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选择研究课题那些事儿周緤

选择研究课题那些事儿

一、什么是研究课题呢?研究课题就是围绕你所研究中心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清晰:提供足够的细节,使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其目的,而无需另外说明。 重点突出: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可以在写作任务允许的空间内回答完全。 简明扼要: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清晰的意图。 复杂:用简单的“是”或“否”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而是需要在构成答案之前对观点和资料进行综合和分析。 可争论:课题潜在答案可以公开辩论,而不是既定的事实。提出的这个问题最好是你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你所学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为什么研究课题对研究过程至关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提供研究和写作过程的路径,帮助作者专注于他们的研究。选择一个发展完善的研究课题中的具体问题,有助于作者避免与“综合性”的论文重复,使作者可以专注于寻找能够支撑这个具体且有争议问题的材料。二、选定研究课题的步骤:1.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宽泛话题。大多数专业研究人员专注于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主题,或者当前处于热门的研究方向。阅读大牛的综述,与导师探讨,定下一个主要方向。2.对这个话题做一些初步研究。做一些你研究主题的搜索,看看已经有哪些研究,帮助缩小关注范围。关于这个主题,学者和研究人员正在讨论哪些问题?阅读这些文章时,你会遇到什么问题?3.提出问题并评估。研究问题明确吗?对于任何给定的主题都有这么多的研究,为了有效地指导作者的研究,研究问题必须尽可能地清晰。研究问题重点突出吗? 研究问题必须足够具体,以在可用空间中充分涵盖。研究问题复杂吗? 研究问题不应以简单的“是”或“否”或容易找到的相应事实来回答。相反,这个主题应该要求作者进行研究和分析,通常以“如何”或“为什么”开头。思考并评估这些问题,确定它们是否是有效的研究问题,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4.做好准备工作。提出问题后,请考虑您的研究可能采取的途径。 在寻求问题答案时,应查阅哪些资料?什么样的研究过程能确保你找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对问题的解释?三、研究课题举例评估:不够明确:社交网站应该如何处理它们造成的危害?明确: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这个问题的不明确版本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些社交网站,也没有指出这些网站可能造成的危害。它还假定这种“损害”是已证实和/或已接受。明确版详细说明了网站(Facebook)、潜在伤害的类型(隐私问题)以及谁可能正在遭受这种伤害(用户)。一个强有力的研究问题不应该给歧义或解释留下空间。2. 没有重点:全球变暖对环境有什么影响?重点突出:冰川融化对南极洲企鹅生活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没有重点版研究问题涉及面太广,在一篇篇幅有限的文章中都无法给出全面的答案,更别说是一篇标准的学术论文了。重点突出版将关注点缩小到全球变暖的特定影响(冰川融化),一个特定的地方(南极洲),一个特定的动物(企鹅)。它还要求作者采取一种立场,即哪种影响对受影响的动物影响最大。当你有疑问的时候,把一个研究问题尽可能地缩小和集中。3. 过于简单:美国的医生如何治疗糖尿病?相对复杂:哪些主要的环境、行为和遗传因素可以预测美国人是否会患上糖尿病,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共性来帮助医学界预防糖尿病?这个问题的简单版可以在网上查到答案,有事实性的回答,没有分析的余地。相对复杂版由两部分组成,它是发人深省的,需要作者进行大量的调查和评价。一般来说,如果谷歌快速搜索可以回答一个研究问题,它就不是一个有效研究课题。特别声明:本文为艾德思(Editsprings)原创文章,并由我司官方账号在相关平台进行统一推送,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抄袭行为!如需转载请联系我司获取授权,并注明详细出处来源。

无违

课题研究,你参加了吗?研究了什么

课题研究,你参与了吗?研究了什么?——今天学校教职工群里发布了省课题研究申报通知书,特别补充了查重要求: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其说推动教学,不如说为晋级准备了一个硬件,你连课题研究都没有,还晋什么级?二,你真的研究了吗?你研究出了什么?当然也有风毛麟角的教学精英研究的硕果累累,可是那是人家学校的。三,大多数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搜集资料、巧妙拼图、组装成文,学会了论文的格式及常用标点符号的方法,研究云游在网里,而没有在教学活动中下工夫。四,除主持人得到一个证件外,四五个参与者也得到了相应的证件。尽管后者连课题内容也不知道:一人昼夜截图拼文章,众人得证皆大欢喜。五,如何改变现状:研究的命题不能由高大上的专家组的全班拟订,让一线教师根据需要自定课题。评审不能过严,“伸手就能摘到苹果”,只要摘到在自家地里种的苹果就应该通过。六,今年课题评审,设置了查重,重复率过高一票否决,请广大同仁们谨慎网游,不要被网“电”着,否则,几夜赶制的成果就成了一筐烂杏了。

