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CSC联合培养博士申请提醒痛痛快快

2021年CSC联合培养博士申请提醒

2020年已接近尾声,年初的新冠疫情,几乎打乱了多数学生及学者的研究及工作规划,但生活还要继续。知识人网借这篇小文对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稍做提示,建议申请者提前制定计划,开始准备申报工作了。留学基金委(CSC)的联合培养博士包含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内,2020年选派人数为8500人,常规申报时间为3月,但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申报延迟至5月。知识人网提醒有意申报2021年该项目的同学,还是应该按常规申报时间(2020年3月)做准备,理由如下:1、到目前为止,国家留学基金委并没有就“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做特别变更说明。2020年11月13—15日,第十二届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IGSF)以云端方式举办,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38所国外院校/教育机构参加,国内31所高校作为承办院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相关活动。会上,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机构和部门负责人分别就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政策、国家公派研究生类项目以及各国研究生教育比较及申请指导等进行线上专题宣讲、面对面咨询。2、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照常举办寒假英语高级培训班。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等,都将于2021年元月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申请人举办寒假英语高级培训班,总计120课时,1月25日统一结业考试。申请者需注意的申请环节一、申请条件1.申请者为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2.年龄不超过35岁(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3.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或国外导师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4.外语水平达到申请要求(见外语合格条件)。根据英国政府签证及英国高校入学审核要求,赴英攻读博士研究生仅凭外方导师或院校出具的外语水平证明将无法申办签证并顺利办理入学手续;赴英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可能仍需提交指定的外语水平考试证明。建议拟申请者提前咨询英国拟留学单位主管部门并在申请时提交有效的雅思考试(IELTS)成绩。二、外语合格条件1.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专业语种应与留学目的国使用语种一致)。2.近十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或连续工作一年(含)以上。3.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4.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德、法、意、西、日、韩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雅思6.5分,托福(IBT)95分,德、法、意、西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日语达到二级(N2),韩语达到TOPIK4级。5.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英语为高级班,其他语种为中级班)。6.通过国外拟留学单位组织的面试、考试等方式达到其语言要求。应在外方入学通知书(正式邀请信)中注明或单独出具证明,内容须明确具体面试、考试形式及主要内容。三、申请材料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研究生类)2.《单位推荐意见表》(受理单位提交)3.校内专家评审意见表(受理单位提交)4.国内导师推荐信(受理单位提交)5.外方院校(单位)或国外导师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复印件6.学习计划(外文,双方导师签字)7.国外导师简历8.成绩单复印件(自本科阶段起)9.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10.有效身份证复印件11.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综上所述,知识人网小编认为:拟申报该项目的同学,目前最迫切的是:征得国内博士就读学校及博导的同意,取得国外接收导师的邀请函。鉴于疫情影响及圣诞寒假将至,必定会给上述工作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所以建议申请者抓紧时间,避免错过申报时机。

夫精粗者

abc360伯瑞英语和51talk哪个好,刘博士教你选择

【对比分析】abc360伯瑞英语和51talk哪个更有优势?如何选择?现在线上发展非常迅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越来越多的新院校出现,包括一些传统的线下院校也开设了线上课程,证明了英语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今,广告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很多公司都注重品牌推广,无论是线上还是实体广告。51talk是李娜代言的,新东方联合创始人许小平推荐的在线英语广告投放力度很大,这里主要对比一下两家公司的老师和价格。abc360英语和51talk哪个好?从我在这两所学校的上课经历来看,都各有利弊。如果一定要说哪一个更合适,其实要看自己孩子的班级情况。这里我就说说我当时的上课经历,大家可以做个参考。1.abc360英语和51talk怎么样abc360英语,成立于2011年12月,总部位于中国杭州,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真人外教互动教学网站一对一在线。公司定位于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外教在线课程服务。51Talk无忧英语是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老师唯一推荐的网络英语学校,深受广大英语学习者的欢迎。51Talk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外教课程,让千万中国人“想学”英语,“能学”英语!2.abc360英语和51talk收费价格abc360是购买一种货币与自己预约的近13000元费用。我们可以随意交换课时。我们一共换了30个课时,花了将近3200A,平均17分钟一个0x 68 c100 100左右,真的很贵。而且因为时间短,我们只有很短的一节课,没进入状态就下课不划算。51talk 25分钟,月卡套餐6个月6366元,12个月10266元,24个月17866元。课程时间比abc360d长,但一门节课的平均成本在100元左右,可以说是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家长要慎重选择。3.abc360英语和51talk教师abc360英语聘请的外教据说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但据我所知,他们也有来自菲律宾的外教。当然,他们的菲律宾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非常热情。根据我们在abc360英语班的经验,他们的口语有些问题,发音不标准。51talk英语的外教很多,但也有菲佣。我带孩子去试听课。班里的老师都是美国人,英语的发音也很标准,但是老师需要矜持。而且他们家主要是菲律宾老师,欧美北美的外教很少。首先是教师的情况。伯瑞英语分为菲律宾外教和欧美外教。这样做其实是聪明的做法,直接消除了学习者的后顾之忧,不用担心交钱,但是菲律宾外教参与其中,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选择。而且伯瑞英语的菲律宾外教水平还是不错的,没有一些网友说的那么强。当然,欧美的外教在教学特点上差别很大。51talk有钱任性,有很多来自各国的优秀外教。是国内首家在线教育领域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控制每一个外教并不容易。一般学历的老师也是存在的,很难固定教学。总的来说,很多学生对51talk的老师是积极的。在收费方面,对于菲律宾和欧美的外教,收费也分为收费。菲律宾有两种套餐,一天两节课,欧美外教一天一课。在欧美,价格基本上40左右一节课,菲律宾外教10-20元一节课。51talk无忧英语收费也比较便宜。这些口号自然吸引人。实数收费分为二级卡和包,如120卡学习包收费5088和240卡学习包收费8388月套餐6个月价格5466元,12个月价格8966元。【对比分析】abc360伯瑞英语和51talk哪个更有优势?如何选择?以上是伯瑞英语和51talk的对比。父母心里要有底。我不希望父母选择菲律宾的外教。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选择外教授课,就不应该给孩子最专业的外教。最后我想说,报英语培训班最怕就是钱花了却果没效果,所以我们在报班之前一定要多做点作业,制止乱踩坑。这里点名一个网站,【刘博士测评:专家选课靠谱吗】是一个专业的选课网站,网站内里有许多报班选课攻略,包罗各家的课程先容,收费尺度,口碑等,网站的首创人体验过国内所有选课专家课程,对每家机构的套路和打法都有比力详细的先容,可以让我们在报班选课的历程中少走弯路少踩坑,有兴趣的朋侪可以去相识一下看看!

比于大泽

清一色的硕士博士 宝山区这个学历最高的“超人气组合”了解一下?

三百六十行之中,能够在前面冠之以“老”字以示尊重的,“老师”恐怕是为数不多的职业之一。但“老师”不一定就很“老”,现在很多90后甚至95后已经走上教师工作岗位,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在挑起基础教育的大梁。和很多前辈相比,这些年轻老师们受教育水平更高:国外顶级名校的海归,985、211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走进中小学校园投身基础教育,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知识、有见识、有热情、有创意,就是缺少必要的经验。如何培养好这些年轻老师,发挥好他们的长处?日前,宝山区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向全区基础教育系统里硕士、博士毕业的老师招募,将自愿报名的硕士、博士老师们组成一个“硕博联盟”。如今,首批提交申请并通过审核的285位硕士、博士老师已经率先“成团”,这个可能是平均学历最高的“超级组合”即将出道!高学历教师组成“超级天团”宝山区教育学院院长沈伟介绍说,2020年8月24日,宝山教育网上发布了《关于“宝山区教育系统硕博联盟”成员招募通知》,总共收到了285份由教师主动申报、学校批准选送的申请书。宝山区教育学院院长沈伟经过材料审核后,教育局领导决定将这285位教师全部吸纳为“宝山区教育系统首届硕博联盟成员”。日前,“争做宝山教育实践探索的排头兵”——宝山区教育系统首届硕博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教师行动研究故事会在宝山区教育学院举行,宝山区教育系统首届硕博联盟正式成立。这个可能是平均学历水平最高的“超级组合”宣布“成团”!在这285位老师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中24~29岁的老师占比高达60%,34岁以下的老师占比达到85%以上,说明越来越多年轻的研究生正在加入基础教育的队伍。这些老师来自宝山76所学校,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段和学科分布都十分均衡,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学校,从语文、数学、英语到艺术、体育、美术,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都有硕士、博士老师的身影。所以,这个“超级天团”的成员涵盖面非常广,辐射到宝山各个年龄段孩子背后上万个家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超人气组合”。宝山区教育局和教育学院对这个团队的期待值也非常高。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沈杰说:“虽然,你们都很年轻,但你们却是宝山教育优质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你们要勇当宝山教育实践探索的排头兵!”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沈杰宝山区教育局局长杨遇霖则表示,硕博联盟的建立对宝山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我们打造优秀教师成长梯队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建设高水平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有力抓手,是我们培育高端教师和卓越教师成长的蓄水池。”宝山区教育局局长杨遇霖“成团”之后的后续“养成”计划如何帮助这些年轻教师们实现这样高的目标?宝山区教育局和教育学院同时为这个团队量身定制了一套完整的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包括组织培训、现场观摩、项目研究、开展论坛、教研切磋、为优秀成果提供辐射平台等。因为都是受过硕士、博士阶段学术训练的老师,所以这联盟的“学术味”特别浓。沈伟院长介绍说:“我们将‘硕博联盟’定位为:宝山教育系统内的一个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又是一个注重‘接项目,晒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这就意味着,这些高学历的老师们在这个联盟中一方面要进行学术研究,一方面也可以获得学术交流的机会。作为学术交流平台,联盟成员可以在这里获取区内重大项目、优秀教师和学校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信息。作为学术研究团队,联盟成员都要有自己的研究项目,或者参与到宝山重大教育科研项目、子项目研究中,也可以申报区级一般、重点,及市级各条线课题、项目。在过程当中,成员的研究成果要在联盟内、乃至全区公开以讲座的形式“亮相”,以展示和交流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最后,联盟还会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辐射,展现宝山教师对教育质量提升、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与行动。在具体操作上,这个285人的“大团”会分为13个组,每个小组都有组长,组长负责协调本组的活动。联盟给每个小组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帮助小组每个月开展一次论坛活动,另外还会组织现场观摩、团队切磋、项目研究、专题培训等常规活动。每年年末,联盟还会组织一次汇报活动,以学术专场的形式在全区公开交流。宝山不惜重金投入,目标是希望打造出“一个团队、一个平台、三个产出”。一个团队:就是要把“硕博联盟”建设成为一个投身项目研究、教育探索、并不断产生学术思想和实践突破的团队。一个平台:是要把联盟建设成一个集获取信息、获得项目、展示成果、展现价值等功能为一身的平台。在联盟平台上,力争实现三个产出:出“实践”、出“人才”、出“生态”不是硕博的年轻教师也有机会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教师都有硕士、博士学位,也不是只有硕博高学历教师才能成为优秀教师。除了率先“成团”的这285位高学历教师,其他所有在宝山基础教育领域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师们也有机会。最近的一次“成团”机会很快就将到来。宝山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唐秋明介绍说,宝山区教育学院师训部将于今年启动建设“宝山区教师跨学科能力培育项目”。这个项目的第一轮试点,会招募与选拔一批具有跨学科教学经验的项目领衔人,领衔人再从不同的学校自主招募和选拔若干名具有跨学科教学兴趣的学科老师组建“跨学科研修共同体”。为了鼓励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组建团队,每个共同体教师必须由3种以上不同学科、2所以上不同学校的教师组队。宝山区也会对优秀的团队给予经费的支持,用于跨学科项目的研究,希望通过团队协作、迭代孵化的方式,培育一批批有能力的综合型教师。此前,宝山区还针对区域内的青年党员教师的“浸润式培养”模式展开了研究和探索,引领青年党员教师到党员红色基地教育现场、团队研讨展示现场、课堂教学现场和课题研究现场,实现专家导学、同伴互学和自我教育的学习路径。在宝山区教育系统首届硕博联盟成立大会上,还举行了第二届教师行动研究故事会,来自行知中学的皮德涛、庙行实验学校的陈莹颖、石洞口小学的孙洁、高境科创实验小学的林墨吟、小天鹅幼儿园的陈梦雪和锦秋幼儿园的孙宇婷的教师作为第二届教师行动研究故事会优秀案例代表进行了分享。第二届教师行动研究故事会优秀案例颁奖就像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在硕博联盟成立大会上所说:“后浪可畏”。可以想象,在宝山区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浪”教师们,他们会和资深教师们一起组成各种各样的团队,出现在各种教学、研究、展示、分享的平台上,成长为研究型、创新型的优秀教师。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来源:第一教育】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卡普里

