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成都这所大学,上了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封面靠背石

成都这所大学,上了全球顶级科研期刊《Nature》封面

发布了一个重磅好消息6月3日Nature刊发了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并被选为当期封面!《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到底是什么样的论文能登封全球顶级的科研杂志电子科技大学团队研究的这项工作提出:去耦合机制将表面浸润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通过在两个结构尺度上分别进行最优设计,为超疏水表面创造出具有优良机械稳定性的微结构铠甲,解决了超疏水表面机械稳定性不足的关键问题。微结构铠甲的设计(图片来源nature)该工作第一作者为该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辉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工作主要在该校完成邓旭王德辉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标志着该校在材料表面科学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作者还有该校物理学院陈龙泉教授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朱顺鹏教授课题组合影邓 旭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材料表面科学研究中心、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材料表面科学、物理化学、仿生工程等。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并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国际知名学术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欧洲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5项。荣获国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学科技术带头人(2019)、国际仿生学会青年委员(2019)、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2019)、中国十大科技新锐人物(2019),中国化学会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2019)。他们到底在研究啥?下面请擦亮眼睛、开动脑筋我们一起来努力地理解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材料表面的机械稳定性和超疏水性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特性,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如何保证在拥有良好超疏水性能的同时,又能实现较强的机械稳定性,是当前超疏水材料面对实际应用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铠甲化超疏水表面展现出优秀的机械稳定性【来源: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上如标枝

点赞!电子科大“开挂”的博士生,4年发表21篇SCI论文

大三开始搞科研,大四“直博”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首名博士生。在直博的四年里,童鑫共发表SCI论文21篇,其中9篇论文发表在研究领域高影响力(IF>10)的期刊上。在SCI上发表论文很难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对此评价,“从数量上来看,这总数超过很多教授10年的发文量。”其实,SCI作为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期刊,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之一,是体现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不过,SCI对于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来说,由于语言等条件的制约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据该教授介绍,虽然发表SCI论文的难度确实因研究领域而异,某些学科领域本身就具有先天的优势,更容易做出成果。但童鑫能以如此高的速度发表SCI学术论文,还包含有一区文章(一区一般是各领域的top期刊),平均下来每年要发表5篇左右,这几乎可以用“开挂”来形容。△童鑫和导师王志明教授“当你奋战在科学前沿,把最新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实际应用的时候,真的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基础与前沿研究院2014级博士生童鑫说,“每发表一篇论文我都会告诉自己,哪怕再微薄,我也为这个领域贡献了一份力量,留下了一个脚印。”其实,好成绩背后,是科研习惯的养成,而这一切,得益于其导师王志明教授。基础院初创,一切还在摸索的过程中,暂时没有条件给童鑫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王志明就别出心裁的选择了“自顶向下”的培养方法,要求童鑫广阅读、作综述,还要争取发表到一流的期刊上去。综述性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执笔来写,这可难坏了童鑫。而王志明自有他的道理:“我们想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却暂时没有与之相配的环境和器材,如果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干最简单的工作,那就永远也不可能跻身一流。”童鑫不敢懈怠,啃了小半年本领域的高深论文,“这样的一个经历培养了我在科研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我以后的路走得更轻松。”2015年12月,他成功在SCI一区顶级刊物《先进科学》上发表了题为“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论文,两年内被引次数多达25次。这是他在科研领域踏下的第一个深深的脚印,也成为了他叩开海外联合培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之后的学习中,童鑫成功申请到国家公派名额前往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留学期间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宠儿——量子点。他说:“量子点更大的天地是在未来日常生活中的光电器件以及生物学上的应用,那就必须要解决有毒的问题”。最终,他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被发表在了能源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而一连串的成果也像滚雪球一样被不断地研发出来,童鑫的“科研脚印”也越踩越多,越踩越深。值得一提的是,童鑫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搭建着中外交流的桥梁。留学期间,他前后为其所在学院引进8名教授。“国家在基础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很大,科研实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待提高”,童鑫坚定地说,“我想踏踏实实搞我喜欢的研究,踏好每一个脚印,争取为国家多做点贡献。”姚卓琛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赵雨欣图片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

秋意浓

应该说,这是我见过“最掏心”的人才招聘了:招博士、博士后!

