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考古专业研究生入学试题新鲜出炉!你不来了解一下吗?红风筝

2020年考古专业研究生入学试题新鲜出炉!你不来了解一下吗?

亚洲考古发布(Asian archaeology)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来源 丨陆仁嘉,亚洲考古工作室整理编发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专注考古: 荐展 / 快讯 / 学术 /(官方客服:鸣小鹤)

率则不劳

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读考古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好吗?

UCL伦敦大学学院作为英国G5名校之一,一直是众多学子竞相追逐的英国顶尖名校,就业前景也非常好。UCL开设的考古相关专业,在业内一直广受好评,如果你对这门专业感兴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读考古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好吗?申请条件是多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咨询IDP留学顾问哦!伦敦大学学院UCL硕士考古专业优势:UCL的考古相关专业课程非常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是考古学爱好者的理想学府。大学开设的相关专业包括Archaeologic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考古科学:技术与材料Archaeology 考古学Archaeology and Heritage of Asia 亚洲遗产Archaeology and Heritage of Egypt and the Middle East埃及和中东遗产Artefact Studies 人工制品研究Bioarchaeological and Forensic Anthropology 生物考古学和法医人类学Conservation for Archaeology and Museums 考古与博物馆保存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 文化遗产研究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环境考古学Managing Archaeological Sites 管理主要地点Mediterranean Archaeology 地中海考古学Museum Studies 博物馆研究Palaeoanthropology and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保存原则Public Archaeology 公共考古学Research Methods for Archaeology 考古研究方法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专业学费:20110英镑/年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专业课程设置:Compulsory moles主修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take the following:· Issues in Conservation: Context of Conservation保护问题:保护的背景· Issues in Conservation: Understanding Objects保护中的问题:理解对象· Conservation in Practice: Preventive Conservation实践中的养护:预防性养护· Skills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养护管理技能Optional moles选修· Archaeological Ceramics Analysis考古陶瓷分析· Archaeological Glass and Glazes考古玻璃· Interpreting Pottery陶器解释· Materials structure and deterioration of craft materials材料结构与工艺材料的劣化· Working with artefacts and assemblages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专业申请条件:语言要求雅思总分7.0分,单项6.0分学术要求接受相关专业,或同等相关专业背景。般要求均分85以上。中国申请者如果来自211 985高校,要求会适当放宽。其他要求申请者需要相关工作经验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读考古专业研究生就业前景好吗的相关资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不确定的现在,给你可确定的未来!不惧疫情,护你周全!IDP愿以专业服务为你的留学保驾护航,让每一位学子实现留学梦想!

