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经济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大老千

经济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正好在昨天回复《如何避免投资路上的那些坑呢?(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917245514627449096/)》中提到,好些网友、甚至专家、大咖都对经济学颇有微言,说经济学家无法预测市场。这太正常了。经济学研究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人类最难理解的东西,而并不研究我们制造或购买什么,不研究公司,甚至不研究金融市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做出选择……而根本就不会(更不该)去预测市场,何来准确预测?!话说回来,金融市场的具体走势是根本无法准确预测的!请先参阅。这样说吧,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做出选择。对个人而言,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但是你不可能全部拥有,所以不得不做出选择。你要决定的可能是:我口袋里的钱到底是应该买夹克还是买跑鞋?怎么花钱才是花钱的最佳方式?(两件东西我都想要,但钱不够……)我想要什么,我又需要什么?(我想要跑鞋,但需要夹克……)什么会让我最高兴?(买了跑鞋会让我看起来酷毙了;如果买了夹克,我会觉得暖和……)经济学感兴趣的是: 我们(孩子们、大人们、企业、政府和整个国家)如何做出选择。当我们把所有这些选择放在一起时,这看起来就像是一幅由我们的选择建立起来的更大一些的蓝图。更有必要澄清的一点是,经济学家和股市无关。之前,国内金融界有一个说法,“只有能准确预测中国股市走势的经济学家,才能算真正的经济学家!”依此类推,能准确预测中国楼市走势的,才能算真正的经济学家。即,只有能够读懂决策者意图的,才可算真正的经济学家。但其实,作为科学工作者,真正的经济学家用研究和测试的理论,来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作为政策顾问,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影响、并帮助决策者,来改变这个世界,希望使之变得更好。预测市场走势,根本不是经济学家的责任,那是算命先生的事情!恰好刚在简知平台上做了一个直播《轻松读懂金融,掌握投资小技巧》,这儿是直播回放链接:https://h5-dsh.jiankeji.com/v3#/live/room?id=274,里面正好对这个问题有详谈,谢谢关注!

炼丹

宏观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

今天晚上,正当我要写点东西的时候,有网友在后台提问:“老李,听说你是做宏观经济的,那么宏观经济学到底在研究什么呢”?说实话,听到这个问题,我陷入沉思:搞了那么多年宏观经济,利用宏观知识指导自己那么多微观投资,我怎么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是灵魂之问,我必须回答,但是又很难回答好,因为这个问题跟投资差不多,非常反人性。其实,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三类问题:1、供给侧的问题,即“给”的问题,也就是经济的潜在增长,即经济的增量。2、需求侧的问题,需求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活动,我们经常见的经济活动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经济活动离不开买卖,买卖离不开钱。3、若供给与需求不均衡,比如说要拿钱买的东西多,而能够提供的东西少,或者提供的东西多,要拿钱买的东西少,这该怎么处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若钱很多,需求很旺盛,而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即潜在增长无法满足需求,则会出现通胀。当然,潜在增长实现不了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两种:1、由于外在的原因,潜在增长实现不了,增量做不出来,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当前的疫情就是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能力做增量,而是暂时没这个条件,这种情况问题不大,一旦疫情结束,增量自然做出来,经济活动自然恢复正常。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全球经济萎缩4个点,明年无论疫情是否能够被控制,经济活动肯定会比今年强的多,有可能实现正向增长4个点以上,三驾马车自然跑起来,相关产品的需求量自然多起来,什么钢啊、铜啊、铝啊,有可能会可劲造。2、由于内在的原因,潜在增长实现不了,原因在于新技术无法实现突破,用社会学的术语叫社会的内卷化。但是,无论供给端出现什么情况,这个世界的钱是越印越多,以至于无论如何必须维持需求,这就使得需求远远跑在供给前面,通胀自然就来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自然就会出现经济的周期波动,也就有了通胀或者通缩。以上是我对网友问题的简单回答。其实,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远比这复杂,因为其中有一个最大的变量叫金融,具体我们就不讨论了,说正事吧。今天的上证综指如期创了近期新高,不过是盘中创的新高,没脱裤子就阳痿了,被媳妇踢下了床。不过,正如我昨天所说,A股指数早已经严重失真,大家一定要努力去找结构性的机会,不要非要上媳妇这张床。当前的A股,如果三傻稍微发力,就可以轻松度过万重山,我们何必在乎无聊的数据呢,以后要多看个股,少看指数。我们从板块方面来看,工程机械、煤炭、电子产品表现就不错。1、我对煤炭行情的持续性不抱信心,但是工程机械还是有搞头。原因是什么呢?你结合我讲的宏观经济常识就能够弄清楚,煤炭投资跟房地产投资差不多,面临的政策阻力太大,现在国家在追求绿色发展,要青山绿水,指望煤炭创造潜在增长,不现实,不被一棍子夯死就不错了。工程机械就不一样。工程机械不仅受益于顺周期,同样受益于新基建,再加上大型机械无论在新经济时代还是在旧经济时代都有用,它跟煤炭不一样,所以我还是看好这个行业的持续性。当然,我对其中个股没有研究,我只看到中联重科连续收了2个涨停板。2、TCL涨停TCL这个票值得说一下,这个票一直在我的股票池,当然我们玩经济学的都有情怀,我对李东生这些老一辈改革先锋人物比较佩服,相关公司也一直在关注。TCL今天涨停的核心原因在于供给产能在退出,退出的原因在于韩国、日本这两个国家已经退出面板市场,而市场对面板的需求一直很稳定,特别是在疫情结束之后,可选消费本身就是一个新的业绩增长点。目前,TCL的32寸面板需求量较年初增长一倍,这也带动资金对于TCL的关注度提高。至于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我对面板这块的关注度不高,还真无法做出判断。3、碳纤维需求量大增最近几天,碳纤维行业上市公司股价走的挺好,主要是碳纤维材料可以用于军工产业上面,再加上最近两年一直在提倡军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一些民企介入军工行业的机会开始增加,这也带动相关产业未来能够实现量价齐升,实现戴维斯双击。碳纤维的龙头公司是光威复材,这个公司我没有研究,我是在看相关大宗产品价格的时候留意到的碳纤维,具体公司并没有研究过,我也没有这个时间啊。就说那么多吧!

