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神化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 (胡晶 向鹏程 记者周宇婷 李永平)病毒感染因其变异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成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战,对机体抗病毒机理的深刻认识是应对病毒感染的关键所在,日前,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涛博士和张学敏院士团队经过近5年潜心研究,成功发现细胞“门神”——环鸟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关键调控机理。这也是新的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后,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突破之一。科研团队成员共同观测分子影像并交流发现。岳恒冰 摄北京时间2月22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该院戴江博士、博士生黄怡娇以及何新华博士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据了解,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其自身遗传物质(如DNA等)会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宿主细胞中,继而导致机体针对这些外源DNA迅速做出强烈的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感染,甚至不惜以伤及自身为代价,这是病毒感染导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其中,DNA感受器cGAS蛋白质在DNA从细胞内部触发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除感受病毒入侵,cGAS的异常激活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AGS综合征等一类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寻找有效控制cGAS活性的手段并探究其调控机制,对抵抗病毒感染、重大传染病防控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都至关重要。”李涛博士介绍说。李涛博士与团队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岳恒冰 摄围绕这个关键科学问题,李涛博士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展开了联合科研攻关,旨在从cGAS的调控机理研究入手,寻找控制cGAS激活的手段,以期为抗病毒感染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经过近5年的深入研究,该团队发现乙酰化修饰是控制cGAS活性的关键分子事件,并揭示了其背后的调控规律。在药物设计专家何新华博士的具体参与下,研究人员综合利用生物质谱及色谱分析等技术,并通过特异位点乙酰化抗体等进行生物化学验证,最终发现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可以强制cGAS发生乙酰化并抑制cGAS的活性。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动物和AGS病人的细胞进一步验证了他们的发现。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张学敏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军事医学研究院院长张士涛介绍说,由于cGAS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其干预手段一直是国际前沿领域的热点竞争方向,许多国际制药集团和科研团队都在试图寻找cGAS的干预手段。李涛博士和张学敏院士团队从机理研究入手,聚焦前沿、独辟蹊径,挖掘出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乙酰化作用抑制cGAS激活。该工作不仅揭示了阿司匹林作用于人体的全新靶点和分子机制,还可能为一类目前无药可治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治疗方法。张学敏院士组织科研团队交流最新科研进展。阚少龙 摄在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是军事科学院坚持从实验抓起大力推动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军事科学院领导告诉记者,该院把抓好科学实验作为打造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的关键举措之一,他们系统梳理技术清单,调整资源投向投量,科学确定重点加强科研方向和重点培育科研方向,自主设计重大科研工程,重点抓好科研实验环境建设。目前,仅军事医学研究院就有3个国际组织指定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学敏院士领衔的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也是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这个团队在张院士培育的独特科学文化熏陶下,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潜心研究,矢志追求标志性创新。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岁末和2019年新年伊始,这个创新研究群体围绕抗病毒感染、机体能量应激供给和细胞对极端环境感应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除《Cell》外,还先后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和《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从左至右依次为:论文第一作者何新华、戴江、黄怡娇,论文通讯作者李涛。陈显利 摄今天,人类仍然面临着病毒感染的严重威胁。据悉,人类迄今已经认识的病毒可能仅占自然界病毒种类的1%。因此,如何在源头上掌握应对病毒感染及其所致重大疫情的主动权,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张学敏院士说,该工作通过对抗病毒感染本质规律的揭示,使我们未来在应对重大疫情时,不仅对控制已知病毒感染具有手段,还有望对未知病毒感染具备应对能力。

慎到之道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周年回望「组图」

