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股市说事丨“看了研报,才知道我们公司这么牛……”缦者

股市说事丨“看了研报,才知道我们公司这么牛……”

知名财经博主曹山石:感觉有些推荐科技类公司的研报,是从科普开篇,直接到科幻作结,中间没有科学……北漂民工惠杨:据说,这几天,好几个上市公司高管感慨“看了研报,才知道原来我们公司这么牛!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些业务……”东方通信:我们没有5G通信网络建设相关营收……股民:闭嘴,你有!这不禁让记者感叹:现在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消息、什么业务,都能被正面解读,都能被“看多”。其实,研报不只有“看多”,同样也有“看空”。日前,继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看空中国人保之后,华泰证券发布研报看空中信建投。这对于“做空”极为“稀缺”的A股来说,绝对是两颗“深水炸弹”,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人保、中信建投这两只股票的接连调整。华泰证券表示,中信建投证券A股2019年PB估值4.5倍(乐观假设下业绩预测),显著高于同梯队券商当前1.4-2倍PB和国际投行1-2倍PB估值水平。PB估值存在较大下行风险,下调至“卖出”评级。此前,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中国人保A股显著高估,并首次给予“卖出”评级。券商研报,既要“颜值” 更要“研值”。研究报告是承载研究员观点和思想精髓的载体,理应是券商研究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可目前研究报告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尤其是少部分分析师过于短视,精力并没有放在扎实做好研究上,以哗众取宠甚至用耸人听闻的报告标题和内容,来博取眼球和“搏出位”。任何时候,研究报告需要以科学性和专业性为宗旨,才有存在的价值。研究报告应建立在正确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推理之上,用数据作证,报告所提供的投资建议,是基于前述基础上的一个自然结论。券商分析师研报仍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的原因之一是数据质量有继续提升的空间。部分研报数据存在数据错误或者数据不一致的地方。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就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报告数量很多,但高质量的偏少。市场前期比较浮躁,重量不重质。未来,随着价值投资成主流趋势,高质量的报告会被市场更为认同。同时也需要分析师沉下心,认真踏实做研究。“有些分析师基本功不扎实,报告会出现夸大其词,缺乏常识,给予过高预测;还会出现主观臆断,采用未经核实的数据等。这需要分析师树立专业、客观和合规的理念。研究报告看多不看空,研究报告对风险研究不够充分,这与国内没有做空机制有关,同时也应要求分析师要遵循审慎、专业的原则。”李迅雷表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温济聪)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棒球队

发现报告,一个让你瞬间拥有百万份研报的网站

今天来给大家推荐一个可以白嫖研报的神器——发现报告。作为一名互联网战略部门的分析师,需要每天看很多份研报,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并做策略、出报告。这也导致我每个月在购买研报的花销上非常大,直到我遇到了发现报告。发现报告算得上是研报网站中的一股清流,是一个集成大量优质报告和数据的新型搜索平台,也是目前国内研报最全、最优质的研报网站之一。所以今天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口碑极佳的研报神器,后面会附带我的独家白嫖秘籍!发现报告官方是这么给自己定义:致力于通过前沿的AI技术和便捷的产品体验,帮助垂直职场人群和投资者从海量信息中高效挖掘有价值的内容。集成海量行业研究/公司研究/宏观策略/招股书等报告,智能检索,支持全文匹配和定位,可下载PDF和word两种格式,受到用户的高度好评。在将近半年的体验来说,我还是相当满意的。所以大致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发现报告的亮点——一、注册便捷刚用这款平台的用户,不需要注册,直接使用微信登录就可以了。 二、海量报告截止目前,平台上已经聚合了超过200+万份的报告,并且每天更新近千份研报,报告种类涵盖公司研究、行业研究、宏观策略、招股书、其他报告等,这一个平台几乎就能满足你所有的报告需求!不然你以为我是怎么用发现报告那么久的。 三、智能检索我第一次用发现报告的时候感到非常惊喜——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检索平台”!官网哪里都弥漫着一股高科技气息。比如搜索工具,用户在找报告时,可根据报告类型、关键词、发布时间、机构、分析师等进行精准搜索。 四、下载格式多样下载研报操作非常方便,且同时提供PDF和Word两种格式的报告下载,体验非常棒。五、免费看报告入坑几个小时就迷上发现报告的原因,不是因为报告量多,而是所有报告都可以免费看,这点就比较符合我这个白嫖党的操作。关键是免费,免费你懂吗?六、发现数据如果你只想看研报数据的话,“发现数据”让研报图表一目了然,简化繁杂的大篇幅研报,而且现在该功能还是免费使用的。白嫖党表示很赞。总而言之,发现报告的确给了我这样需要大量研报的社畜非常多惊喜。报告量多、信息量全、精准搜索、免费查看、数据图表等,作为一个智能化大数据平台,在信息积累以及处理技术上都非常完美。但会员一个月需要58,而年费需要298,穷分析师表示很有负担(土豪当我没说)。所以现在就让我给大家分享我的白嫖技巧——1.分享拉好友利用分享得豆机制,只要分享给自己身边的亲友、同学、同事,每有1个人注册成功后即可获得5个报告豆,报告豆的价值就是免费下载研报,要知道报告豆5/颗。楼主的圈子里分析师比较多,所以楼主邀请了将近60个新用户,报告豆多的用不完。 2.上传报告这条可能对从事行研的人比较有优势,毕竟自己手里多少都有一些研报,这些报告只要上传发现报告平台并通过审核,即可收录在官网上。当有人用报告豆下载了你的报告,他所花费的报告豆会到达你的账户内。 以上就是我个人总结的两条白嫖技巧啦,当然有钱随意。成为VIP就当是打赏创造这个智能化研报平台的团队了,为将来更好优化平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来我给公司推荐了发现报告,在公司的资助下,付了款,开了发票,也成为了发现报告的年费会员,每天无限制的阅读和下载研报,体验更是飞起了。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他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APP,希望发现报告的团队赶紧开发一个APP吧,虽然现在有小程序,但还是有一些不便。

