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机械行业深度报告:跟随工程机械的β,追寻高端制造的α其魂不疲

机械行业深度报告:跟随工程机械的β,追寻高端制造的α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疫情冲击弱化,业绩复苏快,估值仍合理(一)机械行业疫情后期订单复苏快,整体表现强于大盘机械行业上半年表现整体优于大盘,截至 2020 年 9 月 17 日,机械指数涨幅为 21.81%, 上证指数涨幅 6.0%,沪深 300 涨幅 11.57%。机械行业子板块分化明显,其中工程机械、通用 及专用设备表现较好,而运输设备和金属制品涨幅大幅落后于机械指数。新冠疫情后,受益于逆周期调节、专项债的加速发放等措施,各类工程项目复工复产水平 快速恢复,对工程机械需求形成了一定支撑,因此子板块表现强势。工程机械在稳基建的预期 之下,工程机械出货量保持高景气度,尽管近期预期有所弱化,但在挖机销量高增长的驱动下 预计将续保持强势,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在较好的增长态势。而通用和专用设备板块中,具有成长属性的机器人和光伏设备分项分别贡献了超额收益。从二季度各子板块的订单恢复情况看,工程机械不仅营业收入环比强势复苏,同比数据也大幅 上涨。另外,由于具备成长属性的锂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等均迎来行业的重要节点, 行业景气度向上,带动专用机械和通用设备板块估值在 5 月出现回升,二季度保持上升趋势。(二)工程机械和高端设备带动行业上行,整体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工程机械与高端设备(锂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盈利能力高于机械行业平均水 平。从历史数据上看,机械行业销售净利率季节性较强,一般而言,销售净利率下半年高于上 半年。工程机械:重新进入行业景气度上行通道,2009-2013 是工程机械上一个销售高峰期, 板块净资产收益率处于高位,高出行业平均一倍有余,今年工程机械由于更新及新机需求较大, 子板块重回高资产收益率区间。高端设备:从近三个季度数据看,锂电设备、光伏设备 ROE 明显高于机械行业平均,而半导体设备 ROE 略低机械行业平均。受新冠疫情及季节性波动影 响,2020 年 Q1 机械行业 ROE 环比下降明显,Q2 开始复苏。随着疫情对行业的影响逐渐消解, 以及下半年 ROE 季节性提升,预计四季度工程机械与高端设备 ROE 表现向好。机械行业整体销售净利率上行主要是由是工程机械与高端设备行业的高盈利能力所拉动 的。工程机械行业销售净利率低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的时期,基本与 ROE 低于机械行业平均 水平的时期重合。高端制造设备方面,锂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的销售净利率在近三 个季度均较明显地高于机械行业平均值。高端设备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影响 ROE 表现。工程机械:除在 2016-2017 年机械 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水平大幅上升,其他期间内,工程机械行业资产负债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 平。高端设备资产负债率普遍低于机械行业平均水平。近三个季度,机械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 在 55%左右,光伏设备、锂电设备资产负债率在 50%-55%之间,而半导体设备资产负债率尤 低,基本低于 45%,这也正是半导体设备销售净利率高于行业平均、而 ROE 低于平均的原因 之一。从估值水平来看,机械行业市盈率总体已经处于 2010 年以来 59.07%分位,整体处于较为 合理的估值区间内,而工程机械、高端设备子板块表现较为分化。其中,工程机械板块估值水 平处于 2010 年以来 63.07%分位,2019 年以来 72.24%分位,处于历史中等偏上水平,但我们认为仍处于合理区间。锂电设备、光伏设备估值已基本达到近期的历史高位,分别处于 2019 年以来 87.75%、98.97%分位;半导体设备市盈率目前为 2019 年以来 19.38%分位,处于历史 低位,未来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二、机械行业总体运行触底反弹,子板块景气度分化(一)机械行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机械设备行业位居产业链中游,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在制造业 各环节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机械设备行业上游为钢铁、有色等原材料行业,下游为汽车、 新能源、房地产、能源、环保、纺织、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提供机械设备,细分子行业 众多,针对的下游应用不尽相同,因此细分子行业分化程度较大。机械设备行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等。其中,专用设备包括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冶金矿采化工设备、楼宇设备、环保设备、印 刷包装机械、纺织服装设备和农用机械等;通用设备包括机械基础件、机床工具、制冷空调设 备、磨具磨料和内燃机等,运输设备包括轨交设备、海工船舶设备等。我国机械工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与关键 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服务型制造发展滞后等问题。但机械行业子行业众多,不同子行业之间 差别较大,机床、造船、工程机械、油服装备、电梯等发展属于成熟期,其增长与宏观经济增 长高度相关,表现出较强的周期属性;而机器人、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等发展处于成长期, 国产替代、及下游需求对中游机械设备的驱动作用明显。(二)制造业基本面继续改善,高端制造已率先复苏1. 受益于地产与基建投资的双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降幅继续收窄机械类公司的产品多为资本品,主要为下游扩产所用,所以与下游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直接 相关。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下游资本开支减少。整体上看,2015 年以来固定资 产投资同比增速呈现下滑的态势。2020 年 1-8 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仅下滑 0.3%,降幅 环比收窄 1.3%,依然是受益于地产与基建投资的双重影响,但前期由于疫情造成的大幅下滑 已实现反转,四季度有望回升至上年同期水平。2. 基建投资增速回升明显,看好四季度继续发力2020 年 1-8 月,基建投资增2.02%,较前值继续提升 0.83%。2020 年 5 月,政府工作 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 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为确保项目资金,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 亿元,比去年增加 1.6 万亿元。据财政部披露,1-8 月财政部已经发行累计专项债 2.90 万亿元, 已完成全年计划的 77%,创同期历史新高,而余下的专项债预计在 10 月底将全部发行完毕。尽管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经济逐步复苏,市场对于基建投资逆周期的预期有所弱化,但 从前瞻性指标来看,8 月重卡、挖机销量分别达 12.8 万辆、2.1 万台,同比分别增长 75%、51.3%, 仍然保持强劲增势,其中挖机销量连续五个月同比增速超 50%。在下半年重大项目加速建设 的背景下,我们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发力。3. 竣工周期与销售向好拉动地产投资转正,调控预期加强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推动地产投资加速复苏。由于外部环境较为宽松,各房企开工节奏不 断加快,开发投资逐步复苏。2020 年 1-8 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提高 4.6%,较前期增 加 1.20%,进一步实现深 V 型复苏。2020 年 1-8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达 98486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3.3%,降幅环比收窄 2.5 个百分点;其中住房销售面积 87200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5%,增速环比收窄 2.5 个百分点, 商品房和住房销售面积均有大幅回升,同比降幅快速收窄。销售端主要同样受到按揭贷款发放、 购房刚性需求释放因素影响,反映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韧性。我们认为,竣工周期与销售向好 能进一步驱动地产投资复苏。但与此同时,在“房住不炒”的基本政策指引下,以深圳、杭州为 代表的区域已启动更严格的限购政策,未来长期地产的投资预计将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4. PMI 连续六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预计制造业复苏将提速从前瞻性的指标 PMI 来看,2020 年 8 月的 PMI 为 51.00,较上期小幅回落 0.1,已经连续 6 个月高于荣枯线。(三)政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略)(四)专业设备的复苏相对更为强势1. 工业与制造业受疫情的影响逐渐恢复2020 年 1-8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 0.4%,为今年以来首次转正,较前值降幅收窄 0.8%; 制造业同比增加 0.9%,较前值增加 0.8%。其中,通用设备累计同比下降 1.2%,降幅收窄 1.5%, 为今年以来首次转正;专用设备增速保持相对强势复苏,同比增长 4.6%,增速扩大 0.5%。我 们依然维持原先的判断,工业增加值受疫情影响逐步恢复,各细分领域内部分化,其中包含大 量高端制造的专用设备的复苏最为强劲。2. 专用设备盈利改善继续改善,行业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2020 年 1-7 月,通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3.1%,较上期降幅收窄 1.7%;利润同比 上升 3.2%,较上期提升 4.3%。专用设备营业收入增速扩大,实现同比增长 2.5%,利润增速继 续提升,实现同比增长 24.1%。由于专用设备包含主要的高端制造,从其盈利状况的改善来看, 可以看到下游高技术制造业的景气度呈向好的趋势。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需求逐步复苏;手机、平板、可穿戴装备等需求保持较强韧性,7 月 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加 10.7%,国内 3C 产业链整体向好;7 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 21.6%,较前值上升 8.2%,我们预计来汽车、家电等制造业的投资也有望提速。因此,我们认为 2020 年下半专用设备领域将继续 保持较好的盈利趋势,未来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3. 海外出口对工程机械等装备影响相对较小我们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产值位居全球前列,但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对外依存 度较高,与世界制造强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仍需要大量 进口。具体到工程机械、轨交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具备代表性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 业,我们发现出口额/量占销售总额/量的比例较小,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更小,像工业机器人核 心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中国仍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因此,海外出口的下降对中国高端制 造影响较小,并能一定程度上加速高端装备国产化进程。受疫情冲击,机械企业的生产经营普遍遭遇了较大冲击,导致今年以来机械行业出口指标 下降较为严重,随着国产生产生活逐渐恢复常态,疫情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正在减弱。2020 年 1-2 月,全国机械工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下降 20.45%,至 2020 年 7 月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 下降 6.35%,降幅显著收窄。其中,工程机械出口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一定的韧性,1-3 月出口 交货值累计同比增长 10.67%;工业机器人出口在疫情后复苏明显,1-7 月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 增长 9.48%。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统计,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为电子产品,2018 年占比为 39%;此外机械、电气设备及家电等合计出口额为 593 亿美元,占比为 11%;纺织品占比 9%,化学产品占比为 7%。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全球疫情以及国际形势面临挑战,但 对作为核心的机械设备影响相对有限。(五)细分子行业景气度分化1)工程机械在基建和地产投资驱动下,确定性较高。基建:2020 年 1-8 月,基建投资增 速为 2.02%,较前值继续提升 0.83%。1-8 月财政部累计发行专项债 2.90 万亿元,已完成全年 计划的 77%,创同期历史新高而余下的专项债预计在 10 月底发行完毕。在下半年重大项目加 速建设的背景下,我们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发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推动地产投资 加速复苏。地产:房企开工节奏不断加快,开发投资逐步复苏,2020 年 1-8 月房地产开发投 资完成额同比提高 4.6%,较前期增加 1.20%,实现深 V 型复苏,预计竣工周期与销售向好能 进一步驱动地产投资复苏,未来长期地产的投资预计将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2)高端制造受益于投资景气度向上,成长性较高。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恢复,景气度加速提升,专用设备 行业盈利已率先改善,看好锂电、光伏等设备等。2020 年 1-8 月,工业增加值受疫情影响逐 步恢复,各细分领域内部分化,其中包含大量高端制造的专用设备的复苏最为强劲,营业收入 同比增长 2.5%,利润增速同比增长 24.1%。由于专用设备包含主要的高端制造,从其盈利状 况的改善来看,可以看到下游高技术制造业的景气度呈向好的趋势。7 月 3C 制造业工业增加 值同比增长 11.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加 10.7%,国内 3C 产业链整体向好;7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 21.6%,较前值上升 8.2%,我们预计未来汽车、家电等制造业 的投资也有望提速。因此,我们认为四季度专用设备领域将继续保持较好的盈利趋势,未来业 绩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工程机械、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油气装备及服务将维持高景气度, 轨交、工业机器人景气度有望反弹,农机、电梯景气度下滑,具体如下表所示。三、基建托底工程机械稳步发展,高端智能制造或是未来制高点(一)工程机械:基建及地产双驱动,确定性较高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但较为短期的影响,在疫情防控逐渐步入 常态化后,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等逆周期调节措施大概率仍是对冲经济 下行的重要手段。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工程机械的主动力,对工程机械的需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数 据来看,挖掘机销量与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相关性较高。例如,在 2008 年三季度至 2009 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下滑,同期挖机销量大幅下降,最高单 季下滑 29.74%;而在 2015 年四季度至 2017 年二季度房地产投资恢复的期间,挖机销量大幅 提升。在基建作为稳经济持续发力、地产受宽松环境逐步复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工程机械四 季度的需求确定性仍然较高。经过行业低迷期的洗牌,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集中程度已较高,国产品牌市占率有所提升, 整体盈利水平改善较为明显。从主要企业的挖掘机销量占比来看,三一、徐工、柳工和山东临 工等中国企业销量占比自 2014 年起稳步提升。在选择的 8 家挖掘机龙头企业中,中国企业的 销量从占比已达到六成以上,三一和徐工占据近 40%的挖掘机市场。三一挖机:据公司半年 报,上半年三一挖掘机共销售 4.3 万台,市占率达 25.5%,稳居国内第一,营收为 186.49 亿元, 同比增长 17.22%。徐工挖机:上半年铲运机械营收同比增加 30.91%,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同比 增长 0.9%稳居国内市场前两强,市占率超过 18%。国产工程机械龙头份额相对稳定、同比上 升,盈利能力增强,我们预计未来也将持续保持龙头地位。从整个挖掘机的终端数来看,不论是新机或者二手机销量都处于较高水平,疫情对工程机 械销量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从小松的开工小时数及铁甲网对各省份挖掘机平均工作小时数 的统计,也反映出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工程施工正稳步推进,预计四季度施 工热度不减。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75 万亿元,比去年增加 1.6 万亿元。1-月地方专项债累计发行 2.89 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 77.07%,剩余 8600 亿元。由于一万亿 特别国债在 7 月份发行完毕,加之财政部要求确保新增专项债券 10 月底前发行完毕,8方债发行规模大幅回升,总发行规模创下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今年 5 月份的 1.3 万亿元。据基建通统计,2020 年 8 月份超 11000 亿元的重大铁路、公路、地铁以及机场等项目发 布了最新动态,其中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工程核准等的批复以及评审会召开等, 涉及到的项目约 77 项。随着下半年剩余专项债的投放确保投资保持平稳,工程机械全年需求 确定性强,我们认为以传统基建为基,叠加新基建助力,此前延后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公路、 铁路等项目的审批与建设加速,将使未来的项目建设进度保持一定强度,我们预计工程机械板 块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国产中高端产品竞争力逐步提升,行业龙头份额稳步增长。(二)高端制造专用设备:投资与盈利持续改善,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1. 锂电设备:产品力提升助力销量快速反弹,电池扩产大幕有望徐徐拉开后疫情时代,新能源汽车销量迅速复苏。受补贴退坡影响,2019 年下半年国内新能源销 量增速下滑,2020 年初的疫情进一步冲击新能源汽车产销。而随着疫情的结束,新能源汽车 销量增速逐步上升,8 月销量达 10.9 万辆,同比增长 25.8%,已连续两个月保持正增长。受益 于需求端景气度提升,动力电池装机量于 6 月出现拐点,8 月装机总量达 5.11GWh,同比增长 40.31%。参考智能手机发展历程,2020 年的新能源汽车如同 2008 年智能手机,处于爆发前夜。2008 年 6 月,苹果发布 iPhone 3G,这是首款支持第三方应用的苹果手机,同年 10 月,HTC 公司 生产了第一台安卓手机“T-Mobile G1”。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消费者仍在关注外观尺寸、触 摸屏、全键盘等问题,甚至许多主流科技媒体都没有意识到 Android 和 iOS 智能系统将在未来 带来革命性变革。直到 2010 年“再一次,改变一切”的 iPhone 4 发布,手机从通讯设备变成了 集通讯、娱乐、办公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终端,全球智能手机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自动化驾驶提速,领跑者有望催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2020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智 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支持车联网及自动驾驶开展,北京、深圳和武汉等多个地方政府开启 自动驾驶载人测试,海外方面,多家互联网巨头在加州进行无人出租车队的公开道路测试,全 球智能化正在提速。我们认为,在特斯拉就如同智能手机时代的苹果,利用其产品与技术优势, 催化产业的创新,加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新能源汽车作为智能化的核心受益产品,未来有望迎来行业的黄金十年。过去十年新能 源汽车虽然在技术上进步明显,但其销量并没有爆发式的增长,其原因本质上是消费者缺少必 须选择新能源车的理由。在目前的智能化程度下,新能源汽车犹如功能手机时代的触摸屏,可 以替代键盘但并非必须。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推进升级,其简单的动力结构、精简的底盘设计、 高度集中的 E/E 架构以及各模块的软硬件分离,将使更适合打造为智能化基础平台,犹如智能 手机时代的触摸屏,可能未来成为车企以及消费者唯一的选择。我们以“新能源车销量=全球汽车总销量*电动汽车渗透率”为基础,从国家、车企的两 个维度进行拆分,对未来十年的新能源车销量进行预测,并与各大机构的预测数据进行比较 研究。从各个车企集团的数据看,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为 16.54%,对应销 量达到 1643 万辆;2030 年渗透率有望达到 34.09%,总销量为 3707 万辆。分车企的预测值高 于分国家的预测值,这是由于车企发展规划更为激进以及假设较为理想所导致,符合预期。我们还梳理了 IEA、Just Auto、LMC 以及 BNEF 等各大机构对于未来新能源车的展望和 规划,发现各大机构普遍预期在同一范围内。从全球各大机构的预测来看,预计到 2025 年市 场电动车销量占全部汽车比率将达到 12%-15%左右,到 2020 年全球电动汽车渗透化率实现 20%-21%。对于 2025 年的预测,彭博与国际能源署存在一定的分歧。彭博对于中国市场的销量预测 仅为 286 万辆,对应市场渗透率仅 9.8%。考虑到工信部的 25%的指引,我们认为其可能 低估了国内市场的增长潜力。欧洲市场方面,考虑到 2020 碳排放政策并未延期以及可能采用 降低增值税作为刺激手段,我们认为其 2025 年销量有望突破 350 万辆,渗透率超过 20%,高 于相关机构预期。对于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地区,我们的预期均处于各机构预测的区间内。电动车带电量有望持续增长。且存在超预期的可能性。根据 IEA 的预测,全球电动车的 带电量将延续增长趋势,直至主流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达 350-400km。按照这个目标来进行测算, IEA 预计 2030 年纯电动车的带电量将达到 80KWh,插电混动达 15-20KWh。我们以往年数据 为基础,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未来趋势,预测结果与 IEA 基本一致。但从目前趋势来看, 国内长安、广汽、BYD 等车企推出的纯电、插电带电量已超过这一目标,特斯拉发布的超级电池计划将有望使电动车续航突破 1,000km。因此,在电池龙头继续加大研发的背景下,我们 认为未来单车带电量可能超预期增长。在电动车销量与整车带电量双双增长的驱动下,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动力电池需求将呈井 喷式增长。我们以第一章测算的全球电动化率(中性)为基础,并进一步将其拆分为纯电动渗 透率与插电混动渗透率。通过“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纯电汽车销量*纯电动型带电量+插电混 动汽车销量*插电混动型带电量”来测算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从结果来看,我们预计 2025 年、2030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分别将达到 680GWh 和 2183GWh。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高工锂电(CGII)发布的数据,2019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约221 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约 115.21GWh;这与我们测算的数据(销售 208 万辆,搭载 84.8GWh) 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两方面因素导致:1)由于存在库存的影响,装机较销量 具有明显的前置性;2)我们以 IEA 发布的单车带电量(纯电 50kWh/辆)作为基础进行估计, 该数据可能过于保守,低于 CGII 的预测基础。行业龙头宁德时代 25 亿入股设备商,为未来扩产打下重要基础。9 月 14 日,先导智能公 告公司拟募资 25 亿元,投资于先导高端智能装备项目等,宁德时代认购了此次发行的全部股 份。宁德时代的战投验证了其先前提出的整合扩张产业链的计划,以便在未来的扩产中确保设 备商的优先供应。可以预期的是,在宁德时代对产业链进行深度布局后,或将加速产能扩张。行业扩产大幕正徐徐拉开,预计设备市场空间将保持稳步增长。我们梳理了全球主要的 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松下、LG 化学、三星 SDI、SKI 以及 Northvolt 的产能规划, 可以看到由于龙头的计划比较激进,预计到 2025 年产能合计将达 900GWh(不考虑报废)。锂电设备市场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成长性将大于周期性。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未来 全球锂电设备市场可分为三个阶段。2020-2022 年受锂电厂商扩产驱动,锂电设备市场快速增 长,随后进入相对平稳期。2026 年以后随着需求端加速启动,市场再度快速增长,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达 470 亿元。我们看好深度绑定 CATL、LG 等全球核心龙头制造企业未来机会。一方面,由于电池企 业与设备商的高度粘性使其能锁定龙头扩厂订单,另一方面与全球龙头的合作有助于设备商在 早期介入了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藉此保持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确保市场竞争地位。以国 内龙头的先导智能为例,在锁定 CATL 中、后段设备订单的同时,还获得了欧洲龙头 Northvolt 的大额订单,并在 LG 化学的国内工厂获得了突破。我们看好在未来全球的电动化浪潮下国内 设备企业的长期成长空间。2. 光伏设备:产业链价格上涨不改需求向上,HJT 成熟度持续提升国内光伏装机快速复苏,看好下半年项目加速落地。伴随着疫情结束,国内光伏增速快 速回升,1-7 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 13.01GW,同比下降 2.75%。根据全国新能源消纳中心公布的数据,2020 年新增光伏消纳能力高达 48.4GW。在消纳具有保障的前提下,光伏项目有望逐 步落地。根据初步的统计,考虑到 2019 年平价、竞价项目的延期结转,以及剩余的特高压、 领跑者项目建设完毕,预计全年装机仍有望实现 40-45GW,下半年项目加速落地。全球项目正逐步复苏,预计新增装机仍将保持正增长。海外方面,二季度疫情爆发导致 项目装机进度延后,但随着各国复工复产后需求逐渐修复。根据 BNEF 的最新预测,2020 年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 127GW,尽管比此前预测 159GW 的装机大幅下调,但相较于 2019 年的 118GW 仍将保持 7.85%的增速。单晶硅料产能波动导致 Q3 价格大幅上涨,并逐步向下游传导。7 月底由于西北硅料企业 的偶发事故,行业龙头的检修,以及新冠疫情期间的运输受限,硅料供应出现部分的短缺。在 国内光伏装机提速的背景下,供需短期失衡导致硅料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随后,价格上涨的 压力逐步向下游传导,从而带来全产业链的上涨。产业链价格的上涨引发市场对于需求延后的担忧,但即使如此,下游需求仍然旺盛。产 业链价格的上涨作为短期冲击,对整个行业并不利好。市场上也曾经出现过担心,认为价格上 涨会影响到终端发电项目的收益率,降低第四季度装机需求或者使得需求递延。但实际上,项 目延期会减少电价补贴。即使部分项目可能会因产业链价格上涨而观望,但其年内完成度预计 仍将相对较高。再加之海外市场需求的反弹和回暖,在大量项目的安装带动下,下游需求在产 业链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仍然强劲。这扩张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空间。光伏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驱动力将促进其未来五年的高速发展。在过去,光伏 产业的发展主要受益于政策的驱动力,来自政府的补贴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自从 2018 年“531 新政”后,补贴力度被削弱,市场中企业降低了对补贴的依赖。在这一背景下,发电 成本降低这一内在经济性成为了助推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光 伏发电平价时代”已经开启,其相较于常规能源的竞争力即将显现。根据 NearZero 研究机构 的预测,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趋势将持续到 2025 年。基于低成本的核心市场竞争力能够保证光 伏行业的快速发展趋势更加稳定。在乐观估计下,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能达到 178.7GW。“十四五”光伏规划超预期,未来市场增长有保证。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 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了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目标为 20%。在 2019 年,我国该比重已达 15.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202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20%”这一目标。由于目标的提前达成,加之光伏发电成 本的进一步降低,“十四五”规划中留给新能源的份额将超出预期,这也支撑起了未来光伏发 电的新增装机容量。光伏制造业标准趋严,行业龙头加码新技术。2020 年 5 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 范条件(2020 年本)》(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对于新增以及改扩建产能,多晶、单晶电 池的效率不得低于 20%、23%。而根据光伏协会发布的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目前国内多晶、 P 型单晶的行业平均效率分别为 22.3%、19.3%,与这一目标尚存差距。目前,行业龙头一方 面会选择较为成熟的 PERC+强化产线效率,另一方则加码异质结(HJT/HIT)电池项目,行业 整体项目建设加速推进。HJT 技术逐步成熟,产业趋势越发清晰。异质结 HJT 电池具备转换效率高和发电能力强 等多重优势,受到了产业资本的高度关注。除此之外,HTJ 优异的性价比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步 体现。根据 Solar zoom 新能源智库测算,虽然 HJT 电池的生产成本仍然高于 PERC 电池, 但其修正成本已经低于 PERC,且未来该成本优势将持续拉大。在 HJT 技术的性价比优势下, 国内多个 HJT 发电项目正在加速,未来将引来高峰,有望实现对 PERC 产能的替代。国外设备龙头逐步退出竞争,实现 HJT 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后的国内设备龙头有望分享全 球市场红利。6 月 19 日,瑞士光伏设备制造商梅耶博格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从 HJT 生产设备 的供应商转变为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商,其原因为公司近年来无法从其技术领先地位中获利。 梅耶博格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变化让出了其在全球占据了至少三年的技术领先地位。而同时,国 内的迈为股份在 2020 上半年实现研发投入 0.59 亿元布局 HJT 整线设备解决方案,另外还在 光伏激光设备和 OLED 面板设备领域进行拓展。捷佳伟创的 HJT 设备国产化也在顺利推进, 制绒清洗设备研发、RPD 设备研发和金属电极丝网印刷线研发已在 2019 年基本完成。可以预 期,如果光伏完整产业链在中国基本布局,未来这两家设备公司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进一步 加快国产替代,甚至领跑全球。3. 半导体设备:国内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先进制程有望加速国产替代总体来看,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呈波动上升趋势,仅在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及 2019 年贸 易战环境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 预计 2020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4330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 40%。根据中国半导体 行业协会统计,2019 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达 7562 亿元,同比增长 15.77%。集成电路是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全球半导体市场呈波动上升。从半导体产品构成来看,2018 年,半导体相关产品销售总额为 4687.78 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销售总额达 3932.88 亿美元, 占比达 84%,集成电路产品在行业内具有绝对优势地位。SEMI 报告指出,2019 年全球半导体 材料市场销售额为 521.2 亿美元,小幅下降-1.1%。分区来看,中国台湾、韩国、中国大陆、 日本、北美、欧洲半导体销售额分别为 113.4 亿美元、88.3 亿美元、86.9 亿美元、77.0 亿美元、 56.2 亿美元、38.9 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份额的 22%、17%、17%、15%、11%、 7%、中国大陆是 2019 年各地区中唯一增长的半导体材料市场,销售规模位居全球第三。内循环倒逼半导体产业链加速发展,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半导体制造是目前中国大陆半导 体发展的薄弱环节,电脑 CPU、手机 SOC/基带等高端芯片国内已有替代,但性能与国际巨头 产品仍有差距。在目前状况下,国家先后出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鼓励集 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等政策,从税收、资金等各个维度为半导体产业给予扶持, 支持力度空前。在内循环的大背景下,倒逼国内企业加速产业升级发展,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实现自主创新。优质企业已实现一定程度的技术突破,未来保持快速追赶态势,看好其发展潜 力。根据 SIA 数据,全球半导体下游终端需求主要以通信类(含智能手机)占比为 31%,PC/ 平板占比为 29%,消费电子占比 14%,汽车电子占比 12%。2019 全球半导体市场受周期性波动影响下行,全球与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均处于负增长。但随着 5G 手机、新能源车等需求端的刺激,自 2019 年四季度起,行业景气度已逐步回升。 虽然在新冠疫情严重的期间,半导体需求终端如 PC、平板电脑,出货量有所下滑,然而同期 半导体销售额保持了良好的复苏趋势,2020 年二季度全球与中国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 5.1% 与 4.7%。随着需求端产量或出货量的回升,预计半导体销售额将进一步提升。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下滑,中国保持稳步增长。根据 Semi 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 598 亿美元,同比下降 7%。其中中国台湾以 171.2 亿美元的销售额 成为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年增率高达 68%;中国大陆则以 134.5 亿美元(+3%)的销售额 继续保持着第二大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地位,且占比持续上升。根据 SEMI 的预测,到 2021 年 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将有达 164.4 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尽管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空间较大,但国产设备的占比仍较低。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 业协会的数据,2018 年国产半导体设备销售收入达到 123.8 亿元,国产自给率达 13.7%。 由 于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包括集成电路、LED、面板、光伏等设备,实际上国 内集成电路设备的国内市场自给率仅有 5%左右,在全球市场仅占 1-2%,技术含量最高的集成电路前道设备市场自给率更低。刻蚀环节率先突破,看好国产化设备发展空间。中微公司率先突破 5nm 制程设备,成为 国内设备领跑者。刻蚀设备是晶圆制造的核心工艺设备,从设备价值量的比率来看,光刻、刻 蚀、薄膜沉积设备价值量占晶原制造环节的比率分别达到 23%、24%、18%。中微半导体设备 高端刻蚀设备已在各大国际知名厂商的 65nm 到 7nm 产线,开发出 5nm 刻蚀设备已获得批量 订单;北方华创则在 2019 年 12 月与上海 ICRD 在 14nm 核心工艺技术实现突破。先进制程的国产化驱动下,为国内设备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由于 7nm 制程的顺利,5nm 进入量产阶段,台积电计划 2020 年资本开支达 150-160 亿美元。国内方面,中芯国际计划在 2020Q4 启动 7nm 芯片生产,长江存储也在 4 月宣布了 128 层的 3DNAND 研发成功,跻身存 储芯片的全球领先梯队。2018 年后,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招标目标为芯片制造设备和控制、分配、废物处理系统,也有部分的招标是在硅片制造与芯片封装。相较于 2018 年前,长江存储在控制分 配与废物处理系统上关注更多。从制造商国别及地区的角度来看,国内制造商的中标数量是最 多的,其次为日本、德国、韩国、英国、美国等。从设备所属生产环节的角度看,中国制造商 的供给主要集中于芯片制造,日本则是在硅片制造上稍多于中国,德国与英国的供给则基本上 都是控制分配与废物处理系统,韩国与美国主要是芯片制造与控制分配废物处理系统。在芯片制造环节内,中国制造商与日本制造商贡献了大部分的中标。中国制造商绝大多数 中标的是刻蚀设备,日本厂家在光刻设备与薄膜沉积设备中标上明显地多于其他任何国家与地 区,中国香港中标的大部分为去胶设备,新加坡的薄膜沉积设备数量仅次于日本,韩国基本上 都是前道量检测仪器,而美国是以薄膜沉积与前道量检测为主。在硅片制造行业,日本与马来西亚的中标设备数量冠绝其他地区,两国都是以晶圆检测仪 器为主,中国制造商的设备数量略低,主要以晶圆清洗设备为主,美国则同样是以晶圆检测为 主,新加坡基本上都是抛光设备,中国台湾则是以研磨设备为主。芯片封装环节中,韩国、马 来西亚、日本与美国数量较多,但各个国家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韩国的大部分中标设备为封 装环节所需,其余为成品检测,美国的情况与韩国类似;马来西亚与日本都是以成品检测为绝 大部分。在芯片制造环节中,中国制造商以刻蚀设备为带动点占领了大部分的份额,但是光刻 设备大部分依靠日本厂商,薄膜沉积、前道量检测等设备则依靠日本、瑞士、新加坡、韩国与 美国等国。总体来说,由于半导体设备的验证周期长,技术壁垒高,设备商与晶圆厂具有紧密的合作 关系。在外部形势复杂化,产业链安全的需求驱动下,国产设备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尽管在光 刻等环节国内技术仍无法满足先进制程的要求,但在清洗、刻蚀、抛光、检测等细分领域已经 出现了部分优质厂商。近年来长江存储、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厂商的招标订单中国产设备 占比持续增加,行业增长具有强确定性。……(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银河证券,李良、范想想)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红眼病

