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举行2015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不入则止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举行2015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2018年6月15日下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典礼开始全场唱《三宝歌》出席典礼的嘉宾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袁莎先生,中央统战部信息中心信息处处长魏武先生,国家宗教局一司巡视员裴飚先生,国家宗教局院校处处长王蕾女士,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教授、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湛如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宗性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卢浔先生,北京市统战部综合处处长崔华女士,北京市宗教局副局长刘先传先生,北京市宗教局处长陈延豹先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胡雪峰大喇嘛,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广化寺方丈怡学法师,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潭柘寺方丈常道法师,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燕梅女士,中国佛学院的各位法师、北京市佛教协会各位法师、北京市青联林宇秘书长一行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典礼的老师、法师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本所研究生导师杨曾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本所研究生导师纪华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本所研究生导师惟善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本所哲学老师王歌教授,中国佛学院教研室副主任、本所授课老师李贺敏老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崔光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何蓉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陈金华教授等学者代表。《法幢》研究生毕业纪念展典礼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圣凯法师主持。在全场合唱《三宝歌》后,圣凯法师向嘉宾介绍了七位毕业研究生法师,他们分别是:崇戒法师,佛教戒律学专业,导师纪华传教授,论文《敦煌律抄<毗尼心>的研究》;玄振法师,近现代佛教史专业,导师纪华传教授,论文《大醒法师及其佛教革新思想研究》;德光法师,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专业,导师纪华传教授,论文《能海上师与汉藏佛教交流》;宗鸣法师,阿毗达摩专业,导师惟善法师,论文《<成实论>“空”思想研究》;智祥法师,中国佛教思想史专业,导师张文良教授,论文《法宝<一乘佛性究竟论>佛性思想研究》;印相法师,近现代佛教史专业,导师何建明教授,论文《太虚大师禅学思想研究》;玄宗法师,佛教艺术专业,导师张总教授,论文《东魏、北齐塔型窟艺术研究》。圣凯法师主持典礼2015级七位毕业研究生法师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北京广化寺方丈怡学法师发表了毕业贺辞。怡学法师向奋力完成学业的法师们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向一直以来为佛研所潜心教育的法师、老师们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向自始至终给予佛研所关心与支持的诸位领导、来宾们、护法居士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怡学法师诚挚叮嘱毕业法师们:“今天的毕业只是在学位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作为青年佛子在没有圆满成佛之时,不能算为毕业。你们将来的修学之路还很漫长,肩负着振兴佛教的神圣使命,故对修学应抱有‘虚空有尽,我愿无穷’的大心,继续努力。”嘉宾致辞嘉宾致辞嘉宾致辞图为毕业式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教授作为师长对七位法师的前途成长予以谆谆教导:一要立志,二要勤奋,三要关心国内外大事,提高外语能力。德光法师作为研究生代表致感谢辞,表达了对三年学习生涯的不舍之情,表达了对佛研所包容、自由、灵活办学理念的感激,并表达了“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远大志向。北京市宗教局副局长刘先传先生代表北京市宗教局发表讲话,肯定了近年来北京市佛教协会对培养“学问型、修持型、管理型”佛教人才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对七位研究生法师表示热烈祝贺,以及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毕业法师勤修善学,精进不懈;二是希望研究生班办出特色,成就大德;三是希望佛研所勇于担当,弘法利生。希望把佛研所办成培养教职人员,践行爱国精神的平台;办成正确阐释佛教教义,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办成培养高端人才,成就法门龙象的基地!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胡雪峰大喇嘛也发表了讲话。大喇嘛肯定了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在教育修学、研究弘法、文化出版三大事业上作出的贡献,如“近几年来举办的一系列佛教论坛,不论是独自举办的北京佛教断代史研讨会,还是与各大高校、著名佛教研究机构和寺院联合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在国际上也崭露头角,其教育弘法模式更是为国内各大佛教院校纷纷赞叹和学习,为北京佛教赢得了荣誉,是北京佛教的一面标杆和旗帜”。图为毕业式颁证合影大喇嘛殷切希冀年轻法师: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全新时代,佛教更加需要新时代的人才,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社会步伐。当年的“一带一路”将佛教传入,现在能否借助“一带一路”将佛教传出,在世界文明对话当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是新时代给你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你们新一代僧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你们毕业后不论是在佛学院还是在道场修行、弘法,希望你们能继续发扬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优良传统,不断增长戒定慧功德,增长菩提心。”典礼之后,随即举行了由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和北京微光尘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中道》(SEVEN MONKS)纪录片内部试映礼。现场嘉宾观看《中道》现场嘉宾观看《中道》现场嘉宾观看《中道》纪录片《中道》观看现场纪录片《中道》观看现场纪录片《中道》观看现场纪录片《中道》观看现场纪录片《中道》观看现场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2015级七位硕士研究生自入学以来,除努力完成自身修学,取得优秀成绩,还积极参与佛研所各项弘法利生事业,担任佛研所居士佛学班、禅修班的辅导法师和授课法师,用佛陀的智慧法音给首都信众洒下甘露法雨,引领在家信徒爱国护教、正信正行、服务社会,展现了新时代佛教僧青年的责任、担当与新风貌。

技兼于事

大龄考研人

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工作5年,张帆见过背着吸奶器来上课的妈妈;为两岁女儿规划升学路径的父亲——他相中的私立小学要求“孩子父母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圆大学梦的外贸公司老板;渴望重回职场的家庭主妇,还有试图改变学历背景、学习新知的职场人。5年里,张帆公司的年营业额从90万元增长近10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377万人。她给学生们的“画像”是:35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家,职业多样,百分之七八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成年人生活的苦,你躺在床上它就来了。但学习上要吃的苦,是自找的。”张帆坦言,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群逆行的大龄考研人,但“甭管抱着什么目的考研,至少是求变求进步的一群人”。逃避?在一个互联网问答社区网站,一条“大多数的读研行为都是对现实的逃避”的留言获很高点赞数。33岁的研二学生陈源远说自己不是。考研前,陈源远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年薪20万元出头。一次人事调整后,他觉得“团队氛围没有以前好了”,大家从干劲十足变得懒散,“那种能力快速提升感”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他越想越迷茫。工作了8年,陈源远和妻子积累了一些“家底”,房贷还得差不多了,儿子只有1岁多,还没到大把花钱的时候。父母反对他考研,周围的人好像没有特别赞同的。他们劝他:你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吗?即便考研成功,你毕业之后选什么样的工作?会比之前的更好吗?而且还不一定考得上。陈源远也明白,在自己所在的单位,研究生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入职后与本科生薪资相差不大,好多岗位考虑年轻化,有研究生学历反而成了劣势。他最在乎妻子的意见。妻子没有特别反对,她担心的是“风险系数”过高,万一考不上咋办?和他同年本科毕业的郭婷也决定去考研。郭婷在一家城市美术馆工作,工作第9年,单位提出了职工“提升计划”,鼓励职工接受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回原单位,不涉及升职,但对发展也算有益。”早几年进单位的同事,大多是本科毕业。但像她一样报名考研的屈指可数。郭婷明白,自己的工作经历可以弥补学历上的短板,职业发展并不受限。“如果研究生学历不是刚需的话,大家就更没有想法了。毕竟生活中抓住中年人、需要他们的地方太多了。”郭婷只在父母面前“模糊地提了一句”考研的事。父母更关心她何时恋爱结婚,有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张帆的学生大部分都在35岁左右,是“典型的中年人考研聚集区”。她坦言是因为公司专注的是管理类硕士联考,比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等。其中会计硕士被称为近年来考研“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管理类硕士联考笔试难度是考研专业里面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周末上课,无须脱产。”张帆介绍道,一所高校的MBA学费从5年前的十几万元涨到如今的近30万元,“比当地房价涨幅大多了。”在她看来,与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应届生比,这群从职场逆行回学校的人各怀心事。人生上升阶段的中年人考研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比如工作上没有得到该有的职位或待遇,想拿到一个更好的学历去跳槽换工作,做个职业经理人或是创业等。还有一部分考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为了“进入某个圈子”,考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导师选谁都是确定好的。还有“电视剧剧情重现”——父亲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来考研,因为学校要求“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算好了时间,女儿现在两岁,他用1年时间考上,3年时间毕业,不耽误女儿入学。本科毕业9年,陈源远很难通过亲近的朋友、上下级同学搜集考研需要的信息。他加了一些考研微信群,尽管有“二战”“三战”的群友,但他仍是年龄较大的那一小撮人,“比大龄还年长一段”。考前5个月,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周一到周六在市图书馆复习,周日同图书馆一起“闭馆”休息。压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研,生活压力、中年危机会在备考过程中爆发出来。“矛盾集中的一个点是时间的分配。他们有生活、有家庭、有老有小有工作,他们要面临出差加班,少有的闲暇时间刚休息下来,就要去面对怎么给家庭和自己的追求分配时间。”张帆的学生里不乏孕妈或哺乳期的妈妈,有的在备考期间一次孩子都没抱过。也有学员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从晚上10点学习到凌晨3点,然后早晨7点起床,送孩子去上学。一名从职场返回学校读研又读了博的人,坦承自己最烦过年回家。老家的人谈到他会摇摇头,怎么工作好好的又上学去了?他不接话,也觉得解释不清。张帆常拿来给学员打气的例子是,一位在外企做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的女性,连续考了3年,其间生了二孩,出成绩的时候,她正抱着快两岁的小女儿。还有一位在临考前一个月得了中耳炎,已经听不见了,边输液边背单词打卡,他每天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交过3万元的培训费,也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放弃了。放弃的理由相似度很高,“无非是我太忙了;我身体不好;我要生孩子;我家里人身体不好”。有学员告诉张帆,“作决定之前都很纠结,一旦作了决定就很轻松,包括放弃”。杨云是那批走进考场、没有放弃的人。与张帆的学生不同,决定考研时她25岁,本科学的法语,工作近3年。她大部分时间跟进公司在海外的项目,从商业谈判直至项目落地。她形容自己是很有“狼性”的一个人,有野心,做事干脆利落。她的选择围绕着对未来的规划:因为要和男朋友结束异地恋,所以她放弃海外的工作回国;因为想要换一份稳定、能顾家的工作,所以她顺着自己中学时的爱好,决定跨专业考历史学的研究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做教师。杨云干脆辞职专心备考。没多久,她经历了男友出轨、分手,多年的感情潦草收场。考研的直接原因消失了,但她仍决定坚持下去,“为了自己,至少是一种知识上的提升”。为了调整状态,杨云追缴了一笔学费,转到封闭式管理的考研班学习,住特别潮湿、墙皮都掉下来的6人间。她在考研班“禁足”5个月,直到考研前几天。“虽然那时感情状态是糟糕的,但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书也能看懂了,单词也背得快了。”杨云说,“我不会说考研改变了我什么,但就当时的状态来说,它可能是挽救了我。”她粗略算了考研成本,光报班、买复习资料,花出去的钱超过10万元,自己工作攒下来的钱“折腾”没了。他们比应届生要考虑更多“成本”、特别是钱上的事。一名已经读博士三年级的考生,至今仍懊悔考研时“没花那450元”。决定辞职考研时,他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考不上就再不考了”。考研网站上通常会放出一批免费资料做“诱饵”,再让用户为“秘籍”掏腰包。他判断确实有价值的资料需要450元,他没舍得花钱,相信自己也能看书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出一个题库来。但最终,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弯路。他觉得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与这些或多或少有点关系。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工作到第六年,柯佳也决定去考研。读研究生的想法她一直都有,“因为在大城市工作时受到了学历歧视”。像大部分考研经验帖介绍的,她在4月开始辞职备考。为了有一点收入,她兼职做线上的社群运营。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一个特别明显的进步就是我完全能坐下来,可以看很长时间的书了”。为了摆脱手机依赖,她下载了一个声称“有超过600万付费用户的专注神器”——用户每专注一定时长,App的界面上就会长出一棵树,如果中途分心使用手机,成长中的小树就会枯死。她通过点评软件找付费自习室,包下里面的一个座位,每月600元。书桌间靠隔板隔开,有插座和柜子。柯佳每天早上7点多出家门,晚上11点多回到家。据她观察,周围像她一样考研的人不多,考公务员、考各种资格证的人占了大多数。两个月后,复习进度追上了,她觉得身体吃不消。她回到家里复习。她报辅导班花了近6000元,主要是视频课程。像大部分考研学生一样,她在二手书网站淘资料,关注很多定期发放免费考研资源的公众号,“因为大家都很穷”。在若干个研友群里,除了互相分享资源,大家也会偶尔晒心情,复习进度落后了、跟男朋友吵架了之类的也不少。群里大多是在校学生或者“二战”考研的。柯佳的“一战”以失败告终。她结束全职备考的状态,在一家心理咨询室找了工作,边工作边复习,“直到考上为止”。她和丈夫也要考虑经济压力。决定考研后,她选择工作的收入变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这对90后夫妻偶尔抱着手机看城市里的楼盘,“起初关注的是哪些地方我们可能买得起,后来我们发现,再也买不起了”。心理咨询室里的几名助理也在准备考研,他们组成了考研互助组。他们约定,每天早晨9点之前交当日复习计划,晚上睡前交总结。“从报名到进了考场,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郭婷自嘲道,“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卷子写满,别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丢人了。”郭婷英语成绩没过线,落榜了。单位的“提升计划”每年都在变化,但她仍要继续考下去。她换了一所报考学校,选了与本科不同的专业,结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她想学到更多知识,享受知识输入的“愉悦过程”。张帆时不时地给学生“泼冷水”,“读研后可能希望有一些飞跃,但是绝对不可能说,读研以后就可以鸟枪换炮、咸鱼翻生了,可能性不是很高”。陈源远坦言,自己“一直对研究生生活没有太多想象”。他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读了两年的研究生,就会得到知识的迭代,得到很大的成长。张帆带过的一个学员,名校毕业,结婚生子前在职场非常拼。怀孕5个月的时候,为了工作,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到一半停在紧急车道先吐,吐完了接着开。生了两个孩子后,她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有时丈夫回家后,她第一句话要问的是,你妈今天白天说那句话什么意思?“她就对自己特别失望,你知道吧。”张帆说,“她觉得自己从一个职业女性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再去读书,其实是把她从一个状态里拖出来了。”在她看来,女性从重回学校这件事中的获益更明显。杨云准备着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料。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心仪学校的历史系。被录取后,杨云打电话告诉家人,也告诉了本科的专业导师。导师约她到国家图书馆,“既然有这么珍贵的机会再学习,一定要好好珍惜,再把法语捡起来,它可能是你将来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做硕士论文用的都是法语材料。”杨云调侃道,“本科专业没有丢,现在学历史了,反而挺喜欢法语了。”法语课曾让她崩溃,每天上午四节法语课,每周测验,不排名,老师按成绩高低发卷子。“人都是要脸的”,大一第一个学期,她甚至天天想着退学回家重新高考。现在,她经常给本科老师发60秒语音,读法语课文,也在申请读博。回望这段经历,杨云觉得考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知识沙漠,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知识的那片森林经营出来。她说:“低端玩家是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应受访者要求,受访者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可不慎邪