英语运用广泛,学习英语的人也多,因为英语是刚需!

英语在我们日常中生活随处可见,感觉英语已经渐渐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了。我们出行经常做的公交车,它报站时会说遍普通话再报一遍英语的,大大小小的应用商店会标志着品牌的英文名称。英语也是成长中必学的科目,现在的大中小幼儿园都有聘请外教给小孩打造一个学习英文的语言环境。从小开始简单的相处认识对另一种语言不陌生,培养熟悉感。而且英语这门课程是我国高考中必学必考科目,占有较大的比例、比分,高考要想考的好语文、数学、外语就要学得好,大多数人的短板就是英语,而且很多人在英语学习中耗费的时间也比较多。但是英语是刚需,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用途,是不能缺少的存在。要想进入大公司英语就要好许多人都知道现在上名牌大学竞争压力很大,毕业了同样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好工作的竞争压力同样很大,竞争很强烈,很多大公司或者外企第一时间可能就比较关注,你的英语水平,四、六级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大部分是英语水平过四级,再好些的就是一定有英语六级的专业水平,所以如果你打算要进入一个大公司发展,那英语是一定要学好的,好的英语水平会让你的工作更容易找到。有些公司许多书数据或者文件都是英文的,英语不好可能就看不明白,可能会理解有误,导致公司有损失的可能,再者,很多大公司的员工都有出国办公培训的可能,到了异国他乡全程英文,如果英语不好岂不是无头苍蝇一样了!我曾经也参加过一些国内会议,会聘请国外的专业人士来讲解、分享技术、和理念核心,英语不好是真的会错失很多,不能理解他的更深层的见解和他所带来的技术分析,因为全程英文包括PPT,但是台下确实很多人都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想要举手提问都不太清楚如何提起。这也是没学好英语的一种具体表现了,瞬间感觉自己对英语这一方面很欠缺。当你有打算为来进入一家大企业就要做好好好学习的而准备,并且英语好是进入大企业的刚需。如果你想从事学术上的深造,那英语是必学的很多人都有继续学习深造的想法,走做学术这条路。不少人打算读研究、读博士,那么未来想要选择这种方向的,那英语的学习就是不可间断的,虽然对于考研考博对英语的等级没有具体要求,但是考研考博的英语是一定比考四六级要难的,这个一定要心里有个天秤衡量,不是随便学学就可以的。尤其是打算读博士的人现在就好好学习吧,读一个好院校的博士或者出国深造,那么就需要能够写出有一定含金量的英文论文发表,这对很多想深造的人来说有些人便就此止步,可见这有多么难,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了那英语这方面就要跟你的专业课一样,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深造。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重视学习,大家都想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水平,能深造自己的学术,并且考研考博的路也较为难,竞争名额强烈。如果要想要做学术那么英语就要下足功夫。生活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如今大街小巷中都有英语的英语,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来到我们这里生活,随处都能看到外国人的身影,当外国友人问你个问题比如问路,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路上很多上了年纪的大爷都能给外国问路的人涌全英文指路了,作为年轻人如果不能真的是很惭愧。二是现代的人生活条件都提高了,出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既然我们已经开始走出去了,那么我们的英语是不是也应该提高提高,最差也得会些日常交流吧。这些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我们。三是我们日长的消费方面,很多品牌都是进口的,一些标签,后者组成成分都是去全英文的,还有品牌的名字都是英文的,假如你很喜欢这个品牌但是你去不知道它读什么会不会感到自己一阵失落,连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不知道叫它什么名字。如今连英文的中国制造都随处可见,可想而知英文自我生活中是有多重要。

