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的区别况尊我乎

教育学考研: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的区别

刚刚接触教育学考研的朋友们可能并不了解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这两个专业的区别,毕竟二者都涉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同样细分为不同的学科方向(语数英数理化史地生音美体),这导致很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知道该选哪个好。本文就由文都比邻小编为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专业的不同,在了解完之后同学们再做选择也许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学位类型不同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属于学术型硕士,学制3年,专业代码为040102。学科教学也属于教育学二级学科,是专业型硕士,学制2年,专业代码为045102-04513(各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分别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偏向理论,主要致力于课程、教学理论、教师、课堂、学习问题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从宏观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研究。但这是不是意味着课程与教学论不分学科?事实上,这个专业下还分语文学科教学论、数学学科教学论等具体的学科方向。所以,对于那些喜欢某一具体学科的同学们来说,课程与教学论也是可以考虑的。而比起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更突出以某个学科为基础的实践性研究,也就是教学实践,一般会将重点放在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法方式上,还会涉及很多具体学科的知识及其应用。喜欢实际操作的同学可能更适合学科教学。考试科目不同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只有一个教育综合,统考还是自命题要看具体的院校。学科教学的考试科目除了333教育综合以外,一般还包括这个学科的教学论和其他知识考查,而且有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面试时可能会更有优势,老师也可能会更偏向有学科背景的考生,跨考太大的容易被刷。毕竟除了教育学知识以外,具体学科的知识在短短一年备考期间是很难有什么真正的收获的,除非像是语文、英语这种我们从小就学的文科学科可能可以拼一拼,像数理化的学科教学就可能需要你具备本专业的背景了。就业方向不同从就业方向来讲,课程与教学论就业面更广一些。因为学的是理论,所以做高校老师也可以,教研也可以,还可以做杂志社编辑或从事其他教育相关的工作。而学科教学的就业方向相对单一,这个专业的方向就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所以学科教学大多只有师范类院校才开。除了教师以外,其他方面就没有教育学学硕好找工作了。因为小伙伴们如果不是很确定自己要做老师的话,就没必要报教育硕士的学科教学啦。

古之道人

一线教师如何平衡教学和研究 ——关于教学和研究

教育科研是教师岗位的主要职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科研工作,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和提升,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教师在工作中,如何做到二者的权衡呢?中国教育学会优秀会员,一线青年教师董强在中国教育学会沙龙课程中如是说: 关于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课堂中既是引导者、策划者,也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学会知识,在创设情境中、归纳类别的过程中学会总结知识。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要充当好一个导演的角色,在具体的情境中实施策划。作为组织者,课堂各个环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同时,教师还是课堂的参与者与课堂的自评者。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首先,学生是求知者。学生是带着求知的眼神、求知的欲望到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还是课堂的参与者,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还是课堂的聆听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学会聆听,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有了问题再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最后,学生还是课堂教学的评价者。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他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授受关系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互助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配合的,交流沟通中相互促进的。只有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人格平等的。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是相互促进的。师徒关系从传统的角度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师生之间还具有师徒关系。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首先“学困生”这个标签不能轻易给学生打,这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在这里加了引号。“学困生”是如何产生的呢?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 教师对学生的冷落2、 同学对“学困生”的排斥3、 校园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4、 家庭因素的影响5、 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6、 “学困生”的个人因素了解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困生”进行引导:1、 情感教育2、 人文关怀3、 课外辅导4、 小组合作交流5、 个人努力教学内容的选择1、 当前教材内容2、 不同版本同课题内容3、 课外相关链接资源4、 网络资源5、 其他资源教学方法的选用1、 讲练结合法:讲课与练习结合,讲完就练2、 讲授法3、 探究法4、 问题串教学法:以问题为教学的主线,通过设问、反问等来构成教学的主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我们的课题5、 其他教学法:互动类比教学法等教学前备课需要注意的问题1、 对教材版本的解读要准确、到位2、 对相关内容的挖掘要进行扩充3、 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与挖掘:可以通过前测进行了解4、 对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解读5、 对课堂中可能会发生情况的预估教学中需要处理的各类不可预测事件。1、 关于文本的问题:基于课本的推荐,我们应该如何处理2、 关于学生的问题(纪律、学习差异等)3、 关于课时的问题4、 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教学后教师和学生需要做的事情。1、 教学反思2、 课后作业3、 课后达标自测4、 必要的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5、 对个别“学困生”的课后辅导关于研究研究不等同于论文写作研究题材的选取——选题1、 找准“落点”2、 清理“地基”3、 蓄养“底气”4、 着力“行走”5、 经营“理论”6、 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选题的过程中,课题宜小不宜大,不能假大空。有人说,选的题目太大了不好把握,选的题目太小了又不具有研究价值。其实不然,只要题目选对了,研究透了,那就是很好的选题。研究方法选择。1、 文献法2、 比较法3、 问卷调查法4、 访谈法5、 实验研究法6、 行动研究关于文献查阅。1、 报刊、书籍的选择2、 一级文献与二级文献(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3、 知网文献4、 外文文献5、 未公开发表的史料文献、报告等文献综述的撰写。1、 国内文献综述2、 国外文献综述3、 文献小结与述评4、 当前文献研究的重点5、 拟创新点:文献综述不能光看别人,还要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设想、创新点,打算要在哪个方面进行开发。一般论文的写作要求。研究不等同于论文的写作,但是论文往往是研究的一种体现。论学的写作包括以下一个方面:1、 标题2、 摘要(中文、英文)3、 关键词4、 正文5、 参考文献6、 图表、附录等7、 作者简介、课题基金信息等参考文献和图表一定要规范。研究成果的发表一般流程如下:1、 期刊杂志选择(主流杂志):要在投稿前了解杂志的特点和符合程度2、 投稿:投稿后要和编辑部积极联系,掌握进程,根据编辑部的意见进行修改3、 修改后投稿4、 发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 增加教师知识储备3、 开阔教师视野研究的类型。1、 探索性研究2、 叙述性研究3、 因果性研究

