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金、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联合发布《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报告(2020)》中国跃居全球第五!善恶

高金、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联合发布《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报告(2020)》中国跃居全球第五!

来源: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联合课题组日前联合发布了《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报告(2020)》。从全球排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已跃居全球第五。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素来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为客观反映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准确对标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最佳实践,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围绕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制度环境、市场规模、市场功能和市场质量四个维度,构建评估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联合课题组以实体经济总量和资本市场规模全球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为研究样本,计算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指数。根据测算,2019年,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排名结果如下。第一,从竞争力综合排名看,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梯队。排名第1至第2位的美国、英国属于资本市场强国第一梯队。排名第3至第9位属于第二梯队,分别是日本、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韩国和法国,其中,中国从2018年的第8位大幅提升至第5位,从第二梯队的末尾跃至第二梯队的头部。排名第10至第15位属于第三梯队,分别是德国、瑞士、中国台湾、新加坡、巴西和印度。排名第16至第20位属于第四梯队,分别是西班牙、俄罗斯、南非、墨西哥和阿根廷,属于资本市场欠发达国家。第二,从竞争力构成要素看,美英两国在制度环境、市场规模、市场质量和市场功能方面的表现均较为突出。中国的市场规模排名仍然居前,市场功能排名大幅提升,市场质量和制度环境排名保持稳定,综合排名显著上升。墨西哥、阿根廷等因经济发展缓慢,四个维度的指标排名均靠后。第三,从竞争力对标结果看,中国资本市场既有“量”的优势,但也有“质”的短板。市场规模类排名长期居前且保持稳定,如股票市值、股票交易额、债券余额、GDP增长率、GDP总量等指标均排名靠前。市场功能类排名波动较大,特别是IPO筹资、IPO公司数等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排名波动较大,直接影响竞争力综合排名。与市场活跃度相关的指标排名靠前,如流动性指标。法治指数、营商便利指数等软指标有所改善。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尤其是2019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落地见效,资本市场在保持规模指标领先优势的同时,功能指标排名显著提升,带动综合排名大幅升至全球第5位,显著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的差距。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强化基础性制度建设,重点推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市场活跃度,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投资者保护,努力建成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踏踏实实

