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他是浙大第一位无臂经济学博士,第一位留洋博士后,执教英国名校国为虚厉

他是浙大第一位无臂经济学博士,第一位留洋博士后,执教英国名校

一、艰难多舛的求学路许多人的人生,往往在一瞬间就会走上岔路,命运就此发生改变。王争,中国第一位无臂经济学博士,1991年,9岁时去母亲的工厂里玩耍,捡一根旧灯管时不小心碰触到厂区的高压电线,被强大的电流烧毁双臂的全部神经。为了保住生命,他不得不截去双肢。身体的残疾,没有让王争沉沦,而是更加激发出上进的动力,从练习身体平衡,到用嘴咬住毛笔写,一点一点克服普通人不曾经历的艰辛。最初的时候,王争的口腔常会被笔磨出血,口水会濡湿作业本。但无论怎样艰苦,王争都会坚持每天用嘴写200个字,用脚趾写100个字。笔杆上留下了他的牙印,视力变成了200度近视。笔越写越流畅,无数次临写《多宝塔碑》、《兰亭序》后,王争竟然练出一手漂亮的书法,学会用脚下脚趾每分钟在电脑里敲出120个字,高中阶段,王争是在北仑中学度过的,每天除了努力,还是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异,为了能找到日后接受自己的大学,整整三年,王争除了学习,就是准备资料与国内稍有名气的大学联络。记不清寄走多少希望,记不清收到多少拒绝,即使在自述材料中“承诺只要能上大学,不会要求任何特殊照顾”,但是,因为体检不过关,直到2001年高考那天,仍旧没有一所大学肯为王争敞开大门。极度的压力和失望,让走进考场的王争感受到紧张,甚至一度出现腹泻症状,影响考试发挥,文科考出651分。回忆起高中时代的求学,王争感慨地说过,当时“压力很大,有很多顾虑。不能开车,也不能从事体育运动,我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唯有在学习上超过别人,才有可能为日后的人生道路搏出生机。“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信念是,将自己唯一能做好的那部分做到最好。“二、浙江大学带来王争人生第一次飞跃虽然体检不合格,但是历经波折,浙江大学终于为王争打开大门,破格录取他到经济系继续求学。如同在黑暗中行走突然见到了光,进入大学的王争如鱼得水,找准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人生第一次飞跃。2006年9月,王争又以优异成绩被保送攻读浙大经济学研究生,多篇论文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并在第六、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获奖。成绩光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辛苦:2006年8月,在研究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绩效的课题时,设计模型、修改模型,数值分析,各省有关的经济数据瀚繁,最后用脚趾敲完所有数据用去2个多月的时间。2007年,王争提前一年硕士毕业,进入浙江大学继续攻读博士,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无臂博士,同时成为第一位获得浙江大学最高级别“竺可桢奖学金”的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同时荣获“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成功没有让王争忘记对朋友的感激,他在“竺可桢奖学金”获奖感言中写道:“理论之树常青,生命之河亦不息奔流。做一个勤奋的水手,等待下一个起锚的港口。怀着感恩的心,真诚对待身边每一位朋友。探索真理与未知,经邦济世当是至高追求。”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后,2009年3月,王争独自远赴英国,进入诺丁汉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位无臂残疾人留洋博士后。王争在又一次付出数倍于常人的辛勤之后,2012年获得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学校的最高荣誉——“校长成就奖”,并且会每年为王争提供一套60平方米的单人公寓和2.2万英镑的奖学金。王争的事迹迅速在英国传播,一位伦敦大学的学生给王争留言,佩服地说:比起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生活确实如此,有人只会一昧地感叹命运不公正,有人在失败后苦闷沉沦,有人因为一点点挫折咒骂生活,却不肯花一点时间反省,乐观坚强地面对眼前的困难。哪怕生活有一万个理由让你哭,你也应该用一万零一个理由让自己笑。三、你若努力,命运也会让路如今的王争在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执教,担任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工作。生活虽不富足,但王争感觉自己的努力终是有所回报。每次谈及高考,王争都是深有感触:“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给了我一个崭新的平台,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言传身教的老师,热心友善的同学,这些都是通过啃书本自学不可能拥有的珍贵东西。”岁月的磨难,让更多人明白高考的意义与价值: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知识改变命运。倘或没有高考,王争不会实现做“一名大学教师”的梦想。对多数普通人而言,或许眼下的你不够优秀,但与其抱怨,不如用抱怨的时间去努力。王争的事例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若努力,世界也会给你让路,”命运也是如此,“你若努力,命运也会给你让路。”

人之性邪

“75后”经济学博士将成上海最年轻区长,16区区长有9位“70后”

