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sci论文查重的要求严不严格?如何降低查重?不亦大乎

sci论文查重的要求严不严格?如何降低查重?

所谓的sci论文的话就是被sci期刊收录的论文。其实对于被期刊收录的论文的话要求是非常严格。其实就sci期刊来讲的话,对于很多的科研者来讲,他们是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面发光发热的。但是对于广大的科研者来讲,英文部分的内容将会是困扰他们的一个内容。其实如果想要在期刊上面发表论文的话,在查重率上面一定是非常低的。而SCI论文查重的话其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如果你想要在sci上面发表论文的话,首先在写完论文之后就需要对你的论文进行一个查重性的自检。自检的过程中就包含了查重的部分。SCI论文查重的话,在查重率上面是有非常严格要求的。基本上查重率的话是在百分之五左右才能够进行发表。其实查重的话是在不同的来源当中检测内容,匹配度的话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于查重率比较低的文章的话,其实是可以忽略其中查重到的部分的。在SCI论文查重的时候,如果查重率非常高,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和查重软件中样本的内容是一样的话,就会被认为是引用过多。而如果在查重率上面直接是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话,就会被大家称为是抄袭。所以为了能够让你的论文在sci上发表的话,你在引用别人文段的时候尽量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或者说尽量用自己的话术进行表达,不要使用别人文献中的文字。不然的话在进行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SCI论文查重率如果要低一点的话,就需要按照自己的话术来进行中心思想的表达。其实无论写什么论文只要遵守这样的一个原则,基本上都能够拥有较高的原创度。也能够大大降低你的查重率。SCI论文查重的话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所以作者在撰写的时候所需要遵循的东西也比较多。必须要严格按照这些东西进行才可以保证一个较高的原创度。而现在有很多的途径是可以进行自检的。在进行自检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找相应的软件为你进行查重比对就可以了。在软件的帮助之下,如果你的论文拥有较高的原创度或者说拥有较低的查重率的话,那么你的软件就是符合规范的。在报刊上面刊登的话,你的文章也是完全合规的。

