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发SCI论文到底有多难,硕士博士毕业一般能有几篇折杨

发SCI论文到底有多难,硕士博士毕业一般能有几篇

这两天,一则关于某校男主送女主 SCI 论文的新闻顿时让学术界无数博士尽折夭。有人感叹自己这辈子都发表不出来那么多论文。我们姑且不讨论这则新闻的内容,塔主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一篇SCI对博士意味着什么?所有在读的博士都知道,SCI论文发表是一名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毕业至少有一篇SCI检索的论文,但是对于博士而言,在读博期间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足可以用优秀或学术精英来表征博士的优秀了。我们常说,发表一篇SCI能保证毕业,发表两篇能保证找到工作,发表三篇保证找到好工作。所以对于博士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的话,而且其中还有一篇顶级期刊,那么在就业层面基本上是任何一个高校或研究院所都抢着要的状态。所以说,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就足够让一名博士拿5个博士学位,同时还能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工作岗位。从科研角度上而言,如果能发表5篇以上,且其中有1篇是顶级期刊的话,一般的高校的科研奖励大概是三四区的SCI文章奖励1万块/篇,二区以上的一般在3到6万/篇,top期刊的奖励另外来算。如果有5篇的话,从科研奖励上来算,这个奖励能达到50万左右。而且从就业角度而言,如果有了五篇SCI后,在应聘工作时,就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安家费和看启动费。现在大部分高校如果有五篇SCI再加有一篇顶级期刊的话,至少会给到80到100万的安家费,同时科研启动费会给的更高。除了这些科研奖励外,五篇SCI会带来更多的荣誉、奖项和科研项目带来的隐形福利,这些福利是长期的也是永久的,往往会让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学术圈扬名立威,基本上能带来数百万的价值。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开玩笑,说我不要车不要房,我只要5篇SCI就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论文确实是稀缺资源,如果一个博士在读期期间能写出5篇,说明这个博士一定是一名在科研上非常优秀的博士了,一般而言,1篇文章大概是一个优秀的博士1-2年的全部科研心血。如果是发表5篇,那么可以说是博士中的精英群体了。但是有一点注意,塔主不提倡优秀的博士将自己的论文送给自己的对象或者导师,因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是自己劳动所得到的结晶,如果仅仅将论文作为一种资源,与别人进行交易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山对国家科学工作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同时也对学术界的名誉有严重的损害。在科学界容不得半年虚假。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是科学发展永远不变的真理。希望我们在读的博士要谨记这个真理,克服困难,勇敢的追求科学的高峰,不要把论文作为交换资源去换取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无声无息

