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考:未来最热门3大“新工科”专业,就业前景好,但难毕业!泰初有无

高考:未来最热门3大“新工科”专业,就业前景好,但难毕业!

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是每位家长和孩子最关心的事,因为选择了专业几乎相当于选择了职业,有人选择当下最火的金融、计算机、建筑、临床医学等专业,有人选择新兴起的“工科”专业,大数据、智能等专业,尤其对“新工科”类专业,大家了解不及少,今天学姐给大家推荐3大新工科专业!未来最热门的3大“新工科”专业,就业前景好,但难毕业,学霸级学生可重点报考!1、基因工程类专业喜欢生物的考生可以选择未来将火的基因工程类专业,在高中我们都学过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目前国内这方面人才比较少,并且基因工程比较难学,本科生一般都会考研,前段时间施一公团队在国际杂志发表的论文成果就是对基因工程的一个项目研究,未来这个专业肯定是热门专业!推荐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偏重于农业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2、核技术类专业如果有人考上这个专业,恭喜你,毕业不用愁工作,考研也不用愁了,你一生都将会为国家做贡献,核技术包括核能技术、核动力技术、同位素技术等领域,国家在核工业方面已经明确表示了,到2020年将核电在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5%,未来核技术人才缺口非常大学,但并不是很多院校都能开设此专业。我一个同学就在兰州大学上核技术类专业,现在已经在国家研究院工作!核科学与技术最牛的两所高校是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其次是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3、大数据类专业想比上2个专业的实用性,大数据专业是当下最火的专业,尤其随着经济的互联网化,更多资料的来源都依据大数据,它专业涉及到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知识,现在大数据已经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了,并且很结合我们的需求,未来10年甚至20年这个专业会一直成为热门!推荐高校: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以上3个专业,说实话,基因工程、核技术不好学习,要想出成绩,考研是最好的选择,大数据专业对目前经济下,是最实用,这3个专业也都是教育部“点名”的“新工科”专业,但现在国内开设的院校比较少,未来可期!对新工业专业,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字字句句

这5类专业属于不考研就没有出路,说起来就心酸,你的在其中吗?

1、医学类专业可能有人会说不是说了医学是最热门的专业吗?怎么还上榜了?其实不然,医学的确是最热门的专业,可是一般本科毕业的医学生想要在一家好一点的公办医院工作可能性基本上不大,因为人家一般好的公办医院里面对医生的要求都高,至少也得是硕士博士之类的。所以学医的本科生想要找到一份合心意的工作真的是很难,因此也有很多人说学医苦,可不是吗。等你本硕博连读下来至少都是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且医生这份工作真的是辛苦到不行。不过医学类的专业也的确是现如今最热门的专业,因此只要做好本科之后再读硕士的准备就行了!2、人文类学科专业大部分文科生能够报考的专业都不太好就业,例如文学类、历史类、法学类、哲学类等专业,以法学为例,本科阶段的学习就要记大量的文献资料,而如果本科毕业没有过司法,只能选择读研,不然还真没有出路。3、基础学科类专业所谓基础学科,是指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一般多为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基础学科,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学科,很难具备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条件。这一类的专业说实话如果将来有意向向教师发展或许本科还勉强可以,但是想要更深层次或者是搞科研的话,那么仅仅是本科学历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还是加油考研吧!4、生物技术类专业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等。总的来说生物技术那就是高端技术,一般的本科毕业只能算是勉强入门,所以如果你想要做这一行的话,那就必须要考研考博可能才有机会继续在这一行做下去。5、新兴产业专业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但是因为这一类的专业都是需要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因此可能仅仅只是本科毕业还是不够的。不过目前国家对于新兴产业专业还是比较支持的,如果你能够坚持读研读博的话,那么将来的前景肯定还是不错的。

大仁不仁

八个“读研才有未来”的专业!本科文凭好比一张废纸?

