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搞科研做教育就一定意味着低收入吗?消息

搞科研做教育就一定意味着低收入吗?

以近十年的情况来看,真正科研做的出色的高校教师我就没见过穷的!当然,“科研出色”的标准应该是手里有一个以上的国家级课题面上项目,头上至少有一个中省人才称号。这个标准说低不低,但是确实也说不上特别高。一般的双一流高校里这样的人起码都得以百计吧?在这个标准以上的高校教师,一年的固定收入都很少有低于50万的,理工科或者个别优势学科只会更高,更别提其他的科研奖励、补贴、课时费、横向科技收入了。而他们手里掌握的科研经费肯定更是要以百万计,甚至以千万计的都不在少数。我们学校的某些优势专业的年轻讲师、副教授即使并没有达到所谓的“科研出色”的标准,一年的科研经费同样也有百万以上。他们经常发愁的不是科研经费短缺,而是科研经费怎么能转化为成果的问题。之所以现在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贫的生活,我觉得可能还是因为真正的科研工作距离普通社会群众的距离有点遥远了。一方面因为因为距离的遥远,对于大多数群众而言肯定就会出现类似之前“七成网友一致同意将数学踢出高考”一样完全是“无知者无畏”式的猜想。另一方面这些真正的“科研大牛”们因为大量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到了科研工作中,可能也并不太在乎对社会上那些标准的“财富象征物”的收集,容易对群众的认知形成误导:一个没有名车、没有名表、穿着布鞋衬衣天天在学校门口拉面馆解决三餐的人,似乎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过的很清贫”的印象。但人家可能一年的收入是以百万计甚至几百万计的,上千万的科研经费签字眼睛都不会眨一下,随便做个猜想性实验耗费的材料就够买辆宝马了。对于这些大牛们而言:天天就是从家走到实验室五分钟的路程,为什么要买车?实验室到处都是钟表,为什么要买手表?天天进了实验室就套白大褂,为什么要买衣服?以及……你们说我清贫就清贫吧,没有时间解释。你们高兴就好。

不知者

高校教师要不要搞科研,应该分情况

高校教师要不要搞科研,应该分情况。第一类就是公共基础课老师。这一类教师每个学期都可能上不同专业的班级,而且讲授的内容二三十年都不会改变,就算改变也是一些很基础的知识点。让这一类基础课教师去做科研,一方面他们时间不允许,另外一方面做得再好也不能传给学生。因为接触不到专业课的学生,所以这些教师通常一辈子只能接触低年级的本科生,更不要说带学生搞科研、做毕业设计了。所以要求这一类教师做科研,做得再好也只能是他们自己能力提高了,无法有效及时地传给下一代学生,有种独孤求败的无奈感。第二类就是专业课教师。这一类教师,不用花费很多时间在公共课上,每年都接触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点盲区的把握可以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推移,形成自己一套方法和规律。这一类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做大量的科研,紧跟专业前沿,不论是讲师、副教授,还是教授,都应该设立大量的科研任务,否则只会误人子弟。比如,最近的本科毕业设计答辩现场,俺作为秘书参加了全程10个本科生的答辩,其中有一个副教授带了3个本科生,居然做的课题差不多一样,只是3个本科生用3个不同的材料,这个副教授真的没有其他课题可以做了吗?真的就只能做这些灌水没有价值的课题了吗?还是这个副教授已经不怎么花时间和经历做科研了,只会换材料重复到同一个软件上模拟一下?这样带出来的学生能学到最前沿的新知识吗?这副教授的职称水平是不是应该降级成讲师水平呢?第三类就是硕导和博导。这一类教师一边参与了大量的行政工作,一边又指导多个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不怎么需要带本科生,教学任务很少,加上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多,根本不用怎么管学生就能轻松完成每年的科研工作量。这一类双肩挑教师也应该要求大量的科研任务,否则只会不进则退,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有很多“被放羊”的研究生出现,出了事都没人管,更不要指望这一类教师培养研究生应有的能力了。