【编辑/张喜斌 统筹/刘姝蓉】近日,上海市普陀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举行,审议并通过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决定任命姜冬冬为普陀区副区长、代理区长。据了解,11月8日,普陀区举办“携手普陀共赢未来”对接进博会投资推介会,姜冬冬首次以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的身份出席活动。姜冬冬,男,1976年10月出生,汉族,籍贯安徽利辛,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值得注意的是,当选区长后,姜冬冬将成上海最年轻区长。目前,上海16区中有9位“70后”,有2位女区长,有4位博士。姜冬冬任上海市普陀区副区长、代理区长近日,上海市普陀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举行,审议并通过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决定任命姜冬冬为普陀区副区长、代理区长。值得注意的是,11月8日,普陀区举办“携手普陀共赢未来”对接进博会投资推介会,姜冬冬曾首次以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的身份出席活动。据了解,姜冬冬,男,1976年10月生,汉族,籍贯安徽利辛,中共党员,1998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经济学博士。现任普陀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理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值得注意的是,当选区长后,姜冬冬将成上海最年轻区长。曾任静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处级),静安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静安区综治办主任,静安区委、区政府信访办主任,静安区政府信访办党组书记,市委、市政府信访办副主任,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第八批)副总指挥、克拉玛依市分指挥部指挥长,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副市长,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委副书记,普陀区委副书记等职。上海16区有9位“70后”,有2位女区长据民政部门统计,至2018年末,上海有16个区,共105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4416个居民委员会和1572个村民委员会。目前,在上海16区中,有9位“70后”(8位“70后”和1位“75后”),有2位女区长,有4位博士,有2位代理区长。除了姜冬冬,其余的8位“70后”区长分别是: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巢克俭,长宁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理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王岚,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胡广杰,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范少军,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宇剑,青浦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余旭峰,奉贤区委副书记、区长郭芳,崇明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李政。4位博士区长分别是:普陀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理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姜冬冬,经济学博士;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巢克俭,经济学博士;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方世忠,哲学博士;杨浦区委副书记、区长谢坚钢,法学博士。此外,2位“70后”女区长分别是:长宁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理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王岚,女,1974年2月生,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1996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奉贤区委副书记、区长郭芳,女,1970年10月生,汉族,福建德化人,中共党员,1992年7月参加工作,全日制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会计师、经济师。另外,16人中,还有2位代理区长。一位是此次履新的姜冬冬,现任普陀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理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另一位是王岚,现任长宁区委副书记、副区长、代理区长、区政府党组书记。【资料来源:普陀区政府网站、人民网、上海市政府官网、普陀区人大、解放日报社等】

楚留香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告诉你:985、211跟普通高校毕业后工作的区别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博士后。有发表过一篇《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平方公里的经济学》的专栏,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与深思。在专栏中这样讲到:“孩子学得越多,所学的东西越贵,这种信号就越强,越有可能帮助孩子说服选拔考官。所以,孩子接受各种培训,重要的不是培训本身,而是培训以后的那张证书,可以表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结合毕业生的职场生涯,理论都是一样的。在找工作时,面试官一开始看到的也是那张证书。不管是学历证书也好,职位证书也好,会优先挑选学历高的,有职业证书的,这叫首因效应。与985、211院校的学生相比,同等普通高校面试的求职者就会显得黯淡无光。当你大学毕业拥有985、211的学位文凭后,你将会:1、光宗耀祖。家人有脸面,曾经的老师同学也会对你另眼看待。不是因为你在学校获得了多少奖项和殊荣,那些都只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你从985、211这样的名校毕业了。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2、拥有比非名校更多的选择权。你还没有毕业就会收到很多offer,你在众多优质的企业中挑选最适合的岗位,决策权在你手上。不用到处投简历,职位自己送上门。3、你将会受到比非名校更好的待遇。面对在同一家公司,从薪资上来说至少高出2倍。然后是待遇,住宿可能是最好的;房间的设备设施也是最好的;连岗位晋升也具有优先权的。4、高起点。985、211毕业的学生,有着同校或者更高阶院校的同学或者朋友。凭借自己的朋友圈层,也可以发展得很好。5、个人综合素养高。985、211的毕业学生,接受着最高学府的教育,有着全国最知名的老师,有着更先进的设备设施。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也是高于普通院校的。而我们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之后:1、有一个茫然期,自己不知道毕业之后该做什么。很多毕业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毕业之后大多从事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可能是销售,也可能会转行。2、选择的岗位有局限性。没有名企发放offer,工作需要自己到处去投简历。适合自己的岗位基本上都是专业相关的。最后从专业岗位上挑选自己觉得不错的,企业认可的工作。3、待遇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待遇极低,没有享受跟高等学府同样的待遇,没有别人底薪高,没有别人住宿好,没有别人升职快。4、起点稍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身边的朋友大多是同校或者稍微高一点的院校。所以能靠的朋友力量薄弱,最后只能靠自己。因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985、211对这些普通高校的学生是有歧视的。5、个人综合素质稍低。因为教育上来说,有些学校的专业在全国的排名是首屈一指的,普通高校自然比不上。其实也有很多人说学历只是敲门砖,进入职场后看的还是个人实力。但是社会是复杂的,首先在竞争同一岗位时,你要具备这块敲门砖,你才有机会展现你的实力。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没办法与985、211这样的相提并论。在没有高文凭前提下,一定要在专业能力上完善自己。这样才会在自己职场道路上走得远,跑得快。最后,高考发榜了,祝愿广大学习都考上理想的大学。#2020年高考成绩即将出炉#

蓝纸鹤

曾在五所高校任职的“60后”经济学博士,履新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编辑/张喜斌 统筹/刘姝蓉】5月5日,教育部党组在北京交通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王稼琼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公开资料显示:王稼琼,男,汉族,1964年5月出生,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职。王稼琼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5月5日,教育部党组在北京交通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王稼琼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宁滨不再担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出席宣布会议并讲话。教育部人事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履新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的王稼琼,曾在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五所高校任职。据悉,王稼琼,男,汉族,1964年5月出生,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9月,王稼琼考入南开大学,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经济学硕士学位。1987年6月至1992年2月,王稼琼在南开大学交通经济研究所工作。1995年,王稼琼获北方交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北方交通大学后改名北京交通大学)。1996年至2004年10月,王稼琼先后担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系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校长办公室主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2004年10月,王稼琼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2008年3月,王稼琼任北京物资学院院长;2010年3月,王稼琼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2016年8月,王稼琼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17年4月,王稼琼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9年5月,王稼琼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宁滨不再担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公开资料显示:宁滨,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工学博士,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博士生导师。1959年5月出生于山西稷山,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参加工作。分别于1982年1月、1987年3月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信号专业、铁道运输自动化与通信专业,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4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在职取得工学博士学位。历任电信系教师,外事处处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学校第八、九、十届党委委员、常委。北京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日报、北京交通大学官网等】