不贷

知网“天价”查重一篇近2000?仔细一看……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怎么看待知网价格飙升?”最近,某问答社区的一个提问引发了不少关注,戳中了很多高校在读生的心。提问者晒出了所谓“知网查重网站”,图中显示,“知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定稿”检测系统VIP5.3收费标准高达1999元/篇。3月13日,根据网友提供的截图网址,观察者网查询发现,此网站实际为以此牟利的第三方,该公司使用的是高校图书馆或教务处的检测账号。而中国知网此前已多次声明,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一直仅向机构提供服务,从未通过互联网向个人提供过查重服务。在网友晒出的所谓“知网查重网站”,点击该网站首页的“知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定稿”检测系统,立即跳转到了收费1999元的文章上传入口。该网站首页出现了多处“中国知网”字样,网址前缀也带上了知网英语简称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而在该网站检验报告验证真伪流程界面,却有这样一句话:“其实,我们检测使用的是高校图书馆/教务处的检测账号,也即知网官方授权的账号。”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某搜索引擎搜索“知网查重”,会得到多个第三方网站的结果,这些网站均称会提供“知网检测”,硕博论文的单篇收费价格从398元-2000元不等。尽管目前的论文查重渠道有万方和维普等系统,但由于中国知网拥有较为丰富的全文对比资源库,查重的结果“权威性”更高。作为高校毕业生,为了顺利通过学校查重,往往会在上交论文前使用知网进行预查重。去年7月,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节目就“查重价格飙升”一事对中国知网进行采访时,中国知网市场企划部总经理周利萍就称:知网从未通过互联网向个人提供查重服务,学术不端系统是给全国期刊编辑部及(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免费提供检测服务的系统。既然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查重服务并不来自于知网,那么这些商家又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相关资源的呢?中国知网法务总监张毓霞称,他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比如黑客技术,窃取用户单位的账号;也会通过和用户单位的工作人员联系,非法获得这个账号。实际上,知网与用户单位在协议里明确规定,不能向本单位以外的人员提供查重服务。张毓霞称,截至2020年7月的五年内,中国知网已经发现并协同相关部门查处了三百多起侵权行为。对此,某问答社区认证为“成都语界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总编”的用户称,这些不法网站涨价的原因,正是知网不给个人提供查重系统的前提下,强化了对盗用知网检测系统行为的打击力度。据中山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消息,2018年,中山某高校学生到五桂山公安分局报案:其用于论文类同率检测的账号被盗用,损失单次售价约188元人民币的查重机会。接报后,中山五桂山警方迅速与案发高校联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摸排工作。经摸排,发现账号被盗用的学生人数多达两百余人,涉案金额约三万余元人民币。随后,民警成功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李某及王某。经查,犯罪嫌疑人李某曾经是石河子市某学校的行政职工,后辞职专门以出售论文同率检测结果获利。据李某供述,从2015年底起,在妻子王某的协助下,多次盗用高校学生的论文类同率检测账号,获取检测权限,并通过多个网店卖家,出售论文类同率检测结果获利。两人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涉嫌盗窃罪。随后,犯罪嫌疑人李某被检察院批准逮捕。在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官方网站,一则系统公告揭露了这种非法销售知网学术不端检测服务的行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年4月7日发布公告称,鉴于学术不端检测的严肃性,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一直仅向机构提供服务,且仅限于检测本单位文献。但近年来,通过网络向个人非法销售知网学术不端检测服务的行为愈演愈烈,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盗用或通过非法途径窃取检测账号销售牟利,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干扰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期刊编辑部、出版社、学会协会等合法使用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管控遏制与审查审核作用,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文献发表质量的提高,也极大地损害了知网的形象和声誉。公告称,网络监测数据与调查结果显示,不法分子主要利用合法使用机构管理漏洞和个别管理人员非法倒卖等途径盗用或窃取账号而大肆牟利。为了保证合法使用机构的正常使用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遏制与有力管控,加强账号管理,打击非法盗用、窃取和倒卖行为,现通告如下:1、用户单位发现账号泄露或接到我司账号泄露通知,应立即调查泄露情况。对于确认被盗用和窃取的,用户单位应立即报警。2、对管理不善泄露或倒卖的,包年用户取消包年服务模式,重新核定年度服务数量。其他用户核减当年服务总量的10%。3、对于再次发现因管理不善账号泄露和倒卖的,暂停检测服务15天,核减当年服务总量的20%,并需提交账号管理整改报告。4、对于第三次发现因管理不善账号泄露和倒卖的,暂停服务,并书面通报用户单位上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直至用户单位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5、对于被核减过服务数量的用户单位,新年度即按照核减后的数量提供服务。据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报道,对于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查重服务的意义是提升教育科研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不应简单地以重复率作为标准,应该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李真真称,论文重复率不是判决的标准,而是一条警示线,科研诚信管理一定要从过去的行政化管理(简单的量化)转向专业化管理,最后的判断权要给专家,这样才不会形成像现在学生跑去花钱先查重的现象,跟“猫鼠游戏”一样,“一点意义都没有”。版权声明本文系用户独家授权发布风闻社区的稿件,转载请联系观察者网。

关不住

学术不端论文查重为什么一定要选CNKI知网?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许多作者都会大量的借鉴他人文献内容,并认为不会被查重系统检测到。目前,市面上查重系统种类繁多,除了比较常用的知网、维普、万方三种查重系统以外,还有十几种P开头系列的小查重系统,以及笔杆、大雅、copycheck、WriteCheck等等小查重系统,不少用户都是会直接选择知网系统进行查重的,那么具体什么原因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析一下。理由一:知网系统在技术和资源方面都具备专业性和先进性,能够提供权威检测结果。系统采用的核心技术是自适应多阶指纹(AMLFP)特征检测技术,并以成熟的SmartTextMiner知识挖掘技术与国际领先的NLPE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技术支持,是业界领先的专业技术。同时,系统拥有海量、丰富的全文比对资源库支持,包括《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全部内容,以及外文文献资源、互联网资源及大学生联合比对库、高职高专院校联合比对库等资源,并提供开放资源建设。理由二:目前,全国95%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编辑部,均是使用知网系统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根据论文类型,选择合适的检测入口,论文原封不动提交学校的前提下,查重结果和学校是一模一样的,学术圈查重官网、京知网、CNKI科研诚信管理中心等正规的知网查重入口,如论文原封不动提交学校以后,结果和学校偏差大,凭学校查重报告单是可以全额退还查重费的。理由三:知网查重系统是利用其自主研发的基于内容理解的语义分析比对技术,搭建而成的大规模的云查重服务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以及出版管理,它的系列产品包括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PMLC-独有《大学生论文联合比对库》)、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VIP5.3/TMLC2-独有《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期刊论文检测系统(AMLC/SMLC)、大学生毕设管理系统、图书专著检测系统、课程作业管理系统、科研成果检测系统、科研.人事论文诚信档案管理系统等等,可以满足各种类型论文的查重需求。理由四:独有排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的功能。作者在查重时,只需填写准确的第一作者姓名,系统可自动排除本人文献的重合,并出具【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报告单】,避免检测后,与自己发表过的论文相重复。知网查重报告单上会显示一个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的结果,这一结果就是教育局或单位要看的数字,这一数字达标,才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定。理由五:独有“源代码库”和图片、公式及表格查重功能。对于软件工程方向的论文,文中的代码也是参与查重的。而且,文中的表格、公式、图片,会被还原为文字参与查重,并在报告单上原版显示,让抄袭无处遁形!