恶人湖

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

理论和实践可谓一对孪生兄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理论产生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而实践催生理论又为理论所牵引。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一定是不科学的、形而上的或纯逻辑的,反过来说,理论的创新发展一定要以实践为基础、为依据。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观察当今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有一种脱离实践的倾向需要我们注意和警惕。中国当下的经济学研究在摆脱热衷于政策解释、文件辅导、经典注解的同时,出现了以下需要警惕的几种倾向或问题:其一,越来越热衷于闭门造车。一些人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毫不沾边,既不是实践进程的科学总结,也不是未来发展的务实建议,而是仅凭主观意志、热衷于异想天开的逻辑演绎和文字幻变,除了孤芳自赏外,毫无社会意义。其二,越来越精心于概念创造与话语标新。习惯于把简单的道理用晦涩复杂的词汇表述,热衷于生搬硬套外来的词汇,不管是否符合中文的逻辑和法式。其三,越来越沉迷于数理范式。无论需不需要、严不严谨都要堆砌一些复杂的函数关系和数学公式,满篇充斥着并非必要的希腊字母和拉丁文字,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明了的实践问题繁琐公式化。其四,越来越专注于引论立论。习惯于通过引述论点来论证观点,不注重实践依据,不注重是否“需要”或者“必须”。只是与过去言必求马、恩不同,现在是无论是否贴切和需要,都言必引用欧美学者的观点,似乎一篇论文不引述若干西方学者的话语,就不成为论文了。其五,越来越屈服于外来标准。撰写论文、采用文稿、评价文章都以西方特别是欧美刊物或其偏好为标准,西方论文范式成了衡量文章形与实的唯一范式。总的来说,这些倾向使中国经济学研究中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西进”或“西化”的色彩。那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又是怎样的呢?它似乎不同于我们一些学者的做法。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总体上是符合的。我们熟知的萨缪尔森主编的《经济学》,到现在已经修订出了第19版,而修订的依据就是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实践成果,包括中国发展创造的成功实践经验。而我们一些学者的经济学研究却是一种脱离中国实践的“西进”与“西化”,因而这种西化带来的必然是虚化。这种脱离中国实践的西化和虚化是否有道理?答案是否定的。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走出一条在整体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我们对这种道路的自信在于,中国从一个基本毁于战火的“一穷二白”的国家转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种迅速发展的状况是很多发达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既然如此,偏离中国独特发展实践的西化和虚化,显然是不科学的。建设中国特色经济学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诚然,中国的发展实践全面汲取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例如,中国实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其中有不少与西方市场经济共同的地方。在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中应该充分体现这些内容,包括与其相适应的研究方式和表达范式,一味排斥也是不科学的。但中国的经济学不能仅有这些内容,特别是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与范式,它应当同时甚至更多地反映给中国带来巨大发展独特实践的成果。也就是说,中国应该建立与自身伟大实践相符合的经济学理论与范式,其中包括对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提炼与范式呈现,但不应是全盘追崇西方而导致的与中国实践脱节的虚化。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是否具有实践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及40多年的改革与开放已经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主体上体现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点,从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这也是包括西方国家在内各方面都认同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情不一样。中国人口众多,数量超14亿;底子薄,人均资源很少。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中国的国土面积可谓十分短缺。美国按大口径算,国土面积超过中国,但人口刚刚超过3亿人;俄罗斯国土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只有近1.5亿人;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超过中国,而人口只有3700多万人。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实现快速发展殊为不易。与此同时,中国所建立的社会制度也具有独特性。由于多种原因,中国既不能走1949年前的道路,也不能走西方的道路,更不可能走苏联的道路,而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在经济上的特色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发展环境不一样。新中国70多年来的发展可谓内困外扰,始终处于紧约束之中。从内部看,因常年遭受战火侵害,新中国建立时面对的几乎是一片废墟,只能白手起家;又因为特殊的外部环境,只能自力更生。即便没有外部侵扰,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都非常困难。从外部看,由于制度差异及其他重要原因,中国始终受到一些国家的围堵与封锁;中国坚持奉行不称霸和各国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对外原则,从不侵略别国,也从不从外部掠夺资源;中国不处于世界发展的高位,引进资源要素不容易,在自身的资源要素还容易流失的情况下,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时常伸出援手支持落后或贫穷国家。第三,发展方式不一样。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有许多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有自己的体制特点。概括地说,一是坚持“两轮驱动”:一方面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地、科学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把握“两个抓手”:一手抓最落后群体的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抓解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温饱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另一手抓与最先进的生产体系和科技手段的对接运用,力求后发先至,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实行“两个途径”: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实施分类指导;同时发挥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发达地区运用各种手段支持落后地区。四是用好“两个市场”:一方面,坚持眼睛向内,深入广泛地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挖掘内需潜力;另一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最大限度地运用外部资源、外部市场。五是重视“两个手段”:一方面,科学运用物质手段或经济杠杆,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特有的进取精神,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尽心出力。六是形成“两个支撑”:充分发挥各类功能平台的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推动发展和促进创新的有力支撑;积极推动建立横向、纵向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七是推进“两个转变”:在发展道路上由实行资源要素驱动向实行创新驱动转变;在发展内容上由追求高速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八是紧扣“两个目标”:千方百计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和谐安宁和中华民族的幸福安康。中国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足以使我们对深化经济理论研究、建立具有特色的经济学范式充满自信。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跟随。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不能全盘照套照搬,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及其教科书编写不能以与我们有很大差距的西方经济学及其教科书为标准,如果在内容上模仿,甚至分析方法、语言表达都完全套用是很不科学、很不合理的。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及经济学范式发展创新的最坚实基础无疑是中国自己的实践。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应在三个方面推进创新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功也需要我们把实践中做对、做好的东西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也能为世界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就需要我们以中国特色实践为依据或导引,实现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持续创新,作为方向,就当前而言,中国经济学的创新至少可以依次或同时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第一,在现有框架和范式下寻求创新与突破,重点是根据中国经济活动的状态与变化,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做出新的总结归纳,给其以科学的描述与揭示。第二,对现有框架和范式做适度的改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实践做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提炼概括,形成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原理、规制或守则。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有益创造,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与基本要求,创造具有世界性指导意义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形成基于中国成功实践、由中国经济学人主创、可以作为世界经济研究重要标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或教科书。原标题为《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偏差与矫正》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作者 范恒山编辑:袁昕流程编辑 吴越

