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发布全而无非

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来源:能见派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与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3月9日联合发布《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案例与展望》报告。报告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提供配套政策和服务于行业的一些“公共产品”。包括:1)考虑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将散布在各个信息源头的企业环境处罚信息、企业排污许可证信息、绿色项目可研报告整合在一个公开数据库,便于金融机构使用。2)建议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有关经验,对公共环境数据和企业环境数据分类管理,建立数据授权机制。3)在有条件的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和具有金融科技优势的城市开展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试点,可采用沙盒监管的管理手段,确保绿色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这篇报告是双方近一年的合作研究成果,综述了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运用的一些具体案例,讨论了这些运用所面临的障碍,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从政策和产业支持角度提出了建议。报告展示了中国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应用到绿色金融领域。这些运用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成本、效率、安全和数据真实性等方面的改善,也可以为金融监管在标准推广、统计、审计与反洗绿等方面提供更加准确高效的服务。2017年,中国政府宣布在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用于探索和示范绿色金融理念。浙江省湖州市利用金融科技推动绿色金融的实践脱颖而出。金融科技在提速增效和加强透明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人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的经验显示,金融科技可以赋能解决小微企业绿色融资障碍和提升巨灾保险理赔效率。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贷通”已累计帮助1.3万余家绿色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而人保财险巨灾保险远程定损理赔系统实现了定损理赔最快在第4天(含3天公示)完成支付。另外一个案例是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率先在湖州市进行试点,目前已完成了湖州市辖区内全部36家银行与人民银行端湖州市中心支行的联网。该系统实现了绿色信贷数据的全量、实时逐笔报送,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对辖区内银行绿色信贷的信息精准统计、管理和业绩评价。第四个案例是湖州银行的绿色信贷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解决商业银行面临的绿色项目信息获取的可靠性、可信性和风险问题,有效提升绿色信贷识别能力。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说:“报告中展示的案例显示了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开发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在中国国内推广,也可输出到其它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国家正在使用金融科技,探索如何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融资。绿色金融发展和环境挑战应对将从这些创新项目中受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说: “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可有效提高绿色识别的能力,降低绿色认证的成本,降低绿色小微企业和绿色消费的融资成本及绿色资产交易成本,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开放和扩大融资渠道方面,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和传统上难以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而言,金融科技可以发挥非常强大的作用。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刘嘉龙说:“监管机构和金融企业应加快采用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监管与运行体系,将绿色金融的实操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说:“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绿色金融科技的发展。然而,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识别和度量与金融相关的环境和气候风险,以及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投资机遇。应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度量和评估环境风险和识别投资机遇方面的作用。”报告对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的运用场景作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认为,对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金融科技手段可用于建立绿色金融与绿色项目对接平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对金融机构来说,这些手段可帮助金融机构提升环境风险识别能力、量化评估环境风险和进行智能定价、建立绿色评级数据库和绿色评级模型。对从事绿色活动的企业来说,金融科技可以帮助提供低成本的绿色认证及辅导服务和对接合适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将金融科技运用到绿色金融业务过程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报告指出,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标准不统一、小微企业和消费行为缺乏绿色标准、信息不对称、环境数据质量较低、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缺失、缺乏产品和产业聚集效应等。

樱庭

《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发布

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金融将成为激活内外双循环的动力源。近日,由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与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发布会在陆家嘴新兴金融产业园举行。根据《白皮书》,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全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首超7%,反映出金融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点行业,行业重要性日益凸显。2019年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排名TOP10城市出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合肥、无锡、温州、南通和常州分列第一至十名。展望未来,长三角区域有望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为门户型枢纽、区域级金融中心城市为依托、若干功能性金融节点为补充的全新区域一体化金融格局。金融“明星”城市相继诞生会上,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永超代表编制组系统分析了2019年长三角29个核心城市的金融发展情况、金融创新特点、科创板上市情况,发布了2019年长三角金融创新十大案例及2019-2020年长三角十大金融中心城市,并对2020年长三角金融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白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全部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均值首超7%,反映出金融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重点行业,行业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长三角诞生了如合肥、无锡、杭州等一批金融“明星”城市。2018年,合肥金融业增加值较2017年增长20%,在长三角各城市中增速最快;无锡保费收入首次进入长三角前五名;杭州本外币贷款余额在长三角各城市中增长最快,高达25%。《白皮书》根据长三角各城市在金融业增加值、银行业、保险业、资本市场服务、金融人才发展、金融创新水平等各细分领域发展情况,评选出2019年长三角城市金融发展水平排名TOP 10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合肥、无锡、温州、南通和常州分列第一至十名。新基建或催生数字金融裂变式增长科创板进一步放大了各地的科创水平,成为长三角提升科创产业能级的重要平台。在赵永超看来,沪、苏、杭三市占长三角科创板企业数量超过七成、企业市值份额占比超过八成,无可置疑的成为长三角科创“引擎”。“2019年长三角金融创新趋势出现分化,市区两级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普惠金融、特色金融成为长三角金融创新主流领域。”赵永超表示。展望长三角的未来,赵永超认为,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未来几年将进入关键阶段,金融将成为激活长三角内外双循环的动力源,注册制将进一步释放资本市场改革红利,长三角区域有望形成以陆家嘴金融城为门户型枢纽、区域级金融中心城市为依托、若干功能性金融节点为补充的全新区域一体化金融格局,新基建有望催生数字金融裂变式增长。白皮书还遴选出了“2019年长三角十大创新案例”,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板、温州市“农民资产受托”金融改革创新、上海市“浦江之光”行动、上海金融法院与上交所联合创新大宗股票执行处置模式、宁波市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系列创新、上海证券交易所“沪伦通”正式通车、滁州市“兴农贷”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海浦东新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湖州市打造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及芜湖市“互联网++金融审判”模式化解不良风险等十项。加快推进陆家嘴金融城建设此外,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嘉旭就“十四五”时期陆家嘴金融城建设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及重大任务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会各位专家领导就陆家嘴金融城未来五年发展的特色定位、重点方向等进行充分的探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熊世伟首先肯定规划报告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指出未来五年陆家嘴金融城应着重打造不可复制的金融特色定位,加大金融城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承担力度。上海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指出,陆家嘴金融城应加快协调机构和监管资源,推动金融创新落地。上海保险交易所再保险事业部总经理赵雷则建议,将陆家嘴打造成国家级金融创新突破试验区,加快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间互联互通。(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将之大壑