博士毕业一般发几篇文章?网友:两三篇就想走有点难

就我熟悉的博士来说,大部分是3-4篇文章毕业的,少量5篇+。和部分网友的观点有点类似,即两三篇文章就像博士毕业不容易。想要了解“博士生一般发几篇文章毕业”,就得明白他们为何要发表小论文?最大的理由就是“毕业需要”。学校毕业要求中,一定数量的小论文是博士生毕业的前提,而且得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小章节对应。相对来说,学校对小论文的质量要求不高,是按大学科门类制定的。其次,学院会细化院内几个专业的博士毕业要求,如限定文章层次,如中科院三区、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才计入毕业条件。也许,有人会问:学校和学院的博士生毕业要求,会有什么大的差异吗?差异肯定不会太大!但是,2篇和3篇这样的1篇文章的要求之差就能让不少博士生无法毕业,被迫延期。之前,上海大学2014级的博士研究生柴丽杰状告学校不发学位证(有毕业证),已走完答辩流程(5票通过,0票反对)。事实上他符合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2篇三级期刊论文),未达到的是《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标》(3篇)。小西也觉得柴丽杰博士律师的说法是正确的,即学院指标不合法,学校行政不作为。换句话说,如果按照学院的规定不授予其博士学位,就相当于学院架空了学校的规定。注:图片来源于网络,非举例的柴丽杰博士答辩。但是,现实中博士生想要毕业,必须得达到学院的条件,而不是更简单的学校要求。为什么呢?因为不满足学院要求的话,是不会安排预答辩和论文送审的。在答辩前期的过程中,学院是绕不开的。通常,不少学院的理工类博士毕业要求是“123”,即一篇一区,或二篇二区,或者三篇三区。这个“123”也是目前国内普通双非高校引进人才的最低条件。低于此条件毕业的,部分会选择进站博士后,2年内达到要求后再入职。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关键因素没有提及,即更为主观的“导师要求”。简单的说,学校、学院的“严格要求”是否合理不谈,起码不止一个人得遵守。说的直白些,就是再苦再难,都会有个伴。而导师则不同,不同博导对自己学生的毕业要求设置差异性很大。比如小西读博时,我们课题组当时是要求3篇SCI论文以上,方可申请毕业。同期,同专业的另一导师是要求6篇。这也是博士在读过程中,常感叹的一句“又是别人的导师啊!”。其实,博士毕业延期率高的几个原因中,“导师要求高”占比较高。而要求高的最大体现就是更高层次和数量的小论文。达不到导师的要求,导师不同意走答辩流程,或者说导师不签字,是不可能进行送审和毕业答辩的。因此,博士生毕业时一般发几篇论文,很大层度上取决于导师。毕竟,导师的要求肯定是在学校和学院要求上进行二次拔高的。有人会问:导师要求4篇,学生会不会自我要求高,发5篇、6篇、甚至10篇再毕业,更好找工作?站在博士的角度,通常不会。达到要发的文章数量,就会选择毕业。也就是说,博士毕业能发几篇文章却决于毕业要发几篇文章。我们都知道读博压力不小,谁不想早点毕业、早点工作。而且,部分博士生和导师关系不太好,巴不得早点毕业离校。当然,少量优秀的博士生也许1-2年就发表了毕业要求的文章,之后的时间段还会有不少产出。还有这一类是,之前也有过少量博士生实验数据已出来,方案和结果都很完美,为了发篇高水平文章选择延期半年。普通文章的话,不如毕业后做博士后期间再“搞”2篇,好求职。博士后的待遇可比在读博士高很多的。博士毕业后进入新的单位工作,之前博士期间成果的归属是课题组的,无法以新单位一作发表文章。大部分课题组,会在博士离校前,要求上交之前的原始数据和实验记录本等。也许,我再来个小的假设,就更能理解我的观点。若是高校将博士生毕业要求改为“3个专著,而不是论文”。过几年,你会发现如今不容易的专著,毕业的博士生每人都有那么三五本,嘿嘿。最后,我想问达到博士毕业要求的你,还会选择留下来继续多发几篇论文吗?

