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重磅|《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开放银行的中国特色与未来建议抱抱熊

重磅|《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开放银行的中国特色与未来建议

本文针对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发布的《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第三部分进行深度分析。(本期为完结篇)三、开放银行:中国特色与未来建议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开放银行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底层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行金融体系的格局。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以支付作为入口的金融业供需关系被彻底改变。技术发展导致用户消费行为由线下转入线上,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金融消费行为和交易习惯,同时也极大提升了金融供给的规模与效率。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受到了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冲击,内外部竞争加剧,驱动传统金融机构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开放共享模式转变,通过开放自有渠道或者与外部合作的方式,与金融科技公司等生态合作伙伴能力共享、价值共建,共同解决用户痛点,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务跨界融合,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开放银行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早在 2012年,中国的银行业就陆续推出以直销银行为代表的在线银行模式,有些银行还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开放式银行的架构。比如中国银行,2012年提出类开放平台的概念,并在 2013年推出了中银开放平台。该平台开放了 1600个API接口,整合了银行各类业务接口,开发者将更加便捷地使用银行各类金融服务应用程序,构建用户、开发者、银行“三赢”局面。此后,随着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开放银行概念才开始逐渐升温。2015年开始,四家获得银监会备案的互联网银行应运而生,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推出了全在线的银行服务模式,并且取得较大的成功。这四家互联网银行普遍采用了开放式银行的系统架构,并以 API、SDK、H5为主要的外联数据交互方式,是中国开放式银行的先行试水者。2018年,中国的开放银行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下半年以来,股份制和国有大行纷纷加快了开放银行转型步伐。 7月 12日,浦发银行推出业界首个APIBank无界开放银行。8月底,工商银行在半年报中提到要打造无所不包的开放银行、服务无所不在的身边银行、应用无所不能的智能银行。9月份,建设银行提到要将数据以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开放,把技术服务推向社会,为整个社会赋能。招商银行也宣布迭代上线招商银行 APP7.0版本和掌上生活 APP7.0版本,通过 APP打造一个开放式平台。截止 2019年 5月,除四家互联网银行外,已有超过 50家银行上线或者正在建设开放银行业务。表3 国内部分银行开放银行发展情况过去几年间,我国不断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鼓励金融科技发展,加快促进银行业布局金融科技,并有效防范开放带来的潜在风险,驱动银行业开放与变革。不同于国外发展模式,国内相关监管部门虽未对开放银行做出具体指导意见,但是在金融开放、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数据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声,开放银行逐步得到重视。在开放理念上,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银保监会在 2016年也指出,商业银行应主动转型,建立开放、高效的新一代银行系统。对于服务中小微企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在《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中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提升了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和可得性。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也指出以促进金融开放为基调,深化金融科技对外合作。在数据治理方面,2017年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于个人信息的使用、保存等进行了规范。2019年 12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加强金融数据治理,加快推动涉企信息的安全共享。2020年 1月,多部门正谋划新举措,严防数据隐私泄露、个人金融信息滥用等金融服务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推进开放银行建设,2019年 12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2019)》,总结了我国开放银行发展现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实现路径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2020年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应用接口安全管理规范》,为开放银行提供参考,加快制定我国开放银行的相关管理规范。表 4相关政策一览表中国版开放银行:构建独具特色的开放生态(一)多方共同参与的金融新生态已初步形成与国外开放银行模式不同,中国走出了独居特色的发展之路。在相关政策指导下,部分银行发挥自身优势,运用科技手段开展金融业务,对外开放技术及业务能力。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也与银行积极开展合作,拓展业务边界,共同打造良好的开放生态,形成具有开放、共享、生态等理念的金融展业新模式。从开放生态结构来看,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第三方合作伙伴等账户层、中间层和生态层各方,充分发挥各自在融资渠道、业务属性、数据积累、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通过契约合作、股权合作、业务合作等方式,以开放共享的协作模式共同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图 14中国开放银行生态表 5中国开放银行发展情况1.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早在 2017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均与 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 3月 28日,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蚂蚁金服将协助建设银行推进信用卡线上开卡业务,为此前无法覆盖的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务。双方还将推进线下线上渠道业务合作、电子支付业务合作、打通信用体系,共同探索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此前蚂蚁金服向外界传达,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未来将只做技术(Tech),支持金融机构做好金融(Fin)。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资金实力雄厚、业务模式齐全,但在数据积累、场景、营销及新模式探索上尚待进一步加强。金融科技公司有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能更好地处理交易及积累用户,推动新金融模式创新。双方通过紧密合作,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能力、服务效率和经营效益。2.通过直销银行等模式进行开放金融探索直销银行是随着商业环境重大变化和新兴技术蓬勃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银行经营模式,也是当前我国传统商业银行推动开放金融发展的模式之一。直销银行目标客群定位于新一代中等收入群体,具有相对成熟的互联网操作和线上消费习惯、对资本配置收益具有敏感的感知和操作能力、追求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体验等特点。产品功能多为“存投贷支付”等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重点业务的延伸,主要体现在借贷服务、金融产品交易和生活服务三方面,主打产品为活期及定期存款、大额存单、转账汇款、网上交易支付、按揭贷款和理财投资等。目前,我国直销银行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以百信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和科技公司结合的独立法人模式,以民生直销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事业部模式以及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采取的总行部门模式。其中,百信银行依托百度公司的技术实力、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互联网运营经验,以及中信银行的产品研发及创新能力、客户经营及风险管控体系,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创新型的金融解决方案。通过“B+B2C”的模式,场景在前,金融在后,赋能场景生态,共同服务好 C端客户。基于分布式 AI架构及 API开放技术,百信银行打造了开放银行平台“智融 Inside”,开放 350+API接口,允许已认证第三方机构在平台上发布、订阅 API接口,提供 API解决方案。用户能够快速完成金融能力从发布到订阅,再到测试投产以及运营的全流程线上化。从 API接口到接口解决方案,“智融 Inside”的一站式自助接入,实现平均 6天投产一家场景应用方,最快 2天完成一家场景应用方从场景订阅到生产投产全流程。3.通过互联网银行模式进行开放式银行的探索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模式,是中国开放式银行新的探索,5年来,这四家银行均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客户获取量、业务增长量、ROE等财务指标,均取得不错的表现。由其是与客户的交互方式通过全在线进行,更是对 API、SDK、H5等交互方式的现实检验,为开放式银行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逐步形成具有典型开放银行特征的业务新模式1.业务能力开放:将银行业务嵌入生态层场景开放内容包括将Ⅱ类Ⅲ类账户体系、聚合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等业务能力开放。通过业务能力的开放,银行可以获得更多用户,通过提升服务的可得性提高用户粘性,增加与用户在生活中的触点,积累数据资产,缓解银客脱媒问题。2018年 7月,浦发银行在业内率先推出 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开放的功能既涉及直销银行开户、网贷、跨境电商、缴费支付等领域,也包括合作营销、资产能力证明等场景。同时,浦发结合 AI、AR/VR等技术应用,主动感知客户的场景和需求,通过小程序、合作伙伴 APP等各种渠道调用银行 API,满足即想即用的跨界服务。除了通过 B2B2C、B2B2B的模式融入生活、生产场景,浦发银行还与 G端合作,让政府服务变得更加高效便民。例如浦发银行作为首批与上海口岸服务办公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银行,通过 API Bank与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行快速对接,提供在线付汇、购汇、申报等金融功能,使外贸企业可以通过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在线提交付汇或购汇指令,仅需短短几分钟即可一站式完成服务,大大提高了企业开展跨境贸易的效率。浦发银行以 API架构驱动,以用户为中心,内建生态、外接场景,把产品和服务嵌入到生态伙伴的平台和业务流程中,跨界连接各行业建立合作共赢生态圈。