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公务员一年还两次,为什么考研一年只有一次!不公平白河船

考公务员一年还两次,为什么考研一年只有一次!不公平

一年只有一次考研的机会在每年的十月份报名,一月份考试,三月份出初试成绩,四月份复试,五六月份录取。一般是这样的哈。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但要确保在次年九月入学时双证齐全;专科生毕业两年后,具备两年工作经验,满足相关要求可以报考;非应届本科毕业生,不超过40周岁,满足相关条件,均可报考,这些都是统招类型的。为什么考研一年只有一次呢?有人会说考公务员一年两次机会,但考研一年只有一次,太不公平!打个比方,考研其实跟高考差不多的,高考学三年才考一次,这公平吗?考研路不好走,其最关键的还是自我调节,考研也是一个内心成长的过程,有些事情也真的只能自己消化。没有研友,没有同学,更不可以向家人倾诉,但请想想来时的路,想想考研的初衷,就会好受点了,就会坚持下去。考研前半个月,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在图书馆看见坐对面的女同学哭了,因为数学太难了,她不会。可是,又不能放弃。那种无力感,或许我们体会不到。大家还记得考研泄题的事件吗?那时,我看到很多人在知乎上谈论这件事,有个人说,这太不公平了,凭什么他不努力就可以轻轻松松成功,我辛辛苦苦却被淘汰。凭什么我努力这么久还不如他一张试卷,公平到底在哪里。公平吗?不公平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永远都会有人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考研泄题不公平,找不到好工作不公平,买不了房不公平……千千万万个不公平都会出现。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坦然的心。如果不公平,那你就努力,去寻找话语权,甚至是改变权。

上漏下湿

考研一战,二战or三战占比多少?

现在考研应届生的比例越来越小,那么也就意味着往届的考研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往届的考研学生包括第一年没有考上的同学,甚至第二年也没有考上的同学,还有在本科毕业之后工作一段时间而选择考研的同学。往届生占当年考研的比例逐渐升高,有很多同学都为自己下定一个目标,非考上研究生不可,从侧面上也体现出了考研的竞争之激烈。在最近的统计数据中,第一次考研的占比为64.92%,第二次考研的学生的占比为28.33%,第三次及以上的考研学生的占比竟然达到了6.75%,也就是说100名同学中有65人第一次考研,有28人第二次考研,有接近7个人考研次数至少有三次,这个比例还是非常惊人的,并且随着年份的往后推迟,考研二战三战的同学们会越来越多,考研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有很多同学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并且能够找到一份比较心仪的工作,都选择了考研考研这条道路,虽然说非常的艰难,但是仍然有很多同学非常的向往,学历的提升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应届毕业生们来说,刚刚大学本科毕业,找工作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对于我们刚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有的同学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就会想到学校里面的种种的好处,所以很多同学们都辞职考研。也是非应届考研学生逐渐增多的原因,他们对于本科应届的考研学生们来说,更加渴望能够上岸,更加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研究生,他们的思想所背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们要证明自己。你认为往届的考研学生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什么?你会选择二战考研吗?

理统

在职研究生每年有几次考试?

面对在职研究生在社会上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想要报考在职研究生来提升自己。但是,报考在职研究生避免不了考试。然而,很多考生对于在职研究生考试情况并不知情。像近期还有考生询问在职研究生招生老师的,在职研究生每年有几次考试呢?据在职研究生招生老师介绍,在职研究生每年都有两次考试,分别为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和专业硕士考试。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考试形式,下面时间,具体分析一下。1、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在学员们学习全部课程以后。3月份在学位网上报名,5月份参加国家统一考试,也叫5月联考。5月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科目分为外语和学科综合两门考试科目。考试分数各为100分,仅需考过60分即可。2、专业硕士专业硕士考试是与全日制考试同一时间,考试时间在每年12月份,又被称之为12联考。考试科目主要有政治、数学、英语、综合四门。专业硕士考试根据不同的学校,分数线要求也不一样。总之一点,在职研究生每年考试有两次,一次是5月份同等学力的考试。另外一次是专业硕士12月份的联考。

红肚兜

数据告诉你,每年考研二战的人到底有多少?

