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考研报名人数120,录取人数26,值得报考吗?鬼学校

考研报名人数120,录取人数26,值得报考吗?

120个人报名,最后只录取26个人,这在考研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报录比,就是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是衡量考研难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报录比越高意味着考研难度越大。120:26换算下来大约是4.6:1,意味着4.6个人中有一个人可以考上,那么这个比例是高还是低呢?我们可以先看一下总体的报录比。2020年报名人数341万,按照正常的估计今年的报录比应该是4:1,但是由于今年扩招了18.9万人,总共录取人数大约在100万,报录比下降到3.4:1,这就意味着3.4个人中有一个人可以考上研究生。看起来4.6的报录比比国家整体的报录比要高很多,但这毕竟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越好的学校报录比越高。我们以三所学校的三个专业来举例,四川大学的管理学2017年的报录比是11:1,2018年的报录比是10.8:1,2019年突然飙升到20.4:1。与之相比,你还觉得4.6的报录比很高吗?同样可以看到复旦大学的工商管理,2017年的报录比是6.29:1,2018是4.91:1。南开大学的计算机与技术,在2017年和2018年比例都是在4:1左右,但是在二零一九年的时候突然间就涨到了15.4:1。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不是还有一些冷门专业吗?下面我们就以某一所具体的学校来举个例子,这张图展示的是2019年湖南大学硕士各专业报录比,在这个表格中最低的报录比是1.1,是工业设计工程专业,报名25人录取22人。报录比最高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报名369人,录取14人,报录比26.4。再换另一个学校,比如东北大学,明显可以看到不同专业的报录比差别巨大,比如生物医学工程报录比差为0.68,意味着这个专业根本没有招满人,报名人数还没有计划录取人数多,只要你报名过线就录取。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比如说软件工程、设计学报录比都大于10,工商管理学院的会计专业报录比更是达到了22.15。看到这里,我想你心里应该有个底了,不同专业的报录比差别巨大,120个人报名,最后录取26个人,报录比4.6,这个报录比只能算中等,比起所谓的热门专业并不算特别高,当然如果你报考的不是985之类的学校,那么4.6还是挺高的。

其行填填

历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及分析(1994-2020)

根据教育部官网消息,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341万人。这一数字比2019年度考研报名人数增长了50余万人,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从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5年到2019年,考研人数从165万人递增到了290万人,但研究生录取人数才从57万增长到70万,报录比逐年都在增加。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上升,考研热度仍然不减。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015年出现短暂负增长后,自2016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尤其是近2年,增长显著。2019年达到290万人,2020年首次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增长,但是考录比率仍与过去几年差不多,说明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录取率有所提高,小编觉得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考生自己的重视,一方面也是国家政策的支持,文都网校小编总结了几点原因,如下:1.由于就业压力增大,以及非全日制招生制度逐渐完善,考研报名人数中往届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考生对专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据教育部文件,今后招生政策将继续向专业硕士倾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10年来,以应用为方向的专业硕士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占比持续增大。在2009年专业硕士占比仅15.9%,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硕招生规模的增长,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求。3.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热度逐年升高,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相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加大,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层次,许多应届生、往届生加入了考研队伍。以上就是文都网校考研小编根据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情况,简单做的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考研资讯,你记得关注文都网校哦!

包强

考研26年数据,报考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考研到底带来了什么?

