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报告马克斯

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总体市场增长趋势:从市场规模上来看,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状态。中国计算机市场的年销售额在不断地增长,计算机产量也占世界总产量的五分之二之多。计算机行业属于社会内需行业,强大的内需将拉动我国IT市场的快速发展,具相关权威部门公布,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将以30%左右的增长率持续增长。硬件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从目前计算机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硬件行业的速度将会出现小幅下降的态势。CPU作为计算机硬件的关键控制部件,如今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CPU的类型也已经更新过多种,这块看上去小小的芯片,是计算机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和操作的大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科技的进步,芯片的价格在不断地变动,消费者在不了解其具体功能的情况下,往往会以价格作为购买的首要依据,当实际使用中出现问题时,就会让消费者对计算机硬件质量产生怀疑,从而增加了优质计算机企业的经营压力。但是随着很多新的投资者的涌入,催生出了新的细分市场以及产品,如笔记本、移动PC等,使计算机硬件公司再次回温。软件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在软件市场中,我国的计算机企业一直在承受跨国公司如IBM、微软、Oracle的重重压力。现在有太多的国外产品占据我国的高端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的市场份额。相信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飞速进步,在下一个3年中,我国的行业应用软件和ERP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将突飞猛进,将会在更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并逐渐占据领域优势。从方正软件产品出口联盟中我们可以看到,软件“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国要与国际软件公司加强合作,开拓更宽的国际市场。市场领先企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IT市场不断地向国际市场开拓,使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取得了一定的佳绩。目前我国靠前的计算机品牌包括清华同方、方正科技、实达电脑、长城电脑、清华紫光等公司。在这些排名靠前的品牌公司中,行业内部的竞争十分激烈。而我国国内的计算机公司在软件和信息服务方面,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相比于国外的知名企业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IBM,1911年创建于美国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这是一家全球经营最好、管理最成功,年销售额达500亿美元的公司。行业竞争以及热点产品针对我国计算机市场中大量的国外品牌竞争的现象,我国的一些知名计算机企业,如华硕、技嘉等对出货量定下了高标准,并通过营销团队展开了激烈的广告营销大战。在这种氛围下,我国的计算机市场中价格战硝烟弥漫,华硕的全力冲刺给技嘉、微星等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从整体格局上来看,国内竞争市场曾出现短期波动,现处于恢复状态。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行业的重组和新产品的诞生。一些新兴产品如ipad、智能手机成为新的宠儿,给PC市场又一次带来了冲击。个人计算机市场开始出现新局面,据统计苹果曾在不到三个月内的时间,销售ipad327万部,智能手机也曾在一个季度内达到6400万部的销售量。投资机会:从计算机公司的市场表现来看,我国的计算机市场地位还不算高,但是从成长速度上来讲,我国的IT产业还是前景十分可观的。并且有很多的公司在面临着整合重组,其中包括国内外的大型计算机企业,所以可关注新太科技等新兴产业。