中国网 讯 2020年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前出武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和死神过招、和病毒赛跑,和全国人民一道打赢了那场疫情阻击战。通过一组图文,我们共同回望那段难忘的战斗时光——2020年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前出武汉。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位于半山腰上的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建了起来。从那天起,大量核酸样本会不定时地送到这里。专家组成员和病毒赛跑,第一时间搭建了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以及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将近百份的样本从处理到检测完成的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实现了一小时内完成90余份样本核酸提取,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在疫情初期,无论是检测速度,还是任务比重,这样的答卷在武汉市都名列前茅。2020年2月中上旬,专家组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 专家组借助这一平台,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年过五旬的曹务春和曹诚研究员亲力亲为,带队多次深入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以及各方舱医开展多点位、全方位的气溶胶传播采样调研,每进去一次时间都长达6小时以上。在战疫一线拼搏奋战的,还有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3名女博士战斗的身影——她们既参加核酸检测,又参与疫苗、抗体研究等科研攻关,超负荷工作是她们的常态。迟象阳的女儿芊芊只有三岁。因为想念妈妈,她会拉着爸爸的手,去办公区大屏幕前看播放妈妈视频,还会看着手机中迟象阳的照片,抱着手机入睡。3月16日,该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成为全球首个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2020年4月10日,完成疫苗I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2020年4月12日,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中最年长的有84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这是全球当时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2020年5月22日,I期临床结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108名志愿者全部产生了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是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的里程碑。2020年9月17日,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该院承担研发的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也全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20年9月,中宣部授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时代楷模”称号。作者:张振威、苏洲、王迪 、张宗航、刘鹤

毛公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群体的精神图谱

来源:解放军报原标题:星光满船梦满帆——解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群体的精神图谱26名两院院士,50多位军事医学学科奠基人和著名科学家,500多名高级专家和百余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人才队伍薪传火继,血脉相承,生生不息。记者 邵龙飞摄船一艘艘航船,载着一颗颗火热的报国心驶抵祖国的海岸。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一艘船,改变了周廷冲、黄翠芬夫妻的人生方向。一艘又一艘船,影响了中国军事医学发展的方向。或历经险阻,或抵住诱惑,一批批专家学者先后返回祖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一张世界地图上,他们归来的航迹如一道道光线,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终点的高光之处,正是当年刚刚组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改革开放后,留学热再起。据统计,军事医学研究院先后有4000多人次出国学习交流。学成之后,他们的航迹如燕子归巢……曾有人问黄翠芬当年为什么回国,她淡淡地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回国更加不需要理由。和前辈回国面对的一穷二白截然不同,今日归来的年轻人,拥抱的是条件优渥活力迸发的科研沃土、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巨大舞台,遇见的是伟大复兴不可阻挡的新时代。“无论政策制度、环境条件、技术支撑还是学科支持,都是第一流的。”一位年轻“海归”告诉记者,“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给我们提供了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历史性机遇。”昨天那艘归船,海外游子归心似箭。今天这片征帆,戎装学者从容自信。由贺福初院士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形成了领先世界的优势,使中国成为该项国际研究计划的主席国。计划启动初始,共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0多位中外科学家参与。2015年5月,陈薇团队研发的埃博拉疫苗赴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开展临床试验。2017年10月,该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成为全球同类疫苗中首个获批生产的新药……星庞大的星座中,有很多看不见的巨星,它们光芒四射,却并不在人们的视野大院绿荫掩映处,碧池天光云影,回廊曲径通幽。