六气

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暴露了什么

网络配图“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暴风雪

三省硕士论文抽检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

今夫此人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哪些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柴如瑾 陈 鹏)内容:光明微教育、《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10版)

一琴一鹤

知网生态调查:一切都在“网”中央

来源:中国经营报知网生态调查:一切都在“网”中央本报记者/党鹏/李向磊/成都/北京报道“2020年,我们图书馆给知网的预算是110万元,但是知网的业务员还说不够。”国家民委直属某高校图书馆相关负责人王女士颇有些无奈地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校编制预算的时候,知网涨价再度成为高校图书馆数据采购人员关心的话题。记者调查了解到,知网数据库资源涨价已经成为每年高校相关采购的“保留节目”,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子数据库的采购,其价格也不尽相同,涨幅在5%~10%之间。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数据资源库,知网近年来也因陷入侵权、高收费以及损害消费者利益等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公开文件显示,因多次收录文章却不付稿酬,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以下简称“文著协”)将知网告上法院。历时两年,终于在今年11月12日,法院二审判决知网赔偿前者1万元。记者注意到,从前期刊物、论文收入,到后期向高校出售数据库资源以及对用户付费使用,知网已经形成了依托国内现有知识体系的生态系统。有多位专家在采访中表示,在这个系统中,知网拥有绝对主导权,作为上游的内容供应商和下游用户,在利润分成以及价格谈判方面,相对知网来讲均处于弱势地位。必买的知网12月份,是国内各大高校编制预算的时间,知网数据库会不会涨价也成为高校图书馆、出版社、科研部门等采购人员关心的话题——按照“惯例”,知网数据资源库服务价格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涨幅。据知网官网资料介绍,知网(CNKI)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即CNKI工程,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于1998年发起,隶属清华大学直接领导。在教育部、中宣部等多部委以及全国学术界、出版界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多年发展建设,目前知网已经成为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另据天眼查股权信息显示,知网运营所属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方知网”),同方知网的母公司为清华大学间接控股的同方股份(600100.SH)。目前,知网作为国内最大的中文学术资源库,用户涵盖全国各个领域和群体,在高校师生教学研究工作中有重要作用。但其也因高收费、较同行更高的毛利率以及在学术界的垄断地位引起过诸多争议。在其平台上,公众可免费获取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都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为获取更便利的阅读通道,许多高校、科研机构等都愿意花费大量经费为在校学生和老师订阅知网。上述王女士介绍,知网与该校图书馆是每年签订一次合同,但每次签订的涨幅差不多在7%。该校图书馆根据工作需要,主要购买的是知网数据库中的部分子库,有时候需要多采购一些比如期刊、统计年鉴等新增内容。而且这其中不包括查重,查重是另外一个系统,需要另行购买且价格不菲。比如高校的科研处、学报等需要购买查重系统,因此每个高校都有不同部门对接知网,费用都不一样,需要独立预算。“我们之前也购买了万方,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反映信息不全,因此只能再购买知网。万方与知网有交叉的地方,但是万方的数据库没有知网全面,价格为每年30多万元,这些年也基本没有增长。基于知网的涨幅以及需要新增子库,学校图书馆的购买量从几十万已经增加到了100万,所以2020年预算为110万。”王女士说。“知网数据库价格每年都在上涨,涨价幅度在8%~10%,每个学校的使用价格也不一样,具体涨幅多少就要高校具体和知网去谈。”中部某高校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知网把学校分为一般本科、重点本科、一流高校等不同层次,加上在校学生、老师人数不一样,费用也从低到高。“好一点的学校做科研的多一些,使用知网的资源也就多些,访问的次数多,所以收费就比较高。”该人士介绍说。但频频涨价也引发高校的不满。记者了解到,此前曾有包括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因知网涨价过高而停用,但最后因为老师、学生强烈的需求又不得不重启购买。此外,四川省内高校还曾组织了一个联盟与知网谈判,但是最终不了了之。还有消息显示,国内的图书馆对知网的高收费以及每年都涨价的做法都很不满,但是都未能触动知网的价格体系。据了解,知网的用户群从高校学生到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企业中层等,其用户群有着“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高消费能力”等特点。这意味着,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知网的作用不可或缺。一位去年毕业的研究生吴同学告诉记者,学校在考核学生学术成果时,论文是否被知网收录和收录数量是一个重要参考标准。“如果知网不收录我的文章我还不高兴,因为现在都看引用率,引用率多少会影响一个人学术声望的。它增加了引用率,提高了学者的学术声望。”某高校老师对记者表示。另一位中部高校的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因数据比较齐全,不管老师是在做教学、科研还是学生推荐的首先是知网。“从用户角度出发,就购买了知网全部的数据库,以方便老师和学生使用,价格不再是首要因素。”此外,记者从一些从事发表论文的商业中介机构了解到,一般论文在国内各级期刊发表,如果要求收入知网,价格就要比普通期刊上发表贵300~500元/篇,而且文章必须保证符合要求。“能否被知网收录,是很多作者在评选职称、学术考核等方面的硬指标。”该中介称,包括一些中小学老师,也要求稿件不仅要在相应期刊发表还要被知网收录。