有天

名校名专业:北大考古专业,中国第1个考古学专业,每年招40-50人

今天名校名专业带领大家走进的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怀抱田野,重建历史!考古出土的器物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无字天书”,一个真正的考古学者肩负着透物见人、重建古史的艰巨任务。北京大学在1922年即成立了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是与中国考古学共同起步。下面让我们走进考古文博学院,追溯风雨兼程、成果斐然的历史,了解现况与展望未来。走进考古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很古老,但它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迄今尚不足百年。可以说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前身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于1921年底,后改名文科研究所,其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最早建立并成功运作的人文学术研究机构。1922年在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源头。1952年设置历史系考古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同人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随后,北大考古不断迎来新的发展。1988年,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98年,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考古文博学院。1998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与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在合作办学协议上签字直至今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发展壮大成今天的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的样态,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一代代行走在田野上的考古人,亦在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北大的精神。九十载春秋,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培养了两千余名优秀的专业人才,承担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研究项目”等多项重要研究课题,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学院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11人,助理教授6人。其中,大部分教师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具有很高的科研素质、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学者互访、实施共同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学院经常邀请国际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学院的教师也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及合作研究。近年来,学院每年平均主持召开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早期文明进程”、“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关乎人类历史的重大课题上,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广泛和深入的对话。此外,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拥有野外实习基地、教学博物馆、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齐全的配套设置,在国内高校首屈一指。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馆藏达到13000余件,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它是教学实践场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依托;是北大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多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都曾莅临视察;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场所。2016年赛克勒博物馆第一次举办了毕业展,自此成为北大毕业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外景科技考古实验室:拥有大型检测分析仪器设备19台套,价值1158万元。目前,实验室主要开展年代学、古代遗物的成分分析、冶金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承担学院科技考古的教学任务。文物保护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十余台套。开展石质文物、丝绸、纸张和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土遗址的保护研究,承担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学任务。文化遗产记录与监测实验室:承担了实践和研发文化遗产记录和监测技术的任务,该实验室将为各类型文化遗产的精细化记录和常态化监测,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障。资料室:有3.5万册中文书籍、5000册外文书籍、8700种古籍藏书,255种中文、53种外文学术期刊,是全国高校中学科图书资料最完整的图书资料室。2014年至今,先后举办了“最早的中国——追踪《二里头(1999-2006)》”以及“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 北京大学首站”等系列活动,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和学术推广方面更具专业特色,考古文博学院图书馆也被评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优秀分馆。标本室:设有包括陶瓷、石器、体质人类学、动植物等六个门类的较为系统的教学标本室,其中,古代瓷器标本尤成系列,为国内高校仅有。实习基地:学院极重要的校外教学设施,目前在全国各地已经挂牌十余处基地,满足考古学不同历史时段、文物建筑、陶瓷考古、文物保护规划及保护技术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实习教学需要。特色教学活动: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从2008年开始,学院就面向全国所有高二学生组织了中学生考古夏令营,也就是现在的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暑期课堂为期十天左右,将由学院教授和所在地考古研究专家讲授相关的知识;由学院教授、研究生及考古一线学者全程带领参观相关博物馆,当面聆听学者的讲解,近距离接触古代文物,亲身感受古代文明;以及和考古学家一起踏查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实践,深入了解考古学的方法及学科特征,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很多优秀中学生由此而有了零距离了解考古学的机会,很多人也因此选择了考古学。学科简介考古文博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40-50人,目前分为2个系: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系,下设5个本科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建筑方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考古学方向)。考古学考古学专业创建于1922年,是北京大学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除招收来自国内外的本科生外,还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有博士后在站工作。考古学专业设有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学、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汉唐宋元明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等专业方向,体系完备、门类齐全,拥有一批在国内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学科建设方面,2019年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先后有19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获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针是“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历史科学和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考古学专业知识和田野考古工作技能,完全胜任考古、文物和博物馆等专业工作,也能够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方面的工作。考古学专业毕业生应对传统文化常怀敬畏之心,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立志高远,力争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考古文博学院田野考古实习已有六十年的传统,底蕴深厚,技术顶尖,成果众多。本科田野考古实习由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三个教研组的老师轮流负责,在大三的秋季学期进行实地考古发掘,学生经历完整的“田野发掘——室内整理——田野调查——编写发掘报告”的全过程,培养独立开展考古工作的基本能力。文物与博物馆学本专业为了适应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在1988年创办。专业创办至今,在国内外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拥有一支博物馆学的专业教师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开设了博物馆学方面的课程,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两级教学体系。同时,还聘请了多位在京的中国博物馆学和文物研究的知名学者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员和研究生导师,科研和教学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博物馆展览策划、公众教育、藏品管理及博物馆运营等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扩充历史学、考古学、文物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艺术史的相关知识。除了参加大三上学期田野考古实习之外,博物馆专业的同学还需在大四上学期参加博物馆专业的实习,以更深刻的了解博物馆行业。文物保护技术考古文博学院面向理科招生的本科专业按奇偶年轮替,2019年的招生专业为文物保护技术,2020年为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化学类专业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还要理解和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以文理综合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融合运用,建立对文物的多元理解与认识,培养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文物保护修复实际工作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能根据文物保护原则利用自然科学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拥有自己的文物保护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分析仪器及研究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文物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产物与载体,是与社会生活接触最为紧密的文化遗产类型,兼具着历史性与现代性。1998年,北京大学在考古学系增设文物建筑专业方向,建构起建筑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培养具备文物建筑研究、保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形成了突出研究、突出田野和突出实践的教学特色。自创立以来,文物建筑专业培养的本、硕、博学生一百余人,大部分毕业生供职于国内外的文物考古研究、文化遗产管理及展示、高等院校相关院系和文化遗产相关工程设计单位,从事着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教育、管理、利用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在大三下学期,文物建筑方向的学生会进入实习,前往全国各地调研。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考古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将在一年级下学期经过二次招生择优录取。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历史和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考古学专业知识和田野考古工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深入认识该语种地区的历史、考古研究。本年度招收的语种为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朝鲜语、德语、法语、日语、印地语、越南语。名师寄语北大考古学科致力于培养卓越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就是说,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北大考古人的天职,我们每一个毕业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始终牢记这一使命。——孙庆伟,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学考古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以后发展的方向。考古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李伯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 ——宿白,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考古发现总有惊喜,也有迷茫。魅力就在惊喜与迷茫之间。——严文明,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生风采崔秀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2级本科生,修习中国语言文学系双学位。2013-2014学年绩点名列考古专业第一名,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期间曾获北京大学“ESEC”奖学金、新华都奖学金。曾任文物爱好者协会外联部长,先后参加过文物爱好者协会、北大剧社、北大轮滑社、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北京大学服饰文化交流协会等社团,并且多次参与调研活动与志愿活动。本科毕业后,崔秀琳在考古文博学院汉唐考古方向读博深造。由于机缘巧合,高考结束后的崔秀琳接触到了关于新疆鄯善洋海古墓群的系列纪录片,从这以后,崔秀琳就深深地被考古迷住了。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崔秀琳认为自己之前对于考古的认识很感性,考古不仅很有意思,而且还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拥有考古的情怀很好,但也应该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考古文博学院的每个专业都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即“文理兼修,贯通古今”。日渐深入的学习让她觉得考古知识丰富多彩,也意识到如果想进一步从事考古工作,本科四年的学习只能算是一个入门学习,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补充。另外,对北大的感情也让她觉得四年的时间太短了,因此决定继续在学院读博深造。谈及北大带给她的收获,崔秀琳动情的说道:“北大给人最大的一点就是情怀,真的是像‘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所说的那样,让人非常激动。有一次我轮滑训练到了晚上12点以后,回去的路上路过百周年纪念讲堂门口,看到有的学生在拍着乐器唱着歌,让我非常有触动——北大人就是这样,有情怀,憧憬自由。另外,北大教会了我既要尊重权威,又要敢于质疑权威。在这个园子里,我听过不同的讲座,感受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身边的同学们并不是对所有的观点完全认同,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向老师提出疑问,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还有一点就是北大给予我了自信心。曹文轩老师就曾讲过这样一次经历,他出去吃饭没有带钱,向服务员说下次带钱过来,并且说自己是北大的老师,对方便非常客气地对亮出身份的曹老师说没有问题。这就是北大给予我们的自豪感。每个进入北大的学生在接触到优秀的师生之后会更有底气,也会被赋予一种特有的自豪感。”“透物见人,重建古史”是每个北大考古人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考古学重要源流之一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久弥新,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研究,加强国内外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国考古学的魅力。学院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继续为中国的考古事业输送人才,发光发热。这个九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期待你的到来!来源:北京大学 图片来源:考古文博学院编辑:陈思美编:赖雯燕审校:王睿临、张欣睿