多元金融行业发展研究|千际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况多元金融指主要从事类金融活动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行业,包括信托、期货、典当、融资租赁、AMC、小额贷款、投资管理、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金融控股等等。多元金融就是多元化的金融模式,泛指自上而下、顶层到底层、内部到市场、顶层股权设计到市场营销设计全链条打通商业生态圈,解决企业现金流、客户流、利润率等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设计方案。这种金融模式可促使企业迅速成为一家类银行机构、准上市企业,让企业从一开始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现金流,最终实现市场满意、企业盈利、资本获利的多赢局面。图多元金融图谱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产业链中国非银金融产业链参与主体不断丰富,产业生态逐渐健壮。位于产业链中游的产业非银金融区别于其他非银金融,由于其客户定位不同,核心服务对象是母公司,价值服务也更加关注如何为母公司带来价值,即提供何种机制和组织安排,协助母公司践行开放创新。作为创业团队与公司内部机构之间的缓冲区,产业创非银金融不但可以降低彼此间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引入外部技术资源,加快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也可以为内部闲置的创新成果提供外部商业化路径从而激发公司内部的“企业家精神”,并与外部资源方共同分担创新风险。正因如此,其中的大型企业对于产业创新非银金融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其细分产业链中具有绝对话语权,但是也正是这部分大型企业不断驱动着现阶段的非银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征程。图非银金融产业链私募基金私募基金主要分为证券类、股权类、其他类。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投资行为,并主要通过被投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的方式退出获利,同时也采用兼并与收购(M&A)或管理层回购(MBO)等方式退出。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则不仅涵盖企业发展各阶段的股权投资,从种子期的天使投资、初创发展期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扩展、成熟期和Pre-IPO阶段的投资,到上市后的私募股权投资、并购投资等,还包括房地产基金、夹层资本等。图组织化的私募股权市场结构交易所进行证券交易或商品大宗交易的市场,所买卖的可以是现货,也可以是期货。通常分为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而以股票、公司债券等为交易对象的叫证券交易场所;以大宗商品(如棉花、小麦、铁矿石、原油等)为交易对象的叫商品交易所。AMC资产管理公司AMC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即资产管理公司,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我国有5家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第五家。各省原则上可以开设2家AMC,全国共计60家左右的AMC公司。金控集团国内控平台渐成四足鼎立态势:1)大型金控:以金融主导,已基本掌握完整的金融牌照,拥有强大的银证保核心业务,如中信系、光大系、平安系;2)大型金控:以产业集团主导,从产业链延伸到掌握完整的金融牌照,拥有产融一体化的巨头集团,如中航资本、中油资本、中粮资本等;3)地方金控:地方政府强力推动,服务于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代表企业如越秀金控、武汉金控等;4)民营金控:产业转型和对金融业的觊觎是民营资本进入的主因,既有泛海、万向、复星等产业资本,也有BAT等互联网巨头。图金控平台促使新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协调发展信托信托 (Trust)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信托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需要通过对产业链的深耕来充分挖掘信托公司服务产业的潜力,阻隔其他金融机构进入自己的专属领地,最终以此作为区分不同信托公司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图信托的参与者指数和评级公司指数编制分为投资类指数和描述类指数两种类型公司,中国指数有中证指数、恒生指数、新华指数、上交所指数、深交所指数和国证指数、申万指数、中信指数、千际指数等。国际上主要指数公司有明晟指数(MSCI指数)、FTSE富时指数、标普指数。国际上三大评级机构分别是标准普尔、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中国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等评级机构。商业模式多元金融行业近年来从传统的模式转换到互联网融合模式。随着行业各大平台挖掘并下沉三四线城市,企业从供应环节到生产再到售后环节,全环节整合,并以产业赋能为纽带,为众多优质的公司提供品牌设计、系统、供应链等全方位支撑。1) 银行业进军信托、租赁等打破了分业经营的局面。各大银行通过组建、重建的方式,控股信托、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突破了分业经营的局面,实现了金融界的资源整合。通过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整合资源,实现了跨业经营。2) 保险业进军银行、信托,不断整合金融资源。保险业两大龙头通过直接收购方式进入银行业,打破原有僵局,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和整合金融资源发挥了明显的效益。同样也是通过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实现了跨业经营。3) 实业和金融融为一体的实业企业产融结合。通过打破传统企业的营销模式,去除一对一营销,关系营销等营销方式带来的局限性,通过金融模式设计,通过众筹的方式来打通顶层到底层的市场,解决现金流,客户流的问题。4) 以信达、长城、华润以及东方四大家代表的转型的过程中发现的多元化领域。通过打破原有局限,通过金融模式中资本模式这一环的设计,成功处理了大量不良资产,为金融界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5) 地方政府组建的金融控股公司。2.2 技术发展1) 核心技术革新发展强化多元金融行业应用能力;非银金融科技行业是技术驱动型行业,分布式技术、安全技术的应用下,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其赋能金融机构行业发展周期将减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业务将更加多元化,机构服务能力快速提高。2) 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发展需求释放带动行业发展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大背景下,移动支付、互联网众筹、互联保险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不断涌现,且迭代更新周期较短,互联网金融企业快速抢占金融行业市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挑战与市场竞争压力。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寻求新的战略布局,获得更多增长空间。而金融科技通过新型技术手段与业务高效融合发展,最大化升级原有金融服务产品,并可助力金融业务垂直化发展,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2.3 政策监管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包括“一行两会”,即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金融监管是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作的某种限制或规定。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金融监管可以分成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金融监督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多元金融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图多元金融行业估值及历史比较多元金融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2020年,多元金融的行情和估值呈现出极大的板块差异,板块内部个体差异也极为悬殊。2021年,从子板块景气度的角度,预计期货、供应链、金控、创投优于租赁、AMC 和信托。2020年上半年租赁业务展业困难,下半年复工后租赁业务有所扩大但客户违约风险增加;类似的,AMC 项目机会增加但回款压力增大。信托板块仍在资管新规的影响下不断规范业务和回归主动管理。期货因国际市场活跃而营收较大幅度增长,但目前估值偏高。物产中大作为纯正供应链金融标的,在纾困经济和自身经营上取得突出成绩。金控平台的经营比较稳健,监管牌照化有望对该板块构成类似“供给侧改革”的效应。创投类受益于注册制加快项目退出,但一级市场高估值融资不易。金控平台的景气程度更多依赖集团自身所处的行业周期。信托关注资管新规的延期和房地产相关政策的落实。AMC 和租赁子板块还将蛰伏,并将在经济复苏信号确认阶段实现盈利增长。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至今已初成体系,形成在中国证监会监管下,由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期货业协会、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共同构成的行业监管及运营架构。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之一。据美国期货业协会2018年数据,按商品期货成交量统计,上期所、大商所和郑商所成交量分列全球第1、第3和第4位。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之下,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转型风险和利率风险。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三大类风险同样存在且不可忽视。信托风险和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十分类似。信托风险概括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作业风险、行业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事风险、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风险等。财务公司承担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另外其还需承担内部非金融风险,即信息系统、内控流程与员工柜员操作等风险。由于财务公司行业特性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它真正的信用风险体现在外部市场,包括与财务公司产生资金和业务往来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券商、基金公司、从财务公司进行融资的企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对财务公司而言,这类外部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较内部交易对手要高。消费金融公司也被认为主要存在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尤其在流动性风险方面,消费金融公司禁止吸收公众存款,其主要依靠银行间市场融资,满足业务发展需求,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同时受到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准入准则的约束,目前尚无一家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对短期流动性管理带来不便。特别是在市场资金趋紧的形势下,流动性管理压力更为凸显。3.3 竞争分析图多元金融行业PEST分析3.4 中国主要参与企业图A股及港股相关上市公司3.5 全球重要竞争者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的多元金融公司图国外相关企业1) 标普全球[SPGI.N]:标普全球公司(原名为麦格劳-希尔金融公司)向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商品市场,提供透明独立的评级、基准、分析和数据。资本市场包括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外汇和发行商;商品市场包括能源,钢铁,石化和农业产业的生产者,交易商和中介。2) MSCI明晟[MSCI.N]:MSCI明晟是全球领先的投资决策支持工具提供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指数、组合风险和业绩分析工具以及公司治理工具。公司的领先品牌包括:MSCI全球股票指数,包括覆盖70多个国家超过148,000支的每日指数;Barra股票和多资产类别组合分析产品,覆盖全球股票及固定资产市场;RiskMetrics的多资产、头寸风险和财富管理产品;ISS公司治理研究、代理投票外包及报告服务;FEA能源和大宗商品资产估值产品;CFRA法务会计风险研究、法律/政策风险评估、尽职调查以及教育服务。MSCI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研究和商业办公机构。3) EXOR集团[EXO.BSI]:Exor S.p.A. 是一家位于意大利的投资控股公司,主要在欧洲和美国进行多元化行业的中长期投资。其投资组合包括来自各行业的公司,包括汽车、农业和建筑设备、卡车和商用车、零部件和生产系统、金融服务、房地产服务、商业服务、旅游和娱乐。本公司是高纬环球、菲亚特公司和菲亚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4) 嘉信理财[F1000048.N]:嘉信理财是一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金融服务公司,是美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领导者,主要提供投资、财富管理、银行和交易业务。第四章 未来展望多元金融行业未来发展将有以下几点:1. 多元金融行业近年来从传统的模式转换到互联网融合模式。随着行业各大平台挖掘并下沉三线城市,企业从供应环节到生产再到售后环节,全环节整合,并以产业赋能为纽带,为众多优质的公司提供品牌、设计、系统、供应链等全方位支持。2. 多元金融行业随着行业消费主体年轻化,行业贷款等金融需求增加。企业推出多元金融行业消费与银行等机构合作,深挖行业生态金融场景,聚焦支付管理升级。持续发力金融场景。发力供应链金融优势明显,实现融资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效对接,助力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提升产业链的运作效率。3. 多元金融行业新技术场景使得行业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技术加持使得行业的服务效果和产品受到用户的青睐多元金融行业近年来从传统的模式转换到互联网融合模式。随着行业各大平台挖掘并下沉三四线城市,企业从供应环节到生产再到售后环节,全环节整合,并以产业赋能为纽带,为众多优质的公司提供品牌、设计、系统、供应链等全方位支持。新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给行业标准化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空间,通过新技术加入到行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解决行业痛点和问题,保障行业服务效果,实现行业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双重提升。4. 多元金融行业信息化备受用户青睐企业利用互联网,通过信息化的打造,融合多元金融行业特性,提高了用户体验,给用户带来诸多的惑的店便利,这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Cover Photo by Sean Pollock on Unsplash