狗剩

博士读完30多了,你还考虑读吗?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后悔一辈子!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出自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一书中,它是书中的结束语,简洁却发人深省。决定读博士那年我已经27岁了,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了,这个年纪对一个男生来说应该是结婚成家,步入事业发展的阶段,但是我没有。吴京在《战狼》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说的是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博士宇宙最高学位,人类知识的高峰,在硕士毕业之时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读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预计是工作两年后。硕士毕业时我并没有选择去读博,因为本硕我在学校已经待了七年了做为一个男人也确实想出去大展拳脚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进社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客观而深切的认识。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只要是全脱产学生总是跟真实的社会隔着一层纱。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收到了政府特殊的照顾,社会更多的包容,然而等你真正走到社会这种保护变不复存在了。比如在北京,一年1200元带空调、暖气、热水器、洗衣机的四人间寝室,平均下来一个月才100元;学生食堂七八块钱的牛肉面、套餐,半价的电影票、火车票;平常有事可以请假或者直接溜课去干自己的事;自己出了错受了委屈可以拿我还是一个学生作为挡箭牌;面对社会的点头哈腰又可以拿出来我是一个学生去抵抗。其实,这都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学生思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它主要是不利于一个人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决定读博之后,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纠结、拧巴、患得患失的心理斗争。比如这几个关键词:年龄、工作、收入、家庭、婚恋。年龄对很多年轻人都是一大担忧,经常听到周边同学,我读出来都三十了。按照我国的学制,正常本硕博一口气读完,大致上是28-30岁之间(不延期的情况下),这对很多青年人都会有年龄压力,毕竟无论是婚恋还是求职年龄都是一个法宝。再就是工作,有的在职考生全脱产的话会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单位、职位,读博后收入很低,有的舍不得自己原有的薪水,有的会担心孩子没人照顾,有的担心错过找对象的黄金年龄,变成大龄未婚单身……总之,提起到这些总免不了做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每个人遇到的这些个人思想包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我是男生我也照样担心自己的年龄。我考博时就已经27岁了,我的研究生同学已经都博士二年级了。有次我跟朋友袒露自己读博年纪大,四年后读出来三十出头。我朋友立马说,到你不读四年后不也三十几了吗?针对年龄而言无论你干什么事年龄都要流失掉,它不会因为你是在求学还是工作还是虚度光阴而停止。我国现在的平均寿命已经是78岁,三年或者四年时间放在辽阔的时间长河中也只是短暂的一段插曲。每年新闻都会报道一些花甲老人去读研读博,这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体现。另外,经济收入是很多人头疼的,我读博之前拿的是每月过万的国企的工资,读博之后每月两千多元,好在我对于物质需求并不是十分在意,解决温饱就可以了,两千多元在学校里也能生活的不错。虽然读博士期间,自己会少掉几十万元的收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假如家庭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要对经济收入这一块纠结太多,跟年龄一样少挣这几年的钱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大的阻碍。读博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觉醒的过程。你会受到社会无形的压力,你会受到论文的摧残,你会受到孤独的侵蚀,你更会受到自我的怀疑,总之,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己却又自我重塑自己的过程。有时候这个博士不是为你自己而读的,有的博士的父母甚至没有读过中学,但是有一个博士儿子女儿将会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有的人会想,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要给现在或将来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爸妈当年可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拿到了博士学位,孩子会以自己的父母作为榜样。还有些时候,因为这个决定你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将来的某一天会功成名就,那么你将是你导师你同学你朋友的骄傲。还有当你垂垂暮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翻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出版的书,你会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蹉跎年华而叹息。想到这些,我想当你戴上博士帽,领取那种薄薄的证书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上述的这些,你都已经考虑好,扫除了一切的思想藩篱并且各方面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那么你就去读吧,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苦短,有时候不去尝试比失败更令人遗憾!来源:考博圈 学术志

