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序与跋)生活秀

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序与跋)

《爱上科学·科学引领未来》系列书: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前“科学普及”深度、高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社会对科普的热情和支持也前所未有。那么科普应该怎么做:对谁科普?科普什么?怎么科普?谁来科普?从我这么多年做科普的经验来看,科普的对象几乎是所有人,从幼童到老年人,涵盖各种专业、职业人群,比常规教育的覆盖面要广得多。然而,科普又不能取代常规教育,只能是常规教育的补充。那么“科普什么”就很重要了。大部分人接受科普的目的是获取那些学校没教或者是前沿的科学知识,但只有知识和结论还不够。如果没有科学素养的提升、缺少科学精神、不掌握科学方法,就会出现边学边忘、人云亦云的情况,这也是今天骗局和谣言依然有市场的主要原因。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科普很重要,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科普”尚不是刚需。既有吸引力又有收获,科普活动传达的信息才能够尽可能多地被接收。因此,科普活动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通信”,通信的效果只能以接收方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来评估。发送得再多、再深刻、再精确,如果接收方没有收到,通信就失败了,科普就没有效果。怎么做科普效果才好呢?我总结了九个字:抓热点、接地气、讲故事。“抓热点”就是用热点主题吸引公众参加,“接地气”就是要消除与公众的距离和障碍,“讲故事”才能够始终留住公众的注意力。那么谁来做科普呢?有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做科学新闻报道的媒体人;第二个群体是科普专业工作者(比如科普作家,或者由科学家成功转型的作家);第三个群体是科技工作者,主要是指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科学家。这三个群体各自都有其优势,扬长避短才是正道。我属于第三个群体,是职业天文学家。虽然具有知识以及科研优势,然而就科普的效果来讲,还有特别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工作特别忙,全职工作就是全时工作,即使不在实验室、办公室的时候,也都在思考学术问题,所以抽出时间做科普实在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做演讲或撰写科普文章,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区别不大,力争全面、系统和严谨。也许是抓了热点,但是不容易将知识故事化,结果常常是发送方很辛苦,接收方收获很小。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几十分钟的演讲,一个观点,一段故事,一个火花,一次“通信效率”满分的科学普及。我参加过多次格致论道的科普活动,做过演讲,担任过主持人,甚至还参与过辩论。活动方与嘉宾商讨确定“热点”话题,请专业演讲培训老师指导嘉宾,确保每一个演讲既“接地气”又“讲故事”。格致论道平台不仅做了很多场科学普及活动,更重要的是培训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科普人。本丛书就是格致论道科普的一项成果,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收获与乐趣。(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此文为《爱上科学·科学引领未来》系列书序言,有删节。)《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6日 20 版)

请尝荐之

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前“科学普及”深度、高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科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全社会对科普的热情和支持也前所未有。那么科普应该怎么做:对谁科普?科普什么?怎么科普?谁来科普?从我这么多年做科普的经验来看,科普的对象几乎是所有人,从幼童到老年人,涵盖各种专业、职业人群,比常规教育的覆盖面要广得多。然而,科普又不能取代常规教育,只能是常规教育的补充。那么“科普什么”就很重要了。大部分人接受科普的目的是获取那些学校没教或者是前沿的科学知识,但只有知识和结论还不够。如果没有科学素养的提升、缺少科学精神、不掌握科学方法,就会出现边学边忘、人云亦云的情况,这也是今天骗局和谣言依然有市场的主要原因。我们不但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公众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科普很重要,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科普”尚不是刚需。既有吸引力又有收获,科普活动传达的信息才能够尽可能多地被接收。因此,科普活动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通信”,通信的效果只能以接收方接收到的有效信息量来评估。发送得再多、再深刻、再精确,如果接收方没有收到,通信就失败了,科普就没有效果。怎么做科普效果才好呢?我总结了九个字:抓热点、接地气、讲故事。“抓热点”就是用热点主题吸引公众参加,“接地气”就是要消除与公众的距离和障碍,“讲故事”才能够始终留住公众的注意力。那么谁来做科普呢?有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是做科学新闻报道的媒体人;第二个群体是科普专业工作者(比如科普作家,或者由科学家成功转型的作家);第三个群体是科技工作者,主要是指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科学家。这三个群体各自都有其优势,扬长避短才是正道。我属于第三个群体,是职业天文学家。虽然具有知识以及科研优势,然而就科普的效果来讲,还有特别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工作特别忙,全职工作就是全时工作,即使不在实验室、办公室的时候,也都在思考学术问题,所以抽出时间做科普实在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做演讲或撰写科普文章,与学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区别不大,力争全面、系统和严谨。也许是抓了热点,但是不容易将知识故事化,结果常常是发送方很辛苦,接收方收获很小。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讲坛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几十分钟的演讲,一个观点,一段故事,一个火花,一次“通信效率”满分的科学普及。我参加过多次格致论道的科普活动,做过演讲,担任过主持人,甚至还参与过辩论。活动方与嘉宾商讨确定“热点”话题,请专业演讲培训老师指导嘉宾,确保每一个演讲既“接地气”又“讲故事”。格致论道平台不仅做了很多场科学普及活动,更重要的是培训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科普人。本丛书就是格致论道科普的一项成果,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收获与乐趣。(作者:张双南,为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此文为《爱上科学·科学引领未来》系列书序言,有删节。)【来源:人民日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芄兰

