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云开启云端“互联网+科研”新模式玄鸟

科研云开启云端“互联网+科研”新模式

据悉:2020年5月11日,《科研云》在哔哩哔哩,百度直播,抖音等直播平台与《中国化学快报》共同举办“新材料新能源主题论坛”。讲座邀请到湖南大学周一歌教授,天津大学许运华教授,天津大学胡适教授进行新材料新能源专题学术公益讲座。2020年5月15日,《科研云》将在哔哩哔哩,抖音等直播平台与《中国化学快报》共同举办“女科学家论坛”。该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王得丽教授组织发起,邀请到中国科技大学余彦教授,重庆大学李莉教授,中山大学李光琴教授,浙江大学陆盈盈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李芳芳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葛君杰教授,中国医科院王俊丽老师进行能源材料专题学术公益讲座。5月17日,在《中国化学快报》创刊30周年之际,《科研云》也将与其再次联合开展系列公益讲座活动。首场报告专题为“绿色与能源催化”,由天津大学张志成教授组织,邀请嘉宾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徐春明院士,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王连洲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王建方教授和天津大学姜忠义教授。截至目前,《科研云》平台陆续已与《中国科学》,《EnergyChem》,《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合作开展了多场学术报告,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强烈关注。在2020年4月25日,《科研云》与中国科学杂志社就联合开展了一场“电催化”专题报告。催化反应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与储存、绿色合成与新物质创造等重要技术领域,在提高化学转化速率、效率和选择性以及实现清洁能源技术的广泛普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王训教授,北京大学郭少军教授,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以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邓德会研究员,吸引了近10万名专业观众的在线观看和广泛讨论。《科研云》系列科学前沿云讲座公益活动由天津大学陈亚楠教授,胡适教授等多位老师发起和组织,能源学人联合参与,清华校友总会生医药学院分会协办,旨在为学术/产业界一线科研/研发人员提供一种了解和交流国际前沿科技的新途径!云端讲座开展至今,已累计邀请到海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开展了50场学术报告,专业听众人数累计超过150万人次。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化学储能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催化,光电器件,柔性器件,超快光谱,电子显微学,3D打印,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科研云用互联网+科研的全新模式将掀起更大范围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多领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把交流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力量。文章转载自“CCTV公益之声”,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克莱尔