樱庭

亚马逊有多少经济学博士?可能仅次于美联储

来源:腾讯科技审校汤姆,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据国外媒体报道称,预测国家通货膨胀是一项棘手而复杂的任务。在美国,政府的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通常会派遣测试人员到商店记录从奶酪到轮胎的各种商品价格,并通过电话向消费者调查他们在汽油和葬礼服务上的具体花费。但显然,亚马逊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在外部研究人员的帮助下,该公司的经济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方法,通过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数千笔交易来衡量通胀。自动分析产品说明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评估服装、榨汁机或浴垫的质量,从理论上创建一个更准确、最新的产品价格指数。这只是亚马逊使用其近年来招募的一批经济学家的其中一种方式。如今这家电商巨头已经开始从零售业扩展到包括云计算等多个业务领域,同时颠覆了经济学家在公司内部的传统角色。消息称,亚马逊现在每年会从毕业的博士经济学家人才库中“吸取”大量新鲜血液。在美国,这一人才库每年只增长约1000名新博士毕业生。虽然如今“经济学家”的定义已经十分模糊,但这门学科通常被理解为“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资源和对激励的反应”。过去几年里,亚马逊雇佣了超过150名博士经济学家,已经成为了该领域最大的雇主,仅次于美联储(美联储拥有数百名经济学家)。而且,它还是唯一家在1月份美国经济协会(AmericanEconomics Association)年会上设有招聘摊位的企业,并且在场免费分发钢笔和带商标的压力球。与任职于学术界或政府的经济学家不同,亚马逊经济学家的工作内容几乎完全是保密的,工作人员必须签署保密协议才能开始工作。但根据背景调查和亚马逊本身透露的消息,整合经济学家的力量对该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惊人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马逊的经济学家们负责制定房地产决策,设定为公司带来利润的产品最低价格,精确确认客户需求,以及判断广告是否有效。以上所有这些都使用到了机器学习算法,这种算法可以大规模地实现决策自动化。规模较小的公司并不总是能为这种资产买单,这使得亚马逊将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其他有效利用经济学家的科技公司,比如拥有30人经济学家团队的Uber,也对亚马逊所打造的团队规模表示钦佩。Uber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霍尔(JonathanHall)今年1月在美国经济协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亚马逊是唯一家聘用了大量经济学家的公司,并且因此取得了大量成功。尽管许多公司聘请经济学家担任自己面向公众的发言人或指导总体企业战略,但Uber和亚马逊都试图让他们成为几乎每一项商业决策的关键顾问,并用大量数据来取代人类直觉。与此同时,亚马逊正在按照自己的形象重塑经济领域。“亚马逊的人并不会扮演像传统首席经济学家那样的角色,他们在做的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全国商业经济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Economics)执行主任汤姆·贝尔斯(TomBeers)说道。01科技经济学家的崛起应该说,经济学家对私营企业来说并不陌生。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在帮助预测宏观经济状况,以指导关于生产什么产品、进入哪个市场以及从哪里采购原材料的战略决策。他们的角色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也不陌生,因为像IBM、英特尔和微软这样的公司都设立了这一角色,并有几十年的历史。比如,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Varian)帮助设计了该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时的新拍卖模式,同时也证明了谷歌并未违反垄断法。谷歌透露,该公司现在拥有约300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但不愿就此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据信,在这一领域,亚马逊聘用的博士经济学家数量比任何其他科技公司都多。过去几年里,一些面向消费者的小型科技公司,比如家庭搜索平台Homeaway和求职网站Indeed也开始聘请经济学家来处理用户数据,并产生一些数据解读。这些数据解读可以打包成一种媒体形式,提供给记者。这些企业同时还具有某些政府关系职能,并通过数据表明公司对某一特定社区带来的积极影响。两年前,全国商业经济学协会还启动了一场仅面向科技经济学家的年度会议,与会嘉宾包括来亚马逊的四位经济学家。根据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教授迈克尔·卢卡(MichaelLuca)和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微软前经济学家苏珊·阿西(Susan Ahe)最近的一篇论文,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工作清单数据库中,为经济学家打出招聘启事的科技公司数量从2014~2015年的15家增加到了2017~2018年的21家,今年甚至有望继续增加。而且,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科技公司都会公开为经济学家职位做招聘广告,这一数字可能还并不是全部。“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家拥有大量门店的大型零售商。我们通常可以准确预测30~40%门店的销售表现。利用目前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能力,我们在特定地点预测业务表现的准确率已经接近90%。”IBM首席经济学家马丁·弗莱明(MartinFlming)说道。对于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来说,这种能力是他们极为看重的。亚马逊拥有的数据可能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而它也需要数据才能正常运作各个业务部门,无论是贷款、网络服务,还是最后一英里交付等都是如此。02数据的魔力亚马逊庞大数据处理团队的设计师是帕特·巴贾里(Pat Bajari),他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自1993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来,他撰写了大量关于房价、政府采购、拍卖等主题的论文。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杜克大学工作后,巴贾里于2010年加入亚马逊,担任副总裁和首席经济学家。