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想只谈兴趣就从事科研,说明你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不合格的风起北方

想只谈兴趣就从事科研,说明你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不合格的

前几天一位同学找我谈心,说到他现在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感兴趣,从而对自己的整个科研生涯都不抱有任何的信心。相信有这种心态的同学不在少数,因为从本科生跨越到研究生,甚至从硕士生跨越到博士生,都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研究课题不是自己兴趣所在的情况。不过我想说的是,兴趣虽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把兴趣挂在嘴上,放在心里,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尤其是一些经历过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博士研究生,如果还保持着这种心态,那么可以说明你经历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不合格的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随心所欲?拿我自己来说,我高中时曾经拿过化学竞赛二等奖(省级赛区)、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三等奖,由此可见我的兴趣完全集中在生物、化学方向。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争取在有生之年搞个大新闻,比如拿个诺贝尔奖什么的(当然这些属于年幼时的白日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动手实践,对于物理、数学之类的依靠公式推导的学科,我是完全不感兴趣的。不过高考时能完全按照自己兴趣选专业的大佬又有多少?我当时如果学医,只能上比较差的医学院。虽然我家是民主集中制,但是老爹老娘两个反对意见,我没能报考医学院。至于化学,也是两个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担心实验爆炸、有机中毒之类的。所以最终,我只能跟老爹老娘妥协,选了一个自己勉强能接受的专业——车辆工程。这是个传统工科专业,所学的内容既有公式推导,又有动手实践。在东北大学读本科时,我的分数反映了自己的兴趣,机械制图、工程训练之类公式推导较少、动手实践较多的学科,我都拿了比较高的分数,而自动控制原理、高等数学之类公式推导较多、动手实践较少的学科,我的分数都很一般,也就保证了没有挂科。不过我在本科时还是找到了新的兴趣点,计算机编程。这玩意儿编译了就能运行,虽然也需要搞一些公式推导,但是毕竟能做出来看得见的东西。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我的C语言当时考了99分,差一分可能是老师怕我骄傲。在最后做毕业设计时,我自己用C写了几个计算行星齿轮参数的小程序,大幅度地提高了完成毕业设计的效率。所以我在保研到一个偏理论的研究方向时,放弃了保研资格。这个选择当时遭到了老爹老娘的激烈反对,所幸我当时离家颇远,才没有受到影响。放弃保研之后,我就想着选择一个可以搞计算机编程的方向考研。直接跨考计算机,我有点怵那些计算机原理,所以决定还是选一个既能利用本科知识,又能满足我兴趣的课题组。考虑到北京科技大学在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的出色表现,我报考了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无人驾驶,这是计算机技术在车辆工程中最为前沿的应用。读研之后,我很快发现自己还是没有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导师觉得我自动控制方面的基础颇为扎实,安排我做路径跟踪控制。说实话我当时完全是懵的,而且至今也不知道导师为什么会觉得我在自动控制方面有天赋。更令人沮丧的是导师觉得我代码能力水的一批,这点我倒是不难理解,毕竟我导师的本、硕、博都是计算机出身,代码能力不甩我几条街都说不过去。所以我很凄惨地进入了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刚一开始,我对研究理论还是很抵触的。而且课题组在我之前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控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PID、纯跟踪这种水平,我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参考资料也十分缺乏,只能直接硬吃国外的SCI论文,过程相当痛苦,以至于我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不过我这人还是比较坚强,不太甘心放弃。在啃纯理论被崩了几颗大牙之后,我决定转换一下思路。既然我对纯粹的理论研究不感兴趣,我就开始从我感兴趣的方向入手。搞不懂控制方法原理,我可以先一个仿真环境不是。搭仿真环境当然也有很多困难,不过这种困难多数还是能够通过求助互联网解决。依靠这个渠道,我还摸索到了我们这行的神书——《无人驾驶车辆模型预测控制》,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至今都很经典。后面的故事就很简单了,搭好环境之后,通过这儿改改那儿看看,我居然搞懂了模型预测控制的理论。然后通过不断地折腾仿真系统,又搞出了不少幺蛾子。随着这些幺蛾子被一一解决,我既获得了游戏通关一样的快乐,又获得了一些虽然水平不高,但是数量还算不少的科研成果。而时间走到现在,我发现折腾仿真系统,搞出幺蛾子,再解决幺蛾子,居然成了我的兴趣,几天不折腾折腾,还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所以一路走来,我最终没有逃脱自己原来并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但是我在自己原来并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结合我的经验,我认为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不应该奢望自己的研究方向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如果研究方向和兴趣完全符合,那是幸运儿,是天选之子。但是对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最初只是工作,他们本身最初的兴趣,可能和这些研究方向风马牛不相及。只是对于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工作最终应该成为他们的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等着老师帮忙培养兴趣,但是当我们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时候,还要求导师帮我们培养兴趣,或者要求研究课题必须符合兴趣,也有点太过巨婴了吧。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白国星