鏊乎大哉

考古学研究生:我在故宫修房子

我在故宫修房子“你在哪儿工作?”“大内。”今年刚刚30岁的吴伟,微信头像是两个字“大内”。当被人问起工作,一张娃娃脸的他也如是憨憨地笑答。作为一个在故宫修房子的人,吴伟的工作任务之一是上房顶。2013年10月,刚入职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的吴伟,第一次爬进了宝蕴楼的屋顶里,太兴奋了,忘戴口罩,吸了满满一口百年老灰。以前只在书里看过的古建结构,就这么直白地暴露在眼前,让他着迷。2015年4月,故宫博物院开工修缮大高玄殿,当时27岁的吴伟经过了宝蕴楼的锻炼,成为该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大高玄殿是故宫的一块“飞地”,并不在宫墙内,而是在景山公园西侧,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道教宫观。吴伟站在大高玄殿的屋顶,以前所未有的视角遥望紫禁城,视野开阔,尤其在秋天,红墙黄瓦,天朗气清。在学校时,吴伟还有些恐高,登个梯子腿都抖;到了故宫后,恐高的毛病彻底好了,“上房揭瓦”爬得比谁都快。“我学的是考古,把古建筑当成一个未发掘的考古遗址,房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探方。我每天在房子里发现历史——这算屋顶上的考古吧”。其实,学考古,不是吴伟的第一志愿。2006年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江苏镇江考生吴伟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随大流吧,填了南京大学的法学,结果分数不够,被调剂到了历史学”。新生报到时,接他的一个学姐是考古学的。路上闲聊,吴伟好奇地问:“考古学是做什么的?”学姐答:“考古学很好啊,能到处跑,能看到新鲜东西。”“我是一个不能安静坐下来的男生,好奇心比较强,深入了解考古后,发现还真挺适合我的。”于是,在大一结束后,吴伟申请换专业,正式迈进了考古的大门。本科阶段学的都是基础课,到了研究生需要选方向,吴伟想起了本科修过的一门课程《中国古代建筑史》,老师用考古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古建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一个未来要去故宫修房子的男生,从这里开始了古建筑的研究之路。除了考古学的专业课,吴伟还旁听了不少建筑学的课,野外测绘、CAD制图、3D建模,这都对他后来做古建研究提供了帮助。研究生期间,他参与了江苏大云山汉墓的考古发掘(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记者注),做了主墓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记者注)结构的测绘和复原。其实,到故宫修房子,也不是第一志愿。2013年研究生毕业后,本想留在南京的吴伟,因为种种原因到了故宫博物院;本来想去古建部,但那年不招人,就去了工程管理处。“一开始有点失落,觉得自己来了一个管理部门。后来发现,真是来对了!”虽然在校时也跟着导师做了不少南方古建的测绘和修缮,但来了故宫发现,北方和南方的古建筑不是一回事,古建筑工程管理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从方案到施工也不是一回事。2013年10月,经过入职培训,吴伟参与了第一个项目——宝蕴楼,这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一处存放故宫文物的库房,曾为咸安宫。故宫需要修复的古建,一般都是到了不得不修的地步。最开始走进宝蕴楼,屋顶在漏,地上摆着塑料盆接雨,吴伟有些心疼。“古建修缮在动工之前要做勘察测绘、出方案,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是榫卯结构组装起来的,有很多隐蔽部位,在没拆开之前,很多信息你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工程管理人员,在现场根据实际发现情况不断调整、完善方案。”吴伟说,比如,宝蕴楼的咸安门,前期测绘时,一根柱子怎么测就是比其他的短几厘米,打开屋顶后才知道,是因为柱头里面朽坏了。作为新人,吴伟主要负责做研究和记录,但他会给自己加活。咸安门的木结构拆开后,斗拱和梁架榫卯呈现在眼前,吴伟就自己爬上去测绘。一测发现,这个构造特征是明代的,这在之前并没有明确记录。吴伟并不上手具体施工,但他喜欢和师傅们聊天。“说来惭愧,刚来的时候,大家讲专业术语,如油饰的‘一麻五灰’,瓦的‘压七露三’,吻兽每个部位都有名字,根据砖墙的缝隙就可以分出干摆、淌白、撕缝……开始我都听不懂。”在施工现场,吴伟一有不明白的,就请教师傅,“你得先知道师傅们在干什么、用什么材料,才能管理好这项工程。”渐渐地,吴伟给施工方“找茬”的本事涨了不少:比如,钉望板(又称屋面板,铺设于椽上的木板——记者注),必须用传统的镊头钉,不能用洋钉;毛坯砖需要砍制打磨,砍的过程必须手工,不能用机器……宝蕴楼完工后,吴伟来到了大高玄殿。由于长期被用作办公用房,宫殿年久失修,“我很幸运,这可能是我这辈子能遇到的最大项目,几个大殿全部拆解,瓦木油彩画几个大项目都有涉及,四五十人的队伍,锻炼十分彻底”。在吴伟看来,古建修缮的理念十分重要。大高玄殿的后殿九天应元雷坛,曾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烧毁了屋顶,只有斗拱以下是明代建筑,大木屋架是光绪年间复建的。那现在修复屋顶,是以明代还是以光绪年间的为准?吴伟认为,如果没有那段被烧的历史,可以恢复到明代,但光绪时复建,也是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我们要防止过度修缮,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能保留的都尽量保留,就算不能保留,也一定要记录下来”。修缮过程中也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打开九天应元雷坛的屋盖,吴伟发现,大木结构东西两边的榫卯做法截然不同,这说明可能当时有两个工程队在同时施工,各自传承的手艺不同,且互不妥协。“这叫‘对场作’。”吴伟说,这在档案中并无记载,施工前的勘察测绘也不易发现,是他在施工过程中,对每根拆解的构件都细致测绘后才发现的。“我学的是考古,考古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透物见人——透过器物,看见古人的生活与文化、古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吴伟说,就这样,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当时工匠的施工场景,他们在自己身边忙碌着,却隔了百年光景。有时候,吴伟在空无一人的大高玄殿里待着,空气仿佛凝固,建筑却像活了过来。“建筑虽然是物体,不会说话,其实一直在跟我讲它的历史。我每次发现一个新的信息,都特别兴奋,仿佛在对建筑说,‘我对得起你了,我尽可能地把你记录下来了,以后我写你的报告,就像在写你的故事’。”有时候,在宫里走着,吴伟就想,古人在走这条路时,两边的建筑是什么模样。不过更多时候,宫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大高玄殿有一道门通往北海附近的一条街。午休时,吴伟和年轻的同事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去“购物”,其实不过是买点炒货、饼干的零食,买回来放一桌子,吃得很开心。殿里常有野猫出没,他们就买了猫粮,渐渐把野猫都喂成了家猫。吴伟住在天通苑这个以庞大著称的社区,每天上班单程需要一个小时,早上6点多起床,7点出门,早高峰的地铁5号线让人挤得泪流满面。他笑着说:“自己选的路,含着泪也要走下去,但我从来没有后悔。在故宫,我的专业能力提升很快,学习和历练的机会也很多,不枉。”业余时间,他和朋友看看电影、打打羽毛球,或者到处逛一逛,“我就是个普通人,修老房子的普通人”。他也会看清宫剧,最近在看《如懿传》。只不过他的关注点和其他人不同,“我对剧情不是很感冒,比较注意剧里的建筑、道具、背景……哈哈不能看太细,不然就看不下去了……”采访结束后,吴伟跨上自行车,在宫门口转了个弯就消失了,在宫里骑自行车——这曾经是末代皇帝溥仪才有的待遇。吴伟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北京的秋天没有让他失望。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门无鬼曰

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系引争议,该专业真的这么没前景吗?

