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牛导师告诉我的科研心得: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好科研理昧

大牛导师告诉我的科研心得: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好科研

科研人,是为人类奉献智慧的人。如果能读到研究生,应该用心做科研。那该怎么做呢?我自己的体验及导师的教导我总结下,供大家参考。1、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如果你想取到一定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和心血。一开始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在不知不觉间,你就能被科研的精妙所打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认识感到骄傲。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点的进步,那就可以奖励自己吃顿红烧肉了。如果你选择做科研,不要迷茫。努力下去,用心钻研,你会爱上科研的。2. 要有批判性思维人类的创新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艰难走出一步。本科阶段你负责吸收知识,训练技能。而研究生阶段你在继续吸收知识的同时,应该通过科研研究发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自己有批判性思维。不要盲信别人,用试验做基础,用数据说话。理清思路,创新思维。3.不害怕失败,不追求完美。组科研研究是一件很困难、很复杂的事。如果害怕失败,就不用做科研了。如果追求完美,就可能永远也无法开始。在大规模试验阶段,每一步都要思考清楚,力求准确。但是如果试验一旦开始,就不要每一步追求完美,而是按设计把试验推进下去,看看是否和预想结果一致。如果相差不大,那就反思一下那些细节没哟处理好,再把试验向完美推进。如果相差很大,那就是方法出了问题,要推翻重来。多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之处

盗尸者

读博期间发表17篇SCI,上海交大直博生分享科研经验

吴天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直博生,师从韩礼元教授,致力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300。多次在极具影响力的会议上获最佳海报奖(如Cell Press能源材料论坛)。曾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等奖学金,并入选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海外交换生资助计划。1月11日记者采访了学术之星吴天昊,采访过程中,他谈的最多的还是自己所热爱的科研。“人生在勤,不索何获”2016年,结束在交大的本科生学习生活,吴天昊作为直博生获得了在本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本科期间优秀的学习经历使吴天昊在初入师门时备受重视,但他坦言,读博一开始并不顺利,用他的话来说即“遇到的情况可能比同龄人‘严重’多了”,甚至收到了劝退的建议。这对于科研的新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读博对于吴天昊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需要摸索新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起初,他几乎每天都待在实验室里,从早上八点开始到晚上十二点结束,漫长又重复的生活方式持续了大概一年半。但大量时间成本的投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实验结果频频出错,数据难以量化呈现,三、四个待完成的课题接连打了水漂,一再的自我怀疑使他差点放弃了学术道路。我们似乎很难想象,面前这位如此热爱科研且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吴天昊也曾经这么迷茫过。消沉过后即是再次出发,此刻他的脸上重新绽放出自信的微笑。他告诉我们,激励他重归学术道路并坚定下去的是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们,包括第四届“学术之星”王言博。王言博曾说过“我不是天才,但我想在努力方面做个天才”,他相信或许自己也能在努力和坚持中得到新的答案。此外,导师曾对他说过“不要用身体上的勤奋去掩盖思想上的懒惰”,这句话让他受益匪浅,渐渐明白了韩老师当初“劝退”他的良苦用心。与此同时,他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入门之路,并把这作为给初入科研的学弟学妹们的一个忠实建议。吴天昊在韩老师的指导下,转向有机染料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这是一个新颖性极强的课题,它结合了课题组的优势所在——以往对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大量经验。他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相结合,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理论融入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并大幅提升了其光电性能,事半功倍地完成了这一课题。这也是他想告诉其他学弟学妹的经验之一:充分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将其与课题组的优势相结合,在经验之上取得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初为了发表一篇论文,吴天昊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总是吃闭门羹,但当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入门之路后,他的学术道路逐渐走上正轨。当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时,感受到了他人的肯定。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体现,他在此也下了不少功夫,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吴天昊把写文章比喻为讲有趣的故事给别人听,怎么讲好有趣的故事,前期磨合特别重要。于他自己而言,写出好的文章在于要做好的口头报告,将口头报告以逻辑性强、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出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论文写作之前,可以在同门之中做报告,以听者的反应论优劣,即如果听者毫无反应就说明文章存在较多问题,如果能够引发大家的讨论与思考则说明这是能够继续深入的文章。吴天昊曾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赴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学习,第一次是学习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第二次是参与日本博士后关于无铅钙钛矿电池的重大课题研究。在日本这一社会信任度极高的国家,他体会到了日本人天生的严谨态度。日本导师对科研的专心致志,精细的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对科研数据的敏感度都充分影响了他的科研习惯。作为直博生,吴天昊选择做一名助教来丰富自己的读博生涯,他也从中收获良多。他曾连续三年担任杨旭东教授的课程助教,带着本科学弟学妹们一起学习《工程学导论》,在他看来这是一门特别有趣的课程,学生们一起进入实验室完成属于自己的DIY小发明,也许他们会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科研的乐趣和成就感。之后在学期结束前,组织课堂报告,介绍自己的小发明,讨论它是否对人们的生活存在帮助,考察能否进入市场被大众所接受。同时,助教的工作锻炼了他的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说服别人的能力。除此之外,辅助任课老师批改作业、推动实践课程的开展等等,这些都是相当有用的经验,这也为他选择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奠定了基础。“旅行得心朋,在客如家乡”科研之余,吴天昊最喜欢的是去各地旅游和摄影,这也是他的放松方式。在国内,他走遍了南京、厦门、重庆等城市,在旅途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在日本,他逛遍了大阪、东京、北海道等都府,感受异国风土人情。旅行中的吴天昊能够感受到身心的放松,酷爱摄影的他暂时远离千篇一律的生活,看山看水,吃饭喝茶,记录生活。他的电脑里总有一个地方属于旅游摄影的照片存档,闲暇时翻翻相册,或许就能回忆起当时遇见的人、事、物以及当时的心情。吴天昊特别提到,在日本研究所交换期间的生活比较枯燥乏味,少不了和王师兄一起去KTV唱歌的解压方式,这也算是平淡生活中的一些乐事。同时,他也正是受到王师兄的影响,参与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活动。傅雷曾经说过:“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吴天昊学长最后笑着对我们说道:“其实,回头看那些自己曾经克服的困难,现在应该也会笑着对当时的自己说一声‘谢谢’。”