近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则招聘刷屏了。大家看了之后,表示这算得上是今年看到的最有诚意的招聘广告了。这是一则博士后招聘,来自电子科技大学邹权课题组。在这则招聘信息里,邹老师言语之恳切,让人觉得诚意满满!比如他明确表示,博士后不是学生,他要招的乃是与其“合作一生的战友”。另外,他还承诺除工资外,会配套薪金给博后至少再加10万,并且上不封顶!除此之外,这则广告还有很多亮点,大家自己感爱吧邹权课题组常年招收博士后欢迎您到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从事博士后工作,并且考虑选择我作为导师,与我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具体情况待遇见下:硬性要求:35岁以下,博士学位,全职关于薪水:学校给薪水12w起(12-30w,按照成果评定),我个人科研经费充足,导师配套薪金至少10w元,按照产出,上不封顶。学校对论文奖励丰厚,按照我课题组的水平,博后一年拿到的论文奖励也应该在6-10w。以上收入累加,均为税前每年。(之前部分微信公众号转发有误,以此为准)关于出站要求:选择以上年薪制博后,学院会与博后签订出站协议,一般是一篇高水平期刊论文(例如:影响因子大于10、中科院大类一区、ESI高被引论文、或领域顶级期刊如Binformatics),按照本课题组之前的成果水平,只要您认真努力,我想问题不大。关于研究方向:我个人的方向是生物信息学(偏计算机)。我也非常欢迎生物、化学、医学、农学、数学背景的博士加入。不会编程不要紧,会用Linux软件即可。具体的方向可以面谈,我建议在您之前的研究方向和生物信息学找一个交叉点。毕竟我在生信领域多年并担任多个期刊的主编、编委,对生信期刊了解的多一些。关于出国:我鼓励博士后出国长期交流,取得高水平论文成果,如果需要,我可以协助联系、推荐外导。但取得论文成果第一单位需标注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出站后去向:很多同学关心是否可以留校,以及“师资博后”的问题。基础前沿院较特殊,只有正高独立PI,入职基础前沿院的最低标准是“校百人”,竞争很激烈,需要有高水平论文(比如10分以上,甚至Nature子刊,ESI高被引论文等)。但其他课题组也有博后成功入选校百人的先例。我想,如果您足够努力,出站后的去向不是问题。我不希望您用尽浑身能量去哪当个讲师,而是希望您能成为多个高校追逐的目标,直接以教授、高层次人才、独立PI的身份开始职业生涯。如果您目前还没有高水平论文,甚至SCI论文,这都不要紧,只要有上进的心和毅力,我会尽我所能帮您实现目标。工作地点和环境: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在成都市中心,生活便利。通过3个国自然基金的积累,我已搭建好成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我课题组有专职助理,不需要做与学术无关的杂事。顺便说一句,基础前沿院的卫生间是我在国内所有高校见到的最干净的,基础院行政人员是我在国内多个高校中见到素质最高、态度最好的,没有之一。都是五星酒店水平。这也是我当时决定跳槽基础院的原因,细节决定成败!博后期间要求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会尽力指导撰写;另外,由博士后取得的各种基金、论文奖励均由博士后自行支配。我的要求:只有一点,需要尊重我。请相信:在论文撰写投稿,尤其是生信方向,我比您有更多的经验。另外,我希望博后能够努力、有追求。当然,也有人希望博后是个过度,期间要结婚生子,我也理解,但请一定事先和我协商。如果愿意来做博后,请先邮件联系我,可参考 准备材料。确定后我会请科研助理协助您准备材料,中国博士后网站审批一般在2周以内,审核通过后可以来学院报到、签合同、起薪,工资要等档案到校后才能发放。与我联系的最佳方式是邮件,一般当天我都会回复;微信、QQ我通常会静音,大量未读消息有可能被我丢失掉。读博名额紧张,近两年已满,抱歉。最后,我想说的是:博士后不是学生,而是与我合作一生的战友!我真心希望成都能够成为您起飞的起点和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您收获的不只是多篇论文和青年基金,还有应该有一份自信和职业高起点。我希望从我这离开的兄弟,都能够以教授、高层次人才的身份入职新的单位,并会尽我全力帮助。未来的路多风雨,我们一生相互帮助!不要去个低水平地方拿低薪低职称,把宝贵的时间无奈地写垃圾材料、填表、报销、做ppt!我走过的弯路不希望你再走一遍!邹 权2018-12-21来源:青塔 (部分内容参考:中外学术情报)