版权来源争议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中文数据库,知网近年来也因陷入侵权、损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记者注意到,知网内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相关学术期刊,一是高校毕业论文。在期刊方面,知网收录了国内绝大部分期刊,然后向高校等用户出售论文的电子版内容,所得收益和期刊杂志社分成。“我们与知网的合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采购知网的查重系统,二是采购知网数据库内一些出版社的电子书。”某大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刘女士对记者介绍,电子书的合作是由知网采购出版社的内容,放在其平台销售,销售收入是六四分成,出版社为六成。知网会开放后台,让出版社可以看到相关的采购数据,双方再根据收入进行结算,但是一年下来分成总量很小。电子书方面,出版社虽然是甲方,但是这些年从来没有涨过价。对于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著作的收录,一方面学生、老师在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版权归期刊所有,知网主要与期刊达成采购和分成协议获得论文的版权;另一方面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归学校所有,知网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版权。不过,知网只收录重点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通常不收录。此外,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收录,知网会以一定额度的知网阅读卡作为版权费。记者了解到,硕、博士的学位论文被《中国学术期刊》收录进知网数据库,其支付的稿酬为不同面额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以及相应现金稿酬,又根据学位年度而有所不同。具体来看,2008年(含2008年)以后,博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为400元人民币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硕士论文著作权人一次性获得面值为300元人民币“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60元人民币的现金稿酬。“知网收录我的论文没有稿费的,但下载需要成为知网的会员,成为会员是需要交费的。”吴同学告诉记者,上学期间论文投稿基本上都是投到期刊社,再由期刊社上传到知网。“如果他们不给你上传到知网,你这个论文就没啥意义了,学校也会查刊发论文的期刊封面还有知网上的截图,这代表着你的学术成果是否会得到肯定。”但知网通过与期刊合作来获取作者版权的方式也引发了纠纷。上述文著协公开表示,近年来文著协会员常常投诉知网等知识服务平台,这些平台未获得作者许可,亦未支付稿费,便上传他们的文字作品。为此,在2017年7月,文著协选取汪曾祺《受戒》一文正式起诉学术期刊公司和同方知网公司侵犯作者网络信息传播权。此案经过两年的审理,近日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二审中判决维持一审结果,判决知网败诉。这也是十多年来,知网侵权纠纷案中为数不多判决的案例。文著协总干事张洪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汪曾祺的《受戒》起诉知网并获得胜诉,将引发一些后续影响,比如一些期刊杂志不再和知网合作后,知网依然收录了相关内容,一些作者、学者、专家就可以通过文著协来维权。“垄断”的学术生态?毫无疑问,知网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而其原本主要为学术研究服务但高收费、高毛利也引发热议。公开数据显示,知网运营主体为同方知网公司,作为同方股份(600100.SH)重要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业绩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方股份2016~2018年营收分别为271.74亿元、259.89亿元和248.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7%、-4.36%和-4.45%。与母公司业绩下滑相反,知网营收分别为8.34亿元、9.71亿元和9.9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6亿元、1.96亿元和1.98亿元,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时,知网也陷入涉嫌垄断的争议之中。记者了解到,在目前高校常用的数据资源库中,主要有知网、万方、超新星等。其中,知网以其建立时间较早,文献资料更丰富,相对其他同类产品,占有绝对优势。多位高校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知网在师生教研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主要原因是数据资源比较齐全。另一方面,知网收录与引用文献数量也常常被用来衡量一个教师或学生的学术水平,这也是高校作为甲方,议价权却处于弱势的原因。但相比年年涨价的知网,万方等数据资源平台的涨价幅度较少或不涨价。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他们所说的垄断,是指其他学术论文平台没有权利对一些硕博论文以及核心期刊杂志内容进行刊载和转载。而且所有的硕博学生在毕业之前向学校写一个授权协议授权知网。读者在知网平台付费下载之后,按照著作权法,版权人应该得到相应收益。但是很多学生并未能从知网获得分红或者赠送阅读卡等回报,这也可能涉及到垄断。在清华大学法学副教授崔国斌看来,高校要求毕业生以适当的方式公开毕业论文,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议还是有必要的,但应该先在规章制度中说清楚,毕业生在入学的时候应该就能了解。“具体到期刊网与各个高校的合作,如果涉及许可费收入,应该向论文作者分配,并无疑问。关于学位论文的版权许可问题,理想的做法应该有专门的立法,而不是任由各个高校制定自己的政策。高校很可能滥用自己的谈判地位或准管理者角色。将来的立法,除了实现监督论文质量或为学术共同体作贡献之外,应该尽可能地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崔国斌说。《中国经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联系知网并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对方相关负责人以年底较忙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损之又损