胡适

科研经验分享:博士生的科研路,从参与重大专项开始!

近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评选结果,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林业工程专业2019级的在读博士生党宝康荣获第九届梁希优秀学子奖。在我校攻读硕士期间,党宝康就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先后发表5篇SCI,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浙江省2019届优秀毕业生、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浙江省第十六届“挑战杯”一等奖等,他还是中国林学会会员和美国化学会会员。从参与攻克重大专项开始科研 2016年9月,党宝康成为了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刚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导师金春德教授就问他:“你有没有信心参与一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木质材料无胶胶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浙江农林大学第一个、浙江省第二个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重大项目,财政经费771万。有机会参与这么大的课题,让党宝康万分惊喜,但对当时的他来说这也是极大的挑战。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和团队成员很快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实验过程中,党宝康不断经历着“失败----失败----重复失败”的考验。当别的学生在享受悠闲假期时,他和团队成员总是泡在实验室里,绞尽脑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实验:不断摸索,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从经验中寻找突破口。熬过艰难的时刻,最终难题被攻克,实验也圆满完成:该重大专项已完成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件,弥补了传统纤维板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解决现有传统纤维板存在的甲醛污染、易吸水等问题,降低能耗10-20%,降低家具原料成本30%,实现绿色、清洁、低碳生产等。跟着老师和团队做重大课题,党宝康收获满满,他学会了不气馁,学会了科学严谨。同时,党宝康也积极参与一些创新创业活动,与团队自主研发设计“木质合金”。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超纤科技——新型多功能无醛纤维板先行者”项目,获得了高教主赛道创意组金奖。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个人浸满汗水的付出,更缺不了坚定不移的决心。有方向地坚持努力,才会走得更远更久。团队是有温度的坚实后盾 科研团队就是科研人的“家”。初入团队,一张张面孔陌生又新鲜,却无一不带着最真诚的笑容和善意。热情的师兄师姐带着他参观实验室,耐心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并对他说:“我们是一个Team,是一家人,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团队成员关系融洽,经常迸发创造灵感的火花。“大家经常一起探讨学术问题,遇到一个好的思路,会先探讨一下可行性,再从各方面去衡量和做补充,以求试验方案更加完善。学术研究不可避免出现分歧,但正是差异让科研更加有意义,让团队愈发强大。” 谈及团队的合作,党宝康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很努力,大家争着比着去努力搞科研,他们白天做实验测数据找文献。到了晚上安静时刻,大家沉浸在论文写作中,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已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一个月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这样比拼中度过,夜猫子也成了他们私下谈笑时给对方的昵称。大家相互激励,不断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在科研高地上取得突破。党宝康和团队成员还经常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各类科技竞赛,屡获佳绩。为了使一个实验方案能够达到完美,修改几十稿甚至上百稿是平常事。晚上工作室的灯永远是亮到后半夜,经常有老师叮嘱他们早点回去休息,明天继续。参加科技比赛期间,团队成员们有时轮班通宵工作,让第二天一早有课的同学先睡,天快亮了再由睡过觉的同学换班继续开展项目。坚韧不拔、不断超越,追求极致的完美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党宝康说,“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那些比你优秀的人会促使你变得更优秀。正是师兄师姐和同门的影响,我才做出了一些成果。”在浙农林大做科研是很幸福的 2018年5月,浙江农林大学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林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5个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党宝康是学校成为博士授权单位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学校十分重视博士点的建设,为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遴选了高水平的导师。党宝康的导师金春德教授和孙庆丰教授都是行业的顶级专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很高水平。“在科研的道路上导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们学会独立自主的学习与科研。”党宝康说,刚到实验室时,他基本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有一次,实验的进展并不顺利,他十分苦恼焦虑。导师金春德得知情况后,从外地赶回学校时虽然已经很晚,但立马组织开会讨论,给他们分析哪些实验环节出现问题。第二天,金教授又早早的就在实验室等着他们来做实验,从最基础的环节开始,指导大家如何一步步地进行实验。撰写高水平论文,曾经让党宝康一筹莫展,导师孙庆丰教授便给他讲解高水平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自己的经验,经常面对面耐心仔细指导他修改,有时一直改到凌晨才休息,有时一篇论文修改10多遍才最终完成。对此,党宝康一直心存感激:“导师就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导我向正确的方式前行。”在浙江农林大学做科研是很幸福的,党宝康说,“浙农林大位于杭西科创大走廊西端,远离喧嚣的城市,毗邻优美的景区,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16号地铁的开通为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校提供了很大的平台和良好的条件让我们安心做科研。有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我们可以更安心的开展研究,取得更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老师的指导和团队的陪伴下,党宝康获得了许多的成绩,他对未来更是充满期待:未来科研在路上,我要继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文字 / 新闻中心 周彦兵 学生记者 王媛 龙步念 金晶 今日编辑 / 章雨青 责任编辑 / 方力力 出品 / 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故群于人