神气

尤里卡正式推出初中生科研项目 培养学术兴趣和热情

近些年,大学本科生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的现象越来越多,参与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学术会议、研讨论坛、或者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等等。其实,还有一部分人高中就利用假期参加尤里卡科研项目,通过和美国顶尖名校教授一起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提升学术水平。2017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尤里卡高中科研项目(Eureka Research Program)是专为本科生和高中生量身定制的暑期线上科研项目(全英文授课教学),因为注重研究课题的精心设计,很好的结合了学术性和趣味性,所以在短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很多学术突出、思维活跃的学生参加。今年暑期,尤里卡科研项目会开展“尤里卡初中科研项目”,它秉承着尤里卡“严谨又好玩”的宗旨,将学术性和趣味性作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之前项目不同的是,初中生年龄比较小,对他们来说,现在就培养对未来科研的兴趣,似乎有点遥远。毕竟很多人这个时候其实对学术研究是完全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科研项目。正是因为如此,初中生项目的课程设置和导师配置是最理想的辅助。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导师将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在某一领域的某一课题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从全貌到分支,让学生对此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认知,培养学术兴趣和热情。同时,导师也会分享他们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的收获,为初中生们指引未来道路的方向。在尤里卡初中生科研项目中,每一个课题都配备了来自美国顶尖大学的博士授课导师1名、美国顶尖大学或文理学院的助教1名、负责跟踪进度的尤里卡项目管理老师1名、课程全面束后的学术规划老师1名,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强有力的保障。在项目结束后,导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完成的论文给出成绩,并出具书面的表现评估报告。也就是说,参加“尤里卡初中生科研项目”,能够得到学术启蒙,并且在导师的全程引领和解惑,能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极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个人阅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对于希望申请美国的高中、暑期项目的学生来说,“尤里卡初中生科研项目”无疑是一个好选择,参加后,可以收获到独一无二的学术和科研经历。同时,在进入高中后,不论是美高还是国内高中,学生都可以将尤里卡的经历和收获在面试和申请文书中呈现,极大增强在同龄申请者中的竞争力。在未来,尤里卡科研也将不断发展,尽可能的帮助更多对科研有兴趣的人。

日中穴杯

考研面试中,如何让导师相信你具有学术研究的能力和兴趣?