【文/观察者网 郭肖】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钟芳蓉报考北大考古系一事在经历舆论几番“博弈”后,已基本落下帷幕,那些对于其“没有钱途”的担忧在“人家可是北大呀”、“梦想不该用钱来衡量”等发问中几近失声。然而,对于想深入了解事实的普通人来说,考古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专业?该专业学生们的现状究竟如何?他们毕业之后又去了哪里呢?对此,观察者网采访到了国内考古专业的三名大学生。先来说说北大考古系,众所周知,北大考古学是全国第一。刚刚被保送到北大考古系读研一的一名学生告诉观察者网,自己选择考古系的原因是比较喜欢历史,从小爱看历史故事,读研也是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前几年,《盗墓笔记》、《鬼吹灯》等作品大火,曾引发过一段“考古热”,在一些段子中,考古被形容成“科学盗墓”,对于这种说法,该同学直言,“盗墓是对宝贵文化遗产的破坏”。那么,考古系都学什么呢?他介绍,考古系有非常多的研究方向,涉及到古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会学习断代考古(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等等)、科技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等。专业课之外,大家往往会做一些田野调查、发掘等工作,这就涉及到实习的地方,北大考古系官网资料显示,该校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山东临淄桐林、河南邓州八里岗、山西曲沃曲村、陕西扶风——岐山周原暨周公庙等遗址处,建有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北大官网显示,考古学院每年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学生约200余人,截至2015年,学院培养出各类毕业生约2000余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第一线,成为当地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的重要力量。我们采访的学生介绍,就他身边的案例来说,毕业之后,大家工作的范围确实主要是集中在研究所、高校、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不过,因为他还是研一,所以对以后就业的具体工资水准并没有关注太多。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考古学为A类的仅有3所院校,西北大学位列第二。依托西北地区,和如今比较知名的中亚考古队,该校在教育、实习资源方面享有天然优势。正在该校就读的一名同学告诉观察者网,他是因为喜欢历史学了考古,虽然上了大学发现,考古和原本自己理解的不一样,“但的确帮助我们了解了古人,这是很强的吸引力,从民族感情来说,我们也希望做好中国考古,并且致力于走出去。”然而,就业和待遇上的落差难免会让人有点失落。他介绍,考古这行的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只是存在拿不拿得到编制、上升空间以及现有待遇的问题。比如,虽然身在陕西,学校的实习机会也多,但是实习工资低:去工地本科一天50,研究生80,去掉伙食费,一天也拿不到多少。而且,多年来,毕业生们的工资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该同学介绍,他报考志愿时就查过,陕西考古毕业生的工资大概是3000多,现在,他已经读研究生了,工资还是这个水平。虽然也有一些与考古相关的商业公司在对外招生,但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并不高,所以这又变成了一个“谁都可以干”的工作,对考古专业的就业没有产生多少影响,“许多博物馆有月薪三千多的那种岗位,如果家在本地,那就能省掉很多开支,可能勉强能过下去,但是我们这行经常是背井离乡的,还就这点钱,就真的难了。”“留下来做考古,没有一点情怀就真的很难坚持。”但该学生表示,自己还是会继续走下去,“还是那种探索古代社会的成就感吧,就业的话,我看能不能再读个博,起码多了条进高校的选择。”此前,在湖南女生报考该专业后,有人担心北大考古系不好就业。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透露,其实仅从就业率方面来讲,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考古专业的就业率几乎是100%。“田野考古、博物馆、文化出版机构等都需要考古专业人才。我培养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没毕业就被‘抢’走了,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我今年培养的5名硕士,均已在杭州、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都比较理想。”贺云翱坦言,我国高层次考古人才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博士全国都缺。他举了个例子:多年前他培养的一位福建籍博士,竟然是该省某省级博物馆第一个考古专业博士。目前,全国几千所高校中拥有考古专业的高校仅二十几所,而这些高校该专业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基本上100%能找到满意工作,而且基本都进了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报考专业时,每个人的考虑都不同,况且不少人也表示,当年报考专业时如果没有专业人指导,好像也没有把就业率看得那么重。来自复旦文博专业的一名学生表示,他当年报考志愿问了家里人,确实考虑到了现实问题,上海的文化产业在兴起,毕业的时候会有需求量,不过,由于文博专业往年一直都是复旦压线的分数,所以也有一些学生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才报考的。然而学了这个专业之后,他才发现与想象中不太一样,“考古专业学习的技能太有针对性了,只能去文博工作,再扩大一点,就是文化传播。”所以,他身边很多朋友都转行了,“其实也没觉得工作和专业需要对口吧,比如我出来做了记者,文博的背景反而在应聘的时候帮了我很多忙。”湖南考生钟芳蓉在报考考古系被人质疑后,曾回答“自己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且受到樊锦诗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北大考古系回应,“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在我们的采访中,几个学生有人因为热爱,即便工资低也坚持留下,也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别的爱好所以离开,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现象不仅仅出现在考古专业,大概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这样的时刻。毕竟,在这个价值观和利益多元化的时代,“钱”途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毕摩纪

这3个专业,考研都很难就业,你还会报考吗?