贵人迷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智能花开,AI满天下

(报告出品方/作者:安信证券,吕伟、徐文杰、陈冠呈、黄净、胡又文)报告综述:我们正迎来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迈向 AI 时代的“分水岭”。计算机行业发展的 核心驱动力是数字化的广度与深度,而数字化的进程基本上都是由大规模的 计算平台驱动。我们已经经历了 IBM 主机、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四次 计算平台的更迭,正处于从移动互联网向 AIoT 时代发展的“分水岭”。目前, 上游芯片应用分布表明 AI 已经在数据中心、安防、汽车等领域规模化落地。智能汽车:未来 10 年最重要的 AI 终端。智能汽车是百年汽车工业史上一次 伟大的范式转移,将复制智能手机的交互与功能变革两大路径,汽车的产品 定义将不再是 “行走的精密仪器”,也不只是一台“行走的计算机”,而是 “行走的第三空间”。目前,科技巨头已经将汽车作为手机后最重要的智能 终端进行布局。华为终端“1+8+N”战略将智能汽车作为未来最重要一环, 华为组织架构变革表明 16 万亿产值的新智能终端大时代正式开启。不断提 升的芯片算法及传感器也预示着 L2 以上自动驾驶汽车量产将在 2021 年实 现。华为于 2020 年 12 月 21 日首次面向行业正式发布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 达产品和解决方案;小鹏汽车也于 2021 年 1 月 1 日官方正式宣布与大疆孵 化的 Livox 览沃科技达成合作,种种迹象表明 2021 年将是 L2 以上自动驾驶 汽车量产的“分水岭”。安防:最先也是目前最大程度受益 AI 的行业。2016 年以来,安防行业的高 增速逐步放缓,同年海康威视正式提出 AI 智能化浪潮到来。这一年,公司 将深度学习算法和产品结合,推出了全系列深度智能产品;2017 年海康威 视以云边融合的 AICloud 计算架构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 和应用;2018 年海康威视将两池一库四平台软件产品整合形成物信融合数 据平台。随着安防行业整体增长趋势放缓,行业龙头在传统安防主业的基础 上,进一步为用户多元化需求场景探索更丰富的应用类型。随着新元素不断 推动着安防行业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进程,安防行业开始进入变革拐点,依图 科技、云从科技、云天励飞、旷视科技等 AI 独角兽的上市也凸显 AI 软件在 安防中的“含金量”不断提升。AI 给安防带来的溢出红利:机器视觉与机器人。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的一 个重要分支,其核心是使用“机器眼”来代替人眼,与安防对 AI 的需求不 谋而合。机器视觉系统通过图像/视频采集装臵,将采集到的图像/视频输入 到视觉算法中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人类需要的信息。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 国内视觉技术日益成熟,真正高端的应用也正在逐步发展。2019 年中国机 器视觉市场规模 138.77 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为 16.66%,逐渐提升 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也印证着国产工业机器视觉产品将成为工业智能化 改造的首选,海康、大华、奥普特等公司成为国内机器视觉应用技术领先者。 在不断提升硬技术的同时,行业龙头也结合国内潜在的养老市场拓展出工业 机器人的延伸—服务机器人。医疗 AI 有望进入商业化元年。相对于制造业、通信传媒、零售、教育等人 工智能应用,AI 医疗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多元化的需求。目前,AI 医疗总体行业渗透率较低,商业落地规模不及安防、新零售等领域。根据 IDC 统计数据,预计 2025 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 1,270 亿美元,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2015 年以后,AI 医疗的研究重心逐渐向 医疗影像,语音辅助诊断等新兴技术靠拢,AI 应用的分水岭逐渐显现。以 国内 AI 龙头科大讯飞为例,2020 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 72.84 亿,同比增长 10.82%,其中 AI 医疗业务同比增长 119.22%。科大讯飞目前已围绕医院、 医师为核心,进行了“由外向内”的全方位布局。患者可通过智联网医疗平 台与智慧医院内工作人员进行对接,智医助理模块更是可以协助医生进行医 疗决策。语音 AI:进入云、端、芯协同发展时代。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2018 年, 全球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分别高达 555.7 亿美元、83.1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将分别达到 1,630.2 亿美元、276.5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30.87%、35.06%。在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态势下,科大讯飞借助云端强大算法 处于中国 AI 语音识别主流厂商前列,根据沙利文咨询统计显示,科大讯飞 处于高竞争力区间,仅次于阿里巴巴,位于第二。拟上市的云知声表现同样 亮眼,其使用的人工语音专用芯片、端对端的应用场景及 AI 算法均表征语 音 AI 已经进入“云-端-芯”协同发展时代。1. 我们正迎来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迈向 AI 时代的“分水岭”1.1. AI 时代将是前后端计算平台的全方位革命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数字化的广度与深度,而数字化的进程基本上都是由大规模 的计算平台驱动。陆奇在奇绩创坛指出,计算平台是推动数字化的核心结构(平台是“可延伸 的体验”或“可延伸的能力”),从历史上看,平均每 12 年左右都有一代新的计算平台出现,这 些计算平台都有一个核心结构:前端集中于人机交互的效率和覆盖度(鼠标、键盘、手指触 摸、语音、自然交互、等等),后端集中于计算资源(计算、存储、通信)与信息处理的规 模,空间覆盖度(分布式数据库,全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等)。我们已经经历了 IBM 主机、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四次计算平台的更迭,目前正处于从移动互联网向 AIoT 时 代发展的“分水岭”。1.2. 上游芯片应用分布表明 AI 已经在数据中心、安防、汽车等领域规模化落地2020 年第三季度全球 AI 芯片龙头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 19.0 亿美元,环比增长 8%, 同比增长 162%,显示下游 AI 规模化需求的强劲增长。截至第三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 累计收入达 47.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7.87%。继谷歌云平台和微软 Azure 之后,亚马逊和 甲骨文共同宣布,全面提供基于 NVIDIA A100 GPU 的云计算实例的普遍可用性。2020 年 10 月,英伟达发布 AI 视频流平台 NVIDIA Maxine,该平台可提高流质量,具备凝视校正、 超分辨率、噪声消除、人脸补光等 AI 功能。2020 年 10 月,发布了采用 8nm 工艺 Ampere (安培)架构 RTX A6000、RTX A40 两款专业图形和计算 GPU,分别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 用途,两款产品采用 RT Core、Tensor Core 和 CUDA Core,加速图形、渲染、计算和 AI。英伟达汽车业务 2020 年第三季度收入为 1.25 亿美元,环比增长 13%。英伟达与梅赛德斯奔驰共同宣布,由 NVIDIA 赋力的下一代 MBUXAI 驾驶舱系统将率先应用于全新 S 级轿车当 中,提供增强现实平视显示系统、AI 语音助手和交互式图形等功能,同时与现代汽车集团共 同宣布,自 2022 年起,NVIDIADRIVE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将成为该韩国汽车制造商旗下全 部现代、起亚和 Genesis 车型的标准配臵。英伟达也宣布理想汽车将采用自动驾驶汽车软件 定义平台 NVIDIA DRIVE AGX Orin开发其下一代电动车。国内 AI 芯片独角兽寒武纪也逐渐摆脱了以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2019 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绝大部分为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和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 业务模式拓宽有效规避了主要客户转向自主研发对公司业绩产生的冲击。国内车规级AI 芯片独角兽地平线产品布局完整,实现车规级智能芯片前装量产。地平线近 期公告成为目前中国唯一实现车规级智能芯片前装量产的科技企业,并已经形成覆盖从 L2 到 L3 级别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芯片方案的完整产品布局。下一步,地平线将推出性能 更为强劲的汽车智能芯片征程 6(Journey 6),采用车规级 7nm 工艺,人工智能算力超过 400 TOPS。2021 年 1 月 7 日,地平线公告完成 C2 轮 4 亿美元融资,由 Baillie Gifford、云 锋基金、中信产业基金、宁德时代联合领投。至此,地平线计划中的 7 亿美元 C 轮融资已经 完成 5.5 亿美元。融资计划将资金主要用于加速新一代 L4/L5 级汽车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商业 化进程,以及建设开放共赢的合作伙伴生态。参与本轮投资的其他机构还包括:Aspex 思柏 投资、CloudAlpha Tech Fund、和暄资本、Neumann Advisors、日本 ORIX 集团、山东高 速资本、英才元资本、元钛长青基金和中信建投等。2. 智能汽车:未来 10 年最重要的 AI 终端智能汽车是百年汽车工业史上一次伟大的范式转移,将复制智能手机的交互与功能变革两大 路径。手机智能化的核心是交互从按键到触屏,功能从通话工具到移动上网平台。智能汽车 同样复制这两条路径,交互方面从机械仪表盘变革为数字仪表、中控大屏为核心的智能驾驶 舱,功能方面从驾驶工具转变为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移动平台。自动驾驶将重新定义汽车产 业规则。汽车的产品定义将不再是 “行走的精密仪器”,也不只是一台“行走的计算机”,而是“行 走的第三空间”。2.1. 科技巨头已经将汽车作为手机后最重要的智能终端进行布局汽车是华为终端“1+8+N”战略未来最重要一环,华为组织架构变革表明 16 万亿产值的新智 能终端大时代正式开启。从 2013 年建立“车联网业务部”开始,华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新时代 的浪潮是由智能网联汽车领衔的,并在汽车领域沿云、管、端三大方向深耕 7 年。2020 年 2 月 24 日的华为发布会上,余承东再次强调华为 1(手机)+ 8(车机、音箱、耳机、 手表/手环、平板、大屏、PC、AR/VR)+ N(泛 IOT 设备)战略,非常清楚地展现了华为 的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明确表示“(AI)未来最能颠覆的一个产业就 是汽车产业,中国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将颠覆 16 万亿产值市场”。根据 IDC 数据,这是 2019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近 20 倍,汽车无疑是华为终端 “1+8+N”战略最重要一环。2020 年 11 月 25 日,华为心声社区发布华为 EMT 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1、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IAS BU)的业务管辖关系从 ICT 业务管理委员会调整到消费 者业务管理委员会,同时任命汪涛为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成员。2、重组消费者 BG IRB 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 IRB,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的投资决策及 组合管理由 ICT IRB 调整到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 IRB。任命余承东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 车部件 IRB 主任。华为汽车云服务主要提供了三种服务类型:数据服务,训练服务和仿真服务。数据服务的功 能是整合处理车载硬件平台上输出的传感器数据,回放雷达、摄像头等不同格式的数据;同 时也支持 PB 级海量存储、交互式大数据查询和海量数据治理。训练服务针对管理和训练自 动驾驶模型,它可以不断在新的数据集和测试集上提升模型的准确度,持续提升自动驾驶安 全系数。其平台提供软硬件加速,能大幅缩短训练时间,提升训练效率。而仿真服务适用于 数据服务和训练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仿真、场景库管理、场景片段、评测系统等应用工具, 确保自动驾驶模型合规、安全、可度量、质量达标,快速集成到 ADAS 版本中。华为专为智能驾驶而打造的 MDC( :移动数据中心)定位为智能驾驶 的计算平台。其包含标准化的系列硬件产品、智能驾驶操作系统 AOS、VOS 及 MDC Core、 配套工具链及车路云协同服务,支持组件服务化、接口标准化、开发工具化,满足车规级安 全要求。MDC 平台支持软硬件解耦和 L2+~L5 级别自动驾驶的平滑演进。华为 MDC 平台具有“三高一低”的特性,“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确定性低时延” 的技术优势,并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华为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传感器、执行器及应用算 法等生态合作伙伴展开多层次的合作,目前已与近 50 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并完成相 关技术验证测试工作。华为 MDC 携手多家行业组织讨论与制定了智能驾驶功能软件平台框 架与接口规范,支持感知、融合、定位、决策、规划、控制等功能模块的组件化与灵活组合。华为智能互联(HiCar)是华为提供的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HUAWEIHiCar Smart Connection)解决方案。该方案具有四个特点:安全交互、无感互联、硬件互助和生态共享。 HiCar 通过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分布式虚拟化能力和应用服务共享虚拟化技术,构建了一个 开放的平台解决方案。HiCar 提供两项重要的开放能力,手机应用和服务接入开放能力(CarKit) 和汽车硬件设备接入开放能力(HiCarSDK)。手机应用和服务接入开放能力是通过集成 CarKit,手机应用可以实现在手机和车机间的无缝体验。而汽车硬件设备接入开放能力通过 集成 HiCar SDK,车机等汽车硬件可以快速接入 HiCar,共享手机丰富的应用生态和服务。2.2. 2021 年将是 L2 以上自动驾驶汽车量产的“分水岭”L3 是自动驾驶重要的“分水岭”。高等级自动驾驶意味着手、脚、眼和注意力将逐步被解放, 从“机器辅助人开车”(L2)到“机器开车人辅助”(L3)”、“机器开车”(L4/L5)意味着车主的 生产力、时间的释放,应用价值发生质变,L3 是用户价值感受的临界点,将成为产业重要分 水岭。激光雷达方案是目前体验最佳的智能驾驶系统,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发布有望打破高级别 自动驾驶量产成本瓶颈。相比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激光雷达在目标轮廓测量、角度测量、 光照稳定性、通用障碍物检出等方面都具有极佳的能力。而在难点场景下,例如城区非规范 行人、非规范道路,甚至是非规范驾驶的行为,急需激光雷达来解决。可以说激光雷达是解 决连续自动驾驶体验的关键传感器,是目前体验最佳的智能驾驶系统。2020 年 12 月 21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 T10 ICV CTO 峰会在上海召开,华为首次面 向行业正式发布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此次发布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 达产品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难度极高的面向乘用车的前装量产的产品化开发,而没有选择从传 统旋转机械式激光雷达切入。其基于场景分析,华为设计、开发了这款 96 线中长距激光雷 达产品,可以实现城区行人车辆检测覆盖,并兼具高速车辆检测能力,更符合中国复杂路况 下的场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总裁王军公开表示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 200 美元,这将打破高级别自动驾驶量产成本瓶颈。2021 年,激光雷达有望成为造车新势力中高端车型标配。小鹏汽车 2021 年 1 月 1 日官方正 式宣布与大疆孵化的 Livox 览沃科技达成合作,将在 2021 年推出的全新量产车型上使用其 生产的小鹏定制版车规级激光雷达,Livox 也正式成为小鹏汽车在激光雷达领域的首家合作 伙伴。在本次合作中,Livox 基于浩界 Horiz 车规级激光雷达平台为小鹏汽车进行了一系列 定制化开发,最终提供的车规级量产版本在量程、FOV、点云密度等多个核心指标上都做到 了业内领先水平。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近期也公开宣布将携手华为、宁德时代,一起打造 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在其公布的长安方舟架构中,将预留 36 个传感器,其中包含 5 个激光 雷达。政策:“绿灯”频开,合法上路在即。2020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开幕式上,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正式发布。《技术路线图 2.0》系统梳理、更 新、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技术架构和智能化网联化分级,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 发展现状和未来演进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了面向 2035 年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总 体目标:1、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方面拥有世界排名前十的供应商企业 1-2 家;2、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持续增加,2025 年 达 50%,2030 年超过 70%。C-V2X 终端的新车装配率 2025 年达 50%,2030 年基本普及;3、高度自动驾驶车辆 2025 年首先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并不断扩大运行 范围。《技术路线图 2.0》也围绕乘用车、货运车辆、客运车辆,制定分阶段发展目标与里程碑:乘用车发展里程碑:2025 年左右,CA 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HA 级自动驾 驶乘用车技术开始进入市场。2030 年左右,HA 级自动驾驶乘用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典型 应用场景包括城郊道路、高速公路以及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城市道路。2035 年以后,FA 级 自动驾驶乘用车开始应用。货车发展里程碑:2025 年左右,高速场景 DA、PA 级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应用,CA 级自动 驾驶货运车辆开始进入市场。限定场景 HA 级自动驾驶实现商业化应用,高速公路队列行驶 开始应用等。2030 年左右,城市道路 HA 级自动驾驶技术开始应用,高速公路 HA 级自动驾 驶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限定场景 HA 级自动驾驶、高速公路队列行驶实现规模商业应用, 典型应用场景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城市道路。2035 年以后,FA 级智能网联货运车辆开始应 用。客运车发展里程碑:2025 年左右,限定场景公交车(如 BRT)CA 级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 用、限定场景接驳车 HA 级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2030 年左右,HA 级自动驾驶接驳车 规模化应用,限定场景 HA 级自动驾驶公交车(BRT)商业化应用,HA 级自动驾驶城市道 路公交车开始进入市场。2035 年以后,实现城市道路公交车 HA 级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应用, 高速公路客运车 HA 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随技术发展,逐步实现全路况条件下的自动驾 驶。根据目前自动驾驶核心部件配臵与部件价格,结合此次《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目 标中要求 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在 2025 年达 到 50%,2030 年超过 70%,2030 年左右 HA 级自动驾驶接驳车规模化应用的目标,我们对 国内自动驾驶前装套件市场规模进行了测算,预计在未来 10 年国内自动驾驶前装市场将达 到千亿美元量级。3. 安防:最先也是目前最大程度受益 AI 的行业3.1. AI 激活了企业级碎片化的数字化需求2018 年海康发布的 AICloud 架构核心具有重要意义:挖掘丰富的碎片化应用场景,推动企 业级市场的商业化落地。2016 年以来,安防行业的高增速逐步放缓,同年海康威视正式提 出 AI 智能化浪潮到来。这一年,公司将深度学习算法和产品结合,推出了全系列深度智能产品;2017 年海康威视以云边融合的 AI Cloud 计算架构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在物联网领域的 发展和应用;2018 年海康威视将两池一库四平台软件产品整合形成物信融合数据平台,330 智涌钱塘峰会上,公司公开表示:从视频感知到智能物联、再到物信融合,海康威视已是一 家大数据公司。这是一个费用投入与公司能力不断转化的过程。通过自建 AI 开放平台,开 源开放底层技术及算法框架等方式,能够迅速聚拢上下游合作伙伴并汇聚广大开发者。一方 面加速自有先进技术的应用落地,另一方面以开发者及开源社区为切入点,挖掘丰富的碎片 化应用场景,推进商业化落地。AICloud 开放平台从架构层面奠定了传统安防公司向企业级 AI 巨头转型的基础。国内的 AI 开放平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智能云下通用全面的 AI 开放平台,包括阿里的机器学习 PAI, 腾讯的智能钛工业 AI 平台 TI-Insight,华为云 ModelArts 等,面向不同层次的 AI 开发者, 具备不同产品价值。第二种是提供垂直技术或场景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如专注计算机视觉 的旷视科技 Face++、安防场景的海康威视,教育场景的好未来 AI 开放平台等。AI 开放平台供给需求侧因素。AI 开放平台致力于协助产业主体以低成本、高效率开展 AI 创 新应用,行业需求侧是驱动 AI 开放平台发展迭代的关键,供给侧需要整合平台所需的数据、 算法、算力等要素,需求侧则需要一定规模量级的主体依托平台资源开展应用创新试验。AICloud 平台推出与业务架构变革几乎同步:从七个事业部到三个业务群。海康从 2009 年开始 推出解决方案,覆盖公安、交通、司法、金融、文教卫、能源和楼宇 7 大行业和 40 余个子 行业的纵向垂直行业布局。为更好地适应客户需求,公司在 2018 年启动业务架构的变革重 组,将国内业务分为 PBG、EBG、SMBG 三个业务群。PBG 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以整体 解决方案为主,海康的优势是可以从底层 IaaS 做到顶层 SaaS,协同性优势降低了顶层 SaaS 的搭建成本。EBG 的增长驱动力来自于大型企业自身主导的数字化转型,相对于转型之前企 业对视觉的产品需求或增加 1-2 个量级。SMBG 销售偏碎片化,海康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具备 品牌优势和更好的门店库存管理能力。企业级公有云平台云眸发力零售市场。云眸公有云应用服务入口,依托于萤石云的设备接入、 设备管理、流媒体、AI 模型管理等物联网 PaaS 服务,提供面向连锁、社区、普教等细分行 业的 SaaS 云服务;依托 AI 开放平台,作为细分场景碎片化智能的公有云应用服务入口。海康在企业级市场的红利已经开始显现。海康的业务架构为 PBG、EBG、SMBG 并重,其 中政府业务是重要构成部分,因为公司物信融合最重要的用户之一是政府,且政府掌握了大 量资源,拥有管理提升的需求。但目前,海康的收入结构已经由政府收入为主逐渐转向企业 发力。来自政府的收入依然保持体量最大,但增速放缓,2019 年仅增长 4.09%。EBG 和 SMBG 的业务在 2019 年均保持 23%以上的高增速。2020 年上半年,国内与海外先后受到新冠疫 情的冲击,加之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公司经营面对的压力在三个 BG 均有体现,但 EBG 仍然是增速最为抢眼的事业部。3.2. 安防“双雄”有望真正迎来 AI 红利期2016 年起,安防行业高速增长的趋势放缓,海康、大华两大龙头在传统安防主业的基础上, 进一步为用户多元化需求场景探索更丰富的应用类型,创新业务出现。