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高质量成果才士也夫

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高质量成果

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然而,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以及实现方式等重大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没有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当前的学术研究也还没有形成共识。华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郭克莎教授团队完成的《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书,是从学理上回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有益探索。该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应急管理项目“促进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资助下,由郭克莎教授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和高校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指标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就业等方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促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落地、可实施的政策建议。该书是一本系统阐述高质量发展内涵、目标、路径和政策的优秀著作,无论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结论上都有明显的创新。该书从高质量发展背景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路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等方面系统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研究内容丰富,各部分内容之间逻辑关系复杂,构建统一的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书以高质量发展背景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路径、制度保障为逻辑主线,勾勒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并逐一展开,深入论证。在高质量发展背景和内涵方面,该书立足国外和国内两个大环境,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国际贸易秩序和世界经济格局重构,以及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约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等因素出发,深入分析了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和未来趋势;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方面,该书建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预测,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路径方面,该书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就业、强化不同类型产业技术赶超、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包容发展、实施创新驱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在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方面,该书从建设自主创新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动能、质量、效率协调这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本文作者何德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审时度势,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科学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变”与“稳”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变”与“稳”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是以营商环境完善之“变”,求企业发展预期之“稳”。通过对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稳定市场预期,进而提升我国经济活力。围绕优化改善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在简政、减税、降费、融资便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2019年,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到位,中国营商环境将进一步完善优化,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将极大地发挥稳预期作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二是以加速创新创业之“变”,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之“稳”。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爬坡阶段,产业结构正沿着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高端化的方向持续优化升级。未来,稳住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趋势,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速创新创业,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另一方面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预计今年,我国将继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同时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以体制机制改革之“变”,求经济高质量增长动力之“稳”。深化市场化改革、向改革开放要经济增长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重要经验,也是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要求。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无疑是必然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建设,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要培育多元化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四是以区域格局优化之“变”,求投资需求增长之“稳”。围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区域发展格局,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针对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要求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这样既合理扩大了有效投资,稳定了总需求,同时又有利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来源:光明日报)【关注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必归其天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蓝皮书(2019)》正式发布

证券时报e公司讯,在21日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办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经测算,从“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到“十三五”中段的2018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27.7上升到48.2。从总体趋势上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平稳较快上升,并呈现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人民网)

海之歌

深入理解和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

内容提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具有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这三个方面为重点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根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发展理念、工作主线和经济体系三个层面勾勒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不仅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而且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不仅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而且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发展阶段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当然要随之改变。在高速增长阶段,面对物质短缺,我们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和“有多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规模和增速是核心的目标。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已经转变为“好不好”和“优不优”,除了经济规模和增速,还将经济质量和效益纳入核心目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新发展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紧牵住新发展理念这个“牛鼻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来。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进一步看,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并非只有经济一个维度,也并非只有经济增速一个方面的指标。对此,必须全面系统把握,让各方面形成合力。将新发展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要求我们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将其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基础性和支撑性要素,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总量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侧,侧重于解决总量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通过需求牵引供给,增加经济总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周期性、总量性问题虽然也有,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侧重于解决结构性问题和供给侧问题,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现有供给结构、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是相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最终目标是形成经济增长新机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坚持这一主线的同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实施以逆周期调节为代表的需求管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集中精力推动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只有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全过程,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经济体系支撑。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经济体系建设上,并通过经济体系建设体现出来。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体系与新的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矛盾日渐凸显。不仅要实现结构转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而且要实现动能转换,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体系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方面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以上几个体系作为一个统一整体,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另一方面要求坚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不仅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要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且作为实体经济血脉的金融也须全面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这也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上的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全力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个基础工程,把注意力集中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上来。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将其作为关系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嵌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并赋予其“四梁八柱”地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具有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这三个方面为重点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作者:高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来源:人民日报