霹雳舞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已经贯彻落实了几十年,然而目前仍有很多教师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自主性与独创性缺失,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得到提高。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得太累,教师教得非常辛苦,教学质量又不高的问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校由于建校历史短,规模小,属市区三类普通高中,周边紧邻实力雄厚的省重点名校开滦二中,因此学生生源质量很差。由于地方财政不景气,师资基础相对薄弱,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罐”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被动的状态;课堂上学生不动手、不动脑,似乎轻轻松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课题研究小组决定从研究基础条件较好的七大学科中进行课堂模式改革,力争形成一套适合学校实际、学科实际的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逐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调动全体师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努力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二、有关参考文献综述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为了探索“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途径,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它是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它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山东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对课堂教学的“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进行科学的分割,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强调导学案和训练案“两案并举”,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从而实现“271”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运行。这一教学模式为我们课题组在课堂时间、师生活动方面提供了可行的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模式:“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学,面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后教”不是教师慢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分层训练,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重点、难点。戴荣老师在《洋思经验与新课程改革》一书中也率先提出并一直坚持洋思经验包括办学思想、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办学体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6个方面内涵;率先阐述洋思经验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吻合之处和必须与时俱进的有关要求,匡正一时的模糊认识和正反两方面错误倾向,对其探索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肯定和介绍,更是为我们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参考。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前“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后“三”为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即展示模块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对于我们课题在理念和操作层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本课题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的重要精神和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教育思想,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做支撑,用教学过程理论、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评价理论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探索一条高中阶段各学科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叠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①习得新信息。②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③评价。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一般原理,而且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容易地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提高记忆的效果、促进学习迁移、缩短“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该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我课题组成员在学习以上先进改革经验和先进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等研究基础相对比较好的七大学科开始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根据课题特点,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资料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行动研究法等资料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著作、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渠道吸收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和实践的相关资料和做法,通过归纳、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形式吸收和借鉴先进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得出适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模式,进而开展自己的实践、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法。去相关兄弟学校实地考察,了解实验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借鉴;通过对各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测评等活动,寻求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每学期由课题组负责人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二次课堂教学效果调查。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调查后,由课题组成员一起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果与任课教师见面,并有整改措施,从而研究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实验或实践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评价”三个环节,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实验、实践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的课堂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四、课题研究过程和步骤1、课题准备阶段进行专业引领,分类培训确定目标,精选内容。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其次是提高教师对有效教与学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再次是提高教师基本的科研能力。因此,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及课题研究的要求进行选择:一方面是科研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新课程理念及各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学习。我们开出了有关书目、有关文章,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写心得体会,并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还采用让教师走出去、请专家走进来的形式开拓教师的眼界。明确定位,分层培训。形成了二级培训机制:第一级为课题领导小组的培训。