科研经验or工作经验?——作为海归创业的你务必要知道的事

度友们大家好,我是小航,今天来跟大家聊聊关于科研、工作、创业的那点事生活好像从来都没有放过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岔路口,不停地做出选择,生怕在哪一个环节走上错误的道路。在历经了考研后,你光荣地获得了Master degree,甚至顺利地迈进了Phd的行列,经过了几年的潜心研究,做了上千次的research、输出了n张paper后,体重日渐上涨,发量却与日稀疏,与此同时,你还要寻找科研和工作的平衡点,面临创业和就业的抉择,这时候问题又来了:科研经验和工作经验,到底哪个更重要?“先锋青年返航计划”导师、百度风投CEO-刘维以投资人的视角说道:1.创业的本质是创造商业价值,最终交付的产品比行业中的竞品能超越多少,能带来多少效率提升才是决定成绩的关键。2.投资人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创业者的态度相对更宽容,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科研经验和工作经验一样重要,所以拥有PHD的毕业生即使没有工作经验,他们的创业项目也经常会被投资人优先考虑。3.投资人在投海归创业者具体会考虑三个要素:项目主题够不够前沿,创业者对该领域要有没有能把好的想法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以及在技术领域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所以说,要认清创业的本质;无论是工作还是科研,经验都一样重要,重点还是在于你的项目和能力。调研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北京是世界上拥有科技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142家跨行业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 百分之32%拥有海归背景。在很多互联网企业做产品出海的同时,也有很多像创邻科技创始人-张晨一样在国外技术领域深耕很多年的人才选择回国创业,重新开始。对于创业这一问题,很多创业者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国内和美国的创业环境有什么不同?“先锋青年返航计划”导师、创邻科技创始人&CEO-张晨谈了谈自己的切身感受:1. 在美国,科技应用的技术的基础建设比较成熟,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往往是单纯以某项技术为单位的,你做好你的细分专业工作就可以了。2. 国内的市场需求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技术,客户要的更多是一个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成为创业者举大旗的全面化人才,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我不仅需要向客户解释我的编程,还要洞悉市场,组建商业模式和全线团队。这对我自己和团队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同时也是机遇。 ”也就是说,成长永远是自己的责任,不管在哪个国家,不管得到什么机会都要全力吸收平台的营养,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不管是什么国际背景,创业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在这条九死一生道路上,对创新和科技力量的信念感,才是打动投资人,带领团队走下去的硬核因素。可见,生活是很公平的,它对每一个人都会下手。当你在海外潜心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时,你需要积攒丰富的科研经验,若有机会获得工作经验,那便是锦上添花。但如果你回到国内,加入创业的浪潮,你便更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成长为全面型的人才。记住,挑战则机遇,只有在任何时候灵活变化、快速成长,才是上上之道。

不寻常

一位科研小白的成长之路:从科研认知几乎为零到高水平论文6篇!

