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计算机行业产业报告:5G消息市场测算规模约1000亿(可下载)不师知虑

计算机行业产业报告:5G消息市场测算规模约1000亿(可下载)

获取《计算机行业产业报告:5G应用之5G消息RCS与微信对比研究报告》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5G报告及白皮书 ”,该报告编号为20bg0120。[研究报告内容摘要]一、5G步入商业时代,RCS发展可借东风RCS虽在2008年已有运营商联盟布局,但在4G时代无法抗衡互联网OTT类app,飞信等RCS业务虽一度占据大众视野但最终折戟。在5G时代,互联网终将向万物互联渗透,RCS凭借运营商优势、A2P模式及万物互联优势有望东山再起。2020年作为5G商用元年,新基建促进5G基站铺设加速,终端厂商乐于发售5G手机,产业链的率先布局能够有力支撑5G消息未来发展。二、三大运营商联手发布白皮书,激发多方共参生态建设在海外,虽然运营商积极推动RCS标准更新迭代,但谷歌和三星作为细分市场龙头才有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相比于国外,三大运营商合力提高了产业链话语权,《5G消息白皮书》发布确定了他们的领导地位,也助推了产业链发展的热情。需求端:从产业参与者的需求上讲,互联网平台趋于饱和,行业用户需要新的流量入口;国产安卓手机厂商产品受产业链因素,同质化水平较高,往往需要新卖点吸引客户;供给端:运营商则更有意愿推动在3G时代红极一时的短信业务。三、三阶段定位5G消息发展,A2P生态是重中之重5G消息是5G生态级应用,将逐步通过补齐短板、生态完善、完成超越三个阶段逐步赶超OTT类应用,并作为5G时代先发应用成为步入5G时代的入口。在补齐短板阶段,5G消息可借助实名认证、高传输效率、广泛的用户基础等优势缩小与OTT类应用差距;在生态完善阶段,借助A2P新交互模式丰富生态应用环境,通过行业服务建设深度绑定行业用户;最后完成超越阶段,5G消息是5G时代首个生态级应用,融合其他技术,有望作为入口促进5G应用场景化。四、5G消息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未来相关公司业务营收有望超预期2018年起,受益于由于网络登录和用户身份认证等安全相关服务的不断渗透,运营商短信业务增速转正,于2019年达到增速37.5%。随着5G消息激发短信业务流量新入口的需求,不断完善的生态建设有望吸引更多B端用户入驻并扩大单位用户需求。展望未来10年,5G消息市场测算规模约1000亿,是当前运营商短信业务的2.6倍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且将惠及运营商、行业用户和终端厂商等多层参与方。五、相关公司运营商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HUB层:中兴通讯等;MaaP平台:梦网集团、佳讯飞鸿、神州泰岳、吴通控股、彩讯股份、中嘉博创、海联金汇、银之杰、中科飞鸿等。六、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及中美关系不确定性风险;5G网络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5G消息生态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运营商相关政策执行推动不及预期等相关风险。

天刑

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20年ADAS系统的渗透率达到50%(可下载)

获取《计算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技术与政策共振,车联网落地应用加速》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泛科技报告及白皮书”,该报告编号为20bg0061。随着智能驾驶的不断渗透,带来ADAS需求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576亿。预计到2020年,汽车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新车装配率超50%,网联式驾驶装配率达10%,ADAS系统的渗透率达到50%。车联网是“人、车、路、云”互联。车联网即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系统、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 X(车、路、人、云端等)之间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且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整体而言, 车联网 是 汽车、电子、 信息 通信、 道路 交通运输等 行业 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 形态。根据《“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的规划,到 2020 年实现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新车渗透率达到 50%;根据《中国制造 2025》的规划,到 2025 年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 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车魂师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AIOT产业万亿市场徐徐打开

