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涨知识了|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是什么意思?恶魔人

涨知识了|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是什么意思?

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都是什么意思?目前,在国际科学界与学术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ISI旗下的SCI、SSCI、EI和ISTP等重要检索期刊所收录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1、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2、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3、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4、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5、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6、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7、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8、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9、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一: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ISI的发展简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是国际知名的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1958年,ISI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借款500美元创办了ISI,Current Contents(CC)ofChemical,Pharmaco-Medical&Life Sciences是当时的唯一产品,它每期有32页,包括了200种期刊。1960年,ISI引进了Current Abstracts of Chemistry and Index Chemicus,并于当年正式成立公司。1992年,ISI被ThomsonBusiness Information收购。ISI成立50多年来,先后推出了SCI、SSCI、ISTP、A&HCI和ISSHP等许多著名的学术研究检索工具和数据库。ISI的领域涉及22000种期刊、3100万件专利、60000个会议录、5500专业网站、5000本学术专著、200万化学结构、230多个学科的深度索引,以及100年的科学引文索引。目前,ISI的主要产品有两类,一是平面索引产品;二是网络产品。ISI的平面产品(5种):1:《科学引文数据库》(SCI) 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3:《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 4:《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 5:《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SSHP)ISI的网络产品(2种)1:1997年,ISI创办了ISI Web of Science,并开始通过因特网提供在线访问。ISI Webof Science。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引文数据库,包括ISI的三大引文数据库,即ISI-SCI、ISI-SSCI和ISI-AHCI,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200多个学科的8,600种经过评估的学术期刊,每个数据库都是每周更新的。它可让用户在这些的跨学科的海量著录信息中进行引文检索和引证分析。用户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数据库中得到相应的检索结果,而且在检中的文献中还提供了该文献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访问路径,据此读者可以进一步参阅这些参考文献,直至追根溯源并了解全貌。这种独特的引文方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WebofScience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直接使用,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2:ISI最新开发的信息产品解决方案被称为ISI Web of Knowledge(http://isiknowledge.com/),它可以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企业、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信息支持。WebofKnowledge将跨学科的(以及细化的)论文著录、评估和分析工具、信息管理工具等集成在一起,是一个基于互联网(WWW)所建立的新一代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ISI的辅助产品(2种)此外,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也以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而著称。ISI开发的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ISI基本科学指标)收集和分析SCI、SSCI中所收录的10多年来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中出版的研究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引文),运用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按照不同分类提供相关数据,并展开分析和排序。I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有助于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了解各个研究领域中最依靠的国家、研究机构、科学家、论文和期刊,确定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产出与影响。2001年,ISI还创立了ISI Highly Cited.comSM(这是一个介绍世界最有影响、被引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的网站),引入了ISI科学基本指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为衡量科学趋势和为国家、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公司期刊的表。现排名提供了有力的评价工具。目前,ISI的首席执行官(CEO)是MikeTansey。二: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SCI简介:《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 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SCI的索引形式: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 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 Words 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三: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SSCI简介: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它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据ISI网站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SSCI全文收录1876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现收录有中国大陆的期刊3种,台湾的期刊7种SSCI最早创刊于1969年,收录数据从1956年至今,是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数据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收录期刊1979种,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与SCI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功能上说是一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论文为主。SSCI从功能上说也是—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只不过它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社会科学的论文为主。近几年来,在国内大学论文排名、研究基金申请、个人职称晋升等竞争中,SCI论文数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依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几乎言必称SCI。国内许多大学都提出了下世纪初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SSCI却在国内受到冷遇,很少有人提及。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还应当拥有较多的SSCI论文数,尤其对于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如此。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SSCI覆盖的学科范围。SSCI覆盖的领域包括:人类学,区域研究,商业,商业金融,传播学,犯罪学与刑罚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与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机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老人病学和老人学,健康政策与服务,历史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史,工业关系与劳工,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语言与语言学,法学,管理,法医学,护理学;哲学,规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数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大众健康,康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社会科学-数学方法,社会工作,社会学,恶习,运输,城市研究,女性研究等。