机械设备行业专题报告:掘金三方向,产业趋势、自主可控、新基建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3C设备:苹果再迎“大年”,5G换机潮来临1. 3C设备:苹果再迎“大年”,5G换机潮来临 1.1.3C整体行业景气度一般,手机有回暖迹象目前受海外疫情影响,苹果产业链订单有所延迟、并有部分砍单迹象,但我们判断iPhone 12虽有延迟但对新设备的需求量不会大幅下滑。1.2.预计2020年苹果将推出5G手机,供给端推动需求发展 智能手机方面,近年苹果手机由于外观变化不大,受到市场不少质疑,出货量表现 不 佳 , 2019 年iPhone 11 、 iPhone11Pro、iPhone11 Pro Max上 市 , 因外观 与 iPhoneXs等机型变化不大、且暂不支持5G功能,全年苹果手机出货量仅为 1.91 亿部 , 同 比 2018 年下滑8.5%,市场份额下滑至13.9%(同比-1pct)。 预计2020年将是“苹果大年”:预计苹果将推出多款5G手机,外观也会有一定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国内苹果产业链设备企业中,我们认为自动化组装设备与自动化检测设备将显著受益:1、“一代产品一代设备”,此前连续多年iPhone外观变化不大,2017年iPhone X是外形比较大的变革,可以看出此时产品单价变化会很大、相关设备公司业绩弹性也较大,如若明年新一代iPhone支持5G、整体外观改变和尺寸变化等,需要对组装和检测设备产线进行更换而不是改制,相关设备产品价值量会大很多;2、组装与测试设备是国内苹果产业链公司中,相对比较成熟、进口替代比例较高的环节;3、通常新一代苹果会引领国产智能手机风潮,如此前的金属外壳向玻璃外壳转变等。 同时2019年被认为是中国5G商用元年,我们认为随着5G基站大量建设及通信运营商5G套餐的不断丰富,2020年开始有望迎来换机高峰,从而带动3C设备需求回暖。1.3.苹果“大小年”使组装检测产业链公司业绩变化较大 对比iPhone机型变化、销量变化及主要公司业绩变化,我们可以验证此前的判断:1、苹果手机组装与检测段设备公司的业绩弹性与苹果手机销量关联性不明显,而与机型的变化大小关联性较大:主要公司业绩在2017年均大幅增长,而在2018年均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苹果于2017年推出iPhone X,该机型较iPhone 7变化明显。2、iPhone SE 2已在2020年4月推出,预计2020年9月苹果将继续推出iPhone 12、iPhone12 Max、iPhone 12 Pro、iPhone 12 Pro Max4款,将支持5G。1.4.组装检测设备供货流程及订单模式02 光伏设备:下游仍处技术迭代期,催生设备需求2.1.光伏行业15年复合增速近42%,2040年光伏发电占比有望超30% 根据IHS Markit发表的光伏市场需求跟踪分析表明,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量达104GW。2004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3.7GW,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在500GW左右,2004-201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 根据各国对清洁能源的规划及相关组织的预测,预计2050年光伏电力占比有望达到70%(2040年超过30%),太阳能电力有望登顶全球能源的制高点,光伏发展空间依旧宽广。目前,中国新增产能占全球40-50%,是全球光伏增长的主要力量。而整体能源结构上看,光伏发电占比仍较低,未来空间极大。预计未来两年我国将保持40-50GW新增装机容量。2.2.产业链仍处技术迭代期,新技术、新工艺,催生新设备需求制约光伏发电的核心是度电成本,平价上网要求光伏电站在无补贴的情况下,上网电价等于当地燃煤标杆上网电价。而上网电价指的是电网购买发电企业的电力和电量,在发电企业接入主网架那一点的计量价格,也就是在发电企业的光电销售端对标火电。降低成本主要靠降本增效,因此“初始投资成本”、“发电效率”为光伏产业技术革新内核驱动。 最近几年技术升级主要集中在电池片与组件环节。两环节折旧占总成本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左右,对成本的影响较小。因此电池片环节和组件技术升级核心为增效。2.3.产业链仍处技术迭代期,新技术、新工艺,催生新设备需求 电池片环节:硅片经清洗制绒、扩散制结、刻蚀、减反射膜制备、背面钝化、丝网印刷、烧结、分选等工艺形成电池片。近年来光伏电池片经历从铝背场到PERC的升级,而HIT有望接力,成为新一代电池片技术,且因HIT生产工艺变革较大,设备与之前技术差异极大,有望催生新一代设备需求。 组件环节:电池片经串焊、层叠、层压、EL测试、装框、装接线盒、检测、分选等工艺后形成组件。高效组件技术有半片组件、双面组件、多主栅组件、叠瓦组件(双面)和智能网栅组件(双面),其中半片、双面、多主栅、叠瓦进入规模化应用,智能网栅组件国内尚在研发。 根据CPIA预测,我们可以看到未来5年,电池片、组件不同工艺占比结构仍将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带动新设备需求。 相关受益标的:布局PERC、HIT电池片设备的迈为股份、捷佳伟创,以及布局叠瓦技术的先导智能等标的。03 激光:国产化率提升,行业边际改善3.1.“光加工”空间仍大:替代传统加工工艺+新兴市场(1)存量市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助力激光设备取代传 图 焊接领域,激光渗透率仅13%统切削、焊接等加工工艺,提升高功率激光器需求;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切割: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金属切削机床销量48.3万台,激光切割设备销量约3.45万台,销量占比仅约7%,激光切割增速远高于传统机床。焊接:全球来看,焊接设备年需求超50亿美元,激光设备销售额占比仅13%。(2)新增市场:从增量市场来看,新兴高新技术不断发展,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LED、PCB、5G等新兴产业的高精度加工需求拓展了激光设备的应用场景,激光器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激光设备、激光器尤其是光纤激光器的市场需求将高速增长。3.2.激光行业需求承压,国产化率提升显著宏观经济下行,叠加行业竞争加剧,激光企业业绩承压(1)激光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激光行业属性接近机器人、工控等通用标准设备,下游分散,受宏观经济影响大。国内市场,激光设备下游应用以钣金加工为主。2019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及外部贸易战因素影响,激光需求疲软,行业增速下滑。(2)进口替代博弈阶段,价格战激烈:近年来,国内激光器产业化进程加快,锐科激光、创鑫激光、杰普特光电等企业不断推出更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与IPG正面竞争。国内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低,成本控制能力强,国产光纤激光器价格普遍低于进口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国内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布局逐渐完善,激光器零部件国产化比例提升,仍有较大降价空间,盈利能力相对IPG有较强支撑。3.3.激光行业需求承压,国产化率提升显著 国产化率不断提升,锐科与IPG中国区营收体量差距大幅减小 国产化率:低功率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中高功率仍有空间,未来几年, 6kw以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为竞争核心。市占率:以锐科激光为例,锐科激光与IPG中国区比值从2014年的1:7缩小到2019年Q3的1:1.86,市占率提升逻辑得到验证。 上游零部件自产是降低成本恢复盈利能力及产品质量控制关键 IPG经过近30年发展,已实现核心部件全部自制,自有晶圆制造厂以砷化镓为原料制造芯片,自有光纤制造厂以内部生产的玻璃预制棒拉制光纤,并购光传输和光纤布拉格栅栏等零部件企业,零部件自产比例提升空间不大,降本空间有限。过去几年与国内企业的价格战对其毛利率、净利率伤害极大。中长期来看,激光行业核心跟踪指标为激光器下游需求释放速度与价格下降幅度,同时关注国产品牌高功率激光器量产进展:最近两年,随国产化激光器品牌放量,激光器价格下滑趋势明显,行业核心关注指标为激光器销量增速能否对冲价格下降对营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判断,国产品牌目前仍有较强降价空间,且价格下行有助拓展更多终端需求,看好未来3-5年国内激光产业高增长性。04 半导体设备:产业链进口替代有望提速4.1.2021年半导体设备有望迎来历史新高 201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创下历史新高,根据SEMI发布的报告信息,2018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金额达645亿美元,较2017年5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4%,同时中国大陆首度跃升为第二大设备市场,同比增长59%达到131.1亿美元。 2020年4月,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额达到598亿美元,比2018年的645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下降了7%,其中中国台湾是去年半导体设备最大的市场,同比增长68%达到171.2亿美元;中国大陆同比略增3%至134.5亿美元,来到全球第二;第三至第五位分别为韩国、北美、日本,市场规模分别为99.7、81.5、62.7亿美元。 此前SEMI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到608亿美元,其中中国台湾将维持全球第一大设备市场的位置,销售金额将达154亿美元,中国大陆以149亿美元居次,韩国则以103亿美元排名第三。而在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创下66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展望2021年,中国大陆将以160亿美元的销售额跃升至全球第一大设备市场。4.2.大基金二期起航,有望聚焦设备与材料 2019年10月22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家大基金二期”)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041.5亿元,两倍于一期的注册资本,按照1∶3的撬动比,所撬动的社会资金规模在6000亿元左右。 在2019年9月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上,国家大基金表示未来投资布局方向主要有三,如下表所示,可见在大基金一期完成产业布局后,二期将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聚集以及下游应用,其中对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和清洗设备等领域已布局的企业保持高强度的持续支持,加快开展光刻机、化学机械研磨设备等核心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布局等措施都将很大程度上利好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4.3.广义检测贯穿半导体整个制程4.4.半导体缺陷检测:寻找下一个中国的科磊 2020年全球前道狭义检测设备约40亿美金左右。根据SEMI数据,狭义检测+测量设备约占半导体设备投资比例的11%,据此,2020年狭义检测+测量设备全球约65亿美元,国内约16亿美元,其中狭义检测设备约占狭义检测+量测设备2/3左右,即全球和国内分别约为43、11亿美元。 半导体检测设备市场格局:KLA是全球绝对王者,占比过半,稳居行业第一,且在所有半导体设备企业中排名第五;其次是应用材料和日立,二者市占率均超过10%,前三市占率合计达到75%。 国内检测设备格局: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相关企业目前实行自主研发与并购并举的方式进行布局,在相当细分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国内重点布局企业有赛腾股份、上海睿励、中科飞测等。4.5.半导体测试设备,进口替代正当时 测试贯穿半导体生产制造多个环节。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测试市场规模约为47亿美元,其中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约为29.7、8.18、7.15亿美元;预计2020年中国大陆测试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1.6亿美元,测试机、分选机、探针台分别为7.32、2.02、1.76亿美元。 半导体测试设备头部集中效应明显:1)测试机头部企业主要是泰瑞达和爱德万,二者市占率预计分别约为50%、40%;中高端芯片测试机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华峰测控和长川科技在部分细分领域也有所突破,北京冠中集创深耕CIS芯片测试机,开始向Memory领域渗透。2)探针台主要是东京电子、东京精密,二者市占率合计超过80%;国内企业中长川科技处于研发阶段,深圳矽电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探针台生产企业。3)分选机主要是爱德万、科休&爱普生等,市占率合计约60%;国内企业主要有长川科技等。4.6.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技术驱动的护航者 在电子元器件的研制、生产、测试和使用阶段,第三方提供的检测服务包括可靠性分析(RA)、失效分析(FA)、晶圆材料分析(MA)、信号测试、芯片线路修改等。目前国内第三方实验室检测市占率较高的企业包括上海宜特(苏试试验子公司)、中国赛宝实验室、胜科纳米等,另外华测检测、广电计量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进入。据苏轼宜特预测,国内半导体第三方实验室检测行业未来3-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加上工业用、车用、医疗、军工电子产业上游晶圆制造到中下游终端产品验证分析的需求,估计2030年市场至少达150-200亿。 在封测环节,测试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WAT测试、CP测试、FT测试等。目前中国大陆专业的第三方测试企业数量和规模还较小,国内规模较大的企业如利扬芯片2019年收入为2.32亿元、华岭股份收入为1.46亿元。05 锂电设备:下游空间大,设备公司确定性强5.1.下游锂电池:有效产能不足,未来2-3年国内外扩产有望维持 目前锂电行业虽然整体仍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但远期的需求确定性强,技术迭代及政策指引方向变化等原因,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的零配件之一,必须紧跟主机厂的变化与需求,因此厂商必须承担一定风险并持续扩产/优化产能。 而动力电池行业属于技术及资金密集型行业,新进玩家及行业内中小厂商均难以承受此轮扩产下的资金及技术压力,拥有规模、技术和资金的龙头企业份额也将持续提升。根据目前的已知的各龙头厂商规划,我们预计19/20年,国内总供给可达300/420GWh左右,如果加上外资龙头,行业总供给有望达到490/760GWh。5.2.受益于下游扩产,锂电设备空间仍较大 前道工序每GWh的电量产出资金投入为0.6-0.8亿元,占完整产业链总投入约35%,设备包括搅拌机、涂布机、辊压机、分切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涂布机,投入占比约占前道总投入的60%-80%,占整线投资的20-30%左右。 中道工序每GWh产能需投入0.6-0.8亿元,约占总投入的30-40%。中道设备包括卷绕机、叠片机、烘干、注液机、封口机等。其中卷绕、叠片是中道的核心工序,占总投入的70%。 后道工序每GWh产能资金投入量约为0.6亿元,约占整线总投入的30%。 我们预测: 2020年海外市场空间在350亿元上下,其中涂布机/卷绕机空间均在100亿元左右,化成分容设备也在80亿元左右。 受益标的——有望成长为平台型非标自动化设备龙头的优质标的先导智能:先导具备全线设备供应能力,整线的自制率超过95%,卷绕机市占率可达50-60%,且公司在光伏、3C、汽车、燃料电池、激光等领域的布局均进展顺利,未来公司有望成长为平台型非标自动化设备龙头。5.3.先导智能—具备“伟大”基因的非标自动化龙头标的 公司2002年成立,从薄膜电容器起家,先后横向拓展至光伏设备、锂电设备等领域,现已成为锂电非标自动化设备全球龙头。锂电板块,公司布局前道(涂布、分切、模切)、中道(卷绕、叠片)、后道(化成分容)等设备及锂电整线。光伏板块,公司串焊机为拳头产品,叠瓦设备居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借助现有技术平台,拓展3C自动化业务,进展顺利,2020年有望充分受益3C大年。 纵观公司发展历程,先后完成了其在光伏(串焊等设备)、锂电设备等领域的进口替代,并逐步将外资龙头赶出中国市场,先后在上述领域成为行业“第一”。公司从薄膜电容器设备拓展到光伏设备,再到锂电设备以及3C自动化设备,踩准节奏,前瞻性布局多个爆发性下游,未来有望接力公司成长。06 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时代来临,工业互联网有望发6.1.物联网时代渐进,中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8万亿元33 2018年9月,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2017-2018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计从2017-2022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0.9万亿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2.3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实现持续稳步增长。 国内方面,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近几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已部署的机器到机器终端数量突破1亿,2016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9400亿元,2017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1.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要突破1.8万亿元。6.2.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比超2成 工业物联网是物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Marketsand Markets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物联网的市场规模约640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超900亿美元,2018-2023年的五年间复合年成长率为7.39%,其中亚太地区CAGR增速最高,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持续促进亚太区的工业物联网市场成长。 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报告,2016年我国工业物联网规模达到1860亿元,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的占比约为18%。预计在政策推动以及应用需求带动下,到2020年,工业物联网在整体物联网产业中占比将达到25%,规模将突破4400亿元。6.3.物联网迎来两大助力:5G与AI 5G:5G技术的高速率、大带宽、低延时、高可靠特性,正是为物联网连接多样性、性能差异性、通信多样化的需求而生。 AI:AI+IoT组成AIoT,AI能够有效地增强和扩大物联网的好处和影响,它还能够提供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意义信息所需的分析,一方面物联网能够产生大量大数据,需要人工智能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产生效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需要大量数据来成长,并能够向无需任何人工干预就能采取行动的系统发展。 同时AI与5G之间关系同样紧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需要依赖大量数据,因而需要强大的带宽支持,而5G能够达到千兆以上的带宽性能,这就可以给AI提供支持。也即意味着物联网+5G+AI能够构建完整的智能互联世界,随着我国5G网络的不断普及、AI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认为智能互联的物联网生态正不断完善。……(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西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机械行业专题报告:从底层逻辑把握制造业投资机会

