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发布十日而问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发布

来源:人民日报本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冯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14日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呈增长趋势。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其中现金奖励金额为30.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9%;股权奖励为22.2亿元。这一报告是在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指导下,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报告以全国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9年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综合分析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和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报告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为转让方式,转让合同项数占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合同总项数比重超六成。在区间分布上,100万元及以上的合同项数占比为10.0%,合同金额占比达89.6%。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亿元以上的有24项。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流向上,报告显示东部地区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和承接地。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至制造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58.2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38.2%。转化至中小微其他类型企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91.9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0.3%。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进一步衔接和落实,专业化转移机构和人才仍需加强建设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平台)尚待系统性布局等。专家建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需要各部门、各地方与高校院所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弟子勉之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

来源:人民日报07:53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发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本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冯华)《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14日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呈增长趋势。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其中现金奖励金额为30.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9%;股权奖励为22.2亿元。这一报告是在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指导下,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报告以全国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9年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综合分析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和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报告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为转让方式,转让合同项数占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合同总项数比重超六成。在区间分布上,100万元及以上的合同项数占比为10.0%,合同金额占比达89.6%。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亿元以上的有24项。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流向上,报告显示东部地区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和承接地。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至制造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58.2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38.2%。转化至中小微其他类型企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91.9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0.3%。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进一步衔接和落实,专业化转移机构和人才仍需加强建设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平台)尚待系统性布局等。专家建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需要各部门、各地方与高校院所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天网恢恢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发布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14日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呈增长趋势。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其中现金奖励金额为30.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9%;股权奖励为22.2亿元。这一报告是在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指导下,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报告以全国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9年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综合分析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和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报告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为转让方式,转让合同项数占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合同总项数比重超六成。在区间分布上,100万元及以上的合同项数占比为10.0%,合同金额占比达89.6%。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亿元以上的有24项。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流向上,报告显示东部地区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和承接地。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至制造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58.2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38.2%。转化至中小微其他类型企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91.9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0.3%。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进一步衔接和落实,专业化转移机构和人才仍需加强建设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平台)尚待系统性布局等。专家建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还需要各部门、各地方与高校院所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记者 冯华)

成者为首

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活跃方式多元

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发行。14日,相关单位举办了该《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 交易均价下降较多 《报告》显示,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有所增长。合同项数为15035项,比上一年增长32.3%;合同总金额达152.4亿元,比上一年下降19.1%;当年到账金额达4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9.8%。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29家,比上一年下降9.4%。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强度与合同金额挂钩,合同金额的下降也带来了奖励强度的下降。2019年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比上一年下降23.6%;人均奖励金额7.1万元,比上一年下降24.9%。 技术转让合同的项目数大幅增加,金额却下降了,这“一升一降”反映了什么趋势? “项目增加,说明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金额减少,主要是科技成果交易均价下降。”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说。 《报告》显示,科技成果交易金额下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成果交易均价下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均合同金额为101.4万元,比上一年下降38.8%。二是作价投资合同金额下降,2019年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51.0亿元,作价投资平均合同金额1016.6万元,比上一年下降39.1%。三是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下降。2019年单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的成果有24项,比上一年下降20.0%;超过5000万元的有42项,比上一年下降30.0%。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成果与技术评估部部长张春鹏认为,金额下降与成果存量的释放和转化方式的日趋多元化有关。“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后,促进了此前多年积累的高价值科技成果的转化,连续几年数据大幅提升。这些高价值的存量成果逐渐消化后,未转化及新产出的科技成果由于成熟度有限,成果转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这三类合同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产学研合作稳定增长 自2019年首次发布以来,今年是第3次发布该年度报告。有哪些趋势令人振奋?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黄灿宏介绍,相关数据显示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稳定增长的良好趋势。 一是产学研合作的合同金额增长。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933.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2.9%,占“四技”合同总金额的86.0%。二是成果转化平台增长。2019年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10770家,比上一年增长27.2%。创设和参股新公司2073家,比上年下降5%。三是智力流动不断强化。2019年高校院所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离岗创业人员数量为14210人,比上一年增长23.4%。 此外,科技成果转化流向聚集明显。 一是科技成果近四成转化至制造业领域。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至制造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58.2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38.2%。二是科技成果超六成转化至中小微其他类型企业。这部分合同金额为91.9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0.3%。三是东部地区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和承接地。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省市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三位的省市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 专业化技术转移力量仍显不足 《报告》还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比如,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仍待加强。部分单位已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职能不健全,部分单位未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目前高校院所给予转移转化人才的待遇不高且没有明确的晋升机制,愿意投身于此的专职人员较少,高水平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仍较为紧缺。 再如,“四唯”问题仍然存在,破除“四唯”尚未找到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来替代。部分科技成果质量水平不高,只是为了完成项目、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和申报职称凑数,本身转化价值不高。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入职称晋升的考核体系未有统一方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还有很多政策障碍,文件精神有了,具体执行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和落实。”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郭向远说。 郭向远表示:“很多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化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给高校院所的老师带来心理障碍,我搞转化会不会被追究责任?而从目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比例来看,大部分科研成果是转移给非公有经济的。”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二级巡视员陈宏生也表示,技术成果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可能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一个重要堵点。“科技部和财政部正在探讨如何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来源:经济日报