大惑易性

中小学教师思想误区:评职称必须有课题研究?其实还有更好的选择

欢迎您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来查看更多教育文章,同时欢迎您点赞+收藏+分享。2014年之后,课题成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评职称时的“神器”。很多老师在教学上是能手,遇到课题研究却是各种蒙圈,选题不会选、双月报不会报、不知道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结题报告不知道怎么写,结题时发现过程性材料少之又少,闭门造车、拼凑粘贴的现象确实存在。早在8年前,省教科所就委托第三方进行查新鉴定。2018年结题,市教科所要求研究报告内容重复率或引用率不能超过35%,若引用过度,该课题研究作废,严重抄袭的将视为学术造假,会被拉入黑名单。当老师的越来越茫然了,课题不会做,可是评职称时必须有,怎么办呢?其实,这是教师思想上的误区,在业绩三中有4个选项,具备其一即可: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学术社团、教科研课题研究。省里的导向重点是前3项,课题是最后一个选择。综合实践以小组合作为主(3—5人为宜),主要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1.研究性学习。比如:①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学生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通过报刊、电视、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现状,搜集许多有关水浪费与污染的文字和图片,利用了解到的知识撰写心得,发出一份倡议书,向周围小伙伴进行节水教育,同时制定家庭节水方案。②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好“假日小组”,选好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记录等。以“春节”或“元宵”为主题,调查其中一个传统佳节的由来和风俗,撰写出一篇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字数1200字以上,题目自拟。拍下活动的照片,也可以拍录像。同时手工制作灯笼一个、画一幅相关儿童画。③以“绿色”为主题,每位学生一盆绿植,老师告知学生绿色植物的习性和养护方法,每天记录生长记录表,记录植物每天的生长变化,在此基础上写出观察小报告。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如:①在老师的组织下,某班派几名同学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为老人剪指甲、读报纸、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由敬老院部门写出证明材料、盖章。②在老师的组织下,某班派几名同学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到某小区进行保洁活动、护绿活动、社区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公益劳动。③由几名同学组成爱心基金会,成员们通过组织捐款捐物、义务写春联送春联年画、打扫卫生等,走访困难家庭,帮助其过好新年。3.劳动与技术教育。如:①学生先了解各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在老师的讲授下,制作水果拼盘,然后展示评价。②制作风筝、电脑绘画、手工作品等,师生将以上制作过程拍成视频。4.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由学校定基调,教师本人亲自参与编写并具体实施,可以体现地域性、本土性,使其更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受学生欢迎。校本教材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学校需要先评估,进行教材编制前的论证工作,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课程评审委员会的审议后编制,教师在实践后写出《课程纲要》,最后,学校进行评价,包括对《课程纲要》、学生成绩、过程实施等评价。社团活动在不影响学生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可以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比如二胡社团、朗诵社团、剪纸社团等,放飞学生的爱好特长,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业绩三的导向是为了切实推动课改,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上三个选项不仅仅开展就行了,还需要长期常态化开展,且积累很多过程性材料。所以,这三个选项更便于一线教师操作,对比课题,更容易组织、周期更短。而且它们的规格更高,县级的等同于市级课题,市级的等同于省级课题。