据浦发银行 2019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截止至 2019年上半年,浦发的无界开放银行已发布 304个 API服务,对接中国银联、京东数科等 129家合作方应用,总交易量达 4300万笔;上半年浦发还新成立了 3个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开放银行、数据驱动、人工智能等开展创新研究,扩容科技合作共同体合作伙伴至 22家。2.技术能力开放:赋能金融生态圈合作伙伴技术能力的开放以提供硬件、网络和云计算能力为主,通过将新技术作为服务输出,用技术赋能金融生态圈的多个参与者,通过技术的应用,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扩大数据积累;同时,通过技术应用加速银行数字化进程。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兴业数金”)是兴业银行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兴业数金继承了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的科技输出业务板块作为主营业务,据悉,云服务“数金云”可以提供从 IaaS、PaaS到 SaaS的全方位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开放技术平台,打通金融生态的两端,后端是中小金融机构,前端是包括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平台、第三方合作伙伴等在内的应用生态端,从而让中小金融机构方便上手,高效利用各类金融工具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2018年 8月 25日,建设银行的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建设银行开放银行的定位是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开放模式,通过技术和服务能力赋能行业合作伙伴,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外部合作平台,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载体,打造数字时代银行服务新连接,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网络金融服务。建行开放银行管理平台的推出,是建行金融科技转型“TOP+”战略推行数年以来的成果之一。早在 7年前,建行就启动了新一代的核心系统建设,并定下了在新一代核心系统上推进金融科技的战略,其名为“TOP+”。图 15建设银行开放银行管理平台3.业务模式创新:互联网信贷联营&“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近年来,有资质的互联网贷款机构普遍作为客户推荐方,与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合作、风控合作,通过信贷联营、数据共享等模式向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蚂蚁金服(包括网商银行)、腾讯金融(微众银行)、美团大众点评(亿联银行)、京东数科、唯品会、新网银行以及大量有资质头部小贷公司,均发展了信贷联营业务。从广义上讲,信贷联营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为更多更好地服务客户而合作开展的信贷业务。互联网信贷联营能够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方或多方共赢。一是金融科技企业技术、经验输出,提高银行金融科技能力。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AR/VR等新一代技术,利用互联网平台数据、产品方面的经验,金融科技公司通过技术、经验输出,帮助传统金融机构重塑业务流程与底层架构,让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交互更加便捷高效,结合场景创新出更贴近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银行金融科技能力以及普惠金融能力。二是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多方开放的数据共享生态体系。目前,用户行为数据、资产负债、信用历史以及各类生活、经营场景中的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数据源,通过打破信息孤岛,能够实现对个人和企业更全面、更精准的画像。互联网信贷联营服务小微企业、长尾人群,助力普惠金融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资金渠道多,资金成本低,但是对小微企业或小微经营者触达能力弱,缺少场景和数据,在服务长尾客户时面临触达难、风控难、授信难和运营难等多重痛点。我国金融科技在全球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IOT、安全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成绩显著,并且我国互联网平台或金融科技机构拥有触达长尾客户的丰富场景,有互联网生态下的海量行为数据,以及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大数据风控技术,也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数字普惠金融商业模式。上述技术和商业模式让互联网平台和金融科技机构具备了更好服务我国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用户的潜力,但其受资金规模和运营能力所限,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只有通过双方的合作联营,优势互补,潜力才能得到更大发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和“惠”。近日,全国工商联会同多家行业协会,与网商银行等共同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通过在线申请、无需人工接触的数字贷款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迅速得到各大银行和企业的响应。这是金融科技在应对当前疫情冲击方面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也是当前银行与科技企业等联合创新,超越银行单纯向第三方开放数据和服务的简单模式,构建以用户价值和效率最大化为宗旨的开放银行生态的一种有效尝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科技深度耦合,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将使得金融业与场景方融合更加深入,构建更加开放的生态体系。我国开放银行未来发展建议(一)因地制宜,强化开放银行顶层规划开放银行在很多国家发展已较为完善,相关的理念和运作模式均较为成熟,监管当局在监管开放银行市场过程中,制定了各类标准规范,以确保行业的合规运行和有效监管。国内的开放银行环境在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体系、金融科技水平和银行客户需求等方面,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国外的开放银行发展模式和相关概念难以直接应用到我国市场。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开放银行监管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开放银行已经是全球浪潮,而中国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银行的数字化趋势也是显而易见,在此背景下应与时俱进,考虑与开放银行生态更加适配的监管政策。人民银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也提到,“研究调整完善不适应金融科技发展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推动出台金融业新技术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充分考虑各方发展实际以及实际需求,组织开放银行的各参与主体,包括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消费者、开发者社区以及其他参与方共同参与,制定差异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细则标准,引导开放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二)引导自主开放,推进数据共享开放银行的核心是共享数据,但现在我国金融领域数据基本分布在政府部门、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等部门。在我国,尽管近些年在“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方面确有积极进展。但是,在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等仍将数据视为自有资产和利益的情形下,数据分散在不同数据源,信息孤岛问题仍然严重。4要根据我国国情引导各参与主体自主开放数据,推动数据共享交流机制,有序对外开放。可借鉴英国监管沙盒的监管方式采取临时性监管来管控风险,在沙箱内针对部分机构试点公共、政务数据共享。可以考虑将目前分散在各处的政务数据聚合在统一接口。同时,通过划定共享数据的范围,明确共享的收益和风险分担机制,以及在数据保护和共享之间做好平衡,引入数据共享的争议解决机制和准入标准等方式推进数据共享。(三)建立安全有效的数据开放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利用外部数据源进行风控,但尚未尝试主动开放数据。互联网联合贷款首次尝试通过数据共享提升风控效率,虽然双方都有数据融合的动机,但是却缺少数据安全共享的安全、有效机制。将联合放贷作为应用试点,鼓励机构合作共创数据融合的市场化机制。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目前已经开始尝试将多方安全计算等技术应用于联合放贷中数据共享,在“数据不出域”情况下就可以实现数据深层次共享和联合建模。该技术实践目前处于探索实践期,未来可能成为机构间数据共享的主流技术解决方案。建议以联合放贷业务为试点,鼓励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运用最新安全技术形成更加完善的数据融合市场化机制。(四)制定行业标准,统一技术规范考虑到开放银行参与方的多样性,以及各参与方通过 API、SDK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共享,信息沟通,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尤为重要。可考虑借鉴英国等国外开放银行经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制定统一的技术、数据以及安全标准,减少银行、第三方公司等参与机构的额外成本负担,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系统的互操作性。2020年 2月 13日,《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安全管理规范》(JR/T 0185—2020)金融行业标准由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该标准可为开放银行提供参考。标准规定了商业银行应用程序接口的类型与安全级别、安全设计、安全部署、安全集成、安全运维、服务终止与系统下线、安全管理等安全技术与安全保障要求。(五)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优势互补中国开放银行和金融科技创新已处于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资源的整合,鼓励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规模的金融机构,积极拥抱来势凶猛的金融科技浪潮。鼓励银行积极与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腾讯、平安等巨头进行渠道、资源、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合作,推动其联合发展,促进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优势互补。进而建立合作共赢的开发模式,全面提升客户粘性、客户体验,建立长期的商业合作模式,形成开放合作的服务系统和新增利润,推动银行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中小型金融机构可以组成金融科技联盟抱团发展,联合投资金融科技研发单元,集中科技资源,统一研发、统一维护、共享成果、共担成本。此外,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可以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分享的原则,建立长期商业合作模式,双方按照约定条件和比例分享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的新增利润。注:本文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