金融工程与数字金融团队相继在《金融研究》《管理世界》发表论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并明确“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金融工程与数字金融团队从国家重大需求出发,以科学理论分析为重点,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传染和预警进行了理论研究。团队成员宫晓莉、熊熊、张维在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继在期刊《金融研究》《管理世界》发表论文。宫晓莉,熊熊波动溢出网络视角的金融风险传染研究[J],金融研究,2020,(5):39-58摘要:当前各类经济风险交叉关联,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备受关注,为刻画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路径特征,本文从波动溢出网络的视角分析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传染机制。首先使用广义动态因子模型对收益波动的共同波动率成分和特质性波动率成分进行区分。然后,根据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的特质性波动溢出效应,利用基于TV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溢出指数分析金融系统波动溢出的动态联动性和风险传递机制。在分析方向性波动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采用方差分解网络方法构建起信息溢出复杂网络,从网络视角分析金融系统内部的风险传染特征。实证研究发现,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净溢出效应绝对值相较于其他市场更大,其受其他市场风险冲击的影响强于对外风险溢出效应,而股票市场的单向对外风险溢出效应强度最大。在波动溢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股市波动率指数与其他市场波动率指数进行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权重,计算了波动率指数投资组合的最优组合权重和对冲策略。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染机制,对监管机构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宫晓莉,熊熊,张维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度量与外溢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8):65-82摘要:为研究系统性风险在金融系统内的传染情况,本文首先根据金融机构间相互关联的信息溢出效应,采用方差分解网络方法对我国上市金融机构建立信息溢出网络,甄别出金融网络风险传染中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考虑到金融资产收益率的随机波动特性,以及金融变量间的动态相关性,计算了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测度指标条件风险价值和边际期望损失,以研究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效应以及时变特征。并从宏观经济层面(同业拆借利率和通胀率水平)、公司层面(杠杆水平和盈利能力)以及网络关联程度层面考察了系统性风险外溢因子的驱动因素。进而,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考察风险外溢因子驱动因素对系统性风险的预警程度,并使用Logit模型对系统性危机状况进行预警。实证研究采用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公司的上市金融机构市场数据展开,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传染中的影响力要大于国有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系统性风险上升时期反而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我国银行业和非银行业与整体金融系统的违约风险相关性较高,非银行机构对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效应强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对系统性风险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通货膨胀水平和债务杠杆水平会明显地助长系统性风险的外溢。银行同业拆借成本和金融机构盈利能力负作用于系统性风险外溢指标。金融机构间信息溢出网络紧密度增加会推高整体系统性风险水平。为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安全,宏观审慎风险防范机制应考虑“太关联而不能倒”的监管理念,加大对民营银行、中小型银行的支持力度,进行差异化监管。同时,所选取指标为构建宏观审慎系统性风险预警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金融工程与数字金融团队简介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金融工程与数字金融团队创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团队负责人张维教授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下的课题“金融风险分析、防范与控制”作为起始标志。团队根据金融市场的构成特点,选择了从复杂系统的视角来认知金融体系的运行和风险规律,从基础的金融工程、到金融系统工程、再到计算实验金融、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FinTech)、金融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量化投资,始终秉承“技术+金融”的交叉学科思想和学术价值观,以“瞄准国际金融学术研究前沿,服务中国金融发展重大需求”为宗旨展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团队目前围绕数字技术下的微观金融运行规律及其风险管理开展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以及天津市和企业委托的多项研究项目,近五年在JEBO、JEDC、《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相关领域高水平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团队还翻译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实物期权专著,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计算实验金融专著《计算实验金融研究》;团队(合作)提出的关于引导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应对新冠疫情有序复工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分别得到了中央和天津市领导的重视和批示;团队依托计算实验金融平台在产品研发、风险控制方面的技术成果,在包括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泰君安等在内的多家重要金融机构得到应用。信息来源 / 熊 熊图文编辑 / 刘 洋责任编辑 / 李 庚