不足多也

大学老师吐槽科研,暴露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现状:为了科研而科研

外面的人总会认为高校老师受人尊敬,收入不错,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真实的高校老师,面对着科研和备课两大压力,尤其是前者,没有科研就没有论文,没有论文就不能升职,有人40多岁了还是讲师,虽然课堂上受学生欢迎,但因为没有论文,迟迟无法升职成副教授或者教授,何其令人“悲哀”。在高校,科研是硬任务,也是衡量一座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些任务自然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老教授们已功成名就,掌握多种资源,青年教师要向往上爬,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有一名大学教师在论坛吐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已经连续失眠好久了,各种情绪,焦虑,无法睡个安稳觉。青年教师一枚,入职三年,副高已上,但是因为刚入职的时候没钱没人没平台,因此最开始做的一些实验设计不理想,虽然已经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文章档次还是不理想。后面基金申请到的实验还在做,预计要到明年八月才能写作投稿,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研一刚入门,要下学期才能开始实验。焦虑感还是来自于发文速度太慢。期刊选择上没考虑好,速度太慢又折腾。另外,每篇文章都像自己的孩子,还是很期望能找个好归宿,所以一旦没弄好,内心自责得无法自拔。看着周围同事和学生弄完一篇又一篇,焦虑得不行。虽然说处在竞争的环境能刺激自己成长,但是每天都有人在你耳边说又发了几篇二区,又送审了几篇一区,又有几篇文章要投了,真是烦躁得不行。目前文章全都靠自己分析、画图和写作,最烦躁的是觉得现在完全没有博士阶段的写作状态,效率低下,很多早就应该弄好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一拖再拖。深知对于上正高来说,文章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得多,尤其现在学校大力招揽引进人才,竞争对手的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由此产生的焦虑感与日俱增,有时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但又无法缓解。这名青年教师的压力跃然纸上,但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给了自己更多的压力。在同行看来,其应该属于正常的发展水平,没有必要如此“焦虑”。相对于文章数量,质量其实更重要,不要太急功近利去发一些低质量的文章,相对投入的精力也差不了多少,现在评奖评项目都是选几篇代表作,更何况这名青年教师已经是副教授了,做点更有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也不要因为别人发了好文章,而使自己压力倍增,没必要,每个人的天时地利人和不一样,只要做好自己按部就班就好了,知足常乐,生活还有诗和远方,再一个什么都没有自己的身体重要,身体没了其他都是零。就像下面这名同行所说的一样:找到自己的节奏,能做到有条不紊有进展就可以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速度不同是必然的,你发得慢,但也在做,又没故意偷懒,所以没什么值得羞愧的。有条不紊加活长点,最后量和质总会有的。逼自己,着急,焦虑,就算高压下提升了速度,但是要是身体出问题了,那最终也没时间达到想要的高度。