天钧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张娓)为深入总结我国近年来改革发展经验,研究未来一段时间重要领域重大形势和问题,广泛凝聚共识、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月12日,第三届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攀升全球价值中高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构贸易竞争优势、绿色发展与中国能源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科建设与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认为,近几年,特别是2019年以来,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和以往所经历的财政政策的格局有所不同。因此,重新认识和定义目前的财政政策显得尤为重要。2020年我国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民生和重点领域保障,这是我们前瞻2020年财政政策布局时不可缺少的四个观察点。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除了要观察财政政策现象层面的变化,还要将其抽象化,并做高度的理论概括。具体而言,我们分析和研究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视角,要由以往的相对单一走向多元:在对经济形势的分析中,要将周期性的变化和趋势性的变化兼容;要将总量性的变化和结构性的变化兼容;在经济政策的布局上,既要有扩张总需求的维度,也要有调整经济结构的维度;既要考虑GDP的规模和增速,也要考虑GDP的质量和效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蒋庆哲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愈发需要明确国家各领域新的问题、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经验,研判未来重大领域、重大形势和问题,启迪学术研究方向,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想要更好地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要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把握其中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隆国强认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博弈加剧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是我们理解、观察和判断未来全球格局变化趋势应着重参考的重要因素,对每一个国家来说,这些因素都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适时调整对外开放的战略及开放重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握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每位专家学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传统融入全球产业链的主要方式,是靠比较优势,逆全球化对这一传统融入方式带来挑战,为此应探索新的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方式。具体而言,我国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产业链上部署创新,积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来。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就要明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衔接问题,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构建创新链。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看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共享的发展,是创新和效率提高的发展,是比例、结构协调、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也是开放的发展。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要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证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深入实施宏观政策的调节;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坛由《经济研究》杂志社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联合主办。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娓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毒草莓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答卷”

新华社深圳1月15日电 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答卷”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孙飞 张丽娜 梁建强万里潮起,千帆竞发。2019年伊始,不少地方进入“两会时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持续成为“热词”。在热度之下,是更加深厚的研发底气孕育创新潜力,是更加融合的区域经济迸发协同能量,是更加务实的经济观念期待厚积薄发……经历转型升级的艰苦努力,高质量发展的春风正不断吹来,助推中国经济巨轮扬帆远航。 深耕研发,新兴业态孕育“创新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在国内不少地方的两会现场,这些科技含量高的“热词”频频出现。场外与之同频共振的,是高速轰鸣运转的智能工厂。智能煮饭机器人、智能冰箱、智慧新零售……一批批具备“人机交互”功能的新产品,正从家电企业美的的智能工厂中加工完成。“人机交互的未来正在到来。”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美的预计2018年净利润为198亿元至208亿元,同比增长15%至20%。在良好业绩的背后,是对研发的执着追求。位于深圳南山的无人机企业大疆2018年发布14款新产品,不少受到海外消费者好评。这个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滨海城区,已形成你追我赶的创新竞争氛围。“南山走出了一条从跟随模仿到参与全球竞争、从技术‘引进来’到企业‘走出去’的开放创新发展之路。”南山区委书记王强说。很多中西部企业也不例外。总部位于安徽的智能语音领军企业科大讯飞2018年前3季度研发费用增长近70%;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获得韩国兽用医药品等进口项目许可。创新驱动,提速前进。正在举行的湖北两会上,湖北省有关负责人透露,湖北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8%,新增国家高新区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200亿元。创新企业汇聚的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说,2018年上半年,深市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合计1219亿元,同比增长近18%;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较上年同期增加0.12个百分点。推进融合,区域经济迸发“协同能量”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等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谋划实施沿江化工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岸线资源管控、生态复绿等在内的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引擎之一。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也在不断凸显区域协调发展规模效应,新的发展极正不断崛起。伶仃洋畔,港珠澳大桥如一条巨龙飞腾碧波之上,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展现当代中国的雄健风采。这条跨海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将港澳之间的陆路距离从3个多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8年5月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显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雏形,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区域经济融合之外,不同业态的跨界融合也在擦出产业火花。微信支付坐地铁、小程序买电影票、服务号预约看病……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看来,消费者定制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互联网+”,“无人机+”“机械臂+”等也正在成为跨界融合新的载体。“通过轻型的智能机械臂,服务机器人不仅可以交互对话,未来还能将咖啡端过来。”越疆科技创始人刘培超说,我们想让服务机器人长出智能的手臂,为客厅经济插上“中国翅膀”。求真务实,做强基础夯实“发展动能”落地支持民企举措、做强基础挤出水分……在新的形势下,相关部门求真务实、采取措施,各类市场主体齐心协力,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近期,深圳出台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如民营企业社保费率将降低,可缓交住房公积金等。根据《关于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推出减负降成本1000亿元以上、新增银行信贷规模1000亿元以上、新增民营企业发债1000亿元以上、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民营企业平稳发展基金“四个千亿”等措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少中部省份,正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召开的湖北两会上,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共45次提及“高质量”。报告提出,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把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提升湖北省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挤水分、化债务、去产能、治污染……一些地区近年来做了很多“强基础”的工作,一批僵尸企业出清,重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前不久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面当下全区经济遇到的问题。在呼和浩特市市长冯玉臻看来,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滑,但也看到投资结构在优化,工业技改、民生、生态等领域投资加大。不少干部群众认为,应对当下的一些经济问题要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在“形”与“势”的变化中坚定信心,在“危”与“机”的转换中把握机遇,在“稳”与“进”的统一中积极作为。责任编辑: 李志强