是唯无作

论坛回顾|《2020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重磅发布

2020年5月16日,2020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金融战疫,共克时艰”特别策划视频直播现场隆重发布了《2020中国金融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本次发布会作为特别策划中一场重要的主题论坛,邀请了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参与。秉承和坚持“立足中国、沟通世界”的原则,《中国金融政策报告》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联合编写,旨在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中国金融政策领域年度重大主题和政策动态。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陆磊在会议现场介绍了《报告》主要内容,他从成就、挑战、思路三个方面阐释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下中国现代金融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肖凯,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阮路通过视频连线先后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并作了主题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在现场主持《报告》发布环节。(从左至右:何海峰、陆磊、肖凯、阮路展开深度对话)成就:2019年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治理的重要窗口期13:43“金融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应对各种系统考验的最后一块拼图”,陆磊提出,本年度《报告》主题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下的中国现代金融治理,聚焦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他强调,这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报告》指出,2019年,金融部门抢抓金融治理建设的重要窗口期,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金融治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报告》强调,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完善市场化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其中,市场化的核心是推进要素市场化与机构市场化改革。二是完善法治化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法治化的核心是坚持市场化的契约精神与法治精神,明确依法行政规则、理顺职责和严格责任。三是完善国际化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国际化的核心就是服务我国高度开放大国经济需要,破除阻碍金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的障碍,提高我国金融要素的全球配置范围和效率。挑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深刻调整“金融市场是政策与经济的双重晴雨表”。陆磊指出,从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表现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形成短期急剧供需双重冲击与中期全球性需求冲击。目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冲击。《报告》指出,2020年后全球大概率将面临实体经济大分化、供应链大重组时代。值得肯定的是,2019年的金融治理体系建设为我国应对2020年以后的不确定性构建了制度基础。同时,中国金融市场的表现、人民币的稳健运行,已经证明了金融市场制度建设与治理水平收到了实效”。但是,《报告》强调金融治理体系建设不是目标,而是新时代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保障条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不是样板,并不能让金融体系收益最大化,但可以在目前的知识结构下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思路:面对新挑战需要新思路“全球实体经济仍处于各自封闭,而金融市场的全球高度融合仍在继续”,陆磊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理论和政策一定面临新的争论和创新。”具体而言,《报告》给出了三方面问题的思考:一是货币发行的规则条件和纪律约束是否需要新共识;二是金融监管如何实现投资者保护,金融创新与金融机构文件中运行之间的平衡;三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进一步优化与组合。“对于国计民生金融部门支持到位,对于币值稳定货币政策松紧有度”,陆磊认为,中国已经有了成熟的政策框架,避免了顾此失彼的治理风险。这些都是改革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带来的中国经验,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最后,针对新阶段下中国金融开放的机遇与挑战的提问,陆磊概括为五点:一是机遇挑战是一体;二是不能忽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三是以开放促改革;四是注意开放中各个环节的连接;五是注重冲击管理。《报告》发布后,肖凯、阮路先后结合相关内容发表专题演讲。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系 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14:57肖凯指出,《报告》的主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现代金融的治理,其中把法治化作为了中国现代金融治理的重要的一个环节。肖凯从实践角度,以上海金融法院为例介绍了我国金融法治探索。他指出,从全球市场来看金融法治的环境已经成为衡量国际金融中心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性的条件。为此,上海金融法院在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证券纠纷诉讼代表人诉讼机制、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司法保障机制、大宗股票司法协助执行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最后,肖凯对我国金融扩大开放背景下的金融法治提出建议:一是扩大涉外金融纠纷管辖权;二是进一步去构建中国特色的案例体系;三是创建金融审判运行机制。深化地方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02:36阮路以重庆为例,阐释了他对地方金融改革与高质量改革的看法。他指出,重庆在深化拓展中新金融双向开放、科技赋能金融创新服务方式、突出重点领域守住风险底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重庆还将坚持保持政策定力,保持竞争的定力,保持开放的定力三大理念”,他指出,围绕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推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任务,重庆地方金融改革将继续在四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完善地方资本市场;二是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三是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四是扩大金融对外开放。他强调,“地方金融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要注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结合,识别金融的责任与风险;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把金融、实体、科技、人力结合,构建现代的服务体系。”

屌丝侠

2017年中国互联网旅游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互联网金融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旅游金融奠定了基础。中国互联网金融在近几年实现蓬勃发展,尤其是以支付宝、微信等为主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深刻影响了用户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同时各类的互联网信贷、理财、保险的不断出现和创新也为互联网旅游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国民出游需求持续增长,2010-2016年出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域旅游以及“旅游+”相关政策的推出,大大推动了中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多元化发展,旅游覆盖的地区、领域、产业迅速扩大,业态更加复杂和庞大,为旅游金融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互联网旅游发展现状:中国互联网旅游金融发展趋势:

天而生也

《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研究》重磅发布: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总体处于加速探索阶段