不时

《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开放银行是近年来全球金融业的大趋势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如何更好的扶持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越发吸引大家的目光。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3月12日发布《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称,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开放银行模式,可以让银行更好地融入用户场景、触达小微这样的长尾人群,双方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精准扶微。“银行通过开放银行的模式进入网络消费、数字生活的场景,服务小微和大众金融消费者,正成为中国特色开放银行的最佳范本。” 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执行所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认为,近期多家银行与支付宝的合作就是一个开放银行的典型案例。考虑到复工复产的需要,全国工商联、多家行业协会近期共同发起了“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超过100家银行与支付宝、网商银行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无接触贷款”。其中,金融科技企业在应对疫情冲击方面表现出的这种独特优势,归因于其数亿个人用户及近亿商户的场景能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稳就业的主力,其中,超过8000万的个体工商户带动了超过2亿人就业。报告显示,中国面向小微企业和普通大众的金融信贷服务供给不足,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与金融科技平台通过互联网信贷联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正在走出自己的金融既“普”且“惠”之路。大中型银行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风控技术,而支付宝、网商银行发挥触达海量小微企业的场景优势,双方通过互补合作,为大量贷款需求在100万以下、甚至只需要3万-5万元的小微经营者,提供无需人工接触、手机上就能获得的数字贷款。受到金融定向支持的小微企业也展现出更强的回血能力,网商银行数据显示,使用免费0账期得到资金快速回笼的商家,目前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近20%。报告同时称,开放银行是近年来全球金融业的大趋势,中国由于有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生态,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在实践中走出共赢的路子。比如早在2017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就都与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签署合作协议。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也在报告发布会上谈到,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将近5000家银行,未来转型之路还很长。开放银行代表了金融科技下半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意义非凡。报告建议,监管部门应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实际,加快出台指导意见,强化开放银行顶层规划,避免市场“重复造轮子”,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与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合作,优势互补,进而建立合作共赢的开放模式,建立长期的商业合作机制,推动银行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