随着新元素不断推动 着安防行业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进程,安防行业开始进入变革拐点。2020 年,疫情黑天鹅加 之国际形势的复杂变迁,安防行业在波折中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 AI 在安防行业的 规模化应用逐步显现,海康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估值提升周期,而大华与海康的估值“剪刀 差”也有望缩小。总量看,海康的营收较大华优势明显,但两家增速趋势相近,头部竞争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显著变化。海康的毛利和净利均优于大华,但近年来大华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更高。 从员工结构来看,双方均以技术人员为主。2019 年海康拥有技术人员 19065 人,大华 7161 人。大华的技术人员占比更高,2019 年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过半,这与其高研发支出率一 致。从知识产权来看,截至最新财报海康专利数量为 4594,大华的这一指标为 2991。3.3. AI 独角兽的上市凸显 AI 软件在安防中“含金量”不断提升2020 年四季度以来,多家人工智能独角兽陆续被科创板受理或公布其上市计划,依图科技、 云从科技、云天励飞、旷视科技等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已处于上市受理或辅 导阶段。AI 独角兽的的集体上市一方面能够丰富资本市场对于 AI 落地场景与商业模式的认 知,有利于提升 AI 行业关注度,另一方面,AI 独角兽上市后的业务构成与财务指标也能够 直观显示 AI 软件在安防等行业中渗透率不断提升的重要变化。AI 企业营收整体增速较高,同时部分 AI 企业毛利率优势明显,凸显近几年安防行业 AI 软件 占比在迅速提升。从 2017-2020Q2 的数据可以看到,AI 企业相对于传统安防毛利率波动率 较大,毛利率波动率较大的原因在于其受综合解决方案中硬件类型、硬件数量、安装服务规 模等因素影响较大,当外购硬件或者安装服务比例上升时,项目毛利率会有所下降,此外初 创 AI 企业发展战略是通过价格策略拓展当地市场,通过做出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为后期在当 地开展业务奠定基础。对比企业中依图科技的毛利率最高且同比增速较快,在 2020Q2时达到了 71%,同期海康 50%左右,核心因素在于依图以软件算法产品为核心,凸显了近几年 安防行业软件占比在迅速提升的大趋势。AI 企业销售费用率相对于传统安防公司更高。从 2017-2020Q2 的数据可以看到,海康威视 的销售费用率在 10%-15%之间,AI 企业普遍在 40%以上,销售渠道是 AI 初创企业在有关 垂直领域竞争的核心优势,由于 AI 安防业务处于快速拓展期,销售人员规模扩充较快且其 薪酬以及随之产生的交通差旅费、业务招待费较高。传统安防企业如海康拥有较好的口碑, 忠实的客户群体和完善的分销渠道,销售费用占营收比更低。AI 企业研发能力强,研发投入大。从 2017-2020Q2 的数据来看,海康威视的研发费用率在 10%左右,相较于云从,依图,云天励飞等初创企业 40%以上的数据,费用率较低。从总专 利数量来看,截至 2019 年底,海康威视共拥有专利数量 4116 项,其中发明专利 775 项, 实用新型 1147 项(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 技术方案。专利法中对实用新型的创造性和技术水平要求较发明专利低,但实用价值大)。 截至 2020 年 6 月,AI 安防可比企业云天励飞拥有专利数量 206 项,其中发明专利 116 项, 同期云从科技拥有发明专利 116 项。4. AI 给安防带来的溢出红利:机器视觉与机器人4.1. AI 为机器视觉注入新机遇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其核心是使用“机器眼”来代替人眼,与安防对 AI 的需 求不谋而合。机器视觉系统通过图像/视频采集装臵,将采集到的图像/视频输入到视觉算法 中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人类需要的信息。机器视觉可以理解为基于视觉技术的机器系统,其 主要工作是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同时在智能开发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 20世纪 50 年代起,机器视觉经过 Roberts 和 MIT 等不断的开拓创新,目前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机器视觉作为自动化界的高智能化新型产品,正蓬勃发展。在中国,视觉技术的 应用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但当时在各行业的应用几乎一片空白。到 21 世纪,机器视觉 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开始得到应用,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自主研发的印 刷在线检测设备与浮法玻璃缺陷在线检测设备,使得欧美在此行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国内视觉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真正高端的应用也正在逐步发展。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 138.77 亿元,2014-2019 年复合 增长率为 16.66%。其中,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逐渐下降,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升, 且销售额保持逐年增长。随着国产品牌逐渐在自动化领域深耕,机器视觉领域的国外品牌光 环将不复存在,国产工业机器视觉产品将逐渐成为工业智能化改造的首选。海康威视、奥普特等公司成为国内机器视觉应用技术领先者。自 2014 年成立机器视觉业务 中心起,至今海康威视已覆盖多项机器视觉领域。公司聚焦工业视觉传感应用,专注光学技 术、嵌入式硬件技术和底层算法软件,为工业自动化各领域部件国产化提供卓越的硬件产品 和算法平台。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光源、镜头、相机、视觉控制器等专业机器视觉部件。自 2006 年创立以来,以机器视觉核心部件中的光源产品为突破口,奥普特进入了当时主要 为国际品牌所垄断的机器视觉市场。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坚持“深耕优势、以点带 面、以面促点、逐个突破”的发展路径,将产品线逐步拓展至其他机器视觉部件,现已经形 成覆盖机器视觉系统主要部件的产品体系。同时,奥普特以产品核心技术为基础,建立了成 像和视觉分析两大技术平台,结合多年积累的机器视觉在各下游行业应用的专有技术(Know-How),形成了多层次的技术体系。4.2. 智能化下重获新生的工业机器人机械臂是典型的工业机器人,灵活程度各有不同,应用于世界各地工厂。制造业的汽车、电 /电子、金属、塑料和化工、食品和饮料(降序排列)等垂直细分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最 为广泛。根据德勤数据显示,2020 年工业机器人销量预计增长 10%。汽车行业和电/电子行业对工业 机器人的应用最为广泛,2018 年,这两个行业贡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 60%,其中汽 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 120,000 台,电/电子行业为 110,000 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 业机器人市场: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 154,000 台,占全球销量的 36%。以海康威视为例,其针对汽车、3C、制造、物流、食品等行业提供相应的机器人产品和解决 方案,为企业实现仓储和物流信息数字化管理、人工作业强度减少、产品分区管理和提升场 地利用率等智能化通用服务,同时也为特定行业设计针对性方案。海康机器人的产品线可分为 LMR 潜伏机器人、FMR 叉取机器人、CMR 移/重载机器人、系 统组件和软件平台。多种产品组合可以为不同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由于每款机器人的特 点各不相同,我们对海康机器人的全产品进行了一次细致的分类。海康机器人系统组件:智能化的核心动力海康机器人全球首创自主研发的换电站为旗下机器人提供持续续航的能力;和海康机器人充 电桩,利用空闲时间无间断续航。海康机器人软件平台:功能强大的“司令部”海康机器人软件平台架构的核心为 iWMS-1000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和 RCS-2000机器人控制 系统两大平台。两者分别为企业管理和机器人控制而设计。通过 iWMS-1000 可与企业上层 系统无缝对接,从而高效低成本实现仓储管理智能化。通过 RCS-2000 机器人控制系统构建 地图模型,对机器人进行各项复杂任务调度。两大系统协同作业,打通内物流环节的关键物流节点,无缝衔接仓储搬运-产线搬运、库内搬 运-分拣搬运等混合搬运场景,为企业提效提产。海康机器人智慧工厂:全方位定制解决方案海康机器人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基于上述的移动机器人、系统组件、机器人调度控制系统 (RCS-2000)和智能仓储管理系统(iWMS-1000)四大核心模块,以货到人为核心理念, 可为企业创造出真正的无人智能货仓。从而从根本上满足企业生产的智慧内物流需求,提升 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4.3. 工业机器人的延伸——服务机器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存在巨大潜 力和发展空间,成为机器人市场中颇具亮点的领域。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2019 年中国服 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 206.5 亿元,占整体机器人市场规模的 35.1%,占比进一步提高。且未 来三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场规模及占比也将不断提升,2022 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预计达到 44.3%。扫地机器人成为服务机器人最先启动的“爆款”。根据 Google Trends 全球搜索热度,2020 年扫地机器人搜索热度峰值同比提升 19%。国内市场来看,根据奥维统计,今年 10 月和 11 月,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 35.60%和 38.15%。同时,中国市场当前的低渗透 率和未来庞大的需求总量为扫地机器人提供巨大机遇。根据全拓数据统计,扫地机器人在中 国沿海城市家庭的渗透率只有 5%,在内地城市只有 0.4%,远低于日本、欧洲地区的 10% 和北美市场的 13%。长期来看,扫地机器人有潜力对标洗衣机、空调、冰箱等“每家每户必 备”的高渗透率家用电器,在行业的成熟期,上述家电的渗透率一般在 90%以上。AI 如何赋能扫地机器人?机器视觉硬件可采集周围环境信息。目前常用的视觉传感器主要有:摄像头、ToF 镜头和激 光雷达技术。机器视觉相机的目的是将通过镜头投影到传感器的图像传送到能够储存、分析 和(或者)显示的机器设备上。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终端显示图像,例如利用计算机系统显示、 存储以及分析图像。激光雷达是一种采用非接触激光测距技术的扫描式传感器,其工作原理 与一般的雷达系统类似,通过发射激光光束来探测目标,并通过搜集反射回来的光束来形成 点云和获取数据,这些数据经光电处理后可生成为精确的三维立体图像。采用这项技术,可 以准确的获取高精度的物理空间环境信息,测距精度可达厘米级。TOF 是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技术的缩写,即传感器发出经调制的近红外光,遇物体后反射,传感器通过计算光 线发射和反射时间差或相位差,来换算被拍摄景物的距离,以产生深度信息,此外再结合传 统的相机拍摄,就能将物体的三维轮廓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距离的地形图方式呈现出来。SLAM 技术赋予机器人更好的规划移动的能力。SLAM,全称为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中文叫做同时定位与建图。在 SLAM 理论中,首先是定位(Localization), 其次是建图(Mapping),最后是路径规划。通过机器视觉的映射,机器人可以通过复杂的算 法进行定位并绘制出位臵环境的地图,而 SLAM 技术则可以有效解决规划不合理,路径规划 无法覆盖所有地区,导致清洁效果一般的问题。当完全不含 SLAM 的时候,由于没有地图没 有路径规划,扫地机器人每次碰到障碍物会沿着随机方向折返,无法覆盖到每一个区域。当 有 SLAM 的时候,可覆盖至任意区域。此外,扫地机器人还配备摄像头,用来识别鞋、袜子、 动物粪便等物品,达到智能规避。基于视觉的 VSLAM 和基于激光雷达的激光 SLAM 各有千秋。传统意义上实现视觉导航的 VSLAM 主要通过两种视觉传感器来获取信息,一是深度摄像头,通过测距实现三维空间感 知,属于主动光源测距传感器;二是双目、多目、鱼眼导航传感器,属于非主动光源传感器。 激光导航技术的基本原理即为激光测距,较为简单直接。现阶段市场中两者各占有一定的份 额。激光导航精度更高,需要的计算量更低,但传感器价格高;视觉导航精度较低,且受可 见光影响大,通过搭配多种传感器一起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补足短板。未来,如果激光导航 测距传感器的价格大幅降低,那么精度更高、体验更好的激光导航技术更有可能主导扫地机 器人市场;当然,在近距离、光照较好的应用场景下,视觉导航的优势更大,仍将保有一席 之地。5. 医疗 AI 有望进入商业化元年5.1. AI 医疗处于成长期,细分赛道增长迅速全球 AI 医疗处于成长期,占人工智能市场五分之一。相对于制造业、通信传媒、零售、教 育等人工智能应用,AI 医疗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多元化的需求。目前,AI 医疗总体渗透率较低,商业落地规模不及安防、新零售等较为成熟的领域。根据 IDC 统计数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 1,270 亿美元,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2015 研究分水岭,AI 医疗研究偏向多元化。2015 年以前,国外研究侧重于 AI 医疗在临床 知识库外的应用,如智能手术机器人助理,电子病历的推广普及等。就国内市场而言,AI医疗的研究中心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类疾病的临床知识库。随着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基于深 度学习的方法大大提升了算法模型对于图像识别、样本预测的精度,AI 医疗得以发展。目前, AI 医疗已在手术机器人,精准医疗,远程手术控制台等领域逐步落地。AlphaFold 开天辟地,精准构筑蛋白质 3D 模型。2020 年 12 月,谷歌 AI 团队 DeepMind 所研发的 AlphaFold 模型在生物学及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神经网络模型,根据氨基 酸精准预测并构筑蛋白质 3D 结构。蛋白质由多个氨基酸序列组成,性质取决于其独特的 3D 结构。由于氨基酸在构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会发生长链折叠过程,传统的枚举法预测蛋白质 3D 结构需要 138.2 亿年。此次 AlphaFold 成功预测蛋白质 3D 模型可在未来医疗领域中更好协 助研究人员针对蛋白质的不同性质,针对性研发出特效药物,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 亨廷顿氏症和囊性纤维化等世界医疗难题也有望解决。英伟达助力上层 AI 医疗算法。数据、算法和算力是 AI 领域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对于 AI 医疗 领域,数据与算法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然而高效的算法更需要强大的底层硬件提供算力的 支撑。在 2020 年中国 GPU 科技会议(GTC)上,英伟达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高级副总裁 Bill Dally 展示了 Folding@Home 和 CyroSPARC 如何基 于 GPU 赋能 AI 医疗, Folding@Home 借助分布式计算将无数 GPU 的闲臵时间利用起来,并为新冠病毒研究贡献 了 1.5ExaFLOPS(1ExaFLOPS=1024PFLOPS=1024×1024TFLOPS)的算力,总共花费 了 1 个多月的计算时间,比其他传统方式快 30 倍左右。我国 AI 医疗发展迅速,资本市场持续看好。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发展快速,自 2018 年 AI应用于基因检测序列以来,AI 医疗的商业化模型逐步形成,根据沙利文咨询统计,同年 AI医疗市场规模增速 616.7%,总融资 71 笔,融资总规模 30.5 亿元。2019 年后,预测 AI 医疗 进入逐步增长稳定期,以 40%-60%的增速“小步快跑”。政府高度重视 AI 医疗,政策“自上而下”传导发酵。国务院于 2017 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 智能发展规划》提到需要推广应用人工智能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 疗体系。2018 年政府要求人工智能向基层领域自上而下渗透。在工信部印发的《促进新一 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中进一步明确了在医疗影像、智能服 务机器人等细分行业发展的目标与大方向。第一张肺结节 AI 三类证颁发,中国 AI 迎来曙光。2020 年 11 月 13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局的官网上放出了首个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肺结节 CT 影像辅助软件医疗器械批准证明。该 证明归属于北京推想科技,是国药监开出的首张肺结节 AI 三类证。在医疗机构影像学检查 中,胸肺 CT 的检查量占比最大,加之微小肺结节不容易辨别,是医疗最需要被辅助的场景。 本次三类证的颁发进一步彰显国家大力发展 AI 医疗的决心与信心,且在十四五规划中,人 工智能和生命健康都被列为前沿科技领域的优先级别,将带来中国人工智能及生命健康科学 的新一轮发展。5.2. AI 医疗,科大讯飞的宏愿基于智能语音与 AI 核心技术,形成四大应用场景布局。科大讯飞成立以来长期根植于语音 及语言、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推理以及自主学习等多个 AI 领域。目前已发展出“教育、 办公、医疗、工业互联网”四大应用场景。三季度业绩正向扩大增长,AI 医疗业务成绩显著。2020 年前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 72.84 亿, 同比增长 10.82%;在受到疫情较大影响导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上半年营收同比基本持平 的情况下,三季度进一步扩大正向增长幅度。其中 AI 细分赛道内教育与医疗两大“AI 双壁” 增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同比分别增长 55.55%、119.22%。由外向内,AI 医疗全方位渗透。科大讯飞目前已围绕医院、医师为核心,进行了“由外向内” 的全方位布局。患者可通过智联网医疗平台与智慧医院内工作人员进行对接,智联网医疗平 台可提供“预约挂号、远程医疗、患者信息采集分析”等功能,做好诊前的患者管理工作; 患者对接进入智慧医院后,智慧医院 AI 病历平台围绕诊前病史采集、诊中病历录入以及诊 后病历随访,CDSS 平台可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平台系统将各医疗专科领域专家的诊断 知识和经验发掘出来,结合临床指南、医学文献、医学辞典、医学图谱等海量数据,借助计 算机的高性能存储处理能力,建立强大的临床知识库,辅助医生临床进行高效决策;针对智 慧医院内的医生及医护人员,科大讯飞研发了智医助理,其具备的智能问诊、智能交互等功 能模块运用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医生进行高效协助的同时累积了医疗场景数 据,为其他业务场景下的语音识别,NLP 算法训练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样本。实现了真正的 AI 闭环生态。6. 语音 AI:进入云、端、芯协同发展时代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实现翻倍,未来 AI 语音发展空间巨大。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 2018 年,全球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分别高达 555.7 亿美元、83.1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将分别达到 1,630.2 亿美元、276.5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30.87%、35.06%。人工 智能语音相关技术研究的不断突破加速了产业化进程。根据灼识咨询研究,2019 年中国人 工智能语音行业规模已达 148.0 亿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787.7 亿元,2019 年至 2024 年 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39.7%。行业竞争格局多元,科大讯飞与云知声齐聚 A股。全球智能语音行业市场参与者主要分为两 类,第一类为境内外互联网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亚马逊、百度、小米等;第二类为智 能语音技术公司,科大讯飞、云知声、Nuance、Cerence、思必驰、出门问问等。互联网科 技巨头通常通过开放语音生态系统及产业内合作的方式,将语音技术植入相关业务场景,构 建全产业生态链,以期抢占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智能语音技术公司则专注于人工智能语音 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注重垂直领域和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凭借自身扎实的技术储备从技术 层向应用层延伸拓展,逐步从单一智能语音技术商转型为全方位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商。市场 方面,国外科技公司不仅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并购等手段加强自身核心技术,更是进 一步开放应用平台,在既有业务基础上扩展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国内互联网科 技巨头在人工智能语音方面亦突飞猛进,近几年更多是面向个人消费者市场推出移动端消费 者语音产品。科大讯飞处于中国 AI 语音识别主流厂商前列。根据沙利文咨询统计结果显示,在选取的 IT 及互联网厂商、语音技术厂商两大类一系列调查样本中,考虑增长指数与创新性指数,科大 讯飞处于高竞争力区间,仅次于阿里巴巴,位于第二。讯飞输入法使用占比稳步提升。根据科大讯飞公众号披露,科大讯飞 AI 语言主打产品讯飞输入法目前 1 分钟可识别 613 字,识别准确率达 100%。截至 2020 年 10 月 20 日,讯飞输 入法的日语音交互次数超过 10 亿次,语音输入累计服务设备超过 5 亿台,语音用户占比超 过 70%,市场占有率达 25.1%,较 2020Q2 环比增长 0.47%,增速位于行业前列。从拟上市的云知声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到,语音 AI 已经进入“云-端-芯”协同发展时代更低成本、更低功耗——“芯”:云知声“芯”的能力即其芯片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基于通 用芯片的解决方案和基于 AI 专用芯片的解决方案,前者指基于通用芯片本身的体系架构, 部署相应的人工智能算法引擎及应用,使其更加适合人工智能应用、具备进行人工智能运算 能力的方案;后者指设计开发专门用于在终端设备上处理声音或图像的专用芯片,搭载公司 自主研发的神经网络加速器及场景识别智能 IP,重组芯片体系架构,从而以更低成本、更低 功耗提供算力。快速应对、及时降噪——“端”:云知声“端”的能力即为该套软件,旨在解决智能语音技 术在设备端落地的具体问题,它运行在边缘侧的芯片上,除搭载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 理解等基础引擎外,也一并解决了拾音、降噪、功耗控制、设备硬件适配等相关场景下的业 务功能绑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从而使其成为相对标准化的“交钥匙”解决方案,具备快速 适配不同类别终端设备硬件的能力。搭建平台,满足需求——“云”:公司自主搭建了智慧云平台,一方面在其上搭载了各项核 心技术引擎用于解析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持续引入各项能力和服务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 最终以云端认知引擎为核心,实现用户需求和云端服务的对接。此套云服务既可以公有云的 形式存在,也可以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私有化部署。7.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过去 10 年,人工智能先后经历了深度学习在语音图像识别等领域的技术突破、AlphaGo带来的全社会启蒙和近几年的全方位应用拓展,进入 2021 年,人工智能正式迎来“遍地开花” 的黄金时代,我们重点推荐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科大讯飞、中科创达、德赛西威、四维图新、和而泰、石头科技、汉王科技、网达软件等 AI 核心标的。风险提示:(1)多元市场开拓不达预期。(2)运营商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东西跳梁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0年ADAS系统的渗透率达到50%(可下载)