砉然响然

「基金观察」散户这样看研报才有效

读机构研究报告是投资者了解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面对海量的研报信息,投资者应该如何抓住重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基金观察》主持人易建涛专访方正富邦创新动力基金经理符健。主持人:我们平时看研报,如何抓住信息当中的重点?您以前撰写过很多研报,给我们传授一些经验。符健: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给大家解码一下如何读卖方研报。现在卖方每年生产十万篇研报,人力无法阅读完所有的报告,我们每天遇到信息的轰炸。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提取价值?这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和一位知名大学教授聊过,他告诉我,他做了量化模型,直接看卖方的评级,卖方报告有买入评价、增持评级、中性评级或者卖出评级,对评级做量化模型。但他发现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算法,获得持续、超额的回报。我跟他说,其实不能简单地看它的评级,如果卖方评级非常有效,那买方从业者干什么呢?是不是买方基金经理就是卖方的下单员,看到卖方报告“买入”就直接买入,看到卖方报告“卖出”就直接卖出?其实不是的。我们是从华尔街拿来的这套体系,它需要有一个核心的买入卖出的结论。但实际上我们作为从业者在看卖方报告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关注结论。第一点是,一定要看报告里面的逻辑。报告里的结论是基于很多假设的,比如假设市场竞争格局不变、商品的价格不变。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对未来做出预测,确实不是每一个变量都能进行预测,因为产品的售价、产品的竞争格局、是不是有新进入者,这里有很多变量,我们只能在这个时间点基于现在的预期做一个合理的假设。我个人比较喜欢看20页以上的深度报告,我要把它的逻辑消化完。把逻辑消化完后,因为假设变量未来是动态变化的,任何一个变量出现变化的时候,我基于同样的逻辑和框架是完全可以修正我的结论的。卖方报告对于投资者最大的帮助,其实不是结论,而是帮你完善分析和投资逻辑。主持人:所以根据上面的推荐个股去操作是不可行的。符健:也不是完全不可行,但会像是“刻舟求剑”。相当于船已经不在那个位置了,你还在那个位置上用各个假设条件做投资操作。其实这样是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企业经营每天都在变化,进入市场的信息每天也在变化。但卖方不能天天写报告,再看好这个公司,再深度覆盖的公司也不能天天写。所以这就导致了“刻舟求剑”。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读报告与其去看结论,不如多花时间消化它的内容逻辑框架。主持人:您刚才说有两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是?符健:第二点,很多媒体关注到了,中国的卖方不出卖出报告。因为我国的卖方机构(券商机构)是一种免费的商业模式,卖出报告会导致公司恨它,股东也恨它,自身得不到什么好处。主持人:前段时间好像有过两份卖出评级,引起市场很大的反响,股价好像都有所影响。符健:出卖出报告之后,其实分析师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给自己惹来很多麻烦,所以很多卖方不怎么习惯出卖出报告,这也不是我们的特色,华尔街投行也不怎么轻易出卖出报告,华尔街卖出报告占总的报告的量,我的印象中也不到10%。值得注意的是,既然卖方不轻易出卖出报告,一个卖方持续跟踪一个公司写着写着突然不写它的报告了,你要注意,很可能代表他不看好这个公司了。如果发现一个卖方之前连续推荐一个公司,突然某个时间点开始不怎么写它的报告了,你一定要高度警觉。《基金观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栏目特设的投资专栏。对基金业内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聚焦资本市场,分析市场热点,帮助投资者把握投资机会。周一至周五交易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10:30播出。本期嘉宾&主持符 健方正富邦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基金经理。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三名。CFA、CIIA、FRM,北京大学管理学与理学双学士学位,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FMBA。易建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易说》专栏制作人、财经评论员、《书里淘金》主持人。

可人儿

每日大行研报汇总

10月6日,各大行对港股最新投资评级及目标价汇总如下:(文章来源:智通财经网)