红帆布

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最大压力不是来自同业,而是金融科技公司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银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哪里?在6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培机构董事长刘勇发布了《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银行业当下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同业而是其他竞争者,而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对银行构成了巨大威胁。刘勇表示,“开放银行”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或业务解决方案,而且是金融 科技时代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从银行服务提供方式的角度来看,银行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 阶段:银行1.0,网点服务阶段;银行2.0,自助银行阶段; 银行3.0,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阶段;银行4.0,银行即服 务阶段。从银行1.0时代到银行3.0时代,银行服务是割裂的。 开放银行是银行4.0的起点,也是银行服务完整性的起点。开 放银行就是完整服务的催化剂,它第一次使得人们通过单独 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对自己所有银行账户信息了如指掌成为可能。刘勇认为,开放银行能够改善客户体验、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增强普惠金融力度,促进创新和银行以及非银行机构之间竞争。但开放银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开放银行在有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使得风险敞口更多,风险管控链条更长,风险洼地的效应更加明显。挑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首先,开放银行商业价值有待验证;其次,开放银行标准与开放范围尚不统一;最后,开放银行增加数据泄露风险、业务开放风险和外部风险。银行应审慎应对开放银行带来的风险挑战。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民营银行对开放银行的积极探索,也使各大银行纷纷投入到开放银行的实践中来。但中国对银行 业数据共享和开放的进程明显落后于英国和欧盟,中国的开放银行以功能开放为主,包括支付清结算、信贷、风控等,这是市场驱动银行的自发行为。从国际上看,英国、欧洲等国和地区的开放银行以输出客户数据为主。澳大利亚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开放银行战略:1.第一阶段:2019年7月1日起开放消费信贷、贷记卡、储蓄账户数据;2.第二阶段:2020年1月1日起开放住房贷款数据;3.第三阶段:2020年7月1起开放所有产品的消费者数据。新加坡已经制定“金融即服务”手册,以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机构开放API。墨西哥于2018年3月通过的《金融科技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开放式API,为开放式银行标准奠定了基础。刘勇建议,开放银行的出现符合“破坏性创新”的本质特征,将为银行业整体发展及市场格局带来深刻变革,首先,开放银行加剧银行业竞争;其次,开放银行将打破信息孤岛;最后,金融科技助力开放银行发展。刘勇也强调,开放银行的背后是数字权利的变更与保护,数字权利的确权是开放银行诞生的基础。2018年5月欧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保护条例》源于1995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欧盟数据立法从“指令”上升到“条例”,对数据权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暴力史

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最大压力不是来自同业 而是金融科技公司

经济观察网记者李晓丹银行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哪里?在6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金融科技与金融安全峰会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培机构董事长刘勇发布了《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银行业当下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同业而是其他竞争者,而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对银行构成了巨大威胁。刘勇表示,“开放银行”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或业务解决方案,而且是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从银行服务提供方式的角度来看,银行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银行1.0,网点服务阶段;银行2.0,自助银行阶段;银行3.0,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阶段;银行4.0,银行即服务阶段。从银行1.0时代到银行3.0时代,银行服务是割裂的。开放银行是银行4.0的起点,也是银行服务完整性的起点。开放银行就是完整服务的催化剂,它第一次使得人们通过单独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对自己所有银行账户信息了如指掌成为可能。刘勇认为,开放银行能够改善客户体验、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增强普惠金融力度,促进创新和银行以及非银行机构之间竞争。但开放银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开放银行在有效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能的同时,也使得风险敞口更多,风险管控链条更长,风险洼地的效应更加明显。挑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首先,开放银行商业价值有待验证;其次,开放银行标准与开放范围尚不统一;最后,开放银行增加数据泄露风险、业务开放风险和外部风险。银行应审慎应对开放银行带来的风险挑战。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民营银行对开放银行的积极探索,也使各大银行纷纷投入到开放银行的实践中来。但中国对银行业数据共享和开放的进程明显落后于英国和欧盟,中国的开放银行以功能开放为主,包括支付清结算、信贷、风控等,这是市场驱动银行的自发行为。从国际上看,英国、欧洲等国和地区的开放银行以输出客户数据为主。澳大利亚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开放银行战略:1.第一阶段:2019年7月1日起开放消费信贷、贷记卡、储蓄账户数据;2.第二阶段:2020年1月1日起开放住房贷款数据;3.第三阶段:2020年7月1起开放所有产品的消费者数据。新加坡已经制定“金融即服务”手册,以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机构开放API。墨西哥于2018年3月通过的《金融科技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开放式API,为开放式银行标准奠定了基础。刘勇建议,开放银行的出现符合“破坏性创新”的本质特征,将为银行业整体发展及市场格局带来深刻变革,首先,开放银行加剧银行业竞争;其次,开放银行将打破信息孤岛;最后,金融科技助力开放银行发展。刘勇也强调,开放银行的背后是数字权利的变更与保护,数字权利的确权是开放银行诞生的基础。2018年5月欧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保护条例》源于1995年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欧盟数据立法从“指令”上升到“条例”,对数据权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识知