一、AIOT 产业万亿市场徐徐打开(一)物联网 ARPU 值提升,剪刀差收窄物联网最早由美国在 1999 年提出,用于指“传感网”。过去 20 多年里,物联网受制于技 术、成本等因素,其实一直未能大规模普及,产业趋势确定但雷声大雨点小,有一点“狼来了” 的感觉,但在当下物联网逐渐向 AIoT 方向过渡,IoT+AI,处于爆发前夜。IoT 标准主要解决 数据传输技术,而 AIoT 关注新的 IoT 应用形态,更强调的是服务,特别是面向物联网的后端 处理及应用。AI 与 IoT 相辅相成,IoT 为人工智能提供深度学习所需的海量数据养料,而其 场景化互联更为 AI 的快速落地提供了基础;AI 将连接后产生的海量数据经分析决策转换为价 值。在政策驱动下,中国物联网规模迅速放量。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 1-10 月蜂窝物 联网终端用户 10.8 亿户,同比增长 13.9%,比上年末净增 5236 万户,其中应用于智能制造、 智慧交通、智慧公共事业的终端用户占比分别达 19.4%、19%、22.7%。目前,中国是全球最 大的 M2M 市场,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用户量增长率远超手机用户增长率。同时,物联网 ARPU 值不断提升,物联网连接增速与物联网收入增速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收窄。运营商对物联 网的考核指标逐渐由连接数考核转化为对出账收入、真实激活数等指标的考核,物联网场景应 用落地将快速兴起。(二)5G 与 AI 技术带来产业发展机遇AI 技术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 一门技术。借助 AI 技术,人类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的效率迅速提升。“人工智能” 概念于 1956 年首次被提出,技术发展经历了“三起两落”。受益于 AI 算力对神经网络算法的 优化,本阶段大数据与算力提升结合的 AI 技术有望再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训练与推理领域提高效率。5G 技术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 规模设备连接。随着 5G 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和设备的不断连接带来将数据规模提升和 质量升级,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增强网络可靠性,在降低连接成本的同时,拓展连接边界,助 力 AIOT 市场发展。2019 年 6 月,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发放 了 5G 商用牌照,进一步推动 5G 商业落地。目前,中国在 5G 技术方面的发展位于全球第一 梯队,研发投入与资本支出均相对较大。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处理成本及宽带成本不断下降、人力成本 却居高不下,移动互联流量红利见顶,上述技术因素的共同驱动下,AIOT 产业展现了良好的 发展势头。(三)政策支持为 AIOT 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013 年,国家开始提出物联网相关发展战略,先后发布物联网相关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 推进物联网相关产业发展。各省市发布物联网发展规划,促进物联网产业集群建设。(四)AIOT 产业链解构—上游量升价减下游景气提升AIoT 是 AI 和 IoT 二者的融合, 将人工智能(AI)赋能物联网(IoT),再结合 5G 技术,将 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做全产业延伸和融合。根据 Ericsson 报告,AIoT 产业链组成部分包括硬 件/终端(占比 25%), 通信服务(占比 10%),平台服务(占比 10%),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增值 服务(55%)。随着上游量升价减,下游景气提升,应用端需求市场预期放量,市场空间可观。下游 VR/AR 的应用在物联网和 5G 技术的发展下不断推动,VR/AR 出货量逐年增长,可以 用于游戏、医疗、旅游和社交等垂直行业领域。据 IDC 预测,从 2019-2023 年,未来 AR/VR 设备的出货量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 66.78%。智能网联车通过搭载先进的感应器和智能软件,实现车与各类信息的交互和处理。IDC 发 布《IDC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预测报告》预测,未来 5 年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到 2023 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出货量将进一步增至 7220 万辆,年增长率为 9.3%。随着出货量的 增加,车载的前装和后装市场潜在基数和装配率也将不断提升。其中车载终端的参与者众多, 竞争激烈。国外厂商以大陆、博世、德尔福为主,国内企业大唐电信、华为、德赛西威、东软、 千方科技、万集科技、中兴等均积极布局。伴随着全球智能设备连接的快速增长,物联网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互联网作为物联 网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通过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潜力巨 大。据 GSMA 统计,2018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联网数量已达 90 亿个,到 2025 年复合增长率将 达到 16%。5G 发展为工业互联网赋能,下游创新应用场景不断出现。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 能电网、智能安防等业务渗透率不断提升,正逐步迈入高成长期,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我 国工业互联网的产业规模将于 2020 年达到 31370 亿元,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成熟与 5G 商用的发展,低成本网络覆盖范围扩大,应用成本不断下 降,更多可能的应用逐渐成为现实,AIOT 的应用范围和需求不断拓展。AIOT 产业与传统产 业融合不断加深,市场规模广阔。全球 AIoT 市场正快速爆发,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数据显示, 每一秒都有 127 个新的 IoT 设备联网,2020 年消费类电子设备数为所有已安装的 IoT 设备的 63%,到 2024 年全球的联网设备将达到 400 亿个。二、算力侧:AI 芯片发展提速,国产芯片具备发展机遇(一)算力侧芯片技术迭代更新,国产 AI 芯片急需场景落地人工智能芯片目前有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延续传统计算架构,加速硬件计算能力,主要 以 3 种类型的芯片为代表,即 GPU、 FPGA、 ASIC,但 CPU 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 一种是颠覆经典的冯·诺依曼计算架构,采用类脑神经结构来提升计算能力,以 IBM TrueNorth 芯片为代表。伴随着 AIOT 产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宽,传统的芯片受限于 CPU 的算力 问题,无法满足物联网的算力要求。AI 芯片性能功耗比更高,能够提供更强的计算能力。作 为算力侧的核心基础,AI 芯片为云、边、端多方协同提供算力支持和决策推理。根据 IDC 数 据,16 年至今全球的 AI 服务器和芯片数量将不断上升,中国 AI 芯片市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8 年在全球的 AI 芯片市场中,中国的整 体规模占比最大,约占四分之一,未来 AI 芯片的发展前景可观。AI 芯片因需求扩张,政策支持迎来发展良机,但因 AI 芯片相对技术门槛偏低,对晶圆代 工厂商依赖度高,“量产”是一条红线,未来行业将快速洗牌。芯片公司需要找到好的落地场 景,以保证出货量。传统 AI 芯片按产品架构分为 GPU、FPGA 和 ASIC 三种。GPU 具有大规模的并行架构,适合 对数据密集型的应用进行计算和处理,且性能高于传统 CPU 数十上百倍,其主要缺点是功耗较 高及其带来的高昂电费开支。ASIC 作为人工智能的专用芯片,相较于 GPU 有极高的性能和较 低的功耗,但专用芯片灵活性较低,研发投入较高。FPGA 的功耗在几瓦到几十瓦之间,在性 能指标中都有比较理想的平衡,可以实现定制化的硬件,并且可以在硬件层面进行大规模的并 行运算,有较高的吞吐量。从应用场景上划分,AI 芯片可以分为云端芯片、边缘端芯片和终端芯片。人工智能技术 应用场景广泛,在不同场景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功耗等有所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可 以将 AI 芯片划分为这三大类。云端芯片主要针对云数据中心,兼具训练和推理的任务需求。 该场景对计算能力和计算密度要求高,一般计算能力要求每秒处理超过 30 亿万次基本人工智 能运算,相对功耗也较大,一般在 50 瓦以上。边缘端芯片主要面向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 能驾驶等领域,以推理任务为主,性能要求和功耗介于云端和终端之间。终端芯片服务于各类 消费电子领域,其对性能要求相对较小,但对成本和功耗较为敏感,以推理任务为主,产品形态众多。(二)AI 芯片发展提速,前景空间广阔由于 AI 芯片的应用场景丰富且需求端驱动力强劲,AI 芯片市场规模将呈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 Tractica 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 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场规模达到 110 亿美元。中商 产业研究院预测,全球 AI 芯片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在 2025 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 达 724 亿美元,7 年复合增长率达 36.90%。中国 AI 芯片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智 能终端的更新迭代和数据中心服务器智能化大趋势的推动下,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生态的爆发, 两年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2019-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仍将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 预计 2024 年中国 AI 芯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785 亿元。AI 芯片在三大类应用场景上均将维持快速增长:云端芯片的主要应用场景为针对海量数据计算和处理的云数据中心、超级数据中心等,目 前对计算能力的需求也呈现指数型增长。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各云数据中 心建设速度也不断提升。Cisco 预计 2016 至 2021 年全球数据中心负载任务量将成长近三倍, 到 2021 年,超级数据中心将达到 628 座,占总数据中心比例达到 53%。数据中心市场蓬勃发 展可以从国外老牌芯片厂商的布局一窥全豹:Intel 作为传统型芯片厂商,也实现了数据中心 产品的销售;Nvidia 数据中心业务增长迅速,从 2016 年开始以 72.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实现 了 2019 年的 29.8 亿美元的收入。据 IDC 报告显示,云端智能芯片市场需求,预计将从 2017 年的 26 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136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39.22%。边缘端场景是由于云端不能满足用户的较高需求,推动大量数据存储向边缘端转移而产生 的。边缘计算为 5G 网络架构中的核心环节,应用场景相较云端更为广泛,同时边缘端芯片价 格相对更便宜,未来将在大量行业中普遍应用。据 Gartner 预测,未来物联网将约有 10%的数 据需要在网络边缘进行存储和分析,2020 年全球边缘计算的市场需求将达到 411.40 亿美元。在终端应用方面,在日常的手机、平板电脑、音箱等散热、能耗敏感的消费类电子终端产 品中,仍然需要专门的人工智能处理器提升性能降低能耗。其中,在智能手机端,由于传统手 机芯片无法满足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的用户体验,智能手机搭载 AI 芯片将成为各厂商提升产品 吸引力的重要一环。根据 Gartner 预测,搭载人工智能应用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将从 2017 年的不到 10%提升到 2022 年的 80%,年销量超 13 亿部,也带动了人工智能芯片快速发展,2020 年人工智能芯片在消费电子终端市场的销售规模将超过 25 亿美元,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同时,AI 芯片市场的发展也受智能驾驶的发展大潮的牵引。保证智能驾驶系统稳定运行 的核心是芯片,所以未来人工智能芯片在车载领域都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iiMediaResearch 估计,2016 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 40.0 亿美元,预计至 2021 年增长至 70.3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 11.94%。(三)英伟达领跑全球市场,国产 AI 芯片具备发展机遇云端芯片方面,英伟达领跑,其他厂商奋力追赶。云端芯片厂商主要有英伟达、英特尔、 华为海思、寒武纪等。因云端芯片需兼具训练和推算能力,对性能要求较高。英伟达最新发布 的 A100 芯片采用 7nm 工艺且运算能力处于绝对领先位置。除此之外,英伟达领先布局生态 CUDA, 软件生态具备优势,是云数据中心市场的绝对龙头,综合多家咨询数据判断其在全球市场的市 占率约 80%左右。英特尔主要通过收购 HabanaLabs 来布局云 AI 芯片市场,主打 Goya 和 Gaudi 两款产品。国内厂商主要以华为海思和寒武纪、地平线等公司为代表,产品性能从目前来看不 及英伟达,但差距相对较小,主要在生态布局上还需要奋起直追。根据 IDC 预测,GPU 市场将 持续下降。我们认为,云端芯片下游主要为云数据中心,兼具云计算业务的厂商如华为市场份 额将有望提升。加之国产自主可控浪潮,国产 AI 芯片厂商潜力较大。边缘端芯片方面,英伟达领先,国产厂商产品性能优越,处于市场开拓期。英伟达以Jeston TX1、Jeston TX2 以及最新的 Xavier 和 Xavier NX 布局边缘端市场,具备领先布局优势。华 为海思和寒武纪在产品性能方面不亚于英伟达,采用 12/16nm 工艺,计算能力与能耗方面表现 优越。但因进入市场时间较短,仍处于市场布局初期。终端芯片方面,百花齐放,国产厂商具备一定优势。提供终端智能处理器的厂商主要有 英国的 ARM、以色列的 CEVA、美国的 Cadence 和国内的寒武纪等。从市场应用情况来看,装载 寒武纪终端智能芯片的 SoC 芯片出货量超一亿,采用 7nm 工艺,性能功耗比表现优越,支持推 理和训练任务。在智能手机市场应用优势较为明显,具备一定优势。三、平台侧:格局未定,国内外诸侯割据(略)(一)物联网平台侧居于枢纽地位,参与者众多在 AIOT 的平台侧,物联网平台能够为设备和场景应用搭建连接桥梁,为上下游提供中间 层的核心能力,物联网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设备管理、连接管理、应用支持和业务分析。支持多 种协议的适配,实现各类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及对设备进行实时管理和分析。目前平台侧的服务商众多,据 IoT Analytics 统计 2019 年全球公认物联网平台数量就有 620 家。其中大平台主要来自于云服务提供商、电信和通信设备厂商,主要以互联网巨头阿里 云、亚马逊、腾讯等为主。国内的主要平台服务商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小米以及三大电信 运营商。阿里云 IoT 物联网平台依托阿里云的技术优势,以及活跃的云栖开发者社区,能够支持主 流的物联网协议接入,设备端和云端支持丰富的语言 SDK,为开发者提供细粒度的实时监控告 警。腾讯云 IoT Explorer 平台开发文档丰富,与腾讯连连微信小程序联通,可以便利地支持 智能家居等场景;移动的 Onenet 是中移物联网搭建的云平台,从连接和设备管理切入,接入 协议丰富,NB-IoT 基站部署广泛,能够为各种跨平台物联网应用、行业提供丰富的解决方案。 小米的 IoT 开发者平台主要以小米用户群体为主,服务智能家居和个人穿戴和出行设备,能帮 助开发者打造智能互通的智能产品。各类服务商根据其不同的优势作为其物联网平台的切入点, 在原有技术功能基础上,根据其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形式和客户群。从功能角度划分,物联网平台可以分为设备管理平台(Device Management Platform,DMP)、 连接管理平台(Connectivity Management Platform,CMP)、应用赋能平台(Application Enablement Platform,AEP)和业务分析平台(Business Analytics Platform,BAP)。从企 业属性角度划分,物联网平台市场参与者主要有传统通信厂商(如中国移动 OneNet 等)、互联 网/云计算厂商(如谷歌 Azure、阿里云等)、垂直领域厂商(如博世、西门子、海尔等)和创 业领域厂商(如 TheThings、青莲云等)。传统通信厂商的布局主要针对物联网设备的通信连 接管理,云计算厂商的布局主要侧重完善整个生态布局,垂直领域厂商主要从自身业务出发为 产品做科技赋能,创业领域厂商属于有针对性的专注于平台的研发。(二)市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生态布局是关键突破点物联网平台层在物联网市场占比约三分之一,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空间较大格局未 定。物联网设备层、连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价值占比分别为 21%、10%、34%和 35%。根据 Statista 数据,2020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约为 2480 亿美元,预计到 2025 年将增长至 1567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9%;根据 IDC 数据,预计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到 2025 年为 3918 亿 美元。由此推断出,物联网平台 2025 年全球规模约为 5327 亿美元,中国规模约为 1332 亿美 元,市场空间广阔。从连接设备数量来看,国外头部厂商主要有亚马逊、苹果、谷歌和三星等,国内厂商主要 有起步较早的小米,此外,华为近年也开始大力布局 IoT 市场。根据艾瑞咨询数据,物联网链 接设备前 5 名的厂商为小米、亚马逊、苹果、谷歌和三星,市场份额分别为 1.9%、1.2%、1.0%、 0.9%和 0.8%。我们认为,物联网平台的竞争力体现在连接万物的能力,连接设备越多活跃用 户量更大的平台更具备价值。在物联网平台高速上升的现阶段,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全生 态场景的厂商有望抢占先机,国内厂商如小米和华为、国外厂商如苹果和谷歌有望脱颖而出。……四、网络侧 :5G 模组需求提升物联网的通信技术分为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为了满足万物互联的要求,主流技术为 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 2/3/4/5G 和 LPWAN 技术(LoRa 和 NB-LOT 等)以及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蓝牙、WI-FI、ZigBee、Zwave 等。根据工信部 2020 年 5 月发布的最新政策:推动 2G/3G 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建立 NB-IoT、 4G 和 5G 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以 NB-IoT 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 LTE-Cat1 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 5G 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随 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5G 技术不断拓宽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能够满足物联网设备多 样化以及不同场景和应用对网络的需求。5G 网络加速建设,5G 模组出货有望带动毛利率提升。目前主流模组厂商 5G 产品已陆续 小批量发货。预计随着 5G 网络覆盖的完善,一些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将带动 5G 模组需求进一 步提升。随着全球 5G 网络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电信服务提供商在 5G 核心网部署中占据了最大 的份额。截止 2019 年底,中国移动建设开通超过 5 万个基站,覆盖 50 余个城市;中国电信建 成 4 万座 5G 基站,并与中国联通合作建设 5G 基站超过 2 万座,共享基站超过 5 万座;中国联 通目前可用 5G 基站规模超过 6 万个。三大运营商今年用于 5G 建设合计预算投入 1803 亿元, 较 2019 年实际支出增长约 338%。华为、中兴等企业依靠领先的 5G 技术领先优势和国内的规 模优势,未来有望加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全球 5G 网络建设的市场份额。5G 网络建设进度节节 推进,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计 2020~2022 年全国 5G 基站建设数量将分别达到 80 万、110 万和 120 万个。5G 时代,移动物联网的快速部署已成为重要的趋势。物联网技术需要依靠基站等基础设 施来完成区域的覆盖,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在岛屿、沙漠、海洋等偏远地 区安装基站和铺设光纤线路的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地面蜂窝基站的陆地覆盖率约为 20%,而 海洋覆盖率则不到 5%。卫星物联网通信技术能够突破因地面基站所不能及而带来的物联网覆 盖限制。同时伴随着电力、矿山、森林防火等领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对于海洋、 沙漠、森林等不便建立基站的地区,卫星物联网则作为最重要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覆盖面更 广,通信稳定性好,组网方便,能够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的通信技术支持,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支点。从市场规模上来看,美国权威卫星行业咨询公司 NSR 预测,2022 年将有 1 亿至 2 亿台物联网设备有接入卫星的需求。麦肯锡公司预测,天基物联网的产值在 2025 年可达 5600 亿美元至 8500 亿美元。五、边缘侧及终端侧处于爆发增长前夜边缘侧位于云层和终端层之间,向下支持各种设备的接入,向上和云端进行对接。在 5G、 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带动下,全球边缘计算产业逐渐兴起。据 IDC 数据,到 2025 年全 球将有 418 亿台 IoT 连接设备,互连的 IoT 设备生成的数据量将从 2019 年的 18.3 ZB 增长达 到 73.1 ZB。在海量数据的产生下,边缘计算作为算力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迎来快速发展。相 较于云计算,边缘计算拥有低时延、少带宽、高安全性的优势,可以满足实时处理终端设备产 生的海量数据,成为万物互联时代中实时处理、快速连接和隐私保护的关键支撑,能够为垂直 行业 AR、自动驾驶和 IoT 等领域的应用提供足够的算力资源。据赛迪顾问显示,预计未来全 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 50%,在 2025 年可达到 157 亿美元。2021 中国边 缘计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325.31 亿元,未来市场规模广阔。边缘侧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边缘节点,芯片网关和控制器传感器,以及中游的云计算平台 服务商以及下游的终端开发商。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芯片厂商、电信运营商以及以云计算巨头 为主的软硬件服务商。边缘侧的主要市场分为边缘节点、控制传感器等硬件产品以及提供平台 服务和终端应用开发等软件服务。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边缘计算硬件市场份额 达到 71.22%,软件和服务市场占 28.78%。参与边缘计算的硬件载体公司以爱立信、ARM、华为、 联想、广和通等为主。提供边缘计算的软件平台包括 AWS、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腾讯云 等服务商,主要负责对边缘节点的各项功能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并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处理。