凯德玛

《先行示范区金融创新发展研究》出版发行

来源:证券时报网由刘平生、林居正、刘民等编著的《先行示范区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一书已由中国金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围绕国家战略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深刻剖析先行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要素,为将深圳打造成为卓越的世界标杆城市献计献策。据了解,该书分为先行示范区战略的总体定位、“双区”战略协同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对标国际标杆城市、先行示范区金融创新发展与金融稳定四部分内容,共计十三章,深刻探讨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在金融领域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该书具有三大创新点。第一,选题视角创新,该书具有很强的政策前沿性,是对当前政策文件全面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分析和解读;第二,立意格局创新,该书创新性地提出先行示范区的“先行”与“示范”的内涵思考,为先行示范区积极争取更积极的金融政策和更有力的金融话语权献计献策;最后,建议观点创新,该书提出以资源突破、监管协调突破、金融国际化突破、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突破为主要方向,为深港澳人才双向自由流动、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提出大量创新性的实施举措。该书立意高远、与时俱进,包含研究人员大量的考察与研究成果。对于相关政策制定者,相关研究人员、相关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今未珠曰

《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推“蜂巢”模型助中小银行研判数字化转型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李冰近日,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联合金融壹账通、金融科技50人论坛发布了《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报告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将包含“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框架定义为“蜂巢”模型。《报告》首先指出了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性。提到,在宏观环境变化、大型银行进军下沉市场等竞争压力下,发展金融科技是中小银行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尤其是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市场对金融业有了新的要求,中小银行面对的已不再是要不要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经营快速落地实践的问题。疫情之后,中小银行延续并加强数字化迭代升级的趋势已成普遍共识。《报告》所做调查显示,平均接近90%的受访银行认为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各方面变革举措。《报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和访谈,总结了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的进展:普遍重视金融科技布局、金融科技投入显著增加、金融科技应用融合度加深等。指出,由于前期积累和转型进度参差不齐,中小银行金融科技能力分化明显,民营银行在各项得分上显著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通过对中小银行群体的全面观察,《报告》认为,基础数据资产不足、业务获客渠道单一、人才供不应求、金融科技与业务融合度不够深入、平台建设能力欠缺等问题,是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共同痛点。特别是对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厘清背景、总结成绩、分析痛点的基础上,《报告》锚定银行4.0时代,运用“蜂巢”模型,从战略、组织、技术、数据、应用、生态六个维度对中小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提出了建议,同时《报告》还涵盖了丰富的案例研究,从受访中小银行中总结出优秀做法,向行业推广,提升中小银行整体的经营水平。(编辑孙倩)

诗学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许鹏:打造高水平的广州金融发展研究学术平台

来源:新浪财经11月26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金融高质量发展广州峰会今日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十四五”广东金融发展,新征程新辉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许鹏出席并解读《广州金融发展报告(2020)》。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广州金融发展报告(2020)》主编许鹏许鹏表示,《广州金融发展报告(2020)》的编撰背景是基于当前金融的大好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问题作过需要重要论述,总的精神大致是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必须坚持为实体经济的宗旨,必须防控好金融风险。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论述的重要指导之下,这些年来,广州金融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效,刚才陈志英市长也已经说到。许鹏称,积极践行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大力防控金融风险,取得的迅速发展,不但有利推进了广州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广州金融蓝皮书》本着记录广州金融发展、服务金融决策的初心,应运而生,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以下为许鹏解读原文:尊敬的李扬老师、陈志英市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会议组织方给予我们《广州金融蓝皮书》这么一个隆重的发布仪式,也非常感谢会议主办方给予我这样一个推介发言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打造高水平的广州金融发展研究学术平台”。刚才大家在发布仪式也看到了,实际上一起推出来的有一大批金融方面的蓝皮书和相关学术著作,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主导之下完成的。那么我们这本《广州金融发展报告(2020)》也就是《广州金融蓝皮书(2020)》,也是由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和广州市社会科学家联合组织编撰的,今年已经出版的3本书已经售謦,广州金羊金融研究院依托的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是国家首批25个高端智库之一,也是唯一的金融智库,不但站的高度很高,而且确实实力很强,我们能够联合这样一家机构,一起来做《广州金融蓝皮书》,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大的责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在蓝皮书方面的研究一直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我们从事蓝皮书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目前出版有8本反映广州金融社会主要领域的蓝皮书,而且成绩应该说非常不错,全国可能大家不知道,中央和地方局出版的蓝皮书共有3000多种,其中在最具权威的机构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00多种,常年纳入评审的有400多种,广州社会科学院的广州蓝皮书在这里面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我们有3本蓝皮书在全国排名类别里第一位,广州经济、广州社会、广州文化,我们有6本蓝皮书进入全国排名的前20%,也就是说在前50位,唯度过去金融领域空缺,基于此,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得到广州金融业协会、广州金融研究院以及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支持,推出了这本《广州金融发展报告(2020)》。借此机会简要汇报一下《广州金融发展报告(2020)》,一是《广州金融蓝皮书》编撰背景与意义,二是基本框架,三是2020年报告的主要内容。编撰背景是基于当前金融的大好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问题作过需要重要论述,总的精神大致是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必须坚持为实体经济的宗旨,必须防控好金融风险。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论述的重要指导之下,这些年来,广州金融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效,刚才陈志英市长也已经说到。应该说,积极践行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大力防控金融风险,取得的迅速发展,不但有利推进了广州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那么在这种背景之下,《广州金融蓝皮书》本着记录广州金融发展、服务金融决策的初心,应运而生,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我们在这里面做了简要总结,就不一一说了。《广州金融蓝皮书》基本框架,我们定位很清楚,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州区域金融,也就是要系统分析并动态跟踪广州金融阶段性发展的总体状况,在总体结构上由五个部分构成,主体是一个主报告,还有四个部分,包括热点问题篇、综合观察篇、行业研究篇、专题分析篇。主报告是通过构建金融研究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来对某一阶段广州金融发展整体情况进行测算和评估,我们构建了包括六个维度,也可以说是六个一级指标,或者说六个分指数,21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构成广州金融指数体系或者说指标体系,我们主要维度包括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生态系统、金融创新、金融开放,这个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给出来了,这些指标是经过了严格科学的遴选,在众多指标里筛选出来的。充分考虑到评价科学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多种方法的赋权比较、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指数合成,我们测算了2006-2019年的金融发展情况,我们是以2006年作为基期,这一年完全避开了最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也就是说,它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它的数据表现应该比较正常,作为基期整体上国内外环境上比较合适。而且我们知道,2006年是广东省实现金融强省战略取得重要进展的关键一年,2006年也是我们广州市政府单独开始设施金融监管部门,那时候还不叫监管,叫做金融工作服务办公室。所以,以2006年作为基期既有科学依据,也有现实理由,这是我们的基本考虑。我们的指数,实际上总指数、分指数就是假定2006年的基数为1000,今后不论怎么延续,它都是以2006年作为基期。那么以这个指数作为工具,我们深入分析广州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分析为基础也提出了新世纪推动广州金融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建议,这是主报告的主要内容。那么其他四篇,实际上从名称可以想到,热点问题篇主要是从国家金融领域的现实情况出发,围绕当前热点进行一些分析评价。综合观察篇就站在全局角度描绘广州金融发展的概念和整体趋势。行业研究篇是对全部行业有反映,无论是主流行业还是新兴金融业态,我们对一些行业都要有所观察、有所体现。专题分析篇基本上是每年围绕一个专题。2020年年度报告是我们《广州金融蓝皮书》的首部报告,意味着我们以它为起点,今后每年都要出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目前整个是收入了21个报告,除了主报告之外,还有20篇研究报告,总共有35万字,归纳起来探讨广州金融业整体情况进行比较系统分析,我列举了指数的初步阶段,以2006年作为基期,我们测算2019年广州金融综合发展指数为12000多,14年间的平均增速达到23.17%,是同期广州GDP平均增速的2.22%,这个情况可能与大家平常的印象不太一致,我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李扬老师刚才说到的,广东金融也好、广州金融也好,实际上表现出来的可能还不如它实际达到的好,这里面可能是有一个落差的,这个落差是不是我们指数所反映的幅度,另当别论,但是我非常赞同李扬老师作的评价,我认为是符合事实,是非常客观的,也是我们金融学界、金融实务界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而且我们经过测算的均衡分析,发现在此期间,14年之内,各年总指数、分指数总体上表现均衡,这说明在这期间,广州金融业整体上实现了稳健的跨越式发展。从分指数来看,总的来说有三种表现,发展规模指数、市场金融指数、市场开放指数中规中矩,年均指数20%多,有两个指标表现非常优势,一是金融机构指数,达到了68%多,二是金融创新指数,更加耀眼,平均达到100%以上,三是生态环境指数,略微滞后,但它也不错,平均只有12%多。我想这也恰恰印证了改善营商环境,包括金融创新发展的环境,确实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营商环境实际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对当前广州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展开了深入探讨,各个篇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对今年新冠疫情影响之下广州金融发展问题我们也展开了探讨,还有很多热点问题,限于时间关系,我不展开说明的。具体情况可以看书和金融发布稿,我们编撰《广州金融蓝皮书(2020)》,实际上与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编撰出来的《广州金融白皮书》不但不矛盾,而且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广州金融白皮书从2008年开始就编撰出版,一直没有间断。白皮书代表的是官方立场,蓝皮书代表第三方或学界立场,志英市长组织制定的广州金融发展的宏伟蓝图实践得怎么样?亿通局长组织推出的广州金融发展举措效果怎么样?在我们这里作为一个学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可以得到印证。当然,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做这个工作,编撰团队没有经验,广州金融变化又比较快速,所以我们可能不一定能够完全跟上节奏,我们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衷心的拜托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在今后给予多多关注和支持,目前它还是一棵小苗,在大家的精心培育和关怀之下,它一定能够成长为广州金融学术领域的一棵大树,谢谢大家!