从近几年的考研数据看,研究生考试热度不减。如今读研不仅仅是为了科研梦,更多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未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八个“读研才有未来”的专业。哲学专业哲学专业是培养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现实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学科。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理论知识和哲学思维,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都相对较好。不过,如果是纯粹的哲学专业毕业生,则比较麻烦。为了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也为了能有一份说得过去的工作,哲学专业大学生通常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本科文凭对他们来说,就好比废纸。他们要读研、读博,才有可能拥有一个跟哲学有关的体面工作。若本科毕业不读研,大多数从事的都是跟哲学无关的工作。物理学专业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可以在物理学或相关科技领域从事教科研、技术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多,如果是师范类毕业生,还可以到中学任教,当一名物理教师,如果不属于教育类,有不少会选择转行。本科生没有什么未来,所以很多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会选择读研深造。像北大、中科大、上海交大、浙大等知名大学物理学本科生,大部分会出国深造或在国内读研,毕业后多在国内外知名公司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工作,待遇和事业发展会比本科生好很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可以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以及其他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它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初次接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会认为该专业属于医学类,其实不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不折不扣的工科专业,归为计算机、电子大类,本科毕业授予工学学士,而不是医学学士。本科生毕业后多从事市场性工作(医疗器械销售),以及到医院影像、设备、信息中心等科室从事基础管理工作。如果考取了研究生,毕业后多从事技术性工作,刚开始收入或许不太高,但发展前景会比本科生好很多,以后可选择的余地也大很多。历史学专业历史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习者会接受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完整训练。从供求关系上看,对历史类人才有需求的单位多为教学型单位(学校)或党政机关、科研单位、文化事业单位等。这些体制内单位每年能提供的相关岗位非常有限,而历史学专业大学生数量在直线上升。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却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导致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普遍不太好。事实上,如果不考虑中小学以及高校的吸纳能力,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几乎无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只有不断提升学历,才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所以历史学本科生考研是很常见的事情。考古学专业开设考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不多,大概算一下,全国也就二十多所。据统计,八成左右的考古学专业大学毕业生起薪在两千元以下,只有约六成的大学生在刚毕业生时或毕业之前能找到工作,薪酬水平和就业率都处于中等偏下。而考古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更为严峻。读研成了学考古的大学生的必经之路。有了研究生学历,他们就更有机会进入国家机关、高等学校、博物馆等单位,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成为考古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大气科学专业大气科学专业培养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及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与之前介绍的部分专业不同的是,开设大气科学专业的高校基本上是重点大学,且毕业生就业情况普遍较好。本科生大多数去气象局从事天气预报,或到机场、航空公司、空管局、国有相关公司工作,待遇不差,工作稳定,压力不大。但如果考取了研究生,毕业后就更容易被认可,从事岗位的层次也要高很多,且基本上在环保局、气象局、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研究生的事业前景普遍比本科生更好。由于全国大学科学专业本科生数量较少,考研并不难,该专业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本科生数量也相对较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环境保护等领域,且与制药行业有很深的关联。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需要学习化学、植物学、动物学、药理学、遗传学、免疫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相关内容,本科生一般被授予理学学士或工学学士。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尖端领域,本科学历在行业内几乎不被认可,基本上只能从事销售等工作,难有发展前途。只有读研,还要读好大学的研究生,才有较好的事业前景。生物技术专业是典型的“读研才有未来”的专业。生态学专业客观的说,生态学是一门颇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学习者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且可以自学、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本科毕业生,知识和能力难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加上开设生态学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生态学专业大学生选择读研的不在少数,而且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选择跨专业考研。以上八个专业仅凭本科学历很难就业,就算能找到工作,发展后劲也很不足。不少人认为这些专业大学生“不考研就废了”,还把这八个专业的本科文凭描述为一张废纸,毫无价值。这样的说法确实极端了些,但不管怎么说,努力提升学历层次总没错。