复旦教授张远波:在奇妙二维世界“开疆拓土”

鼻梁上架着副黑框眼镜,刘海微微遮住前额,衬衣外罩着烟灰色的西服,微笑的时候显得斯文儒雅,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张远波是位“名扬系外”的“硬核”学者。自2014年起,张远波课题组几乎每年都有重大进展,推进了凝聚态物理领域诸多问题的研究。其中两项成果分别于2018和2019年登上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次年,又一项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主刊。“我们的志向是探索新材料,希望发现新物理。”张远波说。脚步不停歇,他的目光永远朝向未来。2011年是张远波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他回国加入复旦大学。“这里有年轻人的朝气和雄心,研究者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各自领域的前沿问题上。”复旦大学的学术氛围“抓”住了张远波的心,他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间,他的实验室建立起来。从室内装修、布置,再到设备的采购、安装,张远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这间白色主调、科技感十足的实验室里,张远波和他的学生们致力于“把一些不可能变成可能”。在他看来,压力是科研的必备品,挑战是人生的一部分。归国后,张远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黑磷的研究。这是一种新型二维材料,以它为基础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在通讯及能源领域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由于极具前瞻性和复杂性,尽管与中国科技大学陈仙辉教授课题组“强强联手”,刚开始两三年,研究仍是进展缓慢。为此,张远波不得不在多地实验室之间来回奔波,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摸着石头过河”。研究进展不顺利,张远波的心态却很平和。在他看来,探索新材料、发现新物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没有进展很正常。“研究是探索和试错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反思和调整。”兴趣支撑着挑战,扎实的研究功底与锲而不舍的反复尝试终于得到了回报——2014年,张远波团队成功制备基于黑磷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我们找到了新材料,但还没有发现新物理。”张远波坦言,寻找新材料背后的新现象,需要超出当前的研究视野和理解范围,“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值得去做。”2015年,张远波团队与合作者成功实现在双层石墨烯中,通过栅极电压调控谷自旋输运,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2016年,团队与合作者们运用光学手段,系统研究了黑磷能带结构随层数的变化,揭示了黑磷的巨大研究和应用潜力,文章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2018年,团队发现新型磁性二维材料FeGeTe,成果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2019年,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石墨烯可以通过调控,实现从导体到莫特绝缘体的转变,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一项项研究成果既是探索的成果,也是兴趣的结晶。张远波自述:“把想法落地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带给我巨大的满足感。”回国前几年,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是他的常态,每天待十几个小时不在话下,后来就适当缩短了些,家里多了个小豆丁,“实验室达人”也在摩拳擦掌,努力做个好爸爸。物理学系2016级博士生邓雨君是张远波的得意弟子之一。在邓雨君看来,是导师张远波带她进入了奇妙的二维世界,并通过设置难度不低的“关卡”项目,让她不断磨练、积蓄力量,扎扎实实地继续自己的“二维世界奇遇记”。“导师和学生应当共同奋斗、一同进步。”张远波认为,导师要做的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张远波要求他们每人主持一个项目,选题须得高而精、针对某个领域的重大问题,论文严禁“灌水”,实验数据必须具有精确性和重复性。课题组的组会每周要进行两次,每次持续一整天。会上,学生们分享项目进展,从困惑和失败中找到突破口。“即使完全负面的实验结果,老师也教会我们如何从中分析出有用的信息。”物理学系2017级博士生田宁说,“这总能带给我们希望。”物理学系2018级博士生王虹雅,依然记得疫情期间的一次线上组会。当时,她的研究遭遇瓶颈,张远波帮她复盘分析,一直到凌晨一点。这对课题组的学生们而言是习以为常的事,“任何人有问题时都能找到老师,无论早晚。”“多尝试,勤探索,求新求变,紧跟时代前沿。”张远波常对学生说,“我们要做的是在科技领域‘开疆拓土’。”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通讯员 张晋川 何叶

尚贤

北京大学成立新系!

2021年1月21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发文正式通知成立环境健康系。环境健康系的成立,将进一步强化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全链条创新机制,同时促进高素质环境健康人才的培养。环境健康系成员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叶春翔、宫继成、邱兴华、刘莹、郑玫、尚静、刘颖君、朱彤、左澎、薛涛(合作研究员)。2000年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并以此为契机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健康交叉研究,于2007年正式设立环境健康研究中心(挂靠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建设),随后开展系统的环境健康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基础,于2015年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国内首个环境健康二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环境健康方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一支小而精、具有国际影响的师资队伍成为环境健康系的首批成员。其中全职教研系列人员7名、研究系列和工程技术人员2名,包括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1人,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面向环境健康领域的科学前沿,环境健康系的成员们通过多学科交叉,取得了系统性科研创新成果。近五年,环境健康系的教师们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等,以及科技部973和第二次青藏科考等系列环境健康相关研究项目。目前在研纵向项目20余项,合同经费总额6100万元,此外还获得1000余万国家级人才项目经费资助。环境健康系以“环境暴露学”“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为核心,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环境健康研究生课程体系。特别是在国内首次开设“环境暴露学”课程,并进一步细化为“外暴露”和“内暴露”两门课程,经多年发展已成为环境健康专业的特色课程。自2008年以来,环境健康系已培养出一批具备环境健康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优秀毕业生,共培养了25名博士和32名硕士,出站12名博士后。这些学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环境健康相关研究工作,或者前往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此外,环境健康系的教员与国外优秀学者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并且在学院层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签署了3+1+1联合培养项目,为环境健康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来源:北京大学

六合之里

对话知乎上的“她”:研究心理学是种怎样的体验?