中国进入科研黄金时代,通用超算云服务填补算力缺口

“自主创新”是十四五规划献策中呼声最高的关键词之一。而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尤其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将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列为国家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在加强自主创新中,科研R&D经费投入是重要的保障,我国在2018年就已经实现R&D经费总量全球第二,而2019年全国R&D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2.5%,占GDP的2.23%。当前,无论是从十四五规划对自主创新和自主科研的重视,还是全国R&D经费历年增长的投入来看,我国都进入到了科研的“黄金时代”。对于科研来说,超级计算机一直起着关键作用。在2020年6月发布的2020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中,45%的超级计算机来自中国,而未来,中国自主研发的天河三号超级计算机更是将目标直指E级超算。然而,这些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超级计算机虽然在国家重大科研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面向中小规模海量运算的通用和商业计算场景来说就显得大材小用。“尖端超算是‘高精尖’,服务于万核以上的应用,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总经理吴迪在谈到超算的应用之变时表示,“‘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的使命就是更好的服务于通用超算市场,即万核以下计算用户的需求,包括科研、教育、工程设计类等,提高科研效率、降低研发成本,与尖端超算形成互补,让各行各业大中小用户都能用上超算,推动中国数字化经济转型与升级。”在2020年11月发布的2020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排行榜TOP 100中,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A分区荣获TOP 100排行榜第三名,通用CPU算力第一。该中心专注于通用超算市场,特别是通过与戴尔科技等知名IT硬件供应商的紧密合作,把传统超算三到五年的建设周期缩短到三周,满足海量用户对中小微超算的需求,填补社会算力缺口。填补通用算力缺口当前,全社会都在加大对于自主创新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根据统计,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2019年R&D经费投入都超过了500亿元;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6省市的2019年R&D经费投入都超过了1,000亿元。不过,各大企业和城市对于R&D科研经费的投入,很大一部分都投向了服务器等硬件基础设施,这就造成了R&D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不高。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总经理吴迪介绍,传统的超算中心一般都是由政府牵头和投资建设,并且由于其特殊性,这种投入往往是不计成本和回报的。正是因为如此,往往动辄几十亿元的资金投入,却面临缺少市场应用的窘境,并且,大型超算中心还存在着建设周期长,一旦建成也往往意味着机器设备还需要二次更新才能继续提供服务。尖端超算服务的用户大多为行业专家、学者,而通用超算市场中小用户,包括科研、教育、中小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算力需求,面对性价比、资源使用的灵活性和服务质量等诉求,就需要具备市场化、商业化服务能力的超算中心填补通用算力的缺口,这就是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的核心价值。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成立于2011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建,依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建设,由北京北龙超级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北京超算中心以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为总目标,面向科学计算、工业仿真、气象海洋、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应用领域,随需提供超级云计算服务。目前,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总核心数共27万核,服务用户数超过30,000家,可根据用户的计算量、应用程序及业务场景,提供随需供应、不排队、省心省时的高品质VIP计算服务。吴迪强调,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在中国率先推出了超算的云服务化,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帮助很多高校和研究所及时完成了科研任务。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的扩容也不像传统超算那样,而是根据用户需求配备多种型号的计算资源,最核心的A区与戴尔科技合作,采用了“第二代AMD EPYC(霄龙)”处理器,满足海量日常科研用户和企业用户的计算需求,并可随需扩容。吴迪强调,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配置了多个分区,包括最新型号的硬件设备,从而可以更好的适配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科研效率。通用算力背后的技术布局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随需供应,动态扩容”的计算资源和高质量云化计算服务。截止2020年10月,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通用超算算力超过10PFlops,在2020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名第三,通用CPU算力市场排名第一。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于2018年发布超级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国科技云·超算云,2019年启动超级云计算建设模式,2020年实现10PFlops算力。(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A分区)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提供不同的计算资源,目前最大的是A分区,同时还有按核调度的M分区、T分区,存储性能加强的IO分区,面向人工智能用户的17区、19区等,分别分布在北京、辽宁、江西、宁夏、湖北和深圳等地,这既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也是出于就近服务用户的考虑。虽然在北上广等地建设数据中心的难度大成本高,但这里也是国内通用算力的主要市场,需要就近服务这些地区的用户;而在中西部地区布局数据中心,既可以优化成本结构,又可以就近服务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用户。例如,北上广地区的国家超算中心一年的电费就可能达三四千万甚至更高,而将部分数据中心部署在西部,就可以降低一半甚至更多的电费。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以市场化运营,最终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并回馈客户,让客户能够使用普惠的算力,最终应用到产品研发和科学研究,形成良性循环。CPU型号的选择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围绕客户需求。尖端超算建设时考虑的是各方面的均衡,因为超级计算机对于资源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计算、访存、通信和I/O等都要非常出众。而面向广大中小用户时,应用特点是多样性的,用户应用不会同时要求很强的CPU、网络和访存等,例如:计算物理应用为计算密集型,也就是要求CPU扩展性和网络,这种情况下只需要CPU主频适中并搭配高速互联网络即可;但结构强度分析应用为访存密集型,进行有限元分析需要大内存、胖节点的机器,这就需要在相应分区里设置大内存节点。