放荡者

课题研究打开教师专业进阶之门

教师培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如何培养教师这个问题上,我们试着从教师发展源头:“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有怎样的路径?”我们通过对专家型教师访谈、开展教师现状分析,总结出促进教师进步的因素及专家型教师的特质,发现了三个共同点,分别是“对教育对象的深刻理解”“实践工作中的问题意识”及“教学反思能力”。这三点恰恰是一个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因此,我们将课题研究作为教师培养体系的核心,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师发展。通过观察分析深入研究幼儿近十年来,我们开展的课题研究有“幼儿园儿童哲学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简称“儿童哲学”)、“幼儿活动投入状态解读与发展支持的研究”(简称“投入状态”),以及“回归生活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简称“回归生活”),这些课题的出发点都是关注幼儿、研究幼儿。课题研究重在鼓励教师去观察、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待幼儿、分析幼儿,同时要帮助教师掌握方法,用于实践。比如,在“投入状态”课题中,观察的意义不仅在于评价,更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动力。幼儿活动投入与否?投入程度如何?观察是否能做到较为准确和稳定,以确保观察信度?我们通过35次看课活动后的研讨,引导教师讲述自己观察到的幼儿最投入和最不投入的情况是怎样的,从中不断抽取教师描述幼儿行为的关键词,并反复揣摩、体会,逐渐形成了投入程度的三个层次,具体如下:高投入:很高兴、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反复试验、带着目的思考、遇到问题能坚持、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持续时间长、不为外界所动。一般投入:完成任务、从众、被动、遇到问题放弃(畏难)、易受外界影响。不投入:不感兴趣、做其他事情、无聊、游离。标准的形成,让教师观察有了抓手。刚开始,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标准,即使是同一个幼儿的同一种表现,教师的判断也不一致。于是我们对凡是产生争议的现象,都摆出来讨论,直到达成共识。数次讨论后,标准得到认可,逐渐稳定下来。不同课题由于其研究重点不同,会有不同的观察重点或记录方式。在“儿童哲学”课题中,我们主要引导教师记录幼儿的“原声音”,从中发现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而在“投入状态”课题中,不仅要观察,更要解读。因此观察不能仅停留在“看见”上,更重要的是“知道”,并与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生联系。于是,我们形成了“实况详录+验证解读”的观察方式。以科学活动个体观察表为例,表的一侧为“实况详录”,要求教师如实记录,不添加任何个人色彩,以保证信息真实性。另一侧为“幼儿活动解读表”,教师要提供幼儿投入程度的证据。这些证据不仅是幼儿活动状态的证明,更是对幼儿学习现象的解释和推断。解读表的增加让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幼儿投入的状态进行更细致的解读,提高了观察的质量。将这些信息汇总在一起,能指导教师准确解读幼儿,同时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策略是否恰当。我们发现,当教师真正开始关注和研究幼儿时,获得的是源源不断的专业领悟。它让教师学会了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与教学工作,教师思考问题更有深度了。研究聚焦教育实践的真问题科研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真问题”,它具有很强的问题感。一个课题我们会用3—4年,让教师关注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持续研究。例如,“回归生活”课题研究周期为4年,我们需要解决教师对生活教育的理解狭隘而肤浅、看不见幼儿、看不见幼儿生活,以及幼儿缺少自由自主的生活时间和空间等问题。研究期间,我们从狭义的生活入手,从班级生活区域创建切入,用朴素的生活观,带动教师观察幼儿园里的人、事、物,将其作为教育活动的资源。最终实现了一日生活从高控到低控,教师从传授知识到与幼儿一起生活,幼儿从被动生活到成为生活的主动探索者。又如,在“儿童哲学”课题中,有一段时间,我们陷入了瓶颈。教师提出问题:儿童哲学只能是虚无缥缈的口头议论吗?这个问题成为我们着力思考的点。每有一点心得,大家就聚在一起研讨。教师慢慢认识到:儿童的成长经历着从感性、直接的经验积累到理性、间接的经验学习的过渡。感觉的投入、动作的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是幼儿链接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有想象、感悟和思考。于是,我们着重以游戏化、操作化、情境化的方式开展儿童哲学活动。聚焦实践中的问题,能帮助教师养成质疑、理性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会伴随整个研究过程,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并改进行为。在研究中提升反思品质课题研究之前,教师的反思随意性较大。课题研究后,教师的反思多能聚焦到与课题相关的事件上,也逐渐有了角度。比如,我看见幼儿的行为了吗?我在体验幼儿的感觉吗?我知道幼儿在观察什么吗?成人的惯性思维阻碍我了吗?教师通过观察发现、辨别并解读幼儿的行为,努力找到更适合的教育方式,促进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课题研究中,我们通常会收集很多案例,对其中反复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尤为重视。通过对典型现象的反思,将其中的现象和教师的反思引入不同活动,能帮助教师透过现象找到分析问题的角度,改进教育策略。比如,科学区“自制泡泡水”活动中,有8个幼儿兴致勃勃地在玩。唯独阿宝站在盥洗室门口看着里面的小朋友,持续了好几分钟。刚开始,教师判断阿宝不投入,处于未参与状态。教师反思,可能是其他区满了,阿宝不得不到这个区玩,且只想在旁边看。于是询问阿宝想到哪个区玩,阿宝并不理会。接下来,教师提出带领阿宝参与游戏,阿宝仍不为所动。但慢慢地,教师发现,阿宝是投入活动的。因为当“观望”的阿宝,看到美霓吹出泡泡时,他高兴地笑了。教师意识到,幼儿投入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对阿宝这种类型的幼儿,教师要耐心等待。由此案例出发,我们又收集到一些类似案例,如在修建区观望的幼儿、在木工区观望的幼儿等。由此,我们将在活动中的“观望”设定为一个典型现象。通过解读,我们发现这些观望中的幼儿,可能是投入的也可能是不投入的。接着,我们分析了不投入的“观望”可能的原因,并分别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恰当的应对策略。透过对典型案例的收集、解读和拓展,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同样现象时,就知道从哪个角度去思考,并有了支持幼儿的方向。与此同时,课题研究前,教师只注重埋头苦干,不注重经验积累。随着观念提升,教师认识到,积累的过程也是反思的过程。因而,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建立了“两个记录”(教育反思、观察记录)、一个手册(儿童成长档案册)。大家从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感受、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等角度切入,并试着将点点滴滴的记录用教育理论串连。在这样的反思中,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体验到研究的乐趣与价值。(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五幼儿园园长)