文|冷丝栏目|考研录取2020年考研正式报名正在进行之中,自1994年到2019年,就这26年的考研数据来看,呈现出这么一个大致趋势:考研的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当然,冷丝也发现,如果看每一年的考研录取率,整体上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也不完全如此——有时候录取率高一些,有时候又低了很多。26年的考研具体数据如下:26年统计数据(依据教育部官网)冷丝想提出一个曾经多次讨论过但也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考研或者说“考研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其一,考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考研课程的学习中,相对其他学生而言,考研学生往往学得非常细致、扎实,力求对课程内容和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他们对专业教师的授课有着较高的要求,往往不会满足于对知识的简单讲授,而希望教师能结合最新学术动态做出深入浅出的阐述和点拨,便于他们考研答题时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这一需求也激发并促进了教师授课态度——必须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态度、精神状态等对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其二,“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学风向好的方面转化。考研是一种积极追求上进的表现 ,必然会促进考研生认真学习。他们一般在大二甚至刚入校时就已确定将考研作为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努力目标。对于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考研的同学一般情况下都能较好完成,学习态度相对较好,大多不会出现不及格现象。而对于相关的专业课,特别是与自己要报考的方向一致的相关课程,考研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表现非常主动。他们上课时认真听讲,不敢有半点疏忽或遗漏,下课时更是踊跃地向专业教师反复咨询与考研相关的事宜,勇于提问。考研学生如此勤奋好学的姿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非考研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风气不是很浓厚的一般性高校营造出一种努力向上、一心向学的氛围,使得一二年级整体学风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其三,考研学子的考研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读高校的社会知名度。良好的声誉是一所高校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任何一所致力于长期持续发展的高校,都应当加强声誉管理,使自己的声誉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提升,从而使自身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本科生考研工作比较突出的高校,可以借助于考研率的排名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还能招进一大批优秀的高考学生。在学校科研水平和名气不高的院校,短时间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其四,考研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个人发展空间。大多数人考研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个人发展空间和社会竞争力,从目前人才市场供求双方的情况看,研究生的就业的前途要好于本科生。年龄最大的考研报考者考研是提高学历和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能拓展未来的个人发展空间,同时,研究生阶段正是大学生思想开始独立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能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同学和朋友,这些学生在文化、性格、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上的互补和交流等都能更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待人处事的能力,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又相互提供了关于人生思考的素材。一个人接触得越多,思考得越深,那么越趋于成熟和越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研究生彼此之间的感染和熏陶能开阔视野,提升人生的品位,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以及形成对真理和幸福美好的忘我追求。冷丝在本文提出的观点,很多人也许并不认同,但是,无论如何,考研带来的正面意义是无可置疑的。

奢曰

2010-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和报录比统计分析

最近各大考研高校都纷纷公布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也不乏有的院校招生人数虽然总体在扩招,但是推免人数比例依然很高,那么下面来分享一下近十年考研的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和大家最关心的报录比,希望对考生们都能有所帮助!首先、来大致说一下历年考研人数,考研报录比等情况!2010年考研报考人数140万人,录取人数47.4万;报录比:2.8:1 ;2011年考研报考人数151.1万人;录取人数49.5万;报录比:3:12012年考研报考人数165.6万人,录取人数51.7万;报录比:3.2:12013年,考研报考人数176万人,录取人数53.9万,报录比:3.3:1;2014年,考研报考人数172万人,计划招生57万人,2015年,考研报考人数164.9万人,计划招生63万人,报录比:2.6:1;2016年,考研报考人数177万人,计划招生51.72万人,报录比:2.9:1 ;2017年,考研报考人数201万人,录取人数80.5万,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统考;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238万人,录取人数72.2万,报录比为3.3;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290万人录取人数预计72万,报录比:4:1;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341万人,录取人数官方为111.4万人其次,来说一下考研人在报考选择目标院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每年大家在报考之前都会想要了解学校的录取情况,以便在择校时进行分析选择,那么一般情况下,考研择校需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1、从院校的历年报考人数来看,尤其是目标专业。2、从院校的整体录取率,复试调剂比例,成功率来选择。3、从报录比和分数线反面进行对比选择。4、对专业实力,院校的综合实力分析最后,近十年的考研人数及录取人数,报录比的情况基本是这样,更多的数据也没有太大意义,不管录取率,报录比等,总之,考研人数的趋势是在不断的增加,考研人的难度也要增加,竞争力更大。所以,需要在选择考研专业,院校,制定复习计划等方面都应该更细心,精确!