追求论文数量的中国科研学者,一篇论文重复发表被期刊发现而撤稿

刚发表的论文被撤稿近日,甘肃农业大学张文明团队在《Waste Management》 发表的论文被撤稿,而该篇论文刚刚在2020年5月4日被刊发,通过信息披露来看,该篇被撤稿的论文,期刊编辑给出的理由是重复发表的论文。该篇论文在影响因子更高的《BIORESOURCE TECHNOLOGY》曾发表过,对于科研期刊而言,在接受科研论文前强调作者未存在一稿多投的承诺书,因此被撤稿属于正常的行为,虽然《Waste Management》 的影响因子不高,但是最近几年的处于提升的期刊杂志,期刊编辑们对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有高的要求,对于这类一稿多投的作者,未来肯定会被封杀!SCI期刊数据库每年更新一般科研论文投稿,都会自行评估自己的科研论文能发表在什么等级的期刊上,如果被期刊拒稿后,才会考虑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或听从审稿人意见而投稿更适合的期刊,对比《Waste Management》 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的影响因子,虽然《Waste Management》 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但是从《Waste Management》 历年影响因子的数据来看,属于一直稳步提升的期刊杂志,说明了该本期刊的主编和审稿人认真负责,而不像一些老牌期刊,虽然影响因子很高,但是却因为存在把关不严等原因,直接造成大面积学术造假的丑闻,最后直接被SCI数据库剔除出局!一稿多投的原因出现一稿多投的原因有很多,由于投稿存在各种的不确定性,一些科研学者为了在赶在时间范围内晋升职称,为了更快的让论文被期刊接收发表,他们会冒险把一份稿子投给多个期刊杂志,只要有期刊发表,他们就会在时间范围内获得晋升职称。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为了追求论文数量,多次投稿不同的期刊杂志,从而获得多篇论文的考核计算,例如,2020年国际科研打假学者BIK博士曝光国内科研学者8篇文章,不同作者,不同医院,不同癌症种类,不同蛋白表达,最后却做出完全一样的结果,意味着,拿着一份完全一样的科研数据结论,产出了8篇孪生论文,从这令人震惊的数据来看,发表这8篇论文的期刊质量并不高。然而在国内目前的职称晋升体系中,没有人会在乎论文的质量如何,只是单纯的数篇数,这也会为何国内学者会出现一稿多投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国内目前除了顶级高校对科研论文的质量有非常高的要求,普通高校和事业单位人员晋升,还是单纯的追求论文数量!