舜也

祝贺!电子科技大学90后博导入选“2020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

12月19日,由中国科协技术传播中心主办的2020中国新锐科技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期间,2020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评选结果正式公布,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夏娟入选“2020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夏娟,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入选电子科大“校百人计划”。专注于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和光电性能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利用各类实验手段对其物理特性的调控。在Nature,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Nano, Nano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近20篇,获得2017年度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8年度南洋理工女科学家奖、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科技精英榜等荣誉。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学报》《物理》和Chinese Physics B的青年编委会成员。据悉,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评选的主旨,在于宣传中国一大批杰出的青年学者,展示其亮丽的科研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普及与转化,并激励广大青年学者学生前行。自2015年推出以来,活动取得巨大的成功和热烈的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此前,我校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入选“2019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来源:电子科技大学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一本

电子科技大学王志明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长篇综述论文!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42.8)发表题为“Organic-based inverters: basic concepts,materials, novel architectures and applications”的长篇综述论文。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博士后Tim Leydecker为论文第一作者,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王志明教授、意大利Brescia大学Fabrizio Torricelli教授和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Emanuele Orgiu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为论文第一单位。基于有机化合物、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庞大多变的体系而制备的有机电子产品,具有一些独特的光学和电学特性,特别是这类化合物可以表现出从半导体到绝缘材料的特性。有机反相器作为复杂电路中的基本单元,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将其集成,以期制造出价格更为低廉的可穿戴电学和光学器件。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在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新结构的合成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中的低迁移率会限制有机半导体的使用。在过去的十年中,有机半导体的发展有着长足的进步,可溶液加工的聚合物OFETs的迁移率已经接近~10 cm2V-1s-1,并且超越了非晶硅的性能。为了改善有机反相器的有源层,目前合成了具有相对较高且平衡的电子和空穴迁移率双极性聚合物。尽管这一需求似乎推动着有机反相器研究的发展,但还有更多更重要的考量可以指导未来的研究。图1不同原理的反相器示意图(图片来源及版权: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及论文作者)图2 附着在人体皮肤上的超薄超柔性信号处理电路(图片来源及版权: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及论文作者)这篇综述文章首先介绍了有机反相器的工作原理(图1);随后展示了关于反相器最新和性能最佳的相关研究,从有源层对其进行回顾并分析;之后还介绍了制备高性能器件的新型加工方法,具有潜力的有机/无机混合反相器,各种新型的器件结构以及潜在的应用方式,如可穿戴式设备(图2);最后关于上述内容和研究准则,文章总结并给出了建议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素材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官网 电子科大本科招生