无疑,这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对于衡量—个国家的研究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对—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更至关重要。四: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A&HCI即《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它是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它与SCI和SSCI一起共同构成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三大核心数据库,其特点也是收录引文文献,目前收录1300种国际权威的期刊作为文献源。1976年,ISI创办了A&HCI,它收录数据从1975年至今据ISI网站最新公布数据显示:A&HCI收录期刊文献数据覆盖了语言与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与神学、古典研究、历史、考古、艺术、建筑、表演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计9大学术领域共28个学科。A&HCI收录的期刊绝大部分为美国和欧洲的顶级学术期刊,较少收录亚洲等地区的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亦以英文期刊为主。中文期刊中,目前收入A&HCI有《亚洲艺术》、《中国史研究》和《当代中国思潮》等几种,港台地区仅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被收录。我国学术界对SCI、SSCI都比较熟悉,但是对A&HCI似乎还缺乏了解,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学科分类同西方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西方的学科共分自然科学(Science)、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艺术与人文学科(Arts and Humanities)三大类,而在我国,学科只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艺术与人文学科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内。五: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它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两个数据库(ISTP和ISSHP)之一。ISTP创刊于1978年,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科技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所收录的数据包括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从1990-2003年间,ISTP和ISSHP(后文将要讲到ISSHP)共收录了60,000个会议的近300万篇论文的信息。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六: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ISSHP,即《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Proceedings,简称ISSHP),它于1979年由ISI创办,其数据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的会议文献。这些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文学、历史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七: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EI,即《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也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创刊于1884年,最初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编辑出版发行,它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其所收录文献的范围几乎覆盖工程技术各个领域的数据,涉及到材料工程、地质、电工、电子、通信、动力、核技术、化学、工业工程、环境、机械工程、计算机和数据处理、交通运输、金属工艺、控制工程、矿冶、能源、材料科学、农业、食品技术、汽车工程、生物工程、石油、食品、数理、水利、土木工程、医学、仪表、应用物理、宇航、照明、光学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目前,EI选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工程技术类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和图书等出版物。EI数据库每年新增约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文献的语种为英文。EI每月出版1期,每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每期EI均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EI的出版形式有印刷版、电子版及缩微胶片。EI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和权威性强等特点。1992年,EI公司开始收录中国期刊,并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八: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CSSCI的由来与发展: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Index,简称CSSCI),它是南京大学199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研制的一种中文社会科学研究信息检索的产品。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门从事CSSCI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0年,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完成,并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2001年,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由17所著名高校科学研究与管理专家组成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CSSCI被列为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将CSSCI列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收录了1998以来的数据,其来源文献54万余篇,引文文献32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的主要形式:CSSCI是我国社会科学重要文献引文统计信息查询与评价的主要工具,它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登载的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来源期刊文献的各类重要数据及其相互逻辑关联的统计与分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客观、公正的第一手资料。CSSCI来源期刊的遴选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CSSCI的遴选程序是:按照近3年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对所有学术性社科期刊分学科进行排序;按照“高进低出”的原则确定各学科预选来源期刊;预选来源期刊提交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年度来源期刊。CSSCI提供的信息检索途径有:(1)来源文献检索。它包括篇名、作者、作者所在地区及机构、刊名、关键词、文献分类号、学科类别、学位类别、基金类别及项目、期刊年代卷期等。(2)被引文献的检索。它包括被引文献、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代、被引文献细节等。(3)优化检索.包括精确检索、模糊检索、逻辑检索、二次检索等。不同途径的检索结果按发文信息或被引信息分析统计,并支持文本信息下载。CSSCI的收录期刊:CSSCI收录期刊采取两年一次动态调整的方式:2001年度,首次列入来源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2003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18种;2006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93种;2008~2009年度,所收录的来源期刊为528种,此外还列出了扩展版的来源期刊152种,以及来源集刊86种。九: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CSCD,即《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它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数据。CSCD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378种,已积累了从1989年至今的论文记录近100万条,引文记录近400万条。CSCD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CSCD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CSCD具有建库历史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交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其中,英文刊40种,中文期刊1008种;核心库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378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

