也就是说,看同行业或者是其他律师有没有类似的书,如果前面的一些大咖出过了,你再出同样的书,价值似乎不大,因出书的目的不是自娱自乐。如果说卖不出去或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觉得这个出书的效果就会打折扣。如何才能够差异化?我觉得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者说我建议年轻律师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专业定位上应该专业精细化。我做了33年的律师,刚开始做律师就是做刑事,就是很专业。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客户的要求不断的在精细化,社会的管理、企业的管理都在精细化管理。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下,律师的法律服务一定要精细化。像刑事犯罪里面,税务、走私都可以单独出书,效果往往很震惊。我自己就已经是受益者,像我第三本书是《企业家的法律红线》,出的书就是为客户打造的。如果说第一本书《中国式律师营销》是因为自己有兴趣,因爱好而出书,就像刘锡秋校长说的,属于志趣爱好,因为想研究中国律师的痛点,解决年轻律师的案源出路。第二本书,是写给行业的,就是把自己三十多年做刑事辩护的经验总结提炼归纳,出了一本《大律师法庭攻守之道》,这是给行业的。第三本书才是给市场的,而只有这本书才可能会带来业务。我这几年已经聚焦在民营企业家的刑事危机化解,实际上,我感觉还不够精细化,还可以再细分。比如:招商引资企业的刑事危机化解,化妆品公司的刑事危机化解,可以聚焦到很精细的一块。实际上现在客户买单的能力很强,支付律师费一二百万还是三百万都有可能,关键问题是律师能不能帮人家化解危机,能不能给人家客户利益最大化,这是要害。所以,我觉得出书跟律师的定位息息相关,只要你客户的定位精细化了,你自己的定位精细化了,你的出书自然就会差异化了。当然,差异化,一方面要精细,另一方面也要创新,比如:民营企业的刑事危机化解,化解的手段,不单单是刑事辩护,还可能涉及并购。我曾在新疆库尔勒做了的案件,民刑交叉,涉及并购,就曾邀请沈永锋大律师出山帮忙,化解民企刑事危机,可能需要调动好多资源才能搞成。第二、一定要有含金量。如果没有干货,宁可不出,要不然的话,会砸自己的牌子,丢自己的人。不管是专业技能方面突破,还是在其他方面,年轻律师都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作为年轻律师的你,虽然经验不够老道,但闪光点在于对新鲜事物的拥抱,对于互联网方面有极强的优势,特别是检索、对大数据的运用。我的第三本书,最大的闪光点在于企业家犯罪大数据报告,它是由北大、清华的研究生组成的特种兵助理团队来完成的,当然,这个顶层设计是我设计的,具体操作由年轻律师们完成。所以,我觉得年轻律师拥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只有把自己的优势放大,才有可能成功。第三、要学会“傍大款”。尽管我在出第二本书的时候,已经有了第一本书《中国式律师营销》,很畅销,卖的很好,特别是由陈有西写的序,当时写序的时候,陈有西还没有太高知名度,后来因为李庄案件出名了,我那本书也跟着大红大紫。写第二本书,尽管我在业界已经有影响力了,但是这本书仍然邀请了9个大咖写序作跋,比如:著名刑辩大腕田文昌老师、清华大学教授张建伟老师,这些大咖给你写序,就会让书本上升一个高度。你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平台,将来可以让刘锡秋校长、张振龙会长给你写序,或者让沈永锋大律师帮助你一下,可以开放一些,不要害怕别人沾你的光。对于年轻律师来说,心态要放好,可能市场就来了。最后,再次祝福年轻律师越做越好,年轻律师就是中国律师的未来,我相信咱们年轻律师肯定能担当起律师的重任,谢谢各位,也谢谢各位大咖的精彩分享。活动剪影因活动时间有限,对于《律师为什么出书?怎么出书?》引发的诸多思考,受邀嘉宾与线上参与人员均表示意犹未尽,表示将继续在活动群里互动。本文嘉宾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嘉宾意见不代表律媒社观点。