伊甸园

苏州市金融发展研究会调研相城,给出这些评价

今天(3月4日),苏州市金融发展研究会会长曹福龙一行来相城,调研我区金融发展情况。区委书记顾海东,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潘春华,区委常委、高铁新城党工委书记苏学庆参加活动。苏州市金融发展研究会成立于2012年,主要围绕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健康稳定发展大局,积极开展金融科学研究,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为促进金融业支持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市金融各行业之间的横向交流、加强与上级金融行业机构的纵向联合等发挥桥梁作用。曹福龙一行先后实地参观了江苏省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展厅、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展示中心、紫光工业云体验中心和同济区块链研究院,对相城区的先进材料、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江苏省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是相城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的江苏首个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旨在整合国际、国内新材料领域创新资源,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动,促进我国新材料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曹福龙走进中心展厅,仔细询问了中心定位、建设模式、组织架构等内容,对中心目标建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愿景表示赞赏。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展示中心在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展示中心,曹福龙在研发社区精细的规划图前驻足许久。顾海东从区域优势、发展规划、人才吸引等方面,全方位解读了该研发社区的发展蓝图,并表示将坚定不移做大做强高铁枢纽这一核心资源,聚力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打造国际顶级、不可复制的研发社区。随后的交流座谈会上,调研组一行对相城区金融发展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2017年以来,相城区重点发展科技金融,致力于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的科技金融新生态。经过发展,相城区的科技金融产业正在实现“弯道超车”,全区基金规模近1100亿元,并获2018年江苏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第一名。苏州国发集团、东吴人寿、苏州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负责人对相城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表示高度肯定,并纷纷期待与相城在金融领域展开交流合作。曹福龙表示,相城区整体发展定位准、标杆高、力度大,近年来变化十分明显。“相城区金融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态势令人振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研究会将认真消化、吸收此次调研成果,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做好服务工作,努力营造金融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相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资料:今日相城工作室 顾婧编辑:今日相城工作室 杨心悦