AIOT 在终端侧的应用主要涵盖 5G 手机,VR/AR,智能网联车和工业智能终端等领域。在 5G 手机市场中,随着国内 5G 网络的不断部署和推进,国内各大手机厂商的 5G 手机的出货量 快速增长,需求旺盛。今年下半年 5G手机出货量逐渐恢复,整体渗透率保持在 60%左右。Canalys 预测在 2023 年全球 5G 手机出货量将达到约 8 亿部,占全部智能手机出货量的 51.4%,2019 年到 2023 年出货量 CAGR 达 179.9%。六、应用侧之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生态为关键(一)工业互联网走向落地据麦肯锡预测,未来物联网的价值 30%在 B2C,70%在 B2B。工业互联网作为物联网 B 端的 重要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工业互联网围绕制造体系的四大层次与四大要素实现。工业互联网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 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 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覆盖了制造体系的设备层、边缘层、企业层和产业层,把连接由企业内扩展到企业外;并且,网络、平 台、安全、标识四大要素贯穿四个层级,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工业互联网发展正从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国际上,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工业互联网建设, 如美国在先进制造国家战略中,将工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德国工业 4.0 战略也将推进网络化制造作为核心。2018 年 6 月 7 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 计划(2018-2020 年)》,明确了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行动、标识解析体系构建行动、工业互联网 平台建设行动等八大重点任务,目标是在 2020 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计划实施近两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从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实践,在网络、平台、安全、 标识解析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突破,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以国家顶级节点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 析体系初步形成,截至 2020 年 8 月,已上线运营 60 个二级节点,覆盖 21 省 26 个重点行业, 接入企业节点超 3000 个,标识注册量突破 54 亿。工业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初步形成,截至 2020 年 8 月,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平台超 70 个,平均工业设 备连接数近 60 万台。据信通院测算,2018 年、2019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包括融合带动规模)分 别为 1.42 万亿元、2.1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分别为 1.5%、2.2%。预计 2020 年,我国工业互 联网产业经济规模将达 3.1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为 2.9%,同时可带动约 255 万个新增就业岗 位。工业互联网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水平存在差异,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行业较为领先。信通院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应用成熟度评估体系,并于 2019 年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应用成熟度 白皮书 2.0》。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的基础支撑能力较强,新技术应用相对成熟,电子信息 行业工业互联网的建设起步较快,进一步升级的基础较好,家电行业由于大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生产和营销方面逐步智能化升级;生物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互联互通能力不断提升, 基本能实现数据采集,但在系统集成和数据分析方面需要提升;机械制造等其他传统行业的工 业互联网建设成熟度不高,只有部分企业基础设施完善,互联互通水平不高,数据采集和分析 尚处于探索阶段。工业互联网在生产管控、产品服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已经显示出较大价值。但是,研发设 计、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工业互联网在研发设计中的应用成为短板, 仍需进一步提升。(二)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发展核心我国工业互联网细分产业中,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软件产业规模最大,增速领先。2017-2019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从 1490 亿元增长到 2486 亿元,年均复合 增长率 29.2%;工业互联网网络产业规模从 381 亿元增长到 651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30.7%; 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规模从 13.4 亿元增长到 27.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42.3%;工业互联自 动化产业规模从 829 亿元增长到 115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7.8%;工业数字化装备产业规 模从 658 亿元增长到 1045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26.0%。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持续呈现高速增长。根据研究机构 MarketsandMarkets 统计数 据显示,2017 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规模为 25.7 亿美元,2018 年达到 32.7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将增长至 138.2 亿美元,预期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3.4%。美国当前平台发展具有显 著的集团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平台领域进展迅速,成为美国之外主要的竞争力量;亚洲 市场增速最快且未来有望成为最大市场。美国头部企业有 GE、微软、亚马逊、PTC、罗克韦尔、 思科、艾默生、霍尼韦尔等;欧洲诸如西门子、ABB、博世、施耐德、SAP 等欧洲工业巨头具 有领先的制造业基础优势;日本的日立、东芝、三菱、NEC、发那科等也在积极布局。工业 PaaS 层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工业 SaaS 层是关键。边缘层、工业 PaaS 层、工 业 SaaS 层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三大层级。边缘层是基础,通过大范围、深层次的数据采集,以 及异构数据的协议转换与边缘处理,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数据基础;工业 PaaS 层相当于工业操作系统,基于通用 PaaS 叠加大数据处理、工业数据分析、工业微服务等能力,支持各类 工业 APP 应用的开发与运营;工业 SaaS 层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价值的体现,包括满足不同行业、 不同场景的工业 APP,形成平台生态。未来的平台竞争本质上是基于平台的生态之争,生态建 设是关键。工业 PaaS 层需要支撑前端灵活构建各类工业应用和解决方案,其参与者需要深厚的专业 知识和领域经验积累沉淀,装备/自动化、工业软件及制造业三类企业各具优势。装备和自动 化企业在工业现场积累了大量设备系统,拥有丰富的经验知识模型,通过打造平台实现底层数 据的汇集与建模以及工业知识的复用,典型代表有国外的 GE、西门子、ABB、博世、发那科、 施耐德、库卡(KUKA)、霍尼韦尔、罗克韦尔等,我国的和利时、徐工、三一、研华科技、蓝卓、沈阳机床等。工业软件厂商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或采购销售领域软件转化成平台 中独立的服务模块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并将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形成数字孪生,加速产品迭 代,典型代表有国外的 PTC、达索、SAP 等,我国的索为、数码大方、安世亚太、石化盈科、 宝信、用友、东方国信等。制造类企业拥有特定行业的经验知识与成熟模式,将其以数字化模 型或专业软件工具的形式预置到平台中,典型代表有国外的日立、东芝等,我国的海尔、富士 康、航天云网、一汽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趋势: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出现绝对的领导者,产业仍处于摸索与寻找 机会的阶段。当前有两个趋势正在逐渐显现:一是横向看,国际巨头正在通过并购或合作形 成具有全生命周期流程一体化服务能力的平台,形成综合性竞争优势。西门子和达索通过不 断并购,已拥有全流程产品,并迁移至平台,包括设计仿真软件、生产管理软件、资产运维软 件、经营管理软件等,达索还与 ABB 合作,以进一步提升自动化领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PTC 则通过与多家企业的深度合作来弥补自身在生产和运营方面的短板,与罗克韦尔通过 10 亿美 元的股权投资形成战略合作,提升生产管控和资产运维能力;与 ANSYS 合作,提升了设计仿真 能力。二是纵向看,以垂直行业的企业为主体,与 ICT 公司优势互补,工业互联网有望产生细 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垂直行业的制造企业对本行业的生产流程熟悉,拥有成熟的经验模式, ICT 企业为其提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能力支撑。(三)工业 APP 生态体系为平台价值实现的关键工业 APP 创新能力与应用交付能力将是平台价值实现的关键,生态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平 台产业发展的主线。“工业互联网平台+APP”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可类比于移动互联 网时代的“平台(iOS 或 Android)+APP”生态模式。因此,工业 APP 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工业 软件。我国工业软件市场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潜在发展空间仍然巨大。2018 年全球工业软件产 品市场规模达到 3893 亿美元,较 2017 年增长 5.19%。2019 年全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已突破 4000 亿美元,经估算,到 2020 年全球工业软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达 4332 亿美元。国内市场方面增速远远超过全球平均,2019 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 1720 亿元,较 2018 年增长 16.45%。 2012-2019 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 20.34%。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 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将突破 2000 亿元。按此口径计算,我国工业软件市场增速虽然快, 但全球市占率仅有约 6%,而同期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近 30%,潜在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工业软件是工业化长期进程的不可或缺的伴生物,没有丰富的工业技术积累,难以产出优 秀的工业软件。工业化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强国,其工 业软件具有先发优势,21 世纪初,随着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模式创新趋势演进,在国 内企业开始大量购买和应用国外软件产品的同时,国外软件厂商通过并购扩大规模。如法国达 索 CATIA 迅速形成集团研发模式,占领国内市场,而国内软件厂商因资金不足以及用户流失面 临着生存困难甚至倒闭的局面。目前,发达国家在全球率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软件在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同 时也不断完善改进,二者相互促进,孕育出了达索、西门子、SAP 等多家全球工业软件龙头企 业。而目前虽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但发展速度快,制造业升级需求迫切,仍为国内工业软件厂商的发展带来契机。总体而言,在外国市场,工业软件行业已基本形成巨头垄断的格局,如研发设计类软件领 域由达索、西门子、ANASYS、Synopsys 等龙头占据着技术和市场优势;在生产控制软件领域, 西门子、Honeywell、GE、ABB、Rockwell 占据龙头地位;信息管理类软件领域 SAP、Oracle 占 据主导地位。当前,我国工业软件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占据,但在研发设计领域,产生了部分 自研的工业软件产品;在生产制造类和经营管理类软件领域,国内厂商在部分细分领域已具有 行业竞争优势,但在高端领域仍渗透率较低。我国工业软件市场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潜在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建议从两条主线寻找投资 机会:一条是从发展“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角度,研发设计类软件是我国的短板,长期被国外 巨头垄断,国产品牌市占率极小,目前产生了部分有望突围的企业,如中望软件、华大九天、 芯愿景(拟上市)、山大华天和数码大方等。另一条是从制造业升级的角度,挖掘一些具有行 业竞争优势,有望受益于工业信息化持续渗透的公司,如中控技术、用友网络、鼎捷软件、柏楚电子等。七、应用侧之智能网联汽车:前景渐明,顺周期下迎来高成长期(一)产业架构与四大驱动因素从 2010 年以车载信息娱乐服务为核心的“车联网”概念的萌芽,到 2016 年以行车安全为 核心的智能网联技术路线的提出,再到 2017 年 LTE-V2X 标准的确定开启商业化进程,从 2020 年开始 5G逐步替代 LTE 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至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经历了 10 年摸索, 以 V2X 为核心基础实现网联自动驾驶的产业路径逐渐清晰,产业前景渐明。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紧密相连,两者融合协同发展是未来的主要趋势。智能网联汽 车通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 X(人、车、路、云等)智能信息交互、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 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进而使汽车成为智能交通网络系统中重要的功 能结点,从而构建“人-车-路-云”协同的智能交通体系。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跨行业、跨领 域属性突出,涉及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等多个产业及交通、交管等多个主管部门,因 此产业架构复杂,需要多方协同推进。C-V2X、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技术、政策协同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四大驱动因素。1、C-V2X:在 V2X 系统中主要有短距离直接通信的传输模式(V2V,V2I,V2P)和基于网络的 远程通信(V2N),V2X 的概念也随之扩展为对增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协同控制, 使得车辆之间可以分享感知信息,从而最终 V2X 将发展为协作式自动驾驶(CAD)。车路协同 市场的发展需要依靠路侧设施先行,当路侧设施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V2X 车载终端装车成本 会进一步降低,普及率将逐渐提高,智能交通网络搭建成功,再依托边缘计算、云控平台等技 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和道路的运转效率。车路协同得到发展,L4/L5 级自动驾驶才有可能 实现。所以 C-V2X 是核心。2、高精度地图: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对地图有不同的内容和精度 要求,对高级别自动驾驶 L4 和无人自动驾驶 L5,高精度地图是必备项。3、自动驾驶技术: 包括计算平台、ADAS、高端传感器、新型汽车电子、车载操作系统等等。4、政策协同:智能网联汽车的跨行业、跨领域属性突出,涉及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等多个产业及交通、 交管等多个主管部门,在政策、专项研究、法律法规、标准、试验测试等工作方面均需要协同 推进。四个因素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是 V2X,这是车与道路、车、人进行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称,包括车载终端、路侧设施、 通信协议、路侧与交通、交管等监管部门的接口规范等等。基于 V2X 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再结 合高精度地图、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的辅助及各监管部门政策的完备这 3 个驱动因素,车-路人协同的智能驾驶才能实现,这是产业的发展路径,四个因素缺一不可,通过跟踪四个驱动因 素的发展情况可以获知产业现状。(二)C-V2X 产业化部署处于导入期我国 C-V2X 工作组给出了产业化路径及时间表:2019-2021 年为 C-V2X 产业化部署导入 期,我国正在积极开展车路协同测试示范。在这一阶段,C-V2X 通信设备、安全保障、数据平 台、测试认证方面可基本满足 C-V2X 产业化初期部署需求。同时,在国家和联网示范区、先 导区及部分特定园区部署路侧设施,形成示范应用,车企逐步在新车前装 C-V2X 设备,鼓励 后装 C-V2X 设备,车、路部署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C-V2X 生态环境逐步建立,探索商业 化运营模式。V2X 是车与道路、车、人进行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称,下面将介绍其中 V2X 车载 终端、路侧设施环节的发展情况及竞争格局。(三)自动驾驶:L3 接近量产,L4 处于研发和小规模测试阶段乘用车及商用车的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已接近量产,L4 级自动驾驶系统处于研发和小规模 测试阶段。主流车厂目前都给出了量产的 L2.5 的时间表,基本上集中在 2022 年前后。2018 年奥迪曾宣布推出量产 L3 级自动驾驶车型奥迪 A8,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台宣布量产的 L3 级 自动驾驶汽车。2019 年国内品牌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均推出了 L3 车型,2020 年长安汽车也已 推出 L3 车型。国内主流客车企业在自动驾驶方面走在前列的以宇通、厦门金龙、中车、中通、 厦门金旅等为主要代表,卡车以东风商用车、一汽解放、重汽等为主要代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水平及难点:自动驾驶技术按运行步骤可分为环境感知层、规划决策层和控制执行层。自动驾驶通过装配在车上的传感器设备感知汽车周围的驾驶环境,结合导航的高精度地图等地图数据,进行 快速的运算和分析,不断模拟和深度学习潜在的路况环境并作出判断,进一步借助算法规划汽 车最理想或最合适的行驶路线及方式,再通过芯片反馈给控制系统进行刹车、方向盘控制等实 际操作。下面表格介绍环境感知层、规划决策层和控制执行层的技术发展水平及难点、主要参与者。自动驾驶软件和算法领域的领先参与者:在自动驾驶软件技术和算法服务中,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车企、互联网科技公司和初创公 司等纷纷开展相关的研发。国外以美国的 Waymo 和以色列的 mobileye 为主。国内参与的互联 网公司包括百度、阿里、腾讯、滴滴和华为。智能汽车公司包括 ponyai、小鹏汽车、理想汽 车、威马汽车、蔚来、Auto X 等。初创和科技公司中研发软件服务和核心算法的包括地平线、 Momenta、驭势科技、环宇智行、纵目科技、东软集团、图森未来、Plus Ai、商汤科技、虹软 科技等。地平线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实现车规级 AI 芯片量产前装的公司;Momenta 作为国内 知名的自动驾驶算法提供商,在自动驾驶算法、高精度地图、ADAS 等细分方向都具有较强的 研发实力;驭势科技在业务上已形成可规模化部署的 L3-L4 级智能驾驶系统,并已在多种商业 场景中率先落地,在行业居于领先地位。除了初创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国内整车企业也在 建设研发团队,包括上汽、广汽、一汽、长城、长安、吉利、比亚迪和其他车企,并与互联网 和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空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25 年、2030 年我国销售新车联网比率将分别达到 80%、100%, 联网汽车销售规模将分别达到 2800 万辆、3800 万辆。预测到 2025 年 L1/L2 联网汽车占比 55%, L3 联网汽车占比 20%,L4/L5 联网汽车占比 5%。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Marketsandmarkets 预测, 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在 2027 年将达到 2,127 亿美元,2019-2027 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到 22.3%。(四)政策:给出明确目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已发布,相比 1.0 给出了延伸至 2035 年的发展目标。 在自动驾驶方面,目标 L2、L3 级自动驾驶在 2025 年新车销量占比中达到 50%,2030 年占比到 70%。而 L4 级自动驾驶,2025 年在“高速公路、专用车道、停车场、园区、港口、矿区”等 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商业化应用,在 2030 年新车占比 20%,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城市道 路实现规模化应用。2035 年以后,L5 级无人驾驶乘用车开始应用。V2X 方面,目标 2025 年 C-V2X 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 50%,2030 年基本普及。总体来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参照技术路线 2.0,预计 2025 年之前 L2、L3 级自动驾驶商用车型有望放量,相应的 C-V2X 终端模块及路侧 设施建设也将跟进。可以围绕 C-V2X、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等产业链环节,以及智 能网联汽车催生的需求场景(如智能座舱等)挖掘投资机会,相关公司有道通科技、虹软科技、 中科创达、万集科技、千方科技、鸿泉物联、四维图新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银河证券,吴砚靖、邹文倩)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芒乎忽乎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预计2020年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万亿元(可下载)