灵府

中国的科研教育水平需要西方的QS和SCI来认定吗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最多的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国家,却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大学的办学水平如何,科研成果如何,都要看它在QS上的排名。大学教授的评聘,科研人员的认定,甚至是研究生毕业都要看他在SCI上发表论文的多少,不觉得有点荒唐吗。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经批评说,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但垃圾文章太多。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越演越烈非常认同施一公教授的这个观点。就拿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县城来说。因为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时候,其中有一项指标就是论文发表。学校为了不被扣分,就在教师考核里面设置了论文发表的加分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加三分。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加两分。在市县级刊物发表论文加一分。同时发表论文也是职称评聘的一个重要条件。老师为了考核排名和职称评聘,都不遗余力的发论文。不过很少自己亲自写,都是找相关的中介代写代发,然后付费就可以了。(其实很多人还是希望自己写,毕竟发一篇论文几千元的费用,对一个每月只有四五千元的小职员来说还是有点心痛,但现实是自己写的很难发表,也就只好找中介了)来自QQ、微信的征稿启示据有关统计,自2016年以来,我国科研机构和个人仅发表在SCI上的论文就达到了30万多篇,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都要大几千元,要在SCI上发表,花费是不是更多,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送给了人家。难怪有专家说,中国的科研人员养肥了那些国际评价机构和期刊。花钱也就罢了,关键是人家的一些评价内容不一定就适合中国,不然怎么会有某大学为了增加留学生人数,采取陪读的办法吸引外国留学生。还有某大学给外国留学生安排学校最好的宿舍等等,让外国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QS认定指标,提升排名而已。虽然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也都在SCI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美国还是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这些国家都不会把发表论文和个人考核放在一起,没有直接的厉害关系。而我们就不同了,因为发表论文和个人考核晋升有直接关系,很多人都是为发论文而发论文。因为这其中存在一定的利益输送,反而会降低了论文质量,也会让人家更看不起我们。认为中国干什么都会弄虚作假,这锅背的冤不冤呀。有报道说疫情刚刚在武汉出现,还没有弄明白是咋回事,国内的一位疾控专家就急忙在某国际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武汉疫情的论文。据报道这位专家前后已经在各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500多篇,我就弄不明白他究竟是搞科研的专家,还是发论文的专家,是自由职业专家,还是国家公职人员专家。发这么多论文有用吗?哪些当年研究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大半生都隐蔽在戈壁深处,有几位发表过论文,不是一样把两弹一星送上了天吗,他们一个个都成为国家的英雄,人民的功臣。与其挖空心思发论文,不如实实在在搞研究,弄出几样成果出来比啥都强闻一多雕像还记得当年的西南联大吗,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一间像样的教室、实验室都没有,更不要说在国际上的排名了。就是这样的一所大学,却为大中国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一大批重量级的,敢于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专家教授学者,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学之大,在于大学所培养的人的学问之大,在于大学的精神气质之大,在于大学的学与术之大。大学能将一般人培养成杰出的社会精英和大人物。大学具备了这些,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考评机制就是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它决定着学校,老师的努力方向和教育成果。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不论是学校考评还是个人考核,国家都应该尽早改革考评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积极引导科研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促进社会公平,民风淳朴,不要让那些真正干事的老实人吃亏。

诡衔窃辔

大牛导师告诉我的科研心得:研究生应该如何做好科研

科研人,是为人类奉献智慧的人。如果能读到研究生,应该用心做科研。那该怎么做呢?我自己的体验及导师的教导我总结下,供大家参考。1、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如果你想取到一定的成就,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和心血。一开始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一段时间,在不知不觉间,你就能被科研的精妙所打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认识感到骄傲。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一点点的进步,那就可以奖励自己吃顿红烧肉了。如果你选择做科研,不要迷茫。努力下去,用心钻研,你会爱上科研的。2. 要有批判性思维人类的创新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艰难走出一步。本科阶段你负责吸收知识,训练技能。而研究生阶段你在继续吸收知识的同时,应该通过科研研究发掘创造新知识。从而使自己有批判性思维。不要盲信别人,用试验做基础,用数据说话。理清思路,创新思维。3.不害怕失败,不追求完美。组科研研究是一件很困难、很复杂的事。如果害怕失败,就不用做科研了。如果追求完美,就可能永远也无法开始。在大规模试验阶段,每一步都要思考清楚,力求准确。但是如果试验一旦开始,就不要每一步追求完美,而是按设计把试验推进下去,看看是否和预想结果一致。如果相差不大,那就反思一下那些细节没哟处理好,再把试验向完美推进。如果相差很大,那就是方法出了问题,要推翻重来。多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之处

四叶

教授们相比上课更愿意搞科研项目,大学里科研和教学谁重要?