提到心理学,大多数人会觉得有些神秘,距离自己比较遥远。但是伴随工作、生活节奏持续加快,心理健康成为现代人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本期受访人木棉(知乎ID:木棉959)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她在如何面对外界对抗,内心焦虑方面有着非常简单且实用的经验见解:“坚持探索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坚定地朝它前进。学会与适度的焦虑共处,让它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受访人:知乎答主木棉959(以下简称木棉)、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在读。记者:您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木棉:目前我是硕士在读学生,今年即将毕业,入职为初中心理老师。记者:能否分享一下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时刻,您为了顺应自己内心和外界对抗?您又是如何面对和解决它的?木棉:我大概理解这个题想问什么,虽然根据我的心态,我不会称之为“对抗”。比如我在保研的时候,就会有人说“女生不要读那么多书啦”;还有在找工作的时候,我老家在北方,工作在深圳,就有更多人一听就说“女生不要跑那么远啦”;我现在是一名老师——一个符合外界“女孩子应该做”的职业,我是想让更多学生从心理学中受益才选择这一职业的,但还会有人说“当老师好呀,带孩子方便/孩子上学方便”,根本不管我其实想丁克。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探索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坚定地朝它前进。我的电脑桌面是摘自《生于一九八四》的一段话:当一个人自身不确定,就觉得四周都是要改变自己的力量;一旦自身确定了,看其他人其他事就成了画,画里都是有趣的人。我的想法与此一致。有些与我们不同的外界声音或外界力量,看起来是在阻抗我们,但如果我们足够坚定,我们可能根本不会觉得是在和它们“对抗”,而只是从它们身边路过,姑且一听、一看,就当看戏一般,不会让它们影响到自己。记者:工作生活中会产生焦虑吗?来自哪些方面?比如身材、外貌、工作、经济压力等?您是如何应对的?木棉:目前最明显是工作上的焦虑,在做心理老师时,课程上,没有统一的课标和教材,会担心课程的效度不够;咨询上,一线城市的压力也影响着孩子们,出现危机个案时心理老师的压力也会非常大。经济上也会有些焦虑,会忍不住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在一线城市购房、定居呢?至于如何应对,学心理让我懂得: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焦虑可以给我更多动力,催促我赶紧完成工作,激励我朝自己的小目标前进。记者: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在知乎上做问答分享?在知乎做答主后,对您带来了哪些改变?木棉:2015年,我参与了北师大心理学部官方科普号“京师心理大学堂”的建立;2017年4月,我成为主编,然后带领我们的团队开始运营京师心理大学堂的知乎机构号;2018年,我已经创作了很多篇文章,但一直都发在机构号上,直到某天听了到其他答主分享“建立个人品牌”,我决定开始用自己的账号答题,那时候我已经大四,是校园里的“研零”新生,在知乎,我也是刚出现的新生答主。通过知乎,我认识了更多朋友,看到了更多心理学人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状态,这让我能在校园时就能提前了解心理学人的工作,在做自己的职业选择时也有更多参考。同时自己的收入也有增加,对于还是学生的我来说,偶尔的内容合作收入,已经够几个月生活费了。对我影响更大的是,通过知乎我认识了现在男朋友。虽然我们是研究生同年级的同学,但如果不是我们早先在知乎混了个脸熟,上学这三年肯定也不会有什么交集。他告诉我,其实他很早就因我的回答而感受到了inspiration(灵感),这也是促使他靠近我的原因之一。我的知乎账号就像是我的一张名片、一个除了现实接触以外认识我的渠道。后来认识的一些同事也会说起:你是不是知乎上的木棉959?我早就“认识”你了!记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没有受到过别人的冷眼、不解、嘲讽?木棉:主要是在网络上我们会遇到理念不同的人,但因为我养成了专注自身的心态,所以他们对我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记者:您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女性?到目前为止,你活成你想要的样子了吗?木棉:希望成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我觉得,没有一个人格特质是在所有情境下都永远具有适应性的,如果坚持定下几个固定形容词作为目标,今后可能会遇到更多纠结的时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不同的事情中可以想要不同的东西,知道自己在做这件事时最想获得什么,便知道如何权衡取舍了。我对现在的自己基本满意,算是基本活成想要的样子了吧。记者:妇女节将近,想对女性说点什么?木棉:希望每个人都能成长为完整而自主的人。

天下好知

大龄考研人:学习上要吃的苦,全是自找的?

在一家考研培训机构工作5年,张帆见过背着吸奶器来上课的妈妈;为两岁女儿规划升学路径的父亲——他相中的私立小学要求“孩子父母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一定要圆大学梦的外贸公司老板;渴望重回职场的家庭主妇,还有试图改变学历背景、学习新知的职场人。5年里,张帆公司的年营业额从90万元增长近10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377万人。她给学生们的“画像”是:35岁上下,大部分已经成家,职业多样,百分之七八十考非全日制研究生。“成年人生活的苦,你躺在床上它就来了。但学习上要吃的苦,是自找的。”张帆坦言,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群逆行的大龄考研人,但“甭管抱着什么目的考研,至少是求变求进步的一群人”。逃避?在一个互联网问答社区网站,一条“大多数的读研行为都是对现实的逃避”的留言获很高点赞数。33岁的研二学生陈源远说自己不是。考研前,陈源远是一家国企的工程师,年薪20万元出头。一次人事调整后,他觉得“团队氛围没有以前好了”,大家从干劲十足变得懒散,“那种能力快速提升感”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了……他越想越迷茫。工作了8年,陈源远和妻子积累了一些“家底”,房贷还得差不多了,儿子只有1岁多,还没到大把花钱的时候。父母反对他考研,周围的人好像没有特别赞同的。他们劝他:你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吗?即便考研成功,你毕业之后选什么样的工作?会比之前的更好吗?而且还不一定考得上。陈源远也明白,在自己所在的单位,研究生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入职后与本科生薪资相差不大,好多岗位考虑年轻化,有研究生学历反而成了劣势。他最在乎妻子的意见。妻子没有特别反对,她担心的是“风险系数”过高,万一考不上咋办?和他同年本科毕业的郭婷也决定去考研。郭婷在一家城市美术馆工作,工作第9年,单位提出了职工“提升计划”,鼓励职工接受研究生教育。“毕业后回原单位,不涉及升职,但对发展也算有益。”早几年进单位的同事,大多是本科毕业。但像她一样报名考研的屈指可数。郭婷明白,自己的工作经历可以弥补学历上的短板,职业发展并不受限。“如果研究生学历不是刚需的话,大家就更没有想法了。毕竟生活中抓住中年人、需要他们的地方太多了。”郭婷只在父母面前“模糊地提了一句”考研的事。父母更关心她何时恋爱结婚,有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张帆的学生大部分都在35岁左右,是“典型的中年人考研聚集区”。她坦言是因为公司专注的是管理类硕士联考,比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等。其中会计硕士被称为近年来考研“经久不衰的热门专业”。“管理类硕士联考笔试难度是考研专业里面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周末上课,无须脱产。”张帆介绍道,一所高校的MBA学费从5年前的十几万元涨到如今的近30万元,“比当地房价涨幅大多了。”在她看来,与本科毕业直接考研的应届生比,这群从职场逆行回学校的人各怀心事。人生上升阶段的中年人考研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比如工作上没有得到该有的职位或待遇,想拿到一个更好的学历去跳槽换工作,做个职业经理人或是创业等。还有一部分考生带着极强的目的性,为了“进入某个圈子”,考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导师选谁都是确定好的。还有“电视剧剧情重现”——父亲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学校来考研,因为学校要求“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算好了时间,女儿现在两岁,他用1年时间考上,3年时间毕业,不耽误女儿入学。本科毕业9年,陈源远很难通过亲近的朋友、上下级同学搜集考研需要的信息。他加了一些考研微信群,尽管有“二战”“三战”的群友,但他仍是年龄较大的那一小撮人,“比大龄还年长一段”。考前5个月,他办理了离职手续,周一到周六在市图书馆复习,周日同图书馆一起“闭馆”休息。压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考研,生活压力、中年危机会在备考过程中爆发出来。“矛盾集中的一个点是时间的分配。他们有生活、有家庭、有老有小有工作,他们要面临出差加班,少有的闲暇时间刚休息下来,就要去面对怎么给家庭和自己的追求分配时间。”张帆的学生里不乏孕妈或哺乳期的妈妈,有的在备考期间一次孩子都没抱过。也有学员把孩子哄睡后,自己从晚上10点学习到凌晨3点,然后早晨7点起床,送孩子去上学。一名从职场返回学校读研又读了博的人,坦承自己最烦过年回家。老家的人谈到他会摇摇头,怎么工作好好的又上学去了?他不接话,也觉得解释不清。张帆常拿来给学员打气的例子是,一位在外企做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的女性,连续考了3年,其间生了二孩,出成绩的时候,她正抱着快两岁的小女儿。还有一位在临考前一个月得了中耳炎,已经听不见了,边输液边背单词打卡,他每天给自己写信,鼓励自己一定要考上。交过3万元的培训费,也有超过一半的学员放弃了。放弃的理由相似度很高,“无非是我太忙了;我身体不好;我要生孩子;我家里人身体不好”。有学员告诉张帆,“作决定之前都很纠结,一旦作了决定就很轻松,包括放弃”。杨云是那批走进考场、没有放弃的人。与张帆的学生不同,决定考研时她25岁,本科学的法语,工作近3年。她大部分时间跟进公司在海外的项目,从商业谈判直至项目落地。她形容自己是很有“狼性”的一个人,有野心,做事干脆利落。她的选择围绕着对未来的规划:因为要和男朋友结束异地恋,所以她放弃海外的工作回国;因为想要换一份稳定、能顾家的工作,所以她顺着自己中学时的爱好,决定跨专业考历史学的研究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做教师。杨云干脆辞职专心备考。没多久,她经历了男友出轨、分手,多年的感情潦草收场。考研的直接原因消失了,但她仍决定坚持下去,“为了自己,至少是一种知识上的提升”。为了调整状态,杨云追缴了一笔学费,转到封闭式管理的考研班学习,住特别潮湿、墙皮都掉下来的6人间。她在考研班“禁足”5个月,直到考研前几天。“虽然那时感情状态是糟糕的,但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书也能看懂了,单词也背得快了。”杨云说,“我不会说考研改变了我什么,但就当时的状态来说,它可能是挽救了我。”她粗略算了考研成本,光报班、买复习资料,花出去的钱超过10万元,自己工作攒下来的钱“折腾”没了。他们比应届生要考虑更多“成本”、特别是钱上的事。一名已经读博士三年级的考生,至今仍懊悔考研时“没花那450元”。决定辞职考研时,他给自己一年的时间,“考不上就再不考了”。考研网站上通常会放出一批免费资料做“诱饵”,再让用户为“秘籍”掏腰包。他判断确实有价值的资料需要450元,他没舍得花钱,相信自己也能看书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出一个题库来。但最终,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走了弯路。他觉得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与这些或多或少有点关系。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工作到第六年,柯佳也决定去考研。读研究生的想法她一直都有,“因为在大城市工作时受到了学历歧视”。像大部分考研经验帖介绍的,她在4月开始辞职备考。为了有一点收入,她兼职做线上的社群运营。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调整状态,“一个特别明显的进步就是我完全能坐下来,可以看很长时间的书了”。为了摆脱手机依赖,她下载了一个声称“有超过600万付费用户的专注神器”——用户每专注一定时长,App的界面上就会长出一棵树,如果中途分心使用手机,成长中的小树就会枯死。她通过点评软件找付费自习室,包下里面的一个座位,每月600元。书桌间靠隔板隔开,有插座和柜子。柯佳每天早上7点多出家门,晚上11点多回到家。据她观察,周围像她一样考研的人不多,考公务员、考各种资格证的人占了大多数。两个月后,复习进度追上了,她觉得身体吃不消。她回到家里复习。她报辅导班花了近6000元,主要是视频课程。像大部分考研学生一样,她在二手书网站淘资料,关注很多定期发放免费考研资源的公众号,“因为大家都很穷”。在若干个研友群里,除了互相分享资源,大家也会偶尔晒心情,复习进度落后了、跟男朋友吵架了之类的也不少。群里大多是在校学生或者“二战”考研的。柯佳的“一战”以失败告终。她结束全职备考的状态,在一家心理咨询室找了工作,边工作边复习,“直到考上为止”。她和丈夫也要考虑经济压力。决定考研后,她选择工作的收入变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这对90后夫妻偶尔抱着手机看城市里的楼盘,“起初关注的是哪些地方我们可能买得起,后来我们发现,再也买不起了”。心理咨询室里的几名助理也在准备考研,他们组成了考研互助组。他们约定,每天早晨9点之前交当日复习计划,晚上睡前交总结。“从报名到进了考场,我就觉得自己已经很厉害了。”郭婷自嘲道,“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把卷子写满,别交白卷,要不一屋子考生,也太丢人了。”郭婷英语成绩没过线,落榜了。单位的“提升计划”每年都在变化,但她仍要继续考下去。她换了一所报考学校,选了与本科不同的专业,结果的重要性正在淡化,她想学到更多知识,享受知识输入的“愉悦过程”。张帆时不时地给学生“泼冷水”,“读研后可能希望有一些飞跃,但是绝对不可能说,读研以后就可以鸟枪换炮、咸鱼翻生了,可能性不是很高”。陈源远坦言,自己“一直对研究生生活没有太多想象”。他觉得,自己不会因为读了两年的研究生,就会得到知识的迭代,得到很大的成长。张帆带过的一个学员,名校毕业,结婚生子前在职场非常拼。怀孕5个月的时候,为了工作,她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开到一半停在紧急车道先吐,吐完了接着开。生了两个孩子后,她回归家庭,做全职太太。有时丈夫回家后,她第一句话要问的是,你妈今天白天说那句话什么意思?“她就对自己特别失望,你知道吧。”张帆说,“她觉得自己从一个职业女性沦落到现在的境地。再去读书,其实是把她从一个状态里拖出来了。”在她看来,女性从重回学校这件事中的获益更明显。杨云准备着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料。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心仪学校的历史系。被录取后,杨云打电话告诉家人,也告诉了本科的专业导师。导师约她到国家图书馆,“既然有这么珍贵的机会再学习,一定要好好珍惜,再把法语捡起来,它可能是你将来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工具”。“我做硕士论文用的都是法语材料。”杨云调侃道,“本科专业没有丢,现在学历史了,反而挺喜欢法语了。”法语课曾让她崩溃,每天上午四节法语课,每周测验,不排名,老师按成绩高低发卷子。“人都是要脸的”,大一第一个学期,她甚至天天想着退学回家重新高考。现在,她经常给本科老师发60秒语音,读法语课文,也在申请读博。回望这段经历,杨云觉得考研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从知识沙漠,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知识的那片森林经营出来。她说:“低端玩家是标准配置,高端玩家都是自定义配置”。(应受访者要求,受访者均为化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胡姬花