(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A区拓扑图)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设置不同计算资源、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这就演化出了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A分区,A分区采用了基于EPYC Rome处理器的Dell EMC PowerEdge服务器,可提供一个节点两个CPU 64核,对于计算物理第一性原理、气动分析等用户很适合,可以用几个节点组成一个小规模或中等规模的计算任务。而有些用户作业不需要64核,但需要海量作业,例如天文的蒙特卡罗模拟只需要单核计算,但完成一批任务需要成百上千个核,这种海量单核计算就需要定制集群,由此引出了M分区和T分区。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CTO郭宇表示,目前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A分区为3,000个节点、6,000个CPU的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率和成本的平衡,接下来我们会不断地扩容新的分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目前已完成M分区、T分区以及A2分区的建设, A3分区也正在快速建设中,最终的目标就是保障充沛的计算资源,让用户无需排队、随时都有可用的计算资源。而为了保证用户对后端计算资源的无感知——只要将作业提交上来就无需考虑作业是在华北区或是华东区完成,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提供了一整套的作业自动迁移、自动资源匹配等自动运维系统,从而在资源切换上实现了无感知的用户体验。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的算力资源采用超算集群架构,可以提供超过5,000台物理服务器的计算资源,累计超过27万CPU核心;涵盖PB级大容量并行文件系统,全线速、无阻塞的专用计算网络环境,提升了计算速度和扩展性;同时配备有完整、高效、专业的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并行编译开发环境等,支持CPU和加速卡的多种编译环境及应用,包括编译器、调试器、MPI并行开发环境及数学库等。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覆盖各种级别的任务队列管理和调度功能,根据用户需求及应用场景设置不同的优先级别,从而保障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行。TOP 3只是一个开始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A分区成功荣获2020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名第三、通用CPU算力第一,这对于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以及中国的通用超算产业来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至此,中国的超算逐渐形成了三类市场:万核以上的尖端超算,千核左右的通用超算以及单核到千核的行业超算。其中,通用超算以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为代表,行业超算以公有云的超算服务为代表。吴迪强调,对于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来说,其初心并不是为了获得排名,作为一家市场化运营超算中心的最终目的还是提升行业效率、降低行业成本。企业和科技机构逐步从自建转为购买超级云计算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算力,同时也无需维护系统,从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不仅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丰富的软件资源、可信赖的支持团队、定制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可提供随需而用的超算资源,减少计算任务排队,适应多学科应用需求,降低用户资源使用成本,并为大规模复杂技术和商业应用实现提供专业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还提供一对一专属微信群、7×24小时在线服务和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对于一个100节点的中型超算数据中心来说,从项目申报、审批一直到项目建设完成,通常的建设周期是三到五年。而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则将之前的建设周期,缩短到一个季度,再进一步缩短到3周。传统的尖端超算采用的是针对专门应用而研制的计算机,通用超算和行业超算则采用市面已有标准化产品进行搭建,才可能实现灵活、快速、敏捷的云计算服务模式。而与公有云服务商提供的超算服务有所不同,通用超算对硬件的要求更高。郭宇介绍,一般公有云厂商的工作负载峰值、谷值波动非常大,机器运行负载平均是在30%或40%左右;而通用超算的机器一定是7×24小时运行,CPU负载一定达到100%。这造成了对于超算服务器的稳定性、可靠性的高要求,必须要能够持续24小时长时间运行,一旦机器出故障或是CPU、内存有问题,对科研成果造成的损失是无法衡量的。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最后选择与戴尔科技集团合作,是因为戴尔易安信的设备在各方面表现十分均衡,包括稳定性以及与AMD芯片优势的整合等,更重要的是戴尔科技集团供应链体系成熟,能够随时解决中心对于备件的需求。(Dell PowerEdge C6525)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希望获得更快的建设周期,而戴尔科技集团良好的供应链体系能够降低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的运营成本。实际上,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长期以来与戴尔科技集团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除了A分区外,其他部分分区也是与戴尔科技集团合作完成的。特别是戴尔科技通过与服务器产业链上下游的良好供应链关系,例如在AMD等发布新一代芯片时就能马上提供最新、最优的样机产品,这让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能够在第一时间用上最新的技术与产品。除了服务器外,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也广泛采用了戴尔科技集团的网络、存储等多种产品。郭宇还表示,戴尔科技对于数据中心的维护考虑周到,提供了iDRAC等专门的管理工具,对降低维护成本、提高效率都很有帮助。戴尔科技集团高性能计算实验室主任、高性能计算方案架构师凌巍才介绍,戴尔科技的iDRAC软件产品可以远程对服务器进行访问、管理、开机等底层操作,具体实现方法是每台服务器都有一个iDRAC的IP地址;而另一个软件产品OME(OpenManage Enterprise)则搭建了一个Web控制界面,管理员可直接在界面上访问每台服务,而不用一一登录到每一台服务器上,而且,这两款软件产品都有免费提供给客户的版本。通过与戴尔科技这样具有成熟硬件供应链体系,以及完整科技产品与技术的供应商合作,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得以将通用超算的算力普惠给更多的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金风科技作为中国风电事业蓬勃发展的推动者,对于超算的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解决风力发电机叶片的造型设计包括扭向和角度;其次,是风机的选址,要根据风能资源情况以及当地气象一整年的观测数据进行推演;第三,是风力发电厂投产后,向国家电网上报发电量的预测;这些都需要仿真计算。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在深入了解了金风科技的需求后提供了满足其要求的计算平台,金风科技迁移到A分区上,再基于平台开发了业务系统,甚至还把系统开放给产业链上其它风电合作伙伴或者生态里的厂商。总结而言:当前,我国正从加工出口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这就需要大量的计算力,通用超算可谓适逢“天时”;加上“新基建”之火,推动了各地对于超算的需求,这可谓是通用超算的“地利”;而云化服务对于超算的渗透才刚刚开始,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又汇聚了一批从业超过十几年的超算行业专业人员,这为以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为代表的通用超算奠定了坚实的“人和”基础。加上国家加大对于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要求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通用超算云服务势必将在十四五期间走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进而推进中国自主创新的全面提升与遍地开花。(文/宁川)