考研报考人数逐年增加,2020考研人数达到340万。在考研人群中,往届生考研人数比例越来越大,其中不乏考研二战甚至三战的考生。究竟有多少考研二战、三战的考生呢?小编在查阅研究生报考数据时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省的数据统计来看一下应届生和往届生的增长趋势。湖北省河北省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往届生报考人数增幅已经超过了应届生。据统计,往届生占了报考人数的40%,成为了考研的一大主题。往届生不等于考研二战,那么考研超过一次的又有多少呢?我们接着看一下数据。据2019考研调查数据,超过70%的考生是第一次考研,第二次考研占比约20%,三次及以上占比各约3%左右。考研二战或以上的考生占了30%左右。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一项有关考研动机的调查显示,“换学校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占据了考研动机的前两位,分别为72.41%和38.66%,而真正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仅占比24.86%。也许,至少在一些考生心中,“研究生”三个字早已脱离了“研究”二字的本意,而更多成为了一纸学历和未来就业的筹码。小编总结上面这一段话的意思:考研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或者缓解就业的压力!正因为如此,很多考研学子一边找工作一边复习备考,他们实际上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之下,他们的复习当然就不可能完备,“裸考”现象出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考研每年这么多人弃考也就不让人惊讶了,今年就有40万人弃考。教育部2016年颁布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代替在职研究生的新政,这意味着自2017年开始,所有类型的研究生均为同卷统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在职考生考研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增加,导致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很少。为弥补招生人数的缺额,现在各大高校的做法主要是统一划一个较低的复试线,复试后将总分排名较低的考生从全日制调剂到非全日制中。高校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令在职考生的考研难度进一步增加。也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在职的考研学子第一年考不上,那就第二年再考吧,不仅如此,第三年再来考一次,这种现象也大大增加了。当今的考研热表明社会对知识人才和专业素质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表明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业压力逐渐增高,文凭的信号带来较高的收益。所以,为了以后能有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和较高的收入,较多的人选择本科后继续教育进入研究生阶段。但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弊端,一些大学生为了逃避工作而选择考研这条“绿色通道”这无疑是一种跟风随大流的现象。因此,小编认为,考研只能暂时躲避就业的压力,更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要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道路发展,最好能够将考研的目标与个人的社会理想和兴趣相统一,将自身所学与社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不管怎么说,考研是集多种因素于一体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考研动机会带来不同学习态度,进而影响将来的就业。小编建议:大学生应该找准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的考研目的,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对待自己的人生选择,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女儿国

考研须知的几个时间节点

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公布2020年7月下旬-8月中旬根据教育部2020年的录取要求和该机构上一年的录取计划的完成情况,全国所有研招机构将上报2021年研究生院录取计划(包括保送生名额)。教育部将总结所有研究和招聘机构的计划,并制定2020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院校公布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2020年8月上旬-9月初大部分院校会集中在8月上旬-9月初公布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不过目前已经有一些院校公布了招生简章。一般情况下,专业课参考教材每年变化不大,如有变化可能会增加或替代一本或两本参考书。如有发生变化,要第一时间把增加的专业参考教材准备到手,认真系统进行复习。从8月初到9月初,大多数高校都集中发布招生指南和专业目录,但是一些高校可能会提前发布招生简章。 通常情况下,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每年很少更改。如果有更改,需要提前准备好专业参考教材。入学考试考试大纲正式发行2020年9月上旬政治、英语、数学及部分统考专业课考试大纲及大纲解析陆续出版发行。(注意:这只是一般参考时间,具体每年会有一些变动。)研招网开放网上咨询周2020年9月19日-9月23日这一周是研招网在线咨询周。在此期间,可以从各个省的招生部门或招生单位了解招生相关信息。在此期间可以询问有关研究生院入学注册的问题。网上预报名通常在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19考研的时候,研招网报系统为了优化了报考步骤,将网报分为了“填写考生信息”(2018年9月12日开通)和“填写报考信息”两大步骤。“填写报考信息”也就是预报名的时间,通常会安排在每年9月最后一周。预报名往往针对的是应届毕业生,让各大高校应届生在网上先行报名(部分省份往届生也能预报名),预报名成功等同于考研报名成功。正式报名每年的10月中旬及下旬正式报名通常安排在每年的10月中旬及下旬,一般有20天,10月底截止。报名期间,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网"进行报名。正式报名和预报名性质是一样的,预报名只是提前一批填写报名信息,主要是用于分流,否则报名期间太拥挤。在报名时间截止之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及时修改报考学校。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信息现场确认11月8日--11月12日为了进行现场验证,考生需携带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以在指定的考试地点等待确认。测试现场的工作人员将审查并收集有关考生的图像信息,并支付考试费用(部分地区可以网上缴纳)。打印准考证初试的前10天左右一般在初试时间前10天就可以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在初试结束前均可进行打印,考生可以多打印几张避免准考证遗失无法参加初试的情况。(考生须凭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12月倒数第二个周末截止发稿日期为2020年6月30日稿件内容参考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长发妹