曼荼罗

1年内被说1万个“笨” 小学生作文这样吐槽妈妈

什么鬼?这话越听越耳熟?再读读这是不是你每天念孩子的话尤其现在面临期末这些话的频率是不是还变高了数学题错了,笨!字写不好,笨!英语单词拼错了还是笨!笨。。。。。。第三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复赛阅卷中这篇参赛作文吸引了评委的目光有一位小学生把妈妈每天念叨她的话写进了作文大作家曹文轩看了都忍不住点评了先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吧~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五年级 ? ?祁李一诺“笨!看看几个条件!”“笨!这是‘完形填空’!”“笨!‘娓娓动听’是‘尾巴’的‘尾’啊?”“笨!注意四指、五指!”“笨……”每天按30个“笨”计算,2017年我至少被妈妈说了一万个“笨”。我的确“笨”,经常题目不会做、做错了。但我学校里的作业、考试不“笨”,我的“笨”,都体现在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上。五年级之前,妈妈还算沉得住气。五年级一到,尤其是2017年即将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妈妈突然发力,不仅有群就加,还到处道听途说,然后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报名、抢班、团课,而且要把班和班的时间错开、衔接好。我家客厅有一条长沙发,现在不坐人,一溜排放着各种班的书包。接下来,妈妈开车带我走大街、穿小巷。前面好像有堵的迹象,立刻一拐,从莫名其妙的巷子里钻出去,准点到达!然后,妈妈和我一起进教室,笔记记得比我多多了。放学回家,妈妈一边开车一边问,懂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妈妈就说:“笨!”后来我明白了,妈妈其实不是要“懂”,是想说“笨”。即使我“懂”,妈妈也会问出“笨”来。我“笨”,培训才有必要。回到家,妈妈先奖励我的最爱——酸奶,我边吸边做题。我做,妈妈也做。我会做的,妈妈先做出来了;我不会做的,妈妈也做出来了。我感觉她是在和我较劲。遇到特别难的,我假装上厕所,溜到客厅摸瓶酸奶喝喝。终于,妈妈在房间里长吐一口气:“笨!我做出来了!”我赶紧溜回书桌前,听妈妈指导。我有心理准备,那就是迎接各种“笨”。最后一题结束,我睡觉,妈妈收拾书桌、书包,然后拿出书稿编辑——妈妈在出版社工作。有一次,我早晨一睁眼,看到椅背上一批头发,恐怖片一样,吓得大叫起来。妈妈抬起头,把头发拢到脑后:“笨!妈妈睡着了!”写这篇作文,我对妈妈说,我把2017年度汉字定为“笨”。妈妈一愣,然后笑着说,妈妈也是研究生毕业,整天跟你混,算不算“笨”?什么?一年被妈妈说了一万个“笨”???这位小学生的“悲情作文”引得大作家曹文轩都忍不住“发声”了!说起曹文轩大家都不陌生吧~连他都忍不住来点评我们作文大赛的含金量心里有数了没~曹文轩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曹文轩获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大咖点评读了一诺小朋友的《笨》,不禁会心一笑。首先,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看选取了几个片段,这几个片段很真实,也典型。其次,作者表述清楚,知道要说什么,既有简单交代,也有详细描述,一点不乱。第三,作者的文字有画面感。即使是开头的几个对话,也暗藏着场景转换、故事更替。第四,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比如“我家客厅有一条长沙发,现在不坐人了,一溜排放着各种班的书包”、“前面好像有堵车的迹象,立刻一拐,从莫名其妙的巷子里钻出,准点到达”等等,不仅生动准确,也童趣盎然。第五,不仅说了事,还写了人,调皮、苦恼的“我”和忙碌、认真的“妈妈”,好像就站在我们面前,仿佛邻居、同事或者朋友。看了点评小编又回头瞄了一下作文不禁对这个一年说一万个“笨”的妈妈产生了好奇被女儿如此吐槽妈妈有什么感想呢?“一万个‘笨’有些夸张。”面对女儿的抱怨,祁李一诺的妈妈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她解释说, 升入高年级后,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加,有时候一道奥数题要给孩子讲好几遍,她一着急,“笨”这个字就从嘴边冒出来了。“我的本意不是责怪她,就是希望她能更出色地完成任务。”一来二去,“笨”成了妈妈和祁李一诺之之间的口头禅。“我思考问题,脑袋不灵光的时候,她也会开玩笑地说我‘笨’。”好在祁李一诺是个天生的“乐观派”,每每听到“笨”时,她反而跟妈妈撒娇,“你多讲几遍我就变聪明了。”祁李一诺的妈妈表示,孩子的这篇作文代表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给她很大触动。“今后可能要约束自己,用更好的方式引导孩子。”听完妈妈的感受小编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很能理解毕竟不少家长都为孩子的作业烦恼过只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不是“笨”而是“亲生的”