一抬头,就能看见垂檐悬挂的一幅幅科研专家挂像,乳白色的射灯下,星光熠熠令人惊叹——26名两院院士,50多位军事医学学科奠基人和著名科学家,500多名高级专家和百余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星斗满天,光芒四射。然而,有一些巨星,却并不在人们的视野。那一次,一位上海来的客人,阴差阳错敲开老教授宋鸿锵的门,不由怔住:“宋鸿锵?你……还在?!”宋鸿锵曾经是活跃在学术讲坛的医学专家,论文专著颇有影响,并兼任上海化学和药学两个学会的青年理事。正当在学界备受瞩目时,宋鸿锵却从讲坛突然消失了。敲门的友人,是当年上海药学会的秘书长。老秘书长无法理解:当年才华横溢的年轻理事,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医学研究,为何至今默默无闻?他不知道,这些年宋鸿锵在科研上早已取得重要突破,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药物。组织上推荐宋鸿锵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天,宋鸿锵把一张空白的申请表送了回来……由于军事医学研究的高度保密性,许多人对自己做的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和宋鸿锵一样,柳支英、周金黄、张其楷、蒋豫图、邓蓉仙、李逸民等被称为“无冕院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徜徉于大院东南角的军事医学博物馆,记者偶然从一幅合影照片中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照片中的屠呦呦风华正茂,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彼时,她作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名科研人员,刚刚加入“523”项目。照片中的屠呦呦,如今已名满天下。而参与“523”项目的众多科研人员,却不为大众所知。参与者之一周义清教授直到离休,仍然是一名副研究员。有人为周义清惋惜,有人感到不解,鲜有人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上世纪60年代,正是周义清冒着枪林弹雨在疟疾肆虐的战场调研,归来和同事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不久后,“523”项目启动。此后,他长时间工作在疟疾高度流行区,先后6次感染疟疾。每次徘徊在死亡边缘时,唯一鼓舞他的就是:“我不能死,我还没有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魂这里没有单纯的“个人奋斗”,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大写的“家国”研究院至今珍藏着两张摄自战场的照片——一张是在朝鲜战场,专家柳支英正在给官兵讲授吸血昆虫防护知识。这堂课结束后,他乘坐的车为躲避敌机轰炸翻倒,他断了好几根肋骨。一张是在西南战场,一间用茅草和竹竿搭成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用显微镜观察刚刚捕获的蚊虫。观测完毕、收拾仪器,他们前脚刚刚迈出草棚,一架敌机投下炸弹,草棚夷为平地。因战而生、为战而研,他们把论文写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研究员王德文,全程参加我国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经历了当年的核试验。当惊雷动地,蘑菇云在大漠升起时,王德文和战友们穿着防护服冲向爆心,回收动物样本……与死神共舞,为国铸盾,没有单纯的“个人奋斗”,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词典中,只有大写的“家国”“集体”,只有加粗的“奉献”“担当”。洒尽春秋热血,写尽赤胆忠诚。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成果,把我国核、生、化伤害医学防护研究推到国际领先水平,当年与“两弹一星”一起震撼世界,同获首次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前前后后,研究院有数千名科研人员隐姓埋名投身此项研究,获奖时上台领奖的不过7人,署名也仅22人。研究院仅一个团队研制的一种药物,如今产值逾百亿,成就多家大公司。业内人士介绍说:“按照地方同行的回馈机制,他们早就身家亿万了。”科研人员不经意间也会用“亿万富翁”相互打趣,只是这个充满“含金量”的词汇,在这里只是个“说说而已”的玩笑。计利要计国家利,留名要留集体名。他们争的,是一口气。那年突发禽流感疫情,国家发改委紧急向世卫组织唯一指定的某国外公司订购特效药物“达菲”,得到的答复却是:4年以后才能供货,且供货数量远远低于我们的需求。“一个十多亿人口大国的公共卫生安全,绝不能受制于人。”研究院李松团队夜以继日奋力攻关,及时成功研制出抗人禽流感特效药,一举摆脱了依靠国外供应的局面……树根脉相连,枝开叶散,浓荫蔽日的树冠之上,夏花似锦、秋实压枝研究脑科学的吴海涛,微信昵称“脑海”。交流中记者发现,吴海涛对于数字有着很强的记忆力,各种数据信手拈来。“蔡翘教授出生于1897年,我出生于1978年;他的生日是农历九月十六,我的生日也是农历九月十六。”“脑海”的几组日期数字,有着奇妙的关联,“1978年,也是神经生物学研究室成立的那一年。”吴海涛是蔡翘的“再传弟子”,其导师范明研究员恰是蔡老的关门弟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室,是吴海涛目前执掌的某研究室前身,研究方向正是从蔡翘开辟的学术领域延伸而来。对数字异常敏感的吴海涛坚信,日期的巧合中隐藏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必然。在研究院,这样的师承关系已经延续数代人。那是一个流传至今的美谈。图书馆里,一位年轻人接到朱壬葆递来的一份关于造血干细胞辐射损伤研究的国外文献,从此找到终身求索的方向。这位年轻人就是吴祖泽。多年以后,黑海之滨的国际医学会议上,已成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的吴祖泽,介绍了他和同事们对急性放射病的救治工作情况,立即得到各国专家广泛关注和赞誉。他们的学生裴雪涛,仍在从事着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探索着人工造血的前景,憧憬着医院不再闹“血荒”,规划着未来战场上的野战血液工厂……这是学术上的薪传火继,更是精神上的血脉相承。王德文今年81岁了,每天仍然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宿舍和办公楼、实验室之间,一头银发随风飘逸,人称“银发骑士”。他的实验室,总是到凌晨才熄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起来有“三个一样”:周末平时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雨天晴天一个样。“我的拼劲儿,是受刘雪桐‘沾染’的。”王德文用了一个核试验专业术语。