个人名片|邱俊澧获国家奖学金3次“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校级奖励10项在读期间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论文6篇一作SCI-2区2篇、二作SCI-3区2篇及一作EI 1篇公开专利5项今天的主人公是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获奖无数、醉心于科研的优秀毕业生——邱俊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科研之始凡事皆有一个开始,当问起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条道路的时候,他笑着回答道:“这就好比‘四季轮回’、‘瓜熟蒂落’,举一个比较牵强的例子,就比如说,读了高中之后就应该继续读大学一样,不需要纠结。因此,我进入大学后,就自然而然地做了决定会继续读研。有时候不必过多纠结于如何开始,顺其自然。正所谓‘船到桥头自然停’,在每一个阶段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留遗憾就好。”他接着说:“2016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便揣着本科成绩单来到土木楼2楼,敲开了周老师办公室的门。一开始我还有些紧张与焦虑,毕竟一直以来只闻其名,总担心老师很威严。与我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周老师热心地叫我进去,只待我说明读研意愿,再看了一眼成绩单便收下了我。”自此,他就开始了科研道路上的探索。全新的科研之路初入科研之路的他,所接触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由于他是推免生,才进团队时连毕业设计都还没做。再加上专业素养只有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践水平严重缺乏,科研认知几乎为零。一开始,周老师便将他安排到“磁团队”,他更是疑惑了挺久,他的专业是桥梁工程,研究磁做什么?“现在想想,这可真是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小白’。”进入科研团队后,参加了他研究生以来第一次研讨会,当时的他脑袋塞满了问号:研讨会怎么这么多人参加?这位老师讲的是什么?师兄师姐又是讲的什么?这个看起来很高端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周老师无所不知?手机一直振动是不是女朋友在找?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的脑袋里满是问号,却也深切感到科研的神秘,想着自己也要搞一个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出来。科研“小白”在成长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科研的好奇和追求,使得高山与漫漫长途变成了沿途迷人的风景。“师父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在团队里周老师给邱俊澧安排了大致的研究方向后,他就开始行动起来,做试验、学习专业知识、看文献......要做的事很多。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也慢慢地习惯了周五研讨会后在暗沉的夜色中摸黑回寝室,也渐渐懂得了磁检测、金属磁记忆、自发漏磁、脉冲涡流,也明白了一些其它领域知识,比如UHPC、桥梁健康监测。但脑袋里的问号还在,不过变成了类似“我是不是可以用自发漏磁来反演锈蚀形态?”这样的问号。“虽然大多数想法不切实际,但总算还是有点科研的味道了。”再后来他负责了一个广西科研项目的试验,那一个试验他的感触很深:“理论是一方面,但是一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一切又不一样了。试验方案设计、试件制作、电化学加速锈蚀、自发漏磁自动化扫描、磁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等等一切工作都得现学现用。更关键的是,试验用的钢筋混凝土梁虽说叫小梁,看起来也不大,但足有近100kg。加之‘锈蚀——自发漏磁扫描’试验的周期性特征,10片试验梁总共要在两个试验场地间搬运超过100次。如果算上制作运输、承载力试验、破拆测量锈蚀度流程,工作量得翻几倍。”为了试验进度他也常一个人搬,抱100kg的小梁也行,磨破衣服是常事,而且身上时常都是脏兮兮的。此外,由于长期在重体力试验中的“优异表现”,他经常被同门尤其是室友邀请帮忙搬各种沉重的试件和材料。按照浙大郑强教授的“非对称优势”定义—非本专业的特长,“力气大”就是一个土木专业学生的非对称优势,他对此深有体会。平常他的业余时间会去健身房健身,坚持了足足有六年有余。总而言之,非对称优势是一个挺重要的东西,力量足有助于做试验只是一个方面。作为研究生,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善于演讲、交际或者外语都是很好的。