教授们相比上课更愿意搞科研项目,大学里科研和教学谁重要?大学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毕竟这是大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段学习的时光,是需要获得生存技能的时期,但是,大学里面教学和科研确实都很重要,是高校发展的两架马车,短了一个都不行。传统上高校一般都重科研轻教学,但从最近的政策来看,高校的教学也应被更加重视才行。教授做科研并非全都是他愿意现在对高校老师的管理制度越来越严格,给老师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除了个人意愿外,至少还有三个原因驱使教授们搞科研。第一、在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中,高校老师不仅要被安排上很多课,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不同职称的老师考核的指标工作量不同。第二、高校对科研成果都有配套奖励,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就可能奖励他基本工资的数倍,这对老师来讲是很诱人的。第三、学校对各学院每年的科研任务也有目标要求,若完不成目标,会影响整个学院的绩效考核。所以,学院为了完成年度科研任务目标,必须动员全院所有人申请课题和完成定量的科研成果,所以教授有时候也会被动员搞科研。当然学校之间的政策也有不同,有的学校可能对教授级别的可能宽容一些,要求没那么严格,搞不搞科研也就更多地看他们的意愿了。拿不到项目的老师并不会被刻意安排很多课相反的,很多高校会设置一定的科研岗,这个岗位招聘的人员不安排教学任务,只让他们专职做科研,一般都是年轻人,而且他们也不一定就能拿到科研项目或者出科研成果;还有的学校对待新进的年轻老师,会让他进来学校的前几年专职做科研,而不安排教学任务,这都是为了学校在国家级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上能有所突破。一个老师上课多少还与学科性质和院系老师数量有很大关系,每个学校的情况也不太一样。有的学校的重要学科小到讲师大到教授的授课任务量都很大,而有的学科则相反,这是在每个学校都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与拿没拿项目没有多大关系。有的教授拿了很多项目,如果实在没有老师可以安排授课,他也必须被安排教学任务。有的教授的课比年轻老师还多,因为他们还有硕博士研究生的课要上。教学和科研谁重要这是无法比较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少了一个都不行。只不过,现在我国高校的这两种职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以前往往重高校科研而轻高校教学,造成了我国很多大学的毕业生质量不高的问题。但政府也正意识到这一点,最近很多高校已经响应政策要求,清退了很多不合格的学生,这对大学教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周南

中国高等教育的误区,不做学术科研的教学其实就是误人子弟!

中国高校的教育水平还和高中一样 高等教育不做学术科研那就是误人子弟最近小编针对全国多所知名高校曝光教授学术造假的事件作出评论,尤其是南京大学80后长江青年学者130篇论文中有100多篇被撤稿的骇人新闻,说明了中国高校教育出现问题,各大机构缺乏严谨的学术科研风气,现在的高校缺乏科研大师而不缺乏专家,大智若愚的科研大师求真,聪明取巧的专家们求利,引发很多网络的热议,有网友提出来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落后,主要是重学术轻教学,然而小编持有相反的观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轻科研重教学,把高等教育当成中学基础教育来抓,培养了一帮没有自我思想聪明的照本宣科的专家,而真正探索诱导学生的大师教授却凤毛麟角!中国应该感谢加州理工培养的钱学森 大学是精英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中国目前很多的高校其实不应该称为为大学,更更应该称为职业技术学院,真正的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地方,而不是上课沉睡、翘课、吃喝玩乐搞人际关系的地方,加州理工大学本科生规模只有1000多人,但是这里的教授团队却个个都是科研学术精英,加州理工重学术而轻教学,所谓的教学就是诱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加州理工学院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支出是19.2万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大学。而且,在师资素质、学生的SAT成绩、师生比例等方面,加州理工的得分都是名列前茅的。然而更可怕的是淘汰率,加州理工大学的淘汰率高达20%以上,然而这样的数据换到中国,也许无数混日子的学生和家长会把学校的咒骂到哭!毕竟中国的高校学生们读大学只是为了找工作的便利而读,混毕业证是他们的目的!科研学术不是应试教育中国高校科研学术还做的远远不够随着最近十几年海归学者的归来,带动了中国高校科研学术的提升,但是随着带来的矛盾也显现出来,教授间的水平差异过大,中国高教大跃进时期,混入教授队伍的学者太多,造成很多教授不具备教授研究生的实力,但是各大高校却像通过高压的任务来让这些教授发论文完成考核,那些高校的行政人员根本不知道学术的难度,认为每一篇论文都非常好发,于是就被逼无奈的中国教授团们,只能通过各种造假来完成高校的考核任务,用施一公的话来说,所谓的科研论文无用论其实都是逃避考核,中国高校看似明确的科研任务考核,表面是重视科研学术,其实是在扼杀高校的科研学术,如果重视科研学术,那么就不应该制定不符合实际的学术考核任务,应该首先严抓学术造假行为,挤掉那些为发文而发文的垃圾论文的水份,然后在制定合理的考核目标,那么才能让中国高校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有明显的提升!单选|如何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严抓科研造假,净化科研风气制定合理的高校科研教学考核目标高校拒绝清考,提升毕业淘汰率中国有些本科高校需要改回职业高校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古犹今也