虽然早已远离了“蘑菇云”,但那一幕至今印刻在王德文的脑海——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时的技术负责人刘雪桐一挥手,率先走向离爆心最近的第一布点……今天,这股子拼劲又“沾染”了年轻一辈。研究员彭瑞云是王德文招收的第一个博士。前段时间网上热议“996”工作制,同事笑称比不上“彭瑞云工作制”。那时,彭瑞云怀孕已经8个多月,还风风火火去野外开展实验……这,还是一种枝连理结的传承。“只有3次!”研究员李锦掰着指头,数出20多年里导师秦伯益院士表扬他的次数。秦伯益为人和善,唯独对李锦苛责有加。这让李锦很长时间既纳闷又郁闷。直到有一天,秦伯益向别人说起:“我可以放心退休了,因为我选好了接班人。”那一刻,李锦终于明白,秦伯益是把他当成了又一个自己。后记科研办公楼前,老一辈种下的树苗,如今早已主干参天,绿荫铺地。宋鸿锵终身没有参评院士。鲜为人知的是,宋鸿锵参与的科研成果当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时候,他的哥哥、医学名家宋鸿钊同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来,宋鸿钊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后来,宋鸿锵的大儿子宋湛谦也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婧婉,小时候是“蚊虫王国”新疆北湾边防连所在团的一名军娃,常听父亲说起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引蚊上身”做试验的故事。有一次,韩婧婉见到了这些科研人员。她觉得,这群人就是她想象中科学家的样子。童年时代的第一印象,奇妙地决定了人生方向。大学,韩婧婉选择了生物学专业。毕业后,她考取了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研究生。硕博连读后,韩婧婉留院工作,成为研究院的一员。彭瑞云觉得,女儿谭彭丞很多方面像极了自己。2岁时还不识字,谭彭丞就能照着彭瑞云修改论文的样子,在小药盒上画出各种编辑删改符号。如今,谭彭丞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读的也是药学专业。对于未来,谭彭丞有明确的规划:刻苦钻研,用知识回报祖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干细胞,通俗地说就是能够分化出不同细胞的种子细胞。”研究干细胞的裴雪涛向记者科普。大院也是一个“干细胞”。研究院人的精神,像干细胞一样生长扩展,向部队、家庭、学校和社会渗润浸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大院的传统,终将熔铸于一支军队的品格、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国家的气质。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干细胞蕴聚着无穷的生命力量。一枚枚这样的红色“干细胞”汇聚、增殖、繁炽,造就的必将是一个精神丰沛、生机勃发的新时代!有了这生生不息的力量,向着复兴彼岸航行的中华巨轮,势不可挡!(记者 熊永新 特约记者 庄颖娜)

救火员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病毒感染因其变异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成为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挑战,对机体抗病毒机理的深刻认识是应对病毒感染的关键所在。日前,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获悉,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涛博士和张学敏院士团队经过近5年潜心研究,成功发现细胞“门神”——环鸟腺苷酸合成酶(cGAS)抵抗病毒感染关键调控机理。这也是新的军事科学院调整组建后,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科研突破之一。北京时间2月22日凌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细胞》)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该院助理研究员戴江博士、博士生黄怡娇以及何新华博士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李涛和张学敏都是论文通讯作者。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其自身遗传物质(如DNA等)会不可避免地被带入到宿主细胞中,继而导致机体针对这些外源DNA迅速做出强烈的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感染,甚至不惜以伤及自身为代价,这是病毒感染导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其中,DNA感受器cGAS蛋白质在DNA从细胞内部触发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除感受病毒入侵,cGAS的异常激活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AGS综合征等一类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寻找有效控制cGAS活性的手段并探究其调控机制,对抵抗病毒感染、重大传染病防控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都至关重要。”李涛博士介绍说。围绕这个关键科学问题,李涛博士团队和张学敏院士团队展开了联合科研攻关,旨在从cGAS的调控机理研究入手,寻找控制cGAS激活的手段,以期为抗病毒感染和相关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突破。经过近5年的深入研究,该团队发现乙酰化修饰是控制cGAS活性的关键分子事件,并揭示了其背后的调控规律。在药物设计专家何新华博士的具体参与下,研究人员综合利用生物质谱及色谱分析等技术,并通过特异位点乙酰化抗体等进行生物化学验证,最终发现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可以强制cGAS发生乙酰化并抑制cGAS的活性。随后,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动物和AGS病人的细胞进一步验证了他们的发现。军事医学研究院院长张士涛介绍说,由于cGAS在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其干预手段一直是国际前沿领域的热点竞争方向,许多国际制药集团和科研团队都在试图寻找cGAS的干预手段。李涛博士和张学敏院士团队从机理研究入手,聚焦前沿、独辟蹊径,挖掘出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乙酰化作用抑制cGAS激活。