卜筮

升学灰色产业链曝光!小学生研究基因工程,获国奖后特招升学

说件真事儿,昆明市有个六年级的小学生,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奖课题叫“C10orf67在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是的,一个小学生,在研究基因和癌细胞,还获得了全国级别的奖项。说实话,在座各位有知道C10orf67和结直肠都是什么?别说知道了,大部分人连听都没听过。但这却是一个小学生的研究课题,而且还获了全国三等奖。如果这是真的,这孩子是打算小学毕业后直接去清华北大做研究了吗?如果这是真的,才小学组全国三等奖,那得一二等奖的孩子得研究到什么程度上了?恕可乐老师质疑这个奖项的真实性,因为这个奖项的背后,存在着难以解释的谜团!第1则-THE FIRST-“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要求参赛者记录实验过程的,这孩子也记录了。但其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看了之后实在是被震惊了。1月9号还是“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1月10号“还是不太了解基因”,结果到了1月13号,仅仅过了3天时间,就成了这样——“了解PCR技术的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设计、PCR扩增mRNA底物和荧光基因的概念,大概了解为何通过荧光强弱的比较就能知道哪些给予你的mRNA表达水平,今儿判断一个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功能强大与否”这是什么情况?一开始还在上网搜”什么叫基因“,过了几天就能够懂这些了?可乐老师作为一名曾经的程序猿,立刻就想到了一个被编程新手们玩烂的梗——除了进步速度是迷,这孩子的实验过程更加是迷。这孩子研究的课题,是需要进实验室做实验的。而且,由于他研究的是癌细胞,所以是得进到细胞房操作肿瘤细胞株的。但想要进入这样的实验室,是需要有操作资质的。这是因为人体来源的肿瘤细胞株,很多都是有致癌病毒的,比如著名的Hela细胞,操作不当是可以感染HPV18病毒。但一个小学生居然有资质进行操作,而且还操作成功了,这真的可能吗!?第2则-THE SECOND-过去,大家都觉得神童是稀缺的。但打开“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列表,你会发现,原来神童是可以成批成批的。这份获奖列表里的研究课题,就别说知不知道、听没听过了,你能念得不卡壳就算不错了?一位博士在看了去年部分获奖名录后,直言“以我的水平只能看懂小学组,完全看不懂中学组”。可就是有那么多那么神奇的孩子,才上小学就能开始研究这些。可乐老师想知道,这么多神童都是哪来的?了解后发现,原来这些神童是“后天改造”的。某种程度上说,青创赛比拼的不是能力,而是中小学生背后的资源,其中有导师,也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在青创赛现场,如果你找到获奖学生,想要了解他的研究/发明,他很可能会告诉你:“这个东西是我爸做的,具体细节我也不太清楚。”青创赛在一些地方已形成产业链,其中不乏社会化分工,上下游配合共同完成。有资源的学校会请到专门做科创的公司,有科创公司提供课题,被选中的学生只要去到指定的实验室,大概了解原理就可以了。第3则-THE THIRD-这么做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得大奖,进名校。以2017年高校自主招生部分学校为例,很多高校对科创获奖非常重视,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降分处理。如西南大学当年的自主招生适用于,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创活动平台公布项目之一的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明确,对高中阶段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及以上成绩学生,模拟投档线下降20分。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也会对获得科创省赛二等奖以上学生予以降分处理。高校尚且如此青睐,中小学就更是如此了。在全国许多地方,只要孩子有过类似奖项,就能够保小升初,中考时也能加分不少。有人就调侃道:“某获奖无数、每月出一篇SCI论文的研究者,职业规划是特招入读某重点中学”“硕士博士都是虚名,真想搞科研还得回小学”“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只能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通过特招入读重点中学”但调侃归调侃,这背后的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呢?原本这类竞赛是冲着素质教育去的,希望学生们能够延伸学科知识,以及将知识从亭台楼阁中,拉回地面。但结果却是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在这条灰色产业链里培养的所谓神童,是上一辈在用财富,挤占这一辈的教育资源。家庭条件优渥的孩子,通过挂名不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毫不费力地占据了别人寒窗苦读的升学机会。第4则-THE FORTH-这两年被爆出学历造假,人生积累前功尽弃的例子还少吗?去年有翟天临,今年有仝卓。从学历造假被曝光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难以再有翻身希望。翟天临已经销声匿迹,仝卓稍有付出苗头就遭遇全网抵制。你以为他们被拆穿之后,还能靠着爹妈吃好喝好?实际情况是,他们的父母作为始作俑者,也将受到惩罚!仝卓自爆学历造假后,临汾人大常委会就对仝天峰展开调查。大好仕途,功亏一篑。买来的学历,终究会凭实力被拆穿。