2019开放银行报告:六类参与者构成生态闭环 将面临五大挑战

2019年,“开放银行”引爆银行圈。近日,亿欧智库《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介绍了开放银行现状、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开放银行的挑战与趋势。今年开放银行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广受认可的开放银行定义。基于桌面研究和专家访谈,亿欧智库该报告提出,开放银行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理念,“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商业银行经客户授权,通过API等技术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垂直行业企业等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和服务,实现银行服务与产品的即插即用,共同构建开放的泛银行生态系统。”该报告分析,开放银行的发展由金融业内外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变化、科技开放银行发展背景进步、监管需求四方面因素共同驱动。具体来看,内部竞争上,存贷净息差及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下降;外部竞争方面,全球化竞争及金融科技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借贷平台等第三方公司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影响,商业银行外部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变化,年轻一代的银行客户需要快速便捷、个性化、安全化且价格适中的数字服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基础技术迅速发展,金融云、大数据、生物识别、智能营销、智能投顾等金融科技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各国对金融数据的使用逐渐提出监管要求或指引。根据资金、风险、建设周期、对平台掌控能力的要求不同,上述报告把开放银行建设模式可以分为四类:自建、投资、合作、联盟。具体来看:1.自建:对于资金雄厚、技术能力强、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大型银行,建设开放银行一般优先采用自建方式以获得对平台完全的掌控能力,构建引领行业的开放银行生态系统;2.投资:对于资金充足但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的银行,可以通过投资并购金融科技公司的方式将开放银行模式快速投向市场,借助被投资公司的经验降低失败风险;3.合作:资金实力较差、风险承受能力低的银行可以通过合作模式构建业务针对性强(如只提供贷款、理财或支付业务)的开放银行模式,通过合作伙伴的场景需求快速取得收益;4.联盟:联盟模式下,资金实力差、风险承受能力低、希望能快速开展开放银行业务的银行,可以直接参与到其他更有实力的大型银行或者金融科技公司构建的生态系统中,无需自行构建平台。当前,花旗银行开发者中心在全球16个国家或地区提供开放银行服务,开放11大类API产品;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开放银行业务实践。开放银行在国内实践中,市场推动各类银行积极建设开放平台,从内部信息共享扩大为向外部机构开放能力;开放银行基于金融科技,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开放生态系统,实现银行、场景、客户的无缝连接。该报告提出,开放银行生态包括六类参与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开放银行开放银行生态结构生态闭环,包括计算机硬件/数据库服务商、金融云服务商、IT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商业银行、垂直行业企业和客户。开放银行的参与者并非简单处在生态的其中一环,而是与其他生态参与者相互交织,部分企业同属生态的不同位置。根据合作伙伴的不同需求,上述报告指出,根据合作伙伴的不同需求,商业银行分别以API、SDK、H5三种技术方式实现与合作伙伴的连接,其定制化程度依次下降。其中,API(应用程序接口)方式定制化程度最高;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的定制化程度次之,主要提供银行标准API的快速接口;H5(超文本标记语言5.0)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访问链接,不包含定制化能力。根据开放银行的发展程度,上述报告将开放银行分为三种形态:银行即服务、开放账户信息、共享收益平台,三种形态的开放程度依次上升:“银行即服务”是当前阶段主要的开放银行形态;“开放账户信息”在开放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合作伙伴间客户的共享;“共享收益平台”的开放程度最高,商业银行与合作伙伴实现产品、服务和客户的共享,形成一体化的泛银行生态系统,通过网络效应实现银行与合作伙伴的共赢。作为一种数字时代新兴的商业理念,开放银行在全球范围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各国银行纷纷布局开放银行业务。然而,任何改革和转型都不可避免需要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传统商业银行的开放银行转型也不例外。亿欧智库认为,开放银行主要面临以下五大类挑战:政策和监管不明确导致的合规风险、互联网式架构与集中式架构不一致导致的组织架构变革问题、开放银行商业模式尚未明确的风险、客户隐私及数据安全的保障问题和黑客攻击的技术风险。

女劫杀

人大报告:开放银行是近年来全球金融业大趋势

来源:国际金融报原标题:人大报告:开放银行是近年来全球金融业大趋势3月12日,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下称“人大金科所”)发布《开放银行全球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人大金科所研究显示,中国面向小微企业和普通大众的金融信贷服务供给不足,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与金融科技平台通过互联网信贷联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正在走出自己的金融既“普”且“惠”之路。实践方面,比如在疫情之下,超过100家银行与支付宝、网商银行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的“无接触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稳就业的主力,其中,超过8000万的个体工商户带动了超过2亿人就业。有调研显示,八成中小商家存在资金短缺,七成同时表示只要资金链不断,就对生意回暖有信心。此前国家有关部委反复强调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微的金融扶持力度。然而,小微群体中有大量拿不出抵押担保物的“信用白户”,对银行来说,如何精准放贷给他们是个难题。对此,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更好的模式。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执行所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表示,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开放银行模式,可以让银行更好地融入用户场景、触达小微这样的长尾人群,双方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实现精准扶微。宋科认为,银行通过开放银行的模式进入网络消费、数字生活的场景,服务小微和大众金融消费者,成为中国特色开放银行的最佳范本。《报告》显示,开放银行是近年来全球金融业的大趋势,中国由于有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生态,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在实践中走出共赢的路子。比如早在2017年,工农中建四大行就都与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签署合作协议。报告发布现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联席所长、中信银行原副行长曹彤谈到,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传统的方法很难去解决,一定是通过数字化来解决,而且这种数字化一定是银行与外部场景及金融科技机构协作完成的。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表示,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将近5000家银行,未来转型之路还很长。开放银行代表了金融科技下半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对包括银行在内的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意义非凡。报告也建议,监管部门应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实际,加快出台指导意见,强化开放银行顶层规划,避免市场“重复造轮子”,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与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合作,优势互补,进而建立合作共赢的开放模式,建立长期的商业合作机制,推动银行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

诡打墙

调查报告显示:开放银行模式有助 转型“活力银行”

未来的银行会成为什么样?埃森哲近期发布的《开放银行迎来缤纷新世界》报告显示,如何更贴近客户需求场景已成为银行未来生存发展关键;开放银行正推动着银行进一步打造面向未来的业务模式,建立与客户的高度相关性,转型成为新一代的“活力银行”。根据埃森哲的调查,65%的受访银行家将开放银行视为机遇,而非威胁。几乎所有的受访者计划在2020年前大力投资开放银行项目。在中国,各家银行也在积极布局开放银行,但与新兴的数字银行相比,步伐较为迟缓。“虽然目前全球仍尚未形成一个成熟、明晰的开放银行商业模式,均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总体而言,传统银行的步伐较为迟缓,新兴的数字银行走在前列。”埃森哲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报告举例称,德国的新晋银行SolarisBank本身并不经营传统银行的业务,而是定位成一家平台企业,专注于提供纯粹的开放API服务,服务商业生态圈内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公司;中国的百信银行主要金融能力均已实现对外输出,开放业务支撑了全行70%以上的业务。“而传统银行显得有些拖沓。”报告认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仍在于旧有业务惯性和思维方式,没有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再加上出于成本考虑等原因。调查还显示,众多行业高管和评论人士认为,开放银行发展是大势所趋,会加速发展。然而,关于开放银行对现有银行的影响以及如何将这种趋势转化为自身优势,各方分歧较大。报告根据经济规律和其他行业经验,做出了一些预测:未来,企业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取决于自身行动。然而,由于新价值增长点的涌现速度快于原有价值来源的消失速度,银行业的总体经济价值有望大幅增长。银行要想制胜未来,必须拥抱开放银行趋势,变革业务模式,与第三方共享,并承认银行享有经济特权的“围墙花园”时代已成为过去式。积极拥抱“外拓”和“引进”机遇的银行将获得先发优势,现有银行和新晋银行都不例外。现有银行必须采取果断行动,确保在新价值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专注于攫取当前业务特权的现有银行将面临特权日益萎缩的困境。(经济日报 记者 姚进)来源:经济日报