51信用卡暴涨后隔日市值腰斩:孙海涛卸任CEO 新帅将面临两大挑战

来源:金融虎51信用卡暴涨之后隔日市值遭腰斩:孙海涛卸任CEO 新帅将面临两大挑战金融虎讯 2月24日消息,继昨日暴涨逾237%之后,今日,51信用卡在港交所股价大跌54%,其市值从昨日收盘的40亿港元跌至19亿港元,再遭“腰斩”。在暴涨暴跌背后,曾身陷暴力催收质疑、艰难清退P2P、增长低迷的51信用卡近日宣布的一项重大人事变动成为其股价“过山车”的主要动因,此前,51信用卡股价长期处于1港元以下。2月19日晚,51信用卡公告创始人、CEO孙海涛正式辞任行政总裁一职,保留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职务;郑海国出任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同时于进被任命为非执行董事。郑海国接任CEO协议三年:银行系背景颇深孙海涛(资料图)51信用卡董事会认为,上述安排可令公司引入更多专业人才,并进行精细化分工和管理,为长远的业务发展奠下更稳固的基础。同时,通过区分董事会主席及行政总裁的角色,公司既符合上市规则附录十四载列的企业管治守则的要求,亦有效提高本公司的企业管治水平。孙海涛已向董事会确认,其与董事会并无任何意见分歧。董事会对其在担任行政总裁期间对公司的贡献表示感谢,并欢迎郑海国及于进履新。据介绍,48岁的郑海国曾长期从事银行信息科技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工作,且具有较长时间银行行长经历,对金融和互联网等信息科技技术的融合,具有很深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系51信用卡之附属公司中彩网通控股有限公司(联交所GEM上市:8071)之副总裁。从履历来看,自1994年8月至2021年1月期间,郑海国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多个职务。自1994年8月起,担任农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科技信息部软件科副科长、科长、副总经理、科技信息部兼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电子银行部兼信息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自2011年3月起,担任农行杭州市保俶支行党总支书记、行长;以及于2015年6月起至2021年1月期间,担任农行浙江省分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总经理及网络金融部总经理等。郑海国(资料图)郑海国于1994年7月获得中国浙江工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学士学位,并于2001年7月完成中国浙江大学之经济学研究生课程。彼亦持有高级经济师资格。据披露,郑海国已与51信用卡订立为期三年的服务协议,可由任何一方事先给予不少于一个月书面通知予以终止。根据服务协议,彼就担任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享有每年人民币110万元之董事袍金。60岁的于进于2000年4月至2018年9月期间曾历任多个职务,包括农行人事部副总经理、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局长以及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于进自2019年3月起担任北京润博互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之董事。其于1983年7月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并于1999年7月获得中国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彼亦持有高级经济师资格。当前,51信用卡董事会成员有8名,其中董事会主席孙海涛、新任CEO郑海国以及CFO赵轲为执行董事,邹云丽和于进为非执行董事,汪棣、叶翔、徐旭初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暴涨之后市值惨遭腰斩:曾因暴利催收被查2月23日,港股尾盘,51信用卡暴力拉升引发关注,一度涨逾280%令市场惊叹。截至当日收盘,涨幅为236.67%,报3.03港元,总市值为41.16亿港元。今日,51信用卡以2.58港元低开,此后一路下跌,盘中最低跌至1.15港元,截至收盘,跌幅达53.8%报1.4港元,市值缩水至19.02亿港元。在经历暴涨之后,51信用卡愰如一梦,仅隔一天即遭遇“腰折”,市值一日之内蒸发22.14亿港元。据金融虎了解,受昨日暴涨影响,今年以来,51信用卡在港交所股价累计涨幅近198%。2018年、2019年和2020年,51信用卡股价年跌幅分别为28.88%、66.2%和67.81%。回望当初,2018年7月13日,51信用卡登陆香港主板上市亦曾风光无限。上市首日,其较8.5港元的发行价上涨3.65%,市值达到104.58亿港元。当时,孙海涛曾在致辞时感叹:“我们拿到的股票代码是2051,希望我能为这家公司打拼到2051,那年我71岁。”。时过境迁,从曾经的百亿市值沦落至不足上市之初的两成,在历经两年多后,作为创始人的孙海涛最终卸下了CEO的重任。另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底,51信用卡联合创始人杨宇智也已辞任执行董事及公司所担任的其他所有职位。在这期间,51信用卡的增长低迷与其所属的P2P和消费信贷行业的大力整顿亦息息相关。 公开信息显示,51信用卡成立于2012年8月,是中国首个且最大的在线信用卡管理平台,隶属于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起家于信用卡卡友论坛,主打信用卡账单管理软件“51信用卡管家”,这一服务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尤其是多卡用户对自身负债进行管理的需求。此后,又推出“51人品”、“51人品贷”、“给你花”等产品,业务涵盖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线上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发展至今,51信用卡为用户提供涵盖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线上借贷撮合及投资服务的一站式个人财务服务,旗下拥有“51信用卡管家”等多款APP,激活用户超过1亿。不过,2019年10月,51信用卡因遭调查被推上风口浪尖,同时饱受质疑。根据杭州警方当时通报,同年10月21日,对51信用卡有限公司委托外包催收公司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行为开展调查。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当时,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在个人微博上就51信用卡被查事件发声,针对公司配合调查风波、管理上的不完善、员工和家属们的担心分别致歉。他还表示,因为管理上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在对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了伤害,为此非常抱歉。将严格遵循上市公司运作规程,进一步落实各项风控措施,杜绝一切不规范的第三方合作,并确保与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良性沟通与协作。同时,优先确保对各个出借人按合同如期兑付。去年8月31日,针对1021事件,51信用卡在半年报中曾指出,管理层并不知悉任何由本集团蓄意或有意实施或指示的与债务催收相关的违法行为,因而管理层认为集团不太可能因这一特定罪行被起诉。然而,于公告日期,尚不确定与1021事件有关的调查是否已经完结;集团或任何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是否会因1021事件调查产生的任何合法法律后果被定罪定责;以及相关部门是否会开展进一步的调查。51信用卡将继续跟进与1021事件有关的的事态发展。宣称完成P2P清退:仍有出借人控诉“无息”兑付在遭遇暴力催收调查风波之后,受监管大力整治P2P的影响,51信用卡随即在2020年迎来了对旗下P2P业务的全面清退。2020年3月30日,51信用卡公告披露,于2019年12月31日,P2P网贷业务余额已由2018年12月31日的约人民币132.4亿元下降至约人民币56.3亿元,并于2020年2月29日进一步下降至约人民币35亿元。51信用卡当时还强调,正积极探究方法争取申请《关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所述之互联网小贷牌照,以全面完成P2P业务的转型及清退工作。51信用卡期望转型后透过互联网小贷牌照带来的新机遇以及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基础,为信贷撮合业务的长期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去年9月,51信用卡再度公告称,截至去年8月31日,已完成了P2P业务的清退工作。51信用卡曾指出,于2020年6月30日前集团已通过向个人投资者支付约人民币6.25亿元现金或转让至第三方机构的方式结清了所有个人投资者的剩余未偿还贷款。不过,在51信用卡单方面宣布完成清退P2P的过程中,其旗下51人品贷较为“强硬”的强制出清方式也曾一度遭到出借人质疑和吐槽。金融虎曾指出,2020年5月,在浙江政务服务投诉举报平台上,有多位出借人指称:“51人品贷转型退出,平台诱导出借人打折低价债转才能退出”。西湖区商务局在此前的回复中曾明确:“相关部门未收到“51信用卡”清退方案,信访所提事项系企业自主经营行为,相关问题请向平台咨询协商。”。今年2月3日,针对债权转让问题,51人品官微在回复黑猫投诉网友时表示:“一般第三方机构收购会看原始投资本金折扣、总资产折扣、订单到期时间等因素,来确认是否接收转让,具体转账折扣需用户自愿操作”。另值一提的是,今年2月19日,有用户在黑猫投诉上表示:“2018年11月投入省心投40000元,2020年4月24号51人品单方违约扣我已得利息,直到到期仅收回本金40000,两年没给一分利息,要求公司给于我9200利息。”。51人品则在回复中称:“目前是国家政策这不可控因素引起的行业一刀切,符合合同约定在不可测因素情况下的提前终止服务条款。公司已通过自有资金的补贴保障您的投资资金出清。”。新帅上任:面临业务合规和业绩重振两大挑战据了解,自2019年下半年以来,51信用卡业绩各项指标增长陷入低迷。2020年中期报告显示,51信用卡实现营收1.6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8.2%,经调整净亏损约7.52亿元,而2019年同期的经调整净溢利约3.09亿元。P2P业务的清退也是51信用卡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截至2020年6月30日,51信用卡管家应用的注册用户数由于2019年6月30日的约8340万增长约3.0%至约8590万,同时累计管理的信用卡数量亦由于2019年6月30日的约1.39亿张增长约4.0%至约1.44亿张。51信用卡此前曾称,为集中资源确保P2P清退顺利完成,其大幅缩减了包括营销费用及一般行政开支等在内的各项开支。加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于2020年上半年放缓了新用户的增速,并将信贷撮合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及介绍服务等各项业务的规模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努力维持存量用户的活跃度,以期在P2P清退完成及新冠疫情趋稳后重新恢复业务增速。此外,除P2P清退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外,监管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日益趋严,其信贷撮合服务和介绍服务业务也均受到了影响。51信用卡还曾指出,集团虽然完成了P2P清退,但新冠疫情与信贷市场不确定性仍会影响集团的发展。为此,集团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并维持其现有业务运营及现金流量的流动性,以应对经济不确定性及市场状况。同时,集团对创新业务的发展也需要更多进一步加强在科技上的发展。业内分析认为,此番孙海涛卸任CEO,换郑海国挂帅,与其迫在眉睫的战略转型密切相关,业务合规和业绩重振将是其上任后面临的两大挑战。在业绩重振方面,郑海国具有传统银行系高管的深厚背景,或将帮助51信用卡更深入系统的理解银行的业务需求、扩展银行业内资源,或将为其业绩重振注入新的活力,对其转型做金融科技输出服务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在当前消费金融信贷行业强监管的趋势下,业务合规更是51信用卡所面临的重中之重。2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严禁将贷前、贷中、贷后各关键环节风险管理外包。这一通知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进一步加强了发放联合贷款所承担的责任义务,提高了其开展信贷业务的资本占用。而随着监管对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边界不断明晰,持牌化和合规化无疑将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法码。此外,黑猫投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关51信用卡和51人品贷的用户投诉量仍不在少数,高利率、暴力催收、变相收费、高额服务费等问题仍是被诉的主要内容。当前,1021事件调查结果仍未出炉,对51信用卡而言,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用户服务,避免“违规”,对其仍将是一项长期的考验。