就课题的管理、相关理论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领导和推进各学科的研究。定期组织学习,主要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有效教学基本理论。第二级为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主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及有效教学课堂实施策略,更多地利用实例研究开展培训。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初步确定了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了课题组成员,申报了立项;召开了开题会,搞好宣传发动,做好课题分工,实验学科教师上报了实验方案。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跟踪指导,及时诊断依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进行实践探索、过程调控,通过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物理、化学七个实验学科的尝试、反馈、分析、调整,建立完善了各学科“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操作程序及一些基本策略,我们坚持每周教师听课制,突出“三个到位”,即教师的理念和认识到位;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问题点评到位;改进的措施到位。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即每学期分三次对课题实践老师的备、讲、批、辅、改、听、思进行统一检查,并进行记录;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检查;对教研组活动记录和听课记录检查。通过教学流程的跟踪指导和监测调控,研究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加强了日常沟通,不定期地组织了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及时地进行诊断,完善实践方案,并将研究资料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使各项教学研究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的健康发展。3、课题深入研究阶段以点代面,整体推进首先,在研究条件较好的七大学科前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分管研究任务,对各环节进行细致地具体步骤研究,重点设计好“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同时对该模式下的师生关系和角色转变进行探讨,归纳和整理出该模式操作中的好的经验与方法,在实践中对各环节再进行不断地完善与优化,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操作模式。其二,对全员进行培训,动员其他教师运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培训的形式上,既有以校为单位的教育理论专题学习,还有教研组和个人的分散学习;既有自主学习,讲座式的理论学习,又有课题观摩式的实例学习;我们采取同伴合作,相互促进的合作方式。一是寻找课题研究合作伙伴,随时进行交流对话。每人都有1—2名伙伴协作。二是研究团体结伴,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合作小组,集中突破研究重、难点。三是师徒结伴,开展校内拜师学艺活动,新老结合,攻克研究难题。四是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交流和研讨,每学期开展二到三次。五是提倡集体备课、集体评课活动,一人主备,同伴合作,反复实践,举一反三;评课畅所欲言,谈问题,谈修改意见,开展“假如我上这一课”活动。其三,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实践、推广,在课堂上,教师们慢慢地就改“先讲后学”为“先学后教”,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同时变“知识教学”为“目标教学”,以三维目标为准则,确立准确、简明、可操作的课时目标,使每节课教师清清楚楚的教,学生明明白白的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全校各年级、各学科都实践了这一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4、课题总结、结题阶段自我反思,有效实践课题组成员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撰写了大量的有关论文,汇集了成功教学设计和案例,进行了多次课堂教学展示,将有关教学成果推广普及。在此阶段,我们更加提倡整体反思,即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功底是否适应了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需求?每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成功与失败在哪些方面,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同时对自己的每堂课进行专题反思,即突出四个问题思考,即特点是什么?精彩在哪里?偶得有哪些?缺失在何处?通过老师们认真地反思教学行为,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地实践和推广。全校各个学科、各个班级采用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比武和课例、论文评比等活动, 最终形成了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和特色。然后我们汇总了课题资料,完成了结题报告;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五、课题研究成果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三年来的实践,本课题组已完成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成果,达到预先的假设。1、“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理念得到落实,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教学模式”转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课题组成员的带领和推动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的“填鸭式”的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课堂上突出了引导作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津津有味地去探索、研究,自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了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把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做好了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引导者。对于易于接受的知识、问题等,为了节约学生时间,教师做好引导,避免学生耗时费力地去探究。例如,对于约定俗成的概念、规律,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可解决。其次,给予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和实践操作。因为中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间接经验或直观感受,利用简单的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通过体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各学科的学习是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发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欲望是很重要的,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合作式学习也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形成课题组成员长达两年多研究、实践和探索,基本上构建出了一条有效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即每堂课的四个基本环节:环节一:利用导学案做好课前自学指导,即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前1-2天把设计好的导学案下发,要求各组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导学案上要有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有自学提纲,课上需要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提前做好小组分工。环节二:课上学生自学、展示,师生合作学习。课上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任务,然后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内容可以个体自主学习,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相互展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中,随时对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进行个别指导、解答。环节三: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答疑。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讨论、展示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适当地讲解或答疑。