来源:金融界网站11月17日,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与治理研讨会暨《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研究》发布会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组织撰写的《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研究》(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信通院、腾讯、华控清交、旷视科技、金杜律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与治理”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点评和研讨环节分别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以及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主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主任肖翔对《报告》进行详细发布。 推动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意义重大《报告》提出,数据要素融合是指在数据要素化背景下,对单一或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关联、组合等操作,从而获得更好的数据处理效果。传统的公开数据搜集、原始数据共享等融合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依托先进技术探索数据“可用不可见”“定量定向使用”的创新解决方案是当前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向。 李东荣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浪潮蓬勃兴起,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的地位日益凸显。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和科技驱动型行业,如何平衡好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和安全保护,充分发挥金融业数据要素的经济社会价值,已经成为摆在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和广大金融消费者等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有关情况,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组建专项研究小组,对金融机构、技术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有关各方在推进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过程中的需求、问题和挑战开展重点访谈调研,由华控清交、金杜律师事务所、美团金服、陆金所、中国光大银行、阳光金科、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提供撰写支持,最终形成7万余字的研究报告。《报告》共五章,聚焦中外法律制度、主要支撑技术和典型应用场景,探索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依托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支撑技术,助力实现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与安全保护的更优平衡,并结合风险挑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报告》认为,运用多方计算(业界亦称多方安全计算或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推动金融业数据要素在确保安全合规前提下实现融合应用创新,在促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落实金融消费者保护要求、提升金融穿透式监管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总体处于加速探索阶段顶层设计方面,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打通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通道,破除不同金融业态的数据壁垒,化解信息孤岛,制定数据融合应用标准规范,发挥金融大数据的集聚和增值作用,推动形成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新格局。这为金融业加强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标准规则方面,《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等金融行业标准相继出台,多方计算金融应用等标准研制有序推进,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相关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应用实践方面,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重要性日益成为行业共识,基于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的数据融合解决方案在合格投资者认定、信用评估、监管科技等领域已有初步探索,尽管尚未形成规模化应用,但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 国际比较方面,欧盟在个人数据方面强调有前提的融合,非个人数据方面则鼓励加强流通。美国目前尚未从联邦政府层面推出普遍适用的数据要素融合相关制度和政策,但已有多项专门领域的联邦法律、政策以及州法对其进行规制。我国既注重肯定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在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强调数据要素融合应坚持依法合规、安全可控原则,不能突破现有法律法规与监管规则。 多种技术可支撑不同金融场景下数据要素融合应用 《报告》着重介绍了多方计算、联邦学习、数据脱敏、差分隐私、可信计算等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的支撑技术,从保密性、可控性、准确性、高效性、通用性、适用性等维度比较相关技术的原理,分析其技术特点,构建了包含目标需求属性、原始数据属性、标准规范要求等维度的技术选型分析框架,为行业应用实践提供研究参考。 《报告》认为,多方计算更适用于数据量适中但保密性要求较高的重要数据应用场景;联邦学习更适用于企业联合分散在用户终端的数据进行与需求相关的模型训练场景;数据脱敏更适用于数据量较大、泄露后风险或影响较小的普通数据场景;差分隐私更适用于统计分析场景,但不适合需要精准结果的场景;可信计算更适用于限制数据资产使用的场景,如数字版权保护、移动支付等。 《报告》强调,各项技术的应用并非互相排斥,实践中应注重综合运用、扬长避短。《报告》选择理财合格投资者认证、互联网贷款风控、健康险理赔、证券投资者风险测评、穿透式监管等多个金融场景,深入分析各场景业务流程和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痛点,研究提出具有探索价值的解决方案设想,旨在为行业实践探索提供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参考借鉴。 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报告》基于对各代表性场景和重点机构的调研分析发现,我国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仍面临从业机构数据治理能力、法律法规、技术探索、市场接受度等方面的现实挑战。 一是从业机构数据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商业银行为例,根据前期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联合新华社瞭望智库开展的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研数据,半数以上(53%)调研银行认为数据治理很重要,分别有80%、75%的调研银行已采取加大外部数据源引入力度、探索建立全行统一的大数据平台等措施。同时,调研银行数据治理能力的自评估总体得分为3.03分(满分为5分),地方中小银行得分为2.80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其中,71%的调研银行认为自身在规范和提升数据质量方面存在挑战,认为自身数据价值挖掘能力欠缺、数据孤岛较为严重的调研银行占比分别为59%、55%。 二是对技术安全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明确。虽然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支撑技术在促进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但作为新事物,此类技术的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强监管的金融行业,仍需各方进一步增进理解、加深认识、增强互信,科学评估风险水平,完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技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得到合理应用。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在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方面已有较好的法律基础,许多法律制度、部门规章、行业标准中都有关于数据安全保护和融合应用的规定,但不同规定对安全保护和融合应用的侧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在制度规则的统筹和统一方面仍待加强。 四是跨行业跨领域协调有待进一步强化。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涉及银证保等不同细分行业以及医疗、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数据,面临兼顾不同行业和领域数据管理差异性的挑战,需进一步推动有关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增强不同领域数据管理规定的协调性,促进数据跨行业跨领域安全合规融合应用。 五是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有待进一步建立。近年来,部分从业机构通过违规留存、购买、出售数据不当牟利,间接增大了守法合规机构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甚至导致逆向淘汰。因此,仍需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用数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推动行业经营环境持续净化。 推进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需多方协力 针对推动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面临的挑战,《报告》还从多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制度规范方面,建议加快出台《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同意形式、免责规定等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关键节点的规则要求,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数据使用方行为的约束。 金融监管方面,建议加强监管政策的统筹协调,出台实施用户授权、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护等重要原则指引。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违规采集数据、非法数据买卖等危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的惩处及披露力度。优先支持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领域的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创新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适时出台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相关监管规则和标准规范。 自律管理方面,金融领域行业协会应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入交流,加强数据要素融合方面的信息和能力共享。应行业共性需求牵头搭建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应用基础平台,推进数据格式、数据授权协议、数据要素融合支撑技术金融应用等标准规范研制。 行业实践方面,从业机构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不违规采集、违规留存、泄露客户数据,选择权威可信数据源开展融合应用创新。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夯实数据治理基础,加强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安全合规应用。 公众参与方面,注重提升个人数字金融素养,增强数据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选择已在有关管理部门、行业自律组织等权威渠道完成准入或备案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在确保合法合规前提下,支持正规机构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必要的数据采集行为。 协会应行业需求积极推动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实践据悉,作为《报告》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落地,协会下属中互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互金科)牵头华控清交、陆金所等机构发起建设了多方计算技术系统,在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前提下,依托多方计算技术,实现多个非互信数据库在数据相互保密的前提下进行高效数据融合计算,确保数据对各参与方均可用不可见,同时全流程可验证、可追溯、可解释、可审计、可监管,在落实金融机构“数据不出库”要求的同时,促进高效安全的数据要素融合应用。 该技术系统的部署与建设,将有助于为金融业数据要素融合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针对金融机构理财合格投资者认证环节出现的资产证明重复申请、人力审核成本高、真实性难以保障等问题,通过多方计算方式在保护申请者数据隐私的前提下,为个人合格投资者认证申请者和金融机构提供高效合规便捷的认证服务,帮助金融机构减少人工审核成本,增强监管穿透力和有效性。下一步,各参与机构将申请将该技术系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做到风险可控、依法合规、守正创新。