根据前瞻经济学人预测,2025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2 万亿,产业链各个环节均有望受益。根据国家工业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2019 年我国工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率达 55.1%,其中电力行业两化率最高为 67.4%,说明我国工业工序数控化率和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率均值已超过 50%,满足工业 2.0 的电气化、机械化,其中部分行业如电力、石化等已实现重点工序自动化,并开始往 4.0 智能化方向发展。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我国工业互联网 2018 年、2019 年的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 1.42 万亿元、2.1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分别为 1.5%、2.2%,预计 2020 年产业经济规模将达3.1 万亿元,占 GDP 比重为 2.9%,同时可带动约 255 万个新增就业岗位。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上万份报告,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自私自利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寻找数字经济大潮中的明珠

一、 行情回顾1.1 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业绩逐步恢复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承压,二、三季度逐步恢复。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上市公司 2020 年一季度业绩下滑较为明显,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营收合计同比下降 13.2%,归母净利润合计同比下降 122.8%(同比由盈转亏)。自二季度起,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 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开始逐步恢复。其中,二季度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分别同比增长 13.6%、 1.1%,三季度营收合计和归母净利润合计分别同比增长 5.6%、-4.2%。1.2 计算机行业行情呈现三次大幅震荡,行业指数位列第 17 位行情呈现三次上行和三次下行的震荡态势。年初以来,行业行情呈现较大幅度震荡,在市场情绪、 流动性边际变化和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基本面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今年以来的计算机行业行情呈现 了三次上行和三次下行的区间,目前处于第三次下行区间中。我们判断,随着年底行业上市公司订 单和收入的集中确认,行业上市公司基本面将进一步恢复,行情有望向好。行业指数年累计涨幅跑输沪深 300,位列第 17位。截至到 2020年 12月 14日,申万计算机指数上 涨了 9.94%,跑输沪深 300指数 10.52个百分点,在 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7位,排名靠后。 分板块看,虽然行业指数表现一般,但云计算、金融科技、网络安全、智能汽车等都有不错表现, 广联达、用友网络、恒生电子、安恒信息、中科创达等龙头标的年初以来的累计涨幅都在 50%以上。1.3 估值高于历史中位数水平,数字经济大潮带来机会当前,计算机行业估值高于历史中位数水平。根据我们的统计,2015年以来,申万计算机行业历史 市盈率(TTM 整体法,提出负值)中位数为 53.55。计算机行业当前市盈率(TTM 整体法,剔除负 值)为 61.82,当前市盈率水平在历史市盈率中位数水平之上。展望明年,在新基建启动以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计算机行业将再次成为市场热点。产业 数字化转型将为计算机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第二产业与数字化的融合将大有作为,工 业软件、智能汽车、建筑数字化等领域的确定性更高。二、 转型:数字经济来袭,信息技术将为传统行业深度赋能2.1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多国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是利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重构经济发展、政府治理模式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 核心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以及数据价值化,而且其外延还 在不断的扩展。从当前来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其最主要的两部分,也是产值最为集中的 领域,而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近年来关注度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经济增速下行以及新冠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更是获 得了逆势发展。2019 年,全球数字经济增速达到 5.4%,较同期全球经济增速高 3.1 个百分点,占 全球经济的比重为 41.5%。2020年以来,全球疫情蔓延,远程办公、电子商务、互联网教育、互联 网音视频、网络游戏等线上经济火爆,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为数不多的亮点。数字经济也是各大国竞逐的关键领域,竞争激烈异常,以中美贸易战触发出来的科技战表现最为明 显。美国通过长臂管辖手段,对中兴、华为进行制裁,后续以国家安全、人权等为由将我国大量科 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列入限制性清单,不但要破坏我国数字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掐断产 业数字化的“枝蔓”。除了中美之外,数字产业关键技术武器化的趋势也在蔓延。2019 年,韩日之 间因为政治议题相互制裁,日本曾经对出口韩国的若干电子材料进行管制,对韩国整个芯片产业造 成很大影响,曾经一度健壮的全球产业链正在遭受严重侵蚀。除了各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短期“战术”博弈外,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战略层面的布局已经较为 完善,而且近期升级更新频密。美国、欧盟、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自 2018年前后就密集出 台了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以图增强本国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保持自身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地位。以 美国为例,2018 年就出台了《数据科学战略计划》、《美国国家网络战略》等战略规划,2019 年 6 月白宫更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发展战略计划》,指导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投资。此外,德国也 对其数字经济战略进行了更新,在最新修订版的《人工智能战略》中,就将其对人工智能未来五年 的投资从 30 亿欧元提高到 50 亿欧元。2.2 国内数字经济渗透率稳步提升,产业数字化表现出积极发展势头国内数字经济发展较为顺利,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持续提升。近年来,国内“云物移大智”产业快 速发展且应用广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都明显加快。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 35.84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36.2%,占比持续上升。其中,产业数字化表现尤为亮眼。近年来,通信、计算机等技术快速升级和迭代,国家通过网络强 国战略、“互联网+”等政策持续鼓励行业数字化发展,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数字化应用得到持续 推进,产业数字化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9年,国内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 28.75万亿元,同比增长 15.56%,占数字经济的比重为 80.2%,该比重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国内数字经济在结构上呈现出良性互动态势,持续改善。数字经济呈现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 上层是庞大的 IT应用产业,中间层是整机,而下层是基础软硬件及电子加工设备。上层主要是产业 数字化的产物,而中间层和下层是数字产业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这个结构中,越往下层,就越基 础,规模经济越差,而且发展难度大、风险高、市场参与者也更少。在国内数字经济发展早期,数 字产业各层次之间的互动相对割裂,尤其是底层的支撑能力较为薄弱,但近些年正在改变。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国内终端和应用产业发展迅速,不但成就了自身,也为整个 IT产业 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资金和场景的积累,为数字产业基础的进一步夯实创造了条件。以前,行业被忽 略的基础软硬件部分,重视程度开始被提升,尤其是中美贸易战,更是将该领域的重要性显著放大。 很多做应用和终端的企业,开始围绕国产基础软硬件进行设计、开发和适配,甚至直接进行投资, 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互动更为频密。我们预计,通过全产业链的努力,基础软硬件这块硬骨 头有希望通过信创工程等措施啃下来,国内数字经济的“中国元素”比重将会持续上升。具体到三次产业,服务业是数字化最为活跃的领域,渗透率大幅领先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按照 信通院的统计,2019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数字化规模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 8.2%、 19.5%和 37.8%,渗透率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 0.90 个、1.20 个和 1.9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 先天就具有产业数字化的潜质,其物理资产较轻,哑终端少,便于数字化改造,而且很多企业还都 是在 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水平本来就高。服务业中,数字产业渗透率 最高的包括保险、广播影视制作、银行及证券、公共服务、邮政、教育以及租赁等。第二产业数字 化水平整体较低,且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子行业之间差距大。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同美国类似,是典型的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国家;而 英国、德国则相对均衡,三次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均较高;韩国、新西兰等则属于工业数字化水平明 显高于其他产业的国家。通过比较,可以明显发现,我国在三次产业数字化还处于早期,未来发展 需要更为均衡,尤其是较为薄弱的工业数字化方面需要着重发力。2.3 国内数字化转型条件初步具备,“十四五”数字经济渗透率将再上台阶相比美、德、日、韩等国家,我国数字经济渗透率依然不高。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19 年,德国、 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 63.4%、62.3%和 61.0%,韩国、日本、爱尔兰等国家数字经 济占 GDP 的比重也超过 40%。国内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同上述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预计到 2025 年国内该比重将超过 50%,差距将显著缩小。其中,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均有较 大发展潜力,但是产业数字化预计将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现代信息体系正在优化提升,国内数字经济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我国 ICT基础能力提升表现在几个方面:1)通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固网宽带基础设施进入千兆时 代,5G 商用已经一年,基站建设已成规模,企业外网和内网质量均在提升;2)基础软硬件生态加 速发展,处理器芯片、操作系统进入生态构建阶段;3)人工智能技术深化融合应用,面向视觉、语 音、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人工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算法等关键技术加快迭代创新;4)大数据及工 业互联网产业应用提速,工业互联网标识、平台和工业 APP 数量都达到较大规模。数字经济政策加持企业数字化升级需求,数字化转型动力十足我国较早就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其作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四五”战略 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中共中央“十四五”纲要的建议中就指出,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 数字经济,并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措施。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国内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十九大”以来,各部门都在持续推进数字中国 战略。2020年,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 1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 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从线上公共服务和消费模式、生产领域数字化 转型、新型就业形态、共享经济新业态等 4个方面,为 15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提供政策支持。 工信部相关司局也在近期指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推动数字经 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继续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合 作。8 月 21 日,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就推动国有 企业数字化转型做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要打造四类企业标杆:一是制造类企业示范样板, 二是能源类企业示范样板,三是建筑类企业示范样板,四是服务类企业示范样板。除了政策引导之外,企业自身也开始向数字化要效益,疫情加速这一进程。数字化可以实现人与人、 人与物、物与物的广泛和高效连接。从企业角度讲,一方面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创新大潮,落后可能 就会被淘汰;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对流程进行优化改造,降本增效。2020年的 疫情限制了社交距离和出行,在线经济快速被市场接受,云计算、大数据、在线办公等数字化工具 应用明显提升。即使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政府和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投入意愿依然较高,相关 的应用创新还在加快。其中,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就是数字化应用的典型,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柔 性大规模定制。三、 明珠:产业升级转型迫切,工业和建筑业均蕴藏着巨 大数字化机遇3.1 工业和建筑业数字化潜力大,是未来最大的蓝海市场如前所述,我国工业和建筑业产业规模虽然庞大,但数字化整体水平较低,各子行业数字化水平也 是参差不齐,未来潜力巨大。一方面,国家持续在鼓励“云物移大智”等技术在工业和建筑业中应 用,不断通过产业政策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面对着国内快速增长的工业及建筑领域的数字化需求, 从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包括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工业软 件、建筑行业数字化平台、智能汽车等,引领示范效果正在显现。展望 2020年,我们认为工业软件、智能汽车、建筑数字化方案等方面蕴藏着更多的机会。工业软件 是我国工业和建筑行业信息化最大的短板之一,包括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EDA(电子设计自 动化)、数学软件等,国产化替代空间大;智能汽车将是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要趋势,其中智能网联、 自动驾驶方向将带动更多第三方软件和服务需求;建筑领域如造价、施工以及建筑物管理等数字化 转型空间也较大。3.2 工业软件: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国内工业软件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某些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严重工业软件指专用于工业领域、以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覆盖 工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是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工具,同时工业软件是我国 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支撑。根据应用环节的不同,工业软件主要可分为四大类:信息管理类、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嵌入 式工业软件,主要产品包括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生产制造执行系 统(MES)、嵌入在工业通信系统中的软件等。我国工业软件发展较为滞后,除了在研发设计和嵌入式等部分单点软件上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外, 整体仍较为滞后。2018年,国内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1678.4亿元,同比增长 16%左右。但是,国 内工业软件发展也面临着较大困难,传统的“重硬轻软”的工业发展思维依然存在,对软件的投入 整体不高,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不足,关键产品卡脖子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在中美贸易战以来, 美国针对 EDA、MATLAB 等工业软件产品,对我国部分企业、高校实施了禁运,对相关机构的业务 和研发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信息管理类软件垂直行业机会更大,未来将加速转型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是基于企业的业务模型,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过 程中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工业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该市场传统 领域如 ERP 等,已经是红海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将是“转云”。同时,我们看到,在一些垂直市场 上,如汽车、电力等领域,专业的信息管理类软件也蕴藏着较大机会。从市场结构看,2018年,我 国信息管理类工业软件市场用友网络市占率为首位,占比 16%,SAP 及 Oracle 分别位列第二、三 位;产品结构方面,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产品分别为 ERP、FM 和 CRM。研发设计类市场主要被外企掌控,国内企业在细分领域存在优势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主要是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产品设计和制造,提升产品开发效率、降低开发 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计算机辅助 工程(CAE)、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等。在这个市场上,我国产品技术差距较大,除了在 BIM、军工航天等领域有部分优势企业外,其余多为外企所掌控。根据 CCID 数据,2018年,我国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市场广联达市占率为首位,占比 14.4%,达索及西门子分别位列第二、三位。生产控制类软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未来高端装备制造将是关注焦点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是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的工业软件,是将企业的生产计划数据传送给企业 的数字化设备的桥梁。生产控制类软件主要包括 ME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DCS(分布式控 制系统)和 SCADA(数据采集及监控控制系统)等。目前,这类工业软件主要应用在能源、冶金和 石化等领域,但是这个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其中西门子、南瑞和 ABB 的产品主要应用在电力能 源行业,宝信、石化盈科、中控主要聚焦在钢铁石化领域。从市场趋势上看,未来行业增量主要来 自于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相关企业对数字化诉求较高。嵌入式软件广泛应用于“三化”水平提升,工业通信、机器人机会凸显嵌入式工业软件是嵌入在工业装备/设备中的软件/程序,提高工业装备/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智 能化水平。国内嵌入式软件发展最为快速的是工业通信,未来也将引领市场增长,华为凭借着在该 领域的显著优势领跑整个市场;工业机器人在一些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等场景应用会显著增 多,机器换人也将成为嵌入式软件发展的长期动力;能源电子和汽车电子是国内外企业竞逐之地, 但未来市场潜力也较大。政策、技术和需求红利持续释放,工业软件将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国家支持智能化相关政策将刺激需求增长。