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江西井冈山古田村:发展研学旅游 村民就业不愁方术

江西井冈山古田村:发展研学旅游 村民就业不愁

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发展研学旅游 村民就业不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村落狭长,小溪流淌,一边是农耕体验区,一边是民房民宿,山清水秀,村容整洁。“我们今年签了3万多名学员呢,在谈意向的团队有16个。”江西省井冈山市古田村村支书张玉荣说,“现在还早,等天气再暖和一点,学员们就都来了!”2018年,张玉荣回到古田村,为了村子发展,登门拜访了在井冈山做红色教育培训的村民谢炎军。俩人几番商量,琢磨出了路子——做研学旅游。“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研学市场广阔。”张玉荣信心十足,“珠三角、井冈山本地办的研学项目,我们都认真考察过。”可对村民来说,“研学旅游”是个新词。为打消大伙儿的顾虑,张玉荣和谢炎军自掏腰包,租了两辆大巴,把80多名村民拉到井冈山发展研学旅游的下七村和夏木塘村,看变化、算收益。村民们心里有底了,古田村的项目顺利上马。河道疏通后,护坡整整齐齐砌上麻条石;拆掉破旧的院墙,2.5米的路拓宽到4米,旅游大巴直接开进村。开展培训,搞卫生评比,实行积分制和退出制……一段时间下来,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古田村开始红火起来。“在外面做工不一定有这好呢!”正在改建自家洗手间的泥瓦匠谢飞泉说。村里规定每住6名学员就要配一个洗手间,老谢家今年腾出闲置房间,又新增了12张床位。走进西瓜种植体验园,3名“50后”村民正锄草翻地,“干10多天了,一天赚100元!”村民艾小英笑着说。张玉荣算了一笔产业富民账:“放在村民家的床位506张,今年准备扩充到1000张以上。研学基地大大小小的活儿都给村民干,村民一天能赚100元。村民养的鸡鸭、种的菜,直接供给基地食堂,今年保守估计能吸引10万名学员。”谢炎军表示,村里下一步还规划了康养等产业,争取实现多业态发展。“几个在外打工的儿时小伙伴过年回家,看见村里搞得这么好,这不,他们刚出去一两个月就开始联系我,想回村发展。”

