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37年前的今天,是中国拥有首批十八位博士的第一天格斗术

37年前的今天,是中国拥有首批十八位博士的第一天

1983年5月27日,中国首批共十八位博士:单墫、李尚志、苏淳、谢惠民、洪家兴、李绍宽、王建磐、于秀源、童裕孙、张荫南、冯玉琳、白志东、赵林城、马中骐、黄朝商、范洪义、徐功巧、徐文耀参与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以血肉之躯推进学术发展,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是我们今日所不能想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跟小曼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个艰难时期中,坚守学术之路,在各学科领域中开辟星河,为人类知识宝库添砖加瓦的学术先驱们吧!马中骐博士中科院首届研究生,从研究生院获001号博士学位证书。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四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马中骐博士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重点在群论方法及其物理应用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已发表研究论文190余篇。谢惠民教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1982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授予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苏州大学数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控制论、非线性振动、动力系统的语法复杂性、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白志东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概率统计中极限理论方面的研究,解决了数学、物理学界众多公认的理论问题,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约130篇被SCI检索,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190,引用百次以上的文章3篇。李尚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代数学领域、特别是群论方向的科学研究。在典型群的子群结构的研究中取得了受到国际同行瞩目的系统的成果,在国内外第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范洪义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协联成员,共发表SCI研究论文824余篇 ,六次获得全国发表SCI论文个人排名第一,三次获得多篇SCI论文数被引用全国第一。赵林城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4年被选为国际统计学会(ISI)成员。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60篇,出版专著两本,培养博士10人,硕士18人。洪家兴教授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几何中的应用研究,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非线性数学模型与方法”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获第十四届“华罗庚数学奖”。李绍宽教授东华大学教授,从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八十余篇论文。张荫南教授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在Winner空间变分演算、无限维的Levy-Laplace算子、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方面做出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e-1earning课件的应用研究开发工作。童裕孙博士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教研室系主任等教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算子谱论与算子代数,蹭参加“不定度规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研究,历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冯玉琳博士现任中科院软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学术著作5部。黄朝商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场论领域的研究,已在国内外本学科一流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其中单篇引用超过50次以上的有8篇。王建磐教授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磐教授是代数群表示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领军人物,他在Weyl模张量积的Weyl模滤过的存在性、 generic上同调的函子解释、平移与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国际同行所瞩目。徐功巧博士1982年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1984-1986年在美国芝加哥的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学系进行博士后训练,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徐文耀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中、美、英、法、日、瑞等国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要从事地磁、地震预报、震源物理研究。研究成果有:首次发现“行星际磁场反向扇形效应”,首次计算出包括极区在内的全球L(地磁太阴日变化)电流体系等。于秀源博士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和密码学的研究,1994年以来,也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已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 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于秀源博士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和密码学人才,其中有享誉国内外的密码学专家王小云等。苏淳教授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统计与金融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概率论极限理论与数理统计大样本理论,已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单墫教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他长期从事数论及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表各种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为奖掖后学,他捐献出个人积蓄,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设立了“善学奖”奖学金。当初被授予博士学位的首批学子都已从年过花甲,细数其履历,除了坚持自己的研究外,他们多已是桃李满园的教授。正是因为如这些首批博士们一般的热血学子的坚持,才有现下高等教育体系。如今,我国在册博士已逾80万,年增博士毕业生逾5万,高学历人才遍布全球,不论国内、国外,博士所蕴含的意义,在这些先驱者身上,在每一位博士的身上,不只是学历、名望,这背后是一个探求知识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先导,是文化与理想的不灭薪火,这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博士!【最新博士申请资讯锁定 曼汉教育曼博士 MINHAND_EDU】

鬼虐杀

零距离记录一个博士的一天,才没有翟天临那么轻松!