乃凝于神

“博士村”其实没有神话 中国乡村教育的“逆水”样本

逆水中心小学的教室宿舍逆水初中女足队员合影逆水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正在开展智慧课堂教学逆水初中女足队员在篮球场上训练01:21单从人口基数看,地处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潜山,一个以山为名的县级市,全市仅50多万人,近年来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2020年高考,全市有7人考上清华、北大,已经殊为不易。相较之下,该市还有一个以水为名的村子——逆水村,称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复计算)。外人将逆水村称之为“博士村”。事实上,这一“封号”由来已久,多年前就有相关报道在网络上四处流传。这段时间,因为一条博士村“盛产”高学历人才的短视频极速传播,又把它推上了“热搜”的风口,乡村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乡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化进程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冲击也在显现,一些昔日辉煌的乡村学校,如今因为生源流失,徘徊在被撤并的边缘。这一背景下,逆水村赓续40多年的教育“神话”,让人看到了现实的另外一种可能,乡村学校的复兴之光兴许就蕴藏在此。在逆水村,能否探寻到乡村教育的成功密码?我们带着深深的疑问上路,从省城合肥驱车潜山市区,再换乘当地的车辆,历时4个小时,穿越大山的层层怀抱,一路蜿蜒、急转,终于来到了沐浴在冬日暖阳下的宁静村落。“神话”起源大山是公平的,有着慈爱的一面,也有着严酷的一面。逆水村距离县城60公里山路,位于两县交界,尽管交通不便,但是森林覆盖率达到80%,处在“三富之地”的核心区域,山清水秀,土壤富硒、富锌,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在当地村民的普遍认识中,自然条件孕育了逆水村人的聪慧禀赋以及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那些博士、硕士无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人生的根脉还扎在这里。逆水村与生俱来就有一层神秘色彩,自然法则似乎在这里被改写,因为山势的强行阻挡,造就了河水自东向西流的特殊地貌,该村也因此得名“逆水村”。群山的阻挡,未能让祖祖辈辈的村民低头,反倒在他们身上激发出“逆水行舟,力争上游”的倔劲。直到今天,不少人家的中堂上还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条幅,时刻勉励后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年过八旬的储浩川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带领村民改变集体命运的人,也是乡村教育的“恩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村支书的他就提出,面对“七山半水两分田”的贫瘠土地,唯一的出路是多栽树、栽好树,有了好生态,才有村民的铁饭碗。储浩川大胆拿出4000元的家底承包荒山种树,不久赶上了全国各地大办乡镇企业的好时光,成立了一家村办林业企业,定位林产品深加工,开办纸制品厂,产品畅销全国。不少村民还记得逆水村一度的繁华,当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大货车排队停在村里,等着纸品装车运出大山。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第一推动力”。因为贸易,逆水村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在接待四方来客、走南闯北跑市场的社会交往中,仅有初中学历的储浩川看到了这里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敏锐地意识到振兴乡村教育迫在眉睫,由此,他的事业重心开始由“植树”向“树人”逐步转变。逆水中心小学的原址是由祠堂改建而成。上世纪50年代,学校坐落在河对岸,师生出行困难。校舍破旧,也没有像样的操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决定将小学搬迁至村里的中心地带,储浩川带头响应,捐出30万元,解决了土地征迁费用。作为村办企业的当家人,他又果断拍板,村小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附加费全由企业埋单;此外,民办老师的全部工资,企业来承担,标准达到全县最高。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储浩川为村里的后辈立下了标杆。逆水中心小学原校长储昭益说,“从逆水出去的大学生,不仅仅是考取功名,更想着反哺桑梓,一些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帮学校修大门,建幼儿园。”他的学生储柏青是一名身在外地的企业家,从1996年开始,每年定点捐助5到10个村里的孩子。储昭益说,一人有困,众人帮,即使在过去的年代,逆水村也极少发生因贫辍学的事,因此确保了教育基数。“走出一名大学生,往大里讲,是为国家作贡献,对小家庭来说,等于踏上了脱贫之路,也减轻了政府压力。”他说。“从小到大,身边从没有孩子考上高中,家里不让读的情况,如果想考硕士博士,家长东拼西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一位逆水村走出的博士分析,这也是该村高学历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民风学风师风1998年,逆水村中心小学搬入新址,储昭益担任首任校长。此后几年时间,村小持续扩招,每个年级都达到了6个班的规模。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念书,储浩川设立个人助学基金,村里的孩子,考取大学奖300元、中专奖200元、高中奖100元,这在当年是个不小的数目。“教育经费虽然有限,但再苦再难,对老师的奖励还是舍得的。”储昭益回忆,当时学校根据全县统考的成绩对老师进行奖励,奖金由学校和储浩川的企业共同分担。“1995年,自己工资每月才100元出头,一位数学老师拿到的奖金就高达1000元”。“这一切都是为师生树立榜样,让大家看见,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直到今天,储昭益提起那些视生为子、视教如命的同事仍感动不已。“据我所知,至少有3位老师,都是太热爱教学和学生,最终倒在了讲台上”。汪令贵老师来自沙畈村校,教授语文和数学,工作兢兢业业,长期患有肝炎,一直带病工作。储昭益带着校领导多次劝他去医院治疗,但这位老师舍不得离开课堂,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2002年,他病情恶化,实在坚持不住,住进了医院,可惜再也没有回到讲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据储昭益介绍,上世纪90年代,曾经连续两年,潜山全县统考,逆水小学的平均成绩拿下全县第一。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校的教学质量比城里很多小学都好。1988年出生的汪静姝博士来自逆水村,正在重庆理工大学任教。她回忆,小学时,有一个同学几天没来上课,座位一直空着。老师走了20公里的山路,前去家访。原来该生家里有人受伤,需要他在家照顾。老师没有责怪,连续一周时间,晚上步行前往学生家义务补课,帮他跟上进度。“中间隔着一座大山,来回要走很远的路,老师毫无怨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她感慨道。正是这些舍命燃烧自己的“乡村红烛”,擎起希望的火束,代代相传。逆水初中副校长汪节胜任教30多年,也曾多次受过村里的“重奖”。不过,更让他享受成就感的是,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遇到每一位村民,都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感受到亲切。很多脚上带泥的普通农夫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大学生,有的已经在中央部委工作,有的已经任职于国际机构,他们都曾是自己带过的学生。汪节胜说,村民遇到插秧、上梁、婚庆之类的大事,都会把老师请到场,奉为上宾,一起见证分享这个家庭的欢乐和荣耀。在村民眼中,老师的地位最高,往往在家族议事中也拥有至高的“话语权”,作为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汪节胜说,有时邻里之间的矛盾,老师去调解很管用。“他们朴素地认为,老师的话一定要听,因为孩子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个村民组,家家户户都是大学生。有的人家,一户好几个博士。”汪节胜说,在逆水村,村民不比吃穿比孩子学习的民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他们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学风。汪静姝记得,人生的第一个“对标”是自己的表叔操云甫,他也是村里最早走出的博士之一,如今已是中科院的软件专家。父亲一直拿表叔的例子教育她。现在汪静姝返乡时,又会现身说法,勉励自己的弟弟妹妹考上理想的大学,继续提升自己。她至今还感谢当年“老对手”储根柏的砥砺,第一次记住对方的名字是在逆水中心小学举办的数学竞赛上。“他是第一名,而我成绩不佳,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初中时,汪静姝和储根柏同校不同班,但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初三第一次月考,储根柏年级第一,汪静姝第二;第二次月考时,二人位置“互换”。二人长期交替占据前两名,一直暗暗较劲。高中时,他们又在一所学校,每次公示全校排名前20名,二人都在其中。2004年,他俩双双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同步读完了本硕博,同学十几年,最后也都选择投身科教事业。“在学习上,同学、亲戚之间不仅相互竞争,也相互勉励支持。”汪静姝通过线上沟通,指导自己的表妹和表姐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在她的带动下,一位非名校出身的亲戚,考取了中科院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这样“传帮带”的案例,在村里比比皆是。让教师安心逆水村出来的博士、硕士几乎都在本村小学接受第一站的启蒙。2017年,凌节春调入逆水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时,眼前的校园已是今非昔比,教学楼不仅是全村最好的建筑,比起城区学校也毫不逊色。这里硬件设施完善,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并且人心稳定。学校本部目前有155名学生,23名教师,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分配来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而且一半来自外县。在逆水村这个高山村,青年教师如何能留得住,干得稳?2016年以来,潜山市结合境内山区、畈区交织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积分调动”的管理办法,给包括逆水村在内的偏远乡村的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向往城区生活是人之常情,与其把他们“强堵硬留”在农村,不如搭建公平公正的制度平台,实现有序流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也能通过流动,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全市学校师资配置更加合理。“过去想调到城郊去,大家习惯性想到‘找关系’,现在则是凭积分,你不要急,积分达到了,自然有机会。”凌节春分析,积分管理办法要求,山区学校必须干满5年才能申请调动,像逆水中心小学这样的山区学校,干一年就有1.2分,而普通学校只有1分,这也是对山区偏远学校教师工作的鼓励。“此外,教师的评优、获奖在积分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旨在鼓励他们立足岗位多出成绩,推动青年教师的进步。”凌节春说,“当然,教育部门还要对各校的调动指标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同一学校多人调出,影响教学质量。”“相比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目前更为现实的是环境留人。”潜山市教育局局长石敬忠也是乡村教师出身,深知坚守山区的不易。他曾听闻,一位毕业生刚刚到校,第二天一早就给校长打电话请辞。“可能是生活不适应,安居才能乐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我们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家的温暖”。这件事情让石敬忠内心酸涩,为此他要求教育部门狠抓教师周转房工程,一定要优先解决乡村老师的住宿条件,真正做到“一切资源向乡村倾斜”。目前在潜山,35平方米的周转房,卫生间,洗漱池……正在成为乡村教师宿舍的标配。逆水中心小学教师储咏松任教30多年,他从未想过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逆水村。依据安徽省现行的相关政策,在乡村连续任教30年,申报职称可以不再受到学校指标限制,他于2020年顺利评上了副高职称。此外,像他这样的老师享受到的乡村工作补贴,每月加起来能有千元。值得一提的是,一切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导向,促使潜山教育系统出现了教师“回流”乡村学校的现象。“据我所知,就有好几个老师主动从城区学校调到了乡村学校。”潜山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储成杰说。近3年来,潜山市新招和新调的450多名教师,90%以上分配到了农村学校。无论在哪里,流动的机制激发出他们的活力,乡村教育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新时代怎么教在逆水中心小学六年级教室里,师生人手一块iPad,90后语文教师殷文灿每节课教授新知识时,都会习惯性地用上智慧教学系统。通过智慧课堂,中心小学的优质课程还可以向村小“直播”。墙上的大屏,手中的小屏,师生目光来回转换。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逆水村已成为历史。“十三五”期间,潜山市把智慧学校建设纳入民生工程,2020年以来,优先覆盖贫困偏远地区及山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建设54所智慧学校,这让山区孩子抢先一步享受到教育技术的红利。“在传统教学以书本、纸笔为主的基础上,智慧教学更具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殷文灿和学生一道,逐渐度过了智慧教学的适应期。她发现,“课堂上27个孩子个个都有劲头,现在连字迹都变得工整了。”“老师不能再一味地灌输知识点,不能再局限于课本,要带着学生一起体会课文背后的深意,结合山村孩子生活环境的实际,多介绍当地的文化知识。”殷文灿坦言,智慧教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与日俱增,“现在连村小的老师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相互学习的氛围已然形成。”新的时代,教研活动必须走出去,不能关在山里闭门造车。逆水初中校长李向东介绍,外出开展教研活动,出行、住宿等方面费用较大,学校尽力给予保障,所有活动经费都向教研倾斜,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市教育局也都针对小规模和乡村学校下拨专项经费,2020年就给了我校17万元”。不过,对于逆水初中这样只有16名老师的“小学校”来说,有的学科只有一两名教师,教研缺少氛围和规模。为此,该校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线上培训平台和智慧教学的资源库,组织老师线上学习,同时采用“片区教研”的形式,与周边学校联动,各校轮值主持,“抱团”开展活动。“先将老师分批次送出去听课,具备一定基础后,再将城区学校的名师挨个请到学校指导,面对面交流。”李向东说。“刚来一年的英语老师在全市英语优质课大赛上获二等奖;一位老师被推荐到安庆市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2019年在全市考评中,近40所初中,逆水初级中学排在第11位……”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李向东心里明白,乡村教师付出了成倍的努力。苦一点,累一点,没有关系,不过每逢开学得知生源流失时,所有坚守逆水村的教育人心头都会掠过一丝失落。这份失落,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教研中,“规模”的掣肘也一直是乡村教育的“隐痛”。发展教育,不能没有适度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乡村中学的“萎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山区表现尤甚。只剩下80多个学生的逆水初中,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李向东做过粗略统计,学校所辐射的3个行政村范围内,大概有三四百户,父母在外打工,大部分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读书。“留下来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的比较多,我校就有30多个学生,过去曾是贫困户”。依据安徽省的统一政策,省级示范高中“指标到校”,逆水初中每年分到固定的指标让在乡村学校排名靠前的学生拥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重点高中。让李向东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经常听到重点高中的老师反馈,“虽然进来的分数有差距,但是山里的孩子后劲足!”事实上,对于乡村教育人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学生最后是从哪里考出去的。教育就是一场接力赛,所有老师都是参与者、贡献者。“不管学生是在哪里就读的,即使是在城里上的初中,只要能从这片土地走出,我们都感到自豪。”李向东所迫切希望的是,“相关部门能否搭建一个常态化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博士、硕士常回来看看,把成功的经验和人生感悟分享给家乡的孩子。”品格教育,同一起点如果非要问,逆水初中有什么教学成果在全市是数一数二的?那可能要属校园女足了,它的战绩算得上逆水村的又一个“神话”。还是从人口基数的角度看,只有80多人的学校,女生大概占到一半,其中一半被选到20多人的足球队,挑选空间非常之小。但是这样一支在篮球场上训练出来的乡村校园女足,2018年获得安庆市中小女子足球联赛季军;代表安庆市参加安徽省校园足球联赛,获得第7名的好成绩;2019年又捧得安庆市中小女子足球联赛冠军。“要知道,我们的对手可都是规模两三千人的大学校,开展足球运动多年。”该校唯一的体育老师兼足球教练方金润一个劲儿地重复:“只能说,我们的孩子能吃苦、不服输,人家的女孩子舍不得踢足球,我们的家长特别支持。”“足球不仅是体育,更是一项品格教育。”这也是方金润的深刻体会,他见证了这群女孩子的蜕变与成长。2016年,他首次带队参加安庆市的比赛,面对紧张的比赛气氛,女足队员们有些“怯场”。她们呼吸急促,动作僵硬、变形,结果三战二负一平,排名垫底。孩子们哭成“泪人”,围着方金润表态:回去一定好好练!方金润向外校的老教练拜师求教,一边制定训练计划,一边在网上找来视频,看比赛,学技术。学校起初没有训练装备,他就地取材,想出了很多土办法:从食堂找来生火用的木棍,绑成绳梯,训练队员的灵敏性和反应力,把体操垫铺在水泥地上练身体对抗,对着垃圾桶练习射门精度。重返赛场的铿锵玫瑰令人“生畏”。有对手感慨,“她们身上像装了铁一样,撞都撞不动。”方金润清晰地记得,一次比赛中,一名主力队员受伤,鼻子里都是血,躺在担架上,还不忘拉住他说,“不要换人,我还能上!”“足球运动让孩子更得懂规矩,更团结,他们明显懂事了、长大了。”方金润介绍,每年暑假,有一半时间集中到校训练,早上5点半起床跑步,学生从不叫苦叫累。学校还专门安排老师,为他们义务补课,确保学习成绩不掉队。5年来,女足队员或是考上了省示范高中,或是考上了县里的定向师范生。尽管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校园女足队员身上依然能够看到逆水村人不变的精神传承,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一个人的成功都绕不过品格的支撑。安徽省野寨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徐富贵感慨:“在品格教育上,城乡学校都站在同一起点,品格教育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手段,对农村学校来说,尤其重要!”他所在的学校是潜山市最好的省级示范高中,同样位于大山脚下,绝大部分逆水村的学子,都在这里完成最后一站学业,从而踏上人生的跳板,一跃飞出大山。在他看来,当下优质教育资源都在向大中城市集中,单纯从知识获取来看,农村孩子并不占优势。“但对于山区孩子而言,养成品格教育的‘素材’和有利条件可能会更多”。比如,在逆水村,孩子从小上山下水,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帮着家长做家务、做农活儿,养成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有些东西不能和大城市比,但是有一点,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做好,就是把孩子的品格培养好,除了尽力做好知识传授,要狠抓品德教育,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他说。“品格教育是‘做’出来的,把说教转变成体验。”徐富贵介绍,野寨中学持续7年探索品格教育,潜山市教育局已将该校的成功经验在全市中小学推广,通过“德育微行动”“品格青年评选”等活动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我们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教育不是为了逼着学生考高分,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这些年来,众多案例证实,集中精力抓品格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生成绩,反而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在石敬忠看来,潜山教育在新时期“独辟蹊径”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本真的再次回归。当年逆水村的孩子,正是沿着这条“品格之路”走到了成功的彼岸。结语到这里,我们的追寻暂时告一段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是大部分逆水村学子完整的教育路线图。沿着这条线路,我们向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博士村的奥秘究竟何在?”略有遗憾的是,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可以表明,是某种特殊、甚至神奇的单一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逆水村的教育现象其实并没有神话,也没有什么可供快速复制、推广的秘诀,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缩影和样本,它是众多教育人和一届届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成果显现。当然,我们无法割裂历史,回望身后的这片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文化厚土,孕育出进取向上的文风家风,营造着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泽被后世。在这里,山水生态与传统文明完美融合,让耕读中国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储成杰对此文亦有贡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归完版