人惑则死

中互金协会发布报告:开放银行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来源: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12月27日消息,为顺应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立足“服务监管、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职责定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银行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开放银行发展研究报告(2019)》并正式发布。报告主要从开放银行发展驱动力、国外开放银行监管政策、国内外实践案例开展研究,总结我国开放银行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成功的关键因素,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实现路径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提出政策建议。开放银行发展仍面临六大挑战《报告》认为,开放银行在发展面临六大挑战:一是信息安全的木桶效应。传统模式中商业银行是一个环系统,商业银行仅需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具备相应的风险防控能力。然而,开放银行促使商业银行与诸多合作伙伴建立连接,风险易在信息安全技术及风险防控能力较弱的节点暴露,安全挑战随之而来。对此,商业银行应对合作伙伴进行端到端的严格检测,并帮助薄弱企业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由此确保合作联盟能够抵御网络攻击,保障数据安全,同时也能使合作联盟中各机构免受资产资金、商业机密、声誉口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损失。二是合作伙伴的连接效率。在开放银行的模式中,商业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合作伙伴的连接效率成为开放银行运行效率的关键。当商业银行合作伙伴数量增多时,合作的实施进度难免因企业文化和技术水平上的差异而滞后,影响合作的效率。对此,一方面商业银行可在开放过程中将接口标准化,使产品能够规模化地快速复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创新技术,提高连接效率。三是业务连续性风险。商业银行在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展业务时,各环节的推进及最终的成果都依赖于双方的共同协作。因此,当合作伙伴经营出现问题或因故终止业务合作时,容易引发业务连续性风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整体的业务发展,还可能因业务终止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对此,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合作伙伴的准入,确保其满足业务合作的标准;同时执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定应对业务连续性风险的恢复计划,提高商业银行的危机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四是数据的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是开放银行合规发展的大前提,商业银行的数据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更加敏感,面临的相关挑战也更多样化,例如潜在的第三方欺诈、数字入侵及客户隐私泄露等问题,因此在隐私保护方面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对此,商业银行应合理运用新兴技术有效保护数据隐私,在用户授权认可的前提下,探索发展开放银行。五是组织文化的适配性。日前,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受制于集中化的技术架构和层级复杂的组织架构,使得其业务创新的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决策流程冗长拖沓。开放银行模式要求商业银行摈弃中心化的思想,在技术和组织上有所革新,如采用扩展性更高的技术系统架构及更具敏捷性的扁平化组织架构管理,由此加速产品创新、迭代的过程,避免因陈旧系统所产生的内耗而错失市场的好时机。六是行业标准的缺失。国外开放银行大多由政府推动,商业银行、政府、第三方合作伙伴各负其责,数据通过API接口等方式,在有标准、有约束的前提下有序对外开放,参与机构接受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目前国内开放银行则由市场驱动,注重理念开放、场景开放与平台开放。为有序合规发展开放银行,应建立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及机制。同时,应制定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在合规可控的前提下,少商业银行、第三方合作伙伴等参与机构的对接等额外成本,实现互联互通。针对我国开放银行发展提出四大政策建议针对我国开放银行发展,《报告》还提出四大政策建议:第一,建立监管框架,避免一哄而上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我国开放银行监管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国外开放银行发展主要由监管机构主导,中国开放银行发展更多受到市场力量的驱动,开放银行发展状态和市场格局存在差异。在这种环境下,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发展实际以及实际需求,尽快制定我国开放银行的监管框架,防止市场失灵,避免一哄而上可能引发的系统风险。一是在现有法律和规章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开放银行监管框架,包括明确监管主体、技术和数据标准、业务流程规范、机构和业务分类以及对应的风险管控措施、纠纷解决机制等。二是根据开放银行机构规模、业务风险以及接入场景等特征,建立分类管理规则,因地制宜,既要防止过度创新、又要鼓励适度创新,最大程度促进我国数据经济蓬勃发展。第二,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开放银行过程中,均制定了各自的相关业务和技术标准,但目前国内监管机构及行业自律组织尚未出台统一的开放银行标准和政策指导文件。金融业应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定开放银行业务与技术规范。同时,应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开放银行的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开放银行信息安全防护水平,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是制定开放银行技术标准。建立数据、安全、接口等配套技术标准,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各自探索的实验成本,有利于主流发展模式的尽快形成,推动开放银行健康发展。二是制定开放平台建设和管理标准。开放银行并不局限于通过API、SDK等方式进行第三方输出和场景布设,金融机构线上平台尤其是移动金融平台的开放性改造也是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应针对API、SDK等技术实现方式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外,也应考虑对金融机构平台的开放模式和技术路径制定相关标准。三是制定合作商户准入标准。第三方合作商户往往是开放银行业务风险的重要来源,部分金融机构为了快速扩大业务规模,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合作商户接入流程中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定统一的合作商户接入流程和准入标准,将进一步规范开放银行业务竞争环境,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四是制定用户数据隐私保护规范。针对开放银行用户数据隐私保护、用户信息分级保护、行业数据垄断、行业不正当竞争、非法利用数据等,应制定相关监管政策及自律规范,推动商业银行充分应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加强对开放银行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全流程的保护,严格防范非法存储、窃取、泄露个人金融信息等行为,加强商业银行、用户及第三方的共同治理。第三,发展监管科技,探索建设统一的监管平台。通过将科技驱动优势贯穿于金融监管的全链条,依法建立公共数据融合和监管信息共享机制,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进而实现监管科技的升级。具体举措包括:切实加强研究规划;积极深化科技应用;有效夯实资源支撑等。金融监管应逐步走向成熟市场通行的统一或综合监管模式,通过探索统一监管标准和统一管理平台,既防范监管套利,又防范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为接口数据的采集、报送、评估等工作提供规则指导,同时也为监管工作中的金融科技应用提供技术标准,使得科技监管流程更具备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以增强一致性、安全性和互操作性为重点,加快监管科技标准体系建设,探索建立新技术在金融监管领域应用的适配度和成熟度等测评制度,提升监管科技自身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第四,加强行业自律,实现监管与自律的有机结合。行业自律具有贴近市场和会员组织的优势,能够降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成本,建立具有市场约束力的自律惩戒机制,从而形成对行政监管的有机配合和有力支撑。