阿道夫

教你透过几种现象看学术不端

前段时间,上下口诛笔伐学术不端行为的浪潮波及全球,触疼了国人尤其是学者的神经。事实上,历史的进程见证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加速社会发展;历史的文明 同样也在叙说着一种客观现象,即创造精神财富和推进科学进步的知识群体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中有些人或许能突破科学的禁区,但未必能抵御与生俱来的各种 利益诱惑,严守学术操守的底线。因此,保护科研原创成果和强化作者版权意识,是人类社会主观上不断陶冶情操、提升学术修养,客观上实施遏制举措的长期使 命,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论文检测是应对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学术丑闻,由国际出版链接协会(PILA)牵头,与几家全球出版集团共同参与实验的一个世界范围内防止学术剽窃等的功能性 的国际项目。它由于具有保护原创作者的著作权,严正学术道德,杜绝学术剽窃等功能,一举赢得2008年度全球最佳出版创新奖。 几个月的工作过程中,通过论文检测对不同体裁论文相似度标准的初步分析和确定,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投向《浙江大学学报》的论文作者是秉着严谨治学的态度 的,其论文相似度比较低。然而,确有20%的文章由于各种原因具有一定程度不合理的抄用他人之句和自我抄袭等表现,其中约5%的文章甚至严重涉及剽窃和版 权之嫌,个别文章甚至达50%以上的相似度。分析这些问题后,可以归纳出几种不合理的现象与大家共同探讨。1. 重复发表 在论文检测中,发现一些作者为了让文章中稿率提高而一稿多投,又或为了增加发表文章的篇数,将已有正式书刊号的会议论文集或者电子期刊上发表过的文章,略微增减修饰或原文不变地重新投向期刊。 如有一篇来自布基纳法索和法国的文章经过论文检测,发现在正文中相似度不明显,但是参考文献却一模一样,其中某单篇文章的相似度高达18%。通过进一步对 全文的图表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与他们一年前在某刊上发表过文章的相似度接近80%,有三个图和一个表格数据一模一样,完全是旧数据、老资料的重新发 表。 这种旧资料重发表的行为损害了多个期刊的利益,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应该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的谴责。 另外一例也有代表性。我们在论文检测平台上对某一即将发表的文章进行最后的检查时,发现了一模一样的摘要,进而得知该作者的博士论文集已经在线某大学出版 社的电子资源库,而且该作者毕业前已经将该集的核心部分发表论文两篇。但作者认为,现投稿所显示较高相似度(38%)的成分虽然已经发表,但其余内容属于 文集尚未发表的部分,仍旧可以发表。 我们认为,学科具有即时反应的特点,既然全部文集已经在线,而且研究的核心内容也已刊用,时滞5年后,如果现论文没有补充新的进展和创新内容,也就失去了重新发表的意义。当然相关的界定标准还有待探讨。 2. 自我抄袭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论文作者的自我抄袭或者相互抄袭,导致居高的相似度产生。这种现象在一些相同课题组成员之间所发表的文章中尤为突出。因为一些作 者,还有一部分课题负责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的内容,基于同一个研究课题、不同方向,但采用的材料设备和方法相同,在新投稿的引言、 材料方法和讨论部分重复使用他们已经发表的内容应该是合理的。 这种论调从理论上禁不起推敲,因为已经发表的文章意味着原创内容已经公诸于众,再次大段充填于新文中占一定的篇幅,对作者本人来讲有拼凑之嫌,对期刊来讲 有浪费出版资源之累,更重要的是对读者而言,严重地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去面对这些有失原创水准的章节。如果在引言部分需要提及前期的研究,引用是无可厚非 的,引用是以逻辑关系点到为止,而不是大段抄用。如果重复用一些相似的内容写一篇新的论文,何不把几篇文章合成一篇高质量的长文章发表呢? Elsevier科技部中国区副总裁安诺杰指出:“研究人员会发表一系列相似的论文,这对期刊编辑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这5篇文章实际上可以写成一 篇很好的文章。在美国或者欧洲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当科学官员或者基金官员在查看出版记录时,他们会看具体的论文,如果发现5篇论文都有相似的主题 和重复的内容,他们会认为这样做是很不严肃的事情。” 科学的重要性不是通过数量来衡量的,而是要看论文本身的质量。关于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科研人员正视,更需要国家科研政策部门在认同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中,能尽快从第二大论文产出国导向进入科技强国的进程,因为当今的世界正在期待中国作出更多的原创成果! 3.搬来主义 还有一种现象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论文中比较常见,如作者直接复制他人的试验方法和操作描述,然后在试验条件和数据上更改替换。有些作者坚称这种试验方法借用经典文献的表达是正常的,且在多个期刊上常见。 对此,我们与国际同行进行了讨论,并研究了一些国际知名期刊(如Science、Nature等)的相关内容,几乎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从理论上来讲,虽 然大多数的科研是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或重复他人成功的方法,试验新的材料,探讨新的结果,但作者在撰写论文的时候,除了应该引用经典文献 外,还应该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和总结自己的操作和观点。因为语言也是一种原始创造过程。 3. 随意摘用 此外,在论文检测中还发现,有些作者在引述他人的观点或者描述他人的科研成果的时候,文章中大段的句子与匹配的对比文献相同,却没有引用文献出处。 这样会误导读者认为这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极易引起版权纠纷。这种取向或许是因为作者英文写作上的先天不足而去模仿他人的表述。他们从主观上并没有抄袭之念,只是在写作的时候没有做到模仿量的恰如其分。 还有一种现象是一些作者认为,只要注明了文献出处,就可以直接大块抄用他人的文章段落。这些都说明在认识上有误区。 哈佛大学关于“抄袭”的规定指出:“如果你的句子与原始资料在观点和句子结构上都非常相似,并且结论与引语相近而非用自己的话重述,即使你注明出处,这也 是抄袭。你不能简单地改变原始资料中的几个词语或者对其进行摘要性重组,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和句子结构彻底地重塑你的总结,要不就直接引用。当然对于已经 成为学术界的常识经典名句、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 4. 东抄西凑 在论文检测中发现,有极少数文章几乎全文大部分的内容都能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比文献,甚至大段内容相似,很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作者整篇文章的写作是东抄西凑完成的。这样的论文反映了作者对待科学研究极端不严谨的学术态度。 以上的几种典型现象,我们在近期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一篇文章中已经通过多组图示作了详尽的分析。 同在一个地球村,全球的学术期刊都不可避免会碰到以上各种现象。作为编辑,我们本身同样面临职业道德的修养和提升,所以在理解学术界不是净土一块的同时, 感到高兴的是,大多数的科研人员坚守学术底线,事实求是地发表学术成果。当遇到各种学术不良行为时,我们的职责是向作者提出修正意见或者警告,试图把不良 学术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保护原创作者的著作权,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大家完成论文之后可以提前去知网论文查重网进行知网论文检测。