金环蚀

以我读博期间发表6篇SCI的经验,解析论文投稿的这些问题

作者:募格课堂,作者:匿名因为我曾经发过几篇开源期刊的论文,所以前几天被问到了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开源期刊对学术声誉的影响?”说实话,几年前我根本没考虑过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的问题,谁快投谁。作为机械导师的博士研究生,我从事的却是自动化方面的研究,所以在论文发表这方面,导师们除了经费支持,也没法提供什么其他门路。如果我这样的博士研究生还去考虑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的问题,纯粹是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然而,现在我作为一个想要继续在学术圈混的人,也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先从我的经验谈起。我在读博期间,发表了6篇SCI期刊论文,其中4篇发表在开源期刊。这些期刊包括IEEE旗下的IEEE Access等。此外我还发表了5篇EI期刊论文。发表论文的是中文期刊,这些期刊都收版面费,但是下载上面的论文则需要购买中国知网的数据库,所以我也不清楚这些算开源期刊还是传统期刊。至于剩下的3篇EI会议论文,目前应该算国内的顶级自动化会议,也是收了会议注册费的。此外我还参与了20次SCI期刊论文和EI期刊论文的审稿工作。基于上述经验,我整理了如下表格(表中数据基于我的经验,不具有统计意义)。从收费的角度来讲,SCI开源期刊确实偏贵,大约是EI中文期刊的二到六倍,也就是说一篇最贵的SCI开源期刊论文的经费,可以发表六篇最便宜的EI中文期刊论文。在各种周期方面,开源期刊确实很快。在审稿人数量方面,SCI开源期刊与SCI传统期刊的下限都为二人,至于上限,其实能达到六人的SCI传统期刊也不多。至于审稿人专业水平,因为不好量化,我没有在表格中展示。对于审稿人的专业程度,我主要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以免代入过多个人情绪。我一共收到过30次SCI期刊审稿邀请(能找到邮件的,有些邮件被我删掉了,不计),其中只有4次是来自SCI开源期刊的审稿邀请。在26次SCI传统期刊审稿邀请中,我同意审稿14次。在4次SCI开源期刊的审稿邀请中,我同意审稿4次。除了少数几次拒绝审稿是因为我太忙,大多数拒绝审稿的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举例来说,我是研究预测控制的,但是在SCI传统期刊找我审稿时,不止一次送来过人脑活动预测、人类行为预测等等只有一个关键词匹配的文章。SCI开源期刊送来的稿件反而都和我专业相关。所以从审稿人的专业程度来说,我发表论文或参与审稿的SCI开源期刊没有显著地落后于SCI传统期刊。而且我认为由于7天或者14天的审稿周期,可能会排除掉一些专业不相关的猎奇心态者。整体而言,从我的发表和审稿经验来看,SCI开源期刊并不水,只是快。 那么为什么SCI开源期刊的风评越来越差劲?我认为原因不外有二。其一,SCI开源期刊发文量大。以IEEE Access为例,去年的发文量已经突破了15000大关。这些文章里有创新性等各方面比较差的。在我的专业领域,我也可以在该期刊发表的文章中挑出几篇水平较差的。当然在SCI传统期刊发表的文章中,我同样可以找到水平比较差甚至是数据有漏洞的。对比SCI传统期刊每年几十到几百篇的发文量,IEEE Access并不见得很水。但是在同一个期刊看到几篇水平较差的文章,势必会影响我们的观感,从而可能认为这个期刊比较水。从这个角度来讲,SCI开源期刊在口碑方面先天性地处于弱势。其二,SCI开源期刊动了一部分人的蛋糕。人是一种追逐利益的生物,学术圈的人并不都是不热衷功名利禄的圣人君子,SCI开源期刊的出现,严重损害了能够发表SCI传统期刊的学者们的利益,包括职称评定、基金申请等各方面经济、精神方面的利益。所以SCI开源期刊口碑下降的另一个原因,也不排除一些传统学者的打压排挤,甚至是恶意的打压排挤。那么作为一个大潮下的蝼蚁,我们这些初入学术圈的菜鸟,该何去何从?首先,我认为应该在精神上支持开源期刊的发展。传统期刊效率低下,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对于自动化等发展速度较快的专业,传统期刊的发表节奏已经显著地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期刊上新近出版的论文使用的还是几年前的技术,甚至是已经濒临淘汰的技术,何其荒谬。开源期刊的效率很高,技术更新很快,所以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开源期刊是更加先进的平台。而且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开源期刊大多对青椒、学生较为友好,而一些传统期刊则被学阀把持,所以开源期刊也是我们的救命稻草。其次,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应该与开源期刊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在国内,抨击开源期刊是水刊的传统学者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只要这些学者仍然把持着学术话语权,在开源期刊上发表论文就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为了生存,需要低头。最后,我认为所有完全用期刊指标评价论文水平的行为,都是耍流氓。科研机构完全用期刊的指标评价论文水平,本身就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表现。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都应该尽力保证发表出去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二柄

你发好几篇高水平论文,能用在哪里?博士:我也不清楚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毕业于众人羡慕的国内名校,博士期间发表了好几篇高水平论文。信心爆棚的小陈开启了找工作模式。说实话,还是高水平论文好使,一路夺得好几个offer,还是令人羡慕嫉妒的单位。但另小陈沮丧的是,一次面试官问他的一个问题。面试官说:“你发的这些论文,到底有什么用?能用在哪里?效果怎么样?”小陈瞬间愣住了。习惯了发论文,从未想过论文成果的实用性。一向严于律己的的小陈,才恍然大悟,博士期间引以为傲的东西,似乎经不起实际考验。最后,小陈只能尴尬地说了一句:“我也不知道!”这是他面试以来,最蹩脚的一个回答。虽然最后,单位给了offer,但小陈一直如鲠在喉,总感觉不自在。博士期间发表的让自己获得好几次奖的论文,怎么自己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呢?在校学生每年像疯了一样写论文、投论文,可最终到底为了什么?为了毕业?为了灌水?其实,很多人对此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发表的论文如果没有用,就是灌水。事实并非如此。科研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努力,靠着每个微不足道的论文或者成果,逐渐累积起大的成果,最终成为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发表论文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者们公布自己的成果,让大家参考,在此基础上共同推动成果向前发展。可是,如今,发表论文已经变了模样。很多人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包括老师也是如此,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考核指标。让他们时刻胆战心惊的考核指标,为了完成这些考核指标,只能不断发论文,俗称“灌水”。曾经一个顶尖级学校的师兄,说他们组里一个学生可以发十几篇论文,还是国外高水的sci,但是认真梳理下来发现,真正有独立内容的只有一两篇,其他都在灌水。希望未来的师弟师妹们,发表论文之前多想一想到底能够用来干什么!也希望,这些令人头疼的考核指标,能够改一改,让学生、老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更有意义的工作!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红指甲