他的导师周老师也讲,读研不要只盯着自己研究的那一点东西,要锻炼综合能力,要把眼界打开。有趣的拒稿经历当问及他最难忘的经历时,他打趣地说:“不被拒稿的人生不完整。研一上学期末,做完广西项目的试验后,熬了几天夜和小伙伴们完成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当时,老师催促着我们趁热打铁写一篇论文,可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难免懈怠,我摸摸索索两个月才写了一篇。模糊的图片,混乱的格式,我挠着我的头看老师最新的批注,改了几遍终于定稿。忐忑投了一个建筑材料学报,一个月多后惨遭滑铁卢。”在第一次被拒稿后,他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他说,被拒稿,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可以从审稿人意见里看到不足,而后继续努力。有了经验,他后续又做了一批试验梁的试验,并弥补了试验设计上的一些不足。这一次,他写了第二篇论文并大胆地投到了一个3区SCI期刊Sensors,前后历经一轮大修加一轮小修,4位审稿人修改意见多达70多条。最终,经历了完整论文投稿流程后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论文。付出会有收获,研一末发表的这篇文章也促成他获得了当年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此外,这一次的成功也让他积累了更多经验以及信心。渐入佳境经验的逐步积累,再加上自己不断地努力,第一篇被拒稿的文章修改后投建筑结构学报,又写了第三篇投了2区SCI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随后在研二下学期同时录用。研二暑假,又与一位本科学弟合作在3区SCI期刊Metals上发表了第四篇论文。同时,也获得了第三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三上学期,经历了重重波折后,他选择了行业认可度较高的2区SCI期刊Engineering structrues,并于研三上期期末录用。同时,与另一位老师合作的中文核心期刊也被录用。风雨过后是彩虹,一路走来终取得丰硕的成果,各种奖项都纷纷收入囊中。当问及收获了这么多奖项是否有浮躁的时刻,他谦虚地说道:“一刻也没有过,并且我还有些排斥甚至害怕大家过分的夸奖。我也在获奖经历中明白了‘马太效应’,随之也明白了自己真正所拥有的并非表面那么丰富,所以就需要冷静下来在赞扬中看清真实的自己。而且我一想到那些真正厉害的科研同侪,自知实力上差距仍远。另外,目前的科研水平离个人的理想也有较大差距,努力还来不及,浮躁也更没资本。”科研之路还将继续研究给他带来的深远影响,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他说:“我参加的一个云南科技厅项目。这个项目研究的是用自发漏磁监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力状态,在研究过程中我跟着老师在重庆、云南两地做了20座实桥的监测,看到了磁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真正感觉到了科学技术的魅力——不仅仅是试验、论文、报告。”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磁评估”,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海洋大气环境中多因素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监测与时变评估”。他对于未来的规划,首先还是在读博期间把研究做得更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以后毕业了想继续留在高校当老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并培育出更多为祖国建设的科研人才。科研干货灵活的思维+付诸实践+多锻炼。任何创造的基础,是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对于科研,一定要多读文献,尤其是高水平期刊文献,多学习别人在研究问题上的思路、方法、技能,培养基本的科研素养。对于研究问题,多思考,也要多实施,科研能力是花时间锻炼出来的。写给母校最难忘怀487,兄弟情、师生谊,还在交大收获了一份甜甜的爱情。在交大陪伴我七年的青春时光里,我从一个懵懂无知、连Word都不会用的高中生,到一个经过专业培养的本科生,再到如今走上科研道路的硕士生,我与母校的联系此生已挥之不去。此间遇到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也将是记忆里一次次流连忘返。行到此处,须得道一声离别再见;往后回首,却可满怀笑意。来源:重庆交通大学 策划 | 新媒体中心 封面 | 赵翎羽 采访 | 胡艺瀚 文案 | 胡艺瀚 编辑 | 何冰 校对 | 丁南 责编 | 刘越 审核 | 白凯