使无休时

研究员张明: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表现、原因及展望

来源:新浪财经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表现、原因及展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使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3月14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召开“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全球化”专家网络座谈会。座谈会就“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疫情冲击下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选择”等议题进行讨论。现将专家发言发布如下。一、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表现2019年全球资产市场表现非常火爆,无论风险资产还是避险资产的价格都在上涨。今年从年初到现在,总体来讲是风险资产在下跌,避险资产在上涨。尽管最近几天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有所下跌,但总体而言避险资产价格仍是上涨的。最典型的风险资产是全球发达国家股市和原油,最典型的避险资产是美债。美债一直在涨,现在美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0.7%左右,这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收益率,表明投资者是在热烈地追捧美债。黄金价格总体上是上涨的。美元指数今年比较有趣,从年初到二月底都在上涨,一度接近100,但最近回落到95左右。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这一轮全球股市下跌非常猛烈。3月9日、12日两晚,道琼斯工业指数分别下跌超过2000点,并两次触发熔断。尽管13日晚出现了显著反弹,但是从目前来看,道指、标普500与纳指距离2月中旬的最高点均下跌了20%左右,从技术上来讲已经陷入衰退。这次美国股市下跌的直接原因有二。原因之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扩散,以及发达国家政府应对疫情表现不力。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14日下午,全球除中国外的疫情确诊人数超过6万人,中国是8万,加起来是14万。这两天全球新增确诊人数,基本上是一天1万。这造成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跌、避险情绪加剧,进而大量出售风险资产。这次美国股市的下跌恐怕还没有结束。美国股市这几年上涨跟前几年上涨的原因不一样。美股从2009年到2019年,连续上涨了11年。2017年之前,美股上涨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即美国股市的头部企业赚了很多钱,他们用利润回购股票,推高了每股盈利,进而带动股价上涨。2017年以后,美国股市的情况有所变化。第一个特点,由于低利率长期持续,有一些过去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比如说各国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的资产收益率明显下降。这种公司未来有很多固定支出,低市场利率将会提高未来固定支出负债的净现值。资产收益下降、未来负债上升,使得此类投资者不得不把更高的资产比例投资在股市上。举个例子,挪威养老基金的资产组合目前70%是股权,30%是非股权,股权比重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第二个特点,大量长期机构投资者进入美国股市,主要是投向被动投资产品,例如ETF。这种产品的特点是投资模式非常相似。一旦股市显著下跌,所有开展被动投资的公司都会同时卖出股票,而且卖的股票也都非常相似。这无疑会加大股市波动。第三个特点,这几年美国股市出现头部化的特征。例如,纳斯达克市场大部分市值都集中在前几大公司,像脸书、谷歌、亚马逊等企业。上述三个特点加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链条。很多有长期稳定资金的机构投资者通过ETF大量投资在美国股市的头部科技蓝筹企业上。一旦特定冲击导致头部企业利润下滑,或者特定外部冲击发生,导致所有投资者在同时抛售相同的股票,这就很容易引发股市的大动荡。本次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二,是全球原油价格暴跌,导致很多美国页岩油气企业发行的高收益债券违约,造成相关投资者出现严重亏损。他们为了止损与获得现金,除了卖高收益债券之外也会卖股票,这也是美国股市下跌的直接原因。除了直接原因外,本次美国股市下跌还有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第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非常低迷。去年全球经济增速从前年3.6%降到2.9%。目前来看,今年全球增速铁定跌破2.5%,而2.5%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分水岭,因此,今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数据显示,去年4季度全球前10大经济体中,有7个经济体都处在衰退边缘。