见湿灰焉

你看到的“推荐”是“看空”?五分钟读懂研报“真心话”

来源:中国证券网原标题:你看到的“推荐”其实是“看空”?五分钟读懂卖方研报的“真心话”你以为分析师研报在说“看好”的时候,他们其实在说什么?A股鲜有看空研报,卖方报告的评级,总是清一色的“看好”“推荐”“买入”。如何读懂卖方研报,也是门学问。看似暖意融融的词句,其实却是与买方机构之间心照不宣的黑话,背后藏着大把的潜台词。卖方研报中的潜台词,你都懂吗?黑话一:分化行情 翻译:行情成色不足10月是A股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的窗口期,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波解读研报。纵览不同行业不同板块、不同机构的三季报解读,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分化。中泰资管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发现有行情的时候,说“分化”的研报数量就少。一但下跌,特别是指数出现边际变化时,谈“分化”的研报数量就会增加。也就是说,当分析师们开始谈论“分化”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他们认为后面的行情成色不足。黑话二:静待花开 翻译:短期没戏“静待花开”同样是研报中的高频词,适用于各种语境。公司业绩下滑,分析师说:“寒冬整固,静待花开。”公司业务表现低于预期,分析师说:“攻艰之际,静待花开。”公司发布股权激励草案,分析师说:“苦练内功,静待花开。”大盘持续调整,分析师说:“价值洼地,静待花开。”那么问题来了,分析师想要表达的重点,到底是需要耐心“静待”,还是将要“花开”?中国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在研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至少不管推的股票能不能开花结果,分析师都不用撕报告了。一位资深卖方人士表示,如果分析师在报告中提到“静待花开”,那么十有八九不会花开,但为了讨好公司和买方,又不能把话说满。通常配套的话术是“有望……”“……可期”这一类的表述,觉得没戏,又担心突然有戏。黑话三:估值风险 翻译:要跌,快跑最近白酒行业最劲爆的消息,就是一只明星股酒鬼酒业绩暴雷了!酒鬼酒今年以来涨幅翻倍,市场对其业绩期望较高。而10月18日三季报出来后,令许多人大跌眼镜。公司第三季度净利为2818万元,同比下降39.5%。酒鬼酒第三季业绩“暴瘦”,白酒分析师预测到了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在公开的研报来看,国金证券分析师寇星在10月14日的研报中是这样表述的:“持续看好高端一线白酒茅五泸,推荐短期边际改善+长期空间持续的二线龙头如洋河、古井、汾酒、今世缘,以及中期具备弹性的酒鬼酒(短期需要注意估值风险)。”截至22日收盘,酒鬼酒股价较17日收盘价累计下跌9.1%。