臭屁王

90后美女博士:从农村走出,26岁当上985博导,登上福布斯精英榜

2020年12月19日,2020中国新锐科技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圆满召开。论坛期间,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国新锐科技人物评选结果。经过社会各界提名、大众评选及专家评议,共有32位学术新星最终登上2020中国新锐科技人物评选的领奖台。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夏娟研究员获评2020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夏娟,26岁,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入选电子科大"校百人计划"。专注于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电子和光电性能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利用各类实验手段对其物理特性的调控。在Nature,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CS Nano, Nano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成果近20篇,获得2017年度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8年度南洋理工女科学家奖、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科技精英榜等荣誉,目前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学报》、《物理》和Chinese Physics B的青年编委会成员。今年8月24日,Nature Physics期刊在线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夏娟研究员、王曾晖教授的研究成果"Strong coupling and pressure engineering in WSe2-MoSe2 heterobilayers"。这也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在Nature Physics上发表研究成果,代表着学校在物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夏娟四岁上小学,二十四岁获得博士学位,在外人看来,她的人生顺利到匪夷所思,但只有她的家人和些许挚友知道这其中的千回百转。幸运的是,即使她曾身处黑暗崎岖的道路,也有着一路来的"榜样的力量",指引她一步步走向接近梦想的地方。夏娟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她的父母。他们不甘心于当时的生活,不愿意跟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守在农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于是他们俩成了村子里第一批"离家出走"的人,在城市里从零开始了他们异常辛苦的人生。而夏娟四岁就上小学的原因,是父母实在太忙,没有时间管她。小学老师又是夏娟父母的朋友,可以帮忙照看,况且小学的学费也比幼儿园要便宜。在夏娟眼里,自己的父母没有优渥的家庭背景,但一辈子努力工作让子女生活无忧;他们也没有高学历,但比她自己还懂得敬重老师;他们可能都不知道怎样"立德树人",但以身作则把勤恳和原则奉行一生。由于年纪太小,夏娟小学和初中的成绩都非常低,常常是垫底。但是初中的林老师对夏娟的教育和陪伴,成为了她学习生涯以及人生的转折点。从那个时候开始,夏娟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当一名像林老师一样的老师,她决定用一生去传承林老师对学生的这份敏锐与坚定。在这之后,夏娟的人生中还遇到过很多优秀的老师,有放学后被她的各种奇怪问题缠到加班的物理老师,有能够一起逛吃相处如姐妹般的生物老师,有为了纠正她的学习态度而亲手为她写长篇批评信的化学老师,还有妻子从怀孕到生产都忙到没时间去陪护的辅导员老师,等等。他们都在夏娟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栽培灌溉,悉心呵护,陪伴成长,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带着想要成为老师的梦想,夏娟一直读到了博士。读博期间,夏娟曾两度想要放弃,但是她的导师却并没有因此生气,而是不干涉她的决定,并告诉她如果想继续或是重新开始,随时都可以。导师的耐心与智慧让夏娟更加明白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的事情、没有轻易的决定、更没有不负责任的行为。为师者,善良为心,奉献为本,传承为志。夏娟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成为了一名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榜样的力量"给了夏娟梦想,更让她实现了这个梦想,相信夏娟也能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将"榜样的力量"带给更多的学生们!素材来源电子科大