大地震

一年被妈妈说了1万个“笨”,这位小学生挺无奈

“笨!看看几个条件!”“笨!这是‘完形填空’!”“笨!‘娓娓动听’是‘尾巴’的‘尾’啊?”“笨!注意四指、五指!”什么鬼?这话越听越耳熟?再读读,这是不是你每天念孩子的话!尤其现在面临期末,这些话的频率是不是还变高了数学题错了,笨!字写不好,笨!英语单词拼错了还是笨!笨......最近,南京一位小学生的作文在朋友圈引起热议。这位孩子把妈妈每天念叨她的话写进了作文,连一众专家都忍不住为她点赞。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五年级 祁李一诺“笨!看看几个条件!”“笨!这是‘完形填空’!”“笨!‘娓娓动听’是‘尾巴’的‘尾’啊?”“笨!注意四指、五指!”“笨……”每天按30个“笨”计算,2017年我至少被妈妈说了一万个“笨”。我的确“笨”,经常题目不会做、做错了。但我学校里的作业、考试不“笨”,我的“笨”,都体现在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上。五年级之前,妈妈还算沉得住气。五年级一到,尤其是2017年即将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妈妈突然发力,不仅有群就加,还到处道听途说,然后综合分析,最终确定报名、抢班、团课,而且要把班和班的时间错开、衔接好。我家客厅有一条长沙发,现在不坐人,一溜排放着各种班的书包。接下来,妈妈开车带我走大街、穿小巷。前面好像有堵的迹象,立刻一拐,从莫名其妙的巷子里钻出去,准点到达!然后,妈妈和我一起进教室,笔记记得比我多多了。放学回家,妈妈一边开车一边问,懂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妈妈就说:“笨!”后来我明白了,妈妈其实不是要“懂”,是想说“笨”。即使我“懂”,妈妈也会问出“笨”来。我“笨”,培训才有必要。回到家,妈妈先奖励我的最爱——酸奶,我边吸边做题。我做,妈妈也做。我会做的,妈妈先做出来了;我不会做的,妈妈也做出来了。我感觉她是在和我较劲。遇到特别难的,我假装上厕所,溜到客厅摸瓶酸奶喝喝。终于,妈妈在房间里长吐一口气:“笨!我做出来了!”我赶紧溜回书桌前,听妈妈指导。我有心理准备,那就是迎接各种“笨”。最后一题结束,我睡觉,妈妈收拾书桌、书包,然后拿出书稿编辑——妈妈在出版社工作。有一次,我早晨一睁眼,看到椅背上一批头发,恐怖片一样,吓得大叫起来。妈妈抬起头,把头发拢到脑后:“笨!妈妈睡着了!”写这篇作文,我对妈妈说,我把2017年度汉字定为“笨”。妈妈一愣,然后笑着说,妈妈也是研究生毕业,整天跟你混,算不算“笨”?什么?一年被妈妈说了一万个“笨”???这位小学生的“悲情作文”引得大作家曹文轩都忍不住“发声”了!读了一诺小朋友的《笨》,不禁会心一笑。首先,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看选取了几个片段,这几个片段很真实,也典型。其次,作者表述清楚,知道要说什么,既有简单交代,也有详细描述,一点不乱。第三,作者的文字有画面感。即使是开头的几个对话,也暗藏着场景转换、故事更替。第四,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语句,比如“我家客厅有一条长沙发,现在不坐人了,一溜排放着各种班的书包”、“前面好像有堵车的迹象,立刻一拐,从莫名其妙的巷子里钻出,准点到达”等等,不仅生动准确,也童趣盎然。第五,不仅说了事,还写了人,调皮、苦恼的“我”和忙碌、认真的“妈妈”,好像就站在我们面前,仿佛邻居、同事或者朋友。曹文轩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曹文轩获 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看了点评,小编又回头瞄了一下作文,不禁对这个一年说一万个“笨”的妈妈产生了好奇,被女儿如此吐槽,妈妈有什么感想呢?“一万个‘笨’有些夸张。”面对女儿的抱怨,祁李一诺的妈妈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有点不好意思。她解释说, 升入高年级后,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加,有时候一道奥数题要给孩子讲好几遍,她一着急,“笨”这个字就从嘴边冒出来了。“我的本意不是责怪她,就是希望她能更出色地完成任务。”一来二去,“笨”成了妈妈和祁李一诺之之间的口头禅。“我思考问题,脑袋不灵光的时候,她也会开玩笑地说我‘笨’。”好在祁李一诺是个天生的“乐观派”,每每听到“笨”时,她反而跟妈妈撒娇,“你多讲几遍我就变聪明了。”祁李一诺的妈妈表示,孩子的这篇作文代表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给她很大触动。“今后可能要约束自己,用更好的方式引导孩子。”听完妈妈的感受,小编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很能理解,毕竟不少家长都为孩子的作业烦恼过,只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不是“笨”,而是“亲生的”……