刺头青

新形势下衡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讨

作为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湘南地区中心城市,衡阳在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中部崛起中有基础、有优势,更有使命、有责任。对衡阳来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在区域经济布局中找准定位、抢抓机遇、争先作为,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探索具有衡阳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衡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十三五”时期衡阳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研究,剖析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短板,探索新形势下衡阳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一、县域经济基本现状目前,衡阳市共有7个县(市),包括5个县,2个县级市。县域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5.4%;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2237.26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3.8%;截止2019年底,县域总人口579.33万人,占全市的79.4%。“十三五”以来,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靶向施策,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市县域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质量稳步提升态势。(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各县(市)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上水平、上台阶,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了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15年的1846.3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37.26亿元,是2015年的1.2倍。其中,GDP总量超过300亿的县(市)有5个,分别为耒阳市(394.58亿元)、衡阳县(362.46亿元)、衡南县(356.01亿元)、常宁市(350.91亿元)、祁东县(308.71亿元)。从全省看,县域中有4个县(市)GDP增速在全省122个县(市)区中排名较上年前移,其中,常宁市较上年前移14位;祁东县较上年前移12位;耒阳市、衡东县均较上年前移7位。(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县域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构建全产业链,以商贸物流发展服务业,培育大批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形成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全新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升级。2020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9.9:38.2:41.9调整为18.8:32.8:48.4,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6.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7个县(市)均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其中,祁东县、耒阳市、常宁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均达到50%以上。(三)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市县域不断抓投资、促销费、推进城镇化建设,培育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投资保持稳步增长。2016-2020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11.7%,其中,祁东县、衡南县、常宁市、衡东县、衡阳县分别高于全市年均水平2.6、2、1.3、0.5、0.5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日趋活跃。2020年,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97.87亿元,比2015年增加229亿元,2016-2020年平均增长7.0%。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2019年末,全市县域城镇常住人口579.33万人,城镇化率达45.4%,较2015年末提升4.3个百分点。(四)经济效益逐步改善。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全市县域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09亿元,增长3.6%,高于全市1.7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为42.1%,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县域平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44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达到4个,分别为衡阳县、衡南县、耒阳市、常宁市。城乡收入持续增加。2020年,县域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540元,较上年增加1875元,增长5.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平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63元,较上年增加1564元,增长7.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7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超过3万元,6个县(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县域经济实力偏弱。全市95.4%的土地面积、80%的人口在县域,虽然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全市的67%,但其他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偏低,例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58.7%,县域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全市的42.1%,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不匹配。2020年,省内的长沙、浏阳、宁乡、醴陵、湘潭五县(市)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而全市县域GDP体量最大的耒阳仅为长沙县的21.8%、浏阳市的26.4%、宁乡县的35.7%、湘潭的78.8%,县域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够强,差距还比较大,缺少能与全省十强、全国百强相提并论的大县强县。(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总体来看,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市)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大、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市)发展速度偏慢,经济总量小、财力较为紧张。从经济总量看,县域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为耒阳市,最小的是衡山县,两者GDP总量相差2.3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差1.9倍。从发展速度看,7个县(市)中,常宁市GDP增速最高,与最低的相差0.8个百分点;祁东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最高,与最低的县(市)相差7个百分点。(三)转型升级任务较重。衡阳是农业大市,特别是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大,7个县(市)一产占比均在16.5%以上,远高于全市12.6%的水平,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大部分工业企业消耗高、附加值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县域工业整体呈现“小、散、弱”的特征,工业实力还较弱,工业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主要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明显滞后,对二、三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支撑不足。(四)金融支持力度不强。从存贷比情况看,2020年末,全市县域存款余额为2405.13亿元,贷款余额为1236.11亿元,存贷比为51.4%,远低于全市水平,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大部分上存到上级银行,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不高。从金融信贷情况看,县域金融机构推行的金融产品大多存在由上至下的“城市化”痕迹,针对性差,准入门槛高,应用范围有限。同时,大部分县域企业分散度高,银、企之间交流存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便,而政府牵头的银企对接会、座谈会规模和灵活性有限,只能部分缓解信息交流不畅的问题。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衡阳市县域面积大、人口多、经济总量占比高,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基石在县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力在县域,高质量发展潜力和优势也在县域。必须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全市重大战略,集全市之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全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加快推进“一体两翼”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一)以特色产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一是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加快推进“黄绿红蓝”彩色农产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两茶一果一花”等特色产业。围绕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振兴农产品品牌,提升县域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抓实产业链条建设。认真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不断拉长和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产业链上中下游贯通融合,构建以产业链为纽带集聚集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继续按照"两网两图两库两池两报告"总路径,主动对接省20条产业链和市14条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三是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居民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发展商贸零售、家庭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优质提升。抓住国家扩大内循环的有利时机,以市场建设为支撑,建设特色旅游景观村镇,努力打造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精典特色旅游线路,全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二)以改革开放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大政府机构改革力度,理顺职责关系,完善行政执法管理,积极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继续深化产业链工作,按产业、产品组织实施市场经济的领导,成立由县级领导负责的“产业链推进办”,围绕一项产业或一个方面的工作,专抓专管,既抓生产,又抓流通,实施全面领导和全程服务。二是加强银企对接。持续抓好金融惠企政策的精准对接,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畅通政银企沟通对接渠道,推动解决重大项目建设面临的资金短缺等问题,打通落地落实“最后一公里”。不断探索金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抓实政策配套,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形成政银企三方有效对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结合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增强县域对外开放的活跃度和外向度。不断优化开放环境,拓展开放领域,瞄准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灵活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存量资源招商等举措,做到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加稳健“走出去”,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三)以城乡统筹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一是抓好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牢固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市)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实现县域规划一张图。二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抓好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断头路打通、背街小巷改造的建设力度,形成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网络,提升居民幸福感。积极推进城镇公交、供水、燃气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围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推动县域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结合县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集聚,增强就业和人口吸纳能力。来源:衡阳市统计局