人理

连获两项第一:健康管理中心科研工作再创佳绩

2020年8月10日,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省财政厅支持的2020年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名单(102项)结束公示,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李莹博士成功入选。因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与湖南省委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直接对接,李莹博士在获得50万元项目资助的同时亦入选科技创新类湖湘青年英才。至此,李莹博士成为湖南省健康管理领域内第一个入选上述人才项目的科研人员。8月13日,广东省医院协会主办的中南六省(区)院长高峰论坛暨广东省医院协会学术年会上又传来好消息,健康管理中心覃岳香博士提交的论文《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研究分析》获得一等奖。据了解,本次会议征集论文1078篇,经各省医院协会初评、《现代医院》杂志社查重和专家复评等流程,共有72篇入选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12篇。覃岳香博士(左四)上台领奖一周内获得两项第一,再次彰显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据了解,中心历来重视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从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绩效考核等多方面为科研学术工作保驾护航。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发表健康管理领域内第一篇SCI论文到近5年(2015-2019年)连续中标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各大健康管理行业学术盛会上斩获多个奖项到助力科室进入“复旦版”《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前五名,中心科研团队一直在不断突破,勇攀高峰。这不仅让科室综合发展稳居国内健康管理学科领域第一方阵,亦为健康管理学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背景资料:1、 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旨在发掘和培育我省重点学科、优势产业的拔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为我省科技领军人才储备后备力量,培养造就一批新一代学术、技术和产业带头人。2、 中南六省(区)医院院长高峰论坛是一年一度的医院管理大会,也是我国中南地区医院管理行业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年度盛会,致力于为医院管理者搭建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来源:湘雅三医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