电子科大首篇Nature Physics诞生!一作26岁博导

还记得这位乘风破浪的姐姐吗?(点击查看)夏娟,94年10月出生,今年才26岁,已经成为985高校正高级研究员(等同教授)、博导。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获得2017年度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8年度南洋理工大学女科学家奖,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昨天,2020年8月24日,Nature Physics期刊在线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夏娟研究员、王曾晖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成果“Strong coupling and pressure engineering in WSe2-MoSe2 heterobilayers”。Nature Physics是Nature在物理学领域的旗舰子刊,也是该学科领域经由同行评审的权威科学期刊。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统计,自2005年创刊以来,至2020年7月,中国内地发表第一单位Nature Physics论文共计89篇。该工作利用能产生百万大气压(接近地心压强)的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对层间强耦合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这一类新型信息材料实现了高效物性调控,系统地研究了二维异质结的层间激子发光、电子能带结构等物理特性随压强变化的响应。电子科技大学夏娟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夏娟研究员、王曾晖教授、南京工业大学闫家旭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申泽骧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在Nature Physics上发表研究成果。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1005-7 “压力引发动力,动力激发潜力”,不仅适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也适用于物理学。在实验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压力工程”(Pressure engineering)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材料物理特性的手段,不仅可与原位光学、电学研究相结合,且具有高效、连续、可逆等优点。在该工作利用的金刚石对顶砧(DAC)高压技术中,对顶放置的两个钻石的微米级砧面处可产生接近地心压强的超高静水压环境,能够对所研究的体系(以二维材料为例)产生大于30%的体积变化,从而实现对所研究材料体系的大幅高效调控。“压力工程”:用金刚石对顶砧对二维异质结层间距离及激子行为实现高效调控。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Physics及论文作者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因“层内共价键-层间范德华作用”的结构特性,以及多样化的能带匹配和层间耦合作用等特点,表现出丰富的光学、电学和光电特性,在实现新型光子、电子和光电器件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特别是具有强层间耦合作用的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表现出更显著的层间激子行为,在未来信息器件领域的应用极具前景。与此同时,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层间激子对层间距离十分敏感;因此,通过压强等外界调控手段来改变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间距离,能够实现对层间激子及相关物理特性的高效调控。金刚石对顶砧(DAC)调控二维异质结独特层间距及层间耦合作用示意图。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Physics及论文作者基于此,本工作在成功获得层间强耦合WSe2-MoSe2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基础上,利用其层间距离可由外界压强高效调控的特点,采用DAC装置成功实现了高压下微观结构和物理特性的原位调控。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到了这类二维异质结的层间激子行为在一万个大气压(1 GPa)附近发生的显著变化,并通过理论计算该二维异质结在不同压强下的电子能带结构,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独特的突变现象。本工作所使用的层间强耦合二维异质结WSe2-MoSe2的形貌、结构,及其强耦合特性带来的独特激子行为。图片来源及版权:Nature Physics及论文作者本工作利用DAC技术所提供的超高压强成功实现了对二维异质结中层间强耦合作用的高效调控,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基于这类二维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新型激子型器件研究,为未来此类新型信息器件的探索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川省科技厅等项目的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团队介绍:夏娟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与应用物理系,长期从事实验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研究,尤其是利用高压等各类实验手段对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物理特性进行调控。近五年来,在Nature, Nature Physic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近20篇。目前担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学报》、《物理》和Chinese Physics B的青年编委会成员。荣获2017年度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2018年度南洋理工大学女科学家奖等奖项,2018年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王曾晖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凯斯西储大学开展科研工作。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目前就职于电子科技大学。王曾晖教授长期从事低维纳米机电系统、纳米力学、微纳米传感器等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累计在Scienc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ys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no Letters, ACS Nano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目前担任《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 B的青年编辑工作组成员,《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会成员及青年编委,并长期受邀为领域内各类高水平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担任审稿人。*感谢论文作者团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与工程”。欢迎转载请联系,未经许可谢绝转载至其他网站。

活下去

才华不输颜值,26岁的她已是985大学博士生导师,后生可畏

写在前面26岁的你正在做什么?或许已经走进了职场,亦或是还在校园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人们的刻板印象里,博士生导师一般来说都是“中年团体”,他们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深厚的学术造诣。博导似乎与26岁的年纪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却有这么一个人。2018年博士毕业之后,仅有26岁的它如今已是电子科技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她就是夏娟,年轻美貌又不输才华。很多网友直呼:后生可畏。四岁入学,二十四岁取得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小时候,夏娟老师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爷爷奶奶均是乡下人。因为父母都在城里做生意,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她。为此,四岁时夏娟老师就被送到了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因为年龄比较小,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在班级垫底的她在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不服输下,初三中考时,一跃成为年级第一。四川大学是我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夏娟老师就是毕业于此。在获得四川大学材料科学学士学位之后,她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求学之路。凭着自己的努力来到了世界知名学府,南洋理工大学。所修专业也从材料科学转到了凝固态物理。因为是跨专业,理论和基础偏差的她也曾两次想过退学,在导师的引导和鼓励之下,最终坚持了下来。经过了四年时间的学习,2018年,年仅24岁的她获得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如今的她已是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夏娟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实验凝固态物理和二维半导体材料物理特性的研究与调控等,她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截至目前,夏娟老师已经在ACS Nano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此外,也获得了很多奖项。2018年,她曾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女科学家奖,并于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电子科技大学同样是我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综合实力强劲。尤其是在理工类学科领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夏娟老师拿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后,她毅然选择回国,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担任特聘研究员(等同于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别人家的孩子蜕变为别人家的老师。写在后面回顾夏娟老师的科研之路,很多人可能会佩服她在科研方面的天赋。但是成功的背后,更多的还是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在夏娟老师所写的《榜样的力量》一文中曾提到,她的蜕变离不开人生中几位重要的老师,这也是她选择进入大学担任老师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也祝愿夏娟老师能够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一帆风顺,能够在凝固态物理领域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烦请联系删除)喜欢的麻烦点个关注,谢谢大家往期精彩河南省三校合并组建为“华北农业大学”?教育厅:鼓励开展合作恭喜!河南省这所高校迎来一位“学术大咖”,网友:更上一层楼牛人!从心理学到生命科学,“半路出家”的她已是北京大学教授恭喜!年近六旬的他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主任究竟有多厉害?