前言机械板块投资机会分为五大主线:国产替代:底层逻辑分两类,一类是供应链安全,代表性板块有半导体设备、核心零部件;另一类是制造业比较优势, 代表性板块有板式家具、缝纫设备。机器替人:底层逻辑是人工红利加速消失叠加劳动力成本上升,代表性板块有工程机械(挖机、叉车、AWP等)、工业机 器人、机床等。消费升级:底层逻辑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代表性板块有电动两轮车、电动升降桌、护理床、服务机器人。新能源革命:底层逻辑是绿色经济,能源替代,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代表板块有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制造业服务化:底层逻辑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品牌输出,代表板块是检测服务设备。一、机械行业投资主逻辑:时代背景孕育行业机会1.1 机械行业“大而杂”,处于产业链中游,下游众多机械企业多为设备制造商,为下游客户提供设备供给,承接了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消费者、企业、政府、军队的生产制造装备的供应工作。从行业分类来看,一级大类行业有六个,二级子行业有27个,呈现“大而杂”的局面。一般逻辑是:下游行业的需求回升→资本开支加大→机械行业景气度提升,下游行业众多决定了机械设备行业投资机会多且分散,需要按照底层逻辑,精选赛道和个股。1.2 时代背景孕育行业机会我们复盘了机械行业指数与沪深300指数走势对比图,在过去几轮大的时代背景下,机械行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整体投资机会由单一到多样化,尤其是2018年以来,呈现“多点开花”局面。1.3 未来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从短期看(1~2年):疫情使市场需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制造业产生出新生态、新模式,对国内制造业的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① 挑战:疫情导致人员流动少,招工难现象;全球供应链关系受到冲击,核心零部件仍受制于人② 机遇:疫情加速行业低端产能出清,格局优化,强者恒强;制造业升级,机器替人加速;全球供应链终端,给国产设备加速替代迎来宝贵窗口期。 从中期看(3~5年): 经济增速换挡,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传统制造与新兴成长共舞。GDP降速,制造业板块更强调高质量结构性发展,传统->高科技,投资驱动->消费升级驱动,中美贸易摩擦->内循环、能源更换(传统能源->新能源)。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国产替代、机器换人、消费升级、新能源、制造业品牌全球化输出的机会。 从长期看(8~10年):未来十年,人口红利加速消失叠加劳动力成本持续高增长背景下,机器替人趋势越发明显。同时,随着工程师红利的释放,未来制造业将由“做大” 到“做强” ,转型升级,迎来“黄金十年”。1.3.1 短期:后疫情时代,制造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疫情使市场需求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制造业产生出新生态、新模式,对国内制造业的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1.3.2 中期:经济增速换挡,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GDP降速,制造业更强调高质量结构性发展,传统->高科技,投资->消费,中美贸易摩擦->内循环、能源更换(传统能源->新能源)。催生了国产替代、机器换人、消费升级、制造业品牌全球化输出的机会。1.3.3 长期:未来十年,人口红利消失叠加劳动力成本上行背景下,机器替人趋势会加速1960-1969年年均新出生人口:2478万人;2000-2010年年均新出生人口:1629万人,有年均1000万人的缺口,而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人口变少,机器替人只会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机器替人属性的生产工具销量仍有持续创新高的趋势,比如挖机、叉车、工业机器人等。1.4 投资策略:大浪淘沙 聚焦龙头我国经济体量庞大,机械众多子行业已进入存量市场,在此背景下,龙头企业凭借资金优势、规模优势、研发创新等,不断铸就更高护城河,投资更加偏向头部化,我们梳理了2020年Q3主动股票型基金机械板块持仓,前三家公司分别是三一重工、汇川技术、北方华创,后续我们将以这三个子行业为例,来进行具体阐述。二、机器换人&更新需求&全球化1. 销量超预期的原因:不管是挖机、起重机、还是叉车,进入Q3传统淡季,都呈现出“淡季不淡”的局面,销量增速持续超预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出口和更新需求均表现较一般,销量超预期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由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新增需求以及行业自身内生性增长(供给催化的需求)2. 需求未来展望:从短期(销量、开工率)、中期(机器替人+更新需求安全垫)、长期(城镇化建设+出口)三个维度看,我们认为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仍将持续,2021年挖机行业仍有望实现正增长,未来在高基数背景下,行业有可能会出现下滑,但波动幅度有限,整体会保持平稳状态。销量波动变小,反映在上市公司业绩上,业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会提高,这也是市场愿意给龙头高估值的原因,近期以三一、恒立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市值不断创新高,也是直接的反映。3. 存量市场,抱紧龙头。工程机械行业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化为存量市场,存量市场博弈中,龙头企业将依靠产品本身优势(性能、服务等)+供应链优势(规模效应,更低成本,议价能力强)+资金优势(有资本投资研发),不断抢占市占率,且依靠创新驱动,建立更深的品牌护城河,经过价格战洗牌后,行业格局更加优化,强者恒强,剩者为王。三、海外供应链受阻迎本土化机遇3.1 工业自动化复苏背后逻辑梳理及持续性分析1、制造业设备投资具有较强的周期属性,工业自动化周期则是制造业设备投资周期与自身产业成长性的叠加,不同设备呈现了差异化的周期成长性。 参考日对华机床出口数据,国内制造业设备投资周期在3-4年左右,每一轮景气度高点区间对应的年份都是宏观经济较好的时间区间,设备投资属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环,而GDP增速领先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工业机器人与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速,景气度向上时工业机器人增长弹性远超金属切削机床,逻辑在于“机器换人”。2、国内制造业投资处于显著的周期上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领跑工业增加值。10月制造业PMI指数51.4,制造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区间,工业企业利润处于高景气去见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8.5%,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29%,增速继续向上。制造业1-9月累计同比增长-2.8%,而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期达到3.1% 。3、海外疫情催生制造业回流,3C+新能源+机器人是今年工业自动化主要驱动力。海外疫情爆发挤压供应链至国内,催生制造业回流,带来二次补库存需求,拉动了内资制造业资本开支。同时以半导体、光伏、锂电、3C等新经济领域带来了高端产品-机器人、伺服、PLC的高速增长。4、中美贸易摩擦与疫情加速进口替代,关注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疫情背景下,外资品牌交付能力较弱,而内资品牌具备本土供应链优势,交付能力领先外资。同时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核心供应链环节加速进口替代。3.2 制造业投资复苏背后逻辑梳理及持续性分析 制造业设备投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大,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制造业设备投资具有较强的周期属性,和宏观经济紧密关联。每一轮同比增速的高点区间对应的年份都是宏观经济较好的时间区间,自2006年以来分别为2007、2010、2014、2017。设备投资属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环,将GDP增速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比发现,GDP增速领先于固定资产投资。◆ 国内制造业投资处于上行周期,通用设备呈现差异化的周期成长性 国内制造业投资周期一般在3-4年左右。以机床为例,2014年至2018年景气度高点3.5年,后受贸易摩擦影响,跟随宏观经济下行,直到2018年底筑底。随着贸易摩擦缓和以及信贷宽松,2019年Q4降幅显著收窄。受疫情影响2020年Q1增速再次向下,疫情缓解后,5月份开始日对华机床出口再度回升。 工业自动化周期是通用设备周期与自身产品阿尔法、产业周期的叠加,因此不同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呈现了差异性的周期成长。对比工业机器人与金属切削机床,景气度向上时候工业机器人弹性远高于金属切削机床,逻辑在于“机器换人”。3.3 装备制造业跟踪体系◆宏观:经济持续复苏,工业企业利润进入上升通道,制造业投资边际改善 PMI向上,国内经济继续修复。10月 PMI 为 51.4%,较上个月微降0.1个百分点,制造业仍然处于高景气区间,其中生产指数略有回落,新订单指数与上月持平。 工业企业利润进入上升通道,上市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工业企业利润自持续增长,2020 年 10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增长10.1%,增速较8月回落9.0个百分点,仍然保持在高速增长区间。◆中观:工业机器人与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数据,显示制造业设备投资复苏 机器人与机床作为工业母机,产量增速波动反映了制造业企业资本开支的意愿,2020年3月开始工业机器人与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持续回升。受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的影响,工业机器人产量自2018年9月进入下滑通道,2019 年 12 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 2万台,同比增长 15.3%,持续 3 个 月增速为正且持续提升。但是受疫情影响,2020 年 1-2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下滑,疫情缓解后,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 持续回升,10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进一步提高到 50.6%。2020年10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速回升至20.6%,增速较8月提升8.8个百分点。◆ 微观:日本对华出口数据显示自动化需求回暖 日本对华机床出口2020年9月同比增长89.9%,较8月上升49.1个百分点,2020Q2日本对华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回正41.48%3.4 工控自动化需求由投资向消费驱动转变,高新技术产业领跑工业需求 工业增加值受疫情影响波动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领跑工业行业。 制造业1-9月累计同比增长-2.8%,而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期达到3.1% 。 2016年开始OEM市场首次超过项目型市场,标志着工控自动化驱动因素逐步从投资性属性转向消费型驱动。项目型市场和OEM市场需求端和产品结构差异较大,项目型市场来源于大型流程工业自动化系统,偏向于投资驱动,终端市场以重工业、基建等内需为主,OEM市场以纺织、机床、机器人、3C、半导体等市场化需求拉动,终端消费导向性强,受内需与出口双重影响。◆ 2020年新兴产业景气度远高于传统制造业 根据MIR睿工业统计,新兴行业中3C和工业机器人同比转正,主要因华为、苹果等厂商5G手机销量火爆,持续提升3C行业设备替换需求;疫情带来的复工难促使更多企业加快自动化升级改造、推进机器换人。 传统行业中工程机械增速将是最高,为拉动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加快,1-9月份中国已销售挖掘机23.65万台,同比增长32%,超过去年全年水平;机床行业因口罩机相关的机加工机床、3C电子相关的激光加工机、用于基站精密零部件生产加工的机床需求较好,2020年将同比转正。2020年部分传统行业受益于疫情,市场增速也将同比转正,例如制药机械、与卫生纸、消毒纸巾相关的纸巾机械、防疫用品相关的包装机械等。四、半导体设备——因供应链安全加速国产替代4.1 半导体设备板块投资底层逻辑半导体设备投资的核心逻辑在于供应链自主可控带来的国产替代:1、国产替代的基础:摩尔定律发展放缓,5G+AIOT场景下非尖端制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迎来窗口期。2、国产替代的空间:SEMI预测2021年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设备市场超千亿人民币,本土自主晶圆厂半导体设备平均国产化率尚不足15%,且以非关键(Non-Critical)工艺为主,国产替代空间巨大。3、国产替代的意义:半导体设备的产值虽不能说极高,但却具有极大的附加值和产业生态支撑作用,其自主可控关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安全。全球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因素仍为消除,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势在必行。4、国产替代的契机:①疫情催化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带动诸如辅助驱动、电源、人机接口、射频等芯片出货量,半导体市场需求呈现“破碎化”趋势。②中国大陆承接半导体制造产能转移重心,国内自主晶圆厂开启扩产潮。SEMI预测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668亿美金创历史之最,中国大陆取代韩国成为最大设备市场,利好国产设备。③新国际形势下,国家出台强政策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成为全社会共识。④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晶圆厂出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对国内设备供应商的认证意愿相比过去已大大增强。4.2 国产替代的基础——摩尔定律发展放缓,5G+AIOT场景下非尖端制程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在于制造,制造的核心是工艺,工艺的核心是设备和材料。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与工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根据半导体行业内“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的经验,一代半导体设备是一代工艺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和经济极限,工艺的发展具有放缓趋势,为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追赶国际大厂赢得宝贵的“窗口期”。从“特征尺寸”来说,由于先进工艺节点的建厂成本呈指数级增长,当前全球也仅有中国台湾地区台积电、韩国三星等个别玩家可以继续投资7nm以下工艺的研发和生产线建设。从“晶圆尺寸”来说,自2001年出现12英寸硅片以来,由于费用投入过大问题,何时向18英寸发展仍是未知之数。而与此相对应的是,AIOT场景驱动下,诸如辅助驱动、电源、人机接口、射频等芯片,其需求呈现出一种“品多量小”的形态,单一子品类的出货量常不足1KK,且无需使用最尖端的制程工艺,使用12吋线生产性价比一般,8吋线重新焕发生机。在这样的情形下,为国产设备验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提供了宝贵的练兵机会。4.3 国产替代的空间——本土产线平均国产化率尚不足15%,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巨大4.4 国产替代的意义—全球贸易摩擦仍未消除,半导体设备是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的“深水区”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中,半导体设备的产值虽不能说极高,但却具有极大的附加值和产业生态支撑作用,其自主可控关乎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安全。1996年7月12日,以发达国家为首的33个国家签署了《瓦森纳协议》,协议主要限制中国等国家获取高科技技术的途径,半导体设备则是长期备受关注的管制品种,对华出口往往落后一至两个代际。国内的IC生产线主要采用的仍是进口设备,被“卡脖子”十分危险,推进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已刻不容缓。4.5 国产替代的催化剂:① 5G、AIOT驱动半导体终端市场开启新一轮成长4.5 国产替代的催化剂:②中国大陆承接半导体制造产能重心,国内晶圆厂开启扩产潮 SEMI预测: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2020将达608亿美元,yoy+5.5%,2021年将达到668亿美元的新高。 中国设备市场的全球占比持续提升,2021年有望达到世界之首,取代韩国成为最大设备市场。 2019年Q2起大陆自主晶圆厂进入投产高峰期,未来三年半导体设备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2017年至今大陆自主晶圆厂开工以及投产情况统计,测算未来19-22年半导体设备累计总投资在700亿美元左右,同比2018年120亿美元有很大增长空间,晶圆厂本身扩产有降本的采购需求,有利于国产化率的提,2018年国产化率不到15%,提升空间巨大。4.5 国产替代的催化剂——③国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发展4.5 国产替代的催化剂——④出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国内晶圆厂对国产设备的认证意愿大大增强现代先进的IC制程大约400-500道,一种设备仅负责其中一道或几道。评估新设备除了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外,还需要花费大量验证时间(甚至牺牲部分产能)与其他息息相关的制程步骤其它设备商的产品进行“一致性”整合,同时一台新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无法运作,报废的产品价值可能远超过新设备能提供的经济价值。因此除非原供应厂商产品出现重大技术缺陷或新设备具备突破性进展,几乎没有晶圆厂商愿意花大量人力、时间并承担新设备上线风险去评估新的设备。不过对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而言,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晶圆厂出于供应链安全角度考虑,对国内设备供应商的认证意愿相比过去已大大增强。……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安证券研究所)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介错

机械行业2020年度策略报告:转型升级下的景气改善和新兴成长的确定性机会

机构:华安证券主要观点: 机械行业整体盈利改善明显,带动股价表现同步回升。2019 年前三 季度机械板块营收同比增长 8.34%,经营杠杆效应带动净利润同比增长 21.23%。按照中信一级子行业分类,机械行业的收入增速在各板块中处 于中游位置,净利润增速则处于前列。与之相对应的,今年以来的板块股 价涨幅排序与行业整体业绩表现基本一致。展望明年,我们相对看好工 程机械、油服设备、电梯、半导体设备、检测设备及服务、锂电装备、智 能装备等子行业。 工程机械:预计 2020 年基建投资增速温和回升、地产投资增速小幅 回落,挖掘机持平或者小幅增长,起重机和混凝土设备接力增长。龙头企 业依靠份额提升和出口获取高于行业平均的增速,规模效应下毛利率继 续提升,成本和费用继续下降,带来的利润弹性依然较大。 油服设备:国家能源安全被提上新高度,三桶油勘探开发支出有望 逐渐脱离油价维持 20%的增长。页岩气开发或将复制美国成功经验,在 未来几年实现高增长,从而带来油服装备的大量需求。预计明年油服装 备和服务板块仍将继续回暖,压裂设备需求旺盛。 电梯:地产竣工受强施工带动节奏加快,受益于原材料成本下降,电 梯企业迎来利润修复。中长期看,旧改市场广阔,叠加更新换代、棚改、 轨交、传统地产等领域需求,我们判断电梯行业景气度将继续上行。 半导体设备:半导体产能转移和战略性国产替代带来确定性需求和 成长空间。大基金二期明确更多支持国产设备发展,国产设备厂商有望 在技术和订单方面持续突破。 检测设备及服务:产业链中游的第三方检测企业发展迅猛,主要得 益于行业本身规模的稳定增长、政策持续放开以及企业和政府采购订单 的快速增长。上游的设备类企业也将显著受益于中游检测行业的快速发 展,设备订单获得较快增长。 锂电装备: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个产业链朝市场 化方向发展,当前国内外电池头部厂商扩产在即,新增的高端电池产能 需要更加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锂电设备。目前我国国内锂电设备厂商 已初步具备全球竞争力,将受益于本轮国内外电池龙头扩产及国内锂电 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智能装备:行业受下游需求不景气尤其是汽车行业影响,2019 年整 体业绩普遍出现下滑。展望明年,3C 消费电子景气度回升,同时汽车行 业销售明年也有望止跌回升,智能装备行业需求将出现好转。工业机器人各细分领域将继续呈现结构分化,巡检等细分领域仍然需求旺盛,行 业龙头受外部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投资建议 2020 年我们认为周期性较强的传统机械仍处于结构性景气改善回暖中, 部分子行业盈利及现金流均有所改善,主要是工程机械、油服装备、电梯 和铁路设备等子行业贡献。其中工程机械盈利大幅改善,行业龙头盈利 增速更是大幅超越行业平均。我们相对看好工程机械、油服装备、电梯、 铁路设备四个子板块。推荐标的:三一重工、恒立液压、杰瑞股份和康力 电梯。 在成长性较好的新兴制造领域,我们看好持续受益下游行业高景气度和 有技术创新红利的半导体设备、检测设备与服务、锂电装备、智能装备等 子板块。推荐标的:北方华创、至纯科技、长川科技、华测检测、美亚光 电、先导智能、埃斯顿和亿嘉和。

