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俄出台2021年至2030年基础科学研究计划简兮

俄出台2021年至2030年基础科学研究计划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科技日报莫斯科1月12日电 (记者董映璧)9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签署一项法令,批准了“2021年至2030年前基础科学研究计划”。该计划由6个子计划构成,主要任务是发展俄罗斯的科学潜力,建立有效的科学研究管理系统,以提高科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需求。俄罗斯政府将为计划的实施提供超过2.1万亿卢布的经费支持。 该基础科学研究计划是由俄罗斯科学院在其他部委和重要科研机构的参与下制定的。俄罗斯科学院是该计划的协调者,负责对俄罗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学技术活动进行科学与方法指导,并负责对科研机构获得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鉴定。该计划的执行者,除俄罗斯科学院外,还包括所有重要部委、政府科学和教育下属组织(莫斯科国立大学,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等)。 该基础科学研究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有效的科学研究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创造的自由环境;公平公正的竞争;对科研结果和技术转让的责任;对国家重大挑战的预判及其应对体系的建立;保障国家国防和安全的科学研究;提升俄罗斯科学地位并吸引外国合作伙伴;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建立突破性科研结果资源库;促进大学和实体经济融合。 该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将致力于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纳米技术、临床医疗和防疫学等。6个子计划包括对国家重大挑战和完善战略计划体系的分析和预测研究;保障俄罗斯的竞争力和科学领先地位;确保大型科学装置和超科学级机构的基础和探索性研究;按照《俄罗斯科技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探索性研究;由科技创新基金资助的基础和探索性研究活动;保障俄罗斯国防和国家安全的科学研究。

姬莓

23位院士领衔 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

西安发布讯/西安新闻网讯(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任娜 实习生孙雨花)9月22日上午,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暨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在长安大学举行。由23位院士领衔的地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渭水之滨,共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美好前景。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傅伯杰院士,副主任委员崔鹏院士、王双明院士,两院院士安芷生、张国伟、刘嘉麒、金振民、彭苏萍、周卫健、舒德干、赖远明、陈发虎、毛景文、邵明安、张宏福、汤中立、李佩成、彭建兵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陕西省副省长方光华,陕西省发改委主任张晓光,长安大学党委书记陈峰、校长沙爱民共同为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揭牌。伴随着参会嘉宾共同推下“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杆,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正式启动。记者获悉,为有效推进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长安大学聘请包括38位院士在内的61位专家组成了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仪式上为咨询委员会专家颁发了聘书。长安大学党委书记陈峰表示,参会的23位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院士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策略性的意见建议,为宜居黄河研究计划的精进完善、落地实施提供了智慧引擎。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表示,此举是学校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防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持续深入的科学研究,以科研力量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大会现场,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长安大学教授兰恒星从计划实施的背景意义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宜居黄河愿景与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计划目标、研究基础和优势、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进行了介绍。据悉,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将围绕“宜居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智慧黄河、畅通黄河六个重点方向,开展持续深入的科学研究,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形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聚焦“黄河流域复杂地质过程、生态环境效应与人地协调”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在原有科研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长安大学智慧助力黄河治理保护。

莫阿娜

探秘“世界屋脊” 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在蓉启动

新华社成都11月24日电(记者吴晓颖)青藏高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活动构造及气候变化有什么对应关系和关联性?高海拔地区高位地质灾害隐患如何开展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为破解“世界屋脊”的这些奥秘,中国科学家决定启动珠峰科学研究计划。这是记者24日从在成都举行的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启动会上获悉的。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及周缘是当前全球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最有可能发展和创新地球科学重大理论的理想场所。成都理工大学是珠峰科学研究计划的牵头单位。该计划将聚集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围绕青藏高原及周缘的“原-山-盆系统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勘探及开发利用”“盆地构造-沉积分异作用与油气分布规律”“地质灾害防控及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等四个主要方向展开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介绍说,青藏高原及周缘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地,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开展此项研究计划,有望形成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新范式,支撑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全过程监测和预警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重大工程建设。据介绍,从今年起至2030年,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每年将有不少于1000万元作为引导经费投入该计划。力争通过10-15年的持续探索和攻关研究,实现在地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产出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方法体系等目标。责任编辑: 王頔