黑月亮

「专题」新时期地方金融监管模式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

来源:互联网金融文/ 陆岷峰 ,季子钊来源/ 新金融大数据01引言 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设立的初衷在于解决2002年以来由于中央垂直监管体系的调整导致的地方金融监管缺失的问题,经多次改革,地方金融办在协调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建设和协调地方政府服务金融机构的职能得到大幅加强,但地方金融办缺乏有效的“属地处置”权责制度,特别是面对新型金融组织兴起、创新金融产品不断衍生、金融混业经营不断加强等新形势,地方金融办存在监管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自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省级地方金融监管模式逐步进入了新阶段,部分省市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挂牌“地方金融监管局”。这是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履行属地监管职责,填补地方金融监管空白的重要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因此,系统分析新时期地方金融监管的模式和体系,才能够更好理解地方金融监管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履行地方金融监管职能。02地方金融监管模式的进一步探索随着各省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展开,地方金融监管局也随之浮出水面。实际上,地方金融监管局由来已久,山东省于2014年在省金融办加挂了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牌子。各省纷纷组建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初衷是强化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同时也加大了地方金融监管任务。(一)正确处理地方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对于地方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学术和实践中都存在较多分歧。中央金融监管负责监管的地方金融机构很多,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地方保险机构、地方法人证券公司等,然而促进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职责在地方政府。地方金融监管局同时负责监管和促进发展这些地方金融机构,若此关系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地方金融监管与发展的冲突。在地方金融监管实践中,各种金融组织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问题,在不同行业段存在不同的问题。一是部分金融领域重监管轻发展。在强监管的政策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过度重视金融监管,忽略了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以金融监管手段来替代金融发展,以监管手段替代发展措施。二是部分金融领域过度关注发展。金融兴,经济活,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常常因为过度关注金融的发展而忽略其相应的金融风险,疏忽对各类金融风险的防控,尤其是面对一些创新金融模式,过度宽松,甚至处于监管空白,导致了一些新金融乱象丛生。三是监管与发展职责区分不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常常会将自身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即同时要负责行业监管与发展的职责,最终使得监管与发展职责不分明,监管与发展就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导致金融发展效率的低下。推动地方金融发展,必须以防范地方金融风险为前提,同时也不宜由于过度监管而阻碍新型金融模式的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金融监管兜底责任,以防控地方金融风险为前提,协调好金融监管与发展的统一关系,肃清市场乱象,整顿行业秩序,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努力建设监管与发展协调配合的强大机制。(二)新时期地方金融监管理念1.地方金融监管与发展要适当分离。监管与发展如同硬币的两面,如果不能做到的适当分离,则在不同时期,监管不足金融风险就会累积,发展不足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就不足。尤其是行业发展前期,发展得到充分的重视而监管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导致部分地方部分金融领域野蛮生长,金融乱象丛生,金融生态恶化。2.加强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并行的趋势。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地方金融监管方式提出了要求,“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或将成为未来地方金融监管的重要模式。然而,由于地方金融组织或新兴金融组织的的产品或业务相对单一且具有独立性,地方金融监管方式仍然应以机构监管为主。面对各种地方金融创新,地方金融监管机构要积极探索如何建立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3.地方金融监管主动对接负面清单制度。我国目前正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地方金融监管要主动对接负面清单制度,从重视事前审批转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主动提升监管能力和质量。(三)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与机构监管的协调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将成为未来主流监管模式,而机构监管与前二者监管模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因此,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应当针对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建立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与机构监管的合作协调机制。1.地方金融监管更侧重机构监管。当前,各省市成立的地方金融监管局,实施侧重机构监管,对机构实施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纵向监管。虽然地方金融监管局的监管对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社会众筹机构、地方各类交易场所、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但上述十一类机构的业务属性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单一,风险相互交织度低,并不具有高度跨机构和跨市场的风险传染性。在统一划归为地方监管局进行监管后,可以有效消化一部分监管真空地带,监管重叠的现象也不会很显著。因此,地方金融监管应当以机构监管方式为主,同时要做好对单一集团或金融机构的微观关注和对区域金融市场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2.发挥功能监管的作用。功能监管是从业务的角度出发,在金融混业经营背景下对不同金融机构的相同或类似的金融产品或业务进行统一监管,这与机构监管的“纵向”监管有着明显差异。功能监管更关注金融业务或产品性质的区隔,强调跨机构、跨行业监管,更注重于防范监管漏洞。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地方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诸多横向业务合作、股权债权关系以及资管关系等,很多地方金融组织的潜在风险和暴露风险已经超出了原本应保持的风险相对隔离的要求。因此,单一的机构监管方式无法完全覆盖混业交织且创新层出的地方金融行业,应逐步加强功能监管,建立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的机制。3.实施行为监管。不同于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从微观层面着手,即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组织和人的监管,金融牌照是行为监管的一种经典形式。行为监管要求从事所有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要有相应的金融牌照,要监测持有金融牌照的金融机构,更要密切关注没有金融牌照的组织。根据“属地处置”原则,地方政府应当履行金融监管兜底责任,也就是充分补充监管那些中央监管机构覆盖不到的一切新兴金融业态,主要包含未经金融监管部门审批颁发金融牌照的金融组织,要及时补足监管“短板”。4.宏微观全方位的金融监管网。综合上述三种监管方式,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应当是协调合作的关系,这种综合监管的模式更适用于当前地方金融机构统一归并为地方金融监管局监管的现状,地方政府能够充分发挥横纵监管模式的协调合作优势。一方面,科学有效地划分地方金融监管局的内部职能分工。其中,应当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之间的协调合作;应当设立信息部门主要负责打造和维护地方金融监管信息的共享平台;设立专门部门主要关注地方监管的兜底责任,彰显地方金融的行为监管思路。另一方面科学运用穿透监管手段,完善穿透监管框架,不断提升对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来源、关联方资金流向等基础信息的监控能力。5.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要做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良好协作,监管信息共享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从技术上打通监管部门与地方金融组织之间的“信息孤岛”,获取真实可靠、有时效性的企业数据,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的金融监管。从目前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来看,在信息传递和对称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失和低效率。虽然新兴金融业态以及其他不受监管的金融活动的规模和风险系统性不会很庞大,暂时对整体地方金融体系造成不了影响,但随着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迅猛、金融创新水平和深度在加速扩大,若不能及时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运行效率会十分低效。