29位博士54位硕士300名本科生:乡村教育的“逆水”样本

逆水中心小学的教室宿舍逆水初中女足队员合影单从人口基数看,地处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潜山,一个以山为名的县级市,全市仅50多万人,近年来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2020年高考,全市有7人考上清华、北大,已经殊为不易。相较之下,该市还有一个以水为名的村子——逆水村,称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复计算)。外人将逆水村称之为“博士村”。事实上,这一“封号”由来已久,多年前就有相关报道在网络上四处流传。这段时间,因为一条博士村“盛产”高学历人才的短视频极速传播,又把它推上了“热搜”的风口,乡村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乡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化进程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冲击也在显现,一些昔日辉煌的乡村学校,如今因为生源流失,徘徊在被撤并的边缘。这一背景下,逆水村赓续40多年的教育“神话”,让人看到了现实的另外一种可能,乡村学校的复兴之光兴许就蕴藏在此。在逆水村,能否探寻到乡村教育的成功密码?我们带着深深的疑问上路,从省城合肥驱车潜山市区,再换乘当地的车辆,历时4个小时,穿越大山的层层怀抱,一路蜿蜒、急转,终于来到了沐浴在冬日暖阳下的宁静村落。“神话”起源大山是公平的,有着慈爱的一面,也有着严酷的一面。逆水村距离县城60公里山路,位于两县交界,尽管交通不便,但是森林覆盖率达到80%,处在“三富之地”的核心区域,山清水秀,土壤富硒、富锌,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在当地村民的普遍认识中,自然条件孕育了逆水村人的聪慧禀赋以及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那些博士、硕士无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人生的根脉还扎在这里。逆水村与生俱来就有一层神秘色彩,自然法则似乎在这里被改写,因为山势的强行阻挡,造就了河水自东向西流的特殊地貌,该村也因此得名“逆水村”。群山的阻挡,未能让祖祖辈辈的村民低头,反倒在他们身上激发出“逆水行舟,力争上游”的倔劲。直到今天,不少人家的中堂上还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条幅,时刻勉励后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年过八旬的储浩川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带领村民改变集体命运的人,也是乡村教育的“恩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村支书的他就提出,面对“七山半水两分田”的贫瘠土地,唯一的出路是多栽树、栽好树,有了好生态,才有村民的铁饭碗。储浩川大胆拿出4000元的家底承包荒山种树,不久赶上了全国各地大办乡镇企业的好时光,成立了一家村办林业企业,定位林产品深加工,开办纸制品厂,产品畅销全国。不少村民还记得逆水村一度的繁华,当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大货车排队停在村里,等着纸品装车运出大山。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第一推动力”。因为贸易,逆水村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在接待四方来客、走南闯北跑市场的社会交往中,仅有初中学历的储浩川看到了这里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敏锐地意识到振兴乡村教育迫在眉睫,由此,他的事业重心开始由“植树”向“树人”逐步转变。逆水中心小学的原址是由祠堂改建而成。上世纪50年代,学校坐落在河对岸,师生出行困难。校舍破旧,也没有像样的操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决定将小学搬迁至村里的中心地带,储浩川带头响应,捐出30万元,解决了土地征迁费用。作为村办企业的当家人,他又果断拍板,村小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附加费全由企业埋单;此外,民办老师的全部工资,企业来承担,标准达到全县最高。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储浩川为村里的后辈立下了标杆。逆水中心小学原校长储昭益说,“从逆水出去的大学生,不仅仅是考取功名,更想着反哺桑梓,一些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帮学校修大门,建幼儿园。”他的学生储柏青是一名身在外地的企业家,从1996年开始,每年定点捐助5到10个村里的孩子。储昭益说,一人有困,众人帮,即使在过去的年代,逆水村也极少发生因贫辍学的事,因此确保了教育基数。“走出一名大学生,往大里讲,是为国家作贡献,对小家庭来说,等于踏上了脱贫之路,也减轻了政府压力。”他说。“从小到大,身边从没有孩子考上高中,家里不让读的情况,如果想考硕士博士,家长东拼西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一位逆水村走出的博士分析,这也是该村高学历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民风学风师风1998年,逆水村中心小学搬入新址,储昭益担任首任校长。此后几年时间,村小持续扩招,每个年级都达到了6个班的规模。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念书,储浩川设立个人助学基金,村里的孩子,考取大学奖300元、中专奖200元、高中奖100元,这在当年是个不小的数目。“教育经费虽然有限,但再苦再难,对老师的奖励还是舍得的。”储昭益回忆,当时学校根据全县统考的成绩对老师进行奖励,奖金由学校和储浩川的企业共同分担。“1995年,自己工资每月才100元出头,一位数学老师拿到的奖金就高达1000元”。“这一切都是为师生树立榜样,让大家看见,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直到今天,储昭益提起那些视生为子、视教如命的同事仍感动不已。“据我所知,至少有3位老师,都是太热爱教学和学生,最终倒在了讲台上”。汪令贵老师来自沙畈村校,教授语文和数学,工作兢兢业业,长期患有肝炎,一直带病工作。储昭益带着校领导多次劝他去医院治疗,但这位老师舍不得离开课堂,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2002年,他病情恶化,实在坚持不住,住进了医院,可惜再也没有回到讲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据储昭益介绍,上世纪90年代,曾经连续两年,潜山全县统考,逆水小学的平均成绩拿下全县第一。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校的教学质量比城里很多小学都好。1988年出生的汪静姝博士来自逆水村,正在重庆理工大学任教。她回忆,小学时,有一个同学几天没来上课,座位一直空着。老师走了20公里的山路,前去家访。原来该生家里有人受伤,需要他在家照顾。老师没有责怪,连续一周时间,晚上步行前往学生家义务补课,帮他跟上进度。“中间隔着一座大山,来回要走很远的路,老师毫无怨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她感慨道。正是这些舍命燃烧自己的“乡村红烛”,擎起希望的火束,代代相传。逆水初中副校长汪节胜任教30多年,也曾多次受过村里的“重奖”。不过,更让他享受成就感的是,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遇到每一位村民,都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感受到亲切。很多脚上带泥的普通农夫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大学生,有的已经在中央部委工作,有的已经任职于国际机构,他们都曾是自己带过的学生。汪节胜说,村民遇到插秧、上梁、婚庆之类的大事,都会把老师请到场,奉为上宾,一起见证分享这个家庭的欢乐和荣耀。在村民眼中,老师的地位最高,往往在家族议事中也拥有至高的“话语权”,作为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汪节胜说,有时邻里之间的矛盾,老师去调解很管用。“他们朴素地认为,老师的话一定要听,因为孩子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个村民组,家家户户都是大学生。有的人家,一户好几个博士。”汪节胜说,在逆水村,村民不比吃穿比孩子学习的民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他们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学风。汪静姝记得,人生的第一个“对标”是自己的表叔操云甫,他也是村里最早走出的博士之一,如今已是中科院的软件专家。父亲一直拿表叔的例子教育她。现在汪静姝返乡时,又会现身说法,勉励自己的弟弟妹妹考上理想的大学,继续提升自己。她至今还感谢当年“老对手”储根柏的砥砺,第一次记住对方的名字是在逆水中心小学举办的数学竞赛上。“他是第一名,而我成绩不佳,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初中时,汪静姝和储根柏同校不同班,但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初三第一次月考,储根柏年级第一,汪静姝第二;第二次月考时,二人位置“互换”。二人长期交替占据前两名,一直暗暗较劲。高中时,他们又在一所学校,每次公示全校排名前20名,二人都在其中。2004年,他俩双双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同步读完了本硕博,同学十几年,最后也都选择投身科教事业。“在学习上,同学、亲戚之间不仅相互竞争,也相互勉励支持。”汪静姝通过线上沟通,指导自己的表妹和表姐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在她的带动下,一位非名校出身的亲戚,考取了中科院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这样“传帮带”的案例,在村里比比皆是。让教师安心逆水村出来的博士、硕士几乎都在本村小学接受第一站的启蒙。2017年,凌节春调入逆水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时,眼前的校园已是今非昔比,教学楼不仅是全村最好的建筑,比起城区学校也毫不逊色。这里硬件设施完善,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并且人心稳定。学校本部目前有155名学生,23名教师,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分配来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而且一半来自外县。在逆水村这个高山村,青年教师如何能留得住,干得稳?2016年以来,潜山市结合境内山区、畈区交织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积分调动”的管理办法,给包括逆水村在内的偏远乡村的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向往城区生活是人之常情,与其把他们“强堵硬留”在农村,不如搭建公平公正的制度平台,实现有序流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也能通过流动,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全市学校师资配置更加合理。“过去想调到城郊去,大家习惯性想到‘找关系’,现在则是凭积分,你不要急,积分达到了,自然有机会。”凌节春分析,积分管理办法要求,山区学校必须干满5年才能申请调动,像逆水中心小学这样的山区学校,干一年就有1.2分,而普通学校只有1分,这也是对山区偏远学校教师工作的鼓励。“此外,教师的评优、获奖在积分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旨在鼓励他们立足岗位多出成绩,推动青年教师的进步。”凌节春说,“当然,教育部门还要对各校的调动指标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同一学校多人调出,影响教学质量。”“相比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目前更为现实的是环境留人。”潜山市教育局局长石敬忠也是乡村教师出身,深知坚守山区的不易。他曾听闻,一位毕业生刚刚到校,第二天一早就给校长打电话请辞。“可能是生活不适应,安居才能乐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我们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家的温暖”。这件事情让石敬忠内心酸涩,为此他要求教育部门狠抓教师周转房工程,一定要优先解决乡村老师的住宿条件,真正做到“一切资源向乡村倾斜”。目前在潜山,35平方米的周转房,卫生间,洗漱池……正在成为乡村教师宿舍的标配。逆水中心小学教师储咏松任教30多年,他从未想过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逆水村。依据安徽省现行的相关政策,在乡村连续任教30年,申报职称可以不再受到学校指标限制,他于2020年顺利评上了副高职称。此外,像他这样的老师享受到的乡村工作补贴,每月加起来能有千元。值得一提的是,一切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导向,促使潜山教育系统出现了教师“回流”乡村学校的现象。“据我所知,就有好几个老师主动从城区学校调到了乡村学校。”潜山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储成杰说。近3年来,潜山市新招和新调的450多名教师,90%以上分配到了农村学校。无论在哪里,流动的机制激发出他们的活力,乡村教育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新时代怎么教在逆水中心小学六年级教室里,师生人手一块iPad,90后语文教师殷文灿每节课教授新知识时,都会习惯性地用上智慧教学系统。通过智慧课堂,中心小学的优质课程还可以向村小“直播”。墙上的大屏,手中的小屏,师生目光来回转换。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逆水村已成为历史。“十三五”期间,潜山市把智慧学校建设纳入民生工程,2020年以来,优先覆盖贫困偏远地区及山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建设54所智慧学校,这让山区孩子抢先一步享受到教育技术的红利。“在传统教学以书本、纸笔为主的基础上,智慧教学更具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殷文灿和学生一道,逐渐度过了智慧教学的适应期。她发现,“课堂上27个孩子个个都有劲头,现在连字迹都变得工整了。”“老师不能再一味地灌输知识点,不能再局限于课本,要带着学生一起体会课文背后的深意,结合山村孩子生活环境的实际,多介绍当地的文化知识。”殷文灿坦言,智慧教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与日俱增,“现在连村小的老师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相互学习的氛围已然形成。”新的时代,教研活动必须走出去,不能关在山里闭门造车。逆水初中校长李向东介绍,外出开展教研活动,出行、住宿等方面费用较大,学校尽力给予保障,所有活动经费都向教研倾斜,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市教育局也都针对小规模和乡村学校下拨专项经费,2020年就给了我校17万元”。不过,对于逆水初中这样只有16名老师的“小学校”来说,有的学科只有一两名教师,教研缺少氛围和规模。为此,该校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线上培训平台和智慧教学的资源库,组织老师线上学习,同时采用“片区教研”的形式,与周边学校联动,各校轮值主持,“抱团”开展活动。“先将老师分批次送出去听课,具备一定基础后,再将城区学校的名师挨个请到学校指导,面对面交流。”李向东说。“刚来一年的英语老师在全市英语优质课大赛上获二等奖;一位老师被推荐到安庆市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2019年在全市考评中,近40所初中,逆水初级中学排在第11位……”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李向东心里明白,乡村教师付出了成倍的努力。苦一点,累一点,没有关系,不过每逢开学得知生源流失时,所有坚守逆水村的教育人心头都会掠过一丝失落。这份失落,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教研中,“规模”的掣肘也一直是乡村教育的“隐痛”。发展教育,不能没有适度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乡村中学的“萎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山区表现尤甚。只剩下80多个学生的逆水初中,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李向东做过粗略统计,学校所辐射的3个行政村范围内,大概有三四百户,父母在外打工,大部分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读书。“留下来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的比较多,我校就有30多个学生,过去曾是贫困户”。依据安徽省的统一政策,省级示范高中“指标到校”,逆水初中每年分到固定的指标让在乡村学校排名靠前的学生拥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重点高中。让李向东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经常听到重点高中的老师反馈,“虽然进来的分数有差距,但是山里的孩子后劲足!”事实上,对于乡村教育人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学生最后是从哪里考出去的。教育就是一场接力赛,所有老师都是参与者、贡献者。“不管学生是在哪里就读的,即使是在城里上的初中,只要能从这片土地走出,我们都感到自豪。”李向东所迫切希望的是,“相关部门能否搭建一个常态化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博士、硕士常回来看看,把成功的经验和人生感悟分享给家乡的孩子。”品格教育,同一起点如果非要问,逆水初中有什么教学成果在全市是数一数二的?那可能要属校园女足了,它的战绩算得上逆水村的又一个“神话”。还是从人口基数的角度看,只有80多人的学校,女生大概占到一半,其中一半被选到20多人的足球队,挑选空间非常之小。但是这样一支在篮球场上训练出来的乡村校园女足,2018年获得安庆市中小女子足球联赛季军;代表安庆市参加安徽省校园足球联赛,获得第7名的好成绩;2019年又捧得安庆市中小女子足球联赛冠军。“要知道,我们的对手可都是规模两三千人的大学校,开展足球运动多年。”该校唯一的体育老师兼足球教练方金润一个劲儿地重复:“只能说,我们的孩子能吃苦、不服输,人家的女孩子舍不得踢足球,我们的家长特别支持。”“足球不仅是体育,更是一项品格教育。”这也是方金润的深刻体会,他见证了这群女孩子的蜕变与成长。2016年,他首次带队参加安庆市的比赛,面对紧张的比赛气氛,女足队员们有些“怯场”。她们呼吸急促,动作僵硬、变形,结果三战二负一平,排名垫底。孩子们哭成“泪人”,围着方金润表态:回去一定好好练!方金润向外校的老教练拜师求教,一边制定训练计划,一边在网上找来视频,看比赛,学技术。学校起初没有训练装备,他就地取材,想出了很多土办法:从食堂找来生火用的木棍,绑成绳梯,训练队员的灵敏性和反应力,把体操垫铺在水泥地上练身体对抗,对着垃圾桶练习射门精度。重返赛场的铿锵玫瑰令人“生畏”。有对手感慨,“她们身上像装了铁一样,撞都撞不动。”方金润清晰地记得,一次比赛中,一名主力队员受伤,鼻子里都是血,躺在担架上,还不忘拉住他说,“不要换人,我还能上!”“足球运动让孩子更得懂规矩,更团结,他们明显懂事了、长大了。”方金润介绍,每年暑假,有一半时间集中到校训练,早上5点半起床跑步,学生从不叫苦叫累。学校还专门安排老师,为他们义务补课,确保学习成绩不掉队。5年来,女足队员或是考上了省示范高中,或是考上了县里的定向师范生。尽管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校园女足队员身上依然能够看到逆水村人不变的精神传承,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一个人的成功都绕不过品格的支撑。安徽省野寨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徐富贵感慨:“在品格教育上,城乡学校都站在同一起点,品格教育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手段,对农村学校来说,尤其重要!”他所在的学校是潜山市最好的省级示范高中,同样位于大山脚下,绝大部分逆水村的学子,都在这里完成最后一站学业,从而踏上人生的跳板,一跃飞出大山。在他看来,当下优质教育资源都在向大中城市集中,单纯从知识获取来看,农村孩子并不占优势。“但对于山区孩子而言,养成品格教育的‘素材’和有利条件可能会更多”。比如,在逆水村,孩子从小上山下水,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帮着家长做家务、做农活儿,养成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有些东西不能和大城市比,但是有一点,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做好,就是把孩子的品格培养好,除了尽力做好知识传授,要狠抓品德教育,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他说。“品格教育是‘做’出来的,把说教转变成体验。”徐富贵介绍,野寨中学持续7年探索品格教育,潜山市教育局已将该校的成功经验在全市中小学推广,通过“德育微行动”“品格青年评选”等活动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我们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教育不是为了逼着学生考高分,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这些年来,众多案例证实,集中精力抓品格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生成绩,反而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在石敬忠看来,潜山教育在新时期“独辟蹊径”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本真的再次回归。当年逆水村的孩子,正是沿着这条“品格之路”走到了成功的彼岸。结语到这里,我们的追寻暂时告一段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是大部分逆水村学子完整的教育路线图。沿着这条线路,我们向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博士村的奥秘究竟何在?”略有遗憾的是,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可以表明,是某种特殊、甚至神奇的单一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逆水村的教育现象其实并没有神话,也没有什么可供快速复制、推广的秘诀,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缩影和样本,它是众多教育人和一届届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成果显现。当然,我们无法割裂历史,回望身后的这片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文化厚土,孕育出进取向上的文风家风,营造着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泽被后世。在这里,山水生态与传统文明完美融合,让耕读中国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鲁问