一份陈景润的科研计划表

1956年陈景润提交的科研计划表。厦门大学档案馆馆藏1981年4月6日,陈景润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厦门大学档案馆馆藏70年光辉历程70年难忘记忆·档案故事1954年的一天,正在福州出差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忽然听到有人呼唤“王校长,王校长”。他回头一看,这不是在大学里被同学们称作“爱因斯坦”的陈景润吗?怎么在街边摆起了图书摊?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培养一个有着数学潜质的卓越人才更不容易!惜才爱才的王亚南决定请陈景润回厦门大学,并安排他在数学系资料室工作。回到厦大,陈景润如获新生,如鱼得水。时任数学系函数教研室主任李文清建议陈景润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1956年,陈景润提交了一份科学研究计划表,研究题目是《Tarry问题》(即“他利问题”—编者注),研究内容为“改进华罗庚先生的一个结果”。这份看似平凡的科研计划表,激发了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勇气,也见证了他执着钻研的精神。该计划表如今珍藏在厦门大学档案馆。1956年,作为《他利问题》研究执行人的陈景润,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夜以继日的科学研究之中。《堆垒素数论》被一页页拆开,每条定理陈景润研读得烂熟于心。只要一下班,陈景润就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推论演算,连饭也端到宿舍里吃,宿舍里堆满了演算的稿纸。▲陈景润在科学研究中经历一次次鏖战后,陈景润完成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他利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华罗庚推荐陈景润作大会报告。华罗庚还特意走上讲台,专门阐述了陈景润论文的意义,高度评价了他所取得的成果。8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大会,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陈景润和华罗庚(右)陈景润在数学大会上崭露头角。他载誉回到厦门大学,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师生的热情赞誉。之后,陈景润再攀学术高峰,他的第二篇论文《关于三角和的一个不等式》在《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第1期上发表。此时,华罗庚力荐陈景润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研究所领导特意来厦门大学协商。尽管厦大对陈景润依依不舍,但考虑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平台更为广阔,最终忍痛放行。▲陈景润和中科院教学所的同事们一起讨论数学问题1957年9月,陈景润跨进了中国科学院的大门,开启他攀登科学高峰的人生新篇章。在新的起点上,他更加刻苦专研。经过10多年的研究,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他把2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了国际轰动,并被其他多国数学家命名为“陈氏定理”。他的研究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陈景润1966年证明“1+2”的论文手稿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陈景润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2009年,陈景润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陈景润作为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莫然吾魂

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在陕西西安启动

央广网西安9月23日消息(记者雷恺)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暨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9月22日在长安大学举行。23位院士领衔地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渭水之滨,共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美好前景,为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力量。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长安大学教授兰恒星从计划实施的背景意义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宜居黄河愿景与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计划目标、研究基础和优势、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进行了介绍。据介绍,在黄河保护和治理领域,包括洪水在内的灾害风险依然是安全黄河的最大威胁;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水资源保障形式严峻,是绿色黄河难以实现的症结所在;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生态黄河的首要痛点;流域气候和地质环境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面临挑战;现有系统现势性、兼容性、扩展性、共享性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实现智慧黄河的短板;流域上中下游城市发展不均衡、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成为建设宜居黄河所面临的难题。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将围绕“宜居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智慧黄河、畅通黄河六个重点方向,开展持续深入的科学研究,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形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聚焦“黄河流域复杂地质过程、生态环境效应与人地协调”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在原有科研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长安大学智慧助力黄河治理保护。为有效推进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长安大学聘请包括38位院士在内的61位专家组成了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