中国科技云向全国科研机构免费开放资源与服务

新京报讯(记者 樊朔)2月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在新型肺炎疫情期间,该院开发的中国科技云向在病毒传播、快速检测、对症药物、疫苗研制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的全国科研机构免费开放所有资源与服务。中科院官网显示,本次疫情期间,中国科技云开放的资源与服务主要包括:(1)高性能计算、AI计算和数据分析能力;(2)云计算与云存储;(3)基础数据与开源科学软件;(4)支持每家机构利用科技云会召开100方不限时实时在线视频会议,并为每家机构提供100G科技云盘空间。据了解,中国科技云已动态优化传输质量和网络带宽,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提供保障,确保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无障碍访问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相关数据资源,目前系统访问量已达600万余次。此外,中国科技云在曙光国产计算系统上为科技人员的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工作建立了100个节点的专用计算队列,通过虚拟药物筛选平台及独创交互式可视化建模的精确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相关计算寻找有可能的靶标复合物结构,为后续实验阶段的化合物遴选和测试提供指导。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技云目前已汇总了315PF计算资源、150PB存储资源以及数十PB的科学数据资源,集成部署了综合服务平台52个、各类科研软件400余款;主要围绕科技创新全过程,提供网络服务、存储服务、计算服务、数据信息服务、科学软件服务及科研社区服务等9大类云服务。新京报记者 樊朔 校对 杨许丽