砻谷纪

发9篇论文,成功申请中大博士,研三学长分享了3点科研经验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地才作者背景介绍研三在读,以申请审核制成功申请中山大学博士。在两年半时间内,以第一和第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9 篇。其中 1 篇 Q1 区 SSCI,4 篇 CSSCI期刊(含扩展版),1 篇北大核心,1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同时,以主持人身份申请省部级项目 2 项,参加 9 项各级课题。目前,在校获得各项奖助学金经费总计超过十万元。1.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与团体项目相比的优势和难点完成一项繁重复杂的任务最科学的做法之一就是分工合作,但是分工合作中最容易出现结果偏差的关键在于沟通的有效性。个人独立完成项目很好地规避了因沟通不充分所带来的偏差,但同时又很容易出现思路不开放的问题。特别是,大家的研究领域较为细化,像我们班的同学大家都在各类不同的研究方向中探索,所以很难与周围的人进行深入的探讨。完成项目、撰写论文的过程更多的是在与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名师大家、前辈同侪的研究文献对话,以及向指导老师的沟通请教。因此,虽然表明上是独立完成项目,实际上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借他们之力帮助自己完成了项目和论文。当然,这一过程无疑是难度巨大的,需要多看、多模仿、多学习、多训练。2.发表论文,在论文选题、破题以及论文研究方面的建议能够有幸在硕士期间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无疑离不开我的硕士生导师曲颖教授的辛苦指导和付出,也离不开学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教和启发。在我的论文选题、研究思路和学术训练等各个方面,各位老师都给予了我相当大的帮助。因此,希望跟学弟学妹们首先分享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建议是“与导师商量并合作”。导师们在相关领域已有相当的积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的更远。将导师当做一个引路人,朝着导师指出的方向不断去细化、深化, 在相当量的积累下与导师多交流多探讨。这一深化、细化的过程可能有以下几个要素:勤奋、聪明。所谓勤奋是指多读、多训练、多学习、多总结文献。图源:colorhub.me那些高质量期刊的论文是如何写的、学术语言是什么、如何驾驭论文结构、如何展现文献逻辑、又如何呈现数据和结论?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其实在学术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聪明是指掌握适当方法解决适当的问题。就好比,看文献也是需要掌握看文献做笔记的方法,“看过就过”的传统习惯在大量的文献下是不可持续的。之后,要想真正习得系统的学术思维,还需要不断持续的学术训练来巩固。这当中,又需要导师对自己的训练加以批评反馈,才能及时作出调整。上述“导师引入—阅读文献—总结文献—学术训练—导师反馈”的闭合线路,应该能有所启发和进步。在上一个层次已经获得较好训练效果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肯定自己”,可能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做法。学术可能是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永远都有新的领域、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出现。我们大家的注意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利用自己的长处与他们交流合作,能获得更为高效的结果。同时,学术写作的过程漫长、枯燥、跌宕起伏, 尤其是做社会科学的同学们常常疑问“我们做这个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投稿好几个期刊都无果?”等等。所以,请大家先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上一个层次并未训练好,那我们回过头继续上一个层次的闭合路线。如果不是,一定要相信自己,每一次的努力都有意义,每一寸的进步都值得欢喜!3.研究生生活规划建议选择比努力更急迫。我们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想要去哪里、能够去哪里,才能知道怎么努力。硕士规划要根据你选择目标来确立,如果进校时很明确要读博,那么就一股脑地钻进学术的海洋遨游吧。翻翻各大高校的博士录取名单,清楚地明白三年后自己要拥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踏进名校的校门,例如发几篇 CSSCI、SSCI 或者 SCI、EI 等。想要出国, 研二一定要拿下雅思,申请交换。如果想要工作,那么就去看世界 500 强企业招聘都是什么条件,对应的去训练自己的能力、获得实习经历等。如果还没想好要怎么办,那你可能会更累,上述所有东西都要掌握,才能在你以后某个作出决定的日子,拥有选择那个决定的权利。加油吧!我们一起!