反斗妹

人民日报一版报道井冈山古田村:发展研学旅游 村民就业不愁

江西井冈山乡村兴起研学旅游——古田山乡热闹起来了村落狭长,小溪穿村而过,一边是农耕体验区,一边是民房民宿。山清水秀,村容又整洁,煞是养眼。可美中不足的是,人丁稀少,略显冷清。“旅游村咋没游人呀?”记者心里嘀咕。“我们今年已经签了3万多名学员咧!在谈意向的团队就有16个!”直到进了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张玉荣才揭晓答案,“你们来早啦,等天气再暖和一点,学员们就都来了!”搁3年前,古田村是真冷清。“乱七八糟!”村民张娥霞回忆说,“那时风气不好,没事就扯是非,吵架拌嘴是常事,旱厕建在屋场旁,到处都是牛栏,臭不可闻。这样咋会有人来?”乱则思变。“关键还是要有靠谱的带头人!”村民们想到了在村里当过6年村干部的张玉荣,她2013年辞掉村里职务去广东照顾丈夫和孩子。2018年,张玉荣被乡亲们请回了村,并高票当选村支书。“根子还是没钱,只有做产业才有出路。”没过多久,张玉荣登门拜访在井冈山做红色教育培训的村民谢炎军。俩人几番商量,琢磨出个路子——做研学旅游!“有‘井冈山’这块招牌,谢炎军有现成的客户,村口就能上高速,红色研学市场广阔,不信日子好不起来。”张玉荣不是脑袋发热,趁周末回广东看孩子时,“我把珠三角的研学项目几乎看了个遍,井冈山本地办的更是摸透了。”可对村民来说,“研学旅游”是个新词儿。为打消大伙顾虑,张玉荣和谢炎军自掏腰包,租了两辆大巴,把村里80多人拉到井冈山发展研学旅游的下七村和夏木塘村,看变化、算收益。这一下村民们心里有底了,古田村的项目顺利上马。屋外的旱厕被“藏”在了屋里;河道疏通后护坡整整齐齐砌上麻条石;白天小溪潺潺,晚上蛙声一片;村民拆掉院墙,2.5米的路扩宽到4米,旅游大巴直接开进村。“你能想象原来这里遍地牛粪,一脚下去稀泥能没过膝盖吗?”站在开阔的村民广场上,张玉荣说。开展培训,搞卫生评比,实行积分制和退出机制……一段时间下来,村民素质也大有改观,古田村开始红火起来。“在外面做工不一定有这好咧!”正在改建自家三楼洗手间的泥瓦匠谢飞泉说。村里规定每住6名学员就要配一个洗手间,老谢家今年腾出闲置房间,又新增了12张床位。走进西瓜种植体验园,3位“50后”大姐正锄草翻地,有说有笑。“干10多天了,一天100元!”村民艾小英眼角笑出了褶。张玉荣算了一本产业富民账:“放在村民家的床位506张,今年准备扩充到1000张以上,一名学员一晚45元;基地大大小小的活儿都给村民干,一天100元;村民养的鸡鸭、种的菜,我们基地食堂都回收;另外,每进一名学员,就给村集体2元,每年保底12万元。今年保守估计有10万学员,还能没钱赚?”一旁的谢炎军也向记者透露,村里下一步还规划了康养等产业,要实现多业态发展。“几个在外打工的儿时小伙伴过年回家,看见村里搞得这么好,这不,他们刚出去一两个月就开始联系我,想回村发展。”记者暗忖,过一阵,再来访热闹的古田村!【来源:江西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百合花

人民日报:井冈山古田村:发展研学旅游 村民就业不愁

江西井冈山乡村兴起研学旅游——古田山乡热闹起来了人民日报4月9日(1版)报道:村落狭长,小溪穿村而过,一边是农耕体验区,一边是民房民宿。山清水秀,村容又整洁,煞是养眼。可美中不足的是,人丁稀少,略显冷清。“旅游村咋没游人呀?”记者心里嘀咕。“我们今年已经签了3万多名学员咧!在谈意向的团队就有16个!”直到进了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张玉荣才揭晓答案,“你们来早啦,等天气再暖和一点,学员们就都来了!”搁3年前,古田村是真冷清。“乱七八糟!”村民张娥霞回忆说,“那时风气不好,没事就扯是非,吵架拌嘴是常事,旱厕建在屋场旁,到处都是牛栏,臭不可闻。这样咋会有人来?”乱则思变。“关键还是要有靠谱的带头人!”村民们想到了在村里当过6年村干部的张玉荣,她2013年辞掉村里职务去广东照顾丈夫和孩子。2018年,张玉荣被乡亲们请回了村,并高票当选村支书。“根子还是没钱,只有做产业才有出路。”没过多久,张玉荣登门拜访在井冈山做红色教育培训的村民谢炎军。俩人几番商量,琢磨出个路子——做研学旅游!“有‘井冈山’这块招牌,谢炎军有现成的客户,村口就能上高速,红色研学市场广阔,不信日子好不起来。”张玉荣不是脑袋发热,趁周末回广东看孩子时,“我把珠三角的研学项目几乎看了个遍,井冈山本地办的更是摸透了。”可对村民来说,“研学旅游”是个新词儿。为打消大伙顾虑,张玉荣和谢炎军自掏腰包,租了两辆大巴,把村里80多人拉到井冈山发展研学旅游的下七村和夏木塘村,看变化、算收益。这一下村民们心里有底了,古田村的项目顺利上马。屋外的旱厕被“藏”在了屋里;河道疏通后护坡整整齐齐砌上麻条石;白天小溪潺潺,晚上蛙声一片;村民拆掉院墙,2.5米的路扩宽到4米,旅游大巴直接开进村。“你能想象原来这里遍地牛粪,一脚下去稀泥能没过膝盖吗?”站在开阔的村民广场上,张玉荣说。开展培训,搞卫生评比,实行积分制和退出机制……一段时间下来,村民素质也大有改观,古田村开始红火起来。“在外面做工不一定有这好咧!”正在改建自家三楼洗手间的泥瓦匠谢飞泉说。村里规定每住6名学员就要配一个洗手间,老谢家今年腾出闲置房间,又新增了12张床位。走进西瓜种植体验园,3位“50后”大姐正锄草翻地,有说有笑。“干10多天了,一天100元!”村民艾小英眼角笑出了褶。张玉荣算了一本产业富民账:“放在村民家的床位506张,今年准备扩充到1000张以上,一名学员一晚45元;基地大大小小的活儿都给村民干,一天100元;村民养的鸡鸭、种的菜,我们基地食堂都回收;另外,每进一名学员,就给村集体2元,每年保底12万元。今年保守估计有10万学员,还能没钱赚?”一旁的谢炎军也向记者透露,村里下一步还规划了康养等产业,要实现多业态发展。“几个在外打工的儿时小伙伴过年回家,看见村里搞得这么好,这不,他们刚出去一两个月就开始联系我,想回村发展。”记者暗忖,过一阵,再来访热闹的古田村!(见报稿有删减)【来源:省林业科技推广和宣传教育中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鸟润