该工作不仅揭示了阿司匹林作用于人体的全新靶点和分子机制,还可能为一类目前无药可治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治疗方法。在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是军事科学院坚持从实验抓起大力推动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军事科学院领导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该院把抓好科学实验作为打造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的关键举措之一,他们系统梳理技术清单,调整资源投向投量,科学确定重点加强科研方向和重点培育科研方向,自主设计重大科研工程,重点抓好科研实验环境建设。目前,仅军事医学研究院就有3个国际组织指定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学敏院士领衔的团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也是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抗毒药物与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这个团队在张学敏院士培育的独特科学文化熏陶下,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潜心研究,矢志追求标志性创新。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岁末和2019年新年伊始,这个创新研究群体围绕抗病毒感染、机体能量应激供给和细胞对极端环境感应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除《Cell》外,这些研究成果还先后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和《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人类迄今已经认识的病毒可能仅占自然界病毒种类的1%。因此,如何在源头上掌握应对病毒感染及其所致重大疫情的主动权,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张学敏院士说,该工作通过对抗病毒感染本质规律的揭示,使我们未来在应对重大疫情时,不仅对控制已知病毒感染具有手段,还有望对未知病毒感染具备应对能力。

一心一意

“人命关天的事,来不得半点差池” 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

武汉的夜,静悄悄。3 月 9 日,中部战区总医院移动检测实验室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姜涛复核完最后一个样本检测数据,郑重地在检测报告上签上了自己名字。此时,已是凌晨 5 时。他是病毒学专家,亦是援非战 " 埃 " 的勇士。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久经战场的他再次受命出征一线。人命关天需精准排查核酸检测,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至关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 看起来冷冰冰的样本管,背后是患者鲜活的生命和健康。早出一份诊断结果,就早一分精准排查。" 姜涛说。1 月 26 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抵达湖北武汉后,围绕新冠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迅速与军地有关单位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按照任务分工,姜涛率领检测组连夜在实验方舱搭建好核酸检测平台。围绕确保生物安全、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三个环节,姜涛牵头制定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与应急预案,根据组员特点合理检测分工,利用自研检测试剂盒采用全自动高通量提取仪,为实现快速高效检测奠定了基础。接收样本、整理编号、核酸提取、试剂配制、上机扩增、结果判读,核酸检测机械枯燥又充满风险。最大的风险是看不见的病毒。如果核酸提取步骤中没有完全裂解、灭活不够彻底,就有可能让检测人员暴露于危险中。姜涛总是当仁不让地参加耗时最长、风险最高的核酸提取。样本提取后,他会安排部分人员休整,自己坚守实验室等待最后结果。一次全流程的核酸检测,从单批次的检测数量到人员进舱出舱准备以及检测时间,都相对固定。有时送检样本数量多,检测人员不但轮番上阵,还要连夜赶工,最终确认结果要到凌晨四五点。检测组研究员黎浩说,这种情况隔几天就会遇到一次。" 大家要瞪大眼睛,接收和处理样本时一定要做好防护,留心有无尖锐物品。" 每次检测开始前,姜涛总要反复叮嘱。检测中,反映病原基因荧光信号的强弱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判定。如果碰到检测的荧光曲线信号偏低或只有单一靶标等可疑现象,姜涛就会召集人员综合研判,必要时还要重复试验进行复核,确保结果经得起检验。" 出现假阳性,就会造成健康人和患者一起隔离从而被感染;出现假阴性,会造成真正的患者救治延误。人命关天的事,来不得半点差池。" 姜涛说。疫情防控领域多面手按照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须在 24 小时内完成。为了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从一批近百份的样品前处理到检测完成,姜涛率领团队通过优化流程组合,硬是把时间压缩到 4 个小时以内,实现了一个小时内完成 90 余份样本核酸提取、最高 500 人份以上的单日标本检测能力。" 团队检测高效迅速,结果精准,极大缓解了我们疫情防控样本检测压力。"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战时快速反应、工作开展有条不紊,这都得益于姜涛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姜涛是个多面手。" 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这样评价。姜涛先后主持和参与 SARS 感染病例、H7N9 感染病例、寨卡感染病例等病原学分离工作,参与过登革热疫苗、SARS 疫苗的研制工作,建立了系列传染病的病原分离技术平台、核酸检测技术平台和致病性与传播风险评估平台,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点,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防控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姜涛团队牵头建立起我军首个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全军四级监测体系,主持编制的系列技术规范在全军使用,大大缩短了呼吸道疫情的检测筛查时间。