失者

2021年机械行业策略报告:乘风向上,国产崛起

1.机械装备 2020 年现状1.1 投资端保持稳健增长,制造业投资复苏值得期待地产和基建投资韧性较强,制造业投资逐渐恢复。受到疫情冲击影响,制造业固定资 产投资完成额在 2020 年 2 月份增速落至最低点,累计同比下滑 32.5%,后续伴随着 疫情逐步缓解,制造业投资增速环比改善。2020 年 1-10 月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增速累计同比下降5.3%。基建和与房地产投资韧性较强,受到疫情冲击后迅速好转, 房地产投资从 6 月起累计同比转正,基建投资上半年累计持平,1-10 月份,房地产 投资累计增速 6.3%,基建投资累计增速 3%。整体来看,2020 年新增投资端保持稳 健增长,1-10 月份,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 1.8%。1.2 机械行业业绩逐步回暖,全年有望显著改善二三季度业绩回暖,全年有望显著改善。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贸易摩擦的反 复与不确定性压制企业投资意愿、部分企业大幅计提资产减值等影响,2018 与 2019 年在机械行业公司保持营收增长的同时其利润端整体出现大幅下滑,2020 年虽然一 季度受到疫情影响行业业绩表现较差,但从二季度开始复苏强劲,我们认为今年行业 将迎来基本面反转,改善近年机械行业利润端的颓势。从各细分板块业绩情况来看,通用机械和专用机械设备营收和利润同比增速靠前。专 用机械中,工程机械和重型机械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排名。今年通用机械显著复苏,相 比 2019 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利润双双下滑,2020 年前三季度营收出现增长同时利 润增速超 100%。1.3 股价表现优异,行业涨幅靠前2020 年年初至今申万机械指数在 28 个申万行业一级指数分类中排名第 8,区间收 益率 33.68%,相比申万 A 股指数超额收益率 14.68%,整体表现较好。2.2021 年:周期上行,顺势而为2.1 预计 2021 年通用设备需求延续上升趋势中国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需求和生产两旺。疫情之后,中国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 下游需求层面重要代表投资端恢复较好,且延续性较强,2020 年 1-10 月,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也在逐月恢复、累计下滑增速逐渐收窄。11 月,PMI 新接订单为 53.9, 订单需求持续回暖。PMI 生产在 19 年底即开始上升,被疫情中断后 3 月后再度回 升,也表明企业生产意愿正在逐步增强。疫情影响已过,中国制造业发展持续向好。新一轮库存周期已开启向上通道,预计 2021 年延续补库存周期。自 2000 年工业化 以来,我国工业产成品库存共经历了 6 轮完整的周期,每轮周期长度相对稳定,持续 时间约为 3-4 年。2019 年是第六个库存周期的末尾,产品存货原先有望在 2020 年 结束下行周期、迎来上升周期。但是 2020 年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市场自 身运行的节奏,需求骤降、库存被动累积,随后国内疫情得到控制,需求逐步回暖, 被动上升的库存开始重新去化。2020 年 10 月,我国工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上升 6.9%,相比于 9 月份的累计同比增速 8.2%仍然有所下降,我们判断,受疫情影响的 “被动的累库”正逐步去化,随着经济向好,下游需求逐渐爬坡,工业生产信心恢复即 供给端在增长,2021 年有望延续主动补库存周期。工业企业利润已出现改善迹象,支撑企业补库需求。工业企业盈利情况的变化直接 反映了经济景气度情况。从数据上看,工业企业盈利情况具有周期性,且领先于存货 数据变化 6-12 月变化,工业企业存货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按照历史规律,若剔除疫 情的极端影响,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或已于 2020 年起实现正增`长,从而带动经济启 动新一轮复苏周期。但由于受到年初疫情冲击,2020 年一季度企业利润下滑明显, 不过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之后生产和需求的恢复,企业利润已出现逐月改善迹象,2020 年 1-10 月累计同比下滑 2.4%,下滑逐渐收窄。我们认为,企业利润的改善和增长是 支撑企业主动补库存的原始动力,将有力支撑新一轮补库存的强势上行。行业层面,中游通用装备需求已率先实现复苏,预计 2021 年延续上升态势。设备制 造业的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产品大多为资本品,主要为下游扩产投资所用,与下游 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直接相关。如工业机器人数据,金属切削机床,叉车等主要的资本 品产销量数据,均表现为同比大幅增长,且走势相对一致。根据历史周期跨度以及考 虑到疫情导致需求有所滞后的影响,我们判断,2021 年中游通用装备需求仍延续上 升态势,产销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2.2 2020 年刺激政策会在 2021 年的设备需求中体现2020 年我国连续出台经济刺激计划。2020 年,受新冠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影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巨大挑战。我国连续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下调贷款利 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减税、调整财政赤字等积极的财政政策, 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我国曾经历多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变化。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调 整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接下来两年中累积发行了 2200 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此后经历多轮调整,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 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行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20 年新冠疫情后我国连续出 台一系列刺激计划,是我国过去25年中第三次出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大改变。从历史信息来看,政策利好带动机械行业上涨趋势明显,政策后 1-2 年机械设备板 块涨幅可超 90%。2008 年底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及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后,机械设备板块同样经历了类似的上涨周期,从 2008 年 12 月至 2010 年 12 月涨幅 147%。2018 年以来,受国际贸易冲突以及 2020 年年初国内的疫情影响 后,我国政府采取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保民生保就业,大力推行地方政府专项债, 工业生产恢复较好,制造业需求回升较快,带动机械板块指数持续上行。对于公司经营而言,在积极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下一年,机械行业营业收 入增速将出现提升。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将财政政策从适度从紧调整为积 极有限度扩张,货币政策从适度从紧调整为稳健,1998、1999 连续两年发行长期建 设国债超过 1000 亿元,在这一宏观大背景下,1999、2000 年机械设备板块营业收入连续两年出现 20%以上的增长。在 2008 年 11 月起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 松的货币政策后,伴随“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机械设备板块在 2010 年营业收入增 速达到近 12 年的最高点,增长 35.3%。机械行业归母净利润保持类似增长情况,重大经济刺激计划利好明显。1999、2000 年,机械设备板块一改此前利润下降的颓势,连续两年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超过 15%。 2010 年,整个机械设备板块归母净利润迎来 55%的增长,较前一年增速提升 23pct, 各二级板块中,除通用机械外,增长均超过 50%。因此可以看出,在重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利好及经济刺激计划下一年,机械行业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会出现明显的 提升。2.3 疫情加速国产替代,中国制造业地位提升显著2.3.1 疫情之下,“中国制造”全球供给替代明显我国出口持续高景气,中国制造贡献主要动力。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以美元计,10 月出口同比增长 11.4%,连续 5 个月同比正增长,1-10 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 0.5%, 较 1-9 月回升 1.3pct,年内增速首次转正。从出口结构上,近月来,中游机电类产品出口增速逐渐提升,主要以家电、专用设备、纺织服装等产品为主,表明中国制造在 全球份额占比提升。中国制造全球供给替代明显,在全球产业链中竞争力增强。海外市场受到疫情影响, 供应链和产能恢复较弱,反观中国疫情控制良好,中国企业率先复工复产,产业链的 完整性和稳定性优势凸显,逐渐承接了欧美日等国的订单,出口大幅走强从而拉动中 国出口份额上升明显。这一过程强化了中国制造的信心,助推了中国制造产业链的集 中化,这一过程的逆过程不会完全等弹性。2.3.2 内循环重要性提升,自上而下强势推动国产替代促进经济内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安全和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 更多通过外循环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而随着新冠疫情、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形势复 杂等多重因素影响,外循环的平衡很有可能被打破,我们更多需要通过内循环、双循 环来推动发展。对于制造业来说,突破核心技术、完成国产替代是内循环的核心。目 前,我国在制造业领域仍有大量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一旦产业链中有环节出现脱钩, 就会影响内循环的进行。因此,只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全面国产替代,才 能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国内企业的供应链安全意识增强,更愿意用国内设备。疫情在全球蔓延,海外部分企 业复工困难,产品供应不足,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我国企业较为迫 切的需要实现产业链自主保障、补上国外供应链的缺口,并且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问 题、完善国内供应链战略布局。这给具备国产替代的能力的优秀国内企业提供了千载 难逢的历史机遇,凭借一定的价格优势以及自身在技术、产能、售后等方面比较优势, 快速证明自己并巩固自身产业链地位。以家具行业为例,受疫情影响下游企业选择转 单国产机械设备,木工机械设备行业国内的大小企业短期内均受益明显。而由于国产 设备具有产能和本土化服务优势,同时技术水平不断缩小,下游企业一旦选择国产替 代很少会再选择使用国外设备。国家政策引导,自上而下推动国产替代进程。我国产业结构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存在供应链稳定性较弱的缺陷,而当前国际情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渐 有自我强化之势。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和核心原材料随时面 临断供的问题。经济内循环要求的关键是提升中国在世界供应链的绝对地位。就此而 言,自上而下推动“中国备份”、来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具备战略意义。例如,2018 年, 发改委就出台了《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企业购置首 台套产品,可享受税收抵免、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首台套政策覆盖了 机器人、激光器、工控伺服、大型机械等各类机械设备。除了《首台(套)》政策之 外,国家以及各地方政府最近几年中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提升下游企业使用 国产机械设备意愿,推动我国机械设备行业发展。政策扶持之下,部分企业切换国产 厂商的动力和决心进一步加强,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2.3.3 中国装备公司已逐步挑战国际巨头近些年,我国众多机械设备公司日益发展壮大,技术水平直逼国际巨头,在部分行业 已经有了挑战国际巨头的能力。例如,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国内主 机厂逐步取代欧美日等主机厂商的历史地位,恒立液压、艾迪精密逐步取代 KYB、 川崎重工、力士乐等传统液压件品牌。通用设备领域,国产机器人厂商埃斯顿、拓斯 达逐渐向机器人“四大家族”追赶,绿的谐波在谐波减速器领域已实现国产替代。在此 轮国内自身产业周期叠加逐渐逆全球化的严峻国际情势的背景下,国内优质装备龙 头迎来绝佳弯道超越的历史机遇,厚积薄发,逐步挑战国际龙头。工程机械领域:主机厂强势崛起、挤占外资份额,零部件厂商快速国产替代。主机厂 方面,2019 年在全球市占率排名前五的企业中有徐工集团和三一重工两家中国企业, 市占率分别为 5.5%、5.4%。2019 年工程机械行业全球排名前 50 的企业中,中国企 业市占率达到 17.6%,较上一年度提升 1.6pct。上游零部件方面,恒立液压作为国内 绝对龙头,在油缸和泵阀领域都具一定优势。2019 年,恒立液压挖机油缸市占率 52%。 小挖泵阀主要性能参数不输国际巨头,已经实现国产化替代,市占率分别为 61.1%和 41.3%。大挖泵阀技术突破较晚,还处于市场渗透阶段,市占率分别为 4.6%和 8.9%,未来还有较大的市场提升空间。工业机器人领域:产业链自下而上突破,国产替代进程提速。中游机器人本体上国产 替代加速,2019 年国产化率达 29%。2019 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销量 3542 台,在中 国市场位列第十,这也是首次有国产机器人品牌跻身中国市场前十。上游零部件来看, 以绿的谐波为例,公司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规模化生产及销售,打破了国际品牌在机 器人用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2018 年公司在中国市场市占率达到 21%,仅次于哈 默纳科。3.通用设备:全面复苏,坚定看好3.1 工业机器人:景气上行期,国产替代正当时3.1.1 下游制造业投资回升,工业机器人持续复苏之势确立工业机器人产量、出口两旺,全年有望实现高增长。2020 年 10 月份工业机器人产 量 2.2 万台,同比增长 38.5%,已连续 3 个月保持 30%以上增速,1 至 10 月累计产 量 18.3 万台,同比增长 21%;9 月份工业机器人出口交货值 7.7 亿元,同比增长 34.9%,1-9 月工业机器人出口交货值累计 63.3 亿元,同比增长 18%。日本工业机器人先行复苏,我国机器人行业乘势而起。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一般领先我国产量 2 个季度左右,日本订单量从 2019Q2 起降幅缩窄、2019Q4 增速转正, 2020Q2 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 3.4%,2020Q3 降幅有所收窄(-1.5%),延续复苏之 势,我国工业机器人乘势而起。2020Q3 日本机器人出口销售额同比增长 17.4%,出 口中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7%,增速放缓但仍保持正增长,侧面佐证我国工业机器人 的需求正处旺盛期。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服务于汽车、3C 制造领域,2019 年合计占比达 40.7%。自 2020 年 4 月份以来,汽车行业呈现高景气度,产销量同比增速持续为正,10 月份产量、 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11%、12.5%,2020 年 1-10 月汽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降 幅持续收窄至 15.4%。3C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从 2020 年 4 月份开始一路向好, 1-10 月累计同比增幅扩大至 12%,自动化升级需求随下游复苏增强。3.1.2 国内市场提升空间巨大,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2019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触底,中国依然为第一大市场。根据 IFR 数据显示, 2019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 37.3 万台,同比下降 11.6%,下滑是由于汽车、电气 电子两个主要下游行业持续低迷。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9 年 装机量达 14 万台,占全球比例达 37.6%。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我们测算,2019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 实际仅为 79 台/万人,较 2018 年提升 15 台/万人,但仍低于全球均值 91 台/万人, 更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机器人换人步伐的加快和制造业用人 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有望迅速提升。2019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自主品牌占比达 29%。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仍主要面向国内 市场,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2019 年国产化率达 29%,同比提升 1pct;汽车行业仍 由国外厂商主导,国产化率约为 12%,因此与国外厂商相比,国内厂商受汽车行业 下滑影响更小。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埃斯顿为内资工业机器人龙 头企业,2019 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7.8%,在行业景气度高涨的情况下,埃斯顿龙头 效应逐步凸显,2020 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 17.6 亿元,同比增长 82.2%,市场份额有 望进一步扩大。3.1.3 重点企业:埃斯顿、埃夫特、拓斯达(略)3.2 激光设备:应用前景广阔,国产替代新阶段3.2.1 激光赛道高成长,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应用需求广泛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激光设备市场,2010-2019 年复合增速 23.7%,2019 年中国激 光装备规模超 600 亿元,疫情缓解有望快速复苏。中国激光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但 发展极为迅速,已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规模,2019 年中国激光设备销售收入 658 亿元,同比增长 8.76%,2010-2019 年我国激光装备规模年复合增速达 23.7%。2020 年受到疫情冲击影响预计市场规模会略有下滑,但从目前设备端需求快速复苏的趋 势来看,2020 年全年表现有望超预期。光纤激光器凭借生产力及成本优势实现跨越式增长,2008-2019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 市场复合增速达 48%。光纤激光器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免维护、使用性价比高等 优异的属性,在材料加工领域占有绝对优势、逐步挤占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的市 场。2008-2019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复合增速达 48%,实现跨越式增长;2019 年 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销售总额 85.6 亿元,同比增长 6.72%。目前,国内疫情缓解后 市场需求表现强劲,不管是国内激光器企业的业绩还是海外企业如 IPG 披露的中国 区市场需求情况均反映了国内光纤激光器市场的快速复苏,下游激光加工设备需求 上升导致激光器市场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我们认为 2020 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 场或将取得超预期表现。技术进步带动成本不断下移,加速激光应用渗透率提升。光纤激光器技术进步飞速, 例如,2019 年,20KW 光纤激光切割机被推出市场并交付客户使用,从 10KW 到 20KW,仅仅用了 1 年时间,超高功率激光切割机继续被市场热捧。随着高功率激光 器的发展,下游客户可以以更高的速度、更可靠的性能、更低的成本,满足更复杂激 光加工的领域的应用需求。国产激光光源越来越稳定,激光器价格不断下行,成本的 降低也使得激光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也愈发广泛,从而推动下游对于激光设备的旺 盛投资。从下游应用领域看,激光切割稳健增长,新兴应用领域需求有望不断开拓。过去几年 激光打标和切割市场发展迅猛。近期一些新兴应用领域激光需求也在逐渐涌出。例如, 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加工的清洁应用需求、用于太阳能电池和非金属加工、边缘删除、 烧蚀工艺需求等等,2020 年二季度 IPG 在新兴应用领域收入环比增长 20%。3.2.2 技术赶超国际龙头,国产替代信心满满国内激光器企业技术进步飞速,低功率光纤激光器已基本完成进口替代。经过多年 发展,当前国产低功率光纤激光器技术逐渐成熟,已基本完成国产化替代。中功率激 光器由于国内外价差较小,IPG 依靠其品牌优势依旧保持了部分市场份额,国产替代 趋于稳定;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得益于国内激光器龙头技术实力快速提升,从高功率、 高端应用两个维度快速推进替代,近年国产化率快速提升至超过 50%。锐科激光市 占率从 2017 年的 17.3%提升至 2019 年的 24.3%,已成为国内光纤激光器绝对龙 头,而全球光纤激光器龙头 IPG 在激烈竞争之下市场份额一路下跌。3.2.3 重点企业:锐科激光、柏楚电子3.3 工控伺服:进口替代加快,下游先进制造提供机遇3.3.1 行业复苏遇升级,下游需求提速换挡行业持续高增速显示自动化升级需求强烈。2020Q3 整体自动化市场规模达 322 亿 元,同比增长 6.7%,较 2020Q2 增速提升 0.3pct,Q2 的高增速是由于 Q2 处于从 疫情中复苏和经销商备库存叠加的修复阶段,Q3 依旧保持的高增速显示出行业真实 景气度高涨,工控自动化升级需求旺盛。中下游制造业景气度高,OEM 市场领先于项目型市场。分市场来看,OEM 市场(侧 重中下游制造业)从 2019Q4 开始表现已优于项目型市场(侧重上游重工行业)。根 据疫情后的恢复速度和景气度来看,我们判断,下游需求将延续增长趋势,2020Q3 增速达 11%,较 Q2 略有回落(+14%);2020Q3 项目型市场增速达 2%,实现从 Q1 受疫情影响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下游先进制造业成增长主线,基建相关逐渐复苏。OEM 市场下游行业中,2020Q3 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电子及半导体同比增速分别为+31%、+26%、+22%,持续 领先行业增长;项目型市场中,冶金、市政同比增速分别为 29%、17%,拉动项目 型市场整体增速2020 年自动化市场主要产品的驱动力来自于国内外的疫情刺激、苹果大年、新能源 产业的发展及设备更新周期到来,对电子、新能源、机器人和物流、机床、建筑相关 (工程机械、起重等)、口罩机行业的自动化规模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根据睿工业 数据预测,以上六大类行业在 2020 年合计自动化产品规模预计达 393.2 亿元,同比 增长 23.5%。