不为功名

同样是研究经济学,经济师和经济学家到底有何不同?

经济学是一门显学,被称之为女王头顶最闪耀的明珠。由于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备受人们关注,名人也是辈出。现如今,郎咸平、茅于轼可谓是中国非常知名的经济学家。但是与经济学相关的还有一个经济师,同样是研究经济学,经济师和经济学家到底有何不同?一、定义不同经济学家,是研究经济理论及其应用的专家,我们熟知的经济学家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米尔顿·弗里德曼、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约翰·纳什、萨缪尔森、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等。他们的理论对于现代国家的经济决策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经济师,则是我国的职称之一,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共三级。想要获得初中级经济师职称,需要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想要获得高级职称,还要进行评审。二、研究内容不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怎样有效率地分配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资源于各种用途,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门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的内涵愈发扩展,研究内容也愈发广泛。因此经济学家研究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可以说一切和经济有关的事情都是他们的研究内容。经济师由于本身只是一个职称,因此并没有涉及太多研究的领域,大多数经济师职称获得者仅仅是为了升职加薪罢了。要论研究的话也是高级经济师往上的总经济师这种高端经济师的事情。以总经济师为例,其研究的内容主体是企业、市场、产业,利用专业的研究方法为企业的经营生产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三、分类不同经济学家依据经济学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西方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家、经济思想史学家、经济史学家、财政学家、金融学家、人口经济学家、信息经济学家、消费经济学家、劳动经济学家等等。经济师则可以按照专业划分为工商管理、农业经济、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经济、运输经济、建筑与房地产经济、知识产权。四、级别不同经济学家其实并不好划分级别,主要分为经济学者、一般经济学家、著名经济学家。在著名经济学家中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话可说是达到了生涯的巅峰。经济师的划分则很清晰,初级经济师、中级经济师、高级经济师。一般市面上考中级经济师的比较多,能通过高级经济师的则是凤毛麟角。高级经济师如果能担任集团总经济师一职,基本也可算作职业巅峰。虽然同是研究经济学,但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师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毕竟经济师其实只是一个职称,真正研究的应用少之又少。但是如果你评到了高级经济师,那么才会开始真正专业起来。#经济师#