无名

「干货」国内开放银行图鉴

来源:互联网金融文/薛小易来源/银行科技研究社“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银行创新教父布莱特.金这样说,预示了银行服务的无感化,而这种无感金融服务靠的是银行服务与场景的深度、无缝融合。时间来到2018年,2018年被称为开放银行元年。随后,2019年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加大对金融科技的顶层规划,加速了科技赋能金融的进程,数字化发展迎来好时机,开放银行成为热门概念,也迎来新篇章。那么,什么是开放银行呢? 亿欧智库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以API技术为手段,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聚合更多生态场景,为用户提供无感、无缝、无界的金融服务体验。麦肯锡发布的《开放银行全球实践与展望》则认为,开放银行是一种平台合作模式,它利用开放API等技术实现银行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数据共享,从而提升客户体验。 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此前发布的《2018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通过API平台,银行可以突破传统物理网点、手机App的局限,开放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各个合作伙伴的平台上,形成金融+教育+医疗+制造业+社交等多种跨界金融服务,把金融与各行业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开放共享、共建共赢的生态圈。很明显,各方对开放银行的概念陈述是有区别的,但核心内核都是通过开放API等技术手段共享数据、业务等。 开放银行最初是在国外提出的,是在监管驱动下发展而来的,而中国的开放银行是自下而上由市场驱动发展而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开放银行与国外的开放银行在发展路径上已经截然不同,照搬国外经验必然会面临水土不服等问题,审视中国的市场环境,探究适应环境的中国开放银行路径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国内开放银行图鉴中国的开放银行是市场驱动的,那么,市场参与者为什么要选择开放银行呢?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讨论,总结下来,开放银行主要是为了提升银行在未来的竞争能力以及为数字化转型做准备。对银行来说,随着第三方支付异军突起,以支付作为入口的金融行业供需关系被彻底改变。在第三方支付诞生以前,用户要接受金融服务,可以选择的几乎只有银行体系,随着第三方支付崛起,支付不一定必须通过银行进行,由此,用户接受金融服务的途径愈发宽广,而且,与银行相比,市场化的服务创新能力较好,银行服务的竞争力愈发不足。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获客、保持用户粘性成了新的问题。银行只能主动靠近用户,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 此外,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银行进入4.0数字银行时代,开放银行应运而生。技术发展催生了用户消费行为由线下转入线上,银行也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适应消费者消费模式的改变。开放银行是信息网络化、数据化以及客户行为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开放银行的数据共享又会推动金融数字化进一步发展,多方数据结合,1加1远远大于2,最明显的是可以获得更精准的用户画像,首当其冲的就是可以提升银行的风控能力,而风控是银行的生命线。尽管国外最先提出的开放银行核心是数据开放,但是,监管尚未完备之时,国内由市场驱动的开放银行不能解决数据开放带来的风险问题。因此,国内的开放银行目前较少涉及到数据开放的层面。这样的话,中国的开放银行开放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国内开放银行主要是开放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和数据。 技术能力的开放,以提供硬件、网络和云计算能力为主。比如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兴业数金”)的云服务“数金云”,据悉,“数金云”可以提供从IaaS、PaaS到SaaS的全方位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开放技术平台,打通金融生态的两端,后端是中小金融机构,前端是包括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平台、第三方合作伙伴等在内的应用生态端,从而让中小金融机构方便上手,高效利用各类金融工具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技术能力的开放通过将新技术作为服务输出,用技术赋能金融生态圈的多个参与者,通过技术的应用,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扩大数据积累;同时,通过技术应用加速银行数字化进程。 业务能力的开放是指将银行业务嵌入客户衣食住行各个场景中,包括将Ⅱ类Ⅲ类账户体系、聚合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等业务能力开放。比如中国邮储银行天津分行推出的开放式缴费平台业务,该平台是7*24小时的线上收费平台,是为有线上缴费及账单管理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一站式服务,签约企业无需搭建系统,只要登录即可享受全方位的缴费账单管理、对账报表等服务,可以为缴费用户提供手机银行、微信“生活缴费”等多种缴费渠道。通过业务能力的开放,银行可以获得更多用户,通过提升服务的可得性提高用户粘性,增加与用户在生活中的触点,积累数据资产,缓解银客脱媒问题。 数据层面的开放包括公共数据的采集加工、基于机器学习的反欺诈模型和信用风险模型等。目前,国内数据层面的开放还是较少的,依旧存在数据孤岛。社科院金融所杨涛教授就认为“开放银行本质上是对银行数据的共享”。数据资源具有网络效应,随着信息双向共享,数据规模、价值随着使用者数量增加,成本却不显著增加,但每个使用者可以获得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 总结下来,开放银行通过对技术、业务、数据的开放,爆发出极大的价值。目前,国内的开放银行仍在探索阶段,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开放银行路在何方?开放银行是银行对用户消费模式改变的应对。正如经典经济学理论描述的,充分竞争让商家利润趋近于0。目前,银行本就面临零售焦虑的问题,开放银行会愈加加大银行之间的竞争。这样的情况下,开放银行即使是一剂良药,也要清醒认知:开放银行只是服务用户模式的转变,不是万能药。在银行迫切需要开放银行的同时,银行外的其他市场参与者也需要开放银行。大型互联网平台需要对其海量互联网用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属性服务,以达到构建生态闭环的目的。行业垂直性领域常精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产品或服务,但在进行业务综合化延伸时受制于金融能力缺乏,且无法自身解决,因此需要依赖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支持。供应链企业有大量的上下游客户支付结算、信用证业务、票据保理业务需求。可以说,开放银行不仅仅是银行的事情,参与者众多。据悉,有分析指出,在金融科技浪潮推动下,开放银行生态将出现六类参与者,包括计算机硬件服务商、金融云服务商、IT软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商业银行、垂直行业企业以及客户。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放银行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笔者简单介绍开放银行对银行品牌运营、应用落地和风险开放的影响。银行品牌化的问题无论是技术、业务还是数据的开放,开放银行都不是直接开放给C端,是通过开放给F端、G端或B端间接触达C端。间接触达客户的同时,银行服务其实是一种后端服务,客户接触的前端服务提供者才是直接接触用户的,可能带来一个问题,银行品牌的无感化。这一问题主要影响银行业务的嵌入场景的开放形式。这一模式将银行服务嵌入到用户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深入各个场景,与用户接触频率较高,触达用户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好,但是,银行品牌却被稀释了,举个简单的例子,用户在支付宝购买理财产品,很难注意到理财产品是哪个银行提供的,用户的观感更多可能是在场景提供方上,银行被进一步后台化。由于依托于银行账户,尽管这一模式为银行带来的揽储效果是显著的,但是稀释了银行品牌带给用户的观感。目前,银行和金融机构“去品牌化”已隐隐成为大势所趋,用户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忠诚度降至最低。随着银行服务的无感化,银行品牌也会走向无感化吗?开放银行系统性落地应用少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开放银行是市场驱动的,市场参与者众多,没有一个统一的开放标准和规范,各方利益驱动之下,基本是各玩各的。另一方面,开放银行的核心是数据开放。近几年数据治理始终是监管的重点,但是数据治理和监管依旧是在完善中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贸然开放数据,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是银行绝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数据开放共享始终是概念层面。事实上,随着数字化的加深,数据的价值也日益加大。近几年违法利用数据获益的事件层出不穷,征信治理提上日程。2018年,央行准许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行征信”)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百行征信主要是针对除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以外的网络借贷领域开展个人征信活动,是对央行征信的补充。 数据开放最终还是数据聚合,也就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在一起,这与百行征信是有一些相似的。笔者相信,在数据治理和市场化征信已经在探索的同时,开放数据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数据治理已经是重点,开放数据需要的是时间和经验。开放银行的另一面是风险开放开放银行对银行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在英国,尽管只有九大银行巨头被迫实施开放的银行标准,但当监管机构释放了开放银行的巨大潜力并将开放银行视为重要战略之后,更多的机构已经自愿加入开放银行。开放银行影响愈大,开放所带来的风险开放弥散性影响也就越大。跨市场、跨行业、跨用户群体的特性,导致金融交易行为、业务模式和风险类型更为复杂;开放银行多方参与之下,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大幅提升;技术迭代加速金融交易规模和交易频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监测压力陡增;同时,金融监管的对象调整、“风险隔离”等也面临挑战。 另外,国内的开放银行是市场推动的,市场是驱利性也会影响开放银行的发展。 随着银行开放,监管面临的挑战明显加大,监管需要与市场一同摸索。 “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回到这句话来看,或许,随着技术发展,金融服务中的线上部分会进化到类似计算机系统中的服务调用形态,开放银行的概念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多米诺