赋格曲

2019年团中央“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申报相关问题解答

自3月25日团中央发布2019年“青少年发展研究”课题申报公告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过电话、微信留言、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咨询问题。现将常见20个问题予以汇总,一并答复,供参考。问题1:课题的主管部门和组织单位是哪个单位?答:课题由团中央发布,为省部级课题;由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牵头,会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课题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成果鉴定、结题验收等工作。问题2:公布的20个课题内容,是否只是方向性题目?是否可以自拟题目和研究内容?答:公布的20个课题是方向性题目。申报者可以此为方向,结合实际情况略作调整,自拟具体的研究题目和内容,但不得做重大调整。问题3:公布的课题类别,除“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外,是否还有“一般项目”或“自筹经费项目”?答:公布课题共20项,其中“重大课题”5项、“重点课题”15项。此外,未设“一般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问题4:公布的20个课题,哪些是“重大课题”,哪些是“重点课题”?最后立项是否确定20项?答:公布时不划分“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评委会将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同时确定“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拟确定“重大课题”5项,对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和青少年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每项资助经费20万元;“重点课题”15项,对青少年群体研究和推动相关政策制定具有建设意义,每项资助经费15万元。总计拟确定立项课题20项;如果某方向申报情况不佳、质量不够,则不立项。问题5:课题中“青年”是指哪个年龄阶段?初中生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答:本次课题涉及的“青年”概念,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依据,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初中生可以作为研究对象。问题6:本次课题申报,一定要和青少年发展相关吗?答:本次公布的课题目的是围绕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有效实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加强青少年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所以,申报也必须和青少年发展相关。非青少年发展相关的选题不在申报范围之内。问题7:国外青少年研究是否可以申报?答:中外青少年在某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申报,但单纯的国外青少年研究不在申报范围之内。问题8:什么类型的单位或个人可申请课题?答:青少年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院所、学术单位、团组织或专家学者,均可以机构、团队或个人名义提出申报;也可多个单位联合申报,但只能有1名牵头主持的课题负责人。问题9:课题负责人的职称是否有限制?无职称是否可申报?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是否可申报?答:课题负责人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课题参与人对职称无要求。无职称者,或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原则上不可牵头负责申报;如确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能力,能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并得到本领域2位专家推荐(正高职称),须报评委会研究,确定能否申报。问题10:课题负责人是否可同时申报两个或多个题目?答:不可以。课题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课题参与人员同年度也只能参与一个课题。问题11:目前有在研的团中央或省部级课题尚未结题,是否可以参加申报?答:可以申报。但已获立项的相同或相近课题,不能重复申报。问题12:到哪里去下载课题申报书?答:可登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cycs.org/)、“中国青年网”(http://www.youth.cn/),下载填写课题申报书。问题13:课题申报书上需要盖章吗?盖哪个部门的公章?答:申报课题需征得所在单位科研或相关主管部门同意;申报材料(一式六份)盖所在单位科研或相关主管部门公章。问题14:不同单位的联合申报,需盖每个单位科研或相关主管部门的公章吗?答:不需要。只需盖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科研或相关主管部门的公章。问题15:课题申报书的纸质版和电子版都需要提交吗?答:都需要提交。请将申报材料(一式六份)加盖所在单位科研及相关主管部门公章,于2019年5月1日前寄送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邮编:100089;收件人:洪明;电话:010-88422055)。逾期将不再受理(以纸质材料寄出时间为准)。只提交电子版的申报材料,将不列入立项评审范围。问题16:课题的研究周期是多长时间?答: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如遇特殊情况或深化研究成果需要延期,可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论证,决定是否延期。问题17:申报书中的研究时间如何填写?什么时间立项?答:立项时间暂定在6月中旬,研究时间也以这个时间为基点,具体以确定发布日期为准。问题18:课题立项将如何通知?答:课题立项将在“团中央权益部”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网”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网站等平台公布。并且,将给申报者寄送《课题立项通知书》,签订委托研究协议,分批拨付经费。问题19:课题有中期检查吗?答:今年底,将组织课题中期检查,由专家进行评估。问题20:课题结题有何要求?需要发表中文核心或CSSCI期刊论文吗?答:课题结项时,须提交课题报告、调研报告及相关材料。专家组将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验收。成果形式可以多样,不限于发表中文核心、CSSCI期刊论文等,可以是研究报告、期刊论文、图书专著、管理办法、内参文稿、政策建议等,鼓励研究形成高质量的青少年发展科研成果。注:未尽事宜,请点击此处链接(http://news.youth.cn/gn/201903/t20190325_11906793.htm)仔细阅读3月25日发布的课题公告,或持续关注“团中央权益部”微信公众号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9年4月11日