03新时期省级地方金融监管工作机构设置和职责(一)地方金融监管局应有的主要职责依照2017年第五届全国金融工作会精神,地方政府应按照中央统一监管要求,不断加强属地处置金融风险责任。结合各省地方金融监管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省级地方金融监管局的职责应包括如下几点。1.防范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工作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地方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责任。因此,地方金融监管局仍需配合协调中央金融监管部门防控好系统性金融风险,也要兜底监控属地管理的其他金融机构所暴露的金融风险,既要防范“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发生,又要重点关注风险资产集中领域,防控房地产市场、上市公司或集团、非法集资、恶意逃废债务等方面的风险。2.提高地方金融发展质量。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解决地方金融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终能够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高地方金融发展质量,不应当单一地追求地方金融组织规模、种类、GDP比重及数量的增加,应当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率的角度来评价金融发展质量,地方金融业的资产质量、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精准度应当不断提升。3.营造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金融生态包含了宏微观各个层面,是与金融业、社会、自然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体系范畴,它涵盖了法律制度、部门规章、行业监管、自律制度、行业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社会征信平台等一切与金融相关的因素。高质量的金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生态。4.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或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最终须依赖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当严控地方金融组织“脱实就虚”现象的发生。地方金融监管局应推动金融回归本源,积极引导金融高效服务实体经济,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和“三农”融资需求,推动发展普惠金融。5.协助配合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建立与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双向协同治理机制,共同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6.监管对象。地方金融监管局应当负责对中央金融监管部门无法覆盖的地方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即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辖区内投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众筹机构、地方各类交易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等进行监管。7.其他地方金融监管。其中主要包括根据我国金融改革步调积极推动全省金融业改革、制定全省金融业发展规划及地方监管政策、完善建设本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等。(二)机构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把握新时期地方金融监管要求,结合当前金融发展现状,省级地方金融监管局机构设置应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1.坚持全局监管。地方类金融机构以及新兴金融组织,从业务模式上看,种类繁多;从风险暴露和风险关联性上看,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地方金融监管局应从全局角度审视地方类金融机构,坚持地方金融监管“一盘棋”的思想原则,多从宏观调整的视野着眼,处理地方金融监管工作。2.协调好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行为监管。面对当前地方金控集团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以及与类金融机构的横向合作,债权股权交叉投资等混业经营特征愈发明显,必须逐步开放功能监管,做好机构监管与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的协调合作。3.审批与监管互相制约。在实施行为监管及金融牌照审批的同时,应当建立审批与监管互相制约的机制,将两项工作职责适度分离,有利于负责审批和负责监管的人员更加专注本职工作并提高监管效率。4.监管与发展要适度分离的原则。金融监管与发展在宏观全局上是统一的,但在中微观层面以及地方类金融机构方面,具体到不同业态,则监管与发展之间存在阶段性的不一致性。为了使地方金融业更健康发展并最终服务实体经济,监管与发展应当适度分离。监管与发展适度分离,有利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专注监管、专业监管、专职监管。5.建立再监管机制。所谓再监管,是指对地方金融监管者的监督管理。地方金融风险的暴露,一方面涉及各地方金融参与者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涉及地方金融监管者的监管尽职情况。因此,金融监管者自身的监管能力、道德风险、尽职情况等方面制定健全的法规,对其约束和审查管理,从而促进地方金融监管者的履职尽责,有助于解决“谁来监管金融监管者”的问题。6.金融监管信息共享。为了保障全面监控地方类金融机构的运营情况,必须建立完善统一的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构,统一汇总和分析,避免信息不对称。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还包括与中央监管机构协调合作的内容,如地方金融监管局应当将地方类金融机构信息及时上报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同时也根据监测到的金融机构实际情况,及时通报地方金融监管局。7.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随着金融创新不断发展,地方金融活动将变得更加种类繁多、交错复杂,地方金融监管局所承担的监管重担也在日益加重。因此,在监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要紧紧围绕地方金融监管局的监管目标,区分不同地级特色(包括省、市、县三级地方金融监管特点)、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分配监管资源而设立内部机构。8.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使市、县地方金融监管局能够专注于一线金融监管工作,省级应当设立一级行政许可,简化内部机构设置机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04新时期地方金融监管改革政策建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位居我国当前三大攻坚战之首,地方金融监管局挂监管牌照并不能使其在短时间内具备金融监管的资质和能力,如何发挥监管效力,打好防控风险攻坚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监管者要“求变、求强、求精”一是“变”思想。以往金融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当地金融的服务与协调,而监管局则突出监督管理,两者在职能上存在较大变化,这需要各级地方金融监管工作人员完成从协调者到监管者的转变,具体要从工作对象、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入手,寻求新起点,打造新平台,拓展新局面。二是“强”行动。在加强金融监管问责、金融风险属地划分背景下,将过去无监管、弱监管的地方纳入监管范围,地方金融监管肩上的“担子”只会更重,这要求地方必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各级人员深入监管最前线,尽快“磨铸利剑”,提高监管效力,树立监管权威。三是“精”专业。工作内容由协调向监管的转变,存在专业上的“沟壑”,特别是在事中、事后监督方面,要求相关人员具备专业的金融理论素养和能力,这要求各地方金融监管局加强对金融监管人员的培训,利用多种渠道选拔培养优秀监管人才,满足经济新形势的要求。(二)监管手段要“求新、求效、求异”一是求新,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加挂地方金融监管局牌子之后,其监管职责和范围都与以往大不相同,再采取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显然无法适应新阶段下的地方金融业的发展节奏。二是求效,在监管审批程序、审批材料、审核标准、时限要求、数据统计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事前中后的监督等都要求有了更加现代化、更加高效率的新手段。三是求异,在融监管方式上,充分发挥“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机构监管”的作用,针对具体金融业态的发展阶段特征进行选择。(三)中央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监管的协同合作一是充分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地方金融监管应当充分尊重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权威,积极配合中央金融监管措施,从防范地方金融风险的角度,尽快构建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二是从推动地方金融业发展的角度,构建地方金融业发展的协调合作机制。自各省设立地方金融监管局之后,对于地方类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的监管责任归属将更加明确和趋于统一,如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机构、商业保理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地方金融组织发展特点不同,地方金融监管局应当积极做好协调发展、配合监管的工作。三是加快构建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对地方类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的数据监控和统计,做到精确、全面,并将相应的类金融机构监管信息报送给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也将相关新型金融组织之异常数据通报给地方金融监管局,消除“信息孤岛”,高效的分享监管信息。