卫鞅

这位方济各修士入会是希望科学研究计划获支持,却反遭处罚囚禁

西欧大陆在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正统经院哲学发展到顶峰之时,在英国兴起了新的唯名论思潮,唯名论的复兴标志着经院哲学的解体与衰落。英国唯名论的发展与英国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关。十三、十四世纪的英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得比西欧大陆更快,工商业城市快速增加,市民的力量也得到壮大。而在教权和王权的斗争中,与市民联合的王权逐渐取代了教会的势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神学和哲学的研究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唯名论。新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有罗吉尔培根,他是方济各修士会的成员。罗吉尔培根出生于英格兰,曾经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求学,后来留在巴黎大学任教。他是晚年加入了方济各修会的,主要著作有《大著作》、《小著作》、《哲学研究纲要》等,他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涉及光学、哲学、天文学和其他科学。培根继承了早期唯名论的观点,认为一般不独立存在于个别事物的外,个别是客观和独立存在的,不是一般的产物。他用马和自然的关系来说明:自然界产生的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许许多多个别的马,不是一般的马。所以认为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所组成的。培根在认识世界上强调经验,认为“没有经验,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充分被认识”。这个经验不仅包括感官认识,更重要的是科学实验,他是第一个使用“实验科学”这一概念的人,他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的实用价值,希望以实用科学的精神来彻底改造经院哲学。他认为经院哲学在人类掌握真理的道路上设了四种障碍:服从于一些没有根据和价值的权威;长期固守习俗传统;群众无根据的意见;由于人们认识的交往虚夸而来的自己的潜在的无知。他认为这种虚伪、陈腐和愚昧的教会神学严重扼杀了人们的精神,阻碍了人们掌握知识。他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三个:权威、理性和经验。他强调对圣经和教会权威的信仰,但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要以理性为基础,只靠理性无法区分结论的正确与否,最后还要通过经验来证明。他加入方济各修士会就是希望修会支持他科学研究计划,不过他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思想不被修会的保守主义接受,反遭处罚而两次被囚禁,第二次被囚禁了14年,释放后不久就去世了,他超前思想让他生不逢时,因此他有“悲惨博士”的称号。不过他的思想客观上促使人们从经院哲学的繁琐、抽象的论证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因此培根也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先驱”。培根的思想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唯物性,但是仍然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他仍然认为神学与哲学是一体的,他的思想同时存在科学、理性和神秘主义、宗教,他研究科学与哲学目的仍然是为了通过认识世界而认识创造世界的上帝。但作为先进思想的代表人物,这不能否定他对这个时代的贡献。

灰熊人

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9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输配电网讯: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近日国家科技部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组织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年立项的1个项目、2015年立项的151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尼内特

23位院士领衔 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 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

9月22日上午,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暨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在长安大学举行。由23位院士领衔的地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渭水之滨,共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美好前景。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傅伯杰院士,副主任委员崔鹏院士、王双明院士,两院院士安芷生、张国伟、刘嘉麒、金振民、彭苏萍、周卫健、舒德干、赖远明、陈发虎、毛景文、邵明安、张宏福、汤中立、李佩成、彭建兵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伴随着参会嘉宾共同推下“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杆,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正式启动。记者获悉,为有效推进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长安大学聘请包括38位院士在内的61位专家组成了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仪式上为咨询委员会专家颁发了聘书。长安大学党委书记陈峰表示,参会的23位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院士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策略性的意见建议,为宜居黄河研究计划的精进完善、落地实施提供了智慧引擎。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表示,此举是学校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围绕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防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开展持续深入的科学研究,以科研力量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大会现场,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长安大学教授兰恒星从计划实施的背景意义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宜居黄河愿景与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计划目标、研究基础和优势、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进行了介绍。据悉,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将围绕“宜居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智慧黄河、畅通黄河六个重点方向,开展持续深入的科学研究,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形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聚焦“黄河流域复杂地质过程、生态环境效应与人地协调”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在原有科研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长安大学智慧助力黄河治理保护。(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任娜 实习生孙雨花)