姜涛不但参与了国内一系列重大活动的安保任务,更是 4 次远赴非洲,到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执行医疗救助任务。2015 年,为防控埃博拉疫情,姜涛随援塞移动实验室检测队第二次出征塞拉利昂。由他带领的检测组,曾以满分成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平行能力考核。2018 年,姜涛带领病原监测团队参加国际组织的某专项模拟测试。在病毒测试模块,团队在充满杂质的模拟样本中,成功准确检测出猴痘病毒、牛痘病毒等病原体,并精准确定到株,获得满分的优异成绩。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来到武汉,除开展检测工作外,姜涛还发挥研究领域的专业特长,带领检测组对临床样本中其他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筛查。" 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中,是否存在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或共感染的情况,这对精准防控和临床救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军事医学专家组副组长曹务春研究员说。探索深层次的病毒传播和致病机理,是战胜疫情的关键。针对临床样本中检测到的新型冠状病毒,姜涛率队持续开展了测序分析。随着病毒流行的发展,基因组序列是否发生变异、变异特点是什么;在哪些区域、影响是什么,姜涛和团队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为加快推进科研与临床有效融合,姜涛所在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创造性地运用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多重病原检测、全基因组测序这一诊断链条,精准诊断临床患者新冠病毒感染或其他病原感染,并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等医院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受命之时忘其家。疫情结束后,姜涛打算好好陪家人。他和妻子约定,等疫情结束,带着妻儿一起再去趟武汉,看看一切恢复正常后的样子,看看武汉长江大桥和黄鹤楼,讲一讲在武汉抗击疫情的经历。疫情不灭冲锋不止,这就是战 " 疫 " 勇士姜涛。(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邵龙飞 张振威)来源:法制日报【来源:ZAKER潇湘】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小煞星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开展“三杯”优秀参谋评选活动

中国网军事1月18日讯(通讯员王迪 张柯 周玉婷)近日,军事医学研究院2020年“三杯”优秀参谋评选结果揭晓,共有10名同志脱颖而出。此次活动对于激发机关干部学习成才动力起到积极作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调整组建以来,在人少、事多、标准高的情况下,院党委经过分析,认为必须全面锻造“四铁”机关,用创新机制激励机关干部内生动力,全力打造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业绩过硬、作风过硬、形象过硬的新型机关人才队伍。2020年,军事医学研究院决定组织开展“三杯”优秀参谋评选活动,经有关部门和专家反复论证,制定了评选优秀参谋的5个方面20条标准——“金杯”优秀参谋综合成绩应达到80分以上,“银杯”优秀参谋应达到75分以上,“铜杯”优秀参谋应达到70分以上。公开选拔,倡导“阳光下的竞争”“选谁不选谁,谁说了算?”决心定下后,选拔标准立即成为机关干部普遍关注的焦点。如果评选不够公正,就会大大削弱奖杯的光辉。为全面反映参评人员综合素质和业绩,确保优中选优,评选设置单位推荐、资格审查、业绩评判、素质考核、现场答辩5个环节,打破过去评奖按比例、分名额的惯例。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对打分和审查结果进行公示,接受全院监督。评选分院机关组和基层组,由各单位对照“五个过硬”标准,层层遴选、单位公示推荐,最终确定12名院机关和11名直属单位参谋为参评对象。院机关处办领导、各直属单位领导围绕工作饱和度、岗位体现度、业绩影响度和成果创新度为参评人员进行业绩评判,检视机关人员“参谋、执行、服务”履职情况,展示机关人员综合素质。通过闭卷考试方式组织考核岗位常识、公文写作等基础能力。最终,现场答辩定乾坤。研究院邀请国防大学和军科兄弟单位9名经验丰富的领导、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采取现场抽题、当场答辩的方式,由参评人依托抽号程序随机抽取评委编号,评委现场提问、当场亮分,确保了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该活动被机关干部称为“阳光下的竞争”。在这次评选中,科研计划处参谋石永杰展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业务能力,勇摘桂冠,令在场人员为之叹服。搭好平台,建立长效育人机制一个奖杯就是一面旗帜。给优秀参谋颁发奖杯,根本目的不在于奖励本身,而是在于让一批骏马跑在前头,带动更多骏马向前奔腾。院党委不断探索机关建设路径。2019年,该院试行“三杯”优秀参谋评选,评选结果成为该院机关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考量和依据,在获得奖杯的9名同志中,有6名得到提升任用,充分发挥了“三杯”优秀参谋评选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创新了选人用人机制。2020年12月,该院正式组织首届“三杯”参谋评选,并决定自该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评选活动。院党委还研究制定了《军事医学研究院“三杯”优秀参谋评选表彰办法》,论证了评选方案、确定了评选范围、优化了考评内容、创新了评选手段,成为持续推动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寮已吾志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周年回望