教育科研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 要做到四个“真实”

教育科研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做到四个“真实”,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是选题要真实。这是指要选择教育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尤其要选择课题研究人员自己真正感受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此类问题不一定存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但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或文献阅读,深切感受到它的存在,并意识到其可能或已经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触动教师的心灵,使研究成为自我的要求而不是额外的负担。二是过程要真实。这是指研究人员要按照研究方案,围绕研究目标和内容,采取有效的措施,扎实开展研究工作。研究中一定要有实证的调查,研究人员要真正走进问题产生的场域,通过观察、访谈或问卷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为整个研究提供真实的素材和依据。没有实证调查作基础,一切研究都是“空中楼阁”。三是资料要真实。这是指研究过程中的资料一定是研究过程本身的记载或体现。资料的真实性与过程的真实性紧密相连,没有真实的过程就没有真实的资料。但是,一线研究中也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有过程无资料,即因未及时保存导致资料缺失,于是在结题阶段根据课题管理单位的要求临时增补研究资料,而这样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失真性。事实上,过程性资料不仅仅是研究过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再研究的价值。因此,资料一旦失真,就会给再研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失去再研究的价值。四是成果要真实。这是指研究成果一定源于研究过程,是经过研究团队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保证成果的真实性很简单,需要研究人员在梳理成果时做到以下两点:介绍自己做了的研究工作、总结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引用与剽窃的关系,很多人倾向于用“占比”来区分两者,即看他人成果在自己成果中所占文字比例的多少。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着眼于他人成果在自己成果中的作用。如果他人成果只是用来证明自己的成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引用;如果将他人成果直接作为自己的成果,无论占比有多低,都不能称为引用,而只能称为剽窃。(作者:刘杰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市涪陵第一职业中学校)《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3日第7版