导语:考研面试中,如何让导师相信你具有学术研究的能力和兴趣?进入面试间,会看到很多的老师在面对着你,此时不用慌张,面带微笑问好即可,这会让老师有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如果带了简历,直接发给各位老师,然后到位置上做好,环顾一圈,和老师做一个短暂的目光交流。在自我介绍中,说明自己的身份,包括本科学校和专业等,应当重点突出自己的科研经历,实践经历和获奖情况,以及读研的计划等。英语问题基本就那些,比如为什么考研、为什么跨专业、为什么考这所学校、对本专业有什么理解等等。老师们的问题都会从学生的自我介绍或者简历中寻找,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自己要掌握并且完全真实,不能瞎编乱造,如果被问到回答不出来可能会被扣分。还有老师问我,你既然对这个专业感兴趣了,那你为之做过什么努力,其实这个问题应该答你做过的实践啊,看过的书之类的,我脑子不知道怎么断片了,我说“我考研了呀~”有可能是面试发挥不尽人意,亦或者资历各方面平淡无奇,没能获得导师的芳心,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听说复试的时候老师如果看上某位同学,会通过给很多面试分的方式尽量保证他不被刷)。现阶段有自己的科研设想了吗?复试除了专业课,还需要有对自己的科研设想的勾勒,因为你是一个准研究生啦。科研设想这个问题还是在考察你的学术能力,所以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首先,你可以了解一下目标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写一份研究计划书。计划书大致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特色、进程计划这些内容。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留言评论哦~还可以点赞,收藏,分享给身边的好朋友。多关注体育趴课,每天同一时间与你,聊人生,聊理想。想了解更多考研资讯内容可以关注师姐呀。

决之则泣

研究兴趣从实验结果而来。安德森教授纪念会上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他的研究兴趣永远是由实验结果而非数学结构的美妙触发的,这一点跟狄拉克和杨振宁有所不同。撰文|戴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系讲座教授)7月23日凌晨,我在线参加了ICAM年会上的纪念菲尔·安德森教授(Philip Warren Anderson,1923.12.13-2020.3.29)的专场研讨会,来自佐治亚理工的Andrew Zangwill教授做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报告,带着大家回顾了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无比精彩的科学生涯。刚刚离世的安德森教授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荣休教授,他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凝聚态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对我来说感触最深的,就是菲尔的研究兴趣永远是由实验结果而非数学结构的美妙触发的,这一点跟狄拉克和杨振宁有所不同。上世纪50年代,他到贝尔实验室以后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如何从理论上描述反铁磁体材料及其相变,在研究中,他提出超交换和自发对称破缺的概念。然后他的兴趣转到无序电子体系,其背景就是如何通过掺杂使得半导体导电的实验问题。50年代末,他的兴趣转到超导体,从研究超导体的集体激发模式到发现Anderson-Higgs机制,再从超导体的相位涨落到约瑟夫森隧道效应,其背后都是重要的实验物理学问题。70年代开始,他的主要兴趣又回到磁学,这次他受到材料学家Matthias的影响。当时Matthias制备了一系列磁性金属和非磁性金属形成的合金材料,他请菲尔考虑一个非常现实的实验问题,就是这些合金有没有磁性,如果有磁性如何给出理论描述?