获取《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技术与政策共振,车联网落地应用加速》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泛科技报告及白皮书”,该报告编号为20bg0061。随着智能驾驶的不断渗透,带来ADAS需求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576亿。预计到2020年,汽车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新车装配率超50%,网联式驾驶装配率达10%,ADAS系统的渗透率达到50%。车联网是“人、车、路、云”互联。车联网即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系统、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 X(车、路、人、云端等)之间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且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整体而言, 车联网 是 汽车、电子、 信息 通信、 道路 交通运输等 行业 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 形态。根据《“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的规划,到 2020 年实现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新车渗透率达到 50%;根据《中国制造 2025》的规划,到 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 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所以穷年

2019年一季度电脑ZDC调研报告:为行业巨变蓄势

近日,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报告,报告显示2019 年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下降 4.6%。几大品牌中,联想出货量重回榜首,达到13196万台,同比增长6.9%,惠普、戴尔分别以12826万台和9989万台出货量列二、三位,同比均有小幅增长。接下来,我们将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PC行业关注度报告,从品牌、产品、配置、价格等角度来看看2019年PC行业关注度有哪些变化。一、2019年一季度PC行业概况相对于去年同期的波澜不惊来看,2019年第一季度笔记本电脑行业有更为活跃的市场表现。其主要原因来自于NVIDIA年初发布移动级RTX 20系独立显卡,带动了游戏型笔记本新品的更新。此外,英特尔在去年第四季度更新了第八代酷睿Whiskey Lake平台新品,并且在2019年Q1和Q2都不会有移动级平台更新,因此延续了轻薄本新品更新势头。两大原因使得2019年第一季度的笔记本市场较以往更为活跃。二、2019年一季度笔记本各品类关注度接下来我们看看2019年第一季度笔记本行业各类关注度情况。总体来看,关注大大趋势与2018年全年相比没有变化,游戏本依旧是关注度最高的品类,同时2019年一季度各大PC厂商都发布了新款RTX 20独显游戏本,因此在关注度数据上有所提升,达到38.76%。轻薄本与商务本基本持平,且二者之间互有交集。其它细分品类产品总关注不超过20%,而且从2合1电脑关注度来看有一定量的下降。三、2019年一季度笔记本品牌关注度TOP 10从Gartner数据来看,2019年第一季度联想出货量稳居首位,而且是传统三大品牌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家。这也反映到了品牌关注度上面。总体来看,2019年第一季度联想品牌平均关注度超过10%,第一季度总关注度13.33%,排名第二位的品牌为惠普,总关注度9.82%,第三位为戴尔,总关注度9.76%。而华为势头比较迅猛,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明显,一季度总关注度位居第四,达到9.34%,对于一个在笔记本行业还算是新军的品牌来说,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出色了。以一季度三个月的关注度变化趋势来看,也能看出一季度产品分布特点。二月份各家RTX 20系独显游戏本发售之后,所有有游戏本的品牌,其关注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主打商用产品的品牌则在三个月中出现下降趋势。另外除了华为之外,华硕旗下的a豆品牌也相当成功,作为一个面向年轻用户群体推出的品牌,a豆关注度上升之快有些让人意外。四、2019年一季度笔记本价格关注度笔记本价格关注度方面,4000-4999元价位段仍然是关注度最高的价格区间,总体关注度达24.44%,因此如果能够在这个价位段推出适合用户的产品,那么最终的销量一定不会太差。其次是5000-5999元价位段,这个价位段目前竞争非常激烈,联想小新系列、华为MateBook系列、戴尔灵越系列等均有王牌产品位于此价位区间,而且纵观目前这一价位段的产品,高性价比居多,有不少神机可供用户选购。此外,以同期数据相比,8000元以上价位段关注度有所提升,达到12.42%。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第一季度RTX 20系游戏本新品的提振,其普遍价格在8000元以上。不过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RTX 20系独显游戏本因为价格比较昂贵,所以可能在销量上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五、2019年一季度笔记本配置关注度配置关注度方面,总体变化不大,毕竟这与厂商推出什么配置的产品有很大关系。比如目前市面主流产品是8GB、256GB产品,那么其他配置的产品自然就难有太多人关注。不过从今年年初开始,笔记本配置上有一些新的趋势出现:其一,是16GB内存容量产品增多;其二,是512GB固态硬盘逐渐成为标配。因此在今年第四季度的配置关注度上,我认为内存和硬盘的关注趋势会有很大变化。接下来看具体情况:目前,8GB、16GB内存是所有笔记本产品采用最多的,因此二者总关注度达到85%以上并不意外。4GB内存目前在运行Windows 10系统时,已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不过目前还是有一些低价产品配备4GB内存,因此仍然有不少关注度。32GB内存目前几乎没有什么产品标配,但用户对于大容量内存的渴求并未减少,因此也获得了一部分的关注度,2GB内存目前基本已经绝迹,不过一些极为低端的产品还有所配置。如今,13英寸、15英寸级别的产品在笔记本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前者主打轻薄化,后者主打游戏。另外随着窄边框、微边框、甚至是全面屏设计的普及,如今屏幕尺寸对于用户的意义已经与以往有了很大差异。不过,2019年一个新的变化时,又有不少厂商开始着力推出14英寸产品,这可能也是14英寸关注度上升的一个原因。目前,游戏本已经全面进入RTX 20时代,但GTX 10系游戏本依然没有停产,A卡方面虽然有RX 580、RX 570、Vega 56、Vega 64这些产品,但目前数量还是不如N卡笔记本多。从关注度来看,性能级显卡关注人数最多,占比达到44.03%,较去年同期有小幅度增长。性能级显卡包括RTX 2060、GTX 1050Ti、GTX 1060等,搭载这些显卡的产品也是数量最多的。发烧级显卡包括GTX 1070、GTX 1080、RTX 2070、RTX 2080等,虽然产品总量不如之前三款,但是用户对其保持了非常高的关注度,达到32.51%。而对于入门级、核显、图显这些显卡的关注度较低,也反映了用户在选购产品时,很少会以这些显卡作为选择产品的主要考量因素。硬盘与内存的情况大致相同。目前笔记本产品的硬盘配置方案基本是固定的,固态硬盘方面,128GB和256GB是主流,机械硬盘方面,1TB基本成为标配,所以我们从关注度比例也可以看出,这三者关注比例也超过了90%。不过我之前也有提到,512GB固态硬盘将在今年全面普及成为标配,同时2TB机械硬盘的产品也在逐渐增多。从关注度上来看,512GB SSD用户关注比例继续走高,达到10.67%。六、2019年一季度笔记本产品关注度单品关注度方面,我们先来看一季度总榜TOP 10。惠普星14在一季度市场中进行了高频次推广,拿下了1.98%的关注度排在第一位。联想小新潮7000-13作为一款高性价比产品,总体关注度也达到1.93%,位于第三位的是Alienware 17,关注度达到1.9%,总体来看,2019年一季度笔记本单品总体关注度是以轻薄本为主,游戏本次之。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RTX 20系独显游戏本在刚刚发布时确实倍受关注,但是由于整体定价较高,后续力量不足,没有将高爆发延续下来。游戏本榜单,一季度卖的最好的两款游戏本分列关注度榜第一和第二位,其它均是各家一季度新品或GTX 10系在售看家产品,总体变化和去年第四季度相差不是很大。轻薄本和商务本榜单中,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没有新款华为MateBook X Pro和MateBook 14,因为这份榜单的数据是2019年第一季度的,这两款热门产品是第二季度刚刚发布的新品,所以还未上榜。不过可以看到,去年年底发布的MateBook 13赫然在列,足见这款产品还是相当受消费者关注的。另外,惠普战66、星14、小新、a豆、ThinkPad X1 隐士也都是两榜常驻产品,总体变化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变化不大。毕竟英特尔第九代酷睿移动级低压U还未更新,这两个领域没有太多新品推出。七、趋势分析2019年笔记本行业有很多期待。首先就是近期英特尔将推出第九代酷睿移动级标准电压处理器平台,这将使游戏本产品进入一波更新高峰期,配合RTX 20系独显,以及最近NVIDIA即将解禁的GTX 1660Ti、GTX 1650等显卡,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除了英特尔之外,AMD也将更新新一代锐龙移动级平台,命名遵循英特尔的H、U后缀,分别对应游戏本及轻薄本,只是我们无法预测将有多少基于AMD锐龙新平台的笔记本推出。再者是今年下半年,英特尔将推出首批10nm处理器,按照目前节奏来说,可能移动级会稍后一些,毕竟现在第九代移动级低压U还未更新,所以10nm首批究竟是发布桌面级,还是发布移动级这个不少说。另外,台北电脑展期间英特尔可能将公布Project Athena的一些详情,这一计划能否像“超极本”概念那样引领笔记本行业再次变革,下半年应该会有所答案。Project Athena是英特尔去年12月在架构日活动上首次披露的计划,随后在年初的CES上放出一些概况性的内容,之后就再无消息。该计划旨在引领笔记本电脑走向下一个新时代,可能将使笔记本电脑具备5G、AI等新功能,也可能将使笔记本形态发生变化。最后,正如之前所言,今年笔记本电脑配置大趋势是内存、硬盘升级,16GB内存、512GB固态硬盘以及2TB机械硬盘或成主流。而在屏幕方面,华为MateBook系列产品带来的超高清全面屏设计将给笔记本行业带来更多参考,同时对于游戏本来说,去年火爆的144Hz概念能否再度进化,使165Hz、甚至更高刷新率普及,我认为也是今年的一大看点。附录:研究方法与法律声明1、关注度研究方法本报告主要根据ZDC自主研发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关注度分析系统”进行研究。该系统每日24小时不间断跟踪中关村在线网站以及嵌套中关村在线网站产品库的其他合作网站的网民上网行为,并将来自不同IP的网民进行分类归属,综合PC相关厂商、品牌等获得的点击,统计出网民对PC的关注度。关注度:亦或关注比例,是以百分比形式表示某类信息的点击数在同类信息中的所占比例。关注度高,表示该信息越受消费者重视,关注度可作为分析历史形势和预测未来发展的有力数据支持。2、市场规模研究方法ZDC充分运用中关村在线自身产品库优势,以及在厂商、渠道商、行业等方面的良好资源,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查获取一线信息以及第二手研究材料,并由ZDC市场分析员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最终获得可发布的ZDC研究报告。直接信息渠道中关村在线在全国拥有85家分站,各地分站均派驻调查员。专业分析师与调查员与当地厂商、经销商、用户保持直接紧密的关系,定期对当地市场进行调查跟踪,获取第一手数据与资料。间接信息渠道立足中国ICT行业的中关村在线在建立10余年期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可定期从行业协会获取大量产业与市场方面的动态数据和信息。作为位居中国科技专业网站前列的中关村在线与众多上游厂商、制造商、渠道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厂商、渠道商也会不定期将最新的信息告知中关村在线。ZDC还从第三方获得数据及资料,了解整个中国ICT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追踪相关重点企业或厂商在产品技术、市场与竞争策略、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二手调查数据和资料来源为:新闻报道、行业媒介、企业年报、Internet/Web站点以及其他有利于本报告的资料。附录一 法律申明本报告为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制作,由中关村在线网站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包括版式权)。报告中所有的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未经过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基于任何商业目的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包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本报告中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相关权利为原著者所有。未经过原著者和本公司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报告中相关市场预测主要为ZDC分析师对用户关注度调查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了多重调研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严格把关,多次进行细致的人工筛选,保证其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专业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找出数据间的相关性,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推测。本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报告的数据准确性和分析、预测结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的著作权属于本公司,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对于本报告所有内容的复制、编辑(意指收集、组合和重新组合),本公司享有排他权且该排他权受法律保护。对本报告上述内容的任何其他使用,包括修改、发布、转发、再版、交易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不得被再造、复制、抄袭、交易,或为任何未经本公司允许的商业目的所使用。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供的报告内容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时,需征得ZDC书面特别授权,并注明出处“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交的报告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目的时,仅限客户内部使用,不得以任何方式传递至任何第三方机构、法人或自然人。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本公司充分尊重报告中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您确认您的著作权以某种方式被侵犯,并且该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请向本公司提出著作权投诉。本报告有关著作权问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本公司保留随时解释和更改上述免责事由及条款的权利。附录二 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号鼎好大厦B座8楼电子邮箱:zolzdc@zol.com.cn【ZOL客户端下载】看最新科技资讯,APP市场搜索“中关村在线”,客户端阅读体验更好。