考研一般有几个阶段呢,你是这样的吗

准备阶段,这个一般是考研当年的3月份之前,了解和查询目标学校。然后查询专业考什么,报录比等等基础学习阶段,4月-6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基础阶段,把英语和数学基础进行一个梳理,英语比如单词,长短句进行一个学习熟记,数学把教材和习题搞定。强化阶段,7-8月,这是黄金时期,所谓考研最关键的就是这两个月,因为没有其他的杂事就学习,大家把握好。提高阶段9-10月,这个时候有课程或者其他杂事,但是也是一个提高的阶段,同时这个阶段也要关注招生简章变化和大纲变化了。10-12冲刺阶段,这个时期主要是针对要记忆的东西,尤其政治,全靠这两个月啊。一般是12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末考试,看完就可能大家要开题了。在第二年的2月份出成绩,然后大家要准备复试了。一般复试集中在3月份到4月份。复试完大家收到拟录取,或者调剂或者宣布考研失败。然后就是考完研最后的事情,比如政审,比如调档。6-7月份就是收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了。一年大家可以好好安排一下,当然这个是普遍的规划,大家个人有个人的安排,我自己当初7月份才开始基础和强化都在暑假了。最后385分。大家都可以考上的

口中有珠

为何考研一年比一年难考?主要有这3个考研政策有变,学生要抓紧

现在是二月初,众多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成绩也将陆陆续续地出来。无论结果如何,都标志着各个同学一年甚至几年的考研之路告一段落了。那么,经过往年的考研招生政策和结果以及今年的考研难度来看,很多同学都发现,研究生是一年比一年难考了,那么,为什么研究生难度变高了呢?很多同学认为是初试的难度加大了,而且报考的人数增多了,所以招生名额变得更加紧张了。但是实际上,不仅仅是初试,复试也变得更加困难了,所以同学们才会感觉到考研一年比一年更加困难了。主要有这3个考研政策有变,那么,我们就最近年来的情况具体来分析一下考研复试到底是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加困难了。学生们要抓紧。第一,面试时考官对于同学们的英语口语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很多同学可能在之前对于英语口语并没有什么初步的认知,认为只要差不多就能够通过考官的考察。这有一些道理,因为最初很多考官面试的时候对于同学们的英语口语都是简单地提一些相关的问题,所以同学们只需要做一些小准备即可。但是事实上,在很多顶尖高等院校,比如C9还有华东五校等大学,考生复试时候,都需要有比较高的口语水平,最起码能够用专业术语详细地描述自己所学的专业,这样口语的水平就高了很多。所以同学们如果想要顺利通过复试,那就要提早准备好复试口语,最好报个培训班。第二,关注目标院校调剂政策和名额的变化在调剂这方面,我们国家做得比较好,因为调剂的名额都能够在今年的研究生招生网查到,所以就便利了很多同学。但是,虽然这样非常便利,但是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详细考察一下相关大学官网时如何规定自己的调剂政策。比如,院校总共招收哪些调剂,有没有跨专业调剂的可能,以及奖学金等等。同学们若是想选择调剂,一定要提前在网上多查阅相关资料,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毕竟我们每一个选择都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前途发展。第三,详细关注调剂名额的分配很多大学的调剂名额都在出来不久就被人抢完了,因为当时采用的时先来后到的筛选方法。所以时间越早的同学越能占到先机,但是19年新规定要求目标院校需要将考生的初试成绩作为调剂的加分项之一。所以这样对同学们也更加公平。很多同学调剂成功的机会也很大。同学们也有时间提前去查阅相关信息,这样才能为此早做准备。看了以上这3点,相信今初试通过的同学对于考研的难度以及初步有了判断,那么在复试阶段就一定要针对上述几种情况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考研之路变得更加平坦,毕竟如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选择考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未来在职业生涯上也会更上一层楼,最后祝各位都能够被自己理想的院校录取。

地面之

2次和3次考研同学越来越多,成功率有多大?有哪些风险?