大学里面有很多的专业可以去选择,但是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仅看重的是专业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同时也要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怎样的,毕竟毕业之后,我们就会面临很现实的问题——找工作,而以下3个专业,相对来说是比较难就业的,就算是考研了都比较难就业,这些专业你还会去报考吗?1、历史考古专业历史考古专业是历史学下面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考古专业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那时候叫金石学,考古专业分为史前考古专业和历史考古专业,史前考古专业需要借助很多物理,化学手段才能够取得有所进展,而历史考古专业则是依靠历史文献的分析和查找来进行研究的。历史考古专业在市场上的运用并不多,在全国,考古的人数又有多少人呢?此前,有一所重点大学的历史考古专业只有一人报考,更是显示出了这个专业的尴尬。2、法学专业法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热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都想着借助法学专业进入司法系统任职,特别是检察院这样高门槛的政府机构,然而法学专业的就业率也是比较低的,加上法学专业本身的难度比较大,使得很多人在法学专业的道路上没有继续坚持下去!法学专业注重的是理论和方法分析的能力,理论知识多得你想打退堂鼓,要想在法学专业轻轻松松混日子但又不想挂科,这样的几率很小,还是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法学专业在就业的方向上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说是政府机构,如检察院,审判机关等,但是这些机关的职位有限,但是每年毕业的法学专业的学生那么多,可谓是“僧多肉少”。3、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但是目前来说,就业率一直都是很低,主要还是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市场还不成熟,如果生物技术专业放到国外的话,这个专业现在是很吃香的,但是目前这个专业在中国还算是一个冷门的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很多都选择去考研,如果是本科毕业,就业是很难的,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但是毕业出来之后,该专业的就业情况也还是比较难的,但未来的就业情况很难说,就像互联网行业一样,在刚开始阶段不被人重视,但是20年之后,谁也没有想到成为了如今最火的行业之一!以上3个专业是目前在大学里面就业情况比较难的专业,不过每个专业都有人才,每个专业的精英都是不会被淘汰的,除非这个专业被淘汰了,所以,选择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学好了专业!