品钛SaaS+案例入选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来源:金融界网站6月14日,2019全球新经济年会暨《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在上海召开。品钛作为领先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服务商,其SaaS+服务体系案例入选报告。品钛首席科学家任然受邀出席大会,并发表开放银行相关主旨演讲。 本次大会邀请了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建信金融科技总裁执行董事雷鸣、众邦银行行长程峰等在内的上百位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高管,探讨了银行、互联网巨头、金融IT服务商、金融科技创新公司等机构在开放银行路径中的研究与实践。 品钛案例入选报告,亮点:实战经验、丰富场景、科技实力伴随着“开放银行”被金融产业的追捧,中国作为全球金融科技的领先力量与深度参与者,银行、互联网巨头、金融IT服务商、金融科技创新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保险机构等都迅速入局,试图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合作双方创造出新的价值,构建新的核心能力。 会上,亿欧网发布《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品钛作为领先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入选该报告案例,SaaS+服务体系得到重点案例解析。 (品钛案例)报告表示,品钛亮点主要集中在实战经验、场景、科技实力三点。品钛拥有数百家金融机构与商业机构合作伙伴,其中场景方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银联商务、携程、唯品会、百望等,涵盖电信、支付、旅游、电商、财税、教育等数十个场景。品钛通过多年在不同场景中的实战经验,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数据特征与信用场景,实现商业机构与金融机构有效连接,协同效应逐渐显现。而通过SaaS+服务体系,品钛帮助机构自主掌握金融科技能力,快速实现金融智能化转型和业务落地。 任然发表主旨演讲 用技术助力开放银行业务落地银行之间、银行与商业场景之间的互联互通往往需要一个中间方,起到技术支持、流量筛选、差异化运营等作用,而品钛作为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就起到了这样的角色。 品钛首席科学家任然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在与银行合作过程中,像品钛这样的服务商应该如何帮助银行实现自主技术提升、模型部署上线与产品落地等痛点问题。 (品钛首席科学家任然)近年来小微企业风控成为热点和难点。痛点之一是人工智能算法如何适配不同客群。任然举例表示,小微企业的智能信贷难点首先在于获客,他们分布很分散有线上、线下、经营类、税务类等等。第二,还在于他们的数据离散。任然介绍道,品钛通过前置风控,和不同的平台合作小微商户流量平台,税务平台,支付平台合作,比如百望、拉卡拉、哆啦宝等等来打通不同客群,从流量阶段保证用户的精准性,然后再将技术应用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中。“好的模型都不是通用的,而是根据不同场景与客户精准适配的。”任然说。 此外,任然表示,金融机构的痛点不完全是算法层面,更加在部署、落地、运营、监控等实践层面。他表示,“一个在实验室中的模型往往会因为现实的各种各样的情况而落地困难……在品钛这么多年的这么多场景的训练、测试、数据积累后,我们明白金融机构不仅仅需要一个优秀的模型,还需要帮他们完成快速模型部署、快速上线和后期监控系统。 ” 据麦肯锡统计,大型银行中,四大行平均科技支出为55亿元~165亿元,股份制银行的投入为15亿元~45亿元,城商行的投入为0.3亿元~1亿元,而农商行则为400万元~1200万元。中小银行需要金融科技的共同协力,而作为品钛这样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可以为开放银行进程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助力开放银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