魏源

报考人数最多,录取人数最低!考研人:我太难了……

这周末,我们就要迎来2021年考研的初试了。许多考研学子,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最后的准备。三百多个日夜的努力,都将在这周末得到升华。邓哥在这里也祝福所有考生能够一切顺利,成功上岸!几乎每年的考研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就是每一年都会出现“今年是史上最难考研年”的论断,今年也不例外。报名人数422万人,比去年341万,增加81万人!这是2021年考研人面临的竞争。距离今年研究生初试已经不足一周,虽然官方没有公布总体的数据,但从部分媒体统计的数据来看,这或许又是考研竞争最具白热化的一年。图源@镝数聚受到疫情的影响,虽然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今年扩大了招生规模,但是相较于考研报考人数的增幅,考研录取人数则增长较慢,招生人数增幅仍低于报名人数增幅。再加上推免生占据不少的招生名额,考研学子的竞争更加激烈。拿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专硕举例,据说今年的报考人数已经超过400人,报录比大于10.0。体育类院校尚且如此,很多综合类院校更是挤破了头。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人选择考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实对不少学子来说,这也是他们在高考之后的“第二次关于命运的抉择”。为了命运,大家也都是拼尽全力与考研死磕,使出浑身解数。有的人早晨五点拼命起床。有的人挑灯夜战。有的人在赶往考场的路上争分夺秒地背诵。有的人在排队间隙努力刷题。有的人还用上了玄学,将头像都换成了杨超越或者是其他保佑自己上岸的锦鲤。有的人每天都在朋友圈里祈祷《好运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自我怀疑的时刻。圈哥也无数次听到熟人倾诉:“真的背不完了”。“报录比太高,感觉自己没戏了”。“我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考研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需要同落后的记忆力之间的矛盾”我们也随机采访了几位考研人,去了解他们真实的考研故事:@Hooray:一开始考研只是为了向家长交差。因为父母的建议,从去年开始我就踏上了考研的征途。可以说一开始准备关于考研的那些都只是想向他们交差。到后来准备了不少,别人问我考不上怎么办,我会坚定地说去二战。现在的话,每天朝六晚十地背书,只想赶快考完赶快解脱。考完研之后,想先去找个实习。研究生能不能考上还不知道,但是还是想先为自己想一条后路。@General:九月才决定考研。本来我是坚定的不考研党。但是因为今年的疫情,本来计划好的实习不得不搁置。一番权衡后,只能在九月份才匆匆加入考研大军。今年像这样因为原本的计划被打乱,仓促间开始准备考研的人还有很多。只不过对我而言,准备的时间是真的不太够了。到现在这个阶段,我的大脑内存已经满了。所以我打算把脑子里的那些存了多年的七情六欲删掉,给肖四和腿姐腾出一些空间。@辰月一:还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往小了说,自己的本科学校在体院中是属于末流,能学到的和更好的学校都有一些差距,另外感觉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都过得十分安逸,而考研给了我一个跳出舒适圈的机会。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现在的青少年体质太孱弱了,作为体育人,希望能帮助他们做出一些改变,感觉读研应该能让我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吧!@听雨栏:二战考研,收获最多的是学习的过程。为了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为了以后能有更高的收入,我选择了考研,看似有些功利,但这也是现实。去年的考研挂在了复试,当时对于复试其实还挺有信心的,所以结果出来的时候挺崩溃。当时也不够冷静,鬼迷心窍地拒绝了另一所学校的调剂。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确的选择,我知道的是在二战这段时期,我无数次想穿越回去锤自己一拳。但是人总是要有点追求的,我想这个道理是在考研过程中让我领悟到的,希望自己也能继续朝着自己的追求奋斗。@天体小鱼:考研是一条路,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去年考研,我上岸了。因为当时自己已经有了退路,所以对我而言,我的压力并不算很大,但是同一个图书馆的二战选手后期心态时常崩溃,让我印象极深。现在读了研究生,感觉和自己预想的还是不太一样,读研究生的过程也并不轻松,自己还需要在更多方面有所提升。作为过来人,希望后面考研,尤其是体育专业考研的学弟学妹们不要盲目。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想一辈子都走有关于体育、有关学术的路。如果有别的想法,那读研除了能带来学历外,可能就是在浪费你几年的时间。身边有一些人其实是有些后悔读研的。微博知乎的日经话题中有一条是“考研难还是读研难”。很多人都表示,其实研究生就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其中有一位网友的观点很有意思:我读研和考研其实都难。在考研的路上,每天都有想要放弃的这种心态,然后又安慰自己加油,这种左右切换让人崩溃。这种坚持又放弃,放弃又坚持的摇摆才是最难最难的。而在这中间坚持着的每个人都是自己英雄。其实,无论最后能不能考上研究生,这个过程都是人生道路上一份独一无二的经历与回忆。内卷不易,考研不易。祝正在备战的考研人都能顺利上岸。END你还记得自己当初考研的经历吗?