疫情带来进口替代加速,国内龙头成为主要获益者。液晶、半导体细分行业通常是外 资品牌擅长的领域,知名品牌有欧姆龙和基恩士,2020 年随着国内供应链优势和国 内代工厂份额提升,涌入汇川技术、禾川技术等国内优质企业;新能源行业方面,汇 川技术等国内优质企业持续渗透,凭借高性价比、配合研发和快速响应的优势从伺服 端实现快速国产替代;疫情中的口罩机红利主要被国内品牌抢占,汇川技术、信捷电 气等国内企业凭借多年技术积累和快速响应优势从 PLC 端和伺服端同步服务于口罩 机红利,相关自动化业务实现双向增长。3.3.2 国内龙头扩张迅速,细分产品表现亮眼欧美日企处龙头地位,国内企业扩张迅速。国际龙头企业西门子、艾默生、ABB、施 耐德等的工控业务规模均在 50 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国内工控企业目前处起步阶段, 规模均在 10 亿美元以下,仍有较大成长空间。西门子的工控收入在 2020 财年(2019 年 9 月底至 2020 年九月底)实现 168 亿美元,同比下降 2.8%,艾默生的工控业务 收入在 2020 财年(同上)实现 111.6 亿美元,同比下降 8.6%,而汇川技术在 2020 年前三季度自动化业务实现收入3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3.6%,规模迅速得到扩张。伺服市场 CR5 集中度保持稳定,国产品牌实现突破。2020 年前三季度 CR5 市场集 中度达 49%,与 2019 年持平,但结构发生变化,汇川技术市场份额较 2019 年实现 3pct 的提升,达 9%,首次名列前五。在欧美品牌向中端市场的下探和本土品牌向中 端市场渗透的双重压力下,中端伺服市场竞争加剧,日系厂商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2020 年前三季度龙头厂商三菱电机市场份额较 2019 年下降 2pct 至 9%,国产企业 有望实现超越。小型 PLC 市场 CR5 集中度达 75%,信捷电气份额提升迅速。2020 年前三季度龙头 厂商西门子、三菱电机在小型 PLC 市占率为 35%、13%,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3pct、 2pct,欧姆龙和台达子公司中达电通均为 9%,保持稳定,国内龙头信捷电气市占率 达 9%,较 2019 年提升 3pct。中大型 PLC 市场 CR5 集中度达 85%,依旧被外商垄断。2020 年前三季度西门子、 罗克韦尔龙头厂商市占率较 2019 年均有下降,分别下降 4pct、2pct 至 49%和 11%,三菱电机、欧姆龙、中达电通小幅提升至 13%、6%、2%,总体市场格局保持稳定。PLC 领域,汇川技术和信捷电气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从总体 PLC 市场来看,2020 年前三季度汇川技术和信捷电气的 PLC 业务收入均实现较高增速,市场份额分别较 2019 年提升 2.1pct、2.3pct 至 4.1%和 5.2%,汇川技术正不断扩大中大型 PLC 市 场的业务规模。3.3.3 重点企业:汇川技术、信捷电气3.4 叉车行业:周期复苏向上,电动化是必然趋势3.4.1 行业加速蓄力向上全球叉车销量整体稳步增长,亚洲市场领衔世界。叉车高度机械化,且通用性强,下 游应用非常广泛,尤以制造业和物流业为最。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叉车市场整 体稳步增长。自 2018 年起,受贸易保护主义干扰,全球叉车销量增速逐步放缓。2020 上半年,新冠疫情重创世界经济,全球叉车销量实现 70.56 万辆,同比下滑 5.47%。 从各洲销售情况看,亚洲市场销量为 35.42 万辆,同比增长 5.65%,成为全球唯一 销量正增长区域。叉车国内销售不断增长,全球占比逐步提升。自 2009 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叉车第一 大产销国,叉车销量增长水平高于全球市场,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19 年,中国叉车总销量突破 60 万辆,达到 60.83 万辆,同比增长 1.86%;其中,国内销售实 现 45.55 万辆,同比增长 5.64%,总体呈现稳中有升局面。然而,中美贸易摩擦导致 叉车出口出现负增长,2019 年中国叉车出口量为 15.28 万辆,同比减少 7.95%。随 着国内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两新一重建设持续推进,叉车市场国 内需求稳步上升。2020 年 1-10 月,中国叉车国内销售已累计实现 49.74 万辆,创下 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叉车销量占全球比重也不断上升,2020 上半年占比 35.87%,比 2019 年上升 5.37pct。叉车行业迎来新一轮复苏周期。叉车作为通用资本品,下游较为分散,受单一行业周 期性影响较弱,行业整体呈现弱周期性。2008 年以后,从我国叉车销量月度数据跟 踪看,我国叉车销量波动具有周期性,每轮波动周期持续时间约 43 个月左右,平均 上升 1-2 年。从历史周期波动的平均跨度以及下游制造业景气度看,我们判断,我国 叉车行业从 2019 年下半年底部复苏,预计 2021 年将延续上升趋势日、德叉车企业领先全球,中国品牌竞争实力提升。根据 MMH 公布的 2019 年全球 前 20 工业叉车制造商排名,来自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叉车企业领先优势明显。前三 甲依旧是日本丰田、德国凯傲和德国永恒力,分别实现 133.56 亿美元、71.73 亿美 元和 45.76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保持位列全球第 7、8 位。此外,本次排行前 20 中还包括龙工叉车、中力 EP 和首次进入的柳工叉车,分别位列 13、 15 和 18 位,国产品牌国际竞争实力稳步提升。国产品牌销量优异,收入增长潜力广阔。2019 年,全球销售冠军丰田工业叉车销量 达到 28.2 万辆,占全球份额近 20%。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分别实现叉车销量 15.24 万辆和 13.94 万辆,占比合计与丰田大致相当。从销售收入情况看,2019 年安徽合 力和杭叉集团各同比增长 1.70%和 3.17%,略高于丰田工业 0.48%的增幅,但是收 入数额差距明显,在产品附加值和后市场业务贡献方面发展空间较大。国内双龙头优势显著,头部集中度不断提升。国内叉车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主要 表现为两极分化,双雄割据,头部集中效应显著。2019 年,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占 我国叉车市场销量份额分别达到 25.05%和 22.95%。2020 上半年,疫情加速行业洗 牌,部分低效益尾部企业淘汰出局。两家龙头企业通过部分产品降价促销抢占市场和 推广新能源和智能化产品等方式,积极应对市场调整,对行业销量贡献可观,实现市 场份额分别占据 27%和 26%的历史性突破,带动了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环保排放标准趋严,电动叉车市场广阔。2019 年,全球叉车销量中电动叉车占比 62.56%,欧美发达地区电动叉车销售比例超过 65%。从我国叉车市场销售情况看, 2019 年的电动叉车占比实现 49.09%,同比增长 2.02pct,但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其中,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销量在电动叉车市场占比最高,实现销售 22.59 万辆,同 比增长 9.66%。随着行业结构性调整,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和环保排放标准趋向严格, 内燃叉车将逐步被替代,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占比有望继续提升。同时,电商物流等 行业需求增长,叉车电动化程度将逐步提高,由此带来巨大发展空间。3.4.2 重点企业:安徽合力、杭叉集团3.5 机床:需求恢复性回暖,机床格局有望迎来破局3.5.1 机床需求旺盛,产量逐步回升受益于国内制造业投资整体回暖,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回升显著。2020 年 10 月份金 属切削机床产量达 4 万台,自 4 月份以来持续高速增长,10 月份同比增速达 29%, 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增速,截至 10 月份累计产量 36 万台,同比增长 0.6%;10 月份 金属成形机床产量 1.7 台,同比下降 5.6%,较 9 月份有较大回落,截至 10 月份累 计产量 16 万台,同比下降 10.1%。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的贸易逆差正不断缩小,国内机床企业遇良机。截至 2020 年 9 月 份,我国金属加工机床累计出口金额 28.2 亿美元,同比下降 13.1%,累计进口金额 44.6 亿美元,同比下降 21.6%,贸易逆差为 16.4 亿美元,同比下降 32.8%。疫情背 景下,进口机床金额显著下降,为国内机床企业带来机遇。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金额和 出口金额的当月同比自 2019 年初起呈现相反走向,同样反映出贸易逆差不断缩小的 趋势。机床需求旺盛,正处恢复性增长阶段。根据机床协会统计,2020 年前三季度金属加 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 14.1%。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 14.4%, 金属成形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 13.5%,新增订单和在手订单情况均明显好于上半 年。日本机床企业来自于中国的订单也可侧面反映出国内机床的需求情况,自 6 月份开始,日本机床企业的中国订单增长迅速,6 至 9 月的中国订单分别同比增长 34.2%、50.5%、50.8%、89.9%。3.5.2 民营企业把握核心竞争力,迎来发展良机高精密机床是我国机床行业未来发展主线。日欧美系机床常年占据我国机床行业第 一梯队,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中高端机床依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导。 津上机床中国是日本津上机床分拆其中国业务上市的子公司,主要向中国的终端客 户销售数控高精密机床,终端客户以 IT 及电子产品、汽车行业为主。2017 至 2019 财年,津上机床中国的营收增速显著高于日本其他龙头机床企业(牧野铣床、德马吉 森精机、日本天田机床),由此看来,专注细分领域的高精密机床在我国优势显著。中高端民营机床企业涌现,是我国未来机床行业中坚力量。优质的民营机床企业如 创世纪、海天精工、国盛智科、亚威股份等,均定位在中高端机床,在细分领域或核 心技术上拥有独特竞争力。2020 年前三季度上述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的平均值为 12.4 亿元,且在逐步扩大规模中;民营机床普遍毛利率较高,平均水平多年保持在 30% 左右,已逐渐接近国际巨头机床厂商的盈利水平。3.5.3 重点企业:创世纪、海天精工、国盛智科、亚威股份4.专用设备:择木而栖,优选龙头4.1 工程机械:需求韧性超预期,中国装备自信王牌军4.1.1 更新需求主导下,工程机械韧性持续挖机销量全年热度不减,出口也已复苏。2020 年 1-10 月,挖机累计销量 26.4 万台, 同比增长 34.5%,自 4 月以来已连续 6 个月保持 50%以上增速;国内市场销量 23.7 万台,同比增长 35.5%,出口销量 2.7 万台,同比增长 25.9%,已超 2019 年全年, 目前已实现复苏,由于二季度受海外疫情和国内挖机市场火爆的影响,出口占比较2019 年略有下降,占比为 10%。近三年国内挖掘机保有量稳中有进,更新需求占主导地位。我们使用近 8 年挖掘机 的国内实际需求量(国内厂商销量+进口数量-出口数量)之和乘 1.2 模拟出我国历年 挖掘机保有量;并假设第 T 年的更新需求为第 T-8、T-9、T-10 年销量的平均值,计 算出历年国内挖掘机更新需求量。近四年来,我国挖掘机保有量总体保持稳定,挖掘 机更新需求量占当年销量的比例存在长期上升趋势,2019 年更新需求占比约为 82.3%,较 2018 年有较大幅度上涨。近几年挖掘机保有密度保持稳定,挖掘机保有量取决于当年全社会总工程量。我们 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建筑安装工程量(单位是万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后,模拟出 当年全社会总工程量,与模拟的八年挖掘机保有量得出挖掘机保有量密度。可以看出, 2008 年起挖掘机保有量严重过剩,保有量密度是现在的 1.6 倍,透支未来需求,直 至 2016 年我国挖掘机保有量密度才趋于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工程机械保有 量已经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有一定匹配关系,从而佐证 了前文所述的本轮工程机械经历的是以更新需求为主导的具有超强韧性周期。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截至 2020Q3,三一重工挖掘机市场份额 达 26.3%,持续巩固龙头位置,市占率较 2019 年提升 0.5pct。徐工、柳工市场占比 分别为 15.7%、7.9%,较 2019 年分别提升 2.6pct、0.6pct。而曾经的外资巨头卡特 彼勒、小松等在挖掘机市场的份额逐渐萎缩,2020 前三季度市占率仅为 10.6%、3.0%, 较 2019 年分别减少 1.7pct、0.9pct。工程机械行业趋于集中,竞争格局优化。2008 年政府进行 4 万亿投资,行业爆发式 繁荣,随之涌入一大批新进入者,市场竞争呈现激烈趋势。随后 2012 年起行业进入 下行趋势,一些中小型和实力较弱的外资工程机械企业逐渐被淘汰,行业再次走向集 中。截止 2020 年前三季度,挖掘机行业 CR3 为 52.7%,CR8 为 80.8%,较 2019 年略有提升。4.1.2 挖机竞争激烈,国产供应链加速进口替代挖机行业竞争激烈,价格不断下探,国产品牌优势突出。根据慧聪工程机械网统计, 从 2016 年开始,随着国产主机厂商技术不断提升,成本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国产品牌价格越来越具有性价比。外资品牌则从 2015 年高价位开始跌落,跌落幅度较缓, 一直也是在价格跌落的通道中徘徊,在此情况下,国产品牌的价格仍然要比外资品牌 低 15%-30%。2020 年年初,国产挖掘机销量超预期,需求景气,行业内竞争也较为 激烈,价格出现短暂的小幅上涨后有所下滑。小挖价格降幅最大,外资品牌几乎失去竞争力。分结构看,外资品牌的小挖价格跌幅 约为 15%-20%,快于中大挖;国产品牌的小挖价格下降更快,在低价位上快速下降 了约 30%-50%,外资品牌小挖产品几乎丧失了竞争力。海外供应链紧缺和降价带动上游零部件供应链国产化。我国高端工程机械产品对于 进口发动机、液压件的依赖程度依旧较高,单个零部件的短缺可能给整机生产带来供 给端制约,进而影响对终端客户的供货交付。挖机价格不断下探和海外供应链的延迟 恢复促使不少主机企业寻找国内配件供应商,国产液压件、密封件等核心零部件在产 品质量、性能等各方面已经逐步具备进口替代的能力,国产供应链有望与主机厂深度 绑定、实现快速进口替代。4.1.3 重点企业:三一重工、浙江鼎力、徐工机械、中联重科、恒立液压4.2 木工机械:行业景气复苏,国内龙头乘风崛起4.2.1 地产竣工回升将带动家具机械行业回暖,国内龙头乘风崛起房地产市场逐步复苏,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家具行业有地产后周期特性,房地产竣 工面积与家具制造业营收增速关联性高。2019 年下半年以来,地产竣工面积回升明显,同比增长 2.56%。2020 年上半年,疫情原因导致房屋新开工面积大幅减少,而 房屋新开工面积受到影响相对较小。2020 年 1-10 月,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累计同比 下降 9.2%,降幅收窄 2.4pct。2020 下半年,房地产行业政策维持“房住不炒”主基调, 整体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竣工面积将持续上升,激发下游家具市场释放潜能, 从而带动对家具设备机械行业的需求,迎来发展的新机遇。精装修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家具设备需求水涨船高。2020 年,全国多地陆续公布全 装修新政策,实施细则持续深入。得益于政策支持,自 2016 年以来,我国精装修市 场规模高速增长。2019 年,精装修市场开盘数实现 322 万套,同比增长 27.6%。 2016-2019 年,精装修市场年复合增速高达 40.26%,渗透率由 12%迅速提升至 32%, 提前完成 2020 年达到 30%的指标。2020 年 1-9 月,精装修市场规模实现 190.2 万 套,预计全年开盘规模约 365 万套,渗透率将达到 37%。为顺应精装修市场,索菲 亚等板式家具龙头企业积极扩产,专用设备需求旺盛,带动板式家具机械行业发展。家具市场消费升级,促进机械设备需求。因中美贸易摩擦、地产周期和统计口径调整 等因素影响,2018 年家具行业增速放缓。2019 年,伴随地产市场复苏,家具行业增 速逐步回升,市场规模达到 7117 亿元,同比增长 1.5%。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定制家具消费理念日益普及,板式家具市场需求旺盛。2019 年市场规模实现约 3710 亿元,同比增长 6.52%,占超过 50%的家具行业市场份额。定制家具市场高速发展, 欧派家居等上市公司纷纷开展第二轮募投,计划扩充产能,积极购置设备。因此,板 式家具机械行业获益匪浅,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欧洲巨头主宰全球,国内双巨头格局明显。全球木工机械行业基本以德国和意大利企 业主导,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其中,德国豪迈常年稳居第一,2019 年占据 31%的全 球市场份额,意大利比雅斯和意大利 SCM 分别占比 14%和 7%。近十年来,中国木 工机械行业飞速发展,本土品牌形成双巨头竞争格局。国内行业头部企业弘亚数控和 南兴装备,分别占据约 7.88%和 7.5%的市场份额,产品性能、质量接近国际领先水 平,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有望进一步缩小与全球行业巨头差距。4.2.2 重点企业:弘亚数控4.3 光伏设备:硅片端扩产积极,大硅片大势所趋4.3.1 光伏发展迎新周期,硅片端积极扩产疫情不改光伏产业发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有望在 2020 年达到 750GW。根据欧 洲光伏协会(SolarPowerEurope)预测,新冠肺炎不会在中期对全球集中式光伏发 展造成重大风险,但工商业(C&I)和分布式光伏或将受到负面影响,但各国的经济 刺激计划也平衡了部分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中性假设预计 2020 年全球光伏累计装 机总量达到 747.77GW,并将在 2024 年达到 1449.23GW,2019 至 2024 年 5 年复 合增长率 17.99%。疫情对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冲击有望在 2022 年恢复。2020 年新冠疫情在一季度对 中国市场造成了影响,并在二季度对世界其他地区造成了较大冲击,国际能源署指出 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可能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放缓,对比欧洲光伏协会 2019 与 2020 年发布的 GlobalMarketOutlook,在中性假设中 2020 年的新增装机量预期由先前的 144GW 下调至 112GW,预期大幅下降了 22%,2020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预计将 出现 4%的下滑,在新的预测中 2022 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量将重回正轨达到先前预 期水平,疫情带来的冲击将在 1-2 年内恢复。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稳健增长。光伏行业受到 2018 年五三一政策冲击后,平价上网 加速来临,伴随着新的电网平价支持机制的有效运行,预计 2020 年在中国光伏行业 新增装机量仍将出现正向增长,在乐观假设下增速回升至 45GW。而根据欧洲光伏 协会数据,其对于中国市场的预测更加乐观,预测 2020 至 2024 年中国年新增光伏 装机量将由 39GW 提升至 71GW,这一数字接近 CPIA 给出预测的上限。硅片端持续扩产高峰正当时。当前硅片端扩产持续布局,除中环、隆基等硅片端龙头 外,上机数控、京运通等企业也进行了硅片端布局,我们认为当前在硅片产能不断提 升的环境下,通过持续的设备迭代和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是硅片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 要出路,新增硅片端投资将推动落后产能出清,倒逼企业对设备进行升级。新增产能利润率较高,或吸引其他环节企业布局硅片端。上机数控 2019 年成立了子 公司弘元新材以拓展光伏单晶硅业务,在内蒙古包头市投建 5GW 单晶硅拉晶生产项 目,产品迅速通过了通威、爱旭、阿特斯等主流光伏企业验证,2019 年实现销售收 入 2.53 亿元,净利润 1952.57 万元,毛利率接近 23%。我们认为其投资较高的利润 率或将吸引组件等其他环节企业陆续进入硅片端。大硅片大势所趋,产业链布局有望加速。天合光能近期发布公告,签订长单采购合同, 2021-2025 年每年向上机数控采购不少于 4GW 单晶硅片,对应 210 尺寸的单晶硅片4 亿片,5 年总计 20GW,对应 210 尺寸的单晶硅片 20 亿片,按照市场价格测算 预计采购金额约为每年 20.48 亿元(含税),5 年总计 102.40 亿元(含税)。当前 210 大硅片产业链已加速量产,中环股份未来 3 年产能规划全为 G12,预计明年出货量 在 40 至 50GW,电池端爱旭科技也大举加码 210 硅片,兴建 210 晶硅电池项目, 我们认为从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来看已经可以做到供应链配套,210 硅片布局加速。4.3.2 重点企业:晶盛机电4.4 油服装备:原油需求逐渐恢复,政策执行期油服存在报复性上涨机会4.4.1 原油需求逐渐恢复,政策执行期油服存在报复性上涨机会从 2020 年年初至今的实际情况来看,油服行业难免受油价影响,油价跌破原油开发 盈亏平衡点后,对国内油服行业形成压制。油价与油服及设备公司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的传导关系为:油价处于高位时,石油公司业绩丰厚,具备较强的资本支出能力,并 且由于油价的不确定性,石油公司倾向于在高油价阶段尽量增加产量,从而带动油服 及设备的需求;当油价处于低位时,石油公司盈利状况变差,资本支出能力下降,为 了控制亏损程度,通常会采取关井的措施,对油田服务和设备需求下降。国内陆地的 石油开采盈亏平衡点约在 50-60 美元/桶,2020 年由于新冠疫情对原油需求的不利影 响,国际油价一度暴跌,目前仅恢复到 44 美元/桶,难以保证国内石油公司实现较好 盈利,油服及设备公司的业绩和市场表现受到压制。影响油价的因素较多,我们认为本次下跌的主导因素为疫情冲击下全球原油需求的 大幅下跌,2020Q3 以中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原油消费国经济均有好转,抑制油价的主 要不利因素在逐渐消除。油价同时具备商品属性、政治属性、金融属性,影响因素极 其复杂,从原油供需及库存到地缘政治再到美元,这些因素都较难预测和给予固定的 权重,就今年的情况来看,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下滑无疑是主导因素。2020Q1疫情爆发后,主要原油消费国的 GDP 季度同比增速大幅下滑,在同一时间,国际油价 也同步出现暴跌。我们为了简化分析,重点跟踪原油需求大国经济复苏的进展,中国 和美国作为前两大原油消费国,经济已经出现回暖复苏迹象,抑制油价的主要不利因 素将逐渐消除。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七年行动计划”的执行带来油价恢复盈亏平衡点后国内资本支出 的报复性上涨可能。在国家能源安全的政策指引下,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都制定了“七 年行动计划”,通过2019-2025年七年时间的努力,实现油气对外依存度的明显下降, 增加勘探开发投入实现储量和产量的提升。2019 年可以看出在并不算高位的油价(平 均 64 美元/桶)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幅提升了资本支出,合计勘探开发支 出增速达到 24%。2020 年由于全球油价暴跌,资本支出能力受到冲击,计划执行相 对 2019 年有所放缓,2020H1 三桶油合计勘探开发支出增速为-10%。我们认为正是 低油价阶段的蓄势,让 2025 年年底之前的油服周期变得更有爆发性。假设 2025 年 年底之前随着疫情恢复,经济复苏油价再次回到 2019 年水平,为了弥补前期放慢的 节奏,届时的资本支出增速可能会高于 2019 年。虽然 2019 年 64 美元/桶的平均油 价远低于 2014 年 99 美元/桶,但是从国内资本支出绝对金额来看,已经接近 2014 年,政策驱动下,未来勘探开发支出大幅增长会对油价的临界点要求更低,资本支出 很可能形成新的历史高点,油服行业进入更强的上涨周期。4.4.2 重点企业:杰瑞股份、中海油服、石化机械……(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元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爱妻家