堕落街

论文写好了,但投什么期刊呢?学术期刊SCI、EI、C刊…到底是什么?

1、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1961 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学、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2、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3、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简称EI,1884年创刊,年刊,1962年增出月刊本。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每年摘录世界工程技术期刊约3000种,还有会议文献、图书、技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等,报道文摘约15万条,内容包括全部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领域(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的研究成果。4、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1989年创建,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引文数据库。其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TIPS以上是自然科学领域比较权威的索引目录。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为重要。SCI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啦,所以各位同学努把力,争取多发SCI!5、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SSCI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6、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即我们常说的“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7、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指被北大图书馆每三年出版一次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出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现在我可是懂了大家平时说发SCI是什么意思了。可我具体应该发哪一本期刊呢?不要着急,这期我们为大家介绍了期刊的分类,下期我们会按照不同的学科,详细介绍各领域的权威刊物。不知道上面的介绍有没有解答你的疑惑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互动,也欢迎大家提名你们专业的“最牛期刊”。来源:上海交大研究生 审核丨程然

听之无声

佩服:他从科研小白逆袭科研大神,2年发23篇SCI论文,12篇TOP期刊

厉害!据浙江农林大学消息,该校一名硕士研究生在过去的两年读研时间里,竟然发表了23篇SCI,其中12篇TOP期刊!这种成果是什么概念?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样的成绩,不仅超过很多厉害的博士,就连很多有多年科研经历的高校老师可能也不能比——你说厉害不厉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只是仅读了两年的硕士研究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分享吧:科研小白的进阶之路王汉伟,工程学院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6级研究生。在校期间,班级综合成绩排名连续两个学年排名前三,并取得了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在就读研究生的两年里,王汉伟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5篇,TOP期刊论文12篇,SCI收入23篇。其中,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1篇,会议论文1篇。发表在ChemElectroChem(IF:4.446)上的1篇SCI论文被选为封面论文。王汉伟从小就对自然科学非常感兴趣,喜欢利用废旧物品DIY,变废为宝。他还喜欢看一些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里面一幕幕资源浪费的情景触动着他的心。他认真地说,“其实许多材料都可以进行再生,我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挖掘资源的特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他心底埋下的致力于新型资源研究的种子,在加入了孙庆丰老师的研究团队之后生根发芽。初接触科研,王汉伟自嘲为“科研小白”。他说道:“其实我是大四时才开始接触科研。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不懂,要慢慢摸索,多亏了孙老师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鼓励我朝着自己的科研梦前进。”为了啃下科研这块“硬骨头”,王汉伟硬着头皮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如PS,3DMAX,AI等学起,不断学习如何处理数据、看文献,为发表论文打基础。 每天的积累让他明确了科研方向,掌握了研究方法。王汉伟刚开始的研究方向是在木材表面仿生构筑磁性涂层,开发研究适合人居生活所必需的新型磁化木质基功能材料,赋予木材趋磁性功能与电磁屏蔽功能,使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基于这个这个方向,他开始不断尝试,每天早上8点到实验室,凌晨1点才结束一天的科研工作。谈到那个阶段的研究,王汉伟告诉我们:“因为是初学者,所以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每天我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通宵也是常有的。”当时的实验需要严格地调控好温度和比例才能将两种材料结合起来,他尝试了不下百次才研究出了最佳温度和比例,合成了具有优良驱磁性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复合材料。超出他预想的是这个材料同时也具有超疏水、酸碱稳定、抗磨损等具有高实用性的附属特性。基于这个成果,他成功发表了SCI论文,也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素质。披荆斩棘,永不服输此后,孙老师为他明确了进一步的科研方向:“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制约着我们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你的研究方向可以往这边尝试。”有了孙老师的指点,王汉伟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把研究方向转为从生物质角度出发,利用其天然结构和含碳的特性,将其转化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将骨质材料、废弃蔬果等具有一定污染性或难处理的生物质材料转化为了高性能的碳质电极材料,实现了废弃生物质材料的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为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的解决贡献了一份力量。 科研路上,王汉伟有因为实验成功、论文通过而欣喜不已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实验数据与预想大相庭径、实验停滞不前等各种困难接踵而至。但为了他心中的科研梦,王汉伟从不认输。“为了获取良好的实验数据,我连续工作了整整三天,每天都只睡3到4个小时,最终获得了质量大约为1.6毫克的电极薄片。” 科研需要敬畏之心,需要严谨认真,不断思考,不断尝试,还需要超于常人的耐心。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但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拒绝“闭门造车”,开展团队作战沉醉于科研世界的王汉伟拒绝“闭门造车”,十分重视与其他学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研究生期间,他参加了科研类的会议10余次,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功能性木材基复合材料工程前沿技术研究会议、第二届中国绿色木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木材保护工业大会等。“我每次都会抓住能出去的机会,积极交流学习。不仅能让我找到之前遇到问题的新思路,还能开拓眼界。”目前,王汉伟管理了学校实验室电池能源方面的科研团队。“团队作战,如何发掘每个人的长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科研任务,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新挑战。”他笑言。对于前来请教的学弟学妹,王汉伟可谓倾囊相授。去年,他帮助了一位大四的学弟顺利考上本校研究生,并带领他做实验,指导他写论文,帮助他开启科研的大门。谈到未来,他笑道:“我所有的成就感都来源于科研,未来我会继续把科研做好,不忘初心。”用青春致敬梦想,用奋斗书写华章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位优秀的小伙在科研路上一路高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 文字 / 郭碧玮 夏雨波 杨丽青 图片 / 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 / 杨丽青