中国仅不到9%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如何提高?

调查显示:不到9%的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科技日报北京9月6日电 (记者操秀英)国新办6日就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和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安排举行发布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白希在会上表示,最新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正接近2020年底达到10%的目标。据介绍,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至少10%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是该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节点。发布于2015年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白希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但数据也反映出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一步将进一步缩小差距,力争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以“公众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于9月17日—19日在北京举行。“希望大会能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人们美好期待的平台,成为人们共同探讨发展的场所,也成为各国人民交流科学素质提升和科学普及经验、方法和面对困难的场所。”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表示。

儿娃子

“四招”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随笔)

“四招”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实证思想、科学概念、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而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需要科学教师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学生的经历和感悟。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科学课程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只有将科学素养的具体目标落实到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孩子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升。一、引导学生多想,培养科学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即抽象思维能力,是人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获得理性认识的能力,正确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设疑或让学生针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在头脑中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在教学“生物和非生物”的内容时,当出示教学课本插图后,教师适时提问:(1)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2)在我们周围有哪些非生物?这样,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对周围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从而给物体正确地分类。二、指导学生多看,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运用感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从自然界和实验中获取自然事物与现象的信息能力,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内容,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如在教学《认识哺乳动物》一课时,教师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动物作为观察对象,并提出观察要求:(1)哪几种动物的外形比较相似?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2)它们在繁殖和喂养后代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先看动物的外形,再看动物身体的组成,最后看动物的繁殖和喂养。同时作好记录。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按顺序观察事物的外部形状,总结出观察对象的共同特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三、鼓励学生多做,培养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控制和模仿自然现象去研究自然的一种能力。自然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动手能力主要是指制作、栽培和饲养等方面的能力。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就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能动地从模仿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某项活动,真正做到教师参谋,学生动手,使学生在具体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形成某种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中,教师演示实验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写好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写好实验报告;在教完《制作植物标本》一课后,可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用压制方法制作一些植物标本。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四、启发学生多说,培养科学学科语言能力。科学语言能力是学生对于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如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等),运用科学概念的语言进行传递的能力。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需要学生口头回答;观察记录、实验报告需要学生用文字较规范地写出来,在学生回答问题、书写观察记录或实验报告之前,要求学生注意科学的科学性,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阐述自己所获得的自然知识。总之,科学课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核心素养。