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菲尔提出了安德森模型和解决Kondo问题的关键思想——重整化。通过对这类体系的思考,他又产生了自旋液体的想法,也就是共振价键态(RVB)。菲尔的学术生涯最后面对的问题,就是铜基高温超导体系的机理问题,这对他来说就好比是游戏打到最后一关跳将出来的超级大Boss。面对这个由实验物理学家提出的艰巨挑战,菲尔又一次早早地交卷了,他给出的答案跟常规超导体的BCS理论完全不同,是基于掺杂共振价键态的全新超导理论。虽然说菲尔后来对自己提出的这一理论发生过动摇,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最初的想法。也许有些同学会有不同意见,但我的看法是,这就是解释高温超导机理的正确理论,也是他伟大的学术生涯里最后的高峰。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个报告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些片段。图0: 安德森教授的肖像画。作者是我的好朋友Titus Neupert,目前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任教。这幅画是他2015年在普林斯顿担任博士后期间所做,此后一直挂在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Jadwin Hall的走廊墙上。Zangwill教授把此画作为这次演讲的PPT封面。(本肖像画的版权由Titus Neupert博士所有)图1: 菲尔·安德森教授对凝聚态物理思想的贡献。满满的一屏,几乎就是整个凝聚态物理的发展史。图2:菲尔·安德森教授的童年在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度过。图3:安德森教授在哈佛取得博士学位,那一年哈佛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的学生中有十一位选择了Schwinger作为导师,只有菲尔选择师从Van Vleck教授研究量子化学。正是这位Van Vleck教授提出了满壳层原(离)子的Van Vleck顺磁性,而2010年我们把Van Vleck教授的理论推广到固体系统,建立了描述磁性掺杂拓扑绝缘体中铁磁性的“Van Vleck机制”。图4:菲尔·安德森教授的博士论文《关于NH3分子微波吸收谱的线宽问题研究》。图5:菲尔·安德森教授第一次在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上作邀请报告,那一年他27岁。在我认识的朋友中,第一次做三月会议邀请报告时的年龄比菲尔小的只有一位。图6:菲尔·安德森教授最推崇的凝聚态理论研究范式,就是从对实际材料体系的深刻理解出发,提炼出最简单的模型,安德森模型、安德森局域化、共振价键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图7:1993年菲尔在美国国会关于超级对撞机建设的听证会上,与温伯格教授各执一词。如今看来,按照Zangwill教授的说法,两位大物理学家都言重了,粒子物理学家至今还有许多问题可做,美国的高能物理也没有“死亡”。图8:菲尔总结了四条他对科学的深刻理解。关于第一点,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少数人掌握真理”的观点。关于第二点,我很遗憾没能有机会问问他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关于第三点,我能想到的例子就是“幸存者偏差”问题。而关于最后一点的深刻思考将超越实证科学的范畴而走向某种先验的、近乎神学的观念。图9: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1954年菲尔·安德森教授在东京大学久保亮五教授的研究组里进行了半年的学术休假,回美国之前,菲尔送给久保教授一盆花,叫做“Japanese quince”, (中文似乎称作刺梅)。久保教授把它移植到自己家的后院里。这盆象征着日美两国科学家友谊的花每年都开得很好,上图的右上角就是久保教授的小女儿去年三月拍的刺梅花开的美景。到了今年三月,这株植物突然就枯死了,而在短短一个多星期之后就传来了安德森教授过世的噩耗。也许,正如《红楼梦》里黛玉说的,人世间致美之物都是通灵性的吧。最后,大家如果对这个精彩的报告有兴趣,可前往“返朴”微博观看录像。