乃知尔丑

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活跃方式多元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发行。14日,相关单位举办了该《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交易均价下降较多《报告》显示,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有所增长。合同项数为15035项,比上一年增长32.3%;合同总金额达152.4亿元,比上一年下降19.1%;当年到账金额达44.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9.8%。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29家,比上一年下降9.4%。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强度与合同金额挂钩,合同金额的下降也带来了奖励强度的下降。2019年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比上一年下降23.6%;人均奖励金额7.1万元,比上一年下降24.9%。技术转让合同的项目数大幅增加,金额却下降了,这“一升一降”反映了什么趋势?“项目增加,说明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持续活跃。金额减少,主要是科技成果交易均价下降。”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说。《报告》显示,科技成果交易金额下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科技成果交易均价下降,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均合同金额为101.4万元,比上一年下降38.8%。二是作价投资合同金额下降,2019年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51.0亿元,作价投资平均合同金额1016.6万元,比上一年下降39.1%。三是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下降。2019年单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1亿元的成果有24项,比上一年下降20.0%;超过5000万元的有42项,比上一年下降30.0%。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成果与技术评估部部长张春鹏认为,金额下降与成果存量的释放和转化方式的日趋多元化有关。“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后,促进了此前多年积累的高价值科技成果的转化,连续几年数据大幅提升。这些高价值的存量成果逐渐消化后,未转化及新产出的科技成果由于成熟度有限,成果转化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这三类合同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产学研合作稳定增长自2019年首次发布以来,今年是第3次发布该年度报告。有哪些趋势令人振奋?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主任黄灿宏介绍,相关数据显示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稳定增长的良好趋势。一是产学研合作的合同金额增长。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933.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2.9%,占“四技”合同总金额的86.0%。二是成果转化平台增长。2019年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10770家,比上一年增长27.2%。创设和参股新公司2073家,比上年下降5%。三是智力流动不断强化。2019年高校院所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离岗创业人员数量为14210人,比上一年增长23.4%。此外,科技成果转化流向聚集明显。一是科技成果近四成转化至制造业领域。2019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至制造业的合同金额最大,为58.2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38.2%。二是科技成果超六成转化至中小微其他类型企业。这部分合同金额为91.9亿元,占合同总金额的60.3%。三是东部地区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生地和承接地。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省市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三位的省市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专业化技术转移力量仍显不足《报告》还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比如,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仍待加强。部分单位已设立的技术转移机构职能不健全,部分单位未设立专门技术转移机构。目前高校院所给予转移转化人才的待遇不高且没有明确的晋升机制,愿意投身于此的专职人员较少,高水平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仍较为紧缺。再如,“四唯”问题仍然存在,破除“四唯”尚未找到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来替代。部分科技成果质量水平不高,只是为了完成项目、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和申报职称凑数,本身转化价值不高。将科技成果转化放入职称晋升的考核体系未有统一方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还有很多政策障碍,文件精神有了,具体执行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和落实。”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郭向远说。郭向远表示:“很多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转化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给高校院所的老师带来心理障碍,我搞转化会不会被追究责任?而从目前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比例来看,大部分科研成果是转移给非公有经济的。”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二级巡视员陈宏生也表示,技术成果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可能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一个重要堵点。“科技部和财政部正在探讨如何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马赛人

搞科研没钱赚?科技成果转化报告出炉,清华大学个人奖金总计约3亿!