而物自化

2020年论文发表期刊级别具体划分情况

注:本文阅读时长大概在13分钟左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论文发布高峰期了,已经晋升过或者读博的老鸟们或多或少对论文发表的流程和期刊的级别有个大概的概念了,内心是没有那么慌张的。一切都是小问题 小问题 不着急 不着急........每年都会有老鸟,但也会有小jiojio刚踏进论文发表坑的萌新,CSCD、国普、中文核心期刊、科学引文、南大核心、科技核心、知网............萌新们是不是一脸懵逼???别慌!!!!问题不大 咱虽然是萌新,但也别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萌新 还是要一副老练的样子面对这些事情。咱先搞清楚自己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什么?自行参照下面发表论文的目的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01晋升此类是较大的人群,晋升路漫漫 论文不能断!!!02毕业毕业路上 论文发表欲断魂~~~~~好在用在毕业的就那么一次如果研究生毕业后要读博 那就在轮回一次吧03宣传宣传大佬 有的是单位有指标,有的是个人创业需求 这个阶段咱就追求性价比 言归正传~~~~~其实期刊咱就按照俗人的理解方式 简单划分为3种(普刊、核心、SCI),用处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怎么样确定自己需要的是哪种等级,此处单位人事科的文件尤为重要!!!!每次在跟作者沟通的时候都会尽量问作者要到单位人事科的文件,这个比作者口述要更全面一点。比如有的单位就只认国内的CSSCI+CSCD;有的是北大+南大;北大+统计源,等等。(插句小话 我以为 我觉得 我认为 这种最不靠谱 但凡出了一点问题不符单位要求,你找谁哭????)咱先捋国内期刊国内咱就分为两种:普通期刊and 核心期刊普通期刊又分为:国家级普通期刊 and 省部级普通期刊核心期刊又具体划分了7个细分项目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别称:北大核心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别称:南大核心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别称:统计源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别名:CSCD核心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注明:如果是要核心期刊单位要求一般只会按照前四个去提要求。仔细阅读单位文件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细致了解一下这些期刊的具体情况 (仔细看加粗内容)1、北大核心:也就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1992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自然科学领域除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2、南大核心:也就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CSSCI来源文献检索界面,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3、科技核心: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4、国家级普刊and省级普刊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各等级内都有对应各方向收录的刊物名称。最重要的一点,也是防假刊的要点,所有用于毕业/晋升的期刊都必须有双刊号。CN(国内刊号) ISSN(国际刊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输入刊物的名称查询(具体查询方法可查看本号内之前更新的文章)最后捋一下 SCI EISCI、涵盖了1900年至今的150多个学科中的8,500多种著名和重要期刊。由于它严格的遴选过程,SCI包含的期刊可以称之为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期刊。EI、中的文献几乎涵盖了工程技术的所有领域。例如土木工程、机械制造、水利工程、电气工程等。最后敲黑板!!!!认准单位文件 !文件!文件!别想着走捷径(有机会可以分享走捷径变马拉松的故事)最后需要发表论文的各位老师有问题可以私聊董小姐(我家没草原!!!!)

荆棘花

这本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创历史最高,国人发文量排名第一

今天我们来分析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EES),ISSN号为0147-6513。EES期刊是一本国际性的,经过同行评审的支持开放获取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4.872。1期刊信息期刊网址: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ecotoxicology-and-environmental-safety主编信息:Richard HandyUniversity of Plymouth, Plymouth, United KingdomBing Yan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JCR分区:环境科学Q1,毒理学Q1中科院分区:收稿范围:EES期刊是一本多学科的期刊,着重于了解环境污染对包括人类健康在内的生物的暴露及其影响。该杂志的范围涵盖三个主要主题。如下(但不限于):生态毒理学生物的水生和陆地生态毒理学,包括微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同样,中观世界或实地研究可提供有关命运和影响的信息。有关暴露,生物利用度和影响的机理研究。从分子到整个生物的研究,包括动物行为和种群影响。生态毒理学中涉及作用方式的方法,包括组学,系统生物学,活细胞/组织中的定量测量,生物标志物,组织病理学,生态生理学。环境化学土壤,沉积物和水的化学成分可以解释金属,工业和农药,纳米材料,塑料和新出现的污染物等有毒物质的命运,行为,下沉和影响。确定源分配,有毒物质的时空分布,化学形态,持久性和环境转化的机理研究。混合物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例如pH值,有机物,温度和盐度)的相互作用。废水和污泥修复,生物吸附剂,生物炭,绿色化学,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机理研究。环境安全流行病学研究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影响联系在一起。基于分子机制的环境毒理学研究,使用细胞或动物模型来评估空气污染,地下水和饮用水污染的危害,以及环境和食物链中持久性有毒物质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的影响。阐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暴露于各种污染物时的有害作用的机理,以及生态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研究的新方法开发。使用计算方法(例如大数据,机器学习和定量结构毒性关系建模)评估暴露,毒性和环境风险。2发文量趋势2019 (1,332) 2018 (1,199) 2017 (573) 2016 (463) 2015 (482) 2014 (396) 2013 (380) 2012 (372) 2011 (301) 2010 (273)EES期刊目前每年出版20期。近几年发文量明显上升,特别是最近两年增长很快,总量已突破千篇。2019年为1332篇,达到历史最高量。从2017-2019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发文量排名第一的国家是中国,数量达1546篇,远超排名第二的美国(239)。后面依次是巴西(216)、印度(213)、伊朗(123)。3影响因子趋势EES期刊的影响因子长期来看的话明显上升,特别最近几年上升较快,2019年影响因子达到历史最高分4.872,预计2020年影响因子会保持4分水平。4自引率EES期刊2019年自引率为10.186%,低于20%,不用担心。5发文速度根据EES期刊官网数据,文章从提交到初次反馈决定意见平均时间为3.4周,从提交到最终决定平均时间为5.7周,来看看最近几篇文章实际周期: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0.111005Received 3 April 2020, Revised 1 July 2020, Accepted 3 July 2020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0.111061Received 30 April 2020, Revised 1 July 2020, Accepted 20 July 2020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0.111048Received 27 April 2020, Revised 14 July 2020, Accepted 15 July 2020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0.111052Received 23 April 2020, Revised 16 July 2020, Accepted 17 July 2020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0.111068Received 15 May 2020, Revised 21 July 2020, Accepted 23 July 2020从上面可以看出EES期刊最近文章从投稿到接收周期最快在2个月左右接受,最慢在3个月左右,平均下来基本在3个月左右接收,总的来说这样的周期速度算是比较快。6版面费根据EES期刊官网说明,期刊文章支持完全开发获取(OA)和订阅两种模式出版。订阅模式从2020年9月30后需支付版面费2600美元,约17000多人民币;OA模式要支付版面费3260美元,约22000多人民币。7总结《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是一本多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最近几年上升较快,2019年影响因子达到历史最高分4.872。期刊最近两年发文量快速增长,总量已突破1000篇。国人发文总量排名第一,可见期刊对国人比较友好,期刊发表周期也比较快,可关注。以上分析仅供参考,祝您发文顺利!