环节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教师讲解、答疑之后,要针对课堂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对学生布置练习、作业,最好能当堂达标检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我们把上述教学模式概括为“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模式,虽然教无定法,但这一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在于侧重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符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的原则,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3、课堂教学环节得到优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整体教学成绩教师教学目标用不同形式展现给学习者,使学生人人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任务,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环节,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上教师善于倾听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的内容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多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全校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以近四年高考成绩为例:纵向比较:宏文中学近五年高考成绩统计表连续四年,三项指标(一本、二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高考升学率)都大幅度提升,尤其2017年,一本、二本上线率达到3.45%,创下建校以来最高记录。横向比较:与市区同类校和部分省重点高中进行比较作为市区20所高中里最后一个批次、最后一所录取的学校,入学成绩距离最后的省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相差百分之多,但经过三年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们高考许多学科的成绩都明显高于至少两所以上的省重点高中,高考升学率达到100%。有的学科尽管没有超过部分重点高中,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明显拉近,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是有效的。(以上表中文史、理工、体艺文成绩数据均来自于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室)4、课题组成员坚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带动并促进全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两年多来我们先后举行了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活动和全员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力推进了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申报至结题期间,在教科研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多节课例、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其中张艳梅老师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例获得唐山市2014度优质课评比三等奖,刘海全老师的《等差数列》和郭瑞英老师的《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课例获得唐山市2015度优质课评比三等奖,甄彩霞老师的《椤次定律》课例获得唐山市2015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王玉廷老师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获得2014年河北省中小学学科教学评比高中语文学科市级一等奖,郭瑞英老师的《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与解决策略》论文获得唐山市2014年度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该文还被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上。刘海全老师的《“先学后教再练”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张艳梅老师的《“先学后教再练”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赵凤丽老师的《“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论文分别获得唐山市2014年度和2015年度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王玉廷老师提交的《庖丁解牛》、《蜀相》教学设计分别获得唐山市2014年度和2015年度优秀教案评比一等奖;课题组成员除了在教科研方面取得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其他方面也获得了一定的荣誉。课题组主持获山市先进教学工作者荣誉称号,多考核中获区政府嘉奖。六、对课题研究的思考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求每一个教师都熟练掌握每一种教学策略,有些能力并非依靠培训能获得,它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教师是一个群体,在共性与个性上如何体现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1.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水平还有待加强。教师对高效课堂模式的理解不够透彻全面,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有的教师思想上放不开,课堂教学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牵着学生走的迹象常显端倪。因此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但是高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较大,如果不采取必要的相关改革措施,在短时间内,想要改变教师过于注重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是有困难的。2.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主体性原则,给学生最大可能的自学机会,展示机会,勤加鼓励,善于指导,巧加点拨。而在课堂上,因为经常性的遇到未在预设中的问题,或学生讲解的时间较长,节奏缓慢,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难以完成。一节课拉成一节半,或两节,或三节。也就是一个预计5分钟就可完成的任务,有时要用10分钟或更多,课堂进程不能很好控制也是制约“先学后教再练”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上存在一定问题,研究仍需继续:有的班级人数多,分小组教学时小组也多,组与组间的交流就少;小组内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合作学习时,少数后进生不热心参与、不善于倾听,对小组内其他成员有依赖性,不利于自主性的培养;小组讨论的内容有时候价值性不高;有时候因为激烈讨论,占用了授课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些都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4.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更关注教学的实施策略。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准备程度等。那么怎样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准备呢?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呢?那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着2017年秋季河北省高考改革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出台,也许会给我们提供借鉴。总之,我们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了理论,两者相互促进,产生出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基本实现了课改目标,使学生会学、乐学,并完善学生的品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个人也在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专业能力提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同学生一起成长,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成为适应时代所需的研究型教师。尽管我们在课题研究与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在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和指导下,我们会逐渐探索出一条更加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