同样是高考主科,为啥要求削减英语“比重”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中国,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们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英语和语文以及数学一样都是主考科目,高考的时候也不例外。前些年英语在主考科目中占的比重比较大,不过现在很多人都要求降低学习英语的比重,这种呼声越来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1、英语在生活中用的很少不管对谁来说,如果能够掌握一门外语自然是很不错的,特别是能够掌握国际流行的外语,一旦考研、考博以及出国留学,英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英语在生活中用得非常少,工作能够用到英语的职业也是寥寥无几。很多人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英语,无非就是为了应付高考,高考之后就把学习到的知识全都还给老师了。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以后的生活能够用到,可是生活中用到英语的机会很少,所以没必要占那么大的比重。2、城市和农村的英语学习不“公平”大多数农村孩子都是上小学三年级才接触英语,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有真正的英语老师来教他们学习英语。可是城市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甚至刚说话的时候就在接触英语,他们比农村孩子找了这么多年,掌握的英语词汇以及语法肯定比农村孩子要多得多,英语成绩也会好很多。很多农村孩子语文和数学学得很好,可是英语却成了减分项,考试的时候容易拖后腿。由于这种不公平的因素存在,因此人们才会呼吁将英语的比重减低。大多数中国孩子学习英语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虽然能够拿到比较好的考试成绩,可是口语方面却有很大的欠缺,如果真要他们和外国友人对话,可能连一句都说不完整,实用性极低。在学校里学习英语能够记住大量的词汇,但是却无法掌握语法,经常会出错误,在学校学习几年的英语都不如在专业的英语培训班学习几个月,很多英语培训班出来的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样才是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看,学校里学习英语的比重确实应该降低。不过英语毕竟是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所以大家也不能忽视了英语的学习,如果有机会可以专门去学习一下英语,好好地掌握这门外语知识,对于以后的生活可能会有帮助。