看世界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愈发明显

核心阅读  今年以来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切实强化正在形成的高质量发展态势,需要做好完善高质量发展制度设计、宏观调控政策落地、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积极稳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的工作。今年以来,各方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进展的主要体现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取得“开门红”。宏观经济循环畅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信心走弱的情况,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及时推出大规模减税降费举措,着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特别是从3月份情况看,主要经济指标比前2个月明显好转,这是一季度取得亮眼“成绩单”的重要支撑,也反映出下一步经济运行的良好势头。供需两侧协同发力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初步形成。从供给侧看,“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进一步巩固,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加快出清。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大工程深入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商用整体部署有序落实,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4月份制造业PMI为50.1%,居荣枯线以上。从需求侧看,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的政策开始实施,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加大,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至6.3%。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8%、增加值增长7.8%,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6.9%。增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加快科创中心建设步伐,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创新创业创造氛围进一步活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构建了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企业注销流程、手续大幅压减。一季度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5.3万户,同比增长26.3%,其中新登记企业1.65万户,增长12.3%,增速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今年以来,针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推动区域优势互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共进。东部地区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工业、投资等指标明显高于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带来的后发优势不断显现,东北地区有的指标也呈现加快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迈出重要步伐。有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势头良好,粮经饲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加深。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今年以来,聚焦七大标志性战役,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在前2个月不利气象条件导致部分地区污染天数比例上升的不利情况下,着力推进地方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及时遏制了空气污染反弹势头。一季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下降2.7%。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达成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和务实成果。以《外商投资法》为代表的新一轮开放举措,传递出中国与世界共赢未来的强烈信号。前4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总值增长4.3%,其中出口增长5.7%;一季度以美元计价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增长3.7%。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加快完善高质量发展制度设计。强化指标导向,兼顾宏观和微观,涵盖总量、增量和结构,充分发挥指标体系“指挥棒”作用。强化政策护航,抓紧研究制定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政策。强化标准引领,健全产品、工程、服务、营商环境、生态环保、社会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统计监测,全面准确反映高质量发展情况。强化评价考核,激励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硬功夫。加快宏观调控政策落地促进经济良性循环。重点是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进一步落实好逆周期调节各项举措,进一步加强“六稳”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决落实兑现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等举措,努力打通货币政策传导堵点,着力落实完善就业优先政策,着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企业活力和产业竞争力,改善营商环境,秉持公平竞争原则畅通经济循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重点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创造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细化落实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各项举措。加快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广专利被侵害责任险等举措。同时,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施一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大工程,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重点是促进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缓解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台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长江经济带“三水共治”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完善产业梯度转移政策体系,引导项目、资本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研究促进南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举措。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是加大污染防治工作和投入力度,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等七大标志性战役。强化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持续推进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实施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推进合同环境管理和第三方污染治理,加快治理黑臭水体。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生态补偿、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利用等长效机制。积极稳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重点是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展开放领域、优化开放格局。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加快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制定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意见。继续做好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工作,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外贸稳中提质,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短缺的能源资源、农产品进口。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着力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重点是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和民生关键领域,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实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及扶持政策。加快完善疫苗监管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纯羊绒