夏夏夏

2019年考研今天正式报名!考研热持续升温 历年考研人数及录取情况统计

中商情报网讯:10月10日,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正式报名阶段。网上报名时间为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报名。报名前,请务必提前浏览报考须知,并按网上公告的要求报名。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走上考研之路,考研热持续升温。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较2017年增加了37万人,增幅达18.4%。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9万人,考研报名的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全国考研报名人数除了在2014、2015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都有所增加,在2017、2018年增幅甚至都在10%以上。数据来源:研招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随着历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加,考生们的竞争也越加激烈。数据显示,2010-2016年我国考研录取人数虽然不断增加,但是远远不及报考人数的增速。2016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177万人,而录取人数仅有57.06万人,占总报考人数的33.3%。而2018年报考人数已经达到了238万,想必今年报考人数也是十分可观,竞争也将越发激烈。还有大约三个月的复习时间,预祝各位要考研的考生们一切顺利。数据来源:研招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回忆录

2018考研报名人数,录取人数会是多少,跟历年考研人数对比

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是201万,2018报考人数为238万。2017的录取人数是51.7万,2018考研会录多少人呢?关注微信考研竹子,领取免费资料,获取考研一手资讯。近年的报录比都在3:1左右徘徊,考生增加,录取名额和单位也会扩增.。这样的话,100个人里面学习能力排前70就行,何况还有那么多水军。但能力高的都会挤到好的学习专业去,如果想一战就成功的话还是选个要求低一点的学校。下面是历年报考人数和报录比,供大家参考。数据来源 中国考研网

百灵鸟

考研报考总人数和考研人究竟有什么关系?你真的了解吗?

2019考研正式拉开帷幕,考研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不放过任何一道难题和错题!那么今年的考研情况你们真的了解吗?从历年来看,考研人数激增是从2017年开始,在那一年考研人数首次破200万,达到了201万人。因为在这之前人数基本维持在170万左右,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到考研,人们也开始纷纷讨论起考研这个事情。由于2017年人数大增而录取人数基本上在五十多万左右,没有怎么变化。这就意味着有将近四分之三的人没有考上,大概有一百五十万人不能上研究生,所以那一年很多人都打了酱油!到去年的2018届考研,人数也是增长的很厉害,达到了238万人,然而录取人数基本不变,所以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去年如果报考得当的话还是可以正确避开报考高峰院校的。今年的情况就很复杂了,不仅报考人数多,各个院校的复试分数线也都差不多,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就很复杂了。今年报考人数285万,比去年多了70多万人,录取人数基本在63至68万之间,这意味着报录比达到了4:1,也就是说有大约有两百万人考不上研究生。所以今年的你会成为考上的那五分之一吗?其实这些大数据对现在正在准备考研的你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要竞争的不是这二百多万人,而是跟你报考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人。如果运气好了今年考的学校报的人数不是那么多还好说,如果运气不好了,那就只能凭实力说话了。所以说考研考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运气在里面。你们今年报考的院校人数是多还是少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可以问一下学长学姐,一般来说去年报的人多,那今年报的人会相对少一点,但也仅仅是可能,并不一定能保证这个概率。你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稳住心态,积极备考!加油!明年的九月份向新学校进发!