上周168家上市公司披露调研报告 机构扎堆机械设备行业

来源:财富动力网作者:何文iFinD统计数据显示,两市上周有168家上市公司披露调研报告。从行业分布来看,被调研公司集中在机械设备、电子、医药生物等行业。按行业分类看,被调研公司中,机械设备行业被调研的公司数量最多,有20家公司被调研,电子行业紧随其后,有17家公司被调研,医药生物、计算机、化工等行业被调研企业数量也较多。机械设备行业方面,东北证券建议投资者关注三条主线优选行业及重点关注龙头企业。第一条投资主线:市场空间大且经营壁垒高的工业服务业。首先,工业服务行业市场空间大。其次,行业稳定性好,行业经营壁垒高。主要体现在资金,渠道,管理,品牌等方面,重点关注行业包括:工业气体服务行业、第三方检测行业、塔吊租赁服务行业。第二条投资主线:优选景气度向上的新兴行业。自动化、半导体、光伏、3D打印等新兴成长行业大多处于产业周期起点,具有空间大、渗透率低、增速快的特点,且部分行业已实现0到1的突破,进入实质性高成长阶段,从5-1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来看,资本开支有望持续加大,行业头部公司最有望脱颖而出,长期看好优质新兴成长行业,首推行业龙头公司。第三条投资主线:自下而上关注竞争能力提升带来周期性减弱的龙头企业。iFinD数据显示,个股方面,卫宁健康上周累计接待机构达170家,位居首位;周大生、奥普家居分别累计接待98、60家机构,分列第二、三位。从具体调研机构来看,私募淡水泉调研了洲明科技、卫宁健康、伊之密等,高毅资产调研了金螳螂、无锡银行、苏州银行等,景林资产调研了紫光学大,千合资本调研了奥普家居、云海金属,星石投资调研了周大生、华宏科技、贝斯特等,展博投资调研了博敏电子。公募基金方面,博时基金调研了博杰股份、科达利、杭氧股份等,华夏基金调研了卫宁健康、周大生、世纪华通等,汇添富基金调研了乐歌股份、欣旺达、一汽解放等,嘉实基金调研了博杰股份、世纪华通、甘源食品等,南方基金调研了安车检测、卫宁健康、周大生等,易方达基金调研了康泰生物、苏州银行、长春高新等,招商基金调研了永兴材料、华东医药、科达利等。海外机构方面,贝莱德资产管理调研了鸿路钢构,富达基金调研了卫宁健康、开润股份,高瓴资本调研了康泰生物,高盛调研了伟星新材,韩国投资调研了科达利,红杉资本、加拿大养老基金均调研了卫宁健康,美国银行调研了华策影视、周大生,挪威银行调研了一汽解放。