祸福相生

优秀毕设 —2015级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研究生吕游作品

此篇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好朋友吕游学长的毕业设计,他的毕业设计荣获2018届清华美院硕士优秀毕设,区别于传统的包装、品牌、字体等设计,其毕业设计别开生面,夺人眼球,在毕业答辩之时,得到了众多视传导师的青睐!吕游近照吕游基于文本信息的切片设计方法视觉化探究2015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研究生指导老师:陈楠0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动设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博物馆、美术馆或Team lab团队等组织的体验型设计在各大城市的举行,多学科交叉艺术创作模式的兴起引发了设计表达的转变,为设计表达与设计生成方式提供更多的选择。基于此,使我产生了寻求新的设计与生成方法的联想。本课题将通过研究“切片”这一事物在不同范畴下的概念及运作方式,完成其在设计范畴下的方法转化,最终的目的是使切片的运作原理作用于视觉形式之上,从而产生更多视觉形式的可能性。根据相关设计案例研究,将重新梳理切片、设计方法与设计生成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切片相关概念及运作原理如何完成在设计下的转化,又是如何作用于设计结果上;切片的设计方法流程具体有哪些;如何实现切片设计方法与设计生成方式相结合。△越来越多的互动体验设计出现02. 对于切片的研究切片,作为一种日常我们做饭时最为常用的方法为人所熟知。但其实,切片一词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在不同领域下有不同的解释,这个既是行为又是结果的词语在多重语境下具有其特定含义。因此,我研究了六个领域的相关切片概念。(1) 物理范畴:作为最熟悉的切分方式,是一个点对点的运作过程,这样的动作重复进行,改变了物质的形态结构,使之形成了一定的形式美感,其特点为重复的,规整的。△日常切片(2) 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是医学范畴内对于研究病变的起因及病发过程而衍生出的实验方法。常规的病理切片制作方法经过“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和贴片、染色以及封片”。这种切片制作方法可以抽象的看作是一种对于信息本源的处理及提取方式,在不断地切分之下,形成一个由外逐步渗透到内的过程。而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的呈像其特点为有机的、微观的、密集的。△显微镜下的病理切片(3) 切片工具:在进行制图软件操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使用到一种工具叫做切片。它的工作原理是切割图像,将源图像切分成许多小片,以便于上传至网站。通过这样的方式限定了每一个被切分图像的位置关系,区域大小等,呈现出一种局部的、零散的状态。△Photoshop中的切片工具(4) 时间切片:又称子弹时间(Bullet Time),原理是360度将摄像机环形围绕,按照预先编好的顺序与时间进行间隔拍摄,再利用计算机拍摄结果进行逐帧的消除或修补,以此得到了全景重构的新景象。突破了传统的拍摄手法,给人一种超强连续性的形式美感。△时间切片的拍摄手法及在电影中的效果(5) 程序切片:是一种用于分析和理解程序的技术,其实是对程序无关代码进行删除的过程。程序切片准则繁多,例如准静态切片、动态切片、同步动态切片、条件切片、迭代切片、分解切片及无定型切片等。每个准则都有其特定的执行方式,例如迭代、语意映射、消除、并集等,从而产生对源程序的不同效果。 △程序切片实例(6) 网络切片:网络切片就是对网络实行分流管理的一种措施。为了应对不同场景需要、不同用户需求等情况,需要对网络进行模块化专门部署,而每一个模块即为网络切片。它实则是为适应不同功能配置所编织起的逻辑网络,为其包含特定业务的需要来提供网络服务,从而形成一种层次化,秩序化,专业化的形态。△网络切片创建过程03. 切片设计方法(1) 切片方式提取通过提炼与把握切片在不同范畴下的运作原理,提取15种切分的方式以此在设计语境下进行转化,使之产生与设计的联系。△15种切片方法 (2)方法转化将15种方法在设计语境下转化,形成相应的视觉形式: △方法特点总结(3)方法模型根据对应的视觉形式,制作出工作方法模型:△15种方法模型(4)切片工作方法搭建利用代码算法构建一个平台,将“切”的行为成为可操作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代码平台进行对于信息的切分。在这个平台中,通过人们需要提取的信息,加以切分方式的干预,从而形成相应的视觉输出。△开源平台搭建04.设计实践本次设计实践选取了塞林格的《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作为切分对象,选择的原因是由于一个问题激发的思考:如果说被作家创作出来的文本不被读者所阅读,那么这个文本还能不能称之为作品?因此,我将重新审视文本的定义,把目光聚焦于未被大多数人读过或者被作者其他作品光芒掩盖的文本,利用交互的形式,试图通过切片设计方法的介入完成文本信息从图书馆到博物馆的场域转换。通过对文本内容,文本修辞,文本逻辑及文本色彩的切分,提炼出符号、图形、线段关系与色彩作为设计实践的视觉基础。△从四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切分 通过切片设计方法的介入,产生15张关于小说文本的视觉输出。△15种切片方法视觉输出在交互设计的环节中,我选择了9种切分方式作为交互手段,且都是对于文本不同角度的解读,观者可以根据触屏电视进行交互。每次交互的成果得以保存在平台上,也成为观者对于文本进行切片的储存与搜集。△并集脚本△迭代脚本△分层脚本△扭曲脚本 △染色脚本△映射脚本△删除脚本△扩散脚本△注释脚本 △交互演示(1)每次交互的成果得以保存在平台上,也成为观者对于文本进行切片的数据样本储存与搜集。△交互结果样本此外,根据15种切分方式设计了15本书籍,内容包含方法释义,方法模型,方法来源及相关视觉形式展示等,利用菲林片加打印的效果形成实验性的书籍装帧形式。△15种切片设计方法的书籍设计05.展览设计△展览现场 △15个灯箱视觉△灯箱视觉细节△15本书籍与小说阅读区△书籍细节△展览互动现场06.结语本次实验性设计创作以J.D.塞林格的《九故事》中“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短篇小说为创作蓝本,在验证切片工作方法的同时,对于视觉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交互符合了互联网数字时代下的新型设计模式,设计工作方法与生成方式在交互系统的帮助下得到全面的展示。观者在参与互动的同时,也是实现自我意识转化与映射的过程,他们根据自己的思维与经验对图像进行切分,这其实是一种主体化的设计互动行为,与此同时产生对文本信息的另一种视角解读。作品的内容构建在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流动变化着,这种动态的生长过程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设计与生成设计的方法。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增加与操作,切片生态系统得到繁荣增长的景象。写在最后三年的时光里,感谢陈楠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与教诲,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将阶段性研究展示出来具有无比的成就感。那些与我并肩走过清华路的同学们,感谢相互扶持与理解,愿我们以此为轴,海阔天空。获奖情况2018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2017-2018学年度清华大学校级综合一等奖学金2017-2018学年度专业硕士综合奖学金2017-2018学年度专业硕士基础学业奖学金2016-2017学年度韩美林励学金2016-2017学年度校级光华二等奖学金《拼字时钟》获2016“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金奖《Cycling Cleaner》获K-Design Award Winner《四季画中诗》入选“活字——文字艺术设计系列展”《四季画中诗》入选第三届“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双年展”《一竹一茶》获2017年世界学生之星包装设计大赛入围奖《一竹一茶》获第七届Hiiibrand国际品牌大赛学生组包装金奖《一竹一茶》获第七届Hiiibrand国际品牌大赛Olaf Stein评审奖《一竹一茶》获2017标志大赏一等奖《一竹一茶》获2017年中国“包装之星”创意奖一等奖《一竹一茶》获2017年世界学生之星包装设计大赛入围奖《一竹一茶》获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专业组二等奖《一竹一茶》获第五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二等奖《三界归音》获第五届Hiiibrand国际品牌大赛学生组入围奖