博士发多少论文才有毕业资格?从40所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来看

读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发表论文来获得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这种论文被称为“资格论文”,但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硕士和博士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不相同,硕士资格论文许多学校要求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刊物就行,最严格的基本上也只要求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而博士则要求非常严格,大多数博士都被要求至少发表两篇核心期刊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核心期刊是最低的,还要看发表的是SCI/EI还是国内的CSSSCI期刊,另外CSSCI中又分为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期刊之分。资格论文这一规定在大学惯行了几十年的制度,尽管反对声不断,却愈演愈烈。从十几年前大学一般要求发表1~2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即有资格可能获得学位,到近几年大学普遍要求发表2~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才有资格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资格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前置程序制度涉及学生、教师、大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四方主体,尽管学生、教师群体反对强烈,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沉默中立态度下,大学作为这一制度的获益者理所当然地大力推行。毕竟从学术系统来说,衡量博士是否有毕业的资格就要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虽然这逐渐变成一个僵化的指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最新的一期中发表了一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的文章,这篇文章统计了40所大学法学博士的资格论文要求,具体如下:(注:表中C刊指CSSCI来源期刊,C集指CSSCI集刊,C扩指CSSCI扩展版。权威刊物、重要核心期刊、A级、B级,等等,均由学校具体规定。)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对论文篇数要求超过2篇,半数以上学校以CSSCI来源期刊等级作为资格论文考核的中心评价因子,40所大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差距巨大,排名第一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高的东南大学与排名末尾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低的中山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比各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易程度排行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8年公布的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结果,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排名倒数的5所院校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但这4所学校在2018年的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B+、A、A、B+,表现十分突出。可以得出结论: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高低与学校法学学科实力的强弱、教育质量好坏并不必然存在直接联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应当与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易程度成正相关性,而目前部分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度畸高,与其大学排名、学位含金量不成正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数据来源,部分选自:张颂昀 龚向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8期

在硕士期间只发表了一篇C刊论文,还有机会读博吗?

高中的时候梦想是考上一所985高校,大学的时候希望自己考研能够顺利拿到985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是当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没有很积极、很主动地表示要去读博士,或者说直接便放弃了读博,而这也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毕竟博士是真的没有那么容易读的。但是每年还是会有一部分硕士研究生选择攻读博士,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所以为此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咨询了很多在读博的师兄师姐,也了解到了很多的消息,一般来说更多的有读博想法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够申请博士,而这便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所以,只要你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含金量比较高的论文的话,那么一定意义上就可以说你更有机会读博了,当然这里所要求的论文一般是指核心期刊的论文,当然最好是C刊论文,但是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想发表一篇C刊论文是真的太难了,或者说几乎没戏。同时,也有很多的在读博士告诉学弟的经验都是在读研期间最好是能够发一篇C刊论文,因为其一篇的价值相当于是三篇核心期刊论文的价值,更有的说只要你发表了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你自己的话,你便可以直接去你理想院校找你认为优秀的博导,就凭借这篇论文,很多的博导会对你感兴趣的。而且,现在不管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虽然说很看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考生都必须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学校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可以攻读博士,但是需要你自己的综合素养有很优质的表现,也就是说你可以参加统考,也能够获得导师手中的名额。因此虽说只有一篇C刊论文,同时第一作者是自己的话,那么你可以去申请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还不要忘记的是申请博士并不是说自己有论文就一定能够万无一失,这其中还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硕士导师的价值,以及在读博士的师兄师姐的价值,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够更有保证的获得攻读博士的机会。总之,想读博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能够发表一篇C刊论文,在论文发表情况方面已经占有足够多的优势,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人脉和导师的综合作用下促成你顺利拿到博导手中的名额了,或者说看你自己和博导的交流了,毕竟想读博关键字在于博导对你的印象,这也很重要。