蝴蝶谷

他曾靠一包咸菜侦破灭门惨案,马加爵、周克华都因他落网

来源:人民日报《长安十二时辰》、《名侦探柯南》、《神探夏洛克》……大侦探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真实的刑侦专家们,他们所经历的、背负的,远比影视作品中更加惊心动魄。毕竟,现实生活中一桩桩残暴、血腥、难解的案件,从来没有既定的剧本可以转圜。马加爵案、悍匪周克华流窜枪杀11人案、武汉长江大桥公共汽车爆炸案……这些当年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因为当时技术和经验受限,被蒙上了层层迷雾,很可能就会留下无解恐惧。但就在这暗幕之中,有一个人克服重重困难,撕开案件推进的突破口,最终让尘埃落地。他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刑侦专家,被称为“中国福尔摩斯”的乌国庆。他如何凭借一袋咸菜,就破了一桩灭门惨案?他发现了什么关键证据,救下了满屋人的性命?从文盲到神探,他究竟经历了什么?1走出草原1936年12月,乌国庆出生在内蒙古宁城汐子镇,茫茫的草原和马背上的生活,塑造了他勇敢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前,汐子镇贫穷落后,当地只有一所私塾,先后十几个学生跟着教书先生学习蒙文和汉文,乌国庆就是其中之一。1950年,国家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年仅13岁的蒙古族少年乌国庆,被选送到当时热河省的承德卫生学校少数民族班学医。回忆起这段往事,乌国庆曾动情地说:我汉字不认识几个,汽车没见过,闹钟不会看时间,就是这样一个人,党组织把我送到承德卫校,学文化,学医。乌国庆求学期间的影像由于踏实肯学,1955年,乌国庆被选送到上海司法部法医研究所法医专业学习,第二年,他又考进了研究生班,跟随苏联专家学习,攻读研究生学位。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的乌国庆被分配到司法鉴定研究所工作,走上了刑侦之路,这一走,就是50多年。2初入刑侦毕业后,乌国庆参与的第一次破案任务,让他有些无所适从。那是一次纵火案的现场勘察工作,在案发现场,他手里拿着写有现场勘查程序的卡片,准备逐条对照着来做,结果发现这在复杂的现场根本行不通。随后的一起上海郊区刑事案件,更是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到达现场后,乌国庆看到一名女性吊在树上,当即判断她是自杀。但同去的老刑警却看出了端倪,原来,这名女性的家离她“上吊”的地方要经过两块田地,但她脚上的袜子却是新的,说明她不是自己走过来的,而是被人放上去的,因此不是自杀,而是他杀。这两次经历,让乌国庆意识到,再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与实践联系,都是无用的。从此,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赤日炎炎,逢案,乌国庆必到现场。正如他所言,现场是“犯罪行为的发生地,犯罪信息的储存地,犯罪证据的保留地”。一包咸菜、一把锤子、一个墙洞,在他眼里都是至关重要的线索。3一双慧眼1987年,山东某村发生灭门惨案,家中包括女主人,老人和女童在内的祖孙三代都被杀害。乌国庆赶到现场后,在大门处发现一袋被丢弃在地上的咸菜,这袋咸菜和被害人正房门口缸里的咸菜一样,都是萝卜、辣椒做的。他就此分析,这袋地上的咸菜,不是买回来的,而是送出去的,这起案件是熟人作案,犯罪嫌疑人与被害者可能是亲戚关系。这是因为,只有农村的亲戚去串门,主人才会顺手从自己家的咸菜缸里拿出一些送给他,如果是城里的亲戚朋友们来,主人可能不好意思拿咸菜送人。根据这条线索,当地警方很快抓到了嫌疑人,正是女主人的外甥女婿。这起案件还有更加令人唏嘘的地方,据嫌疑人供述,被害人一家对他非常友好,多次拿出家中积蓄借给他,案发前更是把仅剩的7000元借给他解燃眉之急,然而他为了达到不还钱的目的,竟残忍杀害了被害人全家。乌国庆「左二」在犯罪现场勘验1995年,昆明百货大楼发生爆炸,现场十分惨烈,死伤96人,震动了全国。办案人员们到达现场后,迅速寻找炸弹零部件,试图从中提取证据,乌国庆却被距离爆炸地点不远的一把锤子吸引了目光。这是因为,它不是商店销售的,而是由两根铁管自制焊接而成。他由此推断,这把锤子很可能属于凶手,凶手有可能懂焊接。由于锤子制作得十分粗陋,说明使用的工具不够专业,因此凶手有可能在一个小工厂工作。这家工厂还要有切割机,生产的同等尺寸的钢管,带着这些目标去排查,罪犯很快落网。1998年,豫陕皖苏4省21个县市,相继发生数十起入室抢劫杀人案,受害者达数十人。主办案件的豫陕警方,在部署近万名警力、进行了大量调查取证后,依然无法找到犯罪团伙的踪迹。乌国庆等数名刑侦专家临危受命,开始跨省勘验十几个作案现场。乌国庆在现场寻找破案线索乌国庆发现,犯罪嫌疑人每次作案之前,都住在村边的瓜棚、果园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这并不是一个正常人住的地方,于是判断嫌疑人有流浪乞讨的经历。此外,乌国庆还发现,有的现场有墙但不高,一般人一爬一翻就过去了,但墙下面却有一个洞,这说明其中一个嫌疑人的个子矮,应该是1.58米左右,只能钻洞进去。通过对这名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刻画,很快一个有过案底的人进入警方视线。1999年4月,身高1米58的彭妙计在湖北被抓获,经过审讯,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其从小家境贫寒,曾乞讨的经历,也与乌国庆的推测相吻合。一袋咸菜、一个墙洞都可以成为破案的关键,正如乌国庆所讲,现场的每个痕迹,都能反映出犯罪分子的心态,透露出深层次的犯罪信息。4识破伪装每破获一起案件,乌国庆都会反思并记录,几十年来,积累了厚厚的破案笔记。其中一起案件,他认为难度最大。办案中的乌国庆时间回溯到2003年9月底,陕西咸阳某小区的一名女性在家中遇害,她是咸阳秦都区检察院检察长陈平的妻子。由于被害人身份的特殊性,该案件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关注,有人认为,可能是陈平做检察官期间得罪了人,被打击报复,在此猜想下,群情激愤,许多人要求为检察长讨回公道。接到陈平报案后,警方立即赶往现场,现场情况十分惨烈,被害人仰卧在床上,看起来似乎是一起强奸杀人案。但被害人身上被刺了21刀,包里的现金不翼而飞,似乎又是抢劫杀人案。而且,室内有几处血手套痕迹,表明嫌疑人是带着手套行凶,没有留下指纹。碍于有限的、相互矛盾的证据,专案组没日没夜的讨论了近20天,也没有确定案件性质,更不用说嫌疑人了。10月中旬,乌国庆被请到现场,进行复勘,指导破案,在勘查中,他发现了一系列奇怪的鞋印:从正门进入,曾到沙发前走动,最后进入被害人的卧室,而其他的房间,再也没有这种痕迹。乌国庆分析,鞋印疑点有三:第一,只进不出,只有进入房间留下的,却没有走出房间留下的;第二,没有相互覆盖,凶手在房间里活动很久,来回走动时会留下叠加的鞋印,但案发现场的鞋印却巧妙避开,并没有相互覆盖;第三,书房里有血手套的印记,说明凶手肯定来过这里,但书房却没有鞋印,现场也没有凶手擦拭过的痕迹,两个线索相互矛盾。乌国庆据此判断,这些鞋印是为了转移侦查视线,事后伪造的。血手套印也有奇怪之处,除了书房,卫生间灯的开关、北卧室的电视柜和床头柜的抽屉上也留有3个印记,抽屉上的血手套印,引起了乌国庆的注意。这个印记是凶手拉开抽屉时留下的,一般人拉开抽屉,是为了翻东西,并拿走需要的,但这个抽屉内没有被血蹭过的痕迹,股票等也没有被拿走,所以,乌国庆判断,这个手套印也是伪装的。层层伪装被拨开,许多问题也慢慢明晰。被害人的衣物被扒到小腿部分,两腿被捆绑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凶手无法实施强奸,相应的分泌物也没有找到,所以,所谓的强奸现场是伪造的。被害人包里的现金丢失,但屋内的8万多元人民币、1万多美元以及股票等贵重财物都没有被拿走,说明不是为财杀人,种种迹象表明,凶手是针对被害人而来。被害人胸部有并排的四处刀伤,经法医化验,都是在有生命迹象时形成的,这说明她当时没有反抗能力,因为一旦反抗,刀口就无法并列。随后的化验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被害者体内检测出了安眠药。如果是被害者自己服用,现场应该留有包装,但并没有,如果是被迫服用,如强灌,这种暴力行为势必会在被害人嘴上留下伤口,但也没有,那么还有一种可能,骗服。什么人能成功骗过被害者?当然是最亲近的人。被害人的丈夫陈平的嫌疑越来越大,案发后第108天,咸阳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陈平实施了刑事拘留。作为当时“政坛新星”的陈平,为何要杀害结发二十多年的妻子?原来,曾担任反贪局局长的陈平,在金钱的腐蚀下,自甘堕落,不仅非法敛财,还迷恋女色,与两姐妹纠缠不清,并被妻子发现。2003年正值咸阳市上和区里换届之际,因担心离婚会损害其名声,陈平在不便离婚的情况下,决定杀死妻子,以绝后患。9月28日,他趁妻子洗澡之机,将事先准备好的安眠药溶于水杯,随后骗妻子喝下,第二天凌晨将熟睡的妻子捆绑,并连刺21刀,致其心、肺、脾破裂,失血过多而休克死亡。因为长期在检察部门工作,陈平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他便伪造了一个谋财害命的假现场,妄图迷惑办案人员,让此案成为一个悬案,自己则可逃出生天。幸而天网恢恢,乌国庆等人的努力最终让陈平伏法。2006年8月12日,陈平数罪并罚,被执行死刑。陈平「前排中」在法庭上受审5“定海神针”50多年来,乌国庆参与侦破了上千起大案、要案、疑案,无一出错,同事们评价他为“定海神针”。在侦破一起爆炸案时,现场意外停电,正当警员准备合上电源时,乌国庆大声制止,并指挥警员使用自带的电。最终,在现场发现20余公斤隐藏的炸药,爆炸装置与电源相连,若是合上电源,后果不堪设想。2005年12月,河南鄢陵县一辆长途客车发生爆炸,11人死亡,事发地点位于市中心,影响很大。