一直以来,亚马逊都拒绝让旗下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接受采访,也拒绝回答有关他们工作的问题。但经济学家们偶尔会公开发言,巴贾里曾在美国经济协会会议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主题是关于亚马逊利用大量数据预测零售需求,以及大数据如何影响企业业绩的。在演讲中,他分享了一些自己对经济如何塑造科技公司的看法。“从大约八年前开始,我看到这个行业发生了变化,企业开始更加认真地使用科学方法,来消除公司内部的猜测。”在两句话之间,巴贾里带着特有的紧张笑声说。“你基本上是在‘清理垃圾’(clean up waste)。”在其他公司,经济学家通常集中在一个小团队中。但在亚马逊,他们会被整合到整个公司的许多团队中。在一本制作精美的招聘手册中,亚马逊描述了其经济学家如何帮助建立贷款给第三方卖家的风险模型、为Alexa和Kindle等设备的产品设计和参与跟踪提供咨询,以及帮助其蓬勃发展的云服务业务寻找客户,并预测该消费者网站的服务器容量需求等工作场景。在目前发布在亚马逊招聘网站上的46个经济学家职位和实习职位中,其中有一些是让经济学家帮助微调卖家定价、找出亚马逊庞大分销网络实现运输的最佳方式,以及确定表现最好人才的特征以期做出最好的招聘决定。例如,亚马逊运行着一个名为“Connections”的程序,该程序会向员工发送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你的工作是否为您提供了学习新事物的机会?你的团队总是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吗?官僚主义多大程度上阻碍了你交付成果的能力?”为了改善员工反馈,亚马逊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比如培训管理人员,让他们与下属更好地互动。事实上,该公司最早的时候聘请了一支由心理学家、其他科学家和产品经理组成的团队。但不久他们便发现,这显然不适合实现亚马逊追求的目标,即更好的员工表现。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则能够有效分析哪些干预措施促成了更高的工人生产率。一位要求匿名的前亚马逊经济学家表示:“心理学家在亚马逊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经济学家经历过的培训,这就是与盈利能力的关系。亚马逊是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地方,如果你不能证明你的计划对客户有利,就很可能会遭遇挫败。”要弄清楚人力资源试点计划或者经济学家在亚马逊做的许多其他事情是否奏效,就需要使用到所谓的“因果推理”(causal inference),即确定是什么导致了什么,从而决定了要做什么、该做些什么。以Prime订阅服务为例,大多数消费者选择这一服务大都是因为免费送货服务、流媒体视频、还是全食超市的折扣?经济学家得出最可能的答案,使公司能够更好地决定哪些Prime福利应该包括在内、哪些应该取消。其他一些公司决策,比如如何定位广告、在哪里开设书店和仓库,以及Echo设备的成本等也受到经济学家的审查。在大多数公司,这类工作通常是由数据科学家来完成的。但另一位亚马逊前经济学家表示,巴贾里主张聘用受过正规经济培训的人才,以为尽可能多的商业决策提供有效咨询。这位亚马逊前员工表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经济学家拥有更具体的技能组合,这些技能更适用于许多商业问题。”03突破象牙塔的桎梏可以肯定的是,建立一支由150名博士经济学家组成的团队并非易事,尤其是因为在研究生院的学生通常认为“对于无法在大学找到工作的人来说,私营部门才是一个后备选择”。虽然公司经济学家很少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学术期刊的文章发表数量被认为是学术界硬指标),但与人文学科的许多领域不同,前者通常可以拿到丰厚的薪水。当然,亚马逊也完全有能力为这一团队支付更高的价格。数据显示,甚至连普通经济学家的薪酬也高达16万美元,这几乎是亚马逊所有员工基本薪资的上限,额外的股票期权则使他们的总体薪酬要更高。然而,这并不是亚马逊向新培养的博士们所进行的主要宣传。因为这些经济学家通常任职于知名学府,其中许多人都是终身职位,在他们的简历上有一长串的出版物清单。因此亚马逊的杀手锏是:为他们提供拥有大量独家数据的访问权限,这些数据对于大学的研究人员来说可能是非常费时费力才有可能获得的。2013年加入亚马逊的高级经理兼经济学家威尔科·舒尔茨·马伦多夫(Wilko Schulz-Mahlendorf)在LinkedIn的个人资料中写道:“你理应嫉妒我们正在研究的各种问题,以及我们能够获得的海量数据。”现在,正是这些知名学府正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整合到它们的课程中。因为它们知道,这些都是处理现有信息的基本技能,也是解决当今经济面临最大问题的出路所在。对许多学者来说,这里有一个不利的方面:私营企业现在创造、控制着了解现代世界所必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在此之前,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开数据。”比阿特丽斯·谢里尔(Beatrice Cherrier)说道,她是法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of Cenerg Pontoise)的经济史学家。“但现在,这些有价值的数据都是科技企业所独有的。”谢里尔解释说,这不仅使世界上所有的亚马逊人不能发表任何可能使公司看起来不好的东西,而且也使他们很难复制自己可能发布的任何研究,因为公司内的所有源数据都是保密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在里面的人来说,亚马逊就是一个充满快乐的游乐场。达里尔·费尔韦瑟(Daryl Fairweet)2014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就加入了亚马逊。“你不是为了一份工作不得不去面试的,你可以在同一时间面试很多工作。”费尔韦瑟说,他于2018年离开了亚马逊,成为房地产网站Redfin的首席经济学家。“一旦被录用,研究期间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果我觉得有什么东西真的值得研究的话,我可以去研究一下,但没有人会提前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尽管亚马逊经济学家们所做的工作可能在公司内部永远看不到曙光,但它却会影响着管理层的决策,而这些决策足以影响到千百万人。在亚马逊,即便是最初级的经济学家都可以在高级副总裁面前介绍他们的研究,并可以对自己的建议对公司利润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评估。“就个人而言,这的确令人兴奋。因为我所做的工作有明显的价值。如果仅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话,你很难知道立法者是否根据你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当你在公司工作时,你会明显知道自己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的想法。”费尔韦瑟说道。加入华尔街见闻VIP会员,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都到这里了,点下在看吧