偶而应之

发9篇论文,成功申请中大博士,研三学长分享了3点科研经验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地才作者背景介绍研三在读,以申请审核制成功申请中山大学博士。在两年半时间内,以第一和第二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9 篇。其中 1 篇 Q1 区 SSCI,4 篇 CSSCI期刊(含扩展版),1 篇北大核心,1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同时,以主持人身份申请省部级项目 2 项,参加 9 项各级课题。目前,在校获得各项奖助学金经费总计超过十万元。1.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与团体项目相比的优势和难点完成一项繁重复杂的任务最科学的做法之一就是分工合作,但是分工合作中最容易出现结果偏差的关键在于沟通的有效性。个人独立完成项目很好地规避了因沟通不充分所带来的偏差,但同时又很容易出现思路不开放的问题。特别是,大家的研究领域较为细化,像我们班的同学大家都在各类不同的研究方向中探索,所以很难与周围的人进行深入的探讨。完成项目、撰写论文的过程更多的是在与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名师大家、前辈同侪的研究文献对话,以及向指导老师的沟通请教。因此,虽然表明上是独立完成项目,实际上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借他们之力帮助自己完成了项目和论文。当然,这一过程无疑是难度巨大的,需要多看、多模仿、多学习、多训练。2.发表论文,在论文选题、破题以及论文研究方面的建议能够有幸在硕士期间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无疑离不开我的硕士生导师曲颖教授的辛苦指导和付出,也离不开学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教和启发。在我的论文选题、研究思路和学术训练等各个方面,各位老师都给予了我相当大的帮助。因此,希望跟学弟学妹们首先分享的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建议是“与导师商量并合作”。导师们在相关领域已有相当的积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的更远。将导师当做一个引路人,朝着导师指出的方向不断去细化、深化, 在相当量的积累下与导师多交流多探讨。这一深化、细化的过程可能有以下几个要素:勤奋、聪明。所谓勤奋是指多读、多训练、多学习、多总结文献。图源:colorhub.me那些高质量期刊的论文是如何写的、学术语言是什么、如何驾驭论文结构、如何展现文献逻辑、又如何呈现数据和结论?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其实在学术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聪明是指掌握适当方法解决适当的问题。就好比,看文献也是需要掌握看文献做笔记的方法,“看过就过”的传统习惯在大量的文献下是不可持续的。之后,要想真正习得系统的学术思维,还需要不断持续的学术训练来巩固。这当中,又需要导师对自己的训练加以批评反馈,才能及时作出调整。上述“导师引入—阅读文献—总结文献—学术训练—导师反馈”的闭合线路,应该能有所启发和进步。在上一个层次已经获得较好训练效果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肯定自己”,可能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做法。学术可能是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永远都有新的领域、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出现。我们大家的注意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利用自己的长处与他们交流合作,能获得更为高效的结果。同时,学术写作的过程漫长、枯燥、跌宕起伏, 尤其是做社会科学的同学们常常疑问“我们做这个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投稿好几个期刊都无果?”等等。所以,请大家先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上一个层次并未训练好,那我们回过头继续上一个层次的闭合路线。如果不是,一定要相信自己,每一次的努力都有意义,每一寸的进步都值得欢喜!3.研究生生活规划建议选择比努力更急迫。我们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想要去哪里、能够去哪里,才能知道怎么努力。硕士规划要根据你选择目标来确立,如果进校时很明确要读博,那么就一股脑地钻进学术的海洋遨游吧。翻翻各大高校的博士录取名单,清楚地明白三年后自己要拥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踏进名校的校门,例如发几篇 CSSCI、SSCI 或者 SCI、EI 等。想要出国, 研二一定要拿下雅思,申请交换。如果想要工作,那么就去看世界 500 强企业招聘都是什么条件,对应的去训练自己的能力、获得实习经历等。如果还没想好要怎么办,那你可能会更累,上述所有东西都要掌握,才能在你以后某个作出决定的日子,拥有选择那个决定的权利。加油吧!我们一起!