中国网 讯 2020年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前出武汉。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和死神过招、和病毒赛跑,和全国人民一道打赢了那场疫情阻击战。通过一组图文,我们共同回望那段难忘的战斗时光——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位于半山腰上的中部战区总医院药剂楼旁建了起来。从那天起,大量核酸样本会不定时地送到这里。专家组成员和病毒赛跑,第一时间搭建了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以及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将近百份的样本从处理到检测完成的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实现了一小时内完成90余份样本核酸提取,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1000份以上。在疫情初期,无论是检测速度,还是任务比重,这样的答卷在武汉市都名列前茅。2020年2月中上旬,专家组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 专家组借助这一平台,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年过五旬的曹务春和曹诚研究员亲力亲为,带队多次深入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以及各方舱医开展多点位、全方位的气溶胶传播采样调研,每进去一次时间都长达6小时以上。在战疫一线拼搏奋战的,还有迟象阳、张梦瑶、董韵竹3名女博士战斗的身影——她们既参加核酸检测,又参与疫苗、抗体研究等科研攻关,超负荷工作是她们的常态。迟象阳的女儿芊芊只有三岁。因为想念妈妈,她会拉着爸爸的手,去办公区大屏幕前看播放妈妈视频,还会看着手机中迟象阳的照片,抱着手机入睡。3月16日,该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并于当日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成为全球首个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2020年4月10日,完成疫苗I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2020年4月12日,该疫苗启动Ⅱ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中最年长的有84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公布,这是全球当时唯一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2020年5月22日,I期临床结果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108名志愿者全部产生了免疫反应。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是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的里程碑。2020年9月17日,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企业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该院承担研发的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也全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20年9月,中宣部授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时代楷模”称号。作者:张振威、苏洲、王迪 、张宗航、刘鹤

莫觉莫悟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组织以战伤救治为主题的群众性练兵比武

战伤救治比武 提高保障能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组织以战伤救治为主题的群众性练兵比武利用急救创伤绷带对头部进行包扎比武场上硝烟四起,导调员判定多名官兵受伤,需要紧急救治。止血、包扎、通气、固定、搬运和基础生命支持……近日,一场以战伤救治为主题的群众性练兵比武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展开,科研人员在战场上的救护能力及科研保障水平得到有效锤炼。比武前,该院严格依据规程构设条件、设置场地、组织保障,确保比武严格正规。邀请院校专家教授担任裁判长,全程组考。评判过程中,分数由每名裁判和裁判长签字确认,确保岗位练兵比武的公平公正。上臂骨折健肢固定“6号区域一名战士头部出血,危及生命。”伤口是细菌侵入人体的门户,如果伤口被细菌污染,可能会引起化脓或并发败血症、破伤风,严重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战场上,如果人员受伤且没有条件做清创手术,则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包扎。“作为军事科研人员,只有掌握了战伤救治的技能和知识,我们才能够在今后的战斗遂行任务中,更好的知道如何聚焦战场,聚焦训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人员冯羽中刚刚说完,便仔细检查战友伤口并判断伤口的位置、大小、污染程度等情况后,随后使用急救创伤绷带对战友进行包扎。包扎过程中,缠绕的松紧度是否适中给科研人员带来不小的考验,这其中不仅要有压迫止血的效果,而且还需要露出伤员眼睛和口鼻,处理完成后,冯羽中紧急呼叫支援后送病人到急救点进行医学处理。如今,这个研究院的科研方向越来越贴近实战,科研人员把实验室和训练场的距离拉的越来越近,一切为了打赢。比如在战场上,官兵们可能会由于口鼻被异物或泥土堵塞导致心脏骤停以及呼吸停止。在基础生命支持技术项目中,要求科研人员对心脏骤停伤员进行一系列徒手急救措施,包括三个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三个步骤,这对科研人员在战场上的现场急救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胸外心脏按压军事医学研究院供保处副处长张超介绍,“组织这样的比武,就是要使科研人员全面掌握战伤救治的各项技能,同时也为完成战斗遂行任务,做好坚实的保障支撑,切实使我们的科研人员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淬火加钢,不断提升打赢制胜能力。”经过理论考核及急救止血绷带止血项目、绞棒止血法止血项目、上臂骨折健肢固定项目等9个项目后,持续5个多小时的比武考核落下帷幕。据介绍,这次比武考核,不仅提高官兵战伤救治水平与自救互救能力,也为科研人员下一步与部队协同配合有力保障提供了有效数据和宝贵经验。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振威、于骥、胡洁等;责任编辑:杨凡凡