王煜

他是经济学博士,是世界首富,同时也被称为“窃国首富”

民国四大家族大家都知道,而当中最显赫的家族莫过于宋家,宋子文是宋家最年长的公子,这位哥伦大学的经济学博士,曾被称为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但同时也被称为“窃国首富”,内战结束后,宋子文被列为“内战首犯“。经济学博士宋子文宋子文为什么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甚至被评为当时的世界首富呢?他的财富从哪里来?首先,宋子文凭借着国舅的身份,兼任财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利用职权之便,大肆贪污,大肆以公徇私,比如侵吞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倒卖外汇,倒卖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这点跟清朝的胡雪岩、盛宣怀比起来,手段更高明,数量更大;其次,宋子文和孔祥熙联手,将民国时期几乎所有的产业国有化,实现绝对上的国进民退,又进而将自己变成这些垄断的国有化产业公司的大股东,将宋家的抓牙伸向了国家的各个产业。宋子文到底有多少钱?宋子文自己称只有800万美元,但是日后有人问宋子文的建设银公司(宋子文和孔祥熙联手创办控制中国金融的公司)有多少钱?宋子文说出了个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数字,1800亿美元。直到今天,宋子文到底有多少钱还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按中国当时的产业国有化,宋子文通过持股占有的财富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回顾宋子文的发家历史,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几点:1)绝对的权力很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尤其对权势显赫的宋家王朝,宋子文也不例外 2)宋子文的发家也是历史的必然,旧制度的落后,草莽时代,必然给了某些人铤而走险的机会。3)绝对的能力加上绝对的制度落后加上绝对的权力,将这种贪腐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宋子文毫无疑问是当时最懂自由经济的中国人,这种高智商的犯罪,就像蛇打七寸一样,比强盗更加致命。