不羁夜

A股史上最知名的三份罕见“看空”的研报

来源:叩叩财讯导读:如果算上3月7日中信证券发布的这份名为《财险龙头,但A股显著高估》的看空报告,在2003年以来,曾有三份内资券商看空A股上市企业的研究报告最为知名。巧合的是,这三份报告的发布时机,都是在A股市场“大牛市”行情的背景下横空出世。“预计未来一年潜在的下跌空间超过53.9%。”3月7日盘后,在中信证券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核心观点中赫然如此写道。而被研究实力执国内券商牛耳的中信证券出具上述“卖出”评级的公司不是别的,正是国内财险龙头——在2018年10月才刚刚在A股上市的中国人保(601319.SH)。一时间,正面临“疯牛”、“水牛”还是“真牛”之争的国内资本市场更被搅动得人心浮动。在这个“多”、“空”交锋,极度考验人心的时刻,随着这份看空研报的到来,各种揣测、想象,甚至阴谋论也接踵而至——甚至有市场人士猜测,这份研报的出台很可能是出于监管层的授意,其目的是为了让目前过于火热的二级市场行情降降温。与该份看空研报形成呼应的是,面对近期“疯涨”的大盘和高呼“牛”来了的投资民众,在几日前,中信证券还发布了一份直言“反弹接近尾声”的研报。面对中信证券这份“看空”权重股——中国人保的报告,或为了博得眼球,也或为了强调事件的“差异化”,许多媒体纷纷冠以“首份看空研报”、“及其罕见”等字眼。实际上,券商研报看空上市企业并不少见,如国内券商看空海外上市企业,外资或合资券商看空A股公司等等,都可谓是家常便饭,不过国内券商对A股公司发布“卖出”评级,则的确稀有。尤其是自2003年新财富分析师评选体系确立以来,由于国内较为“扭曲”的评价体系、国内市场做空机制的缺失和“卖方”分析师特定的利益出发立场,“看空”A股上市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卖方”分析师的禁地。虽然是“禁地”,但并非没有欲吃螃蟹者。如果算上3月7日中信证券发布的这份名为《财险龙头,但A股显著高估》的看空报告,在2003年以来,曾有三份内资券商看空A股上市企业的研究报告最为知名。这三份报告的发布都在当年当时如“石投深潭”般引发市场轰动。在A股市场中,稍有资历者,只要稍加提醒,应该都能很轻易地回忆起这几份“看空”研报横空出世时,所引发的市场争议。除此之外,这三份报告的“看空”对象皆是当年市场的“一时之选”,且都是大有背景和来头的大蓝筹股,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份报告的发布时机,也是在A股市场“大牛市”行情的背景下(当然,如果目前的行情算是‘牛市’的话)。1)2007年,中信证券看空深发展2007年3月,发端于2005年下半年的“牛市”行情正如火如荼地在A股上演,上证指数也如12年后的今天般高攀至3100-3200点之间。每年的3月底,是上市企业年报的频发季。也正在此时,没错,同样是中信证券,在2007年3月22日,向A股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当年内资券商的首份“卖出”评级的看空研报,其评级的对象,也同样是一家当年权重股金融上市企业,当年有着“深市第一股”之称的S深发展A(000001.SZ)。除了“看空”报告本身令市场意外,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引出这份报告的由头,并非是深发展在前一日发布的年报业绩多么的不堪,恰恰相反,深发展业绩在2016年报中业绩爆增319%。“很多人至今不解当年中信证券缘何会发布这样一份报告,而这份报告的行文风格也与撰写该报告分析师的惯常风格不符。”即使在多年后的今天,一位在当年同样在券商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的资深市场人士对此报告记忆犹新。这份报告名为《S深发展A:值得警惕的非正常高增长》,其署名分析师为中信证券分析师杨青丽和吕小九。说到杨青丽,来头也可谓不小,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获金融学硕士学位。2007年,时任中信证券金融(银行)业首席分析师,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监,而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底中,还一举获得当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金融行业第一名。显然,这样一份来自新财富排名第一分析师的报告,市场自然不可小觑。与中信证券“看空”中国人保下调空间超过50%的情况相类似的是,在这份《S深发展A:值得警惕的非正常高增长》中,也将S深发展的目标价大幅腰斩,从19.89的当时股价,直接下调至8元,下调幅度近60%。对于“看空”理由,杨青丽在报告的开端,显示较为情绪化地写道:“06 年深发展净利润已经预增过。实际增长达 319%。但增长主要原因却来自于计提准备减少 21%!深发展资产质量在上市银行中最差(06 年末不良率为 7.98%),准备覆盖率又最低(06 年末 48%)的背景下竟然少提准备,使净利润增长率高达 300%多,为中国上市银行06年业绩之奇观!这样明显的不实利润竟然刺激股价疯狂上涨,最后还要分析师不得不再次指出,算是市场的悲哀吧。”杨青丽认为,维持卖出评级,深发展业绩高增长并没有彻底改善深发展的资产质量及经营状态,巨额不良资产彻底消化(加大计提准备或核销)才能使深发展财务状况有根本好转。这份研究报告已经推出,也在市场中引发了巨大分歧。不少研究所的分析师纷纷加入战局,不过,与中信证券的“看空”不同,当年包括中金、国泰君安和国信证券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皆站在了其对立面,成为“看多”的一方,其中中金给出了“谨慎推荐”的评级,国泰君安更是直接给出了23元的增持评级。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此时还未在国内资本市场成名的经济学家刘煜辉,当年还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对这份看空深发展的研究报告如此评价道:“坦率地讲,中信的报告是我目前所见到最具情绪化的一份研究报告,竟出自于中国最强的券商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师之手,的确有些惊讶!”不过,虽然中信证券强烈看空,但遗憾的是,深发展并未被市场所抛弃,反而在当年大牛市的背景之下,深发展在当年的4月中旬,股价便突破23元,至2007年11月底,其股价更是疯狂涨至最高48.98元。2)2014年光大证券“打压”伊利回过头看,众所周知,那时的A股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大牛市。