乃今也得

研究生与导师相处的6段真实经历

师生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讲述者:赵显 性别 :男国内某985高校工科专业硕士毕业生我当时是通过一个已经保研的同学联系的导师,我们都不了解他,见面后的第一印象还可以,感觉他比较严厉,不苟言笑。导师学术造诣还可以,但是因为本校大牛比较多,他就不那么突出了。入学后我们基本上是导师给选课,研一前半学期上课,然后进入教研室学习,基本上就是帮导师做项目、写论文等。一般的实验室是学生在一起,导师偶尔过来看一下,每周一次汇报。我们导师要求比较严,和互联网公司加班时间类似,早上9点工作,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老师规定,一天中9:00-12:00,15:00-18:00,21:00-24:00,三个时间段必须在,一般夜里都会被导师留下来加班。导师是夜猫子,我一般走的时候到凌晨两三点,只有每周六晚上和每周日上午休息,偶尔还有加班。基本上休息不过来。最令人感到压抑的是,导师会一直在教研室盯着你,就像在工作时老板坐在你旁边监工一样。当然,我们导师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极端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做项目,一周汇报一次。导师会让我们做两种项目,一种是研究所或者公司的项目,一种是国家的科学研究基金。第一种项目是有实物或者其他软件要交付,学生要不停地调试出差;第二种基金主要就是写论文和相关的一些实验,一直在教研室坐着不出门,不过论文有SCI或者EI的要求,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导师也是经常潜在研究室,他租住学校的宿舍,平时基本上是教研室-食堂-宿舍,基本不出校门。他对学生到岗的规定特别严。有一次十一假期, 我的姥姥去世了,当时没来得及和导师请假就回家奔丧了,在家待了五天,刚到学校就接到电话被骂了一顿,可是我当时还在假期啊,为了不耽误进度我八号就返校了。这件事之后,我就预感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很苦。导师基本上除了上课,就是在教研室盯着,我和师兄弟在教研室基本是零交流,一言不发地盯着电脑,不是看论文就是编程序,环境特别压抑。导师对同学们的态度也很差,基本上就是讽刺加吵,平时没有交流。有一次,一名同学骑自行车被摩托车撞了,找导师请病假,他很不屑地对那个女孩说,为什么那个摩托车只撞你不撞别人?因为长期压抑,有两个学生因一些小矛盾和导师爆发冲突,相继离开了实验室。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教研室是一个导师独裁的空间,学生要去适应老师,我的一名本科同学因为项目延期,被迫留级半年,完全是导师决定的。我也只能平时和同学吐槽倾诉一下,但是交流也不多,因为教研室工作太忙,我回宿舍的时候别人都睡了,也想过退学或者换导师,但是所有人都劝我忍忍就毕业了,不要冲动。后来我忍不住,还是和导师爆发了冲突,当时就想干脆退学算了,之后和同学商量,找学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说“你不是第一个离开这个导师的学生,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最终换了导师。我是近几年第一个成功换导师的,之后几年也有同学更换导师,然后学校反复和他谈话,听说这两年已经有所改观。导师对我的监督比较严格,学术上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回头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过于压抑,而不是工作强度大。我关注了最近几起高校事件,我觉得学生自杀并不是某件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导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长期以往,个别人会有一些极端的选择。高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制度上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地位不对等的关系。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姓名:喻玉性别:女 国内某高校医科专业硕士在读我2015年从外地考过来,导师是学院直接安排的,我事先对他一无所知。导师在我们这个领域很有名气,他确实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刚开始我觉得他挺好的,很喜欢他的课,会给他发微信讲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儿,有什么问题也会去问他。他很有爱心,有的病人家庭条件特别差,他会主动减免费用、给病人捐款。过年回家时,他会给我们一些路费。入学第一个月,我的手机丢了。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手机丢了,饭还是要吃的,就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800块钱。我推辞了好几次,他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就拿着吧。我当时觉得这属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我会发微信提醒导师注意身体,会使用喵、啦等语音词,或许是我没表达好,让导师产生了误会。有一次下课以后,导师把我叫去他办公室,询问了我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然后又给了我一个信封,我当即表示没干活不能要钱。导师说他喜欢我,愿意照顾我。我从小被家人疼爱,以为长辈对我的喜欢只是单纯地疼爱。况且导师都五十岁了,我怎么也没有往男女之间的喜欢那方面想。在我弯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突然过来,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退了回去。导师以前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我以为这是他表达亲昵的方式,仍然没有多想。我和导师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12月份。一天,我因事去找导师,路上很冷,手快冻僵了。他说来我给你暖暖,我说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他就直接握住了我的手。他力气很大,我没能把手抽出来。然后他又摸了摸我的头发,我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这就结束了,他却说亲一下,我没有多想就低头把额头给了他。导师吻了一下额头,然后居然亲了我的嘴,连舌头都伸进来了一半,这也太恶心了吧!我马上推开他,大喊,老师这太过了!死一般地沉默。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直接傻掉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旁人眼中事业有成、疼爱妻女的模范老公,居然会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舌吻。导师问是不是吓到我了,问有没有人喜欢我。他让我笑一笑,我僵硬地扯了一下嘴角,转身走了,没走两步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去以后我给导师发了一条微信,说您今天的行为实在是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范围,我是您的学生,请您以正常的师生关系对待我。然后我把导师曾经给过我的钱都转了过去。他表示自己很内疚,说不要钱,这不是交易。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自那以后,每次见他我都有所防备,如果单独见他,我就把手背在后面,站得离他很远。这段时间要修改毕业论文,需要经常去找他。你知道每次去我心里有多慌吗?我连门都不敢关,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当时我想的是,如果他继续侵犯我,我就跟他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是退学,我也不能让他把我怎么样。所幸他还没有坏透,那之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过分的事了,平时拍拍肩膀我就忍了,毕业之后我赶紧滚蛋就好。他以前从来不骂我,从那以后就开始骂我了,我犯一点错,他就说你不要来上班了,你出去吧。还有一次,我男朋友来科室接我,被他看见了,回去以后他就给我发微信,说我很讨厌,不要我了,让我休学。刚开始我还打算读博,现在我靠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即使以后工作一段时间再去读博,我也不会读跟他相关的专业,他在我们这个领域算是大咖,我不想和他再有任何接触,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评判学生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讲述者:李立 性别 :男国内某高校理科专业博士在读当时考上硕士后,我刚开始进行本科的毕业设计,那天老师还没到办公室,我在研究生办公室等待,旁边的师兄师姐们跟我搭话,问我考研了吗?选好导师了吗?我稀里糊涂的啥都不知道,他们就推荐我选现在的导师,说他很年轻、比较容易沟通。第一次见到导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有气场,说话也比较严肃,一开始讨论的问题就是专业,然后问我对于他的了解(网上有资料),还问有没有感兴趣的课题。我觉得他给学生的选择挺多的,给人感觉很开明,于是坚定地选他了。之前我没有想过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带着做事学技能;现在觉得其实也差不多,导师指导做课题、提点需要注意的方向,额外也就是做项目跟偶尔跑下腿,没有其他多余的事。我的导师要求每周发报告,所以和他沟通是最少一周一次,内容都是课题方面的。有解决不了和需要确认的问题都直接找导师,他一般都在办公室。平时都是学术研究,需要合作的项目是找好了相关的学生,安排好各自的工作然后去做。频率不好说,要是外面自己接的项目一般都是合作完成,抽空做,最后大家分成,国家项目就是当课题做,这些行政上都有分配。实际情况自己分配时间,时间最久的从早9点到晚11点,有些科研任务客观要求比较高也可能需要通宵。虽然自己的时间不够了会不舒服,但是为了实验和工作也可以接受,毕竟完成项目确实是需要时间和投入的。而且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解释。实验室的工作是比较累,但自己的课题做出成果也会很开心。工作的理由最主要还是想要毕业,当然也想学到东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的导师还是不错,硕士毕业的时候论文抽到盲审,我担心论文写不完于是向他求助,老师熬夜到凌晨三点多帮我改论文。如果我延期其实还能帮老师至少多做半年的事,但是老师更希望我顺利毕业。他能给指导的都给了,不能的大概率会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让自己去摸索。有时候导师比较严格,每个微小的方面都要我们去深究其原因,工作量大的时候会觉得顾及不过来,我会觉得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也让我帮他做过私人事情,比如取过工厂的样品,然后转手就让我做相关分析了;还办过个人信息,用于参加会议等。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常帮导师跑腿甚至做家务,这个情况看导师个人,如果双方平时沟通比较多,有这种信赖感,大体上是没问题的;如果没有,只是导师单方面要求的话,就很不合适了。我觉得师生之间相处首先大前提是双方都觉得OK,比如我的导师几乎只关心学生工作方面的事,学生也从导师这里学到了很多科研的思路。有的导师会与学生走得比较近,邀请学生一起吃饭,同时也互相分享各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挺好,主要就是要规避其他不健康的关系,比如处理涉及个人生活的私人问题或者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另一方忍气吞声等。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相比遇见过的很多正常的导师,我觉得近段时间这些高校事件中导师自身思想行为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人有这种不好的特质都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群担当导师这个职位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老师作为教育者的形象一直都被要求光明与正直,然而个人特质与其学历或者某方面的思想深度无关,人很复杂。我和同学有讨论过,按照现行的导师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密切,导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评判学生毕业相关问题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但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提出过释放这些权力,就我个人经历而言,硕士毕业时,学院给的各种要求也挺让人喘不过气的,我的导师也感叹毕业怎么这么麻烦。所以事情还是要专业的来做,权力需要监管。师生之间的界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讲述者:张晶性别 :女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士在读我是自己选的导师。第一印象是老师很可爱又温柔,会很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讲话,也会很兴奋的讨论他钟爱的哲学,没有一点点的架子,很有耐心。我咨询过师哥师姐的建议,觉得老师的性格和自己更合拍,个人更加偏爱这种暖心型老师。之前在准备读研前读了许多导师写得书,他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阐释清楚复杂的理论,觉得更适合跨专业的自己。我觉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上也会有关心和慰问。课程多的时候我和导师沟通比较频繁,特别是老师在学校时,都会和我们沟通一下最近的学习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开始实习后我由于经常不在学校,沟通频率降低,我和导师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微信。沟通的内容主要有最近的学习状况,论文准备,生活状态,实习进度。我觉得一个好的导师首先在学业上会花大量时间和学生讨论如何读书写论文,了解学生对学术生涯的整体规划并予以指导。硕士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找到好而且可行的题目,并逐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的导师会分阶段对我们看书论文做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耐心的传授自己读书教学的一些感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与导师研究方向有些偏差,老师也会在和自己沟通过题目可行性后宽容地鼓励自己去探索。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对教过的每个学生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非常认真的倾听你的问题给出反馈。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期末复习焦头烂额时,导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橙子,希望我们学习之余也要注意身体健康;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早起和跑步,他也会把他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我们,在微信群里早起打卡,言传身教,每天看到老师的早安打卡都会觉得既温暖,又是自己的榜样。导师有什么困难,学生提出帮忙,分担自己能分担的工作,自然是皆大欢喜。作为学生,我觉得帮老师干活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我的导师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分摊琐碎的杂事,连报账这些都身体力行,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好好读书。可能工科研究生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等,师生见面机会更多,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在生活上有些接触也是很正常的。但师生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边界,绝对不能把家里的琐事让学生去承担。我觉得老师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是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量和适度的要求,中间的界限是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的。师生关系应当保持在正规的轨道上,尽量拒绝导师在学生职责之外的要求,不要把师生关系变成主奴式人身依附关系。导师没有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讲述者:郑淑性别 :女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导我在高校工作有17年了,当硕导有10年时间。我每年会带2名学生,是按学校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筛选的。学校研究生选择导师原则上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学生填表格申请导师,有三个志愿,原则上满足学生第一志愿,由研究生院统一调度。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是不愿意选择高分低能的学生。所谓导师,就是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老师。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首要的,至于其他角色如生活顾问等则不是必要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和反对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关心和爱护是要有度的。我带学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面授读书和研究方法;一是修改学生的论文。我对他们没有太高和太多的要求和期待,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就够了。作为导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一回事,但师生关系还是纯粹一点好。我并不主张导师要当学生的生活顾问,更不希望老师扮演学生家长或保姆的角色。我之所以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是觉得通过这种生活上的关心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师生之间的严肃的“高级政治”关系,缓和其“官方”色彩。从客观上讲,正如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里的师生之间是存在权力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客观的权力关系会必然地产生老师对学生的剥削和压迫,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不同于政治权力关系,它是自然生成的,是隐性的,它隐秘得几乎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感受不到。如果师生之间的权力差引发了灾难,那一定是老师有意地“滥用”权力了。我不会过于亲近学生,不会与学生称兄道弟,因为不希望师生关系发生变异。健康合理的师生关系就是——学问上,学生有求,导师必应。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近期媒体曝光了很多起高校中师生关系的负面新闻,我关注了。我觉得导致这些极端事件的根源不完全是制度上的,主要还是人性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修为和价值观。导师应只有学术指导上的职责,没有判定学生学术水平和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如果导师有坏心思学生容易成为牺牲品讲述者:孙彬 性别 :男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博导我在2016年招了三个学生,平均每年招收两个,现在手下就是五个研究生。我会不定时和他们见面,一般都是指导学术论文。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篇论文,需要看大量英文文献,国外的文献确实在我们专业方面做得比较好。做一篇论文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的指导。他们要看书,我就让他们用我的课题经费订,因为他们的生活费本来就不多,想买什么书就用我的课题经费买,到我这里报销就行了。平时,我和学生很少聚餐,一般一个学期一次,我不会单独和任何学生吃饭。私生活方面的话,硕士生我一般没有怎么管,博士生的话有两个一年级的女生都已经成家了,她们一般时间抓得紧,大事会主动告诉我,比如要生孩子了,小事的话我就没怎么管了。我觉得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学术研究之外,我唯一让学生做的事情就是报账。报账是很麻烦的,所以每年我是指定一个博士生,但也不会只让一个博士生做,会有分工,不然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国内的导师制是搬国外的,学生跟老师做实验,称老师为老板。但中国的导师制还有他的独特性,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学生对老师会更加尊重,服从,这样会加深导师的这种权力。如果导师有坏心思,那么学生确实容易成为牺牲品。各个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来规范导师的行为。比如可以通过学术委员会,如果导师觉得学生的论文不行,那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如果他们都觉得可以,导师觉得不行那肯定也没办法。此外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申诉投诉的机制,让他们能够向学院、学校直接反映。尽管学校有申请换导师的政策,但是学生很怕老师的话,就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比如我们学院就有一个教授,15年六个博士生联名告到了党委书记那里,最后他们是换了导师。那是学生比较多,但是单个人的话,我觉得学生就不敢。 高校师生之间当然是以学术为主,其他个人的事不要去掺和。过于公私不分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明确的政策,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让学生到自己家里去,以前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需要到老师家里去。但现在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有什么事就在办公室去谈,没必要公私夹在一起。我在美国做过教授,知道(和学生谈话)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着的。说事情我也一般倾向在微信群里说,可以让其他同学都知道。因为是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习。2018年1月19日,我提出了《全国高校教师反性骚扰宣言》。国内高校性骚扰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受害的学生整个人生都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女生遇到这种事可能不会说出来,但如果有老师站出来支持学生的话,实际上对于性骚扰者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国外对性骚扰的界定很清晰,比如你经常约一个女学生出去喝酒,就已经属于性骚扰的范畴了,我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培训,而在国内,目前这块并没有培训,还存在制度性的空白。国内很多老师也都不知道性骚扰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大家警醒,知道性骚扰的范畴是什么。来源:大木虫综合整理