插花眼

关于考博,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多年前,『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今非昔比,近年来就业市场愈发不景气,在一线城市遍地都是硕士学位的竞争者,外加落户难、孩子教育成问题等各种原因,考博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考博,尤其是名校博士,难度不亚于考研,甚至个别大牛导师的报录比堪比国考,就比如北大PKU-GATE的考试人数就多达2000人,远超招生数量。目前,国内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直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和统考。前两种博士录取,一般来说在考研时或是研一研二期间就已经确定,这里主要介绍后面两种,也就是所谓的“考博”。1 申请-考核制目前,高水平院校已经逐步推行申请-考核制,比如北大、浙大、清华等,当然也有部分院校是申请-考核和统考并行,具体实行那种考察办法,可登录学校研究生院的招生简章进行查看。这里要注意的是,申请-考核制不代表不考试,更不代表考试不重要。申请-考核制是先向学院提交材料,主要包括:学历和学位证书、研究生期间的成绩单、硕士毕业论文(应届生提交开题报告)、外语成绩证明(四六级、托福、雅思等)、专家推荐信(两封,一般要求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推荐,个别学校要求正教授推荐)、学术成果(论文、课题等)、读博期间的研究计划。在材料过审后,才能参加笔试和面试,最终根据笔试和面试的加权成绩确实录取名单。在这些材料里比较重要的有:硕士毕业论文,作为硕士期间最大的科研成果,必须保证论文质量,并且不存在学术不端的情况;外语成绩,大部分学校会对报考者的外语成绩提出要求,比如六级480以上或是雅思6.5分以上方可报考,倘若没有达到学校要求,需要另外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英语考试;学术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参加导师课题的经历是极大的加分项,让博导知道你是一个靠谱的科研小助手。2 统考一般来说,博士研究生统考科目是三门,一门外语加两门专业课。一门专业课是专业基础题,一门专业课是针对特定方向的专业题。比如你报考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那么一门专业课就是考宏微观经济学,另一门专业课就是考产业经济学。考博英语是公认的高难度,特别是中科院、社科院以及北大都是出了名的“英语过了就行“的学校。不过即使如此,翻看大部分院校往年的成绩来看,外语成绩能拉开的分数非常有限,而专业课才是决定你能否战胜其他竞争者的关键。同时,导师也更关心学生的专业水平,毕竟英语只是工具,只要求你能看懂外文文献即可,而专业能力决定了你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多远。3 最后申请-考核制和统考最大的区别在于:申请-考核制报了名,但不一定有考试机会;统考只要报了名,就有资格参加考试。由于考博不限定报考学校的数量,因此小伙伴们可以“多撒网”。对于自身履历过硬,比如名校出身、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高水平文章、参加过高规格的课题,那么可以以申请-考核制为主;如果自身履历一般,本硕院校一般,没有突出的学术成果,那么还是拿出当初考研时的学习精神,以报名统考制院校为主。祝小伙伴们考博顺利~更多考研咨询,欢迎『关注』鼬老师~

鬼宿舍

经济学博士还值几个钱?没博士学位的鲍威尔都成美联储主席了!

64岁,在中国,这是正部级官员能否继续进步的关键年龄门槛。64岁,在美国,美联储理事杰罗姆·鲍威尔获特朗普提任下届美联储主席。他升了,她走了……鲍威尔获提任的消息并不出人意料,国际金融市场也反映平平,各路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的也基本集中在鲍主席上任后将继续延续耶伦时代的货币政策路径和对他本人“非科班”出身的从业经历的八卦上面。但是,如果认为特朗普仅仅是因为要延续货币政策而提名鲍威尔的话,那就低估了“特大嘴”的商人本性和总统的战略眼光了。一方面,耶伦干的其实不错。她执掌美联储的这4年,是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失业率不断下降的4年,金融市场也总体稳定。另一方面,如果单是为了保障货币政策连续性的话,那其实选谁都一样,因为不要说美联储主席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可以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即使有这个能耐,也没人敢于承担因此给美国经济造成的风险。耶伦不敢,鲍威尔不敢,泰勒也不敢!但是,特朗普提名鲍威尔,究竟有什么深意呢?这要从鲍主席的从业经历说起……鲍威尔,男,64岁,政治学和法学双学位,GPA不详,取得律师从业资格。曾为投行屌丝,后跟随大BOSS成功逆袭,成为财政部副部长,此后下海创业,后又回归央行,成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鲍威尔是横跨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时期的三朝元老,再从他能够获得特立独行的特朗普提名以及共和党、民主党共同支持就可以看出,此人也许并不像此前的美联储主席一样接受过深入而系统的经济学训练,但相关工作经验却极为丰富,且情商极高!再说了,经济学博士,现在还值几个钱?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鲍威尔不论在凯雷基金、财政部还是美联储,其工作岗位基本上都与法律合规、金融监管、危机处置等相关。因此,特朗普提名他当主席,其中的深意很可能在于放松金融监管,扩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等方面,再造美国的经济繁荣。鲍威尔本人也多次表示对放松金融监管,改革沃尔克规则的支持态度。那么,放松金融监管,对美国金融业特别是美国经济有什么好处呢?这要从08年的金融危机说起。2008年,严重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重创。当时的美国政界和学界大多数人认为造成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华尔街过度的金融创新,特别是大型银行资金过度衍生,大量投资于金融市场,给存款人的财产造成巨大风险。因此很快于2010年推出《多德-弗兰克法案》,全称《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其主要内容就是限制大金融机构的投机性交易,尤其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和合规成本大幅上升,风险资产计提明显提高,除做市业务和有实际交割需求的业务之外,其他大多数自营投资类、敞口较大的金融市场业务都被大幅度压缩。而大型金融机构对风险合规的加强,又进一步导致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上升,全社会的资金风险溢价提高。所以我们看到虽然美联储已多次加息,但这并没有给美国金融业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利好,金融市场流动性仍然受到政策的抑制,而这对于美国经济的持续性复苏其实是较为不利的。特朗普是聪明的商人,他当然知道,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同理,一个国家的经济,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因此,如果鲍威尔上任美联储主席以后,能够跟其好基友—财政部长姆努钦密切合作,改革目前过分严格的美国金融监管框架的话,不光是给华尔街松绑,也是给美国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所以说,从短期来看,鲍主席的当选对美元影响也许偏空,但从长期来看,如果能因为放松监管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话,对美元则是具有实质性利好的。最后需要补充一点,不论是现在的美国经济还是现在的美国总统,都不再需要理想化的、不接地气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了。特朗普要提名的人,一方面要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眼前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当然也要成为他的心腹,让货币政策为经济服务。因此,未来的美联储,很可能更多着眼于短期的经济表现,而淡化货币政策中长期预期目标,也将会在其标榜的独立性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耶伦,再见!(作者为姬明,山金金控首席分析师,牛熊交易室专栏作者)