其可得乎

202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规模扩大,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增长,行业集中度提升。一、工程机械的定义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起重装卸作业和各种建筑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机械化施工工程所必需的机械装备,称为工程机械。工程机械主要用于国防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建设,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矿山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工程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工业车辆、压实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钢筋及预应力机械、装修机械、凿岩机械、气动工具、铁路路线机械、军用工程机械、电梯与扶梯、工程机械专用零部件等。二、工程机械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上游主要为钢铁、发动机、液压系统、轴承、底盘。中游包括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压路机、推土机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工程机械的下游应用十分广阔,基本上大项目大工程都会用得上工程机械,其下游主要应用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矿业等领域。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工程机械行业政策工程机械用于工程建设的施工机械的总称,工程机械是与国家政策和基础建设密切相关的行业。近几年,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对工程机械行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四、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1、工程机械市场需求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自2010年的447万台增长到2017年的747万台,年复合增长率7.61%,2018年的销量为99.94万台,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我国工程机械产业集中度底,总体出现结构化调整,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大部分产业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叉车与塔式起重机等少部分产品市场较为需求旺盛。2020年,我国基建项目首月就迎来开门红,全年开工项目有望环比再创新高。除粤港澳大湾区万亿级基建项目的规划和实施,2020年1月份,就有200多个来自铁路、公路、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和海外的基建项目及标段中标,总中标额高达3224多亿元。随着我国基建投资的增长,工程机械主要设备需求量也之增加,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工程机械主要设备保有量预计达到906万台。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协会统计的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十三五”期间均大幅度增长。2020年中国挖掘机销量327605台,较2015年增长441.4%;装载机销量131176台,较2015年增长78.3%;平地机销量4483台,较2015年增长71.1%;推土机销量5907台,较2015年增长60.4%;压路机销量19479台,较2015年增长87.5%;摊铺机销量2610台,较2015年增长44.7%;轮式起重机销量54176台,较2015年增长480.9%;塔式起重机销量50000台,较2015年增长150.0%;叉车销量800239台,较2015年增长144.3%;混凝土泵销量7682台,较2015年增长111.7%;混凝土搅拌站销量12200台,较2015年增长228.4%;混凝土搅拌车销量105243台,较2015年增长228.2%;混凝土泵车销量11917台,较2015年增长197.0%。数据来源: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工程机械市场结构我国工程机械种类繁多,是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类别、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拥有20大类,109组,450种机型,1090个系列,上万个型号的产品设备。正因为我国工程机械品类齐全,系列化、成套化优势突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工程机械装备保障。从市场结构来看,挖掘机、起重机、压路机以及推土机这四个工程常用器械占据了我国工程器械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份额,其中,挖掘机为工程机械中的明星产品,占据市场绝对主流地位。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格局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工程机械行业四大巨头(三一重工、柳工、徐工机械和中联重科)组成,营收规模在100亿以上,产品遍布各个细分领域,技术水平领先,多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第二梯队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潜在力量,营收规模在40-100亿之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在某个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工程机械智能化是这些企业的发展契机。第三梯队为营收规模在1-10亿的企业,此类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研发投入较低,在某个细分领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第四梯队为众多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较高,技术含量较低,依靠价格优势抢占中低端产品市场,企业竞争激烈。五、工程机械行业重点企业1、三一重工三一主营业务是以“工程”为主题的装备制造业,覆盖混凝土机械、挖掘机械、起重机械、筑路机械、桩工机械、风电设备、港口机械、石油装备、煤炭设备、精密机床等全系列产品,目前,三一挖掘机械、桩工机械、履带起重机械、移动港口机械、路面机械、煤炭掘进机械为中国品牌,混凝土机械为全球品牌。在中国,三一建有长沙、北京、长三角三大产业集群,沈阳、新疆、珠海三大产业园区;在海外,三一建有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四大研发制造基地,业务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柳工柳工于1958年创立,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佼佼者。从1966年推出第一台现代化轮式装载机开始,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如今柳工已成长为一个拥有19条不同产品线的企业。柳工在全球拥有20个制造基地,10000多名员工,5个研发基地以及17个区域配件中心,处在技术、生产和供应物流的前沿。作为行业内具备最完整全球经销网络的企业之一,柳工拥有遍布100多个国家的300多家经销商。3、徐工机械1989年,徐工集团正式成立。徐工集团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独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徐工集团产品销售网络覆盖183个国家及地区,在全球建立了280多个海外网点为用户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年出口突破16亿美元,连续30年保持行业出口额首位。目前,徐工集团9类主机、3类关键基础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压路机销量全球第1位。4、中联重科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20多年的创新发展,使中联重科逐步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主导产品覆盖10大类别、56个产品系列,600多个品种。中联重科先后实现深港两地上市,成为业内首家A+H股上市公司。目前,公司积极推进战略转型,打造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金融服务多位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5、艾迪精密烟台艾迪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主要从事液压破碎锤、快速连接器、震动夯、液压剪、液压钳、抓石器、抓木器等工程机械属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创建于2003年8月,并于2017年1月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简称:艾迪精密,股票代码:603638)。经过10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公司产品出口到全球60多个国家及地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及国际品牌。六、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1、集中度加速提升,大玩家更稳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越来越成熟,集中度也加速提升。未来,在规模够大、产品标准化程度更高、通用性颇强的领域,“大者更强”、“大者恒强”的趋势,注定会更加明显。2、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将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工程机械长期竞争力的瓶颈。过去十年间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将重心放在主机产能的快速扩张以满足市场需求,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的发展长期滞后。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核心零部件的研制工作将有望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有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协会牵头、企业龙头联合突破的局面,从而实现质的飞跃。3、智能化工程机械快速发展目前,一批具有辅助操作、无人驾驶、状态管理、机群管理、安全防护、特种作业、远程控制、故障诊断、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程机械得到实际应用,极大地解决了施工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未来,工程机械行业将加快利用控制技术、电液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在工程机械智能化监控、维护、检测、安全防护与管理、远程作业管理、多机协同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加快智能化工程机械的发展步伐。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惠能

机械设备行业深度报告:老基建老当益壮,新基建朝气蓬勃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基建是对冲制造业投资景气低迷的主要手段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导致经济面临较大的下滑风险,中央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新老基建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主要动力和来源。老基建主要是指传统的 “铁公基”项目,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基建固定资产投资是稳增长及对冲制造业投资下滑的主要手段。而目前全球疫 情肆虐下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投资增长主力。从长期来看,基建投资增 速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明显的互补。在当前外需不景气,国内产业升 级寻找新动能过程中,基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将得到更多重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专项债下放速度加快。财政部 2020 年一季度已提前下达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 18480 亿元,包括一般债券 5580 亿元、专项债券 12900亿元。截至 4 月 15 日,全国各地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 15691 亿元,占提前下 达额度的 85%。1.1、 铁路投资保持高位,城轨投资潜力大 “十三五”期间我国铁路发展成效显著,基础网络初步形成。截至 2019 年底,京 张高铁、京雄城际北京大兴机场段、昌赣高铁、成贵高铁等 51 条新线建成投产。 2016 年 7 月发改委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首次明确提出“八纵八横高速铁 路网”。此次规划的目标是到 2020 年,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铁路网 规模达到 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 3 万公里,覆盖 80%以上的大城市。 到 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 17.5 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 3.8 万公里左右,网络覆 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更好发挥铁路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至 2030 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 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2019 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超 8000 亿元,投产新线为 8489 公里,高铁为 5474 公里。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累计 完成铁路基建投资 4176 亿元,占铁路基建投资总额的 75.9%;西部地区完成铁 路基建投资 1588 亿元,占铁路基建投资的 28.9%。这表明我们国家铁路发展的 战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更多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平性、社会性、民族 性和开发性,呈现日益向中西部重点加强的总体发展趋势。铁路固定资产的高投入带来各类车辆保有量均屡创新高。预计截至 2019 年末, 铁路车辆的动车组保有量达到 3534 组,机车拥有接近 2.2 万台;预计到 2020 年,动车组保有量将接近 4000 组,机车保有量超过 2.2 万台;到 2025 年,动 车组保有量将超过 5000 组,机车保有量 2.6 万辆。1.2、 民航和机场是基建补短板重点方向 民航机场旅客周转量逐年提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第三产业增速开 始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民航发展提供了庞大空间,对民航 运输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民航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显著增强。2019 年我国民 航机场旅客周转量和吞吐量持续提升。2019 年我国民航旅客周转量 11705 亿人 公里,吞吐量 13.52 亿人次,较 2018 年增长 6.9%,增速有所放缓。分航线看, 国内航线完成 12.1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6.5%(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 区航线完成 2785 万人次,比上年减少 3.1%);国际航线完成 1.39 亿人次,比 上年增长 10.4%。航班正常率仅维持在七成。从近几年民航局发布的《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 据来看,主要航空公司航班正常率近三年小幅回升,但整体仅维持在 70%左右。 此外,乘客投诉数量逐年攀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国内航空消费需求增长的矛 盾日益显现。疫情下民航客流量锐减,货运航空逆势增长。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但新冠疫情导致民航客流量锐减。中国民航今年一季度安全生产运行数据显示, 一季度,民航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 165.2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 7407.8 万人 次,同比分别下降 46.6%和 53.9%。一季度,民航业共保障各类飞行 85.0 万班, 日均9341班,日均同比下降42.09%;航班正常率为90.28%,同比提高7.23pct。 3 月份,民航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 39.0 亿吨公里,同比下降 63.4%;完成旅 客运输量 1513.0 万人次,同比下降 71.7%;完成货邮运输量 48.4 万吨,同比 下降 23.4%。值得一提的是,全货机货运量逆势增长,共完成 25.3 万吨,较去 年同期增长 28.4%。基建补短板,中国未来有望打造世界一流货运航空平台。目前我国全货机只有 173 架,只占全国运输机队 4.5%,规模最大的顺丰航空也只有 59 架,而美国 FEDEX 一家就达到 618 架,主基地孟菲斯机场 2019 年货运量 432 万吨,排名 世界第二,除港澳台外,国内进入世界货运吞吐前十位的只有浦东机场一家,可 见我国的航空货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任虹表示,在“十四五” 规划中,初步考虑要继续加快推进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大世界级机场 群、国际枢纽和区域枢纽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序推进支线机场建设进 程。同时,要充分挖掘我国机场现有货运能力,并计划加大航空货运基础设施的 建设力度,还要促进通用航空和运输航空协同发展。未来伴随着中国电商物流的 快速发展,中国航空物流综合承运商将会异军突起,参与全球竞争。1.3、 基建助力工程机械景气周期延续 工程机械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特别是重 大工程项目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 自 2011 年起持续下滑,经历了近五年的调整。2016 下半年行业触底反弹,除 了去年同期基数过低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下游房地产与基建复苏回暖。进入 2020 年,受疫情影响国家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工程机械享确定性历史机遇。挖掘机迎曙光,3 月销量创新高。受春节假期和疫情影响,今年 1-2 月工程机械 销量承压。3 月以来国内重大铁路项目、能源项目、外资项目已经基本复工,前 期销量压力逐渐得到释放。 3月共计销售挖掘机械产品4.9万台,同比增长11.6%。 其中,国内市场销量 4.66 万台,同比增长 11.2%;出口销量 2798 台,同比增 长 17.7%。从吨位结构来看,小挖需求快速增长。3 月份小挖销量 3.16 万台, 同比增长 18.5%。疫情影响推迟工程机械旺季,随着复工进度持续推进,下游 需求稳步上升,修复产业链盈利能力,预计 4 月份销量保持高位。装载机与起重机仍处于低位,未来有望回暖。3 月 27 日,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 指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特别说明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 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受春节假期因素和新冠疫情影响, 2020 年 3 月装载机销量 1.5 万台,同比下降 17.2%。国内市场销量 1.2 万台, 同比下降 19.8%;出口销量 2955 台,同比下降 4.68%。但 3 月销量较 1-2 月 已出现明显回升,未来随着下游企业开工率的提升,装载机与起重机有望进 一步回暖。多家头部企业发布涨价通知,工程机械量价齐升。受海外疫情影响,工程机械 零部件供应压力增加,供应链成本上升。日前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柳 工、临工、山推、玉柴、雷沃、山河智能等企业纷纷上调了部分产品价格,小挖 平均提价 10%、中大挖平均提价 5%,推土机与平地机涨价 2 万-5 万元不等, 起重机价格上调 5%-10%。同时,国内疫情防控好转,产业加速复产复工,出 台多项逆周期调节政策来扩大内需,3 月基建地产投资增速回升,工程机械 供不应求,行业旺季已至。2、 新基建在新常态下将成为重要引擎早在 2018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对新基建有所提及,明确了 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 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改委在 2020 年 4 月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 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 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3 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 以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 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 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 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 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 施等。2.1、 智能交通领域,城轨建设迎黄金发展期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我国自 1965 年开 始在北京修建第一条地铁线,2000 年之前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仅为 146 公 里。2000 年以来,城轨建设速度不断加快,2001 年至 2005 年建成投运 399 公 里,新增里程相比 2000 年之前增长 173%;2006 年至 2010 年建成投运 910 公 里,相比之前五年增长 128%;2011 年至 2015 年建成投运 2019 公里,相比之 前五年增长 122%。截至 2018 年年底,我国大陆共 35 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2018 年新增 运营线路22条,新开延伸段14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达5767公里, 其中地铁 4511 公里,占比 78.2%。“十三五”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继续保 持高速增长形势。根据“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我国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约 3000 公里,线路成网规模超过 400 公里的城市将超过 10 个。全球城轨交通集中分布于亚欧,我国位列首位:截至 2018 年底,全球有 72 个 国家和地区的 493 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里程超过 2.61 万公里,其 中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各占 54%、5%和 41%。从分布区域看,全球城轨交 通主要集中在亚欧大陆的城市,占全球的 90%。其中地铁和轻轨主要分布在以 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有轨电车集中分布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国家。从制式看, 亚洲地铁和轻轨里程最长,各占全球地铁和轻轨里程的 57%和 65%;欧洲有轨 电车里程最长,占全球有轨电车里程的 97%。地铁是最主要的城轨交通制式。截至 2018 年底,全球共有 5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79 座城市开通地铁,总里程达 14219 公里,车站数超 10631 座。分区域来看, 亚洲地铁运营里程最高,占全球比重为 57.23%;其次是欧洲,总里程为 3569 公里,占比 25.10%;北美洲、南美洲运营里程也超过 1000 公里,占比分别为 9.92%、7.07%。具体国家来看,截至 2018 年底,中国地铁以 5013 公里的总 运营里程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地铁总里程的 35.26%;其次是美国,地铁运营 里程为 1268.7 公里,占比 8.92%;日本排在全球第三,运营里程达 790.6 公里。2018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 设管理的意见》,我国城轨审批正式重启,行业迎来发展拐点。发改委陆续批复 了苏州、重庆、长春等地的城轨规划;2018 年下半年审批城轨规划合计投资额 达 7253 亿元,里程数达 912 公里。2019 年获得审批的项目包括成都四期,郑 州三期,西安三期。进入 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下经济承压,新基建将成为重要 的稳增长手段。城轨作为新基建重点投入方向,建设规划批复呈现加快趋势。发 改委于 2020 年 1 月及 3 月先后批复徐州二期及合肥三期的城轨建设规划,总投 资额分别为 536 和 798 亿元。自 2018 年下半年审批重启以来,共批复 11 个城 轨建设规划,总投资额达 1.2 万亿元。城轨迎来黄金发展期,并将显著提升产业 链景气度。2.2、 工业自动化是工业互联网核心硬件支撑中国制造正加速迈向中国智造。长期以来中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 业链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的底端,经济大量依赖投资、出口拉动。随着土地、劳 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快速上升,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将逐 步削弱。当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孕育兴起,这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 历史性交汇。面对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制造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 势,必须向智能化转型,依靠工业互联网,实现协同设计、协同供应链、协同 生产、协同服务和企业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 结果。工业互联网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 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工业互联网改变了工厂的运作方式。据专家 预测,未来全球经济的 46%可受益于工业互联网;100%工业互联网将对能源生 产产生潜在影响;44%工业互联网对全球能源消耗产生潜在影响。智能工厂为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终端。智能工厂通过相互关联的 IT / OT 环境,将车间决策和 洞察与供应链的其他部分和更广泛的企业相结合。智能工厂旨在连接、监测和控 制几乎任何地点的任何设备,提升运营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工业互联网离不开工业和设备的控制、数据的获取、智能互联,这一切的核心硬 件为工业控制和工业机器人。工控和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互联网硬件的核心,在 新基建的带动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工业控制主要包括 PLC、伺服和编码器。由于国内厂商进入本行业较晚且缺乏 核心技术积累,我国的工控行业高端产品主要从国外进口,西门子、ABB、日本 安川等国际厂商的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可以看到的是本土领先 品牌技术水平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跟外资品牌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由于 本土品牌更贴近国内客户,对国内客户需求研究更加深入,具备更强的挖掘细分 领域需求的能力,服务响应速度也更快,国内客户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 2010-2018 年,国内工控行业本土企业市占率已经从 27.1%增长至 35.7%。本 土品牌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水平。如在变频器、伺服等领域,汇 川技术对外资品牌的替代正逐渐进行;在小型 PLC 领域,信捷电气依靠优异的技术和完善的服务,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 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下降,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工 业机器人成为未来智能工厂的发展方向。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头部聚集。ABB、 发那科、库卡和安川电机仍是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成为全球主要的工业机器 人供货商,占据全球约 50%的市场份额,其中发那科的销售占比最高,占比达 到 17.3%。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逐步回暖。从月度产量来看,工业机器人自 2019 年四季度 已经开始复苏,尽管今年 1-2 月份疫情影响,导致一季度有所下滑,但是 3 月份 产量情况良好。2020 年 3 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 1.72 万台,同比增长 12.9%。工 业机器人的下游主要为汽车行业,目前汽车景气度下行,各厂商面临较大的成本 压力与增长压力,导致机器人需求放缓。但 5G 技术的逐步落地,为 3C 数码领 域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疫情下,用工荒的出现打开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行业的 新想象,机器替人趋势将加速。3、 行业评级及重点公司分析3.1、 中国通号:轨交信号龙头,受益逆周期调节基建力度加大 公司 2019 年实现收入 416 亿元,同比增长 4.08%;实现归母净利润 38.2 亿元, 同比增长 12%;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 22.9%和 10%,较去年略有波动;经营 性现金流净流入 33.7 亿元,较去年的净流出 15.9 亿元实现大幅转正,为三年以 来首次,公司的经营质量得到改善。在手订单充足,保障业绩稳定增长:受益于国家对轨道交通建设投资的稳定增长 及在行业内良好的口碑,公司订单量保持稳定增长。2019 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 总额 706.1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3.4%。公司先后中标安九、鲁南、连徐、赣 深、玉磨、杭绍台铁路等重点项目。在市场竞争形势极其激烈的情况下,公司 CBTC 系统先后中标昆明 5 号线、西安 9 号线、南通 1 号线、天津 4 号线、苏 州 S1 线、深圳 16 号线等重点项目,保持市场领先地位。至 2019 年年底,公司 在手订单高达 1049 亿元,有力保障未来业绩增长。高铁控制系统更新需求逐年增长:高铁控制系统更新周期为 10 年左右,我国新 增高铁营业里程从 2009 年开始提速,故推算从 2019 年至 2023 年高铁更新升 级市场容量达 259-311 亿元,2024 年后高铁更新升级市场容量预计每年也将维 持在 50 亿元以上。公司作为全球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领先企业,依靠其核心竞 争力已在高铁更新升级市场中创造了良好的先发优势。公司已完成了京津城际系 统改造项目,随着高铁控制系统进入更换周期,公司持续受益。风险提示:基建及轨交投资规模及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致盈利能力下降 风险;海外业务受疫情影响风险等。3.2、 威海广泰:空港、消防、军工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公司 2019 年实现营收 25.5 亿元,同比增长 16.7%;实现归母净利润 3.32 亿元, 同比增长 41.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 2.53 亿元,同比增长 17.1%。公司非经 常性损益增加,主要由于报告期收到业绩承诺补偿收入 3571 万元;公司经营性 现金流净额达 6.10 亿元,同比上年的 1.04 亿元大幅增加,主要由于公司加大经 营现金流管理,收到销售回款较上年增加较大,同时购买商品增加票据支付比例,有效降低资金流出的速度。另一方面,公司一年期以内预收账款由上年的 2.67 亿元提升至 3.95 亿元,意味着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将力促公司 2020 年业绩保 持持续增长。逆周期调节将加大民航短板建设,公司空港地面设备业务受益:公司 2019 年实 现空港地面设备收入 13.0 亿元,同比增长 16.9%;毛利率为 35.8%,同比增长 1.6pct。2019 年我国航空产业稳步发展,国内航空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及旅客 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 7.1%、7.9%。国内民航短板突出,逆周期调节有望加大机 场建设,公司空港地面设备业务将持续受益。另一方面,民航大力推进“蓝天保 卫战”,公司已获取电动车资质 10 项,重点新产品研发 12 项,并实现纯电动产 品合同超 1 亿元。公司树立了民航电动化技术标杆,预计今年将有大批量电动空 港设备的采购落地。消防车保持行业领军地位,应急救援装备前景广阔:公司消防车业务市占率逐 步提升,稳居国内消防车企业的第一梯队。随着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推进, 势必将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投入,提升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安全 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公司大力研发系列应急救援装备,现已有 8 种型号产品,包 括军用大型运水车、大型通讯指挥车、高空救援救生通道等。另一方面,公司全 资子公司威海广泰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已拥有移动医疗车、旅居车、警用车、军用 改装车等中高端特种专用车辆。公司有望借应急管理部救援能力建设东风,在应 急救援特种车辆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风险提示:应急管理部建设进度不及预期;军品合同签订和订单交付时间存在不 确定性,收入确认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致盈利能力下滑风险等。3.3、 交控科技:城轨信号系统龙头地位进一步夯实 营收净利润快速增长,中标份额蝉联第一:公司 2019 年实现营收 16.52 亿元, 同比增长 42%。其中,信号系统项目总承包业务实现营收 15.67 亿元,同比增 长 42.6%;零星销售业务营收大幅增长,维保服务业务营收小幅增长。公司销 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同比小幅下降,综合毛利率微降 0.27pct,总体平稳;其 中信号系统项目总承包业务毛利率为 26.8%,同比增长 1.6pct。公司实现归母净 利润为 1.27 亿元,同比增长 91.7%,盈利能力继续得到提升。得益于充足的新 签及在执行订单,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 4.30 亿元,同比增长 280%。2019 年公司共中标 9 条正线线路,开拓 6 个新城市,市场占有率为 25%,连续两年 位列第一。国产化先行者,核心技术护城河进一步拓宽:公司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建 设及运营维护、互联互通、智能运维等多个领域技术的领跑者和推动者,也是国 内城轨领域第一家拥有 CBTC 自主技术的厂商,打破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世 界第四个掌握 CBTC 核心技术并开通运用的国家,是国家自主化互联互通示范 工程牵头方,使我国首次实现全自主 FAO 系统工程应用。2019 年公司在原有 基础 CBTC 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I-CBTC 和 FAO 技术,继续开展 VBTC 和基于新技术下的轨道交通智能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并进行新产品开 发和产品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新基建加快城轨建设:受疫情影响经济承压,新基建将成为重要的稳增长手段。 2020 年一季度,我国发行的地方债规模达 1.61 万亿,其中专项债发行规模达 1.10 亿。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新基建重点布局方向,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 轨道交通新开工里程的增加,为信号控制系统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截至 2019 年底,公司共承担包括北京、成都、深圳、重庆、宁波、杭州、合肥等 26 个城市累计近 1930 公里的信号系统项目建设,业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其 中已开通运行线路总计 20 条,线路总长度 772 余公里。公司作为城轨信号系统 龙头将显著受益新基建的加快推进。风险提示:技术研发或产业化失败将导致公司丧失行业领先地位;基建投资力度 不及预期影响公司业绩提升持续性风险;市场竞争加剧将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的风 险等。3.4、 科安达:市场先入优势明显,新基建助力业绩增长 先发优势明显,细分市场地位领先:公司为我国较早从事轨道交通雷电防护产品 和信号计轴系统开发的企业,具有丰富的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经验。目前公司的 产品主要有轨道交通信号计轴系统、铁路站场综合防雷系统、信号监测防雷分线 柜、道岔融雪系统等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同时为轨道交通领域客户提供工程建 设和系统集成服务。在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领域,公司的计轴系统具有较强的竞争 优势,公司陆续研制完成了列车行车方向识别、直接复位、计轴监测、区间计轴、 计轴解决铁路轨道电路分路不良等创新功能和解决方案。自 2009 年至今,已在 全国 30 多个城市超过 100 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得到应用,并在部分铁路线路 得到应用,在国内居于市场领先地位。在雷电综合防护领域,公司是国内最早从 事铁路信号防雷的企业之一,在行业内率先研发出了专利产品防雷分线柜,截至 目前累计实施的站场综合防雷系统已超过 4000 个,居于市场领先地位。新基建助力轨交建设,产能释放竞争力加强:轨道交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 施,是当前新基建重要投资方向。各级地方政府把轨道交通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 要举措,把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受益于城市 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业绩增长有良好保障。同时,公司 在珠海市金湾区新建自动化生产基地,拟设各类产品的核心零部件生产线、自动 化组装线、精密的质量检测设备,并配套生产管理软件,打造精益生产体系。届 时,公司在主业产能规模、核心工艺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等方面均将获得提升, 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持续增长。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风险;轨道交通投资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 波动风险等。3.5、 康尼机电:轨交和新能源车业务前景光明 轨交市场保持市场领先,加快海内外新能源公交车门系统市场布局:公司在城轨市场传统劣势区域获得新项目;高速车市场成功进入 400km/h 高速动车和 250km/h 标动平台,获得 160km/h 集中动力动车组较大份额批量订单;闸机扇 门模块产品新造市场获得 1 条新线订单;城轨连接器获得唐山车辆厂、长春客车 供应商资质,存量订单较去年获得明显增长。公司自主研制的新能源公交车门系 统产品(电动塞拉门)在国内既有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 国内公交车的市场布局以及海外新市场的开拓。2019 年公司境外营收同比增长 38.3%,毛利率同比增长 17.6pct,公司成功获得国内多地区销售订单及保加利 亚、韩国等国家公交市场的出口业务订单。轨交景气度向上,公司核心竞争力较强:轨道交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 当前新基建重要投资方向。各级地方政府把轨道交通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把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预计城轨市场需求保 持增长,动车组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公司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优势,建立了完善 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轨道车辆门系统方面拥有多项核心原创技术,具有较强的轨 道交通业务核心竞争力。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风险;城轨建设不及预期风险;行业竞争加剧致 盈利能力下降风险;股权分散,经营控制权易主风险等。3.6、 信捷电气:一季度开门红,技术升级推动竞争力提升 一季报开门红,盈利能力提升:公司2019年实现营收6.50亿元,同比增长10.0%; 实现归母净利润 1.63 亿元,同比增长 10.0%;实现综合毛利率为 40.5%,同比 小幅提升 0.8pct;净利率同比持平为 25.2%;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1.27 亿 元,同比上年翻翻,财务继续保持稳健。另外,公司 2020 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营收同比增 23.2%至 1.65 亿元,净利润同比增 51.5%至 4714 万元。PLC 产品横向加强运控型及总线型,纵向拓展中型市场:公司 PLC 产品 2019 年实现收入 2.96 亿元,同比增长 7.55%,在工控行业整体不景气现状下保持增 长,市占率持续提升,进一步巩固国产龙头地位;公司实现综合毛利率为 54.6%, 显著提升 2.8pct,前期阻容涨价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因素已消除。公司横向提升运 动控制型及基于 EtherCAT 总线型高端 PLC,纵向已研发出基于 CODESYS 平 台的 XS3 系列高性能中型 PLC,继续强化产品谱系齐全的优势,为适应市场多 变的需求和竞争环境提供保障。伺服短板逐渐补足,解决方案提升综合竞争力:公司推出新一代伺服 DS5 后已 显著补足驱动层产品短板,自动化一站式解决方案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公司还 针对性地研发新一代经济型 DS5L1 系列伺服,增强在低成本市场产品竞争力; 此外,公司还针对物流行业推出低压直流伺服驱动器 DF3 系列,以及全新设计 的MS6系列电机,伺服系统整体技术水平再上台阶。公司通过强有力的国产PLC 品牌效应拉动伺服产品销售的策略成效显著,公司 2019 年驱动产品实现销售 1.95 亿元,同比增长 20.8%,进一步凸显公司“一站式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海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马蹄