日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在全国出版发行。该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该报告以全国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2019年科研成果转化数据为样本。结果显示,3450家高校院所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9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高校院所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和离岗创业人员数量为14210人,比上年增长23.4%。2019年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1亿元以上的有24个项目。其中东部地区承接了21个,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2项和1项。在承接最多项目的东部地区,科技成果产出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名前3位的是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个人方面,2019年个人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53.1亿元,其中现金奖励金额为30.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9%;股权奖励为22.2亿元。2019年高校院所奖励个人现金和股份总金额前10名如下表: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均合同金额排名前10名为:

狡童

科技成果转化应“利”于科研人员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印发通知明确,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发放现金奖励。现金奖励不受所在单位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然而,“收益落实难”影响了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成效。尽管《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规定,现金奖励计入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但政策落地的障碍在于,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的操作办法不具体,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是否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有待明确。现在,三部门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操作层面实现了现金奖励的制度性突破,有助于为科技成果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从根本上讲,这将有利于加快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为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补齐拼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步步改变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态势。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须处理好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应坚持长期产权激励与现金激励并举,探索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这意味着,要秉承系统性原则,从整体上科学设计激励机制。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既要给予他们“真金白银”,也要给予他们荣誉表彰,真正让激励的种类和形式丰富起来。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利益激励的短期效应,激活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须注重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关联的评价制度建设。在完善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同时,也要牢牢牵住评价制度这个“牛鼻子”,把激励和约束平衡起来。要按照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评价指标,让评价制度覆盖从立项到成果交易的全过程,让科研指挥棒更加科学有效。其中,尤其要加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起以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实际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等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通过现金奖励落实以增进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实际上是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要遵循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可以预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使其智力付出与收入相匹配,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政策推力。(广州日报评论员杨博)(编辑: 刘卓莹)【来源:广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购物狂

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新规发布

本报北京4月4日电 (记者叶紫)人社部、财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给予的现金奖励,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人社、财政部门核定单位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通知》明确,单位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其中属于科研人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单位可到当地科技部门进行技术合同登记,认定登记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范围的,可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通知》规定执行。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红蟑螂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可获1000万元支持

《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措施》明确,黑龙江省每年将实施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重大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1000万元左右,促进一批省内外科技成果在我省加速产业化。根据该措施,我省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围绕省“百千万”工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支持我省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实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吸纳引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鼓励专业技术转移机构为科研团队提供全程成果转化服务,支持建立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以及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市场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设立技术合同代办机构。支持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技术合同交易。支持各市(地)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繁荣技术市场,对我省企业作为技术成果吸纳方,择优支持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合同,对实际交易额在100万元以上(不含100万元)的合同,按照其实际交易额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培育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补贴方式,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引导高等院校和研究开发机构试点实行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制,大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科技金融的专业化技术经纪人(经理人)。将技术转移专业技术人才纳入自然科学研究人才评价范围,畅通技术转移人才职业发展和职称晋升通道。完善高校院所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省级试点。选择具备条件省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抢银行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还不如多发论文?