一些专家在初步勘察后,认定为意外事故,随后乌国庆被指派调查此案,他组织民警将现场所有残留物都收集起来,用水洗、用筛子筛,经过三天三夜的工作,终于发现一个细小的石英钟零件,并据此找到一批物证,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乌国庆「左」查找鄢陵县爆炸案的爆炸碎片1997年3月,乌国庆退休,随后就被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返聘,工作强度不减反增,每年的出差天数都在200天以上。妻子曹秀彭特意准备了3个行李箱,方便他出差使用,还笑称“他出差办案的天数,比我上街买菜的次数还要多”。每当有大要案件的时候,他都会参与侦破。在2004年的“马加爵”案中乌国庆熟练地通过电脑数据,分析嫌疑人的行踪信息,与同事共同确定,马加爵将逃往海南。最终,马加爵在三亚被抓捕归案,并于当年6月17日被依法执行死刑。马加爵在法庭上受审在震惊全国的“周克华案”中,乌国庆亲自到其住所侦查,研究其如何踩点、如何做准备、选择何种交通工具逃离现场等,并推断出其走路“八字脚”。此外,他还建议办案人员注意其生活史,2012年,周克华在家乡重庆沙坪坝持枪袭警时被当场击毙。乌国庆先后多次荣立一、二、三等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光荣称号;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一级英雄模范”、“全国公安二级英雄模范”等光荣称号。2011年,75岁的乌国庆在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中,成为十名当选者之一,并被组委会授予最高奖“终身成就奖”。乌国庆获奖现场6榜样力量乌国庆为我国刑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每次外出办案,他都会跟地方强调:不抽烟不喝酒不旅游,吃住行一定要最简单的。他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要给地方添麻烦。他在井冈山下办案,案件侦破后,当地公安局邀请他游览革命圣地,被婉言谢绝;他到地方指导工作,当地想送一些土特产表达感谢,他坚决不收。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跟乌国庆一起出差,跟着他,不但业务提高快,还能从言传身教中学会怎样做人。刘忠义回忆道,2005年时,他与乌国庆去黑龙江出差,去的时候是夏天,穿的还是短袖,没想到几天后天气忽然转凉,他考虑到乌老的身体,就花260元买了件夹克衫给乌老穿,没想到乌老坚持要把钱给他才罢休。此外,乌国庆拒绝车接车送,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或坐公交上班。刘忠义说,“最近几年生病期间,我多次询问是否需要组织照顾,都说不需要,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家人、保姆陪同打车上医院。即便心脏疼得厉害,也从不和我们提及”。晚年的乌国庆除了以身作则,乌国庆还努力将经验传授给年轻人。他善于总结办案经验,探索提炼出一整套办案指导理论,比如,他主持研究论证了“爆破现场再现法”,能在自杀式爆炸案件的死、伤人员中迅速准确地查出元凶。他还与同事合作发表过《特大爆炸案件的现场勘查和指挥》等论文,参与了《刑事侦查学》、《爆炸犯罪对策学》、《爆炸现场勘查的组织与指挥》等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乌国庆在家中备课乌国庆还先后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浙苏赣滇豫等省的警官学院聘为客座教授或研究生导师,只要有他的课,教室必定人满为患。许多年轻的警察把乌国庆视为毕生学习的榜样。为了达到更好的上课效果,他还从零开始学习编写课件,有时候一编就是半天。而且课件从来不重复使用。于是大家经常能看到一位业界泰斗向年轻人学习的有趣场面。乌国庆说,“我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更多年轻的同志搭建起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我国的刑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乌国庆提前一小时抵达公安大学做准备7无法两全乌国庆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恳工作,将一生奉献给刑侦事业,不过在谈及家庭时,他直言自己不是一名合格的丈夫。妻子曹秀彭是乌国庆研究生同学,也是一位优秀的刑侦界人才,退休前曾在公安刑事科学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曹秀彭的事业心很强,但为了全力支持乌国庆破案,她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舍弃,肩负着家里家外的大事小事。多年的劳累使她身患甲亢、心脏病等疾病,还曾五次因心脏病发作住院,然而乌国庆都因工作在外没能陪伴她。乌国庆与妻子曹秀彭2002年11月,湖南常德发生一起特大投毒案。当时曹秀彭患白内障住院,要马上进行手术。但投毒案难度大,非乌国庆出马不可。他只得将天津的亲戚接到北京来照顾老伴,自己则迅速赶赴湖南,直到案件侦破才返回北京。乌国庆的儿子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十年里,妈妈一直毫无怨言地支持您的工作,她一人熬过了多少个孤独的夜晚,默默承受了多少生活的辛劳啊。您应该在晚年陪一陪妈妈。看到儿子的信,这个草原硬汉不禁落下眼泪。大国与小家无法两全,背后的无奈与心酸,刑侦行业的工作人员恐怕都知道。乌国庆的说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搞刑事侦查的,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你要都去顾家了,谁来破案呐!正因如此,同为刑侦工作者的曹秀彭一直理解、支持乌国庆,这对夫妇用自己的辛劳为人民谋得公正与平安。乌国庆在妻子曹秀彭的陪伴下接受嘉奖8见证成长乌国庆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刑侦专家,也见证了我国刑侦事业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前,侦查破案主要靠传统痕迹物证的手段,比如鞋印、指纹等。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我国的刑事侦查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除了继续应用痕迹物证以外,还开始注意现场微量物证的开发利用,如毛发、油漆等。不过,微量物证的应用是在传统手段上增加的内容在破案中无法进行个体识别,仍然没有质的飞跃。1985年时,英国率先使用DNA指纹术解决了一起移民纠纷案,自此,DNA技术开始在全球刑侦领域发挥作用,因为该技术能进行个体识别。我国于1987年对DNA指纹术正式立项研究,并在1989年首次应用于办案。从传统手段到今天的DNA破案,这是我国刑侦技术的一次革命。2013年,首个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在福州投入使用现在,全国很多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都建立了DNA检测室,DNA技术的广泛运用提高了破案水平和办案质量。当然,只掌握单一的DNA信息,并不足以破案,只有将DNA检测技术和拥有庞大信息的数据库结合起来,才能从茫茫人海中找出犯罪嫌疑人。2006年,公安部统一了全国各地市级数据库的采集软件系统,制定了DNA数据入库比对标准,实现了全国各地的DNA数据库的联网。作案11起、杀死11人、潜逃28年之久的“白银案”凶手高承勇,就是通过DNA检测比对被抓获的。高承勇被捕现场90年代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安机关开始用信息化平台破案,比如网上追逃等,成效显著。前段时间频频登上热搜的“演唱会上抓逃犯”,则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发挥作用。看到科技带给刑侦的巨大帮助,乌国庆曾欣慰不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刑侦人员对技术普遍重视,因为利用信息破案能发挥整体优势。我们刑侦部门的战略是“科技强侦、信息导侦”。同时他也感慨道:这种发展是与祖国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我们国家财力、实力不断增强,我们公安刑侦事业才有今天的进步。2019年6月24日,乌国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这位中国顶级刑侦专家虽已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正如“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组委会写给乌国庆的致敬词:走近你的世界,就像翻开一部共和国的刑侦档案,你在挑战中磨砺,在压力下迸发,用自己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刑警的成长,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你深深扎根在你眷恋的这片沃土,你标示着中国刑警的实力和高度,最好的诠释了人民警察的根本职责,我们向你致敬!你是身怀绝技的神探,诲人不倦的良师,清正廉洁的楷模,中国警界的常青树!你或许并不与犯罪分子直接搏斗,但你的存在就是对犯罪分子极大的震慑!来源: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谢芳、方庆乔,图片来源:新华社、新京报、华商报、检察日报