2014年6月3日,有媒体报道称在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的符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的82家生产企业名单中,伊利股份(600887.SH)四家工厂落榜。同日,光大证券便发布了一篇针对伊利股份的看空报告。在这两大双重打压之下,伊利股份在当日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大跌近7.75%,市值蒸发近54亿元。这份来自于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多达62页,如此的篇幅是为了用来论证其提出的:“伊利股份未来五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实质性冲击”的观点,并罕见地给予伊利股份“卖出”评级,其将看空的目标价格定在了22.7元/股。若按照光大证券的预测,当时股价处于33.95元/股的伊利股价将下跌33.14%,市值减少高达229.84亿元。在报告中,提到了看空伊利的三大理由,分别是“低温奶对常温奶的替代性愈发强烈”、“常温酸奶将大幅替代高端常温奶”、“进口液奶将逐步替代国产常温奶成为增量的绝对主力”。这份研报的作者——自于光大证券的分析师邢庭志勇气可嘉,这也是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机构首次如此公开看空乳业龙头股。要知道,伊利股份可是当年的基金重仓股,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共有242只基金重仓伊利股份,共持有60948.75万股,而仅6月3日当天的股价跌幅计算,这242只基金账面价值便缩水16亿元。同样,这份“看空”研报也在当年引发了行业和资本的一场扩日持久的“口水战”。光大证券这份长达62页的研报,被诸多行业人士纷纷站出来指责其“不专业”,申银万国、安信证券、宏源证券、瑞银证券、银河证券先后发出研究报告对其的观点进行反驳。其后,也证明,伊利股份四家工厂落榜“生产许可审查”一事也为乌龙。光大证券在研报事件发生后,有关分析师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请求,并没有发表任何公开看法。但坊间流,传光大研究所领导事后悄悄到基金公司登门“沟通”有关研报“看空”事件,一度惹得众说纷纭。“这种瞄准基金重仓股的立场鲜明的报告,几乎不可能没有经过研究所的首肯。”对于此事件,市场上还曾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光大证券有可能是在配合机构做空伊利股份。总之,当年光大证券大动干戈发布蓝筹股伊利股份看空报告究竟是何动机迄今为止仍是一个谜。这份光大证券62页看空伊利股份的研报,更被媒体戏谑第评选为2014年“黑天鹅最牛研报”。公开资料显示,邢庭志在进入光大之前,曾在齐鲁证券担任食品饮料研究员,2012年家门光大证券研究所任食品饮料高级分析师,2016年跳槽至中金,成为了中金食品饮料分析师。在近年来,邢庭志正因为对贵州茅台(600519.SZ)的大力追捧,被市场称为茅台“第一吹鼓手”,在其于2019年3月初发布的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他将贵州茅台的股价已经重新上调至900元大关。3)2019年,中信证券“红牌”警示中国人保的背后股市大涨之时,看空行业龙头、权重股。发生在2019年3月7日这一幕,的确让人有点似曾相识。不过相对于前两份“看空”研报,这一份看空中国人保的研报的有关论据和逻辑似乎更让人信服。中信证券这份研报认为,中国人保2019年合理估值为2378亿元人民币,对应2019年1.42倍PB,14.9倍PE。而3月7日,中国人保再度涨停,收报12.83元,当前总市值达5674亿元。2019年3月7日晚间,中国人保也再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称公司A股股票于2019年3月1日至3月5日连续3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提醒投资者注意二级市场风险。的确,用一个最基本的逻辑,仅从A、H股两地的溢价也可以看出在此刻提示A股中国人保的风险的必要。3月7日,中国人保在当日涨停后,A股股价已经近13元,而同一日,其在H股的股价却不足4港币,而疯狂的资金还在不断助推两地溢价率。不过中信证券发布的这份“卖出”中国人保的研报,在一定意义上,并不能说是一份“看空”中国人保的报告,其看空的仅仅是A股上市的中国人保,而对于中国人保的H股,则给与了增持评级。“这类看空报道的确大部分都可能发生在牛市之中,因市场估值出现整体性提升,在短期内,如果企业的基本面未出现较大变化,在市场估值体系尚存争议时,从投资的角度看,往往会觉得股价脱离基本面。”上述券曾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的资深市场人士坦言,作为一位曾经在分析师行业从业十余年的“过来者”,在他看来,更希望这份发布于2019年的看空报告背后,能蕴含着某种趋势和象征意义。“虽然目前尚不得知这份报告的真正意图,但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分析师拿出勇气去用自己的所学和对行业的洞察来撰写报告,无论是‘增持’、‘中性’或是‘卖出’,都是分析师评级的一种,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国内券商分析师们拿出有逻辑和行业依据的‘看空’报告。”上述资深市场人士表示。在他的记忆中,在国内A股市场曾出现过一起“匪夷所思”的怪现状。2012年11月酒鬼酒(000799.SZ)塑化剂风波突袭A股,食品安全问题向来会对食品饮料行业造成致命性打击。那么,事发后,分析师会不会一致看空酒鬼酒呢?令人惊讶的是,整理了一下这个事件窗口期内所有酒鬼酒的研究报告,在事件发生的2012年11月,仅有两篇报告马上给予酒鬼酒卖出评级,一家是合资券商瑞银证券及还有一家是外资券商,令人惊讶的是,事情发生后竟然还有多家国内券商分析师给予了酒鬼酒增持评级,部分稍微业界良心点儿的,给了中性,基本没有一家国内券商给出了“看空”卖出酒鬼酒的评级。“希望这种变化能给行业带来新的思考,不仅仅是哗众而来的一时喧嚣,愿更多的分析师能去发掘更多对自身有价值、对市场有意义的东西。”上述曾从业分析师行业十余年的资深市场人士坦言,在2018年底,维持国内分析师评价体系多年的“新财富”评选宣布中止,国内券商研究体系正式进入“后新财富时代”,再加上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带来一个新的变化,国内各大券商研究部和分析师也正在面临着市场和行业带来的全新的挑战。