请治剑服

5年后,“买房”和“不买房”会有多大差别?经济学博士21字说透

来源: 楼市新观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爱买房炒房,德媒曾经还给我们贴上了“地产经济”的浓厚标签。西班牙媒体报道我们的房价问题时更露骨、更直接: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要背负高额房贷,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是物质的、世故的。爱买房的国人也没有让人失望,直接把我们的房地产市值干到了450万亿,这个数字比欧盟+美国+日本的总和还高。房地产到底有何魔力,竟让国人如此痴迷疯狂?个人总结有三大主要原因:其一,“有房才有家”思想根深蒂固,从古至今,我们都对房屋的产权有极强的占有欲。租房虽然也能解决居住问题,但绝大多数国人始终学不来西式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租来的生活不成体统,唯有拥有自己的房子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家;其二,买房能赚钱,有钱用来投资买房准没错。这不是某一个人智慧的结晶,这是无数过来人都曾有过的“真实经历”。更有甚者因为投资买房而改命逆天,实现财富自由阶级跃迁,对投资炒作房地产赚钱更是深信不疑;其三,过去十年,中国的金融、互联网、债券、基金、股市等行业,虽然发展也可圈可点,但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房地产那样是可以全民参与且“造富”惊人的,房地产在国人的心目中暂时是无可替代的。“有钱就买房”这个思想虽然异常扭曲,但根深蒂固,难以扳正。现实点说,在中国房子不仅仅是用来居住的容身之所,它更是财富、地位、名誉、资源、关系等的象征。但我也不止一次强调过,过去二十年房地产之所以能叱咤风云,一路高歌猛进,很多人得益于房价上涨,能够赚得盆满钵盈,完全是乘大势,乘国运所致。并非我们的购房人有多么伟大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诀窍,而是大家搭上一部快速上行的电梯。改革开放对市场的松绑,人口红利和城镇化,金融扶持,庞大的需求,使得房地产成为最为赚钱的行业。让我更诧异的是,很多人老是喜欢拿“经验主义”来谈房价,谈楼市走势。很多专家更喜欢提周期论,什么5年大周期,3年小周期。言外之意,房地产是一个周而复始无限上涨、无限获利的行业。房价上涨没有头,投资房地产更没有止境。更无语的是,最近又听到某位专家在大放厥词:“5年前那些买了房的人,现在房子已经市值千万,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5年前那些没买房的人,现在还在苦哈哈挣首付,也许他这辈子都买不起房子了。结论就是,买房要趁早,现在买不买房,取决于5年后你想当什么样的人,是想当身价千万的富翁,还是当身无一物的屌丝,选择权在你手里。”5年前,房地产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起始阶段,彼时伴随着国家鼓励买房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各地造城运动轰轰烈烈,房价也是一路飞奔,很多一二线城市承接了大量住房需求和资金,房子可以说“一套难求”。但在经历了3年半的房住不炒政策打压纠偏之后,5年后楼市还会再上演5年前的一幕吗?5年后,房子“一套难求”还是“无人问津”?5年后,“买房”和“不买房”真的会像上述专家说的,天上地下之别吗?三点分析告诉你真实答案: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难度,毕竟中国有672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每个城市人口、经济、政策、资源等基本面都不尽相同,5年后房地产的情况更不能一句话概括。但我们通过对政策、人口、住房总量等几大国家基本面的分析,还是可以对上述问题有个大致的结论的,尤其是对很多“对投资炒房依旧寄予厚望”的人的思想的纠正有重大作用:首先,政策方面,调控5年内难言放松。基本可以宣告房地产的高速井喷发展阶段彻底过去了,未来5年内,楼市都不可能再出现过去那种年涨幅30%的疯狂景象了。这一点经济学博士孙树强21个字就说透了——靠刺激房地产来拉动经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言外之意,过去地产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被推翻了,可以理解为属于房地产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了,未来经济不再单纯依靠房地产,意味着房地产的地位要发生巨变,这或是房地产萎靡的开始,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或意味着房价就此开启下行模式。即使是现在最艰难时期,孙博士也不主张启动房地产,原因有三:其一,大规模刺激房地产市场,只会使前期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去杠杆努力前功尽弃,也不利于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钱真用来买房,消费谈何而来,无数小微、实体企业靠谁来撑;其二,我国房地产本身就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如果大规模刺激,势必会使房地产市场更加畸形化,这明显不是国家想要的结果;其三,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经济、金融危机,不胜枚举。我们若再不悬崖勒马,大有步美、日后尘的趋势。孙博士的说法其实是有现实依据的,拿今年初的这场风波来说,对房地产打击深重,很多城市税收、卖地等财政来源都颇受影响,因此很多城市都想放松调控来缓解压力,甚至有驻马店、海宁、广州这类压力巨大的城市,有“放松限购”、“下调首付比例”的举动,但是后来的事实大家也看到了,这些带有“刺激性”含义的政策都无疾而终了,恰恰说明国家调控楼市的意志和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事实上,过去这四个多月,国家层面也是一而再再而三透过媒体、重要部门领导发文或发声重申定调过,要始终坚持房住不炒,不会再拿起房地产这个“夜壶”。其次,人口方面,对房价的支撑更是难言乐观。中国人口红利大、城镇化率低一直被很多专家拿出来说事,被当作是支撑房地产、支撑房价的最强说辞。但我想说的是,过去这几年,很多专家的“城镇化有空间,房地产有红利”说辞是完全错误的,是压根站不住脚的。一方面,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36%到60%。很多人觉得对比欧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率,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房地产也有很大的空间。我想说的是,这些数据本身就是错误的,和现实有很大偏差。我们中国的真实城镇化率其实已经接近70%了,因为中国有大量常年居住在一二线城市但户籍在农村的人口,这些人虽然不是城里人,但是他们确确实实是可以算作是城镇化率的。因此,其实我们国家的人口流动,没有多大空间了。另一方面,让农民进城接盘高房价已经越来越不现实,其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城乡一体化推进,越来越多人喜欢留在农村。尤其是在工作、就医、就学等关键环节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很多人会自我权衡,与其盲目进城,还不如留在农村;其二,中国有很强的农业属性和族群基因,还有很多人的定居情节很重。未来5-10年,其实是城市化进程推进最慢的阶段。更不能忽略的是,我们的人口红利也开始递减消失了,生育率下降叠加老龄化社会到来,一句话,未来新增人口远远没有过去二十年多。对于很多大城市而言,新增流入人口确实有。但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大的空间。更托不起房价年涨幅超过30%的大任。再者说了,并非简单的人口增加就能支撑起房地产的繁荣,准确点说是新增人口收入的增加,才对房地产的发展构成利好,只是单纯地把人从农村转移到农村,不切实解决其工作收入问题,不最终提高其工资性收入,就寄希望他们能支撑起房地产的新一轮辉煌,不过是黄粱一梦。再者,宏观层面来说,中国早已不缺房,未来绝大多数城市房子供大于求,房价有下跌趋势。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套房屋,一直没有统一准确的答案。但不代表这一直是谜:聚富财经曾经报道过,有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房屋总量足够至少34亿人居住,中国5年前就已经告别房屋短缺行情了;地产大佬潘石屹也当众说过,中国房地产不再是刚需,我们现在人均居住面积40平,和发达国家持平,房地产总市值400万亿,多数城市房屋空置率在20%以上,我们现在要解决的不是房屋少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切实有效的政策来逼出空置房源,进而达到真正有效的降房价、降租金。此外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多家银行此前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房屋也足够多了。单就过去二十年而论,我们的开发商就销售了177亿平米的商品房,按一套房子100平米计算,这就是1.77亿套房。而我们拥有各种产权的房屋理论上应该是商品房的4倍,即7亿套左右。合计高达8.77亿套。按房户比计算也超过了1.2:1,按照经济学供需原理计算,房价早就该降了。易居研究院今年初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20年我们的新房将进入供大于求局面。单纯从供求关系来看,未来几年大多数城市房价都不具备继续上涨的可能,尤其是人口外流严重、产业发展低下的欠发达地区,房价更是独木难撑。透过上述三个关键基本面的分析,我们能初步得出房价上涨空间狭窄的结论,但是不是可以一概而论所有城市未来房子都会“无人问津”,“买房”和“不买房”区别都不大呢?当然不行!虽然我们不能细化到对全国672个城市每城都出一篇房价走势分析,但是大体上可以把全国城市分为三大类来看:第一类,人口有显著增量、汇聚顶级资源等优势的一线城市,这类城市刚需不仅要早买,投资也要早行动。重点要提的是,这类城市“不买房”真的可能会永远都买不起。至于原因不再多赘述;第二类,二线城市和超级都市圈三线城市,这类城市虽然目前受制于调控压制,难有显眼表现,但是不得不说这类城市大有潜力,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成渝都市圈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增量良好的区域,5年房价虽然不能翻一番,但是每年的涨幅在5%以上,还是可以实现的。现在不买房,5年后可以预见的是购房成本和难度会加大不少,这类城市,个人也是建议尽早行动;第三类,欠发达地区的三四线及其更低级别城市,这类城市投资无价值,自住也要选对地方,否则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虽然有些城市房价还在微微上涨,但是结局已经注定了,未来随着棚改彻底结束、人口外流、产业发展乏力,这类城市会率先摔回原形。尤其是国家定义的“80个收缩型”城市,房地产更是没有未来。这类城市而言,房子早已严重过剩,且没有价值。现在即便不买房,5年后也不会有大变化,更不可能出现“一套难求”的火爆景象,或许还会有惊喜,二三十万买一套房子的情况,或会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