无住

考研捷径1:质优价廉的客座导师

教你一个上岸名校的小窍门吧。很多大学都有客座教授一说,意思是隶属关系不在这个学校,但可以依托这个学校拿到招生名额。通常,这种导师都是各研究院的研究员,一般科研院所不像大学有那么多招生名额,所以就到大学借名额。这种导师通常在招生时并不太受青睐,经常就找不到学生。所以,如果你提前联系一下,他可能很高兴接收你,当然前提是你得过线。对只求上岸的同学来说,毫无疑问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这种导师有几个好处:1.学术水平较高,业内地位一般也不低。这些导师之所以不受学生追捧,一是因为不了解,二是因为偏见。但他们学术水平和地位真的不低,否则也很难拿到大学的客座机会。2.会给你一定的资源倾斜。他们很珍惜招生机会,为了立住口碑,他们会认真带你,在找工作时也能给你一些帮助,这样他们才能在来年招生时受到青睐。3.这种情况通常是在导师供职单位做项目,可以接触到一些学校接触不到的机会,比如,单位内招。当然,这种情况也有一些不利因素:1.有时需要跑回学校办理事务、签字之类的,如果是在不同城市,会比较奔波。2.寒暑假可能不像在学校那么长。3.部分单位可能比较累,管理也可能会严格一些。希望能帮到你。——————我是@流苏师姐 ,2022年考研的小伙伴可以私信我,准备建一个互助小组,帮大家度过迷茫期、互通有无。年底了有点忙,从12月21号起我会时间相对充裕,到时候会集中处理大家的私信。私信请直接发送“2022考研”,就算是报名了,我到时候也会发动态通知大家,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