十日自愁

研报解读|中国云计算:从数据看未来

出品 | 5GAI产业研习社 整理 | 刘惠佳 编辑/排版| DZ云计算,作为时下最为火热的网络应用概念,实质上是把IT资源作为商品,通过互联网交付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快速且安全的计算能力、存储和数据库等服务的一种网络应用技术,其具备了虚拟化(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动态可扩展、按需部署、高灵活性以及高性价比等多项特点。云计算服务主要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三种服务类型,囊括了存储云、医疗云和金融云等多种应用场景,是一种海量计算资源共享服务的解决方案。01 IT向云迁移+5G时代流量爆发,云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从目前来看,云计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服务器、存储的利用率,其具备弹性配置、按需服务、价格低廉、运维简单等特点。据统计,从2017年开始,全球计算云基础设施开支占比所有IT基础设施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的预测,到2022年,该比例将有望达到58%,其中公有云基础设施占比39%,私有云占比19%。这些数据表明了传统IT向云迁移正在成为新时代的趋势。图1:2017-2022年全球云基础设施占IT开支比例数据来源:ID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2019年10月我国5G正式商用,预计2021年5G用户渗透率将达7%左右。与此同时100Mbps及以上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达3.7亿户,占比81.8%,其中1000M以上速率的固定宽带用户达64.1万户,渗透率为0.14%。无线通信网络+固定家宽“双千兆”时代的来临,将催生更多新应用,并推动我国数据流量的进一步加快增长。预计2021年第4季度,数据流量YOY将达到60%。图2:我国互联网接入宽带渗透率数据来源:人民网,工信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图3:我国移动数据流量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工信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随着IT向云迁移的浪潮的浪潮以及5G时代所带来的的移动数据流量爆发式增长,云计算市场规模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02 中国云计算市场风头正盛,市场规模将比肩美国2016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为874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2733亿美元。整体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比之下,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6年的17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731亿美元,期间年增长率上均高于世界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图4: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增长率数据来源:中国通信院,ID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根据IDC最新的数据显示,阿里云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服务商。2019年第4季度,云计算业务单季度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达1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在全球头部厂商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IDC的报告显示,2019年Q3腾讯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0至47亿元人民币;百度智能云的IaaS增速达到75.5%,IaaS+PaaS增速超过了80%,整体领先于行业水平。图5:全球公有云厂商收入排名数据来源:ID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综和来看,看好中国成长为世界云计算市场第二极,原因有二:一是相对世界市场,国内市场增长速度更快,且具备与美国相当体量的IT和互联网环境;二是随着阿里、腾讯、百度等国内云计算公司收入的快速增长,会带动国内服务器、网络设备采购增加,从而拉动中国云基础设施/设备市场份额的增长,进而为中国云计算市场增长注入更多的源动力。03 国内IaaS五强争霸,设备精锐蓄势待发公有云IaaS是云计算市场诸侯纷争的主要战场,截至2019年第2季度,阿里云占据着41.6%的市场份额,腾讯、天翼云、华为云、金山云分别以11.88%、8.54%、6.70%和5.00%的份额紧随其后,国内IaaS市场五强鼎立格局逐步形成。图6:2019年第2季度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数据来源:ID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服务器方面,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基于IaaS每年净增市场规模测算,2019-2022年我国服务器出货量分别为306、344、346、355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9.2%、15%、10.14%和5.26%;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1200、 1449、 1748、 200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0.02%、20.75%、20.63%、14.42%。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服务器市场将重回增长通道。在X86市场,浪潮、新华三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华为则走向ARM市场,引领国内自主可控生态环境的建设,自主可控服务器占比有望在2020年达到10%。图7:2019年第3季度国内X86服务器市场份额数据来源:IDC,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交换机市场,由于具备相对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国内企业华为与紫光股份两强相争;星网锐捷则在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市场势头迅猛,成为中移动招标中仅有的两家中标者,从华为手中分得近50%的份额。04 多云/混合云、云原生将成国内未来主流在IDC对未来五年中国云计算技术发展路线的预测中,多云/混合云、云原生相关的预测超过一半,表明这两个方向将是未来国内云计算市场主流走向。表1:2020年IDC中国云计算市场十大预测内容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05 结语IT向云迁移的热潮和“双千兆”时代的来临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上升空间。随着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崛起,国内细分领域竞争格局的逐步形成,未来行业发展方向日渐清晰,中国云计算正逐渐成长为世界市场上一股举足轻重的东方力量。参考资料:中信建投研报:云基础设施投资回暖的起点中信建投研报:国内云计算厂商增速领先全球,中国新基建崛起