笛吹川

最新国内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国内期刊封面投稿特点,SCI必备

科研绘图有针对性投稿,会事半功倍文:KEKE/SCI-HUA.com科画上一期科画介绍了国际期刊及影响因子排名,详情见最新科研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各期刊投稿插图解读,SCI收录神速本期SCI-HUA科画介绍的是国内SCI期刊及形象因子Top10。1.CELL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5.393《CELL RESEARCH》中科院主管的一份月刊, 期刊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国际权威性和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细胞生长、分化与凋亡、信号转导、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染色质、表观遗传学与转录、小RNA功能与机制、癌症生物学、免疫与分子发病机制,分子和细胞神经科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2.FUNGAL DIVERSITY2017-2018影响因子14.078中文名《真菌多样性》,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2011年3月,昆明植物研究所与泰国菌类研究基金会主任、《真菌多样性》创刊人 K. D. Hyde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合作办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真菌特别是高等真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好的积累,建立了我国第二大真菌标本馆,在真菌系统学、真菌化学、真菌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期刊的宗旨和定位是:发表真菌学科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真菌多样性、系统学、分子系统发育及进化等方面的重要原创性研究论文,促进真菌学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3.Bone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12.354《Bone Research》成立于2013年。编委会由国际杰出科研人员组成。主编是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创始编辑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徐曹教授,执行主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Thomas L. Clemens教授。副编辑由国内外骨科学的顶尖研究人员组成。期刊专注于骨骼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再生的基础和临床方面,并支持基本调查和骨骼相关临床研究的最重要发现。该期刊的目的是促进全球传播骨相关生理学,病理学,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研究。4.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7-2018影响因子9.408《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是一本科研行业评审类期刊,主旨为回顾中国和世界各地科技的前沿发展。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包括物理和数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主编为白春礼院士,常务副主编为蒲慕明院士,编委会由153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占46%,国际编委占41%。5.Molecular Plant2017-2018影响因子9.326Molecular Plant创刊于2008年,由Molecular Plant上海编辑部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合作出版。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IPPE)与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CSPP)主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期刊社承办。6.Nano Research2017-2018影响因子7.994《NanoResearch》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公司合作出版。是一份经过同行评审的国际和跨学科研究期刊,专注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权威和综合评论,以及通信和全文格式的原创前沿研究。7.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7.551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主办,由曹雪涛院士和田志刚院士共同主编。是我国免疫学领域唯一的SCI期刊,2010年加盟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目前已被全球著名数据库收录,其中包括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化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PubMed》、美国《SCImag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涵盖涵盖基础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我们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最新信息和进展,包括体外和体内免疫反应。8.Protein & Cell2017-2018影响因子6.228《Protein&Cell》 是一本同行评审的国际期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生科院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联合创办,由Springer负责海外发行。发表文章有关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多学科领域最新发展,期刊重点是蛋白质和细胞研究。该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干细胞,植物科学,蛋白质科学,结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此外,期刊还提供有关中国研究政策和资金趋势的最新研究重点,新闻和观点以及评论。9.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17-2018影响因子5.595《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是国际同行评审的期刊,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期刊专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之间的横截面的跨学科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学科,比如干细胞研究,信号转导,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癌症生物学,分子发病机制,神经科学和系统生物学。JMCB的文章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学科的融合趋势,有助于传播具有不同寻常意义和广泛科学兴趣的研究结果。