绞肉机

对科研有兴趣,读研时发3篇SCI,但我最后还是放弃了读博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一无是处今年,国家对硕士又扩招了,很多人开始慌了,难道硕士也要越来越不“值钱”了吗?现在本科毕业之后,又有一大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这其中有想继续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纯粹是为了提高学历。当初选择直博的人目标很明确,直接读完博士。那么还有一部分人,硕士期间没有转为博士,处境很尴尬,硕士毕业之后到底继续读博还是去工作?笔者是一名毕业生,在硕士期间也是尽心尽力,完成了3篇SCI论文。之前也是对科研充满兴趣,一心想要读博,由于英语成绩不够不能选择转博,所以只能考虑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去读普博。但是,在临近毕业,仔细思考和选择之后,发现自己对于研究并没有特别执着,所以我放弃了读博,而是去选择工作。我的心路历程应该和很多人一样,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一一剖析,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当然了,我也呼吁那些励志在科研路上有所建树的人,一定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深造!一、普博学制问题以前普博学制一般是3年,但是近年来很多学校普遍改了,原则上普博的学制为4年起。下图是2020年西湖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上说明的学制。假如硕士毕业之后,继续攻读博士,顺利毕业的话也得4年,算下来比那些读直博的人多了两年时间,而我们通过身边的博士也了解到,大多数博士是很难按时毕业的,所以说学制时长上成为了压力。俗话说“三十而立”,从本科开始到博士结束,十多年时间用完了,年龄也是接近30甚至超过,这也是广大博士生承受的一个压力。所以在读博之前需要预判今后的发展,对自己的人生做好长远的规划。二、博士收入问题博士在读期间,补助收入也是比较低的。博士的收入主要由学校补助和导师补助构成,全国高校一般平均在4000左右。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主要是帮助导师做项目,实验室搞科研,很难接触其他的,所以广大的博士生并没有额外的收入。遇到比较抠门的导师,收入可能更惨,那么也就是说在博士读完之后,几乎是没有任何余额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之后的住房等等一系列的压力。此外,我们也关注到一个现象,很多单位除了一些特殊的岗位,对于招收博士和硕士的工资待遇差别不大(不包括一些特殊专业)。那么,在硕士毕业之后,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努力发展,相信收获会更大。三、博士毕业出路很多人之前的想法是博士毕业之后去高校,第一个问题:985、211等较好的高校对于博士招收条件较为苛刻,不仅要求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一般还需要有博士后和海外经历,那么博士毕业之后还需要继续历练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第二个问题:20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后一年,从之前的文件中获悉,高校可能取消事业编制,采取合同聘用制度,这也是一个闹的沸沸扬扬的话题,那么对于之前规划想要进入高校获得“铁饭碗”工作的博士们,是一个晴天霹雳。所以需要重新对自己的人生路进行规划。除了进入高校,那么还有进入公司,我们之前也提到了,对于某些专业,硕士和博士待遇没有多少差别,那么在读博没有接触社会的这几年,那些很早就进入工作的硕士生已经很了解规则了,所以所得不偿失。最后就是博士创业,有很小一部分人选择这个出路,成功者寥寥无几。 总之,在硕士毕业之前,需要深刻的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与命运,但是一个选择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生,说的俗气一点,我们需要选择哪个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了,过自己想过的人生,成就最好的生活是最终的目的。