金蜘蛛

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科研和教学是高校工作的两个动轮,因此申报科研课题就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从2005年以来,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一般课题各一项,担任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持专项课题一项,还主持了湖北省和武汉市社科基金和教改课题共十多项。在这些成功的背后,也有不少挫折,这里谈一些有关科研课题申报的实践和思考,希望能对年轻老师们有所帮助。一、了解形势,把握趋势,是申报课题的基本前提 形势对我们科研课题的申报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像新闻传播这样的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因此,在申报课题以前,关注当下形势非常重要,形势首先是国家的形势。研究形势,就是要研究目前国家的宏观现状和本学科的发展需要,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可能做的研究。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申报要求“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细读每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会发现,社科基金课题的需求总是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所以,了解国家的大势、熟悉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将其和个人的研究方向和优势结合,就可能中标,也可能优质地完成申报课题。笔者从1995年就开始关注程序理论,当时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也要重视程序科学化》文章,后来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法,并特别强调“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论及这一问题时的提法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法律化”改为“规范化”,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更加具有广泛性。“程序化”的增加,说明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的建设中,不仅注意结果,更关注运作的过程,而且,只有关注过程的科学性,才能保证结果的科学性。根据对国家形势的判断,2005年,笔者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政治学课题“政治文明进程中的程序化建设研究”,2008年,出版了《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一书。在了解国家大事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科学研究和申报课题的发展趋势作一番研究。所谓趋势,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它是由该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所决定的。把握了趋势,我们就有了掌握该事物的自主性和自立性,也就有了掌控它和解决它的能力和力量。数据显示,这些年来,国家重视和加大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不仅国家课题总量在增加,而且专为青年人设立的课题数增加幅度在提高;增加了重大课题的数量,需要有高水平、多学科的团队组织申报;在限制申报数量,提高中标率的前提下,对一般高校而言,又增加了申报的难度———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科学研究和申报课题的发展趋势。二、确立问题意识,打好研究基础 现实问题是一切研究的源头,关注社会,与时俱进是一切研究者的职责。这里笔者要谈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问题。什么是知识分子,词典上的解释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种解释显然不能准确地描述现在的“知识分子”了。笔者以为,在当下,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应该是知识和文凭、关注和投入、批判和建设三者的完整统一。首先,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相应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一定的文凭是反映其水平的标志,但是,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文凭却出现了与知识相悖的情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其次,知识分子应该对现实社会有所关注和投入。不论是从事什么学科的研究,它的结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服务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对身边的事情应该关注并积极参与其间。第三,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建设。这个社会需要有人不断地批判,只有批判才能让人们看到和看清社会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这个社会同时需要建设,因为只有建设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发展得更快。批判与建设是两个并行不悖的统一体,在实施时不可顾此失彼和重此轻彼。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分子。问题意识是我们考虑选题和解决选题的起点和终点。无论是做硕士、博士论文,还是做科研课题,都要强调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发现问题,科学研究才会有目标。而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都是针对当前的学术前沿问题和社会实际问题来立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也对需要立项的课题提出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理论创新。鼓励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从群众中发掘思想智慧,提出真知灼见。”做好科研课题,尤其是国家重大课题或重点项目,除了有问题意识,还要有一批前期成果。前期的研究对课题申报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反映了研究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程。国家要组建一个课题组,肯定要选择对这个领域熟悉的人,而要熟悉一个领域,需要有很多年的研究经历。如果你完全是这个领域里的陌生人,你的申报材料就无法体现出你对这个领域前沿问题的认识,评审专家对你恐怕也不会认可。其次,前期成果足以表现研究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能力和水准。研究成果一般来说反映了研究者的水平,通过研究者提供的前期成果,可以让评审专家了解申报者目前的研究成就,这是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研究成果也是分档次的,申报时应多填写自己在较高级刊物上发表的成果,一般或较低级刊物的东西可少填或不填。当然,一些青年课题对前期成果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大家都是年轻人,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都没成果,那就看课题论证的质量了。如果有一些前期成果,即便在青年组里还是有优势的。前期成果的积累是一个过程,“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显然是不行的。而且,我们所从事的前期研究并不都是为了申报课题,它也是不断地凝练研究方向和提高研究水平的一个过程。一个人在长期的研究生涯中,如果能有几个或多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于开阔视野和提高素质也是大有好处的。三、注重学科交叉,力求创新有独见 科研在高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搞科研要求有创新意识。所谓创新首先就是要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有新的创见。一篇论文,一个课题,总要有点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新视野、新理论、新素材、新方法等。科学研究是在前人或以前的基础上做出的具有自己独创的工作,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唯一性。笔者评审过很多申请报告,格式整理得很好,理论上说得也很对,就是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没有自己创新的地方,这种课题是难以通过的。在本学科内寻找新的课题是大家的共识,但是,不要忘记交叉学科也是重要的创新领域。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社会科学内的各学科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合流”趋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和自然之间的鸿沟正在缩小。②交叉学科是指形成于数学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交汇区域的跨界学科或边缘学科。③从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并且列入了国家的长远规划,开展跨学科研究“将不断拓展甚至爆发新的研究领域,引导、促进新兴学科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孕育发展”④。