光明日报4月11日一版头条刊发《源头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一名工科教师翻越成果产业化“四座大山”的启示》,报道了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张跃明自主创新的实践探索。由于张跃明一直在生产一线搞科技成果转化,到了50岁还因论文没有别人发得多而评不上教授,这件事在知识界,尤其在工科院校引发热议。目前,很多工科高校教师的技术成果具有产业化价值,而市场恰恰又缺少高科技的好项目,很多企业也正在寻找技术迭代、转型升级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工科高校的成果转化率却偏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仅“双一流”大学拥有的发明专利(高价值专利)就超过25万件,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发明专利都超过了2万件。但即便是这些高价值的发明专利,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比例也偏低。以清华大学为例,2020年专利转让数量为1795件,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名,却也不到9%。为此,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等专家呼吁:“工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新时代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要改变‘论文导向’‘帽子导向’‘项目导向’等片面的人才评价体系,要敢于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导向制度,鼓励更多有本事的教师有意愿、有激情去国家需要的任何创新领域开疆辟土,鼓励科研人员把实验室的成果应用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解决我国产业升级的问题。”工科院校高价值专利在“沉睡”,产业化需高校教师深度参与“不少高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完论文就基本上束之高阁了,这十分浪费国家的科研资源。”清华大学河北中试基地负责人曹建国说,工科院校教师的成果,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产业化应用,但目前高校的发明专利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比例偏低。“清华大学2020年专利转让的科技成果,大多数都是一次性的技术转让,高校教师缺乏热情,所以产业化成功的比例不高。”曹建国介绍,“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高校教师的参与,他们是技术发明人,最熟悉和了解技术,没有他们的深度参与,项目中试都很难成功,更别说产业化了。清华大学走到中试阶段的技术,最终产业化的成功率也不足5%。”“现在需要鼓励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产业转化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说,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现在很多企业缺乏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高校的高价值专利挖掘工作正当其时,现在我国高校有大约六七十万件发明专利在沉睡。据介绍,发明技术的高校教师深度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率高,结果令人欣喜:除了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打破日本企业的垄断,解决了国产工业机器人走向高端的难题,近年来高校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化的成果,比如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研发团队发明新型发泡剂,一件发明专利许可使用费5亿元;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7件发明专利,转让费1.8亿元;西南交通大学磁悬浮二代工程样车专利技术合同签约超1亿元……北京、山东、湖南、四川多地高校的高价值科技成果均成功实现转化。现实“尴尬”:科技成果转化成功还不如多发论文虽然一个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到成功产业化,技术发明人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克服理论验证、中试、资金投入、国际市场竞争等重重困难,但尴尬的是,在当前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张跃明这样的人并不占优势,只能靠破格晋升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司鹏博告诉记者,“高校职称评定中确实存在‘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等不良倾向,不过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为新时代高校人才评价指明了方向,学校正在职称评审、高层次人才评价等工作中探索分类、多元化评价机制,为取得突出贡献和重大突破的优秀教师开通绿色通道,张跃明便是受益于人才评价改革的典型代表。他成功解决工业机器人的‘卡脖子’技术并且实现产业化,已经突破职称评审条件限制成功晋升教授,也成了学校人才评价改革中的里程碑。”“不仅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帽子导向’‘论文导向’的问题还未解决。”欧阳钟灿院士介绍,“有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发明了三原色激光显示并成功实现产业化,但学院多次推荐到学校评教授,却因为没有‘优青’与‘杰青’等‘帽子’被刷掉。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不如多发论文,这很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亟须改变。”用职称评审政策倾斜,激发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热情“现在,高校搞科研成果转化的教师越来越多,每年走向市场的专利成千上万。除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都是搞科研成果转化的大户。比如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转让专利1331件,哈尔滨工业大学转让专利1020件。大批高校教师走上了成果转化的一线,除了物质成果奖励,应该在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上向他们倾斜,激发广大高校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成果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需要高校教师花费更多精力去参与成果转化,张跃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认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的调查研究结果印证了韩秀成的说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1986年至2019年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56.49万项,产出394.27万项研究成果,但相关成果很少及时转化,像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张跃明这样从基础研究走到产业化的例子凤毛麟角。对此,聂祚仁院士说,高校是社会的“象牙塔”,是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需要在机制体制方面创新,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倾斜。光明日报4月11日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上开设的“高校什么人最有资格评教授”的调查也显示: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孚众望:在参与调查的858人中,有601人选择“成果产业化效果好”,超过参与人数的70%;只有16%的人选择“科研论文发得最多”,有的网友甚至直言:“现在国家各产业升级亟须创新技术,高校应该破格为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教师评教授,评院士也应该主要看产业化成果。”(本报记者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