何谓才全

硕士生没发过论文,考博有希望吗?听听导师怎么说

刚在评论中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小西想划过去的。但是,看到有朋友回复了这个评论,并期待有人能给予解答,就点进来说一说。首先,解决不少朋友的一个疑惑:未发表科研小论文,硕士生能毕业吗?通常一个硕士生想要参加答辩、顺利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得要满足学校、学院/专业、导师的三层要求。常见情况是导师要求最为严格,如"双一流"大学明确发表1-2篇sci论文,这对于不少硕士生来说压力不小。之前,不少研究生常埋怨"导师不让毕业"的主因,尤其是在自身已满足学校、专业的最低要求后。除非是学位论文盲审/送审未过,或未达到学校毕业最低标准,否则导师们都不会让硕士生延期的。因此,也就诞生了那句经典的"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当然,每个学科的毕业要求不同,大致来讲还是有不少硕士生是不必发表小论文的。比如,不少学校的硕士生(部分专硕)毕业要求中没有提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话,只要能完成一篇逻辑合理、少量创新的学位论文,走完整个答辩流程后能顺利毕业。其次,硕士生没有发表过论文考博有希望吗?希望肯定是有的,关键是导师是否愿意给你一个博士招生指标。但是,"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之前,我多次提过博士招生在调整,985、211等名校大量引入"申请-考核制",侧重于个人申请-材料初审-面试综合选拔的模式。在整个过程中,申请人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非常关键。比如,不少985大学部分工科明确要求申请-考核制读博的硕士生有2篇中科院三区以上的sci论文,接受导师一作、学生二作。未发表过科研论文,走申请-考核是无法过初审的。记得我们专业有个硕士,毕业后多发了一篇论文,才走申请-考核制读博。当然,统考依然在不少学校的博士招生中出现。和硕士生不同,很多学校博士考试报名时就要求确认导师,毕竟要求考博过线后不得变更导师。这也就经常出现几个学生选择一个导师的竞争,其他人更多的成了陪衬。之前,曾有学生爆料,少量博导不厚道,告知多个学生报考。最终择优录取一个,而耽搁了其他学生。不是为导师辩解,在时间错开的前提下,同样有不少学生报考几个学校,甚至联系几个导师。只能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很难。有导师愿意接受,且能顺利毕业,通过意向学校的博士招生初试、复试,是可以直接读博的。而且,足够的科研经费等核算出来的博士招生指标,导师自身在博士招生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权,他的选择在复试中是主要因素,直接影响成绩排名。那么,如何提升自己考博成功的可能呢?1.硕士阶段未发表科研论文的可能性不少。比如,实验室平台不足、导师科研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懒散、拖延症,缺乏对科研的热爱和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入了博士的门不好出,慎重选择。2.找到往年的真题,认真备考。比如报考中科院体系读博,英语的要求不低,而且分数拉开差距的关键。而且,他们的招生计划不多,研究员人均一个博士指标,提早联系是关键,并非一定是大牛导师。3.找自己的导师或其他校内导师推荐等。往往一些熟悉导师的推荐,比自己大海捞针般地发邮件效果更为明显。比如,我的不少硕士学弟当时就在导师推荐下去他的母校浙大读博。见到聊到这里,其他读博的文章我发过不少,都可以翻着看看啊。还有机会考博的同学要珍惜,日后"申请-考核制"是读博的主流选拔趋势。不管是门路、科研潜力,还是本科院校的层次,都不会存在绝对"公平"。换句话说,"高考"后录取的大学将更为关键,之前通过读研、读博提升自己更难。读研期间的你,发表了几篇什么层次的论文呢?

红樱桃

科研榜样:博士在读期间,他发表论文7篇,分享这几点经验!