因此,我国“十二五”时期研究的主要任务就强调要“实施跨学科重大专项研究,大力促进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渗透融合,在推动各学科互为借鉴、共同发展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所以,我们可以多用一点交叉学科的知识,从另外一个学科的角度来解读一些传统的东西,很可能产生别开生面的研究成果。笔者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工作的时候研究奖励学,较早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奖励学”。先后出版《奖励的奥妙》、《奖励的科学与艺术》科普类的小册子,后完成《激励论:发掘人力资源的奥秘》和《神奇的杠杆———激励理论与方法》等理论专著。奖励是一个老话题,很多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论著,发现里面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奖励。我在前人和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论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奖励是社会对人们良好行为和成果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或成果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⑤这个定义既不违背各学科的解释,又能够运用到各学科中去,是一种在更宏观层面上对奖励这种现象的重新解读。我既著书立说,也不断结合现实奖励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众多媒体上发表论文和评论,在研究奖励的同时也开展了包括惩罚在内的激励论研究,这是一个更大范围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在研究过程中,聘请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了这个研究项目。目前,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正在蓬勃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互相吸收彼此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交叉学科的研究比传统的学科内的研究要难一些,关键是要能够打通学科壁垒,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局限。但是,开创交叉学科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能交叉出新的研究领域,因为学科的差异本质上是各学科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的不同,这些不同学科的沟通、融合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这需要研究人员从差异中找出沟通和融合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发现新课题、新方法和新视角的重要领域。另外,不管什么学科,推理和案例对于人文社科类课题研究都很重要。做研究首先就是要学会逻辑推理,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把道理讲清楚;其次,就是在论证过程之后,一定要用本学科的理论将案例讲清楚,讲出本学科的特色来。今天的博士论文,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数学的方法来论证,这很好。数学进入社会科学是学科交叉的前奏,今天,定量研究方法已经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使用。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⑥。可是研究课题里面怎么用数学才叫科学呢?一位学者曾写文章谈到这样一件事,说有一批研究人员到农村进行研究,他们调查了很多数据,最后发现农民很辛苦,文章问,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调查研究吗?农民肯定很苦,这是不用调查的结论。新闻传播学也很需要定量的研究方法,但是这种数据能不能经得起推敲?由此得出的结论对不对?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科学的使用。关注社会问题的目的就在于服务于它、服务好它,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就是要运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来说明和解读我们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而且说明得越多,成绩就越大。四、结合教学,促进科研 对教师来说,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高校教师的宗旨,所以,科研首先应该为教学服务。优秀的教师不仅体现在其一流的科研能力,还体现在其优秀的教学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把学科前沿的问题提出来,要把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和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学校没把学生培养出来,老师搞再多的课题都没用。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老师的职称是“教授”而不是“研究员”。所以老师如果课上得很好,立项的科研项目即便不多,还是应该按照教师的系列给予副教授、正教授、博导等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有一位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不仅课讲得很好,对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深受学生喜爱,但就是没有博士学位,一直是副教授,我以为是不妥当也是不公正的。高校的管理政策应该调整以保证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科研就是要有利于教学,促进教学,教学和科研不是两张互不相关、不可转换的孤立物。近几年来,从教育部到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术规范和道德的教育。而我在2006年就开始至今给新闻学院本科三年级的同学讲授新闻学前沿专题: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我在课堂上讲这门课,自己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做过一些调查,撰写过相关论文。2011年,刚好遇到教育部发布一个“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专项课题,我以“数字时代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调查”为题中标了一个课题。我们的教学并不都有与科研相关的课题,但是,教学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是需要研究和可以研究并出成果的,而且这些研究又是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当老师的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心。五、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 科学研究,尤其是重大课题和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单靠一两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有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来共同攻关,因此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要。重大课题的横向联系除了学科和学科队伍以外,还有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涉及课题的分割、权力的分割等问题。研究团队内部合理的分工对于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如果一个课题因为分割不公正或者信息不对称,引起麻烦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务必在事先就要规范好。团队如何组建,首席专家与参与者的责、权、利如何划分,这些都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需要认真考虑。从学校的层面讲,应该为科研人员的团队建设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尤其是要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优良环境和适当的条件,不断优化高校科研队伍资源配置。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也应提倡多学习一点其他专业特别是跨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研究思路。课题申报书的填写也是有一定规范的,科研处要组织一些填写报表的培训讲座,尽量减少因为申报书填写不规范引起的申报失败。除了上面说的问题外,有关成果评价和经费管理也需要研究改进。现在的国家级课题,每年结项的比率是一半多一点,获得优秀的更少。而我们对研究者学术水准评价和职称晋升,大多只认主持了多少项目,而没有检查是否完成了。结果是有的人仅靠设计课题拿了前期经费去做别的事,这不仅有损学风,而且也是对国家经费的一种浪费。在学术刊物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论文,项目资助来源的日期是好多年前的批号。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论文中的某些观点还具有针对性吗?物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行的,不同的时间对研究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当下许多社科基金课题(包括重大项目)都要求在1—3年内完成,一是为中央决策提供最新成果,二是该项研究符合当时的形势。所以我认为,完整的考核体系应该是:主持并在期限内(如有延期需报有关部门批准)完成了多少项目,获得优秀者应予奖励。