圣传

03330小学数学课程与研究 第九章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

第九章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第一节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价值和目标一、注重综合与实践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共识二、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一)加强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二)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四)有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三、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通过“综合与实践”,学生能加深对其他三个学习领域内容的理解,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推理能力(包括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第二节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一、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内容(一)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涉及的领域1. 个人成长。2.家庭生活。3.学校生活。4. 社会生活。(二)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1.综合性。2.操作性。3.现实性。4. 探索性。二、综合与实践常见的学习形式(一)数学测量数学测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利用简易量具(如三角板、量角器、量筒、时钟等),对事物的长度、面积、体(容)积、角度、质量、时间、温度等属性进行度量的过程。(二)数学调查数学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收集、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数学调查首先要确定专题,调查的专题一般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根据调查的专题再组成协作小组,通过制订计划、落实分工、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形成结论并撰写报告。(三)数学制作数学制作主要指利用材料进行儿何模型的制作,数学教具、学具的制作,数学玩具的制作等。(四)数学游戏数学游戏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要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要蕴含数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问题服务。(五)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数学学习为目的,运用小学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以及实验器材,通过某一事物或现象发生、发展或变化,验证或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过程。数学实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重复性;二是可以实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数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它们的区别在于:验证性实验时实验者已经知道实验结果;探索性实验时实验者对其结果并不知道,还有待发现。(六)数学建模所谓“数学建模”,是指将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并依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即数学模型),然后求解该数学问题,并对此结果进行解释和验证。“数学模型”有两个特点:一是经过抽象、简化;二是这种结构是借助数学符号来表示的,并能进行数学推演的结构。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题。(2)简化。(3)抽象。(七)小课题研究组织小课题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好的问题。(2)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3)组织学生合作交流。(4)对小课题研究的评价要针对小组、注重过程。(八)动手做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第三节综合与实践的实施和评价一、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一)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事实性水平、联系性水平、探究性水平。(三)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评价激励,收获成果二、综合与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一)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起点要低(二)活动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三)注重学生参与过程和在活动中的体验(四)数学活动要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五)在数学活动中合作交流、获得经验和情感体验(一)注重过程(二)定性为主定性描述通常以评语的形式给出,主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三)方法多样(四)关注情感

红海盗

宁波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宁波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统筹兼顾,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出台政策指导、督促、规范各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分中心的建设和工作推进;充分培育并运用好课程思政的各项成果,积极推广,扩大影响力,逐步塑造若干课程思政的品牌课程、名师和教学团队;组织力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规律的研究工作;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各类培训、交流等质量提升工作。宁波大学于2017年出台《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工作。目前,所有本科课程均已完成教学大纲修订,将课程思政目标列为教学目标的第一条,要求教学内容明确至少包含3个课程思政融合点。已建设18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今年,学校制定《宁波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成立宁波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中心将充分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总结具有宁大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不断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来源:宁波市教育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教之

在课程的教与学中潜移默化育人

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学文化批评”这门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站位,良好的思想素质,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一门课程的含金量往往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也出自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中的真善美作为育人的资源;把课程中的读写思作为育人的方法途径;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热点问题、国际视野结合,作为育人的动力;在课堂讨论中用情、义、爱和温度营造育人的活跃氛围。我的“文学文化批评”课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中,教学中挑选思想性强的优秀读本,与学生一起研读。在研读中引导学生去写,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鉴别、思考、思辨能力,在语言上强调母语与外语的修养,在文学文化上注重中国与外国的比较研究,在思想思辨上突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通过研读、讨论、写作和反思,将思政的内容植入课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发声的底气,就会丧失国际话语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方法上以读、写、思、辨(辩)、创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考,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变为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在能力上提升学生的思辨和论辩,润物细无声地达到育人的效果。我认为,立德树人,是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真切地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立德树人,是营造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同学生一起读书,读好书,读智慧之书;立德树人,是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提升自己。通过课程的教与学让他们拥有宽广的视野,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家国情怀,有可持续发展的学识和能力,有远大的抱负和责任感。《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1日第10版 作者: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石坚