武士刀

中金网研报精选:3月份汽车销量报告

1、复产复工,3 月汽车产销同比降幅收窄1.1、总体数据:3 月产量/批发销量同比-45%/-42% 3月汽车企业复产复工,供给端和需求端逐步恢复。3 月初除重点疫区外,车企基本实现复产复工。根据工信部,截至 3 月 3 日,16 家重点整车集团主要生产基地开工率达到 84%,员工复岗率达到 67%。之后企业达产率逐步提升。4 月 9 日,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信息,4 月初行业日产量恢复到去年同期 75%以上,经销商订单恢复到正常水平 65%以上。 3月汽车批发销量同比降幅收窄近五成,20Q1 批发销量同比-42.4%。 2020 年 3 月汽车批发销售 143.0 万辆,环比+361.1%,同比-43.3%,同比降幅较 2 月显著收窄(2 月同比-79.1%)。其中,乘用车销售 104.3 万辆,同比-48.4%;商用车销售 38.8 万辆,同比-22.6%。20Q1 汽车累计批发销量 367.2 万辆,同比-42.4%;乘用车累计销量 287.7 万辆,同比-45.4%;商用车累计销量 79.4 万辆,同比-28.4%。 3月产能逐步复苏,汽车产量 142.2 万辆,环比+339.2%,同比-44.5% (2 月同比-79.8%)。 1.2、乘用车:批发/零售销量同比-48.4%/-39.9%供给端:复产复工企业产量、批发销量回暖。3 月乘用车批发销量 104.3 万辆,同比/环比-48.4%/+365.8%;20Q1 累计销量 287.7 万辆,同比-45.4%。 3 月乘用车产量 104.9 万辆,同比/环比-49.9%/+436.5%;20Q1 累计产量 268.4 万辆,同比-48.7%。 零售端:经销商逐步复工,零售销量复苏,以消化积累订单为主。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截止 4 月 7 日经销商综合复工效率 73.2%,门店复工率 98.9%,客流恢复率 67.3%,销售效率 64.5%,售后效率 67.8%。据乘联会数据,3 月广义乘用车零售销量 107.6 万辆,同比-39.9%,环比+320.5%。 20Q1 广义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 306.9 万辆,同比-40.7%。 从周度数据看,3 月周度销量同比降幅逐步收窄,第四周零售销量同比 -24%。随着疫情缓解,客流复苏,以及部分地区促汽车消费政策出台,终端销量有望进一步回暖。 1.3、商用车:销量同比-22.6%,优于乘用车商用车整体表现优于乘用车,其中货车销量回升显著。3 月商用车销售 38.8 万辆,同比-22.6%,环比+348.9%,20Q1 累计销量 79.4 万辆,同比 -28.4%。其中,3 月货车销售 35.7 万辆,同比-22.1%,环比+354.6%,20Q1 累计销量 72.8 万辆,同比-28.2%;客车销售 3.1 万辆,同比-28.0%,环比 +291.7%,20Q1 累计销量 6.6 万辆,同比-30.7%。轻客销量回暖之势领先。3 月大型客车销量 3085 辆,同比-44.7%,环比+312.4%,20Q1 累计销量 6956 辆,同比-51.6%;中型客车销量 1792 辆,同比-64.6%,环比+293.0%,20Q1 累计销量 6140 辆,同比-48.7%;轻型客车销量 2.6 万辆,同比-19.4%,环比+289.3%,20Q1 累计销量 5.3 万辆,同比-23.3%。 3 月各类车型回暖之势较为均衡,半挂牵引车保持强势。3 月重型货车销量 12.0 万辆,同比-19.4%,环比+219.4%,20Q1 累计销量 27.4 辆,同比-15.8%。其中,半挂牵引车 3 月销量 6.7 万辆,同比-1.6%,20Q1 累计同比+5.7%;中型货车销量 1.3 万辆,同比-22.8%,环比+335.6%,20Q1 累计销量 2.7 万辆,同比-30.0%;轻型货车销量 17.3 万辆,同比-21.8%,环比+501.7%,20Q1 累计销量 33.5 万辆,同比-31.9%;微型货车销量 5.0 万辆,同比-28.6%,环比+439.4%,20Q1 累计销量 9.2 万辆,同比-42.0%。 2、库存系数回落 乘用车厂商库存略增,商用车厂商库存下降。据中汽协数据,3 月末汽车厂商库存为 91.3 万辆,较月初-1.5%。其中,乘用车库存 62.8 万辆,较月初+1.5%;商用车库存 28.5 万辆,较月初-7.4%。 据汽车流通协会数据,3 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 2.68。未来随着销量恢复,库存系数有望进一步回落。 根据乘联会数据,乘用车零售数据为 107.6 万辆,大于厂商批发销量 102.2 万辆,估计渠道库存略有降低。根据中汽协公布的厂商库存、汽车流通协会的经销商库存系数,我们估算目前乘用车总库存约 351 万辆(或有所高估),总库存深度约 3.26 个月。疫情致终端销量大幅波动,用于估算渠道库存的经销商库存系数异常大幅变动,使我们估算的 2 月库存数据出现失真,被显著高估。随着 3 月及未来销量回升,我们估算的库存数据回落,将逐步接近实际情况。在疫情还未完全消除的当下,需求难以出现爆发式回升,各厂商或按经销商的实际需求量订车,避免强行压库。海外疫情扩散,海外整车及零部件厂商停产停工,进口车库水平或将下行,因此,总体上乘用车库存水平未来或保持在合理偏低水平。 3、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环比回升,同比降幅收窄3.1、总体数据:3 月销量 5.3 万辆,同比-53.2%/环比 301.3% 2020 年 3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5.3 万辆,同比-53.2%,环比 301.3%;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 5.0 万辆,同比-56.9%,环比 381.6%。总体来看,由于国内疫情逐渐好转,生产经营活动有序恢复,3 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环比出现明显回升,同比降幅收窄。2020 年 1-3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 11.4 万辆,同比-56.4%;累计产量 10.5 万辆,同比-60.2%。 从销量结构来看,2020 年 3 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 4.7 万辆,占总销量的比例为 88.7%;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 0.6 万辆,占总销量的比例为 11.1%,与 2020 年 2 月份基本持平。3.2、乘用车:3 月 EV/PHEV 乘用车销量同比 -58.8%/-44.3%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0 年 3 月,国内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 3.5 万辆,同比-58.8%,环比 271.5%;插电混动乘用车销量为 1.2 万辆,同比-44.3%,环比 400.9%。总体来看,3 月份插混乘用车同环比增速好于纯电动乘用车。 2020 年 1-3 月,国内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 7.3 万辆,同比-60.2%;插混乘用车销量为 2.8 万辆,同比-48.0%。 3.3、商用车:3月销量0.6万辆,同比-17.0%/环比323.0%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0 年 3 月,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 0.6 万辆,同比-17.0%/环比 323.0%。投资建议:汽车行业被动去库阶段下的复苏时区切换正当时,并会持续至 2020 年二季度。“疫情”下 3 月有望成为行业复苏期内的第二拐点,板块自 2020 年 2 月下旬进入估值修复“颠簸期”,目前时点 PB 已经再次接近复苏时区的底部区域,估值有望在复苏时区内持续修复。 (以上图表来源于中汽协,光大证券研究所)风险分析:行业增长不及预期,宏观经济因素扰动,新能源汽车技术更新风险等。 (文章来源:中金网)