文|冷丝栏目|考研选择每年这个时候,考研录取工作大多接近尾声,仅剩下调剂和补充调剂招生等少量工作了。很多考研学子喜欢探讨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一次考研成功率并不高,“二战”和“三战”考研又有多大的成功几率?还有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多次考研有多大的风险,会给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负面效应?冷丝先陈述一个基本的事实:从1999年开始,我国内地高校连续扩招,在这短短的22年,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74万人,相较1999年涨了10倍多。而研究生的录取的每年总人数也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尤其是985高校,这一类高校基本成为了培养研究生的高校,本科生录取人数较少。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341万,较2019年290万,激增51万,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更不用说报考人数为377万的2021年,各方面的数据又上升了一大截。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则相对缓慢,面对严峻的就业局势,很多临近毕业的本科生选择考取研究生,避开就业难关,增加就业砝码。近年的考研和以往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往届生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战"和“三战”考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多次考研的人数比例已经在1/3以上。为何"二战"和“三战”考研的人数有这么大的比例,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呢?冷丝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多次考研成功率大增;获得硕士学位确实有较好的回报。

计然

考研两次了,是否要三次考研呢?恳请大家给点建议

考研两次了,是否要三次考研?给点建议,谢谢。第一年,20届考研:报的南开347分,每天都勤勤恳恳的复习,结果出招生简章(10月份)说取消全日制且不要应届生。无奈转投天大347,但是多了实统测三本书我都没看过,我本身逻辑思维不太好所以就没考上(我觉得这不是我的问题)。 第二年,21届考研: 报的天大347,因为疫情在家也不让返校,而且当时觉得一年失利罪不在我,所以很懈怠。八月中旬开始“正式复习”,然后没有一点学习的样子,每天十点左右才到自习室,英语单词啥的也不看。然后九月初天大多加了两本书-人格和行为统计且英二变成英一,我不知道抽什么风特别自信的认为新统计不会考多少,于是只看了机构发的资料。结果考了一道特简单的但是我没看过的简答。果不其然,最后专业课刚刚过线,但英语考的很差很差。 二战失败(来自某考生)对于我这种情况大家建议我继续三战吗?

得车愈多

2021年将有多少考生落榜?2次和3次考研成功率有多大?

文|冷丝栏目|考研复习很多人说,2021年考研,也就是刚刚刚过去的12月份全国考研统一考试,初试将有70%的考生落榜,超过200万考生将与复试无缘,复试之后最终被淘汰的考生人数将达到220万人以上。考研的形势这几年变得越来越严峻,这早就成为不争的现实问题,而问题是,如果本年度考研再次失败,是否参加二次或者三次考研呢?这之后的成功率又有多大?考研失败无非两种情形:初试不能过国家线或者自划线,完全失去考研路上的“晋级”机会;通过了初试,因种种原因在复试之中惨遭淘汰。考研过来人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如果初试就被淘汰,那只有一个原因——复习不到位,复习不认真,基础知识不牢靠。当然,在冷丝看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初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同的人群存在不同的问题,不单单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还有心理素质等原因。如果通过了初试,考生在复试之中遭到淘汰,其中的原因似乎也很复杂,但也不外乎这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未能将学到的知识吃透且灵活运用到对问题的解析,说白了一句话,没有活学活用。这里有一个很好的典范案例,一位考取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他三次考研都上线了,前两次复试被淘汰,第三次冲刺才成功上岸。其中的过程是这样的,很能够启发人:这位考生回忆,由于已经把教材“啃”过十几遍,他深知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很娴熟,但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主要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复试问题系统化和表达流畅化。这位后来成功上岸的考生还这么回忆当时的情景:有些题目一拿到手,如果头脑中没有立刻弹出内容或是自己觉得不熟悉,应该如何思考?如何把话有逻辑地说清楚?其实,这也是如何把已有的知识“变现”的过程。可见准备复试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为此不倦努力的。从这位考生的考研录取过程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经验:考研难度确实还是较大的,一次复习备考并不够用,难以对付全国统一考试和复试。也正因为这些原因吧,很多人认为,“二战”考研和“三战”考研的成功率更大一些。事实的确如此,这样的考研规律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学习习惯。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从最初对基本层面知识的掌握到最终融会贯通,这其中的艰辛难以言明。众所周知,考研不仅仅考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考察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尤其是将基础知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将书面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理解,并且要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是未来新科技的新生力量,如果不把关严格一点,毕业后的研究生很难对科技创新有所贡献。冷丝简单总结一下:第一次考研,成功的把握仅有三成;第二次考研,成功率提升到50%;第三次考研,上岸的几率有七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