棒棒堂

神奇的网红“博士村”:出了29个博士54个硕士 河水自东向西“逆流 ” 村民插秧、盖房会请老师到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 磊 王海涵单从人口基数看,地处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潜山,一个以山为名的县级市,全市仅50多万人,近年来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2020年高考,全市有7人考上清华、北大。相较之下,该市还有一个以水为名的村子——逆水村,称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复计算)。外人将逆水村称之为“博士村”。事实上,这一“封号”由来已久,多年前就有相关报道在网络上四处流传。这段时间,因为一条博士村“盛产”高学历人才的短视频极速传播,又把它推上了“热搜”的风口,乡村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乡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化进程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冲击也在显现,一些昔日辉煌的乡村学校,如今因为生源流失,徘徊在被撤并的边缘。这一背景下,逆水村赓续40多年的教育“神话”,让人看到了现实的另外一种可能,乡村学校的复兴之光兴许就蕴藏在此。在逆水村,能否探寻到乡村教育的成功密码?我们带着深深的疑问上路,从省城合肥驱车潜山市区,再换乘当地的车辆,历时4个小时,穿越大山的层层怀抱,一路蜿蜒、急转,终于来到了沐浴在冬日暖阳下的宁静村落。逆水初中女足队员合影“神话”起源大山是公平的,有着慈爱的一面,也有着严酷的一面。逆水村距离县城60公里山路,位于两县交界,尽管交通不便,但是森林覆盖率达到80%,处在“三富之地”的核心区域,山清水秀,土壤富硒、富锌,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在当地村民的普遍认识中,自然条件孕育了逆水村人的聪慧禀赋以及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那些博士、硕士无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人生的根脉还扎在这里。逆水村与生俱来就有一层神秘色彩,自然法则似乎在这里被改写,因为山势的强行阻挡,造就了河水自东向西流的特殊地貌,该村也因此得名“逆水村”。群山的阻挡,未能让祖祖辈辈的村民低头,反倒在他们身上激发出“逆水行舟,力争上游”的倔劲。直到今天,不少人家的中堂上还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条幅,时刻勉励后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年过八旬的储浩川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带领村民改变集体命运的人,也是乡村教育的“恩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村支书的他就提出,面对“七山半水两分田”的贫瘠土地,唯一的出路是多栽树、栽好树,有了好生态,才有村民的铁饭碗。储浩川大胆拿出4000元的家底承包荒山种树,不久赶上了全国各地大办乡镇企业的好时光,成立了一家村办林业企业,定位林产品深加工,开办纸制品厂,产品畅销全国。不少村民还记得逆水村一度的繁华,当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大货车排队停在村里,等着纸品装车运出大山。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第一推动力”。因为贸易,逆水村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在接待四方来客、走南闯北跑市场的社会交往中,仅有初中学历的储浩川看到了这里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敏锐地意识到振兴乡村教育迫在眉睫,由此,他的事业重心开始由“植树”向“树人”逐步转变。逆水中心小学的原址是由祠堂改建而成。上世纪50年代,学校坐落在河对岸,师生出行困难。校舍破旧,也没有像样的操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决定将小学搬迁至村里的中心地带,储浩川带头响应,捐出30万元,解决了土地征迁费用。作为村办企业的当家人,他又果断拍板,村小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附加费全由企业埋单;此外,民办老师的全部工资,企业来承担,标准达到全县最高。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储浩川为村里的后辈立下了标杆。逆水中心小学原校长储昭益说,“从逆水出去的大学生,不仅仅是考取功名,更想着反哺桑梓,一些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帮学校修大门,建幼儿园。”他的学生储柏青是一名身在外地的企业家,从1996年开始,每年定点捐助5到10个村里的孩子。储昭益说,一人有困,众人帮,即使在过去的年代,逆水村也极少发生因贫辍学的事,因此确保了教育基数。“走出一名大学生,往大里讲,是为国家作贡献,对小家庭来说,等于踏上了脱贫之路,也减轻了政府压力。”他说。“从小到大,身边从没有孩子考上高中,家里不让读的情况,如果想考硕士博士,家长东拼西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一位逆水村走出的博士分析,这也是该村高学历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逆水初中女足队员在篮球场上训练民风学风师风1998年,逆水村中心小学搬入新址,储昭益担任首任校长。此后几年时间,村小持续扩招,每个年级都达到了6个班的规模。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念书,储浩川设立个人助学基金,村里的孩子,考取大学奖300元、中专奖200元、高中奖100元,这在当年是个不小的数目。“教育经费虽然有限,但再苦再难,对老师的奖励还是舍得的。”储昭益回忆,当时学校根据全县统考的成绩对老师进行奖励,奖金由学校和储浩川的企业共同分担。“1995年,自己工资每月才100元出头,一位数学老师拿到的奖金就高达1000元”。“这一切都是为师生树立榜样,让大家看见,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直到今天,储昭益提起那些视生为子、视教如命的同事仍感动不已。“据我所知,至少有3位老师,都是太热爱教学和学生,最终倒在了讲台上”。汪令贵老师来自沙畈村校,教授语文和数学,工作兢兢业业,长期患有肝炎,一直带病工作。储昭益带着校领导多次劝他去医院治疗,但这位老师舍不得离开课堂,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2002年,他病情恶化,实在坚持不住,住进了医院,可惜再也没有回到讲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据储昭益介绍,上世纪90年代,曾经连续两年,潜山全县统考,逆水小学的平均成绩拿下全县第一。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校的教学质量比城里很多小学都好。1988年出生的汪静姝博士来自逆水村,正在重庆理工大学任教。她回忆,小学时,有一个同学几天没来上课,座位一直空着。老师走了20公里的山路,前去家访。原来该生家里有人受伤,需要他在家照顾。老师没有责怪,连续一周时间,晚上步行前往学生家义务补课,帮他跟上进度。“中间隔着一座大山,来回要走很远的路,老师毫无怨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她感慨道。正是这些舍命燃烧自己的“乡村红烛”,擎起希望的火束,代代相传。逆水初中副校长汪节胜任教30多年,也曾多次受过村里的“重奖”。不过,更让他享受成就感的是,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遇到每一位村民,都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感受到亲切。很多脚上带泥的普通农夫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大学生,有的已经在中央部委工作,有的已经任职于国际机构,他们都曾是自己带过的学生。汪节胜说,村民遇到插秧、上梁、婚庆之类的大事,都会把老师请到场,奉为上宾,一起见证分享这个家庭的欢乐和荣耀。在村民眼中,老师的地位最高,往往在家族议事中也拥有至高的“话语权”,作为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汪节胜说,有时邻里之间的矛盾,老师去调解很管用。“他们朴素地认为,老师的话一定要听,因为孩子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个村民组,家家户户都是大学生。有的人家,一户好几个博士。”汪节胜说,在逆水村,村民不比吃穿比孩子学习的民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他们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学风。汪静姝记得,人生的第一个“对标”是自己的表叔操云甫,他也是村里最早走出的博士之一,如今已是中科院的软件专家。父亲一直拿表叔的例子教育她。现在汪静姝返乡时,又会现身说法,勉励自己的弟弟妹妹考上理想的大学,继续提升自己。她至今还感谢当年“老对手”储根柏的砥砺,第一次记住对方的名字是在逆水中心小学举办的数学竞赛上。“他是第一名,而我成绩不佳,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初中时,汪静姝和储根柏同校不同班,但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初三第一次月考,储根柏年级第一,汪静姝第二;第二次月考时,二人位置“互换”。二人长期交替占据前两名,一直暗暗较劲。高中时,他们又在一所学校,每次公示全校排名前20名,二人都在其中。2004年,他俩双双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同步读完了本硕博,同学十几年,最后也都选择投身科教事业。“在学习上,同学、亲戚之间不仅相互竞争,也相互勉励支持。”汪静姝通过线上沟通,指导自己的表妹和表姐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在她的带动下,一位非名校出身的亲戚,考取了中科院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这样“传帮带”的案例,在村里比比皆是。逆水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正在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让教师安心逆水村出来的博士、硕士几乎都在本村小学接受第一站的启蒙。2017年,凌节春调入逆水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时,眼前的校园已是今非昔比,教学楼不仅是全村最好的建筑,比起城区学校也毫不逊色。这里硬件设施完善,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并且人心稳定。学校本部目前有155名学生,23名教师,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分配来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而且一半来自外县。在逆水村这个高山村,青年教师如何能留得住,干得稳?2016年以来,潜山市结合境内山区、畈区交织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积分调动”的管理办法,给包括逆水村在内的偏远乡村的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向往城区生活是人之常情,与其把他们“强堵硬留”在农村,不如搭建公平公正的制度平台,实现有序流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也能通过流动,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全市学校师资配置更加合理。“过去想调到城郊去,大家习惯性想到‘找关系’,现在则是凭积分,你不要急,积分达到了,自然有机会。”凌节春分析,积分管理办法要求,山区学校必须干满5年才能申请调动,像逆水中心小学这样的山区学校,干一年就有1.2分,而普通学校只有1分,这也是对山区偏远学校教师工作的鼓励。