发展研学旅游 村民就业不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村落狭长,小溪流淌,一边是农耕体验区,一边是民房民宿,山清水秀,村容整洁。“我们今年签了3万多名学员呢,在谈意向的团队有16个。”江西省井冈山市古田村村支书张玉荣说,“现在还早,等天气再暖和一点,学员们就都来了!”2018年,张玉荣回到古田村,为了村子发展,登门拜访了在井冈山做红色教育培训的村民谢炎军。俩人几番商量,琢磨出了路子——做研学旅游。“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研学市场广阔。”张玉荣信心十足,“珠三角、井冈山本地办的研学项目,我们都认真考察过。”可对村民来说,“研学旅游”是个新词。为打消大伙儿的顾虑,张玉荣和谢炎军自掏腰包,租了两辆大巴,把80多名村民拉到井冈山发展研学旅游的下七村和夏木塘村,看变化、算收益。村民们心里有底了,古田村的项目顺利上马。河道疏通后,护坡整整齐齐砌上麻条石;拆掉破旧的院墙,2.5米的路拓宽到4米,旅游大巴直接开进村。开展培训,搞卫生评比,实行积分制和退出制……一段时间下来,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古田村开始红火起来。“在外面做工不一定有这好呢!”正在改建自家洗手间的泥瓦匠谢飞泉说。村里规定每住6名学员就要配一个洗手间,老谢家今年腾出闲置房间,又新增了12张床位。走进西瓜种植体验园,3名“50后”村民正锄草翻地,“干10多天了,一天赚100元!”村民艾小英笑着说。张玉荣算了一笔产业富民账:“放在村民家的床位506张,今年准备扩充到1000张以上。研学基地大大小小的活儿都给村民干,村民一天能赚100元。村民养的鸡鸭、种的菜,直接供给基地食堂,今年保守估计能吸引10万名学员。”谢炎军表示,村里下一步还规划了康养等产业,争取实现多业态发展。“几个在外打工的儿时小伙伴过年回家,看见村里搞得这么好,这不,他们刚出去一两个月就开始联系我,想回村发展。”《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9日 01 版)

而寓诸庸

“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了解的井冈山精神!”