2016 年 12 月,工信部和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 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 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 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 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 及率超过 20%,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2020 年 3 月,工信部发布 《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鼓励相关单位在时 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领域加快技术攻关,打造智能传感、智能网关、协议转换、工 业机理模型库、工业软件等关键软硬件产品,加快部署应用。2021 年,国内工业软件市场将持续较快速增长。根据 CCID 数据,2021 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 模将达到 2631.1亿元,同比增长 16.2%。其中,信息管理类、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嵌入式工 业软件细分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 448.1 亿元、223.9 亿元、448.9 亿元、1510.2 亿元,占比分别为 17.0%、8.5%、17.1%、57.4%。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作为全球工业大国,随着我国智能制造产业 的发展,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必将持续提升。根据 CCI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 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1678.4亿元,我国工业增加值为 30.11万亿元,我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 值的比例为 0.56%;根据 CCID和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为 3893亿美元, 全球工业增加值为 23.36 万亿美元,全球工业软件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 1.68%。假设未来我 国工业软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 2%,以 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 31.71万亿元为基数估算,则 我国工业软件的市场空间将超过 6000 亿元,前景广阔。3.3 工业互联网:短期重点是夯实基础,中长期应用潜力巨大工业互联网是通过 ICT 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生产系统到外部商业活动的智能化,包括机器之间、机器 与系统、企业上下游之间实时连接与智能交互。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企业数字化 的重要手段持续推进,工信部也将其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重点任务在分步实施。2020年,政治局常务 工作会议上将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列为“新基建”的重点,3 月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加快工 业互联网发展。由于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国内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难度大且市场空间广阔。发 展工业互联网,主要任务有四项,未来将有序推进:1)做好企业内外网建设,尤其是内网升级需要 较长周期;2)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顶级节点、灾备节点的建设都需要加快推进; 3)继续做好跨行业跨领域的平台示范工作,为后续行业推广积累经验和工具;4)加强工业互联网 数据中心建设。短期关注重点行业投资动向及双跨试点平台企业。国家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基建”的重点,2021 年投入重点我们预计有两个:1)企业内、外网的改造工作。目前外网建设公司运营商正在积极推动, 包括 IPV6、企业专网、5G 等,但企业内网建设需时日,时间敏感网络等关键技术有待成熟,企业 设备网络化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投入较大;2)继续进行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工程, 上市公司如东方国信、用友网络均参与其中,后续还将加快重点地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3.4 智能汽车:技术、模式发生重要转变,第三方软件企业面临机会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和自动驾驶化正在重塑汽车产业,软件定义汽车开始成为潮流相比传统汽车主要作为移动出行工具,智能汽车将定位于融出行、娱乐、办公、生活服务等多功能 于一身的移动智能终端或者移动机器人。在智能汽车时代,汽车的技术构成、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 均将发生根本性变革,蕴含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各方参与者已然展开激烈的博弈。除了车身的智能化外,由“车-路-云-人”共同构成的车联网也是智能汽车的重要技术构成。网联化 不仅可降低汽车本地的软硬件技术实现难度,还可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衍生出众 多商业模式,包括跨界合作、共享出行等。汽车软件定义已成为趋势。汽车“三化”之后,就面临着海量数据处理、OTA 升级(Over the air, 空中下载)、APP 化等问题,必须逐步由软件最终完成硬件资源管理和应用功能实现。据麦肯锡数据 显示,目前车企的代码数量已经超过 2 亿条,而且还在快速增加中。汽车智能化背景下,汽车本地 电子电气架构(EEA)将发生根本变革,从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最终算力将集中到汽车中心计算 机或者云计算平台。计算单元集中的趋势下,汽车软硬件分离成为可能,汽车可以通过虚拟化(融 合化)建立资源池,并通过软件对汽车实现灵活控制。软件公司和其他数字技术企业也将借着智能化的浪潮,挤进汽车生态圈。目前,一些软件企业正从 二、三级供应商逐步成为整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根据麦肯锡预计,2020年全球汽车软件市场规模 将达到 350亿美元,而到 2025年、2030年分别将达到 620亿、840亿美元,2020-2030年间增速 将达到 9%,占汽车整车成本比重也在持续上升。其中,智能网联、ADAS、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软 件市场规模最大,这也是第三方软件厂商最为擅长的领域。智能网联汽车路线图 2.0发布,顶层规划趋于完善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从 2016年开始,相关实施方案、法规、标准、路测 细则等相继出台。从整体上看,我国智能汽车产业的顶层设计基本搭建完成,预计下一步的政策重 点将更多放在解决实施和推广阶段的具体问题。我们认为,未来对行业影响较大的文件有两个:一个是 2020年 3月国家发改委等 11个部委联合出 台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该文件可谓是近年来智能汽车行业最为权威和重磅的文件。另一个 是 2020年11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研究了面向2035 年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愿景、里程碑与发展路径。该文件虽然非国家政策文件, 但是其 1.0 版本曾经对国内的智能汽车发展政策起到过较大的影响,预计新版本也能对行业中长期 规划起到建设性作用,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长期发展也有积极意义。智能座舱将是第三方软件厂商的主要着力点,一芯多屏将成主要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汽车驾驶与乘坐空间,通过液晶仪表盘、车 载信息娱乐系统、人机交互模块、抬头显示系统、流媒体后视镜等产品和模块,实现与人、路、车、 云的协同运作,最终将座舱发展成为“智能移动空间”。智能座舱是需求和技术双重驱动的产物。从需求上看,消费者不再满足汽车座舱内单一安全机械操 作,逐步转变为对舒适性体验的要求,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通过车机实现车内服务,而且希望通过 车机实现生活服务、娱乐功能等。从技术发展来看,随着芯片运算能力的不断提升,5G、人工智能、大数据、车联网等技术日趋成熟,车辆的海量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问题已经能够较好解决, 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对于第三方软件企业来说,由于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暂不涉及车身及动力、底盘及传动等安全性要求 极高的领域,且独立性较强,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其中,一芯多屏多系统的集成式智能座舱正在迅 速推广,其融合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加。据中汽研预计,2020年国内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 628亿 元,同比增长 20.54%。软件方面的需求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集成度上升。以前中控屏、仪表盘等设备都是由不同厂商提供,为分散式座舱系统。目前的趋 势看,集成式座舱正在成为主流,中控屏、数字仪表、副屏、HUD 等设备通常由同一块芯片 SoC支持,由统一的软件平台系统驱动,有望大幅降低成本。相关平台和应用的定制化开发工 作量将实现较快增长。 座舱配置更为丰富。新车型多采用大尺寸屏幕、语音交互、触控等新技术,一些新车型开始选 用液晶仪表和 HUD,同时操作系统除了 Linux、QNX以及 Tier1 自研之外,Android操作系统 应用也在增多,支持的 APP 数量也在大幅增加。自动驾驶领域第三方软件企业正在积极发力,主要布局包括 ADAS、算法和地图ADAS 正在迅速普及,算法和操作系统厂商终将受益。自动驾驶是汽车智能化的另一个赛道,其中 涉及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ADAS 则是自动驾驶基础性技术,正在快速渗透。更高级别的 L2+/L3 技术出现拐点迹象,L4技术或将在部分相对简单的场景开始尝试应用。此外,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有 望在未来数年逐步普及,进一步促进软硬分离。从软件角度看,算法、高精度地图、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是主要的投资机会。对于感知算法,互联网 企业、初创企业、人工智能企业、传感器企业等均有参与;车身控制算法则主要由博世、大陆等 Tier-1 企业把持,第三方软件企业进入可能性较低;高精度地图对于 L3及以上车辆近乎是刚需,四维图新、 高德、HERE 等是主要供应商;在软硬分离的趋势下,自动驾驶操作系统领域的角逐比较激烈,如 操作系统技术厂商中科创达正参与其中。3.5 建筑数字化:建筑产业体量巨大,数字化存在做大可能国内建筑业数字化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大,蕴含巨大潜力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巨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建筑业 总产值 24.84万亿元,同比增长 5.7%,且连续多年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 99.09万亿元,其中建筑业增加值 7.09万亿元,占 GDP 的比例为 7.16%。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 济中实至名归的大行业。我国建筑业因为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虽然具有巨大体量,但是数字化程度很低。 根据麦肯锡 2017年 12月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报告结果显示, 我国建筑业的数字化水平在报告分析的 22个行业中排名最末。“大行业+低数字化水平”的现状,蕴 含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发展潜力。数字化程度低与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投入水平低直接相关。根据中国建筑业协会数据,我国建筑业信 息化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约为 0.08%,而发达国家建筑业信息化投入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 可达 1%。假设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投入占总产值的比例未来提高到 0.5%,则以 2019 年我国建筑业 总产值 24.84 万亿为基数估算,我国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量级。国内建筑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依托数字化改造建筑业转型升级需要依托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模式伴随着高能耗 与人工红利。根据广联达公开资料数据显示,全国建筑业的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 50%。2017 年 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筑设计应体现地域特征、 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等要求,提供功能适用、 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环境协调的建筑设计产品”。2019年 12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 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 2020 年要重点抓好 9 个方面工作,其中包括“着力推进建筑业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建筑业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已 迫在眉睫。老龄化推高用工成本,企业需要向数字化要效益。根据我们的统计,自 2008 年起,我国 16-40 岁 年龄段的农民工占比持续走低,相对应地,41岁以上年龄段的农民工占比持续走高。人口老龄化的 压力导致建筑业农民工的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建筑业农民工月 平均收入 4567元,同比增长 8.5%。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对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持续产生下行压力, 也将推动建筑业发展模式的转变。业界开始认同“数字建筑”等相关理念,行业数字化推广将提速2020 年 9 月,由全联房地产商会和广联达联合主办的中国数字建筑峰会在全国 16个城市跨区域同 步举办。自 2010年起,作为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这一峰会已连续举办十一届。峰会持续推动建 筑行业信息化应用,积极向行业宣导数字化转型的理念。2018 年,峰会以“数字建筑 赋能产业升级”为主题在西安举办,国家原住建部副部长宋春华做了题为 “加快创新 融合联动 促进数字建筑、智慧城市的新发展”的主题演讲,广联达公司总裁对数字建筑的 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与会其他演讲嘉宾也围绕“数字建筑”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自此,“数字建筑” 的理念在业界逐渐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业界数字化转型被广泛认可的方法论。2018 年 1月,广联达发布国内首个《数字建筑白皮书》,提出“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的“三新”理 念;给出了“数字建筑”概念的深刻诠释,即“数字建筑”是指“利用 BIM 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升级的行业战略,它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 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实现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 智能化,从而构建项目、企业和产业的平台生态新体系,从而推动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 表的产业升级,实现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的产业目标”。2019 年 6月,广联达在中国数字建筑年度峰会(青岛)发布《数字建筑: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白皮 书》,提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新范式。2020年 9月,广联达在中国数字建筑(全国)峰会 2020上发布 的《数字建筑平台: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建》白皮书提出,数字建筑平台的出现将实现建筑业全过程、 全要素、全参与方的“三全”升级,以及岗位层、项目层、企业层和行业层的“四层”变革,这将深刻改 变行业面貌。作为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的主办方之一,广联达持续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理 念、新方法,对持续推动业界数字化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BIM 与数字建筑的理念相契合,是我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 BIM 已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价值也在被认可根据 2016 年 12 月住建部发布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对 BIM(建筑信息模型)的定义, BIM 是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以此设计、施工、 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BIM 不只是狭义的模型或建模技术,而是一种 全新的工程理念和行业信息技术,正在引领建设领域规划、设计、施工、运维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管 理变革。在国际上,BIM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根据 McGraw Hill 的数据,2012年美国 工程建设行业采用 BIM 的比例从 2007年的 28%提高到 2009年的 49%再到 2012年的 71%,其中 74%的承包商(施工企业)已经在实施 BIM 了,超过了建筑师(70%)及机电工程师(67%)。美 国斯坦福大学整合设施工程中心(CIFE)根据 32 个采用 BIM 的项目总结了使用建筑信息模型的优 势:(1)消除 40%的预算外更改;(2)造价估算控制在 3%精确度范围内;(3)造价估算耗费的时 间缩短 80%;(4)项目时限缩短 7%,及早实现投资回报;(5)通过发现和解决冲突,将合同价格 降低 10%。BIM 在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价值在国际上不断得到认可。随着价值的不断被认可,全球范围内 BIM的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根据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数据,2014年全球 BIM 市场规模为 27.6亿美元,到 2022年预计将达到 115.4亿美元,2014-2022 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9%。2014年,北美是全球最大的 BIM 市场,在全球 BIM 市场中占比 33%。 根据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预计,北美在全球 BIM 市场的优势会保持到 2022年,亚太地 区是全球 BIM 市场最具潜力的地区。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我国 BIM 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2017 年 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建筑信 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 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从国家政策的层面明确了 BIM 对于建筑业发展的意义,将为 BIM 技术在我国建筑业的大规模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标准方面,住建部近年来连续发布了建筑 信息模型领域的 6项国家标准和 1项行业标准,以推动 BIM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大范围应用,其中 5 项国家标准和1 项行业标准已正式实施。我国地方政府也发布了相关政策支持 BIM 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 20多个省发布了 BIM 相 关政策。当前,我国建筑业迫切需要节能增效,这一需求与应用 BIM 技术能带来的益处是契合的。 根据我们的产业调研,目前 BIM 已经受到了我国建筑业各参与方(包括业主方、施工方等)的普遍 重视和认可。我们认为,在政策的推动以及建筑业节能增效内在需求的双重推动下,BIM 将成为我 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看好 BIM 在我国的未来发展。我国 BIM 市场未来空间广阔。当前,我国建筑业每年涉及项目约 60 万个,假设以平均每个项目每 年在 BIM 技术上的投入为 5-10 万元估算,则我国 BIM 市场未来将有 300-600 亿元的市场空间。四、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4.1 投资建议:关注工业软件、智能汽车和建筑数字化等投资机会投资逻辑:我们预计,2021年,工业软件很多卡脖子领域有望实现从零到一的跨越式发展,汽车智 能座舱等解决方案需求依然旺盛;而作为“新基建”重点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短期仍需要做好基础 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中长期潜力巨大;数字建筑理念有望加速推广,BIM 等解决方案应用场景将 更为广阔。同时,数字产业化方面,我们预计基础软硬件国产化、网络安全、云计算等领域,依然 具备较强的增长潜力。2021年,我们继续看好计算机行业发展,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不变。投资标的:建筑数字化、工业软件及工业互联网领域,强烈推荐广联达,推荐用友网络、东方国信; 智能汽车板块,强烈推荐国内智能驾驶舱龙头企业中科创达;数字产业化方面,推荐金山办公、深 信服和安恒信息。4.2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 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如果后续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发展可能面临困难。中美科技争端有可能延续。我国工业软件、关键基础元器件等对西方国家依赖较为严重,而美 国精英层已经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拜登上台之后,中美之间的科技纠纷未必能彻底平息,相 关企业尤其是应用开发企业可能将面临着较大的供应链风险。企业或者政府支出不及预期。由于全球疫情蔓延,我国经济增长压力依然较大,企业资本支出 或者政府财政支出可能依然谨慎,而我国计算机行业多以 To B 或者 To G为主,受到的影响可 能较大。(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出品方/作者:平安证券,付强、闫磊)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史凯力