廷无忠臣

我的经济学定义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对术语的定义。这方面社会科学远不及自然科学明确。这一方面原因是自然科学的术语都是著作家第一次使用的,如果不去定义那么就无法开始写作。而社会科学的术语基本上都是从社会交往语言中借用过来的。粗心的作者认为再去定义是多此一举。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是人所共知的。 我认为对术语的定义与否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它成为判定一种学说是否严谨的界限。对术语的定义是很重要的,当然也是很难的。微积分是从函数的极限开始的。我们目前高等院校微积分教科书中对极限的定义曾经历过多次的修改。这本身就说明定义术语的困难及重要。用极限的定义能解决好多微积分题目。我给经济学所下的定义有别于前人的定义,也有别于主流经济学的定义。我把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内容放在价值上,即价值循环的整个过程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什么财富,也不仅仅是分配,更不仅仅是市场。经济学研究的是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积累、再分配和再生产运动过程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实用主义很容易把经济学定义为财富的学问。其实古典经济学就是从这样定义出发的。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那本书的名字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歇尔也说经济学是研究财富和人的学问。如果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的学问,而货币作为价值的承担者来说,那么经济学就是把市场作为研究核心的。这远远不是经济的全部。就业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不能离开经济学的定义。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之上的。通过对经济运动过程的分析,定义相应的概念或术语于,进而进行演绎,这样能够得出正确的经济学理论。对术语的定义,需要在经济领域中发现并得出,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是一项浩繁的工作,所有的术语都需要定义。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是把重点放在了市场。比如所谓的不确定性就是这样。自由竞争是不确定性的根源。如果不允许自由竞争,市场交易都是被场外指定进行的,那么这样的经济走势就是确定性的。历史已经表明,确定性只有在经济停滞的时候才能实现。可以说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经济,基本上都是确定的。比如原始经济条件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经济统计史指出1800年以前世界经济基本没有增长。当然那时候的经济也是确定的。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原动力。一旦市场被启动起来,它就会把越来越多的因素纳入到市场中来。发现价值,使其在市场中交易,以价格的变化完成对象和资金的反方向流动,是市场的最大贡献。当市场中纳入新的交易要素的时候,经济学理论也相应地得到充实和发展。比如当信息、知识、康养、美容等等在市场上活跃起来以后,经济学术语就多出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康养经济和美容经济等等。 生产、市场、消费;分配、再分配、再生产是市场往复循环的过程。单纯研究市场的经济学正像马克思所批评的那样,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作前提的。这样的研究是把分配放在次要位置的。马克思的经济学作为知识体系的伟大贡献就是把生产和分配提高到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地位。 西方经济学的贡献是增加经济分析工具箱里的分析工具。合理预期是西方信息经济学的主要术语之一。他们常用的解释语句是“纳入分析框架”。他们的目的是让经济分析的工具箱充实起来。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的扩大,经济运动的规律对成型理论具有颠覆性作用。经济分析的工具也必须随时调整。这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事业不同

《2019年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出炉:上财稳居中国第一!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为这个世界的正确运行,做出了很多具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在现代高校和相关经济学研究机构中,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因为经济学的一些规律在目前看来,的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也正是因为经济学很重要,所以诺贝尔奖专门设立了经济学奖,用来奖励在经济学研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经济学家们。既然经济学的研究如此重要,那么对于经济学研究的评价,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上海财经大学的高等研究院是该领域非常权威的评价机构,而在日前,该机构发布了《2019全球高校经济学研究力排名》,这个排名的一些具体情况是如何呢?就让编者在接下里慢慢给各位读者展示。一、世界范围内就世界范围来看,2018年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力哈佛大学是世界第一的水准,近5年内的总计来看,哈佛大学也是排在世界第一的水平,不过近3年的总计中,芝加哥大学是超越了哈佛大学的。哈佛大学是世界顶级高校,在很多世界大学的排名中,哈佛大学都是作为世界第一出现的,这所高校在经济学领域的成就,自然不消多说。不过芝加哥大学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可一直是芝加哥大学的骄傲,这所大学基本上在经济学领域是有着非常高的权威地位的。除了这两所大学在经济学领域有着绝对的领先地位之外,斯坦福大学好麻省理工学院这两所美国高校,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表现也甚是突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力上,世界前十的高校中,美国占据了其中的9席,唯一一所不是美国高校的则是英国的高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而在世界前20名的范围内,世界其他高校的数量明显多了起来,其中英国的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进入世界前20,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也进入该领域研究力的前20之列,在世界第20的位置,则是法国高校巴黎经济学院。二、亚洲范围内在亚洲范围内,2018年的经济学研究力新加坡国立大学夺得了亚洲地区的第一名,而且就五年内该领域的研究总计来看,新加坡大学是亚洲的第一,可以说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经济学上的优势,在亚洲范围内还是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的。虽然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大学在2018年的经济学研究力排名中位于亚洲第三,但是就最近五年的的学科研究总计来说,这所大学依然是亚洲第二的高校,以色列这个以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犹太人为主的国家,在经济学方面的造诣和研究能力,自然不会弱。当然中国内地的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则是2018年该学科领域研究力的亚洲第二,不过近5年的研究总计则屈居于特拉维夫大学之后,屈居亚洲第三。总体而言,这个表现已经非常不俗。三、中国范围内上海财经大学是经济学研究力排名中,中国排名最高的大学,在这一学科领域上的研究上,上海财经大学的优势在整个中国优势非常明显。不管是近3年的研究总和还是近5年的研究总和,在国内都是第一的存在。一些对于财经相关的高校不甚了解的人,可能对于上海财经大学不够了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没听说过上海财经大学的名字的,但是上海财经大学目前在国内的诸多高校中,确实是有着特殊的存在地位的,就录取分数而言,这所高校已经进入到了全国前十左右的水平了,每年进入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顶级的学霸,这所高校在对财经感兴趣的学生眼中,还是有着非常不俗的口碑的。这所高校在经济学研究力方面,在2018年是世界第33的水平,而近5年的研究总计则是世界第53的水平,前进速度相当迅速。除了上海财经大学之外,中国的高校中,香港科技大学的经济学研究力也是非常不俗。而北京大学则紧随这两所高校之后,其实北京大学的学科数量非常多,每一个学科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处于领先的水平,虽然在2018年北京大学在这个排名中仅位于国内第四的位置,但是就近5年的研究总计来说,北京大学是国内第三高校。香港地区的另一所顶级大学香港大学,在这一学科研究上也是有着突出的贡献的。另外内地顶级高校清华大学,也在经济学研究力排名中,有着比较亮眼的表现的。总体上而言,这也看得出,在经济学方面,北京大学是强于清华大学的,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类大学,在经济学领域有着这个排名,已经属实不易。除了上面几所高校之外,内地的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些高校,在这一学科领域上的研究力,也是获得了世界认可的。当然位于上海的两所顶级高校,在经济学范畴取得如此成就,自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而厦门大学在这一学科是上的研究开展的比较早的高校,在这一学科上的建树也是比较多的。另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两所大学在经济学上的研究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略胜一筹。而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西南财经大学居然出现在了这个阶段,在这里编者要说的是西南财经大学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在经济学的学生眼中,这可是一所顶级的大学,每年的录取分数可一点都不低。看完整个榜单,可能会有人觉得上海财经大学自己出的榜单,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是很简单吗。这种看法,是对学术评价的一个错误的认知,在进行学术评价的时候,各机构都是要非常严谨的按照数据来,不可能通过数据之外的一些因素修改排名,不然这个榜单的权威性就受到了非常大的质疑,上财高等研究院在推出则个榜单的这么多年中,该榜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一致的认可,足以说明一切。