坂脩

计算机行业专题报告:计算机投资进入黄金时代

一、 计算机投资进入黄金时代流动性+政策驱动资本市场发展大时代:新冠疫情全球冲击之下,美联储不断推出宽松政策,包括降息速度、量化宽松(QE)容 量、非常规工具重启等多方面。美联储的政策力度远超预期,使得全球流动性大量释放。 即使 2021 年经济表观增速回正,但疫情及全球增长点乏力中期仍大概率会限制流动性的收缩。6 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陆家嘴论坛表示:“大家普遍认为这次由疫情引发的系列问 题,兼具了 1918 年大流感、1929-1933 年大萧条和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部分特征, 应对难度前所未有。” 各主要金融市场将可能共同面临“资产荒”的挑战,优质上市公 司资源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政策不断,表达了对资本市场的重视。高流动性下计算机行业估值收益:核心估值方法下资本市场流动性促进高成长资产估值提升。DCF 方法做为企业价值评估 的一种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评估机构所借鉴和采用,是价值投资的基准。PE、 PEG、市值空间法是在不同增长环境下对 DCF 的转化。影响折现率的几个重要外部指标 为: 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溢价、可比公司的收益指标和财务杠杆等财务指标、企业特 定风险调整系数等几个参数。从数据上看,增速更快的企业对流动性更加敏感。定性来 看,流动性充裕下对新兴资产不确定容忍度提高,高成长性空间较大资产受到青睐。计算机行业特点为产业链扁平,不透明度相对较高,受科技与政策影响大,但又为最典 型高成长空间较大行业。在流动性与风险偏好持续提升时,投资者会更加重视对空间的 判断,淡化对其中不确定性的担忧。2019VS2013:商业模式升级、护城河与集中度提升、数据触碰新需求。护城河与行业集中度提升:1)云计算的本质是 IT 与数据集中,领先服务商的产品及服 务优势更加明显,以往集成商靠渠道取胜的优势在淡化。2)技术与行业 Know-how 不 断迭代与竞争,各细分领域头部公司更加明显。商业模式升级:云计算以及运营方式改造使得从订单型收费,转变为按流量(年/人次/ 使用次数)收费。例如广联达传统造价软件收入受到建筑业新开工面积波动影响较大, SaaS 转型后按年收费,可以平滑业绩波动。从 IT 到 DT,空间打开:1)2013-2015 年期间,计算机公司相继推进互联网+战略,本 质上是业务与数据运营开始,各类数据的汇集开始产生新的需求。2018 年,市场上有一 批优质公司进入到收获期,可验证性增强。2)云计算带动数据集中,集中后创新模块不 断被发现和推出,带动空间打开。大科技周期在 2016 年开始导入期,2018 年预期消化。区块链、5G、物联网、AR 在 2016 年资本市场都出现过导入期炒作,2017 年 AI 伴随 Alphago 以及国家规划在计算机 行业整体下行中有极大相对收益。2018 年各科技趋势伴随本身预期消化及资本市场去杠 杆开始出现标志性降温事件。下一个 IT 代际逐步到来,2019 年出现产业化信号。四大科技赛道不断出现积极信号: 1)云计算 10 年成长期加速。2)信创进入产业落地期,相关公司订单、报表变化。3) 5G 应用孕育产业化信号。4)AI 已出现多领域应用场景,开始触动信息化再次深化。我们跟市场反复强调金融 IT 的行业特征为:业绩弹性大、壁垒深厚,关键变量是监管。证券 IT 领军公司如恒生电子、同花顺、东方财富在 2015 年牛市期间业绩大幅增长,尤 其是由 IT 切入金融业务的空间巨大。 证券公司对 IT 核心业务系统依赖度、更替成本都很高,因此领军 IT 厂商壁垒深厚,在 细分领域市占率普遍过半,行业竞争格局稳定。2020 年监管进入全面鼓励发展阶段:回顾近十年金融监管政策历程,2020 年进入全面 鼓励发展阶段,近期金融 IT 政策大趋势不断演绎。1)政策全面宽松阶段:2009 年“四 万亿”,2011 年金融创新,2014 年连续双降;2)全面监管阶段:2016 年底央行开始防 控风险,2017 年“资管新规”,2018 年供给侧改革;3)兼顾发展阶段:2018 年 10 月 政治局会议强调稳住资本市场,以及证监会后续诸多配套政策,2019 年科创板等政策红 利;4)全面鼓励阶段:2019Q4 证券修法、LPR 改革、理财新规等,2020 年推出创业 板注册制、上证综指调整、t+0 有望试点,政策进入全面鼓励发展阶段。我国云计算仍然处于早期阶段,落后美国五年左右。根据 IDC 资料,我们认为国内云计 算产业落后美国至少五年。亚马逊 AWS 在 2006 年推出首款产品,阿里云诞生于 2009 年。国内市场在 2013 年企业用户才逐步对云计算接受并认可,目前产业正进入广泛应 用阶段。海外云计算虽经历二十年增长,现在才刚开始。回顾云计算历史,2000 年新兴的云计算 公司包括 Salesforce、Netsuite 和 Paypal,但价值达 10 亿美元的云计算公司一家都没有。 但是在 20 年内,大量云计算巨头企业迅速成长壮大,2008 年云计算前五大公司的总市 值约为 140 亿美元,2020 年云计算前五大公司的总市值已经超过 6160 亿美元,是 2008 年的 44 倍,是 2015 年的 5.3 倍。部分云计算公司甚至超越了传统软件巨头的市值。Adobe 转云后目前市值超过 2000 亿 美元,Salesforce 的目前市值约为 1700 亿美元,Salesforce 的市值也在今年超过了其长 期以来的竞争对手之一 Oracle。中美科技摩擦或将成为常态。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由来已久,从小布什政府冻结克林 顿政府对两个电子束系统发放的出口许可,再到 2018 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兴和福建晋华 的禁售。2019 年 5 月,美国总统以国家安全令有效地封锁华为。6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 将把四家中国公司和一家中国研究所列入实体清单。包括中科曙光(603019)、天津海光、 成都海光集成电路、成都海光微电子技术、无锡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我们认为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摩擦将成为新常态。从行业上看,2019 年信创产业主要在党政军领域进行试点。2020 年,党政军进入全面 推广阶段,八大行业试点逐步展开,其中金融行业已进入规模性试点阶段,未来有望实 现政务云架构的全面国产化。2020 年截至目前 5G 应用低于预期。2020 年初资本市场对 5G 应用快速推进有较大期 待。但产业发展有自身规律,截至目前相关应用低于市场预期。5G 应用仍将在 3-5 年内大规模商用。从整体上看,各大 5G 应用均已完成技术准备阶 段,在解决关键问题的同时进行产业化推广。根据各领域时间表来看,3-5 年内 V2X、 超高清、VR、云游戏均有望形成大规模商用的可能,围绕新应用、新生态、新技术的投 资机会会不断涌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逐渐与 GDP 增速部分脱钩。历史上软件行业收入增速与 GDP 增速的变动基本保持一致。2017 年之后我国实际 GDP 增速开始缓慢下行,然而软 件业务收入增速呈现上涨趋势。云计算等信息化深化,行业增长保持高速。2019 年第一季度我国软件业务收入 14755 亿元,同比增长 14.4%,增速同比提高 0.4 个百分点。二、 金融 IT 产业趋势加速推进我们跟市场反复强调金融 IT 的行业特征为:业绩弹性大、壁垒深厚,关键变量是监管。 根据近期陆家嘴论坛监管层发言以及产业趋势,资本市场政策前瞻梳理:1)科创板方面,纳入沪股通、引入做市商制度、IPO 老股转让、再融资办法、科创 板指数、“T+0”交易等政策;2)注册制在创业板试点,未来将在主板、中小板陆续推广;3)扩大沪深股通的投资范围和标的;进一步完善沪伦通业务;拓宽 ETF 互联互通机 制;4)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设立或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5)金融市场放开方面,支持上海股票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开放发展;6)国有大行可能获得券商牌照;头部券商或加速整合。金融 IT 领军的高壁垒体现为:1)技术和经验优势。金融机构对于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相关厂商在行 业内积累了多年经验和技术,短期来看难以被超越,如恒生电子的投资交易系统、长亮 科技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等。2)行业口碑和渠道粘性高。行业领军公司花费多年建立的行业口碑,形成了极强的渠道 粘性。从客户角度,系统替换成本极高。因此,往往头部厂商市占率较高。3)行业集中度较高。例如,恒生电子在证券集中交易系统市占率为 50%、基金投资交 易管理系统市占率为 83%。线上流量领军同花顺的 DAU 可以达到 2000 万。长期来看,恒生电子作为证券 IT 顶级领军未来拥有十倍成长空间。1)根据 IDC 等相关 数据,参照国内银行 IT 和保险 IT 每年 20%市场规模增速,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的情况 下,预计证券 IT 市场规模增速在 25%,即未来三年市场规模翻倍、达到 200 亿以上。2) 海外对标角度,FIS 作为全球级金融 IT 领军,2019 年 FIS 收入达到 103.33 亿美元,其 中北美地区收入为 78.59 亿美元。同期恒生电子营业收入为 38.72 亿元,与 FIS 相差十 倍以上。另外考虑两家公司市值规模以及所处资本市场规模,长期来看,恒生电子未来 拥有十倍成长空间。互联网资管领军技术和流量的积累在资本市场高峰期有望爆发。1)同花顺自上市起就 有各类量化非专利技术,2018 年财报显示已经获得“基于深度学习的个股交易系统”、 “基于人工智能的组合管理优化”等人工智能领域非专利技术,标志公司已具备人工智 能投资的技术储备。2)“金融大师”和“财富先锋”是公司付费 PC 产品线里面向 C 端 的主要投资机器人产品。如“金融大师”利用 AI 技术为选股、择时、风控赋能,产品功 能主要有 AI 大数据(揭示活跃机构资金)、大盘趋势(多维智能分析系统)、九维理念(高 端股票池系统)等。3)2019 年同花顺手机端 APP 的 MAU 超过 4000 万、为国内第一, 而 2015 年仅为 2000 万。AI 技术赋能下,以及资本市场高峰期,有望大幅提高各项业 务变现空间。区块链行业迎政策拐点,2019 年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 2019 年 10 月 24 日下午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 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 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大国竞争之下,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1)金融领域最大应用即为数字货币,而国内数字货币由央行主导。DCEP 由时任央行行 长的周小川 2018 年 3 月 9 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金融改革与发展”主题记者 会上首次提出:央行研发的法定数字货币的名字是“DC/EP”(DC,digital currency,数 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电子支付)。2)在区块链这场技术浪潮中,无论是中国和美国都想要获得先发的优势,而数字货币作 为区块链发挥去中心作用、进行价值传输的工具,世界大国都想争夺这一法币之外的货 币的话语权。而 6 月 18 日,Facebook 已经发布 Libra 白皮书,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央 行的关注与讨论。全球央行开始密集释放研发数字货币的信号。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具 有国家战略高度。3)2020 年 1 月 10 日,央行明确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 发、联调测试等工作。首批试点名单共有 4 地,分别是苏州、雄安、成都和深圳。双层架构和市场化决定了商业银行 IT 端投入将明显加大;便捷匿名的“双离线支付” 带来线下支付终端的大量升级改造需求。三、 加速转云:北美 2013云计算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在公有云领域已经得到很明显的体现,头部参与者的市场份 额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前四大公有云巨头(Amazon、微软、阿里巴巴、google)在 2019 年的市场 份额总和为 59.9%,2018 年市场份额总额为 55.2%。国内范围:前四大公有云厂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百度云的市场份额总额也从 2017 年的 61.8%提升到了 81.8%。SaaS 领域:软件 SaaS 化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全面流通,领先者市占率更上一层楼。垂 直细分领域具有龙头企业,市占率高,用户粘性强,例如建筑、餐饮等,云转型后市占 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外:Salesforce。成立 20 年以来,云 CRM 逐渐侵蚀传统软件份额,2018 年市占率 20%。 国内:广联达。目前广联达云转型已取得初步成效,实际渗透率提升明显。造价领域竞 争对手鲁班与神机妙算底层采用的是 AUTODESK 产品,所以在转云的时候难以跟进。Adobe:在过去的几十年仅提供视频、图像等软件技术服务,其客户使用上述软件技术 进行广告等创意创作。2015 年顺利转变为一家 SaaS 企业,下游原本分散的视频和图像 数据资源得以在云上集中,新业务的拓展也变得更加便捷。产业链下游业务的外延收购,与现有产品形成协同,增加产品体系的广度。为了弥补 Adobe 在客户分析、营销方案推广等方面的不足,完善数字营销技术链,Adobe 开始挖 掘自己使用自家软件的制作营销广告的可能性,逐步布局新业务蓝图,并通过收购获取 广告营销内容制作技术、营销视频播放平台,开展数字营销服务。传统 IT 领域里,海内外差距已十分明显,追赶需要较长时间:计算机技术在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就已开始酝酿,而在 50 年代-60 年代即逐渐发展 成熟;同一时代的中国,仍在市场和计划之间反复摇摆,1984 年才提出“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从市值体量对比来看,美国的 Apple、Microsoft、Amazon 的总市值都已经达到 1.7 万亿 美元、1.6 亿美元、1.5 亿美元。对比之下,中国 ERP、财税、建筑领域的龙头公司的用 友网络、航天信息、广联达的总市值都有望朝着 300 亿美元目标奋斗。云计算应用下海内外差距有望拉近,中国 IT 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中美云计算差距较小, 中国云计算企业有望依托于国内庞大的实有企业和人口数量形成的生态圈,反哺云计算 技术,从而推动 IT 技术向前迈进,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从时间来看,在 IaaS 层,美国与中国的起步相差仅 5-7 年左右。在 SaaS 层:Workday、 ServiceNow 都是 2005 年才成立,云转型企业 Adobe、Autodesk 的 SaaS 化起点时间为 2012 年、2014 年。相比之下,我国 SaaS 云转型的领先企业用友网络、金蝶国际、广联 达、石基信息的云转型时间在 2016-2017 年期间。海外与国内的云计算 SaaS 公司,如使用 PE 估值法分析,会发现传统软件公司普遍使 用的 PE 估值法失效,目前资本市场习惯用 PS 估值法对云计算 SaaS 公司评估。快速发展后可迅速转化成可接受 PE。较高的 PS 能在收入较快成长后迅速下降,且面向 未来的销售费用和研发投入一旦减少,稳定利润率将使 PE 回到可接受范围。云计算企 业通常在稳定期理论净利润率有望达到 30-40%。若假设两年后降低投入且进入稳定期, 实际上云计算领军企业市盈率将进入可接受范围。金山办公:SaaS 订阅客户付费率仅为 3%左右,存在极大提升空间。SaaS 订阅客户的付费率较低,存在极大提升空间。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公司主 要产品月度活跃用户(MAU)已达到 4.11 亿,同比增长 32.6%。其中,2019 年度累计 的年度付费个人会员数达到 1202 万,同比增长 104.4%。从付费率的角度来看,目前金 山办公约为 3%。在国人的付费习惯上面,可以参考视频网站爱奇艺模式,截至 2020 一季度,爱奇艺付 费订阅会员数已经达到 1.18 亿人,并且季度 ARPU 值连续 3 个季度提升。一旦金山办公 的 WPS 开始重视用户的变现,开启全员收费的商业模式,其付费率将有可能是目前的 3-6 倍,ARPU 值也将随着用户忠诚度和产品实用度快速提升,公司的收入也将随之指数 型增长,公司市值天花板仍然远未达到。我们对金山办公的 WPS 会员收入和稻壳会员收入的敏感性分析,WPS 会员未来 5 年 的年收入区间约为 4.3 亿元-16.2 亿元,稻壳会员未来 5 年的年收入区间约为 2.5 亿元 -11.7 亿元。即乐观估计可以在 5 年内达到 28 亿元年收入。此外,如果考虑云文档、 云存储等功能一旦进入到变现阶段,也将推动 ARPU 值显著提升。信创落地进程中,未来 5 年 WPS 将释放 60.8 亿市场空间。全国的党政机关各个部门 人员用的电脑共有 2000 万,未来还将逐步渗透到国资委下的企业。根据统计局数据, 2015 年全国党政机关公务员超过 700 余万人,事业单位编制人员 3100 余万人、中央 企业员工 200 余万人,总数合计约 5000 万人。我们按照截止 2022 年,2000w 台替换电脑测算,政府部门多以场地面积授权方式付费, 假设 Linux 版本的 WPS office 价格为 960 元/3 年/台,即 320 元/年/台。WPS 的竞争对 手还有永中 Office,但是 WPS 的市占率达到 95%以上,释放 60.8 亿市场空间。广联达:从软件企业到云计算企业再到智能企业,边界无限拓宽。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进一步夯实造价及施工业务的优势。广联达是数字建筑平台服务 商,收入构成目前以造价业务和施工业务为主。2017 年至今,公司造价业务的云转型持 续推进,造价业务的商业模式由销售软件产品逐步转向提供服务的 SaaS 模式。2020 年公司顺利完成定增,募集资金 27 亿元,用于造价大数据及 AI 应用项目、数字项 目集成管理平台项目、BIMDeco 装饰一体化平台项目、BIM 三维图形平台项目、广联达 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及偿还债券等项目。此次定增大部分募集资金投入到公司的主业造价业务和施工业务中,将推动公司从传统 造价软件企业向云计算企业和智能企业迈进,其中: 造价大数据及 AI 应用项目:公司造价产品已升级到第二代以云计价和云算量为代表 的“云加端” 产品,通过有效的数据积累为后续数据类增值应用打好基础。开发基 于造价大数据及 AI 应用的智能计价与智能算量的下一代造价产品,有利于提高公 司数据增值服务和提高客单价。 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项目:数字项目集成管理平台通过将业务提炼成公共组件, 并对组件产生的公共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调用,打破了原有的业务和数据的壁垒,最 终实现业务和信息互通,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的信息孤岛难题。 BIMDeco 装饰一体化平台项目:主要助力装饰产业实现数字装饰,是数字建筑的另 一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司在造价及施工业务之外的又一领域探索。 BIM 三维图形平台项目:由于国内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图形平台,因此打造 BIM 三维图形平台利于实现建筑软件自主安全可控,进一步增强国产建筑软件核心竞争 力。 广联达数字建筑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打造西安研发中心,为公司研发提供技术 人才资源。横向提高数字造价 ARPU 值,纵向深入拓展建筑信息化各个领域。横向提高客单价方面, 在造价业务 SaaS 化成功的基础上,公司将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 造广联达工程造价大数据及 AI 应用平台及相关产品和服务,还可以向公司其他业务线提 供 AI 能力复用,与数字施工业务、供应商业务、教育培训业务及政务业务形成协同效应; 纵向拓展其他领域方面,公司通过进入到装饰领域、设计领域,深化公司在建筑信息化 各个领域的布局。考虑造价业务转型成功后,盗版用户及竞争对手用户转移到广联达的产品,以及增值服 务带来的 ARPU 值提升,广联达的造价业务的年收入可超过 50 亿元。施工信息化业务的潜在收入空间可达百亿规模。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的基本工作单元, 2016 年我国施工项目数为 79 万个,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额为 1.41 亿元,如果每个项 目在施工阶段投入 15 万元到信息化,占比仅为投资额的 0.1%左右,那么施工阶段软 件市场在中国可达千亿级别。如果广联达在施工业务的市占率达到 10%,那么广联达 的施工收入将达到百亿级别。BIMDeco 装饰一体化业务是数字建筑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公司在造价及施工业务之外 的又一领域探索,BIMDeco 以装饰 BIM 为基础,打通设计、预算、施工的项目全过程, 通过三维建模工具,实时渲染技术,实现工程项目虚拟与现实数字孪生共存,从而帮助 公装领域相关企业逐步实现 BIM 化设计、工业化生产与数字化、装配式施工。卫宁健康:推出 WinCloud 计划,引领医疗行业 SaaS 变革。发布 WinCloud,宣告开启 SaaS 转型之路。医疗信息化产品一直以来存在定制化程度 高,难以完全产品化,实施交付流程长等痛点,SaaS 化解决了医疗信息化产品的痛点: 1)“1+X” 数字生态解决医院各类定制化需求;2) 云端交付解决实施交付周期较长问 题; 3) 大量医疗数据的交互与互联互通需求,包括在院内、线上线下、以及医院与医 联体和医保局等场景。云原生的 WinCloud 可以部署在云端,上面可以生长出很多内容, 包括传统的线下业务产品、线上互联网产品、甚至第三方的产品,都可以基于未来的产 品来进行生长来打造一个完整的产品生态。基于这个产品生态往外进行辐射,可以跟政 府进行连接,跟产业的上下游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全面云化的 WinCloud 生态打造。转云后的卫宁估值天花板被大幅抬高。我们假设:1)WiNEX 产品(仅包括数据中台、 业务中台与技术中台)在医院平均订阅服务年费为 232 万,第一年初装费用为 150 万。而订阅服务年费可以随着医院应用市场以及模块增加可以逐步提高。2)2020-2024 年公 司实现订阅制收费的医院数量分别为 30/100/180/300/500 家,公司 2019 年医疗卫生机 构用户已经超过 6000 家,其中三级医院数量超过 400 家;3)公司全面推广 WiNEX 产 品,未接受订阅制付费的医院的订单在行业趋势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公司 2020-2024 年云业务表观收入分别为 1.15/3.37/5.38/8.76/14.60 亿元,传统订 单业务由于 WiNEX 产品上线,实施成本降低,交付周期缩短,规模效应逐步体现, 2020-2024 年收入分别为 22.20/26.57/31.07/35.80/40.30 亿元。四、 信创进入收获期,数据库为最后一公里自主可控产业链可分为四部分:1)IT 基础设施:主要指 CPU 芯片、服务器、存储、交换机、路由器,这些是信息安全 的基础,国产化替代空间巨大;2)基础软件:主要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随着基础软件技术逐渐成熟,国内 厂商积极抢占国外巨头市场份额;3)应用软件:主要指为不同行业领域用户需求而提供的软件,比如 ERP 领域、电力行 业、金融行业、政务应用、办公软件,目前国产化替代逐渐从基础软件向高端软件渗透;4)信息安全:主要指边界安全产品、终端安全产品、安全管理产品,目前国产信息安 全产品可基本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国产终端大体上相当于 Wintel 3-5 年前的水平,技术上可以实现完全替代。Linux 操作 系统与 windows 的比较,最大缺陷是缺少大量行业软件支持的生态问题,但是国内应用 软件成熟度日益提高改善整体生态水平,可以说国产 CPU+操作系统正从“可用”向“好 用”发展。从进展上看,2019 年信创产业主要在党政军领域进行试点。2020 年,党政军进入全 面推广阶段,八大行业试点逐步展开,其中金融行业已进入规模性试点阶段,未来有望 实现政务云架构的全面国产化。数据库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产品要随着结构复杂化、数据独立性、冗余度和控制功能不断 进化。数据库系统阶段是从 60 年代后期开始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个应用 或某个程序,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组织)或整个应用的。数据库系统阶段的特点是:1. 采 用复杂的结构化的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 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存取路径来实现的。2. 较高的数据独立性,数据和程序彼此独立, 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尽量不影响用户程序的使用。3. 最低的冗余度,数据库系统中的重复数据被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在有限的存储空间内可以存放更多的数据并减少存取 时间。4. 数据控制功能,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的安全性,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非法使 用;具有数据的完整性,以保护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具有数据的并发控制,避免 并发程序之间的相互干扰;具有数据的恢复功能,在数据库被破坏或数据不可靠时,系 统有能力把数据库恢复到最近某个时刻的正确状态。数据库产品需要与技术和场景结合。当前有许多研究是建立在数据库已有的成果和技术 上的,针对不同的应用,对传统的 DBMS,主要是 RDBMS 进行不同层次上的扩充,例如 建立对象关系(OR)模型和建立对象关系数据库(ORDB)。面对场景上比如面向工程,面向 地图系统,面向设计类等特定的领域。这一类数据库会对业务场景进行深入理解,分析 其中的数据模型,特性,数据流的梳理特点,从而定制形成专属的更符合业务场景的, 在性能,交互,事务处理方面更好表现的数据库。主流数据库主要是以 MySQL,Oracle,PG 等为基础的。数据库是指长期存储在计算 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 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共享”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为多个不同的用户、使用多种不同的语言、为了不同的目的而 同时存取数据库,甚至同一块数据也可以同时存取;“集合”是指某特定应用环境中的各 种应用的数据及其数据之间的联系(联系也是一种数据)全部集中地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 进行存储。传统主流的数据库主要以 MySQL,Oracle,PG 等为基础的。国产数据库市场规模达 268 亿元。2016 年人社局数据表示全国公务员数量为 716.7 万 人,统计局数据表示国有单位在业人员 5739.7 万人,全国 PC 存量 PC 台数近 3 亿。在 不考虑民用消费市场的前提下,我们基于政务市场和事业单位的保守假设,基于政务市 场、事业单位和央企国企的中性假设下,预测其潜在市场空间分别达到 108 亿元和 268 亿元。国内数据库行业呈现出三大核心竞争阵营,一是以阿里、腾讯和华为科技巨头为代表的 云数据厂商;二是以武汉达梦、南大通用和神舟通用为代表的传统国产厂商;三是以科 蓝软件外延并购的 SUNJESOFT 为代表的厂商。五、 5G 模式渐明,软件定义汽车先行1.超高清赛道稳步推进,国产 AVS 有望弯道超车上海上线首个超高清 4K 频道。2020 年 7 月 15 日,上海首个 4K 超高清频道“欢笑剧 场频道”正式对外开播,该频道是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原高清“欢笑剧场”频道基础上, 保持名称和呼号不变调整升级而来,频道全天 24 小时播出,内容囊括影视剧、综艺、 纪实、体育等门类。首播栏目包括《甄选影院》、《强档综艺》、《超清赛事》和《探索大 发现》等。“5G+4K/8K 超高清直播示范平台”项目启动。未来总台将以该项目为抓手,推动总 台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转型,项目总投资 4.2 亿元,将在未来两年 内完成。项目建成后,将首次实现基于 5G 技术的“云管端”全新业务模式,形成年产 10000 小 时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并全面对接总台电视、新媒体、电影平台,实现 4K/8K 超高清 电视节目在各平台的直播、点播。受到疫情冲击,超高清赛道推动进展低于预期。受到新冠疫情冲击、奥运会延期的影响, 超高清赛道在 2020 年的落地推动进展一定程度上有所延缓。年内截至 2020 年 7 月,央 视暂未看到超高清 4K 频道的落地播出(根据中央电视总台的 4K 超高清频道技术系统建 设规划,原计划 2020 年 6 月之前完成体育、综艺、纪录片等 3 至 5 个频道 4K 超高清制 播系统的建设,新增具备每天 30 小时的 4K 节目制作能力)。但是同时,新冠疫情也加 速了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多个新兴场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疫情对于超高清传 统赛道业务的冲击。国产 AVS 视频编码期待弯道超车,产业未来有望看到进一步发展。面对海外的 H.265收费乱局,国产的 AVS 标准有望突围,虽然目前 AVS2 相对 H.265 略有劣势,但是未来 随着超高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推动 AVS3 在性能方面相对 H.266 的超越,标准与 产业需要同步发展,产业的前进给行业标准提供落地的土壤。未来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 控制、2021 年奥运会召开时间的逐渐临近,超高清赛道依然有望看到疫情压制逐步消失 之后的快速恢复性发展。2. VR 赛道进展低于预期,技术和内容同步推进方可走进千家万户三大运营商在 2019 年底、2020 年初提出了 2020 年度的 VR 出货目标,合计约 600 万台,但截至目前目标完成度较低。中国电信在 2020 年的 VR 出货量目标就达到了 300 万台。而根据 2019 年 11 月 15 日,中国移动召开的 5G 泛智能终端渠道生态合作峰会 上所发布的 2020 年终端产品规划,2020 年中国移动预计 XR 终端出货量为 200 万台(由 于目前市场中相比 VR,AR 的市场体量较小,我们可以假设 200 万台基本为 VR 终端的 预期出货数量)。中国联通在 2019 年 10 月 17 日的中国联通智慧生态合作大会上公布了 2020 年的 VR 发展目标,用户数从“试点”状态达到过 100 万。不过由于受到疫情对线 下门店的影响,叠加内容端粘性、丰富度的相对欠缺。内容端出现破冰者,产业发展有望提速。2020 年 3 月 24 日,Valve 携 Half-Life 系列新 作《半衰期:爱莉克斯》强势归来,好评如潮,Steam 社区首日就获 5000+评价,好评 率 97%,我们认为该款游戏有望成为 VR 行业游戏内容端的破冰者,未来逐步推动 VR 产业的发展提速。未来期待新技术的迭代进一步推动 VR 产业的发展。根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Facebook 的“新”Oculus VR 头显将在 2020 年 7 月底开始大规模量产,而歌尔股份可转债项目也 加码了 AR/VR 光学模组项目。Oculus 作为全球 VR 赛道的行业先驱依然在探索新的技术 应用可能性,我们期待 VR 上能看到更高性能的计算芯片、更清晰和逼真的图像显示效 果、更丰富的手部交互功能和眼球跟踪等高科技技术的落地,技术的更新迭代有望进一 步推动 VR 产业的发展,VR 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仅仅是中高端游戏玩家的专 有产品。3. R16 标准冻结推动自动驾驶逐步落地,软件定义汽车先行R16 标准冻结。2020 年 7 月 3 日晚,国际标准组织 3GPP 宣布 R16 标准冻结,标志 5G 第一个演进版本标准完成。R16 标准不仅增强了 5G 的功能,让 5G 进一步走入各行各业 并催生新的数字生态产业,还更多兼顾了成本、效率、效能等因素,使通信基础投资发 挥更大的效益,进一步助力社会经济的数字转型。R16 进一步增加了自动驾驶落地的可能性。R16 标准增强了新空口(NR)在垂直行业 应用的能力,尤其是对 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时间敏感网络的支持,同时 通过引入组播和广播等多种通信方式,以及优化感知、调度、重传以及车车间连接质量 控制等技术,实现 V2X 支持车辆编队、半自动驾驶、外延传感器、远程驾驶等。在当前 车联网辅助预警场景的基础上促进增强 V2X 场景的应用,不仅加快车联网的商用落地进 程,也进一步满足自动驾驶应用中对车联网通信的要求,促进车联网与自动驾驶深度融 合,进一步增加自动驾驶落地的可能性。2020 年上半年多家企业开放 Robottaxi 服务。全球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依然较少, 绝大多数处于测试或者是示范区试点阶段,Waymo One 服务已经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 为公众提供乘车服务,但是数量依旧有限。2020 年 6 月 27 日,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规模 化载人示范应用启动,滴滴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从百度到高德,再到滴滴, 短短 3 个月时间,三家企业扎堆开放 Robotaxi 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未来逐步可以落地的领域包括:卡车货运。2020 年 3 月,Waymo 获得 22.5 亿美元融资,推出 Waymo Via 计划在 美国进行卡车自动驾驶测试。不过我们初期预计自动驾驶卡车会在固定的高速公路 路段进行自主配送,以此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将要面对的技术复杂度。班车、港口、园区交通。上述几个场景的路线相对固定,且道路复杂度不会很高, 更容易实现商业化的落地,美国的 Optimus Ride 提供的班车服务就在布鲁克林海军 基地的私人道路上闭环运行。国内的车企也进行了很多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的尝试, 主要在一些特定场景和示范区域里,如公共交通、市政环卫、港口码头、货运物流、 矿山开采及零售行业。目前也出现了一批自动驾驶领域的初创企业,如 Pony.ai、图 森未来、Momenta、地平线、文远知行等等。特斯拉成为汽车 OTA 的先锋。特斯拉 OTA 可实现让车辆定期获得安全及导航方面的新 功能、提升车辆性能、完善驾驶体验等功能。例如,Model X 100D 经过 OTA 升级后, 百公里加速时间可从 5.2 秒缩短至 4.7 秒,Model S 100D 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则直接缩短 了 1 秒,升级后仅需 3.3 秒。根据统计,从第一款 ModelS 上市开始,截止到 17 年 3 月 份的 5 年时间里,Tesla 总计推送 25 次 OTA 升级(不含小版本),涉及各大功能域、至 少 22 个控制器。在这其中:中控屏更新 22 次,更新内容囊括 bug 更新/显示/报警/交互 /控制设置等方面,几乎每次更新都会涉及;动力及电池系统相关更新 11 次,包括能量 管理/热管理/性能优化/车载充电等方面;座舱系统相关更新 10 次,包括雨刮/座椅/PE/ 门把手/鸥翼门等方面。国内众多新车企均搭载 OTA 升级。例如蔚来的 ES8 在新节能模式下无论是百公里能耗 (21.7 平均能耗、18.6 实时平均能耗)、还是由数据推算出的实际高速续航里程(279.9 公里)都比早前表现好了很多:能耗降低了超过 10%,续航也提升了近 10%。理想汽 车旗下的 ONE 在 2020 年 1 月 15 日也进行了首次 OTA 更新,包括增加预约充电功能、 提升音响体验、优化电源管理、改善油耗以及全速域自适应巡航(ACC)。小鹏汽车则在 2019 年 7 月首次进行了 OTA 升级,开放包括 ALC 自动变道辅助、TJA 交通拥堵辅助、 透明底盘、驾驶员疲劳预警、驾驶员分神预警等功能。……(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盛证券)