本报记者 李 歆4月8日至1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建党百年·红色之旅”境外媒体采访活动在我省井冈山市举行,来自25家境外媒体的39名记者及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访团走进革命老区,探访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在井冈山期间,采访团先后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黄洋界哨口、茅坪镇马源村、八角楼毛泽东旧居、拿山镇草莓基地等地,对井冈山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巨变进行了实地探访,同时与井冈山党委、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基层党员群众见面、座谈,对今日共产党人如何传承发扬好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进行了报道解读。8日下午,记者们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通过历史照片、情景再现、布展实物等馆内陈列,直观地学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和井冈山精神。博物馆内络绎不绝的来访人流,吸引着记者们的镜头。“您来自哪儿?今年多大年纪了?”“我来自山东青岛,今年70岁。”在博物馆外,彭博新闻社记者慕克伦对一名老人进行了采访。“您为什么会来井冈山参观?”“我们这一代人都有红色情结,退休后就结伴走走红军走过的路。”“您觉得和您小时候比较起来,您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子越来越好!”“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井冈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当日下午的集体采访活动中,井冈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学军向中外记者们表示,“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发展的力量之源,在党的百年华诞之时,面对新挑战、新任务、新征程,我们依然要从中汲取磅礴动力,奋力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9日,记者们参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旁听课堂教学并采访教师、学员,与学院负责人展开座谈。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引起了记者们的极大兴趣。在黄洋界现场教学点,记者们“直击”了一场现场教学。来自2021年第二期厅局级干部专题培训班的学员们肃立在哨口营房旧址外,聆听教师对当年黄洋界保卫战战斗场景的介绍,随后排队参观战斗遗址、哨口工事。中外媒体记者纷纷将镜头对准他们,向学员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您觉得应该如何让世界上的人民更加增进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日本共同社记者鲇川佳苗向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杜冬云提问。“我觉得这应该靠我们每一名党员去主动宣传,努力在世界上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杜冬云面带微笑回答。10日,采访团来到茅坪镇马源村,实地采访乡村建设成就,了解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情况。记者们在当年红军经过的石桥上留影,对近年来新建设的红色大讲堂、研学拓展基地等展开采访,并走进村民袁帮华家崭新的民宿,对当地以旅游带动群众脱贫的做法进行记录。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党员群众见面会,在马源村的小广场上举行。村党支部书记魏成芳、神山村村民彭夏英、马源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忠清、井冈山古田研旅基地总经理谢炎军、江西干部学院特聘教师毛浩夫等与中外记者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互动问答。“你是从国外大学毕业的,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家乡井冈山?”见面会上,彭博新闻社记者慕克伦对毛浩夫提出问题。“我出生在一个红色文化滋养的家庭,我的爷爷毛秉华曾半个多世纪如一日地义务宣讲井冈山精神,耳濡目染之下,我决定回到家乡,继续讲好新时代的井冈山故事。就在我回来的这几年,我也见证了井冈山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在扶贫的路上没有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名年轻的“海归”讲师答道。当天下午,记者们前往位于茅坪镇的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参观学习,并走进拿山镇草莓种植基地,对井冈山市以产业为龙头,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做法进行了采访报道。经历了3天紧张而充实的采访后,境外媒体记者们对于井冈山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成就感到惊喜。站在草莓基地包装车间门口,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米乐说:“中国的发展是惊人的,这些成就的取得,来自于许许多多共产党员的付出,他们永不放弃,不断地尝试新的想法,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了解的井冈山精神!”据了解,4月11日至13日,境外媒体采访团还将赴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等地继续采访。

穷为匹夫

遂川学子井冈山研学|中国少年梦,红色井冈行

2020年底,遂川思源小学六年级师生前往井冈山,开展2天1夜的研学之旅。参观毛泽东茨坪旧居。来到茨坪后,“小红军”们在教官的带领下,参观了茨坪毛主席旧居,感受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同学们进行了庄严的献花圈仪式,聆听了感人的红色革命故事,沿着先烈足迹,追寻红色记忆,致敬革命先烈,传承井冈山精神。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这里,同学们全面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多方面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革命故事,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土枪、土炮、大刀,带我们走进一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簸箕、蓑衣、箩筐,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先烈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研学村实践教育活动。到达井冈山研学村实践基地后,为缓解同学们的旅途疲劳,大家先进行了团队拓展活动。在教官的组织下,举行了庄重的开营仪式,选举出团长、政委,并进行授旗仪式。各团通过确定团名、口号等,集中展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风貌,“小红军”们快速掌握了教官的各项要求,用干净利落的标准动作完成了检验,展现了同学们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劳动教育活动。同学们亲身实践农耕,体验农民之苦,弘扬劳动之美德。 制作爆米花、打糍粑、磨豆腐、煮花生,享受劳动成果,品尝客家美食。训练过程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红军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首唱不尽的歌,两天一夜的活动让同学对井冈山革命斗争有了一次深入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实践素质。