七情

富兰克林热爱生活,更热爱科学,他对世界充满了热情和研究兴趣

富兰克林热爱生活,更热爱科学,他对斑斓的五彩世界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研究兴趣。虽然生活并没有给他提供很多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和机会,但是,富兰克林善于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哪怕在繁忙的商业、社会活动中,他也总能想方设法挤出点时间,探索研究他所热爱的大自然。早在20岁时从伦敦返回费城的海途中,他就对所观察到的大气的突然变化,海豚身体颜色、光泽的变换等做过准确的记述。富兰克林还曾经非常细致地观察过蚂蚁。1748年,富兰克林把他观察到的蚂蚁的一些情况,告诉了一位瑞典生物学家。富兰克林认为,在蚂蚁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交谈的东西。当然他不是随口乱说,他还为此专门进行了实验。富兰克林最早感觉到,农村的农业资源不应被浪费。富兰克林还第一次把农业当做一门科学看待。他认为,农业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和商业一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正是有了把农业当做科学的认识,富兰克林敦促自己所创办的学院,专门开设农业课程,讲授种植和园艺。另外,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这第一阶段,富兰克林还接近完全地观察和记述了一场旋风发生的情况。后来又发明了新式取暖炉,还做了一次堪与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媲美的关于气候现象的观察,同时他还对空气和光进行了研究和思考1752年4月23日,富兰克林在给卡德瓦拉德·科尔登的信中,就曾专门谈到了空气和光。富兰克林认为传统的光的粒子说,不一定是正确的。他认为光也可以是流动的波。富兰克林说:“假定宇宙空间充满着一种微妙的有弹性的流质,当它静止时,是看不见的,但它的震颤则影响到了眼睛的视觉,如同空气的震动影响耳朵这种器官一样。”也许富兰克林受到了当时一些前卫科学家提出的光波学说影响,但是富兰克林敢于对前人观点进行质疑的思想本身,就是值得钦佩的。富兰克林的研究领域是多方面的,他还制作过医学器械。有一年,富兰克林的哥哥约翰病了,需要进行导尿,而医院里还没有弹性的导尿管,所以病人导尿成了很大的问题。富兰克林通过思考,为他在波士顿的哥哥,制作了美洲医学史上第一根很有弹性的导尿管。当时富兰克林首先自己思考和设计好,然后专门跑到了一个银匠那里,坐在那里指点着银匠进行制作,直至完工。富兰克林高兴地把导尿管寄给了他哥哥。就是在这百忙中,富兰克林的敏锐的眼光,依旧不断地观察着在他周围发生的事物。例如,1767年他在荷兰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说,货船在浅水里的航速,要比在深水里慢得多。他回到伦敦后,请教了一些泰晤士河上的船夫,是否有这样的感觉。船夫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过他们对河水深浅跟船速的比例,说法不一。以后,富兰克林每当乘船的时候,总细心地观察。他发现货船在水里航行时,必须排开和船底浸入水里同样容积的水,才能前进。而这受排挤的水,又必须擦过船的两侧,奔向船的后面。因此,货船如果在深水中航行,由于水的浮力大,船底和水的接触面小,划船的只要略花一些力气,就能使它飞速前进。而航行在浅水里的船,因为水的浮力小,扩大了水和船底的接触面从而增加了船只前进时的排水量,这样划船的人就得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它前进。弄清了这个道理,富兰克林就着手改进货运的装载方法。他建议装运货物时,船尾上的负荷相应地要比船首重,使船首翘起来,减少它和水的接触面,这样行驶在浅水里的货船,也能迅速航行了。富兰克林从来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更不满足于自己的知识,他老抱怨自己没有把数学学好,以致他在考虑问题时经常遇到“此路不通”的路标,不能像其他科学家那样“通行无阻”。一旦发现别人的实验结果跟他的理论有矛盾时,富兰克林总是怀着感激的心情,谦虚而又细心地一一核对。如果发现自己的理论错了,立刻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他积累很多资料,做出了不少的假设。这些假设,只要对科学有用处,对人类有贡献,不管谁拿去应用了,因而获得荣誉,他从不计较。富兰克林的兴趣是广泛的,尤其是为了争取美洲独立,出使欧洲各国那段时期,他有机会接触那里科学界的著名人士,如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等。他和他们交换意见,不懂的地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因此受到人们的尊敬。他曾建议美洲植桑养蚕,像中国人那样用丝绸代替毛料和麻布。因为牧羊和种麻都需占用土地,而桑树则可以栽在宅边或路旁,既可美化家园,又可使过路的人在桑树下歇足乘凉。最主要的是,蚕儿自由自在地在桑树上成长,到一定的时候,人们只要把蚕茧收集起来就行了。他这里指的,多半是中国的柞蚕。富兰克林还把中国产的大黄种子,寄给在美洲的生物学家。这不是说美洲没有大黄,只因美洲的大黄仅供人欣赏,中国的大黄却是一种很好的药物,可以医治便秘、口疮等疾病。1772年,富兰克林已年逾花甲,虽然有更多的公务需要他去完成,可是他依旧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经常忙里偷闲,阅读各种书籍,答复朋友们的来信,起草讲稿。他也和其他上了年纪的近视眼老人一样,在看较近的东西的时候,得把眼镜摘下,而看远处又得把它戴上。富兰克林很快就想出了一个解决这种困难的好办法:他设计了一种近视镜和老花镜合在一个镜片上的双光眼镜。这样一来,使用这种眼镜的人,不论看远或是看近,只要移动自己的眼睛,就免除了把眼镜摘下或戴上的麻烦。总之,富兰克林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可以这样说,科学之于富兰克林,是蕴涵于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情趣,是他的一种业余爱好。富兰克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现新奇的东西,并认真观察它们,研究它们。如果用一句话对富兰克林的科学生涯进行总结的话,那就是: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高节戾行

当被考研导师问到研究兴趣或方向时,这样回答更容易拿到高分?