被掩埋

袁吉伟:信托公司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及建议

来源:大资管观察作者:袁吉伟摘要: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相比较而言,信托公司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具有业务模式创新、资金运用形式多样等优势。从目前看,信托公司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为依托股东模式、建设平台模式以及捆绑核心企业模式。未来,信托公司需要进一步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完善信息系统,继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围绕供应链甄别核心企业,通过嫁接核心企业的信用,围绕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的金融服务。未来市场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产业链的竞争,因此,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空间较为广阔。预计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以上。面对这一蓝海业务,信托公司需要强化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布局和创新发展力度。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 第一,抢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机遇。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高度融合。随着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剧,该业务市场极具发展前景。以应收账款为例,截至2019年7月末,我国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规模为16.59万亿元,如果再加上其他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市场成长空间会很高。另外,政府一直在大力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要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7—2019年)》指出,要动员国有大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等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小微企业供应商开展在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第二,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托公司一直以来较为依赖通道业务、房地产信托业务和政信业务,即所谓传统信托业务的三驾马车。然而,资管新规后,通道业务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相关需求也有减弱趋势,去通道趋势非常明显;房地产信托在房地产行业受到严格调控的背景下,展业难度逐步增高,且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逐步深入,隐性债务处置取得一定进展,传统政信业务模式也难以为继。信托公司面临越来越急迫的转型发展需求。而供应链金融则成为信托公司新的业务发展方向,2018年信托公司年报中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提及率明显提升。总体而言,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利于信托公司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三,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的重要职责,就是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工商企业信托业务由于具有抵/质押物不充足、现金流预测较难、资金监管难度高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信托公司的业务短板。这就需要通过优良的业务模式提升其风险管控能力,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业务模式,深入到供应链的内部,只要控制好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业务风险,有利于深化信托公司与实体企业的产融结合,进一步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以及主导主体较多。从国际看,主要有核心企业主导的业务模式、物流企业主导的业务模式以及金融机构主导的业务模式(谢世清等,2013)。从国内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主导机构可以分为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信托公司等四类。以下对四类主导机构各自的优劣势做一简要分析。 产品服务方面。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间长,相关产品服务已较为成熟,涵盖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且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较为深厚的业务关系。电商平台主要为平台上的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以订单融资为主,个别电商已开始提供基于存货融资等产品服务。物流公司主要提供供应链管理、融通仓等服务。信托公司目前主要提供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服务种类相比其他几类机构,尚有待完善。 客户资源方面。银行网点多,很多行业内的核心企业已成为其客户,有利于强化其与行业核心企业的客户关系,进而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辐射上下游企业,客户基础较为深厚。电商平台主要围绕平台商户,客户资源基础也较为坚实。物流公司主要为行业核心提供物流服务,也具有一定行业核心客户基础。信托公司过去长期聚焦房地产、政信平台,工商企业信托业务发展力度相对不足,客户资源较为缺乏,明显弱于银行、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 风险管控方面。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时间较长,累积的业务数据丰富,有利于增强其风控能力;同时,银行依靠金融科技,已建立了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相对完善的系统,通过与核心企业系统对接,能够更好地监控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电商平台主要利用平台上卖家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相对可靠的信用评价模型,精确对企业进行画像,从而能快速、高效地做出审批决策。物流公司能够精准掌握物流信息,具有较强的存货监测能力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信托公司尚未建立起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管理体系,而且对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掌控力度也不足,相比其他机构,风险管控能力也处于相对劣势。 资金供给及成本方面。银行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资金供给能力最强,而且资金成本低,这方面的优势突出。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主要利用自有资金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资金供给能力受限,而且资金成本也不低。信托公司既可利用自有资金,也可对外募集资金,资金供给能力强于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但资金成本要高出银行很多,部分情况下可能会超出实体企业的承受能力。 资金运用方式方面。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更多满足于企业债权融资需求,资金使用方式较为单一。相对而言,信托公司横跨实业、信贷、资本市场,具有债权、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可以根据融资主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运用形式,或者综合运用多种资金运用方式,满足不同融资主体的需求。 业务创新方面。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已在应收账款、存款、仓单等方面开展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能力。信托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突出的创新和灵活性,信托制度的应用空间可以和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这赋予了信托公司能够在业务结构设计和资产包装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创新和模式更迭,从而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相比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信托公司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产品服务丰富度、客户基础、风险管控、资金成本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但是在资金运用方式、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则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未来,信托公司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补足短板,践行特色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析 总结多年来信托公司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类业务模式,分别是股东协同模式、生态圈模式、供应链参与机构协同模式。 (一)股东协同模式 信托公司直接与某些行业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关系较为困难,然而部分信托公司的股东为实业企业,例如,英大信托、中粮信托、中铁信托等,股东均为国企,处于产业的核心位置。这部分信托公司具有天然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其股东也有需求进行供应链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支持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强整个产业链条。因此,此部分信托公司可以围绕股东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借助股东优势,能够很好地把控信息流、资金流,实现资金的闭环管理,强化业务风险控制。 英大信托股东为国家电网,主要从事电网投资建设。在此过程中涉及向上游企业采购一系列电网设备。而这部分上游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在获得订单后,会有资金缺口问题。此时,英大信托可以根据中小企业与国家电网的采购协议情况,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企业完成订单;订单交易资金则作为还款来源,由此形成具有特色的电网建设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模式。 中粮信托股东为中粮集团,上下游汇集了众多种植户和零售企业。有鉴于此,中粮信托针对与中粮集团有订单合作的上游种植户,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托模式、种植户信贷模式,从而解决了上游种植户的资金投入缺口问题。中粮信托针对下游零售商采购中粮集团产品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还特别提供采购资金融资。此外,中粮信托还开发了农产品指数投资信托产品,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粮食产业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 (二)生态圈模式 对于无实业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如何介入产业链是首要的核心问题。信托公司的首要选择就是可以入股或者与行业垂直平台合作,加强行业渗透,增强获取客户的基础。这种模式类似电商平台模式,可以通过平台流量更加精准聚焦客户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识别和控制。不过,信托公司要对合作平台进行选择,确保其在供应链上处于有利位置;同时,还要注意防范线上平台与融资方勾结对信托公司进行欺诈。 中信信托入股佰所仟讯公司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佰所仟讯运作了商品通平台。该平台专门提供工业原材料信息、交易撮合、资金结算等服务,汇聚了大量大宗商品供求信息(张凌之,2018)。中信信托一方面是借助该平台,为线上各方提供资金托管、现金管理和清算等服务;另一方面,与佰所仟讯共同成立供应链管理公司,强化供应链金融管理技术。未来,中信信托还将围绕商品通平台设立供应链金融投资基金,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总体看,入股佰所仟讯平台公司后,中信信托不但强化了大宗商品交易环节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而且通过增值服务还进一步提升了为客户服务的能力。 云南信托立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和普惠金融发展,解决客户来源问题。其选择与农业服务平台农加网合作,当地农业合作社或者种植户可以通过农加网申请信贷资金。信托公司借助金融科技技术,实现快速审批和放款。云南信托与当地大型农资机构进行合作,由其为当地农户提供农资服务;同时,由其承诺回购种植户粮食,成为放贷的还款来源,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举措。 (三)供应链参与机构协同模式 如果不能与行业核心企业实现合作,信托公司选择与其他参与供应链管理和服务机构合作,则可达到间接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目的。传统观念认为,信托公司与其他供应链参与机构的竞争大于协同;但实际上,由于彼此间的差异性,协同发展反而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市场竞争力。 部分信托公司可为保理公司提供批发融资服务,而且可针对优质的应收账款,发行资产支持票据,支持保理机构获取成本更低的资金。此外,信托公司也逐步加大了与供应链管理机构的合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其构建起以其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政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托公司发力供应链金融,应以信托自身比较优势为基础,以信息科技为创新源泉,强化以下四种能力,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能力 信托公司长期以来较为擅长房地产融资和基础设施投融资,对于这些行业的专业服务水平较高,但在其他产业领域,则专业服务水平不足。这主要体现为缺乏其他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对于其他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和有效把控;缺乏对于特定行业领域的长期深耕,无法有效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没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行业定位和深入布局,缺乏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战略定力。对此,信托公司必须提升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水平。一是应明确所要聚焦的行业领域。汽车、医药等很多行业,都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信托公司需要从中确立行业方向,建立针对特定行业方向的展业策略、产品方案和客户群体,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二是培养专业人才。信托公司需要根据所要布局的专业领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研发,以深刻洞悉行业发展规律,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研判。三是可以根据展业情况,适当加强组织变革,以设立事业部、专业团队等形式,形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条线发展。 (二)强化资产端有效匹配的能力 信托融资资金来源主要为个人资金和机构资金,市场化定价水平较高,整体融资成本较高,一般会超过10%。而实体企业的回报率并不高,尤其在一些传统产业市场,企业竞争激烈,回报率趋于下降,无法负担现有供应链金融成本。因此,信托公司需要有效匹配资产端和资金端,努力帮助降低融资成本。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引进担保等方式,降低业务风险水平,促进融资定价下降;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也可以加强与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对接,降低资金成本。此外,信托公司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形式,帮助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进一步获取低成本资金。 (三)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目前,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仍不高,缺乏针对客户的精准化风险评估工具和手段,也没有建立起供应链金融的专业风控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控能力。一是需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客户准入要求,确定企业客户风险评判标准,明确投后管理要求,推出更加精准的风险管控举措。二是需要建立专业的审批条线,区别于房地产、政信业务,建立更加专业的风控体系。三是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化、流程化、规范化,加强业务流程和风险管控信息化水平,更加及时地监测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四)强化供应链业务创新发展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正在不断升级和迭代,而信托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创新力度显然不足。信托公司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相对滞后。例如,缺乏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供应链信息的机制,无法利用大数据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缺乏针对不同产业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难以有效解决不同产业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痛点。针对这些问题,信托公司应该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新优势,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能力。一是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供应链信息,防止伪造交易;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信息,为客户画像,更加精确地进行防线评估。二是丰富供应链金融形式,充分利用股、债等形式,满足其融资需求。三是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模式。例如,通过APP等线上形式提供业务申请入口,便利业务开展。四是加强产业内的生态圈建设,增强获客能力。例如,与垂直电商平台合作,或者与各类行业协会合作;也可通过与行业核心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高客户接触面,增强客户资源基础。