标心者

研究生该如何与导师相处?6段真实经历突显选对导师的重要性

来源 | 大木虫综合整理编辑 | 学术君师生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讲述者:赵显 性别 :男国内某985高校工科专业硕士毕业生我当时是通过一个已经保研的同学联系的导师,我们都不了解他,见面后的第一印象还可以,感觉他比较严厉,不苟言笑。导师学术造诣还可以,但是因为本校大牛比较多,他就不那么突出了。入学后我们基本上是导师给选课,研一前半学期上课,然后进入教研室学习,基本上就是帮导师做项目、写论文等。一般的实验室是学生在一起,导师偶尔过来看一下,每周一次汇报。我们导师要求比较严,和互联网公司加班时间类似,早上9点工作,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老师规定,一天中9:00-12:00,15:00-18:00,21:00-24:00,三个时间段必须在,一般夜里都会被导师留下来加班。导师是夜猫子,我一般走的时候到凌晨两三点,只有每周六晚上和每周日上午休息,偶尔还有加班。基本上休息不过来。最令人感到压抑的是,导师会一直在教研室盯着你,就像在工作时老板坐在你旁边监工一样。当然,我们导师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极端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做项目,一周汇报一次。导师会让我们做两种项目,一种是研究所或者公司的项目,一种是国家的科学研究基金。第一种项目是有实物或者其他软件要交付,学生要不停地调试出差;第二种基金主要就是写论文和相关的一些实验,一直在教研室坐着不出门,不过论文有SCI或者EI的要求,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导师也是经常潜在研究室,他租住学校的宿舍,平时基本上是教研室-食堂-宿舍,基本不出校门。他对学生到岗的规定特别严。有一次十一假期, 我的姥姥去世了,当时没来得及和导师请假就回家奔丧了,在家待了五天,刚到学校就接到电话被骂了一顿,可是我当时还在假期啊,为了不耽误进度我八号就返校了。这件事之后,我就预感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很苦。导师基本上除了上课,就是在教研室盯着,我和师兄弟在教研室基本是零交流,一言不发地盯着电脑,不是看论文就是编程序,环境特别压抑。导师对同学们的态度也很差,基本上就是讽刺加吵,平时没有交流。有一次,一名同学骑自行车被摩托车撞了,找导师请病假,他很不屑地对那个女孩说,为什么那个摩托车只撞你不撞别人?因为长期压抑,有两个学生因一些小矛盾和导师爆发冲突,相继离开了实验室。图源:unsplash文图无关教研室是一个导师独裁的空间,学生要去适应老师,我的一名本科同学因为项目延期,被迫留级半年,完全是导师决定的。我也只能平时和同学吐槽倾诉一下,但是交流也不多,因为教研室工作太忙,我回宿舍的时候别人都睡了,也想过退学或者换导师,但是所有人都劝我忍忍就毕业了,不要冲动。后来我忍不住,还是和导师爆发了冲突,当时就想干脆退学算了,之后和同学商量,找学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说“你不是第一个离开这个导师的学生,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最终换了导师。我是近几年第一个成功换导师的,之后几年也有同学更换导师,然后学校反复和他谈话,听说这两年已经有所改观。导师对我的监督比较严格,学术上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回头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过于压抑,而不是工作强度大。我关注了最近几起高校事件,我觉得学生自杀并不是某件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导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长期以往,个别人会有一些极端的选择。高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制度上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地位不对等的关系。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姓名:喻玉性别:女 国内某高校医科专业硕士在读我2015年从外地考过来,导师是学院直接安排的,我事先对他一无所知。导师在我们这个领域很有名气,他确实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刚开始我觉得他挺好的,很喜欢他的课,会给他发微信讲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儿,有什么问题也会去问他。他很有爱心,有的病人家庭条件特别差,他会主动减免费用、给病人捐款。过年回家时,他会给我们一些路费。入学第一个月,我的手机丢了。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手机丢了,饭还是要吃的,就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800块钱。我推辞了好几次,他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就拿着吧。我当时觉得这属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我会发微信提醒导师注意身体,会使用喵、啦等语音词,或许是我没表达好,让导师产生了误会。有一次下课以后,导师把我叫去他办公室,询问了我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然后又给了我一个信封,我当即表示没干活不能要钱。导师说他喜欢我,愿意照顾我。我从小被家人疼爱,以为长辈对我的喜欢只是单纯地疼爱。况且导师都五十岁了,我怎么也没有往男女之间的喜欢那方面想。在我弯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突然过来,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退了回去。导师以前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我以为这是他表达亲昵的方式,仍然没有多想。我和导师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12月份。一天,我因事去找导师,路上很冷,手快冻僵了。他说来我给你暖暖,我说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他就直接握住了我的手。他力气很大,我没能把手抽出来。然后他又摸了摸我的头发,我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这就结束了,他却说亲一下,我没有多想就低头把额头给了他。导师吻了一下额头,然后居然亲了我的嘴,连舌头都伸进来了一半,这也太恶心了吧!我马上推开他,大喊,老师这太过了!死一般地沉默。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直接傻掉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旁人眼中事业有成、疼爱妻女的模范老公,居然会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舌吻。导师问是不是吓到我了,问有没有人喜欢我。他让我笑一笑,我僵硬地扯了一下嘴角,转身走了,没走两步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去以后我给导师发了一条微信,说您今天的行为实在是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范围,我是您的学生,请您以正常的师生关系对待我。然后我把导师曾经给过我的钱都转了过去。他表示自己很内疚,说不要钱,这不是交易。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自那以后,每次见他我都有所防备,如果单独见他,我就把手背在后面,站得离他很远。这段时间要修改毕业论文,需要经常去找他。你知道每次去我心里有多慌吗?我连门都不敢关,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当时我想的是,如果他继续侵犯我,我就跟他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是退学,我也不能让他把我怎么样。所幸他还没有坏透,那之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过分的事了,平时拍拍肩膀我就忍了,毕业之后我赶紧滚蛋就好。他以前从来不骂我,从那以后就开始骂我了,我犯一点错,他就说你不要来上班了,你出去吧。还有一次,我男朋友来科室接我,被他看见了,回去以后他就给我发微信,说我很讨厌,不要我了,让我休学。刚开始我还打算读博,现在我靠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即使以后工作一段时间再去读博,我也不会读跟他相关的专业,他在我们这个领域算是大咖,我不想和他再有任何接触,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评判学生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讲述者:李立 性别 :男国内某高校理科专业博士在读当时考上硕士后,我刚开始进行本科的毕业设计,那天老师还没到办公室,我在研究生办公室等待,旁边的师兄师姐们跟我搭话,问我考研了吗?选好导师了吗?我稀里糊涂的啥都不知道,他们就推荐我选现在的导师,说他很年轻、比较容易沟通。第一次见到导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有气场,说话也比较严肃,一开始讨论的问题就是专业,然后问我对于他的了解(网上有资料),还问有没有感兴趣的课题。我觉得他给学生的选择挺多的,给人感觉很开明,于是坚定地选他了。之前我没有想过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带着做事学技能;现在觉得其实也差不多,导师指导做课题、提点需要注意的方向,额外也就是做项目跟偶尔跑下腿,没有其他多余的事。我的导师要求每周发报告,所以和他沟通是最少一周一次,内容都是课题方面的。有解决不了和需要确认的问题都直接找导师,他一般都在办公室。平时都是学术研究,需要合作的项目是找好了相关的学生,安排好各自的工作然后去做。频率不好说,要是外面自己接的项目一般都是合作完成,抽空做,最后大家分成,国家项目就是当课题做,这些行政上都有分配。实际情况自己分配时间,时间最久的从早9点到晚11点,有些科研任务客观要求比较高也可能需要通宵。虽然自己的时间不够了会不舒服,但是为了实验和工作也可以接受,毕竟完成项目确实是需要时间和投入的。而且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解释。实验室的工作是比较累,但自己的课题做出成果也会很开心。工作的理由最主要还是想要毕业,当然也想学到东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的导师还是不错,硕士毕业的时候论文抽到盲审,我担心论文写不完于是向他求助,老师熬夜到凌晨三点多帮我改论文。如果我延期其实还能帮老师至少多做半年的事,但是老师更希望我顺利毕业。他能给指导的都给了,不能的大概率会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让自己去摸索。有时候导师比较严格,每个微小的方面都要我们去深究其原因,工作量大的时候会觉得顾及不过来,我会觉得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也让我帮他做过私人事情,比如取过工厂的样品,然后转手就让我做相关分析了;还办过个人信息,用于参加会议等。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常帮导师跑腿甚至做家务,这个情况看导师个人,如果双方平时沟通比较多,有这种信赖感,大体上是没问题的;如果没有,只是导师单方面要求的话,就很不合适了。我觉得师生之间相处首先大前提是双方都觉得OK,比如我的导师几乎只关心学生工作方面的事,学生也从导师这里学到了很多科研的思路。有的导师会与学生走得比较近,邀请学生一起吃饭,同时也互相分享各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挺好,主要就是要规避其他不健康的关系,比如处理涉及个人生活的私人问题或者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另一方忍气吞声等。图源:unsplash文图无关相比遇见过的很多正常的导师,我觉得近段时间这些高校事件中导师自身思想行为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人有这种不好的特质都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群担当导师这个职位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老师作为教育者的形象一直都被要求光明与正直,然而个人特质与其学历或者某方面的思想深度无关,人很复杂。