#考研#在研究生复试中导师面试环节,考生被问到“研究兴趣或研究方向这”一问题是大概率事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拿到高分呢?听听复试第一的学长怎么说。01导师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什么?除了一些985/211高校,本科生科研机会比较多,大部分院校的本科生学术科研活动肯定是比较有限的。此外,局限于本科生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大部分本科生的知识能力还不足以让他们做出特别高的科研的成果。作为常年在高校活动的导师们,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个情况吗?因此,导师提问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和你进行学术科研探究,而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术研究品质,也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潜能。02考生应该怎么应对呢?在复试之前:首先,考生一定要掌握你所报考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尤其是对于一些基本没有争议的主流研究方向,并能够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不需要这个看法多么创新、多么成熟。再次,考生要把自己的专业和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结合起来分析,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好是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03考生应该如何回答呢?在这里,学长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同学小A报考的是网络信息化相关专业,当被导师问到他的研究方向时。小A这样回答:“我觉得网络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作用愈加凸显了,所以,我对大数据研究比较感兴趣。最近,武汉疫情的事件中,网上出现了很多谣言、非科学的信息,对网民造成了误导。我在思考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来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让谣言被及时制止。至于怎么去实现,我现在的能力还没有想到具体的措施,希望能够在各位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探究。”小A的这个回答就表现出了他对于自己专业和现实社会发展的思考,并想到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去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充分体现出了小A同学的科研问题意识,所以,这个回答应该很大可能得到高分。最后,希望学长的这些建议能够对各位考生起到一些帮助。

兴趣阅读和专业研究

前面写到自己通过听电子书的方式,一个月可以读完十几本书。从前天开始,连续听了两本新书——《一本书就是一个喷嚏》和《思考快与慢》。前者是一个美国作家把全世界最著名的二百部小说情节梗概总结出来,穿插了作者写书的花絮,包括写作缘由,人物原型,访谈录等等。这也算是描述性文字,语句前后都有很强连贯性,文字构成的意象具体深刻。读起来并不艰涩,也适合听电子书。但是《思考快与慢》的前言部分我听了三遍,对于文章的主要观点仍然不甚清晰。因为这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科普性心里读物。不仅文章的观点抽象,各语句之间的逻辑层次嵌套复杂,需要大脑的深加工才能理解。听起来就相当吃力。于是昨天就在思考这样的阅读是否有价值,有多大价值的问题。我大略把阅读分为三种目的,一种是以扩充认知识范围为目标的兴趣读书,目前主要涉猎的目标是名人传记系列。比如此前读的《邓小平传》,《孔子传》,《牛顿传》,《富兰克林》。第二种是为了获得专业技能,尤其是认知能力边界拓展的读书。比如此前所涉及的投资类的书籍:《共同基金常识》,《投资学》,《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索罗斯和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原则》,《穷查理宝典》。还有心理学类的书籍,如《影响力》,《思考快与慢。第三种是为了获得当前职业发展的研究性书籍,比如目前一直在读的中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考的辅导资料,对历年中考试题的研究,中考作文解读,应试作文的写法,作文结构的分类等等。当然,在作文这个小分类里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就是一切结构化写作的方法论。关于结构化写作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此前度读过的《金字塔原理》,《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千面英雄》,《奥格威谈广告》,《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这都是非常好的格式化写作的入门书籍。毕竟在现代社会,写作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能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写作,尤其是格式化写作确实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通过以上的分析,似乎我已经明确了以后读书的方向。首先要满足自己专业研究类的书籍阅读,这是解决当前职业发展瓶颈的首要目标。其次,在能力之外,时间之外,要扩展自己的技能边界,要花费更多经历来阅读技能类的书籍。投资类,心理学,经济学,这也可以拓展认知的边界。获得新的能力边界,在职业之外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最后一个层次才是满足自己的纯粹的兴趣的读书,即名人传记系列的读书。当然,如果我把这类传记的书目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又可以以把兴趣转化为职业拓展的边界。比如,在中小学阶段,都有教育部门规定的必读和选读的书目,也不乏很多中外知名作家作品,把自己兴趣的边界缩小到教育部规定的这些作家中来,就可以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既满足了自己对于兴趣的需求,又能扩充职业发展的空间,是一举两得。

吐故纳新

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教会你:用兴趣爱好做科研原来这么爽!