马蹄

想只谈兴趣就从事科研,说明你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不合格的

前几天一位同学找我谈心,说到他现在对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感兴趣,从而对自己的整个科研生涯都不抱有任何的信心。相信有这种心态的同学不在少数,因为从本科生跨越到研究生,甚至从硕士生跨越到博士生,都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研究课题不是自己兴趣所在的情况。不过我想说的是,兴趣虽然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还把兴趣挂在嘴上,放在心里,就是不成熟的表现。尤其是一些经历过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博士研究生,如果还保持着这种心态,那么可以说明你经历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不合格的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随心所欲?拿我自己来说,我高中时曾经拿过化学竞赛二等奖(省级赛区)、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三等奖,由此可见我的兴趣完全集中在生物、化学方向。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争取在有生之年搞个大新闻,比如拿个诺贝尔奖什么的(当然这些属于年幼时的白日梦)。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动手实践,对于物理、数学之类的依靠公式推导的学科,我是完全不感兴趣的。不过高考时能完全按照自己兴趣选专业的大佬又有多少?我当时如果学医,只能上比较差的医学院。虽然我家是民主集中制,但是老爹老娘两个反对意见,我没能报考医学院。至于化学,也是两个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担心实验爆炸、有机中毒之类的。所以最终,我只能跟老爹老娘妥协,选了一个自己勉强能接受的专业——车辆工程。这是个传统工科专业,所学的内容既有公式推导,又有动手实践。在东北大学读本科时,我的分数反映了自己的兴趣,机械制图、工程训练之类公式推导较少、动手实践较多的学科,我都拿了比较高的分数,而自动控制原理、高等数学之类公式推导较多、动手实践较少的学科,我的分数都很一般,也就保证了没有挂科。不过我在本科时还是找到了新的兴趣点,计算机编程。这玩意儿编译了就能运行,虽然也需要搞一些公式推导,但是毕竟能做出来看得见的东西。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我的C语言当时考了99分,差一分可能是老师怕我骄傲。在最后做毕业设计时,我自己用C写了几个计算行星齿轮参数的小程序,大幅度地提高了完成毕业设计的效率。所以我在保研到一个偏理论的研究方向时,放弃了保研资格。这个选择当时遭到了老爹老娘的激烈反对,所幸我当时离家颇远,才没有受到影响。放弃保研之后,我就想着选择一个可以搞计算机编程的方向考研。直接跨考计算机,我有点怵那些计算机原理,所以决定还是选一个既能利用本科知识,又能满足我兴趣的课题组。考虑到北京科技大学在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的出色表现,我报考了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就是无人驾驶,这是计算机技术在车辆工程中最为前沿的应用。读研之后,我很快发现自己还是没有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导师觉得我自动控制方面的基础颇为扎实,安排我做路径跟踪控制。说实话我当时完全是懵的,而且至今也不知道导师为什么会觉得我在自动控制方面有天赋。更令人沮丧的是导师觉得我代码能力水的一批,这点我倒是不难理解,毕竟我导师的本、硕、博都是计算机出身,代码能力不甩我几条街都说不过去。所以我很凄惨地进入了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刚一开始,我对研究理论还是很抵触的。而且课题组在我之前理论研究较为薄弱,控制方法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PID、纯跟踪这种水平,我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参考资料也十分缺乏,只能直接硬吃国外的SCI论文,过程相当痛苦,以至于我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不过我这人还是比较坚强,不太甘心放弃。在啃纯理论被崩了几颗大牙之后,我决定转换一下思路。既然我对纯粹的理论研究不感兴趣,我就开始从我感兴趣的方向入手。搞不懂控制方法原理,我可以先一个仿真环境不是。搭仿真环境当然也有很多困难,不过这种困难多数还是能够通过求助互联网解决。依靠这个渠道,我还摸索到了我们这行的神书——《无人驾驶车辆模型预测控制》,这本书的很多内容至今都很经典。后面的故事就很简单了,搭好环境之后,通过这儿改改那儿看看,我居然搞懂了模型预测控制的理论。然后通过不断地折腾仿真系统,又搞出了不少幺蛾子。随着这些幺蛾子被一一解决,我既获得了游戏通关一样的快乐,又获得了一些虽然水平不高,但是数量还算不少的科研成果。而时间走到现在,我发现折腾仿真系统,搞出幺蛾子,再解决幺蛾子,居然成了我的兴趣,几天不折腾折腾,还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所以一路走来,我最终没有逃脱自己原来并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但是我在自己原来并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找到了新的兴趣。结合我的经验,我认为既然选择了科研这条路,就不应该奢望自己的研究方向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如果研究方向和兴趣完全符合,那是幸运儿,是天选之子。但是对于大多数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最初只是工作,他们本身最初的兴趣,可能和这些研究方向风马牛不相及。只是对于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工作最终应该成为他们的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等着老师帮忙培养兴趣,但是当我们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时候,还要求导师帮我们培养兴趣,或者要求研究课题必须符合兴趣,也有点太过巨婴了吧。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白国星