淚眼俠

牛!苏州大学一硕士以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日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之一的《Nature》发表了以苏州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In-plane anisotropic and ultra-low-loss polaritons in a natural van der Waals crystal》,报道了面内各向异性和超低损耗声子极化激元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研究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纳米尺度定向控制光传输和光-物质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排名第一的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硕士研究生马玮良。在硕士就读期间便能做出有如此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消息一出,便备受关注。充分开发自主性学习2011年,马玮良进入苏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又选择考入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马玮良同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基础课程为主,马玮良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补足理论上的“短板”,这为他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对科研感兴趣,他选择考研并最终如愿,而之所以选择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则是看中了学院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应用研究方面的成绩。“我想在材料、生物化学、物理等交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正是我的兴趣点,所以我选择了跨学院考研。”初进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的实验室,导师鲍桥梁教授便鼓励马玮良独立开展课题研究。马玮良坦言,当时作为“科研新人”感到压力很大,最初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实验室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地感染着马玮良,他大量阅读文献,学习别人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只要有疑问都会主动向师兄师姐们请教,就这样一步步逐渐走出迷茫找到了科研的方向。“他勤奋刻苦,不骄不躁,特别是对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有强烈的求知欲,日常学习中养成了追根溯源的好习惯。”在导师鲍桥梁教授眼中,马玮良一直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并能持之以恒地努力钻研,十分难得。作为教育部首批国家试点学院,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汇聚了材料、物理、化学、光电、生物医学等专业学科背景的青年科学家,且大都是从国外顶级大学学成归来,他们与学生相处亦师亦友,对科研有着极强的敏锐性与执着追求,常常鼓励学生进行未知的探索。鲍桥梁教授便是其中一员,其“非填鸭式”的指导也让马玮良颇为认可。“鲍老师会在科研方向上帮我们把脉,很多时候他‘放手’让我们自己去探索,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多关注自己与别人课题的‘不一样’,遇到困难再一起攻关,他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马玮良说,纳米科技学院公共实验平台上的大型仪器是需要预约才可使用的,因为做研究都要用仪器,所以“抢机时”的现象在学院比比皆是。遇到“瓶颈问题”亦或是机遇在鲍桥梁教授的指导下,马玮良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将科研方向定位于新型二维光电材料光学性质的研究。自然界中许多晶体材料都表现出双折射行为,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实现对入射光的操纵。由于晶体尺寸和入射光波长与双折射强度成比例关系,3-300 μm区域的中远红外光往往需要几个厘米厚的晶体才能实现,进而限制了光学器件的微型化发展趋势。锚定难点,课题组进行反复尝试,利用双曲性材料折射光的两个垂直轴在同一面内这一特性,实现了在纳米尺寸内对光的传播特性进行动态调控,为新型材料体系的研发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新型平面光学器件以实现低损耗的信号处理和光热能量管理以及高灵敏的生物化学传感等开辟了新的通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光关进笼子里’。”说起这次《Nature》论文的发表,马玮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作为硕士,能够发这样级别的文章,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是有了师兄师姐的铺垫,实验过程就相对容易了一些,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研究工作不可能是单枪匹马的,团队协作十分重要。”事实上,马玮良所在的课题组已持续关注这项课题三年之久,并与国外课题组也展开了深度合作,不断地深入挖掘才取得了突破。马玮良说,每当科研遇到困难,鲍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多思考,脚踏实地坚持走下去。“他一直对我说,科研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到结果,但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你发现惊喜。” 导师的言传身教让马玮良更专注于科研,学会了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开始不要设想会做出怎样的结果,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就努力探索,其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不解,但不要忽视科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或许就是突破口。”在他看来,科研过程中要重视失败和挫折,遭遇的瓶颈和痛点或许就是科研中更为重要的财富。鲍桥梁教授团队合影优质科研平台助力梦想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以优质的资源配置为依托,组建起一支多学科融合的高水平青年师资队伍,构建起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逐渐探索出一条创新之道。为了培养学生的对外交流能力,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教学专业课和国际化课程体系,还专门成立了由外籍教师提供咨询辅导的英语语言中心,并经常聘请国外著名科学家前来作讲座和学术报告。“学院为同学们在科研上遇到的英语问题专门开设了针对性课程,包括英文报告思路的整理、英文文章的撰写以及如何科学阐述实验结果等内容,非常实用,对我帮助特别大。”马玮良表示,要紧跟国际科研前沿,就需要阅读大量高水平文章,而学院提供的资源为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英文文献的大量阅读让自己的英文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为了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通过与国外学术大师共建著名科学家国际实验室、院际协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不仅把优质的科研资源“引进来”,也鼓励更多的同学“走出去”开拓视野。研二时,马玮良在鲍桥梁教授的引荐下前往西班牙nanoGUNE纳米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学术交流。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对所做课题的物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该从怎样的方向和角度开展科研大有启发,更是促成了双方在研究项目上的合作。马玮良及所在团队和该中心的教授就理想模型的建立以及机制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剖析,共同挖掘出此项科研工作的潜力。“他们对这篇论文也做出了许多贡献,这种合作交流也是非常关键的。”“很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开展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工作,放飞自己的科研梦想。”谈到未来的规划,马玮良说,自己已经获得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即将前往澳洲继续深造,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来源:苏州大学