吴继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市场营销专业博士研究生,美国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市场营销联合培养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和消费者决策,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7篇(6篇CSSCI,1篇SSCI,其中第一作者4篇),目前投稿论文3篇,在研论文3篇。曾多次在美国营销学年会(AMA)、中国营销科学年会(JMS)、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中国管理学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研究成果,并两次获得中国营销科学年会(JMS)二等奖和中国管理学年会优秀论文奖,曾多次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吴继飞访美交流期间留念对科研,师兄有话想说科研是有风险的东西,不能保证你觉得好玩又有意义的东西就一定能做出结果。没有谁,也没有哪类研究是一帆风顺的,风险和机遇常常并存。面对这种情况,要学会接受,科学研究往往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如果调整几次还是没有结果,要学会适时放弃,继续读文献,观察生活,找到更可行、更有延展性、更有潜力的点子。“求乎上而得其中,求乎中而得其下”我们在开始做一个研究的时候,出发点应该是本领域的最高标准。最后的成果可能会比当初的追求次一点,但也不会太差;如果从开始就对自己标准不高,那就很难做出好的研究了。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交流,不要封闭自己。不同的人视角不一样,诠释出来的内容也会不一样,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氛围也不一样,要常常去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去体验去交流,可能就有意外收获。跨学科的同学是很有优势的,由于基础和视角的多元性,研究有可能做得更好,不同领域的人也能带来交叉融合的创新。吴继飞在2019年中国营销科学年会上报告研究成果在2019JMS营销科学年会上,吴继飞分享了他近期的研究《专家,还是算法?推荐方法对消费者采纳的影响研究》,这是一个紧跟热点又很有价值的话题。其实,这个研究的想法来源于在美国的经历。在美交流期间,新的技术给了他新的启发。“我以前最早做的是手机触屏和点鼠标对顾客购买体验的影响,主要是做新技术,后来我就打算把新技术拓展到人工智能这方面。”但研究一个概念,明确概念的定义非常重要。比如做人工智能的研究,首先要清楚要如何去定义它,比如小度、小米、线上客服这都属于人工智能,重要的是要清楚人工智能的背后是什么东西。从人工智能到算法,还有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个计算机领域的专家问营销领域的一位学者:你觉得AR是什么。即使这位学者已经在本领域非常厉害,但仍然无法给出精确定义,这给了吴继飞一个很大的冲击,他觉得不能用AR作为研究变量,因为AR的抽象度不够。通过进一步思考和观察,他发现不管AR,还是智能设备背后都有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算法,所以他开始了这几年围绕算法的研究。做学术VS找工作:不断探索、不断体验很多时候我们确定未来方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你要做的事情是不断去体验。比如是否读博士与每个人的自身有很大的关联,并不是每个人都要读博士,一看自己的兴趣,二要看自己内心的兴奋点和成就感,三要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愿意在学校读书还是去企业就职。但是不管以后继续深造还是进入社会,硕士阶段的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会系统培养我们做事情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拿到一个任务或问题时,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本质的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如果已经确定走上学术道路,就要多探索选题,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选题,不要怕浪费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时注意自己的选题要相关联,不要跨度过大,尽量围绕一个话题,打磨精细,这样有助于后来发力。平衡学习和生活?没那么难平衡学习与生活重点需要先对自己有个规划。博士期间最重要的时段是前三年,这个阶段可以将重心基本放在学术上,尽量把毕业要求达到,后面可以多关注生活。吴继飞在博士一年级期间即达到了博士的论文毕业要求,后面的几年时间就是朝着更高的学术水准冲击,心态上会积极轻松很多,因为快乐才会提高效率,做得更好,而不是做得更好才会快乐。吴继飞(左四)和学术研究伙伴们进行探讨大神师兄爱好多多一年四季,吴继飞师兄经常和同学一起打羽毛球;夏天的话,他更愿意选择游泳;最大的爱好就是背上行李,出门旅行,在旅行中,总能得到很好的放松,甚至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研究灵感。师兄小tips:读博的过程中要记得多锻炼身体,这也是一种投资自己的方式。谈及“未来比较长远的打算”,吴继飞说:“我还是想一直做科研,因为很多有趣的现象驱动我思考很多背后的东西,当把这些现象用理论进行诠释的时候,我会自然而然产生很大的成就感。”来源: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研究生 管院学声 核稿人:李玲媛 黄雅雯 责任编辑:花映天 林晨雨 初审:侯雪莹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王猛

裴徽

如何看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要求发表一篇中文文章?