调而应之

提高科学素养,理解、掌握科学知识,这是青少年必须要具备的品质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必须从从青少年儿童抓起,要使他们理解科学。很多时候,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具备科学素养。单看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要从他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理解综合起来衡量,对于青少年儿童也是一样。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必须从现在,从青少年儿童抓起,要使他们理解科学,仅仅靠学校教育(当然我国的学校教育也正在改革)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的科技教育和家庭中的科技教育。可见,家庭教育对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要让孩子理解科学,家长可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等三方面的内容去教育孩子。让孩子懂科学知识,这对多数家长来说还是比较注意的,而要让孩子更多地理解新的科学知识,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又确实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理解那些学科课程之外的新知识,弥补由于学科课程教材相对稳定、更新周期太长,带来的知识陈旧和单一学科教学,综合性差的弱点。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固然需要科技知识的教育,但是单纯的科技知识灌输并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必须必须让孩子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增强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破除迷信,尤其是破除那些有一定欺骗性的伪科学。在家庭科学教育的方法上可以注意:家长要以身作则,让自己理解科学,时时注意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随时对孩子进行现实的科学教育,对身边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随时注意做出科学的解释。去年在全国少先队“五自”(自理、自学、自律、自护、自强)知识学习竞赛里。天津市在选答“家用电器着了火该怎样处理?”的学生中,答错的占到71.3%,在选答“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怎么办?”的学生中,答错的占66.8%,在选答“在原野上骑车遇到雷雨该怎么办?”的学生中,答错的竟占到96.6%,其实这类的科学知识家长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帮助孩子增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家长要树立新的课程观,要像关心上好学科课程那样,关心孩子上好活动课程。从1993年起,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中实施了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在课程计划当中,将课程分成学科和活动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各年级每周分别有3~5节活动课程,其中科技活动课程占到1-2节课,这已不是过去的课外活动。《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活页资料》等水平比较高又比较适用的活动课“教材”已经出版、使用,使活动课程成为最经常的科学普及教育阵地。家长还要支持孩子参加他们自己所喜欢的有益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增长才干。家长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科技教育活动场所和传播媒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让公众理解科学是当今世界各个发达国家都十分关注的件大事。让公众理解科学首先要让青少年儿童理解科学。我国的科学技术教育需要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工程技术专家、企业家、文学家乃至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的参与,当然也需要孩子家长的参与。家庭教育应当把科学教育摆上更高的位置了!

翔太

科技进步时代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本报讯(记者 柴葳)“这是个技术高于神话的时代!”近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一场小学科学教育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科技部“973”纳米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曹则贤说,今天生活中使用的科技产品,甚至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科幻片所描述的场景,其背后是巨大的科技进步,也给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如何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作为科学教育起点的小学科学教育,又该如何承担起新时代的新使命?“有些知识,我们可以学不会,但是不能够没听说过,这是一个眼界和见识的问题。”曹则贤认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科学视野、科学思维、探究方法、批判与交流等部分,而科学课教师作为科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郝京华认为,社会的发展、学术的力量、科技的进步是影响科学教育的三方面因素,当下尤其需要通过科学教育培育新型人才。央视原《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王雪纯此次作为央视综合频道大型科学节目《加油!向未来》的制片人参加研讨。她认为,科学节目的使命就是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让他们去探究科学、爱上科学。“3个暑假,我们在节目里呈现了157个实验,每个实验都有其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都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王雪纯说。“科学素养应该面向科学兴趣、方法、知识和精神。”郝京华说,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重视科学探究到重视科学思维,从重视科学知识的记忆到重视科学概念的理解,从单纯科学探究到探究与运用并重,从科学实验室到真实或仿真情境,从线上到线上线下共存,每一次变化的背后都是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

去乐辞显

科学素养也是“免疫力”(人民时评)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批号称可以抵御病毒、预防新冠肺炎的商品在网络和实体店热卖,有的打着“高科技”旗号,有的则是人们熟悉的“老面孔”。但这些所谓的防疫“神器”靠谱吗?据调查,这些商家口中神乎其神的“黑科技”,都是典型的“噱头大于内容”。不仅难言科学,更跟抵御病毒不搭边。倘在平时,大伙恐怕还会有所警惕、多问一句,但面对疫情,就可能“宁可信其有”了。事实上,各路商家也恰恰是抓住了大众对新科技的好奇和推崇心理,制造信息不对称,引得大家纷纷解囊。这样的套路,与其说是“商业营销”,不如说是“借疫生财”。对夸大功效、误导购买的行为,需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出击、从严处罚、形成震慑。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能停留于执法层面。需要看到,从非典时期的板蓝根,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的食盐抢购,每有突发事件来临,诸如此类的“抢购”就会再现。如此这般,除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信息获取焦虑,也折射出一些人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近些年来,高科技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各种“伪科技”产品也鱼目混珠。比如,科技热词“区块链”被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炒作,以“虚拟币”之名行“传销币”之实;一些保健品企业进行虚假宣传;非法培训机构的“量子波动速读”骗局,也忽悠了不少家长……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看文章别被“标题党”牵着走,遇到新信息不妨多方求证、避免踏进陷阱。当科学素养的“免疫力”不断增强,伪科学的“病毒”自然式微。长此以往,更多人便能涵养起科学理性的思维定力。近年来,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快速提高,但在不同人群中还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进一步厚植求真务实、善辨真伪的科普土壤。突如其来的疫情,映照出一些人科学素养的不足,却也无比真实地告诉大家,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最好的科普课堂。我们看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一些专家以“硬核大白话”收获一众粉丝,在答疑解惑的同时,提振战胜疫情的信心;一些网站推出系列科普防护知识,通过接地气的问答方式,帮大家敲开了新冠病毒的“坚硬外壳”;一些应用程序发布“实时疫情”,基于数据产品的分析解读,让大家面对疫情多了些笃定。事实证明,多开动脑筋、多创新思路,科普也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既要加强科研攻关,也需要我们在防控中坚持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让科普更接地气,必将剥开“伪科技”的外衣,种种“神器”也就没有市场。《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27日 05 版)