目想

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取得长足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取得长足发展。学科体系不断扩展。世界经济学以世界经济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世界经济运行规律为目的。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及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发展实践。近年来,“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全球经济治理和中美贸易摩擦等成为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焦点和研究主流。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关键词频统计中,“一带一路”自2016年以来一直高居首位。2017年,属于世界经济学范畴的“一带一路”主题图书达211种,而2016年仅42种。分别以“中美贸易摩擦”和“全球价值链”为主题的世界经济学中文论文,各有3篇入选《世界经济年鉴》“2018年国际经济学最佳中文论文TOP10”。学科结构持续优化。世界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辖多个三级学科。其传统子学科为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世界经济统计学、全球宏观经济学、国际发展经济学等。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经济治理学等新兴子学科得到长足发展。从2015年到2019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发文数量增长100%,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增长80%,全球经济治理学增长15.5%。新兴子学科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学由部分传统子学科强势主导的局面。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经济治理学纷纷崛起,在世界经济学发文总量中的合计占比从2015年的14.1%提升至21%,而国际贸易学的占比则从32.7%降至27.4%,国际发展经济学的占比从17.1%降至14.2%,全球宏观经济学从10.2%降至8.6%。研究方法多样化。世界经济学研究由过去的定性分析为主,转向现在以定量分析为主。大致在2000年以前,我国世界经济学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即通过逻辑推理、哲学思辨、历史求证、法规判断等思维方式,着重从质的方面研究世界经济的特定属性。但定性分析方法易受个人价值观影响,不利于结论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的广泛普及,以及统计数据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所带来的统计数据数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可得性的改善,定量分析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学研究主流。定量分析方法计算较复杂,且计算量较大,需依赖计算机和功能较为强大的统计学软件。同定性分析相比,定量分析更加系统、严谨、高效、精确。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大数据现象,并将定量分析的基础从统计数字等结构性数据扩展到文字、声音、图像等非结构性数据,世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一轮变革正在孕育。当代世界经济学定量分析更强调议题、经济学理论、数理统计方法、统计数据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这个研究过程链条长、研究难度大,各节点都会影响最终结论,因而对研究者素质要求很高。只有议题、理论、方法和数据之间高度一致,才可能得到可靠结论。作为世界经济学综合性最高且难度最大的领域,多国宏观经济模型在中国实现从无到有。新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相继开发了中国宏观经济模型和全球宏观经济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汇率变动、利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和世界经济预测中。多国宏观经济模型基于经济学一般理论和世界经济学多个子学科理论,研究生产、收入、消费、投资、金融、跨境经贸等多种经济行为。它需要将多个经济体的复杂经济行为连接在一起。这些经济体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异质性,设定实证模型时需要体现这些特殊性。模型对经济理论假说的验证和统计模型的估计,要同时考虑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和各经济体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多国宏观经济模型是科学、系统、综合分析世界经济运行的有力工具,有利于分析国际经济行为互动特别是经济政策跨境溢出和世界经济运行全貌。大型发达经济体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一般都研制了多国宏观经济模型,以便助力自身经济决策或国际经济协调。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我国有关世界经济学成果的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学术评价是引领世界经济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年鉴》逐步探索建立科学的世界经济学评价体系,迄今为止已建立世界经济学“最佳论文TOP10”(中英文榜单)、“国际经济学主要图书”和“国际经济学主要学人”等榜单,正在建立“国际经济学主要机构”榜单。这些评价以学术成果为基础,注重学术传播力,在世界经济学领域的品牌效应日渐提升,对世界经济学发展的引领能力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日渐上升。在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我国学界风尚。此外,世界经济学中文论文过去主要发表在世界经济类专业期刊上,现在则主要刊发于世界经济学专业性期刊和经济学综合性期刊。近二十年来,外文成果尤其是英文成果占比不断提高。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论文在英语世界顶级经济学期刊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中国学界主办的英文经济学期刊在全球经济学界的影响力也日渐上升。在国际经济组织任职的中国学人越来越多,中国学术机构声誉快速提升。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一些学术短板也亟待补齐。如前所述,世界经济统计学、国际投资学等部分传统子学科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潜力,以满足实践需要;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经济治理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广受期待,但仍很薄弱,有待扶持;国际发展经济学范围广阔,但现有研究聚焦不够,尚待紧扣实践需求,加快研究时代和实践所需的重点议题。世界经济学内部各子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尤需大力倡导和践行。“议题—理论—方法—实践”是迄今为止世界经济研究学术论证的主要范式,其中“理论”和“方法”目前仍主要来自欧美学界。部分中国相关议题甚至全球相关议题的研究,迫切需要更多中国立场、中国原创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其一,重视国际政治经济数据库的自主创建。现有相关数据库多由外资主导,国内用户使用成本高。中国现有相关政治经济数据均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相关研究、考据、整理和应用却面临各种挑战。其二,世界经济学研究的计量等数据处理软件多来自欧美,本土原创软件极少。国内原创基础学术软件开发与应用,有待鼓励、支持和保护。(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仕国精彩推荐:推动经济学研究回归现实经济思想史研究助推经济学学术体系构建经济学视野中的分配问题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安琪儿