半边灵

顶级期刊《Nature》盘点中国AI发展 百度飞桨等核心技术是关键

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广受海内外瞩目。近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表题为 “2030年,中国能否成为人工智能的世界领导者?”的报道。报道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质量越来越高,但在高影响力论文、人才和治理方面仍在追赶美国。如百度飞桨(PaddlePaddle)等核心技术工具及基础研究是实现人工智能长期研发目标的关键所在。“过去我们津津乐道说中国的人工智能的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是全球第一,但是今天我们更多的是要看人工智能整体这个开发框架上我们有多少话语权。” 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也表达了类似观点。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计划于2030年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该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至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全球领先企业匹敌。《Nature》文章指出,随着2020年时间节点的临近,研究人员注意到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的质量出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飞跃。比如中国的学术影响力正在稳步攀升,学术搜索引擎-微软学术(Microsoft Academic)数据显示,被引用最多的前10%的论文中,中国作者比例逐步上升,其份额在2018年达到了26.5%的峰值,仅次于美国的29%。而美国的份额则在不断下降。照此趋势,中国将在明年超过美国。在飞速成长背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也暗藏隐忧。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郑南宁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工具领域,中国仍落后于美国。比如深度学习领域,美国的开源平台TensorFlow和Caffe在世界范围内被工业和学术界被广泛应用。但他同时指出,百度开发的开源深度学习平台飞桨(PaddlebPaddle)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产品的快速开发。据郑南宁预测,中国达到美国和英国在基础理论和算法方面的创新水平是可以实现的,但可能需要5-10年的时间。柏林智库机构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政治学家Kristin Shi-Kupfer则表示,基础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贡献,将是中国实现人工智能长期研发目标的关键所在。其中,深度学习研究方面的突破至关重要。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平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博士将深度学习平台比作“所有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基础的底座”。百度早在2012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深度学习技术,2016年,百度飞桨正式开源,成为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开源开放、功能完备的深度学习平台。目前国内唯一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也是由百度牵头筹建。目前,深度学习技术也逐渐走出实验室,应用到各行各业中。IDC《中国深度学习平台市场份额调研》显示,深度学习平台已经成为企业和开发者应用AI技术必备的助攻武器,在中国,百度飞桨与谷歌、Facebook名列前三,领衔深度学习平台市场。7月初,百度飞桨还与华为麒麟芯片达成深度合作,打通深度学习框架与芯片。飞桨正以完备的框架、工具和服务,持续降低深度学习应用门槛,加速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回到最初的问题,2030年,中国能否成为人工智能的世界领导者?我们需要将飞桨这样的核心技术发展得更强大,也需要更多像百度这样的AI公司合力推动中国AI的发展加速度。 

快讯: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综述文章!

近日,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在国际化学类顶尖综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上以 “Shell engineering to achieve modification and assembly of atomically-precise silver clusters” (原子尺寸精确银簇的壳层修饰与组装工程)为题发表综述文章。全面综述报道结构精确银簇的壳层修饰与组装的发展现状,并对该领域现存的挑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金妍为第一作者,化学学院臧双全教授和河南理工大学董喜燕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郑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团簇是介于单原子与纳米颗粒之间的独特的物质结构层次,在光学、催化、手性、生物、传感、能源转换等领域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币金属(Cu, Ag, Au)团簇具有迷人的美学结构和独特的光学性能,近年来深受化学研究者的青睐。然而,由于其合成不确定、稳定性差、发光效率低等因素,大大阻碍了人们对银簇基材料性能的开发研究。臧双全教授课题组采用系统的配体壳层策略,对原子尺寸精确的银团簇进行精准修饰和分级组装,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银团簇的稳定性,并在银簇发光、手性和催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团簇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和学术影响力,得到同行的广泛引用和好评。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项目、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的资助。来源:郑州大学 信息来源:化学学院