北京会

四川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材料基因工程论坛同期举办

四川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4月12日,四川大学材料基因工程论坛暨四川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四川大学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举行。揭牌仪式由科研院院长褚良银主持。四川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以发展材料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是集材料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实体性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旨在推进材料基因工程平台建设,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开展材料基因工程技术预研工作,提升新材料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宣读了《关于成立四川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及其中心负责人聘任的通知》,聘任张兴栋院士为中心主任,杨明理教授为中心常务副主任,余睽教授、李忠明教授为中心副主任。褚良银院长宣读四川大学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心聘任谢建新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崇愚院士、王海舟院士、张兴栋院士、魏于全院士、王玉忠院士、王琪院士等19位专家担任学术委员。许唯临副校长和张兴栋院士颁发聘书。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代表学校致辞。他说,材料基因工程是近年来国际材料领域兴起的颠覆性前沿技术,它的发展将加速新材料的设计、研发和促进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川大材料学科基础好、研究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材料学科本身又是所有工科的共性基础学科。他说,川大也是我国最早开展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的单位之一,在该领域已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华西医学和川大化学、生命科学、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集成优势,进一步整合了学校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组建了材料基因工程研究中心这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他希望中心能够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技术,从基础源头出发推动材料科学的创新发展。在学术论坛上,谢建新院士、王崇愚院士、王海舟院士分别作了《材料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多元-多相-结构复杂材料“高通量计算模型设计”中的物理和计算问题》《材料基因工程高通量统计映射表征》学术报告。报告受到了广大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

硕鼠

小学生研究基因工程,学术造假从小“培养”?如今的教育怎么了?

小学生研究基因工程,学术造假从小“培养”?如今的教育怎么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昆明小学六年级的一位学生,因为抗癌基因工程的研究,从开始“天才少年横空出世”的震惊再到学术造假的震惊中,让广大吃瓜群众从惊喜到气愤。先是惊叹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牛,再到学术造假从小“培养”的惊天逆转。说实话,小编我到现在也没看懂那小学生获奖的课题“C10orf67在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发展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甚至连C10orf67是什么鬼东西都不知道。面对如此深度的一篇学术论文,小编特意查了查这位所谓天才记录的实验过程,3天!我的天呐!3天时间从不知道基因是什么,再到基因工程达人,如此“天赋”,3个爱因斯坦都要被甩出一万条街。难以想象作为专业的评审们在惊叹中居然“认可”了这是出自小学生6年级的成果,还获得了全国三等奖,更让小编无言的还是那二等与一等奖将高大上到什么程度,那将是让人惊艳到超越想象!匪夷所思的是这群所谓评审人还理所当然,有模有样的评出了个一二三四来。这一系列的神之操作不禁让人问:如今的教育界怎么了?难道现在这些所谓的评选人连一点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了吗?面对如此深度的参赛作品没有进行任何核实吗?还是说其实早知道里面的猫腻,只不过是一种另类的权力的游戏?如果不是被突然踢爆,丑闻爆发,一切不过是这群人知道的“潜规则”?从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高考顶替案再到小学生研究基因工程获得全国三等奖,这么匪夷所思的事件接连不断的发生,如果不是个案的被踢爆引起舆论的哗然,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那如此缺失公平公正性的操作还将持续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高考顶替案处理得不痛不痒,从小开始培养的小学生学术造假也仅仅是家长出来不痛不痒的道个歉就完事,更让人可恨的,居然还是顶着美国籍的假洋鬼子。不禁要问如今的教育界怎么了?教育本来也应该是对于普罗大众最具公平性的途径,如今却污浊的让人作呕。如果是在古代,无论是高考顶替还是学术造假毫不夸张地说都是断头的大罪。因为这是普通人民通过公平竞争唯一有出路的途径,是社会稳定与繁荣的根基。当这些权力者这么肆无忌惮的造假,阻断底层人民的逐梦之路,那将会引起怎样的骚乱,这样的做法如果发展到如此猖獗的地步,是会动摇到国家的根基。断绝底层普通人民唯一出路的希望,如此严重的事情,如今的处理结果却只是草草了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连古人都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为什么到了今天,社会上却有人如此地冒天下之大?教育界该醒醒了,请回归本真,重塑公平公正,还普通民众特别是底层人民一个希望,一个充满可期的未来。这是小编的一家之言,对于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教育乱象的一点肺腑之言,如有什么不周之处,或者是更好地建言,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楚茨