搭车人

教授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将被清出教师系列。需要改革评价机制

9月23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出席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和亚洲学院成立仪式时透露。最近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发布,在学校连续3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和副教授,会被清理出教师系列。同时,我们要让学生毕业和课程难起来,不能是一进了学校就进了安全箱,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毕不了业。让那些天天睡大觉、天天打游戏、天天喝大酒的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01 教授的职责是什么?主要职责又是什么?根据我国《教师资格认定条例》第4条,我国教师共有七类:第四条 教师资格分为:(一)幼儿园教师资格;(二)小学教师资格;(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教授只是大学老师的一种职称,并不是另外一种职业。教授也是属于教师,并非专职研究员。那么,大学教授的职责有哪些呢?2015年9月5日,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中提出了大学各级教师的职责。其中副教授和教授的职责是:(三)副教授1.独立担任并领导或指导一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每两年有一个学期讲授一门基础课(包括专业基础课或技术基础课)或开新的选修课;组织并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2.担任学术指导人或科研课题的负责人,提出学术论文或做出科研成果;主持或参加编写、审议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及专著;掌握本学科范围内一个或几个方面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并能负责或参加审阅学术论文。3.指导实验室的建设,设计、革新实验手段或开设新的实验内容。4.指导研究生和教师的进修。(四)教授教授应担负比副教授职责水平较高的工作。教育司吴岩说三年不给本科生上课,清除老师系列,也是居于这个规定来说的,是符合这个规定的要求的。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授的职责中哪个职责是排在首位呢?在《教育部关于试行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是把独立担任教学工作排在第一位的,说明教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南京大学教授周勋初也说:“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礼记·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02 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吗?国家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后,许多学校是把给本科生上课作为教授的一项考核指标的。因此,大多数学校里教授是给本科生上课的。至于愿不愿意则是教授内心的主观心理,外人不得而知。只能从客观上分析。一、上课比较烦琐,耗费大量时间。首先,上课就得制作PPT。一般大学里,一节课PPT最低也得制作30张,每一节课都要制作。制作PPT是一件繁琐的事,是比较浪费时间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大学教授的PPT一般比较简陋,不会像中学一样,注重色彩搭配、文字效果等,大学PPT主要是关注内容。其次,上课就得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就得批改。而改作业也是比较耗时的工作。因为大学作业不同于中学作业,中学作业都是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并且是现成印刷好的题目,一次作业也就一、两页。而大学的作业并没有专门的作业辅导书,都是老师布置。而且作业量很多,一次作业甚至可以写二、三十页。批改起来工作量很大。最后,上课必然就有考试与评测。这也是很繁琐的事。因为现在并不是和以前,出个题打个分就可以了。现在都是量化系统。出题达到什么标准、考试后要有考试分析、要有每个学生的学业评估等环节。此外,还有与学生的互动答疑等。所有这些都是消耗时间的,而教授的时间又很宝贵。二、上课待遇不如科研。一般一门大学课程约40个学时。每个学时,按200元算,才8000元。对于教授来说,这个钱实在微不足道。教授如果发表一篇SCI论文,学校可能奖励就有几十万。教授都可以申请科研项目。审核通过后,一年都有几百万的科研经费。虽然科研经费是用于科研的,但科研支撑的成果又是与奖励挂钩的。还有一些教授与校外企业有合作项目。也有的教授有外出讲学、报告、交流等活动项目。这些都比上课轻松实惠。对于教授来说,如果从金钱角度来看教学,实在是不值一提的,教学往往是有考核要求。三、大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学里,在各种评比中科研成果占据很大比重。在晋升职称,各种奖项的评选中,科研成果都是硬指标。而教学往往难于评估,在评比中占比较低。所以,教授更愿意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科研课题上,并且可以实现名利双收。03 热爱课堂的老师实际上,大学里也有很多老师喜欢上课。例如,河南大学的常萍老师坚守讲台三十多年,深受学生喜爱,每次上课教室总是座无虚席。讲课充满了激情和才气,思想价值极高。也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慕名前来听课,其语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在2015年10月退休之后,又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给学生上课。再如,现在的网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他的课通常是一座难求,场场爆满。清华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大学必然依赖一流的学生,而一流学生依赖一流的老师来培养。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出一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