日本去年四季度是-7.1%,因为去年下半年有一次消费税改革。德国是零增长,英国是零增长,法国是-0.1%,意大利是-0.3%,加拿大是0.3%,巴西是0.5%。换言之,在疫情冲击还未发生之前,全球十大经济体中就有7个已经处在衰退边缘了。在疫情冲击之下,这些主要经济体的表现无疑会更加糟糕。第二个深层次原因是发达国家目前应对经济下行的政策空间比较狭窄。从财政政策看,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不低。美国高于100%,日本在200%左右,只有德国情况稍好一些,大概在百分之六七十左右。总的来看,发达国家进一步财政宽松的空间比较窄。特朗普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仍在大量花钱,现在美国的财政空间也不是那么宽裕。从货币政策来看,目前四大发达经济体中,欧元区与日本的政策性利率已经为负了,美国这次降息之后只剩下10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英国这次降息之后只剩下50个基点左右的降息空间。因此,四大发达经济体很快均可能进入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状态。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来看,日本和欧元区也是负利率了,美国目前约为0.7%,英国则不到0.5%。这意味着全球长债利率也快为负了。由于传统政策空间濒临消失,因此货币政策除了做量化宽松外已别无选择。第三个原因是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博弈正以新的形式出现。这次油价暴跌的表面原因是俄罗斯和沙特在减产协议上没有谈拢,但也许还有更层次的原因。例如,有说法认为,沙特与俄罗斯这次是在联手打压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又如,俄罗斯跟沙特一直在中东地区角力,伊朗问题背后有他们的影子,叙利亚问题背后也有他们的影子。但是,这次角力的方式比较奇怪,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石油出口国来讲,油价持续走低对他们是不利的。所以,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突的后续演化仍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三、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经济金融展望第一个判断,目前来看,全球发达国家的股市调整尚未结束。不能因为3月13日美股大涨,就觉得美股调整结束了。13日美股大涨的直接原因是白宫出台应对疫情的新措施,资本市场对此有些正面反应。从2000年和2008年两次美国熊市来看,熊市持续时间一次是两年半,一次是一年半。以史为镜,这次美股的调整可能还没有结束。第二个判断,全球经济可能在今年上半年陷入衰退。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太好说,但全球经济今年的增长前景是非常不乐观的。第三个判断,金融市场上有两个潜在的风险点可能在未来爆发。第一个潜在风险是南欧国家的国债。现在投资者风声鹤唳,等到他们醒悟过来之后,他们会开始在全球筛查风险脆弱点。意大利去年下半年经济已经接近零增长了,最近疫情又这么严重,但意大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还是个位数。希腊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也很低。这无疑是巨大的潜在风险,市场很快就可能重新大规模做空南欧国家国债。第二个潜在风险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新兴市场总体上会面临新一波资本流出。几个经济基本面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借了很多外债,经常帐户余额持续为负,这样的国家未来可能遭受较大冲击,例如阿根廷、巴西、南非等。第四个判断,疫情过后国际经贸冲突可能再次升级。这次股市大跌导致特朗普被打脸,因为他过去一直把股市上涨作为他的政绩。他应对疫情不利可能也会降低支持率。这两个因素导致特朗普在国内的选情面临重大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会不会找替罪羊,会不会重新把中国拎出来扣帽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我们要警惕未来一段时间内各种双边与多边的经贸冲突再度升级。第五点判断,各国政府会进一步放松国内宏观政策。不管有没有政策空间,都会继续放松。美国、欧元区、日本重启量宽或是扩大量宽规模,是板上钉钉的。在量宽政策压低市场利率之后,政府再通过大规模国债发行来为下一步的财政支出融资,也是大概率事件。但这次的危机和08年的危机不太一样。08年的危机是卖方加杠杆购买风险资产,而风险资产价格的下跌最后引发了流动性枯竭与风险传染。这次是资金来源比较稳定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遭遇严重亏损。所以,货币政策扩张在应对这次危机上可能不会像08年那么有效,更重要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比货币政策困难得多。有些国家政策空间已经很窄了,而欧元区国家在财政宽松问题上从来都没有达成过一致。因此,这次应对金融市场动荡的宏观政策挑战要大于08年。