柊镜

一个考古学硕士对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解读及预测

截止到今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近三十届。十大考古发现评选活动使得一个个考古发现走进公众的视线,通过系统介绍考古发掘工作的成果,激发了公众对考古的兴趣,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心,使考古发现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问题”,更变成了全国性的“文化焦点话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考古遗址,后续均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甚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例如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古城遗址,它的古城遗址和外围水利工程曾在2007年和2015年两次入选全国年度十大考古发现。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共计36项,终评候选项目20项,这些参评项目为我们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史、解决“现代人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中西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资料。更重要的是这些考古发掘项目,除严格遵守田野考古发掘规程,对考古遗址进行细致科学的发掘,还运用三维建模、无人机航拍、微痕分析等先进科技手段来多角度审视考古遗址,更在发掘的同时注重考古文物的现场保护,体现了我国考古发掘技术和理念的进步。当前,在“作为历史学的考古学”学科定位下,考古发现的学术价值不仅是“为……提供了重要资料”,“为……提供了实证”,“印证了……文献”。也可以是“首次发现……”、“填补了……的空白”。不断出现的考古新发现对以往的研究和传世文献,起着“证史”的作用,在一些空白领域,甚至可以起“写史”的作用,考古发现不断改变着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有望入选“十大”的史前考古发现史前考古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中国史前史,分析了解古人的行为、经济模式、文化面貌及社会结构。通俗一点来说,史前考古运用一个个“无字天书”,写下史前时代的历史。此次候选项目中仅有一项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陕西南郑郑疥疙遗址首次发掘出土中国南北过渡地带秦岭地区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填补了秦岭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洞穴类居址的空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初评项目共计十项,在初评项目中,有多项考古发现项目中具有首次发掘出来的遗存,填补了多项研究的空白。如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彩陶和在陶器中检测出原始米酒遗存,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的石雕蚕蛹,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首次发现最早且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城市“中轴线”布局特征、车辙,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大台基南护墙出土“兽面”石雕。这些考古发现的“最早遗存”,改写了“最早”的制陶工艺、酿酒技术、养蚕技术、艺术造型、建筑工艺及城市形制发展的历史。沿着1981年苏秉琦先生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中为解决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发展演变,而提到的“区、系、类型”的问题,中国新石器考古研究者对中国境内的考古学分区域和时段进行研究,不断涌现的考古发现,为“书写”区域物质文化史,构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谱系,解决中华文明起源、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研究以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如此次参评项目中的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河南灵宝城烟遗址、山西夏县师村遗址、黑龙江齐齐哈尔洪河遗址以及山东日照苏家村遗址丰富了研究新石器早期的乌苏里江流域、豫西晋南地区和陕晋豫地区的仰韶文化东庄类型、嫩江新石器晚期以及鲁东南地区龙山文化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张光直、严文明等多位考古学先生的倡导下,新石器时代考古,多以聚落考古的方法,通过全面揭露考古遗址,对遗址所反映的生计模式、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此次考古发现初评项目中的内蒙古化德四麻沟遗址在室外有较多的室外灶及用火遗迹,推测为距今8400-7200年的新石器早期裕民文化的夏季营地,与原有裕民遗址的冬季营地构成季节性营地式聚落遗址,对中国北部及西部草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生计模式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山东滕州西孟庄遗址首次完整地揭露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处“特殊”聚落,对其所代表的社会单元进行充分的研究,对了解龙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各个参评项目对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学术意义。结合该时段的媒体宣传力度,有望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史前考古项目有以下三项。1、浙江义乌桥头遗址推选关键词:最早彩陶,最早酿酒技术,最早完整人类遗骸,距今9000年环壕聚落。2、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推选关键词:最早排水系统,最早“中轴线”,最早车辙,龙山时期城址是我国最早的、规划严整的高等级史前城址。3、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推选关键词:“神面”、人面、“神兽”石雕,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有望入选“十大”的夏商周考古发现进入本次评选活动的夏商周考古发现共计十项。相对于史前时期来说,处在“原史时期”的夏商周考古材料资料丰富,除出土的考古器物外,还出现了诸如甲骨文、铭文的文字材料,更出现了大量传世文献,考古学研究除“写史”外,逐步增加了“证史”的功能。大型墓地和聚落的发现,丰富了夏商周时期文化生活的面貌,对全面了解文明起源中的“王国”的社会发展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河南伊川徐阳墓地、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分别丰富了曾国、陆浑戎、越国、周代时期鲁中南地区的研究材料。特别是枣树林墓地发现的三组曾国侯级大墓的发现弥补了曾国春秋中期的空白,与近年发现的叶家山、文峰塔等曾国遗址,共同构建了曾国历史发展脉络,建立了中国南方周代青铜文化的标尺。浙江安吉龙山墓地首次发现并完整揭示了一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发现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填补了越国贵族墓园制度研究的空白。河南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陆浑戎迁伊川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迁徙和融合重要资料。而吉林双辽大金山遗址有助了解东辽河流域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以及社会经济水平,遗址发现的燕式器物和夫余文化遗存,对了解夏商周时期东北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易华研究员曾在2016年提出“只有将丝绸之路与青铜之路、玉石之路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欧亚大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历程”的论断,这是因为夏商周时期处在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逐渐形成以青铜器、玉器为物质载体的礼乐制度。考古发现的冶炼遗址不仅是研究中国冶金史重要的资料,更可以体现夏商周时期王国疆域扩展的过程。山西绛县西吴璧遗址和河南安阳辛店遗址是学界首次在邻近夏商王朝的腹地发掘的冶铜专门化遗址,填补了冶金考古的空白,体现了夏商时期王国控制铜资源的力度。安徽肥西三官庙遗址发现的一批铜器,是安徽省首次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夏代铜器群,也是全国范围内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发现这一时期铜器最多的地点。而甘肃旱峡玉矿遗址的发现,将河西走廊地区玉料进入中原地区的年代大大提前。对丝绸之路与西玉东输等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各个参评项目对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的学术意义,结合该时段的媒体宣传力度,有望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夏商周考古项目有以下三项。4、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推选关键词:棺椁结构和器物组合等保存最好的春秋中期诸侯级墓葬,曾国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揭示最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南方周代青铜文化的标尺。5、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推选关键词:一处以冶炼纯铜为主,兼可制作小型工具的聚落,首次在邻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带发掘专业冶铜遗址,为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战略铜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6、河南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推选关键词:迄今发现的商代晚期范围最大的铸铜遗址;在殷墟四期时成为殷墟核心区10公里之外最重要的聚落城邑,是当时殷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殷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邑商”;是“殷遗民”迁徙的重要据点;对研究“戈”族邑的迁徙、分布、职业等提供了新的资料。有望入选“十大”的历史时期考古发现历史时期考古共计十五项,年代跨度从秦代延续到明清时期,发现地点不仅有传统中原地区,也有边疆地区。考古发现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疆域辽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力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中华大地璀璨的文明。2019年度初选项目包含城市、墓葬、手工业、宗教遗存、古代建筑、中外交流等。基本上反映了历史时期考古学学科体系中涉及的多个领域。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和大成者宿白先生曾经说过“考古就是研究历史”。对于历史时期考古研究者来说,考古与历史的结合是基本的方法论,无论是个案研究,还是综合研究,需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考古材料与文献的互证,考古研究和与史学研究的互补。在城市考古方面,城市考古的重要任务是城市平面布局的复原,目的是为了解城市历史、空间结构和功能等一系列问题。2019年候选项目中有陕西西咸新区秦咸阳城遗址、广西勒马秦汉城址、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三项。陕西西咸新区秦咸阳城遗址着重解决咸阳城北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咸阳城与秦始皇陵之间的关系,以及秦统一后,渭北区咸阳城的城市功能开始向成少府、内史等机构的经济管理功能转变的城市发展变迁。广西勒马秦汉城址是广西保存状况最好的秦汉城址,是中原地区城址模式在广西地区的一个缩影,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城集行政、军事、关防于一体,是研究秦汉王朝在岭南地区的城邑建置及据点式管理模式的重要实例。发现的东汉“中溜丞印”铜印章证明它是秦汉时期桂林郡所属的“中溜县”故城,不仅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后广西境内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更是全国秦汉城址考古中罕见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研究实例。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的发掘,其主要学术意义是通过发掘出来的城市布局、军事遗址、自然环境等方面推测石城子遗址是具有相对完整的城市生态圈的军事要塞。其建筑时代可能初步推断遗址年代为两汉之际。根据史书记载,西汉武帝前,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后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由于涧底蜿蜒流淌的麻沟河更与《后汉书》中记载的“恭以疏勒城旁有涧水可固”相互印证。基本判定石城子遗址为《后汉书·耿弇列传》中所记载的汉代“疏勒城”,是汉王朝在金满城与柳中城之间的一处军事要塞。在墓葬考古方面,此次候选项目中共计七项,分别是陕西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T23方、陕西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湖北荆州胡家草场M12、洛阳西工区纱厂路西汉墓、江西七星堆六朝墓群、陕西西安焦村十六国大墓、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自现代考古诞生以来,大多数公众主要关注的是墓葬所代表的物质文化,鲜有公众关注墓葬背后所体现的丧葬观念、丧葬习俗、丧葬礼仪和丧葬制度,而2019年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中,多次出现如秦兵马俑、金骆驼、汉简、“仙药”、彩绘漆棺、鎏金王冠等精美器物,代表了当时高超生产工艺和艺术水平,提供了当时物质文化史的研究资料。当然,能从全国近千项申请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候选项目的这些墓地和墓葬,也均为所在时段首次发现,且规模较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代表。但这些墓葬对于了解当时的丧葬观念、丧葬制度以及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如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T23方从兵役制度、编制、装备和战略战术等方面来了解秦军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的地位。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为了解秦始皇陵乃至中国古代陵墓规划和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从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从封国走向帝国的考古资料证明。洛阳西工区纱厂路两座高等级西汉墓为研究西汉中晚期高级贵族的生活习惯、埋葬习俗以及升仙思想,升仙方法等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材料。焦村十六国大墓体现了民族融合大背景下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的特点。江西七星堆六朝墓群是六朝移民“北人南迁”的历史见证,也是古豫章郡政治、经济、战略地位显著提高的历史见证。是长江中下游六朝时期经济繁荣、商贸活跃、船运发达的历史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材料。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的发现对于探讨古代汉藏文化融合进程和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盛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此次参评的重庆江津石佛寺遗址是宗教遗迹的代表,根据石佛寺古建筑的类型、断代分期与分区推测该遗址是宋代寺院格局向明清寺院格局转变的重要例证。也是地下遗存与地面遗迹相结合、寺庙建筑与墓葬相呼应、碑刻材料与出土遗存相印证的历史时期考古的罕见案例。手工业研究是历史时期考古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此次候选项目中的南京官窑山明代官窑遗址是目前发现的窑场规模最大、窑体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保存最好的明代官窑遗址。通过出土的铭文砖可以判定,该窑址主要烧制南京都城城砖。是明代都城营建中的重要一环,体现了明王朝政治力和组织力。安徽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是迄今发现全国最大的,发掘面积最大的酿酒遗址。大量酿酒流程设施的遗址对研究酿酒工艺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学术意义,填补了华东地区古代酿酒遗存的空白,保留完备的蒸馏酒制作生产体系全国稀有。“前店后坊”的酿酒格局以往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在北方酿酒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出土的青花瓷器和明星香水瓶等,体现了明清时期酒商品贸易流通的广泛性。也反映了当时商人前卫的消费观念。此次参评的浙江杭州古海塘遗址和“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项目能了解古代中国海上贸易、古代水利技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古海塘遗址首次发现柴塘与石塘的双塘结构海塘,确认清乾隆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所修翁家埠至七堡石塘的终点位置。为研究古代土木工程技术和水利技术、钱塘江古海塘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价值、研究古代水利技术史提供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发现了大量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贸易瓷器,对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器型、工艺等对中国瓷器的影响,出土的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制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也对了解南宋时期主要输出货物品种提供了参考,大量金、银、铜币的出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并已涉及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基于各个参评项目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学术意义,结合该时段的媒体宣传力度,有望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历史时期考古项目有以下四项。6、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推选关键词:秦始皇帝陵园有规划的一处高等级陪葬墓区,一号墓是目前发现秦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墓葬考古的空白,发现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单体金骆驼,这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证据。8、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推选关键词:具有遗迹丰富、使用时间短、保存完好,文化属性鲜明等特征,不仅在新疆地区具有唯一性,全国罕见,为《后汉书·耿弇列传》中所记载的汉代“疏勒城”,为研究两汉时期边城的规制提供了实例。9、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推选关键词: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绘画风格具有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和唐朝风格,彩绘漆棺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独特葬具装饰形式,发现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首例在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暗格里面的鎏金王冠体现墓主的极高地位。10、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推选关键词:一个相对独立且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贸易瓷器体现不同市场需求对中国瓷器制作工艺产生巨大影响,大量金、银、铜币的出现,展示了南宋繁荣的海洋活动景象,体现宋代具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体系。最后,正如陈星灿今年在《永远都有下一个新发现》中所说:“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几乎全部要依赖考古学家的辛勤劳动,有了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也因有了考古的参与而变得丰富立体、多姿多彩。而对于考古人来说,前面永远都有下一个新发现。”考古学研究将在讲好中国历史、中国故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介绍:胡宇煊,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考古学专业硕士,长期从事公共考古活动。(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福克斯