莫忘记

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上线使用

7月31日,六盘水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上线使用新闻发布会举行。据了解,为丰富创新要素供给渠道,补强科技服务环节,建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促进项目、资金和人才的有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六盘水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六盘水市科技局委托六盘水师范学院开发了六盘水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该平台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六盘水市科技创新资源,集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形成一个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网络系统,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科研人员“少跑腿”,为全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六盘水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2年来,经过多次调试和运行,功能不断完善,现已满足上线使用要求。平台的基本架构。该平台基本架构可概括为“123”,具体描述为:“1”指在六盘水市建立1个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2”指在六盘水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下设立科技计划管理平台和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其中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又由科技人才信息服务系统、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科技金融服务系统和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系统等构成;“3”指开发3大主要应用模块,包括政事企对接模块、业务管理模块和统计分析模块。平台的基本功能。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的功能主要由科技计划管理平台和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等2个子平台的功能实现。其中,科技计划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科技计划信息线上发布、申报、受理、审核、评审、立项、评估、验收等功能,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全程痕迹化管理,做到全过程透明、可查询、可追溯、可问责。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科技专家数据库管理、各类科技人才库交流展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跟踪管理、科技文献资源归集检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建设管理、各级科技政策搜索、最新科技咨询、科技解读、创业资源数据汇总共享,科技型企业“一站式”金融咨询服务,科技成果库建设、技术需求和供给、科技型企业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数据大集中、管理大集中、业务大集中,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六盘水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的线上使用,仅是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云上服务的开始,未来六盘水市科技局将结合使用实际,强化管理,不断丰富和完善平台各项功能;优化服务,促进全市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定珲编辑 屠琪编审 马刚

棋战

中国科技云2.0上线发布

中国日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阿依别克阿斯哈尔)12月26日,在中科院办公厅等部门的指导下,中国科技云2.0发布会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隆重举行。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中科院院士于贵瑞以及来自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市科委、怀柔区科委、怀柔区经信局、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高技术公司的近百名领导专家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王树志主持。邓麦村在致辞时指出,中国科技云定位于数据与计算融合的新型国家级信息化基础设施,以中科院20多年持续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优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资源及服务的发现、访问、使用、交易与交付一体化云服务。中国科技云2.0上线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云的建设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表示,中科院将始终秉承“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理念,期待与社会各界一起建设完善中国科技云,着力实现中国科技云的服务更加便捷化、资源更加多源化、设施更具安全性、技术更具领先性,把中国科技云打造成为支撑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现的加速器和倍增器。中国科技云在广泛吸纳用户建议、持续演进升级的过程中已逐渐显现出4大特征(一)为科学家量身打造的专有科技云。中国科技云以科研活动为中心,以科研人员的使用习惯为根本导向,在科学数据的存储、传输、计算、分析、应用等各环节提供高效、一体化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为科学家基于大数据与大计算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海量资源汇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中国科技云持续开放汇聚国内外优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目前,已实现315P计算资源、150P存储资源以及PB级科学数据资源的汇聚和服务,集成综合平台52个、各类科研软件409款,可提供网络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数据信息等9大类典型云服务。门户系统实现了资源服务的注册管理与动态发布,为用户提供在线申请、即开即用、按需扩展的柔性云服务,用户群体可覆盖前沿与交叉、能源、海洋、生命与健康等多个学科领域。(三)全球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和媒介。我国科学家基于中国科技云前期工作基础,开创性的提出建立全球开放科学云的倡议,得到多区域科学云平台的广泛支持。目前,中国科技云正在积极推进与欧洲网格基础设施(EGI)、欧洲科研网(GEANT)等代表着欧洲开放科学云核心基础设施的机构及美国全球科研交换中心的深入合作,启动多边先导计划,共同开展技术、运行与政策研究,积极推进全球开放科学云建设。(四)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性设施。中国科技云以重大应用为牵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已服务于“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空间科学”等先导专项,以及FAST、LHASSO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支撑了一系列超级计算、科学数据、人工智能和跨洲际的科学数据传输等工作,在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于贵瑞在院士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科技云在实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网络“数字孪生”方面的应用情况,从生态环境研究的角度论述了中国科技云对科研活动的价值和影响,并提出基于中国科技云构建面向生态科学研究的“生态科学云”的构想。为进一步推进科研应用的部署,发挥中国科技云服务科技创新的特色,发布会启动了“中国科技云2020应用推进计划”,该计划将通过公开征集与择优遴选等方式,为有重大产出的科研项目免费提供840万机时的CPU计算资源、160万机时的GPU计算资源、1000台云服务器以及10PB的云备份资源,累计价值达2800万元人民币。首批入选该计划的是来自天文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能源以及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领域的6个重点应用。廖方宇代表中国科技云项目牵头单位,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中国科技云建设给予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国科技云2.0上线发布是中国科技云一个新的开始,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将继续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服务科技创新“专有云”的定位,广泛吸收用户建议,不断迭代提升,让中国科技云更加契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坚持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开放汇聚国内外优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不断提升中国科技云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来源:网络