“此外,教师的评优、获奖在积分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旨在鼓励他们立足岗位多出成绩,推动青年教师的进步。”凌节春说,“当然,教育部门还要对各校的调动指标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同一学校多人调出,影响教学质量。”“相比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目前更为现实的是环境留人。”潜山市教育局局长石敬忠也是乡村教师出身,深知坚守山区的不易。他曾听闻,一位毕业生刚刚到校,第二天一早就给校长打电话请辞。“可能是生活不适应,安居才能乐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我们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家的温暖”。这件事情让石敬忠内心酸涩,为此他要求教育部门狠抓教师周转房工程,一定要优先解决乡村老师的住宿条件,真正做到“一切资源向乡村倾斜”。目前在潜山,35平方米的周转房,卫生间,洗漱池……正在成为乡村教师宿舍的标配。逆水中心小学教师储咏松任教30多年,他从未想过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逆水村。依据安徽省现行的相关政策,在乡村连续任教30年,申报职称可以不再受到学校指标限制,他于2020年顺利评上了副高职称。此外,像他这样的老师享受到的乡村工作补贴,每月加起来能有千元。值得一提的是,一切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导向,促使潜山教育系统出现了教师“回流”乡村学校的现象。“据我所知,就有好几个老师主动从城区学校调到了乡村学校。”潜山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储成杰说。近3年来,潜山市新招和新调的450多名教师,90%以上分配到了农村学校。无论在哪里,流动的机制激发出他们的活力,乡村教育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新时代怎么教在逆水中心小学六年级教室里,师生人手一块iPad,90后语文教师殷文灿每节课教授新知识时,都会习惯性地用上智慧教学系统。通过智慧课堂,中心小学的优质课程还可以向村小“直播”。墙上的大屏,手中的小屏,师生目光来回转换。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逆水村已成为历史。“十三五”期间,潜山市把智慧学校建设纳入民生工程,2020年以来,优先覆盖贫困偏远地区及山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建设54所智慧学校,这让山区孩子抢先一步享受到教育技术的红利。“在传统教学以书本、纸笔为主的基础上,智慧教学更具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殷文灿和学生一道,逐渐度过了智慧教学的适应期。她发现,“课堂上27个孩子个个都有劲头,现在连字迹都变得工整了。”“老师不能再一味地灌输知识点,不能再局限于课本,要带着学生一起体会课文背后的深意,结合山村孩子生活环境的实际,多介绍当地的文化知识。”殷文灿坦言,智慧教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与日俱增,“现在连村小的老师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相互学习的氛围已然形成。”新的时代,教研活动必须走出去,不能关在山里闭门造车。逆水初中校长李向东介绍,外出开展教研活动,出行、住宿等方面费用较大,学校尽力给予保障,所有活动经费都向教研倾斜,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市教育局也都针对小规模和乡村学校下拨专项经费,2020年就给了我校17万元”。不过,对于逆水初中这样只有16名老师的“小学校”来说,有的学科只有一两名教师,教研缺少氛围和规模。为此,该校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线上培训平台和智慧教学的资源库,组织老师线上学习,同时采用“片区教研”的形式,与周边学校联动,各校轮值主持,“抱团”开展活动。“先将老师分批次送出去听课,具备一定基础后,再将城区学校的名师挨个请到学校指导,面对面交流。”李向东说。“刚来一年的英语老师在全市英语优质课大赛上获二等奖;一位老师被推荐到安庆市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2019年在全市考评中,近40所初中,逆水初级中学排在第11位……”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李向东心里明白,乡村教师付出了成倍的努力。苦一点,累一点,没有关系,不过每逢开学得知生源流失时,所有坚守逆水村的教育人心头都会掠过一丝失落。这份失落,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教研中,“规模”的掣肘也一直是乡村教育的“隐痛”。发展教育,不能没有适度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乡村中学的“萎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山区表现尤甚。只剩下80多个学生的逆水初中,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李向东做过粗略统计,学校所辐射的3个行政村范围内,大概有三四百户,父母在外打工,大部分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读书。“留下来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的比较多,我校就有30多个学生,过去曾是贫困户”。依据安徽省的统一政策,省级示范高中“指标到校”,逆水初中每年分到固定的指标让在乡村学校排名靠前的学生拥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重点高中。让李向东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经常听到重点高中的老师反馈,“虽然进来的分数有差距,但是山里的孩子后劲足!”事实上,对于乡村教育人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学生最后是从哪里考出去的。教育就是一场接力赛,所有老师都是参与者、贡献者。“不管学生是在哪里就读的,即使是在城里上的初中,只要能从这片土地走出,我们都感到自豪。”李向东所迫切希望的是,“相关部门能否搭建一个常态化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博士、硕士常回来看看,把成功的经验和人生感悟分享给家乡的孩子。”逆水中心小学的教室宿舍品格教育,同一起点如果非要问,逆水初中有什么教学成果在全市是数一数二的?那可能要属校园女足了,它的战绩算得上逆水村的又一个“神话”。还是从人口基数的角度看,只有80多人的学校,女生大概占到一半,其中一半被选到20多人的足球队,挑选空间非常之小。但是这样一支在篮球场上训练出来的乡村校园女足,2018年获得安庆市中小女子足球联赛季军;代表安庆市参加安徽省校园足球联赛,获得第7名的好成绩;2019年又捧得安庆市中小女子足球联赛冠军。“要知道,我们的对手可都是规模两三千人的大学校,开展足球运动多年。”该校唯一的体育老师兼足球教练方金润一个劲儿地重复:“只能说,我们的孩子能吃苦、不服输,人家的女孩子舍不得踢足球,我们的家长特别支持。”“足球不仅是体育,更是一项品格教育。”这也是方金润的深刻体会,他见证了这群女孩子的蜕变与成长。2016年,他首次带队参加安庆市的比赛,面对紧张的比赛气氛,女足队员们有些“怯场”。她们呼吸急促,动作僵硬、变形,结果三战二负一平,排名垫底。孩子们哭成“泪人”,围着方金润表态:回去一定好好练!方金润向外校的老教练拜师求教,一边制定训练计划,一边在网上找来视频,看比赛,学技术。学校起初没有训练装备,他就地取材,想出了很多土办法:从食堂找来生火用的木棍,绑成绳梯,训练队员的灵敏性和反应力,把体操垫铺在水泥地上练身体对抗,对着垃圾桶练习射门精度。重返赛场的铿锵玫瑰令人“生畏”。有对手感慨,“她们身上像装了铁一样,撞都撞不动。”方金润清晰地记得,一次比赛中,一名主力队员受伤,鼻子里都是血,躺在担架上,还不忘拉住他说,“不要换人,我还能上!”“足球运动让孩子更得懂规矩,更团结,他们明显懂事了、长大了。”方金润介绍,每年暑假,有一半时间集中到校训练,早上5点半起床跑步,学生从不叫苦叫累。学校还专门安排老师,为他们义务补课,确保学习成绩不掉队。5年来,女足队员或是考上了省示范高中,或是考上了县里的定向师范生。尽管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校园女足队员身上依然能够看到逆水村人不变的精神传承,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一个人的成功都绕不过品格的支撑。安徽省野寨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徐富贵感慨:“在品格教育上,城乡学校都站在同一起点,品格教育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手段,对农村学校来说,尤其重要!”他所在的学校是潜山市最好的省级示范高中,同样位于大山脚下,绝大部分逆水村的学子,都在这里完成最后一站学业,从而踏上人生的跳板,一跃飞出大山。在他看来,当下优质教育资源都在向大中城市集中,单纯从知识获取来看,农村孩子并不占优势。“但对于山区孩子而言,养成品格教育的‘素材’和有利条件可能会更多”。比如,在逆水村,孩子从小上山下水,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帮着家长做家务、做农活儿,养成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有些东西不能和大城市比,但是有一点,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做好,就是把孩子的品格培养好,除了尽力做好知识传授,要狠抓品德教育,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他说。“品格教育是‘做’出来的,把说教转变成体验。”徐富贵介绍,野寨中学持续7年探索品格教育,潜山市教育局已将该校的成功经验在全市中小学推广,通过“德育微行动”“品格青年评选”等活动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我们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教育不是为了逼着学生考高分,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这些年来,众多案例证实,集中精力抓品格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生成绩,反而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在石敬忠看来,潜山教育在新时期“独辟蹊径”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本真的再次回归。当年逆水村的孩子,正是沿着这条“品格之路”走到了成功的彼岸。结 语到这里,我们的追寻暂时告一段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是大部分逆水村学子完整的教育路线图。沿着这条线路,我们向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博士村的奥秘究竟何在?”略有遗憾的是,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可以表明,是某种特殊、甚至神奇的单一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逆水村的教育现象其实并没有神话,也没有什么可供快速复制、推广的秘诀,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缩影和样本,它是众多教育人和一届届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成果显现。当然,我们无法割裂历史,回望身后的这片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文化厚土,孕育出进取向上的文风家风,营造着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泽被后世。在这里,山水生态与传统文明完美融合,让耕读中国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储成杰对此文亦有贡献)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甫田

鸡英语,要不要找线下机构?