考古一线什么样?这个去周原考古的北大研究生的日记告诉你

昨晚《国家宝藏》播出的大克鼎让它的出土地--周原再一次闻名于世,这个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地方,自汉宣帝刘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来,就开始出土青铜器,出土青铜器历史之长、数量之多,为世界罕见。通常,我们只关注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成果—那些被修复的文物和历史,但对他们的工作状态却不甚了解。这本日记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90后研究生,刚刚跟随一支考古队从周原遗址考古归来。这本日记里,就记录着她历时五个月的挖土日常。读完了这本日记,大家是不是觉得考古人的日常工作也没有那么神秘了呢?考古笔记是不是跟“盗墓笔记”完全不同呢?是举着火把小心翼翼躲开机关,还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地挖土挖土和挖土?古墓里面有没有还魂的古尸?是不是到处都是价值连城的陪葬品?比如这样……这本日记作者是五邑繁荆,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90后研究生,刚刚跟随一支考古队从周原遗址挖土归来。这本日记里,就记录着她历时五个月的挖土日常。周原遗址周原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域范围包括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三县的小部分,因周人曾迁居于此而著名。今天我们考古发现所说的周原遗址,指的是岐山、扶风两县接壤处的周原核心区,面积达三十平方公里。仰韶时期(距今7000-5000年前)开始,远古先民就在周原繁衍生息。西周时期是周原最为繁盛的时期,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周人迁都丰镐后,周原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西周末年,西戎入侵,这里遂成废墟。话不多说,我们一起来看日记!!2017年9月9日出发啦!!!2017年9月18日太爽了……胜过活神仙,我已经整整十天没有用喷头洗澡了……洗完整个人都轻了两斤……真的,用秤称的……啊我还能再补十篇探方日记!(溯源君:再苦再累也要坚持洗头啊!)2017年9月21日表土深深深几许……大概也就是今天用洛阳铲探了一下探到一米三的时候土才有了一点变化把……老师指示,别刮了,放心大胆往下挖……不怕做过……文化层啊你在哪里TAT2017年9月22日全军士气低落的一天,探铲越探心越凉……表土层厚到绝望……老师不在,工地上进行了大型的“求文化层仪式”……真的,好难过……2017年9月14日门口的古公亶父先生告诉我们……2017年9月26日做梦都梦到在轻轻地挖土找黄色和黑色土的边界,都在烦恼黑色的土到底是地层还是灰坑……2017年10月6日听领队班的各位一线考古工作者讲各自的工作,觉得各地方的抢救性发掘都好悲壮啊……2017年10月7日今天下午终于能上工了。到了工地,老师说我的方太简单不用再看了,于是派我去邻方刮方画线,然后我给他刮出来一个精美的小件,然后眼睁睁看着他的方以及我东南西北8个相连的方除了北边邻方之外都变得好复杂好精彩,而我的方只有一根线,连遗迹都没有。好难过好沮丧,所以我是要用科学方法证明我的方是一个空方吗?2017年10月11日这真的是十月份吗……已经祭出了最厚的装备了可是还是冷……真的要水下考古或者雪下考古了吗……(溯源君:心疼你1秒钟)2017年10月15日九果之尊的古公亶父是不是错误地以为我们的祭品都是求雨来的……“列果制”,祭品都可以分型分式了。2017年10月24日刮了几天夯土,画线画到怀疑人生,跟邻方对图对到考验友情,最严重的是开始觉得考古学从一门实证科学变成了一门形而上的玄学……2017年10月27日终于有坑挖了。以及从今天起我要天天烧高香祈祷墓没被盗。2017年11月4日啊……每一铲下去都提心吊胆地想着:没有被盗没有被盗没有被盗!!看到邻方的小伙伴一铲一铲刮出的盗洞,从没如此强烈地想要手撕盗墓贼W( ̄_ ̄)W(溯源君:撕撕撕!我们跟你一起撕!)2017年11月6日昨晚做梦梦到我们的墓有盗洞TAT……梦是反的是反的是反的!!2017年11月12日1 我我我我也算是见过车马坑发掘(和被做过)的人了吧!2 为什么要在墓葬镇土里面埋鸡爪子啊……清这堆骨头清得我的耐心和柔韧性又加强了呢,几千年前的鸡爪子的指甲都清出来了……2017年11月15日每次觉得“啊我终于清到生土”了的时候,都会有一小块陶片跳出来打我的脸。2017年11月19日在周原工地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在满天飞雪中刮面清坑画图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名词解释:【雪下考古】是传统土遗址考古与水下考古的结合,是一种新兴的极限运动。)2017年11月22日连续上工21天了,从早上六点半起床到晚上五点半到六点下工,只有早饭午饭加起来可能半小时的时间不是在工作的,晚上回来写探方日记和记录和画图,有时候老师还要上个课,真的要累到炸裂了……2017年11月30日评论咋这么多无知群众,看来公众考古任重道远。2017年12月7日当我一铲一铲亲手刮出了盗洞的时候,真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还好下工路上看到了夕阳落到秦岭那边去,被治愈了一点点。2017年12月17日1 世界上怎么会有剔板灰这种修(惨)身(无)养(人)性(道)的事情啊……2 强烈谴责殷遗民填土或腰坑殉狗这种对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绘图工作进度造成极大影响、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的落后葬俗!2017年12月18日虽然做好了墓被盗空的准备,但是看到墓主人沾着朱砂和铜锈的骨头在盗洞里被扔得到处都是的时候,还是好想哭。我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家在哪里,不知道他的身份,不知道他生前身后都经历了什么,但他陪了我很久很久,我猜了很久很久,而我大概永远也不知道答案了。(溯源君:不哭不哭~摸摸头~)2017年12月20日纪念一下拼陶片阶段第一次拼上了三块(*▽*)2017年12月22日刮夯土没刮出腱鞘炎,剔板灰剔出了腱鞘炎……2017年12月26日就这么告别田野了吗?周原遗址,谢谢你,好舍不得啊……2017年12月29日挖墓一时爽,画图记录火葬场TAT2018年1月3日1 不知道我的那些铜片片能不能修出个铜器啊……2 洗柄形器洗到绝望……挖大墓一时爽,整理火葬场啊我要洗了……2018年1月5日焦虑。雪这么大,二层台啥时候打,陶片骨头啥时候洗,啥时候拼对,啥时候统计,还有我的人骨到底去哪了救命啊。2018年1月9日又老一岁,心愿是爱的人身体健康,生命更加自由,以及世界上再没有盗墓贼,每件遗物每个遗迹都得到尊重和爱。2018年1月13日1 写墓葬记录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数学水平不支持四位数以上的数数。2 就一百只左右的蚌鱼和一百枚左右的海贝,我每次数出来的数都不一样。3 然后我已经放弃数珠子、玉管和柄形器牙饰了。2018年1月16日1 大概是这次实习最多心血倾注的地方了,在发掘记录里写下“彻底放弃清底”的那一天,最后一次站在面前看到墓壁上的裂缝和已经被填了一半的虚土的这一天,还是忍不住掉眼泪啊。再也见不到你了,怪自己有太多太多没有做好的地方,怪自己没有能力去保护好你,再也没有朝夕相处的你了。2 啊醒来了,最后一次从周原醒来?以前这个时候已经走在上工的路上了啊。从夏天走到秋天再到冬天,终于是要走了。通常,我们只了解考古工作者的工作成果——那些被修复的文物和历史,但对他们的工作状态却不甚了解。读完了这本日记,大家是不是觉得考古人的日常工作也没有那么神秘了呢~~考古笔记是不是跟“盗墓笔记”完全不同呢?