六藏

上涨行情中数量见长的看空研报 你怕不怕!

来源:中泰证券资管虽然两份横空出世的券商看空研报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已几乎被平息,但近期看空/下调股票评级报告加速出炉的态势却突然明朗。有媒体记者统计,3月份以来券商下调评级的研报数量已多达42份;尤其3月15日之后,下调评级的研报数量正以日均4~5篇的速度增加。截止目前,国信证券、招商证券、东北证券、国海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中泰证券、中银国际等多家券商研究所光今年年内就发布了5份及以上结论是“下调评级”的研报。不排除这些下调评级报告中偶有博眼球或跟风之举,但确实也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虽然股指还在上涨、但数量见长的个股看空研报作为一个新情况,我们有没有做好应对准备?又或者做一个更悲观也更具体的假设,如果某一天券商看空研报的枪头指向的正是你的持仓股,又该怎么办?怎么办?怕不怕?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或许应该要问问自己,当时决定买入股票的理由是什么?为何买入的理由千差万别,但大致上可以被归为两类,一类是相信未来有人愿意用更高的价格来接手;另一类是基于风险报酬比相信物超所值,值得拥有。第一类的动机更像是一种博弈。这类博弈者一样也会关注企业的基本面,但更多的则是仰仗趋势和情绪,因此一旦遭遇看空报告或者市场情绪的反转,短期内别人的砸盘确实会导致自己明天的损失。第二类的动机则比较接近我们所说的价值投资,关注的是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相信股票的价格有着向价值回归的引力,长期来看与趋势、情绪都关系不大。巴菲特所说的“在投资时不把自己当作是市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师或是证券分析师,而是企业的分析师” ,大抵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对于这一类投资者来说,在买入以前,应该早就意识到最差情况下自己可能面对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在牛市中容易赚快钱,但第二种情况无论什么情况都比较不容易亏本。因为对于第二类人来说,即使身处快速上涨的市场,谨慎、保守、逆势而动、人弃我取、关注风险报酬比、不愿意参与安全边际意外的博弈等,依然是他们遵守的传统习惯。我一直对塞思·卡拉曼的一段关于投资的论述印象深刻,“在牛市中,任何人使用任何投资策略,或者甚至根本没有策略,都能获得很好的回报。只有在熊市中,投资纪律才变得特别重要。在所有的投资策略中,只有价值投资才能让投资者获得充分上涨潜力的同时承担非常有限的下跌风险。”那么,塞思·卡拉曼所说的价值投资是什么?——“将价格和价值相比较,买进折扣很大的东西,然后在价格接近价值时出售”。若真如他所言,这样的投资者也许一直都等不到自己手中的股票迎来券商的看空报告。

式微

国泰君安:继续看多有色资源品|微研报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下游需求环比改善,钴原料偏紧日益严重。智利/刚果金新冠确诊人数增加,钴铜矿供给端形势严峻。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15.6%和19.3%,新能源及3C旺季即将到来,补库及供给短缺推升钴价。预计未来5年钴行业需求复合增速达10%以上,锂盐行业氢氧化锂需求年复合增速看40%,锂钴行业集中度高,龙头公司增长确定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