孔子闻之

计算机行业产业报告:5G消息市场测算规模约1000亿(可下载)

获取《计算机行业产业报告:5G应用之5G消息RCS与微信对比研究报告》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5G报告及白皮书 ”,该报告编号为20bg0120。[研究报告内容摘要]一、5G步入商业时代,RCS发展可借东风RCS虽在2008年已有运营商联盟布局,但在4G时代无法抗衡互联网OTT类app,飞信等RCS业务虽一度占据大众视野但最终折戟。在5G时代,互联网终将向万物互联渗透,RCS凭借运营商优势、A2P模式及万物互联优势有望东山再起。2020年作为5G商用元年,新基建促进5G基站铺设加速,终端厂商乐于发售5G手机,产业链的率先布局能够有力支撑5G消息未来发展。二、三大运营商联手发布白皮书,激发多方共参生态建设在海外,虽然运营商积极推动RCS标准更新迭代,但谷歌和三星作为细分市场龙头才有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相比于国外,三大运营商合力提高了产业链话语权,《5G消息白皮书》发布确定了他们的领导地位,也助推了产业链发展的热情。需求端:从产业参与者的需求上讲,互联网平台趋于饱和,行业用户需要新的流量入口;国产安卓手机厂商产品受产业链因素,同质化水平较高,往往需要新卖点吸引客户;供给端:运营商则更有意愿推动在3G时代红极一时的短信业务。三、三阶段定位5G消息发展,A2P生态是重中之重5G消息是5G生态级应用,将逐步通过补齐短板、生态完善、完成超越三个阶段逐步赶超OTT类应用,并作为5G时代先发应用成为步入5G时代的入口。在补齐短板阶段,5G消息可借助实名认证、高传输效率、广泛的用户基础等优势缩小与OTT类应用差距;在生态完善阶段,借助A2P新交互模式丰富生态应用环境,通过行业服务建设深度绑定行业用户;最后完成超越阶段,5G消息是5G时代首个生态级应用,融合其他技术,有望作为入口促进5G应用场景化。四、5G消息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未来相关公司业务营收有望超预期2018年起,受益于由于网络登录和用户身份认证等安全相关服务的不断渗透,运营商短信业务增速转正,于2019年达到增速37.5%。随着5G消息激发短信业务流量新入口的需求,不断完善的生态建设有望吸引更多B端用户入驻并扩大单位用户需求。展望未来10年,5G消息市场测算规模约1000亿,是当前运营商短信业务的2.6倍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将惠及运营商、行业用户和终端厂商等多层参与方。五、相关公司运营商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HUB层:中兴通讯等;MaaP平台:梦网集团、佳讯飞鸿、神州泰岳、吴通控股、彩讯股份、中嘉博创、海联金汇、银之杰、中科飞鸿等。六、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及中美关系不确定性风险;5G网络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5G消息生态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运营商相关政策执行推动不及预期等相关风险。

点对点

计算机行业2020年度策略报告:继往开来,坚定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

机构:西南证券投资要点 板块表现亮眼,基本面触底回升,19Q3 仍为超配:从年初到 10 月底计算机板 块分别跑赢上证、沪深 300、创业板指 25%、13.5%、7%,表现亮眼。板块 2019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 6205 亿元,同比增 9%,实现净利润 420.8 亿元, 同比增 24%,经过 2018 年资产减值后,2019 年业绩有望触底回升。从板块历 史 PE(TTM)来看,板块 PE 均值在 49.2 倍左右,位于均值附近。从 2019Q3 的公募基金持仓来看,计算机板块仍为超配(超配约 0.6 个百分点),且资金 仍集中在龙头标的。 继往开来,坚定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在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下,我国集中 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结合政策抓手对产业发展起到切实促进作用。沿着国家 科技发展脉络,我们提出“安全底座→技术中层→行业应用”的分析框架:安 全底座为保证科技强国提供安全基础,包括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技术中层是 国家科技的创新源泉,包括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云计算、 区块链等;行业应用是科技产业的场景落地,主要包括市场空间较大的细分应 用场景,如金融科技、5G 后应用、互联网医疗、智能网联汽车等。 投资策略:我们认为目前板块应沿着国家科技发展脉络前进,运用“安全底座 →技术中层→行业应用”的框架挑选优选标的:安全可控层面建议关注中国长 城(000066.SZ)、中新赛克(002912.SZ)、启明星辰(002439.SZ)、绿 盟科技(300369.SZ);技术中层方面建议关注云计算领域的用友网络 (600588.SH)、深信服(300454.SZ)、金蝶国际(0268.HK)、浪潮信息 (000977.SZ)、顺网科技(300113.SZ),区块链领域的博思软件(300525.SZ), 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大讯飞(002230.SZ);行业应用层面建议关注金融科技领 域的恒生电子(600570.SH)和同花顺(300033.SZ)、智慧医疗领域的卫宁 健康(300253.SZ)以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四维图新(002405.SZ)。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研发进展不畅;下游需求放缓;商誉减值风险。