乙肝在研新药NASVAC和AASLD2020公布试验数据

2020年美国肝病研究协会上(AASLD2020),公布了一项治疗性乙肝疫苗ABX203(HeberNasvac)研究数据,目前该研究药物称为HeberNasvac。该药是古巴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中心(CIGB)开发的一种治疗性疫苗,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核心抗原,虽然,该药过往曾有终止研发报道,但AASLD2020还是有其最近研发成果发表。乙肝在研新药NASVAC,日本古巴科学家开发,鼻腔给药改良版根据美国肝病大会介绍,该治疗性疫苗目前正在日本和古巴等国家进行改良试验,NASVAC采用鼻腔给药途径,对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鼻腔注射含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原的一种治疗性疫苗(NASVAC),AASLD2020上公布了这种研究药物的18个月随访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18个月随访期间,该研究药物在乙肝表面抗原调降以及诱导乙肝表面抗体产生,均有积极进展。研究之初,慢性乙肝受试者接受治疗性疫苗(NASVAC)并随访6个月,此后随访18个月。获得评审委员会出具的书面同意许可之后,研究以日本愛媛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主导进行,主要是纳入慢性乙肝受试者标准:曾经接受或未接受核苷类药物(NAs)的慢性乙肝患者。本研究所有受试者给药10次,按照单周给药1次。日本愛媛大学医学院将在给药完成后6个月、18个月进行分析试验数据。共纳入受试者有71名慢性乙肝患者,其中29名为曾经接受NAs治疗者(NA组)以及42名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组),他们都完成了6个月随访分析数据工作。另有19名曾经接受NAs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以及26名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都完成了18个月的随访分析数据工作。在NA组中有75.9%,29名受试者中有22名受试者,在完成治疗后的6个月,乙肝表面抗原相较基线下降;有68.4%,19名中有13名受试者在完成NA治疗后的18个月,乙肝表面抗原也相较基线下降;NA治疗组6个月平均乙肝表面抗原降幅是15.7%,而18个月平均乙肝表面抗原降幅是23.4%。值得注意的是,NA组治疗后6个月,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是34.4%,29名中有10名出现乙肝表面抗体阳性;NA组治疗后18个月,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是31.5%,19名受试者中有6名出现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日本研究人员注意到,NA组中有2名实现了临床治愈,即功能性治愈。另外,在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ASC组)中,有76.2%的受试者,即42名中有32名在完成治疗后的6个月,乙肝表面抗原相比较基线下降17.9%;有73.2%的受试者,即26名中有19名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完成治疗后的18个月,乙肝表面抗原相比较基线下降了26.9%。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组中,随访6个月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是59.5%,即42名受试者中有25名;随访18个月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是57.7%,即26名受试者中有15名;此外,随访18个月期间,有4名实现了临床治愈,即功能性治愈目标。随访期间,纳入研究的受试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因此,本届美国肝病研究协会上,来自日本和古巴等国家研究人员共同开发的治疗性疫苗NASVAC改良版结论是:该研究药物对于曾经接受或未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而言,均能够诱导乙肝表面抗体产生,且降低乙肝表面抗原水平。在更长时间的跟踪随访时,研究人员观察到NASVAC改良版在降低乙肝表面抗原水平,以及实现功能性治愈方向疗效更为理想。该研究药物采用鼻腔给药,未来可能成为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免疫新疗法,实现功能性治愈的安全且有效策略。小番健康结语:以上科研成果来自AASLD2020,该组织是为病毒性肝炎开发药物组织。HeberNasvac,本为古巴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CIGB)研发的一种治疗性乙肝疫苗,本届美肝会上,该研究药物主要由日本和古巴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并发表。