经济学在人性研究上的贡献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对人性的研究。“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写作《国富论》(1776年)之前,还写作了《道德情操论》(1759年)。他之所以能够对经济问题有深入而重要的研究,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分不开的。经济学分析,以人性假设为起点。人性当然是复杂的,关于性善还是性恶的争论,更是由来已久。但是,在经济学分析中,可以先假定人是“经济人”。这是经济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 01关于人的常识看待人,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人有身体。人活在自己的身体里,身体出了问题,人就会生病、衰老甚至死亡。这个只属于个人的身体,一般需要自己来照顾,在幼年和垂垂老矣的时候还需要别人照顾。无论多么伟大的人、拥有多么崇高理想的人,都无法摆脱这一点。再比如,人有亲属。父母兄弟、七大姑八大姨,是个人就难免这种亲情的羁绊。只有在一些宗教信条或崇高的道德训诫里,才会有断绝尘缘、不认六亲的情况。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有对亲人的亲情和义务。还比如,人会自己想问题,人对其他人有亲疏远近之别,等等。任何对经济、社会甚至政治问题的考虑,都不应该脱离这些基本的常识。否则就有可能陷入自欺欺人,就有可能出丑。即使是理论的建构,也应当以此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教育上、道德上,固然可以鼓励人们追求成为圣贤,但如果以此作为起点去建构社会生活,从把人作为高尚的圣贤出发制定规则、考虑问题,那就会脱节于现实,勉强于民众,反而给社会带来灾难。 02经济人假设的三层含义基于对人性的经验观察,经济学假设了三个人性的特点,这构成了经济人假设的三层含义。第一,人是自利的。要注意,这里的自利是中性的,不是贬义的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而是说,人会对自我感兴趣。比如,到了饭点,肚子饿了,一个人会首先感到自己饿了,而不会感到其他人饿了。这是一种生物本能。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极好的,但不吃饭会饿也是真的。而就吃饭来说,除了特别需要被动照顾的人,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也是拿食物往自己嘴里送的。人能够感觉到自己,一般来说懂得照顾自己,这就是自利。第二,人是理性的。不管是否掌握了完全的信息,人都会在全部可用信息的支持下做出综合最优的选择。比如,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人生选择,去企业工作,去政府部门,读研深造,出国留学,以及创业发展等等。一般来说,最终的决策都会是在其价值取向下对自己最优的选择。毕业后主动到艰苦岗位、边远地区的人,也可以认为是在其价值取向下理性选择的最优项,去了“最需要”的地方,最能够做出奉献、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第三,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就是均衡各种资源,实现最大化的价值。在经济分析中,这被简化为财富最大化或收益最大化。实际上,这种效用在实际生活中是相对主观的。每个人追求的效用会有所不同,政治家可能追求名垂青史,学者可能追求成名成家,企业家可能追求财富最大化。这些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03经济人假设的运用经济人假设并不完美,但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可以帮助人们分析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一个基本观念:人应该是自我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别人或集体都不能取代个人自己来判定什么对他最好。让一个人幸福,不是给予他“幸福”这个东西,而是保障他追求幸福的过程不被阻碍、束缚和打断。幸福不是给予的,更不是赐予的,而是每个人自己在生活中努力争取的。这一点引申到经济领域,就会强调财产保护和经济自由。如果没有财产保护,人们往往会失去创造财富的持续动力,整个社会的激励结构就破坏了。如果没有经济自由,资源就很难有效配置。例如,午饭吃什么,当然是自己选择最好。如果由别人决定,就难免觉得不够满意,即使免费发放午餐,这份免费的午餐也不过是从其他地方配置而来,最终伤害整个经济体系。而财产保护和经济自由,则往往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基本条件。这一点引申到公共领域,就会强调权力约束、岗位竞争和多数人控制资源。官员不会天然服务于公众的利益,激励官员服务于公众利益的,有时是道德情操,但主要是制度安排。同样,就创新来说,企业家并非天生就是创新的推动者。因为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活动,很可能投资巨大却血本无归。而企业家的动力在于牟利,如果不创新也能牟利,那他为什么要创新呢?只有当创新的收益大于不创新时,他才会愿意创新。这就是为什么“山寨”不利于发展,而保护知识产权才是长久之策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如果从创新领域中产生的富豪最多,那才是真正实现了经济繁荣。如果一个国家的富豪更多是从垄断部门、资源部门、权力部门产生的,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则很可能是扭曲的。