筱原

聚焦高校科研,优刻得在全行业首次推出“启慧科研云”

云计算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利用技术实力满足传统行业的上云需求,成为云计算厂商的重要发力点。近日,技术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优刻得率先推出全行业首个为高校科研打造的“启慧科研云”。 启慧科研云从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三个阶段入手,帮助高校科研实现超级算力获取,数据管理,大数据协同,以及算法增值服务。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兴起,高校科研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高校科研效率,加速科研成果产出,是科研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针对这些痛点,优刻得启慧科研云具备了四项能力:第一,自由弹性的超算能力。在云端部署大量具备弹性扩容和随取随用特性的超算云主机,帮助科研项目在启动之初,就能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算力,从而降低昂贵的前期投入成本,以及简化大量繁杂的部署工作,降低传统科研项目在启动之初投入的成本。第二,大数据的超级协同能力。为了降低高校科研进行过程中跨学科、跨区域、跨任务的数据协同管理难题,启慧科研云预置了大数据协同组件,通过大数据超级协同能力,帮助提升科研过程中的多方协同效率。第三,超级弹性的科研能力。优刻得创新研发的UCloudStack轻量级私有云也被应用在启慧科研云中。科研团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三步操作,就能从一台超运算主机扩容伸缩到几百台规模。让科研工作者从搭建基础架构的底层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回归科研本身。第四,创建创新算法生态。优刻得在启慧科研云上创新了算法生态的基础支撑能力,预置了30多种算法,覆盖高校科研任务几大方向对算法的基础要求。未来,启慧科研云将积累更多算法,形成算法超市生态,做到课题组师生无需懂计算机编程,实现对算法的随选随用。目前,启慧科研云已经与同济大学电信学院合作,共同打造了AI+X 算法聚合池云平台,可支撑同济大学40多个专业大类的科研任务的开展。同时,启慧科研云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合作打造“水杉在线”—— 集教学、实训和科研为一体的全数字化平台。目前,已有20多门课程完整、平稳地运行在“水杉在线”之上。同时,在今年疫情期间,启慧科研云为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提供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库镜像数据存储,为防疫、抗疫贡献力量。优刻得是一家中立、安全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是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云计算厂商,自研的快杰云主机性能全球排行第一位,同时,也是国内云计算厂商中为数不多的拥有底层算法自研能力的公司之一。科研领域是优刻得重点关注领域,包括这次推出的科研云在内,旗下一系列优质云计算产品为智慧教育构建更多新应用场景。

毕业祭

中科院:中国科技云是“全球合作的云”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院士17日表示,经过多年持续建设,中国科技云已初步显现出“服务科研创新的专有云”“一朵开放的云”“全球合作的云”三大特征。中科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当天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李树深发布中国科技云建设进展情况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科院2017年12月启动建设的中国科技云,定位于数据与计算融合的新型国家级信息化基础设施,以中科院20余年来持续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为基础,致力于汇聚中外优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资源及服务的发现、访问、使用、交易与交付一体化云服务。李树深指出,在“全球合作的云”特征方面,面向国际重大科技合作及国家战略需求,中国科学家基于中国科技云前期工作基础,开创性提出建立“全球开放科学云”的倡议,得到全球多区域科学云平台的广泛支持。目前,中国科技云正积极推进与欧洲网格基础设施(EGI)、欧洲科研网(GEANT)及美国全球科研网络交换中心等深化合作,启动多边先导计划,积极推进全球开放科学云建设,支撑中国发起和组织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据李树深介绍,中科院持续推进中国科技云建设,2019年12月下旬中国科技云2.0成功上线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云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总体来看,中国科技云目前基本实现高速科研网络、海量数据存储、大规模计算分析、科学数据与信息资源、科研软件资源等的全面整合集成与云化,为中外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易用的云服务。中国科技云用户群体已覆盖前沿与交叉、能源、海洋、生命与健康等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已服务于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空间科学等中科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以及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SSO)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一系列超级计算、科学数据、人工智能和跨洲际的科学数据传输等工作。中国科技云还启动2020应用推进计划,目前已启动支持FAST仙女座大型漩涡星系中的脉冲星搜寻、人工智能深度挖掘宏基因组功能信息、高精度环境大气感知与智慧云预测系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与工程数据库等重点创新应用。(完)