使之治国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国开-下放-1868课程与教学论1、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2、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3、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4、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5、下列那一选项是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提出的课程层次()。6、教学媒体分为()。7、讲授法的类型()。8、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9、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10、把教育评价分为古典的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教育家是()11、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12、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13、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14、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15、“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16、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18、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19、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20、(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2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 )22、“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 )23、( )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24、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25、(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26、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27、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28、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29、(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30、“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31、(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32、“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33、(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34、“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35、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36、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37、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38、“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39、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40、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41、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42、《礼记》中的《学记》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43、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4、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失败——成功——再探索”的过程。()45、《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46、古希腊教育包括斯巴达军事教育和雅典的文雅教育。47、布鲁纳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对发现学习从理论上进行详细研究、周密论证的教育学家。博比特的《课程》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研究领域的诞生。48、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轮的基本任务之一。()49、现代教学论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为代表。()50、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抗的三种类型。()51、我们一般说的师生关系是指()。52、列哪些选项是属于发展性评价的功能()。53、讲授法的类型()。54、教学环境的功能有哪些()。5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有那些()。56、赫尔巴特的教学主张可以归结为()。57、下列哪些选项是钟启泉认为的西方迄今为止出现的课程结构()。5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59、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60、下面哪项不属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由也

《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讲座在北京科学中心科教专区举办

3月22日,北京科学中心科教专区举办面向科技教师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教育部高中教材改革编写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吴刚平教授做了《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的报告。北京科学中心主任何素兴、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芦晓鹏等领导和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二中、八一中学、北京八中等20余所学校的30余名教师参加。吴教授从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课程评价、课程样例等方面做了专题介绍。并围绕课程建设的多个方面对于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和掌握科学方法的思路与举措分享了经验,并强调应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实践模式,利用专业技术平台培养一批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群体。报告贴合教师业务实际,受到与会教师的热烈欢迎。当天下午,在科教专区4层学术研讨区,吴刚平教授和北师大教育科学系傅骞副教授等专家还与骨干科技教师就如何设计、组织、开展和评价科学教育活动和进一步促进科技教师的职业发展展开了深入交流。

天下有道

春节推荐|如何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核心素养时代的课改再思考

“课改”将依然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现代学校的“加工”模式是适应17世纪中叶以来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因为蒸汽机和纺织厂等现代车间需要大量熟练操作的知识工人。但是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的智能化社会不再需要大量的操作工人,而需要会合作的创造者、创新者。在这样一个时代转型的背景下,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的学校,就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范式层面的变革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概念系统的转变。世界范围内如“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统整”“STEAM”“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设计”等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一个重要的理念:学校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去适应未来那个不可预测的社会。因此,“课改”也就成为学校教育发展不变的主题。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和张华主编了一套《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丛书,大量介绍了西方和日本进行的课程改革,并将“课程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介绍。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和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我们发现,“新课标”颁布后学校教育实践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基本上没有课程行为,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开设了学科,主要围绕着学科进行教学;二是重视课程研发,并且课程成体系,但是实施环节出现断裂,课程是课程,教学是教学;三是重构课程体系,并且明确了课程的实施路径和方略,已经形成一个整体的育人模型。所以,2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领域“课改”模式呈现两种形式:一种“课改”是“课堂改革”的简称,是从课堂出发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技术的改造,研究如何让教师教得更加有效、学生学得更好、考的分数更高;另一种“课改”是“课程改革”的简称,是从课程出发的教学改革模式,通过首先重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对课堂结构和教学技术的改造,追求育人的目标。两种“课改”在实践层面都有众多典型学校,其创造的经验也得到了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认可与学习借鉴。可以说,两种“课改”在时代背景下都具有探索价值。但当我们研究“课改”本质时就会发现,第一种“课堂改革”往往只是把课堂教学流程做了一个前后颠倒,如把原来的教师先教、学生再学转变为让学生先学、教师根据学习反馈结果再组织教学,其改革实质上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课程改革”指向了育人模式的转变,即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根据儿童的成长需要重构课程,根据课程的形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实现了以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行为。为什么一定要采用“课程改革”的模式,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一个小孩要生存下去必须吃饭。基于孩子个体的生理特点需要为这个孩子提供一个营养食谱。这个食谱可以看作是“课程”。光有食谱不行,还需要根据食谱为孩子做成可口的饭菜,让孩子吃下去。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所以,要让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一个从“课程”到“教学”的过程。试想,如果针对儿童连“食谱”都没有研究和设计出来,只是随意地做出一顿饭、强迫儿童“吃下去”,显然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其营养不会是全面、均衡的,那儿童的成长一定是有问题的。当然,国家提供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四个领域,但这是一个公共“食谱”,就像所有人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一样,到了学校层面、到了学生那里,环境、条件、方法都会不一样,学校必须针对自己的校情和学生进行整合和重构,使之更加具体化和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国家课程的落地。“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的现代化社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维度、全生活的现代化。因此,今天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不再是推进一种以应试教育为特征、适应工业革命的学校教育模式,因此“课改”也将依然成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来源丨《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27日第7版原标题 | 核心素养时代的课改再思考作者 | 高峰 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编辑 | 姜玥【来源:中国教师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虞梅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面向未来的课程:机遇与挑战