中国经济如何迈向更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新的课题和挑战?中国经济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和条件,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向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迈进? 高质量发展面临新课题“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面对全球化出现的新格局、新规律,需要对发展方式进行战略重构;经济发展态势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变化,特别在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都是我国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后面临的课题。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文溥看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义重大。不过,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过去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思维惯性上,没有意识到从中等偏上收入迈向高收入经济体所面临的问题与以往存在重大差别。“如果不能充分认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就会对高质量发展形成掣肘。”李文溥说。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汪彬表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以往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动力和方法路径都将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再适应新要求;从经济增长模式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新模式;从发展路径看,经济增长的重点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要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课题。“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加快转变为内需驱动,促进形成‘双循环’的新格局。”徐洪才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表示,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加之当前国际国内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人们更加深刻意识到,中国经济未来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能力,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必须围绕“创新”做文章,特别是要注重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应用的结合;注重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结合;注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融合。与此同时,要着力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市场;充分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努力保持与国际大市场的紧密联系。 发展潜力与优势仍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在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征程中,我们仍然有着许多优势和潜力。李文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智慧的民族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只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就解决了吃饭问题。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2019年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找准方向、选对路子,切实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努力,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得倒中华民族,也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中国经济跃升至更高层次。汪彬认为,中国经济具备规模优势,经济总量大,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规模大,拥有14亿人口规模的消费大市场,其中4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大。工业产业体系健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产业链条完整,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不同地带间的经济发展阶段、收入水平呈现一定梯度性,区域经济韧性强、回旋空间大。人力资本供给充裕,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具备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十分雄厚,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我们还具备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些都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汪彬说。冯俏彬认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这将倒逼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积累,我们已经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有着巨大的内需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工业门类,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这些也将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刘元春也认为,“无论从供给层面、需求层面,还是从制度基础层面看,中国经济的弹性、韧性和活力已经展现出来了”。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如何向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迈进?专家普遍认为,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进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规模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汪彬建议,一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要深化土地、劳动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二是要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制定和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三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在推动更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中,必须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冯俏彬建议,首先中央要统筹全局,加强顶层设计,并进一步理顺央地关系,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其次,要发挥好企业的作用。企业是生产经营和研发活动的主体,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企业加大在创新方面的投资。三是要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努力为广大群众营造敢消费、愿消费的环境,提高消费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刘元春建议,从战略层面看,要认清楚未来5年到20年全球化的新发展格局,根据这种新格局和规律,制定新的方针。同时,要以持续深化改革作为基础,进行一些战略性重构和再部署。“我们仍然要坚持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推动高质量发展。”徐洪才表示,我们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仍然要保持战略定力,苦练内功,妥善处理国际国内问题,推进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好中国的事情,这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我们仍然要更多关注国内的经济发展。”李文溥表示,在推动更高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也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郭存举)