希运

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

会场“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长安大学教授兰恒星作报告9月22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安芷生、张国伟、刘嘉麒、金振民、傅伯杰、崔鹏、王双明、彭苏萍、周卫健、舒德干、赖远明、陈发虎、毛景文、邵明安、张宏福、汤中立、李佩成、彭建兵等23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地学领域专家学者,出席或参加在长安大学举行的“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暨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共同研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方光华,陕西省发改委主任、省黄河办主任张晓光,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长安大学党委书记陈峰、校长沙爱民等出席活动。长安大学副校长贺拴海教授主持启动仪式会议。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雄斌宣读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批复函,希望长安大学以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实施和黄河科学研究院成立为契机,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关键技术问题,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引领性原始成果的重大突破。方光华、张晓光、陈峰、沙爱民共同为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揭牌。伴随着参会嘉宾共同推下“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启动杆,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正式启动。为有效推进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长安大学聘请包括38位院士在内的61位专家组成了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沙爱民为咨询委员会专家颁发了聘书。张晓光为黄河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安芷生院士、院长彭建兵院士颁发聘书。“要强化战略思维,在坚持服务国家需求中体现家国担当;强化系统思维,在深化互联互通中共建幸福黄河;强化开放思维,在优化整合资源中汇聚发展合力,为建设宜居黄河、幸福黄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陈峰还表示,参会的23位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院士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策略性的意见建议,为宜居黄河研究计划的精进完善、落地实施提供了智慧引擎。沙爱民表示,长安大学将在陕西省发改委和黄河科学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各位院士专家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展开研究,形成“宜居黄河”科学体系,解决黄土高原地区所面临的生态、水资源、地质灾害、水土环境等问题,让黄河真正造福人民。“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长安大学教授兰恒星从计划实施的背景意义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宜居黄河愿景与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计划目标、研究基础和优势、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进行了介绍。彭建兵院士指出,在黄河及流域的保护和治理方面,包括洪水在内的灾害风险依然是安全黄河的最大威胁;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水资源保障形式严峻,是绿色黄河难以实现的症结所在;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生态黄河的首要痛点;流域气候和地质环境复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面临挑战;现有系统现势性、兼容性、扩展性、共享性等方面的不足,成为实现智慧黄河的短板;流域上中下游城市发展不均衡、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成为建设宜居黄河所面临的难题。据悉,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将围绕“宜居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智慧黄河、畅通黄河六个重点方向,开展持续深入的科学研究,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形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聚焦“黄河流域复杂地质过程、生态环境效应与人地协调”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在原有科研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长安大学智慧助力黄河治理保护。启动仪式后,在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傅伯杰院士的主持下,咨询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长安大学校领导,相关学院、部门负责人围绕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案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另外,9月21日,长安大学建校70周年“学术筑峰”系列活动——“黄河科学大讲坛”在长安大学南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彭苏萍院士和崔鹏院士分别作题为“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川藏铁路地质灾害风险预测与防控”的学术报告。(张行勇 庄建琦 冯秋香)【来源:光明科普】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不亦过乎

山东大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项目启动

3月24日,山东大学“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攀登团队、空间科学研究院徐天河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国家PNT体系弹性化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示范验证”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济南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出席会议。 会上,李术才简要介绍了山东大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学校近年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表示,山东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将严格落实法人主体责任,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全力为项目团队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积极贡献。山东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陈成刚介绍了山东省在空天信息领域的布局与发展规划,他表示山东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山东大学发展,在人才政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做好服务保障,希望该项目早出成果,为服务山东作出更大贡献。 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主管徐泓从科技管理改革、项目管理流程、牵头单位责任等三个方面,介绍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项要求。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办公室处长税敏充分肯定了该项目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的承接作用,希望山东大学严格落实法人责任制,项目团队发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项目成果能真正服务于国家目标,为国家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项目负责人徐天河教授详细汇报了项目立项背景、总体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计划、保障措施等。专家组从架构设计、考核指标、课题间的组织协调等方面对项目提出了意见,希望项目能保质保量、高标准完成。会后,各课题组按照专家组意见,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研讨完善。 会议各环节分别由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周传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传荣研究员主持。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专项论证专家组,山东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威海校区科研处、空间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及项目组骨干成员60余人参加会议。 “国家PNT体系弹性化架构设计与关键技术示范验证”项目由山东大学牵头,联合了西安测绘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9家单位共同参与,获批经费19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1358万元。本项目瞄准国家2035综合PNT体系“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发展目标,从PNT“源端”到“终端”协同解决国家新一代PNT体系弹性化架构存在的科学问题,项目的顺利开展将为我国新一代PNT体系构建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来源:山东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