成都菲妈 成都养娃那些事2020-04-029 22:00:00■【关注】成都养娃那些事各平台号,收获鸡娃攻略,助您孩子早日成为牛娃!■ 本文2873个文字,阅读全文约5分钟上一篇写的是数学,大家考虑的是何时找线下机构的问题,毕竟通过自鸡把娃带入小奥、超前赛道,甚至是竞赛赛道,还是很难的。有家长让我扒扒成都竞赛培养那些事儿,主要是家里养的是个普娃,感觉竞赛和自家娃隔着十万八千里,所以没啥动力去扒,这样吧,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如果想看竞赛培养的比较多,我就把这个主题也定下来。说回英语,鸡娃圈的大部分家长普遍认为自鸡的效率更高。当然,站在鸡娃圈非资深会员我(大家知道我入鸡娃坑的时间并不长)的角度来说,确实看到不少鸡娃爸妈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娃带上了原版之路。之所以是看到,因为我自己实操的结果也算不上优秀,没脸拿出来分享。但是,英语确实是唯一可以在小学阶段,达到中高考水平的科目,我的理解是小学六年级,进入初中以前完成这个目标也是很不错的了。要不要找线下机构,是你的目标方向、实现手段和执行效果综合考量的结果。目标方向我们到底为啥鸡英语,这个决定了目标走向。第一类:目标是在国内应试体系里,尽快完成应试英语技能提升。第二类:孩子有可能要走上体制外的培养线路,要出国继续学业。第三类:孩子非常喜欢英语,沉浸于语言的世界,想要作为一项终身技能,深入发展。我想咱们号的家长绝大多数是第一类,然后有部分第二类,最后一类是最少的,比如身边有同传或者外交官榜样这类的。第一类这种,如果英语被踢出高考,大概率会减少对英语投入,比如我。但是这种可能性基本没有,不但高考要考,考研考博要考,就连有些评职称都要考,如果是这个观点的家长,英语的应试能力是我们追求的一个重要指标。要知道,原版娃不一定是高分应试娃,能读原版哈利波特,不一定是考霸的例子还是蛮多的,因为考试这回事,有它自己的规律和逻辑,话说,就算找个外国人来考英语,也不一定高分是一个道理。第二类,以后打算送孩子出国的。以前出国留学也是个好方向,但是基于现在的国际形势,一言难尽,到底未来的留学形势如何,未来中国留学生毕业能否留在就学地就业,现在也是前途不明朗。如果坚持体制外培养路线的,宜从长计议,如果暂时出不去,那为出国所做的语言类大笔投入是否要改变(话说考雅思托福还是很费钱的),比如节约下来买套房,投资回报率会不会还高一些,成都东部新区又获批设立,真香。第三类,如果真是喜欢,而且希望以此为职业的,那么继续根据自己的节奏走就好了。实现手段1、准备听力资料,阅读资料,备考资料,家长全主导教学和学习(自鸡为主):2、线上机构,家长半主导(借助线上课程),家长课后辅导和执行周边:3、线下机构,家长协助(配合机构做后续),机构指定计划,主要执行,家长辅助。4、综合各种手段,分阶段来采取不同的方法。现在基于大家对于习得和学得的认识,不少爸妈都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规划中了,同时现在的英语学习资料获取难度越来越小,从听力资料(磨耳朵、考级听力),阅读资料(绘本、桥梁书、章节书)到AI学习,我们看到不少原版牛娃,甚至KP的高分过关牛娃都是由父母主导启蒙和考级的,我们原备考群有个爸爸,都准备到FCE了才开始找线下机构,之前都是自己辅导和网上外教口语一对一。(这种是真正的战斗鸡,我还差得远)自鸡没有什么不好,尤其在启蒙阶段,这个优势是任何机构都替代不了的,2-4岁之前,家长的强势输入,孩子就算暂时没有输出,在语感这一块也是非常有优势的。补充一句:启蒙阶段的磨耳朵时间要够,至少保证每天1.5小时。这些都是我的辛酸泪,这些都是后期孩子无痛学英语的基础。启蒙阶段三大法宝:歌曲、动画片、绘本,我是一样没坚持。以至于大童5岁多再来补救,也是得逼着听才坐得下来。4-6岁积累听力词汇,进入自然拼读,过渡到自主阅读。6岁以上分级阅读、桥梁书、章节书慢慢开始上了。我接触的成都鸡娃妈妈都是RAZ+牛津树+各自补充资料。我目前也是RAZ+牛津树+补充的兰登、攀登这些。再往后就是要检测英语水平了,因为校内的英语体系已经完全没办法评估孩子的英语水平,又不能蒙头学到小学毕业,所以准备剑少和剑五(KET、PET)是一种办法。老实说,不动笔还好,一动笔就晓得自鸡全流程对于部分家长来说,还是有难度的。现在就让背着写写单词都很困难,不要说以后的英文写作。会听,会读和会写、会做题还是有距离的。我应该是属于第四种,什么手段都尝试了一下。自鸡启蒙部分:现在做输入部分的工作,我还是可以完成的,但输出的话,我口语,配合娃练习口语这些还是不得行,我们那个时候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大学里才见过外教上课,如果说为了冲刺英语四级,硬背的功力还有一点,但要开口讲确实恼火。线上机构:主要是外教一对一啥的,当时5岁去做的线上试听,试听的时候,孩子一直拉着我不准走,各种听不懂。现在想来是听力词汇积累的不够,这样做一对一外教是没有意义的,再鸡个一两年,还是要考虑外教口语,性价比比线下强。线下机构:目前为了弥补我输出的问题,我报了线下机构的课程,我找的是灵活性更强的工作室(线下机构分大机构和小工作室,其他不说,工作室的进度比大机构快多了),主要是解决自然拼读和孩子张口说的问题,同时因为可以上我喜欢的教材wonders,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离家近。我依旧计划了小学阶段要让娃考KP(战线会拉长一点),但是会以短期培训课程为主,应试嘛,考前冲刺就可以了。对了,之前我建的本地KP备考群预计会升级重开。(北上广的家长建议暂时不要加入了哈,让我鸭梨山大,我们本地实操为主,西南片区的还可以)。效果评估以兴趣导向来评估。以考试能力水平来评估。以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来评估。英语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评估得了效果的,根据自己想要的结果来调整手段,前提是方向不变。是否要借助机构,因人而异,但做出任何选择的前提,请保证家长对于英语的学习规划并不是一无所知。报机构不是因为别人说,不是因为他家孩子也学了。英语的习得期到底是由机构完成启蒙,还是“家庭作坊”启蒙,取决于自己父母的执行力和机构的执行效果。有高中毕业水平的家长自鸡完成孩子到章节书的,用的就是动画片、AI课程,听力材料,精读、泛读阅读材料。也有机构学一年,一周两节,每次1.5小时,中教外教轮番来,孩子蹦跶多欢乐,最后26个字母都没学完的,又不张口又不说。你能做多少,在孩子英语学习这条路上。早期的磨耳朵和亲子阅读能够保证时间和效果,自然拼读讲起来也问题也不大,那完全可以自己启蒙,如果还能够引导孩子从绘本到桥梁书再到章节书过渡那就太棒了。如果又没有时间磨耳朵,又没有时间亲子阅读,自然拼读是啥也没概念,那还是找个机构吧,直接线上一对一外教是不行的,至少要积累1000个听力词汇。线下机构除非你孩子是被你鸡到厌恶英语,不肯再学英语,需要重头恢复兴趣的,不要选择一个学期下来100个单词都学不到的说唱班,一节课就三四个单词那种。消费降级的经济形势之下,钱花在这种机构里怪浪费的。所以到底英语要不要找线下机构,这都取决于你的实际情况,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线下机构也未尝不可。作者丨成都菲妈■【关注】成都养娃那些事各平台号,收获鸡娃攻略,助您孩子早日成为牛娃!■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孩子的旅程,渐行渐远让我们结伴陪你走一程

掌握6种外语、考取史学博士,金沙学霸志愿者摘得全国十佳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唐芷琪会6门外语,考川大博士,还在疫情期间捐献血小板、参与新冠疫苗试验,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志愿者怎么这么牛?11月19日,第十一届“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推介活动在安徽合肥举行。好消息传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志愿者曾燕伶以总评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十佳志愿者之星”称号,成为今年西南地区唯一一位摘得此项荣誉的志愿者。据悉,“牵手历史——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评选活动,堪称一年一度的“全国志愿者群英会”。金沙遗址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藏龙卧虎,2018年,擅长拍照的志愿者“张哥”张艳也曾斩获大奖。学霸原来爱考古谈到对曾燕伶的印象,所有金沙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两个字——“博学”。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曾燕伶主修天文物理方向。仰望星空,她并不满足于探寻自由而宁静的宇宙。一个华丽的转身,她选择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寻求心灵的栖息和依偎。硕士毕业后,她“轻松”考上四川大学亚述学博士研究生,研究距今6000多年前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老文明。不仅如此,她还是个难得的语言天才。如果说精通英语、德语、阿拉伯语还不足为奇,那识读包括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在内的楔形文字,则让曾燕伶得以追寻一批批曾在两河流域留下辉煌记录的文明足迹,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对话。要知道,全国可以识读楔形文字的所有学者,不足百人。研究之余,她还因为个人兴趣,钻研起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梵语。这已是曾燕伶掌握的第6门语言!感兴趣就去行动,这几乎成了学霸曾燕伶的人生信条。从小怀揣“考古学家梦”的她,走遍了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2013年底,在泰国国家博物馆,一位正在做志愿讲解的法国老太太点亮了曾燕伶做志愿者的心愿。她盼望进入博物馆,“去了解形形色色的观众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机缘巧合,2014年初金沙遗址博物馆第一次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经过严格的面试、考古历史知识培训、讲解培训、礼仪培训等,曾燕伶又一次发挥学霸的技能点,成为金沙的正式志愿者。六年讲解上千小时在博物馆外,曾燕伶研究的是欧亚大陆西端两河流域四千年前的苏美尔文明;走进博物馆,她讲解的是大陆东方三千年前的古蜀文明。从2014年至今,作为志愿者团队讲解组组长,曾燕伶已在金沙开展志愿服务6年,服务时长1375个小时,为现场上万名观众和十多万网络观众讲解古蜀文明和金沙临展。特别是金沙每年的世界文明主题特展,都能看到曾燕伶发挥专业特长,参与校对、翻译甚至录制语音讲解的身影,市民得以畅通无阻地领略古罗马、古埃及、庞贝、玛雅等世界文明之光。当曾燕伶谈起6年的志愿服务时,她坦言,“收获永远比付出更多,游客总是能帮我打开新的思路,而他们带给我的感动更是无穷无尽的”。有游客了解到她是历史学博士,在听取讲解的时候会提出颇有见地的看法,在参观结束后还会继续与她深入讨论。一次讲解甚至持续数小时。“观众的一些问题乍一听很奇怪,但是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反而给我很多启迪”。有感于她的认真讲解,一位环卫工人从背包里取出一包自家种的花生致谢,令她感动至今。参与新冠疫苗试验随着服务年限的增加,乐于助人的精神已经融入曾燕伶的血脉。路遇拿着手机地图找路的游客,她都会主动上前帮忙。疫情期间,收到成都市血液中心发来的短信号召大家献血应急。她立即与成都市血液中心预约,前去捐献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可为四位患者救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曾燕伶报名成为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志愿者的申请获得了批准。她立即前往医院,注射了正在研发中的新冠疫苗,并配合科研人员进行后续的观察工作。当她拿到落款时间为“2020年5月18日”的新冠疫苗临床研究志愿者证书时,她说这是一名博物馆志愿者收到的最好的节日礼物。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已发展为包括翻译组、服务组、讲解组、视觉组和外宣组五个组别的完备规模,每年志愿者培训大会上,曾燕伶都会把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讲给新一批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