《2019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附全文)

中商情报网讯:计算机视觉是指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使电脑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作为一个科学学科,计算机视觉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试图建立能够从图像或者多维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2018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达到300亿元。《2019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主要围绕计算机视觉行业概况;计算机视觉市场分析;计算机视觉市场促进因素;重点企业分析;计算机视觉市场行业发展前景等五个章节展开,通过对当前的计算机视觉行业进行分析,总结计算机视觉行业发展现状,从而预提出当前行业的发展前景。 PART1计算机视觉行业概况计算机视觉是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对生物视觉的一种模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采集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处理以获得相应场景的三维信息。计算机视觉既是工程领域,也是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富有挑战性重要研究领域。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成功的应用。 PART2计算机视觉市场分析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从市场规模来看,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年攀升。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52.1亿元,增长率达到51.2%。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科技、制造业等业界巨头布局的深入,应用场景不断扩展,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238.2亿元,增长率达到56.6%。 PART3计算机视觉市场促进因素随着提高预测精度,降低数据标注成本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能够识别信息的种类从最初的文字信息,到人脸,人的体态识别,以及各种不同的物体。识别精度也从最初的1:1对比,到1:N比对,以及M:N的动态监控。除了提高算法精度以外,提高数据标注的效率也是计算机视觉公司重要的课题之一。国外互联网公司推出自动标注系统,例如谷歌的AutoML和微软的Cognitive Services。商汤科技、扩博智能等AI公司也通过运用半监督学习、迁移学习、主动学习等技术,提高数据标注的自动化程度,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PART4重点企业分析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11月,是中国一家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原创技术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也是一家知名独角兽企业,致力于引领人工智能核心“深度学习”的技术突破,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行业解决方案。目前,商汤科技已与国内外700多家世界知名的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通、英伟达、本田、SNOW、阿里巴巴、苏宁、中国移动、OPPO、vivo、小米、微博、万科、融创等。 PART5计算机视觉行业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生活安全及生产效率需求的提升,凭借着计算机视觉应用场景的广泛性,计算机视觉有望发展成为下一个智能时代的标配。计算机视觉行业发展前景觉得其具有高成长性特点,未来将涌现更多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企业。但行业发展同时伴随高风险性,行业竞争需要比拼企业技术算法能力、资金能力以及人才资源,同时考验企业能否实现技术迅速落地,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高,综合实力不具备优势的企业在行业内将难以生存。《2019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全局研究了当前计算机视觉的发展概况,为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中商产业研究院在对整个行业把控的前提下,关注计算机视觉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市场现状和重点企业进行剖析。

哭泣吧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2020年前3季度计算机总营收4985.39亿元(可下载)

2020 年前 3 季度计算机板块 255 家上市公司共实现总营收4985.39 亿元,同比增长 5.94%;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7 亿元,同比下滑 29.74%。根据工信部数据,1-8 月我国软件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 49984 亿元,同比增长 10.0%,增速较 2019 年同期回落 4.9 个百分点,较 1-7 月提高 1.4 个百分点。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 6020 亿元,同比增长 5.9%,增速较 1-7 月提高 0.5 个百分点,但较 2019 年同期回落 3.5 个百分点。前3 季度计算机板块营业总收入增长 5.94% ,归母净利润下滑 29.74%。按照整体法统计,2020 年前 3 季度计算机板块 255 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 4985.39亿元,同比增长 5.94%;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7 亿元,同比下滑 29.74%。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上万份报告,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马里布