梁祝恨

井冈山研学之旅:紧跟伟人足迹,体验集体红军生活!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在老师的带领和井冈山工作人员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红色研学之旅。这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红色文化,通过井冈山英烈事迹和井冈山精神,鼓舞和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履行新时代新的使命。除此之外,还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热情,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这次活动也是让学生实地体验了一把当红军的生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之旅,教育学生要懂得饮水思源,时刻谨记革命精神的根基。在活动当中,学生们也通过亲近自然、参观红色景点,感受到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心灵得到了洗礼,也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生活。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骄奢!除此之外,红井冈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还专门设立了课程,带着学生一起紧跟伟人的足迹,学习怎样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领导能力。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专门的课程,体验了集体红军生活,做红军事,吃红军饭,唱红军歌,参与团队协作,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也在当中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管理。接下来,工作人员带着学生们去了古窑,通过对古窑的展示,了解瓷都景德镇的发展历史,自己动手制作了陶瓷,体会到了什么才是匠人精神。这次研学之旅的课程还是非常丰富的,学生们观光了北山烈士陵园,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体会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和黄洋界哨口,通过对哨口的参观,分析当年战役胜利的主要地形原因。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通过亲自行走挑粮小路,感受了革命时期军人的艰苦以及坚强信念。通过和当地村民的互动,了解了现在井冈山人民生活状况。在这次研学旅行中,学生们还学会了编织红军当年穿的草鞋,知道了当时生活的不容易。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学生们还自发地帮助当地村民干力所能及的农活,真正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总的来说,这次的红色研学旅行对于房山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一次精神洗礼,通过观察和再现历史,了解当年英雄的艰苦和奋斗,懂得了饮水思源,在新的时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环蚀

赣州学子赴井冈山开展研学活动

赣州学子在井冈山参观。近日,赣州162名少先队员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井冈山上当红军”研学活动。当日,少先队员们在基地辅导员的带领下祭奠革命先烈、聆听井冈山斗争的感人故事,并开展了“井冈练兵”、自制红军餐、编草鞋、重走挑粮小道等现场教学活动。活动旨在引导少先队员弘扬井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少先队员“后备军”意识,落实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近年来,共青团赣州市委、赣州市教育局加大学生红色、绿色、古色“三项文化”教育力度,出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指导意见,做好新时代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将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王有所成

学生参加井冈山研学旅行的好处

目前很多培训机构以及学校、旅行社、夏令营都会组织中小学生来井冈山参加红色研学旅行活动,那么学生参加此类活动,除了感受井冈山精神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呢?教育部及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目的就是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井冈山筑梦远航理想信念培训基地——研学第1天1、井冈山研学旅行让学生学会自己做决策井冈山筑梦远航理想信念培训基地——研学第2天2、井冈山研学能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井冈山筑梦远航理想信念培训基地——研学第3天3、井冈山研学能让知识跨出教科书井冈山筑梦远航理想信念培训基地——研学第4天4、井冈山研学旅行能让学生尝试新鲜事物井冈山筑梦远航理想信念培训基地——研学第5天5、井冈山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品质井冈山筑梦远航理想信念培训基地——研学第6天6、井冈山研学培养学生们追求理想,百折不挠、战胜困难的精神学生参加井冈山红色研学有什么好处?介绍以上内容,总之一句话,井冈山筑梦远航理想信念培训基地的井冈山红色研学之旅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鸿雁