焉往

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70年风雨兼程,70年成就辉煌。开平经济从当初的零工业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到如今拥有水暖卫浴、化纤纺织服装、食品三大传统产业,更培育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设备、生物医药、化工、建材等新兴产业,产业集群效应显著。近年来,开平市以“产业提升、城市提质、工作提效”为工作主线,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依托园区优势、区位优势,创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引资引智创新基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A 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传统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据统计,2018年,开平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开平市域东北部,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的“沿路产业带-重点工业园区-专业镇”层次分明、功能配套和互补的空间格局;以水暖卫浴、化纤纺织服装、食品三大传统产业为主,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设备、生物医药、化工、建材等特色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其中,三大传统产业占据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一半,是开平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化纤纺织服装产业是开平历史悠久的优势产业,也是支柱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开平逐步形成一条从原材料生产、纺纱、织布,到染整、制衣的完整产业链,涌现出联新、奔达、信迪等产值高、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的知名企业,成功打造了本土知名品牌。2018年,化纤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18%。作为开平三大传统产业之一,水暖卫浴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完善,产业集群化不断提升,区域品牌逐渐形成,形成了一个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庞大产业基地。水口镇是开平市主要的水暖卫浴产业集聚地,是我国卫浴生产和水龙头出口重镇,被授予“中国(水口)水龙头生产基地”“中国水暖卫浴生产基地”等称号,涌现出华艺、希恩、朝阳等知名企业。2018年,水暖卫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31%。开平食品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以调味品、烘焙食品、巧克力糖果、粮食加工、蛋品加工和保健食品六大类食品工业企业为主。产品除了畅销国内市场,还大量出口美加、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其中,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饼干行业产销量最大的企业之一,并且是全国首家糖饼业上市民企;罗赛洛(广东)明胶有限公司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明胶生产企业,食用明胶产量及质量均居亚洲首位。2018年,食品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09%。同时,近年来,开平不断加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度,现阶段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产品质量好,知名度高,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发展壮大。B 招商引资结硕果搭建大平台引凤来仪近年来,开平市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聚焦重点区域,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优质产业项目。2018年,开平市认真落实江门市关于“招商引资突破年”工作部署,招商成效显著,全年成功引进产业项目(已完成挂牌动工)48个,投资总额75.36亿元,含超亿元项目25个;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1个,实际吸收外资金额4737万美元,同比增长35.23%,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荣群铝业、志特新材料2个超10亿元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充分展现“开平速度”和“开平效率”。今年以来,开平市党政主要领导主动“走出去”,多次赴深圳、广州、佛山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开展“敲门招商”,先后拜访了20多家企业、协会,就项目合作进行深入洽谈。截至目前,开平市已先后拜访、接待重点客商超100多家次,成功对接一大批意向投资客户。今年1-8月,开平市新引进项目21个,投资总额45.6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11个(含超20亿元项目1个、超10亿元项目1个);正在洽谈的意向项目61个,计划投资总额263.6亿元。这得益于开平市坚持领导带头,突出做好重大项目招商;坚持精准定位,产业招商取得新成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开平速度”。近年来,“开平速度”不断被刷新,跑出发展新速度——开平市持续优化投资审批,以企业和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打造开办企业1天办结示范点;主动对标省内外最优、最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今年5月24日,计划总投资10亿元的建邦杭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在翠山湖响桩动工,成为全国第二个、江门市首个“交地即开工”项目,再次刷新“开平速度”。同时,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实行承诺制,完善行政审批代办制,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此外,开平市搭建大平台引凤来仪——规划打造“1+4”经济发展格局,即以翠山湖科技产业园为核心,整合周边的水口、月山、沙塘、苍城4个工业基础较好的镇级工业区,依托周边基础较为雄厚的镇级工业基础,形成产业带和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带,搭建大平台促进招商引资。同时,开平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大大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逐渐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型,企业入园门槛已达亿元。C 加快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开平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快速发展——开平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8年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3家,存量数达119家,同比增长54.55%;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的企业有26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累计达258家,同比增长72%。今年,为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江门市科技局在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金山创客空间”举行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动员暨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巡回宣讲会。通过解读政策及大力宣传,开平市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拟申报有19家,第二批有17家,第三批有42家。研发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开平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40家,同比增长48.15%;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达184家,同比增长97.85%。其中,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瑞霖智能卫浴创新研究公司已获批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开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6.1%(任务数为55%),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100%。孵化育成体系初见成效——2019年,开平市新增一家江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翠山湖海科创新中心。目前,开平市共有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他两家为卫浴谷卫浴产业基地运营管理公司、“金山创客空间”创业服务中心,“金山创客空间”和“德勤众创空间”被认定为江门市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大赛屡创佳绩——2018年,开平市齐裕胶粘制品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优秀奖;广东敞开电器有限公司和汉顺卫浴实业有限公司在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目前,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正在积极申报省级高新区。2018年,园区研发经费支出0.7284亿元,园内共有16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工程中心及15家市级工程中心、1个众创空间、1家风险投资机构、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功孵化12家创新型小微企业,园区成功创建为江门市小微双创重点示范基地。2017年、2018年,园区连续两年联合其他部门举办了“翠山湖杯”开平市创业创新大赛,有700支企业队伍参赛。文/翁丹萍(文章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