惨剧馆

学术道德这一课,可否从中小学补起

学术道德这一课,可否从中小学补起毕业季,总有一些有违学术道德的新闻出现。无论是毕业论文抄袭,还是毕业设计引用不当,对于当事人来说轻者声誉受损,重者中断学术生涯,代价巨大,令人惋惜。也许为了奖项,也许为了就业,为何到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在诱惑面前,在压力面前,如何让天平两端持久平衡?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素平认为,这些乱象不断出现,恰恰说明学术道德应该从小建立,从小培养。中小学谈学术道德,不是为时过早从开蒙开始,也许每个学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这里主要谈的是要善于借鉴或模仿。近日,上海市一位考生的中考作文由于改写自考前背诵的“优秀范文”,被阅卷老师判定为“雷同卷”,得了“0分”,给广大师生敲响了警钟。借鉴的边界在哪里?哪些可以直接引用,哪些必须标明出处?申素平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这一课不能缺。小破洞不及时修补,当漏洞越来越大,学生就如同站在悬崖边奔跑。除了引述他人成果,在团队合作和家长帮助方面,如何清晰画定学术道德的红线,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朱煦认为,这都是值得强化的一课。在中小学阶段就谈到学术道德,并不是为时过早。申素平认为,学术道德是道德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它的核心是真实、真诚、守信,是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在中小学阶段,除了诚实做事,学业上诚实是必须的要求。”“很多人认为,学术是高深的学问,只有在大学、研究生阶段或是科研岗位才需要,但这是一个误区,学术不仅指科研,还包括知识的学习。”申素平告诉记者。申素平认为,“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创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互相促进的,因此在知识的学习时期,更要注重学术道德规范。“知识,并不是背下来就好了,要问一问‘这个观点是来自谁的’,能不能不加指出就写出来,一定要做好标注。很多国家都强调研究型学习,我们国家中小学生也经常做一些研究、PPT,找一些资料作论证。这个时候,如何标明出处,指出来源,能不能改编别人的观点,能不能引用别人的话当作自己的?这些问题都要梳理清楚。所以,学术道德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尊重别人的成果也是尊重自己的学习。”申素平这样总结。帮孩子厘清剽窃、引用的概念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它和道德规范是相通的。申素平认为,一些概念应该从小就根植在孩子心里。“比如什么是剽窃?剽窃就是引用别人的观点,没有正确加以标注。比如提交的作业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要把哪些帮助指出来。”她讲到出国留学的学生会“栽”的一些跟头。“因为小组同学在一起商量,所以大家提交的作业总会相似。如果几科作业有交叉重合点,有的‘聪明’孩子会稍微修改一下就同时提交好几份作业。这都是失信的行为,如果不从小做相应的学术道德培养,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犯了错误。”然而,在学习生活中,学生本就需要师生家长的指导,本就需要知识的积累建构。朱煦认为,找到一根泾渭分明的线十分困难。他认为,除了厘清一些概念,还要从评价标准上着手解决。“对于诚实做人做事的行为,我们的评价体系要给予充分肯定。如果一个孩子今天没有完成作业,他只要诚实地讲出自己的原因,就应该得到肯定。”朱煦说,“但在现实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做到这点都很难。反而是那些蒙混过关的孩子,有可能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游离在时而说真话、时而说假话的状态中,这是很令人担心的。”朱煦认为,老师不宜超越孩子的年龄水平和学术水平,一味鼓励“更高更快更强”,这会导致学生们“为了成绩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努力’”。朱煦还谈到了今天中小学教育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思政课的作用。“我观察到,我们的中小学思政教育往往聚焦概念意识,较少从真实的学习生活场景和孩子的行为下功夫。比如说,新闻中报道的一些抄袭、剽窃事件,如果能放到思政课堂上去,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展开充分的讨论,那是多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朱煦告诉记者。创造安全感,让孩子诚实表达朱煦希望,未来的教育是让诚信的孩子从中获益。“不仅是成绩好的孩子能得到最多的掌声,诚信的孩子应该首先得到鼓励。”朱煦说。北京十一学校高三学部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刘伟同样认为,引导学生掌握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他认为,在作业设计上和评价方面,老师大有可为。“当学生在作业中出现大量家长过度参与或是抄袭等现象时,从教师的角度,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批评家长和学生,而是应该反思作业设计是否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诱导了这种不当的参与。”刘伟说。他的办法是转换视角,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作业。“当老师从‘教’的角度去设计作业,学生往往会为了完成而完成。而如果用逆向设计的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先思考通过这个作业,能够达到什么目标、需要哪些支持,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前面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如何激发孩子的内生动力去完成作业,让他在做作业过程中有深度的体验。刘伟举例,学校曾给学生布置过这样的生物作业:要求学生寒假回家走亲访友时,观察亲属间有没有一些共同遗传性状,比如双眼皮、酒窝等,结合课本上的遗传学知识加以分析,做成一个家族遗传性状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学生会觉得好玩,同时对遗传学知识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好的作业就要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真实问题,老师们要注意,让学生搜不到的作业才是好作业,不良的作业本身就在诱发不良的现象。”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的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刘伟说,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问学生,“都听明白了吗?”这时候,大多数情况之下鸦雀无声,因为即使不明白,学生也不好意思说,他担心受到批评。“一个‘都’字,把他排除在大多数同学之外”。刘伟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信息收集办法。“作为老师,你应该让学生在诚实表达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而不是把他们放在‘极个别群体’中。以作业为例,我们经常说作业就是给学生查漏补缺的地方,老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做作业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呈现得完美与否,而在于反映最真实的学习状态。”这就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老师们应该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错误,他们的错误恰恰给了老师反思自己教学的机会。我们要让孩子在安全感中度过学习生活。”刘伟说。诚如专家们所说,学习生活中暴露的错误越多,改正的机会越多。“如果没有解释,缺少宽恕和原谅,那么孩子的未来,可能将在学术失范的悬崖中再进一步。”刘伟最后说。(本报记者 姚晓丹 唐芊尔)【编辑:卞立群】