提到阿加莎,大家会想到她的《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等等被编排成无数影视作品的经典推理小说。但你相信,一个喜欢阿加莎的经济学博士,竟然可以靠研究阿加莎,发表了论文参加了会议,并且还从中找到了学习经济学的灵感?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魏仪老师在看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中发现了一名不起眼的列车员Pierre Michel。作为阿加莎的铁杆书迷,她发现这个列车员也曾出现在另一本小说《蓝色列车之谜》中。从这名列车员开始,魏仪老师开始了她关于阿加莎的研究。她发现除了Pierre Michel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小人物,频繁的重复的出现在阿加莎的各种作品中。她发现这些小人物其实都具有他们的原因和作用。在阿加莎不同的创作阶段,这些小人物的出现也具备他们的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魏仪老师不仅加深了自己对于阿加莎作品甚至对阿加莎本人生平的理解,更是发现,对阿加莎的研究在自己经济学博弈论的研究方向上也十分有帮助。大部分的小伙伴,在听到“研究”、“科研”等等,都会觉得这会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然而魏仪老师的例子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爱好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而研究这个爱好,也会在无形中帮助我们主业的学习。不管你的爱好是玩游戏、吃东西、还是看书看电影,其实只要你细心研究,他们中都有大大的学问。比如说,因为爱玩《刺客信条》,开始研究起了古埃及,发现古埃及历史上各种有趣的事情;因为爱吃地三鲜,开始研究起了天体物理,发现茄子土豆和青椒在一千年前其实是一种生物;因为爱看鬼故事,研究起了各种女鬼形象所代表的东亚文化。如果你也对阿加莎和魏仪老师的研究充满兴趣,或者你有一个想要深入研究的爱好,却不知道该如何入手,那就不要错过这次的讲座!在讲座中,魏仪老师将会分享自己关于阿加莎的“冷门发现”,还会分享自己研究阿加莎的方法和经验,以及自己在关于阿加莎的研究是如何帮助自己学习经济的。参与方式请见下方海报:

弃之而走

本科生做科研,要避免功利心作祟,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兴趣!

8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科创新计划,2018年立项课题的结题答辩会在中科院光电所进行,实验室有一支队伍参与了结题答辩,经专家评审,在近20支队伍里,综合排名第8,他们是前期立项队伍中途放弃后,临时组队后期加入3位本科生,为了尽快熟悉课题背景,他们经常到实验室旁听研究的学术交流会,主动请教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参与研究期间申请发明专利1件,在立项的4个课题中,他们是完成的最好的一组。这三位新同学都不是成绩很优秀,而且具备推免保研的学生,他们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参加这个项目的。如今的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同学,在校期间,都想尽早的接触科研,成绩越突出越好,越有想法的学生,更是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有很多,参加课程设计、科创竞赛、或者参加创新创业计划,有的同学更是主动联系任课老师,去所在实验室去学习,参与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如今各个高校也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制定了很多的政策。学生参与科研,不仅仅收获了宝贵的科研经历,还收获了诸多成果,如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等。有的同学是因为这些科研成果选择去科研的,会对自身的保研加分以及出国简历起到更好的装饰,其实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出于短期利益及功利思想为目的的科研经历,只是但方面的注重有或者没有,而不去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结果更加助长了大家的功利心,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浪费指导老师的心血。如今的本科生创新基金、科创竞赛指导经验的老师,心里总是堵得慌,因为每年创新活动开始的时候,总是有大量的学生报名,但是中途却有大量的学生选择放弃,只是为了在简历上能够有一些文字的装饰。如今低年级本科生中,虽然课程任务不多,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但专业基础缺失或薄弱,无法去进行高质量的科研,快要毕业的高年级同学,有了基础,却没有时间来参加科研任务,只能把科研的初衷和任务放在后面,只有少数有兴趣的同学外,科研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仅仅是装饰门面的副产品。我们要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持肯定态度,但是中间的管理应该加强,不能让科研工作成了学生满足自身功利心的工具,这样就和科研的初衷背道而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