贵因

医学检验技术考研科目及考研方向

目前,不少学子及家长朋友,对医学检验技术考研科目和考研方向有所疑惑。不知道具体的考试科目有哪些?为了帮助各位解答心中的难题,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下医学检验技术考研所要考的科目和考研大概方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医学检验技术考研医学检验考研科目医学检验专业考研科目为西医综合+数学+英语+政治。注意:西医综合包含生化+内科(诊断)+外科+病理+生理。医学检验技术考研医学检验考研方向免疫、微生物、临床生化、血液、临床生化、结构生物学、代谢组学、细胞与分子机理、基因工程疫苗、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结构功能与白质组学、基因工程等。医学检验技术考研祝愿,各位学子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加油!

赏罚利害

290万人为什么考研?

走在考研路上的所有人一定都被人问过或者自己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团哥永远记得三年前去上胡师姐五一班,最后一天下午暖姐认认真真的问了班上所有同学这个问题,也是从那一天我开始认认真真思考并坚定自己的选择。现在迷茫焦虑劳累的你们,一定要相信知识带来的更广阔的世界,更丰富的视野,能让我们活得更明白。前几天,中国青年报的发了一篇“逃避式考研渐热”的文章,人民网、环球网、中国新闻网等相继转发,称很多人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和逃避社会。很快,这个话题就上了热搜……显然面对近几年急剧增长的考研报名人数,很多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能得出“逃避式考研”这个结论的人,想必已经坐稳了板凳有了开始发福的肚子——大概率是没有经历过考研,在本科学历还很值钱的时候就找准了位置的那些人。单一归因忽略了太多人的努力随随便便就给290万人贴上了“逃避”的标签,并且是最朝气蓬勃、最追求上进的290万人。可真行!这种单一笼统的归因方式,不知是否和没读过研究生有关。这个标签,很难被大多数考研人接受,中国青年报那条微博下面的热评,没有一个字不透露着抗拒。退一步讲,无论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每一个经历过考验和正准备考研的人,无不起早贪黑,吃够了学习的苦。在年年攀升的考研人数压力下,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战争中,这能称为是一种逃避吗?选择考研,特别是选择考名校,难度和竞争压力之大,绝不比工作简单。2019年290万人考研,但是却有210万人考不上;为了考名校,多少二战三战的人依然在坚持着。认真选择这条路的人,非但不是“逃避”,而可谓真正的勇敢!否定了简单粗暴的论点后,仔细看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哪怕是文章论据,也并非支持“逃避式考研”这一论点。↑为了更加成熟后再走向社会,这分明是在二十多岁的迷茫期时选择提高自己↑考研是以就业为目的,这分明是为了提高竞争力积蓄力量。不能说为了逃避工作和社会而选择考研的人不存在,但显然,逃避绝不是大多数考研人的心境。290万人为什么要考研?如果问为什么考研,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回答,无论是主动的提高竞争力、提升学历、求知、逆天改命,还是被动的从众、岗位要求、父母要求,290万甚至更多的人选择考研,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现象之下必有原因,简单说一下我的思考。在学历作为社会重要的评判标准时,考研是一种进步的追求,并且,在传统的认知里是较高层次上的进步追求。来跨越这个门槛的人越来越多,人数增速越来越大,其实无非说明了一件事:社会发展了,并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快到让很多人只能站在上一个社会阶段看现在的社会问题。技术飞快进步,从3G到4G到5G,信息传播速度每提升一个等级,社会业态就产生一次大震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带来的变化让人连眨眼的功夫都没有;知识总量保持着它惯有的增长速度,信息的高效传播让更多人的平均知识占有量增加,知识沟的裂痕水平明显升高,相应的大学本科教育的普及,也提升着整个社会的知识平均水平。一方面,技术进步和人均知识占有量相辅相成,社会的轴承越转越快,在巨大的离心力下,如果不奋力往中心靠拢,被甩出去的危险就越来越大。