蝴蝶舞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寻找数字经济大潮中的明珠

一、 行情回顾1.1 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业绩逐步恢复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承压,二、三季度逐步恢复。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上市公司 2020 年一季度业绩下滑较为明显,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营收合计同比下降 13.2%,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下降 122.8%(同比由盈转亏)。自二季度起,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 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开始逐步恢复。其中,二季度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分别同比增长 13.6%、 1.1%,三季度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分别同比增长 5.6%、-4.2%。1.2 计算机行业行情呈现三次大幅震荡,行业指数位列第 17 位行情呈现三次上行和三次下行的震荡态势。年初以来,行业行情呈现较大幅度震荡,在市场情绪、 流动性边际变化和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今年以来的计算机行业行情呈现 了三次上行和三次下行的区间,目前处于第三次下行区间中。我们判断,随着年底行业上市公司订 单和收入的集中确认,行业上市公司基本面将进一步恢复,行情有望向好。行业指数年累计涨幅跑输沪深 300,位列第 17位。截至到 2020年 12月 14日,申万计算机指数上 涨了 9.94%,跑输沪深 300指数 10.52个百分点,在 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7位,排名靠后。 分板块看,虽然行业指数表现一般,但云计算、金融科技、网络安全、智能汽车等都有不错表现, 广联达、用友网络、恒生电子、安恒信息、中科创达等龙头标的年初以来的累计涨幅都在 50%以上。1.3 估值高于历史中位数水平,数字经济大潮带来机会当前,计算机行业估值高于历史中位数水平。根据我们的统计,2015年以来,申万计算机行业历史 市盈率(TTM 整体法,提出负值)中位数为 53.55。计算机行业当前市盈率(TTM 整体法,剔除负 值)为 61.82,当前市盈率水平在历史市盈率中位数水平之上。展望明年,在新基建启动以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计算机行业将再次成为市场热点。产业 数字化转型将为计算机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第二产业与数字化的融合将大有作为,工 业软件、智能汽车、建筑数字化等领域的确定性更高。二、 转型:数字经济来袭,信息技术将为传统行业深度赋能2.1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多国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是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重构经济发展、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 核心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以及数据价值化,而且其外延还 在不断的扩展。从当前来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其最主要的两部分,也是产值最为集中的 领域,而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近年来关注度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经济增速下行以及新冠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更是获 得了逆势发展。2019 年,全球数字经济增速达到 5.4%,较同期全球经济增速高 3.1 个百分点,占 全球经济的比重为 41.5%。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蔓延,远程办公、电子商务、互联网教育、互联 网音视频、网络游戏等线上经济火爆,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为数不多的亮点。数字经济也是各大国竞逐的关键领域,竞争激烈异常,以中美贸易战触发出来的科技战表现最为明 显。美国通过长臂管辖手段,对中兴、华为进行制裁,后续以国家安全、人权等为由将我国大量科 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列入限制性清单,不但要破坏我国数字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掐断产 业数字化的“枝蔓”。除了中美之外,数字产业关键技术武器化的趋势也在蔓延。2019 年,韩日之 间因为政治议题相互制裁,日本曾经对出口韩国的若干电子材料进行管制,对韩国整个芯片产业造 成很大影响,曾经一度健壮的全球产业链正在遭受严重侵蚀。除了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短期“战术”博弈外,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战略层面的布局已经较为 完善,而且近期升级更新频密。美国、欧盟、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 2018年前后就密集出 台了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以图增强本国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保持自身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地位。以 美国为例,2018 年就出台了《数据科学战略计划》、《美国国家网络战略》等战略规划,2019 年 6 月白宫更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发展战略计划》,指导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投资。此外,德国也 对其数字经济战略进行了更新,在最新修订版的《人工智能战略》中,就将其对人工智能未来五年 的投资从 30 亿欧元提高到 50 亿欧元。2.2 国内数字经济渗透率稳步提升,产业数字化表现出积极发展势头国内数字经济发展较为顺利,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持续提升。近年来,国内“云物移大智”产业快 速发展且应用广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都明显加快。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 35.84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36.2%,占比持续上升。其中,产业数字化表现尤为亮眼。近年来,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快速升级和迭代,国家通过网络强 国战略、“互联网+”等政策持续鼓励行业数字化发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数字化应用得到持续 推进,产业数字化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9年,国内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 28.75万亿元,同比增长 15.56%,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为 80.2%,该比重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国内数字经济在结构上呈现出良性互动态势,持续改善。数字经济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上层是庞大的 IT应用产业,中间层是整机,而下层是基础软硬件及电子加工设备。上层主要是产业 数字化的产物,而中间层和下层是数字产业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这个结构中,越往下层,就越基 础,规模经济越差,而且发展难度大、风险高、市场参与者也更少。在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早期,数 字产业各层次之间的互动相对割裂,尤其是底层的支撑能力较为薄弱,但近些年正在改变。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国内终端和应用产业发展迅速,不但成就了自身,也为整个 IT产业 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资金和场景的积累,为数字产业基础的进一步夯实创造了条件。以前,行业被忽 略的基础软硬件部分,重视程度开始被提升,尤其是中美贸易战,更是将该领域的重要性显著放大。 很多做应用和终端的企业,开始围绕国产基础软硬件进行设计、开发和适配,甚至直接进行投资, 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互动更为频密。我们预计,通过全产业链的努力,基础软硬件这块硬骨 头有希望通过信创工程等措施啃下来,国内数字经济的“中国元素”比重将会持续上升。具体到三次产业,服务业是数字化最为活跃的领域,渗透率大幅领先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按照 信通院的统计,2019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数字化规模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 8.2%、 19.5%和 37.8%,渗透率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 0.90 个、1.20 个和 1.9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 先天就具有产业数字化的潜质,其物理资产较轻,哑终端少,便于数字化改造,而且很多企业还都 是在 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水平本来就高。服务业中,数字产业渗透率 最高的包括保险、广播影视制作、银行及证券、公共服务、邮政、教育以及租赁等。第二产业数字 化水平整体较低,且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子行业之间差距大。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同美国类似,是典型的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国家;而 英国、德国则相对均衡,三次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均较高;韩国、新西兰等则属于工业数字化水平明 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国家。通过比较,可以明显发现,我国在三次产业数字化还处于早期,未来发展 需要更为均衡,尤其是较为薄弱的工业数字化方面需要着重发力。2.3 国内数字化转型条件初步具备,“十四五”数字经济渗透率将再上台阶相比美、德、日、韩等国家,我国数字经济渗透率依然不高。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 年,德国、 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63.4%、62.3%和 61.0%,韩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数字经 济占 GDP 的比重也超过 40%。国内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同上述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预计到 2025 年国内该比重将超过 50%,差距将显著缩小。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均有较 大发展潜力,但是产业数字化预计将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现代信息体系正在优化提升,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我国 ICT基础能力提升表现在几个方面:1)通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固网宽带基础设施进入千兆时 代,5G 商用已经一年,基站建设已成规模,企业外网和内网质量均在提升;2)基础软硬件生态加 速发展,处理器芯片、操作系统进入生态构建阶段;3)人工智能技术深化融合应用,面向视觉、语 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创新;4)大数据及工 业互联网产业应用提速,工业互联网标识、平台和工业 APP 数量都达到较大规模。数字经济政策加持企业数字化升级需求,数字化转型动力十足我国较早就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作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四五”战略 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中共中央“十四五”纲要的建议中就指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 数字经济,并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措施。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十九大”以来,各部门都在持续推进数字中国 战略。2020年,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 1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 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从线上公共服务和消费模式、生产领域数字化 转型、新型就业形态、共享经济新业态等 4个方面,为 15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政策支持。 工信部相关司局也在近期指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动数字经 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继续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合 作。8 月 21 日,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就推动国有 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要打造四类企业标杆:一是制造类企业示范样板, 二是能源类企业示范样板,三是建筑类企业示范样板,四是服务类企业示范样板。除了政策引导之外,企业自身也开始向数字化要效益,疫情加速这一进程。数字化可以实现人与人、 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和高效连接。从企业角度讲,一方面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创新大潮,落后可能 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对流程进行优化改造,降本增效。2020年的 疫情限制了社交距离和出行,在线经济快速被市场接受,云计算、大数据、在线办公等数字化工具 应用明显提升。即使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政府和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投入意愿依然较高,相关 的应用创新还在加快。其中,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就是数字化应用的典型,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柔 性大规模定制。三、 明珠:产业升级转型迫切,工业和建筑业均蕴藏着巨 大数字化机遇3.1 工业和建筑业数字化潜力大,是未来最大的蓝海市场如前所述,我国工业和建筑业产业规模虽然庞大,但数字化整体水平较低,各子行业数字化水平也 是参差不齐,未来潜力巨大。一方面,国家持续在鼓励“云物移大智”等技术在工业和建筑业中应 用,不断通过产业政策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面对着国内快速增长的工业及建筑领域的数字化需求, 从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包括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软 件、建筑行业数字化平台、智能汽车等,引领示范效果正在显现。展望 2020年,我们认为工业软件、智能汽车、建筑数字化方案等方面蕴藏着更多的机会。工业软件 是我国工业和建筑行业信息化最大的短板之一,包括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EDA(电子设计自 动化)、数学软件等,国产化替代空间大;智能汽车将是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要趋势,其中智能网联、 自动驾驶方向将带动更多第三方软件和服务需求;建筑领域如造价、施工以及建筑物管理等数字化 转型空间也较大。3.2 工业软件: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国内工业软件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某些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严重工业软件指专用于工业领域、以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覆盖 工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工具,同时工业软件是我国 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根据应用环节的不同,工业软件主要可分为四大类:信息管理类、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嵌入 式工业软件,主要产品包括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生产制造执行系 统(MES)、嵌入在工业通信系统中的软件等。我国工业软件发展较为滞后,除了在研发设计和嵌入式等部分单点软件上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外, 整体仍较为滞后。2018年,国内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1678.4亿元,同比增长 16%左右。但是,国 内工业软件发展也面临着较大困难,传统的“重硬轻软”的工业发展思维依然存在,对软件的投入 整体不高,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不足,关键产品卡脖子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中美贸易战以来, 美国针对 EDA、MATLAB 等工业软件产品,对我国部分企业、高校实施了禁运,对相关机构的业务 和研发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信息管理类软件垂直行业机会更大,未来将加速转型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是基于企业的业务模型,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过 程中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工业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该市场传统 领域如 ERP 等,已经是红海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将是“转云”。同时,我们看到,在一些垂直市场 上,如汽车、电力等领域,专业的信息管理类软件也蕴藏着较大机会。从市场结构看,2018年,我 国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市场用友网络市占率为首位,占比 16%,SAP 及 Oracle 分别位列第二、三 位;产品结构方面,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产品分别为 ERP、FM 和 CRM。研发设计类市场主要被外企掌控,国内企业在细分领域存在优势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主要是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产品设计和制造,提升产品开发效率、降低开发 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计算机辅助 工程(CAE)、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等。在这个市场上,我国产品技术差距较大,除了在 BIM、军工航天等领域有部分优势企业外,其余多为外企所掌控。根据 CCID 数据,2018年,我国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市场广联达市占率为首位,占比 14.4%,达索及西门子分别位列第二、三位。生产控制类软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未来高端装备制造将是关注焦点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是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的工业软件,是将企业的生产计划数据传送给企业 的数字化设备的桥梁。生产控制类软件主要包括 ME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DCS(分布式控 制系统)和 SCADA(数据采集及监控控制系统)等。目前,这类工业软件主要应用在能源、冶金和 石化等领域,但是这个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其中西门子、南瑞和 ABB 的产品主要应用在电力能 源行业,宝信、石化盈科、中控主要聚焦在钢铁石化领域。从市场趋势上看,未来行业增量主要来 自于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相关企业对数字化诉求较高。嵌入式软件广泛应用于“三化”水平提升,工业通信、机器人机会凸显嵌入式工业软件是嵌入在工业装备/设备中的软件/程序,提高工业装备/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智 能化水平。国内嵌入式软件发展最为快速的是工业通信,未来也将引领市场增长,华为凭借着在该 领域的显著优势领跑整个市场;工业机器人在一些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等场景应用会显著增 多,机器换人也将成为嵌入式软件发展的长期动力;能源电子和汽车电子是国内外企业竞逐之地, 但未来市场潜力也较大。政策、技术和需求红利持续释放,工业软件将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国家支持智能化相关政策将刺激需求增长。2016 年 12 月,工信部和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 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 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 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 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 及率超过 20%,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2020 年 3 月,工信部发布 《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鼓励相关单位在时 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领域加快技术攻关,打造智能传感、智能网关、协议转换、工 业机理模型库、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加快部署应用。2021 年,国内工业软件市场将持续较快速增长。根据 CCID 数据,2021 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 模将达到 2631.1亿元,同比增长 16.2%。其中,信息管理类、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嵌入式工 业软件细分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448.1 亿元、223.9 亿元、448.9 亿元、1510.2 亿元,占比分别为 17.0%、8.5%、17.1%、57.4%。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作为全球工业大国,随着我国智能制造产业 的发展,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必将持续提升。根据 CCI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 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1678.4亿元,我国工业增加值为 30.11万亿元,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 值的比例为 0.56%;根据 CCID和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3893亿美元, 全球工业增加值为 23.36 万亿美元,全球工业软件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 1.68%。假设未来我 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 2%,以 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 31.71万亿元为基数估算,则 我国工业软件的市场空间将超过 6000 亿元,前景广阔。3.3 工业互联网:短期重点是夯实基础,中长期应用潜力巨大工业互联网是通过 ICT 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生产系统到外部商业活动的智能化,包括机器之间、机器 与系统、企业上下游之间实时连接与智能交互。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企业数字化 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工信部也将其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重点任务在分步实施。2020年,政治局常务 工作会议上将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列为“新基建”的重点,3 月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加快工 业互联网发展。由于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国内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难度大且市场空间广阔。发 展工业互联网,主要任务有四项,未来将有序推进:1)做好企业内外网建设,尤其是内网升级需要 较长周期;2)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顶级节点、灾备节点的建设都需要加快推进; 3)继续做好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示范工作,为后续行业推广积累经验和工具;4)加强工业互联网 数据中心建设。短期关注重点行业投资动向及双跨试点平台企业。国家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点,2021 年投入重点我们预计有两个:1)企业内、外网的改造工作。目前外网建设公司运营商正在积极推动, 包括 IPV6、企业专网、5G 等,但企业内网建设需时日,时间敏感网络等关键技术有待成熟,企业 设备网络化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投入较大;2)继续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工程, 上市公司如东方国信、用友网络均参与其中,后续还将加快重点地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3.4 智能汽车:技术、模式发生重要转变,第三方软件企业面临机会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和自动驾驶化正在重塑汽车产业,软件定义汽车开始成为潮流相比传统汽车主要作为移动出行工具,智能汽车将定位于融出行、娱乐、办公、生活服务等多功能 于一身的移动智能终端或者移动机器人。在智能汽车时代,汽车的技术构成、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 均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蕴含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各方参与者已然展开激烈的博弈。除了车身的智能化外,由“车-路-云-人”共同构成的车联网也是智能汽车的重要技术构成。网联化 不仅可降低汽车本地的软硬件技术实现难度,还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衍生出众 多商业模式,包括跨界合作、共享出行等。汽车软件定义已成为趋势。汽车“三化”之后,就面临着海量数据处理、OTA 升级(Over the air, 空中下载)、APP 化等问题,必须逐步由软件最终完成硬件资源管理和应用功能实现。据麦肯锡数据 显示,目前车企的代码数量已经超过 2 亿条,而且还在快速增加中。汽车智能化背景下,汽车本地 电子电气架构(EEA)将发生根本变革,从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最终算力将集中到汽车中心计算 机或者云计算平台。计算单元集中的趋势下,汽车软硬件分离成为可能,汽车可以通过虚拟化(融 合化)建立资源池,并通过软件对汽车实现灵活控制。软件公司和其他数字技术企业也将借着智能化的浪潮,挤进汽车生态圈。目前,一些软件企业正从 二、三级供应商逐步成为整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根据麦肯锡预计,2020年全球汽车软件市场规模 将达到 350亿美元,而到 2025年、2030年分别将达到 620亿、840亿美元,2020-2030年间增速 将达到 9%,占汽车整车成本比重也在持续上升。其中,智能网联、ADAS、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软 件市场规模最大,这也是第三方软件厂商最为擅长的领域。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 2.0发布,顶层规划趋于完善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从 2016年开始,相关实施方案、法规、标准、路测 细则等相继出台。从整体上看,我国智能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基本搭建完成,预计下一步的政策重 点将更多放在解决实施和推广阶段的具体问题。我们认为,未来对行业影响较大的文件有两个:一个是 2020年 3月国家发改委等 11个部委联合出 台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该文件可谓是近年来智能汽车行业最为权威和重磅的文件。另一个 是 2020年11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研究了面向2035 年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愿景、里程碑与发展路径。该文件虽然非国家政策文件, 但是其 1.0 版本曾经对国内的智能汽车发展政策起到过较大的影响,预计新版本也能对行业中长期 规划起到建设性作用,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长期发展也有积极意义。智能座舱将是第三方软件厂商的主要着力点,一芯多屏将成主要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汽车驾驶与乘坐空间,通过液晶仪表盘、车 载信息娱乐系统、人机交互模块、抬头显示系统、流媒体后视镜等产品和模块,实现与人、路、车、 云的协同运作,最终将座舱发展成为“智能移动空间”。智能座舱是需求和技术双重驱动的产物。从需求上看,消费者不再满足汽车座舱内单一安全机械操 作,逐步转变为对舒适性体验的要求,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通过车机实现车内服务,而且希望通过 车机实现生活服务、娱乐功能等。从技术发展来看,随着芯片运算能力的不断提升,5G、人工智能、大数据、车联网等技术日趋成熟,车辆的海量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问题已经能够较好解决, 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对于第三方软件企业来说,由于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暂不涉及车身及动力、底盘及传动等安全性要求 极高的领域,且独立性较强,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其中,一芯多屏多系统的集成式智能座舱正在迅 速推广,其融合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加。据中汽研预计,2020年国内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 628亿 元,同比增长 20.54%。软件方面的需求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集成度上升。以前中控屏、仪表盘等设备都是由不同厂商提供,为分散式座舱系统。目前的趋 势看,集成式座舱正在成为主流,中控屏、数字仪表、副屏、HUD 等设备通常由同一块芯片 SoC支持,由统一的软件平台系统驱动,有望大幅降低成本。相关平台和应用的定制化开发工 作量将实现较快增长。 座舱配置更为丰富。新车型多采用大尺寸屏幕、语音交互、触控等新技术,一些新车型开始选 用液晶仪表和 HUD,同时操作系统除了 Linux、QNX以及 Tier1 自研之外,Android操作系统 应用也在增多,支持的 APP 数量也在大幅增加。自动驾驶领域第三方软件企业正在积极发力,主要布局包括 ADAS、算法和地图ADAS 正在迅速普及,算法和操作系统厂商终将受益。自动驾驶是汽车智能化的另一个赛道,其中 涉及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ADAS 则是自动驾驶基础性技术,正在快速渗透。更高级别的 L2+/L3 技术出现拐点迹象,L4技术或将在部分相对简单的场景开始尝试应用。此外,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有 望在未来数年逐步普及,进一步促进软硬分离。从软件角度看,算法、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是主要的投资机会。对于感知算法,互联网 企业、初创企业、人工智能企业、传感器企业等均有参与;车身控制算法则主要由博世、大陆等 Tier-1 企业把持,第三方软件企业进入可能性较低;高精度地图对于 L3及以上车辆近乎是刚需,四维图新、 高德、HERE 等是主要供应商;在软硬分离的趋势下,自动驾驶操作系统领域的角逐比较激烈,如 操作系统技术厂商中科创达正参与其中。3.5 建筑数字化:建筑产业体量巨大,数字化存在做大可能国内建筑业数字化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大,蕴含巨大潜力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建筑业 总产值 24.84万亿元,同比增长 5.7%,且连续多年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 99.09万亿元,其中建筑业增加值 7.09万亿元,占 GDP 的比例为 7.16%。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 济中实至名归的大行业。我国建筑业因为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虽然具有巨大体量,但是数字化程度很低。 根据麦肯锡 2017年 12月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报告结果显示, 我国建筑业的数字化水平在报告分析的 22个行业中排名最末。“大行业+低数字化水平”的现状,蕴 含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发展潜力。数字化程度低与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投入水平低直接相关。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我国建筑业信 息化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约为 0.08%,而发达国家建筑业信息化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 可达 1%。假设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未来提高到 0.5%,则以 2019 年我国建筑业 总产值 24.84 万亿为基数估算,我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量级。国内建筑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依托数字化改造建筑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模式伴随着高能耗 与人工红利。根据广联达公开资料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 50%。2017 年 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筑设计应体现地域特征、 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等要求,提供功能适用、 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环境协调的建筑设计产品”。2019年 12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 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 2020 年要重点抓好 9 个方面工作,其中包括“着力推进建筑业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建筑业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已 迫在眉睫。老龄化推高用工成本,企业需要向数字化要效益。根据我们的统计,自 2008 年起,我国 16-40 岁 年龄段的农民工占比持续走低,相对应地,41岁以上年龄段的农民工占比持续走高。人口老龄化的 压力导致建筑业农民工的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建筑业农民工月 平均收入 4567元,同比增长 8.5%。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对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持续产生下行压力, 也将推动建筑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业界开始认同“数字建筑”等相关理念,行业数字化推广将提速2020 年 9 月,由全联房地产商会和广联达联合主办的中国数字建筑峰会在全国 16个城市跨区域同 步举办。自 2010年起,作为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这一峰会已连续举办十一届。峰会持续推动建 筑行业信息化应用,积极向行业宣导数字化转型的理念。2018 年,峰会以“数字建筑 赋能产业升级”为主题在西安举办,国家原住建部副部长宋春华做了题为 “加快创新 融合联动 促进数字建筑、智慧城市的新发展”的主题演讲,广联达公司总裁对数字建筑的 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与会其他演讲嘉宾也围绕“数字建筑”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自此,“数字建筑” 的理念在业界逐渐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业界数字化转型被广泛认可的方法论。2018 年 1月,广联达发布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提出“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三新”理 念;给出了“数字建筑”概念的深刻诠释,即“数字建筑”是指“利用 BIM 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升级的行业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 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 智能化,从而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从而推动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 表的产业升级,实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的产业目标”。2019 年 6月,广联达在中国数字建筑年度峰会(青岛)发布《数字建筑: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白皮 书》,提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新范式。2020年 9月,广联达在中国数字建筑(全国)峰会 2020上发布 的《数字建筑平台: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白皮书提出,数字建筑平台的出现将实现建筑业全过程、 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以及岗位层、项目层、企业层和行业层的“四层”变革,这将深刻改 变行业面貌。作为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的主办方之一,广联达持续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理 念、新方法,对持续推动业界数字化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BIM 与数字建筑的理念相契合,是我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BIM 已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价值也在被认可根据 2016 年 12 月住建部发布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对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定义, BIM 是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以此设计、施工、 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BIM 不只是狭义的模型或建模技术,而是一种 全新的工程理念和行业信息技术,正在引领建设领域规划、设计、施工、运维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管 理变革。在国际上,BIM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根据 McGraw Hill 的数据,2012年美国 工程建设行业采用 BIM 的比例从 2007年的 28%提高到 2009年的 49%再到 2012年的 71%,其中 74%的承包商(施工企业)已经在实施 BIM 了,超过了建筑师(70%)及机电工程师(67%)。美 国斯坦福大学整合设施工程中心(CIFE)根据 32 个采用 BIM 的项目总结了使用建筑信息模型的优 势:(1)消除 40%的预算外更改;(2)造价估算控制在 3%精确度范围内;(3)造价估算耗费的时 间缩短 80%;(4)项目时限缩短 7%,及早实现投资回报;(5)通过发现和解决冲突,将合同价格 降低 10%。BIM 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价值在国际上不断得到认可。随着价值的不断被认可,全球范围内 BIM的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14年全球 BIM 市场规模为 27.6亿美元,到 2022年预计将达到 115.4亿美元,2014-2022 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9%。2014年,北美是全球最大的 BIM 市场,在全球 BIM 市场中占比 33%。 根据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预计,北美在全球 BIM 市场的优势会保持到 2022年,亚太地 区是全球 BIM 市场最具潜力的地区。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我国 BIM 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2017 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建筑信 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 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明确了 BIM 对于建筑业发展的意义,将为 BIM 技术在我国建筑业的大规模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标准方面,住建部近年来连续发布了建筑 信息模型领域的 6项国家标准和 1项行业标准,以推动 BIM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大范围应用,其中 5 项国家标准和1 项行业标准已正式实施。我国地方政府也发布了相关政策支持 BIM 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 20多个省发布了 BIM 相 关政策。当前,我国建筑业迫切需要节能增效,这一需求与应用 BIM 技术能带来的益处是契合的。 根据我们的产业调研,目前 BIM 已经受到了我国建筑业各参与方(包括业主方、施工方等)的普遍 重视和认可。我们认为,在政策的推动以及建筑业节能增效内在需求的双重推动下,BIM 将成为我 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看好 BIM 在我国的未来发展。我国 BIM 市场未来空间广阔。当前,我国建筑业每年涉及项目约 60 万个,假设以平均每个项目每 年在 BIM 技术上的投入为 5-10 万元估算,则我国 BIM 市场未来将有 300-600 亿元的市场空间。四、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4.1 投资建议:关注工业软件、智能汽车和建筑数字化等投资机会投资逻辑:我们预计,2021年,工业软件很多卡脖子领域有望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汽车智 能座舱等解决方案需求依然旺盛;而作为“新基建”重点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短期仍需要做好基础 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中长期潜力巨大;数字建筑理念有望加速推广,BIM 等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将 更为广阔。同时,数字产业化方面,我们预计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网络安全、云计算等领域,依然 具备较强的增长潜力。2021年,我们继续看好计算机行业发展,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不变。投资标的:建筑数字化、工业软件及工业互联网领域,强烈推荐广联达,推荐用友网络、东方国信; 智能汽车板块,强烈推荐国内智能驾驶舱龙头企业中科创达;数字产业化方面,推荐金山办公、深 信服和安恒信息。4.2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 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如果后续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发展可能面临困难。中美科技争端有可能延续。我国工业软件、关键基础元器件等对西方国家依赖较为严重,而美 国精英层已经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拜登上台之后,中美之间的科技纠纷未必能彻底平息,相 关企业尤其是应用开发企业可能将面临着较大的供应链风险。企业或者政府支出不及预期。由于全球疫情蔓延,我国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企业资本支出 或者政府财政支出可能依然谨慎,而我国计算机行业多以 To B 或者 To G为主,受到的影响可 能较大。(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证券,付强、闫磊)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口中有珠