计算机行业研究及2020年投资策略(103页)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目录:一、信创:IT全产业链的变革,首推四大高壁垒行业二、医疗IT:新技术新起点新时代,医疗IT迎来新机遇三、网络安全:政策持续催化,新安全空间广阔四、云计算:基础设施迎拐点,SAAS龙头中台崛起五、5G: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自动驾驶前景广阔六、区块链:金融科技空间广阔,数字货币蓄势待发报告综述:2020年计算机行业有望全面开花,业绩与技术驱动多条投资主线并存,建议科技核心资产与 成长资产并重配置。投资主线一:业绩高景气信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基础软件产业迎来行业重构机遇,华为生态正在悄然崛 起,相关公司业绩进入爆发期。重点推荐金山办公,诚迈科技,卓易信息,超图软件;推 荐普元信息、宝兰德,格尔软件、中孚信息,华宇软件、太极股份医疗IT:在电子病历、医保控费等政策驱动下,中国医疗IT和医保IT保持高景气度,创 新业务也在加速落地。重点推荐久远银海,创业慧康,卫宁健康,思创医惠;推荐东华软 件,麦迪科技,万达信息,和仁科技网络安全:等保2.0政策开始推行,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场景快 速成长,行业增长趋势边际加速。重点推荐深信服,安恒信息,启明星辰;推荐美亚柏科, 南洋股份,迪普科技,山石网科投资主线二:技术新趋势云计算:当前软件产业最确定的技术趋势,重塑软件业的商业模式,底层基础设施需求边 际改善,上层应用高速发展。IT基础设施重点推荐浪潮信息、深信服;SAAS重点推荐广联 达、恒生电子、用友网络、石基信息5G应用:2020年是5G商用元年,受益于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等技术特性的应用场景蓄 势待发,重点关注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和网络可视化等场景。自动驾驶产业重点推 荐四维图新、中科创达、千方科技、万集科技;流量端重点推荐恒为科技、中新赛克;超 高清视频重点推荐淳中科技区块链(数字货币与金融科技):金融政策持续向好,数字货币有望落地,金融行业有望 成为区块链率先落地的重要场景之一。证券IT重点推荐恒生电子、同花顺、东方财富、顶 点软件;银行IT重点推荐宇信科技、长亮科技、新大陆,保险IT重点推荐中科软报告节选:(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木笔

计算机行业2020半年报综述:计算机行业总体营收1778.76亿元(可下载)

获取《计算机行业2020半年报综述》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综合报告4”,该报告编号为20bg0120。计算机行业第二季度业绩显著回暖,营收同比上涨 13.67%,扣非归母净利润环比扭亏为盈,同比增长 6.79%,体现出行业复工复产情况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基本持平, 第 二季度显著增加。以216家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2020年上半年计算机行业共实现营收2990.23亿元,同比增长0.79%,较去年同期8.54%的增速有所减缓,按照中位数法,2020年上半年计算机行业营收增速的中位数为-5.31%,同比下滑,较去年同期的13.96%相比表现较差。2020Q2计算机行业总体实现营收1778.76亿元,较2020Q1环比上涨46.82%,反映行业二季度复工复产情况良好。对比2019年Q2,行业业绩亦有可观的上涨,同比上涨幅度为13.67%,高于2020H1营收同比增速,说明2020H1营收增速表现较差主要是受Q1表现较差的影响。新浪VR知识星球报告库以近五千分,所有新浪VR报告都将由管理员上传(包含部分未在其他平台发布的非互联网相关报告)VIP用户福利不定时开启,前1000名还能领领优惠券性价比更高! 新浪VR,早一天看见未来。