社会的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焦虑,特别是三观刚刚建立正处于迷茫阶段还没有站稳脚跟的人,焦虑的实感更甚。这种焦虑直接来自于周围人的努力和就业的压力。比如有些人会说,周围的同学都考研,我不考研就没别人有竞争力啊;还有人会说,感觉自己的能力还差很多,达不到招聘要求(本科学校差、专业能力差等),要读研继续学习;工作后又回来读研的人,很多是感受到无论上级还是下属,差不多都是研究生,自己的本科学历站不住了,但这种社会人士年龄也不会很大,一般在工作五年以内,会选择全职读研;哪怕是逃避社会的人,大多数也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啊。另一方面,知识占有量越多的人,越会选择继续深造,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知识带来的更广阔的世界,更丰富的视野,会让人越发想去知识的边界看看;力量发挥作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实际回报,也会让人更有冲劲儿更有责任心。所以,名牌大学特别是TOP5、TOP10高校的大学生,选择读研深造的人更多。“逃避式考研热”的文章里也出具了调查数字:“清华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74.86%,复旦大学本科生深造生深造率为69.22%,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深造率为66.94%,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为57.78%。”。他们有一些留在国内继续读研,有一些出国读研甚至继续读博。我们看到的290万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出国读研的人。读研真的能带来想要的回报吗?那么,浩浩汤汤的大军奔赴考研战场,读研真的能带来想要的回报吗?即使本科扩招,即使很多人拥有了考研的资格,但研究生依然是精英教育,依然是僧多肉少的竞技场。考研上岸,确实能帮助你又甩掉一大批人,站在了空气更新鲜,风景更好的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但研究生不仅止于此。坊间一直有这样的思想:早就占好了位置的70后、80后会用自己的经验告诉你,读研花费两三年的时间所收获的知识,远没有早步入社会来的多。我们强调知识占有量,却不能局限于知识数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基础教育,教育更多地发挥着启智的功能。刚刚推行素质教育的时候,有人问怎么做素质教育,精妙的回答是: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都忘了,剩下的东西就是素质教育应该教的。进入大学,我们刚刚从综合的学科学习中进入到单一学科学习的阶段,本科教育还应该算是入门知识的普及,到了研究生阶段,专业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我们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到的底层能力上来说,研究生和本科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决定成就的不是知识总量,而是完整的知识系统。研究生的学习就是掌握完整的知识系统的开始。这种掌握系统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几年的经验可以比拟的。所以说,学历水平,其实决定了相当长一段人生的修为天花板。读研从来没有亏待任何人,请用最大的力气拥抱它。

彩虹曲

安科生物:多个基因工程药物新药也已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5月20日讯,有投资者向安科生物提问, 董秘您好!当前国内A股上市生物医药企业都在加大对创新药的研发力度,积极布局创新药市场。请问安科在创新药领域有哪些规划,实施或研发进展如何?公司回答表示,感谢您的关注。公司始终专注于医药行业新产品研发,生物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是公司未来重要发展战略之一。截至目前,公司在研新药中注射用重组人HER2单克隆抗体临床研究、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临床研究已进入第Ⅲ期临床,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临床研究进入第Ⅰ期临床,多个基因工程药物新药也已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