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井冈山光明乡汉头村打造研学旅行村

▲记者在谢新华(左一)家里采访。宽敞整洁的环村道路、亮丽雅致的农家洋房、绿意盎然的村庄环境……6月17日,晨报记者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位于井冈山市最南端的光明乡汉头村时,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记者了解到,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研学旅行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村,村民纷纷办起民宿,这座昔日偏僻落后的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汉头村路通了、景美了,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村民们正昂首走向小康生活。利用红色文化打造研学旅行村井冈山市光明乡位于井冈山市最南端,素有井冈山“南大门”之称,是井冈山市最偏远的乡镇。由于位置偏远等因素,长期以来较为落后,“十三五”期间,全乡共有贫困户594户,占到了井冈山贫困人口的12%。而光明乡汉头村更是三面环山、处于大山深处,曾经是井冈山最偏远、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前几年,由于交通闭塞,村民们纷纷走出大山,外出打工谋生。要实现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光明乡党委书记许恒新告诉记者,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他们看到了发展研学旅行产业的前景,鉴于井冈山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还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绿色资源丰富,为此,他们决定立足本地资源特色,重点在汉头村发展研学旅行产业。特色乡村已接待学员10万余人在广东创业打拼的汉头村年轻小伙黄俊生也看到了研学旅行产业的巨大前景,回乡投资成立了集精品民宿、研学旅行、文化传承、休闲农业、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井冈山沃土胜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土胜境”),投入了1200余万元打造了研学旅行基地,配备床位1000余张,一次性可接待1500人,目的是要把汉头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千人研学旅行村。黄俊生带回来的投资,大大加快了汉头乡建设“千人研学村”的进程。截至目前,汉头村已建设1个“游客接待中心”、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建成1个“文化广场”、1个“农耕研学基地”、1个“生态农场”,打造了可同时接待1000人的研学基地。如今的汉头村,农家民宿、研学农事体验区、拓展训练基地等研学设施一应俱全。研学基地打造好了,游客也纷至沓来。省内外一批批中小学生纷纷来到汉头村,体验研学旅行,感受红色文化,进行户外素质训练……“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汉头村发展研学旅行产业已经见到了成效,村民也得到了实惠。”许恒新告诉记者,汉头村研学旅行产业可谓是一炮打响,在2019年,汉头村已累计接待学员3万余人。而2017年至今,已累计接待学员10万余人。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迈向小康生活记者在汉头村采访时得知,这个村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随处可见整洁干净的环村道路和亮丽雅致的农家洋房,以及各种研学旅行设施。村民们已经融入到了这个村庄里的研学旅行产业。目前,全村有30余户村民加入到了公司的民宿经营队伍,其中包括21户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谢新华的家也被改造成了民宿,两层楼房共配备24张宿舍床。作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谢新华庆幸,2017年借助政府补贴新建的房子如今改造成了精品民宿,使他有了一颗“摇钱树”。他告诉记者,2019年10月民宿分红3915元,11月分红6120元……加上子女打工的收入,现在他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已经较为可观。如今,谢新华的工作就是为参加研学旅行的学员们提供食宿等。“以前我家没什么收入,现在搞研学旅行,办民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对奔小康很有信心。”谢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独有偶。谢绍发也是村里的贫困户,说起研学实践旅行基地,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发展民宿,比种田挣得多了。我家现有32个床位,一个学生15元一天,2019年10月19日至31日这将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就拿到了5040元。”谢绍发说。许恒新告诉记者,大力发展研学旅行产业,有力助推了汉头村脱贫攻坚。目前,全村35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光明乡全乡594户贫困户也如期实现了脱贫。◎记者手记脱贫不松劲 致富再出发井冈山,是英雄的山,革命的山,光荣的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成为中国减贫事业的里程碑。近日,记者跟随采访团重上井冈山,探寻当地率先脱贫致富的精神源泉,感受老区人民齐步奔小康的铿锵步伐。在两天的蹲点采访中,随处可见井冈儿女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汉头村通过发展研学旅行产业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缩影。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井冈山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正如吉安市委常委、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所说,率先脱贫“摘帽”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让井冈山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如今,井冈儿女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来源:晨报首席记者 刘良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