春节期间哪个明星最火?那必须是“不知知网”的翟天临博士。一句“知网是什么”,激起了千层浪,翟博士被架到热搜上烤得体无完肤,学霸人设轰然倒塌。这还不止,翟天临还具备葫芦娃属性,一个藤上七个瓜,连带牵出了北电60后院长娶90后学生、院长用国家资产为娇妻拍电影等一连串的瓜。翟博士的骄傲现在翟天临终于出来道歉了,北大也给出了处理结果,确认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翟天临事件引起公愤的点,在于别人辛辛苦苦做学术、搞科研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翟及其背后的人通过暗箱操作便手到擒来。这不仅损害了学术圈的科研初心,破坏了学术规范,更损害了教育公平。翟天临一边演着戏,一边立着学霸人设,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而真正的博士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就带大家零距离观察一个博士的一天,看看是否像翟博士那样轻松。笔者观察的对象是自己的老公,所以能够近距离观察,姑且叫他L博士吧。L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据说当年延期毕业了三个月,压力大到整个人都不好了,不到三十岁头发都白了好多。目前在武汉一所高校任教,现在学校还没有开学,但是L博士早已开始工作,只不过为了照顾最近身体微恙的笔者,L博士只能在家办公。所以笔者的记录严格来讲,是他假期的一天,是一个博士“非典型”的一天。叫醒L博士的是科研的压力啊早上8:00,不用闹钟叫醒,生物钟已经要求L博士起床,洗漱之后开始做早餐。两个人的早餐并不复杂,L博士煮了从江西老家带来的年糕,可以看出思乡的柔情并没有出这个工科男身上消失,博士本是普通人呀!博士特色菜——大杂烩,方便省事8:30,开始吃早餐。L博士凌乱的头发似乎表达着他的不羁,或者是不修边幅,好像个别博士真的会给人邋里邋遢的印象。面前的一盘菜,嗯……叫不出名字,混合了腊肉、鸡蛋、豆腐泡、蒜苗。L博士做菜的特点就是啥都可以放在一起炒,据说是在国外读博士期间需要自己做饭,冰箱有啥就做啥,经常就是大杂烩,吃啥也不在意。开始搬砖,一天又一天8:45 L博士开始工作。他说今年计划申请一个博士后项目,所以要做准备。现在准备申请一项专利,正在设计画图中,于是开始埋头工作。房间里只能听到电脑鼠标的“咔嗒”声和L博士偶尔的叹气声。逗猫是唯一的休闲11:30 已经工作近3个小时了,L博士都没从座位上离开过。笔者劝他休息一下,他的注意力这才离开电脑,低头摸了一下在他旁边睡觉的猫咪。继续工作12:30 吃完午饭,L博士又坐到了电脑前。中午午休对他而言是奢侈的,“抓紧时间,能多做点就多做点儿”是他的口头禅。他这一坐,起码又是4个小时。累了就在电脑前趴会儿16:20 L博士说他有些头痛,笔者再次劝他休息。他只是在电脑前趴了几分钟,就起来了。他的头发看着还挺多的吧,其实因为压力太大,经常性头痛,出现了斑秃等问题,这个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18:30 吃完晚饭,L博士决定去楼下转一圈,坐了一天,身体实在很疲惫。晚上继续奋战的L博士19:10 L博士又回到了电脑前。最后一张照片是笔者21:30的时候躺在床上拍的,他还在工作,不知道今晚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大家对L博士的一天,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何谓仁义

“考进来容易,毕业难”的博士,到底难在哪里?