毁童年

高级职称评审两个硬条件:课题研究和讲课答辩,你认为哪个更好?

高级职称一直都是老师们追求的目标不仅因为事关自身待遇更是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高级职称评审更加严格,条件也更加苛刻。高级职称评审有两个硬条件:一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功课”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通道”。没有课题研究的教师就算是评上了高级职称也是不完美的!课题研究有大课题和小课题之分,大课题可以合作完成也可自行完成,周期长,子项目多,事务繁杂,费神费力,结题难度大。小课题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凡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是课题范围,灵活性大,操作性强,结题也相对容易,可参加评选或发表。二是讲课答辩。讲课答辩现在是很多地方另加的硬性条件,考虑到课题研究之复杂或有造假之嫌疑,用讲课答辩加以补充和辅助也是有道理的。讲课答辩是在特定的场所、特定的人员、特定的材料、特定的环境等综合条件下封闭式进行,具有真实性和本原性,给了真正的优秀教师尽情展示和发挥的舞台。高级职称评审有两个硬条件:课题研究和讲课答辩,你认为哪个更好呢?

绝力而死

浅谈一个课题研究范围的限定

在蓝译编译看来,每一个课题总有其一定的研究和适用范围,无论哪一个课题都不可能对其所在领域所有现象进行全面的研究。也没有哪一个课题研究成果是任何现象都适用的,所以,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时,要对课题研究的范围作限定。否则在研究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目标的变更或方向的转移,也容易产生术语、概念上的混淆以及研究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研究范围的限定,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研究对象的限定。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限定。对一项研究课题来说,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有必要。二是对一些模糊概念的研究对象进行限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外延不确定,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必须给予限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进行界定,应尽可能采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二、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在科研实践中,有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不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限定,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特别是,有些课题新创的一些概念更要进行界定。三、对一些变量进行界定。有些课题要确定本课题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以此制定出科学、客观、可行的观测指标。一种是对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作出明确说明。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说明该课题是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一种是对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变量的抽象定义主要限定课题研究对象的概念范畴,限定研究的内容和角度;变量的操作定义主要限定课题研究的实践范畴,限定研究的途径和做法。二者对课题研究过程的限定的角度和思路不同,它们下定义的方法也不同。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专家的科学论述和结论;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可以参照有关科研成果,再结合自己对该变量的认识、本课题研究对象的实际,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较为合理的操作指标。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科研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理论学习,查阅有关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个基本的了解。

万家春

关于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课题研究对一位教师,尤其是对中小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将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和思考整理成文,以期和同行分享。一、找准“落点”:把要解决的问题弄明白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问题驱动是课题研究“应然”的、真正和真实的动机所在,至于功利的动机,也应置于这一“大的动机”框架之下,成为这个动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此动机之下的课题研究,才能使“课题攸关者”成为真正的、长效的“大赢家”。科学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未知的现象,揭示客观规律,创造新理论、新技术、开辟知识新应用领域的智力性劳动。科学的研究问题应具有探索性与创新性,继承性和积累性、重要性、创造性、清晰性、可行性、合适性、合乎道德等基本特点。着眼核心任务,旨在生命关怀,瞄准教学症结,致力治病补弊,把握学科特质,回归科学本真。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放大点滴创意,推窗引来大江。“跨界”实现结合,“域间”生根增值,转移关注重点,追求研究“极值”。二、清理“地基”:把要研究的内容理清楚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应具备以下特征: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可重复,可积累,理论上可证伪,科学知识方面具有确定性。哲学家康德说,哲学是对“自明性”(不言自明事物)的分析或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清理地基”的工作。所谓“清理地基”,是指对课题申报文本、设计方案等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调整、充实、完善。对课题核心概念及其内涵进一步廓清:尽可能下定义说清核心概念“是什么”;可以或应该明确阐释核心概念的“题本意涵”。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以为……”,等等。教育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基本结构为“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确定问题→……”的一个循环模式。三、蓄养“底气”:把要用到的理论学到手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说,没有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的深入认识,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任性的。这种教育如果碰巧与儿童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条件下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阻碍、分割乃至中止儿童的发展。陈垣教授有“竭泽而渔”说,维特根斯坦有“连根拔起”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因为如果只是把握这一问题的表层,它就会维持原状,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是比较多的,如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新课程“过程性目标”理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标”,体验需要过程,过程就是体验;刘惊铎的《道德体验论》相关理论;(美)库伯著,王灿明译的《体验学习:让体验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相关理论;李吉林的情境德育主张:……引导儿童自主,让道德教育成为他们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情境活动体验”);冯卫东倡导的“经历优先”,如《“重申”几个“优先”》,并与一所学校合作开展《“让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教育’”实践研究》等。作为课题研究者对理论的掌握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四、着力“行走”:把要实现的愿景做一做要相信“好课题是‘做’出来的”,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特别要强化与彰显其实践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研一体化”的课题可以说都是成功的。在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我们生成、晶化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一个“逻辑起点”。朱永新、叶澜等教育名家所发起的课题研究、教育实验都非常强调现场,强调行动,强调“做”,因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事实上,课题是一座初步打开、尚待人采、生生不息的富矿,是一摞“虚”“实”相映、有效有益、异彩纷呈的成果。课题研究是一次众人献智、方家指津、“风暴”频起的盛会、一种贴地行走、且行且思、行思有获的样式。无论结论如何,都应该先行动起来,在“做”中才能成就课题。边做边思,边做边听,因为倾听即教育,倾听窗外,声声入耳;倾听师长,天天向上;倾听同伴,走向共生;倾听儿童,享受教育;倾听自我,反思成长。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应该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互相倾听的教室”。五、经营“理论”:把要提升的智慧说出来这里所谓的“理论”是指“实践性理论”,而所谓“说出口”是指表达出来,主要指写作。戴维说“我只有说,才能想”。“实践性理论”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为了实践的理论,是教师在自我实践经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借助一定媒介,对某一个或某一些、某一类教学事实进行分析或归纳,从而形成有一定创见或新意,能对个人后续教学或同行教学有所启发和助益,兼具较强操作性和较强条理性、规整性的教学思考或教学观念。“说(写)出来”是很重要的,马克思范梅南说,因为只有“写下来”,我们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张民选教授认为,用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将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觉得一项课题研究没有什么可以写作,可以发表,那么,这项课题实际上没有多大研究价值,抑或难以操作——或者说,不依托写作、没有成果发表的课题不是好课题。再者,最好的教育科研写作或成果的发表,又非课题研究莫属。如《“自然生长”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践》“慢育厚生“理论(“厚生”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不教而教”理论(老子: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卢梭“消极教育”,体现“无为则无不为”和自我教育思想。)、“无形有象”理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中”;“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固本培元”理论(“本”、“元”指儿童多方面核心素养)。“自然‘修养’”理论: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32件在10岁前应做的事,这些事情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里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打一架……以上理论都是课题研究的“副产品”。有人说,经验是“炼”出来的,见识是“走”出来的,学问是“坐”出来的,理论是“说”出来的,智慧是“碰”出来的,幸福是“苦”出来的。(来源:董强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科研菜鸟——如何精确提出研究课题