虎子

文科考研冷门专业排行榜!考古学就业环境苦,伦理学上榜

考研现如今的队伍是越来越强大,而在报考专业中有着文理之分,那么在文科类的考研专业中有哪些是相对比较冷门一点的专业呢?下面就整理了文科考研冷门专业排名,赶紧来了解下,慎重选择。一、考古学考古学在文科考研冷门专业排名其实整个市场上人才需求还是比较多的,但冷门就冷在专业出来后的就业环境基本上都是些相当艰苦的,所以准备考研这个专业的话定要认真思考。二、伦理学伦理学在目前大就业环境下的需求量其实并不是很高,它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道德思想等观点,学起来也会是有点枯燥乏味的,就业方向的话主要有国家各部门机关、新闻媒体等,但进入的要求都相对是较高的。三、法律史法律史在大学属于是一个专业性超强的专业,虽然说按就业前景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各类的考证等过程是相对较难的,而且最终的可选择的就业领域也其实也不多。四、经济思想史经济思想史这个说实话光听名字就比较有深度的专业,就业环境属于良好,但开设的学校不多,而且历史性专业性都很强,所以在考研上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之一。五、哲学哲学这个专业在文科考研方向确实是比较冷门的,许多本科学此专业的学子在考研时都会选择换一个专业,所以在大环境下哲学属于一个不折不扣的冷门专业。六、宗教学宗教学在文科考研冷门专业排名中是极其冷门的,它在就业前景高低的排名中已经是排到了千名之外,按工资来看的话此专业的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水准是属于中下游的。结语:以上就是排行榜整理的六个文科考研比较冷门的专业,但实际上的冷门专业都是有就业前景的,比较重要的还是在相关专业的学校选择上。来源:排行榜123

夫子

考前答疑!考古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是什么?

考古学在职研究生,是通过研究遗留下来的事务,对古代社会发展史进行了解的过程,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所以该专业一直都备受重视,那么,考古学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是什么?报考该专业在职研究生,入学要求和申硕要求并不相同。参加课程的学习,应具备大学历,可免试进入课程研修班,通过审核完成学费的支付即可,结业后,可以参加申硕考试,此时应具备的条件为学士学位满三年,通过申硕考试和答辩可得学位,详情如下。入学报考条件入学报考要求不高难度不大,首先学历要求不高,报考者只需具备大专学历,便可通过本网站报名就读,通过个人资料的审核后,办理缴费入学的手续,其次是没有考试的环节,学费支付完成,便可按要求参加课程的学习。申硕报考条件该专业在职研究生的申硕条件也不是很高,只要具备学士学位,并且取得年限满三年,便可报名申硕,通过学位网完成报名后,参加现场确认,核实个人信息无误后可完成确认,之后便是准考证的打印环节,完成打印后,可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和答辩即可拿到学位。以上所介绍的内容,有考该专业在职研究生需要具备的条件,也有需要经历的流程,报考者可结合自身情况,按要求完成报考,取得就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