当下博士这一高学历人才的队伍正在逐渐扩大,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驱使越来越多的单位对博士进行扩招,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找到自己认为更好的工作,硕士们都开始向着博士目标出发。这一现象是好的,说明我们社会的整体文化素养在提高,但读博背后的辛酸也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考进来容易,毕业难的博士们也不再如以前那样光鲜亮丽。博士真的考进来这么容易吗?考博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也并不是说想读博就可以读。塔主的朋友是去年考入中科院的博士,据了解,她在前一年的12月份与导师取得联系,然后开始对考博进行准备。中科院系统除了40个所是申请-审核制,其他都需要博士入学考试,两门专业课,一门英语。英语是比较难的,据说难于考研英语。她花了3个月的时间复习英语,2个星期复习专业课,期间还要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可谓难上加难。当年他们所共招博士19人,报名考试的60人,竞争还是比较激烈。所幸最终还是成功考上了。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博士选拔是通过申请-审核制度、硕博连读制度进行的。一般一个导师只有一个博士招生名额,如果有硕博连读的学生,那么再想考进入就很难了。导师都倾向于硕博连读的学生,一方面自己的学生几斤几两有数,另一方面学生的科研内容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不必再花时间入门。所以如果打算考博,就需要提前跟导师联系好,看是否有招考名额。很多人都想知道,博士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大部分的博士一天的日常即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看似简单的几个事情,实则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心血。不同年级的博士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博士一年级来说,看文献、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天数十个小时盯在电脑前,遇到导师要求汇报工作,还需要认真准备PPT,思考怎么样讲才能让导师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打算做什么。而对于二三年级的博士,更多的是在进行实验。有的实验在野外,每天需要跋山涉水,走1个多小时山路才到样地。可能还需要爬塔,塔主当年做实验爬塔30米高,背着沉重的仪器,垂直90度的塔爬上去采数据。高年级的博士基本就是写论文,回复审稿意见,写毕业论文,在室内度过。所以对于博士而言,可能一两年的时间是做实验,省下两三年的时间是写论文。博士期间最难的是什么?其实,最艰难的不是做实验,而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导师不断的催促与监督,是论文写作时是卡壳,是审稿人提出的各种各样令人头疼的问题。这才是读博士最难的地方。每一个毕业的博士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里几乎都会回忆博士期间的辛酸,无数次为了实验进展而一筹莫展,为了修改论文而彻夜难眠。这是博士期间最痛苦的事情,也是很多人压力的最初来源。谁都想一切顺顺利利,但命运哪有这么简单?博士也哪有这么容易,要不然怎么叫博士呢?这些是博士最难的地方,也是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一旦实验突破瓶颈,论文修改完成,那么科研成果就拿到了。以后的科研道路可能会越走越明朗。在导师的一遍又一遍催促下,审稿人一遍又一遍的提问下,仍能坚持下来,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面对,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博士怎么样才能顺利毕业?其实可以顺利博士毕业的大有人在,但是被卡在这里的也大有人在。近几年国家对博士的学制要求有所提高,一般考博的需要4年而硕博连读至少6年。这也与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等科研成果有关。一般博士毕业需要2~3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而这需要2~3年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博士都是延期半年~1年半才申请毕业。很多博士是否毕业取决于导师的要求。有的导师要求高,必须3篇2区的SCI才可以毕业,所以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会一直延期。有的导师没这么多硬性规定,只要学生发表论文达到学校的要求,就可以毕业。当然,这两类毕业出来的博士水平可能就不一样了,未来以后的科研道路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读博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并没有难易区分,都挺难的。就看能不能坚持下来了。当然,博士还需要科研天赋,会让自己轻松一点。不过塔主想说,如果读博士就要考虑清楚,确定读了就要全力以赴,毕竟人生能奋斗的只有这么几年,既然选择了就风雨兼程把!

目标战

赴韩学生12天拿到博士学历,国内博士:我辛苦付出的几年算什么?

近日,中国留学生为拿博士学历赴韩国读“速成博士班”被曝出后引发热议,该学校安排这些中国留学生在短短12天内,完成正常来说要4个月才能学完的课程。而读“速成博士班”的学生们需要向学校交大约17万元的学费以及1万8千元的中介费,合起来不到20万元就能快速拿到博士学历。博士学历如此之廉价,获取条件如此之容易,网友们吐槽声一片。大家愤怒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在我们身边有无数日日夜夜做实验,辛辛苦苦写报告的在读博士生,他们寒窗苦读还承受着毕不了业的压力,而这些“速成博士”只用付出如此低的成本就能拿到留学海归且全日制博士学历,这确实不公平。但是,毕竟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校还是少数,它们以韩国地方性学校为主,因常年生源不足出此下策以获得利润。像首尔大学等韩国知名院校还是非常严格,它们要求博士生读的书、做得研究并不比国内少,并且一样非常难毕业。如果只因为这一颗老鼠屎敌视所有韩国的大学就以偏概全了,也会伤了所有在韩国脚踏实地做研究,将来想回国报效祖国的学子的心。因此,在愤怒之时,我们不妨冷静下来理性思考,“速成博士”真的有含金量吗?据了解,报“速成博士班”的大多人都是国内已经在职的高校老师,他们大多数拿着研究生的文凭,但因为学历限制而无法继续晋升,“速成博士班”对他们来说是省时省力的绝好办法。但速成博士并不吃香,原因如下——首先,我国正在严控教育行业的“五唯”现象,唯学历便是其中之一。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唯学历情况,我国各高校也必将配合严查,即使拿了博士证书回国,到最后极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其次,晋升看的不仅是学历,更看重的其实是能力和人品。博士学历并不是随便考考就能取得,而是需要几年的潜心研究,耐心磨合 ,才能真正精通于某一领域。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教学中,能力永远是假装不了的,是否有真才实学一眼就能被识破。并且买学历更是不诚实的表现,是人品问题。拿着虚假的学历晋升,必然导致自己无法胜任,而下属心存不服的尴尬情况。最后,虚假学历必然会被真才实学代替。我国每年都会有无数潜心研究后拥有硕果累累的博士毕业,他们在岗位上大大放异彩、成果丰厚,必将代替半天憋不出一个成果的“闷葫芦”。想要晋升、想要高学历的道路有且只有一条,那便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实战,“速成博士”虽一时轻松,但定会后患无穷。在呼吁严控“五唯”现象的同时,更应当把呼吁付之于实践,严格审查学历获得的渠道,让“速成博士”学历彻底成为一张昂贵的废纸,还真正为科研、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学者一个公平、清新的环境!此文章由AEIC学术交流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联系小编。