名曰治之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数智化加速,聚焦高价值高成长黄金赛道

报告全文162页,以下为报告节选。1 行业涨幅位居中游,估值水平小幅提升1.1 2020 年行情回顾从年初到 2020 年 11 月 27 日收盘,计算机(申万)指数上涨 10.78%,上证指数上 涨 11.74%,沪深 300 上涨 21.58%,创业板指上涨 45.65%,科创 50 上涨 38.78%, 计算机板块的表现弱于主要指数,涨幅位居申万 28 个行业第 17 位。从过去几年来 看,计算机(申万)指数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其中,2013-2015 年持续上涨,估值水 平大幅提升,2016-2018 年则连续三年持续下跌,估值水平持续回落,2019-2020 年 市场整体回暖,估值水平见底回升,叠加盈利增长,给市场带来明显的正收益。2 疫情加速科技革命,细分赛道精彩纷呈近年来,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云计算、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 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兴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云计算、在线办公等 的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得以充分体现,各行业数智化转型加速,计算机行业景气度 持续提升。展望 2021 年,我们认为:云计算、5G、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 核心领域,技术创新不断推进,资本有望持续涌入,驱动相关公司快速成长,有望给 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同时,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B2B、金融信息服务 等行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速商业模式的变革,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内 容,已经逐步走向繁荣,有望给资本市场带来良好的投资机会。2.1 疫情驱动云化加速,云计算景气度提升2.1.1 云计算高速成长,高价值长期优质赛道根据 Gartner 的数据,2019 年以 IaaS、PaaS 和 SaaS 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规 模达到了 188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86%,预计到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3500 亿 美元,2019-2023 年的 CAGR 为 17.56%。从细分市场来看,IaaS 市场扩张最快, 2019 年市场规模达 439 美元,同比增长 26.15%;PaaS 市场规模较小,近些年保持 稳健增长,2019 年规模达 3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76%;SaaS 市场规模最大,增 速逐渐放缓,2019 年规模达 109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00%。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19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 1334 亿元, 同比增长 38.60%。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 689.3 亿元,同比增长 57.59%,首 次超过私有云规模。预计 2020-2023 年公有云市场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307.4 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 645.2 亿元,同比增长 22.80%, 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健增长,到 2023 年市场规模将接近 1500 亿元。我国公有云 与私有云整体市场规模同比增速均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势头强劲。2.1.2 细分领域百舸争流,服务器产业链需求提振云计算产业链有多个细分领域,我们建议重点关注:服务器、IaaS、PaaS、SaaS 等。服务器是云计算行业发展的基础服务器主要由 CPU、GPU、存储器等元器件组成,为下游应用提供数据分析、处理、 存储和管理等功能,是实现云服务的硬件基础。云计算服务商作为服务器产业的下游,其财务数据中的资本支出变化情况对于服务 器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选取全球性互联网巨头亚马逊与谷 歌作为代表,梳理了近年来两家公司的资本性支出的变化情况。亚马逊资本开支增速 从 2018 年第一季度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19 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主要用于 AWS 的业务拓展。谷歌资本开支增速自 2018 年第四季度起下行,2019 年第一季度后触 底回暖。随着全球主要云计算厂商资本开支的持续增长,服务器行业有望在 2021 年 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通过观察历史数据,云服务主要厂商的资本性支出增速变化与服务器出货量具有一 定相关性。目前,X86 服务器占据了全球服务器市场中 90%以上的份额。根据 IDC 的数据,2020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 X86 服务器出货量迎来拐点,较上年同期增长 7.50%。我们认 为未来服务器出货量有望持续增长,主要是因为在 5G 逐步商用化的背景下,未来数 据传输效率与数据量将同步上升,因此所需要的数据处理能力、存储空间也将越来越 大。我国 IaaS 市场有望持续高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19 年,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规模达到 453 亿元,同比 增长 67.4%,受新基建等政策影响,预计 IaaS 市场会持续攀高。从 2019 的 IaaS 市 场的竞争格局来看,市场仍被互联网巨头、ICT 巨头、电信运营商、海外厂商四类参 与者占据,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位列公有云 IaaS 市场份额前三,华为云跃居第 四。SaaS 市场稳健增长,服务专业性同步提升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19 年,我国公有云 SaaS 市场规模达到 194 亿元,同比 增长了 34.2%,增速较稳健,与全球整体市场的成熟度差距明显,发展空间大。2020 年,受疫情影响,预计未来市场的接受周期会缩短,SaaS 发展将提速。目前国内 SaaS 服务主要关注于企业管理和运营的各个环节服务,涉及企业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协 同办公、客服管理以及客户管理和营销等诸多领域。同时,在企业上云的政策影响下, 关注政务、金融、教育、工业等特定行业的 SaaS 服务显著增加。PaaS 体量较小,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19 年,我国公有云 PaaS 市场规模为 42 亿元,与去年 相比提升了 92.2%。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拉动下,未来几年企业对数据库、中间 件、微服务等 PaaS 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 PaaS 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我国企业上云率逐渐提高,但整体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从云计算使用率来看,2019 年,我国云计算的企业使用率 达到了 66.1%,较 2018 年提升了 7.5%。其中,采用公有云的企业较 2018 年提升 了 5.2%,采用私有云的企业较去年有小幅提升。此外,2019 年,我国有 3.37%的企业应用了边缘计算,有 44.23%的企业计划使用边缘计算。随着我国在 5G 和工业互 联网等领域的政策支持不断加深,预计未来基于云边协同的分布式云使用率将快速 增长。从整体产业规模来看,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和发达 国家相比,云计算产业发展程度与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 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9 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仅相当于美国云计算市场的 8%, 与同期中国 GDP 已达到美国 GDP 的 67%的现状差别显著。未来伴随着我国政府与 企业在业务创新、流程重构、管理变革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以及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转型需求的提升,政府与大型企业的上云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根据国务院发展 中心的统计数据,预计到 2023 年我国政府与大型企业上云率将超过 60%。2.1.3 变革服务和付费模式,企业级云服务乘风而起传统软件的销售采取许可证模式,客户一次性向软件厂商支付相关费用,后续可能会 支付少量的运维服务费。SaaS 模式下,软件厂商可以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客户通 过互联网方式按需订阅所需软件服务。站在全球角度来看,欧美软件厂商在 SaaS 服 务方面领先于国内企业,以欧美企业为标杆,国内传统软件厂商积极推进云化转型。 从云化进展来看,国内 SaaS 市场中 ERP 等厂商以及专用型软件厂商正在积极推进 云化转型,其他管理软件云化进程相对较慢。2012-2014 年,受到宏观经济景气度和企业 IT 投资意愿等因素影响,国内主流的企 业管理软件厂商面临低谷期,用友、金蝶等头部企业营收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15 年以后国内企业管理软件市场需求逐渐回暖。作为企业管理软件的主要大类, ERP 近年来增速高于行业整体增速。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8 年我国 ERP 市场规模约 271 亿元,同比增长 11.98%,预计 2020-2021 年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 在 10%以上。从国内市场份额来看,用友网络以 32%的市占率稳居行业龙头地位,SAP 和金蝶国 际紧随其后。用友网络自 2016 年起开启了以“云服务、软件、金融”为核心的用友 3.0 时代,目前云服务业务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疫情推动 SaaS 服务迎来发展新机遇传统软件部署需要现场实施,周期长且需要现场工作,无法满足疫情之下的特殊需求。 SaaS 服务减少了本地部署所需的大量前期投入和面对面交付的成本,适合疫情期间 的远程管控需求,避免了人员的接触。用户仅需接入互联网,即可实现软件服务的接 入,即时满足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在线教育的各种需求。春节后,办公商务典型APP 用户规模及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钉钉、腾讯会议等产品扩容和免费政 策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提升了用户粘性。在企业复工复产方面,自动化办公协同、企业网盘和文档协作等产品与服务能够实现 远程办公场景下企业内部员工的流程审批、文件共享与协同编辑,极大地提高了员工 远程办公工作效率。视频会议、电子合同等软件服务则解决了企业内部员工与企业客 户之间远程沟通、合同签署等难题。2.2 5G 时代已经来临,下游应用全面开花随着 5G 自 2019 年 11 月起正式商用,5G+AIoT 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引擎,未 来将会是“万物联云、万物上云、多云互联”的智能时代。5G 作为第五代无线网络 技术,在数据传输速度、容量和延迟性等方面较于第四代有了较大的飞跃,将为经济 社会中各行各业需要高可靠、低时延通信连接的场景带来全新的应用体验,可以容纳 更多设备同时在线,为本身就注重互联互通的 IoT 生态提供至关重要的低延迟连接 和更丰富的内容。根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 2020 年 6 月底,我国 5G 基站累计超 40 万个;截至 7 月 底,5G 终端连接数已达 8800 万。目前我国 5G 基站正以每周新增 1.5 万个的速度 增长,上半年新建 5G 基站 25.7 万个,其中超过 97%的建设需求通过利用存量资源 来满足。计算机行业主要位于 5G 产业链的下游,聚焦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未来 5G 应用场景 众多,在物联网领域,主要包括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等。推动车联 网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关注到车,还要关注到路,车路之间的协同只能依靠 5G 来 实现;对于工业互联网,要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具有低时延、高可 靠、广覆盖特点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5G 发展恰逢其时。与此同时,随着 5G 技术 的快速发展和商用的持续推进,网络流量将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数据协议复杂度快 速提升,对于前端采集设备的端口速率、协议的识别能力、处理性能等都相应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推动了网络可视化产业的大发展。2.3 人工智能规模化落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用机器不断感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使机器达到甚至超越 人类的智能。自诞生至今 60 多年的历史中,AI 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起伏。得益于算法、 数据和算力三方面共同的进步,目前人工智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呈现出专业性、专 用性和普惠性的特点。专业性指的是人工智能具有了等同甚至超越人类专业水平的 能力;专用性指的是目前一种人工智能应用通常仅能用于一个领域,无法实现通用的 人工智能;普惠性指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与不同的产业相结合产生新的应用,对各 行各业都产生普惠效应。人工智能将提升社会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在有效降低劳动成本、优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新市场和就业等方面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全球范围内越来越 多的政府和企业组织逐渐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经济和战略上的重要性,并从国家战略 和商业活动上涉足人工智能。根据德勤的统计数据,2019 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 达到 1.90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61.02%,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 6 万亿 美元,2019-2025 年复合增长率达 22.43%。2015 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步入新阶段。2020 年 11 月 3 日,我国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了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 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为人 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 IDC 统计,2018 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 为 161.9 亿元,预计到 2022 年市场规模将接近 700 亿元,2018-2022 年 CAGR 达 到 43.93%,增速高于全球市场。人工智能产品形式多样,已涵盖了听觉、视觉、触觉、认知等多种形态。无论是基础 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均能够支持处理文字、语音、图像、感知等多种输入或输出形式, 如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脸识别、体感交互等。目前计算机视觉和数据挖掘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市场最成熟的两类技术,此外,机器学习、智能语音技术、机器人等应 用领域的占比也超过了 10%。当前,以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埃森哲的预测,2035 年 人工智能将推动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 27%,经济总增加值提升 7.1 万亿美元。未来 随着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将更加注重应用落地,深入到数字经 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促进产业内价值创造方式的智能化变革。2.4 B2B 整合上下游,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电子商务按照交易对象,可分为 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B2G (企业对政府)、C2C(消费者对消费者)、C2B(消费者对企业)等多种模式,其中 B2B 即指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及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商业信息的交换、 传递,开展电商销售活动的商业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立足和服务于产业链, 以工业品和原材料的信息服务和商品销售为主。它将企业内部网和企业的产品及服 务,通过 B2B 网站或移动客户端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 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B2B 兴起于 1999 年前后,以信息交互为主,主要解决企业获取供求信息的途径和及 时性问题,阿里巴巴、环球资源、慧聪集团、中国制造网、中国化工网等综合型和垂 直型 B2B 平台大量兴起。随着信息服务已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单纯的商机撮合服务效果逐渐下降,B2B 市场至 2011 年进入了低迷期。2012 年,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在线交易为主要功能的交易平台 时代来临,2017 年起 B2B 电商进入了数字化供销时代。“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扎实推进,互联网普及率预期目标提 前完成,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交易额均居世界首位。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 7.49 亿,互联网环境重新塑造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并影响着上游制造 商企业的变革,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等互联网个人消费习惯的形成,奠定了企业互联 网服务的基础。根据 CNNIC 的统计数据,早在 2016 年,我国中小企业计算机和互 联网使用情况占比就达到了 99.0%和 95.6%,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推进互联网消费环 节向产业链上游传导。中国 B2B 市场交易规模近五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iiMedia Research 数据 显示,2019 年中国 B2B 市场交易规模达到 25.94 万亿元,预计 2020 年交易规模达 31.19 万亿元,年增长率在 20%以上。受政策利好、市场需求、技术环境的影响,中 国 B2B 市场发展迅速,未来企业采购规模将持续扩大,发展前景良好。从 2019 年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主要细分市场结构来看,B2B 行业的交易规模依然占据着大部分 的份额。随着个人消费互联网已逐渐触达天花板,产业互联网化趋势日益显现,B2B 市场持续发展,企业采购也成为电商 2B 产业的重要入口。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电子商务正加速由规模化增长向高质量 发展转变,B2B 电商迎来战略机遇期。伴随着我国 B2B 电商垂直领域的快速崛起, B2B 深入到了各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中,特别是以前市场相对比较封闭的钢铁、煤炭、 工业品、物流、化工、涂料、玻璃、卫生用品、电子元器件等领域都受到了来自于 B2B 电子商务的影响,基于此,垂直领域的 B2B 的快速崛起为我国 B2B 电商市场带来了 新的增长动力,也促进了我国整个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据网经社数据显示,按净额确认营收的方法统计,2018 年中国 B2B 电商平台市场份 额中,前三名分别为阿里巴巴、慧聪集团、科通芯城,7家核心B2B平台占比为69.9%。 阿里 B2B 依旧占据头把交椅,慧聪集团紧随其后,通过组织架构的全面升级,打造 产业互联网生态圈。上海钢联的资讯+交易业务双轮驱动,钢银电商规模优势凸显。 国联股份的综合和垂直电商平台协同发展,业务已涉及在线交易、传统企业互联网化 转型、企业级服务等。随着 B2B 市场竞争加剧,平台间的竞争已从单一用户转变成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在细分领域,B2B 平台已从单纯的信息平台发展成提 供综合行业服务的产业链融合模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工业品电商机遇已至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了 41 个工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工业电 子商务创新发展。截至 2020 年 6 月,全国工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 63%,制造业重 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 84%,全国开展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 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达 36.5%、9.1%、26.8%。工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水平 逐步提升,工业电子商务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 2017 年初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持续承压,制造业 PMI 呈现出下降趋势,2019 年初以来大部分月份都处于荣枯线下方,直至 2020 年 3 月有所回升。在制造企业普 遍面临盈利压力的情况下,企业降本需求较强,同时意识到传统线下分销体系效率低 下的问题。工业品 B2B 电商能够缩减工业品流通环节,提高企业采购效率,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通过借力 B2B 电商,大型品牌企业能够高效渗透低线市场,中小企业 则能快速拓展业务覆盖范围,工业品电商迎来发展新机遇。根据贝恩和阿里巴巴 1688 联合发布的《中国新一代工业品电商的趋势展望》,中国 工业品 B2B 电商目前尽管仍处发展初期,线上渗透率仅 2%左右,但在近几年其交 易规模保持了快速增长。自 2015 年以来,线上交易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30%, 2019 年估计线上交易已达 7000 亿规模。且随着交易迅速增加带来的规模效应,以 及营销服务、金融服务、交付/售后服务、数字化赋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预计工业 品电商将持续增长。2024 年,中国工业品 B2B 电商线上交易规模将达 2.3 万亿规 模,渗透率达到 5%左右,年复合增长率为约 25-30%,其中 MRO、电工电气、机械 汽配、化工四个行业的线上交易增速将达 40-50%左右。从工业品类来看,化工行业交易规模最高,在 700 亿左右,但行业整体渗透率处于 <1%的水平,原因是生产性物料由于交易关系固定,交易金额占企业成本比例大,往 往难以端到端线上完成,供购企业相对较难实现营销及采购价值。而产品标准化高、 市场分散、归属非生产性物料的 MRO 品类渗透率相对较高,在 3-5%左右。预计到 2024 年,MRO 线上交易渗透率仍将是上述四个品类中最高的,渗透率的提升主要 由安防劳保产品、工业耗材、工具仪表等产品交易的线上化所驱动。根据艾瑞咨询的研究,我国工业品 B2B 已经历了逐步建立产品标准化、采购流程标 准化的探索期,目前处于成长期,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解决供应链及时响应问题。这一 阶段电商平台逐步实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数字化: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采购供 应链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对库存信息与物流信息实时掌控。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其 可以提升计算能力,降低供应链数据分析成本,同时可将产品数据化,从而促进交易 精准匹配。预测未来工业品 B2B 市场进入成熟期后,行业将由被动匹配采购方需求 转向主动识别采购需求,对平台的供应链能力及精耕细作服务能力要求更高。2.5 金融市场创新发展,信息需求持续增长尽管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坎坷,中国宏观经济仍然保持稳健增长,带动金融市 场持续稳步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日渐丰富。同时,国内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日 益成熟,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基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伴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 发展,居民财富逐步增加,投资理念日趋成熟,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创新的需求逐步 增加,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出现将进一步促进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在资本 市场繁荣发展和 IT 技术日益成熟的这片沃土中,中国金融信息服务业的业务规模迅 速扩大,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多,行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步成型,一批优秀 的公司逐步成长起来。3 核心信息技术创新,政策全力保驾护航国内 A 股的计算机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服务于国内的信息化建设,未来的政策预期 及推进情况是预测未来收入和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我们的跟踪研究,相关政策 的受益范围可能是某一个细分子行业,也可能仅限于某一家上市公司。展望 2021 年, 在政策的推动下,我们认为以下子行业的成长确定性较强:工业软件、网络安全、政 府信息化、智能安防、金融科技、医疗信息化、信创产业等,有望给投资者带来确定 性的投资收益。3.1 本土工业软件崛起,国产化大趋势到来3.1.1 本土厂商异军突起,有望打破巨头垄断从产业链来看,工业软件上游主要是为工业软件产品制造提供基础服务的软硬件;下 游应用方面,工业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的多个领域和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 包括汽车、能源、电子、机械装备、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多个领域。在国外市场,工业软件行业已形成巨头垄断的局面,如:研发设计类软件领域由达 索、西门子、欧特克等巨头占据着技术和市场优势;生产控制软件领域西门子保持行 业龙头地位;信息管理类软件领域 SAP、Oracle 占据主导地位。在国内市场,中国本土企业快速崛起,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孕育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外 资巨头依靠技术和先发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据了较大份额。但是,国内本土企业持续加 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叠加成本优势,在部分领域已通过高性价比及优质服务 站稳了脚跟:运营管理类领域有用友网络、金蝶软件;研发设计类领域有中望软件等。3.1.2 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细分领域快速成长2018 年全球工业软件产品市场规模达到 38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5.19%,2012-2018 年 CAGR 为 5.34%。国内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维持较高速的增长。中国工业软件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 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在全球智能制造大趋势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发展工业软件, 发展势头良好。2019 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为 1720 亿元,同比增长 16.45%, 2012-2019 年 CAGR 达 20.34%。按照细分产品分类,国内工业软件市场中研发设计和嵌入式软件保持较快增速。根 据赛迪智库数据,2018 年嵌入式软件销售额达 963.00 亿元,占比 57.40%,在工业 软件市场中贡献最多,主要受益于工业企业对工业智能终端、工业传感器、工业自动 化装备等的巨大需求。2018 年,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信息管理类软件销售额 占比分别为 8.50%、17.10%、17.00%。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包含 CAD 软件)产品市场发展速度快于整体,2012-2017 年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收入 CAGR 达 26.75%。3.2 网络安全形势严峻,新兴安全需求强劲3.3 政府借力信创政策,数字化转型加速3.4 安防景气度拐点来临,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3.5 科技赋能金融,助推跨越发展3.6 疫情加速医疗行业信息化,政策驱动市场空间不断扩大3.7 聚力突破核心技术,信创产业扬帆起航……(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国元证券,耿军军)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