事件起因:2019年6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韩正甫教授要求:自2019年入学的博士开始,必须发表1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是媒体、杂志的科普文章。小西一下子就想到百家号发文,之前在百家有关注几个中科大的在读博士生,非常优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的中文写作水平如何?小西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任教。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个人觉得不少博士生、硕士生的中文写作水平的确很Low,常常是汉语、英语的习惯混用,可读性不高。也许,本科生学位论文还可以说是“去重”,研究生实在没法用这个借口。小西举个小小的个例,也许更能明白韩教授为何有“需要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小西熟识的本专业一个博士生(2019年5月已答辩毕业),她的论文送审前得专业内2位导师"预审同意"后送校研究生院,经教育部平台盲审通过后才能安排答辩事宜。但是,她的论文在预审期间被提出不下30余个大小问题,尤其是中文写作非常"糟糕"。日常中,博士生中有人为中文写作头疼,也有人为英文写作头疼。初期愁的肯定是英文写作,如第一篇Sci论文都比较“难产”,第二篇开始就会找到感觉。其实,小西个人觉得中文写作的难度更大,尤其是中文核心类期刊。之前,小西就有个博士师弟,在发表几篇SCI之后,想着"边角料"的数据发个国内核心,直接就被拒稿。-第一篇论文写作时头疼-小西记得,导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内顶尖学报的发文难度不低于一篇中科院II区以上论文,在我们课题奖励中核心期刊等同于IF=1.5的三区Sci论文。“国内顶尖学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业内公认期刊,如一级学会办的期刊,一般某个工科专业仅有2-3个一级期刊。之前,不少研究生在“琢磨”他人博士学位论文时,也会有经常发现一个类似的问题。部分论文末尾"已发表科研成果"部分列出七八篇SCI论文(一作),一看就是个标准的优秀博士。其中文中有精美的图表(英文科研小论文常是学位论文中的某一个章节,图表是可以直接"复制"的),但是中文写作一眼看去就不是很"地道",给人一种毕业之前“写的很急”的感觉。或者,这么说吧!小西宁可给学生修改润色一篇英文论文,也不会选择中文论文。相比有套路、句式的英文写作,小西个人觉得中文的凝练难度更大。比如,你看看小西的问答,在表述上同样不是非常地道。正所谓长期不写不用很容易退化的。-科研论文写作-为何要抓博士生的中文写作?小西觉得“需要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是合理的。合适的中文写作锻炼,对于博士日后的科研发展非常重要。首先,在日常的课题申请书、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中,递交的都是中文版。甚至,部分留学生(如申请博士后资助)的材料还得团队内博士生帮忙翻译成中文。毕竟,大部分“领D”或“专家”的英语水平达不到直接审查英文资料的程度,但是中文水平很高。之前,小西写的课题申请材料就经常找一个校领D秘书的朋友帮忙看看,往往都能提出很多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其次,在博士生毕业的“第一桶科研启动金”(青年基金资助)的申报中,有传出“+1篇中文核心”更好的趋势,同期尽量不要有开源的英文期刊论文。毕竟,科研经费给老外交版面费不太合适,之前可能没这么明显的态度,目前已有类似的“说法”。当然,不是说高水平的Sci论文不重要,而是有一篇中文核心论文,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很关键的一点学位论文送审中,不少发表多篇Sci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因语句不通、没有主语等,直接被判定为“不合格”,只能无奈的延期半年。这样也会逼着博士生提升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还记得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青千)在群内辱骂学生吗?主因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实在差的看不下去。-大量阅读和写作练习很关键--结语-当然,提升中文论文写作的好处很多,在高考中我们就常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小西作为工科博士也深有感悟,真的是慢工出细活,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出不来好文章。比如,回看小西2018年3月的问答,你会发现写的非常稚嫩。其实,类似的要求在其他学校也有,只是没想到这次韩教授的举措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如清华大学2018年新生中就有开设“写作与沟通”的必修课,甚至在2020年将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后续也会向研究生提供类似的课程。相信国内其他院校,也会跟进类似的举措!最后,还有个不太好说的原因。科学无国界?还记得2019年5月IEEE群发邮件禁止华为员工参与编辑和审稿吗?小西觉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何不能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呢?小西认为必须得提升自己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