机械设备行业2020年中国市场前瞻分析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扩张和升级之路我们认为疫情不改变中国制造的扩张和升级趋势,关注优质龙头布局良机。我们认为,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总体来说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随着国 家和地方集中发布多项扶持政策,我们预计 2 月下旬至 3 月或为复工关键期,疫情对制造 业产生的短期负面影响有望逐步化解,需求或将在 1~2 个季度内恢复。但我们需要充分估 计到潜在的风险,疫情影响下行业短期内仍面临员工不足及招工困难、供应链衔接不畅、 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但我们认为,此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国际化、 智能化和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核心逻辑是高端制造的需求基础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市场波动或提供优质企业的布局良机,首选行业中订单饱满且资金链强的龙头企业。 各地 2 月复工普遍推迟,但预计全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损失有限。2020 年受疫情 影响,多省市要求企业不早于 2 月 9 日 24 时前复工(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企业除外),致 大多数制造企业复工推迟。由于 2019 年报尚未披露,我们对 2018 年机械公司数据进行 情景假设,为 2020 年疫情对上市公司收入的影响幅度提供借鉴参考:若假设 2018Q1 减 少 7 个工作日,则 2018 年机械上市公司合计收入或将减少 2.3%,制造业较为集中的京津 冀、江浙沪、广东地区年收入或将分别减少 1.9%、2.5%、2.3%;考虑到湖北疫情较严重, 在 2018Q1 工作日分别减少 7、30、60 天的不同情境假设下,湖北机械上市公司当年收 入或将分别减少 1.8%、7.6%、15.3%。2020 年 2 月 24 日行业调查复工率提升至 66%。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同 18 个分行业 协会调查的约 7000 家企业数据显示,国内机械工业复工率已由 2 月 13 日的不足 30%升 至 2 月 24 日的 66%(其中职工复工率 48.5%)。其中部分行业复工复产进度更为迅速, 截至 2 月 24 日电工电器、制冷空调、农业机械、文化办公设备和仪器仪表行业复工率超 过 80%,通用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内燃机、零部件和塑料机械行业复工率超过 70%。 随着地方政府对复工复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前期已提出申请与做好复工复产准备的 机械企业将有望加快恢复生产步伐。 行业景气度或呈前低后高、逐步回升势态。据中机联 2 月 25 日举行的 2019 年机械工业 经济运行形势信息发布会分析,预计 2020 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回 升的走势,如疫情能早日结束,2020 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仍有望达 5%左右(2019 年 为 5.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或将保持小幅增长。中机联调查显示,如果疫情一 季度得到有效控制,超过九成的机械工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生产经营将有望得以恢复。借鉴 SARS 疫情历史,制造业及设备行业需求或将在 1~2 个季度内恢复。2003Q2 国内 经济快速增长趋势被 SARS 疫情打断,生产、消费活动受到抑制,Q2 GDP 增速 9.1%, 环比下降 2.0pct。但经济阶段性回落同时国内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韧性仍较强,2003 年 3~6 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 50%、50%、52%、52%,保持稳健高增长; 从更长维度看,2003 年是本世纪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的历史高峰,达 178%,旺盛的 增量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工业资本品需求仍然高涨。结合历史、当前情况,我们 认为制造业投资信心受疫情影响较为有限,作为工业资本品的设备行业需求虽然存在短期 受到抑制的可能,但中长期需求仍然强劲。未来更需要关注的是员工紧缺风险和中小企业恢复程度。根据我们对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 司的初步了解,作为制造业实体中的相对优势单位,上市公司对此次疫情的风险承受能力 相对较强,有望成为未来制造业筑底回升的“主力军”。但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这些企业 对未来经营存在两个担忧:1)一季度可能出现员工紧缺的情况。由于此次疫情波及省份 较多且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外地员工返工时间推迟,同时可能会导致春节后传 统招聘期出现招工难情况。 2)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资金链相对比较脆弱, 复苏相对较慢,可能会成为排产制造和发货进度复苏的瓶颈。“负利率时代”优选具有技术优势及充沛现金流的板块龙头投资策略:对标海外龙头成长路径,聚焦容量足够培育出巨头的领域,追踪其需求回升的 拐点,优选其中拥有产品技术优势和健康现金流的企业。我们判断的依据是以下3个方面: 1)2020 年机械板块需求仍不排除弱化的可能,与制造业投资相关度较高的装备板块受制 于投资信心不足,成长压力仍较大,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集中,具备 技术优势及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在“负利率时代”渐行 渐近的背景下,现金流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具有健康现金流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抗风险和周 期波动的能力,且有望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3)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进一步国际化、 智能化和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9 年前三季度行业增速收窄,板块分化显著 机械行业 2019Q1-3 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总体温和增长,但板块分化显著。与基建、房地产 投资相关度较高的板块增长较为稳健,与制造业投资相关度较高的装备板块受制于下游需 求疲软,固定资产投资信心不足,成长压力仍较大。19Q1-3 行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 增长 12%、12%(低于上年同期 16%、19%), 19Q1~Q3 单季收入增速为 20%、6%、 10%,归母净利润增速为 26%、6%、2%,自 2018 年以来行业单季收入、归母净利润增 速均呈现震荡中下行的趋势,尚无明显复苏信号。机械行业 2019Q1-3 资产负债表、现金流质量持续提高。19Q1-3 行业毛利率 23.2%/yoy+0.4pct,净利率 5.8%,与上年同期持平。Q3 资产负债率为 55.2%/yoy+0.8pct, 19Q1-3 ROE、ROA 为 4.9%/yoy+0.4pct、2.2%/yoy+0.1pct,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分别为 0.37、1.78(上年同期 0.35、1.73),均延续了 2016 年以来的提升趋势。19Q1-3 经营现金流净额/收入为 3.8%/yoy+2.1pct,达近五年最高水平。从海外龙头发展历史看本土机械细分板块发展潜力 我们认为,从海外龙头的发展历史能总结出三点重要结论:1)半导体设备、工程机械、 工业气体及消费型机器产品这四类子板块都是比较优秀的赛道,有潜力诞生百亿至千亿美 元市值的巨头公司;2)技术优势是核心竞争力,在提供高附加值的同时表现出更强的现 金流创造能力及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3)并购整合是制造业企业做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方面能抚平周期的影响,另一方面能提高规模效应。据此,我们提出的投资策略是:聚 焦容量足够培育出巨头的领域,优选其中拥有产品技术优势和健康现金流的企业。 从市值角度寻找能诞生巨头公司的优秀赛道 我们认为,通过海外巨头公司的发展路径及目前市值,可以筛选出有望诞生巨头公司的优 秀赛道。从全球制造业龙头公司的情况来看,半导体设备、工业气体、消费型机器产品(如 手工具)和工程机械的全球龙头 2020 年 3 月 13 日的市值均达到了百亿美元级别。而中国 这四个行业虽然和海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考虑到国内外行业发展历史的长短差异,我们 认为这四类子板块都是比较优秀的赛道,中国较大的市场容量有望培育出大市值的公司。从资本回报率看技术优势与产业增加值的重要性 我们选取了12家机械板块中现金流相对较好的大市值龙头公司20年的历史数据作为研究 样本。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假设每年的分红均用于再投资,20 年区间为 1999/12/31 至 2019/12/31,10年区间为2009/12/31至2019/12/31, 5年区间为2014/12/31至2019/12/31。我们认为,技术优势可部分体现在价值链中相对较高的产业增加值比例。根据我们 2019 年 10 月 17 日发布的深度研究《机器人产业价值与回报相关度分析》,EBITDA 利润率可 用于近似衡量产业增加值率。样本公司中半导体设备表现为相对较高的 EBITDA 利润率, 这与半导体设备较高的技术壁垒相吻合。空气产品覆盖了从空分设备制造到特种气体制备 等工业气体的几乎大部分产业链,涵盖了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因此提供的产业附加值也 相对较高,因此对应了较高的 EBITDA 利润率。高附加值意味着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一方面,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由于其较高的 盈利能力,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即具有较高的价值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具有高附 加值的产品的企业由于具有较高的壁垒往往在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拥有更强的议价权, 在产业链中表现为更强的上下游占款能力,即将创造的价值变现为现金流的能力。如 Helios Technologies和空气产品在过去20年历史中保持了较高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净利润 的比例,体现出较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往往会产生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当行业景气度向上时,价值链上游 (技术、专利、研发、关键和模块零部件)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市场对现金流的乐 观预期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预期价值,有望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当行业景气度向下时, 价值链中游(加工组装)经营状况紧张,现金流变差,企业或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因 此或将成为投资者最先抛售的资产。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及在 经济下行周期中更强的韧性,因此会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或体现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过 去 20 年现金流较好的 Helios Technologies、伍德沃德公司的 20 年投资回报率均超过了 2000%,20 年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 17%。 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松绑有望扶持优质赛道中的公司做大做强 并购重组是机械板块公司逐步扩大规模的一个重要途径。据我们测算,样本公司上市以来 并购次数与其上市至今(截止 2018 财年)收入增长倍数的相关系数为 0.31,说明并购与 公司规模扩大具有相关关系。考虑到机械板块的公司相对重资产的特点及具有较强的周期 性,我们认为,并购可以一方面熨平周期,使公司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及业绩增长,另一 方面,能凸显重资产公司的规模效应,使公司更具有成本或费用优势,增强公司的竞争力。通过对各细分板块龙头发展历史的复盘我们发现,机械行业全球龙头普遍将并购作为扩大 公司规模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先后在 2018 年 9 月 12 日激光设备行业深 度《观他山成长之径 待国产龙头崛起》, 2018 年 12 月 4 日巨星科技深度报告《全球化布 局+智能化产品或造明日巨星》及 2019 年 7 月 29 日工业气体行业深度《工业气体四问: 为何看好本土龙头的扩张?》中复盘了激光设备、手工具和工业气体行业的全球巨头的扩 张方式之一均为并购。其中激光设备产业链中的龙头通过垂直整合凸显成本优势;手工具 龙头通过外延并购以增加品牌效应协同,平滑经济周期,保持稳定增长;工业气体行业龙 头通过收购减少区域性竞争,提高盈利能力。 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松绑有望为实体疏通直接融资渠道,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发展 的新兴产业。2018 年下半年以来再融资等领域监管政策陆续松绑,2019 年 11 月 8 日, 证监会拟对再融资规则进行修订。策略团队在 2019 年 11 月 10 日的专题研究《再融资修 订解读暨监管政策变化梳理》中认为,2016 年以来的并购重组严监管态势已开始逐步放 松,其重点在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尤其是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发 展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期达到缓解企业流动性困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升级,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我们认为,优质赛道中的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的松绑,通过资本的 扶持提升技术优势及总体竞争力。再融资工具修复将有助于提高资金参与再融资市场的积极 性,及形成投融资双方更充分博弈定价的局面,二级市场优质资产估值存在提升的空间。 工程机械:疫情短期影响,不改国产龙头全球化扩张的脚步非典 vs 新冠,影响工程机械的三大差异 经济周期差异:快速城镇化 vs 后城镇化时代,投资侧重稳需求 2003 年时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地产与基建投资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 显示,2003 年“非典”时期,中国城镇化率为 40.5%,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 进程当中,1996-2003 年城镇化率年均上升 1.44 pct。2003 年,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下,基建和地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非典”疫情影响短暂且有限。地产投资与新开工:受疫情爆发的短期压制,随后显著反弹。2003 年地产投资同比增速 为 29.7%,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为 28.5%。2003 年 1-2 月、3 月及 4 月地产投资增 速分别为 44%、36%、28%,新开工面积增速分别为 50%、23%、22%,受到非典疫情 爆发影响,下滑较为明显。5 月至 8 月新开工面积与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均先后出现快速回 升,其中地产投资增速约滞后新开工面积增速一个月左右。基建投资:受扰动较小。参考华泰宏观 2020 年 2 月 3 日报告《非典疫情经济走势及大类 资产复盘》观点,由于 2003 年基建投资增速数据缺失,2004 以后基建投资和第三产业 投资增速走势较为一致,故以三产投资增速近似替代基建投资增速。2003 年 4 月三产投 资同比增速短暂下滑至 20.6%,5 月随即回升,受到非典疫情扰动较小。本轮疫情之下,中国城镇化率增速趋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9 年,国内城镇 化率从 56.1%上升至 60.6%,同比增速逐年收窄(1.33pct 下滑至 1.02pct),且年均增速 (1.13pct)也低于 2000-2004 年的年均增速(1.39%)。从美国与日本的历史数据来看, 当城镇化率接近或超过 60%时,后续每年的城镇化率增速将趋缓。其中,美国在 1950-80 年的城镇化率由 64%升至 73.7%,每 10 年的年均增速由 0.59pct 降至 0.01pct,日本在 1955-75 年也经历类似的时期。地产需求只会延后不会消失,地产稳态的打破将加速逆周期调节空间。引用华泰地产组 2020 年 2 月 1 日报告《长期需求不改,稳态打破改善开启》观点, 1-2 月是地产传统淡季, 全国销售和开工面积占全年比重都不超过 10%,2019 年 TOP5 房企 1-2 月销售额占全年 比重为 12%,低于 3-4 月和 9-10 月的 17%和 21%,边际影响相对有限。房地产需求只会 延后不会消失,未来有望随着疫情改善逐步回归。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平稳态 势可能被打破,未来需要关注流动性、地产调控、融资政策等一系列逆周期调节的空间。基建投资受疫情影响相对小,公共设施管理业可能成为投资重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9 年国内基建投资同比增长 3.8%,道路投资、环保相关投资是重点,地方政府主导的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全年表现偏弱。根据华泰宏观 2020 年 2 月 1 日报告《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对经济影响全分析》观点,基建投资受疫情影响程度可能小于地产投资与制造业投资, 得益于专项债新增额度加快发行、并落实形成实物工作量。公共设施管理业与疫情防控相 关度较高,更有可能成为投入重心。 发展阶段差异:快速成长期 vs 稳定发展期,抗风险能力更强 2003 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主要品种销量大幅增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 年鉴数据显示,2003 年工程机械主要品种销量均保持较快增长,挖掘机、装载机、轮式 起重机、泵车的增速分别为 72%、61%、51%、121%。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到 2004 年上 半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降温,加之行业大量的整机存量,工程 机械市场需求开始下滑,2004-05年部分品种开始调整,销量出现负增长或增速大幅放缓。上市公司收入高增长,但增速逐步收窄。2003-2004 年,工程机械行业四大国产品牌(三 一、徐工、中联、柳工)的收入与净利润均保持了较高的同比增长。逐季度来看,03Q1 至 03Q4,BIG4 的收入维持高增长,但增速逐步收窄;经历 04Q2 至 05Q2 的行业调整后, 业绩重回增长轨道。上游供应短缺与原材料涨价,对行业盈利水平影响相对滞后。2003-2004 年,工程机械行 业面临原材料供应、电力、运力等资源性短缺的影响,以及原材料(钢材、生铁、橡胶等) 大幅度涨价的不利因素。部分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和液压件等仍然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程 度不足。供给端成本上涨导致行业盈利水平出现下滑,行业内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自 03Q3 后出现回落,2003-2004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低于收入增速。2020-21 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平稳发展。从增速角度来看,工程机械销量与地产、基 建投资相关性有所减弱。挖掘机销量对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具有一定代表性。对 2005-2019 年挖掘机销量增速与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增速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2006-2016 年挖掘机销量增速与地产投资增速的相关性更高。其中,2012 年 2 月至 2016 年 8 月,基建开始提速、地产投资增速收窄,国内挖掘机行业处于持续的低谷期。2016 年 9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地产投资增速相对平稳,基建投资增速快速下探后维持低位增 长,但挖掘机销量保持较快增长,与投资增速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从存量角度来看,单位工程投资量所需工程机械数量或已筑底。经过 2012-2016 年的行 业洗牌,国内工程机械利用率与渗透率提升,带来单位工程投资所需工程机械数量的下降。 每亿元地产与基建的建安工程投资所对应的挖掘机保有量,自 2011 年高点的 9.65/10.73/11.38 台分别下滑至 2017 年低点的 3.72/5.60/6.67 台,2018 年小幅回升。从淘汰量与销量的比例关系看挖掘机市场的景气度变化。根据挖掘机保有量模型测算得知: 1)2004-2011 年,国内挖掘机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淘汰量远低于总销量,占比在 10%~20% 之间;2)2012-2016 年,国内市场开始逐步调整与出清,表现为高存量设备与二手设备 流转压制新增需求,淘汰量及占销量的比例逐年上升;3)2017-2018 年,国内市场重回 高景气状态,新机销售大幅增长,且增速高于淘汰量。我们预计,随着国内市场恢复健康 发展(未出现极端的价格战或极度激进的销售策略),每年的销量与淘汰量之间有望达成 较为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下游投资需求假设与挖掘机国内销量敏感性分析。2019 年,国内基建投资同比增长 3.33%, 较 2018 全年增速回升约 1.54 pct;地产投资同比增长 9.9%,略高于 2018 全年增速,体 现出一定韧性。2019 年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长 13.43%,出口销量同比增长 39.35%, 合计增长 15.87%。我们基于 3 类情景假设(下表)以及挖掘机保有量模型,对 2020-21 年挖掘机销量进行预测和敏感性分析。在 2020 年基建投资增长 7%、地产投资增长 7% 的 中性假设下,我们预计 2020 年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速为-7%。 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我 们预计未来 2-3 年起重机械与混凝土机械市场仍有增长空间。2019 年汽车起重机行业实 现销量 4.25 万台,同比增长 31.4%,2019 年 1-4 月履带起重机合计实现销量 1,977 台, 同比增长 53.02%。汽车起重机行业销量于 2017 年止跌回升,晚于挖掘机行业 1 年,主 要系工程进场顺序差异,起重机械及混凝土机械略晚于挖掘机进场时间,属于后周期产品。 同时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 我们认为未来 2-3 年起重设备及混凝土机械有望接力挖掘机保持持续增长。工程机械销售旺季后移,充足存货可应对恢复性需求。工程机械现有产能相对充裕,但投 产节奏或取决于疫情缓和拐点与复工时间。以价值量占比较大的挖掘机为例,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2017-2019 年,国内挖掘机产量分别为 19.46 万台、26.95 万台和 26.63 万台, 单月产量峰值出现在 2019 年 3 月(3.39 万台)。相比 2019 年销量的历史峰值(23.57 万 台),灵活的产能调整与 19 年底的生产备货,均有望满足疫情过后的需求。销售旺季或后移,可能导致单月销量同比数据出现大幅波动。每年 3-4 月是工程机械销售 的传统旺季,据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从 2019 年 3 月与 4 月销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来 看,挖掘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推土机等品种分别为 31%、25%、28%、28%。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工程项目开工可能延后,推迟终端用户购机/换机需求,2020 年前 3-4 个月的销售数据或出现大幅波动。 工程机械行业资产质量相对健康,充足存货可应对恢复性需求。从资产负债率的角度看, 零部件厂(恒立液压、艾迪精密)低于主机厂(三一重工、柳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 而主机厂中三一重工的资产负债率相对低。从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角度看,零部 件厂相对好于主机厂。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为了应对春节后传统的销售旺季,年末备货 充足。从存货周转天数估算,存货或可维持至少 2-4 个月的产品交付,加之以及工厂陆续 复工,此次疫情导致的短期影响较为有限。竞争格局差异:国产品牌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化程度提升 工程机械国产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国产工程机械产品相比进口或合资品牌具有更 高性价比、更加智能化,产品系列相比 2003 年也更加完整。以国产龙头三一重工为例, 2019 上半年,公司的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收入占比分别达到 37%、30%、20%, 产品结构相比于 2003 年更加平衡及多元化。从营业收入角度看,国产龙头品牌与全球龙头 CAT 的差距大幅缩小。2003 年,工程机械 国产品牌 CR4(徐工、柳工、三一、中联)的收入之和为 92 亿元,仅为同年卡特彼勒 CAT 收入 4.9%。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 2016-19 年的维持高景气度,国产品牌竞争力增强,收 入规模差距已大幅缩小。2019年前三季度, CR4收入之和为1,479亿元,比例上升至52.7%, 若考虑到上市公司体外未并表的工程机械业务,该比例会更高。从产品市场份额看,国产品牌在国内已大幅超过国际品牌。以挖掘机为例:据协会数据, 2019 年前三季度挖机国产/日系/欧美/韩系品牌份额分别为 62.2%/11.8%/15.6%/10.4%, 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其中三一/徐工市占率相比 2018 年底提升 2.5 pp/2.6 pp。从国际化程度看,国产品牌的收入规模大幅提升,海外布局更加完善。由于部分公司未披 露 2003 年海外业务收入,我们以 2005 年数据作为参考,当年国产工程机械 CR4 的海外 收入合计 8.23 亿元,占自身总收入的 6.4%。经过十几年的海外布局与拓展,2018 年 CR4 海外收入大幅上升至 265 亿元,占自身总收入比例也上升至 18%。 行业投资策略研判:龙头估值处低位,看好长期成长空间2019 下半年财政与政策对基建的扶持力度加大,重大基建项目陆续开工,资金来源逐步 改善,2020 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我们判断 2020 全年来看挖掘机行业仍将保持平稳 发展,大幅下滑概率不大。经过 16-19 年持续三年的行业高景气状态,国产工程机械龙头 公司的经营质量已逐步改善。2019 年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已趋白热化,一线主机厂市占率 导向意图明显。但考虑到上一轮周期顶点的前车之鉴,我们预计 2020 年主机厂销售政策 过于激进的概率较低,或更加注重产品结构改善与差异化竞争。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 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 2-3 年起重设 备与混凝土设备市场仍有增长空间。龙头公司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与盈利能力修复,业 绩仍有增长空间,且竞争优势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对标国际龙头,看好长期成长空间。 建议关注三一重工。半导体设备:5G 驱动转机到来,2020 年有望开启高增长技术变革带来增量需求,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出现复苏迹象 我们认为,受益于 5G、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新一轮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增量 需求,2020 年半导体下游需求具备复苏条件。纵观半导体及设备产业的历史,每一次市 场低迷都随着技术创新的到来而结束并开启新的成长期,虽然全球半导体及设备市场 2019 年处于增速换挡调整期,2020 年以后 5G、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领域 的技术浪潮有望催生产业的新一轮成长。据 SEMI 数据,全球、中国市场单月销售额分别 于 2019 年 4 月、2 月跌至近两年最低点,但自 2019 年 9 月以来月度同比下滑幅度均呈 逐渐收窄趋势,其中中国月度同比增速已于 2019 年 12 月由负转正。全球 5G 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对半导体及设备需求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我们认为,拉动作 用体现在两个层次:1)5G 技术的核心在于芯片,直接受益于 5G 大规模商用的芯片包括 存储芯片、计算芯片、控制芯片、智能手机芯片、基带芯片等;2)5G 有望催生新的应用 场景,进而对全球范围的各类芯片需求产生更加广泛、普遍的拉动和刺激。其中存储芯片 扩产对设备的拉动效果显著,例如在 3D NAND 存储芯片领域,随着堆叠层数不断增多, 刻蚀、薄膜沉积工艺难度和次数不断增加,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需求更为受益,薄膜 沉积设备需求增长幅度可能最大。 我们认为,2020 年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产业需求及订单回升的新起点。我们从三方 面迹象推断此结论:1)台积电、中芯国际等晶圆厂资本支出复苏,据 Wind,2019Q1-3 上述企业资本开支同比由负转正; 2)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较多集中于北美,据 SEMI, 2019 年 10 月至今北美半导体设备企业月度出货金额同比增速已由负转正;3)据公司公 告,全球薄膜沉积、刻蚀设备龙头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单季收入同比在 19Q3 止跌回升。优势企业基本具备进口替代能力,本土企业或迎订单及收入的向上拐点 我们认为,国产半导体设备行业正在处于向上的拐点期,且成长韧性强于全球,2019 下 半年到 2020 上半年本土企业有望陆续开始显现回升态势。据 SEMI 预测,在经历了 2016~2018 年的高速增长后,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规模或面临收缩,为 576 亿美 元/yoy-11%,2020 年有望受益于存储器资本支出增长和中国大陆新项目推动,回升至 608 亿美元/yoy+6%。相比于全球市场,2005~2018 年中的多数年份中国市场实现了更快增长, SEMI预计2019年中国大陆市场回调至129亿美元/yoy-2%,下滑幅度小于全球市场,2020、 2021 年达 149 亿美元/yoy+16%和 164 亿美元/yoy+10%,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得益于国内需求、政策支持、资本、人才储备,中国半导体制造具备突破的基础。目前中 国本土半导体设备产业中已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国产半导体设备逐渐呈现谱系化发展, 其中在细分领域走在国内前列的企业包括:北方华创、中微公司、长川科技、晶盛机电、 上海微电子、沈阳拓荆、中科仪、盛美半导体、华海清科、南京晶升能源等。行业投资策略研判:需求拐点+进口替代关键期,本土龙头国产化能力初具 我们认为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及订单向上拐点或已到来,2020 年行业有望实现较快成长。新增需求主要源自 5G 商用推动全球存储芯片扩产及中国大陆整体晶圆、封测产能扩大, 其中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的需求受益程度较高。国产设备企业随着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 技术成熟度上升而获得更多验证试用平台和进口替代机会,但同时也正面临研发、税收、 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和压力。目前本土设备产业链格局已初步形成,能够进入主流客户 供应体系并契合未来工艺方向的优势企业值得关注。建议关注中微公司、长川科技。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看好本土龙头的扩张2022 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规模 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增速和 GDP 增速是正相关关系。我们通过 1994-2017 年四大工业气体 公司的气体收入总和的增速与世界 GDP 增速进行回归,P-value<0.01,结果显著。工业 气体市场规模增速大致是 GDP 增速的 1.4 倍。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较快增长,2022 年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 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到 201 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对我国 2019-2022 年 GDP 增速的预测和我们的回归,我们预计 19-22 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 CAGR 为 9.93%,到 2022 年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规模。我国工业气体外包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8 年中国工业气体外包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及 我们的调研,2018 年中国工业气体外包率约为 45%,相比发达国家 80%的外包率仍有较 大差距。中国产业信息网预计,第三方现场制气在整体现场制气中的占比将从 2015 年的 40%提升至 2020 的 57%,平均每年提升 3.4 pp。外包行为能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安全保障。成熟市场工业气体行业也经历了由自制 到外包的过程,主要考虑因素有:1)成本因素:据IAOP,外包行为可至少节省9%的成本,而效率 和质量则上升 15%。2)运营效率:据 Oxyeasy,一个 80 万立方米/小时的装置,美国空气产品只 需要 16 位操作员,而正常工厂需要配备50 位以上的操作员。同时外包行为可以让工厂从空气分离 设备的重资产购买行为中解放出来,将有限的资本集中于主业,减少空分设备运营亏损的风险,提 高运营效率。3)安全因素:外包行为能使空分设备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运营,有更高的安全保障, 在出险同时也能获得及时专业的处理。三个因素叠加有望推动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的外包率持续提升。现金流良性循环已现,本土气体公司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拐点 现金流形成良性循环出现,国内企业进入“滚雪球”加速发展模式的重要拐点。随着气体 项目的累计规模不断增加和气体收入占比的提升,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稳健增长并足以 覆盖公司进一步扩张所需的资本开支,此时公司将有望进入“滚雪球”的加速发展模式, 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的扩张。国内龙头杭氧股份,盈德气体正进入类似于海外龙头发展成熟 期的现金流良性循环阶段,有望迎来灵活、稳健、可持续的成长新阶段。本土企业收入及利润体量仍远小于海外龙头,但增速明显高于海外,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据 Wind 及盈德官网数据,2018 年中国规模最大的气体公司盈德气体、杭氧股份收入分别 为法液空的 8%、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法液空的 7%、4%。但从归母净利润增速角度来 看,海外龙头已进入温和增长阶段,本土企业则正处于高速发展期,2015~2018 年杭氧股 份、盈德气体分别实现了 73%、32%的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大幅领先于海外龙头同期增 速。行业投资策略研判:现金流进入良性循环,看好本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 我们认为,本土龙头企业已经迈过了现金流良性循环的拐点,看好本土企业的扩张能力。一方面,国内龙头杭氧股份,盈德气体正进入类似于海外龙头发展成熟期的现金流良性循 环阶段,有望迎来灵活、稳健、可持续的成长新阶段。另一方面,基于本土企业的存量客 户优势和成本优势,我们看好本土企业抢占由空分设备客户转换为集中供气客户的新增市 场的扩张能力,关注本土龙头杭氧股份。锂电设备:扩产新周期,设备全球化新阶段动力电池中长期需求明确,预计 20-23 年龙头扩产 594 GWh 2019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 9.5%,未来 3-5 年有望持续增长。EV Sales 统计数 据显示,2019 年全球新能源车合计销售 221 万辆,连续两年销量规模超过 200 万辆;销 量同比增长 9.5%,增速相比前三年大幅放缓,但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持续上升。我们认 为,2020-25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有望持续增长,将主要得益于:1)特斯拉的鲶鱼效应 倒逼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2)欧洲排放标准趋严叠加政策利好,传统车企纷纷转型;3) 中国双积分政策推动,加之新能源车供给改善,销量有望稳定增长。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倒逼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特斯拉财报显示,2019 年全年交付 36.75 万辆,2020 年目标交付 50 万辆。根据华泰电新组 2019 年 11 月 26 日报告《迎风乘车去, 破晓预新生》观点,Model 3 实现供给引领需求,正在抢夺传统车市场,包括中小型豪华 车(以 BBA 为代表)和经济型车市场(丰田/本田/日产等)。特斯拉中国工厂量产进度超 预期,满产后带来较大的产销量弹性。一期工厂计划于 2021 年达产,规划产能 25 万辆; 2022-23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 50 万辆,对应 2020-23 年产量 CAGR 为 64%。 长期看特斯拉仍将是全球潜力较大的电动车龙头,并将产生持续的鲶鱼效应倒逼全球车企 加速电动化。 欧洲排放标准趋严叠加新能源政策利好,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迎来向上拐点。2020 年,欧盟开始执行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车企需通过生产纯电动和插混车型才能 够达标。欧洲推出鼓励政策来支持行业发展,欧洲汽车制造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28 个欧洲国家已针对新能源车施行购置税减免或补贴奖励的优惠措施。为了应对 特斯拉的本土化挑战,欧洲传统车企巨头(大众/戴姆勒/宝马/奥迪等)开始加大力度推出 新能源车型。大众最新的 5 年规划预计 2019 年 BEV 在总销量的占比 1%,对应销量 10 万辆左右,2020 年目标占比 4%,对应大约 40 万辆销量,相比 2019 年翻 3 番。(资料来 源:中国汽车产业信息网) 2020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将得益于双积分政策与供给改善。根据华 泰汽车 2019 年 11 月 25 日报告《拥抱强者,稳中求进》的观点,2019 年 6 月补贴过渡 期结束后,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开始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1)过渡期抢装透支 需求;2)燃油车终端折扣加大,新能源车性价比减弱。但 2020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 保持稳定增长,得益于:1)双积分政策施行;2)新能源车降本提升性价比;3)合资车 企在 19-20 年密集推新车型利好供给。工信部规划到 2025 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占到汽车 总销量的 25%,参考华泰汽车对 2022 年国内汽车销量预测(2721 万辆),对应新能源车 约 680 万辆,2020-25 年 CAGR 约为 33%。动力电池中长期需求明确。2019 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的出货量合计达到 117 GWh, 同比增长 17%(SNE research 数据);国内动力电池累计出货量为 72 GWh,同比增长 10%(GGII 数据);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跟随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同步放缓,但中长期需求 较为明确。根据政府新能源政策规划与车企目标规划,我们测算 2023/2025 年动力电池总 需求有望分别有望达到 395/627 GWh,欧洲与中国将成为扩产主战场,美国受制于市场 与政策因素,扩产前景相对不明朗。根据 GGII 数据与各家目前已有的扩产信息,2020-23 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累计新增产能有望达到 594 GWh,基本满足至 2025 年的全球动力 电池需求。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电池龙头将成为扩产主力军。2023/2025 年欧洲本土需求有望达到 131/249 GWh,动力电池本地化扩产势在必行。我 们对欧美主要车企的新能源规划进行梳理,基于 2019 年各大车企销量以及规划中给出的 目标销量占比,测算出 2025 年这些车企的新能源车型全球销量目标合计约 728 万辆。按 照各车企目前主打新能源车型的电池容量测算,2025 年这些车企的动力电池需求合计约 401 GWh。根据 Marklines 数据预测,2020-2021 年欧洲本土新能源车销量规模将分别达 72/110 万辆,2025 年将达 457 万辆。按照单车带电量平均 55 KWh(即前述欧美车企的 均值)测算,2023/2025 年欧洲本土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 131/249 GWh。出于运输成 本、供应及时性以及供应链安全的考量,欧洲本土建设动力电池产能势在必行。2023/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264/378 GWh,国内外电池龙头加速在华布局。基于工信部规划和各类细分车型的单车带电量均值测算,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国内动力 电池总需求将达到 378 GWh。据 GGII 统计,2019 年 Q4 国内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涉及 金额超 350 亿元,其中仅宁德时代、国轩高科、SKI、LG 化学四家电池企业合计金额超 250 亿元,合计电池扩产超 50 GWh。2023 年特斯拉中国工厂电池需求有望达到 27 GWh,本地化采购比例增加,国内高端电 池需求提升。特斯拉上海一期工厂计划于 2021 年达产,规划产能 25 万辆,同时生产 Model 3 与 Model Y 车型。特斯拉官网数据显示,进口 Model S 与 Model X 标准续航版单车带电 量均为 75 KWh,而 国产 Model 3标准续航版为 60 KWh,以此为参照,假设未来国产 Model Y 的单车带电量也为 60 KWh,测算 2021 年达产后电池需求约为 14.4 GWh。2022-23 年 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 50 万辆,对应 2023 年电池需求约为 27.0 GWh。2020-23 年每年电池需求的增量分别为 5.8/8.3/6.6/6.0 GWh。特斯拉计划将上海工厂零部件国产化 比例由30%提升至100%,动力电池是核心零部件之一,本地化采购比例也有望相应提升。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具备潜力,但政策尚未形成利好,传统车企仍处于观望期。EV Volumes 数据显示,2018 年美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约为 35.86 万辆,其中加州销售 15.34 万辆(占 比 43%),特斯拉销售 18.24 万辆(占比 51%); EV Volumes 预计 2019 年美国新能源车 销量降下滑约 6%,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部分州对新能源车征收额外税费。美国《消 费者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全美共有 26 个州对新能源车征收税费,其中 11 个 州征收标准高于同类燃油车的燃油税。特斯拉 Gigafactory 1 于 2018 年开始投产,规划可 满足 50 万辆车的销售,暂无继续在美国扩产计划。而传统车企受制于特斯拉的市场垄断 以及政策因素,仍然保持观望态度,扩产动力不足。 2020-23 年全球电池龙头规划新增产能合计 594 GWh。根据 GGII 数据与各家目前已有的 扩产信息,截至 2019 年末,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的产能合计约为 261 GWh,2023 年规 划产能合计为 855 GWh,意味着 2020-23 年至少需要新增产能约为 594 GWh。从供货关 系来看,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均绑定主流车企,未来动力电池需求相对明确,有效保障产 能使用的经济性,增强电池企业扩产信心。锂电设备 20-23 年需求预计 1212 亿元,国产设备立足国内开拓海外 2019 年10 月以来,多家全球一线锂电池厂陆续宣布或启动新的扩产项目,锂电设备行业出现需求 回暖迹象。动力电池行业降本增效的需求从下游向上游传导,每GWh电池产能所需生产设备的投 资额逐年下降约 7%(参考 2017年宁德时代与 2019年孚能科技募投项目数据),我们预计 2020-23 年全球龙头电池企业设备采购额将分别达到 304/324/302/270 亿元,4年合计约为 1,212亿元。国产设备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龙头公司份额持续提升 2018 年锂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 90%。GGII 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锂电生产设备需求同 比增长 18.2%,达 206.8 亿元;其中国产设备产值同比增长 20.1%,达 186.1 亿元,国产 化率达到 90%,同比上升约 4.3 pct。国产设备增速高于进口设备增速,主要得益于:1) 国产设备企业的技术实力增强,部分产品性能超过进口设备;2)国产设备企业定制化订 单生产能力强,对客户需求响应快速;3)国产设备的规模优势与价格优势,满足国内客 户大规模采购需求。 锂电设备龙头公司市占率仍有上升空间。2016-18 年,锂电设备国产龙头市占率大幅提升, 先导智能由 4.9%提升至 16.7%,赢合科技由 5.7%提升至 10.1%,主要得益于:1)拓展 优质客户提升订单质量;2)核心客户扩产速度高于行业;3)公司自身通过研发或收购进 行的产品品类扩充。随着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洗牌结束,下游客户的集中度也会向设备行业 传导,龙头公司或显著受益,未来市场份额仍有上升空间。考虑到电池厂的设备采购策略 (每段设备通常选择 2-3 家供应商),我们预计龙头设备企业的整体市占率有望达到 30% 左右(在每段设备招标中均有中标,由 3 家供应商平分),部分产品有望突破 50%(部分 设备招标中由 2 家供应商平分)。国产设备进入海外拓展关键阶段,战略调整提升硬实力 国产设备品牌竞争力提升,但仍处于国际化拓展关键阶段。相比于国外锂电设备企业,国 产龙头品牌已具备四大优势:1)产品线丰富,设备可用于方形/软包/圆柱等多形态电池生 产,且具备系统级整线定制化能力;2)与国产电池龙头合作经验丰富,在市场上已树立 良好口碑;3)技术实力逐步逼近国外品牌,部分产品实现超越;4)规模化生产能力更强, 服务响应速度更快。不足之处在于:1)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需要长时间(5-10 年)的积累;2)国际化经营仍处于起步的关键阶段,海外收入占比较低。国产设备龙头战略调整:增加自制,加大研发。2019 年 1-9 月,国内锂电设备龙头的战 略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主动减少外协占比,在动力电池继续高端化的背景下, 锂电池下游行业对设备技术参数、设备质量和运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高精度零部件需 要更高的加工设备进行生产,而传统的外协厂商缺乏相应的设备与能力;2)加大研发投 入,应对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变化。以中段核心工序为例,卷绕和叠片两种技术路线并行 竞争,且各有优劣。卷绕效率高且工艺简单,但电芯品质不如叠片;叠片机可通过多工位 提升效率,但总成本依旧高昂且电芯一致性差。先导在卷绕领域一家独大,研发投向包括 锂电池制造(涂布/叠片/整线)。赢合的模切叠片一体设备具备一定优势,涂布机和激光切 产品优势较大,卷绕机技术正在提升。 我们认为,锂电设备商的三种扩张路径是:1)整线化设备:将业务逐渐从一种或几种锂 电设备逐渐拓展到包含前、中、后段多种锂电设备,力求可以向下游客户提供整套锂电池 生产设备,例如 2016-18 年的先导智能与赢合科技;2)专注于单一设备领域,但是寻求 下游多领域的开发运用,打破锂电单一领域运用的局限,海外设备商大多采取此路径;3) 突破单一设备领域,将原本的锂电设备业务向前和向后延伸,打造阶段一体化设备或者形 成阶段整线化锂电设备的供给能力,目前龙头设备企业均已推出自有的整合型产品。 行业投资策略研判:头部效应显现,持续看好国产锂电设备龙头 持续看好国产锂电设备龙头。国内外龙头电池厂进入新一轮扩产周期,2020-23 年累计新 增产能有望达到 594 GWh,锂电设备新增需求有望达到 1,212 亿元。高端客户对设备产 品精度、定制化、保密性需求会进一步上升,未来订单份额或将向龙头设备商聚集。国产 设备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正处于海外拓展关键阶段,基于产品实力、市场份额与客 户资源三个角度,建议关注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的中长期成长空间。 ……(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食之鳅攸

202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简版)

[图片]★ 导读 ★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规模扩大,工程机械主要产品销量增长,行业集中度提升。一、工程机械的定义工程机械是装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凡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来源:微信公众号】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