大而不多

一年发10 篇SCI!资深科研人经验分享

本文由掌桥科研整理,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获取服务,拥有1.8亿+篇,月更新百万篇,是科研人员与硕博研究生必备平台之一。掌桥科研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下载网站:zhangqiaokeyan.com/SCI论文是评价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普遍标准,特别是在论文质量的保证下,“多产性”带来的成果更为震撼,也吸引了更多人去研究论文中的“内涵”。那么,究竟该怎么做到多产出SCI论文呢?一、满足SCI期刊的基本要求论文要符合SCI期刊的要求,这是无论发表了多少SCI论文都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SCI期刊有很多种,不同的SCI期刊在领域、栏目设置、分区、影响因素、投稿要求上有不同层面的需求。投稿不同的SCI期刊,论文要满足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需要投稿A期刊,按照B期刊要求进行写作,那可能会被A期刊拒稿。想要熟知投稿期刊的写作要求,可以上该期刊官网进行查询,也可以在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找到对应期刊,下载该期刊已经发表的文章进行学习与比对。二、注重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积累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注重相关领域文献的阅读与积累。参与专题研究和阅读文献资料,能提高、加深或拓展个人对某一领域的认识。随着自身的不断熟练、专业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那达不到SCI论文多产的痛苦,也就不复存在了。三、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度挖掘一个科研项目,只能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与这个问题相关,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进行挖掘。在作者发表了一篇SCI论文之后,后续可以围绕这个科研成果,进行深度挖掘,这将会产生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有了SCI论文多产的可能性。四、将SCI论文合理的拆分成若干篇如果遇到一个复杂的问题,一篇SCI论文也不能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将SCI论文合理地分成若干篇。写在最后:总而言之,了解SCI期刊的要求、多做专题研究、多读参考文献,善于思考和挖掘研究的问题都是SCI论文的多产技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需要作者去寻找和思考。