孤独者

陆磊:研究修订QFLP和QDLP规则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仍面临三大挑战

来源:证券时报陆磊:研究修订QFLP和QDLP规则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仍面临三大挑战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孙璐璐9月26日,由全国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召开。国家外汇局副局长陆磊在会上表示,为了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拓展投融资渠道,在股权直接投资层面,国家外汇局正在研究修订QFLP和QDLP规则,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国际化路径,逐渐形成全球投资基金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陆磊表示,改革和开放要时间窗口,从当前的条件来看,全球“宽货币、低利率”为我国提供以人民币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发展优势,主要经济体维持零利率或者是负利率,中国和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维持了较高的息差,决定了近期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改革红利对全球资本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陆磊表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路径。但对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是面临一些挑战:一个是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不够成熟,现有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风险管理的能力,海外的业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不少方面要交流互建加以提升。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历史上,支付清算系统的提高,有利的提升了一个国家主权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在发达市场上,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功不可没,有效缓解了制约跨境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全球资金投资提供了标尺;登记系统存在进一步便利化,高效化的改进空间。三是开放的顺序和前置条件,目前在理论界可能存在的争议就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时机是否成熟,开放是否对货币政策自主权和汇率稳定构成冲击。“我个人对金融史的研究发现,在实行固定汇率的中国香港地区和19世纪与黄金挂钩的英国,实现了金融市场的高水平的开放,即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的优先论。金融市场有韧性,才可以构成大规模的交易,这个才是汇率的决定机制,人民币汇率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弹性也是势必会进一步加强。“陆磊称。面对以上挑战,陆磊表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开放是统筹推进改革和防风险的关键。因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要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顺应市场主体的需求,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打破封锁和围堵的风险,积极融入和拥抱世界金融的体系。二要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核心资产的国际金融中心,推动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规则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培育全球交易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离岸和在岸市场互动的关键期,人民币在官方和非官方储备中的份额,往往取决于在岸市场的开放度。”陆磊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多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离岸人民币外汇全球日均交易量从2016年2020亿美元增到2019年2840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从4%到4.3%,在新兴市场货币排名是第一位。三是要稳步审慎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调控体系,培育市场基准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逐步形成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增强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用改革的办法疏导货币政策传导。四要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合规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保持微观政策的跨周期的稳定性、一致性,可预期性。