乃逸而走

这是后浪,更是天才中的天才!中国“95后”博士生一天两登Nature

每经编辑:彭水萍当地时间5月6日上线的Nature杂志,因一位“天才少年”而格外受关注。伦敦时间5月6日,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与其博导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连发两篇Nature文章,介绍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第一篇Nature论文中,曹原等人致力于通过对扭转角的控制,将魔角特性推广到其他二维研究体系,以调谐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相似的物理行为。研究结果将为探索多平带双扭超晶格中扭角和电场控制的相关物质相提供理论依据。曹原为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并与导师共同为文章通讯作者。通讯作者通常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曹原成为通讯作者,表明他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在另一篇Nature论文中,曹原与其他两位作者并列文章第一作者。在这项研究中,曹原等人致力于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们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装的MATBG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on-tip)获得处于量子霍尔态的朗道能级的断层图像,并绘制了局部θ变化图。这项研究为相关物理现象的实现和应用提供了指导。虽然此次连发两篇Nature引发广泛关注,但对曹原来说并非难事。曹原曾因发现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而被誉为“石墨烯的驾驭者”。他还登上了2018年Nature年度人物榜,并被一些报道称为“中国潜在的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18年3月6日,Nature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论文。文章刊登后立即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因发现一种能将电子损失降到0的传输材质,即“超导体”,而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超导体有助于大幅降低电力传输过程中的巨大能源损耗。但令人遗憾的是,要想实现这种传输条件,环境必须在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之下。此后,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希望研制出能在常温条件下实现“超导体”性能的材料,但均以失败告终。曹原的贡献在于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发现了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魔角)时,就会产生以0电阻传输电子的神奇超导效应。图片来源:Nature这也让曹原在2018年登上了Nature年度十大科学家之首,这是该杂志创刊149年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入榜者。曹原也成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曹原是很多人眼中的天才。1996年,曹原出生在成都。11岁时,因天赋秉异,他被选拔进入深圳耀华实验小学超常班。该校主管超常教育的副校长为朱源,后者曾任教中科大少年班20余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曹原就完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所有课程学习。14岁时,曹原以669分的高考成绩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中科大少年班创立于1978年,是一种独特的天才培养机制。40多年来,少年班共有1875名学生毕业,其中不乏多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参考消息、科学网)每日经济新闻

常权

在职硕士可以考博士吗?如何报考博士生?需要注意哪些内容?

目前在职硕士是对本科教育的很好的补充,很多名校也都提供了各种在职硕士课程。因此,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的研究生学历,大都是在工作之后继续学习而获得的。但毕竟是学习是无止境的,所以很多人已经取得研究生学历的,都还打算继续提升自己。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职硕士可以考博士吗?怎么考呢?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首先大家需要明白的一个问题是,在职获得的硕士学位,是不是可以继续提升为博士呢?一般说来,传统意义上的在职硕士毕业之后是不可以拿到双证书的,学位证书可以到手,但是学历证书是没有的。在职硕士报考博士的时候可以提前查看意向学校的招生要求,一般说来,在职硕士只要满足攻读博士的专业和其他有关条件,就可以进行报考。在了解是否可以报考之后,考生们就需要了解如何报考的问题了。在职硕士报考博士的过程中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由于博士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展工作的,因为导师的名额都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在职硕士最好能够提前联系好意向导师,与导师提前做好沟通工作,这样能够提高报考的成功率。上面两个问题都介绍完之后,考生们还需要对报考博士时的注意事项进一步了解,在职硕士报考博士同样也要经过招生入学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够被录取,正式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对于入学考试大家不要轻易地放松自己,不要以为已经联系过导师就以为大功告成。实际上,每个学校对于博士的录取率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想要顺利录取十分不容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能够接受博士教育,不仅对于提升学识水平非常有帮助,而且也有助于享受国家各种人才优惠政策,对于大家的长远发展非常有益。