苦茶香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联合地方企业研制新型纳米材料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注册证书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联合地方企业研制新型纳米材料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注册证书解放军报客户端北京7月6日电 特约记者庄颖娜、记者邵龙飞报道:记者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王升启团队与地方企业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已于近期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该检测试剂盒创新性采用逐层组装法制备双层量子点纳米荧光材料,以新冠病毒S1蛋白作为抗原,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使用人血清、血浆或全血样本,在试纸上一次加样,能够同时获得IgM和IgG两种抗体检测结果。检测结果既可使用紫外荧光小手电进行可视化定性判读,也可使用荧光检测仪进行半定量判读。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首先会在呼吸道系统中进行繁殖,可以通过检测鼻咽拭子、痰液中的病毒核酸判断人体是否感染病毒。在感染一段时间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其中,IgM抗体产生较早,是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抗体产生较晚,提示感染中后期或既往感染。联合使用核酸检测与抗体检测有助于提高新冠病毒感染的检出率,特别是更好地筛查无症状感染者。据了解,此前针对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以及埃博拉病毒等特殊病原体,该团队均率先成功研发了核酸检测试剂盒。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们立即投入应急攻关,并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荧光探针法),新近获批的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为该团队针对新冠病毒的又一检测产品。

妄称文武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记“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题:“除了胜利,别无选择!”——记“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王迪、王逸涛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武汉被按下“暂停键”。号令如山,冲锋向前。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军事医学专家组奔赴武汉,连续奋战113天,和全国人民一同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陈薇无法忘记初到武汉时的场景。宽阔的街道空空荡荡,医院挤满了人……她难以想象,这还是那个九省通衢、繁华锦绣的武汉吗?军事医学专家组第一时间与有关部门对接,得知当时武汉的核酸检测力量非常急缺,急需专家组的帮助。“一个个样本的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大疫当前,救命是天大的事。”她当即决定,挑起核酸检测的担子。仅用一天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帐篷式负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的搭建,24小时“三班倒”“白加黑”连续作业,每天能检测1000人份以上,而且很快就能出报告。这为缓解当时的核酸检测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那段时间,许多武汉市民通过各种渠道向他们求助。虽然每天的检测任务已经超负荷,但是面对那些期盼的眼神,哪怕已经筋疲力尽,他们还是会穿上防护服,返回实验室。在医院红区,一名产妇红着眼睛问她:“我以后还能给孩子喂母乳吗?我还能抱我的宝宝吗?”同样身为母亲,陈薇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她完全理解这名产妇的心情。他们立即开展相关研究,从医院红区到院外隔离点、再到家中,全程跟踪检测了泪液、汗液、血液、乳液、尿液等,用实验数据告诉她如何安全哺乳。“前段时间去武汉,得知这对母女现在都很健康,顿时觉得心里满满的幸福感。”陈薇说。陈薇团队长期专注重大传染病疫苗研发,成功研制过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等,具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对这次疫苗攻关,陈薇一行人认为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何时能拿出安全有效的疫苗?疫情防控任务能否高标准完成?陈薇坦言当时的内心感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团队成员每天都是从睁开眼一直忙到凌晨三四点钟,第二天一早又投身到紧张的工作中,始终坚守在与疫魔对垒的岗位上。很快,陈薇带领团队完成了疫苗设计、重组疫苗株构建和安全质控条件下生产制备。“实行3条基因工程技术路线并行,优中选优、快中求快,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法规完成疫苗研发制备。”陈薇介绍说。3月16日,疫苗获批进入临床,并在当天20时18分完成了第一针免疫接种。不久,疫苗率先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公开发布临床试验数据。现在,他们研发的疫苗正在顺利推进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这惊心动魄的113天里,很多人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我们的工作,让人非常感动。”陈薇铭记在心,84岁的熊先生报名参与疫苗临床试验,说趁着身子骨还硬朗,为抗疫作一点微薄的贡献;一位物业公司负责人自发组织车队接送疫苗参试者,半天时间就有20多人冒险驾车而来;一位负责安保的民警,发现团队专家总是忙到凌晨才回驻地,他就送来了武汉小吃……当理发师心疼地对陈薇说:“您怎么有那么多白头发呀!”陈薇这才发现,短短3个多月,不仅人瘦了一大圈,头发也变白了。从研制出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到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再到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从军29载,陈薇潜心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带领团队不懈冲击、奋力前进,为人民构筑起一道道生物安全防护坚盾。在军事科学院召开的庆祝陈薇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大会上,陈薇动情地说:“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