常绿树

考研:每年报考人数这么多,这些年全国共培养了多少研究生呢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在校生最多的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教育大国,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数量和教育质量,仅次于美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第四轮研究生专业评估检查中,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做出来科学的评价。指出: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高层次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具备先进理论知识的科技人才,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工作,整体满意度达到98%以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像全民教育的发展,本科毕业生每年达到380万以上。也就是说,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全国本科学生有1500万以上,每年在招聘现场,有很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都在激烈的竞争有限的岗位。有人比较详细形象地说:招聘现场是本科生一操场,硕士生一礼堂,博士生一会场。有人感觉我国研究生已经饱和,用人单位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研究生,研究生学历越来越贬值,未来必将会和本科生一样达到烂大街的境地。那么我国目前一共有多少硕士研究生?那么到底我国这些年来一共培养了多少硕士研究生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统计。自1995年以来。我国共招收研究生人数。771万人。就是说目前我国有600万左右拥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另有170万人在读研究生,这些人员分布在科研、教育、卫生各行业。2018年我国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元,录取人数超过了60万。今年报考人数更是创纪录达到290万人,今年的录取人数也将在70万左右。201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有835个,学科11562个。在读研究生人数238.21万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共60.28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这771万名研究生看起来数量特别庞大,但具体到占我国人口的比例来看,只占全国总人口的0.5%左右。也就说200人里边只有一名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比例是非常低的。从这组数据来看,研究生在我国还属于稀有人才,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在这个招聘竞争中,还是很有优势的,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报考研究生的原因?在企业招聘中从工资待遇,就可以看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差距。硕士研究生的平均为6000元左右,本科生的平均起薪仅有4000元左右,而且就职后层级岗位差别也非常明显,研究生基本上都安排在层次比较高的岗位,本科毕业生大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即便是进入国有单位,甚至是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待遇差距也很明显。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同学,一般都安排在比较重要的岗位,更容易得到职务上的升迁。总体上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群,在我国还属于凤毛麟角,是各个单位的抢手货,在求职中,基本上处于主动地位。可能个别研究生在求职中遇到困难,这主要是研究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也很高,甚至于在他面前有好几个工作岗位,只是因为没有达到他的预期,又不想降低求职标准,也就暂时放弃了这些工作机会,再到求职市场寻找自己更理想的工作岗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最后大多都能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岗位。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奉劝那些已经在读的研究生,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再就业市场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于正在考研的同学,要积极备考,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争取一战成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火葬场

官方:2020年研究生录取人数达111.4万人!

很多人都通过考上研究生改变了自己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甚至改变了自己整个人生的命运,这是都可能会实现的,因为我们的学历越高,平台越高,平台越高的话,我们掌握的资源以及领略的知识深度就会越深,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得到研究生三年的洗礼的话,那么对于我们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经历。今日官方数据通报了,2020年的研究生录取人数。2020年由于以前的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都是大部分的学科专业都进行了扩招,特别是对于医学类和工学类的硕士研究生的扩招的力度最为重要,有很多同学们今年都是刚刚过了国家线,并没有考很高的分数,但是也顺利的上岸了,国家重点扶持的专业,像光学工程和医学每年报考的人数并不是特别多,也是国家未来发展方向所需要的人才,所以对这些专业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扩招。今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达到了111.4万,对于这个数据,我们是非常震惊的,我们知道在2019年的时候研究生的报告人数达到了290万,而招收录取的人数只有70几万,这个比例达到了4:1的录取率。这也是令很多人都是惊慌失措的,但是2020年的研究生录取分数竟然达到了111.4万的人数,这个数字无疑是令很多人都非常吃惊,我们想着今年的扩招人数最多能有100万左右,这也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扩招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个措施,为了应对全国社会的整体性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而选择的适当性的扩招人数,是我们有个很好的渠道和平台能够继续深造下去,身为中国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在国家的庇佑下,潜心的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各位同学们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孚众望。或许未来研究生的学历成为普遍性,但是依然是存在很大的竞争力,我们要知道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成功上岸的话,一定要倍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