米夏尔

不是后浪是巨浪!95后博士生一天两登《Nature》

伦敦时间5月6日,中科大10级少年班校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曹原分别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最新一期《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  而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网站连发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论文。曹原也因此成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能在《自然》上发论文到底有多厉害《自然》(Nature)与《科学》(Science)《细胞》(Cell)并称“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能够在三大期刊上发文是无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不过单是《自然》高达90%的毙稿率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从全球范围来看有能力在三大期刊发表文章的要么是世界顶级实验室要么是世界顶级团队要么两者兼具这些顶级队伍的专家教授一边争分夺秒地做实验一边密切盯着竞争对手的动向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看三大期刊发表了相关领域的哪些论文如果没有新的,就可以松口气如果别人发表出来相关成果自己的研究差不多就前功尽弃了一次性发表两篇堪称“神之操作”当地时间5月6日曹原在最新一期《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在第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对扭转角的控制将魔角特性推广到其他二维研究体系以调谐和控制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实现相似的物理行为他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魔角石墨烯体系:基于小角度扭曲的双层-双层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论文中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们以六方氮化硼(hBN)封装的MATBG为研究对象使用纳米级针尖扫描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on-tip)获得处于量子霍尔态的朗道能级的断层图像并绘制了局部θ变化图该设备的相对精度达到0.002度空间分辨率为几个莫尔周期更厉害的是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网站连发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论文并专门配发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Eugene J. Mele对这一重大突破的评述曹原也因此成为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英雄出少年开挂的人生远不止这些曹原出生于1996年今年才24岁他从小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初一只读了一个月初二读了三个多月初三还没待够半年就参加了中考他对化学和物理非常感兴趣高中学业十分繁忙他放学回家就晚上10点了但依旧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捣鼓各种化学试剂2010年14岁的曹原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院并入选 “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天才代出的中科大少年班竞争激烈曹原在其中却如鱼得水有同校的知乎网友回忆经常在各大教授的办公室看到胸前挂着钥匙的曹原一脸认真地请教问题中科大教计算物理课的丁泽军教授因教学严谨、苛刻让许多学生“闻风丧胆”但这位“丁老怪”却对曹原赞赏有加他曾表示曹原是“很聪明的家伙”本科时仅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就完成并发表了计算机物理课程中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章曹原开挂的人生远不止这些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2013年6月被牛津大学选中受邀做两个月的科研实践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不久他在牛津大学实践时的导师陈宇林教授推荐他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目前,曹原在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英雄出少年奔涌吧,巨浪来源:人民日报微信,综合:瞭望智库、中国科大教务、梨视频等本期编辑:胡洪江、蒋川

亚衣

天津大学女硕士:为高考准备3年,考研1年,考博10天!

文| 李鹏飞欢迎关注:说教育在女生节当天,天津大学某女同学晒出了自己备考博士研究生的手稿。该研究生感叹自己的求学之路:为高考准备3年,为考研准备1年,为考博准备10天。高考、考研、考博所需时间对比这样的时间递减让人不得不揣摩,为何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少呢?因为这几场大考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就高考而言,各大高校批量招生,只要你过了该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且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体状况,那基本上就可以被录取了;就考研而言,初试和高考差不太多,大家都拼比的是硬实力,但在复试的时候还需要同学们比拼软实力,尤其是专业素养和英语!就考博而言,本身考生就比高考和考研要少无数倍了,且相当一部分名额都是给了直博和保送的了,现在也流行推荐考核制度了。天津大学女硕士的考博笔记从时间的长短来看,高考是考研的3-10倍,而考博的时间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研究生圈子里早有传言:在国内,就没有读不了的博士,只有毕不了业的延期党!实际上,很多211高校的博士生都比较缺口,大量的博士生都流向了国外以及国内顶尖的985院校。看着这位女研究生的笔记,我们可以想象到背诵专业课的那种酸爽,但是其强度还是无法和考研以及高考相比的。只要导师在考博之前肯要你,那这考试哪里还有什么难度呢?高考、考研、考博的目的是什么?无论读者是高考也好、考研或者考博也罢,大家一起努力的风帆始终飘向着同一方向: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乎获得幸福!高考生也只剩下不到100天的日子了,而考研党也正在积极准备今年的考研复试。就在今天下午1点多钟的时候,清华大学公布了2018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已经工作安排!学霸们都过考研复试分数线了吗?

气韵

教育部规定大学“宽进严出”,韩国12天就拿博士学位?国内不认!