斫轮

信托公司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及建议

来源:大资管观察作者:袁吉伟摘要: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相比较而言,信托公司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具有业务模式创新、资金运用形式多样等优势。从目前看,信托公司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为依托股东模式、建设平台模式以及捆绑核心企业模式。未来,信托公司需要进一步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完善信息系统,继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围绕供应链甄别核心企业,通过嫁接核心企业的信用,围绕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进行的金融服务。未来市场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产业链的竞争,因此,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空间较为广阔。预计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以上。面对这一蓝海业务,信托公司需要强化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布局和创新发展力度。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 第一,抢抓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机遇。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高度融合。随着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加剧,该业务市场极具发展前景。以应收账款为例,截至2019年7月末,我国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规模为16.59万亿元,如果再加上其他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服务,市场成长空间会很高。另外,政府一直在大力支持发展供应链金融,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要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7—2019年)》指出,要动员国有大企业、大型民营企业等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小微企业供应商开展在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 第二,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托公司一直以来较为依赖通道业务、房地产信托业务和政信业务,即所谓传统信托业务的三驾马车。然而,资管新规后,通道业务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相关需求也有减弱趋势,去通道趋势非常明显;房地产信托在房地产行业受到严格调控的背景下,展业难度逐步增高,且面临更大的信用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治理逐步深入,隐性债务处置取得一定进展,传统政信业务模式也难以为继。信托公司面临越来越急迫的转型发展需求。而供应链金融则成为信托公司新的业务发展方向,2018年信托公司年报中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提及率明显提升。总体而言,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利于信托公司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三,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式。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的重要职责,就是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工商企业信托业务由于具有抵/质押物不充足、现金流预测较难、资金监管难度高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信托公司的业务短板。这就需要通过优良的业务模式提升其风险管控能力,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供应链金融是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的业务模式,深入到供应链的内部,只要控制好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业务风险,有利于深化信托公司与实体企业的产融结合,进一步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劣势分析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以及主导主体较多。从国际看,主要有核心企业主导的业务模式、物流企业主导的业务模式以及金融机构主导的业务模式(谢世清等,2013)。从国内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主导机构可以分为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信托公司等四类。以下对四类主导机构各自的优劣势做一简要分析。 产品服务方面。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间长,相关产品服务已较为成熟,涵盖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且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建立较为深厚的业务关系。电商平台主要为平台上的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以订单融资为主,个别电商已开始提供基于存货融资等产品服务。物流公司主要提供供应链管理、融通仓等服务。信托公司目前主要提供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服务种类相比其他几类机构,尚有待完善。 客户资源方面。银行网点多,很多行业内的核心企业已成为其客户,有利于强化其与行业核心企业的客户关系,进而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辐射上下游企业,客户基础较为深厚。电商平台主要围绕平台商户,客户资源基础也较为坚实。物流公司主要为行业核心提供物流服务,也具有一定行业核心客户基础。信托公司过去长期聚焦房地产、政信平台,工商企业信托业务发展力度相对不足,客户资源较为缺乏,明显弱于银行、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 风险管控方面。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时间较长,累积的业务数据丰富,有利于增强其风控能力;同时,银行依靠金融科技,已建立了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相对完善的系统,通过与核心企业系统对接,能够更好地监控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电商平台主要利用平台上卖家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起相对可靠的信用评价模型,精确对企业进行画像,从而能快速、高效地做出审批决策。物流公司能够精准掌握物流信息,具有较强的存货监测能力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信托公司尚未建立起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管理体系,而且对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掌控力度也不足,相比其他机构,风险管控能力也处于相对劣势。 资金供给及成本方面。银行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资金供给能力最强,而且资金成本低,这方面的优势突出。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主要利用自有资金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资金供给能力受限,而且资金成本也不低。信托公司既可利用自有资金,也可对外募集资金,资金供给能力强于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但资金成本要高出银行很多,部分情况下可能会超出实体企业的承受能力。 资金运用方式方面。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更多满足于企业债权融资需求,资金使用方式较为单一。相对而言,信托公司横跨实业、信贷、资本市场,具有债权、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可以根据融资主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运用形式,或者综合运用多种资金运用方式,满足不同融资主体的需求。 业务创新方面。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已在应收账款、存款、仓单等方面开展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能力。信托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突出的创新和灵活性,信托制度的应用空间可以和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这赋予了信托公司能够在业务结构设计和资产包装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创新和模式更迭,从而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相比银行、电商平台、物流公司,信托公司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产品服务丰富度、客户基础、风险管控、资金成本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但是在资金运用方式、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则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未来,信托公司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补足短板,践行特色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信托公司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模式分析 总结多年来信托公司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类业务模式,分别是股东协同模式、生态圈模式、供应链参与机构协同模式。 (一)股东协同模式 信托公司直接与某些行业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关系较为困难,然而部分信托公司的股东为实业企业,例如,英大信托、中粮信托、中铁信托等,股东均为国企,处于产业的核心位置。这部分信托公司具有天然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其股东也有需求进行供应链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支持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强整个产业链条。因此,此部分信托公司可以围绕股东上下游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借助股东优势,能够很好地把控信息流、资金流,实现资金的闭环管理,强化业务风险控制。 英大信托股东为国家电网,主要从事电网投资建设。在此过程中涉及向上游企业采购一系列电网设备。而这部分上游企业多为民营中小企业,在获得订单后,会有资金缺口问题。此时,英大信托可以根据中小企业与国家电网的采购协议情况,为其提供融资服务,帮助企业完成订单;订单交易资金则作为还款来源,由此形成具有特色的电网建设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模式。 中粮信托股东为中粮集团,上下游汇集了众多种植户和零售企业。有鉴于此,中粮信托针对与中粮集团有订单合作的上游种植户,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托模式、种植户信贷模式,从而解决了上游种植户的资金投入缺口问题。中粮信托针对下游零售商采购中粮集团产品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还特别提供采购资金融资。此外,中粮信托还开发了农产品指数投资信托产品,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粮食产业供应链金融信托业务。 (二)生态圈模式 对于无实业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如何介入产业链是首要的核心问题。信托公司的首要选择就是可以入股或者与行业垂直平台合作,加强行业渗透,增强获取客户的基础。这种模式类似电商平台模式,可以通过平台流量更加精准聚焦客户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有效识别和控制。不过,信托公司要对合作平台进行选择,确保其在供应链上处于有利位置;同时,还要注意防范线上平台与融资方勾结对信托公司进行欺诈。 中信信托入股佰所仟讯公司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佰所仟讯运作了商品通平台。该平台专门提供工业原材料信息、交易撮合、资金结算等服务,汇聚了大量大宗商品供求信息(张凌之,2018)。中信信托一方面是借助该平台,为线上各方提供资金托管、现金管理和清算等服务;另一方面,与佰所仟讯共同成立供应链管理公司,强化供应链金融管理技术。未来,中信信托还将围绕商品通平台设立供应链金融投资基金,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总体看,入股佰所仟讯平台公司后,中信信托不但强化了大宗商品交易环节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而且通过增值服务还进一步提升了为客户服务的能力。 云南信托立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和普惠金融发展,解决客户来源问题。其选择与农业服务平台农加网合作,当地农业合作社或者种植户可以通过农加网申请信贷资金。信托公司借助金融科技技术,实现快速审批和放款。云南信托与当地大型农资机构进行合作,由其为当地农户提供农资服务;同时,由其承诺回购种植户粮食,成为放贷的还款来源,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举措。 (三)供应链参与机构协同模式 如果不能与行业核心企业实现合作,信托公司选择与其他参与供应链管理和服务机构合作,则可达到间接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目的。传统观念认为,信托公司与其他供应链参与机构的竞争大于协同;但实际上,由于彼此间的差异性,协同发展反而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市场竞争力。 部分信托公司可为保理公司提供批发融资服务,而且可针对优质的应收账款,发行资产支持票据,支持保理机构获取成本更低的资金。此外,信托公司也逐步加大了与供应链管理机构的合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其构建起以其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政策建议 供应链金融是信托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托公司发力供应链金融,应以信托自身比较优势为基础,以信息科技为创新源泉,强化以下四种能力,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能力 信托公司长期以来较为擅长房地产融资和基础设施投融资,对于这些行业的专业服务水平较高,但在其他产业领域,则专业服务水平不足。这主要体现为缺乏其他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缺乏对于其他行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和有效把控;缺乏对于特定行业领域的长期深耕,无法有效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没有较为明确的特定行业定位和深入布局,缺乏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战略定力。对此,信托公司必须提升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水平。一是应明确所要聚焦的行业领域。汽车、医药等很多行业,都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信托公司需要从中确立行业方向,建立针对特定行业方向的展业策略、产品方案和客户群体,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求。二是培养专业人才。信托公司需要根据所要布局的专业领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研发,以深刻洞悉行业发展规律,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研判。三是可以根据展业情况,适当加强组织变革,以设立事业部、专业团队等形式,形成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条线发展。 (二)强化资产端有效匹配的能力 信托融资资金来源主要为个人资金和机构资金,市场化定价水平较高,整体融资成本较高,一般会超过10%。而实体企业的回报率并不高,尤其在一些传统产业市场,企业竞争激烈,回报率趋于下降,无法负担现有供应链金融成本。因此,信托公司需要有效匹配资产端和资金端,努力帮助降低融资成本。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引进担保等方式,降低业务风险水平,促进融资定价下降;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也可以加强与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对接,降低资金成本。此外,信托公司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形式,帮助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进一步获取低成本资金。 (三)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目前,信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仍不高,缺乏针对客户的精准化风险评估工具和手段,也没有建立起供应链金融的专业风控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控能力。一是需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客户准入要求,确定企业客户风险评判标准,明确投后管理要求,推出更加精准的风险管控举措。二是需要建立专业的审批条线,区别于房地产、政信业务,建立更加专业的风控体系。三是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化、流程化、规范化,加强业务流程和风险管控信息化水平,更加及时地监测企业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提升风险控制水平。 (四)强化供应链业务创新发展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正在不断升级和迭代,而信托公司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创新力度显然不足。信托公司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相对滞后。例如,缺乏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供应链信息的机制,无法利用大数据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缺乏针对不同产业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难以有效解决不同产业供应链融资过程中的痛点。针对这些问题,信托公司应该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新优势,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能力。一是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供应链信息,防止伪造交易;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信息,为客户画像,更加精确地进行防线评估。二是丰富供应链金融形式,充分利用股、债等形式,满足其融资需求。三是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模式。例如,通过APP等线上形式提供业务申请入口,便利业务开展。四是加强产业内的生态圈建设,增强获客能力。例如,与垂直电商平台合作,或者与各类行业协会合作;也可通过与行业核心客户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高客户接触面,增强客户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