高山青

推动经济学研究回归现实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十余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长时期经济增长缓慢、传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未能有力复苏经济、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等,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学的广泛质疑。2019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教授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美国《纽约时报》刊发了题为《反对经济学》的文章。该文章表示,在以管理大规模经济体为职责的人当中,“经济学学科不再适用于其目的”的这种感觉日益强烈,经济学开始成为一种旨在解决不复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对于这样的质疑,美国彭博社专栏作家、前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金融学系助理教授诺亚·史密斯(Noah Smith)反驳道,抨击经济学界基本已经抛弃的概念,无助于指明未来应该做什么。那么,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对经济学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何处?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学?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主流经济学遭受质疑据美国新学院经济学副教授桑杰·G.雷迪(Sanjay G. Reddy)介绍,20世纪中期,随着经济学变得更加科学化,经济学经历了“数学化”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借鉴数学的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性统计学方法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同时,一些怀疑经济学理论或计量经济学能否产出明确成果的声音逐渐出现。由于采用不同模型或数据分析重要的经济学问题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经济学给出可靠研究结果的能力也因此受到了质疑。所以,过去20年里,经济学学科出现了两个方面的转向:一是理论的去优先化,二是“认同革命”(identification revolution)及更广泛层面上的实证转折。不过,近期有迹象显示,经济学界正在恢复对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经济学和制度分析的“回归”。美国威拉姆特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梁燕表示,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学说、80年代主流的货币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大体上奠定了现代经济学说的基础,其后的经济学发展着重于建立数学模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反思主流经济学说的局限性,如美国经济学家海曼·P.明斯基(Hyman P.Minksy)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受到了一定关注,但这场危机并未完全动摇主流经济学的地位。重新审视经济学理论基础雷迪谈到,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有许多派别。“另类”经济学家常批评主流经济学模型的理想化特性,如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强调、将一般均衡理论作为一种解释性概念、对各种简单化假定的使用等。许多“另类”经济学学派聚焦于削弱这些理想化特性,或为经济学模型建立其他基础,如引入制度的角色、政治经济学学说、社会规范和文化、不平衡过程(disequilibrium process)概念等。他们的信念基础是经济学需要利用更丰富的理论概念和实证工具来理解现实。梁燕说,经济学内部的自我批评并不激烈,主流经济学根深蒂固。尽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驱使一些经济学家质疑市场有效性理论,如行为经济学对理性预期学说发起挑战,但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美国经济学家保尔·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一些学者虽然质疑主流经济学的政策见解,但他们仍拥护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而来自外界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为什么主流经济学未能预见或防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即为何主流经济学信奉的有效市场、理性预期无法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这确实值得经济学家反思。出于对市场有效性的信奉,主流经济学家提倡政府少干预经济。然而,在市场取得很大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不断被需求不足或金融不稳定导致的危机所打断,经济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暴露了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企业债务压力巨大、社会保障薄弱等问题,疫情期间及随后的经济疲软将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学界对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的探讨。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考希克·巴苏(Kaushik Basu)看来,对经济学进行评价颇具挑战性。经济学的本质是一种科学与常识的无规律组合。而经济学被完全等同于常识时,就容易产生错误政策。另外,不同于大部分的自然科学,经济学家的言论可能影响现实世界中的经济活动。人们常抱怨经济学家无法预测股票市场崩盘或外汇汇率波动。然而,假设存在能够预知未来的经济学家,如果他们预测股市下个月会崩盘,那么股市立刻就会崩盘,因为人们得知预言后会立即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如此看来,这场股市危机的原因或许正是经济学家预测了危机。巴苏表示,不可否认,传统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未能足够好地帮助人们应对当今世界的种种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以往研究的否定。在不容乐观的经济和政治形势面前,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重新审视十分必要。包括经济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以假设为基础,这些假设有时极为根深蒂固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作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思想核心,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被脱离语境地抽取出来、曲解并当作自由市场“正教”的基石。这种误读妨碍了人们对经济运行规律、为何有些经济制度成功而另一些失败以及国家干预的本质和角色等问题的理解。重视跨学科和现实问题研究雷迪说,如今,西方新自由主义政策传统正在遭受质疑,但尚未形成一种完全能够以不同方式理解经济现象、考察现有多种政策选择的“新经济学”。加强各学科之间、学科内部各分支领域之间的互动,超越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或经济学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单向应用至关重要。开展一种以理解现实世界问题为目标的跨学科对话,需要谦虚的态度与合作,政治学和其他学科混合研究方法的流行为经济学跳出单一学科、进入跨学科空间提供了参考。值得注意的是,鼓励跨学科研究不意味着可以不精通本学科,而是在生存和知识层面都对经济学研究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梁燕也认为跨学科研究非常重要且有效。长期以来,经济学不太注重向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除数学外)学习,但事实上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都能给经济学有益的启发。而且,心理因素、社会关系、历史事件对经济人的经济活动影响很大。巴苏则提出,经济学研究应超越单纯的统计规律,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探究金融如何影响商品供应与服务、经济以何种方式影响政治选择进而反作用于经济本身等问题,并承认塑造经济行为的不仅是价格和监管,还有深刻融入人们心理、影响个人选择的社会规范。梁燕表示,人类经济和自然环境今后都将面临重重挑战,有效发展和应用经济学非常重要。各国都应重视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济学不能像过去一样从不现实的假设出发寻求完美的模型和预测,而是要面向现实需求,如发展经济学现在就非常注重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来评估扶贫项目的有效性。中国经济学家应大胆创新,根据实际经济状况和发展需要来建立和完善经济学理论,不要被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禁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7日第1934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悠然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打工梦