作为一名刚从本科晋升到研究生的萌新来说,如何通过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现实问题、团队资源、研究热点等几个方面科学选择合适的课题,关系到你未来是否能够顺利毕业,是否能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所建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可能仅仅需要详细的数学论证、严谨的逻辑推理或者熟练的实验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就需要善于思考,要拥有较强的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提出合适的研究课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推进课题研究进度至关重要。在遵循科学性、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五大原则的基础上,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如何选题:(1) 从个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中选题对于研究者来说,最基本的品格是时刻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在研究方向和实验室条件的容许范围内,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才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克服科研中的艰难困苦,把创造性思维和奋斗动力发挥到极致。(2) 从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中选题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人们会面临很多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经过细心分析比较,结合实际情况,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和重大问题为主,提出科学问题,进而发展成科研选题。比如在环境污染方面,各种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课题可以选择研究如何保护环境和污染源导致疾病的发病机理;能源发电方面,常常出现弃风弃水现象,研究如何进行能源消纳,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需求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实践中提出来的,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3) 从已有课题的延伸中选题延伸性选题可根据已完成课题的范围和层次,再次从其广度和深度中挖掘出新颖题目。在此,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该课题研究中,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在已解决的问题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补充或修正?某些已经发表的论文是否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什么?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地发现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近而可以提炼成我们的科研问题。(3) 从科研规划和招标课题中选题各级学科科研管理部门会定期发布的重点课题以及年度课题,这些基金项目比较详细提出该领域可供选择的项目课题。我们在实验室大方向确定的情况下,选择跟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4) 从科学前沿和研究热点中选题学术论文首先要立足于创新,要创新就要从科学研究的前沿上去选择科研课题。因此,平时要注意关注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动态,掌握与自己选题相同或相近课题的研究状况、难点及研究方法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寻找新的切入点,确定自己的选题方向。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查阅研究方向20本专业的国内外文献著作,从中吸取精华,获得启发,进而寻找空白点。填补国内外专业领域的空白点作为自己的选题,这类课题往往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很强的生命力,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论点和新方法,即使只能做出一点小成果,意义也非常巨大。(5) 从学科渗透、交叉发展中选题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的交叉、渗透。不但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出现交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出现交叉,渗透。学科交叉、渗透的地带存在着大量新课题可供选择。我们可以将某领域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实验技术移植到所要研究的领域,如各种控制算法适用于飞行器稳定控制领域、风力发电系统控制领域、汽车稳定行驶等领域。(6) 从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术争论中选题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同一观点常会发生分歧和争论。参加各种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留心学术之争,从中选择,提炼出有价值的科研课题。以上六点选题是普遍选题的方法,小编将提供本人在科研期间最快速的选题方式:1.和师兄师姐沟通交流,他们会提供给你部分技术和想法都成熟的课题。 2. 阅读本领域最新三年的顶刊文章,仔细分析每篇文章的讨论部分的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挑选研究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