布朗森

北京前沿研究院成立:将促进从业机构和科技公司利用合规科技手段创新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宋亦桐)9月8日,作为北京金融科技生态环境建设最新发展成果,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Frontier Institute of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Technology,简称FIRST)(以下简称“北京前沿研究院”)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宣布成立。未来,北京前沿研究院将发挥协同效应,促进金融从业机构和科技公司利用合规科技手段大力创新。近年来,北京坚持把金融科技作为首都金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突出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监管科技等重点,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金融科技生态不断完善。正是以“助力北京建设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为使命,在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下,北京前沿研究院筹建成立。北京前沿研究院致力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科技前沿创新理论研究,以金融科技、监管科技为主题,搭建一个监管者与创新者沟通对话的平台,实现金融、监管、科技之间的“多赢”格局。发挥协同效应,推动科技赋能金融与监管,未来,北京前沿研究院将发挥协同效应,促进金融从业机构和科技公司利用合规科技手段大力创新,同时基于国际化发展、政产学研创融合发展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为构建与金融科技相匹配的监管模式,实现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建言献策。监管科技的内涵是金融监管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其发展源于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双向推动。北京前沿研究院将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设立小微金融、财富管理、普惠金融、投融资监测等多个工作组,开展不同金融场景下科技赋能金融与监管的实践交流与理论探索。构建国际性合作平台,丰富国际交流内容和形式,据悉,北京前沿研究院还将联合全球监管机构、行业协会、金融企业、科技公司以及科研院所共同发起设立“全球监管科技百人论坛”,旨在构建一个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与国际性的合作平台。

其德不离

985教授:攻克世界难题,研究登顶《自然》封面,未来手机可水洗

近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引导、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实践,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四川省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协公布了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获2020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邓旭,现任电子科大基础院教授,博导,中德马普界面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际仿生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申请欧洲国家发明专利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成果被Nature,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国际著名杂志多次作为专题报道。在2019年由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菁青论坛上,邓旭教授获首届菁青化学新锐奖,全国共有4位学者获得该奖。2019年,邓旭教授还入选了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指导的"2019中国十大新锐科技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左三为邓旭教授2020年6月3日,世界顶级科学杂志Nature刊发了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设计坚固的超疏水表面),并被选为当期封面。全世界科学家研究几十年,没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业内人士表示,对超疏水材料领域来说,涂层机械稳定性不足问题就像是喜马拉雅山一样难以翻越。有了"铠甲",超疏水涂层耐磨程度提高了100倍。实验人员拿刀片刮、用砂纸磨、拿改刀戳……一番折腾下来,依然没损坏"铠甲"保护下的超疏水涂层。除了"墨水都泼不脏的衬衣""拿水冲洗的手机"等,不起雾的护目镜、可以"自清洁"的玻璃幕墙成为可能。这一2020年6月全球最受瞩目的科研成果之一,来自四川的电子科技大学。它究竟研究什么?用学术语言来说,这项研究"首次通过去耦合机制将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并提出微结构'铠甲'保护超疏水纳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损的概念"。微结构铠甲的设计(图片来源Nature)从应用角度来说,它为"墨水都泼不脏的衬衣""拿水龙头冲洗的手机"等产品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四川日报》对邓旭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的报道邓旭教授团队在Nature刊发研究成果,并选为当期封面,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同时也入选了电子科技大学的2020年度新闻。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邓旭教授迎难而上、努力奋斗,带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傲人成就。诸多的奖励,是对邓旭教授成绩的肯定,更是激励,电子科技大学的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将继续攻坚克难,勇登科研高峰,为国家和地方发展贡献成电智慧!素材来源电子科大