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教育,得到这三个结论出乎意料,却令人感同身受

大概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家庭教育,只要看看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家庭教育书籍就会发现,今天的父母无疑是有史以来最关注孩子、最关注教育的父母。研究教育的不仅仅是老师、家长、教育家、心理学者,连经济学家也参与到这场“大教育”盛会之中。最近在家长圈里热传的一本《爱、金钱和孩子》就是美国耶鲁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教授操刀撰写。他们用研究经济学的方式,和经济学家的独有视角,重新观察和分析家庭教育,得到的结论既出乎意料,又令人感同身受。“直升机父母”成燎原之势“直升机父母”的典故来源于一个男孩的抱怨,他说自己的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时刻悬停在自己的头顶,让自己干这干那。对于这种教育方式,许多孩子一定感同身受。不过,我们总以为“盯着”孩子学习是中国人的专利,但出乎意料的是,自从几年前以《虎妈战歌》为代表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国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西方父母也加入了“直升机”大家庭。据调查,和八十年代相比,父母每周陪孩子的小时数增加了4-5个小时之多!“直升机父母”不但在中国已经近乎常态化,在其他国家也成燎原之势。而经济学家们对此的解释与众不同,他们认为这与人们收入结构的变化有关:70年代一个蓝领工人与大学教授的收入差距并不像今天这样巨大。当教育产生的收入差距越大,教育的投产比越高,人们就越重视孩子的学历和教育,越倾向于密集型教育方式。简单的说,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无论在收入上,还是受尊敬程度都远远高于传统蓝领,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父母就要求孩子削尖脑袋也要考上大学!不得不承认的是,“直升机”式的教育方式,确实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平均成绩。其中一个证据就是从在国际通用考试中,密集型教育的家庭比松散型、放任型的家庭平均高20分以上。而其副产品可能是,作为密集教育常态化的中国,拥有全球最高的青少年自杀率。严厉好过忽视和放纵每天检查作业、要求你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总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听父母的,相比这样的专断型教养方式;你是否更喜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不管不问的父母?尽管许多孩子都希望父母不再管自己,但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学历影响上看,忽视型父母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在《被忽视的孩子》中,作者用了一整本书的篇幅讲述,忽视孩子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永久伤害。而美国耶鲁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位教授则得出结论:相对与完全对孩子的成长不管不问,对他们行为完全放纵的“不参与型教育”,专断型教养方式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教育机会。数据表明,在父母双方最多只接受国高中教育的家庭中,从不参与型改变为专断型教养方式,可以让孩子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可能性提高三倍。美国耶鲁大学的法布里奇奥教授甚至认为,密集型育儿几乎是受教育程度角度的父母,让孩子接受最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条件。慈父严母or慈母严父?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悲剧在于:一位焦虑的妈妈,和一位不闻不问的爸爸。为了孩子费尽心机的妈妈们常常抱怨,自己的焦虑来自于对孩子的关心,如果爸爸能够稍微多花些精力在孩子身上,就能平分这份焦虑了。但经济学家们却出乎意料发现,如果爸爸也平分了这份焦虑,并采取了专断式的严厉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却是反作用。首先,他们发现在其他因素类似的前提下,权威型母亲的孩子与不参与型母亲的孩子相比,要多接受大约八个月的教育,而对于父亲而言,这种优势仅为四个月。而拥有一位专断、唠叨的妈妈会对教育产生积极作用,孩子有更大的几率变成一位不怎么情愿的学霸;但拥有一位专断型父亲却往往容易“诉诸暴力”,让孩子在青春期早早叛逆,甚至放弃学业。从这个角度上来,“丧偶式育儿”虽然糟心,但远远比不上“诈尸”的爸爸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妈妈们也不必为自己的严厉太过自责,毕竟相对于“高大上”的权威型教育,严厉的密集型教育是我们能采取的最佳方式了。最后,我们看看经济学教授们给出的最佳教育方式:“权威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父母通过引导、渗透等方式,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觉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真正达到“不用管”也学的境界。但这种权威型教育方式的门槛较高,需要父母有很强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才能掌握。相比这种高门槛的权威型教育,严格的“直升机父母”大概是能够让孩子取得更高学历的最佳方式了。如果在此基础上,您还能尽量考虑孩子的心理健康,大概就已经走在“权威型”教育的路上了。我是枫糖妈妈,多平台育儿领域优质原创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于男孩养育中的心理成长、教育心理,帮助您不打不骂、不生气,提升孩子的责任感、自制力和学习成绩。(图片来自网络,若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