相信不少学生都听过这样的话:“高中读书又苦又累是正常的,熬过去就好了,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有你玩的时间!”因此,一旦进入到大学,有的学生就开始放飞自我,考试的时候求老师“手下留情”,混个及格万事大吉。但日前,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清考”制度将被取消,高校也将严把毕业出口关。基于这种现实,很多人都建议,中国应该像美国一样,在高等教育上搞“宽进严出”。目前,也已经有不少高校相继爆出清退本科生、硕士生的新闻。似乎大学生的日子也真的不好过了,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部分人就打起了留学的主义,国内大学不好混,混个国外的文凭。12天短期培训拿博士学位?太荒唐据韩国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8年,来韩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共计3636人,相比2013年的1906人几乎翻了一倍,而且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是硕士文凭的中国大学教师。因此,有媒体断言,韩国大学就快沦为中国的“学历工厂”。语言不通,能到韩国读博?资讯韩国方面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得知,由于留学入学门槛较低,连与教授正常沟通或者听课都困难,根本无法保障以短期培训形式来韩国攻读博士课程的留学生的学习质量。去年一所地方大学被查出招来的中国读博的留学生,12天就能修完一学期的课程,这样的文凭还能让人相信吗?急功近利读博,当心文凭成一张废纸!有需求就有市场。目前国内正在推动“双一流”政策,国内不少高校都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博士学位”自然成了部分大学教师的目标。反观韩国,大学数量多达190多所,但学生生源却在逐年减少,导致一些地方城市的大学陷入招生困难、财政收入少的困局。瞄准这一局面的留学中介就应运而生,他们去韩国找到某大学的研究生院招生处,表示能够一次性输送超过10名留学生生源,但希望能够针对中国留学生专门开设短期培训课程,“韩国大学沦为学历工厂”的现象就出现了。但另据正在韩国延世大学攻读博士的留学生王某表示,这种“博士速成”学位在韩国首都圈内的大学很少出现,如果有的话大多是地方某些大学跟多内一些机构成立的速成项目,但通过这种途径拿到的博士学位,在中国办理博士认证很难通过!当下,确实不少企事业单位“唯文凭至上”,导致这类急功近利的负面事件出现。然而,不管是大学生,还是高校教师,比起一纸文凭,真凭实学更为重要。另外,我们的社会也应该重新定义一下“人才”,改善人才评定机制,否则,除了韩国,将来也许会有更多的国家沦为“中国学历工厂”!

常萌

我是博士,一年100多天在工地,一天2500元,但是有遗憾

博士去工地,你见过吗?就算见过也很少,毕竟博士不像大学生,到处都是。你想想一个普通县城连硕士都没有多少,更何况是博士。我今年40岁,工作13年,做电力通讯规约这块,就是通讯中间件,把不同厂家产品通过标准规约统一到一个监控平台,这就是我的工作。刚毕业时本来可以去研究所,但是觉得平淡无奇的工作没有什么意义,选择去一家上市企业做通讯开发,几年后,我年薪25万,不过觉得没意思就辞职了,找了2个合伙人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给各个公司做通讯规约转换,但是业务一直不温不火,2个合伙人退出不干了,公司就我一个光杆司令。现在我的工作就是那个工地有活就去哪个地方,最终的中间件都是在工地和两边厂家对接联调,调试好了,我就撤,按天收钱,一般一天2500元。工作什么环境,去过电力工地的人应该清楚,工作环境脏,乱,40岁以下的女人是看不到的,露天厕所那是我们经常用的。在工地上,经常见着各个工程师抱着一个电脑,插着一根网线,坐在地上调试,一天下来,衣服一层灰。夏天热得汗流满面,冬天冻得瑟瑟发抖,工作辛苦,交通不便,有时从工地出来时走个几公里才能打上车也是经常有的。我是这块领域的专家,但是可悲的是现在感觉技术就是不值钱,一个公司的小项目经理可能比我收入还高。慢慢年龄大了,也开始迷茫了,未来我还能背得动两台笔记本电脑,再拉个密码箱,装上调试用的仪器和出差用的东西去工地干活吗?现在想想,本科,硕士,博士毕业选择一个好行业,一个好单位,一个好职业或许比努力更重要,不然几年后,你的学历就是纸一张了。现在的状态不是太好,收入也不满意,或者最终还是结束自己自由的工作,去个公司老老实实上班吧!-END-本文作者:追梦前行,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分享普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欢就请点击右上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