我和同学有讨论过,按照现行的导师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密切,导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评判学生毕业相关问题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但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提出过释放这些权力,就我个人经历而言,硕士毕业时,学院给的各种要求也挺让人喘不过气的,我的导师也感叹毕业怎么这么麻烦。所以事情还是要专业的来做,权力需要监管。师生之间的界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讲述者:张晶性别 :女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士在读我是自己选的导师。第一印象是老师很可爱又温柔,会很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讲话,也会很兴奋的讨论他钟爱的哲学,没有一点点的架子,很有耐心。我咨询过师哥师姐的建议,觉得老师的性格和自己更合拍,个人更加偏爱这种暖心型老师。之前在准备读研前读了许多导师写得书,他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阐释清楚复杂的理论,觉得更适合跨专业的自己。我觉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上也会有关心和慰问。课程多的时候我和导师沟通比较频繁,特别是老师在学校时,都会和我们沟通一下最近的学习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开始实习后我由于经常不在学校,沟通频率降低,我和导师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微信。沟通的内容主要有最近的学习状况,论文准备,生活状态,实习进度。我觉得一个好的导师首先在学业上会花大量时间和学生讨论如何读书写论文,了解学生对学术生涯的整体规划并予以指导。硕士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找到好而且可行的题目,并逐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的导师会分阶段对我们看书论文做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耐心的传授自己读书教学的一些感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与导师研究方向有些偏差,老师也会在和自己沟通过题目可行性后宽容地鼓励自己去探索。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对教过的每个学生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非常认真的倾听你的问题给出反馈。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期末复习焦头烂额时,导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橙子,希望我们学习之余也要注意身体健康;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早起和跑步,他也会把他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我们,在微信群里早起打卡,言传身教,每天看到老师的早安打卡都会觉得既温暖,又是自己的榜样。导师有什么困难,学生提出帮忙,分担自己能分担的工作,自然是皆大欢喜。作为学生,我觉得帮老师干活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我的导师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分摊琐碎的杂事,连报账这些都身体力行,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好好读书。可能工科研究生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等,师生见面机会更多,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在生活上有些接触也是很正常的。但师生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边界,绝对不能把家里的琐事让学生去承担。我觉得老师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是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量和适度的要求,中间的界限是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的。师生关系应当保持在正规的轨道上,尽量拒绝导师在学生职责之外的要求,不要把师生关系变成主奴式人身依附关系。导师没有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讲述者:郑淑性别 :女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导我在高校工作有17年了,当硕导有10年时间。我每年会带2名学生,是按学校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筛选的。学校研究生选择导师原则上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学生填表格申请导师,有三个志愿,原则上满足学生第一志愿,由研究生院统一调度。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是不愿意选择高分低能的学生。所谓导师,就是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老师。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首要的,至于其他角色如生活顾问等则不是必要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和反对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关心和爱护是要有度的。我带学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面授读书和研究方法;一是修改学生的论文。我对他们没有太高和太多的要求和期待,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就够了。作为导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一回事,但师生关系还是纯粹一点好。我并不主张导师要当学生的生活顾问,更不希望老师扮演学生家长或保姆的角色。我之所以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是觉得通过这种生活上的关心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师生之间的严肃的“高级政治”关系,缓和其“官方”色彩。从客观上讲,正如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里的师生之间是存在权力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客观的权力关系会必然地产生老师对学生的剥削和压迫,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不同于政治权力关系,它是自然生成的,是隐性的,它隐秘得几乎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感受不到。如果师生之间的权力差引发了灾难,那一定是老师有意地“滥用”权力了。我不会过于亲近学生,不会与学生称兄道弟,因为不希望师生关系发生变异。健康合理的师生关系就是——学问上,学生有求,导师必应。图源:unsplash文图无关近期媒体曝光了很多起高校中师生关系的负面新闻,我关注了。我觉得导致这些极端事件的根源不完全是制度上的,主要还是人性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修为和价值观。导师应只有学术指导上的职责,没有判定学生学术水平和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如果导师有坏心思学生容易成为牺牲品讲述者:孙彬 性别 :男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博导我在2016年招了三个学生,平均每年招收两个,现在手下就是五个研究生。我会不定时和他们见面,一般都是指导学术论文。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篇论文,需要看大量英文文献,国外的文献确实在我们专业方面做得比较好。做一篇论文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的指导。他们要看书,我就让他们用我的课题经费订,因为他们的生活费本来就不多,想买什么书就用我的课题经费买,到我这里报销就行了。平时,我和学生很少聚餐,一般一个学期一次,我不会单独和任何学生吃饭。私生活方面的话,硕士生我一般没有怎么管,博士生的话有两个一年级的女生都已经成家了,她们一般时间抓得紧,大事会主动告诉我,比如要生孩子了,小事的话我就没怎么管了。我觉得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学术研究之外,我唯一让学生做的事情就是报账。报账是很麻烦的,所以每年我是指定一个博士生,但也不会只让一个博士生做,会有分工,不然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国内的导师制是搬国外的,学生跟老师做实验,称老师为老板。但中国的导师制还有他的独特性,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学生对老师会更加尊重,服从,这样会加深导师的这种权力。如果导师有坏心思,那么学生确实容易成为牺牲品。各个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来规范导师的行为。比如可以通过学术委员会,如果导师觉得学生的论文不行,那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如果他们都觉得可以,导师觉得不行那肯定也没办法。此外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申诉投诉的机制,让他们能够向学院、学校直接反映。尽管学校有申请换导师的政策,但是学生很怕老师的话,就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比如我们学院就有一个教授,15年六个博士生联名告到了党委书记那里,最后他们是换了导师。那是学生比较多,但是单个人的话,我觉得学生就不敢。 高校师生之间当然是以学术为主,其他个人的事不要去掺和。过于公私不分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图源:unsplash文图无关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明确的政策,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让学生到自己家里去,以前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需要到老师家里去。但现在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有什么事就在办公室去谈,没必要公私夹在一起。我在美国做过教授,知道(和学生谈话)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着的。说事情我也一般倾向在微信群里说,可以让其他同学都知道。因为是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习。2018年1月19日,我提出了《全国高校教师反性骚扰宣言》。国内高校性骚扰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受害的学生整个人生都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女生遇到这种事可能不会说出来,但如果有老师站出来支持学生的话,实际上对于性骚扰者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国外对性骚扰的界定很清晰,比如你经常约一个女学生出去喝酒,就已经属于性骚扰的范畴了,我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培训,而在国内,目前这块并没有培训,还存在制度性的空白。国内很多老师也都不知道性骚扰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大家警醒,知道性骚扰的范畴是什么。本文来源:大木虫综合整理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