儿子们

科研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小技巧

首先,虽然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方式、科研环境和科研要求都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在科研的过程中,依然有一些小的技巧是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所以分享这些小的技巧,对于当前从事科研的职场人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我多年的科研经验来看,科研最重要的技巧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个是多动手实践,第二个是多与专业人士交流,第三个是多做总结,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收获,也应该认真总结,这个总结的过程,很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甚至是创新。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自己的风格,另外还需要善用工具。在我看来,善用工具就是最重要的小技巧之一,好的工具会明显提升科研效率,这一点在计算机领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科研的过程说起来复杂,做起来也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按照具体的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了,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即使是重复很多次的步骤,也有可能会出现纰漏,而且可能会影响后续的实验结果,所以重复做的事情也一定要认真做。交流是科研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交流可以避免很多没有意义的“重复”,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要重视思路的交流,而不要过多地陷入到细节当中,细节固然有价值,但是思路往往更重要。在科研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往往是不知道该往哪走,而不是怎么走的问题。另外,对于很多科技工作者来说,交流思路会让大家都有收获,而探讨一些细节往往对于其中的一方是没有帮助的,这会让人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最后是总结,科研人员的总结能力往往能够直接决定科研的成果,所以总结能力对于科研人员非常重要,而总结的过程,往往是创新的过程,也是形成自己方法论的过程。总结有很多小技巧,我认为最重要的小技巧之一就是总结的过程不需要形成一个唯一的结果,要允许有多种结果,而且要为每一种结果留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科研论文一般都有哪些写作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科研论文一般都有哪些写作经验?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相关阅读:论文查重网站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呢?怎么去深入的认识论文查重如何降低论文的重复率顺利通过论文查重?

阿灿

中国高校科研教授的心酸之路,科研冷板凳并不好坐,过程太艰辛!

励志的过程很艰辛中国基础科研为何差?目前网络上经常会有人说中国的基础科研非常差,主要是科技科研人才素质不高,但是真实的情况如何呢?如果说二十几年前有人说中国的基础科研人才匮乏,那么还是一个原因,那么如今全国各大高校非名校博士不能入职,没有海归学习工作经历必须考核的形势下,中国名校中的科研师资力量并不比海外名校差很多,然而为何中国的基础科研还是被诟病,在战国做基础科研的大牛纷纷出海?从清华的颜宁到北大的许成阳在回国后多年再次选择出国,他们都是中国基础科研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基础生物学,一位是数学,都在国际科研界上声名显赫,但是在国内却被吐槽做的科研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贡献!更有人认为颜宁就是借助冷冻电镜的机械式科研劳工,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全球有冷冻电镜的机构有很多,但是能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并没有多少人!国内一些炒作大项目的科研大牛,在失去大团队的助力和增光,他们去了海外甚至连副教授的岗位都很难胜任!中国科研两重天工科为王的中国科研在中国社会务实的态度下,快速的应用工科待了的经济价值最大,而基础科研却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就是所谓的科研回报率非常的低,加上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据排名,各大高校都对各项数据非常看重,就拿国家三大奖为例,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非常容易获得,而基础科研的国家自然大奖却多年空缺,甚至获奖的人胜之不武,什么透明计算等等的争议甚至引发国外科研圈的嘲讽,因此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科研项目不管研究者的水平如何,只要会讲故事,可以快速经济转化,设立大项目就可以获得大量科研经费,可以组建百人的大团队,中国一些科研大牛都是靠着团队的力量把他们送上神坛,基础科研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出成果很难,不像工科应用有固定的目标和方向,中国做冷门的科研人员,面对单位严格的考核,申请不到经费、没有人来帮忙,甚至连研究生的招生指标都被剥夺,因此在中国并不适合基础科研人员的发展。静坐冷板凳,坐等翻身中外科研思维的不同在国外做科研主要是兴趣爱好去探索自然界的各种有趣现象,而在中国却以应用和经济价值为导向,因此中国的科技大部分靠欧美科技输送,在欧美基础科研新发现的基础上,然后做科技应用转化,这也是为何中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少的重要原因,就拿两弹一星来说,虽然中国做的非常好,但是那都是在欧美科技基础科研上应用的成果,用中国高校科研教授的一句话来说,在中国科研界想要做基础科研,需要具备太多的素质,首先,耐得住寂寞,其次,需要四处求人,在基础科研没有明确方向前,很少有资金和人员来帮助自己,最后需要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基础科研只能靠论文来为自己证明,一篇高影响因子的基础科研论文需要多年的实验数据基础,这样才会结束自己坐冷板凳的状况,申请项目才会得到支持,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团队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