义利

正式上线!“天府科技云服务”来了

天府科技云服务来了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目前全市已有科技工作者6143名注册企事业单位665家入驻平台数量均为全省第二说了这么多这个平台啥子来头嘛该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科技(科普)供需智能匹配、精准对接从而发挥科技工作者作为“第一资源”的强大动力助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小编听说,“天府科技云服务”一共具有六大功能。一是科技服务智能精准供给。平台将广大科技工作者(团队)上传的其擅长的技术、技能、创意等“科技所能”,与广大企事业单位上传的其“科技所需”实现智能匹配、精准对接、力争促成合作,搭建自主、便捷、广阔的科技服务交易渠道。二是科研成果智能精准转化。平台将广大科技工作者(团队)发布的待转化科研成果,向全省有潜在需求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邀约;同时将广大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其需要的科研成果,向全省有科研承接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团队)进行广泛邀约,推进有意愿的响应者进行对接洽谈,积极促成合作,努力推进以此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科研项目智能精准承接。平台将广大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其需要破解的技术难题,向有潜在承接服务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团队)进行邀约,促进与有意愿的响应者对接洽谈、达成合作,努力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其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四是科普服务智能精准畅达。平台广泛汇聚权威科普资源,精准标识群众科普需求,向群众智能匹配、精准推送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知识,实现“智慧科普、精准科普、直达科普”目标。五是应急科技救助与服务。“天府科技云”在紧急状态下突出“应急”“救助”“服务”功能,实现快速反应、有效应对、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风险挑战。六是应急科普服务。“天府科技云”建立应急科普资源库和应急事件触发机制,实现突发、热点事件应急科普智能触发,应急科普资源智能匹配,多种渠道向需求群众精准送达,及时响应公众应急科普需求。说了这么多咋个用嘛“天府科技云服务”于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正式上线记者 | 叶斌 编辑 | 肖曦 责编 | 汪巧编审 | 姜颖 值班副总编辑 | 张 磊