清明

重磅!2019顶级学术期刊CNS发文盘点!浙大高水平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19年已经进入尾声回望2019这一年想必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必定有浙大在高水平基础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有人说2019是浙大科研开挂的一年究竟有多强?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盘点今年浙大在顶级学术期刊Cell、Nature、Science(合称CNS)上的发文情况吧~2019浙大CNS发文一览截至目前,2019年浙江大学在CNS三大刊上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文章9篇,比2018年多5篇,约为近五年年均发文数的3倍;非第一单位但有共同通讯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发文5篇;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浙大还参与完成了9篇CNS文章。共计23篇。浙大为第一完成单位或有共同一作、通讯作者发表的CNS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浙大在三大刊的具体表现~Nature2019 年,浙大在 Nature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文 5 篇。01北京时间1月10日凌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陈红胜教授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课题组在国际上研制成功了首个三维光学拓扑绝缘体,将三维拓扑绝缘体从费米子体系扩展到了玻色子体系,有望大幅度提高光子在波导中的传输效率。这项研究由浙江大学陈红胜教授课题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Baile Zhang教授、Yidong Chong教授课题组合作共同完成,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杨怡豪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陈红胜教授和Baile Zhang教授、Zhen Gao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02北京时间4月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报道了浙江大学陈军教授和彭金荣教授课题组在遗传补偿效应分子机制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课题组首次揭示基因补偿效应是由携带提前终止密码子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所激起,由无义突变mRNA降解途径(NMD)中的上游移码蛋白3a(Upf3a)参与。同时,还揭示同源序列核酸是上调补偿效应基因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研究证明补偿效应基因转录水平的增加是由于补偿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所引起的。该研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马志鹏,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军教授和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彭金荣教授。03北京时间10月10日,一篇以浙江大学为第一单位的论文在线刊登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论文介绍了浙江大学在高熵合金方面的最新成果,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显微镜中心张泽院士团队的余倩和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朱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obert. Ritchie合作,从解密高熵合金中元素分布开始着手,揭开了庐山真面目。余倩与课题组同学合影该研究揭示了高熵合金中晶格调控力学性能的特殊机制,高熵合金中独特的浓度波调控极精细并具有连续性,是一种可控和高效的材料强韧化方法。Nature的专家评审意见认为,该工作对理解复杂成分合金(传统固溶强化理论无法适用)中的强化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04北京时间10月17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又刊登了浙江大学的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浙江大学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成果,可以迅速在实验室里得到厘米尺寸的碳酸钙晶体大块材料,并且这些碳酸钙的制备过程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像做塑料一样按照模具形状长成各式模样。用这种全新方法做出来的材料具有结构连续、完全致密的特点,在3D打印和物质修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论文截图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刘昭明博士,通讯作者是唐睿康。Nature的专家评审意见认为:“这项研究将经典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理念结合,将有可能为材料合成翻开新的篇章。”左二为唐睿康教授05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周青研究员实验室经过与医院合力攻关,首次发现人类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K1变异可以导致自身炎症性疾病。这项研究成果于2019年12月12日(北京时间),被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刊登。浙江大学周青课题组博士生陶攀峰、王俊和王诗豪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周青、俞晓敏、哈佛大学医学院袁钧瑛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晓川为论文通讯作者。周青研究员团队在解析发病的分子机制过程中,周青课题组发现,病人体内的RIPK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RIPK1蛋白在蛋白酶Caspase-8的切割位点上发生氨基酸变化,使得RIPK1无法被正常切割,这样的改变破坏了RIPK1正常的激活模式,使其活性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细胞的凋亡和程序性坏死,由于细胞的“生死”平衡被打破,病人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升高,并自发产生发烧等炎症表型。这个致病机制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科研人员还发现病人不同种类的细胞对相同的RIPK1突变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提示人体的不同组织和细胞在相同基因型下可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表型,这一发现丰富了人类RIPK1在调节不同种类细胞死亡中的作用。Science2019 年,浙大在Science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文 3篇。01在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下,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的世界记录。这一进展于北京时间8月9日在《科学》杂志发表。多比特量子纠缠态的实验制备是衡量量子计算平台控制能力的关键标志,国际竞争尤为激烈。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器件设计与制备、实验测控及数据处理,由中国学者组成的联合团队成功将纠缠的比特数目推进到20。浙大物理系博士生宋超、中科院物理所许凯副研究员和博士生李贺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物理所范桁研究员、郑东宁研究员和浙大王浩华教授为共同通讯。其他作者包括浙大王大伟教授、朱诗尧院士,中科院自动化所蒿杰研究员、冯卉助理研究员,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张煜然博士,以及浙大物理系参与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实验平台建设的青年团队。两篇科学同时上线北京时间10月2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郭江涛课题组关于钾-氯共转运蛋白KCC1的研究成果论文被刊登在《科学》杂志上,浙江大学医学院刘斯博士、冷冻电镜中心常圣海博士和物理系硕士生韩斌铭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团队成员郭江涛、叶升和刘斯在讨论课题郭江涛课题组解析了这类蛋白质中的一个成员——人源钾-氯共转运蛋白KCC1的2.9埃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钾离子和氯离子的结合位点,提出一个钾-氯共转运机理的模型,这将为相关的疾病治疗和药物设计提供新的视角。论文截图恰巧在同一天,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另一项成果,由基础医学系Dante Neculai教授团队进行的抗细菌免疫的识别受体蛋白的研究也在《科学》杂志上成功发文,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2015级博士生陆喦、2017级博士生郑裕萍,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研究所研究中心博士后tienne Coyaud,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讲师张超为共同第一作者。论文截图该团队研究发现,NLR家族的两个重要受体蛋白NOD1和NOD2能够在棕榈酰转移酶ZDHHC5的作用下发生棕榈酰化修饰,从而介导细菌性炎症信号通路的发生。这一发现有效地连接起科学机理与临床问题,未来在诊断和治疗上或有重要价值。Dante Neculai指导团队成员分析结果Cell2019 年,浙大在 Cell 上以第一完成单位发文 1 篇。01北京时间2019年10月31日,一篇题为Stress-inced metabolic disorder in peripheral CD4+T cells leads to anxiety-like behavior的论文在《细胞》杂志上发表,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范柯琪与李异媛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论文截图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靳津实验室的研究发现——CD4+T细胞嘌呤合成代谢功能紊乱在慢性应激诱导的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加深神经发育、精神疾病与免疫生理功能之间联系的理解,对了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机制并研发新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靳津教授团队2019年,来自浙大科研团队的一篇又一篇高质量论文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不可谓不振奋人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2020年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期待浙大科研团队在新的一年创造更亮眼的成绩单!为浙大科研团队点赞、加油!数据来源于: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