为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国际交流,把握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做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主办,法政国际教育和中国教研网协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于10月20-21日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会议以“面向未来的课程: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改革。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出席并致辞。郑富芝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载体,课程改革与创新对于促进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教育公平和质量明显提升,保障了亿万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一是创新课程改革体制机制,形成了“决策-管理-研究”三位一体新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强化课程育人,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是加强教研指导服务,构建国家、省、市、县、学校五级教研网络,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强化课程教材基础研究,建立专门的国家课程教材建设研究基地,集中力量提升课程教材质量。郑富芝表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课程改革创新,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他提出三点倡议:第一,准确把握面向未来学生发展的需求,共同探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需要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第二,努力实现适应时代的“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都能出彩、成功、幸福。第三,强力推动学生主动、有效学习,不仅重视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还要使学生“愿意学”,为理想而学、为热爱而学。OECD和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以及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芬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来自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组,以及课程教材中心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基础教育综合课程改革实验区”、学科教研基地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深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达成五项重要成果。关于把握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要求①未来需要的人才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技能的传递者,还是有解决复杂问题或未知问题能力的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备社交能力的人。②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加高效地工作和生活,但是技术发挥怎样的作用要看在什么样的人手里。因而,未来的课程改革需要特别注重技术道德和伦理问题。③课程设计应如何将不同地域、民族的的文化、态度、价值观念等有效融合,并通过课程教学落实,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关于优化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①加强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程序性知识、认知性知识的整合,并依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②在不同学段或年级的学科知识中逐步建立进阶式的大概念,即以包含两个或多个概念的关系呈现,在某个或某些学科中具有知识和过程支撑作用,不仅可以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转化应用,还可以通过探究或学习活动推断或发现。③明确特定学科或知识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同侧重。关于“少教多学”,促进学生综合学习和深度学习①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及效率。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法、做好学习规划、实现主动学习。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让学生熟练掌握学习的工具和方法。③要通过独立设计跨课程主题、跨学科单元或在某一学科内综合其他学科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④ 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路径。关于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①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估。②除中考、高考之外,要形成全面的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①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感兴趣、有热情、有扎实的学科功底。②教师不仅是教学的执行者,更应是积极的创造者,同时还要注重教师之间的协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国际研讨会在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中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是社会各界秉持教育互信的理念、开展深度合作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课程教材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并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搭建长期深度交流合作的机制与平台,共同建设面向新未来的优质课程。*注* 本文部分文字摘录于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部分文字整理于与会领导的讲话内容。- END -编辑 | 王教姣图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国际研讨会往期精彩回顾《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首发!全面解析国际理解教育现状及未来第四届新聚合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共商国际化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