可玛猫

华为云Cloud for Good:让技术融入科研,让科研普惠社会

随着5G、云、AI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新技术实现智能化转型和升级,科技为本的科研产业更是如此,因为无论是数据量的爆发,还是AI算力的稀缺,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科研产业在提高效率、数据分析、数据实时分享等方面的进步。日前,在“上海·选择不凡 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上,华为云与上海各科研单位举办了“Cloud for Good:技术赋能未来科研”的圆桌论坛,共同探讨了如何用“5G+云+AI”等技术帮助科研产业发展,让技术融入科研,让科研普惠社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风云三号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主任设计师顾明剑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广勇博士,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刘海涛博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IT中心副主任楚朋志博士在论坛上进行了分享。在遥感科研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携手华为云,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致力于在华为云上建设遥感科研平台,将海量的遥感数据,开放给国内外科研人员使用,形成一个开放、高效的遥感科研服务平台和大气遥感学术圈。顾明剑博士指出,气象卫星数据正在通过云发挥更大的科研价值。例如,科研人员利用云与AI技术提高算法研究的效率和准确度,海量的气象遥感数据在通过云服务器加速,算力能力提升后,科研人员不再为数据的下载、处理而耗费大量时间,而能更专注于算法的研究,最大化的利用好遥感数据。同时,云让更多气象、环境保护相关的单位、企业及时获得科研领域第一手数据,从而为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提供更准确的气象预报和应急信息。在基因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使用华为云的AI、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效率。比如在基因领域的“多维组学”数据分析,致力于在华为云上实现分析流程的封装和自动化,加速分析过程;同时,基于AI框架的“多维组学”数据整合新算法,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挖掘。郑广勇博士介绍,在“BT+IT”(生物科技+信息科技)时代,借助华为云可以让生物医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快速形成智能化的数据分析方案,提升分析效率和准确度,实现精准医疗,帮助更多人获得健康。在医疗健康领域,刘海涛博士介绍,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与华为云合作构建医学AI平台,支撑医生在全国开展无症状人群胃癌筛查,并对早期胃癌及胃癌高危患者进行全程健康管理,实现胃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平台已就目前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无症状风险人群5万多人进行了筛查,筛查出2万多人的疾病患者,包括170多例早期癌症患者,相当于帮助挽救了170多个个人和家庭。平台目前的早诊率近7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人群、经济可行的胃癌高危人群风险预测模型。在高校教育领域,楚朋志博士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为云在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以及AI领域进行合作,开设了课程,方便学生学习和实践。比如在AI领域,学生通过华为云ModelArts、HiLens、Atlas等终端和云端的资源,可以快速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解决面临的问题。交大通过与华为云合作,能持续降低AI教育的门槛,把AI技术推广起来。不仅交大,其他地区的学校也在效仿这种模式,最终,华为云实现了AI行业普惠,各大学校则实现了AI教育普惠。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华为云提出“Cloud for Good”的理念,希望用技术的力量,帮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创造不凡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已经走过18站,华为云Cloud for Good也从未停下脚步——在深圳,携手医疗企业发起“理性献血 科学用血”行动倡议;在成都,成立川藏“百千万”云大物智人才发展计划;在苏州,与伙伴合作实现污染防治,守护绿水青山;在广州,发布广东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上云扶植计划;在厦门,联合厦门市卫健委等发起建设智慧医疗联合行动;在重庆、西安、昆明、合肥,联合高校推出鲲鹏人才培养计划;在武汉,联合企业推动基因行业信息化建设,造福人类健康。助力科研创新,是华为云践行Cloud for Good理念的一个缩影,未来,华为云将把自身的技术分享给更多的科研机构,进一步降低5G、云、AI等新兴技术获取的门槛,让科研成果更快地转换成产品和服务,普惠更多的人群。

长恨歌

中国科技云2.0版宣布正式上线

央广网北京12月27日消息(记者朱敏)中国科技云2.0版26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宣布正式上线,该平台将在科学数据的存储、传输、计算、分析、应用等环节,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提供有力支撑。中科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当天表示,中国科技云定位于数据与计算融合的新型国家级信息化基础设施,以中科院20多年持续建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为基础,汇聚国内外优秀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资源及服务的发现、访问、使用、交易与交付一体化云服务。中国科技云2.0上线发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云的建设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进一步推进科研应用的部署,发挥中国科技云服务科技创新的特色,发布会启动了“中国科技云2020应用推进计划”,该计划将通过公开征集与择优遴选等方式,为有重大产出的科研项目免费提供840万机时的CPU计算资源、160万机时的GPU计算资源、1000台云服务器以及10PB的云备份资源,累计价值达2800万元人民币。首批入选该计划的是来自天文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能源以及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领域的6个重点应用。2018年4月,1.0版的中国科技云门户上线。如今一年多过去,中国科技云在吸纳用户建议过程中持续演进升级。此次上线的2.0版本已实现315PB计算资源、150PB存储资源以及PB级科学数据资源的汇聚和服务。1PB的存储容量,就相当于500至1000元人们日常使用的TB级超大容量移动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