计算机软件PLM行业专题分析报告

报告综述:1.未来三年:市场前景广阔,2023年全球规模有望达到263亿美元,内部配置领域是PLM市场发展趋势2018年-2023年全球PLM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将有望于2018年的185.7亿美元增至2023年达到263.3亿 美元,全球PLM市场在2018-2023年的CAGR约为7.2%,从市场趋势看,内部配置是大型传统行业发展PLM的首选。 PLM逐渐从主流离散制造行业进入非传统行业,并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密切结合。2. PLM最关键的功能在于优化产品研发的全管理流程,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发是产品力的坚强基石,PLM通过数据的关联管理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和变更,帮助其快速回应市场 消费需求。同时,PLM还可以辅助尽早发现和修正错误,从而降低企业试错成本,优化研发流程体验。3. 全球主流市场被外企垄断,CAD厂商处于技术领先位置,持续领跑PLM行业PTC,达索系统和西门子是全球PLM市场中表现最佳的前三大技术领导者,西门子的 Teamcenter 和 达索系统的 ENOVIA软件最受青睐。近十年中,CAD厂商在PLM行业持续拥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CAD领先厂商Autodesk也一直 是PLM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之一。1 行业概述1.1 PLM概念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ct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PLM) ,是一种为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提供 服务的软件解决方案。PLM可以应用于在单一地点或分散在多个地点的企业内部,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 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以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 信息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 PLM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LM侧重以产品为核心,将企业智力资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合 理有效地管理,从而协同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和更新迭代,帮助企业组织增强产品开发能力和竞争能力。1.2 PLM:生产数据规模化的产物,CAD/PDM概念的延伸 PDM/PLM概念的应用与发展与CAD息息相关:CAD的大量应用,使企业认识到了与产品数据管理的重要性, 从而推进工业数字化、工业4.0和PLM行业的重大变革,加速供应商在解决方案中融入新兴技术的趋势。 PLM完全包含了PDM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是其功能的延伸:PDM主要针对产品开发过程,强调对工程 数据的管理,而PLM在其内容基础上又强调了对产品生命周期内跨越供应链的所有信息进行管理和利用,从 而使特定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的内外部涉众之间可以更加密切协作,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1.3 PLM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集成支撑环境 使用PLM软件真正管理一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需要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多系统进行集成:只有PLM可以最大 限度地实现跨越时空、地域和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充分利用分布数据资源和企业智力 资产。因此,PLM系统的价值取决于在企业内能否与ERP、SCM、CRM来集成使用,组成PLM生态系统, 实现更全面意义上的协同工作。1.4 PLM功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时耗做最正确的研发 PLM最关键的功能在于优化产品研发的全管理流程,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研发是产品力的坚强基石, PLM通过数据的关联管理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和变更,帮助其快速回应市场消费需求。同时,PLM 还可以辅助尽早发现和修正错误,从而降低企业试错成本,优化研发流程体验。 PLM在设计和研发方面应用最为广泛:根据Business data的调查数据,PLM软件最主要的功能是可以缩短产 品研发周期(30.94%),并改善产品服务的设计迭代流程(27.34%),有效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PLM在高 级可视化、预测分析以及工程制造方面的应用也加速了该技术的发展。1.5 PLM应用:为数据资源提供个性/差异化的存储和管理 PLM市场自2015年起正在逐渐走向定制化,并推出个性化的行业解决方案:PLM系统可以根据企业所属的 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解决方案,例如达索系统与IBM公司推出的CATIA航空航天解决方案,西门子公司为船舶 业、全球能源与公共事业行业开发的Teamcenter 解决方案等,都是针对企业的要求而进行的个性化研发。 行业头部供应商西门子、PTC和已基本完成由许可证向订阅模式的转型:为了提供更加灵活的产品功能体验, PLM软件正从永久许可模式转向订阅模式,以确保客户能够访问产品的最新版本和增强功能。2017年至 2019年,PTC实现了毛利率从72%到76%的增长,订阅的高毛利率是公司毛利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1.6 PLM产品分类 PLM产品主要可以分为CAx,cPDm和数字化制造三类:PLM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分析(CAE)、辅助制造(CAE)以及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系统衔接一体,使企业能够对产品服务从设计、研发、生产最终报废 等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及信息进行高效和经济的应用、集成与管理。 PLM软件供应商来源可以分为PDM/CAD工具类软件和ERP软件两类:由于ERP与PLM系统之间无明显技术 壁垒,而ERP厂商往往具有良好的研发制造企业泛客户群,因此会选择进军PLM业,打通企业信息化链条。2 市场规模2.1 未来三年:市场前景广阔,2023年全球规模有望达到263亿美元 全球PLM市场前景广阔:根据Quadrant Knowledge Solutions的调研报告,2018年-2023年全球PLM市 场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市场规模将于2018年的185.7亿美元增至2023年达到263.3亿美元,全球PLM市 场在2018-2023年的CAGR约为7.2%。 内部配置领域是PLM市场发展趋势:在部署类型上,PLM市场主要由本地部署和专业服务占据,2018年 二者份额共计达93.1%,从市场趋势看,内部配置是大型传统行业发展PLM的首选。2.2 下游客户:新冠疫情影响深远,PLM仍处于投资的上行通道 根据e-works的统计,2019年全球PLM市场投资规模达514亿美元,增长率为7.6%,其中数字化制造市场 增长8.6%,达到8.9亿美元。全球大部分PLM投资来自汽车、国防航空、高科技和工业机械等行业。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需求的衰减将一定程度上传导至PLM市场,全球PLM行业的市场投资增长率 预估为2.4%,但结合经济复苏效应与产业实际需求,PLM仍处于投资的上行通道。 大部分企业认为PLM企业值得继续投入:根据CIMdata的调查,近58%的调查企业每年PLM预算超过100 万美元,84%的企业表示2020年将对PLM投入保持不变或增长。2.3 地域分布:区域差异化显著,北美地区持续主导 区域部署差异化,北美地区继续主导行业市场:来自北美和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收入共同占PLM总市场收 入的73.7%,北美和西欧发达地区将持续为PLM软件供应商提供最多的商机。 主要原因为,一方面北美强大的财务状况使其能够在PLM先进解决方案和技术上大规模投资,为该市场提供了 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该地区主要PLM软件供应商,如PTC,甲骨文、IBM竞争激烈,技术发展变革较快,为 企业争夺全球市场份额提供更有利条件。 中国PLM市场规模较低:对于中国PLM厂商来说,进入市场较晚,资本积累还需一段路程,但中国整体PLM市 场的利好环境,会给本土PLM厂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挑战。2.4 产业结构:工具类软件规模较高 行业工具类软件规模较高,市场竞争集中:工具类软件(Tools)包括设计仿真和CAX系列,在全球PLM 市场中占比达31.2%,我国工具类软件市场规模则超过了60%。 目前的产业结构中,国内供应商可以大致分成三类:①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主体,代表性厂商有西门子、达索和PTC;②以PDM为主体的PLM厂商,主要代表性厂商包括北京艾克斯特、清软英泰、上海思普和武汉开目等;③以PLM+ERP为主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用友、甲骨文、SAP等。2.5 横向趋势:PLM正逐渐从主流离散制造行业进入非传统行业 PLM解决方案的主要应用行业为汽车运输、工业设备、航空航天和国防以及高科技工业部门,它们共计占 2018年全球PLM市场收入的77.6%,预计2018-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4%、7.1%、6.8%和7.2%。 未来几年,PLM主要厂商正在试图凸显差异化竞争:仿真分析、系统工程等领域将会持续增长;服务收入 在cPDm市场的占比逐渐降低;PLM软件将更多进入零售业、能源业、食品饮料业等非传统行业。 此外,云PLM服务在中小企业和非传统行业中获得的市场吸引力持续上升,PLM供应商将继续专注于提高 他们的技术能力,并提升整体技术服务研发,以支持组织实现数字化企业战略的愿景。2.6 纵向趋势: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领域密切结合 PLM在主要通过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两大领域结合而推动工业4.0的发展,其在设计和研发 方面应用最为广泛:智能互联产品的开发和管理方式正在改变PLM的实现途径,用户对于PLM的使用将不再 局限于管理层面,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寻求产品/业务的优化与创新。;在AI和ML的先进企业中,61%已完全集 成的PLM系统,而未接触两者的企业中,PLM的应用比例仅为12%。3 竞争格局3.1 企业竞争格局:全球主流市场被外企垄断 PLM行业主流市场被外国企业垄断:根据Quadrant Knowledge Solutions的统计,PTC,达索系统和西门子是 全球PLM市场中表现最佳的前三大技术领导者。 在PLM的主流应用市场中,共有14,971家企业在使用PLM软件产品。西门子的 Teamcenter 和 达索系统的 ENOVIA软件最受青睐,分别在市场份额中占比25%和16%。提供PLM的专业公司包括达索系统、西门子、PTC 等;由于ERP与PLM都体现流程管理的思想,关系密切,一些ERP巨头如SAP、甲骨文、IFS也提供PLM软件。3.2 产品选择倾向:主要受供应商行业优势与地域位置影响 西门子与达索系统都在美国拥有最高的市场份额,其客户的地域分布具有本土化倾向;在行业方面,企业客 户在选择PLM产品时可能会优先考虑供应商的行业优势,达索系统专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西门子则在汽车 行业具有一定优势。3.3 企业竞争格局:中国进入市场较晚,行业分布离散化 中国企业进入市场较晚,集中于机械、电子领域:2009年,国内软件企业用友、金蝶以并购的方式涉足PLM, 与外企存在较大的技术服务差距;服务领域方面,三大PLM国外厂商的服务范围覆盖较为全面,而大部分的本 土PLM厂商则呈现出行业离散型特征,无法全面覆盖医药制造、化工、食品饮料和其他新兴行业市场。3.4 CAD厂商领跑行业 CAD厂商处于技术领先位置,持续领跑PLM行业:根据2010年CIMdata对PLM的统计,三大CAD国际巨头 PTC、达索系统和西门子已经处于行业绝对领先位置,三者共计市场份额占比达到52%。近十年中,CAD厂商 在PLM行业持续拥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CAD领先厂商Autodesk也一直是PLM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PLM/PDM技术的发展与CAD的发展息息相关,正是CAD的大量应用,才使企业认识 到了产品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根据PLM概念的发展历史,其是对CAD的集成延伸,因此CAD 厂商 进入PLM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与客户资源先决优势。3.5 ERP厂商进入PLM市场的趋势呈现 二者并无技术壁垒:相比CAD/PDM厂商,ERP厂商在资源管理与组织协同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PLM 供应商则多提供全面的研发技术组合,包括设计,仿真,产品数据管理和协作技术等。 ERP背景的PLM厂商主要包括SAP、Oracle甲骨文、鼎捷软件、用友、金蝶等。根据Quadrant Knowledge Solutions的统计,虽然大多数PLM供应商可能提供所有的核心功能,但其功能的广度和深度存在差异;技术 平台,集成BOM管理的复杂性和基于模型的数字孪生管理战略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差异化因素。3.6 行业竞争动态化,企业并购活跃 全球行业并购活跃:根据CIMdata与e-works的研究统计,2019年PLM市场共发生106起并购案例,略低于 2018年的123起和2017年的135起,绝大部分PLM市场被业界领导厂商掌控。4 主要企业分析4.1 国际PLM龙头:达索系统 达索系统成立于1981年,总部位于法国,公司于1999年首次提出PLM概念,并进行横纵向产业整合,收购企业 和渠道服务商以提供PLM相关服务。下游方面,企业覆盖制造业、基建&城市、生命科学&健康保健三大领域。 达索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最多的PLM客户,并为其提供全面的PLM产品功能,以支持客户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 阶段需求。其主要的PLM产品包括Centric PLM, CATIA, SOLIDWORKS, ENOVIA, DELMIA 和 SIMULIA, 此外,公司还提供PLM分析的EXALEAD软件和为零售和品牌制造商提供3D空间规划的3DVIA软件。 达索系统提供了一个协作和集成的环境来连接所有的PLM应用,并创建差异化的消费者体验。由于其全面的PLM 技术能力和对客户需求功能的支持,达索系统在技术卓越性和客户影响力方面获得了市场较高的评价。4.2 国际PLM龙头:西门子 德国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847年,专注于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节能技术生产 商之一,是发电、输电和医疗诊断系统的领先供应商。西门子于2017年提出数字孪生(Digital Twin)解决方 案,成为制造企业迈向工业4.0的方案供应商。 西门子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很大部分依靠收购工业软件而实现,它在2001-2006年,相继收购了多家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厂商, 2007年,西门子收购美国PLM公司UGS (软件 生产商) ,为此后的数字化进程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西门子的PLM解决方案主要包括NX, Teamcenter, Simcenter 和 Tecnomatix,产品及服务覆盖工业自动 化、楼宇科技、驱动技术、能源、医疗等多种领域,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 2020年7月,西门子与SAP达成合作关系,双方将利用其行业专业知识,并将其互补的软件解决方案整合到 产品生命周期,供应链和资产管理中。SAP将提供西门子的 Teamcenter软件作为产品生命周期协作和数据 管理的核心基础,西门子将提供SAP 智能资产管理以及 SAP项目和项目组合管理解决方案,通过网络为制造 商和运营商最大化业务价值。两家公司将从端到端的生命周期角度合作开发应用程序,以帮助客户实现无缝 的数字线程,从而改善整体业务绩效。4.3 国际PLM龙头:PTC Quadrant Knowledge Solutions于2019年12月发布了2019-2024年全球PLM市场前景预测报告,PTC被评为明 确的技术领导者。报告提到,PTC Windchill 与业内领先的工业物联网平台 ThingWorx 集成,为智能、互联的企 业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端到端流程、监控运行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基础。PTC提供了强大的功能来支持新 兴技术,例如为多个工业用例提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数字孪生、创建和维护数字主线、增 材制造,等等。凭借卓越的技术和对客户的影响力,PTC在全球PLM市场上被定位为明确的技术领导者。 以CAD、PLM为主的工业软件核心市场收益率占比超过70%,其中2019年,PLM市场份额可达19亿美元,平 均收益为3.15亿美元,在2019年至2024年的CAGR将达到7%。 PTC提供的的PLM服务目标于实现从概念到产品开发的有效管理,服务的规划和交付包括产品智能、连接服务、 预测服务和远程诊断等领域,主要产品为:①Windchill——具有突破性的PLM能力,可以将产品数据输送给组织内的更多利益相关者。②ThingWorx Navigate——直接连接于企业系统的应用软件,可以让利益相关者访问到最准确的产品信息。③Creo View——企业可视化技术软件,可以与企业内外部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共享3D CAD信息。④FlexPLM——借助于销售路线规划、物料管理和采样等平台,帮助产品快速融入市场。4.4 国内PLM厂商:能科股份 能科股份成立于2006年,从智能电气起家,2015年开始战略转型智能制造,坚持智能制造、智能电气双轮驱动战 略,主要为客户提供定制的,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 收购联宏科技,拓展完善PLM业务:2018年,公司收购为汽车、通用机械、工业电子等制造企业提供PLM软件服 务的企业联宏科技,以实现业务链的有效互补协同,进一步强化公司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获得产业链上游龙头西门子的高度认可:能科股份在多个行业拥有丰富的产品经验及客户积累,于2018年获得了 西门子工业软件在Teamcenter和Simatic IT两个产品的“SMART Expert Partner”认证,双方建立深入合作。4.5 国内PLM厂商:鼎捷软件 鼎捷软件成立于1982年,是国内工业ERP、MES龙头企业,为多行业行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 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为技术服务,占比约50%,涵盖ERP、MES、PLM、HRM、BPM等多个软件应用领域。 鼎捷PLM贯彻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集成策略,通过“上承CAD,下接ERP”,企业可以在产品研发、设计、工艺、 生产、采购和质量等各部门间架设协同工作平台,建立从设计到生产运营的流程和数据的快速通道,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设计生产一体化”,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效率。 凭借三十余年的经验实践,公司已积累了庞大的客户基数,累计合作企业数量超过50,000家。根据赛迪网 2017年的统计,,公司的管理软件产品在我国智能制造业管理软件市场的占有率为14.7%,处于国内领先位置。4.6 国内PLM厂商:金蝶国际 金蝶始创于1993年,于2002年斥资2100万收购我国华南地区主流PLM厂商广州普维科技,并同步推出了集 成的K/3 WISE创新管理平台与面向高端市场的EAS PLM产品与解决方案,开始进军PLM行业,同时进行云 转型。IDC数据显示,金蝶连续3年在中国企业级SaaS ERM(即云ERP)、财务云市场占有率第一。 金蝶PLM通过项目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共享和权限控制、工作流驱动等,以产品为中心把每个参与者联系 在一起,全面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各种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的产品研发协同,缩短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14.40 13.95 15.21 17.35 19.59 20.12 1.06 1.91 3.41 5.68 8.49 13.1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ERP业务 云服务风险提示(1)疫情影响下游制造业客户投资规模受限。工业软件主要面对制造业企业,行业中,中小企业占多数,资金预算 有限,需要投入生产设备或生产材料,疫情影响下,公司削减或推迟工业预算。(2)PLM厂商竞争激烈。公司目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既有大而有名气的公司,也有新兴的初创公司。激烈的竞争可 能限制或减少公司的市场份额,进而降低公司的收入和利润。(3)工业互联网发展不及预期。受疫情影响,下游制造业客户削减工业预算,PLM厂商的收入增长率可能下降,工 业软件行业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4)我国PLM厂商发展不及预期。工业软件属于高技术壁垒行业,我国PLM行业相比于国际大厂商起步较晚,技术 优势落后,发展较为缓慢,一旦企业研发没有找对方向,就可能处于技术弱势地位。(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天风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腊梅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预计2020年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万亿元(可下载)

根据前瞻经济学人预测,2025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2 万亿,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望受益。根据国家工业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2019 年我国工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率达 55.1%,其中电力行业两化率最高为 67.4%,说明我国工业工序数控化率和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率均值已超过 50%,满足工业 2.0 的电气化、机械化,其中部分行业如电力、石化等已实现重点工序自动化,并开始往 4.0 智能化方向发展。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我国工业互联网 2018 年、2019 年的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 1.42 万亿元、2.1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分别为 1.5%、2.2%,预计 2020 年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为 2.9%,同时可带动约 255 万个新增就业岗位。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上万份报告,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