孙盛

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己任

“我知道收下乡亲们的苹果、核桃可能违反纪律,但不能拂了他们的好意。大家尝尝这些用新技术种出来的苹果、核桃,这钱我来掏。”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说。今年的5月30日是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了表达对全国9100万科技工作者的节日祝福,“礼赞共和国、追梦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行动”的主题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受邀做演讲的郭素萍说,乡亲们得知她要来北京开会,非要塞给她一些农产品,让北京的科技工作者也尝尝他们自己种出来的“好味道”。像郭素萍这样扎根基层的科技工作者很多。还有一些人虽不在科研一线,但他们热衷科普,把提升大众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在活动现场,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引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成员。这是一支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由各部委干部、院校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普队伍,他们平均年龄68岁,现有成员58名。他们的科普对象为大中小学生、社区和公务员。迄今为止,演讲团在全国33个省的1600多个市、县演讲了2.3万余场,听众超过800多万人次。演讲团团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白武明说,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科学人生大概分为4个阶段,而其中最辉煌的阶段是传播知识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的基本理念,使广大青年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如今,大多数节日都让人想到鲜花、礼物和假期,科技工作者的节日却与“奉献”“给予”紧密相连。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河南、山西、吉林等多地都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天津市组织了多个学会成立科技志愿服务队,为居民科普医学常识、护理妙招、微量元素、营养保健等知识,并开展义诊以及消防、应急等科普活动。天津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主任周锦程说:“科普工作要结合百姓身边的事,做到日常与经常,从事科普工作能体验到大众与你互动的乐趣。”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文化礼堂也举办了一场志愿活动,现场专家给大伙儿讲解无人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浙江省农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何勇教授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坚守“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作为一名科技志愿者,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两种精神之间都有奉献二字,这证明科技和志愿是紧密联系的、是互通的。有科技工作者对记者感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已经第三个年头了。我想,在属于自己的节日,还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依然奋战在一线岗位上。”(代小佩)来源:科技日报

骷髅头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发布

12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规划十三五群体课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践研究》举办阶段成果汇报会,会议由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白雪主任主持。图为方丹发言课题负责人方丹指出,课题组依据自主研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开发出了适合学校统一测评使用的分级类评价工具。这套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能够适应于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有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判断使用,不依赖于课程和教材。通过测评,能够为每所课题学校提供一份整体的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体检报告”。学校可以以此较为客观地判断自己学校的教育优势与不足,进行教学改进。课题将在促进教师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落实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北京合众美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锋表示,合众美华教育与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研究实践,构建了分级分类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帮助教师摆脱授课内容的限制,为教师提供一个普适性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工具。运用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检验一个学校相对于海淀区总体科学素养的水平高低,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比和跟踪测试,检验不同的跨学科教学改革产生的效果。项目试验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晖表示,作为课题学校,该校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也为其他课题学校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不仅为学校的孩子们丰富的课程活动资源,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平台,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体系上,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资源,带动了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学校深入挖掘外部资源的利用价值,对引进的合众美华教育研发的AB未来课程进行改进,改变了现有的以设计用途为分类的局限,系统的融入了艺术、历史、工程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充分结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借助科学素养提升的课题,学校教师与其他项目学校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参加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合作的资源单位合众美华教育的老师们定期来我校,指导教师备课,参与学校的课程教研,就这样,教师们展开了一场“做中学”,不断开拓思维,提升了该校的教研与教学能力。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小学部校长樊蓉介绍了通过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表示,在这个项目中,理工附中小学部以课程建设为重心,贯彻理工附中“发现教育” 理念。在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时时、事事、处处激发学生去发现学习和成长的真谛,使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深入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实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的主体发展。该校本着以人为本、以教师多元发展为本的思考,深度讨论研究适合小学部教师多元发展路径与机制,期待构建出一种基于不同教师发展需求的教师培训服务文化。在学校原有的合众美华教育研发的AB未来课程的基础上,该校从兴趣出发,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以适合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设计为依托,运用可操作、可观察的手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同于以往课程之处就是引入了“实践”和“跨学科”的概念,强调了它们与学科素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校长殷楠作为大会特别邀请的外区嘉宾,与来宾分享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思维的宝贵经验。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 新坐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教育本体的重新审视,是对主体“素质观”的重要更新,是对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突破。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课程体系,这就需要高水平、高站位的教师。面对适宜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方式青年教师进入得更快,学习得也更深入,对持续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开展翻转式研修,着力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思维。据记者了解,在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2月印发《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之后,海淀区设立教育规划十三五群体课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践研究。在项目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今年9月确定了中小学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完成测评工具开发,并通过学校主动报名对项目学校部分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测试。项目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评价的教学改进研究。(光明融媒记者李慧)