米兰

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发布《构建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研究报告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获悉,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近日发布《构建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建议,在推动发展稳健高效的资本市场方面,政策制定者及其他相关利益方可以更有作为。该报告由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和印度储备银行副行长Acharya共同牵头的工作组完成。李波现任中国侨联副主席。对于支持发展稳健高效的资本市场,报告给出了几项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一是消除金融抑制政策,推动更强的市场自治。例如,应避免运用行政手段干预证券发行的价格或频率。二是放宽获得法律救济的途径,完善法律和司法体系,加强投资者保护。三是增强监管的独立性、增加监管资源和提高监管执行力。四是增加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深度和多样性。五是积极引入国际市场参与者,同时对可能的溢出风险做好准备。六是加强监管协调,发展有深度、与资本市场互补的风险对冲和融资市场。该报告指出,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风险配置,并支持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资本市场在为经济复苏提供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回顾审视了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研究归纳了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报告发现,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市场的规模依然存在较大差异。尽管近年来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市场正在迎头赶上,但上述差距并没有消失。报告强调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充分的市场自治、健全的法律框架和有效的监管制度在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完善的信息披露标准、投资者的多样化、市场的国际化、有深度的风险对冲和融资市场、高效且稳健的市场基础设施,对于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也很重要。(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

小旻

IDC发布金融云市场报告 阿里云同比增长近100%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贺骏日前,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中国金融云市场(2019下半年)跟踪》报告。报告指出,阿里云位居中国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同比增长接近100%。IDC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3.4亿美元,同比增长49.6%。其中,金融云基础设施与云解决方案市场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增速分别达到50%和48.6%。金融云已经成为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的新动能,在整体金融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中占比已超过10%,增速达到整体市场两倍以上。在金融云基础设施(公有云+私有云)市场上,2019年阿里云以19.4%的份额位居市场第一,其中在金融公有云市场上,阿里云市场份额达54%。目前,阿里云上金融行业客户达到上万家,覆盖60%保险企业,50%证券公司,以及上百家银行客户。在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上,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阿里云以12.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中科软科技、腾讯、百度、华为分列第二至第五名,市场份额在5%-8%之间,组成第二梯队。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上,前十名厂商中没有国外厂商出现,这跟传统金融解决方案市场由国外厂商主导的市场格局,形成了鲜明对比。“2019年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靴子落地,创新监管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基本扫除金融机构运用云计算及相关技术的顾虑。”IDC指出,从底层IT基础设施,到上层平台和应用解决方案,金融机构从传统IOE架构向云计算架构演进已成必然。金融行业对技术稳定性、数据安全性和隐私要求有着最高的要求,能够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对其他行业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从行业影响力、市场需求和投资规模的角度来说,金融云市场也一定会是厂商们的必争之地。(编辑张伟)

乐广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

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总体稳定,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强韧性和稳中向好态势,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市场结构和产品体系更趋完善,市场双向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了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回归本源,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持续提升。为全面反映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情况及特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组织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该报告包括总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衍生品市场等共八章、六个专题。总论部分着重描述了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和2018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报告主体部分从市场运行情况及特点、市场创新、制度建设或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市场展望等方面对各个金融子市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此外,报告还在附录部分编制了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大事记和2017年中国金融市场统计数据。《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介绍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该报告从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十三期。该报告既有利于专业研究人员掌握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权威资料和数据,也有助于广大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和国内外公众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思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