阎惜姣

名师开讲|数学,就是把好玩的事情玩好

2018-12-29 11:3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隋雪开栏语:近年来,杭州市一直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出“名师乡村工作室”项目,119位名师在乡村建立工作室,通过师徒制、定期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带到乡村,带动各个乡镇10000名以上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让10万名以上乡村学校的学生和城里的孩子同步学习,推动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为此,浙江在线联手杭州市教育局推出“名师示范课——名师乡村工作室优质示范课”系列报道,打造“名师开讲 探索学习的奥秘”短课视频,挖掘不同名师带来的“优质课堂”,使更多乡村教师得到面对面的指导,更多乡村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让教育更公平。进入小学中高年级以后,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加深和学习内容的增加,会有一些孩子开始掉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加严重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近日,记者走进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到数学名师黄升昊的课堂中一探究竟。数学是一个研究关系的学科要善用连接能力,把好玩的事情玩好黄升昊老师这堂分数乘除法的练习课,是小学阶段“数的运算”中最后一块内容。尽管是练习课,却不是一味的闷头解题,而是通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例子,引导孩子们用已有的知识验证新的法则。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黄老师几次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对此,他解释道:“数学是一个研究关系的学科,学习数学,连接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当学习完一个板块的知识后,就要及时地帮学生梳理一些关系。这堂课也是通过“找关系”这类学生容易接受的任务方式,来完成他们算法的沟通。”在黄升昊老师看来,数学是好玩的,学好数学就是“把好玩的事情玩好”。为了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中充分感受数学的“好玩”,黄老师给孩子们出了个题——用四个数组出一个结果尽可能大的算式。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不少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太出乎意料了!这节课直接改变了我对除法的认识,之前我以为都是越除越小,没想到竟然还可以越除越大。”一个孩子说道。“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解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黄升昊说,“在寻找最大结果的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了之前得出的一些规律、方法,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内驱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在自我调整,自我比较,尽可能寻找他心目当中最大的得数,然后我们再把学生得出的情况进行比较,最后集体达成共识,得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得数会最大’的结论。”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就来问别着急教,不妨先看看他题意有没有理解清楚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有一部分孩子会对学数学感到困难。针对该现象,黄升昊老师认为其中原因有很多,“数学学科本身系统性和结构性比较强,新知往往建立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如果说,之前没有扎实的基础,可能会给后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数学学习时,要把课程标准中规定达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做扎实,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当孩子遇到难题做不出,家长应该如何辅导?黄老师建议,不妨先反问孩子,这道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这时候,孩子通常是说不清楚的,原因就是他并没有认真地读题,题意未清就来提问了。这时,提醒孩子多读几遍要求,将题意弄清,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阅读理解是分析解答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还觉得有困难,可以通过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串的形式,化繁为简,步步深入,这样对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也会带来一定的帮助。”黄升昊老师说。此外,面对“奥数热”,黄老师建议,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过深的数学难题。有很多竞赛类题目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去学,如果觉得教材中的内容太简单,孩子又学有余力,并对解答复杂的数学题目颇感兴趣,那么这类孩子学一些奥数也是无妨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学习的兴趣,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黄老师说。黄升昊名师乡村工作室不谈培训论研修,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黄升昊名师乡村工作室在建德设有两处,分别是梅城中心小学和位于建德城区边缘的一所新建学校——建德市月亮湾小学,13名学员都是来自建德当地各个学校的年轻骨干教师。在黄升昊老师看来,开展名师乡村工作室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们谈教育的优质均衡,尤其是在浙江杭州地区,现在面临的困难不是在于校舍漂亮与否,设备多少,更为关键的是优秀教师的培养。通过建立名师乡村工作室,有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以后,带领当地的年轻老师入门,这就很有‘意思’。”黄升昊名师工作室开展活动,很少提“培训”,更多的是“研修”。对于这一点,黄老师有着自己的理解。“研修和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一个是自觉的,一个是被迫的。一个教师的成长,仅仅靠外力是不够的。通过工作室的形式,目的就是变培训为研修,激活教师的内驱力,使之成长起来。而学员的成长,就可以带动身边的同伴,甚至一个区域。”“名师乡村工作室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这种探索不仅可以快速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为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平台,它对当前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黄升昊老师自信地说。名师简介黄升昊,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书记,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春蚕奖、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学科专家组成员,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