钢木兰

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之根——2019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见闻

“科学素质促进和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当朋友得知记者今天的采访主题时问道。这可能也同样是很多公众的疑问。这一天的重要新闻及在2019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见闻,或许可以简单回答这一问题。今天,“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的新闻还在持续发酵,有媒体称,并非只有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培训班;在全国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国科技扶贫减贫故事刷屏;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发布2019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有何关系?事实上,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它们刚好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解释了今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主题——“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素质促进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等。“成功应对各种重大全球挑战,实现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科学所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主席、南非科学院院长达亚·瑞迪强调,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解决社会生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理性分析看待各种现象。达亚·瑞迪认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速了科学否定主义以及各种伪科学观点大肆传播,而这种传播的背后,时常隐匿着破坏科学基本价值观的不良企图。他举了个例子。国外一个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博主,在社交平台发布“疫苗有毒不能接种”的言论。“有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一半人表示不信任疫苗,这表明,这类言论很可能会给公众带来恐慌,并造成他们对科学问题的各种误读。”达亚·瑞迪说。在达亚·瑞迪看来,正因此,提高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个需要各国合作的迫切课题,科学界在这一课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看,公众对科学总体是信任的,但还不够。”达亚·瑞迪说,科学界有责任阐明科学的方法和价值观,让大众加强对科学的信任,充分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以及对气候变化等各种重大问题达成共识的科学依据。中国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也强调,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价值使命。“人类发展最本质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科学素质则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怀进鹏说,人类已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共融共生。这一趋势为解决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机遇与可能。但同时,人们在拥抱科技变革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忧虑科技这把双刃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科学素质为抓手强化科技向善,才能不断提高人类福祉。怀进鹏说,科技的宿命是不断创新,科技发展的初心则是惠赠人类,“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可持续发展之根,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正因此,怀进鹏说,中国高度重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技为民服务。他讲了3个有关水的故事:江西瑞金沙洲坝的“红军井”、改善中国西部饮水状况的“母亲水窖”,以及王浩院士团队的水治理研究,帮助“一带一路”国家提升水处理装备技术和水利水电综合开发实力。“中国众多科学家都在为百姓生产、生活用水提供科技保障,清洁水供应系统已覆盖全国98%人口。”怀进鹏说。事实上,当天会场外名为“科技之光——中国西部及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促进行动”的小型展览以更广的视角,展现了中国通过提升贫困人口的科学素养助力脱贫的经验。从展览中可以看到:云南曲靖农林局干部帮扶贫困农民养牛走上致富路;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引进了科技人才;新疆的阿克苏苹果在电商平台屡创销售佳绩……持续推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2030议程明确表明,在落实SDGs的过程中绝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我国目前在提升世界公众科学素质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促进了科技共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他坦陈,以目前的进展仍无法整体实现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存在的不足,一方面需要理清存在的问题,寻找协同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科技的可持续创新,即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形式,同时也应加强企业、区域以及国家间的科技伙伴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共享。”傅伯杰说。(操秀英)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